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畢業論文:國小數學有效教學思考

欄目: 畢業論文模板 / 釋出於: / 人氣:2.34W

(一)知識的接收

畢業論文:國小數學有效教學思考

1.誘發興趣:教師可以廣泛運用各種手段,讓小學生通過各種感官的活動獲得數學學習的樂趣,可以運用課件演示、教具操作、兒歌表演、遊戲活動、故事講述、謎語猜測等教學手段,創設愉悅、輕鬆、有趣的課堂氣氛,使國小生學得有效、學得輕鬆、樂於接收。例如,在國小二年級下冊教學“認識除法—平均分”時可創作一則童話故事《小貓分魚》:貓媽媽釣回兩簍鯉魚(10條和14條),讓3個孩子分。貓小弟無論怎麼分,兩簍都會有剩下的,急得團團轉。貓二哥提醒說,把兩簍剩下的1+2=3條,再分給每人一條就行。貓大哥也說,先把10+14=24條,24÷3=8條,也可以每人分8條。藉助三隻小貓分魚時的不同思路,讓枯燥的數學知識變成生動的童話故事,讓孩子興致勃勃地參與其中,開啟學生的思維,舒展學生的靈性。

2.營造氛圍:課堂上教師不能根據既定的材料,既定的教案,教給國小生一定的知識,而沒有留給國小生積極思維的空間和時間。要提倡“誰能問倒老師,勝過老師”的積極的學習態度和活躍的學習氣氛。在教學中教師應以平等的態度讓學生的不同意見,甚至是反對意見與自己的見解直接交鋒,不以“一言堂”的架勢權威嚇唬人,而必須從心底裡樂於接受學生提出的不同意見,樂於對自己的教學表示懷疑加以改進,在教學過程中實現教師自己的生命過程。由於教師和學生的身心得到徹底解放,使國小生的學習不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積極參與。只有把思考與行動結合起來,國小生才能真正掌握知識。

3.激發情感:教育心理學認為,個體的發展離不開主體的自由認識,教學如果沒有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就不能稱為成功有效的教學。在教學中教師對學生要施以情感誘導,學生才能樂意接受教育,以愉快的心情有效地學習。特別是對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教師要循循善誘,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讓他們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樂於學習。例如:四年級上冊,在教學乘法估算時,教材中出現了學校組織四年級學生去秋遊的情景圖,每套車票和門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應該準備多少錢買票?用秋遊中遇到的買門票與車票的問題直接引入本課,是因為“秋遊”是學生所熟知和喜愛的生活活動,這種教學內容能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景,激發學生樂於學習的願望。

(二)知識的練習

當前很多數學知識的訓練都是學生通過大量的反覆練習,使某種計算和解題技能熟練,這學習的只是知識技術層面的技巧,而當時間一長,學生就會遺忘。有效教學應該讓學生理清思路、找準知識之間的聯絡,形成牢固穩定的知識連結。

1.重組教材:重組教材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一種好方式。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會發現,教材中的一些內容對不同地區的孩子來說基礎不同,如果不顧學情完全按照教材的意圖就浪費孩子的學習熱情和時間。教師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在前測的基礎上根據學情做出個性化的思考。筆者在講授“分數除法”一節時,教材安排了3個部分共5個課時,在探討了整數除以分數的意義和方法後,連續出了以下幾道題讓學生自學:整數除以分數、分數除以整數、分數除以分數、假分數除以整數……學生通過回憶分數乘法的方法,很快學會了分數除法的一般計算方法,結果僅用2課時就完成了所學的內容。這種符合實際的重組教材和教學進度的方法,不僅使學生學習效果好,而且學生自學興趣濃厚,使學生學習“活”起來。

2.改編習題:教師若一直按照傳統的教學過程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就會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達不到有效的教學目的。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精選少而精的有層次的例題、習題,指導各層次學生通過多種途徑進行積極、主動的學習訓練活動,使之深入地理解知識。例如,針對國小生百分數作業中出現的問題,筆者專門增加了一節課:根據5米和8米這兩個數字,你能編出哪些問題?學生通過思考,編出了以下幾題:(1)8米比5米多多少米?(2)5米比8米少幾分之幾?(3)8米比5米多百分之幾?(4)5米比8米少百分之幾?這樣的習題改編使教學時的課堂氣氛空前活躍,通過比較辨析,最終解決了學生知識中存在的“盲點”,理清了易混淆的概念,使學生的思維活動更活躍。

3.分層練習毋庸置疑,學生群體中存在不同層次的認知水平。在練習教學中需要分層次練習,使各層次學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都能得到提高和發展,併力爭做到當堂鞏固。教師在佈置學生的課外作業時不但要控制量,而且要分層佈置,能夠讓學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飽”,學優生“吃得好”。如在教學“圓的周長”後,教師可以出示這樣3組習題供不同層次學生練習:一輛自行車的半徑是0.33米,車輪滾動一週可以前進多少米?一個圓形水池周長是37.68米,它的半徑是多少米?一個半圓的直徑是4釐米,這個半圓的周長是多少釐米?通過這種分層作業,一方面摸清了學生的認知水平,也促進教師佈置作業的水平,另一方面,能促進學生的發展,使學生“跳一跳”就“摘到桃”。

(三)知識的內化

教的祕訣在於“度”,學的真諦在於“悟”,它依賴於知識累積和深思熟慮。而現在學生學習的最大問題常常在於缺少“悟”的過程,因此教師要創造機會讓學生“自悟”,將所教內容內化為學生自己的智慧。

1.互動學習:課堂中有教師和學生的真實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維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動的過程,氣氛相當活躍。在這個過程中既有資源的生成,又有過程狀態生成。例如,在教學“面積的初步認識”,在學生感知面積大小時,可在課堂上組織一次別開生面的“塗色比賽”,將學生分成四組,每生髮一張空白紙,要求一分鐘內塗好顏色,哪一組在規定時間內塗好的人數最多即為優勝。小組內先展開討論,然後開始比賽。其中一組不到一分鐘全部塗好,而另外一組則大多數學生尚未塗好。勝負一出立即引發了一場激烈的質疑爭論。學生在尋找、探究勝負的原因所在,老師讓獲勝組的同學將作品全部舉起,再讓失敗的同學將作品展示一下。兩相對照,同學們發現獲勝的祕訣是“所塗面積要小得多”。由此面積大小問題在孩子的腦海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同時小組成員互幫互助,共同研究的效果也呈現在眼前。

2.拓展思維:“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裡方是長進”。為了拓展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教師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一題多解,求異求新。如在解決問題“一段布長144米,需8天織完,那麼6天織了全長的幾分之幾?”時,多數學生可能列出(144÷8×6)÷144=3/4,但常常也會有個別學生列出6÷8=3/4這樣一個簡單的算式。教師此時可以採取留出充裕的時間讓學生討論的策略,經過學生討論得出第2種解法更簡便、更獨特。討論所留出的時間和空間實際上是學生內化知識形成自己認知結構所必要的階段。上述國小數學學習的三個階段並非彼此割裂,而是在連續中呈現階段性特徵。多年的教學實踐使筆者深深感到,國小數學有效課堂教學的三階段落實並非一朝一夕之功,教師應持之以恆,常抓不懈。只有逐步讓學生從被動接受的教學方式中改變過來,讓數學課堂“生動有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