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心理學實驗論文格式

欄目: 論文格式 / 釋出於: / 人氣:3.07W

[摘要]為了研究高中新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學生心理狀況,本研究採用狀態—特質焦慮量表(STAI)和自編問卷《高中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生心理的調查問卷》對江蘇省鹽城中學隨機選取的8個高一年級班的學生進行調查。結果發現:

心理學實驗論文格式

(1)學生對新課程持基本支援態度;對新課程有一定的焦慮心理;普遍對新課程認識不足;不適應新課程的評價方式;自主學習、探究學習方式的開展面臨困境;現行大學聯考的在一定的程度上影響了新課程的進展。

(2)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學生的狀態焦慮和特質焦慮明顯高於正常人群。在狀態焦慮方面,有25%的學生存在輕度焦慮,有12%的學生存在重度焦慮;在特質焦慮方面,有30%的學生存在輕度焦慮,有14%的學生存在重度焦慮。

(3)在狀態和特質焦慮兩方面都不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

[關鍵詞] 高中生 新課程 心理狀態 焦慮心理

1 引言

1.1 論題提出背景

高中新課程於2019年秋學期在我省全面實施,本次基礎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要通過課程的變革來實現學生學習的變革。然而,對於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生,所面臨的是新的教材、學習方式、評價標準,他們究竟應該如何學習以及如何選取相應的課程?原先習慣於“會考” 、“大學聯考”模式的學生是否能夠接受和適應新課程的理念?原有的那種以考試為中心的學習方式是否還能適用?學生會不會因此產生焦慮、迷茫、困惑、抑鬱、無所適從、對新課程認識不足以及擔心自己不能很好的適應新課程改革等一系列的心理問題?為探討高中課程實施過程中高中生的心理狀況,採用狀態—特質焦慮量表(STAI)和自編問卷對新課程改革過程中學生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進行調查,然後從心理學的角度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進而提出相應的對策解決這些問題,為新課改下的高中生們提供具體的指導性意見,進一步推動高中新課程的改革。

1.2 研究現狀

本次高中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生心理問題的調查研究在目前來說仍然較少,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領域和對教師的心理研究領域內,比如陳洵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心理壓力的緩解》一文中指出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為教師提供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的同時,也給教師的心理帶來極大的壓力,主要表現為由新舊理念的撞擊、教師權威的重構、教師素質的重塑、課程資源的匱乏、教育評價的滯後等因素而引發的矛盾、抵制、失落、沮喪、危機、恐慌等消極心理反應。正確理解教師在新課程實施中產生的這些心理壓力,並採取有效的措施緩解其心理壓力能確保課程改革的有效實施[1]。

王運祥在《教師的心理障礙與新課程改革》指出:目前的課程改革教師所面臨的心理障礙主要體現為 :教師追求統一、崇尚傳統的惰性心理 ;由於思維定勢與行為定勢的作用而產生的盲目、刻板的逆反心理 ;對課程改革期望值過高的求全心理及缺乏改革的參與意識的觀望心理等等。這些消極的心理 ,如不克服 ,課程改革的構想就難以實現[2]。

劉學蘭在《高校教師面臨改革的心理壓力與心理調適》中認為:高校教師面臨改革心理壓力增大 ,導致一系列身心變化和心理問題。要應付心理壓力 ,一方面 ,教師要進行自我調適 :要有效駕馭壓力 ,面對壓力 ,要形成壓力免疫 ,採取積極的壓力應付模式 ,主動尋求社會支援 ;要善於調節情緒 ,通過控制情境、積極認知和行為調節維持良好的情緒狀態 ;要勇於改變自我 ,尋找內部安全感 ,撕開消極的自我標籤 ,在不斷學習中適應環境。另一方面 ,學校有責任和義務幫助教師更好地適應改革 ,促進教師的心理健康 ,要把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到改革措施之中。任何改革的最終目的應該是使人獲得更好的發展 ,包括心理的成長和成熟[3]。

劉茜在《高中新課程實施中出現的七個問題》指出,他通過對高中試驗區的老師和學生的訪談和調查認為高中新課程實施中出現的七個題為:教材編寫問題;教材的使用問題;教師的不適應問題;學生的學習方法難以改進問題;資源短缺問題;學校對教師的教學評價問題;各類教學輔導書的干擾問題[4]。黃曉標、何豔在《“普通高中新課程計劃”試驗的現狀、問題及對策》一文中指出經一年的試教,“普通高中新課程計劃”受到了教師的普遍歡迎,肯定態度的教師高達91.11%。67.14% 的教師認為教學質量與過去相比“有一定提高”。學生負擔有了一定的減輕,學生的個性發展受到了重視,學生學習能力有了較大的提高,活動課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勞動技術課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新課程計劃的實施, 激發了教師積極性, 促進了教師業務的進修提高[5]。白瑞英在《對實施新課程的一些認識》中指出新課程強調積極主動的學習,能夠自主學習,鼓勵富有個性的學習,更倡導主動參與學習。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倡導學生在探究中學習,親歷並體驗探究過程,在深入思考與交流中獲得感悟與理解。同時教師的角色應從其角色行為表現在:由重傳遞向重發展轉變;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由重教向重學轉變;由單向傳遞向多項交換轉變;由教學模式化向教學個性化轉變。這些轉變表明,知識傳授角色不再是教師的常規角色,而溝通和指導才是新課程要求的教師角色[6]。

此外有大量的研究集中在高中新課程實驗中學生學業成績評價的研究、高中新課程實驗中各學科的教學方式的研究、高中新課程的結構研究上。由此可以看出基本不涉及高中新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學生心理研究.

2 研究方法

2.1研究物件

從江蘇省鹽城中學高一年級隨機選取8班,共計497人。收回有效問卷460份,有效率為92.50%。收回有效男生問卷299份,有效女生問卷161份。

2.2 材料

採用自編問卷和狀態-特質焦慮問卷。自編問卷《高中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生心理的調查問卷》共18題,其中1-5題和第7題屬於認知方面,主要用來了解學生對新課程認識方面的心理問題,比如學生對新課程的態度問題;是否接受新課程;對新課程是怎樣理解的;是否瞭解新課程的理念、結構以及怎樣在自己的學習中滲透;能否對自己進行重新定位等等。6、8、10、11、13、14題屬於情緒、情感方面,主要用來了解高中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生情緒情感方面的心理問題。如緊張、迷茫、失望、悲觀、困惑、抑鬱、退縮等等。9、12、15、16、17、18題屬於行為方面,主要用來了解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生的行為方面的心理問題,如高中生的興趣指向、所喜愛的課外活動以及是否有逃學,抽菸,參加幫派,酗酒習慣等等行為。19、20題屬於開放式問題。

狀態-特質焦慮問卷(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 STAI-Formy),由Charles lberger等人於1970年編制,1988年譯成中文。STAI由指導語和二個分量表組成。第1-20項為狀態焦慮量表(STAI,Form y-1,以下簡稱S-AI)。其中半數為描述負性情緒的條目,半數為正性情緒條目。主要用於評定即刻的或最近某一特定時間或情景的恐懼、緊張、憂慮和神經質的體驗或感受。可用來評價應激情況下的狀態焦慮。第21-40題為特質焦慮量表(STAI,Form y-Ⅱ,簡稱T-AI), 用於評定人們經常的情緒體驗。其中有11項為描述負性情緒條目, 9項為正性情緒條目。可用來篩查高中學生的有關焦慮問題。STAI每一項進行1-4級評分,由受試者根據自己的體驗選擇最合適的分值,本試驗採用的問卷是由鹽城師院教育系心理實驗室提供的北京大學的PES心理實驗系統(鑑定號:94教儀鑑16號)[7]。

2.3 結果統計

為了保證測試結果的準確性,測試前進行統一的講解,要求學生在每一項上不要花太多的時間考慮,回答無對錯,但所做的回答應該是最接近自己的感受的。測驗後當場回收問卷。狀態-特質焦慮問卷的問卷結果直接輸入鹽城師院教育系心理實驗室內的北京大學的PES心理測評系統,可以直接獲得狀態焦慮和特質焦慮的因子得分和等級得分。將狀態-特質焦慮得分情況與全國常模對比並做男女差異的研究。自編問卷的結果輸入SPSS13.0 for windows 統計軟體內,對18道題目採用非引數檢驗的方法來檢驗每一專案分類的顯著性問題,看是否在.05或.01的水平上是否存在顯著性差異,此外還從性別差異角度,來比較他們在認知方面、情緒情感方面、行為方面是否有差異。最後,還將自編問卷的各項選擇作為自變數,用方差分析來檢驗狀態-特質焦慮的得分是否在各題目分組上有顯著差異。

3 結果

3.1 新課程實施過程中高中生的心理現狀分析

3.1.1新課程實施過程中高中學生的心理概況

高中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生心理認知維度的六道題的卡方檢驗結果見表1。

表1 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生認知心理分析

表1表明:50%的學生對於高中新課程改革持有焦慮的態度。59%的學生覺得所在學校改革的是基本成功,26%的學生覺得改革是流於形式。只有30%的學生認為改革給他們帶來的是利大於弊.有40%的學生不認同高中新課程改革的評價方式。在學習目標而言,學生的主要目標是考上一所大學。52%的學生認為大學聯考是影響新改革的最大因素,其次是教材和教師的素質和學生的素質。

[參考文獻]

[1]陳洵.新課程改革中教師心理壓力的緩解.教育評論,2019,6.27-28頁

[2]王運祥.教師的心理障礙與新課程改革.現代中國小教育,2019,4.62頁

[3]陳奇,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第二版.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97-105頁

[4]沈德立.非智力因素的理論與實踐.第一版.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2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