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讚美端午節主題演講稿,我們印象中的端午節800字5篇

欄目: 端午節 / 釋出於: / 人氣:1.94W

端午節還有掛艾葉、菖蒲的習慣: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20xx讚美端午節主題演講稿,我們印象中的端午節800字5篇。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讚美端午節主題演講稿,我們印象中的端午節800字5篇

印象中的端午節

端午節前夕,商店超市都開始叫賣著粽子,價格幾元、幾十元,上百元不等,甚至出現天價粽子。一邊是商家為促銷而打著漫天的廣告,一邊是國家三令五申的嚴查買粽子送禮。不知什麼時候,粽子這麼神聖的食物也和腐敗掛上了勾。

記得小時候,劍閣鄉下過端午節是不吃粽子的。粽子是南方特產,是為紀念屈原投江而餵魚的祭品。劍閣因地處川北,大多數地方山高缺水,水稻產量又低,糯米很少種。劍閣是沒有粽子的。

劍閣農村過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分三次過,農曆五月初五,十五,二十五分別叫大端陽、中端陽、末端陽。而一般的家庭只過大端陽。大端陽也是最隆重的節日。出嫁的女兒會在端午節回孃家看望父母。而父母招待女兒女婿最隆重的形式就是蒸饅頭。頭一天發好酵面,端午節一早就開始和麵。饅頭做成各種各樣的形狀,有的像桃子、有的像斑鳩、有的像喜鵲、有的像青蛙…條件好的還會蒸各種餡的包子。當然是素菜的,或是米拌的。孩子們回到外婆家,挑最喜歡的斑鳩,它最形象,拿在手上舍不得吃,看了又看,摸了又摸,聞了又聞,愛不釋手。直到饅頭冷了,才掰了斑鳩的小腿慢慢品味著,回味無窮。

我們村是有名的貧困村,一年糧食不夠吃,大女孩都遠嫁綿陽等富裕地方。在大集體那個年代,我們村很少有人家蒸過白麵饅頭。

端午時節,正是麥收季節。經歷了青黃不接的二三月,每個人都翹首期盼著這個可以吃飽的節日。金黃的麥子,飄著誘人的麥香,飄蕩在村莊的每個角落。

在端午節的前兩天,生產隊就會把還未晒乾的麥子,折算斤兩後分幾十斤給各家各戶,讓人們可以過一個飽脹的端午節。在那樣一個機械化落後的時期,要把這些還帶著水分的麥粒,磨成白麵,幾乎不可能。而鄉下人自有辦法,他們不用晒乾麥子,就把這些麥子用篩子去掉麥殼,淘乾淨後和著井水,用石磨磨成漿,那連著麥皮的麵漿,白中帶黃,從石磨流出來,就像小小的瀑布掛著。這時候,院子裡熱鬧開了,每家每戶都忙著推腰磨子,大孩子幫著媽媽推磨,小孩子則圍著石磨轉圈、叫喊著、興奮著。

一會兒,父親開始抱著麥秸,把鍋燒熱;婆婆則熟練的用高粱做的鍋掃把,沾一點菜油,刷一下鍋,然後用勺子舀一勺麥漿倒進鍋裡,用鍋鏟輕輕一刮,很快,一張有軟又香的水攤面饃就起鍋了,放進乾淨的竹篩子裡涼一下。一張兩張,還不等涼好,就被圍著鍋臺的孩子一搶而空。婆婆一邊叫著:“慢點,慢點,別燙著”。孩子們則不管,早就餓癟了肚子,就等著去填飽。他們也不去計較那白味的水攤面的味道,只覺得它軟軟的,香香,甜甜的,真好吃。婆婆則站在鍋臺邊,不停地刷著,直到刷完為止。她也不會提前嘗一口。

孩子們都差不多了,就把後面剩下的麵皮,切成小塊,放一些鹽蔥吵一下,那便是端午節上的美味。

而我們家小時候姊妹多,分的糧食少。婆婆管家,為了節約麥子,一年最多隻能有一次這樣的享受。婆婆為了讓我們能吃上水攤面膜,就鼓勵我們和她一起去拾麥穗。因為大集體勞動,有的麥子很成熟,加上太陽晒,就有麥穗掉在地上。很多老年人和小孩就會去拾麥穗。別人睡午覺時,我們就戴頂草帽,跨一個竹籃子,和婆婆一起去拾麥穗。有時候運氣好,一箇中午就能拾一籃子。估計隊裡出工的時間,就回家。(因為怕隊裡發現沒收),然後把那些麥穗晒在自家院子裡,等積累多了,再用小錘去捶。看著那些勝利果實,心裡嚮往著下一個端午節的美味。

那飄著麥香的端午節,已留在了記憶深處,而那美味的水攤面也留在了時代的記憶裡。

印象中的端午節

又是一年端午節。超市的櫃檯裡擺滿了各種各樣的粽子,令我垂涎欲滴。於是,試著想回家親自動手包回粽子。

家人從菜市場買回一包竹葉,我立即著手處理,先將它放進瓷盆裡用清水漂洗浸泡,備好待用。又從米袋倒出用來包粽子的糯米,同樣進行了清洗浸泡過濾。女兒從冰箱裡拿來事先儲備的豆沙,又將花生米輾成粉末與肉鬆攪和成餡料。這是女兒的奇思妙想。望著就緒的糯米和餡料,挽起袖子我包粽子的行動開始了。

拿出兩片竹葉折成錐形的小“漏斗”,舀上一勺糯米放進鬥裡墊底,填上豆沙花生粉末和肉鬆攪成的餡料,然後用左手大拇指輕輕一壓,再用糯米覆蓋摁緊。接下來左右翻轉,一個嚴嚴實實的米粽包好了,最後用線索將它紮緊,稜角分明結實的粽子做成了。

女兒站在其旁,看著包粽子是件容易的事,嚷著要動手。拿好葉片學著大人的模樣,照著剛才我包的方法做了起來。這時,她折出的錐形鬥出現裂縫,填進的米粒稀稀落落地直往下掉。我對她說:“包粽子看視容易,包的時候有難度,更有包紮的技巧。”說完我手把手地教她。我的一招一式,她的裝模作樣。由於餡料少漏斗不夠嚴實,包出的粽子鬆鬆垮垮沒有稜角,用線索一紮全散架了。看著包的粽子散了架,滿臉的不爽,站在身旁說:“我不包了!”

沒有她的干擾,準備好的那點糯米和餡料,很快在盆裡見了底。

“這些包好的粽子先要放進鍋中煮上半小時,粽子吃起來才更有嚼頭。”家人說。

女兒按耐不住地在廚房和客廳間走動,終於等到粽子出鍋了。吐著滿身熱氣的粽子,香味更濃。逗留在廚房的竹葉香,飄進客廳溢滿屋子。女兒目不轉睛地盯著煮熟的粽子,不停地吞嚥口水,顯出孩子特有的饞相。急忙端過小碗裝上,迫不急待地剝開粽葉。

她手忙嘴呼著粽子,接著吃了起來:“哇噻,真好吃!粽子還帶淡淡的竹葉香。”煮熟的粽子色澤誘人,特別是這奇思妙想的餡料,吐出肉鬆的香氣誘人。女兒那般吃的饞相,坐在一旁的奶奶提醒說:“慢慢吃,盤子裡還有。”吃完粽子,她又衝著我叫嚷:“老爸,再給我來一個。”然後,感慨地背出唐代詩人文秀的《端午》詩句: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家人欣慰地笑了。

粽子是為紀念古代愛國詩人屈原。因為他不滿帝王淪喪國土,憤然跳江自盡。屈原投江後,人們常常思念他。後人每到五月初五,自發用竹筒裝上食物投進江中;相傳長沙有位叫區回的人,白日夢見屈原顯靈,說祭祀的食物被蛟龍竊走,並要他轉告鄉鄰,以後投物再裹上蓼葉,綁上五色線,蛟龍看見會害怕不敢再吃。區回把這奇遇告訴了鄉鄰,人們就按屈原的吩咐做粽子。神奇的傳說告訴我們,粽子是紀念屈原的祭祀食品。

惹人喜愛的菱形粽子,不僅有顏色和滋味,更是對古代詩人屈原的懷念。

端午節演講稿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

每年的這一天人們必不可少活動,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佩香囊 ,賽龍舟。今年的6月12日是農曆的五月初五,也將迎來我國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那麼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呢?據說,在兩千多年前,楚國的大夫屈原情繫百姓,心憂天下,當他得知楚國被秦軍攻破後,就於五月五日,抱石投江自盡。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屍身,就有了後來賽龍舟的風俗。百姓們把用楝樹葉包裹,外纏彩絲的飯糰投入江中祭奠屈原,就成了我們現在吃的粽子習俗。於是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月就被定為端午節。端午時節,千家品粽,萬戶懸囊,人們紛紛掛艾草、佩香囊 、賽龍舟、辦詩會,來紀念屈原,慶祝節日。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外來文化越來越多的滲入了我們的生活,這曾經最熱鬧的活動,漸漸被人們所淡忘,我們似乎不再眷顧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而將更多的目光轉向了“聖誕節”“愚人節”這些西方節日。當我們還沉寖在西洋節日的歡聲笑語中時,20xx年,韓國卻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端午節為本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並將其列入國家遺產名錄。聽了這些,我們又是什麼樣的心情,這不僅僅是一個傳統節日的得失,不僅僅是少了幾項慶祝的活動,更重要的是,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它留存著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每一次傳統節日,就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強和洗禮。而如今,這個我們過了二千多年的傳統佳節眼瞅著成為了他國的國家遺產,我們將是怎樣的尷尬與無奈。

中國的傳統節日異彩紛呈,文化內涵豐厚,它們留存著先民獨特的文化記憶。對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遺存,我們須懷感恩之心,敬畏之情。同學們,我們是中華民族的棟樑,中華文明需要大家共同傳承,並且發揚光大。希望大家不要冷落了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讓華夏文明在神州大地徹徹底底的輝煌起來!謝謝大家。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端午節演講稿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端午節——讓我們一起緬懷屈原》。

暮色蒼遠,心緒蜿蜒,有誰在演講時刻注視著你?

麥子金黃,演講艾草幽香,有誰在時刻聆聽演講著你的呼吸?

冷豔的孤寂、悽切清冷的時光,在炙烤演講著你滴血的心。

迷失的漁火,重演講新點燃你對未來的期盼。

端午是竹葉的色彩,端午是艾草的青澀,端午是屈原的祭日,端午是人們永遠的牽掛!

端午,白日,枕著艾草做夢

我的胃裡,一個蜜棗的棕子,正試圖和古代息息相通

三千年前的棕子不是太甜,是太苦,需要用汩羅江的水來解苦

但滔滔江水太遠,救不了近渴

就是今天,一個聲音告訴我,我是屈原的孩子

我的筆應該和屈原的血脈相連

但是我怎麼也寫不出

一隻棕子如何香飄十里

粽子淡淡的清香,在艾草的苦味中飄浮。

笛聲悠遠,麥子飽滿,汩羅江邊,先生那愁苦悲憤的面容,記憶猶新。

興楚無望,為保高潔,你憤然跳入汩羅江。

你那悲壯的一躍

讓淚流滿面的詩句,飄散成綿延千年的梅雨, 淋溼了後人的思念

滔滔江水化作奔湧的激流,你大筆一揮,《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的詩篇,

而你獨自踏浪而去,讓好多記憶日漸冷卻,只留下一圈圈漣漪,盪漾成五月的一個風俗

至今還依然震撼著世人的心靈。

端午節,傳承了一種情懷,悲壯而悽美,氣吞山河。它向世人所傳達的,是一個詩人憂國憂民、熱愛故土的高尚風格。端午節,沉澱了一種精神,厚重而堅固,歷久彌新。它向世人所闡述的,是一個勇士不畏暴虐、堅持鬥爭的偉大壯舉。兩千多年以來,端午節所特有的這種情懷和精神,從來未曾改變……

端午節演講稿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今天國旗下的講話的主題是:紀念屈原,過端午節。

大家都知道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那端午節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

為了傳承屈原的愛國傳統,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