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一年級數學上學期教學計劃書(精選5篇)

欄目: 工作計劃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1.42W

一年級數學上學期教學計劃書 篇1

一、 學情分析:

一年級數學上學期教學計劃書(精選5篇)

現在新入學的一年級新生都受過系統的幼兒教育,有強烈的求知慾,班上大部分學生會數10以內的各數,會認這些數,會寫這些數;少部分學生已能計算10以內的加減法;大部分學生對課堂學習不太適應,課堂上集中注意力較短,根據這些情況,在教學時,應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注意建立良好的師生情感,讓學生愛教師、愛數學,並通過以後的學習,體會到學數學的樂趣和作用。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使每個學生都能順利地完成本學期的學習任務。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包括這些內容:數一數、比一比,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認識圖形,分類,11~20各數的認識,認識鐘錶,20以內的進位加法,用數學,數學實踐活動。本冊教學重點是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兩部分內容是學習認數和計算的開始,是國小數學中最基礎的內容,是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一)、關於“數與代數”的學習內容的編寫和安排

1、對數的認識,分三個階段安排

(1)、第一單元:數數。教材設計了一個"美麗的校園"情景,一方面幫助學生了解學校生活,另一方面初步感知10以內各數,體會數存在於我們生活當中,使教師初步瞭解學生數數、觀察和語言表達能力情況,為以後教學做好準備。

(2)、第二單元:比較.會比較並用數學符號表示10以內數的大小,培養初步的推理能力.通過多種具體活動的比較,讓孩子們在活動中體會"比"的方法,並學會有條理的發表自己的見解.

(3)、第七單元:經歷表示11--20的數的具體操作及其概括過程,初步體會用十進位制記數的位值原理,會數、讀、寫20以內數,掌握它們的順序,會比較它們的大小,結合解決問題的活動,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經歷與同伴交流各自演算法的過程,體會演算法的多樣性,學會20以內的進位和退位,逐步的熟練口算20以內的加減法,並能解決簡單的問題,感受加減法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合理性。

以上幾單元都是通過生動活潑的數學活動呈現學習內容,讓孩子們結合生活情境認識數的意義.

2、關於"加減法"的學習內容,在教學中應注意下面問題.

(1)、把解決問題和學習“加減法”結合起來.數的分解與合成不再是學習“加減法”的邏輯起點,在實際教學中,要從學生的學習經驗出發,讓他們自己提出數學問題,經歷從問題情境抽象出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數學化”的過程與學生認識和發展過程是統一的.

(2)、加法和減法的安排有分有合.

在我們看來,加減混合安排的意圖,便於理解加法與減法的關係.讓孩子們在實際學習中不斷體會,從而運用.有時,同一個情境可以提出加減兩方面的問題,有利於學生對加減法關係的理解,也提高了學習效率.

(3)、鼓勵演算法策略的多樣化.在傳統教學中,“演算法單一”“答案唯一”禁錮了學生的創造性.而目前提倡的演算法多樣化有利於一題多解,有利於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要,尊重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演算法.

(4)、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應用意識,體現數學的價值.在教學中,要讓孩子們感受生活中有大量的數學資訊,數學在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並培養學生主動地嘗試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和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

(二)、關於"空間與圖形"學習內容的選擇與安排

第四單元:認識物體和圖形。認識物體和圖形是學生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開始,主要是從形狀這一角度使學生初步認識物體和圖形。

第五單元:分類。分類能力的發展對於將來理解、接受和掌握系統化的知識,形成科學、嚴謹的思維方式很有益處。

(三)、怎樣把握“分類”的教學要求

經歷分類活動,感受分類的必要性.

1、在日常生活的分類活動中,體會分類的必要性,以及分類活動的結果與分類標準有關.

2、在"整理房間"時,給定標準對事物進行比較,分類,體驗活動結果在同一標準下的一致性.

3、在“整理書包”時,由學生自主選擇標準,體驗活動結果在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

(四)、有關實踐活動的要求

在實踐活動中,要讓學生充分自主,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

1、經歷觀察,調查等實踐活動,在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2、獲得一些初步的數學活動經驗(主觀性知識);

3、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作用.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能熟練地數出數量在20以內物體的個數,會區分幾個和第幾個。會用數表示物體的個數或事物的順序,能比較數的大小,掌握10以內各數與20以內數的組成,能認、讀、寫0-20各數。

2.初步瞭解數位和計數單位:知道個位、十位上的數各表示什麼意義。

3.結合具體情境,初步體會加減法的含義。

4.知道加減法各部分的名稱,初步體會加減法之間的互逆關係,能熟練地口算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進位加法。

5.認識符號“>”、“<”、“=”,會用這些符號表示20以內數的大小。

6.通過實物和模型辨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等立體圖形,能辨認長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圓等平面圖形,會用這些圖形進行拼圖。

7.初步瞭解事物比較和分類的方法,結合實際,能把同類事物進行比較和分類。

8.初步認識鐘錶,會認整時和半時。

9.初步學習對日常生活中的資料進行收集和整理,會看、填寫簡單的統計圖和統計表。

10.初步培養學生操作、觀察、比較、辯析、整理、概括、語言表達、用數學交流的能力。

(二)數學思考

1.結合現實素材抽象出0-20各數,感受0~20各數的意義,能用符號和詞語來描述20以內數的大小,初步建立數感。

2.能按一定的順序整理和記憶:10以內數的組成和分解,10以內數的加減法,20以內的進位加法。

3.能按照自己喜歡的方法,想10以內的數的組成、分解,想10以內加減法的得數和20以內進位加法的得數,體會演算法的多樣化。

4.能簡單地、有條理地思考20以內數的認識和計算中的應用問題。

5.通過拼、擺、畫、想各種圖形,感受和描述各種圖形的特徵,通過對幾何形體的分類,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6.能用對應、比較等方法,比較出兩個事物的多少、長短、高矮。

7.能根據事物的同一型別的特點把一些事物分類。

8.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動手操作、自已探究、實踐活動等,發展學生探究精神、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9.通過數學活動,初步發展學生對應、統計等數學思想方法。

10. 初步學習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和認識周圍的事物,發展數學意識。

(三)解決問題

1.能用0—20各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2.初步學會根據加減法的含義和10以內的加減、20以內的進位加法,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3.能比較出學生生活中事物(在20以內)數量的多少、長短和高矮,能給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分類。

4.結合自已的生活經驗,初步體驗1時、幾時、半時的長短。

5.能根據簡單統計圖表的資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6.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同一個問題,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四)情感、態度、價值觀

1 初步養成良好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

⑴會看。會看數學書,能在書上找到要學習的內容。

⑵會聽。能聽懂老師和學生的講話,能邊聽、邊想。

⑶會想。能根據一些資訊想出數學問題;會根據數學問題,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⑷會說。能把自己想的說出來,會說三句完整的話。

⑸會用。會用學具學習一些數學內容。

⑹會做。會做數學作業,書寫規範,格式正確,認真細心,能自己出題自己做,能檢查。 ⑺能討論。能與同學討論數學問題。

⑻能評價。能作自我評價與評價他人。

2.在合作交流過程中,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積極思考,爭取發言,尊重別人,認真傾聽他人發言,有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自信心。

3.養成遵守時間、珍惜時間的良好美德。

4.愛護學具、文具、數學書、作業本、書包,養成勤學習、有條理、講究美的好習慣。

5.初步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感受用數學的樂趣,與同伴交流的樂趣。

6 受到關心集體、熱愛家鄉、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等思想教育,促進學生在情感態度等方面健康發展。

四、教學重點、難點:

第一單元“數一數”教材設計了一個“美麗的校園”情景,一方面幫助學生了解學校生活,另一方面初步感知10以內各數,體會數存在於我們生活當中,使教師初步瞭解學生數數、觀察和語言表達能力情況,為以後教學做好準備。本單元教學重、難點是使學生充分感知10以內的數,關鍵是要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和生活情境讓學生充分數數。

第二單“比一比”是學習認數、計算和量的準備性知識,重點是初步感知“多少、長短、高矮”的含義。難點是學會比較物體多少長短高矮的方法。關鍵是掌握比一比的方法。

第三單元“1—5的認識和加減法”是數概念中最基礎的知識之一。是國小生學習數學的開始。重點:教學生寫數字和初步建立數感、符號感。難點:建立數感、符號感。關鍵:使學生經歷數概念的形成過程。

第四單元“認識物體和圖形”是學生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開始,主要是從形狀這一角度使學生初步認識物體和圖形。重、難點:掌握圖形特徵,建立空間觀念。關鍵:通過直觀操作,感受圖形特徵。

第五單元“分類”能力的發展對於將來理解、接受和掌握系統化的知識,形成科學、嚴謹的思維方式很有益處。重、難點:確定分類標準,掌握分類方法。關鍵:掌握初步的分類方法。

第六單元“6—10的認識和加減法”是學生進一步學習2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計算最直接的基礎。重、難點:建立數感、符號感,掌握6—10的加減法。關鍵:讓學生體會數可以用來表示和交流。

第七單元“11—20各數的認識”為學習20以內的加減法做準備。重、難點:認識數位和計數單位,掌握數的組成。關鍵:通過直觀操作,逐步形成數概念。

第八單元“認識鐘錶”主要是使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會看整時和半時,初步認識鐘面。重、難點:會看整時和半時。關鍵:掌握看整時和半時的方法。

第九單元“20以內的進位加法”是20以內退位減法和多位數計算的基礎,也是進一步學好數學必須練好的基本功之一。用加法和減法解決簡單的問題,既有利於學生在用數學中領悟加減法的含義,又可以為以後發現和解決稍複雜的問題打下基礎。重點:掌握20以內的進位加法。難點:用加法和減法解決簡單的問題。關鍵:掌握一種20以內進位加法的方法。

五、方法與措施:

1.認真研究《標準》和教科書,提升教學理念,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以學生的已有經驗為基礎,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尋找學生熟悉的數學生活,使之進入課堂。

2.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加強演示、觀察與操作,讓學生經歷用數字和數學符號描述現實世界的過程。 4.在學習方式上倡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5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多一些有利於孩子理解的問題,而不是一味的難、偏、廣。應該考慮學生實際的思維水平,多照顧中等生以及思維偏慢的學生。

6、結合教學內容,適時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7、每月進行作業評比活動一次,比一比看誰學習進步快。

8、對學生堅持正面評價,幫助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六、教具學具:

圖畫卡片,數字卡片,口算練習卡,20以內加法和10以內減法的計算圓盤,數的組成練習卡,計數器,鐘面,方木塊,小棒,數位表等。

一年級數學上學期教學計劃書 篇2

一、情況分析:

我班學生共有60人,其中女生25人,男生35人,他們經過一學期的學習,有了可喜的成績。他們活潑可愛,樂觀向上,自尊心很強,但由於他們年齡偏小,又大都是獨生子女,存在著一些普遍的問題,如害怕困難,不能團結協作,有點自私,集體主義觀念不強等等。為了幫助他們從小樹立正確的集體主義觀念,勞動觀念,團結協作觀念等等,特制定此計劃。

二、工作目標:

根據班級情況,本人決心開展行之有效的班級工作,吸收上學期班級工作中的經驗教訓,充分利用晨會課、班隊課、思品課等途徑教育和幫助學生尊敬父母、尊重他人,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培養團結協作精神,樹立“勞動光榮”的觀念,全面推進班風班紀建設,培養“合格加特長”的人才,爭創文明班級,完成學校下達的各專案標,使我班成為先進班集體,無安全事故,學生在校鞏固率100%。

三、具體要求和措施:

1、加強德育教育、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形成嚴肅活潑的班風、學風,體現班集體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

2、利用晨會、班會、思品課等各種途徑向學生進行有的放矢的主題教育。

3、抓好學生一日常規,樹立良好的班風,形成文明的班集體。

4、充分發揮班級幹部的模範帶頭作用,指導他們協助班主任及任課老師搞好班級紀律,樹立良好的班風和學風。

5、對後進生的行為習慣進行跟蹤督查,並採取一幫一的方法,幫助後進生進步。

6、重視家訪,及時全面瞭解學生。

7、教育學生遵守學校的常規紀律,注意個人衛生,平時要衣著整潔,紅領巾要佩帶整齊,對人要有禮貌,不打架罵人,課間不做危險的遊戲。

8、重點教育學生注意安全,如不玩電玩火,不做危險遊戲等等。

四、活動安排:

二月份:

1、迎接新學期出黑板報。

2、開展“一日常規”比賽活動。

三月份:

1、開展“學雷鋒為民服務周”活動。

2、組織部分學科作業評比活動。

四月份:

1、組織掃墓活動。

2、參加校舉辦的田徑運動會。

五月份:

1、慶“六一”活動,出黑板報。

2、召開學生家長會。

六月份:

1、制訂好複習計劃,全面複習。

2、學生興趣小組成果彙報。

七月份:

1、參加期末考試

2、安排暑期生活,進行法制安全教育。

一年級數學上學期教學計劃書 篇3

教學內容:

1、綜合訓練:音的長短 _和_-

2、欣賞:陀螺

教學目標 :

1、引導學生初步分辨音的長短,感受四分與二分音符的時值,學會用拍手和拍腿繼續感受二拍子的節拍特點。

2、通過欣賞,更好的理解音的長短在音樂作品中的表現。進一步培養學生聆聽音樂的良好習慣和興趣,初步培養學生在音樂中分辨長、短音的能力。

教學重點:學唱歌曲

教學難點 :

感受四分與二分音符的時值,並用拍手、拍腿表現二拍子的節奏。

教學手段:錄音機、磁帶

教學過程 :

一、發聲練習:(第12頁)

(師)火車火車來了WUWUWU,

(生)WUWUWU,WUWUWU。

注意:練唱撮口音時,口形要收攏,吸氣後輕輕唱出,

氣息要均勻,雙脣不要用力,音量控制在 mp。

二、綜合訓練:音的長短

1、同學們,剛才我們練唱了火車,那你們說一說,火車汽笛發出的聲音有沒有變化?(有長短)

請同學用WU來表示火車汽笛發出的聲音的長短。

2、請同學再聽一聽下面幾種聲音哪個長,哪個短。

師用碰鐘和木魚敲擊,請生說一說長短。

3、你在生活中,都聽到了什麼樣的聲音?它們都有長短嗎?

能舉出各例子嗎?(生舉例)

4、同學們做的很好,聲音有長短,我們的朗讀或者歌唱也可以表現出聲音的長短。

(書第10頁綜合訓練三)

練習拍擊_ _ 和_-,即走走和走(嘔)

一 閃 一 閃 亮 晶 晶, 滿 天 都 是 小 星 星。

走 走 走 走 走 走 走嘔 走 走 走 走 走 走 走嘔

(拍) 手 腿 手 腿 手 腿 手腿 手 腿 手 腿 手 腿 手腿

按節奏邊拍手和腿,邊念歌詞練習感受_和_-的時值。

三、欣賞歌曲;

1、同學們,大家都見過陀螺嗎?都玩過嗎?還有大家每天抬頭就可以看到天空中漂浮著的白雲,很美,對不對?今天我們來聽兩首樂曲,一首叫陀螺,一首叫雲。老師不說到底那首是陀螺,那首是雲,看同學們能不能通過這兩首歌曲聲音的長短猜出來。

2、初聽雲和陀螺。

請生說一說那一首是雲那首是陀螺。(你是怎樣聽出來的?)[“雲”的聲音長,“陀螺”的聲音短]

3、分別細聽“雲”和“陀螺”。

聽到“陀螺”中嗡嗡的聲音時請同學舉手表示。

再說一說,“雲”中那些音比較長,那些音比較短。

四、小結

同學們今天學得非常好,知道並能表現出聲音的長短,下節課我們來學一首非常好聽的歌曲,今天我們就學到這,再見。

一年級數學上學期教學計劃書 篇4

教學內容:

1、聆聽和演出《春曉》。

2、學會三角鐵的演奏方法,為歌曲伴奏。

教材分析:

歌曲

教學目標

1、聆聽歌曲《春曉》(合唱版),感受歌曲活潑歡快的情緒。

2、探究學習三角鐵的演奏方法,並能根據《春曉》的意境配伴奏。

3、對比感受兩首《春曉》的不同(合唱版、齊唱版),學會演唱,在演唱中表達對春天的讚美之情。

教學重點:在學習中表達對春天的讚美之情;三角鐵探究學習。

教學難點:能根據歌曲意境編配伴奏,並能為歌曲進行伴奏。

教學方法:演唱法、編創法、聆聽法

教學用具:電子琴、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同學們,老師知道大家會背誦很多古詩,其中有一首關於春天的古詩可以說是家喻戶曉,說說看,是哪什麼題目?——《春曉》。

2、學生填詞:讓我們跟著詩人孟浩然來到一千多年前的春天的早晨。春天天氣非常暖和,他睡得可香了,連天亮了都不知道呢!於是他寫道:(春眠不覺曉)朦朦朧朧中,他聽見到處都是歡樂的鳥鳴,他欣喜地吟誦道:(處處聞啼鳥)當看到滿地的花瓣,他不由地感嘆道:(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3、學生有節奏的朗誦《春曉》。

4、小朋友非常喜歡這首古詩,很多音樂家、作曲家也喜歡這首古詩,他們給這首古詩編創了很優美動聽的旋律,使古詩變成了好聽的歌曲。我們一起來聽聽以歌曲形式出現的《春曉》,給這個冬天帶來一點春天的氣息。

二、聆聽《春曉》(合唱版)

1、初聽歌曲

歌曲的速度是怎麼樣的?情緒是怎麼樣的?(歌聲充滿熱情、活潑流暢)

2、復聽歌曲

歌曲中除了古詩的演唱還有“啦”,讓我們跟著歌曲來進行表演。古詩演唱的地方請你輕輕地跟著音樂哼唱,“啦”的'地方請你跟著音樂來拍一拍手。

三、學唱《春曉》(齊唱版)

1、匯入:

剛才我們聽的《春曉》是很活潑歡快的,現在請你再來聽聽這首《春曉》,它的速度有什麼變化?

2、初聽歌曲

《春曉》快速度唱起來和慢速度唱起來有什麼不一樣?(速度平穩,抒情優美)

(1)學唱第一、二樂句

我們一起來唱唱歌曲,你來唱第一、二句,我來唱第三、四句。

(2)學唱第三、四樂句

我們換一換,我來唱第一、二句,你來唱第三、四句。注意“來”,它特別長。

3、復聽歌曲

讓我們再來聽聽歌曲,你覺得要怎麼演唱歌曲更好聽呢?

4、演唱歌曲

(1)模唱歌曲。

(2)跟伴奏演唱歌曲。

(3)注意控制自己的聲音,不要大聲喊唱,用輕柔、優美的聲音來演唱歌曲。

四、用三角鐵為歌曲伴奏

1、認識三角鐵的聲音特點

2、探究學習三角鐵的演奏方法

3、用三角鐵為《春曉》伴奏(在歌曲的長音處伴奏效果好、有美感)。

五、完整演唱歌曲(用三角鐵為歌曲伴奏)

音樂是一首詩,音樂是一幅畫,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音樂中又有著詩情畫意。現在讓我們閉上雙眼,此刻沒有詩也沒有畫,但是我希望你們用歌聲唱出你們心中的畫卷,唱出你們心中的詩篇,我就是你們的知音,讓大家都能感受到你們歌聲中的詩情畫意!

六、課堂小結:

每一句詩就是一幅畫,每一串音符又是一首詩,詩人用優美的文字,畫家用神奇的畫筆,音樂家用一串串音符帶我們走入了美妙的世界。感謝同學們,你們的歌聲又一次讓我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最後,讓我們在美妙的歌聲中結束這節音樂課吧!

一年級數學上學期教學計劃書 篇5

[教學目標]

1?經歷活動過程,加深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特徵的認識。

2?體會平面和曲面的區別,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和判斷?能力。

3?通過合作學習,培養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學會傾聽別人的意見和想法,能作出判斷和簡單的評價。

[教學過程]

一、激趣揭題

1?(出示小紅花)小朋友,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些朋友,你們願意和它交朋友嗎?

2?上節課我們學了認物體,請大家回憶一下,學了哪些物體?(學生說,教師相機貼出四種立體圖形)

3?小朋友,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玩”積木,好不好?誰能在玩的時候也學到新的知識,就能得到老師獎勵的紅花。

4?出示課題:有趣的拼搭。(板書)

[評:愛玩好動是孩子的天性。教師通過組織遊戲性的活動“包裝”數學知識進行教學,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在課始就激發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興趣,產生學好數學的願望,為下面進一步探索立體圖形的特徵打下基礎。]

二、組織活動

1? “滾一滾”。

交代:請_左邊坐的四位小朋友按順序分別從袋中拿出長方體、正方體、球和圓柱各一個,把它們一起放在滑板頂端。右邊的四位小朋友做裁判,觀察這四個物體同時往下滑,會發現什麼。?

(1)聽口令操作。

(2)討論交流:你發現了什麼?為什麼

(3)左右兩組輪流操作,結果是否和其他同學發現的一樣?(由於準備的圓柱和乒乓球的重量不同,為此可能是圓柱滾得快些,如有學生通過操作發現這一現象,只要說出理由,也給予肯定。)

(4)師生共同總結。

(5)評價。主要針對在合作學習時有沒有爭搶積木,哪組學生聽、說都能做到專心、響亮來評價,獎勵好的學習小組。?

[評:學生有自己的生活經驗,有自己的知識水平,有自己的思維方式,旁人是無法替代的。一年級的學生雖然年齡小,但其內心蘊藏著無窮的創造潛力。教師利用這一點引導學生在“滾”的過程中發現規律,初步感知各類立體圖形的特徵。同時,適時地對學生合作學習的行為進行評價,有利於學生更好地參與下一階段的?活動。]?

2? “堆一堆”。

談話:(放3/4拍打擊樂)下面我們就一邊欣賞音樂,一邊用這些物體堆一堆,又會發現什麼有趣的現象呢

(1)操作:請各組的1號小朋友拿出幾個正方體,2、3、4號小朋友也分別拿出幾個長方體、圓柱和球,堆一堆,你發現了什麼

(2)討論交流。

(3)學生評價。

[評:根據低年級兒童的認知規律,凡是學生能動手操作的,教師應不剝奪、不示範、不包辦,充分放手讓學生去操作,使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容易理解的知識,引導學生在操作中發現、思索、領悟、概括,獲得直觀的知識,促進思維的發展。]?3?“摸一摸”。?

講述:看著小朋友學得這麼投入,有一位老爺爺可高興了。(出示木偶:聖誕老人)他給小朋友帶來很多禮物,大家想知道什麼好禮物嗎

(1)指名上臺摸,說說摸出來的是什麼物體。?

(2)分小組摸,請每組的小組長拿出預先準備的口袋,其餘7人挨著順序分別摸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

4? “搭一搭”。?

講述:下咱們來輕鬆一下,(放輕音樂)聽著這美妙的音樂,請大家來做一回“小小設計師”,把你剛才拿出來的物體搭一搭,你能搭出什麼東西來

(1)學生操作,教師巡視。?

(2)(音樂停,學生靜)討論交流:你搭的是什麼?是用什麼物體搭成的?為什麼用這些積木搭?

引導學生聯絡生活實際,瞭解這些物體在生活中的應用。?

(3)評選優秀設計師。?

[評:學生邊討論、邊琢磨、邊試搭,你拼一塊我搭一塊,偶爾還為不同的創意產生小小的爭論。結果,很多學生設計出了別具一格的造型,並設定創意獎鼓勵學生大膽創新。]?

5? “數一數”。?

談話:剛才小朋友分別用這四種物體進行了一次小小的創作,小朋友真是了不起!下面我們一起數一數。?

(1)投影出示三幅圖,說說圖中搭出的圖形像什麼。?

①奧運會的領獎臺;②麥田;③小火車。?

(2)分別讓學生說一說:用了哪些幾何形體,各有多少個

(3)開啟課本,自己看圖填數。?

(4)第三幅圖用了幾種物體,分別是小火車的哪一部分?為什麼要這樣搭

[評:思維和語言是緊密相聯的,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是思維的外殼。先讓學生說說每一幅影象什麼,使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並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再讓學生按要求數出物體的個數;最後讓學生說說用了幾種圖形,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各種圖形的特徵,密切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絡,促進了語言與思維的融合。]?

三、全課總結?

(1)通過這節課的活動,看看你們組得到什麼花,你覺得你們應該向哪個組學習?為什麼?

(2)你在拼搭積木中,又知道了什麼呢

(3)小結。?

[總評]?

在整堂課的教學中,學生學得積極主動,思維靈活多樣,富有創造性。這節課成功的關鍵在於教師把課堂完完全全地還給了學生,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掌握知,同時養成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主要特色在:不代替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充分挖掘了教材中一切可以讓學生通過操作發現規律的內容,組織小組合作;不代替學生思考,教師為學生創設思維情境,提供創新機會,促進學生積極思維;不代替學生表述,教師重視語言訓練,讓學生把思維的過程表述出來,儘量為學生提供說話的機會,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使學生的思維更完整、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