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國小三年級下冊《面積》精品教案(通用12篇)

欄目: 教學工作計劃 / 釋出於: / 人氣:2.97W

國小三年級下冊《面積》精品教案 篇1

教學內容:人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面積 第1課時

國小三年級下冊《面積》精品教案(通用12篇)

教學目標:

1、通過多種活動,使學生親身感受物體的表面,正確理解面積的含義。

2、讓學生經歷用不同圖形作單位度量面積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度量意識。

3、使學生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感受用正方形做面積單位的便捷與合理。

教學重點:使學生真正理解面積的含義

教學難點:度量意識的培養

教具準備:卡紙若干、眼罩、毛線繩、桔子、長方體教具

學具準備:不同形狀的小卡片若干、卡紙若干

教學過程:

一、初步感知 引出“面積”

同學們,這是?對了!我們最熟悉的數學書。那今天這節課的數學學習,就從我們的數學書開始。拿起你的數學書,伸出你的小手,從邊緣開始,學著老師的方法,來摸一摸數學書的封面。現在放下數學書,還像剛才那樣,摸一摸課桌的表面,大家看!這是什麼?誰來摸一摸它的表面?同學們,你還對身邊哪些物體的表面感興趣呢?用你的小手摸一摸,看看能不能有所發現。

生彙報自己摸面的感受(發現有的面是平的,有的面是彎曲的。發現有的面大,有的面小)。

總結: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在數學上,物體表面的大小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叫做“面積”。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面積。

二、創設活動 探究新知

(一)結合例項 進一步理解面積含義

同學們,那我們現在可不可以說,數學書封面的大小就是?那黑板面的大小就是?那誰來說一說你剛才摸的物體,表面的面積指的是什麼呢?

1、摸一摸

接下來,老師想進行一個測試,測試的方法是,請同學上來,蒙上眼睛摸兩個面,然後根據自己的感覺,判斷一下哪個面積大?哪個面積小?

2、畫一畫——補充“面積”含義

現在老師把剛才他摸的這個面畫在黑板上,這是什麼?它是不是一個封閉圖形呢?剛才我們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那現在我們可不可以說,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封閉圖形的面積呢?當然可以!那現在我們就可以說,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3、猜一猜——既有所拔高,又為小組活動做鋪墊。

好了,我們來放鬆一下吧,玩一個小遊戲!遊戲的名字叫“猜物品”。怎麼猜呢?老師這兒有4種備選物品,根據老師的提示,發揮你的想象,選出你認為合適的物品,準備好了嗎?第一件物品:它的面比數學書封面大一些,但比課桌面小一些。它是什麼?第二件物品:它的面大約是4個數學書封面那麼大。它是什麼?(引出方法:擺一擺)第三件物品:它的面大約是6個手掌面積那麼大。

(二)探索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方法

1、比眼力

(出示兩張一眼就能看出大小的卡紙)

學生通過眼睛觀察即可判斷面積大小。師加大難度,讓學生想辦法驗證通過眼睛觀察得到的結論。引出 “重疊法”。

2、度量意識的培養

(出示兩張不易一眼看出大小的卡紙)

讓學生回憶在比較兩條線段的長短,是怎麼做到的?學生會回答“用尺子量”,此時教師適時引導,“用尺子量其實也就是看線段裡有幾個1釐米,那現在要比較兩個圖形的大小”,可提示學生:“是不是也可以沿著這個思路來想辦法?”學生有了新的思考,最後發現,也像1釐米的長度單位那樣,我們也可以用一模一樣小一點的圖形擺一擺,看卡紙上能擺幾個小圖形,就能比較出來面積的大小。

3、小組活動——選擇統一單位度量

通過小組展示、彙報,發現有的小組用三角形擺,有的小組用圓形來擺,但選擇正方形來擺的小組佔多數。通過採訪,明確了只有用正方形來擺,才能恰好擺滿卡紙。最後老師提問:如果想準確測量一個圖形面積的大小,你們覺得選擇什麼圖形來擺更合適?並告知學生,其實,國際上也就是用正方形來度量面積的。

(三)區分周長與面積

師出示一種比較面積的方法,即用毛線繩沿圖形圍一週,誰用的毛線長,誰的面積就大。讓學生判斷這種方法是否合適。通過探討,學生明確了圍一週指的是周長,而不是面積,進一步加深對面積的理解

三、拓展提升——體會面積守恆的數學思想

1、拼一拼

請三名同學上臺抽取題目,然後根據題目要求,在黑板上擺出作品。用六個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磁卡,分別拼出一個周長最長的圖形,周長最短的圖形,任意圖形。之後,請學生仔細觀察這三個拼組圖形正對著我們的面。問:你們能比較它們面積的大小嗎?並說一說你的理由!

2、變魔術

將第三名同學擺出的任意圖形,變換形狀。通過觀察、探索、發現雖然形狀不同,但它們的面積卻是相同的。

四、全課小節

請同學說自己收穫。老師希望同學們能帶著今天的收穫,走進生活,去觀察、去發現、去思考,相信你們一定會有新的收穫。好了,這節課就上到這。下課!

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從學生熟悉的數學書開始入手。通過摸一摸、猜一猜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對“面積”有了更加準確的理解。在對比兩張卡紙的大小時,學生先是用觀察法,然後是重疊法。最後,在兩種方法都無法得到結果時,老師通過適時提醒:“同學們,我們在比較兩條線段的長短時,是怎麼做到的?”使學生有了新的思考。最後引出統一單位來度量面積的方法。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主體地位得以充分體現,同時,度量意識也得到了培養。最後拓展提升部分,通過拼一拼、變魔術的活動,學生對面積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我的引導下,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發現了統一單位的必要性,度量意識也得到培養。但也由於我的引導,學生的思維受到了限制。我想如果我在一開始,允許學生用身邊的物品去度量兩張卡紙面積大小,學生的思維可能會開啟,最後再探索到用一模一樣的正方形來度量會更好。

國小三年級下冊《面積》精品教案 篇2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P49——P50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1、通過找面、摸面、擺面、想面、比面等多樣化數學活動中,由淺入深地從“面在哪、面有多大”兩個層次開展體驗活動,認識“面積”的概念;

2、在經歷“面在哪”、“面有多大”、“比面的大小”的認知過程,感受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及“變與不變”數學思想方法,進一步積累操作、交流、歸納、概括等從事數學活動的經驗,發展二維空間知覺水平;

3、在多樣化的數學活動中,進一步激發學生勤於動手、樂於探究學習數學的熱情與信心。

教學重點:認識面積的含義(面在哪?面有多大?);並學會用不同的方法體驗面積的大小。

教學難點:“面積”含義的建構。

教學準備:PPT、各種實物,學具(方格紙、方片、剪刀等)。

教學流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呈現問題

老師獎了一部手機,你們能幫它找一個合適的保護膜嗎?

課件演示:手機的保護膜

【設計意圖:學生數學學習的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事物中引出對面的初步認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為探究新知做鋪墊 】

二、探索新知

1:體驗“面在哪”

師:“面在哪呢?,你能在這些物體的身上找一找、摸一摸、並說一說你摸到的面是什麼形狀的?”

【設計意圖:教師在學生依次“找面”、“摸面”的過程中,辯析來自學生背後有價值(錯誤、不完全的、片面的、正確)的行為與資訊。】

2、交流與反思

(1)“這些面從哪找到的?

(2)“這些面有什麼不同點嗎?”

小結:通過觀察、操作與比較我們知道了物體表面有大有小。

師:我們就說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板書)

【設計意圖:從直觀形象到抽象,幫助學生在感性經驗的支撐下深刻的建立起面積的表象】

3、體驗“面有多大”

體驗面的大小——“通過擺一擺,說說數學書的封面有多大?”

【設計意圖:通過幾組面積大小比較的實際問題,喚發學生的多種經驗參與問題的解決,體驗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通過圖形面積大小數量關係的思考,進一步發展學生空間表象能力水平。】

4、動手操作、比較大小,正確理解面積的意義

(1)直接觀察比較

比較兩個大小懸殊的面積大小(觀察法和重疊法)

【設計意圖:學生及時鞏固新知,並培養了直觀估測的能力,發展了空間觀念。】

(2)藉助工具比較

師:有些圖形我們直接觀察就能比較出它們的大小,現在請同學們看這兩個圖形(附頁2中圖6)誰的面積大?

①提問:猜一猜,哪個圖形面積大些?

②找驗證策略:

A.到底哪個結論是正確的?能不能結合學具袋裡的學具想辦法來驗證?

B.個人嘗試

C.小組同學交流,相互說一說。歸納小組的辦法。

D.小組代表展示驗證,並說明理由或想法。

至少可以呈現這樣三種方法:摺疊、用小方塊擺、用透明膠片的格子比較 。 引導學生學會欣賞、反思和評價。(在彙報多樣比較方法時,按由繁到簡的順序,如:先是剪後重疊比的;然後是數格子的;……這個在學生活動時由教師巡視發現確定彙報順序。)

(3)師小結: 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時。可以採用不同的方法,大家覺得哪種方法更好些呢?

【設計意圖:通過親自操作,學生獲得了自己去探索數學的體驗,培養了學生的探索意識。以小組為單位利用多種比較方法(“觀察法”“剪拼法”“擺圖形”“數格子” “統一標準”),讓學生參與了合作與交流的活動,在交流中學生認識到比較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要“統一標準”,從而順利驗證猜一猜的答案,體驗了比較策略的多樣性。學生上臺交流展示自己的辦法,不僅鍛鍊了口頭表達能力,而且教師和同學的肯定,使自身獲得了成功的體驗,關注了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三)實踐應用

1.直觀感受圖形面積的大小

【設計意圖:讓學生及時鞏固新知並滲透數格子比大小是比較圖形面積大小的基本方法。】

2.創意大比拼

練習49頁畫一畫。

讓學生先說一說要求中要注意什麼,什麼一樣?什麼不一樣?學生自己嘗試畫,先完成的同學的可以相互看一看,分享不同的畫法。然後再全班展示交流中,體會形狀不同的圖形,面積可能相等。

【設計意圖:讓學生進一步鞏固對面積的認識,讓學生自由想象,畫出各種圖形,然後組織交流,並讓學生直觀感知面積相同的圖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狀。】

(四)總結收穫

教師:“這節課,你明白了什麼新的知識?”、“這節課,你覺得哪個活動最有意思?為什麼?”、“這節課,你覺得哪些同學表現得好?”

【設計意圖:圍繞上述三個問題,從知識掌握、技能形成、活動體驗層面進行反思與回顧。】

國小三年級下冊《面積》精品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通過對本單元知識的整理和複習,加深學生對面積和麵積單位及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認識,掌握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並對所學知識,能靈活運用。

2、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和綜合概括的能力,使學生能正確的分析理解題目,從而正確解決問題。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正確運用面積和麵積單位,以及面積公式 。

難點:正確靈活的利用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設計:

一、回憶梳理:

同學們,“第六單元面積”這一單元我們已經學習完了,今天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這一單元都學習了哪些知識?學生回憶並回答,教師板書(課題:面積 整理與複習)並出示思維導圖。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 面積

二、知識鞏固:

(一)面積的意義

1、什麼叫做面積?

同學回答後,老師課件展示:

面積的意義:物體的表面或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二)複習面積單位

1.師: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學生回答,老師課件出示: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釐米)

2.請舉例說明周圍哪些物體的面積分別接近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釐米的大小?(根據學生實際回答情況,加以肯定或否定。)

3、師:想一想每相鄰兩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學生回答,老師課件出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

師:運用我們剛才複習的面積單位、長度單位和它們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進行一些練習。

4. 鞏固練習:

①我會填

游泳池的面積是400( ) 一枚郵票的面積是6( )

一棵大樹高4( )明明的手掌面積大約是1( )

餐桌的面積約是54( )

6平方米=( )平方分米 8平方分米=( )平方釐米

2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4000平方釐米=( )平方分米②我會判

8平方米比8米大。( )

一個操場的佔地面積是900平方分米。( )

長方形的面積比正方形的面積大。( )

面積相等的兩個長方形,周長一定相等。( )

周長相等的兩個正方形,面積一定相等。( )

(三)面積的計算

1、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學生回答時,老師板書)

面積的計算公式:

長方形面積=長×寬

正方形面積=邊長×邊長

三、應用與拓展

1. 課件出示1、2題,讓學生仔細讀題,從中找出數學資訊,並獨立解決,找學生板演,師巡視指正。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 面積

2.出示題目:一塊長方形菜地長70分米,寬50分米,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分米?合多少平方米?

(讓學生獨立解決,重點複習面積單位的進率。)

3.一條人行道長13米,寬4米。用面積為4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水泥磚鋪這條人行道,需要多少塊地板磚?

(出示題目,學生讀題,從中找出數學資訊,提示學生做這種題需要注意單位之間的轉換?)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複習,你有哪些收穫?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應該注意些什麼?

國小三年級下冊《面積》精品教案 篇4

一、素材解讀

1、素材的選取。年月日方面的知識既熟悉又陌生,說它熟悉,是因為我們幾乎天天在與時間打交道;說它陌生,是因為它非常抽象,尤其對兒童來講,它看不見、摸不著,反映的是時間與空間之間的變化現象,而不是反映兒童非常熟悉的物的特徵,如探究立體圖形的特徵,可以藉助於各種常見的立體紙盒,通過拆拼與組合進行活動。教材尊重這一客觀事實,以“走進天文館”為線索,通過買票與觀看科幻片兩個活動進行學習,實現了學習內容與生活事實的有機結合。

2、本單元的情景串。本單元有2個資訊窗。依次是:

二、單元知識分析

1、知識基礎。

一年級下冊:下雨了--學看鐘表(會認讀整十、半時,知道“快幾時了”“幾時剛過”)

二年級下冊:新千年第一縷陽光--時、分、秒的認識(會認讀幾時幾分,知道1時=60分,1分=60秒,會用兩種方式表示鐘面上是幾時幾分)

2、教材的地位。有三點:

是鐘錶認識的繼續;

是年月日知識學習的開始階段與結束階段;

是今後解決問題的重要基礎。不僅是解決生活中問題的基礎,也是解決數學中問題的基礎。

3、知識構成。共設有2個資訊窗,每個資訊窗的學習內容如下:

資訊窗1:二十四時計時法;

資訊窗2:年月日知識的學習。

三、單元教材解讀

(一)資訊窗1的解讀

1、情景圖的解讀。作為走進天文館的第一個活動,教材選擇從買票活動入手,通過天文館售票口呈現出的時間資訊進行二十四時計時法的學習,符合生活中的的實際狀況。

2、情景圖中的資訊。情景中呈現了天文館一天放映節目的時間表資訊及天文館每天開館時間的資訊。

3、例題的設定與功能。本資訊窗設計了2個例題。

例題一:15:00是幾時?學習二十四時計時法;

例題二:天文館一天的開館時間有多長?學習時間的計算。

4、教學的策略及注意事項

(1)對兒童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要認真分析。除了上述所說的知識基礎以外,學生在運用時間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過程中積累了好多經驗,也從中獲得了一些知識,如在收聽廣播節目預告及觀看電視節目預告中知道了19點是通常所說的晚上7點等,這些是開展學習活動可以利用的學習資源,也是分析學生所不可或缺的。

(2)要幫助學生梳理數學語言,如:15:00是下午3時,晚上7:30是19:30。

(3)學習材料準備:鐘錶或鐘錶模型。

(4)教學目標:是什麼--什麼是24時計時法;為什麼--時針每天轉兩圈,每天轉24小時;怎麼做--明確什麼時候加12,什麼時候減12。

(5)要幫助學生理解難懂的詞語。如“開館”既:每天開啟天文館門的時間是8:30,每天關閉天文館門的時間是16:30。

(6)語言的梳理:24時計時法:在用24時計時法來表述全天的所有時間,不用再說明是早上、上午、下午還是晚上(幾時);普通計時法:要說明是上午幾時、下午幾時、晚上幾時等。

(7)建立二十四時計時法的表象是教學的重要目標,同時也是實現教學向深層次發展、實現學生可持續發展價值的重要體現。表象建立目標的體現,不是通常所說的能夠進行二十四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之間的轉換,這只是學習知識性目標的體現,而是在此基礎上能夠把二十四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所表述的時刻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如看到或聽到16:30,馬上就能聯想到是下午4:30,馬上就能想到是下午放學的時間。另外,表象建立的過程可以有效地實現知識性目標的實現,二者是相輔相成的,脫離了表象的建立過程,要實現知識性目標,就只能靠大量的練習來實現,這一點教師要有清醒的認識與理解,否則就可能使教學陷入低效率的惡性迴圈之中。

5、例題教學的具體闡釋

例題一:15:00是幾時?學習二十四時計時法。

猜想--探究--梳理--應用。

猜想:猜想既引導學生知道情景中的8:30、9:00、10:30都是上午的時刻;15:00、15:45、16:30都是下午的時刻,並會用下午幾時幾分來表述出來,既把下午的時間也既學生生疏的二十四時計時法用學生熟悉的普通計時法來表述出來,也就是知道15:00、15:45、16:30在一天中的位置。

探究:利用鐘錶幫助學生完成從8:30--16:30的撥針操作活動。

注意:考慮到例題只進行一個時刻的探究就來進行二十四時計時法的總結與梳理是不行的,所以把情景中的所有時刻都讓學生來表述。另外要及時進行板書,用它作為總結梳理的原材料:

開始

今日放映

結束

24時計時法

8:30

9:00

10:30

15:00

15:45

16:30

普通計時法

上午

8:30

上午

9:00

上午

10:30

下午

3:00

下午

3:45

下午

4:30

梳理:一是給出兩種計時方法的名稱,既24時計時法、普通計時法。二是梳理24時計時法的計時方法,可以再指導學生進行撥針操作,引導學生髮現下午時刻的表述,不再是0、1、2......時這樣來計時,而是從12時開始往後計時的,既13、14......這樣來計時,也既每天的時間的計時,是採用從0時到24時的計時方法。像這樣的計時方法就是24時計時法。通俗地來講,普通計時法是採用從0時到12時、然後又從0時到12時的計時方法,24時計時法是採用從0時到24時的計時方法。二十四時計時法的模型可以用下面的鐘表來抽象:

以上教學要把握的目標是:初步使學生知道24時計時法,知道每天時刻的表述在鐘錶上是怎樣轉動的。既初步給學生一個24時計時法的表象。至於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的轉換是下一個環節要做的工作

應用:進行專項訓練,既進行二十四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的轉換。然後通過對比分析總結梳理:一是用24時計時法表示下午及晚上的時間,在普通計時法的基礎上加上12,反之就要減去12;二是在用24時計時法表示下午及晚上的時間時,不用再說是下午還是晚上,在用普通計時法表示時間時,要說明是下午幾時或晚上幾時。

例題二:天文館一天的開館時間有多長?學習時間的計算。

猜想--探究--拓展--昇華。

猜想:估計學生可能有兩種答案,8時與9時。9時是從8:30作為起點,把它看作1開始數的,這種數的方法與數天數的方法混在一起;8時是正確答案,說明學生已經具有了“時刻之間的間隔就是時間”的觀念。這個階段不能要求學生都能回答正確。

探究:活動一:撥一撥:引導學生在鐘錶上從8:30開始撥起,一直撥到16:30。引導學生髮現其中的規律:從8:30到9:30經過了1時,既發現了經過了1、2、3......11、12個大格,經過了60個小格,時間是60分鐘,也就是1時,這個階段是探究的關鍵;有了這個基礎,下面的探究就會順利進行,引導學生通過撥動鐘錶上的錶針發現:從9:30到10:30是1時,從10:30到11:30是1時......所以從8:30--16:30經過了8時。

活動二:畫一畫:畫一畫既“變曲為直”,引導學生把時針在鐘錶上的轉動轉變為直線,既課本上的表述方式。

拓展:把情景中幾個節目之間的放映時間進行探究,同樣也要經歷估算、撥一撥、畫一畫的探究過程。

昇華:既用數學算式的計算方式進行昇華,引導學生髮現:16:30-8:30=8時等。可以用豎式表示:

(二)資訊窗2的解讀

1、情景圖的解讀。聯絡上一個資訊窗及本資訊窗呈現出的情景我們不難發現,學生是在觀看《奇妙的星空》科教片。以我們人類生活的太陽系為模型,通過情景中呈現的公轉與自轉的時間資訊來抽象年月日的時間規律。

2、情景圖中的資訊。

公轉:繞太陽化轉一週的時間,水星約是88天,地球約是一年,天王星約是84年......

自轉:地球自轉一週的時間是23時56分4秒,大約是1日。

3、例題的設定與功能。本資訊窗設計了3個例題。

例題一:一年有多長?學平年、閏年。

例題二:關於月的知識,你知道些什麼?學習月的知識。

例題三:你知道哪些有關日的知識?學習1日=24時。

4、教學的策略及注意事項

(1)尊重學生已有的年月日知識。雖然年月日的知識是非常抽象的,但不可否認的是學生已經具備了相關的知識,這是學習的重要經驗基礎。如果學生不具有這樣的經驗,教學只能是灌輸式,所以教師要在正確估計的基礎上提前佈置學生了解這方面的知識,積累相關的經驗。

(2)教學的基本方法--歸納法。年月日作為計量地球公轉與自轉的時間單位,這方面的知識是有規律可循的,要通過年月日時間規律的歸納與探究,梳理知識。這就要求教師要提供探究材料,通過對材料的對比辨析進行歸納,這就是歸納法。

(3)教材分析:“合作探索”部分的三個例題,分別是學習一年有多長、學習月的知識、學習有關日的知識,從中不難發現,它是延著年、月、日的知識體系而編排的。其中,例題二是教學的重點內容,並在學生的學習中佔有重要地位,對它學習的優劣直接影響著對整個內容的學習質量。

在例題二的探究過程中,教材分別用了四塊內容,仔細分析我們不難發現,上面的兩部分屬於探究,而下面的兩部分其實是總結與梳理的內容。

(4)教學的層次性:從中我們也不難發現,教材中的三個例題雖然都屬於“合作探索”,但這裡的探索必須劃分層次,否則就會使教學陷入無序的狀態之中。

5、例題教學的具體闡釋

例題一:一年有多長?學平年、閏年。

在引導學生充分表述的基礎上進行概括,既概括:一年有12個月,一年有365天,一年有366天。在此基礎上進行抽象:一年有365天的年份是平年,一年有366天的年份是閏年。

例題二:關於月的知識,你知道些什麼?學習月的知識。

按照“猜想--探究(驗證)--反思--昇華”的程式進行教學。

猜想:引導學生把了解到的有關月的知識進行表述:關於年月日的知識,你還了解哪些?這其實就是教材例題二中左上角部分的教學。

探究(驗證):為學生準備不少於5年的相鄰年份年曆卡,如果考慮到年曆卡準備不方便,可以用掛曆或年曆來替代。教師要準備如下所示的表格,以備學生彙報交流時用。

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年曆卡,看從中能發現什麼?

伴隨著學生交流活動的不斷深入,教師把學生髮現的各個年份中每個月的天數填寫完整。

年份

天數

月份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__年

20__年

20__年

20__年

20__年

20__年

20__年

1

2

29

28

28

28

29

28

28

28

29

28

28

3

4

5

6

7

8

9

10

11

12

366

366

366

閏年

閏年

閏年

反思:利用上述的表格中的材料,引導學生髮現隱含在其中的規律,既:

(1)1、3、5、7、8、10、12月,每月31天;4、6、9、11月,每月30天;2月份有的年份是28天,有的年份是29天。

(2)每年天數的計算:任意選擇其中一個年份,計算每年的天數是多少。通過資料說明:閏年的2月是29天。並引導發現每4年中有一個閏年。

(3)閏年的判斷方法:一是根據二月的天數的判斷;二是根據每年的天數來判斷。

(4)引導發現公曆年份與數字4的關係,既公曆年份是4的倍數的,一般都是閏年。並補充:公曆年份是整百數的,必須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

昇華:利用兒歌幫助學生記憶每月的天數。

例題三:你知道哪些有關日的知識?

教學中要注意:一是要利用鐘錶幫助學生梳理“時針走兩圈,正好是1日”,這個過程其實也是幫助學生建立1日的表象的過程,是把1日的定性的描述與鐘錶的定量的刻畫聯絡起來;二是要利用錶針的撥動給學生清晰的“一日”的概念,既“從今天零時到明天零時正好是1日”;三是1日與1時之間的關係,既“1日是24時”。

國小三年級下冊《面積》精品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掌握的基礎上,初步認識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個方向,並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

2、藉助各種活動,加深學生對這四個方向的認識,並體會物體間位置關係的相對性。讓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3、培養學生正確應用數學的意識。

教學重點:初步認識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個方向,並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

教學難點:體會物體間位置關係的相對性,培養學生正確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

1、師生談話。

同學們,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已經認識了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你還記得它們在圖上的方位嗎?今天老師要帶大家到小明的學校去參觀一下。(出示情境圖)

2、引導觀察,複習舊知。

(1)請大家觀察這張學校示意圖,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分別在哪裡?你是怎麼判斷的?

(2)誰能說一說教學樓、圖書館和體育館分別在學校的位置?

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

(設計意圖:用教材的上的圖片,提出問題,引發興趣。提出已學過的問題,引發學生學習的自信。)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剛才大家能夠正確找到教學樓、圖書館和體育館所在的方位,那麼請大家想一想,多功能廳在學校的什麼方位呢?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吧!

2、誰來說說你的想法。

學生彙報:

①我覺得是東北方向;②我覺得是右上方;③我覺得是北東方向。

3、同學們的想象力真是豐富啊,這個方向既不是北方,也不是東方,到底是什麼方向呢?我們請指南針來幫助我們吧!(出示指南針,並簡單介紹指南針)

指南針是用來指示方向的。早在20__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用磁石製作了指示方向的儀器——司南,後來又發明了多盤。指南針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①大家看看,在北方和東方之間的是什麼?(學生回答:東北)

②看看指南針的西方和北方之間是什麼?(生回答:西北)

那你知道餐廳在校園的哪個方向嗎?

③看看指南針的西方和南方之間是什麼?(生回答:西南)

那你知道科技樓在校園的哪個方向嗎?

④看看指南針的東方和南方之間是什麼?(生回答:東南)

那你知道存車處在校園的哪個方向嗎?

4、引導學生歸納。

東和北之間的方向叫“東北”方向,東和南之間的方向叫“東南”方向,西和南之間的方向叫“西南”方向,西和北之間的方向叫“西北”方向。

5、觀察這四個方向有什麼特點?

6、引導學生回到校園平面圖,說一說建築之間的位置。

7、方向的相對性。

科技樓在操場的什麼方向?操場在科技樓的什麼方向?你發現了什麼?

引導學生明白:西南和東北相對;西北和東南相對。

(設計意圖:圍繞校園示意圖,展開新知的學習。讓學生參與其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引導的方式,幫助學生髮現知識的規律,總結知識。)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1、制定方點陣圖。

練習二的第3題。給出北,讓學生之間相互討論,完成填空。

2、完成做一做的練習。

教師說××家在學校的什麼方位,由學生討論××家的位置。

(設計意圖:學生利用已學知識,解決問題。)

四、歸納總結

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收穫了什麼?

我們認識了東北、西北、東南、西南四個方向;還知道了東北與西南、西北和東南是相對的,請同學們課下思考下現在的問題:生活中什麼時候會遇到用方位的情況?

(設計意圖:思考、總結、歸納、將本節課所學知識系統的表述出來,加深學生的印象。)

國小三年級下冊《面積》精品教案 篇6

一、學習情況分析:

三(2)班共有41名學生,絕大部分學生能遵守學校各項規章制度,思想上積極要求上進,但也有少部分學生,組織紀律渙散,上課時能不遵守課堂紀律,課餘時間也不能自覺,本學期得對他們進行自律教育。

綜合實踐活動是基於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絡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實踐性課程。按照《九年制義務教育課程計劃》的規定,綜合實踐活動是國小三年級的一門必修課程,每週2課時。

二、總教學目標:

1、知識層面:通過學生的實踐和探究,豐富自身的知識積累。

2、能力層面: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蒐集資訊和處理資訊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培養學生的口頭和書面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層面:激發學生實踐、探索的興趣;培養學生求真務實,大膽質疑,勇於開拓的學習情操,構建學生關心他人、關心社會、關心地球、關心生態環境的道德堡壘。

三、單元教學目標:

1、親近周圍的自然環境,熱愛自然,初步形成自覺保護周圍自然的意識和能力。

2、考察周圍的社會環境,自覺遵守社會行為規範,增長社會溝通能力,養成初步的服務意識和對社會負責的態度。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習慣,初步具有認識自我的能力,養成勤奮、積極的生活態度。

4、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慾,初步養成從事探究活動的正確態度。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設,必將徹底地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其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素質,落實素質教育,培養新時期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

國小三年級下冊《面積》精品教案 篇7

學習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餘的三個方向,並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2、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能力。

教學重點:使學生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教具準備:東、南、西、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創造情景讓學生說說“前、後、左、右、向左、向右、向後轉”。複習和感受方位。

2、組織學生活動:面向黑板,指一指前、後、左、右。

3、師:“誰認得東、西、南、北方向?你是怎樣認識的?”

4、出示課題:東西南北

二、新知:

1、早晨,太陽從哪邊升起?引出東。

2、指一指哪邊是東?教室的東邊有什麼?(黑板)

3、東和西是相對的,那西邊是哪邊呢?教室的西邊有什麼?

4、組織全班活動,起立,指一指東和西。指左邊練習表達:這邊是北。指右邊:這邊是南。練習用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麼說一說?

5、完成書本填空和做一做:

出示例1掛圖:

圖書館在操場的東面,體育館在操場的面。教學樓在操場的面,大門在操場的面。

完成“做一做”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一第2題

先觀察,你從對話中瞭解到什麼?(可以確定了兩個方向:北和西)

你能說說哪邊是東、哪邊是南嗎?說說房間是怎樣佈置的?東南西北方向各有什麼?

2、在教室玩“走方向的遊戲”。

3、小組討論:你怎樣記住我們學校的東西南北方向?各個方向各有什麼?

4、小組討論:你怎樣記住我們東莞市的東西南北方向?

5、背兒歌:早晨起床面向太陽,前邊是東後邊是西,左邊是北右邊是南。

四、小結。

課外作業:認方向。

教學反思:

國小三年級下冊《面積》精品教案 篇8

一、教學目標

1.向學生介紹兩種新的條形統計圖,使學生學會看這兩種統計圖,並能根據統計表中的資料完成統計圖。

2.使學生初步學會簡單的資料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

3.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

二、教學內容

1.在前幾冊教材中,學生已經學會了收集和整理資料的方法,會用統計表(包括單式統計表和複式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一格表示一個或多個單位)來表示統計的結果,並能根據統計圖表提出問題加以解決。通過這些學習,學生已經掌握基本的統計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統計觀念。本單元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之上,讓學生認識兩種新的條形統計圖,並根據統計圖表進行簡單的資料分析。此外,教材在這兒還介紹了描述資料集中程度的一個統計量:平均數。通過本單元的學習,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學會求平均數的方法。

本單元分為兩小節,內容結構如下:

三、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1. 本冊“統計”中認識橫式統計圖,與認識豎式統計圖在其他要求上沒有太大的區別,使學生對豎式統計圖與橫式統計圖比較觀察,更容易理解。

2. 安排的“簡單的資料分析”這一節,除了要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學習新的統計知識(瞭解不同形式的條形統計圖)之外,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目的,就是結合實際問題,進一步教學根據統計圖表進行簡單的資料分析,作出合理的推斷,逐步形成統計觀念。

3.加強學生對平均數在統計學上意義的理解。

以前在教學“平均數”的概念時,教師往往把教學重點放在平均數的含義和求法上,而對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和作用很少提及。實際上,平均數作為反映一組資料的集中趨勢的量數,是統計學中應用最普遍的概念,它既可以描述一組資料本身的總體情況,也可以作為不同組資料比較的一個指標,教學時要注意體現這一點。例如,坐公共汽車時,身高在110釐米以下的兒童可以免票,這裡的“110釐米”就是根據某一年齡兒童的平均身高得到的,體現了平均數在制定政策中的作用。新人教版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複式統計表》教案教學設計

第三單元 複式統計表

新知識點:

1、 認識複式統計表,能根據收集、整理的資料填寫統計表。

2、 能根據統計表中的資料進行簡單的分析。

教學要求:

1、 通過對現實生活事例中的資料進行收集整理,讓學生認識複式統計表,使學生學會根據複式統計表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2、使學生學會簡單的資料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

3、使學生能根據複式統計表中的資料進行簡單的分析。

教學建議:

1、 要充分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由於學生已經有了很多關於統計表的知識基礎,教學時可以放手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小組討論的方式探索新的知識,通過這種學習方式,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思維的開放性。

2、注意讓學生進一步認識統計的作用。

學生在二年級下冊時,就已經學會利用統計結果進行合理的預測,能初步理解統計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在本單元的教學中,要注意結合實際情景,使學生理解在日常生活中為什麼要使用統計,進一步體會統計的意義。例如,在做一項決策時,對已有的資料進行統計學上的分析,其結果便能對科學決策提供依據,這就體現了統計的一個主要功能,通過有限樣本的資料分析來推斷總體樣本的大致情況。

一課時

課題 複式統計表 課型 新課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的統計活動中認識複式統計表,能根據收集、整理的資料填寫統計表,並能根據統計表中的資料進行簡單的分析。

2、使學生在認識、填寫、分析複式統計表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統計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3、通過學習,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統計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感受學習的樂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使學生認識複式統計表,會根據複式統計表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通過資料的整理和分析,使學生能對資料作出簡單的判斷和預測。

教具準備 課件

程 教 學 設 計 個性化設計及反思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出示教材第36頁情境圖。

提問:這是本班同學最喜歡的活動情況,你從圖中能知道些什麼?

提出要求:你能把這6個興趣小組的人數填在下面的統計表中嗎?

男生最喜歡的活動

活動 看書 踢球 看電視 畫畫 跳繩 玩電子遊戲

人數

女生最喜歡的活動

活動 看書 踢球 看電視 畫畫 跳繩 玩電子遊戲

人數

學生各自填寫,老師提醒學生應注意核對統計資料。

提問:男生最喜歡什麼活動?女生最喜歡什麼活動?

指出:這裡的每張統計表都只是反映男、女生最喜歡的活動的人數,如果要對男、女生最喜歡的活動的人數進行比較,就顯得不是很方便了。所以,人們就想到把這些簡單統計表合併成一張統計表(出示例題中的複式統計表)

二、探究新知

1、談話:請同學們先認真觀察這張表,在想一想,表中各個欄目是什麼意思?

2、認識複式統計表。

情境中的第三個統計表填寫了男生和女生最喜歡的活動資料,像這樣的統計表就是複式統計表。複式統計表可以表示多組資料,單式統計表只能表示一組資料與單式統計表相比,複式統計表更有利於對所收集的資料進行觀察、比較和分析。

3、讀複式統計表。

(1)複式統計表左上角的一個格用斜線隔成三部分,分別表示出表內橫向、豎向所放內容以及所統計資料的名稱。

(2)豎排表示所統計的物件是男生和女生,因此對應表頭處寫“性別”。橫排表示的是最喜歡的專案情況,因此對應表頭寫“活動”。中間部分是不同性別、不同活動的相應人數,因此在表頭對應的中間格寫“人數”。

4、解決問題。

從第一個單式統計表中可以知道,男生喜歡的活動分別是什麼,對應的人數是多少。從第二個單式統計表中可以知道,女生喜歡的活動分別是什麼,對應的人數是多少。觀察這兩個統計表可以發現,每個統計表的活動都一樣,調查的都是看書、踢球、看電視、畫畫、跳繩和玩電子遊戲。第三個統計表包含三項內容:活動專案(看書、踢球、看電視、畫畫、跳繩和玩電子遊戲),人數,性別(男生、女生)。根據表中調查的資料可以判斷出男生和女生最喜歡的活動是什麼。哪個資料大,那個活動就是學生最喜歡的。要想知道調查的人數一共是多少人,把各個專案中的人數相加即可。我們還可以根據表中的資料的大小,,對這次調查的結果提出看法和建議。

小結:剛才的每張統計表都只能反映一個小組的男、女生人數;用剛才的統計表不便於比較不同小組的人數,這張統計表不僅便於比較各組人數,而且能看出四個小組的整體情況。

引導:如果把剛才的幾張統計表叫做“單式統計表”你覺得這張統計表叫什麼名稱?學生討論後揭題。(板書課題)

三、課堂作業新設計

指導完成教材第38頁練習八第1題。

先讓學生說說題目提供的是什麼資料,再指名學生介紹一些與這些資料有關的事。然後讓學生把上面的資料填寫在統計表裡。

學生完成後,提問:你能說出中國哪一屆奧運會獲得金牌數最多嗎?俄羅斯金牌數最少的一屆呢?美國獲得金牌數在三個國家的排名分別是多少?從上面的統計表中你還能瞭解些什麼?

四、思維訓練

1、某書店20__年第二季度的圖書售出情況如下,根據所給資料製成統計表。

四月份:教輔書2631本,文學類圖書3452本,工具書302本。

五月份:教輔書3689本,文學類圖書2478本,工具書352本。

六月份:教輔書5634本,文學類圖書1953本,工具書427本。

2、下面是三(1)班同學飲食情況統計表,想想怎樣填寫表中空缺部分。

三(1)班同學飲食情況統計表

合計 蔬菜 魚類 肉類 豆製品

總計 13

第一組 10 3 3 1

第二組 4 0 6

第三組 4 0

看了這張統計表,你能得到哪些資訊?你對我們班同學的飲食習慣有什麼建議?

國小三年級下冊《面積》精品教案 篇9

一、基本情況:

這學期我繼續擔任三年級的英語,本級共有學生48人,一部分學生思維敏捷,且對英語學生比較感興趣,學生課堂表現積極、主動,樂於參與,樂於表現自己(尤其以女生為主)。但大部分學生尤其是男生基礎較差,而且生性比較懶惰,不要背,不要讀,在教學中要充分考慮他們的接受能力,給他們適當壓力,想辦法幫助他們儘快提高,打好英語基礎。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強調語言的運用,注重能力的培養,突出了興趣的激發,重視雙向交流,融合學科內容,重視靈活擴充套件,實現整體設計。吸收了當今國內外把英語作為外語教學的理論和成功的經驗,把這些教學理論和實踐經驗同我國國小英語教學的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了適合我國英語教學基本狀況的模式和方法。總思路是以話題為綱,以交際功能為主線,兼顧語言結構逐步引導學生運用英語完成實際目的的語言任務。即:話題—功能—結構—任務。

三、教學目標:

1、能聽懂、會說12組會話,並能進行簡單的交流。

2、能聽、說、認讀60個單詞和片語並能聽、說、讀、寫26個字母,並簡單運用。

3、能聽、做6個TPR活動。

4、能學會3個小製作。

5、能唱8首歌曲。

6、能聽、說、唱7首歌謠。

7、能完成6個自我評價活動。

8、能聽懂6個幽默小故事。

9、能瞭解6項簡單的中西方文化知識。

四、教學措施:

1、融會話教學與情景表演之中

2、巧用實物、頭飾、卡片、chant 等來幫助進行單詞教學。

3、利用讀寫課等時間對學生進行單詞書寫的指導

4、注重學生英語思維能力的培養,儘可能讓學生形 象的感知語言,形成一定的英語思維。

5、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

6、豐富學生的課餘生活,讓英語貫穿學生的生活中。

國小三年級下冊《面積》精品教案 篇10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三年級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實踐能力,但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卻並不瞭解,因此要逐步培養學生一些探究問題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能夠從生活和學習中挖掘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主題,能夠試著和同學展開小組合作學習,在有效的活動中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與創新的潛能。

二、教學內容:

本冊教材以日常生活常識和學生喜愛的小手工製作為主要內容,編排了一些看看、說說、做做的內容。尤其強調實踐性,要求學生都要親自動手實踐,以提高動手能力。本冊教材內容主要有:

1 做個小小成果袋 2 “夾玻璃球”比賽

3 書包裡的環境問題 4 “站報紙”遊戲

5 學會合作與助人 6我為奧運做點兒啥

7 剪紙圈 8 直升機為什麼能垂直升降

9日常用品的改進 10 時間巧安排

11做個節約用水的小模範 12研究家養動物

13用氣球做遊戲 14疊紙盒

15頭腦越用越聰明

三、教學目標:

1、知道建立“成果袋”和積累學習成果的意義,激發學生的榮譽感和上進心。

2、充分運用手工、美術、勞動等技能,設計製作自己的成果袋,培養學生的想象、設計和動手製作的能力。

3、通過活動使學生增強自信心,提高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展示團隊合作精神,瞭解團隊協作的意義。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聯想、歸納等認識事物的科學方法,提高學生的活動組織、方案的話等方面的能力。

4、通過研究書包裡的環境問題,使學生體驗到“保護環境,從小事做起”的理念。

5、學生通過遊戲中的親身體驗,培養於是認真觀察、仔細思考、大膽實踐、善於反思和總結的習慣,以及預測和判斷等能力。

6、使學生認識到合作成功的 “金鑰匙”,是相互總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援。

7、通過動手動腦的活動實踐,讓學生感悟科學的奧妙,加強創造意識,以及提高科學研究的興趣。

8、引導學生在改進物品的過程中,認真思考、大膽想象,學習創造發明的思維方法和技能,提出改進設想,並進行嘗試,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解決問題和動手的能力。

9、通過安排和處理自己身邊的常見小事,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初步能力。

10、通過討論和交流,初步明確在對待動物問題上的是非觀念,提高學生維護社會公德的責任感。

四、教學重點:

1、通過活動使學生增強自信心,提高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展示團隊合作精神,瞭解團隊協作的意義。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聯想、歸納等認識事物的科學方法,提高學生的活動組織、方案的話等方面的能力。

2、 變結論性學習為過程性學習,在指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過程中,要積極引導學生對活動過程的情感體驗,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

五、教學難點:

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現象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六、教學改革的初步設想

教改專題:利用多媒體實施素質教育。 改革措施:

1、興趣培養問題: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先讓學生喜歡我和我的學科,與學生共同閱覽有關科學方面的視訊、圖片與文字資料。

2、習慣培養問題: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學習習慣,讓學生自覺學習和自主探討。

3、知識記憶問題:利用多媒體資訊科技幫助學生突破科學用語知識,指導學生掌握各種定義,實驗操作等。

七、實施計劃的具體措施:

以綜合為特徵,以實踐為核心,以活動為載體,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深化素質教育,形成學校辦學特色

1、把握綜合實踐活動各指定領域共同的價值追求。

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具有鮮明的實踐性和綜合性,直接面向學生的生活和經驗,超越具體的書本知識。在價值追求上,以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探究能力、社會責任感,豐富學生對自然、對社會、對自我的現實體驗和經驗為終極目的,而不是以掌握某種功利的技術和書本知識為終極目的。認真鑽研教材,熟悉教材,備好每一堂課,尤其做到親自動手。凡要求學生會做的小製作、小物件,首先自己會做,並在課堂上認真做好演示,激發學生上勞動技術的興趣。

2、把握各指定領域之間的內在聯絡,注意各領域之間的相互滲透和延伸。

3、上課作好充分準備,按時進課堂,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35分鐘教學質量。

4、關心好差生,對動手能力差的學生做好個別輔導,提高這部分學生的動手能力。

5、做好期中、期末考核,做好成績記錄。

6、寫好教學反思,積累上綜合實踐課經驗。

7、克服專注科技活動的侷限性,主張以學生與自然關係,學生與社會的關係,學生與自我的關係這樣三天線索作為內在的邏輯線索開發盒實踐綜合實踐活動。

國小三年級下冊《面積》精品教案 篇11

教學內容:三年級下冊第2~4頁例1、例2。

設計意圖:

本節課是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會用上、下、左、右、前、後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的基礎上學習辨認東、西、南、北的。

依照兒童空間方位的認知順序,在設計本課教學時分為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設計了在操場上進行實際生活中辨別東西南北,第二部分設計在室內進行地圖上的辨認東西南北。

在設計室外這一教學環節時,我們認為應該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方位的知識。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東西南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還是比較抽象的,學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支柱和豐富的表象積累。因此在教學時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基礎,設計了大量的活動如介紹校園、轉方向、指方向等,在活動中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豐富了對方位知識的體驗。

在教學方向的相對性這一環節時,設計了從室外轉入室內,產生對幼兒園樓不同的位置描述,矛盾的出現,促使學生不斷地質疑、解惑。在具體情景中感受方向的相對性。

在室內認識地圖上的方向這一環節,是在使學生獲得具體想象感知後,讓學生用自己的思維去嘗試將具體的景物抽象成平面圖,在展示交流中知道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練習的設計本著以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為依據,設計了活潑可愛的卡通動畫,使學生在遊戲中鞏固、熟練對東西南北的認識。

教學目標:

1. 基礎知識目標。

結合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環境,使學生認識東、西、南、北四個方向,能用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餘的三個方向,並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2. 基本技能目標:使學生知道地圖上的方向。

3.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辨認方向的意識,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認識東西南北四個方向。

教學難點:對東西南北等方位概念的形成。

教學過程:

室 外 部 分

一、匯入

師:今天有許多老師來聽課,其中不少老師還是第一次來到我們緯二路國小呢!對我們學校不是很瞭解,大家能不能先當個小導遊領著老師們參觀一下我們的學校?時間的關係我們只參觀前院四周的情況,介紹時注意使用正確的方位詞。能當好小導遊嗎?(能)下面就分小組請老師們去參觀吧!

(學生分小組進入操場向參觀的老師們介紹校園)

二、認識東、西、南、北

1. 認識東、西、南、北。

學生集合彙報。

師:同學們是怎樣向老師們介紹的?

(學生用以前學過的前後左右來介紹校園的情況)

師:為什麼幾位同學有的說他的前面是教學樓?有的說他的前面是幼兒園樓呢?

(兩位同學站的方向不一樣,所以他所面對的事物就不一樣。)

師:看來用我們以前學過的前後左右來描述,有侷限性了。怎麼辦呢?你還知道其他描述方向的方法嗎?

(可以用東西南北來描述)

師:你知道哪是東嗎?(太陽升起的方向就是東方)

知道了東還能知道那個方向?(西方,東與西相對)

剩下兩個方向是什麼?(南和北)

哪是南?哪是北?你是怎麼知道的?

2. 鞏固東西南北。

師:看大家是不是認清了東西南北,咱們來做幾個小遊戲。

教師說方向,學生轉向那個方向。(速度適當加快,增加娛樂性,使學生在遊戲中熟練辨別東西南北。)

一學生說方向,其餘學生指出相應的方向。

用方位詞再來介紹一下我們的學校。

3. 知識擴充套件。

師:在學校同學們都已經熟練地辨別出東西南北了,出了學校還分得出來嗎?老師要考考大家,東圖書店在我們學校的哪個方向?聚豐德呢?泉城廣場呢?……

師:你的家大約在學校的哪個方向?

室 內 部 分

4. 方向的相對性。

師:回到電教室,你調向了嗎?文化牆在操場的哪邊?辦公樓呢?教學樓呢?幼兒園樓呢?

師:現在在多媒體教室裡,我在同學們的哪邊?門呢?那幼兒園樓在我們的哪邊?哎?剛才有同學說幼兒園在操場的南邊,可現在幼兒園又在我們的北邊,這是怎麼回事呢?

(不是幼兒園在動,而是我們站的位置不一樣了。)

師:看來我們再敘述方向時,要說明誰在誰的什麼方向。

三、認識地圖上的方向

師:老師這兒有一張我們學校的平面圖沒有完成,同學們能將“文化牆、教學樓、辦公樓、幼兒園樓”及它們的方向填在操場四周並把這張平面圖完成嗎?試試看!

學生繪製,展臺前展示,介紹繪製情況。說說為什麼這麼畫。

師:同樣的校園,有的同學把“東”畫在了上面,有的把“北”畫在了上面,如果不標出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別人還能清楚地看懂我們的示意圖嗎?怎麼辦呢?

(我們可以統一一個畫圖的標準)

師:對了,根據地理知識,在地圖上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繪製的,(板書)為了使大家知道我們是按這個標準畫的就在圖的右上角畫一個向上的箭頭寫明“北”。

師:請同學們修改一下你的示意圖。

展示。

四、看圖辨方向

1. 遊樂園。

師:春天就要到了,我們該去春遊了,我們一起去兒童樂園玩好嗎?(出示)

師:介紹一下公園的情況。(如果沒用上方位詞可引導學生“用上我們今天學到的知識來介紹”)

師:你怎麼知道花壇的北邊是噴泉的?

我們先去哪兒玩?(學生自主選擇進入並介紹情況)

2. 北京。

師:去過北京嗎?老師有幾張北京的照片想不想看看?

出示,學生欣賞。

師:這兒有一張天安門廣場的照片,同學們能根據左下角的平面示意圖找到你想去的地方嗎?

變換不同的位置讓學生說說四周的情況。

五、小結

今後我們再出去旅遊就可以運用我們今天所學的知識順利地找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國小三年級下冊《面積》精品教案 篇12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主要任務,主要內容的要點,重點,難點,特點,疑點,知識結構等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PEP)》供三年級起使用,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與加拿大Lingo。Media國際集團合作編寫的一套全新的中國小銜接的英語教材。這套教材是根據教育部制定的《國家英語課程標準》和《國小英語教學基本要求》編寫而成的。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的設計和編寫體現了外語教學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在比較、分析和研究許多種國內外國小英語教材的基礎上,取其精華,博採眾長,形成了本套教材特有的編寫體系。同時,有吸收了當今國內外英語作為外語教學的理論和成功經驗,把這些教學理論和實踐經驗同我國的國小外語教學實際相結合,形成了適合我國國小英語教育基本狀況的外語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本套教材總思路是以話題為綱,以交際功能為主線,兼顧語言結構,逐步引導學生運用英語完成有實際目的的語言任務,即:話題—功能—結構—任務。

本套教材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注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突出語言的實踐性和交際性,同時也突出語言的真實性和實用性;

二、注重學生自學能力和學習策略的培養,為學生的進一步學習或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三、注重中外文化的雙向式交流,使學生通過學習,培養未來跨文化交際所需要的能力;

四、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以不同方式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

五、注重融合學科內容,加強學科之間的整合和滲透,讓學生通過英語學習來獲得基他學科的知識;

六、注重教材的靈活性和可操作性,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

七、注重資料的配套,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幫助學生拓展自我發展的空間;

八、注重中國小各階段的銜接,以保證各學段的順利過渡,全面提高中國小英語教學的整體質量。

二、學情分析(教學班級人員狀況、思想紀律狀況、知識能力現狀、有利及不利因素等)

英語對於國小三年級所有學生來說,都是從同一水平開始學習。教師應從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入手,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使他們建立初步的學習英語的自信心,初步瞭解中西文文化的差導

周次教學內容課時備註

1——2第一單元10

3——4第二單元10

5——6第三單元、第四單元16

7複習,準備期會考試8

8——15第五六七八單元35

16——17期末考試複習15

三、教學目標和要求(本學期應達到的幾項目的及要求)

1、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態度,使他們初步建立學習英語的自信心。

2、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語感和良好的語音、語調、書寫基礎,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

3、使他們初步具備用英語進行簡單日常交流的能力。

4、培養學生的觀察、記憶、思維、想象和創造能力。

5、適當介紹中西方文化,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增強世界意識,為學生的進一步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教材中最重要的知識點和最難掌握的知識點)

1、注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突出語言的實踐性和交際性,同時也突出語言的真實性和實用性。

2、注重學生自學能力和學習策略的培養,為學生的進一步學習或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3、注重中外文化的雙向交流,使學生通過學習,培養未來跨文化交際所需要的能力。

4、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以不同方式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5、注重融合學科內容,加強學科之間的整合和滲透,讓學生通過英語學習來獲得其他學科的知識。

五、實施措施(根據教材、學情分析、確保目標的實現,在教學管理,教學方法,學法指導等問題上採取哪些措施)

1、認真備課,鑽研教材,抓緊課堂教學,做到當堂內容當堂掌握。

2、運用各種不同的肢體語言來輔助教學。

3、在課堂上多開展一些有趣的活動、遊戲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英語,在生活中學習英語。

4、多為學生營造一引起學習氛圍,如:創設英語角等等。

5、要求學生在課餘時間儘量的運用已經學習的英語進行對話。

6、多看英語畫報,多讀英語故事,多看英語書籍。

7、多與學生交流,進行口語交際訓練。

六、教改實驗(教改實驗課題及設想)

1、巧用實物、頭飾和卡片

2、融詞彙於會話教學中

1)力求做到在舊語言中學生詞,用舊詞練習新語言。

2)利用並豐富教師教學用書中供選擇的遊戲,可以根據內容的需要,選擇一至兩種遊戲形式豐富課堂教學。

3)設計生動活潑的交際性遊戲。

3、充分的揮TPR活動的優勢(Let’sdo)

TPR活動深受兒童喜愛。節奏和動作能刺激大腦皮層,啟用記憶,使學生在對各指令的反應中自然習得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