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的民族文化大綱

欄目: 重陽節 / 釋出於: / 人氣:7.34K

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的民族文化

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的民族文化大綱

農曆九月九日是我國傳統節日--節。重陽節別名“登高節”、“茱萸節”、“菊花節”等,在有些地方也被稱為“祝壽節”、“女兒節”等,今天也被稱為“老人節”、“敬老節”。

重陽節起源很早,在漫長的傳續過程中,重陽節逐漸成為深具中國民俗文化特徵的重要節日之一。兩千多年來,對生命歸宿的追求作為重陽節深層結構中的基本內涵沒有發生改變,人們熟悉的毛澤東“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等詞句,[①]就高度概括了這一節日所蘊涵的豐富的時空觀和生命感。但在發展過程中,重陽節還融合了敬老養老的儒家理想與孝道倫理,也融合了道教養生貴生、驅邪求壽的世俗理念,逐漸由最初的天倫祈祀型國家大禮轉變為人倫娛樂型的民間佳節,成為一個世俗化的全民傳統節日。如今,在全球化老齡工作的大環境和大背景下,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含義,成為我國老齡工作的一個集中點,轉變為一個具有現代內涵的重要的社會性節日,為建設和諧社會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重陽節的主要習俗

作為一個傳統節日,重陽節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代表性節日習俗,如“佩插茱萸”、“食蓬餌”(菊花糕以及後來的重陽糕)、“飲菊花酒”和“登高嘯詠”、“群聚宴飲”等習俗。

1、飲重陽酒、菊花酒

重陽節很早就有喝菊花酒的習俗,但其起源有很多種說法,一說是起於上古,由杜康創造,另一說是起於漢初,源自宮廷。但不論何種說法,將菊花和酒緊密聯絡,並賦予文化內涵、影響深遠的是晉代陶淵明。陶淵明一生酷愛菊花和酒,他在《九日閒居》詩序中寫到:“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魏晉之後唐代也盛行飲菊花酒。權德輿《嘉興九日寄丹陽親故》詩云:“草露荷衣冷,山風菊酒香”。歷代文人雅士喜好菊花酒,這一方面和菊花酒的健身功益有關,另一方面也和士大夫對菊花人文風格的大力推崇有著緊密聯絡。

當然茱萸和菊花並不是完全分開的,茱萸也可以吃,菊花也可以插。如《夢樑錄》雲:“今世之以菊花茱萸浮於酒飲之,蓋茱萸名辟邪翁,菊花為延壽客,姑假此兩物服之,以消陽九之厄。”而杜牧在《九日齊山登高》詩:“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可見除了飲菊花酒之外還有簪菊花的習俗,而茱萸除了可以插在頭上之外還可以吃,也可以佩帶於臂或用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等。這種習俗後來發展成各種變俗,如重陽節在門窗上掛菊花枝葉或貼剪紙,或者把綵繒剪成茱萸、菊花形狀來相贈佩帶等。

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的民族文化

2、登高嘯詠、群聚宴飲

登高是重陽節的典型習俗,無論是驅邪祈壽還是宴飲狂歡,古人過重陽節一般都將其和登高這一習俗緊密結合在一起。登高是一項古老的活動,它首要的是和先民的狩獵、採集等活動有關,後來慢慢地與人類關於祭祀、山神崇拜、登高避禍、登高升仙等認識或活動發生聯絡,從而賦予登高一種特殊含義。

3、重陽騎射、重陽競射

先秦九月舉行大規模田獵和軍事操練的習俗,在漢代以後也得到流傳。據《南齊書》記載,南朝宋武帝劉裕規定九月九日為騎馬射箭、檢閱軍隊的日期——而這可能就是後世“沙場秋點兵”的起源。[12]而後世流行的重陽糕相傳就是當年發給士兵乾糧的遺制。到了唐代,“重陽騎射”發展成“重陽競射”,成為唐宋時期一項重要的重陽節競技習俗,據說當時的王公貴族都樂此不疲。

4、重陽食糕

重陽食糕不是重陽節的代表性習俗,但在重陽節的發展歷史上還是有其一定地位。糕是一種食品形式,主要是由稻米粉或粟米粉蒸成,是待客與祭祀的佳品。重陽節的起源和九月祭有著緊密的聯絡,因此重陽食糕也就自然形成。古代稱糕為餌,無論是糕還是餌,古人都賦予其吉祥的含義,一是避邪,《西京雜記》說:“食蓬餌以祓妖邪”;二是“糕”“高”同音,古人以此寓意吉祥,有的還在糕上裝點小鹿、獅子等圖案,放上棗、慄等食物或者插上棋子表示各種良好的寓意。

5、重陽雜俗

由於我國疆域廣闊、民族眾多,歷史上,我國不同地方還形成了各自獨特的、非代表性的一些重陽節俗,也可以稱之為重陽雜俗。如江南人有在重陽日讓婦女休息的習俗。明代劉侗《帝京景物略》:“(九月)九日,父母家必迎女歸寧,食花糕。”北京《大興縣誌》則有:“九月九日,父母家必迎女歸寧,亦曰女兒節。”可見明清時北京已有重陽日是“女兒節”的說法。而相反的是,在山東滕縣一帶又忌諱出嫁不滿三年的女兒重陽節回家,浙江紹興一帶也忌諱重陽走訪。另外陝北習俗是在晚上過重陽節;福建莆仙在重陽節要蒸九層的重陽米果;河北武強“重陽蒸花糕,祭天地”;浙江桐盧縣九月九日備豬羊以祖,稱為秋祭,同時也在重陽節綁粽子,互相饋贈,稱為重陽粽;廣東省臨高縣民重陽節早起齊聲高喊“趕山貓”,以此為安和富利之吉兆;廣西隆安縣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覓食,俗語說:“九月九,牛羊各自守”;四川南溪縣讀書人舉辦“岑公會”;等等,不一而足。

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的民族文化

二、重陽詩詞和藝術

漢代以後重陽節不僅在現實世界中豐富了人民的世俗生活,而且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文化符號。世人創造了大量有關重陽節的故事、傳說和詩歌,這既豐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也為中華民族精神的培育和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重陽節傳說。自重陽節出現以後,大量的民間傳說依附在重陽節這個載體上,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東漢汝南(今河南上蔡)桓景九月九日帶領百姓登高避邪並劍刺瘟魔的故事。南朝梁人吳均《續齊諧記》書中說:“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厄,宜急去,令家人各做絳囊盛茱萸以係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後來民間在這個故事的基礎上演繹出“桓景學道斬瘟魔”的民間傳說。因為這個故事流傳很廣,所以後世許多人將其看作是重陽節的起源。但從發生學來看,民間傳說無疑晚於民俗現象本身,因此這種起源說無疑是不正確的。此外,由於所處節令和時日比較特殊,重陽日也為道教和其他民間信仰所重視,逐漸被衍化為一些重要人物的紀念日,如道教認為九月九日是太上老君的生日和張天師的忌日,民間也相傳軒轅黃帝和媽祖也都是在九月九日升仙永生的,因此許多地方流行著各種重陽祭奠的主題活動,但其內容和重陽節沒有太實質上的聯絡。

重陽典故和佳話。典故和佳話是指詩文中經常出現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重陽典故和佳話中最有名的是“孟嘉落帽”和“滕王閣重陽盛會”。“孟嘉落帽”說的是晉朝永和年間,陶淵明外祖父孟嘉在徵西大將軍桓溫幕下任職。一年重陽節,桓溫召集幕僚遊覽龍山並在山上宴飲,由於孟嘉酒醉併為山中景緻所吸引,竟然不知頭上的帽子被風吹落。由於古人視帽子為頭顱,孟嘉落帽驚動了所有賓客。為了大家高興,桓溫示意大家不要告訴孟嘉,並趁孟嘉去廁所的時候,讓人把他的帽子拾起,並讓在座的著名文人孫勝寫文章嘲諷孟嘉。不過孟嘉人醉心不醉,回來後提筆寫了一篇文章回敬孫勝,結果在座的人紛紛叫好。此事經陶淵明記載在《晉故徵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後,從此傳為美談,“孟嘉落帽”遂成為歷代文人重陽登高最喜用的典故之一。如李白《九日》詩:“落帽醉山月,空歌懷友生”;辛棄疾《念奴嬌·重九席上》詞:“龍山何在?記當年高會,重陽佳節,誰與老兵共一笑?落帽參軍華髮”。而“滕王閣重陽盛會”更是文壇一段佳話,說的是唐上元二年(675年)九月九日洪州滕王閣重修落成,洪州閻都督在此大宴賓客,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在去交趾(今越南河內)省父的途中,趕上了這場盛會並忝列末席。席間閻都督提議大家為高會和滕王閣題辭,以助酒興。當地文人墨客知道閻都督的用意是擬由其婿撰寫閣序,因此紛紛推託。結果不知內情的王勃欣然受命,這使得閻都督非常不高興並怒起更衣,同時囑人及時稟報。當有人報知王勃寫到“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時,閻都督按耐不住、脫口而出:“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11]遂起身把王勃迎為貴賓,王勃也因《滕王閣序》和《滕王閣詩》既成就了自己的功名,也成就了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佳話。

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的民族文化

三、現代重陽節

隨著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現代人們的生活方式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作為農耕文化產物的重陽節已逐漸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它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面臨著諸多危機。今天,重陽節作為一個傳統節日雖然仍舊存在,但其核心的習俗已經很少能見到。今天的人們很少為驅邪祈壽去“插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或者說自己釀酒;即使大家很喜歡的登高活動,也已經不再是重陽節的專有名號。因此重陽節在現代社會中不斷被弱化和邊緣化是必然的。

但重陽節作為一個有著兩千多年曆史的傳統節日,無疑是我們民族的一份重要歷史遺產,其文化學、社會學、人類學價值仍然值得世人的尊重。由於九九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故此有長久長壽的含義。重陽節在長期的發展中,祈壽主題逐漸和中國傳統孝道倫理相融合,發展出了敬老愛老的重陽節新主題,而這無疑增加了重陽節的節日寓意,影響深遠。直至今天,我國壯族仍把為老人祈壽祝壽看作是重陽節最重要的內容,並且稱重陽節為“祝壽節”。重陽節的這一內涵為我們所重視和發揚。1989年我國將重陽節定為“老人節”,這既延續了重陽節尊老敬老的習俗,又將其上升為國家意志,為重陽節注入了許多新的實質內容。老人節的設立反映了一種新的社會道德和新的社會風尚的形成,成為我國老齡工作的一個媒介,為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和諧社會建設發揮著重要作用。

XX年重陽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我們對重陽節的認識。隨著一些保護措施的實施,我們相信,古老的重陽節必然會為我們和諧社會的發展做出獨特貢獻,其自身也會以新的民俗形式繼續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