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驅瘟辟邪之節俗大綱

欄目: 端午節 / 釋出於: / 人氣:1.49W

驅瘟辟邪之節俗 古時人們對驅瘟辟邪的重視與當時醫藥衛生的情況有著密切的關係 與現代社會相比,古代社會醫療裝置相對落後,人們面對突如其來並無法解釋的天災疫病,乃祈求上蒼庇佑,並衍生出保護自身的方法,端午節和重陽節就是在這基礎發展而來的。 古時人們對驅瘟辟邪的重視與當時醫藥衛生的情況有著密切的關係,亦未必是現代人想象得到的。每年春夏交替之時,空氣潮溼,瘟瘴將發,若不謹慎防禦,往往造成重大的傷亡。古代民間就相信五月是多災多難的"毒月",甚至認為"五毒" (蛇、蠍子、蜈蚣、蜥蜴、癩蛤蟆)都從五月五日午時開始孽生,於是人們習慣於當天午前在屋角以及各陰暗處灑石灰,噴雄黃酒,並插菖蒲、懸艾草、佩香囊、戴老虎索和貼午時符等來驅邪氣。重陽節則有登高避禍、喝菊花酒和插茱萸等習俗。 這些被認為能驅邪避惡的習俗現在看來似是迷信無知,甚至不免融合了宗教巫術的成分,但這些習俗卻往往反映出古人於匱乏的生活條件下,所發揮的民間智慧:艾草早於先秦時期已廣作藥用,菖蒲有性溫味辛的特點,據說能治風寒胃病;雄黃水能殺蟲消毒。菊花傲寒而開,可卻病療傷;茱萸則可辟惡氣、御初寒。這種驅瘟辟邪的主張與中國傳統的醫學觀念相吻合,反過來則更強化了節日的形成和普及。 最初的端午節風俗與古人於酷暑來臨前,希望辟邪去疾有關。 根據有關典籍的記載,端午本為"端五",先秦時代人們已視五月五日為不祥之日,其後並逐漸約定俗成於當天以朱索(結股五色絲)和五色桃印等懸於門上、系五色絲於臂上、掛紙書赤靈符於胸口前等,亦習慣以蘭草這被認為有辟邪功效的草藥沐浴,足見最初的端午節風俗應與古人於酷暑來臨前,希望辟邪去疾有關。 自漢朝末年起,端午節才逐漸由原始崇拜、禁忌演變為祭奠有關的歷史人物。其中流傳最廣、最富影響力的是紀念大文學家、愛國詩人屈原,從歷史上的南北朝統一之後,中國的南北節俗趨向統一,端午節祭奠屈原便由楚地而遠播全國。

驅瘟辟邪之節俗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