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2022時事評議類素材作文題目(精選3篇)

欄目: 作文評語 / 釋出於: / 人氣:3.04W

2022時事評議類素材作文題目 篇1

大學生就業,觀念須“鬆綁”

2022時事評議類素材作文題目(精選3篇)

從教育主管部門到高校、家長和用人單位,應該給畢業生更多的選擇,讓他們可以更加從容、自主地設計自己的職業規劃和人生道路

進入十月,各高校的校園招聘陸續升溫。當大家都在關心“大學生就業哪家強”的時候,卻出現了一種被媒體稱為“慢就業”的現象,即部分畢業生不急於求職和求學,而是讓自己暫時處於待定狀態。怎麼看待這一選擇,成為近來媒體討論的話題。

對“慢就業”持批評態度的聲音認為,這是在為那些不努力的年輕人開脫。比如有人“犀利”地指出,“慢就業要麼是懶,要麼是啃老”,認為這部分年輕人缺乏責任感和獨立意識。況且,在就業行情並不樂觀、就業焦慮瀰漫的情況下,一味提倡“慢就業”容易被人理解為站著說話不腰疼。據估算,20xx年全國高校應屆畢業生在700萬人以上,這個數字再加上留學歸國人員和往屆畢業生,求職人數將更為龐大。在激烈的就業競爭面前,遞簡歷的動作慢一步都有可能錯失良機,再提倡“慢就業”,豈不是把人往坑裡帶?

事實上,與其說“慢就業”是一種主動選擇,毋寧說是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帶來的客觀趨勢。面對日益激烈的求職競爭,部分大學生“錯峰就業”,讓自己有更多的時間用來積蓄力量,或者四處走走、多看看就業市場,這本身無可厚非,也應當是一種多元選擇的權利。有些主動“慢就業”的畢業生,在就業理念方面可能比想象中更成熟。比如,他們會更加看重專業是否對口、薪酬是否合理,如果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寧願再等等看,畢竟“入錯行”的代價可能會很大。還有一些畢業生選擇繼續考研、考公務員,或者準備各種資格考試,提升自己的就業含金量,等等。這些選擇,都很正當,也大都值得支援。和“揀到籃子裡都是菜”的就業心態相比,這其實是成熟、理性的表現。

就業的“快”與“慢”之所以備受關注,某種程度上折射了我們在就業觀念上的焦慮心態。對高校來說,這種焦慮感的重要來源,就是目前對大學生就業的統計方法,即採用畢業時間一次就業率和畢業當年年底就業率,使得大家都為就業快慢而煩惱。這一統計方法在提高就業積極性、督促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等方面有其積極性,但無形中也放大了焦慮心態。不時見諸媒體的高校就業率“注水”或“造假”現象,不得不說和就業率這個“硬槓槓”有莫大關係。

如果說“慢就業”已經成為就業現實的一部分,那麼從教育主管部門到高校、家長和用人單位,應該給畢業生更多的選擇。在保證大部分人順利就業的同時,也應該允許部分畢業生更加從容、自主地設計自己的職業規劃和人生道路,給高校和學生都“鬆綁”。比如,能否參照國際標準,採用畢業後一定年限再統計就業情況的辦法,讓不管是“慢就業”還是“快就業”,都是“好就業”?又如,一些用人單位能否重新整理觀念,消除各種或隱或顯的就業歧視,讓畢業生們在更加公平的起跑線上競爭?等等。這些與其說是大學畢業季面臨的困惑,不如說是給全社會的一道考題。

2022時事評議類素材作文題目 篇2

教育,如何讓生命蓬勃生長

讓精神生長、讓靈魂發育,才會有朝氣蓬勃的生命,才會有不斷出彩的人生。迴歸精神家園,回到人性本真,轉型期中國行色匆匆的征程上,整個社會都需要這樣的覺醒

新的一年,承載新的期盼,開始了新一季的生長。此刻,在無數孩子揹著書包上學去的急促腳步中,在大學校園穿梭而行的青春身影裡,天下父母的心絃又一次被撥動。“我們的孩子在擁有廣博知識的同時,能否擁有健康的體魄,美好的心靈?”日前,一些教師和家長如此叩問。一己之感慨,何嘗不是面向整個社會而發?

撿拾近期的一些教育新聞,便可知此問之迫切和沉重。考試指揮棒的驅使,大學聯考“獨木橋效應”的影響,“學歷競賽”的壓力,讓不少家庭和學校的教育忽視了身心健康、人格發育、精神成長。在一廂情願的灌輸、望子成龍的期待中,孩子們與歡樂的童年拉開了距離。剛剛過去的這幾個月,無數中國家庭都迷上了一檔節目——《爸爸去哪兒》,人們羨慕節目裡山野鄉間的親子生存體驗,觸動於“勇敢”、“珍惜”、“感恩”、“幫助”這些在考試重壓下變得有些陌生的關鍵詞,卻又感嘆這樣的教育可望不可即。

教育是什麼?是時候想想這些最為簡單也至為重要的問題了,而回答原本也不應複雜。如哲人所言,“教育即生長”,是要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長,而不是把外在的東西灌進一個容器。智育是要發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輸知識;德育是要鼓勵崇高的理想追求,而不是灌輸規範;美育是要培育豐富的靈魂,而不是灌輸技藝。我們之所以在多少年前就提出“素質教育”,不正是期望那些幼小的生命,能在不斷的自我認同、自我發掘中自然生長?

“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擺脫現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實”。今天的情形卻令人憂慮,一些教育者全力以赴的,正是以適應現實為目標塑造學生。功利主義盛行之下,教授以“沒有4000萬別見我”來勵志,學生視校園為“職場訓練營”,家長堅信“好工作才有好未來”,從教育流水線上下來的,可能是越來越多的“精緻利己主義者”。眼下,那些“目中無人”、“六神無主”的教育,會帶領我們的孩子、我們的國家通往怎樣的未來?

正是在這樣充滿憂患的問題視野中,黨的提出的“立德樹人”振聾發聵,“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倡導別有深意。“教育首先是人學”,而人的全面自由發展,首在養內心之德、張精神之維。讓精神生長、靈魂發育,才會有朝氣蓬勃的生命,才會有不斷出彩的人生。

也許有人會說,倉廩實而知禮節,還在富強路上苦苦追趕的中國人,不可強求豐富精神世界、追求靈魂脫俗的境界。這樣的認識,與環境保護“先汙染後治理”的思路何其相似?事實是,在這個世界上,也許有發家致富後苦讀詩書、立德立言的個案,但從來不曾有不修身齊家就治國平天下的民族,更不會有僅靠物質繁榮實現長治久安的盛世。真善美的種子早一天發芽,

人格發育就早一天臻於完整,社會心態就早一天走向成熟,國家實力就早一天勢不可當。

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我們說,迴歸精神家園,回到人性本真,不只是教育領域的事。在轉型期中國行色匆匆的征程上,整個社會何嘗不需要這樣的覺醒?1899年,梁啟超在《中國魂安在乎》中提出:“今日所最要者,則製造中國魂是也。”在今天這個大發展、大變革的時代,個人也好,國家和社會也好,都需要那麼一種情懷,那麼一股子精氣神。從20xx開始,讓我們重新發現精神家園,感知各種生命的呼吸與脈搏,去開拓生機無限的心靈原野,去鑄造雄健而溫厚的興國之魂。

2022時事評議類素材作文題目 篇3

校園貸當與高校保持安全距離

鄧海建

繼重慶、廣西和深圳陸續出臺針對校園貸監管政策後,上週,廣州網際網路金融協會下發了關於校園貸的“八項不得”。其中包括網貸平臺不得向未成年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學生提供借貸撮合服務;不得委託學生、校園工作人員、校園商戶等在學校開展推銷或代理活動;不得開展違規違法的催收行為等。(9月13日經濟參考報)

校園貸野蠻生長的歷史,不過再次印證了“不作不死”之定律。20xx年上半年,與爆發式增長的校園貸生意相匹配的,是“跳樓自殺”、“裸條借貸”等各色負面傳聞。借錢的、催債的„„一幕幕驚天大戲,在校園與借貸公司之間上演。最後的最後,輿論聲壓之下——8月24日,銀監會就有關情況召開新聞釋出會並明確提出,目前對校園網貸採取“停、移、整、教、引”五字方針。

大勢已定之後,屬地管理的緊箍咒一聲聲念起。9月7日,廣州網際網路金融協會發布《關於規範校園網路借貸業務的通知》,明確八項具體規定;次日,上海金融資訊行業協會牽頭髮起成立“上海校園貸綠色聯盟”,提出“五要五不”規則„„算上重慶、廣西、深圳等地的規定,校園貸任性妄為的歷史,基本算是快要畫上句號了。

借貸消費自然不是洪水猛獸,大學生作為成年公民,亦有合法的消費自由。不過,下面兩組資料還是值得警惕:一是據統計,20xx年,全國在校大學生有3000萬左右,這個群體有超過80%的人資金短缺,估算消費信貸市場超過4000億元。二是根據融金寶理財此前釋出的《20xx年大學生消費分期調查報告》,30家平臺大學生分期購物平臺中,七成費率不明確或者標示不清,逾期不還後,不同平臺逾期費相差10倍。黑色公司、誘導消費、格式陷阱„„當無序的校園貸市場呼風喚雨的時候,閱歷尚欠、自制力弱的大學生們,估計難免會成為砧板上的魚肉。

有人說,禁得了慾望,禁不了需求。這話當然很有道理,校園貸領域的問題,比如很多是違法事件,顯然也不該讓金融模式背黑鍋。一刀切地禁絕校園貸,既不利於學生成長,亦悖逆市場規律。不過,此起彼伏的失範行為,起碼傳遞了一個共識:校園貸當與高校保持安全距離。

這個安全距離,當有兩層含義:第一,校園貸可以“賣蘋果”,但不能扮演“美女蛇”。一切以挑逗或蠱惑為手段的校園貸,恐怕起碼是悖逆商業倫理的。第二,校園貸亂象中,即便是合規公司,不少也是違規操作,稽核形同虛設、監管牛欄看貓,更別談不少公司涉嫌高利貸式經營。如果不能及時“清理門戶”,校園貸求生的呼聲,恐怕就談不上理直氣壯。

發學生的財,固然也是生意,但怎麼去發財,顯然不該僭越法理與情理之“雙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