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思想彙報範文:提高生活水平

欄目: 思想彙報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1.76W

思想彙報範文

思想彙報範文:提高生活水平

敬愛的黨組織:

母親曾幾次大發感慨:我原以為有兩眼窯,就夠住了,萬萬沒有想到還要蓋房子……

母親每一次所發感慨,雖然形式大致相同,但內容稍有不同。她最後一次大發感慨時,他們家已經搬到陝縣錦繡園小區的別墅裡去了。那是一套兩層小樓,290多平米,坡形屋面,有花園、有車庫,水電暖齊全,裝修豪華,這是我八十多歲的老母親所不曾想到的。她這裡走走,那裡看看,甚至悄悄爬上閣樓,嚇得我們大呼小叫,唯恐她有啥閃失。這所別墅唯一顯現農民特徵的,是原來的草坪被改一畦畦菜地,青的綠的紫的紅相雜著,別有一番意趣。

母親感慨中的兩眼窯是什麼樣子呢?那是我和哥哥的出生地,我們在這兩眼窯洞裡,曾度過18年的歲月。

我們住在三門峽市陝縣大營鎮溫塘村,過去村裡多地坑院,我們的兩眼窯洞就在村南的一個地坑院裡。從父輩們的口中得知,那所院子落成於1944年,令大家記憶深刻原因不僅因為那一年我的父母大婚,更重要的原因是那一天日子鬼子打了過來,母親被抓,最後跳入了深溝才得以倖免於難。那院子後來也被鬼子所佔,做了他們的指揮所,年幼時我還看到過牆上的日文報紙。

那所地坑院佔地足有一畝大,外面有圍牆,有大門和門房,小時候我只看到殘破的圍牆,看不到大門和門房了,也許它們毀於戰火吧。門房的旁邊有坡道,順著坡道的臺階拾級而下,通過三道門,便可下到地坑院裡。我們的院子就像一口巨大的井,深約五六米,四面鑿著十一眼窯洞,院中深挖一井,叫滲坑,用於排水。這十一眼窯洞,一眼是公用廁所,五眼屬於我的大爺大奶,三眼是我二伯家的,兩眼是我家的。看來這所院子當年是爺子輩的人合夥挖的了。我家北窯裡有一通火炕,一張柴火桌子,兩張柴火椅子(沒有油漆的傢俱),除了吃飯的傢伙,別的什麼也沒有了。因為北窯朝陽,一家人一年多住於此。西窯也是一通土炕,一張油過漆的桌子,兩張椅子,一個木櫃。幾家人在院子裡養著豬、牛、狗、雞等家畜,院子裡整天是雞鳴狗叫,豬跑羊叫喚,又髒又亂。那時候村裡也有平院子,但基本上都是土窯洞,家裡的情況也基本相似。

小時候我很奇怪,大家為什麼非要挖坑而居呢?出入多不方便呀!挑水,下糧食,出糞,樣樣都是出力活,靠的是全人的肩膀呀。如果滲坑淤了,遇到夏天下暴雨,還有被淹的可能。我記得很清楚,一下暴雨,父親便光著腳,披著雨衣,顧不上電閃雷鳴,大雨滂沱,拿著鐵杴跑崖頂堵水引流去了。我們也都養成了習慣,如果天變了,會自覺拿著杴到崖頂上找老鼠洞,螞蟻窩,用土夯實,以防雨水順洞鑽進來,淹了我們的地坑院。我一向很懼怕地坑院那長長的坡道,如果回來晚了,常常在窯坡口逡巡再三,如果等不到人和我同路,得唱著歌才敢下去。哥哥們時常惡作劇,突然在暗處一聲怪叫,我立刻尖叫一聲,癱軟在地上了。那時候,我最大的願望就是住到平院子裡。然而這種期待是漫長的,國小,國中,以至升到高中,村裡還是老樣子,我們家也還是老樣子。

1978年,哥哥高中畢業,回來即做了生產隊的保管,他像所有知識青年一樣,立志要改變農村的面貌。然而僅僅一年時間,這個16歲的少年就深深體味到農村的貧窮、生活的艱辛和世事的艱難。生產隊的人可以因為芝麻大的小事,吵鬧幾天不止。大家出工不出力,一起混著貧窮而單調的日子。我們家人口少,父母吃苦能幹,一年下來,也只有百而八十塊錢的節餘。1979年,溫塘村的土地開始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哥便辭去了保管的職務,和幾個人遠赴蘭州炸麻花賣。兩年後他回來了,不僅帶回來有自行車、縫紉機、手錶,還有幾千塊現金,他還非要把父母從三爺家繼承的三眼平院土窯扒了,蓋成平房。1982年,房子蓋成了,他又花了四百塊錢,抱回了一臺12吋的電視機。記得當時電視上正熱播《霍元甲》,村裡人聽說我們家買了電視機,都跑來了,父親只好把幾塊板子用磚頭支在中間的大屋裡,供大家坐。我們家人如果沒有提前坐進去,就只能坐在屋外聽聲音了。

終於搬進平院了。三間房子一磚到頂,水泥地面,樓板封頂,前後玻璃大窗,傢俱是新打的,自來水也接到院子裡,還有電視可看……這也是我所沒有想到的,更是母親想不到的。這與通風不好,採光不好,出入不便的地坑院相比簡直天壤之別。我們的院子還很大,清一色十棵棗樹,春有花香,秋有收穫。院外的打麥場邊,哥還支了混凝土的乒乓球檯,大家可以打乒乓球,打羽毛球玩。一切都好得不能再好了。母親說這下好了,咱再也不用蓋房子了,這所房子就把我和你大送到老了。

這隻能是母親的一廂情願,她的思維沒有辦法禁錮哥哥的思維,之後哥以他超人的智慧不斷創造著令母親瞠目結舌的事情。

八九十年代,溫塘村人買汽車搞運輸成風,好多人家靠搞運輸的確發了財,以致我們村的溫泉汽車運輸公司曾一度全國有名。但哥卻卻闢一徑,1989年,他看準了村南山上的石灰石資源,頂住了許多困難,開辦了白灰廠。1992年,他又瞄準了村裡的礦泉水資源,在當時的豫西水泥廠的旁邊圈地三畝,蓋起了龍泉浴池,經營浴池飯店。之後,他又在浴池對面建起了龍泉賓館……

此時,溫塘村辦企業發展迅速,除了過去的石料廠,白灰廠,又增加了化工,養殖、礦泉水等大型企業,安置了大批的剩餘勞動力。個體企業更是風起雲湧,多以浴池、建材、飲食為主。老百姓紛紛從地坑院出鑽出來,住進寬敞明亮的平房中。

xx年,父母因為年事已高,搬到龍泉浴池和他們的兒孫們同住,雖然也還是平房,但裡面有廚房,有衛生間,冬有暖氣,夏有空調,較之前的平房本質上有了很大的差別。

xx年,我搬進了我的“別墅”。之所以加引號,可想而知它並不是什麼別墅。那時我在臨街處買了一塊地皮,因為財力有限,雖然設計是兩層別墅,但我只先蓋了127平的住宅,建築業界同仁戲稱我的房子是別墅。我的房子瓷磚鋪地,整體廚房,高檔衛浴,裝修前衛、淡雅、時尚,凡來過我家的人都說,這哪會是一個農民的家呀!

村裡的家用轎車漸漸多起來,新一輪換房子也開始了。這節段,大家的房子多是二、三層小樓,設計注重了功能化和人性化,裝修或簡約或豪華,都注入了時尚元素,還把礦泉水引到了廚房和衛生間。村裡也投入大量的財力,硬化道路,建造公廁,安裝路燈,徹底改變了農村髒亂差的局面,我們村因此也成了全國有名的文明村。哥哥雖然早在1995年就買了汽車,還換了好幾次,並且一次比一次高檔,卻遲遲不見換房子,許多人都說這和他的身份不相附合。xx年,他終於決定為全家蓋房子了,但卻不是蓋在村裡,而是蓋在陝縣政府後面的錦繡園小區。當時親戚朋友都反對,這麼一小塊地皮就得好幾萬塊錢,不划算,村裡又不是不給地皮。房子蓋成了,大家都覺得對,房子蓋在小區裡,水電暖配套設施齊全,父母年齡大,行動不便,住在這裡再也合適不過了。

父親患帕金森綜合症已經好多年了,行動不便。有一天,他突然悄悄地從輪椅上站起來,走進了客廳,巡視了一圈兒,難掩對新房子的喜歡之情。父親年輕時曾做過村青年隊的隊長,村辦企業的廠長,掄大錘,放山炮,拉二胡,唱大戲,也算村裡的能人,可他卻沒有能力帶領家人走出地坑院,住到平院子裡。母親一輩子精打細算,吃苦耐勞,可常常用盡智慧,還不能使一家四口人吃飽穿暖。他們兩個經歷過跑日本,經歷過解放戰爭期間的拉鋸戰,經歷過農業合作社,經歷過六零年的低標準,親眼目賭了改革開放後農村翻天履地的變化,怎麼能不讓他欣喜若狂,感慨萬端呢?母親說:不管怎麼說,我和你大也算拽住好日子的尾巴了,能多活幾年就是我們的福氣。我真希望他們都能活100歲,這樣他們還能看到我們家更大的變化,哥不是正在蓋一所大型的洗浴中心嗎,不是在鄭州又包了一座賓館嗎?好日子還在後頭呢!

也許會有人說,你們家的變化不能代表溫塘村的變化,更不能代表全國農村的變化,現在真正能住起別墅的農村人能有幾個呢?我要說,是的,不能代表整個溫塘村的變化,更不能代表全中國農村60年來的變化,但從我們家的變化足可以窺一斑而知全豹,說明農村的生活水平的確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地坑院,到平院子,到別墅,住宿條件的變化正說明陝縣農村60年的巨大變化了,說明黨和國家的對農政策的變化。我們的日子就像宋祖英《越來越好》裡唱的那樣,越來越好了。既然趕上了盛世,那就讓我們就享受太平吧!

此致

敬禮!

申請人:本站

XX年11月19日

思想彙報範文

敬愛的黨組織:

60年,可謂彈指一揮間!60年的個人經歷讓我觸控到了社會前進的脈搏,60年的改革開放惠及了每一個國人的生活。

聽媽媽說,計劃經濟時期憑證供應的年代,一年至多能添置上兩件新衣服,還是一般的平布。"過年穿新衣"的期盼是她們那個時期的同齡人都有過的願望吧,如果能在沒有過年就穿上新衣裳,讓鄰居羨慕時的那種滿足和得意讓現在的年輕人不能理解,更不要說現在的小天使們每個至少都有多套樣式和質地都很好且四季分明的衣物了。

食品的供應更是讓媽媽難忘,買肉憑票是自然的,但絕對沒有挑肥選瘦的份兒,更不要說得排上擁擠不堪的露天長隊,並要擔心輪到自己時還有沒有貨物可以買到。因為爭購食品引起大人們吵鬧甚至是相互抓扯讓孩子們驚恐不已,媽媽十幾歲時最怕的就是讓家長吆喝著去排隊,常常在接受這個任務時嘴硬地說"寧可不吃肉也不去排隊"。六七十年代物資極度匱乏,一塊紅糖或豆腐乳,甚至是加了點食鹽的辣椒麵都曾經是分享的零食,而在當時津津有味的吃相一點不遜於現在孩子們吃到最新上市食品時的興奮程度,被辣椒麻木過後的暢快也不亞於現在吃火鍋後的酣暢淋漓。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這是建國以來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國家經濟在三十年間飛速發展,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條件也在這三十年間發生著巨大的變化,衣食住行和生活環境、工作條件哪一樣都是翻天覆地。

三十年前,許多家庭的住房都只有一間,幾乎相同的佈局就是用一張床或一個大立櫃放在房屋的中間,拉上簾子把屋子隔成兩間,前面是客廳兼飯廳,媽媽說,她們玩時只能以床入座,條件好些的能備上一兩隻小馬紮或小木凳;孩子多的家庭還得設計成上下鋪,而床後面就是另一間臥室與儲藏室的統一。現在,條件好了,人們大多住上了單位分的三室一廳,有了自己的獨立王國,興奮不言而喻。

且不說現在的自動化辦公條件如何先進,單說喝開水一項都不知道換了多少種熱水器,而在上個世紀50年代末,開水只能是在早上鍋爐房供應時間打好以保證全天的需要。現如今,坐在辦工作旁,伸手就是飲水機加純淨水,冷熱自斟,好不自在。

還有通訊工具的變化,八十年代用的是手搖式電話,每次需要聯絡時頭疼不已,且不說先要接通郵電局的接線員,再轉接至某個地方或某個單位,若對方是訊號不太好,得打上好幾個電話,有時甚至得呼叫上一天才能接通。九十年代,改革開放的先行者,腰間跨著bb機,傳呼訊號隨時呼叫,每每發出叫聲,還要故意裝作聽不見,讓它多響幾聲......,持有者的那份自豪,不言而喻。到了千禧之年,大哥大又成了身份的象徵,持有者不僅要用上與自己身高不成比例的嗓音大喊,還得夾雜著地方語同時進行,才覺得在人前顯聖。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每一個人手裡都有不止一個手機,無論走到哪裡都與對方近在咫尺,工作效率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六十年間的種種變化讓我感慨多多,而自己經歷的只是千千萬萬國人生活中的一個小小的縮影。中國三十年的改革開放,走完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幾百年的歷程,取得的偉大成就來之不易。我們生活在如此美好的黃金時代,這種幸福和安定和諧的局面也需要我們倍加珍惜和維護,通過我們的努力和奮鬥,祖國還會越來越富強,人民生活也會越來越美好!

我心中的家鄉—永年

家鄉,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那麼親切,那麼神聖。永年,我的家鄉,因為你的美麗富饒,我為你感到自豪;因為你的發展壯大,我為你感到欣慰;我們每個人的歡樂和幸福都與家鄉息息相關,緊密相連,我感到身在家鄉溫暖的懷抱中是多麼的驕傲。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越來越多地瞭解到我的家鄉是一個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地方,早在7000多年前就孕育了仰韶文化等人類早期文明,自古就有“商賈雲集,富饒中原”之美譽,有飲譽海內外的“楊式太極拳和武式太極拳”,有全國無公害蔬菜示範基地,有全國最大的標準件集散地,還有豐富的寶藏和秀麗的風光……永年的歷史,像一首古老的詩篇,也像一幅長長的畫卷,展現著家鄉飽經滄桑的臉和那不懈奮鬥的身軀。每當想起這些,總會感到熱血沸騰,有股發自內心的呼喊:永年,我為你驕傲。

今年是我們偉大的祖國成立60週年,也是我的家鄉在新中國的懷抱下成長的60年。60年在五千年曆史長河中算不了什麼,但是,就在這短短的60年裡,我的家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基礎設施的建設,經濟文化的發展,社會保障的完善,真可謂一日千里。

在記憶的終端,我六、七歲的時候,全家居住在家鄉一個普通農村。記憶中的家鄉是灰色的,灰色的磚、灰色的瓦、灰色的泥濘路。家裡最值錢的東西就是那臺收不了幾個頻道的黑白電視機,但也要等到晚上來電後才能觀看,所以我和小夥伴們最好的娛樂方式是在田地裡瘋跑、玩三角、玩玻璃球等。晚上回家,帶回一身髒、一身土,年小無知的自己只知道盯著鍋裡的玉米糊和桌上的老鹹菜。如果全家要去串親戚,父親就會騎著家中唯一的那輛舊 “二八”,我在前樑上側坐著,母親抱著弟弟坐在後座上,要是趕上下雨,村裡的街道中間都是積水,只有街道兩邊有很窄的地方能夠通過,一不小心就會弄滿身泥水。

90年代初,隨著父母工作的調動,我來到了家鄉的縣城,第一次來到縣城,我對縣城充滿了好奇與期待,雖然縣城的主幹道南北只有東環路、名興路,東西只有健康街、政府街、南河街,雖然縣城裡最高的建築只有百貨大樓,但在我的眼裡,這就是城市、是天堂、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地方。

以後的日子,我在縣城裡上國小、上國中、上高中,忙碌的學習和年少的輕狂讓我忽視了家鄉的變化,只是記得我居住的地方越來越好、上學的教室越來越寬敞、道路越來越好走。新世紀之初,我考上了大學,從家鄉走了出去。也許是離開了才感覺到改變,每一次放假回家,唯一的感受就是家鄉在變、在變、還在變,變的讓我目不暇接,變的讓我措手不及。不知何時,縣城有了二環路;不知何時,東環路開始叫新名路;不知何時,南河街再往南多了太多的街道;不知何時,施莊、苗莊也融入了縣城發展的大格局;不知何時,縣城多層的辦公樓、商業樓、住宅樓林立而起;不知何時,縣城中心有了我們鍛鍊身體、散步遊玩的太極廣場,還有太多叫不出名字的小型遊園、住宅小區……。

大學畢業回來,幸運的我趕上了縣裡實施的“人才興縣”戰略,大學生受到了縣裡前所未有的重視,本科畢業生可分配到事業單位,吃“縣財政”,此政策使家鄉的機關事業單位補充了新鮮血液,許多本科畢業生,甚至研究生紛紛歸來,報效家鄉,他們用自己的知識和才能正為建設新永年而努力著。

工作後才知道,家鄉的變化不僅僅是樓高了、路寬了、綠樹成蔭了,而且家鄉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變。近幾年來,家鄉貫徹落實了許多黨的惠民政策,讓全縣人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公路村村通工程,使農村的泥濘路得到了改善,農民不再行路難;農業稅的取消,使農民種地不但不繳稅,還有糧農補貼,農民不再種地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的實行,使家鄉的醫保事業已基本全覆蓋,城鎮居民和農民不再看病難;《勞動合同法》和《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的實施,使廣大勞動者不再維權難;《就業促進法》的貫徹落實,使就業納入到了法律的範疇……

如今的家鄉,正在進行的城鄉面貌三年大變樣、幹部作風建設年和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等活動,把各項建設再次推向了新的高潮。你看,新修的鐵路橋和公路橋,讓縣城的東西互動從此不是難題;你看,新建的幾個遊園,讓縣城居民的休閒生活不再侷限於太極廣場;你看,縣城南部和西部的開發,讓家鄉加快了融入邯鄲大都市的步伐;你看,居民整體素質的提高,讓人們的日常生活更加文明、社會更加和諧;你看,幹部作風的轉變,讓機關工作提速又提效;你看,發展環境的優化,讓重大專案得到再引進、再發展;你看,科學發展觀的實踐,讓家鄉的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

家鄉的發展正處於時代的風頭浪尖,面臨著機遇,面臨著挑戰。我是家鄉的兒女,我享受著家鄉的山、享受著家鄉的水、享受著家鄉的改變帶給我的優越生活。而我,正青春、正年少,正激情昂揚,我要把我的青春奉獻給發展中的家鄉,我為家鄉的蓬勃發展而自豪,我要深情地說一聲:家鄉永年,我為你驕傲!

此致

敬禮!

申請人:本站

XX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