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論文 參考文獻

欄目: 論文格式 / 釋出於: / 人氣:5.46K

1.參考文獻著錄專案

論文 參考文獻

(1)著作:[序號] 主要責任者.著作名[M].其他責任者.版本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頁碼.

(2)連續出版物:[序號]主要責任者.題名[J].年,卷(期)-年,卷(期).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3)連續出版物中的析出文獻:[序號] 析出文獻主要責任者.析出文獻題名[J].連續出版物題名:其他題名資訊,年,卷(期):頁碼.

(4)專著中的析出文獻:[序號] 析出文獻主要責任者.析出文獻題名[C].析出文獻其他責任者//專著主要責任者.專著題名.版本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獻的頁碼.

(5)電子文獻:[序號] 主要責任者.題名[文獻型別標誌/文獻載體型別標誌].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獲取或訪問路徑.

2.參考文獻型別及其標誌

(1)以單字母方式標誌以下各種參考文獻型別:

參考文獻型別 普通圖書 會議

論文 報紙

文章 期刊

文章 學位

論文 報

告 標

準 專

利 匯

編 檔

案 古

籍 參考

工具

文獻型別標誌 M C N J D R S P G B O K

(2)對於其他未說明的文獻型別,建議採用單字母“Z”。

(3)對於資料庫(Database)、計算機程式(Computer Program)及電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等電子文獻型別的參考文獻,建議以下列雙字母作為標誌:

電子文獻型別 資料庫 計算機程式 電子公告

電子文獻型別標誌 DB CP EB

(4)電子文獻的載體型別及其標誌

對於非紙張型載體的電子文獻,當被引用為參考文獻時需在參考文獻型別標誌中同時標明其載體型別。建議採用雙字母表示電子文獻載體型別:

電子文獻載體型別 磁帶 磁碟 光碟 聯機網路

電子文獻載體型別標誌 MT DK CD OL

載體型別標誌含義 Magnetic Tape Disk CD-ROM Online

並以下列格式表示包括了文獻載體型別的參考文獻型別標誌:[文獻型別標誌/載體型別標誌]

如:[DB/OL] 聯機網上資料庫(Database Online);

[DB/MT] 磁帶資料庫(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

[M/CD] 光碟圖書(Monograph on CD-ROM);

[CP/DK] 磁碟軟體(Computer Program on Disk);

[J/OL] 網上期刊(Serial Online);

[EB/OL] 網上電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

以紙張為載體的傳統文獻在引作參考文獻時不必註明其載體型別。

漢語(例子):

(1) 參考文獻的著錄應執行GB7714-87《文後參考文獻著錄規則》及《 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檢索與評價資料規範》規定,採用順序編碼制,在引文中引用文獻出現的先後以阿拉伯數字連續編碼,序號置於方括號內。一種文獻在同一文中反覆引用者,用同一序號標示,需要表明引文出處的,可在序號後加圓括號著名頁碼或章、節、篇名,採用小於正文的字號編排。

(2)文後參考文獻的著錄專案要齊全,其排列順序以在正文中出現的先後為準;參考文獻列表時應以“參考文獻:”(左頂格)或“[參考文獻]”(居中)作為標識;序號左頂格,用阿拉伯數字加方括號標示;每一條目的最後均以實心點結束。

(3) 參考文獻型別及文獻型別,根據GB3469-83《文獻型別與文獻載體程式碼》規定,以單字母方式標識:

(4)關於參考文獻中的起始頁碼,請在正文內的引文後以“(P+起止頁碼)”標註。

▲專著(M);論文集(C);報紙文章(N);期刊文章(J)學位論文(D);報告(R);標準(S)專利(P)

A.專著、論文集、學位論文、報告

[序號]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文獻型別標識].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1] 周振甫.周易譯註[M].北京:中華書局.1985.

[2] 陳送.五四前後東西方文化問題論戰文選[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3] 陳桐生.中國史官文化與《史記》[D].西安:陝西師範大學文學研究所,1992年.

[4] 白永秀,劉敢,任保平.西安金融、人才、技術三大要素市場培育與發展研究[R].西安:陝西師範大學西北經濟研究中心,1998.

b.期刊文章

[序號]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J].刊名,年,卷(期).

[5] 何齡修.讀顧城《南明史》[J].中國史研究,1998(3).

c.論文集中的析出文獻

[序號]析出文獻主要責任者.析出文獻題名 [A].原文獻主要責任者(任選). 原文獻題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6] 瞿秋白.現代文明的問題與社會主義[A].羅榮渠.從西化到現代化[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d.報紙文章

[序號]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N].報紙名,出版日期(版次).

[7] 謝希德.創造學習的新思路 [N].人民日報,1998-12-25(10).

e.國際、國家標準

[序號]標準編號,標準名稱[S].

英文(例子):

[01] Brown, H. D. 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M]. Prentice Hall Regents, 1994.

[02] Brown, J Set al.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J]. Educational Reasercher, 1, 1989.

[03] Chris, Dede. The Evolution of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nvi-ronments: Immersion in Distributed Virtual Worlds[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ept-Oct, 1995.

[04] Hymes,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 J. B. Pride; J. Holmes (eds). Sociolinguistics. Harmondsworth: Penguin, 1972.

[05] L. E. Sarbaugh.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 New Brunsw-ick, N.J.U.S.A: Transaction Books, 1988.

[06] Puhl, A.. Classroom A ssessment[J]. EnglishTeaching Forum, 1997.

[07] Thomas, Jenny. 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 Applied Linguistics, 1983, (4): 91-111.

[08] William B Gudykuns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y[M]. Beverly Hills, CA: Sage Pub,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