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國小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精選5篇)

欄目: 教學工作計劃 / 釋出於: / 人氣:2.91W

國小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1

一、學生情況分析:

國小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精選5篇)

四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由於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共有四個單元,分別為:《在集體生活中》、《學習更上一層樓》、《我的家鄉》、《家鄉的變化》。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目標,以體現與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為理念;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聯絡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互動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能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三、教學目標:

1、情感與態度目標:

(1)培養學生在集體活動中樂於合作,待人誠實守信的品質;初步形成規則意識、民主意識。

(2)使學生知道學習是自己的責任,要敢於面對學習中的困難和挫折;引導學生體驗學習給自己帶來的樂趣,感受讀書是一件快樂的事;使學生初步形成積極向上,樂觀好學的學習態度。

(3)知道家鄉是祖國的一部分;形成熱愛家鄉的情感和保護水資源的意識;瞭解家鄉的名人並向他們學習。

(4)感受家鄉及家鄉人各方面的發展與進步,萌發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在瞭解家鄉生態環境問題的基礎上,樹立環境保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2、行為與能力目標:

(1)幫助學生建立與人交往有誠信,能合作,民主地參與集體生活的行為習慣。

(2)初步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地完成自己學習任務的良好習慣;初步培養學生喜歡閱讀課外書籍的行為習慣;培養學生在學習中的毅力和耐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培養學生愛惜名勝古蹟,不亂丟亂刻畫的習慣。

(4)養成保護水資源,愛護身邊環境的良好習慣。

3、知識與技能目標:

(1)幫助學生在集體生活中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學會與他人平等的交流與合作,能嘗試合理的解決集體生活中的問題。

(2)學習給自己制定不同時期的目標,樹立自信心;學會一些簡單的讀書方法。

(3)能正確辨認地圖上的簡單圖例、方向,瞭解家鄉的民風、民俗、文化、物產等;瞭解家鄉湖泊眾多的自然環境及水資源分佈情況;瞭解家鄉的名勝古蹟及特產。

(4)知道部分舊生活用品的用途;瞭解家鄉生態環境的汙染情況;知道有關環保知識。

四、教學重難點:

1、幫助學生學會適應集體的要求與規範,樹立合作、誠信意識,學會尊重他人,能夠合理處理意見不一致的問題。

2、提高學習興趣,樹立自信心,努力完成學習任務,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領域。

3、自然環境和經濟特點;會識圖,在圖上找家鄉的位置,瞭解家鄉的地理、人文、歷史文化、名勝古蹟等等,熱愛家鄉,節約水資源。

4、瞭解自然環境,經濟特點及其與人們的生活關係。

五、教學措施:

1、改變陳舊的觀念,樹立新觀念

(1)轉變教材觀。教學是對教材的再創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根據新課程的教學要求,要運用好教材。要做到“刪減、替換、補充”。教材是為學生提供的案例。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學主題。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題為基礎,引導學生去學習,去探究。

(2)轉變教學觀。新的課程改革,把關注人作為課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第一。要變“目中無人”為有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更新觀念,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要關注每一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的形成。第二,變“重結論輕過程”為重視學生學的過程。新課程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究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教師的教學過程,要指導學生怎樣學,通過什麼方法學;不要把現成的結論強加給學生,要讓學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來看待世界,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理念

(1)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

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核心是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使學生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

(2)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

品德與社會課程教育意義在於對兒童生活的引導,用經過生活錘鍊的、有意義的教育內容教育兒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選取、引用的教育內容和形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引導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3、要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

兒童時期是品德與社會發展的啟蒙階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兒童發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要採用他們樂於和適於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引導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後人格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

4、改革教學方式

教師要注意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基本教學理念,採取以客觀社會為基礎與學生為主體的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廣泛採用活動型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自我體驗感悟,探究發現訓練技能,養成習慣。

5、重視學生學業評價

品德與社會課評價目的是獲得反饋資訊,幫助教師改進教學,促進兒童發展,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而不是對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發展水平做終結性的`評定,更不是利用評價結果對兒童進行比較與劃分等級。因此,要從每個學生原有基礎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強調以鼓勵為主的發展性評價。

六、學困生幫扶措施:

正如烏申斯基所說:“教師的人格對於年輕的心靈來講,是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於發展的陽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業中的一切。”學生透過老師的行為來判斷老師的人格,一旦他認可了老師的人格,他就會接納之,從而完善自己的人格。只要我們用一種合理的、民主的鼓勵和寬容的態度來對待學生,以學生的個性發展為目標,用發展的目光看待學生,用滿腔熱情和期望去塑造學生的性格,相信有耕耘就會有收穫!

1、課堂內外尊重個體。

愛是教育的前提,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而這種愛又必須是真誠的。開啟孩子心裡的那扇門,當我們與學困生建立一種友好、平等的關係時,他們就會主動向我們吐露心跡,敞開心扉地與我們交朋友,這樣他們就會親其師而信其師,喜歡聽教師的課,對老師的批評教育也樂於接受。馬克思曾說:愛需要用愛來交換,心靈需要用心靈來塑造。我們不能把學生培養成一模一樣的人,也不應該這樣要求學生。因而,尊重學生,還表現在尊重學生的個性,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有創造力又具個性特徵的人。

2、點燃自信、磨礪性格。

自信是成功的保證,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戰勝自我很重要,要讓他們明白老師心中永遠有他們的位置,老師永遠都在關注他們。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善於發現自己的閃光點,讓他們在黑暗中看到希望,在困境中重拾信念。

教師要創造、利用各種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鍛鍊的機會,使一些觀念在實踐活動中形成穩定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也就是形成性格。在勞動實踐活動中,體驗困難,讓他們親身經受一下艱難的磨練及痛苦的洗禮。

3、欣賞、鼓勵、張揚優點。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人性深處,無不渴望被讚賞。”激勵永遠是教育的態度。給學生一些鼓勵,可以喚起後進生的上進心,張揚他們的優點,從而感受到成功感。針對學生髮展傾向方面的特點,積極鼓勵引導,獎勵學生髮展中的優勢傾向,發展和張揚學生的個性,使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個性特長,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和長處,都能保持強烈的自信心和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

總之,學困生的轉化教育是一個長期、反覆的教育過程。教師一定要有滿腔熱情,必須遵循教育規律,因勢利導,使學困生保持不斷前進的勢頭。在教育過程中讓我們永遠記住: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尊重學困生,就要讓他們在接受教育和參與學習的活動中享受平等的待遇。

七、學科實踐活動安排:

1、開展一次學會合作的活動。

2、開展一次“讀書”交流會。

3、收集關於家鄉發展變化的材料,召開一次“我愛我的家鄉”的主題班會。

八、教學進度及課時安排:

品德課每週是兩課時,本期全部時間不足十九周,除去中秋節、國慶節、元旦節放假及運動會等一些時間外,上課的時間最多不足十七週,即只會少於34課時,估計在16周左右。

國小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2

一、學情分析:

四年級是國小生知識、技能,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

現在的學生多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小受到家長無微不至的關懷和呵護,“知道地受愛,不知道愛別人”,“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獻,人與人之間不能互相尊重,面對和自己不一樣的人,他們可能會覺得好笑,有時甚至會嘲笑,瞧不起還可能會戲弄他人。所以必須從平時親身經歷的事實中理解、培養學生具有同情心和愛心,並讓他們樂於助人。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

本冊教材共分為四個單元:(一)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二)生產與生活,(三)交通與生活,(四)通訊與生活。

2、教學目標:

(1)通過《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學習讓學生知道家鄉是祖國的一部分,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能正確的辨認地圖上的簡單圖例、方向、比例尺,並能利用地圖的基本知識在地圖中找到家鄉的位置;瞭解家鄉的自然環境,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萌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2)第二單元《生產與生活》的學習讓學生從瞭解日常生活中工農業產品入手,探究工農業生產與人們日常生活的關係,體會工人和農民為社會付出的勞動與智慧;瞭解各行各業之間的相互聯絡,知道生產是為了人們的生活。

(3)第三單元《交通與生活》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各種交通運輸方式及其特點,感受交通在人生活中的重要性,知道古今交通的發展情況,以及交通的不斷髮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種種變化,激發學生熱愛家鄉和祖國的熱情。

(4)社會通訊的種類,感受通訊與人們生活的關係,讓學生學會通訊的使用方法講究通訊道德。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1、對學生進行熱愛家鄉的教育。

2、通過給日常生活用品找老家的活動,知道工農業生產與我們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

3、讓學生了解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交通方面的情況。

4、聯絡身邊的事例感受通訊與生活的關係。通過調查知道現代通訊及各自的特點能根據生活實際需要,正確選擇合適的通訊方式。懂得並遵守通訊的基本禮貌和有關法律法規。

四、完成本學期教學目標須採取的主要措施:

1、提高目標意識、主體意識、情感意識和診斷意識;

2、課前指導學生收集有關的資料,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整理、交流所收集的資料,實現資源共享;

3、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學會對生活中的人和事充滿感激;

4、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充分暴露學生的思想困惑,堅強針對性,有效解決;

5、組織活動,選好載體,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動腦、動口、動手,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和積極性;

6、重視課外延伸,使課內的學習活動落實到課外的實際生活之中,強調學生的自主實踐,評價要多鼓勵,保護學生的個性和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

國小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3

一、學生分析

四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

二、教材分析

教科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共五個單元:包括第一單元誠信是金;第二單元伸出我們的手;第三單元我的綠色日記;第四單元交通連著千萬家;第五單元祖國真大,共17課。

三、教學目標

1、幫助學生掌握體驗、感悟、建構的學習策略,關注思維過程及其體驗,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並在主動參與中得到充分的發展。

2、幫助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方向,以“學會做人”為核心,發展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使自身的發展有助於社會的進步。

3、通過教材,從學生社會生活的原型出發,多視角(地理的、歷史的、社會的、文化的角度)地去分析、探究社會事物和社會現象,展示完整的社會生活, 瞭解社會、適應社會、參與社會,在此過程中實現學科知識的整合,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以及參與社會的能力。

四、教學進度:略

五、教學措施

教學內容及方法措施

1、認真鑽研教材,認真備課上課,充分發揮現代化教育技術在品德教學中的作用。

2、加強課堂教學研究,優化課堂教學過程,調動學生的主體作用,形成小組合作學習的良好氛圍。

3、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4、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5、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充套件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6、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7、注重學生與家長的交流,取得家長的支援,使學生的實踐活動順利開展。

培優補差措施

1、認真備好每一次培優輔潛教案,做好學習過程的趣味性和知識性相結合。

2、加強交流,瞭解潛能生(吳威、漆希、吳江等)、優異生(謝佳霖、田鑫、李一凡等)的家庭、學習的具體情況,儘量排除學習上遇到的困難。

3、堅持輔潛工作,兩週一次。

4、採用一優生帶一差生的一幫一行動。

5、課堂上創造機會,用優生學習思維、方法來影響差生。

6、採用激勵機制,對差生的每一點進步都給予肯定,並鼓勵其繼續進取,在優生中樹立榜樣,給機會表現,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成功感。

國小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4

一、班級情況分析

四年級共有學生22名,其中男生8名,女生14名。從學生身心發展方面來說:大部分同學的思想精神面貌,還是顯得朝氣蓬勃的;小部分同學,顯得有些畏首畏尾,性格內向,不自信,不敢大膽和別人交往。學生大部分能夠懂得應有的禮貌、禮節,極小部分同學對於思想道德問題,不太重視,還需要加強訓練。

二、教學要求及目的

1、能夠養成以誠待人、禮貌待人的習慣。

2、知道家鄉的不同風俗習俗,能夠尊重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

3、瞭解家鄉的風土人情,體會家鄉人民的性格特點。

4、培養學生熱愛家鄉、保護家鄉環境意識。

5、明白集體榮譽是關乎班級裡的每個人榮譽的事,要努力做好集體的每一件事,為集體爭榮譽。

6、瞭解珍惜勞動成果的意義,明白珍惜勞動成果的重要性,學會珍惜勞動成果。

7、懂得講信用,是尊重他人的表現。

8、理解團結合作、與人交流的重要性。

9、要積極參加家鄉各種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動。

10、學會熱愛祖國,明白家鄉的巨大變化是和祖國的富強分不開的。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禮貌待人篇、尊敬師長篇、集體榮譽篇

教學難點:信用篇、公益篇

四、本學期提高質量的措施

1、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學習思品的興趣,讓學生樂學、愛學、會學。

2、把教學內容和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緊密的結合在一起,讓課堂融入到生活中去。

3、每次授課前,通過一個實際生活中的小故事引入主題。

4、課內運用主體活動(心理遊戲、角色扮演、分組討論、自我訓練等形式),讓學生在玩之中學懂、理解、掌握知識。

5、授課時,儘量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提升學生的主體能動意識,讓學生理解課文的思想內涵,自覺接受、實施。

國小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5

一、我能為你做什麼

1、在公共汽車上

建立自覺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識,做一個文明有教養的人。

以故事續編、小組討論等形式,讓學生明白要遵守公共秩序、社會公德。

尋找不遵守公共秩序的現象,並糾正。

2、想想他們的難處

能尊重殘疾人,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並積極主動地幫助他們。

採用小組學習、角色扮演等形式,讓學生在體驗、交流、對話中激情、明理。

瞭解調查殘疾人生活中遇到的困難,為殘疾人做力所能及的事。

3、伸出我的手

養成主動關愛處境困難或者不幸的人的行為。

以“伸出援助的手”、“愛心小組”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愛心。

用實際行動幫助殘疾人,成立愛心小組為殘疾人做力所能及的事。

4、我們贏了

知道自己是集體的一員,關心集體,參加集體活動,維護集體榮譽。

運用小組學習、討論、辯論的方式,知道只有團結協作,集體才能進步和發展。

開展我為集體做件事的實踐活動。

二、我的家鄉在變化

5、綠色小衛士

學會從身邊小事做起,持久地採取適當措施保護生態環境。

進行實地調查,知道環境問題的原因及其危害,樹立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調查瞭解身邊的環境問題,用實際行動做環保小衛士。

6、我們的民風民俗

瞭解家鄉的民風民俗,自覺抵制不良風氣和各種迷信活動。

通過調查、參觀,激發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和自豪感。

7、家鄉的變化

感受家鄉地變化和發展,萌發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通過學生感興趣地實踐活動,培養熱愛家鄉,建設家鄉之情。

三、我與外界的聯絡

8、怎樣到達目的地

瞭解交通發展的狀況,感受交通的作用,關注交通發展帶來的問題。

利用課件展示、資料搜尋,讓學生關注交通的便利和帶來的現實問題。

製作交通工具模型

9、媒體連著我和你

學習利用媒體安全有效地獲取資訊,增強辨別和自我把握能力。

通過播放錄影、課件等方式,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增強健康閒暇的本領和閒暇道德觀。

10、辦一張自己的報紙

能收集社會生活中的有效資訊,學會合作辦報。

以“我當小記者”、“我來當編輯”等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11、怎樣和他聯絡

懂得並遵守通訊的基本禮貌和有關法律法規。

比較不同通訊的特點,選擇適當的通訊方式與自己的親友進行一次實際通訊聯絡。培養學生運用現代通訊工具的能力。

進行調查寫一封調查報告。

總結、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