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經典的黨在我的心中講話稿大全(精選13篇)

欄目: 講話稿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5.68K

經典的黨在我的心中講話稿大全 篇1

總有一本書,不經意間被它打動,遇見時並無特別,閱讀後開始沉迷。一日晌午,我坐在辦公室閒暇無事,無意間拿起案頭沉放的一本《黨課》翻看,頓時被裡面的“黨課文庫”、“階梯教室”、“輕鬆課間”吸引住了,認真閱讀《“底線”“紅線”和“天線”》後,倍覺有趣。接下來的“人生一課”、“不說不快”,更是令我心曠神怡。

經典的黨在我的心中講話稿大全(精選13篇)

俗話說: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黨課》能讓人更有氣質,更有內涵,更有文化。它是由天津市委支部生活社主辦的黨員教育類期刊,是中國最早為基層提供黨課教材的專業讀物。為基層提供實用、豐富、新鮮、便捷的黨課教材,“黨課文庫”“階梯教室”“輕鬆課間”等多個欄目已成為《黨課》的品牌欄目,被讀者親切譽為“口袋黨校”。

我喜歡《黨課》的每期特稿。走進每期特稿,那裡深邃、莊重、啟迪智慧,一篇篇漂亮的文章呈現在眼前,不光有優美的辭藻,而且,每篇文章的靈魂都是美好的。20xx年冬,我在悅來鎮唐家村進行精準扶貧工作。當時,《黨課》對我的工作幫助很大,也給村裡的貧困戶帶來了精神食糧。在一個雨雪交加的上午,我走進貧困戶唐社良家裡,把400元慰問金交到了他的手裡。接過慰問金,唐社良喃喃地說:“我以為黨把我們這些人忘了……”我說:“不會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黨不會丟下你們。”我和他拉家常,並從包裡拿出《黨課》,讀著《“底線”“紅線”和“天線”》給他聽。唐社良說:“反腐敗的措施都實實在在,沒有假、大、空。”我照著文章的原話回答說:說到底,這“線”那“線”,守住密切聯絡群眾的“生命線”是“第一線”。

我喜歡《黨課》的《黨性修養座右銘》欄目。一個個奇妙無比的排比,如,加強黨性修養“三講”:講黨性,走好陽光之道;講原則,摒棄庸俗之道;講正氣,反對陰邪之道。一句句發人深思的話語,又如,處理棘手問題“頭”字訣:不能看“風頭”,不能看“來頭”,不能看“勢頭”,要看“對頭不對頭”。這些,都讓人覺得警醒、有趣。

我喜歡《黨課》的示範講臺。當我讀這個欄目時,就彷彿走進了英雄模範的身邊,和英雄、模範、榜樣一起去工作、學習、生活,讓我的生命得到昇華。示範講臺告誡我:做好黨員,先做善良的人。

慢慢地,我越來越離不開《黨課》,幾乎每期必看,而且全面看、重點讀,深思索、勤筆記。其中的世情、國情、黨情讓我深入瞭解到國際國內時事,開拓了目光視野;裡面的“修身”、“齊家”、“立業”讓我深入把握人生真諦,認清了工作生活航向;發出的黨建黨務資訊讓我深入完善工作思路,提高了工作水平。自從有了《黨課》相伴,我的“電能”日益強健,工作成績逐漸彰顯,深得廣大幹部職工肯定。

《黨課》已成為我的良師益友,永遠激勵我前進!

經典的黨在我的心中講話稿大全 篇2

一提參加過長征的人,我不能不回想起老紅軍劉。

劉,1920xx年10月出生,河南人,1933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2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他前半生戎馬倥傯,經歷大小戰鬥150多次。離休後他寫下100萬字的讀書筆記,到各地作報告1000餘場次。他走訪貧困群眾,資助失學兒童,百歲高齡的他仍參加志願服務。在人們眼中,百歲老紅軍劉一生都在長征。劉自己則說:“我這輩子最自豪的是認真履行了入黨誓言。”

劉老生前是揚州軍分割槽第一干休所正軍職離休幹部,所住的幹休所,與我家不遠。我和他算有幾次親密接觸。有一次是為寫報告文學《白髮赤子》。還有一次是揚州大學附屬中學一次會議,我有幸也作為學生家長代表,在劉老後面發言。

老紅軍劉是民政部和江蘇省宣傳的重大典型。他忠誠實踐黨的宗旨、心中時刻裝著人民。劉女兒叫劉蘭新,1975年,作為知青插隊到金湖縣塘港鄉。拮据的生活,讓她不得不在農忙之餘到集鎮上烤燒餅賣。劉是正軍級離休幹部,後來又成為民政部和江蘇省宣傳的重大典型,按理講,地方上把他的女兒調回城市是完全可以的。但劉老認為,既然女兒已在農村成親,組織了家庭,又何必把女兒調回城呢?一次,劉和老伴去探望女兒,看到女兒兩隻手上被爐火烤出蠶豆大的水泡,老人心疼地流下眼淚。老伴求他找關係把女兒調回來,劉耐心地開導老伴說:“沒有烤燒餅的,哪有燒餅吃?我劉女兒不烤燒餅,那王應啟、張應啟的女兒不就得烤燒餅?”

上世紀80年代,揚州街頭上,人們經常看到一個揹著竹籃的老人,手裡拿著一把火鉗,沿街上的人行道,專撿散落的垃圾。誰能想到他就是離休前擔任淮陰軍分割槽司令員的劉呢?

這是怎樣一種精神境界啊!一個忠誠的共產黨員,就是這樣把自己的心靈棲息在崇高的精神家園之中!

經典的黨在我的心中講話稿大全 篇3

民族的苦難與輝煌,屬於每個家庭、每個人,記憶凝聚在祖國大地每座山、每條河、每一個小物件上。這不,一顆子彈殼做的菸袋嘴,就伴隨主人公訴說著一段刻骨銘心的傳奇故事。

主人公張寰旭,1920xx年生於山東萊陽縣大泊子村一個普通農民家庭,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任八路軍膠東軍區第五支隊16團政委,打起仗來非常機智勇敢,先後8次負傷,是膠東著名抗日英雄。大家印象最深的他嘴裡時常叼著一根旱菸袋,或者雙手背在後面,手裡握著長煙袋,滿臉和善。那菸袋杆是竹竿的,鍋是銅的,嘴是用子彈殼做的,也是銅的,在陽光照耀下金光閃閃的。

在那個殘酷的戰爭年代,張寰旭養成了吸菸的習慣,因經費緊張,就叼起旱菸袋。那時彈藥緊缺,戰士們的子彈殼需要上繳換子彈。他的警衛員就偷偷用個人的子彈殼,獨具匠心地為政委打磨出一個菸袋嘴。張寰旭看見這黃燦燦的菸袋嘴笑著說:“我喜歡!”

1942年11月下旬,日軍集中了兩萬多兵力對膠東抗日根據地拉網式掃蕩。11月21日夜,16團團部在掩護萊東縣一千多群眾突圍過程中,在馬石山東南的周家溝北山與日軍主力遭遇。面對衣衫襤褸、驚慌失措的群眾,張寰旭對戰士們說:“各位父老鄉親是我們的父母,血肉相連,我們拼命也要把他們帶出去!”那場軍民同生共死的突圍戰十分慘烈,部隊整連、整排地被打光。最後張寰旭親自指揮重機槍佔領陣地,用火力從敵人的包圍圈中開啟一個缺口,指戰員拼死掩護群眾往外衝。最後部分部隊和群眾突圍出去了,張寰旭卻光榮犧牲。

戰後,突圍出去的膠東軍區祕書張少華回來打掃戰場。只見張寰旭堅守的陣地,遍地是子彈殼和血跡,他前胸後背到處是槍眼,棉襖衣兜裡還插著旱菸袋,倒在身邊的還有警衛員和馬伕王新財等。張少華組織指揮當地民兵就地掩埋烈士遺體:“同志們時間緊迫,張政委單獨掩埋,其他烈士可以合葬。”見馬伕還沒嚥氣,立刻安排民兵抬走搶救。

反掃蕩過後,膠東軍區在馬石山召開追悼大會,立起紀念碑,刻下張寰旭等烈士的英名。沒有驚動零散隱沒在荒草中的墓穴。

馬伕王新財是附近垛疃村人。他奇蹟般被救活,傷愈後,因腹部和腿部重傷復員,他自覺承擔起守護張政委墳墓的責任。他經常指著墓地下邊的山口,無數次地對人講述:“張政委和藹可親,沒官架子,經常用衣袖擦擦菸袋嘴,按上一袋老旱菸,讓大家叼在嘴上,你一口、我一口,那縷縷嗆人過癮的煙霧把大家的命拴在了一起”。他默默守護張政委的墳墓61年,直到自己離世。

20xx年清明節前,“抗日烈士紀念碑”在海陽落成,當地政府把散落在荒山野嶺中抗日烈士靈骨集中進行了正式安葬,其中就包括張寰旭烈士。當張政委的墳墓開啟後,除了遺骨,就是那根旱菸袋,子彈殼的菸嘴和銅菸袋鍋被蝕鏽包圍,竹子的煙桿已經爛斷。在移靈現場十六團的老戰士、參戰時只有16歲如今已近80歲的於成撲通跪下連連磕頭,大聲哭喊著:“政委——,張政委!這就是俺張政委,這菸袋俺太熟悉了。張政委您可以安息了!”

目前,這支斷為兩截的子彈殼菸袋嘴,伴隨英雄的英靈,被安放在“海陽抗日烈士紀念館”的展櫥中。

“子彈殼菸袋嘴”,吞吐過戰爭風雲,依然散發著一股凜然灼心的火藥味。揀拾彈殼、彈片、子彈頭這些記憶的碎片,平靜的心靈被遠去的戰爭撞響。

經典的黨在我的心中講話稿大全 篇4

新中國成立不久,朝鮮戰爭爆發,父親毅然和許多同鄉的青年一起,瞞報年齡參加了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加入到保家衛國的部隊行列。那一年父親剛滿16歲。也就是從那時起,父親就有了他追求的信仰——要成為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身。

在朝鮮的3年,父親經歷了腥風血雨的戰爭並受到嘉獎。朝鮮戰爭臨近結束時,父親已滿18週歲。在一次戰鬥的前夕,他第一次鄭重其事向黨組織遞交了他的入黨申請書。可是組織上經過審查後,婉拒了父親的入黨要求,因為父親的出身不好。

從朝鮮回國後,父親復員回到地方工作,但他的信仰並未就此改變。每年在黨的生日之前,父親總會找出他留存的那份入黨申請書,看了又看後,再塗塗改改重新寫一份入黨申請書,交給黨組織。

可是一年又一年,父親工作的單位換了一個又一個,入黨申請書也寫了一份又一份,還是沒能實現心願。但父親並沒有就此氣餒,還是一年又一年地繼續寫他的入黨申請書,一次又一次地向黨組織表達自己希望入黨的願望。

一晃20多年過去,有一天,父親收到入伍兩年的大哥的信,拆開信讀後,父親激動地跳起來,對我說:“你大哥他入黨了。他是咱家的第一個黨員,有出息,比他老子強多了。”那一晚,從不沾酒的父親高興地喝了許多酒,話也特別多,父親興奮不已幾乎徹夜未眠。

從那以後,父親入黨的願望就更為迫切了。父親不顧自己的年歲漸大,越發努力工作,沒日沒夜地在單位里加班加點,有一次甚至暈倒在崗位上,被送到醫院裡搶救才轉危為安。母親嚇得不輕,勸他道:“老頭子,你都這麼大歲數了,還這麼不要命地工作,為了啥啊?”

父親喃喃地說:“我不就是想入黨好好表現嗎?那是我的信仰啊,你明白不?”父親告訴我們,他寫的第一封入黨申請書,是在朝鮮前線時他的老排長,一個老黨員教他寫的。後來沒多久,在朝鮮戰爭停戰前的一次戰鬥中,那個老排長犧牲了。父親一直覺得,如果他這輩子入不了黨,就真的對不起曾一直幫助自己進步的那位老排長。

改革開放後的90年代初,在父親退休的前一年,黨組織終於接受了父親的入黨要求。那一天是黨的生日,從單位黨組織宣誓回來,父親淚流滿面。那是他追求了一輩子永不後悔永不改變的信仰。

經典的黨在我的心中講話稿大全 篇5

xx鄉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國家困難時期全國農墾建設的榜樣,被王震稱為“社會主義時代的南泥灣”。

其實,一開始有些到xx鄉農墾的幹部和職工對前景並不樂觀。1957年12月底,200多幹部職工全部到達時,面對“挑擔換不過肩,牽牛轉不過身”的交通條件和少得可憐的3000元墾荒費,一部分知識青年思想上出現了畏難情緒,思想動搖,信心不足,個別知識青年總是找藉口往家裡跑、往縣上跑。針對這一問題,墾殖場黨委書記葉犀牛召開了一次別開生面的會議,把204名知識青年都召集到童坊村口的白果樹下,聽當地的一名革命老人講新中國成立前xx鄉紅軍戰士故事。

1930年7月,革命領導人帶著紅軍打進景德鎮後,景德鎮周邊的革命形勢發展很快,農民革命運動轟轟烈烈開展起來,窮苦人翻身做主人,鄉里成立了蘇維埃政府,村建立了農民協會,成為贛東北紅色游擊區之一。贛東北革命形勢的發展,引起了國民黨反動派當局的恐慌,1930年12月國民黨第55師進犯景德鎮。大軍壓境,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領導的紅軍主力決定主動撤退,但留下一部分紅軍戰轉入地下,進入山區繼續鬥爭。紅軍走後,國民黨反動派的軍隊開進山來,xx鄉26個山村都遭到燒殺,20xx多人口只留下了1000多人,當時被殺害群眾的鮮血染紅了一條河。

當時,xx鄉有個叫童貴寶的紅軍戰士,他是紅軍游擊隊先鋒隊長。進入山區後,他帶領一部分紅軍戰士充分利用xx鄉山高林密的特點與敵人巧妙周旋,國民黨反動派軍隊幾次進山抓他都撲了個空。國民黨軍隊一時也無計可施,但國民黨反動派也不是省油的燈,他們見在山裡抓不住紅軍戰士,就把xx鄉一些小村的群眾從山上趕下來,實行“移民並村”的毒辣政策,妄圖切斷紅軍游擊隊的物質供應,切斷與群眾的聯絡,把紅軍游擊隊困死在山上。

剛開始的時候,紅軍游擊隊雖然準備了一些糧食,但數量終久有限,過了一段時間以後,糧食吃光了,他們就只好吃野菜,刨冬筍。山裡的天氣又冷,沒有火柴,他們就用鐮刀和火石打火,打火石必須用紙引火,但是在山上又怎麼會有紙。可這些都難不倒紅軍戰士,想辦法用草線引火。國民黨反動派對村子實行“三光”政策後,把山棚拆光燒光。紅軍游擊隊在山裡住的地方也沒有了,但這難不倒他們,他們自己搭棚子住。國民黨反動派還把所看到的鐵鍋都敲破了,目的就是讓紅軍連一口熱水、熱菜也吃不上,讓紅軍活活困死在山上。但這也難不倒紅軍戰士,他們就用洋瓷盆燒水,做飯,煮野菜。不論怎麼困難他們都信心百倍,堅持與敵人作鬥爭。

這一邊是國民黨反動派想方設法要把群眾與游擊隊隔絕,困死紅軍戰士。但是在另一邊,倖存下來的群眾卻不怕危險,想盡辦法來支援紅軍游擊隊戰士。有的群眾藉口上山砍柴,自己帶去的飯不吃,把飯留在山上給紅軍吃,還有的群眾甚至把自己的鞋子也脫下來留在山上,做好記號,等紅軍戰士來拿。有些婦女也發揮了自己的聰明,藉口去回孃家給紅軍送情報,把火柴藏在頭髮裡帶上山,紅軍戰士們取暖防寒。

但是由於敵人的勢力過於強大,再加上國民黨反動派的長期封鎖,沒有鹽吃,很多紅軍戰士出現了浮腫。一次,童貴寶冒著生命危險帶著四名紅軍戰士潛下山來找吃的,不幸落入敵人手中。童貴寶等五名紅軍戰士就被殺害在xx鄉童坊村口。為了製造恐怖,敵人還將他們的頭顱割了下來,掛在村口的白果樹上示眾,景象慘不忍睹。童貴寶等五名戰士雖然被殺害了,但是其他的一些戰士有的化整為零,有的隱姓埋名,堅持鬥爭,一直等到革命的勝利,1949年4月,景德鎮解放。

革命老人的故事,讓204名同志淚流滿面!黨委書記葉犀牛當即帶領大家在白果樹下宣誓:“要把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新!”

從此,建設,掀開了新的一頁。

經典的黨在我的心中講話稿大全 篇6

走過很多地方,無怪乎囊括了當地的山之峭,水之秀,人之情,抑或摻夾著傳統民俗與風味美食。如此這些大都被年輪的日日踩碾,稀稀碎碎,拼不成,拾不起。然而,到了雲大溝,爬了雲頭山,便不再這麼想。

雲大溝,位於內丘縣城西50多公里處侯家莊鄉的太行深山脈。一個只有108戶,不足三百人的小山村,散居在相距十里的多個自然莊上。當地流傳著一小段順口溜概括了這裡的地勢地貌。“雲大溝,十里長,二十四個自然莊。大莊三五戶,小莊一戶一個莊。大莊住在溝兩旁,小莊住在山頂上。”“開門見山”是這裡的村民生活真實寫照。

雲頭山,海拔最高峰達1480米。因山峰陡峭直觸雲霄故得名。時值初夏,由縣作協組織我們一行幾人在村支書引領下,沿村石路一直西北行走,剛走沒多遠,“看,茶樹。”村支書左臂一揮,灌木叢中,一棵高不可攀開滿白花的茶樹格外顯眼,茶樹開在南方很正常,長在太行山上就很稀罕了。且是獨一棵,據村支書講,自他記事起就見過但都不認得。如今他已50多歲了,他們也嘗試著嫁接過,但都沒有成活。

說話間,我們便來到雲頭山的入山口,起初這只是一條最原始之路,很窄,高低不平,村民進山耕作很費勁。近年來,在上級有關部門的支援下,村支書帶領村民們日夜奮戰,終於重新拓寬了路基,現已能容小型運輸車暢快通行,大大方便了村民勞作所需,也為雲頭山的以後旅遊開發事業奠好了基礎。沿途一步一景,一石一畫。有石獅守山門、石龜迎路人、石猴鬧果山、石象望明月……看得眼都不夠使,不由都放慢了腳步。

漸近山頂時,突然發現一道殘垣卻堅固的藍磚砌就的古城牆,還有幾處完好的石臼。登頂,一根高聳的旗杆上隨風飄揚著一面五星紅旗,直插雲霄。“紅旗!紅旗!”大夥激動著,驚呼著,雀躍著。上山時的疲憊與飢餓瞬間一掃而光。村支書急步到紅旗下,認真檢視著紅旗有無破損和旗杆拴得牢不牢。村支書說,他和村主任張天來是30年的“鐵搭檔”,平日裡,若沒特殊情況,他們兩人都會進山除了檢視防火情況,再就是把這面紅旗掛在心上。我們不由頓生敬意,五星紅旗成了山頂上最美的風景。人終於到齊了,站成一排在紅旗下,挺胸,昂頭。“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麼嘹亮,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從今走向繁榮富強……”大合唱在山谷裡迴響。

雲大溝村已被列入全省首批易地扶貧搬遷村,自今年始之後全村村民都會陸陸續續離開這裡變成“城裡人”。目前,這裡也正在籌劃開發旅遊景點專案,談及此事,村支書說:“人走,旗不倒。”

一個普普通通的村幹部,話雖簡單,也不簡單。

經典的黨在我的心中講話稿大全 篇7

“手抓黃土我不放,緊緊貼在心窩上。幾回迴夢裡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伴隨著陝北民歌“信天游”的優美旋律和著名詩人賀敬之老前輩的詩詞,我一次次在夢裡遊走在延安的山山水水,追逐著無數革命前輩紅色的足跡,穿越時空感受著他們為了崇高的共產主義理想和信念,拋頭顱、灑熱血,雖九死而無悔的拼搏和追求。

延安,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兩萬五千裡後安營紮寨的落腳地和大本營,誠如所言,沒有這塊土地,我們就下不了地。

在秋高氣爽的季節,我終於踏上了去延安的行程。登上巍巍的延安寶塔山,俯視滔滔的延河水,望著這塊孕育出“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為人民服務”精神的紅土地,感受著革命洪流一往無前的氣勢。

延安是我黨最早提出“為人民服務”並在全黨認真實踐的地方。這句話原本出自在中央警備團追悼張思德會上的演講。在追悼會上說:“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是完全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在《論聯合政府》一文中,他再一次強調:“緊緊地和中國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為中國人民服務,就是這個軍隊的唯一宗旨。”

走進楊家嶺,來到中共中央辦公廳會議室,這裡曾是著名的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開的地方,毛主席關於文藝要為人民大眾服務,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雙百方針由此產生。導遊指著山坡下的一塊菜地告訴我們,這就是毛主席當年開墾的一塊菜地,他親自種下了辣椒、南瓜、西紅柿等蔬菜。當年,面對國民黨的重重封鎖,發出“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在延安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部隊戰時作戰,閒時種地。就連日理萬機的毛主席、周總理、朱總司令也都抽時間參加紡線、墾荒等勞動競賽,極大地鼓舞了延安軍民戰勝困難、爭取勝利的鬥志。

多年下來,紅米飯、南瓜湯養育了延安軍民,也鑄就了延安軍民的錚錚鐵骨。就是在這裡,毛主席用他親手栽種的蔬菜招待了著名的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飯菜成本僅2毛錢,然而正是毛主席這簡樸的飲食和與延安人民的親密關係,使陳嘉庚無不感慨:“中國的希望就在陝北延安。”

1945年7月1日,等六位國民參政員來到延安。在將要回重慶時,問有什麼感想,坦率地說:“我生六十多年,耳聞的不說,所親眼看到的,真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部歷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取辱’的也有。總之沒有能跳出這週期率。中共諸君從過去到現在,我略略瞭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條新路,來跳出這週期率的支配。”

聽了他這番話後,回答說:“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週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喜讀史書、善於從歷史中找尋智慧和啟示的不會不注意到唐朝那個開創了“貞觀之治”的皇帝關於水和舟的比喻,“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將這一比喻改為魚水關係,沒有了水和舟的高下之分,而是一種生與死的相依相從。

延安,這塊延續著中國革命程序的紅色土地,每一個到過這裡的共產黨員,每一個到過這裡的中華兒女,都將堅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汲取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精神的力量,繼承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優良作風,樹立克難爭先、敢打必勝的信心。堅持五大發展理念,推進“四個全面”展覽佈局,實現“中國夢”,尤其需要這樣的宗旨、力量、作風和信心。

經典的黨在我的心中講話稿大全 篇8

“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履行黨員義務,執行黨的決定,嚴守黨的紀律,保守黨的祕密,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每當看到或聽到入黨誓詞,總讓我熱血沸騰、振奮不已。作為一名共產黨員,這就是我今生的堅定信仰和為之奮鬥終身的力量!

我的孃舅是位參加過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的老共產黨員,我們兩家離得很近。我小的時候,特別喜歡聽他給我講述革命戰爭和共產黨員先進事蹟的故事。比如,遼瀋戰役中的浴血奮戰、攻堅克難的四平之戰,抗美援朝中彈盡糧絕、死守陣地的上甘嶺戰役,無不體現出優秀共產黨員們衝鋒在前、不怕犧牲的大無畏奉獻精神。

我的大學四年是在中央黨校成人教育學院學習的。孃舅對我說,一定要好好表現,力爭在完成學業的時候加入黨組織。在中央黨校學習期間,進一步增強了我對共產主義事業的熱愛和成為其中一員的強烈願望。從我成為入黨積極分子、黨員重點培養物件、預備黨員整個過程來說,黨組織工作做到了“程式規範、嚴格要求、真心愛護”。

大學畢業後,我先是把黨組織關係轉到了我戶籍所在的鄉鎮,由村支部進行管理。後來,我所在的集團成立了黨委,我又積極地把組織關係轉過來,並擔任支部管理的工作。

我是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講述我的入黨故事,是為了提醒自己進一步增強黨性意識,堅守“在黨愛黨、在黨為黨,心繫人民、情繫人民,忠誠一輩子,奉獻一輩子”的追求,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貢獻力量。

經典的黨在我的心中講話稿大全 篇9

70歲的父親近來一直黑著臉,緊鎖眉頭。

那天,我們家人都嚷嚷著要給父親辦個生日宴。正好他的長孫剛好10歲,我這個“老么”也年滿36歲。以三代“共慶生”宴請親朋好友,怎麼也說得過去吧?母親剛在飯桌上開了口,卻見父親立馬雙眼一瞪,一隻手把飯碗重重放下,斬釘截鐵道:“不辦!我是什麼身份?”

這話一出,我們皆撲哧笑出了聲。我故意激將:“爸,您是什麼身份?村長都退位快20xx年了,現在就一個莊稼漢……”剎那間,父親火了,霍地站起,把另一隻手上的筷子一扔,徑直下了桌。走到門口他又回過頭,說道:“別忘了,我還是一個黨員!”

母親嘆口氣:“老頭子就是倔,咱們家從沒辦過什麼事,放出去的人情那麼多了,怎麼收得回來啊。唉!”

“婦人之見,你出去了幾個小錢?鄉里鄉親的”聽到母親的話,父親站在門口說,“話說明白,沒有我的允許,誰也不許大操大辦。”門外響起了沉重的腳步聲,還有“喔喔”的喚狗聲。

我們都沉默了,都低頭吃飯,誰都曉得父親的脾氣。

“黨員就不能過生日?”母親低聲埋怨了一句,忙著追趕父親去了。

是的,在我的記憶裡,我們一家人真沒辦過一次像樣的酒席。父親結婚,因為家窮沒有能力張羅酒席。後來他當了村長,入了黨,便整日像一道“黑旋風”,扛著鋤頭衝在前面修公路、挖水渠、建茶廠,把那“喲嗬喲嗬”的號子叫得地動山搖。村裡的事他忙得腿上生風,家裡的事他一概不管。大姐出嫁母親也想給她做些上好的陪嫁,再宴請全村人把她風風光光地嫁出去。可父親堅決不許,說他是村長,如果辦酒席,大夥人都會來湊份子,他不忍心讓大家破費。再說那時黨內正倡導黨員幹部“移風易俗要帶頭”。“黨的事就是天大的事!”父親常把這句話掛在口邊。於是,至今村裡還流傳著大姐出嫁的順口溜:“一個閨女一口箱,後面跟著一村長。姑娘出嫁不辦酒,只因家有共產黨。”

當年,文化水平不高的父親憑著力氣、身板、威信,把村裡治理得遠近聞名。那年他被評為縣裡的“優秀黨員”,有機會去浙江嘉興觀看了那條世人矚目的南湖遊船。黨員的旗幟就是從那裡高高舉起的,黨員的思想就是從那裡熊熊燃起的。父親歸來,激情澎湃。他把我們姐弟幾個一一叫到身邊,給我們講共產黨的故事,還說:“你們好好讀書,將來入個黨,為國家做事,我臉上才有光。”

再過了幾年,大學生進村,村幹部也要有學歷有文化。父親自然就被淘汰而成了“下臺幹部”。起初,父親心裡有些不服。但看到進村的年輕大學生個個精神煥發,敢想敢做,他便嘿嘿笑了。他指著幾個年輕村幹部,一本正經地說:“好好幹,小心我來吼人。”沒過幾天,父親果然就站在村委會裡吼人了。因為新上任的村主任準備借村國小的場地為他女兒操辦“滿月宴”。

一路想著父親的這些故事,我去尋找生了氣的父親。果然,我看見父親和母親都坐在家門口的水田邊。父親懷裡的收音機正播報著時政新聞。母親忽然戲謔道:“老頭子,我們家就因為你,永遠也沒有酒喝了?”

“對,有我就沒有酒喝,我是什麼身份?”父親的話說得比他手上的那根銅煙桿還硬

經典的黨在我的心中講話稿大全 篇10

爺爺有兩個寶貝,一個是裝有黨旗的匣子,另一個是我。

爺爺的黨旗很有來歷,那是他被評為淮海戰役支前模範、火線入黨的見證。淮海戰役時爺爺剛滿20歲,爺爺跟村裡的十幾個小夥子推著自家的小推車參加了支前隊伍,為作戰部隊運送糧食和彈藥,一路上爺爺走村過縣,吃著“三紅”(紅高粱、紅辣椒、紅蘿蔔),把滿車的大米白麵送到戰鬥最前沿。支前隊伍到達曹八集的時候遇到敵機轟炸,眼見敵機的掃射打翻了一輛輛小車,爺爺硬是推著小車跟敵機捉起了迷藏,等爺爺晚上到達宿營地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的腿被敵人的炮彈殼削去了一塊皮肉,爺爺用布條把傷口紮緊,咬著牙把糧食推到了目的地,爺爺因此被評為支前模範,在火線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支前結束,爺爺回到家鄉擔任了大隊党支書,公社書記是他支前的隊長。爺爺向老領導提出申請,把當年自己宣誓的黨旗請回大隊部收藏。爺爺在任上帶領鄉親們積極發展生產,把家鄉建設成為山清水秀、留得住鄉愁的小康村,爺爺帶領的黨支部年年被評為優秀黨支部。爺爺非常注重培養黨的後備力量,為黨組織輸送了一批又一批農村優秀年輕黨員,每一次宣誓儀式爺爺都帶領年輕的黨員在這面黨旗前舉行,給年輕的黨員講述當年的支前故事和黨的優良傳統。

我是爺爺的寶貝疙瘩,小時候爺爺到大隊部安排工作,我拉著他伸出的一根手指,爺爺走一步我走三步,不離爺爺左右,人們說我是爺爺的接班人,爺爺笑笑算是默許。參加工作後我成為家鄉的一名鄉村教師,爺爺退休不退崗,成為黨員活動室的義務宣講員。有時間爺爺就戴上老花鏡,逐字逐句推敲黨報黨刊。每逢我週末回家,爺爺捧著小茶壺,很愜意地仰在躺椅上,眯著眼聽我給他讀最新講話。爺爺對我最大的期望是成為一名共產黨員,但是每次我遞交入黨申請書的時候,爺爺都勸我再等一等。爺爺說入黨是一件很神聖的事,遞交申請書之前一定要問一問自己是不是真正夠格,爺爺要求我陳述自己一年來的工作業績,聽到我有些想法沒有行動落實,爺爺用“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的諺語勉勵我腳踏實地幹好本職工作;聽到我對一些工作心存畏難,他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諺語鼓勵我勇於接受挑戰。爺爺對我的入黨考察猶如他當年推著小車支前那樣紮實,每一步都為我把關。

20xx年12月25日,黨組織正式批准我為中國共產黨預備黨員。我第一時間跑回家告訴爺爺這個好訊息,爺爺捋著白鬍子開心地說:“好!好!”爺爺引著我來到大隊的黨員活動室,鄭重地捧出他的寶貝。爺爺仔細地掛好黨旗,面向黨旗莊重地舉起右手,一老一少發出莊重的心聲:“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履行黨員義務,執行黨的決定,嚴守黨的紀律,保守黨的祕密,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

經典的黨在我的心中講話稿大全 篇11

“翠竹青青呦披霞光,春苗出土呦迎朝陽。迎著風雨長,挺拔更堅強。社員心裡紮下根,陽光哺育春苗壯……”這是江西省武寧縣魯溪鎮小源村赤腳醫生、共產黨員劉貞明最愛唱的歌。一條條鄉間小路上,灑下了她送醫送藥的汗水,風雨中崎嶇坎坷的山路上,時常回響著她急匆匆的腳步聲,村民的陋室中,閃動著她救死扶傷的身影……

天使之吻

一個黑漆漆的夜晚,劉貞明出診剛回家,疲累至極,打了一腳盆水,準備好好洗去一天的風塵與疲累,雙腳剛放入溫水中。“咚咚!咚咚!”猛然有人敲門,喊聲急切高亢:“胖子,劉醫生,快!快!我娘不行了!”聽到村裡人的喊聲,她將腳提起來,顧不得擦乾,就溼淋淋地捅進了套靴中,背起藥箱隨來人,火急火燎地直奔患者家中,邊跑邊問病情。昏暗的房裡,一位70多歲的老太太,因老伴剛去世,老人悲傷過度,一口濃痰阻塞於喉而窒息,斜仰在椅上紋絲不動。兒子媳婦不知所措,走上前去,劉貞明腦中第一反應是要吸痰。可是當時沒有吸痰器,怎麼辦?時間已容不得她多想了,只見她快步向前,將老人平放於床,用嘴對嘴猛吸起來!要知道,老人平時衛生習慣不好,可能平時只是漱漱口,不刷牙,口味特重,更何況要盡力往自己的口裡吸呢!雖噁心難耐,她卻半步不退,一口,兩口,三口……不知吸了多少口。終於將老人那口濃濃的奪命痰吸了出來。

“咳咳”兩聲咳嗽過後,老人甦醒了,生命得救了。她臉上卻綻開了欣慰的笑容。

死神卻步

20xx年6月的一天,雷雨交加,大雨滂沱,山洪肆虐,路面積水足有一尺多深。傍晚時分,忙碌了一天的劉貞明,因患了多年的右腿坐骨神經痛發作,正想好好休息一會,突然靈臺寺來電告急:柯細姣師傅因左腳患“丹毒”引發高燒。放下電話,她二話沒說,背起藥箱、撐著雨傘就衝進了雨幕之中,她深知,“丹毒”引發高燒不迅速退燒的話,將會危及患者生命。靈臺寺處於半山腰中,要走近兩公里的山路,暴雨沖刷過後的山路哪還叫路,幾處臨山間的路段全是沒膝的洪水,碗大的石頭不時從山上翻滾而下,稍有不慎就會撞擊到雙腳。此情此景連強壯的男人都望而生畏。但想到此刻正承受痛苦煎熬的病人,她沒有後退,用雨傘當柺杖,冒著大雨奮力前行,幾裡山路她只花了20分鐘。到了靈臺寺患者的屋中,她顧不上擦一把被雨水淋溼的頭髮,也顧不上揉一下在洪水中被沙石撞擊得生疼的雙腳,就急忙為病人診治。經過兩個多小時的細心治療,病人終於退了高燒,她這才像散了架一樣癱坐在床沿上,長長吁了一口氣。稍作休息,她便又和寺中另一女尼一道拿著鋤頭、鐵鍬去排除那些衝擊著寺舍的沙泥……

深情寄託

20xx年8月的一天,瑞昌南義古宅畈村有一位孤寡老人叫朱,血壓驟升到200/110,生命垂危。劉貞明一接到村裡的電話,立馬趕向她家,用藥急救。在老人家的門外,有一個人用怨恨的目光看著劉貞明,他就是南義古宅畈村的鄉醫。劉貞明知道,那仇恨來自自己來奪了別人的飯碗。

忙了一個多小時後,老人甦醒了,她流著淚說:“你不該救我啊!我一分錢也沒有,拿什麼付藥費給你啊?”她安慰老人說:“大娘,你別擔心藥費,我不要你的錢。只要你的病好了,就比什麼都好啊!就當您是我的親孃。”老人淚水縱橫,一個勁地說:“好人啊,好人!”

看到此情此景,那位南義鄉醫悄然離去。

“身背紅藥箱,為民情意長,千家萬戶留腳印,藥箱伴著泥土香。翠竹青青呦披霞光,赤腳醫生呦,心向共產黨!”劉貞明,唱著自己心愛的歌兒,又揹著藥箱,走在窄窄的田埂上。

經典的黨在我的心中講話稿大全 篇12

人人都有夢想,很多人追逐的是升官夢、發財夢,而xx縣山江村“第一書記”卻把實現自身價值的個人夢與振興全域旅遊事業統一起來。要用行動去實現夢想。不管遇到多大的誘惑,無論面臨什麼樣的困難,作為一名老黨員始終向著夢想奮進,從不動搖,從不懈怠。如果人人都像,把個人夢融入事業夢,最終你的夢、我的夢、他的夢串起來,必將匯聚成偉大的小康夢。

百名群眾簽名留老潘

xx縣山江村地處偏僻的山區,交通不便,多年來一直是xx縣朝陽鎮經濟發展最落後的村之一。

回憶起20xx年3月21日,這是第一天來到山江村,那天給他的感覺,山江村是一個很封閉的山村,村民們見到都躲了起來。面對這樣的情況,一頭霧水,不知道怎麼去開展群眾工作。下定決心發展“山江夢”。他經常奔走在山江村這陌生的田坎上,不斷觀察和琢磨,怎麼發展?發展什麼?就這樣在多次的思考中,與山江村慢慢靠近了。

日前,xx縣委組織部收到了一封xx縣山江村村民的聯名信,上面密密麻麻按滿了100多位村民鮮紅的指印、印鑑,還有簽名,要求3年任期將滿的貴州省組織部選派的省委駐xx縣山江村扶貧指導員繼續留任。短短三年時間,得到了群眾的認可和愛戴。

老潘解貧困密碼

結合山江村路不好,但是水資源比較豐富的實際情況,心裡頭就產生做養殖的念頭,與村黨支部書記覃玉斌協商,先在村裡發展幾個創業能手,然後帶動其他村民發展。就這樣,踏上了山江村的養殖路,帶著創業能手到外地學習泥鰍養殖技術。

去年,積極與各級部門聯絡,爭取到100萬元扶貧專案資金,成立山江村生態種養殖專業合作社,流轉50多畝水田,採取“支部+合作社+農戶”運作模式發展泥鰍養殖。山江村養殖的第一批45000多斤泥鰍順利出塘,遠銷省外及韓國,受到廣大消費者青睞,僅此一項使群眾增收70多萬元,村級集體經濟積累達到了5萬多元,實現了“零”的突破。

實現“小康夢”

為了這個夢想,他主動在山江村與群眾一起奮鬥。

為了讓不同群眾找到適合各自的發展路子,能夠就地或異地就業創業,通過“扶貧先扶智、治貧先育人”的辦法,創辦“金融夜校”,組織開展黨員群眾致富技能、金融理財、資訊需求等方面培訓500餘人,對培訓中有意願和積極性較高的村民,組織他們赴廣西和省內都勻市、三都縣等地參觀學習。首批外出參觀回來的村民吳學波、莫從意等7人“走出去”,落戶三都、都勻、榕江、從江、三穗、興義等11縣(市)創辦咖啡館,帶動了該村青年80人就業。

經過與村兩委商議後,決定,在山江村引資打造集生態觀光、農耕體驗、少數民族風情表演為一體的民族風情園。為該專案儘快落地實施,多次跑省信用聯社、扶貧等部門,爭取各類資金70多萬元。目前,民族風情園土地平整全部完成,第一期工程中的賽馬場已建成投入使用,園內種植桃樹120餘畝。

“高山有果園,山下是良田,甩掉過去苦,樂享小康甜,感謝共產黨,不忘駐村情。”這是朝陽鎮山江村,廣場舞大媽們編唱的新民謠。相信在黨的領導下,經過山江村黨員群眾的精心“雕琢”,山江這塊“璞玉”定會綻放出耀眼的光芒。

經典的黨在我的心中講話稿大全 篇13

我是一名“老西藏二代”,生在西藏,長在西藏。1976年父母親進藏工作,自此,我就與西藏結下了不解之緣。我先後3次來到乃東縣駐澤當鎮郭沙居委會開展駐村工作。近兩年的駐村學習工作生活時光,對於我來說是學習進步、提升自我的最好途徑。

在兩年的駐村時光中,我從駐村點老黨員、老幹部、群眾身上學到了許多基層工作經驗和精神,慢慢地,這樣的人,這樣的事,鞭策教導著我前進。

記得20xx年初進村居,我就從駐村點的一位老電工身上學到了無私敬業。他20xx年風雨無阻為鄉親們用水服務。一天,因他忙於其他工作,無法去按時抽水,我便義務當了一天電水工,來到不遠處配電房,學著抽水。我用了一個半小時把水抽完,早已經累得渾身痠痛,想到他每一天都在做這樣看似普通卻辛苦的工作,打心眼裡佩服他。從他身上,我學到了奉獻,領悟到駐村價值。

駐村幹部遠離城市,遠離親人,除了要面對繁瑣的工作和艱苦的環境外,還時時牽掛親人。駐村幹部的妻子或者丈夫默默承擔起了家庭重擔,駐村幹部的父母忍著病痛為兒子卸下牽掛,駐村幹部的兒女把對父親的思念深深隱藏心底。

20xx年5月,愛人按照單位安排進駐位於加查縣洛林鄉海拔4000多米的吉巴村駐村,我本應回去幫她收拾東西,處理家務,但此時正是當地群眾的“薩嘎達瓦”宗教活動,駐村隊員都無法回去。我打個電話問了問,電話那頭妻子說:“沒事,你忙吧?東西不多,我自己收拾。”幾句簡單的話語,讓我感受到了家人的默默支援,也讓我更加安心做好駐村工作。

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現在,青春不用來奮鬥;將來,青春將毫無意義。駐村雖平凡,民意緊繫心。一批批駐村幹部們工作作風值得我學習,更讓我懂得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老西藏精神。我們駐村隊員特別是青年幹部用激情書寫著輝煌,用深情丈量著村居,用行動詮釋著奉獻。責任,在接力中彰顯;意志,在艱苦中鍛鍊;作風,在服務中發揚。

Tags:講話稿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