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分享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

欄目: 工作計劃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2.44W

篇一:四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分享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

《品德與社會》(四上)教學計劃

阮慧慧

一、班級情況分析:

班級人數:404 40人 405 39人 406 40人

學生學習習慣分析:本年段學生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夠及時完成各項作業,老師一佈置完作業,他們就會抓緊時間去完成,但是作業的正確率何書寫不是很好,總是有一部分同學做錯一些不應該做錯的題目,這是粗心所致,當然這是一個非常不好的學習習慣。課堂上,他們能夠專心聽講,並且會記下老師所講的內容,但是舉手發言很不積極,只有個別學生在積極參與,大部分的學生都在當聽眾。需要花大力氣培養。

學生思想行為分析

1、本班學生課堂紀律比較好,老師不在的時候也能夠在小幹部的組織下積極開展自修活動,調皮搗蛋的是個別孩子,但是經教育也會改正。

2、大部分的孩子都有較強的集體榮譽感,能夠急班級所急,把班級的事情放在心上。對於一些集體活動非常熱心,會積極參與,並且能夠取得較好的成績。

3、學生助人為樂的現象還是比較好的,特別是上個學期,班裡有個孩子骨折了,幾乎全班同學,都在不同程度上幫助過她,讓她感受到了集體的溫暖,也減輕了受傷的不快。

4、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熱情比較高,因此體質也比較好,每次出操和體育鍛煉都很好,會有比較好的效果。

5、班級大部分學生的表現慾望不是很強,特別是課堂發言,需要加強。 提高教學質量的措施:

1、將平時的日常行為規範與品德課的內容緊密聯絡起來,每天有專門的同學進行記錄。

2、記錄下來的同學允許有改正的機會,如果改正,予以獎勵。 3、課堂發言要積極,採取獎勵的辦法,只要有進步都予以表揚。 4、與家長多聯絡,指導平時的行為習慣,並且請求家長配合,抓好孩子在家的各類習慣。

二、本冊教材教學目標與理念: 教學總目標:

1、學會與人相處,相信誠信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並願意和努力成為一名誠實守信之人。

2、感受、體驗家人對自己的關愛,並能主動與家人溝通和交流和具有承擔家庭

義務和責任的意識。初步建立合理的消費觀。

3、感受同學朋友間的珍貴友誼,體驗同學、朋友間合作和團結所帶來的快樂。 4、感受資訊科技的巨大魅力及給我們生活帶來的極大方便,並能在師長的指導下,安全使用一些現代科學技術。 單元教學目標: 第一單元:

與人相處中尊重、體諒他人;相信誠信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對坦蕩正直的人心懷敬佩,願意成為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對自己的生命有一種負責的態度,並願意為之約束自己的言行,抵制不良的生活習慣;對生活懷有美好的嚮往和憧憬,面對困難和挫折不退縮,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能體驗到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樂趣。 第二單元:

感受、體驗家人對自己的關愛,願意主動與家人溝通,尊重孝敬老人。關心家庭生活,理解父母在家庭生活中所付出的心血,有承擔家庭義務和責任的意識,初步具有合理的消費觀。 第三單元:

感受同學之間的友好之情和友誼的珍貴,體驗擁有朋友的快樂和團結合作帶來的樂趣。關心集體,樂於參加集體活動,感受集體生活的快樂與美好。 第四單元:

感受資訊科技對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巨大作用,以及現代通訊手段、各種傳媒和多媒體網路給我們生活帶來的便利;對各種新興資訊手段懷有好奇心,並願意在老師或家長的指導下學習、使用;懂得資訊科技同時也是一把“雙刃劍”,在充分享受它所提供的便利時亦能遵守各種共同的規則。 三、學期教學進度:

教學進度表

學生課前調查準備表:

20xx冊知識點及課前資料

蒐集目錄

篇二:人教版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教師:

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新的學期開始了,為了更好的開展本學期的教學工作,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現結合本班學生實際情況制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如下: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班共有學生41人。四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教材分析

四年級上冊教材共四個單元,第一單元“珍愛生命”,第二單元“安全地生活”,第三單元“花錢的學問”,第四單元“關心你,愛護他”。

四年級上冊教材向學生展示了從家鄉民風、民俗到工業、農業、交通、通訊、生活常識等多個方面的社會生活事實,教材在引導學生了解社會、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努力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四年級上冊教材的顯著特點是讓學生在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的過程中進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作為教材編寫的“明線”,道德教育作為教材編寫的“暗線”。如第一單元《珍愛生命》,引發學生思考:生命給世界帶來了什麼?我們怎樣做才能成為植物和動物的朋友?我們的生命是誰給予的?為什麼說生命是生生不息,又是有限的?第四單元“關心你,愛護他”,以爺爺奶奶的故事作為引線,感受向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手,是關心。說話做事多替鄰里鄉親著想,是理解。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蘊含在社會事實之中,使品德教育的“無痕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三、教學目標

1.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探究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奠定基礎。上冊教材通過引導學生感受生命的意義,掌握安全常識,懂得花錢的學問,伸出友愛的手,大家的事情大家做。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對社會基本事實的認識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導他們看待社會現象的時候,能探究和思考社會生活中,各類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及其本質。

2.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引導學生對間接生活的認識和了解。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於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因此四年級上冊教材在編寫時,注意了將社會事實方面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聯絡起來,讓他們能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3.注意了相關知識的整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打破學科界線的“綜合課程”。四年級上冊教材在處理各知識領域之間的關係及知識與生活之間的關係上,將跨學科的知識有機地融為一體,在本冊教材中,涉及到了人文,情感生活等方面的知識,教材將這些知識綜合在一起,強調認知與情感綜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4.將引導學生獲取資訊與指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認識能力和社會研究能力。

5.通過活動的設計和教材中的留白來引導學生動腦、動手和參與實踐。四年級上冊教材仍注意了對學生活動的引導,教材根據內容需要設計了許多學生直接參與的活動,讓學生通過親歷的活動來獲得對社會的認識和體驗。 四、教學基本思路和方法及主要措施

教學中主要採用講授法、討論法、實際操作法、演示法、練習法、比較法、分析法、綜合法。

1、改變陳舊的觀念,樹立新觀念 2、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理念 3、要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 4、改革教學方式 5、重視學生學業評價 五、優生的培養及學困生轉化措施

1、學困生的轉化措施:

學生透過老師的行為來判斷老師的人格,一旦他認可了老師的人格,他就會接納之,從而完善自己的人格。只要我們用一種合理的、民主的鼓勵和寬容的態度來對待學生,以學生的個性發展為目標,用發展的目光看待學生,用滿腔熱情和期望去塑造學生的性格,相信耕耘就會有收穫!

(1)、課堂內外尊重個體。

尊重學生,還表現在尊重學生的個性,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有創造力又具個性特徵的人。

(2)、點燃自信、磨礪性格。

自信是成功的保證, 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戰勝自我很重要,要讓他們明白老師心中永遠有他們的位置,老師永遠都在關注他們,同時,還要引導學生要善於發現自己的閃光點,讓他們在黑暗中看到希望。在困境中重拾信念。

(3)、欣賞、鼓勵、張揚優點。

激勵永遠是教育的態度。給學生一些鼓勵,可以喚起後進生的上進心,張揚他們的優點,從而感受到成功感。針對學生髮展傾向方面的特點,積極鼓勵引導,獎勵學生髮展中的優勢傾向,發展和張揚學生的個性,使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個性特長,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和長處,都能保持強烈的自信心和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

2、優生的培養:

(1)重點培養,課上除完成課堂作業外,給他們安排一些有難度的題目練習。 (2)隔週進行一次有針對性的比賽活動,激發他們主動學習的興趣。

篇三:三年級上學期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計劃

三年級上學期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計劃

一 指導思想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國小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

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

品德與社會課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家庭、學校、家鄉、祖國、社會是他們生活的不同領域;社會環境、社會活動、社會關係等是存在於這些領域中的幾個主要因素。兒童品德與社會性發展是在逐步擴大的生活領域中,通過與各種社會要素的互動作用而實現的。

品德與社會課程設定的思路是:一條主線,點面結合,綜合交叉,螺旋上升。一條主線即以兒童社會生活為主線;點面結合的面是兒童逐步擴大的生活領域,點是社會生活的幾個主要因素,在面上選點,組織教學內容;綜合交叉指的是某一教學內容所包含的社會要素是綜合的,所涉及的社會領域也不是單一的,可以交叉;螺旋上升即同樣的內容在後記年段可以重複出現,但要求提高,螺旋上升。

課程結構示意圖:

社會環境;(時間、空間、人文環境、自然環境)

社會活動;(日常生活、文化、經濟、政治等活動)

社會關係;(人與人的關係、社會規範、規則、法律、制度等)

二 教材分析

一 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是課程的核心;

二 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

三 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是課程的追求;

三 教學目標

總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分目標

一 情感 態度 價值觀

1 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熱愛科學、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

2 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 初步形成民主、法治觀念和規則意識。

二 能力

1 能夠初步認識自我,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護自救的本領。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

2 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的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的參與集體生活。

3 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理的、有創意的研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4 學習蒐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資訊,能夠應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索和說明問題。

三 知識

1 初步瞭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 初步瞭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3 瞭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簡單瞭解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

四 學情分析

學生學習習慣,風氣,態度良好。熱愛學習,熱愛生活,有一定安全意識。

五 教學措施

一 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二 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

三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四 充實教學內容;

五 拓展教學空間;

六 教學進度安排

周次

內容

課時

每週一課時

四年級品德與生活教學計劃

一、班級基本情況

四年級學生,大多是全家人的核心,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他們的依賴性很強。他們正處於思想形成的重要時期,求知慾強,但缺少社會經歷。教學時要注重對他們進行學做集體小主人,愛護集體榮譽、熱愛祖國、牢記歷史、勿忘國恥、勤勞、節儉、文明、禮貌等思想教育,努力把學生培養成綜合素質較強的有用人才。

二.教學目標:

1、尊重各行各業的勞動者,懂得勤勞是美好生活的源泉,學做集體小主人,愛護集體榮譽培。人人爭做我是小小主人翁。

2、瞭解祖國悠久的歷史,懂得講文明、有禮貌是做人的基本品質,自覺遵守公共道德,做一個誠實守信的好學生。

3、向人民英雄致敬,勿忘國恥,培養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能夠虛心聽取他人意見,樹立敢於向困難挑戰的信心,遇到失敗和挫折不灰心、不氣餒。

4.自尊自愛,不驕傲自滿,心胸開闊,不計較小事,不為小事生氣。

5、引導兒童逐步完成兩個自我的分化。

6、引導兒童逐步建構起共生型的人格。

7、通過歷史與文化的啟蒙引發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

三、教學措施:

1.根據本校的實際和學生的實際生活,加強課程資源的開發,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

2.進上步加強本課程開放式教學方式的課題研究,通過藝術、活動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情景教育。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3.通過書面、口頭調查的方式,瞭解學生的內心世界。

四.課時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