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綜合實踐活動的原生態

欄目: 綜合實踐活動總結 / 釋出於: / 人氣:3.07W

什麼是“原生態”?這個詞是從自然科學上借鑑而來的,生態是生物和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的一種生存發展狀態,“原生態”是一切在自然狀況下生存下來的東西,沒有被特殊雕琢,沒有人為的加工成份。“原生態”的綜合實踐活動案例更多的應該是體現一種“兒童視野化”,從中可以看出孩子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當中的收穫與體驗,而不是人為地為這個案例新增“成人化”色彩,讓人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感覺——有些部分盡顯孩子們的成長,而有些部分又不可能是孩子之作。這樣的案例無疑是不尊重孩子研究成果,也間接反映一種不成熟的教育思維。在傳統應試教育制度下成長的教師,大多都是包辦一切苦力活,僅僅著重於讓學生們被動地接受現有知識。正是在這種思維的長期奴化下才有了這種尷尬的作品產生。

綜合實踐活動的原生態

在具有開放性、綜合性、生成性等特點的綜合實踐活動中,不能再讓落後的習慣束縛著學生活動的“手腳”,因此呼籲尊重學生研究,迴歸"原生態",無論學生的研究成果多麼不成熟,我們都給機會讓他們去展示屬於自己的東西。

一、迴歸的理論依據。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進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是基於學生的經驗,密切聯絡學生自身生活的社會實際,體現對知識的綜合應用的實踐性課程。①我們可以從中看出,國家在定義綜合實踐活動的時候,已經提醒它是基於學生的經驗與自身知識去開展這個課程,如果開展的過程當中沒在做到尊重學生的實際研究成果,沒有讓學生對自已的作品產生濃厚的認同感,創作的激情感,沒有讓綜合實踐活動迴歸“原生態”,這樣的效果只能說是低效的,甚至有背教改精神。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展過程,教師要做到參謀不代謀,指導不指定,到位不越位,幫助學生完善其自主選擇的意識和能力,而不是代替學生選擇。”②我們再次看到這種強調老師不能把學生變成自己的研究工具,做一個只有學生參與“表演”,卻沒有他們實際深入研究的案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面向學生的生活領域設計的一門課程,它必須突出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作用,突出學生主體,意味著把學生作為課程的主體,一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需要。所以我們把一個以學生這主體的學習過程變成自己做“作業”的另一種手段,這完全是我們沒有真正理解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理念。

姜平老師在談到綜合實踐活動內容開發階段所存在的問題時,指出存在課題選擇過分社會化、成人化,與學生思維及知識水平不相適應的研究課題。③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密切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要貼近學生的生活,體現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探究和體驗。而在實踐過程中,由於教師幫助學生選擇主題的現象嚴重,學生研究的主題過分社會化和成人化。

二、迴歸的參考做法。

我們一般把綜合實踐活動分為幾個階段去開展,分別是主題確定階段,主題分解階段,活動策劃階段,實施階段交流,總結交流階段。下面談談如何在這幾個階段當中把原生態有效地進行。

1、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要開展得真正有價值,主要應該開發一個屬於孩子自己喜歡研究、探討的主題,這才是“源頭”。主題確定階段是學生開展活動研究的興奮點,如果老師在這個環節特意為他們選擇,就會影響到活動研究開展的實際效果與成果。如研究性學習《關於“東部城區的合理開發”的調查方案》、《走進我們身邊的民營企業》,我們試想一下,孩子對身邊的開發區和民營企業會有一點興趣,但要展開這個研究性學習,須要為學生解釋很多經濟學名詞、經濟現象,這些深奧難懂的知識對一個國中生來說的確有困難可想而知,隨著研究的深入開展,學生會在遇到重重困難之後,變得興致不再,老師就會人為地加入自己“力所能及”的東西在裡頭,冠以學生研究的名義釋出,最後孩子拿著“自己”的作品時,也會一知半解,甚至不知所云。

《秋天的樹葉》、《小小收藏家》、《“喜鵲為什麼在高壓線架上做巢”的調查研究》、《走進菊的世界》、《影響屋頂垃圾在斜面上滑落的因素》這幾個案例就讓人有十足的信任感,想必學生是真正地喜歡而去研究,它的“原生態”味濃。

需要強調的是:一、在主題確定之前,教師要通過社會調查等實踐活動方式,在實踐的情境中發現問題,並從中引發出綜合實踐活動主題。如有位教師佈置學生進行一次“下海活動”,先讓學生到社會中去進行社會觀察與調查,隨後,教師在主題確定課上讓學生彙報自己的發現,學生在實踐情境中發現了許多問題:不規範運用漢字問題、不文明經商問題、街上的流浪狗問題、交通線路不便等問題等。這樣,由於問題來源於實踐的情境,研究的主題將更有針對性。二、老師應該對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與能力有個大概的瞭解,所以學情調查不可少。

學生姓名

想研究主題(待定)

idea來源

對此主題你已有的瞭解

你還想研究的其他問題

通過簡單的學情調查,老師可以瞭解每個學生對此課題研究的興趣來源,瞭解學生在此課題研究能走多遠,最重要的是他是如何產生這個研究主題。

2、上下求索,左右勾連——主題分解階段裡,老師要尊重學生“自主”生成的思想,因為這些對他們來說是最珍貴。以《探祕生活中的廣告》案例為說明。④老師通過不斷地層層引導,讓學生提煉出子課題:廣告的表達藝術,廣告的種類與特徵,中外廣告探趣,廣告的利與弊。由於學生在一個大主題下提出希望研究的子問題是不繫統的,五花八門,老師應尊重他們這些問題,所做的是教育學生把想研究的問題進行歸類整理,讓小組活動開展時更有組織性,可行性,合作性。但更“原生態”的做法是,能讓學生單獨開展一個獨立子課題(張華教授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實驗學校研究性學習活動現狀考察》一文中就指出一種為“獨立研究”做法,它是從學生自己的學習需要和興趣出發,選取超出學校所提供的課程範圍的課題,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自主研究的過程,這與上所述有類似)因為總會有些學生想別人所想不到的研究方向,這種尊重要考慮到學生實際研究能力與興趣,多鼓勵學生完成,並做好此過程的指導工作,正因為他所創作的是獨立作品,老師對他指導的針對性就是一種不可多得的尊重。

在主題分解階段裡,最好向學生指導使用概念圖的方法,拓展他們內心的認識與思維習慣,這樣更有助於學生髮現自己想研究的問題,更有利於學生不斷生成新的問題(由於概念圖方法輔助主題分解的綜述很多,本文不在此細說)。

3、自由空間,和諧包容——活動策劃階段:在活動策劃階段一般有四步,一、學生進行活動策劃。二、學生將本組方案計劃在全班彙報交流。三、學生針對各小組方案計劃情況展開討論。四,學生根據討論情況完善計劃。要讓策劃做到“原生”,無他,就讓學生做他們喜歡的事,包括小組起名號、活動口號、修改或新增老師提供的撰寫活動計劃的表格等等,特別是在小組起名這一環節上,有些案例是以研究內容作為出發點,定下組別名稱,如《杏林春涼茶的探究》⑤的案例當中,老師在實行階段將學生分為三個活動小組:“公司摸底組”、“市場研究組”、“點子謀劃組”。為什麼我們不能讓學生起一些自己喜歡的,卻與研究主題沒什麼關聯的名號呢?

指導老師可以在起組名一事上給學生充分的自由空間,組名要健康向上,有一定的寓意,通過取名,讓學生意識到他們幾個人是一個小集體,樹立自信心,產生榮辱與共的思想。如有些案例當中的活動小組就有“發現組”、“牛頓組”、“創新組”、“勝利組”、“探險組”等等。⑥

事實證明,只要教師相信學生,給學生以表現的機會,學生的潛能和智慧必定能得到淋漓盡致地發揮。看看學生給自己小組起的名稱:光榮、必勝、無敵、勤奮、日進、翱翔、合力、雄鷹,這是何等的信心,何等的意志,何等的氣魂!⑦

4、帶疑交流,激發活力——階段交流階段:階段交流,主要是學生彙報活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與困難,通過教師指導和同學交流,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活動過程中教師的指導主要是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彙報交流。其課堂活動過程大致有如下幾個步驟。1、學生分組彙報活動過程2、教師組織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提出活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3、引導學生髮現生成的主題,學生自主彙報從實踐中發現的問題。這一課堂教學環節中,教師引導學生將平時在觀察、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發現的問題在班級進行彙報交流。

綜合實踐活動很講究活動的“生成性”,特別是問題的生成性,所謂生成性其實就是“原生態”,學生在學習研究過程中最原始的東西,我們可以做點小積累,把每次活動或研究性學習中,學生生成的問題,用“小課題”輔導的方式來單獨完成,做微型課題的研究。

5、分享快樂享受學習——總結交流階段:(一)分組彙報式活動總結交流(二)答辯式活動總結交流。這個階段當中學生把前期所做的一切彙集成屬於自己的作品展示,但我們卻看

Tags:原生態 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