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九一八後部分學生的口號抗日大綱

欄目: 口號標語標語 / 釋出於: / 人氣:2.1W

九一八口號

九一八後部分學生的口號抗日大綱

勿忘國恥,警鐘長鳴。

理性愛國 抵制日貨

勿忘國恥,振興中華

拓展閱讀

毆打勸學生讀書的蔡元培

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通電全國,宣佈:從即日起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改變旗幟。此舉從形式上宣告了中國統一,在此之前,擔任大學院院長的蔡元培便作了《關於青年運動的提案》,蔡元培認為中國已經大體統一,國民政府不再需要依靠學生運動來推進國家統一了,因此學生還是應該潛心學習,所謂“救國之道,非止一端,根本要圖,還在學術。”

秉承這種認識,九一八事變後,蔡元培便不贊成學生通過罷課、示威的方式來抗日,“犧牲這麼多的光陰與學業,豈不是很可惜、很可惜的麼!”1931年12月13日,蔡元培向上海各大學校長髮出一份勸阻學生來南京示威的電報,此舉對學生運動不啻是潑了一瓢冷水。

不過,蔡元培的勸阻並未能阻止學生前往南京示威,到12月15日便有數萬學生前往南京示威,當日10時左右,兩千餘學生前往國民黨中央黨部示威,蔡元培作為北大老校長、大學院院長,自然要同示威學生對話,結果便被打了。

據《中華民國史事紀要》一書記載,當時蔡元培“甫發數語,該團學生即將蔡氏拖下毆打”,隨後學生們將蔡元培綁架,“向門外衝出”。《蔡元培年譜》則記載,“由於年事已高,腿腳也有殘疾,蔡老先生被強拉著拖行幾百米,右臂紅腫異常。”

蔡元培事後接受採訪時談及自己傷勢:“予頭部受棍擊,似無傷害,惟右膀被暴徒扭拉,頗傷及筋絡……”不過蔡元培並未怪罪學生,而是認為自己作為教育工作者,未能教育好學生。

主動參軍抗日的學生極少

學生除了以罷課、示威的方式進行抗日請願外,其實很少有人主動參軍走向前線。據齊紅深《流亡:抗戰時期東北流亡學生口述》一書對50名東北流亡學生的調查,不少學生並未直接參軍:在日偽政權中任職的有13人,佔26%,流亡到“國統區”後讀書和工作的42人,佔84%,到達共產黨控制區域後工作、參軍26人,佔52%,流亡後返回偽滿洲國上學或抗日的3人,佔6%(不少人流亡到過日偽、國統區和共產黨控制區,統計不互相排斥)。

從這個調檢視,直接參軍抗日者並不是多數。同樣的情形,在“一·二八”淞滬抗戰後再度出現,據華彬清《1949年之前的南大黨組織》一文記載,1932年1月29日,南京各界五萬人歡送十九路軍開赴前線,當時僅有4名中大學生報名參軍,赴上海抗日,可見參軍人數極其稀少。

實際上,不但學生很少去參軍,有些學生團體,雖然打著參軍支援抗日的旗號,但毫無實際行動,比如著名的學生請願團體“青年援馬團”(支援馬占山抗日之意),他們抬著棺材從上海出征,卻選擇走路到東北,魯迅先生不無諷刺的寫道:“中國現在總算有一點鐵路了,他們偏要一步一步的走過去。”如果走到東北,恐怕要三五載,這是哪門子救國抗日的辦法呢?

張學良痛斥學生說大話使小錢

九一八事變後,張學良選擇不抵抗,使東北三省迅速淪陷,張學良本人陷入輿論的風口浪尖,馬君武先生便寫了一首《哀瀋陽》諷刺張學良:趙四風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正當行。溫柔鄉是英雄冢,哪管東師入瀋陽。告急軍書夜半來,開場弦管又相催。瀋陽已陷休回顧,更抱阿嬌舞幾回。

不過馬先生誤會了張學良,當晚張學良是在為東北水災募捐,並非跟胡蝶跳舞(參見《顧維鈞回憶錄》)。不過這一首詩傳播甚廣,也激發了當時的愛國熱潮。但晚年張學良卻不以為然,據《張學良口述歷史》記載,張學良晚年曾反問:“可是抗日那事有什麼好處?誰拿出力量?空話。誰幹什麼了?就老百姓拿出力量了嗎?說大話、說漂亮話誰都會說,但是做起來誰做?我問你,有什麼幫助?”

張學良還講起了張伯苓給他的建議,即建議學生參軍上前線,但學生們不答應,後來提議學生到後面挖戰壕,但學生嫌“挺累的,我不去。”張學良直言“我真是看不起。”

即便到了晚年,回憶這段歷史,張學良還是忍不住痛斥學生:“說大話都會說,罵人都會罵,讓你幹,你也不幹。那有個擔子、挑子,你去拿去,那你怎麼不拿?讓你去拿,我也拿不動。哎呀!我已經九十一歲了,這個經驗太大了,我就說啊,說大話使小錢。”

結語:

學生參軍抗日,其實1943年後才發軔,到1944年才形成高潮,這與蔣介石所提“一寸河山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密不可分,但若追溯到九一八後,中國的學生並無主動參軍抗日的舉動,甚至不少學生運動還是受各類派系主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