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觀察團社會實踐活動總結

欄目: 社會實踐活動總結 / 釋出於: / 人氣:3.01W

活動總結摘要:走進紅旗渠,學習和弘揚紅旗渠精神,緬懷上一輩紅旗渠人所做出的偉大貢獻。

觀察團社會實踐活動總結

為進一步貫徹學xx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踐行“八字真經”,投身“四個全面”,按照“勤學、修德、明辨、篤實”的“八字真經”要求,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投身“四個全面”。結合自身實際,組成專項小組走進紅旗渠,學習和弘揚紅旗渠精神,緬懷上一輩紅旗渠人所做出的偉大貢獻,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認識,為實現偉大中國夢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

此次行程我們選擇了歷史積澱深厚的紅旗渠風景區作為體驗地,瞭解、學習紅旗渠所處的地理環境、建造背景、建造歷史,參觀了景區留下來的一些具有歷史價值的遺蹟,並親身體驗了建造紅旗渠的艱難與不易。

地理位置:紅旗渠位於河南省林州市,在河南省最北部晉、冀、豫三省交界處;主幹渠位於南太行山區,山石林立,溝谷縱橫。從上面俯瞰,紅旗渠就像是一條掛在南太行山上的一條綠帶,隨山而走,順山而下。

建造歷史及背景:林州市地處太行山脈南部,降水分配夏季最多,其他三季都很少,水資源相對匱乏。據記載從1436年到1949年的500多年間,林縣發生自然災害100多次,大旱絕收30多次。且全縣耕地面積較少,產量很低,嚴重製約當地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為了解決當地的水資源難題,國家在建國後先後三次,大規模興建水 利設施。分別為1959年到1964年的初期勘探和總乾渠的建設修建;第二次是1966年前後的各乾渠的建設修建;第三次是從1970年到2019年沿紅旗渠各乾渠和支渠 展開景區和相關設施的修建,以及對老的一批渠道的修固和新建。經過三次大規模興建最終解決了當地人民基本的用水難題。

我們一行人從鄭州坐火車到達安陽,之後乘車途經林州趕往紅旗渠,路上所見和資料中描述的大有不同。出了安陽之後山便開始多了起來,山是石山,上面蓋著稀疏的植被,高大的樹木很少,最多的便是低矮的灌木叢,也許這正是由於當地降水和地形的共同作用,造成了這種現象,也從側面反映了當地缺水的事實。果然到達紅旗渠的一路上沒有看到大的河流,就算是小河也早已經乾涸,河床上已經種上了玉米。我們看到的最大一潭水,要屬位於林州市東邊的人工湖,但湖是死水像鄭州的人工湖一樣,完全沒有大山深處那種激盪的活力。直到抵達紅旗渠景區,我們才看到一條緩緩流動的小河,河不大,水流也不急,難以想象就是這一條渠水哺育了林州人。但如今林州的用水已不再僅限於這條河,另一條便是在我們頭頂的“人工天河”。

如今的紅旗渠早已建造成了風景區,由於在早上來的太早,景區還沒有什麼人,站在山腳也看不到紅旗渠,買了票就直接上山了。剛開始的一段路就很長,上了七八十級臺階才到頭,當我們大汗淋漓地爬到山腰,我們才真正看見它,真不愧是“人工天河”站在這裡向下看就已經令人頭暈目眩了,更加難以想象的是要在這連腳跟都站不穩的地方開鑿渠道。眼前這些不禁讓我想起那部早年拍攝的電影——《紅旗渠》。六七十年代的時候沒有大型的開山裝置,大家修渠只能用鑿子和錘子,一下一下的開鑿。在那些不能站立的絕壁處更要將人從山頂吊下來,然後被吊著的人像盪鞦韆一樣在空中開鑿。看著牆壁上坑坑窪窪的鑿痕,依舊可以想象當年是怎樣的一副開鑿場面 。

今日的紅旗渠依舊發揮著往日的作用,不可替代。站在跨在渠上的小石橋上,望著那並不算寬敞的渠道,發現渠裡的水依舊在流動,而且是那麼的湍急,撞擊著碎石嶙峋的牆壁,泛起一層層漣漪;水很清,在這裡,水還不曾有過太多人類的侵擾,是那樣的純淨,伴隨著夏日的高溫它卻帶給我們一絲清涼。紅旗渠的護堤和常見的護堤有很大的不同,由於要考慮到地形以及施工難度,建造的護堤普遍偏窄而且是直上直下,有的沒有一絲坡度,為的就是給渠道讓路,空出儘可能多的空間。就這樣景區在修建棧道時只能將其修建在窄窄的護堤上,有的只是在護堤上加裝了一排柵欄。景區的棧道很長,儘管它只是紅旗渠乾渠上很小的一部分,但對於我們來說依舊望不到頭,我們沿著它緩慢前行了一小時看到的仍是棧道,難以想象當年前輩們開鑿這一段要花多少的歲月,付出多少的汗水。一路走來,看到牆壁上都是斑駁的鑿痕,那些都是前輩們用鋼釺和鐵錘一下一下敲擊出來的。上面的每一道刻痕、每一個小洞,都是他們勤勞的結晶,都訴說著當年的光輝歲月。今天的我們已經很難想象當年開鑿渠道的場面,但當我們撫摸著那些深淺不一的痕跡,你都能感受到那鑿開巖壁的巨響在你耳邊迴盪。如果說巖壁上清晰可見的刻痕是當年歷史的見證,那如今雕刻在巖壁上的雕像則是今人對前輩們的敬仰。看那一張張樸實無華的面孔、堅定向前的目光你能深深感受到當年建造紅旗渠的壯觀場面;向下低垂的怒吼是他們開山的嘹亮號角,伴隨著嘹亮的開山號子,前輩們將自己的一腔熱血揮灑在著陡峭的絕壁上;鋼釺鏗鏘,是他們對自然的宣戰口號嘹亮是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深處現在的林州更應感到幸福,因為我們有老一輩的庇護。

巖壁上除了刻痕和壁畫,還有更加直接的表達——文字。“劈開太行山”五個醒目的大字就懸掛在懸崖峭壁上,在今天這個崇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時代,開到這些難免有一絲詫異,但在那個年代,這卻真實表達了一種心境。在那個年代裡人們大多還過著靠天吃飯的日子,尤其是在這裡,在大旱之年人們只能忍飢挨餓。但就是有這麼一群人不甘於這樣的生活,他們要打破這個限制,相信“人定勝天”的理念。所以“劈開太行山”就是這群人最真實的想法,儘管時代已有所不同,但其傳下來的理念依舊仄仄生輝。今天也許我們不能採納他“人定勝天”的理念,但我們可以汲取他克服困難,永不言棄的精神品質。

正如上面所說,紅旗渠開鑿的不僅僅只有順著山勢盤旋的渠道,還有大大小小的隧洞211個。這些隧洞的開鑿往往是由於地形條件的限制所以開鑿起來難度可想而知。僅僅只在紅旗渠景區,我們就曾走過創業洞、團結洞、青年洞等,這些隧洞有長有短,長的有幾百米,而短的只有幾米。其中最著名的要數青年洞,它總長616米,高5米,寬6.2米,是紅旗渠水工、建築和自然景觀結合最為精妙的地段,也是紅旗渠建設最艱鉅的地段,是紅旗渠咽喉工程之一。因參加鑿洞的突擊隊是從全縣民工中抽調出來的300名優秀青年,故取名“青年洞”。青年洞除了記錄著前輩們的功勳,今天也擔當著愛國教育的歷史使命,洞口邊懸掛著鮮豔的黨旗,旁邊刻著入黨誓詞,站在這裡有著前輩們的陪伴,重溫入黨的光輝時刻是每一個共產黨員來這裡必須經歷的。

今天的紅旗渠雖已褪去了歷史的光環,但其留下來的“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團結合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依舊仄仄生輝。雖然景區的美景令人流連忘返,但其傳承和流露的建造歷史更加使人印象深刻,我想來這裡的人們不僅僅是為了欣賞太行山的雄偉,更多的則是對昨天曆史的追憶,對革命先烈的緬懷。學習和踐行紅旗渠精神,身為大學生的我們要認真學習其艱苦奮鬥的精髓,形成不畏艱險、開拓進取的高尚品格,為“四個全面”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Tags:觀察團 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