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東北的端午節習俗有什麼

欄目: 端午節 / 釋出於: / 人氣:1.92W

端午節習俗南北有別,而北方又基本上是以華北的傳統習俗為主,但經過千百年的歷史變遷,咱大東北也逐漸有了自己的習俗傳統。讓我們來看看東北都有哪些習俗傳統?

東北的端午節習俗有什麼

咱大東北端午節的習俗,看營口占幾條

1、吃粽子

端午節吃的習俗中,排在首位的便是粽子。南北方粽子口味雖不同,可表達的內容卻是相同的,吃粽子除了古代的祭祀意義外,現今,已變成了南、北方口味的PK,美食的意味更加濃重。

黃米小棗粽子是東北傳統的粽子,粽子主料為糯米,糯米難於消化,一次不宜食用過多。特別是老人和兒童,以及心血管病、胃腸道病、糖尿病患者更要少吃。吃粽子最好搭配蔬菜和水果,以增加纖維質的攝取,使營養更加均衡。

2、吃茶葉蛋

除了吃粽子之外,還要吃茶葉蛋。蛋有雞蛋、茶葉蛋、鵝蛋、鹹鴨蛋等。最初的關於端午節吃蛋的習俗,應該就是為了躲避重午的瘟疫,在這個接近夏至的節日裡,陽氣高漲至正端,陰氣初施,陽氣隆盛,天地氣交,補充蛋白質就是最當務的要事了。在東北地區,每到端午節,人們都會煮茶葉蛋吃。

端午早晨,東北一帶是由長者將煮熟的雞鴨鵝蛋放在兒童的肚皮上滾動,然後剝皮讓兒童吃下,據說這樣做可免去兒童的肚子疼,實則為節日的一種嬉兒遊戲。其它地區均以煮食為主,據說原為投入河水中飼餵魚蝦而拯救屈原,後演化為煮食紀念。

3、克仗鬥石

遼寧省阜新和黑山地區慶祝端午節的方式非常特別,至今保留著“克仗鬥石”的傳統。“克仗鬥石”是由兩村相互擲石為戲的傳統鬥石活動,原本是村莊內部的娛樂活動,後來逐漸發展為人們端午節的一項重要習俗。

端午節這天清晨,兩個村子的十二三歲的小孩子,站在山丘上互相叫陣,並朝對方扔石頭;再過一會兒到了上午,由歲數較大的長者出面叫陣,一邊叫陣一邊繼續互扔石頭;11時左右,各方回家吃午飯。等到午後兩點鐘,“克仗鬥石”正式開始,這時候,種地的也不種了,小商小販也不賣貨了,家家戶戶關上門窗,跑到山丘上去看熱鬧,每個人都是興沖沖的。雙方互擲石子,在這一天,被石子打傷、打殘都不能報官、不索賠、不怨恨。

4、吃打糕

我國朝鮮族人較為集中的地方——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端午節是朝鮮族人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但端午節朝鮮族人主要是吃“打糕”。

打糕就是用專門的打糕錘在配套的木槽或石槽中捶打出來的食品,原料主要是蒸熟的糯米或粘黃米。除了吃打糕外,端午節這天朝鮮族還有傳統的體育活動,如盪鞦韆、跳跳板和摔跤等。姑娘們盪鞦韆,小夥子們則進行摔跤比賽,非常熱鬧。

5、飲酒

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飲用和噴灑雄黃酒就是端午節的一種傳統民俗。諺語道:“五月五,雄黃燒酒過端午。”因為古時的人們迷信端午節也就是農曆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是毒氣最重的一天,所以,在這天,人們會將採來的蒲草根切細、晒乾,拌上少許雄黃,浸泡白酒加以飲用,認為這有驅蛇辟邪之效。

而對於年齡太小、不適合喝酒的孩子,大人就將少量雄黃酒塗抹到孩子的臉頰、耳鼻等部位,用以消災祛病。但現代科學證明,喝雄黃酒對身體有害,所以不喝為好。

6、踏青

在黑龍江地區過端午節,一般都是清早要出門去郊外,野地或公園等地方散步,叫做“踏青”。折一些樹枝或買些艾草回來,繫上各種顏色的葫蘆掛在門沿和窗戶上。

踏青的習俗在我國由來已久,李淖在《秦中歲時記》中曾有記載:“上巳(農曆三月九年級),賜宴曲江,都人於江頭禊飲,踐踏青草,謂之踏青履。”

7、掛紙葫蘆

早晨,在自家的門楣上掛上葫蘆,象徵家族人丁興旺。另外,家裡還可以掛上用五彩線和布條做的辣椒、簸箕、掃帚等,這些東西都是寓意吉祥,趕走五毒,掃除瘟疫的意思。

民間掛紙葫蘆還有一段故事來歷:據說唐朝起義軍首領黃巢曾得到一位老太太的幫助。黃巢臨走時對老太太說:“日後兵荒馬亂時,你就做個五彩紙葫蘆掛在門上,我就能搭救你。”後來恰巧是五月初五端午節這天,黃巢率大軍攻進長安,老太太和她的鄰居掛上了彩紙葫蘆,都得到了起義軍的保護,這段傳奇一直流傳至今。

8、系五彩繩

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五色線只能在夏季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

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9、插艾蒿

相傳西周時每逢五月初五,人們便在門戶上插掛艾葉(也稱艾蒿)和菖蒲,意為攘毒氣、避邪氣。此習俗歷代相傳,至今本溪地區的人們仍沿習這一習俗。

五月初五日,居住在本溪的漢、滿、回、朝鮮族等民族,都在清晨太陽未出時,家家房簷遍插艾蒿,門楣插桃樹枝,枝上系以黃布縫製的小猴子和青麻捆紮的小掃帚。兒童的手腕、腳腕和頸上都結雙五色線。男男女女多早起,結伴去山野、河邊,趟露水,用長流水洗臉,拔艾蒿盤頂頭上,俗謂免災祛病。

端午習俗有哪些傳統習俗

1、吃粽子

端午節粽子主料:糯米, 為禾本科草本植物糯稻的種子。味甘、性溫,入脾、胃、肺經;具有益肺氣、補中益氣,健脾養胃,止虛汗之功效。糯米有收澀作用,對尿頻,盜汗有較好的食療效果。

主治:脾胃虛弱,體倦乏力,少食,腹瀉;氣虛自汗。竹葉甘,淡,寒。主治:熱病心煩口渴,咽喉炎,口腔炎,牙齦腫痛,心火織盛引起的口舌生瘡,尿少赤黃色。還可以清熱除煩:用於熱瘍煩熱,心煩不寐,小兒夜啼。另配料可以隨意選用,有大棗、榛子、苡米、花生、蓮子、芡實等也都有滋補保健。

2、賽龍舟、洗龍湫水

龍湫水也就是龍舟競渡過的水,人們認為那是好水、活水,故常有喜喝龍湫水、洗龍湫水浴的習俗,民間也就有“五月節洗龍湫水”的俗語流傳。

3、掛香囊

我國很多地方有端午節掛香囊的習俗,也是一種預防傳染病的方法。自制端午香囊用到的中藥有蒼朮、藿香、吳茱萸、艾葉、肉桂、砂仁、白芷,每味各兩克,另外再加1克丁香。將這幾味中藥研細,然後放在緻密的布袋中,縫合好。

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際或肚臍處,也可以把香囊掛在門口、室內或車內。這幾味中藥,中醫認為有散風驅寒、健脾和胃、理氣止痛、通九竅的功能,從而起到防病的作用。

4、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溼的功能。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

5、喝雄黃酒

酒醫史淵源《清嘉錄》記載:“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飲之,謂之雄黃酒。我國民間有“早端午、晚中秋”之說,認為辰屬龍,辰時正是群龍行雨之時,在端午節早晨擺雄黃酒宴,是百姓企盼出現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好年景。”

製備雄黃酒的方法很簡單,用於成人飲用的,則取微量經過水飛處理的雄黃細粉,現行藥典規定內服用量為0.05克~0.1克放入一隻小碗或小杯中,再加入15毫升~20毫升白酒,用筷子將其攪溶,再將上層帶有微紅黃色的酒液倒入定量白酒中,碗底或杯底的沉澱物則棄之不用,飲用量約15毫升左右。

6、驅五毒

五毒是指蠍子、蜈蚣、毒蛇、蝦螈、壁虎五種毒蟲。“端陽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

7、煮大蒜

大蒜是一種中藥,味辛甘,能防毒滅菌,熟食能清腸胃毒素,疏通血脈。端陽節早晨,全國大部分地區的習俗是煮食新蒜頭,以疏通血脈,消毒滅菌。

8、滾吃雞鴨鵝蛋

全國各地均為流行。端午早晨,東北一帶是由長者將煮熟的雞鴨鵝蛋放在兒童的肚皮上滾動,然後剝皮讓兒童吃下,據說這樣做可免去兒童的肚子疼,實則為節日的一種嬉兒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