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高中語文必修二《聲聲慢》教案(精選17篇)

欄目: 教學工作計劃 / 釋出於: / 人氣:1.11W

高中語文必修二《聲聲慢》教案 篇1

教學方式:對比閱讀教學、探究學習

高中語文必修二《聲聲慢》教案(精選17篇)

教學重難點:體會詞人前後期作品中的別樣“愁”情:

1. 瞭解個人生活遭遇與作品創作的密切關係。

2. 中國古典詩詞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屬性。

(課前五分鐘迴圈播放“李清照畫像”幻燈片,配以王祖賢唱的《聲聲慢》曲,意在激發學生興趣,營造氣氛,讓生更易融入到詞的意境當中)

一. 以《如夢令》、《醉花陰》匯入

出示幻燈片1:李清照自畫像

(師)畫中這位嫻靜清秀的女子端坐於舟中。天色暗了,人沉醉了,小舟“誤入藕花深處”,不遠處有一群水鳥驚飛四散。正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當你看到這幅畫時,你會想起哪句詩句?——(“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出自李清照的《如夢令》)

出示幻燈片2:〈如夢令〉文字

問:此詞寫了詞人怎樣的感情?——(樂。寫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鄉溪亭遊玩時的情景。通過這首詞,我們看到了少女時代的李清照無憂無慮的生活和閒適的心情。然而,這樣的心情是否貫穿她生命的終始呢?)

出示幻燈片3:《醉花陰》文字

問:此詞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感情?——愁

什麼樣的“愁”——離愁

插入李清照生平簡介(先讓生回答師做最後總結)

出示幻燈片4:李清照簡介

[明確] 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嶺。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門世家,父親李格飛師從蘇軾,著名經史學家;母親王氏也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能詩能文;李清照從小耳濡目染,也聰明伶俐,善於音律,能詩作詞。18歲嫁給門當戶對的太學士趙明誠為妻。兩人情趣相投,你耕田來我織布,對不對?NO,應該是你吟詩來我作對。趙還熱衷與金石的研究,李還與其共同致力於金石書畫的蒐集整理,夫妻感情篤厚,家庭美滿幸福。

(後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兩年後(1127年)北宋滅亡。從此,李的個人命運也隨著國家命運的改變而改變。李一家被迫南遷避難,兩年後(1129),其夫趙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個人,此後生活一直不如意,經歷了珍藏多年的金石書畫丟失事件、再婚離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嚐盡了顛沛流離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國之恨。

李清照的詞前期多寫大家閨秀的生活情趣、閨怨離愁;後期的詞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詞風而充滿了哀婉淒涼,多寫其悼亡之悲、故國之思和亡國之痛。

我們來看她的一篇後期的作品〈聲聲慢〉

出示幻燈片5:〈聲聲慢〉文字

二. 朗誦,初步感知詞人別樣愁情

1. 生齊讀

2. 師範讀

問:讀了這首詞你讀出了什麼?在感情上,與〈醉〉的共同點是什麼?——“愁”

出示幻燈片6:“愁”字

問:整體感知——詞人描寫在殘秋的所見所聞所感來充分展示了她所處的冷清悲涼的環境氣氛及其飽經國破家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內心世界(或孤寂落寞、悲涼愁苦的心緒)。

3. 生個人自由朗讀,給出自讀提示

出示幻燈片7:品讀詞人別樣愁情

(品讀提示:)

1.聯絡詞人的生活遭遇來品讀(略)2. 抓住詞中直接抒情的句子來品讀

3.抓住詞中選擇的意象來品讀

三. 鑑賞〈聲聲慢〉

1.提問一生:找出詞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出示幻燈片8:“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出示幻燈片9:“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分析起句)

出示幻燈片10:起句分析圖

起句形象用了七組疊詞,直接抒情,委婉細緻地表達了作者在遭受重創鉅痛後的愁苦的心情。

尋尋覓覓 冷冷清清 悽悽慘慘慼戚

| | |

人的動作、神態 環境的悲涼 內心世界的巨大傷痛

①李清照在經歷了國破家亡、夫死、金石丟失、再婚離婚等一系列打擊之後,內心極度哀愁,再加之一人孤處、無兒無女、無依無靠,更是百無聊賴、空虛惆悵、失落迷茫。為了派遣這種哀愁,作者一大早就開始了漫無目的的尋覓。她在尋覓些什麼呢?是少女時代快樂的生活嗎,還是夫妻情深、甜蜜愛情?……

②環境的“冷清”更襯托出人心境的“清冷”

可插入月考時“冷清”和“清冷”的區別。

③尋覓的結果不但沒有尋回失去的東西,不但沒有減輕內心的傷痛,反而在這冷清的環境中更生一種淒涼、慘淡、悲慼。

問:運用疊詞的作用?(——音樂美、增強感情)

舉列:朱自清〈荷塘月色〉

起句不尋常,連用七組疊詞,這是李的大膽創新,不但在填詞方面,即使是詩賦曲中也絕無僅有的。真可謂“前無古人”,當然“後有來者”。李對音律有極深的造詣,所以這七組疊詞讀起來便有一種“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感覺。在齒舌音間來回反覆吟唱,讀起來朗朗上口又別有一番愁情。

略析“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此句寫氣溫驟變的感受:點明節令——秋天。秋天的天氣變化無常,忽暖忽冷。在這樣的天氣里人也睡不好,最難調理休息。並非天氣原因而是人的心情。

2.間接抒情——抓意象分析愁情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引出意象概念

讓生找出詞中的主要意象

同步出示幻燈片11:選取典型意象1)詳析“酒”意象的特定屬性(“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出示幻燈片12:酒

問:為何說是“淡酒”?——並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壓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覺得酒味淡,這是一種主觀感受。一個“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淒涼慘淡。

先讓生思考回答一些關於酒表示愁情的詩句。

後師明確:最初飲酒是樂事,要與神靈共享或用以招待客人;一邊飲酒一邊做遊戲這在宮廷宴會誰最常見。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囑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蘇軾〈赤壁賦〉“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

到了漢末,天下動亂,連年戰爭,人的生命朝不保夕,古感慨良多,如“釃酒臨江,橫槊賦詩”的曹操就發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的感慨。這種憂是時光流逝而未建功立業的苦痛。最終這種“憂”也不能排解“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唐朝是詩歌創作的高峰期,酒的消耗與詩的產量成正比。“李白一斗酒出百篇”,可以說李白的詩是一篇篇醉出來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酒消愁愁更愁”

艱難苦恨煩霜鬢,潦倒新停拙酒杯

——杜甫《登高》(身世之愁,亡國之恨)

得出結論:酒是“愁”的象徵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絃,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離愁)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柳永《雨霖鈴》(離愁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離愁)

2)“秋風”意象略講

出示幻燈片13:“秋風”意象“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自古逢秋悲寂寥”“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得出結論:秋風渲染愁情。

3)“過雁”意象分析。“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問:為什麼作者看到過雁會“正傷心”?

因為“卻是舊時相識”這正是傷心的由來。本該北歸的大雁卻向南飛來,而詞人當時也正在南方避難,真可謂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然而這過雁不正是以前經常為詞人傳遞相思之情的那一群過雁嗎?(《一剪梅》:“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過雁還是那隻過雁,只不過物是人非,收信的那個人已經不在人世了。所以看到過雁不禁悲從中來。

出示幻燈片14:“過雁”意象

雁足傳書為中國古典詩詞中的常用之典,此借指亡夫之痛;秋雁南來,寫國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晏殊《浣溪沙》:“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雁歸來”

得出結論:過雁象徵離愁。

下闋:由遠及近,轉入對自己庭院內眼前殘秋之景的具體描繪,進一步表達愁情。

4)略析“黃花”意象。“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史正志《菊譜》:“菊草本也,以黃為正,所以概稱黃花。”“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醉花陰》

這兩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顏、孤苦飄零的晚境,再無當年“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的雅緻了。到這裡,作者的感情已漸漸融入到了落花之中。

詳析“雨”意象,略析“梧桐”意象。“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杜牧《清明》

“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壯志難酬之愁)“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李煜《相見歡》

(亡國之愁)梧桐一葉知秋,本身就是牽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悽苦的秋雨,不僅滴在

耳邊,更滴向心頭。

“秋雨梧桐葉落時”——白居易《長恨歌》: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天明”

——溫庭筠《更漏子》

這句主要寫聲,以聲襯情。尤其是“點點滴滴”一語,極富頓挫淒涼之感。

7)結句“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是對前文的概括,“乍暖還寒”、“晚來風急”、“舊時雁過”、“滿地黃花”等這些情景,浸滿了作者悽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這些呢?顛沛流離之苦、亡夫之痛、家國之恨、孤獨之病等等,僅用一個愁字又如何概括得盡呢!?過雁、黃花、梧桐細雨……眼前這一切使詞人的哀愁重重疊加,直至無以復加,不知怎樣形容,也難以形容,於是詞人再也不用什麼鋪墊、渲染、對比,而是直截了當地說“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簡單直白,反而更覺神妙,更有韻味,更甚咀嚼。相形之下,就連李後主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也稍覺遜色了。因為李後主的愁還可形容,而詞人的愁緒則非筆墨所能形容的。

四. 較閱讀〈醉〉、〈聲〉兩種不同愁情

五. 小結

出示幻燈片20:小結

通過對比,我們清晰看到了詞人早晚期詞作迥然不同的風格。由此可見,個人遭遇和文學創作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同時,抓住詞中所選擇的意象,在這些意象背後,我們看見了一個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詞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調。早年的“愁”是“閨怨”、“離愁”、“相思之愁”,是“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是“為賦新詞強說愁”。 晚年的“愁”則是在經理了顛沛之苦、喪夫之痛、亡國之恨之後的“欲說還休”的愁,是一種沉甸甸的深沉的愁。

鷓鴣天

晏幾道

十里樓臺倚翠微,百花深處杜鵑啼。殷勤自與行人語,不似流鶯取次飛。 驚夢覺,弄晴時。聲聲只道不如歸。天涯豈是無歸意,爭耐歸期未可期。

1.在這首詞中,作者為什麼要描寫杜鵑的啼叫聲?

2.最後兩句是什麼意思?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杜鵑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是淒涼哀傷的象徵。由文中“聲聲只道不如歸”可知,其叫聲象“不如歸去”,聯絡“行人”一詞,就可知本詞主題是遊子懷鄉。

最後兩句既是自言自語又是對杜鵑問的回答。不是自己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決定歸期,生活不能自己主宰。”爭奈“意”無奈“,正式遊子思家而有家難歸的感慨。

六.探究性作業:

根據所學知識,蒐集相關作品,比較分析柳永、李煜、李清照三位詩人表現其“愁緒”的作品中“愁”的不同含義。

高中語文必修二《聲聲慢》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通過鑑賞本詞,讓學生初步歸納掌握鑑賞詩歌的基本方法,提高詩詞的鑑賞力;瞭解李清照後期的人生際遇對其詞作風格的影響,體會其前後期作品的不同風格;通過有感情地反覆朗讀詞作,來體會詞作表達的感情,能夠當堂成誦。

過程與方法 運用聯想和想象,領悟詞情與景渾然交融的意境;能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找出詞中重要意象,學習李清照是如何寫愁的,學會抓住詩歌意象去品味詩歌情感。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體會李清照夫亡家破、飽經憂患和亂離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堅韌、孤高的靈魂。

教學重難點 深入研讀詩歌,抓住意象,體驗愁情,滲透對學生詩歌誦讀的指導;讓學生由詞及人,突破文字的顯性層面,進入到詞人苦悶、複雜的精神世界,感悟詞作愁的深刻意蘊和李清照孤高的靈魂。

教學方法 誦讀品悟法、自主合作學習法。

教學過程

一、初讀,感知“愁”情

1、創設情景、歌曲匯入。

播放化用了李清照前期詞作《一剪梅》的歌曲《一剪梅》匯入。

2、作家作品知識積累。

走近李清照:請兩位同學以李清照的身份來一個自我介紹

課件展示李清照的簡介。

教師範讀,學生自由讀,並看註釋疏通詞義。

乍暖還寒:忽暖忽寒,氣候變化無常。

將息:調養、保養。

敵:對付、抵擋。

損:詞中相當於“煞”,很、極的意思。

堪:可。

怎生:怎麼,怎樣。

思考:這首詞最能體現作者感情的關鍵字是哪一個?愁。

全詞的感情基調?哀婉、淒涼、愁苦。

二、研讀,品味“愁”心

1、 體會“愁”情。

⑴指名朗讀,要求讀出愁情。

師生評議:語速要緩慢,表情感的詞重音要讀出,斷句要注意,感情要帶出濃濃的愁緒。

⑵請找出詞中直接抒發“愁情”的句子。

清照起筆就哭訴道:“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尋尋覓覓,清照在尋覓什麼呢?

動作:若有所失 尋覓無果。

冷冷清清,是什麼冷清呢?

環境:處境冷清,心境清冷。

悽悽慘慘慼戚,又寫出了清照什麼樣的心理呢?

心理:沉痛淒厲。

所以,清照起筆就給我們定下了一個什麼樣的基調?

悲苦愁絕。

⑶賞析“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在表達情感上的不同以及連用7個疊詞的表達效果。

討論明確:疊詞運用的表達效果:一是直接抒情,極有層次地表達了詞人在遭受重創鉅痛後的愁苦的心情,為全詞渲染了一種的悲涼的氛圍,奠定了哀婉、淒涼、愁苦的感情基調。二是增強詞的音韻效果,富有節奏感和韻律感。

2、品味愁景。

⑴《讀你》引入分析。

秋風蕭瑟,梧桐婆娑,

這樣的黃昏,更適合讀你。

再讀你,如花落滿地,冷冷悽悽。

如何尋覓,那些笑靨(yè)如水的日子?

如何承受,那些痛徹心扉的生死別離?

風住塵香,物是人非,再讀你,

在《聲聲慢》的( )中,讀到了你滿紙悲慼。

⑵思考:能否在空白處填入適合的意象,並試著說明理由。

意象:淡酒 晚風 孤雁 黃花 梧桐 細雨

酒 並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濃,酒力壓不住心愁。

風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百鳥飛回。渲染愁情。

雁 象徵悼亡之悲、懷鄉之思。

黃花 喻憔悴的容顏,孤苦飄零的晚境。

梧桐 一葉知秋,牽愁惹恨。

細雨 雨滴梧桐,卻敲碎人心,哀傷﹑愁絲的象徵。

⑶教師強調。

古典詩詞中傳統的意象有著特定的內涵——酒:愁文化。風:渲染愁情。雁:懷鄉之思,音信之盼。黃花:憔悴的容顏。梧桐:牽愁惹恨。雨:哀傷愁絲。

作者的心情不同,相同意象會傳遞不同的情感——黃花:戰地黃花分外香。雁:長空雁叫霜晨月。

⑷、總結本詞的意象、和情感:全詞通過淡酒、秋風、過雁、黃花、梧桐、細雨等意象營造了冷清悽美的意境,傳遞出孤寂愁苦的心境。

3、分析愁因。

當清照沉浸在這種冷清悽美的意境中不能自拔之時,她發出了絕望地呼告:“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的確,“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此時此地,此情此景,已經不單單是一個“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讓我們突破詩詞的顯性層面,進入到作者苦悶,複雜的心靈,看看作者為何而生愁?到底命運在清照身上刻下了哪些烙印呢,讓時間老人來告訴我們答案吧!

1084年:李清照生於齊州章丘(今山東章丘)。

1101年:李清照18歲,與時年21歲的太學生趙明誠在汴京成婚,婚後兩人情投意合,共賞文物。

1127年:金滅北宋,夫婦所存的十餘屋金石書畫在戰火中焚為灰燼。

1129年:趙明誠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此時李清照46歲。

1130年:李清照追隨帝蹤流徙浙東一帶,孤苦飄零。

1156年:李清照沒有子嗣,悽然一身,悲苦地離開人世;無人知道死於何時,葬於何處。

由亡國到喪失,可謂禍不單行、孤苦飄零。晚景淒涼,沒有子嗣的清照就這麼去了,帶著一腔悲憤,悄無聲息的去了,無人知道她死於何時,葬於何地。連最公正的時間老人也沒有記錄。

瞭解這些史實之後,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到底《聲聲慢》中的愁是一種什麼樣的愁呢?

明確:情愁--獨居之寂寞

家愁--喪夫之哀

國愁--亡國之恨

三、賞讀,體會意境

1、聆聽多媒體示範朗讀。

2、那淒涼的畫面,那悽切的聲音,那悽慘的詞人,全都濃縮在這首悽美的《聲聲慢》中,我們能把它讀出來嗎?

3.個別誦讀。

3、學生配樂誦讀。

四、擴讀,拓展愁情

清代沈謙讚歎道:“男中李後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因此有“詞家二李”之說。清代王士嫘將李清照(號易安居士)與辛棄疾(字幼安)並稱為“濟南二安”。

我們仔細看李清照國亡南渡、夫死孀居階段的詞,就會發現那簡直就是一個愁的天地,就是一個愁的牢籠,可說是愁雲慘淡,愁腸百結。老師讀題目,同學們讀詞句:

悼亡悽慘的《臨江仙》:

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誰憐憔悴更凋零。

感時傷身的《永遇樂》:

如今憔悴,風鬢霧鬢,怕見夜間出去。

思鄉借醉的《菩薩蠻》:

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沉水臥時燒,香消酒未消。

愁苦無眠的《添字採桑子》:

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愁,不僅重得載不動,濃得化不開,也多得數不清,廣得沒有邊。即使浩蕩的歷史長河也裝不下她的無限憂愁——千年之下的我們不還被她的愁情深深感染、感動嗎?因為詞人有一顆“愁”心,所以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就都帶有了愁的色彩,從而無物而非愁,無時而不愁啊!可見,“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已決非平常愁情,實在是詞人無比悲愁的人生最痛苦的哀嘆。——所以,在這概括性的語句中,也有“形象”,——那就是無限悽慘的詞人本身!

最後,我想化用她的同鄉,同樣是南渡詞人辛棄疾的詞句,對風華絕代卻命運悽慘的李清照掬一把心酸的敬仰的淚水——“更幾番風雨能消?!”

李清照,你無限的悲愁,要經歷幾番風雨才能消解?

李清照,你絕代的才情,又豈是幾番風雨所能消磨!

高中語文必修二《聲聲慢》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 誦讀品味,把握詞人的思想情懷。

2、 體會作者生平遭遇與創作的密切關係。

3、 抓住意象,體驗意境,瞭解李清照詞的婉約風格。

4、通過本詞的學習,掌握鑑賞詞的一般方法,並學會運用。

教學重難點:

1、 瞭解個人生活遭遇與作品創作的密切關係。

2、 學習作者從日常生活中提煉生動感人的意象(借物言情)來表現心境方法。

3、 體會詞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想:

以學生的活動為主,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下讀一讀,議一議,品一品。教師為學生的情感體驗給予一定的指導,對學生的發言作好點撥、補充和總結,充分發揮教師的課堂主導作用。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匯入新課

“最美麗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純粹的眼淚。”眼淚和愁情是文學永恆的主題。輕拂歷史的塵煙,漫步文學的殿堂,無數的詞人詩人,寫著無數的悲懷愁情的詩詞。(讓學生回憶有關“愁”的詩詞名句)。教師總結:真是愁有景,愁有聲,愁有淚;國愁、家愁、情愁,怎一個“愁”字了得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被詞評家譽為“寫愁第一高手”李清照的情感世界,用心靈來聆聽、來感受濃縮了她一生痛楚的千古絕唱《聲聲慢》吧!

二、 作者簡介,學會“知人論世”

1、先讓學生回答教師做最後總結,強調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嶺。

(出示幻燈片李清照簡介)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門世家,父親李格飛師從蘇軾,著名經史學家;母親王氏也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能詩能文;李清照從小耳濡目染,也聰明伶俐,善於音律,能詩作詞。18歲嫁給門當戶對的太學士趙明誠為妻。兩人情趣相投,你吟詩來我作對。趙還熱衷與金石的研究,李還與其共同致力於金石書畫的蒐集整理,夫妻感情篤厚,家庭美滿幸福。

(後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兩年後(1127年)北宋滅亡。從此,李的個人命運也隨著國家命運的改變而改變。李一家被迫南遷避難,兩年後(1129),其夫趙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個人,此後生活一直不如意,經歷了珍藏多年的金石書畫丟失事件、再婚離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嚐盡了顛沛流離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國之恨。

李清照的詞前期多寫大家閨秀的生活情趣、閨怨離愁,風格清新婉麗;後期的詞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詞風而充滿了哀婉淒涼,多寫其悼亡之悲、故國之思和亡國之痛。

2、讓學生分別猜出《如夢令》《一剪梅》《聲聲慢》屬前期還是後期作品,以加強學生對作者早晚期詞作迥然不同的風格的理解。同時也讓學生明白,鑑賞詞要聯絡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時代背景,要知人論世,不能孤立地解讀文字。

(出示幻燈片,顯示前兩首詞)

三、整體感知

1、學習詩歌,很講究誦讀。況且《聲聲慢》又是一首詞作。我們知道,詞極具音樂性。先讓學生自由朗讀一下這首詞,邊讀邊揣摩,怎樣朗讀才能表達出詞人的感情。

2、提問:朗讀《聲聲慢》時的感情基調是什麼?學生髮言討論,互相補充印證。

明確:愁苦。

3、讓學生自由發言,歸納出本詞的朗誦方法並作示範朗讀。

4、全班同學按以上幾位同學總結的方法齊讀全詞。充分發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特點。

5、(出示flash朗讀課件),聽範讀,讓學生在對比中明白自己的不足。

教師總結:誦讀不是比誰的氣門長,不是看誰嗓門大。誦讀有一定的藝術性要求。我們應當以一種和文學作品所包含的情緒相協調的感情來掌控好我們的聲音。誦讀時還應儘快進入角色,設身處地,想象自己現在就是孤苦零丁、悽婉哀絕的李清照。

四、深入探討,理解意象

1、提問:請大家找出詞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明確:“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出示幻燈片,顯示板書)

2、詞中描寫了哪些場景?面對此情此景,你認為作者當時的心情會怎樣?

明確:

淡酒澆愁

秋風急吹

徵雁南飛

黃花憔悴

獨首窗兒

雨打梧桐

(出示幻燈片,顯示板書)

3、過渡:是啊,面對“秋風”“徵雁”“黃花”“雨打梧桐”等極易讓人憂愁的景象,詞人怎能不愁呢?更甚者,連“愁”字都無法表達她憂愁之心。這種把詩歌中的形象、景象與作者的思想情感融合而形成的藝術境界,我們稱之為“意境”;其中用來表達情感的形象與景象,我們則稱之為“意象”。可以說,在詩詞鑑賞中,通過把握意象來理解情感,是我們詩詞鑑賞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方法。(考慮到高一學生較難理解“意象”,在教學中用探討的方式在無意識中讓學生意識到“意象”在整個詩詞鑑賞中的重要地位並學會運用。)

(出示幻燈片,顯示板書)

4、 本詞寫了哪些典型意象?怎樣表達詞人內心的愁苦?

明確:淡酒,秋風,過雁,梧桐,黃花,細雨。

教師示範分析“過雁”這一意象後讓學生自己討論解決其他意象是如何表達詞人內心的愁苦,老師適時點撥釋疑。

(出示幻燈片,顯示板書)

五、鑑賞品味。

讓學生說說《聲聲慢》裡自己最喜歡的句子或感受最深的意象。

六、師生總結詞的鑑賞方法

1、熟讀成誦

2、知人論世,聯絡詞人的生活遭遇來鑑賞。

3、抓住詞中選擇的意象來鑑賞。

(出示幻燈片,顯示板書)

七、聯想拓展,體驗創造美。

請同學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來創造美。1、讀或唱。

2、寫對聯,賞意境。

上聯:月滿西樓,落花流水寄綿綿情思

請同學們據《聲聲慢》的意境描寫對出下聯。可以相互討論,集中集體智慧。(多媒體呈現上聯。)

學生討論醞釀後,交流發言。教師隨機評點三至五名。示例並品讀:

月滿西樓,落花流水寄綿綿情思

雁過南窗,梧桐細雨寫點點離愁

(出示幻燈片,顯示佳作)

3.請大家用幾句詩意的話寫寫自己的酸甜苦辣,試著使用“借物言情”的寫法。

八、佈置作業

為了幫助同學更深入地瞭解李清照,我選了幾首李清照的詩詞作品,同學們可以任選一首,運用所學方法鑑賞評析。

九、課堂小結

教師自作一首小詩,師生共讀一遍表達我們對一代才女的鐘愛和敬仰。

冷月花魂李清照

生活不幸詩家幸,

一路坎坷一路歌。

身在江南思歸去,

心向故土度進退。

梧桐細雨藏離愁,

天接雲濤溢豪情。

清麗婉約溢芳馨,

自是花中第一流。

(出示幻燈片,顯示詩作)

高中語文必修二《聲聲慢》教案 篇4

一、 匯入新課 走近文字

1. 匯入新課

同學們,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國家,她有數不盡的名勝古蹟,雄偉的古代建築藝術,比如北京故宮、蘇州園林、佛塔、道觀等,(多媒體出示相關的圖片)中國的建築是獨具特色的。那到底有什麼樣的特點,使得中國的建築獨立於世界建築之林呢?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樑思成的文章,共同領略中國建築的永恆魅力吧。(板書課題)。

2.走近作者(多媒體演示,略)

3.明確目標(多媒體出示)

①.瞭解文章的行文特點和結構寫法,理清課文的結構層次。

②.理解課文的關於建築特徵的一些獨特論述,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③.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並指導學生在說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鑑。

二、閱讀文字 整體感知

初步感知

【問題設定】課文主要講的是中國建築的特徵,那麼什麼是中國建築?

【學生活動】自由朗讀文字,思考並回答。

【教師點撥】在第一段中找。

【整合答案】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國建築體系是獨特的,並從地域和歷史,即空間和時間兩方面作出了簡要的說明。地域分佈是廣闊的,不獨侷限於中國境內,幾乎涵蓋了整個東亞大陸;東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歷史則源遠流長,從考古發掘的情況來看,公元前1500年時,這個體系就“已經基本上形成了”,並“一直保留到了近代”,在3500年的歷史中不斷完善。這樣的鑑定反映了作者巨集觀開闊的歷史觀和文化觀,從世界文化史的角度討論中國建築的特徵,構成了這篇小論文的獨特視角。

三、 自讀梳理 理清結構

【問題設定】作者一共概括了中國建築的幾大特徵? 請分別找出來。

【學生活動】學生思考討論並回答

【教師點撥】注意從三個方面去概括

【整合答案】

作者概括了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這九點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①(一)、(二)說明中國建築的總體特徵。

(一)講立體構成,單個的建築自下而上一般是由臺基、主體(房屋)和屋頂三個主要部分構成的。

(二)講平面佈局,一所房子由一個建築群落組成,左右呈軸對稱,主要房屋朝南,整個建築群有主有從,有“戶外的空間”。

② (三)至(五)說明中國建築的結構特點。

(三)從整體上介紹了中國建築的結構方法。

(四)說明斗拱的作用。

(五)說明“舉折,舉架”的作用,即為了形成屋頂的斜坡或曲面。

③(六)至(九)介紹中國建築外觀、顏色、裝飾等方面的特點

(六)介紹屋頂。

(七)從著色方面介紹中國建築的特徵。

(八)介紹中國建築的裝飾部件。

(九)說明中國建築在用材方面的裝飾特點,盡顯中國建築的裝飾特徵。

四、思考討論 解決重點

【問題設定】

作者寫中國建築九大特徵是按照什麼樣的順序寫的?作者著重說明了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中的哪幾項?

【學生活動】思考討論並回答。

【教師點撥】

說明文的順序主要取決於物件的特點。由於說明物件特點各異,順序則不同。說明順序常見的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整合答案】

作者按照事理順序的九大特徵進行高度概括,邏輯上先總後分,先主後次,從結構特徵到裝飾特徵,層次簡潔嚴密。對特徵突出部分用“最顯著”“最主要”“最大膽”等修飾語加以界定。這一部分是課文的主體部分,由建築物“下部的臺基、中間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狀伸展的屋頂”的主要構成作為基本特徵的第一點,再依序分別從結構原則、方法,斗拱、舉折、舉架的結構特徵和裝飾特徵以及屋頂、顏色、構件和材料的裝飾特徵,一 一作了清晰的介紹,條理十分清楚。

作者總結出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並不是平均用筆的,而是根據重要程度或說明的難易程度有所側重,重點說明的特徵有:(二)平面佈置,表現出中國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結構方法,體現了中國建築結構體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國建築中最顯著的特徵之一”;(六)屋頂,斜坡飛簷是中國建築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膽使用硃紅和彩繪成為中國建築鮮明的特色。

五、合作探究 突破難點

【問題設定】

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國建築的‘文法’”?

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築之間的“可譯性”?

【學生活動】學生分組討論,思考交流,然後每組找一個代表說出討論的結果。

【教師點撥】考慮一下修辭手法的運用。

【整合答案】

這是一種比喻的說法,借語言文字中“文法”的術語來說明中國建築的風格和手法。所謂“中國建築的‘文法’”,是中國建築幾千年來形成並沿用的慣例法式,從建築框架,到整體構成,從臺基到屋頂,都有一定之規,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靈活性”,體現在具體的建築上,既表現出中國建築的一貫風格,也具有獨特的個性。

這也是用“語言和文學”為喻。各民族建築的功用或主要效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現出來的形式卻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語言,表達同一個意思,語言形式卻不相同。所謂的“可譯性”,是指各民族建築在實質上有“同一性質”,可以透過其紛繁多樣的表現形式解讀出來。

六、探討寫法 寫作指津

【問題設定】

《中國建築的特徵》精要地概括了中國建築的特點,既有形象生動的描述,也有理論層面上的解釋,文章內容非常的豐富,但是繁而不亂,有條不紊。那麼作者是怎樣做到的呢?

【學生活動】再讀全文,思考交流。

【教師點撥】抓住說明順序。

【整合答案】

作者按照事理順序的九大特徵進行高度概括,邏輯上先總後分,先主後次,從結構特徵到裝飾特徵,層次簡潔嚴密。對特徵突出部分用“最顯著”“最主要”“最大膽”等修飾語加以界定。這一部分是課文的主體部分,由建築物“下不得臺基、中間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狀伸展的屋頂”的主要構成作為基本特徵的第一點,再依序分別從結構原則、方法,斗拱、舉折、舉架的結構特徵和裝飾特徵以及屋頂、顏色、構件和材料的裝飾特徵,一一作了清晰的介紹,條理十分清楚。採用科學的說明順序這一寫法,對我們寫作論說文提供了啟示。

七、課堂小結 強化重點

本節課通過學習《中國建築的特徵》,不僅能收穫有關中國建築學的科學知識,而且能從作者嚴謹的表述中學習到科學的說明順序和合理的說明方法對文章的重要性,更能感受到作者心中湧動的強烈的民族情懷和高雅獨特的審美境界。

八、課堂實踐 檢驗效果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9題。

這種"詞彙"和"文法"到底是什麼呢?歸根說來,它們是從世世代代的勞動人民在長期建築活動的實踐中所累積的經驗中提煉出來的,經過千百年的考驗,而普遍地受到承認而遵守的規則和慣例。它是智慧的結晶,是勞動和創造成果的總結。它不是一人一時的創作,它是整個民族和地方的物質和精神條件下的產物。

由這"文法"和"詞彙"組織而成的這種建築形式,既經廣大人民所接受,為他們所承認、所喜愛,雖然原先是從木材結構產生的,但它們很快地就越過材料的限制,同樣運用到磚石建築上去,以表現那些建築物的性質,表達所要表達的情感。這說明為什麼在中國無數的建築上都常常應用原來用在木材結構上的"詞彙"和"文法"。這條發展的途徑,中國建築和歐洲希臘、羅馬的古典建築體系,乃至埃及和兩河流域的建築體系是完全一樣的,所不同者,是那些體系很早就捨棄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磚石為主要材料。在中國,則因很早就創造了先進的科學的樑架結構法,把它發展到高度的藝術和技術水平,所以雖然也發展了磚石建築,但木框架同時也被採用為主要結構方法。這樣的框架實在為我們的新建築的發展創造了無比有利的條件。

在這裡,我打算提出一個各民族的建築之間的"可譯性"的問題。

如同語言和文學一樣,為了同樣的需要,為了解決同樣的問題,乃至為了表達同樣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時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詞彙"和"文法"來處理它們的。簡單的如臺基、欄杆、臺階等等,所要解決的問題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許多民族創造了許多形式不同的臺基、欄杆和臺階。例如熱河普陀拉的一個窗子,就與無數文藝復興時代窗子的"內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詞彙"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這樣一句"話"說出來了。又如天壇皇穹宇與羅馬的布拉曼提所設計的圓亭子,雖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體裁的"文章"。又如羅馬的凱旋門與北京的琉璃牌樓,巴黎的一些紀念柱與我們的華表,都是同一性質,同樣處理的市容點綴。這許多例子說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築手法,建築出來各種各類的建築物,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寫出來的文學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樣。

7.簡要分析選段第四段是如何使用說明方法的。

8.怎樣理解作者所提出的各民族的建築之間的"可譯性"?

9.下列說法中正確的兩項是(  )

A.不同民族、不同時代的建築手法各不相同,它完全取決於某一建築大師的設計理念。

B.無論中國還是西方,古典建築體系的建築形式,原本都是從木結構開始的。

C.中國建築往往是用木結構形式,而西方建築往往採用磚石結構,說明這兩種建築走了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

D.為了更好地說明建築的形式和內容的關係,作者巧妙地用語言和文學打比方。

E.熱河普陀拉的一個窗子,與文藝復興時代窗子使用的"詞彙"和"文法"完全不同,這證明各民族的建築各有其風格,本沒有相通之處。

【參考答案】

7."如同語言和文學一樣,為了同樣的需要,為了解決同樣的問題,乃至為了表達同樣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時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詞彙和文法來處理它們的。"類比說明"簡單的如臺基、欄杆、臺階等等,所要解決的問題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許多民族創造了許多形式不同的臺基、欄杆和臺階。"--舉例說明

"例如熱河普陀拉的一個窗子,就與無數文藝復興時代窗子的內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詞彙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這樣一句話說出來了。又如天壇皇穹宇與羅馬的布拉曼提所設計的圓亭子,雖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體裁的文章。又如羅馬的凱旋門與北京的琉璃牌樓,巴黎的一些紀念柱與我們的華表,都是同一性質,同樣處理的市容點綴。"--在舉例說明中作比較

8.作者將中國建築和世界建築比較,說明中國的建築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華民族創造的輝煌成就對世界建築文化也有重要影響。天壇皇穹宇與羅馬的布拉曼提所設計的圓亭子,巴黎的一些紀念柱與我們的華表,是有著相同的建築特點和建築風格的,說明了中國建築和世界建築的融合性。

9.解析:A項,"它是智慧的結晶,是勞動和創造成果的總結。它不是一人一時的創作,它是整個民族和地方的物質和精神條件下的產物。"由此可知"不同民族、不同時代的建築手法"與某一個建築大師沒有必然的關係。C項,"中國建築和歐洲希臘、羅馬的古典建築體系,乃至埃及和兩河流域的建築體系是完全一樣的,所不同者,是那些體系很早就捨棄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磚石為主要材料。"可見兩種建築都是從木結構開始的。?〦項,"例如熱河普陀拉的一個窗子,就與無數文藝復興時代窗子的內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詞彙和文,用自己的形式把這樣一句話說出來了。"可見儘管形式不同,但內容是相同的。

答案:BD

高中語文必修二《聲聲慢》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一、初步瞭解我國明末清初時期民主啟蒙思想發展的情況;瞭解民主啟蒙思想家黃宗羲的生平及其思想。能對這些事件和人物作出評介。

二、積累有關文言文知識,提高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方法]

在教師的引導下,以自讀為主,結合討論,師生、生生互動。

由於此課難度不大,僅安排一課時時間,故按照比較常規的教學方法。

[教學安排]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匯入。(2分鐘)

清代龔自珍詩云:“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魯迅先生也有這樣的詩句:“萬家墨面沒蒿萊,敢有歌吟動地哀。”

“萬馬齊喑究可哀”“萬家墨面沒蒿萊”,這就是我國封建皇權統治時期社會的真實寫照。

比龔自珍略早些的17世紀中葉,明朝滅亡,另一個號稱“中央帝國”的王朝--滿清走向了它的“輝煌”。這個時期,帝制正盛,風雨如磐,誰要是對“天子”有一點點“不敬”,那就是“大逆不道”。而就是有這樣一個人,在這腥風血雨、黑色恐怖的歲月,竟大膽地喊出“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口號,鼓舞人民把人君打翻在地,擲其皇冠,摧其御座,這是何等的勇氣,何等的氣魄!要知道,這可是輕則系身囹圄,重則身首異處、慘遭滅門的“罪行”啊!

喊出這個口號的人,就是黃宗羲。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喊出這個口號的戰鬥篇章--《原君》。

二、推出投影資料。(6-8分鐘)

可分成幾個專題,要求學生組成若干學習小組,在預習中分別從書籍或網路中摘取有關內容,並製成教學幻燈片。課堂上可由學生展示講解。

內容:

1筆貝再現。(略)

2弊髡嘸蚩觶

黃宗羲(1601-1695)字太沖,號南雷,又號梨洲。浙江餘姚人。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出自官僚家庭,其父黃尊素因彈劾權奸魏忠賢而遭害,及長,遂承父志,參加並領導“復社”,堅持同魏忠賢餘黨進行鬥爭。清兵南下,曾組織“世忠營”進行抵抗。明亡以後,多次拒絕清廷徵召,於隱居中專事著述講學。所持政治思想主張,具有鮮明的民主色彩,曾大膽指出:“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並倡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對清末改良主義維新派和資產階級革命派以一定影響。在文學方面,面對當時激烈的民族矛盾,極力主張反映歷史現實,抒寫真情實感,反對明代“七子”的模擬之風。所作詩文,多表現高尚節操之作。除《明夷待訪錄》單刊成集外,有《宋元學案》《明儒學案》《南雷文案》等。今人又編有《黃梨洲文集》。

3幣淮奇書--《明夷待訪錄》。(略)

三、引導學生逐段自讀課文。具體方法是:每段按規定時間,完成自讀--討論--質疑--釋疑四個過程;自讀,重在解決實詞、虛詞、句式、用法等語言方面問題;討論,重在解決內容理解方面問題;質疑,重在提出語言、內容兩方面的疑難問題;釋疑,是由教師集中解決共性問題。前三個過程學生為主,釋疑則由教師為主。自讀前教師要提出思考題,加以引導。

1鋇1段(4分鐘)

問題:文中的“自私”、“自利”與現在所說的“自私”、“自利”意思一樣嗎?從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出發,你怎樣認識古之人君不願為君?

文言實詞虛詞:莫或猶夫(夫以千萬倍之勤勞、亦猶夫人之情也)

2鋇2段(6分鐘)

問題:後之人君把天下當作自己的產業,在長期過程中,其思想情態發生了什麼變化?

這一段是怎樣推理的?

文言實詞虛詞:然所曾為然則

文言句式:傳之子孫孰與仲多

3鋇3段(5分鐘)

問題:你怎樣認識伯夷、叔齊的“恥食周粟”?

文言實詞虛詞:寇讎稽私

4鋇4段(5分鐘)

文言實詞虛詞:緘若雖易

四、本文在論證上充分運用了歷史上翔實的事例和對比論證的方法,條理十分清晰。教師請大家用歸納提綱、列舉圖表等方法,對文中涉及的人物及行為,按照“人物”“行為”“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四項,對文章內容進行分析梳理(還要考慮它們之間的關係)。如:人物--禹;行為--入而不得去;直接原因--勤千萬倍,不享其利,非人情所欲居;根本原因--明乎為君之職分。(8分鐘)

示例:

人物行為直接原因根本原因

許由、務光去而不入

堯、舜入而又去

禹入而不得去勤千萬倍,

不享其利,

非人情所欲居明乎為君之職分

漢高帝利“產業”沾沾自喜

明太祖保“產業”喪心病狂

崇禎帝失“產業”悽悽惶惶

桀、紂享“產業”殘暴荒淫

小儒妄傳言為虎作倀以天下為莫

大之產業不明為君之職分

五、整理寫作特點。(5分鐘)

(見“課文說明”)

六、自由論壇。(時間長短視具體情況而定)

引導學生對文章的思想內容、寫作特點以及文言文有關知識等各方面談談自己看法。

七、佈置作業。

“理解鑑賞”一至五題。

高中語文必修二《聲聲慢》教案 篇6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瞭解民主啟蒙思想家黃宗羲的生平及其思想;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自行閱讀,積累文言知識;學習事例和對比論證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學會辨析文言字詞在不同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逐步提高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瞭解古代作品的思想觀點,培養學生探究其現實價值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理解作者對君主罪惡的不滿,啟迪人民在思想上對君主有正確的認識。

教學重點 黃宗羲的主要思想觀點;文言詞句。

教學難點 認識黃宗羲觀點在當時的進步性及對後世的深遠影響。

教學時數 2課時。

01

導讀:積累常識

1. 齊背龔自珍《己亥雜詩》: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魯迅先生也有這樣的詩句:“萬家墨面沒蒿萊,敢有歌吟動地哀。”這就是我國封建皇權統治時期社會的真實寫照。

比龔自珍略早些的17世紀中葉,明朝滅亡,另一個號稱“中央帝國”的王朝——滿清走向了它的“輝煌”。這個時期,帝制正盛,風雨如磐,誰要是對“天子”有一點點“不敬”,那就是“大逆不道”。而就是有這樣一個人,在這腥風血雨、黑色恐怖的歲月,竟大膽地喊出“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口號,鼓舞人民把人君打翻在地,擲其皇冠,摧其御座,這是何等的勇氣,何等的氣魄!要知道,這可是輕則系身囹圄,重則身首異處、慘遭滅門的“罪行”啊!

喊出這個口號的人,就是黃宗羲。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喊出這個口號的戰鬥篇章——《原君》。

2. 黃宗羲(1601—1695)字太沖,號南雷,又號梨洲。浙江餘姚人。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出自官僚家庭,其父黃尊素因彈劾權奸魏忠賢而遭害,及長,遂承父志,參加並領導“復社”,堅持同魏忠賢餘黨進行鬥爭。清兵南下,曾組織“世忠營”進行抵抗。明亡以後,多次拒絕清廷徵召,於隱居中專事著述講學。所持政治思想主張,具有鮮明的民主色彩,曾大膽指出:“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並倡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對清末改良主義維新派和資產階級革命派以一定影響。在文學方面,面對當時激烈的民族矛盾,極力主張反映歷史現實,抒寫真情實感,反對明代“七子”的模擬之風。所作詩文,多表現高尚節操之作。除《明夷待訪錄》單刊成集外,有《宋元學案》《明儒學案》《南雷文案》等。今人又編有《黃梨洲文集》。

3. 一代奇書——《明夷待訪錄》。

《明夷待訪錄》,中國明末清初思想家黃宗羲的政治專著。成書於康熙二年(1663)。“明夷”是《周易》中的一卦,指有智慧的人處在患難地位。“待訪”指等待後代明君來採訪採納。

全書有《原君》、《原臣》、《原法》、 《置相》、《學校》、《取士上》、《取士下》、《建都》、《方鎮》、《田制一》、《田制二》、《田制三》、《兵制一》、《兵制二》、《兵制三》、《財計一》、《財計二》、《財計三》、《胥吏》、《奄宦上》、《奄宦下》等論文21篇。

黃宗羲雖然沒有從根本上否定君和臣的設定,但提出了“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思想,主張加強平等因素,擴大社會對執政者的監督權力,有近代民主政治的思想。這種思想並非受西方文明的影響,而是從中國傳統文化中發展出來的,因而更加可貴。這部書受到清朝統治者的查禁,直至清末才重見天日,受到譚嗣同、梁啟超等人的重視和讚許。

02

自讀:夯實基礎

1. 自讀課文,對照註釋,理解文章主要意思,把不能理解的字詞句標出來。

2. 自讀檢測。

⑴重要字詞

仲:排行第二。

逐利:追逐名利。

經營:籌劃辦理。

博:取得。

慘然:慘痛的樣子。

屠毒:殺害;毒害。

敲剝:敲詐剝削。

花息:利息。

向使:假如。

寇讎(chóu):強盜,仇敵。讎,同“仇”。

獨夫:指因暴虐無道而眾叛親離的統治者。

規規焉:狹隘死板的樣子。

無稽:無從查考;沒有根據。

窺(kuī)伺:暗中觀望,等待時機。

⑵通假字

視之如寇讎讎,同“仇”。

⑶詞類活用

①離散天下之子女 離散:使動用法。使……離散。

②獨私其一人一姓乎 私: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偏愛。

③名之為獨夫 名,名詞作動詞,命名。

④此其人之勤勞,必千萬於天下之人 千萬,數詞作動詞,超過千萬倍。

⑷古今異義

①人而又去之者

古義:離開。

今義:前往某地。

②亦猶夫人之情也

古義:一般人。

今義:對男子配偶的尊稱。

③堯、舜是也

古義:這。

今義:判斷動}司。

⑸特殊句式

①判斷句

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

許由、務光是也。

好逸惡勞,亦猶夫人之情也。

此我產業之花息也。

是故武王聖人也。

孟子之言,聖人之言也。

②狀語後置句

必千萬於天下之人。

③ 賓語前置句

是以其未得之也。

某業所就,孰與仲多?

03

研讀:探究觀點

1.指名朗讀第一段,探究問題:第一自然段涉及哪些歷史人物,他們有哪些行為?原因何在?

人物有:許由、務光、堯、舜、禹;許由、務光經過思量而不願就君位;唐堯、虞舜就了君位而又放棄了;夏禹起初不肯就君位可卻推辭不掉,不得已而為之。

原因是:君位就是不把個人利益當做利益,卻讓普天下的人享受到那種利益;不把個人禍患當做禍患,卻要幫助普天下的人免除那種禍患。為此,他們要付出千萬倍的辛苦勞累,不可能像平常人一樣地貪圖安逸。

2.齊讀第二段,探究問題:後之人君把天下當作自己的產業,在長期過程中,其思想情態發生了什麼變化?這一段是怎樣推理的?

慚——安——榮

權出於我——利歸於己——傳之子孫(天下——莫大的產業!)

3.指名朗讀第三段,探究問題:“君為主,天下為客”的有什麼危害?目的是什麼?原因是什麼?作者的結論是什麼?

危害:①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產業,曾不慘然。②其既得之也,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視為當然。

目的:為子孫創業;取產業花息。

原因:視天下為產業。

結論: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4.齊讀第四段,探究問題:古今人民對待國君態度怎樣?對待暴君有哪兩種態度?你怎樣認識伯夷、叔齊的“恥食周粟”?

古:愛戴其君,比之如父,擬之如天。(為了天下人)

今:怨惡其君,視之如仇,名之獨夫。(為一己之私)

小儒:君臣之義無逃於天地間;妄傳伯夷叔齊之事。

聖人:武王(伐紂)聖人; 孟子(肯定伐紂)之言,聖言。

伯夷、叔齊反對武王伐紂,認為臣伐君“不仁”,商滅後,兩人“恥食周粟”。小儒稱讚兩人,是不明“為君之職分”,認為“君臣之義無逃於天地間”。國君的職責在於為天下人興利釋害,否則是“獨夫”“民賊”。伯夷、叔齊的行為是為虎作倀。

5.清理全文思路:

①古代人君興利釋害,遵循為君職分。

②③後代人君背道而馳,違背為君職分。

痛斥後之人君以天下為自己的產業。(對比)

古今君民客主倒置,罪惡由君而生。

君主以天下為產業所帶來的災難。

④痛斥後世小儒的謬論。(古今人愛、恨君)(對比)

6.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麼?作者是怎樣得出這個觀點的?

文章的中心論點是“然則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文章在闡明君主產生的原因和應有的作用後,指出“後之為人君”對待君位的觀點態度與古人截然相反;他們以天下的權和利“盡歸於己”,他們“以我之大私為天下之大公”,他們“視天下為莫大之產業,傳之子孫,受享無窮”。接著進一步指出,由這種價值觀決定了他的行為必然是殘暴的:“屠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奉我”“一人之產業”,並“視為當然”。進而得出本文的中心論點:“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7. 請簡要分析本文的對比藝術。

運用對比的手法來說理是本文在論證上一個十分突出的特點。具體而言,作者主要從如下幾個方面展開:

古之君主為天下興利與今之君主為自己謀利構成對比。作者指出古代的君主是“不以一己之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為害,而使天下釋其害”。而今天的君主則不再“不以一己之利為利”,“使天下受其利”,代之以“以天下之利盡歸於己"。也不再是“不以一己之害為害,而使天下釋其害”,代之以“以天下之害盡歸於人”。兩相對比,充分地說明今之君主完全喪失了自己天然的職責,背離了君主產生的本義。

主與客的對比。在揭示古今君主之所以會形成上述反差時,作者也引入了對比。指出兩者差別的根本原因在於前者是“以天下為主,君為客”。而後者是“以君為主,天下為客”。正是這種主客關係的顛倒,從而使得為君之道不但失去了其本真的意思,反而成為“天下之大害”。

今之君主“未得天下”和“既得天下”前後的對比。“未得天下”時,是“屠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而“既得天下”後,仍然是“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他們把天下當成了君主個人的產業。通過這兩個方面的對比,闡述了君主以己為主,侵擾天下的罪惡。

百姓對待古今君主的不同態度構成對比。作者在文章的結尾段還對百姓對待君主的不同態度進行比較,指出”古人之君“為天下興利除害”。百姓就會“愛戴其君,比之如父,擬之如天”。“後之為人君者”以天下為個人私產,屠毒天下百姓,百姓就會“怨惡其君,視之如寇讎,名之為獨夫”。從而充分說明君主有怎樣的作為,百姓就會有怎樣的態度。

本文就是這樣在寫作過程中,反覆地使用對比論證的手法,從而既充分又深刻地說明了君主的職責在於為天下人興利、釋害。

04

拓讀,提升能力

1. 請你談談《原君》一文所述思想的可貴之處。

⑴他對君主職責有自己的獨特的見解,提出與歷史上已有的觀點很不相同的看法,指出君主的天職在於“為天下興利、釋害”。這一認識在當時是十分可貴的,就是今天來看也不無意義。今天所提倡的“公僕”意識,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有與之相近的地方;只不過 今天的“公僕”是對黨而言,作者在此是對封建君主而言。

⑵他對君主專制的危害有自己獨特的看法。比如他總結說:今之君主“以天下之利盡歸於己,以天下之害盡歸於人”,對百姓是“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等,其批判不可謂不深刻。對生活在封建統治下的作者而言,其觀點不可謂不大膽,其探索與啟蒙的精神不可謂不可貴。

⑶文中所體現的廢除君主專制的思想傾向是本文所述思想中最寶貴的一筆。作者痛斥封建帝王專制罪惡中,痛切地指出:“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無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嗚呼!豈設君之道固如是乎?”在強烈的反問中表達了 作者對設定君王的質疑與否定。

縱觀全文,作者這種敢於批評、切中時弊的地方,還有很多,其中既有民主思想火花的閃現,也有勇敢與無畏精神的流淌,這些一起構成了本文可貴的地方。

2. 經典語錄積累

高中語文必修二《聲聲慢》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體會並理解本文環境描寫的作用,嘗試在作文中運用。

能力目標:學習本文綜合運用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來塑造人物的方法。

情感目標:分析、理解祥林嫂的形象特徵,理解造成人物悲劇的社會根源,從而認識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

教學重點:1.祥林嫂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

2.體會環境與人物的相互作用。

教學難點:初步認識和理解封建思想和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

教學方法:提問法、自主探究法、討論法、點撥法

教學課時:四課時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教學要點:

1.整體感知,把握小說情節。

2.理清小說的情節結構,瞭解倒敘的作用。

教學步驟:

一、匯入新課:

我們在國中曾經學過魯迅的小說《故鄉》、《孔乙己》,其中由活潑可愛而變成麻木愚昧的閏土,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孔乙己,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們學習的是魯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說-——《祝福》。(板書)

二、寫作背景簡介:

《祝福》是魯迅短篇小說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發表於1924年。後收入作者的第二個小說集《彷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正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時期。新文化運動的口號是“民主、科學”,而阻礙中國進入民主、科學時代的最大障礙,就是中國二千年遺留下來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中國婦女則是中國封建思想的最大受害者。魯迅選擇婦女題材,深刻地揭露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餘毒。魯迅對封建思想和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的揭示與批判,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

故事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後中國農村的黑暗現實。魯迅這一時期以極大的熱情歡呼辛亥革命的爆發,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後,帝制政權雖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卻是地主階級的軍閥官僚的統治,封建社會的基礎並沒有徹底摧毀,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日益貧困化,他們過著飢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觀念、封建禮教仍然是壓在人民頭上的精神枷鎖。魯迅在《祝福》裡,深刻地展示了這一時期中國農村的真實面貌。這一時期的魯迅基本上還是一個革命民主主義者,還不可能用馬克思主義來分析觀察,有時就不免發生懷疑,感到失望。他把這一時期的小說集叫做《彷徨》,顯然反映了其時自己憂憤的心情。但魯迅畢竟是一個“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他決不會畏縮、退避,而是積極奮鬥。

《祝福》這篇小說通過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後中國的社會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禮教、迷信思想對勞動婦女的迫害與摧殘,揭示了它們吃人的本質,指出徹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傾聽課文示範錄音,積累字詞(注意正音)

1、字音積累

鈍(dùn)響 寒暄(xuān) 朱拓(tà) 間(jiàn)或

悚(sǒng)然 躊躕(chóu)(chú) 不更(gēng)事

謬(miù)種 淡(dàn)然 儼(yǎn)然 雪褥(rù)

瑟(sè)瑟有聲 塵芥( jiè )堆 形骸(hái) 臉頰(jiá)

沸反盈(yíng)天 賀家墺(ào) 絮絮(xù) 嗚咽(yè)

馴(xùn)熟 桌幃 wéi) 訕訕(shàn) 咀嚼(jǔ)(jué)

渣滓(zhā)(zǐ) 瞥(piē) 拗(niù)不過 蹙(cù)縮

門檻(kǎn) 窈(yǎo)陷 惴惴(zhuì) 歆享(xīn)( xiǎng )

牲醴(shēng)(lǐ) 蹣跚(pán)(shān)

2、字形積累(注意形近字的辨別)

寒暄 (喧譁) 煙靄(和藹) 走投無路 形骸 (驚駭 彈劾) 惴惴 (揣摩 湍急)

3、字義識記

儼然:形容莊重嚴肅。

訕訕:不好意思的樣子。

怔怔:呆愣的樣子。

怨府:大家怨恨所集中的物件。

沸反盈天:沸,滾翻;盈,充滿。聲音象水開鍋一樣沸騰翻滾,充滿了空間。形容人聲喧鬧,亂成一片。

四、快速閱讀課文,畫出課文中表示時間、地點的詞語。完成下面的表格,明確本文的情節內容。(師生互動合作完成)

敘述順 序情節內容時間

倒 敘序幕祝福景象與魯四老爺(1—2)

結局祥林嫂悽然死去 (3—33)三個半月

開端祥林嫂初到魯鎮 (34—53)兩年

發展祥林嫂被迫改嫁 (54—65)約兩年

高潮祥林嫂再到魯鎮 (66—110)五年

尾聲祝福景象與“我”的感受(111)

五、作者用倒敘的手法,回憶了祥林嫂的一生,小說的整個思路是“現實——過去——現實”。請大家在課文中找出標誌作者思路轉換的句子。在結構上採取這種手法有什麼作用?(師生討論,教師總結)

“然而先前所見所聞她的半生事蹟的斷片,至此也聯成一片了。”

總結明確關鍵詞:造成懸念;形成對比,增添悲劇氣氛;突出主題。

倒敘的作用:將祥林嫂的悲慘結局一開始就呈現在讀者面前,設定了一系列懸念吸引讀者:祥林嫂過去是什麼人?為什麼死去?為什麼又會在死前提出那樣奇怪的問題?寫祥林嫂在富人們一片祝福聲中寂然死去,形成鮮明對比,造成了濃厚的悲劇氣氛,突出了小說的主題。

六、佈置作業:

1.熟讀課文,初步理清祥林嫂的人生歷程。

2嘗試分析、歸納祥林嫂和魯四老爺這兩個人物形象。

第 二 課 時

教學步驟:

教學要點:重點分析祥林嫂和魯四老爺的形象。

教學過程:

一、回顧小說的三要素:故事情節、人物、環境(社會環境、自然環境)

二、分析祥林嫂形象:

1.小說的主題是靠人物形象來體現的。這一課文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我們只有弄清楚祥林嫂的性格和命運,才能懂得《祝福》的主題。而作為人物形象又是通過故事情節──人和人之間的聯絡或衝突表現出來的。那麼,祥林嫂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我們就一起來探索和分析祥林嫂的形象。

2.先請一個學生講述祥林嫂的故事,然後再讓其他學生評析、補充。師生一起歸納、總結完成下面的“祥林嫂年譜”簡表。

祥林嫂年譜簡表

到魯鎮以前在衛家山和比自己小十歲的丈夫結婚,後來的一個春天沒有了丈夫。

到魯鎮一年二十六七歲,冬初逃到魯鎮做工,很勤勞。祝福時很忙。

到魯鎮二年春天改嫁。年底生阿毛。

到魯鎮三年衛婆子說她交了好運。阿毛兩歲。

到魯鎮四年第二任丈夫賀老六死。

到魯鎮五年春天阿毛被狼吃掉。秋天到魯鎮。年底祭祀時很閒。

到魯鎮六年柳媽建議她捐門檻。

到魯鎮七年秋天捐門檻。冬天祭祀,仍不被主人允許拿酒杯和筷子。

到魯鎮八年頭髮花白,記憶尤其壞,反應遲鈍。

到魯鎮九年被趕出魯四老爺家。淪為乞丐。

到魯鎮十三年問我三個問題。死亡 。

3.分析作者對祥林嫂眼睛的描寫部分,通過眼睛這一“窗戶”透視人物的心靈。

“要極儉省地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出他的眼睛。”

——魯迅

先回顧:人物描寫的方法有 外貌 、 動作 、 語言 、 神態 、 心理 等。再引導學生分析小說出現的人物。魯迅說,刻畫一個人,最好是畫他的眼睛。

找出文章描寫祥林嫂外貌(特別是眼睛)的地方,畫上橫線,大聲朗讀一遍,並想一想有什麼變化?分別表現了她怎樣的特點?然後師生對話、互動,一起完成下列表格:

找 眼 睛論 特 點

初到魯鎮——順著眼安分

再到魯鎮 ——順著眼,眼角帶著淚再受打擊,內心痛苦

講阿毛故事——直著眼精神有些麻木

捐 門 檻後——分外有神又有希望

不讓祝福 ——失神、窈陷再受打擊

行 乞——眼珠間或一輪麻木

問有無靈魂——忽然發光一絲希望

小結:祥林嫂的性格特點,從作者對她眼睛的描寫可見祥林嫂悲慘命運的發展過程,生動具體地塑造了一個典型的舊中國農村勞動婦女形象。

其形象特徵如下:

①祥林嫂是舊中國農村勞動婦女的典型。

②她勤勞、善良、安分守己,想依靠自己的努力勞動生存下去;

③但在舊社會她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被踐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視,最終為舊社會吞噬。

三、探索、簡析魯四老爺形象。同學們結合課文想一想,作者是通過什麼描寫手法來塑造這個人物的呢?

1.間接描寫:魯四老爺的書房陳設的描寫。

敬奉“陳摶老祖”:是把他當作衛道的護法神;

對聯:崇信理學,是封建衛道士的化身;

幾部書:是個講理學的老監生。

這段書房環境描寫的作用是:點明瞭魯四老爺的政治身分和思想基礎,揭示了祥林嫂悲劇的社會環境。(地主階級、封建理學的衛道士從而揭示出他成為殺害祥林嫂的主凶的深刻的階級根源和思想根源)

2.直接描寫:重點分析他的動作和語言。

在祥林嫂的問題上,魯四老爺一共開過六次口,說了百十來個字,卻就把他保守、虛偽自私、陰險狠毒的性格特徵暴露得淋漓盡致。

①一處是:祥林嫂被搶走時,魯四老爺反應如何?兩次“可惡”,“然而”是什麼含義?

討論歸納:

魯四老爺估計祥林嫂是逃出來的,“皺一皺眉”表示反感,卻沒有絲毫同情心。尋人時,也仍然是“踱”。發現祥林嫂被搶走,魯四老爺說了兩次“可惡”,“然而”。我們細細分析一下就可以發現,裡面沒有絲毫是對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惡”的是婆婆“搶”的舉動,給自己帶來了麻煩。“然而”是書面語重轉連詞,後面隱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禮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當然,而且表示了魯四老爺的假斯文。第二次說可惡是針對衛老婆子的,對衛老婆子先薦祥林嫂然後又合夥劫她,鬧得沸反盈天,有損魯家的體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這樣比男人還勤快的勞動力是不容易的。

②一處是:罵祥林嫂是“謬種”,為什麼?

討論歸納:

魯四老爺是封建思想的堅決捍衛者,他反對社會的一切變革和破壞他所信奉的統治秩序的行為。女人再嫁,在封建理學的倫理觀念上,是女人最大的罪惡,魯四老爺是不能容忍的。這樣“罪惡深重”的女人“不早不遲,偏偏要在這時候”死去,不是更顯得與這個社會作對嗎?所以罵她是“謬種”。(補充“貞節”,理學的口號是“存天理,滅人慾”,夫權自然是“天理”,寡婦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慾”破壞了這個“天理”。理學提倡婦女守節,“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寡婦再嫁當然不可以,就連未婚夫死了,也要為他守一輩子,甚至提出自殺殉死,併為這樣的婦女立牌坊。封建思想滅絕人性。)

小結:

通過上面兩個方面的討論,我們可以知道:魯四老爺是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頑固,反對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學和孔孟之道,自覺維護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他自私偽善,冷酷無情。他通過不允許祥林嫂參加“祝福”阻斷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他是直接導致祥林嫂慘死的人物。

四、小寫作:請你運用其中一種或幾種描寫人物的方法,刻畫一個性格突出的人物形象,字數150左右。

第 三 課 時

教學要點:分析四嬸、柳媽和“老女人”“我”的形象。

教學步驟:

一、魯四嬸形象分析

師生對話互動明確:是“大戶人家的太太”,頭一次留祥林嫂是看她能幹,祥林嫂被婆家綁架走以後,她害怕給自己家惹麻煩。以後惦念祥林嫂不是因為關心她的命運,而是自己的用人沒有祥林嫂那樣可心。以後祥林嫂再來,她“起初還躊躇”,後來倒是真心憐憫祥林嫂,留下她。但是祥林嫂沒有以前那樣靈活能幹了,四嬸開始“不滿”,進而“警告”,最後把祥林嫂趕出家門。可以說四嬸只是把祥林嫂當作一件工具,沒有把她當人來看。提問:四嬸前後兩次不讓祥林嫂動祭具,祥林嫂兩次反映大不相同,為什麼?比較一下“祥林嫂,你放著罷!”和“你放著罷,祥林嫂!”在表達上有什麼不同?

師生對話互動歸納:祥林嫂第一次是感到“疑惑”,她並不明白自己的“罪過”;而第二次她已經捐了“門檻”了,可以被“寬恕”了。可是四嬸的斷喝讓她明白自己永遠不能被這個冷漠的社會“接受”。她的精神崩潰了。

兩句話的語氣很不一樣,後者命令的意味更強烈,態度也更嚴厲。

二、柳媽形象分析

柳媽和魯迅的許多作品中的看客一樣,他們既是那個社會最底層的被壓迫被損害者,又不自覺地成了畸形的社會制度的維護者。所以,在某種程度上她成了殺害祥林嫂的幫凶,另一種角度來講她自己也是封建道德、封建思想的受害者。

教師補充解釋:柳媽和祥林嫂一樣都是舊社會的受害者。雖然她臉上已經“打皺”,眼睛已經“乾枯”,可是在年節時還要給地主去幫工,可見,她也是一個受壓迫的勞動婦女。但是,由於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禮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天堂、地獄之類邪說和“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理學信條,所以她對祥林嫂改嫁時頭上留下的傷疤,採取奚落的態度。至於她講陰司故事給祥林嫂聽,則是出於善意,主觀願望還是想為祥林嫂尋求“贖罪”的辦法,救她跳出苦海,並非要置祥林嫂於死地,只是結果適得其反。她的主觀願望和客觀效果的矛盾說明柳媽是以剝削階級統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為指導,來尋求解救祥林嫂的“藥方”的,這不但不會產生“療效”的效果,反而給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難以支援的精神重壓,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淵之中。同情他人,也把他推向深淵,這更顯示出悲劇的可悲。柳媽正是這樣一個同情祥林嫂而又給她痛苦的人。

三、分析“老女人”群像:

提問:“特意”“滿足”表現了老女人怎樣的心理?

教師引導,明確: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統治,使國民在精神上受到極大的壓抑和迫害,造成民眾的愚昧和冷漠。這些老女人“特意”尋來,聽祥林嫂悲慘的故事,並不是真心地同情她,而是作為無聊生活的一種調劑。“一齊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淚,嘆息一番”,獵奇之後得到一種“滿足”,以他人的痛苦,填補了自己空虛的生活。

提問:作者對眾人們的思想感情怎樣?

明確:“大家咀嚼鑑賞”阿毛的故事,更加反襯出祥林嫂的悲哀,表現了作者對民眾冷漠麻木的心靈的批判和憤激之情。

四、分析“我”這一形象:

“我”自詡是“新黨”,魯四老爺罵“新黨”時很不自在。但是這樣的“新黨”被成為乞丐的祥林嫂攔住時,首先想拿幾個銅板來打發她。當祥林嫂向“我”問三個問題時,“我”支支吾吾,不敢負責任。只是在祥林嫂死後心裡覺得“不安”,還顯出和魯四老爺那樣的“舊黨”不同吧。不過這樣的內疚也是暫時的。(小說中的“我”是一個具有進步思想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傾向,憎惡魯四老爺,同情祥林嫂。)

在小說的結構上,“我”又起著線索的作用。“我”是事件的見證人。

提問:對於祥林嫂的疑問,“我”是怎樣回答的?為什麼這樣回答?

明確:對祥林嫂提出的“魂靈的有無”的問題,“也許有”——自以為慰藉,不忍心增末路人的煩惱,而對於祥林嫂是一個似疑實斷的回答;“也未必”——意識到增添了祥林嫂的苦惱,只好吞吐,支吾其辭;“說不清”——怕負責任的含混之辭。其實“我”完全知道答案,知道是封建迷信,但在祥林嫂的面前,“我”卻始終沒有否定它,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時也反映了“我”的軟弱和無能。

五、佈置作業:利用網路蒐集資料,思考“誰是殺害祥林嫂的凶手”這個問題,寫一份發言稿。下節課分小組研討交流。

第 四 課 時

教學要點:

1.研討“誰是害死祥林嫂的凶手”。

2.本文為什麼以“祝福”為題目?

教學步驟:

一、祥林嫂死了,那麼是誰害死了祥林嫂?

1.研討明確:大家(魯四老爺、四嬸、婆婆、大伯、衛老婆子、柳媽)都不是“現代法律意義上”的凶手,又都是凶手。迫害祥林嫂的人們,他們的行為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封建思想的驅使。祥林嫂是封建思想的犧牲品,魯鎮上的人包括魯四老爺也都是封建思想的犧牲品。

丁鈴說:“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樣把她往死裡趕,是一樣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2.根據本文,結合蒐集到的資料,談一談封建禮教、思想是怎樣殺害祥林嫂的?也即“封建禮教與思想為何能夠殺人?”

教師補充資料:

封建思想的核心組成部分

(1)秩序。封建思想的核心是維護封建秩序,講“君為臣綱,父為子綱,父為妻綱”,不能破壞封建社會的尊卑秩序,在魯四老爺這樣的理學擁護者看來,像康有為那樣的改良,都是洪水猛獸,更不要說是變革了。祥林嫂的再嫁,破壞了封建夫權秩序,魯四老爺自然是無比仇恨,斥為“謬種”。

(2)婦女的“三從”。 封建秩序對婦女的壓迫尤為深重,婦女沒有人身權利,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違背這一秩序的婦女,都被視為“罪人”。

封建禮教主要的內容:

(一)特權思想。 政治上的不平等,經濟上的不平等,血緣關係上的不平等,總是將一些人置於高位,讓他們擁有特權。在臣君關係中,君是特權者,在臣民關係中,臣是特權者,在夫婦關係中,夫是特權者;在父子關係中,父是特權者;在經濟生活中,地主是特權者。

(二)弱勢者單方面的義務。 封建禮教規定了在不平等的關係中居於低位的弱勢者,應履行單方面的義務,從而維護著居於高位的強勢者的特權。在這裡,沒有人人平等的觀念,強勢者享用弱勢者為其提供的服務,但是,強勢者決不為弱勢者履行義務,只有這樣,才能顯現出強勢者的特權。弱勢者單方面履行義務,其結果是,弱勢者的權利得不到保障,反而助長強勢者的特權惡性膨脹。

(三)男尊女卑。 經濟地位的不平等以及女性缺乏獨立的經濟權利,導致了婦女處於低位。封建禮教對此加以肯定和維護。男尊女卑,一方面造成了男性在家庭中的驕橫,另一方面造成了對女性的壓迫和侵奪,這是產生罪惡和悲劇的一大根源。

(四)親疏有別。 中國人生活在血緣家庭和宗教集團之中,親疏有別、內外有別成為封建禮教的一個重要內容。

(五)專制主義。專制主義完全扼殺了人的自由和獨立性,人也就喪失了反省禮教的能力,陷入禮教操縱關係之中,這也是封建禮教的一大特色。人在這種探縱關係中,成為別人的工具,成為受害者和犧牲品,這就是封建禮教“吃人”的一面。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和歸納,師生總結歸納明確:

①、封建禮教以及相關的封建迷信思想。四叔、四嬸、柳媽是典型代表。他們嘲笑和歧視再嫁的祥林嫂,給祥林嫂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壓力,並最終導致精神崩潰。尤其是魯四老爺,他迂腐、保守、頑固,反對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學和孔孟之道,自覺維護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他自私偽善,冷酷無情,是他通過不許祥林嫂參加“祝福”而阻斷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他是導致祥林嫂慘死的重要人物。

②、導致祥林嫂成為封建禮教的迫害物件的事件之一是被迫改嫁,這件事的主謀是祥林嫂的婆婆。婆婆這種做法,不是在維護封建禮教,如果是維護封建禮教——一女不事二夫,她就應該讓祥林嫂守節,她可以把祥林嫂抓回去,但不能強行出賣。因此,婆婆是一個封建禮教的破壞者,她使用了十分野蠻的手段來達到自家的功利目的,這反映的是她恃強凌弱,唯利是圖,道德淪落。婆婆代表了族權,雖然封建禮教並不允許這樣做,但祥林嫂的婆婆卻還做出這樣卑劣的事,這種行徑本應當受到當時社會輿論的譴責,但是卻沒有受到,這反映了社會道德的淪落。

③、導致祥林嫂成為封建禮教的迫害物件的事件之二是祥林嫂再次回到魯鎮。原因是祥林嫂被大伯趕了出來,無路可走,生計無著。房子是祥林嫂和第二人丈夫的共有財產,丈夫死後,祥林嫂本來應有居住權,但是卻被大伯給趕了出來。這裡面沒有道德可言,只有封建家族的恃強凌弱,唯利是圖,道德淪落,只是赤裸裸的掠奪。

④、導致祥林嫂成為封建禮教的迫害物件的事件之三是祥林嫂對封建禮教和迷信思想的接受認同。這個問題可以一分為二的看待,一方面是祥林嫂的愚昧,另一方面當時的環境缺少讓祥林嫂可以對抗封建禮教和迷信思想的精神資源,這種精神資源可能是一種比較先進的思想意識,也可能是更加友善的人際關懷和精神安慰,可以減輕祥林嫂的不安的程度,而這兩種精神資源祥林嫂都沒有得到,所以在聽信了柳媽的灌輸之後,精神惶恐不安,苦悶異常。最後在捐門檻無效之後,精神不能自持,徹底崩潰。

小結:總之,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絕路的是當時黑暗的社會環境,吃人的封建禮教和迷信思想,和毫無道德可言的封建家族內的恃強凌弱,以及周圍人的淡漠麻木,加上祥林嫂自身的愚昧,最終葬送了祥林嫂。魯迅表現祥林嫂的悲慘命運的用意,就是批判當時社會的腐朽與黑暗,也揭示了(包括祥林嫂在內)廣大民眾的病態靈魂。

二、作者以“祝福”為題目的意義

師生研討總結明確:

1.小說起於祝福,結於祝福,中間一再寫到祝福,情節的發展與祝福有著密切的關係。

2. 魯四老爺家正是通過祝福把祥林嫂逼上絕路的,祥林嫂又死於祝福歡笑聲中,通過這個標題,就把“凶人的愚妄的歡呼”和“悲慘的弱者的呼號”,鮮明地擺到讀者面前,形成強烈的對比,在表現主題方面就更增強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劇性。

3.另外,祝福是一種封建習俗。在舊社會,勞動人民無福可祝,無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為這祝福而逼上絕境的。可見,小說取名為《祝福》具有深刻含義。

三、學習了魯迅先生的這篇小說後,你有什麼感想?請你寫一篇500字左右的讀後感言。下節課我們一塊交流和分享。

四、板書設計:

祝 福

祥林嫂的人生悲劇

快樂與幸福 苦難與不幸

逃出婆家在魯四老爺家做工

滿足,有笑影,白胖了

被婆家賣掉

拼死反抗

再婚:沒婆婆,丈夫有力氣

有自己的房子

生了兒子

胖了

丈夫死了,兒子被狼吃了

她又流落到魯四老爺家做工

被魯鎮的人歧視(阿毛、額頭上的疤)

被魯四老爺鄙視

對地獄的恐懼

捐門檻贖罪

神氣很舒暢,眼光也分外有神

參加祭祖儀式被拒絕

惴惴的,頭髮也花白了,最終

被趕出魯家,淪為乞丐

帶著疑問和恐懼貧困而死

教學反思:

高中語文必修二《聲聲慢》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瞭解這篇新聞的結構,品味作品中的細節描寫, 理解記者的感情傾向;捕捉作品營造的反差,分析反差效果。

過程與方法 老師引導學生思考,品味細節,潛心品味語句,理解作品的深刻意蘊和藝術價值。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瞭解奧斯維辛集中營,增強對遇難者的同情,對法西斯的痛恨,對歷史不容遺忘的理性思考;學習優秀新聞記者崇高的社會使命感和人道主義良知。

學情分析

1、學生國中已學過新聞作品,平常也經常接觸新聞,對它並不陌生,具有一定的閱讀和欣賞能力。

2、情感比較豐富,調動他們的情感體驗,融入悲情題材作品的難度不是很大。

3、已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探究能力。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捕捉、發現作品中極具新聞價值的“反差”,讀懂作者的情感、思考。

教學難點 通過潛心品味語句,理解作品的深刻意蘊,挖掘本則新聞的價值意義。

教學方法

在教師的引領、組織下,學生通過質疑探究、合作表達的學習方式解讀文字。

佈置預習

1.蒐集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相關資料,小組內加以整合,完成對奧斯維辛的文字介紹、圖片展示工作

2.初讀文章,概括文章內容。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

1、師生合作完成的對奧斯維辛集中營的介紹。

①請學生用一句話對奧斯維辛集中營進行介紹。

②播放幻燈片,幫助學生了解背景知識,營造學習氛圍。老師用低沉、緩慢的聲音對奧斯維辛集中營進行簡介。

這裡是奧斯維辛,有人這樣描述它:這裡是一座平靜的小鎮,也曾經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廠,這裡見證著人性的墮落,也凝結著一個民族的苦難,這裡是人類歷史無法跳過的一頁,這裡是奧斯維辛。

奧斯維辛是波蘭南方的一個城市,距華沙120英里,地處被稱為摩拉維安門的山口的東頭,周圍是一片沼澤地。布熱金卡在奧斯維辛城外幾英里的地方。在奧斯維辛城附近,建有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最大的集中營,奧斯維辛集中營被稱為二戰期間納粹德國最大的“殺人工廠”。它建於1940年4月,存在的3年半時間內,曾囚禁過24個國家的民眾和戰俘,共有約400萬人在此被殺害。1945年,德軍為消滅罪證,炸燬了它,現在人們參觀的是經修復後建成的博物館。

2、這些圖片又把我們帶回到半個世紀前那段黑暗的歷史,又讓我們沉浸在遇難者的苦痛之中。奧斯維辛解放14年後,當我們跟著作者羅森塔爾來到這個小鎮,看到的是什麼呢?閱讀這篇課文。

研讀感知

研讀感知

二、研讀感知

1、文章我們已經預習了,那麼在奧斯維辛發生了那麼多悲劇,而作者為什麼還說“沒有什麼”新聞呢?

明確:新聞講求事件要新鮮、報道要及時,在課文第五段作者說:“奧斯維辛的慘狀被人們講過了很多次”,不再是什麼新聞。

引導分析:

⑴新聞的特點是什麼?明確:事件要新鮮、報道要及時。

⑵奧斯維辛的悲劇是不是當前多發生的?明確:不是。

⑶從文中能不能找到依據? 明確:第五段。

2、那麼作者為什麼還要寫這篇新聞?從文中找到關鍵句子。

明確:課文第6段。

一是記者的使命感;二是緣於一種不安的心情,要對得起在這裡遇難的人。

引導:要抓住關鍵詞句,還要全面,不要漏掉資訊。

3、羅森塔爾不僅是寫作者,也是一個拍攝者,在這篇文章中,為我們攝取了那些場景和畫面?

明確:一是奧斯維辛的現在的景象(1、16段),一是參觀者參觀的畫面(7—15),一共三個場景。

引導:場景可能是景物描寫,也可以是人的活動,那些地方寫了?

明確 : 景物描寫(1、16段)、參觀者參觀的畫面(7—15)。

小結:可以看到寫參觀者的見聞,是這篇新聞的主體部分,那麼前面的段落就是新聞的導語部分。

4、下面我們首先來看第7—15節。

問題:參觀者參觀了那些地方?

明確:毒氣室→焚屍爐→死囚牢→女牢房→灰磚房→長廊→地下室。

5、文章結構小結:

導語(1-3):布熱金卡陽光明媚但曾是人間地獄。

背景(4-6):引 入奧斯維辛背景材料介紹奧斯維辛可怕的歷史。

主體(7-15):隨參觀者腳步而行。

結語(16):再次強調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

合作探究

1、讀完這篇文章,假設你是與作者羅森塔爾同行的攝影記者,讓你拍攝一部奧斯維辛的記錄片,你會以什麼顏色作為基調?

------大部分學生都會答冷色調、灰暗色調。

2、在羅森塔爾眼中,奧斯維辛的色彩是不是像我們同學形容得這麼單一?你能不能感受到其他的色彩?這樣的色彩是哪些語言帶來的?

------涉及到暖色調,學生在文章中找出相關語句。

3、冷與暖,灰暗與明亮,色彩的反差使語言蘊含了豐富的意蘊,帶給讀者更豐富的感受。下面我們就結合語言來分析三組反差的效果,分析中要解決以下三個問題:①什麼與什麼構成了反差?②哪些語言強化了反差效果?③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思考和情感?

第一組:在布熱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這裡居然陽光明媚溫暖,一行行白楊樹婆娑起舞,在大門附近的草地上,還有兒童在追逐遊戲。

A明媚---陰暗 嬉戲—殺戮 以集中營周圍明快景物、歡樂小孩反襯當年暗無天日、慘絕人寰。

B居然,還有:意料之外,難以置信。

C含蓄表達內心哀痛、憤怒。美好的生活只有在徹底摧毀法西斯後才能享受,銘記歷史。

第二組:這樣一個事實使他們終生難忘:在德國人撤退時炸燬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屍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

A毀滅,死亡-----新生,頑強 一邊是戕害生命的毒氣室、焚屍爐,一邊是生機勃勃的生命,兩種反差極大的事物放在一起,這樣的景物確實讓人難忘。

B怒放 不可阻擋頑強抗爭 氣勢很盛。

C控訴法西斯戕害生命的罪行。諷刺納粹刑罰的殘暴阻止不了生命的程序,美好的東西不會被摧毀的。正義戰勝邪惡。猶太民族沒有因為希特勒匪徒的出現而消亡,人類的生命鏈條也沒有因為法西斯的暴行而斷裂。

第三組:這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姑娘,長得豐滿,可愛,面板細白,金髮碧眼。她在溫和地微笑著,似乎是為著一個美好而又隱祕的夢想而微笑。

A微笑---凶殘 希望---絕望。

B溫和、夢想、微笑。

C生命的堅韌美好,不向惡勢力低頭。身處絕境,不放棄對自由的嚮往,對生命的渴望。

歸納主旨

反差手法的運用貫穿全文,成為這篇文章最為突出的特點。像文章的題目,“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作者在文中也反覆強調沒有什麼新鮮事情可供報道,可他恰恰寫下了這樣一則新聞。你怎樣理解這裡的沒有什麼新聞?但作者為什麼還是要寫?作者寫些什麼?

------“沒有什麼新聞”是指曾經上演的令人髮指的人間慘劇已成為人們遙遠的記憶,現在奧斯維辛和平而安寧,沒什麼新鮮事。

------(主旨)作者還是要寫下這篇新聞,是為了讓我們“牢記歷史,珍愛和平”。這就是重大的新聞!

------本文1958年一經發表,就在美國新聞界引起巨大轟動,並獲得了美國新聞界最高榮譽“普利策獎”。這不僅得力於他以敏銳的職業眼光捕捉到極具價值的種.種反差,更因為他所具有的崇高的社會使命感和人道主義良知。

延伸拓展

當年羅森塔爾帶著非寫不可的使命感寫下這篇新聞史上的佳作,如果有一天你也來參觀奧斯維辛集中營紀念館,你是否和他一樣有非寫不可的衝動?那麼就請你在紀念館留言簿上寫下些什麼吧⋯⋯

注意:寫法可以不拘一格,你可以選擇你的傾訴物件——可以是遇難者,可以是參觀者,也可以是當今政要,甚至可以是納粹分子⋯⋯

課文小結

從1945年至1958年,這13年間,奧斯維辛一派和平景象,沒有什麼新聞。從1958年到現在40多年又過去了,奧斯維辛仍是一派和平景象,沒有什麼新聞,但那默不作聲的毒氣室、焚屍爐、女囚絕育室在警示著人們:為了使明媚的陽光、兒童快樂的嬉鬧不再讓人毛骨悚然,請不要忘記歷史!

同樣,六十多年過去了,哈爾濱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的細菌實驗室也在靜靜地躺著,河北盧溝橋上的石獅子仍然蜷伏看,南京大屠殺紀念碑前每天都會迎來許許多多的參觀者,在那裡,也沒有什麼新聞。但那些地方的一草一木時時都向我們發出吶喊:以史為鑑,建設我強盛之中華!

高中語文必修二《聲聲慢》教案 篇9

研修目的: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合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合作,已成為基礎教育中不可輕視的內容。但是,這種“合作”的學習方式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中卻表現為盲目的“合作”,盲目的探究,只注重形式,而不講究實效。因此,通過本次研修活動,來共同探討如何指導學生有效的開展合作學習 ,以提高語文課堂效率。

研修方法:

(一)、以年級組為單位,確定一節課授課內容,開展集體備課,重點圍繞“如何引導學生合作學習”設計教學程式,形成說課稿和詳細教案,並推薦一名說課、授課。

(二)、全體語文教師到多媒體教室集中,聽各組代表說課。(注意:說課教師均要求有電子教案)

(三)、公開課展示:各年級代表上課,全校語文教師隨堂聽課。

(四)、總結評課:各備課組確定中心發言人進行主講,然後每位教師發言評課。然後將好的經驗歸納總結。

研修的內容:

(一)、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①語文的知識教學目標;②語文能力的培養目標;③語文情感的陶冶目標。

(二)、 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建構理論。①檔案法規,文獻資料;②語文學科教學原理;③學生心理及其差異性,以及獲得知識,提高語文能力的途徑。

(三)、語文課堂教學程式。

①構建思路:自主是前提,合作是手段,探究是目的。

②學習方式: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

③課堂流程:A、創設情景導標→B、自主質疑→C合作交流→D梳理點撥→E拓展延伸 →F 走進生活。

(四)、合作學習的方法:

①組內成員分工明確,如資料蒐集者、總結髮言者、組織者、記錄員等;每個成員承當個體責任,彼此相互積極依賴。教師是合作學習的策劃者、組織者、參與者。

②、合作討論的問題必須具有探究價值,討論的必要。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合作熱情,又對學生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是學生通過合作才能完成的。

③教會學生學會傾聽,學會質疑,學會爭辯,學會評價;尊重別人意見,接納別人意見;強化合作學習的認同感。

④科學的評價:注重學生合作過程及方法的評價;關注小組合作的有效性、小組成員的參與度、對學習的貢獻度;關注學生討論的焦點、深淺度等。注重“學生自評”。

以期效果:

(一)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展

現代教學作為一種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是以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發展學生的主體人格為目標,試圖通過活動來引發學生主體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從而塑造和建構教學活動主體,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展。有了主體性的發展,學生的創造力才可以被激發出來,實踐能力才可以表現出來。

(二)、減少學生學習中的焦慮,使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健康的身體、健全的心理是每個人發展的前提。在我國,由於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這種現象也比較嚴重。在評價時過分地強調成績的高低,按名次排隊,致使有些學生感到壓力大、負擔過重、焦慮感過強,學生的身心健康受到損害。建立和保持與他人相互依賴、相互合作關係是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表現形式之一。而它只有在人的活動中,尤其是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才能不斷完善起來、合作學習、將彌補以前教育中的不足,為學生將來進入社會工作和學習奠定一個良好的心理基礎。

(三)、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批判精神

當代教育如要切實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意識,在目的方面除了強調批判意識培養外,還要強調綜合意識與合作意識的培養。在教學基本任務和基本目標方面,應該通過知識的傳授,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讓學生有更多的討論、質疑、試驗和辯論的時間,引導學生髮現和創新知識。

高中語文必修二《聲聲慢》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

1、篩選資訊,理解把握課文涉及的對生死和親情的感悟的內容。

2、理解地壇描寫與抒情的關係。品味作者沉靜、綿密、抒情的語言特點。

3、陶冶學生性情,激發熱愛生活的感情,提高審美能力。

教學方法:

自主探究、研習習文字為主,並設定問題加以點撥、引導。

教學時數: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 匯入新課:

上課前三分鐘聽樂曲,並說出音樂名和作曲者? (《命運交響曲》貝多芬)

簡介貝多芬(可讓學生自己解說,師明確):貝多芬,28歲開始耳朵有病,聽力逐漸衰退,到32歲基本上喪失聽力。《命運》交響曲是在他完全喪失聽力的情況下創作的,面對不幸,貝多芬“扼住命運的喉嚨”,譜下了音樂史上光輝的樂章,也奏響了人生的最強音。歷史上象貝多芬這樣同命運勇敢抗爭的人很多,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我與地壇》的作者史鐵生就是其中一位。

二、新課推進:

(一) 關於作者:

史鐵生,1951年生於北京。196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附中國中。1969年去陝西延安插隊。21歲時,因腿疾回北京住進醫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從此他再沒站起來。1983年他發表《我的遙遠的清平灣》,一舉成名。加入中國作協。代表作有小說《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插隊的故事》、《務虛筆記》、散文《合歡樹》、《我與地壇》等。其中《務虛筆記》、《我與地壇》曾入選“九十年代十大經典作品”。他的作品一類是對知青生活的回憶和反思,另一類是對殘疾人命運的描摹。

(二) 整體感知,梳理文脈:

第一部分,寫地壇,著重寫地壇給我的啟迪。

第1至4自然節,寫我與地壇的緣分;第5至7節,寫我在地壇的人生感悟。

第二部分,著重寫母親對“我”的影響和激勵,母親給“我”以生存的啟發,使“我”懂得怎樣生活。

第1節為過渡段。第2至3節寫母親為“我”忍受巨大的痛苦,讓我們看到一個堅韌而偉大的母親形象。第4至第9節寫由一個作家談到他寫作的最初動機是“為了母親”、“為了讓她驕傲”,從而聯想到自己的創作經歷。“我”創作取得成功,而母親卻不能分享“我”的快樂。回憶母親多次到園中找“我”。第10節結束回憶。

小結:從內容上看,前一部分,可稱為“人與景觀”,(我與地壇的故事);後一部分可稱為“人與人”(在地壇環境中我與母親的故事)。

(三) 重點鑑賞,第一部分:

1、品讀文章,初步感悟

播放背景音樂《Song From A Secret Garden》,學生自己品讀第一部分。

2、提出問題,交流探究

(此環節建議:提出的七個問題,可通過多媒體的形式全部給出,並可分組討論,集中探究。)

①我是在什麼情況下來到地壇的? (你在與之相類似的情況你會到哪裡,為什麼要去那裡?)

明確:在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齡忽地殘廢了雙腿,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了的時候。

②“這時候想必我是該來了”,“這時候”指什麼時候?為什麼說這時候才是我該來的時候?

明確:“這時候”指“十五年前的一個下午,……太陽……”地壇“剝蝕……淡褪……坍圮……老柏樹……野草荒藤……”的時候,也就是說地壇已褪去昔日的榮華顯耀,略顯滄桑,但這種滄桑恰恰是某種生命力的顯示,“老柏樹、野草荒藤”正是暗示這種生命力的具體意象。失魂落魄的作者這時來到地壇必然會得到某種慰藉。這正是作者“看到時間、看到自己的身影”思考自己命運的起點。如果不是一個“沉靜的”而是一個“炫耀、浮誇”的地壇在等待作者,那對於處在“最狂妄年齡”的作者意味著什麼?(可提示學生逆向思考)

③“我一下子理解了它的意圖”,這“意圖”指什麼?

明確:生命的暗示

④“理解了地壇的意圖”的作者眼中的地壇有什麼樣的特點?

明確:荒蕪並不衰敗。“蜂兒、蟬蛻、螞蟻、瓢蟲、露水”全都是弱小的意象,課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的法則生存著,這顯然也給了作者以啟示,為了逃避來到這園子的作者是真真實實感受到了生命的湧動的。

⑤課文中象這樣蘊涵著對生命理解的景物描寫還有什麼地方?如何理解?

明確:六個譬如。

⑥在園子中有了這麼多深刻感受的作者最終理解了生命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了,作者在園中思考了哪些問題,得出了什麼結論?

明確:1、為什麼生與死?2、怎樣活。地壇幫他解決了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則不是由他一個人完成,他精神跋涉得每一步,都有人伴他而行,文章第二部分寫的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他的母親。

⑦如何理解地壇和作者之間的關係?(最後總結)

明確:地壇已成為作者的精神家園。(可展開說明)

3、課上誦讀課文景物描寫部分並討論景物描寫的作用:

(結合本課的教學目標二,重點點拔)

明確:景物描寫,第一,有襯托作者心境的作用;第二,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個特定的“情緒背景”,在那樣一個安謐、沉寂、荒蕪的背景上,最容易展開對生命的思考;第三,景物描寫本身,實際上也是對“生命”對“世界”(世界本身也是生命)的解讀。請看這一段:“十五年中,這古園的形體被不能理解它的人……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園子裡去。”這不是寫出一種永恆嗎?(例析)

三、課堂小結:

《我與地壇》是一篇在當代非常難得的、值得人反覆吟讀的優美散文,作家史鐵生以極樸素動人的語言講述自己的經歷和所思。今天我們所共同探討的這一部分,講述所圍繞的核心就是有關生命本身的問題:人該怎樣來看待生命中的苦難。這問題的提出首先是由於他自身經歷中的殘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那座古老的荒蕪而不衰敗的地壇最終成為作者的精神家園!

四、課下作業:

1、閱讀《我與地壇》(讀本)全文。

2、寫作實踐:仿照第一部分寫地壇的相關內容,描寫一處與你的心靈家園息息相關的一處地方。(字數不少於300字)

第二課時

一、新課推進:

(一)研讀第二部分,體驗母愛。

精讀第二部分3、6、7段,概括母親的愛的特點? (分組探討,結合自身體驗)

明確:母愛深沉而不張揚,平凡得讓人熟視無睹。有誰能象史鐵生那樣用心體味母愛呢?更多的時候,母愛都是從我們身邊默默地流走,熟視無睹的我們甚至不知道她的存在。我們沒有發現她,她當然毫無怨言,可是,對於我們來說,沒有體驗到母愛應該是多麼大的不幸呀!

(二)提練概括母親的形象,

明確:2、3、8段。善解人意、疼愛、理解、體諒、寬容、痛苦、擔憂、驚恐、默默承受、堅忍……(可讓學生自己根據上述詞語用自己的話概括母親形象)

(三)提出問題,交流探究(以下提供瞭解讀第二部分12個問題,教師可加以選擇應用)

1、在第一段中,作者說“給母親出了一個難題”,你能具體說一

下嗎?你曾無意中甚至說因為自己的所謂個性,所謂逆反心理故意竟給母親出過難題嗎?“難題”是哪些?體會其中的意味。

明確:她知道……她知道……她知道……她又擔心……她只是不知道……母親的善解人意,母親對兒子的疼愛、理解、體諒、寬容。對比以及後面的內容則表現母親在苦難面前的沉重、無助和默默支撐的忍耐。

2、母親是怎樣面對這樣的“難題”的?用原文回答。

明確:“這苦難只好我來承擔”。

3、從母親對待“難題”的態度,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一位怎樣的母

親?

明確:一位疼愛兒子,而且能夠理解兒子的母親,是一位註定活得最苦的母親,是一位意志堅忍的母親。

4、這樣的一位母親給作者留下了什麼?用課文原文回答。

明確:“母親生前沒給我留下過什麼雋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誨,只是在她去世之後,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不張揚的愛,隨光陰流轉,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鮮明深刻。”

5、再回頭看看前面的那個“遺留”的問題,誰能給出他的答案?

明確:母親對待苦難的態度給了作者生存的啟示:要堅強的承受苦難,要堅忍的活下去。這正是回答作者“怎麼活?”的疑問的答案。

6、文章是如何來寫母親的形象的?為什麼這樣寫?文中幾次出現“現在我才想到”、“許多年以後我才漸漸聽出”之類的話,表現的是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明確:並不是直接表現,而是通過自己心靈的對話,自問自思從我理解母親對我的愛展開。反覆寫表明對母親的深深的歉意,自己痛徹心肺的悔恨與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文章更加動人。也更自然。

7、讀“有一回……”一段,體會其中的意味。

明確:以我的“設想”,描摹母親在痛苦、擔憂、驚恐、不安,默默承擔著苦難。我的設想與我的自責,表現了對母愛的深切理解!此段中,作者讀懂了母愛,而讀者,也讀懂了作者。

8、作者與作家朋友談到學寫作的最初動機時,認為朋友的想法過於簡單天真了,聯絡作者發表第一篇小說後的想法,體會作者的情感。

明確:通過對比突出母愛的偉大,突出了母親苦難的命運,也加深了作者痛楚、自咎、思念的情感。第五段,這些蒼涼的文字來自心靈深處,沒有經歷過痛苦的人是寫不出這樣凝重蒼涼的文字的,也永遠感受不到在那蒼茫的底色下汩汩滾動的熱流。

9、作者讀懂了母愛,理解了母親的痛苦,也理解了母親的命運,體會到了強烈的愛與痛交織的情感,母親的命運給了作者什麼啟發?

明確:母親的愛、母親的意志、母親的命運、母親的苦難,讓我明白了生存的意義,生存的價值,也讓我在逆境中更堅強。

10、母親伴隨了作者對生命思考,在最後一段有一句形象的表述?

明確: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

11、在這些“想到”的內容中,我們一起來看看課文的最後一句:“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有過母親的腳印”。我們怎麼來理解這些“腳印”“車轍”“我”“地壇”以及“母親”的關係?

明確:處處的腳印,也就是處處的關愛與牽掛。暗示出我的成長處處都離不開母親的啟發,就如同是地壇給予作者的生命的啟示一樣,在作者的心裡,母親已經和地壇融為了一體,和作者的堅忍果毅的生命融為了一體。

12、第二部分寫母親是為什麼?

明確:非常概括地說,寫母親,實際是寫“我”(史鐵生)對母親的“理解”,寫史鐵生對母親對待生命、對待命運的態度的“理解”。開始,史鐵生是不理解母親的,逐漸地,隨著思考的深入,隨著精神追尋的深入。精神閱歷的廣泛,隨著年齡的增加,史鐵生終於理解了母親,讀懂了母親。母親完全是在苦難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看來,命運的造就也就決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擔的方式,有些人彷彿生來就是為了承受苦難,在苦難中默默地忍受著命運的重壓。也就是說,母親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應該怎樣活、怎樣面對命運、怎樣面對苦難的問題,就是“活法”的答案之一。

二、課堂小結:

第二部分寫母親。他愛地壇,更愛自己的母親,尤其體會到母親的痛苦與無盡的關愛以後。母親註定是活得最苦的,因為她有一個長到二十歲忽然截癱的兒子,儘管她情願截癱的自己,可事實是無法改變的。於是她只默默地承受,用無私的母愛包容著餓兒子的一切,她只好一天天地熬,慢慢地等,等待兒子走出陰影。但是她終於沒等到。兒子成功之日,多麼渴望和母親一起分享。兒子第一次這樣為母親想,可是母親已經不在了。於是,他又搖著輪椅來到這古園,他反覆地想,為什麼母親不再等兩年?他埋怨上帝的不公;他反覆想著同一件事:母親已經不在了,就像他當初反覆思考生命與死亡一樣。這時候,母親的苦難與偉大才在他心中“滲透得深徹”,而母親那艱難的命運,堅韌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在他的印象中“愈加鮮明而深刻”,從而使他對母愛有了更深的體會,對生活、對未來有了更深的思考。

三、課下拓展: (可任選一個或兩個拓展,作為課下作業)

(一) 閱讀史鐵生《秋天的懷念》、《合歡樹》,進一步解讀母親。

(二) 在讀完這篇文章後,同學們對“苦難”及“人生”又有什麼新的感悟呢?我們到底是為什麼而活?怎樣的活?

(三) 回家時觀察父母的言行舉止,用心靈解讀父母的愛。模仿史鐵生的語言與風格,注重展示內心世界,注重抒情和議論,把父愛或母愛用心靈記下來。

高中語文必修二《聲聲慢》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引導學生理清作者的說明線索,列出課文的結構提綱。

2.幫助學生弄清文章的重點和難點。

二、能力培養目標

1.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並指導學生在說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鑑。

2.通過對課文的一些主要內容和觀點展開討論,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激發學生對我國古代悠久的建築藝術的熱愛之情。

四、美育滲透目標

通過學習,提高對我國建築藝術的審美能力。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

1.引導學生理清作者的說明線索,列出課文的結構提綱。

2.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並指導學生在說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鑑。

難點:

1.幫助學生弄清文章的重點和難點。

2.通過對課文的一些主要內容和觀點展開討論,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引導學生理清作者的說明線索,列出課文的結構提綱。

2.幫助學生弄清文章的重點和難點。

3.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並指導學生在說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鑑。

二、整體感知

1.匯入新課

北京清華園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稱為這所著名大學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樑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鏡,正微微地笑著,平靜,坦然,好像剛剛走出家門,到他建立50週年的清華建築系去上班。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樑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國建築的特徵》(板書課題)。

2.作者簡介

樑思成(1901—1972),我國著名建築學家,清華大學教授,中國共產黨黨員,廣東省新會縣人。樑思成教授1901年4月20日生於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學於北京清華學校,1924年赴美留學入康乃爾大學,不久轉學人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1927年獲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碩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學美術研究院學習。1928年回國,到瀋陽東北大學創辦了建築系,並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年至1946年擔任中國營造學社研究員、法式部主任。1941年還擔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員。1946年為清華大學創辦了建築系,擔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這期間,還曾於1946年11月、1947年6月,應美國耶魯大學之聘為訪問教授。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為中國代表擔任聯合國大廈設計委員會顧問。1948年獲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榮譽博士學位。解放後,於1952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59年加人中國共產黨,曾當選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三屆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政協常務委員會委員,民盟中央常委等職。歷任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建築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土建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學部委員、中國建築科學院建築歷史理論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全國科學普及協會北京分會副會長等職,1972年1月9日病逝於北京。

樑思成教授長期從事建築教育事業,對建築教育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學術研究方面,樑思成教授自20世紀30年代起,對我國古代建築進行了系統的調查研究,他生前寫的許多有關中國古代建築的專著和論文,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樑思成教授還以巨大的政治熱情,對北京市的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議,並參加了北京市城市規劃工作,參加了國徽的設計和人民英雄紀念碑、揚州鑑真和尚紀念堂等建築的設計工作,對建築設計的民族形式進行了探索。樑思成教授,是我國最早用科學方法調查研究古代建築和整理建築文獻的學者之一。他的學術著述,引起了中外學者的重視,他的著述是我國建築界的一份寶貴遺產。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達成過程

1.感知課文,明確本文的整體寫作思路。

(1)學生讀課文,整理文章的結構脈絡。

(2)小組交流討論。

【明確】中華民族世代生息於亞洲大陸東部,東觀滄海,北依大漠,西阻高原,南接叢林,在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環境中,經過數千年文明的演進,創造了光輝燦爛、獨具一格的中華文化。中國建築就是其中最令世人矚目的一種。

本文作者是中國現當代著名建築學家,早年就讀清華大學,後到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建築,1947年曾參與紐約聯合國大廈的設計工作,一生遨遊建築天地間,特別是為發現、研究、保護中國古建築傾注了畢生的精力。由這樣一位專家來介紹中國建築的特徵,是再合適不過了。

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國建築體系是獨特的,並從地域和歷史,即空間和時間兩方面作了簡要的說明。地域分佈是廣闊的,不獨侷限於中國境內,幾乎涵蓋了整個東亞大陸:東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歷史則源遠流長,從考古發掘的情況來看,公元前1500年時,這個體系就“已經基本形成了”,並“一直保留到了近代”,在3500年的歷史中不斷完善。

作者將中國建築的基本特徵概括為九點。這九點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二)說明中國建築的總體特徵。(一)講立體構成,單個的建築自下而上一般是由臺基、主體(房屋)和屋頂三個主要部分構成的;(二)講平面佈局,一所房子由一個建築群落組成,左右呈軸對稱,主要房屋朝南,整個建築群有主有從,有“戶外的空間”。

(三)至(五)說明中國建築的結構特點。(三)從整體上介紹了中國建築的結構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橫樑”的框架結構,並解釋了中國建築的力學原理,指出這與“現代的鋼筋混凝土構架或鋼骨架”從結構原則上是一樣的。(四)說明斗拱的作用,先給予一個描述性的定義:拱是“弓形短木”,鬥是“鬥形方木塊”,它們組合起來稱“斗拱”。它不但可“用以減少立柱和橫樑交接處的剪力”,還具有裝飾作用。(五)說明“舉折,舉架”的作用,即為了形成屋頂的斜坡或曲面。

(六)至(九)介紹中國建築外觀、顏色、裝飾等方面的特點。(六)介紹屋頂,指出它是“中國建築中最主要的特徵之一”,並在與其他建築體系的比較中,盛稱翹起如翼的屋頂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驕傲。(七)從著色方面介紹中國建築的特徵,指出“在使用顏色上,中國建築是世界各建築體系中最大膽的”,不但在大建築物中使用硃紅色,而且還大量用彩繪來裝飾木架部件。(八)介紹中國建築的裝飾部件,大到結構部件、脊吻、瓦當,小到門窗、門環、角葉,都具有很強的裝飾形狀或圖案。(九)說明中國建築在用材方面的裝飾特點,有色的琉璃磚瓦、油漆、木刻、石雕、磚雕等,無不盡顯中國建築的裝飾特徵。

九大特徵精要地概括了中國建築的特點,既有形象生動的描述,也有理論層面上的解釋,給讀者一個明晰的印象。

然後,作者提出了中國建築的“文法”問題,從更深層次上探討了中國建築的組織風格。這種風格,既有一定之規,“有一定的約束性”,表現出“千篇一律”的一面;又可以靈活創新,“表達極不相同的情感,解決極不相同的問題,創造極不相同的型別”,表現出“千變萬化”的一面。作者以“詞彙”和“文法”為喻,說明了“建築的‘文章”’的構成原理,並進而與世界各民族的建築相比較,說明中國建築一直堅持木架結構法,並把它發展得盡善盡美,不但具有實用價值,還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最後,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築之間的‘可譯性’的問題”,指出同一性質的建築,各民族“建築語言”的風格是不一樣的,體現了不同的文化心理,體現出不同的文化特點。我們首先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築風格,才能用它的“文法”和“詞彙”為新中國的建築事業服務。

2.研讀課文,討論問題。

(1)如何把握全文的整體結構?

【明確】這篇說明文具有結構嚴謹、層次分明的特點,把握好本文的篇章結構,便於讀懂課文。全文可分為四個部分:前兩段從地域分佈和歷史跨度方面說明中國建築的影響,可以看作是引論;中間談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是文章的主體部分,對中國建築方方面面的特點予以總括說明;然後,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討中國建築的風格和手法,揭示“為什麼”的問題,進一步深化了談論的主題;最後一段,從古為今用的立場出發,提倡熟悉中國建築的“文法”和“詞彙”,在現代社會把我們民族優良的建築傳統發揚光大,可以看作是結語。中間兩部分,介紹特徵,探討風格,是學習的重點。

(2)作者著重說明了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中的哪幾項?

【明確】作者總結出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並不是平均用筆的,而是根據重要程度或說明的難易程度有所側重,重點說明的特徵有:(二)平面佈置,表現出中國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結構方法,體現了中國建築結構體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國建築中最顯著的特徵之一”;(六)屋頂,斜坡飛簷是中國建築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膽使用硃紅和彩繪成為中國建築鮮明的特色。

(3)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國建築的‘文法’”?

【明確】這是一種比喻的說法,借語言文字中“文法”的術語來說明中國建築的風格和手法。所謂“中國建築的‘文法’”,是中國建築幾千年來形成並沿用的慣例法式,從建築框架,到整體構成,從臺基到屋頂,都有一定之規,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靈活性”,體現在具體的建築上,既表現出中國建築的一貫風格,也具有獨特的個性。

(4)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築之間的“可譯性”?

【明確】這也是用“語言和文學”為喻。各民族建築的功用或主要效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現出來的形式卻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語言,表達同一個意思,語言形式卻不相同一樣。所謂的“可譯性”,是指各民族建築在實質上有“同一性質”,可以透過其紛繁多樣的表現形式解讀出來。

佈置作業

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二、三”。

高中語文必修二《聲聲慢》教案 篇12

語文教學內容在總結以往成功教學經驗的同時,將在生態課堂教育理念的引導下,於高一和高二年級教學中側重閱讀教學。高一和高二是提高語文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知識面的關鍵時期學生語文將在高一和高二時期通過閱讀教學的有效實施為高三語文大學聯考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一,課本篇目必修部分,選擇經典篇目進行課堂學習精講。這一部分,主要是老師引導,按照課堂教學模式的要求,推行課堂學習模式,力圖讓學生在課堂上高效地完成對大學聯考題的針對性題型練習,紮實的完成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

第二,課本篇目選修部分,採取由老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先有老師制定選修課文部分的學案,學生在學案的指引下,根據學習目標的要求,自行完成課文內容的學習。這一部分主要利用課堂時間讓學生充分閱讀課本中的經典篇目進行集中學習。

第三,充分利用校內資源進行閱讀。可以採取隔週閱讀的方式,利用語文課堂連堂兩節課的時間進入學校圖書館進行自由閱讀。老師對學生的閱讀有總體規劃,有具體要求,定期查閱學生的閱讀筆記和閱讀心得,指導學生有針對性的選擇圖書,擴大自己的知識視野,提高語文的綜合素養。

第四,主題單元閱讀。這一教學活動以課文單元教學目標為指導,結合相關課外資料,通過學生自主活動的方式進行閱讀、寫作及組織活動能力的鍛鍊。老師明確單元閱讀主題目標,提供與本單元主題相

1關的參考資料的篇目,學生自己動手進行課外資料的搜尋、篩選和閱讀。因為之前通過對課本必修部分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單元主題內容,所以在蒐集資料閱讀時傾向性會比較明顯,單元教學目標會得到更深入的實現。老師每週利用一節課對學生的課外搜尋閱讀成果進行總結,鼓勵學生之間進行交流,評出最佳的課外資料和最優的閱讀心得。

爾後,班級彙總。以班報的形式編排成閱讀資料進行班內傳閱。班報採取小組輪流編輯的方式,每週一期,報紙主題切合課本單元主題,版塊內容全部來源於學生自己的資料搜尋和整理,形式靈活多樣。這種教學形式既讓全體學生參與其中,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寓知識於趣味中,無形中開拓了學生的知識領域,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新學期新氣象。希望通過語文閱讀教學計劃的有效實施實現對教學領域的突破,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積極性,鞏固學生語文知識基礎,提升語文綜合素養,創造大學聯考語文學科成績的新高。

高中語文必修二《聲聲慢》教案 篇13

一、 預習

(一) 預習的內容

1.通讀一遍課文(默讀),讀時動筆勾畫出生字詞和多音形近字。

2. 查字詞典,弄清生字詞的音、形、義。

3. 有感情的放聲朗讀課文兩遍。

(二) 要求

1.在預習單上註明文體(文學體裁註明是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實用文體則辯明是記敘文還是說明文、議論文。

2. 寫出應掌握的文學文體知識

3. 生字詞注音並釋義。

4.寫出整體感知到的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和傾向。

5. 寫出自己對文章結構和寫法感受最深的理解。

6.學習小組交流對文章提出的疑問(每班以4人為1學習小組,各學習小組輪流對該學的課文出一張預習題單。

7.可利用知識導學來預習當天的課文,瞭解本課中要求掌握的重點和難點,初步瞭解課文的大致內容,方便課堂的聽講,提高課堂效率。

二、課堂學習

1.課堂學習提倡民主氣氛,破除教師、作者的權威,可以向教師作者發問質疑,交流自己的觀點和見解。

2. 善於懷疑、敢於發問,勇於回答問題。

3.根據不同的文體特點進行思考,發現問題,根據不同的文體特點可以從以下方面質疑。

記敘文:(1)記敘的要素是什麼?(2)記敘的結構是怎樣的?(3)記敘的祥略是怎樣的?(4)語言表達方式有哪些?(5)所要表達的中心是什麼?

小說:(1)人物形象有哪些特點?(外貌、思想、性格、語言等)(2)故事情節是怎樣的?(結構、順序、線索、細節等)(3)社會環境如何?(背景、場所、景物、人際等)

散文:(1)文章的“形”是怎樣散的?(選材、時空、語言表達等)(2)文章的“神”是如何聚的?(中心、感情、點睛之筆等)(3)文章的構思如何?(線索、結構、過度、照應等)

議論文:(1)中心論點是什麼?(2)論證結構怎樣?(3)運用了哪些論據?(4)採用了哪些論證方法?(5)有什麼語言特點?

說明文:

(1)說明物件是什麼?(2)說明了什麼特徵?(3)運用了什麼說明順序?(4)採用了什麼說明方法?(5)語言有什麼特點?

4.深入鑽研課文,對所學課文養成“四問”的習慣

(1)文章寫了什麼?(2)怎樣寫的?(3)為什麼這樣寫?(4)能不能寫得更好些

五、單元與學月檢測

1.檢測是為了更好的學習,及時調整學習方法,所以檢測不可怕。

2.學月檢測老師出題是為了準確檢測同學們掌握的語文知識和形成能力。

3.結合測評系統檢測階段學習的情況,有效幫助學生明確知識漏洞。

六、語文活動

1.每週讀一篇好文章,談談感受,寫寫讀後感。遨遊在美文的世界裡,味道好極了,有機會的話,晚自習推薦給大家,說說推薦理由。

2.每週背一篇或一首古詩文,輕鬆就搞定了,三年國中下來我可能成為背誦的神童啦!

3.每學期啃一部老師推薦的文學名著,這可是語文學習的精神大餐,每天有空就翻閱,不知不覺怎麼就啃完了。

4.寒暑假怎麼過?可以逛街,順便調查一下街頭巷尾、廣告招牌上的錯別字,寫寫調查報告,也可以噹噹報童,體驗社會生活,如果有足夠的銀子可以來一次遠足旅遊,飽攬天下名山大川……假期太充實了。當然,順便記下自己的點滴心情、感受,不又在學語文嗎?

5.課前一分鐘新聞報道,我喜歡的名言,講個小故事、小笑話等,課堂學習的小佐料,我樂於接受。

6.每天堅持寫150個正楷或行楷字。三年下來我就可以寫一手好字了。

七、養成語文學習的好習慣

1.隨時攜帶使用工具書的習慣,老師不定時檢查。

2.朗讀、背誦的習慣。好文章把它有感情放聲的讀出來,努力記住它。

3. 寫日記、寫讀書筆記、做摘抄的習慣。

4. 做課堂筆記的習慣。

5. 獨立思考,勤學好問的習慣。

6. 珍惜時間的習慣。

7. 課前預習、課後複習的習慣。

高中語文必修二《聲聲慢》教案 篇14

一、 內容及其解析

本課要學的內容《中國建築的特徵》是一篇自然科學小論文,其核心是總括說明我國建築的特徵,理解這篇文章的關鍵是要掌握其文體特點,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結構的邏輯性和文章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在國中到高中的課文中,我們已接觸過說明文,本課作為自然科學小論文就是說明文的深度發展,即說明文重在“說明”,而說明性論文重在說明後的論述。因此,本課在本學科教學中處於承上啟下的地位,有鞏固說明文知識、向縱深開掘論文知識、為今後論文寫作打基礎的作用。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理清文章思路,掌握說明順序以把握結構的邏輯性,並體會語言運用的準確性與嚴密性,解決這兩個重點的關鍵是要鍛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準確運用語言的能力,方法是加強變式訓練。

二、 目標及其解析

目標定位:A.瞭解這種說明性論文的文體特點;

B.理清文章思路,把握結構的邏輯性;

C.體會語言的準確性和嚴密性。

目標解析:A.瞭解就是指對論文與說明文的異同點要弄清楚;

B.把握就是指對本文的思路及其思維的邏輯性要理清楚;

C.體會就是指對有關句子中起修飾作用的定語的含義及其作用要能準確把握。

三、 問題診斷與分析

本課教學中,學生可能遇到的困難是難以把握作者思維的邏輯性。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有限。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強化學生的抽象思維,加強學生對事物的理性認識,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四、 教學支援條件分析

五、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北京清華園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稱為這所著名大學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樑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鏡,正微微地笑著,平靜,坦然,好像剛剛走出家門,到他建立50週年的清華建築系去上班。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樑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國建築的特徵》(板書課題)。

作者簡介

樑思成(1901-1972),我國著名建築學家,清華大學教授,廣東省新會縣人。樑思成教授1923年就學於北京清華學校,1924年赴美留學入康乃爾大學,不久轉學人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1927年獲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碩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學美術研究院學習。1946年為清華大學創辦了建築系,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為中國代表擔任聯合國大廈設計委員會顧問。1948年獲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榮譽博士學位。解放後,歷任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建築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土建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學部委員、中國建築科學院建築歷史理論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全國科學普及協會北京分會副會長等職, 1972年1月9日病逝於北京。

樑思成教授長期從事建築教育事業,對建築教育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生前寫的許多有關中國古代建築的專著和論文,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樑思成教授還以巨大的政治熱情,對北京市的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議,並參加了北京市城市規劃工作,參加了國徽的設計和人民英雄紀念碑、揚州鑑真和尚紀念堂等建築的設計工作,對建築設計的民族形式進行了探索。樑思成教授,是我國最早用科學方法調查研究古代建築和整理建築文獻的學者之一。他的學術著述,引起了中外學者的重視,他的著述是我國建築界的一份寶貴遺產。

解題

題目“中國建築的特徵”,偏正短語。中心詞“特徵”,指事物作為標誌的顯著特色。定語邏輯嚴密,分為兩個層面:“建築”一詞,界定了作者研究的專業學術領域;“中國”一詞,氣宇軒昂,視野巨集觀,表現了作者作為中國建築學一代宗師開闊的視角和強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二、整體感知

問題1:本文屬於什麼文體?(科普說明文)國中階段我們學過了哪些課文?說明文常見的說明方法有哪些?說明文的語言有哪些特點?

設計意圖:讓學生找出說明文與議論文、記敘文的不同點,以掌握其思維規律,為把握作者思路和文章結構作準備。

1.本文3—13自然段的表達方式主要是什麼?(說明)內容是哪方面的?(自然科學方面的:建築特徵)起什麼作用?(介紹)語言特點如何?(平實、準確)屬何文體?(說明文)

2、《說“木葉”》的表達方式主要是什麼?(議論)內容是哪方面的?(文學方面的看法:詩人們愛用“木葉”入詩的原因)起什麼作用?(找理由分析,通過感悟談看法)語言特點如何?(平實、穩健)屬何文體?(議論性隨筆)

問題2:文章思路如何?可以分為幾個部分?

設計意圖:掌握論文寫作的邏輯順序,正確劃分段落,借鑑於作文中學會謀篇佈局。

這篇說明文具有結構嚴謹、層次分明的特點,把握好本文的篇章結構,便於讀懂課文。

全文可分為四個部分:

1-2段:從地域分佈和歷史跨度方面說明中國建築的影響,可以看作是引論。

3-13段:談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是文章的主體部分,對中國建築方方面面的特點予以總括說明。

3-19段: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討中國建築的風格和手法,揭示為什麼的問題,進一步深化了談論的主題。

最後一段,從古為今用的立場出發,提倡熟悉中國建築的文法和詞彙,在現代社會把我們民族優良的建築傳統發揚光大,可以看作是結語。中間兩部分,介紹特徵,探討風格,是學習的重點。

問題3:作者將中國建築的基本特徵概括為九點。這九點可以概括為幾個方面?

(一)(二)說明中國建築的總體特徵。

(一)講立體構成,單個的建築自下而上一般是由臺基、主體(房屋)和屋頂三個主要部分構成的。

(二)講平面佈局,一所房子由一個建築群落組成,左右呈軸對稱,主要房屋朝南,整個建築群有主有從,有戶外的空間。

(三)至(五)說明中國建築的結構特點。

(三)從整體上介紹了中國建築的結構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橫樑的框架結構,並解釋了中國建築的力學原理,指出這與現代的鋼筋混凝土構架或鋼骨架從結構原則上是一樣的。

(四)說明斗拱的作用,先給予一個描述性的定義:拱是弓形短木,鬥是鬥形方木塊,它們組合起來稱斗拱。它不但可用以減少立柱和橫樑交接處的剪力,還具有裝飾作用。

(五)說明舉折,舉架的作用,即為了形成屋頂的斜坡或曲面。

(六)至(九)介紹中國建築外觀、顏色、裝飾等方面的特點。

(六)介紹屋頂,指出它是中國建築中最主要的特徵之一,並在與其他建築體系的比較中,盛稱翹起如翼的屋頂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驕傲。

(七)從著色方面介紹中國建築的特徵,指出在使用顏色上,中國建築是世界各建築體系中最大膽的,不但在大建築物中使用硃紅色,而且還大量用彩繪來裝飾木架部件。

(八)介紹中國建築的裝飾部件,大到結構部件、脊吻、瓦當,小到門窗、門環、角葉,都具有很強的裝飾形狀或圖案。

(九)說明中國建築在用材方面的裝飾特點,有色的琉璃磚瓦、油漆、木刻、石雕、磚雕等,無不盡顯中國建築的裝飾特徵。

九大特徵精要地概括了中國建築的特點,既有形象生動的描述,也有理論層面上的解釋,給讀者一個明晰的印象。

然後,作者提出了中國建築的文法問題,從更深層次上探討了中國建築的組織風格。這種風格,既有一定之規,有一定的約束性,表現出千篇一律的一面;又可以靈活創新,表達極不相同的情感,解決極不相同的問題,創造極不相同的型別,表現出千變萬化的一面。作者以詞彙和文法為喻,說明了建築的'文章'的構成原理,並進而與世界各民族的建築相比較,說明中國建築一直堅持木架結構法,並把它發展得盡善盡美,不但具有實用價值,還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最後,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築之間的'可譯性'的問題,指出同一性質的建築,各民族建築語言的風格是不一樣的,體現了不同的文化心理,體現出不同的文化特點。我們首先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築風格,才能用它的文法和詞彙為新中國的建築事業服務。

問題4:作者著重說明了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中的哪幾項?

作者總結出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並不是平均用筆的,而是根據重要程度或說明的難易程度有所側重,重點說明的特徵有:(二)平面佈置,表現出中國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結構方法,體現了中國建築結構體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國建築中最顯著的特徵之一;(六)屋頂,斜坡飛簷是中國建築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膽使用硃紅和彩繪成為中國建築鮮明的特色。

問題5: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是按什麼順序展開的?

1、由整體到區域性

2、由主(結構)到次(裝飾)

三、疑難問題探析

問題6: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國建築的'文法'?

這是一種比喻的說法,借語言文字中文法的術語來說明中國建築的風格和手法。所謂中國建築的'文法',是中國建築幾千年來形成並沿用的慣例法式,從建築框架,到整體構成,從臺基到屋頂,都有一定之規,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靈活性,體現在具體的建築上,既表現出中國建築的一貫風格,也具有獨特的個性。

問題7: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國建築的‘詞彙’”?

作者在文章中說的“詞彙”是指建築的材料。這是比喻的說法。中國建築中如一軒一樓等那些相對獨立的建築個體,如同“詞彙”遵循“文法”構成文章一樣,它們能遵循中國建築法式組織起來,形成建築的整體。

問題8: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築之間的可譯性?

這也是用語言和文學為喻。各民族建築的功用或主要效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現出來的形式卻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語言,表達同一個意思,語言形式卻不相同一樣。所謂的可譯性,是指各民族建築在實質上有同一性質,可以透過其紛繁多樣的表現形式解讀出來。

四、課文總結

本文從整體上按照引論、本論、結論三大部件來安排文章的大框架。在主體部分採取先分後合的說明順序。先分說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再合說中國建築的風格和手法。即使是一個小的段落,也是精心安排結構。因而,整篇文章顯出謹嚴的結構美。

高中語文必修二《聲聲慢》教案 篇15

【教學目的】

1、瞭解作者渴望為國效力的思想與壯志未酬的苦悶,正確理解“人生如夢”的思想情緒。

2、理解《赤壁懷古》一詞中寫景、詠史、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3、瞭解豪放宋詞的風格特點,提高古典詩詞閱讀鑑賞能力。

【難點重點分析】

1、怎樣正確理解《赤壁懷古》的思想內容?

《赤壁懷古》融寫景、懷古、抒情為一體,從描繪古戰場的雄奇景色入手,贊一代儒將周瑜的豐功偉績,抒發作者個人的貶謫失意、功業無成的感慨。結尾處“人生入夢”的感慨是作者迅速從惆悵失意中排解出來,表達蘇軾特有的曠達灑脫情懷。

2、作為豪放派代表詞人的蘇軾在寫作上有什麼特色?怎樣理解《赤壁懷古》的藝術特色?

蘇軾以詩為詞,使詞的內容不再拘於傳統的離愁別緒,反映較廣闊的社會生活,拓寬了詞的題材;使詞的形式不再為規定的宮調、身律所束縛,一掃詞的柔弱氣息,開創了豪放詞派。蘇詞氣勢雄偉,一瀉千里,提高了詞的意境。《赤壁懷古》是豪放派宋詞的代表作,詞的主旋律感情激盪,氣勢雄壯。全詞借古抒懷,將寫景、詠史、抒情容為一體,借詠史抒發作者積極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業無成的感慨。

【教學設想】

聯絡餘秋雨的《東破突圍》,引導學生理解分析鑑賞《赤壁懷古》的思想內容,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發揮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積極性,加強課文背誦,通過讀課文、看註解、議特點等方法,提高學生宋詞閱讀鑑賞能力。

安排一教時。

【教學步驟與內容】

一、匯入

介紹餘秋雨的《東破突圍》,正是由於被貶職,蘇東坡突破了小人們的包圍,使他真正審視人生的真諦,從而寫出了流傳千古的曠世傑作《前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念奴嬌赤壁懷古》歷來被稱為宋詞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蘇軾被貶到黃州期間所寫,表達了詞人對古代英雄的讚美和壯志未酬的感慨。

二、指導朗讀,正音,讀出氣勢

三、研讀課文,學生整體把握全詞內容

1、大將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分析“大”“淘”──-有氣勢

淘盡風流人物,解釋風流人物──無數出色的人才

2、可懷人物那麼多,為什單單懷念周瑜?捕捉有關描寫周瑜的語句,分析周瑜形象

小組討論:

明確:

小喬初嫁了──英雄

雄姿英發──有氣魄

羽扇綸巾──儒將

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大智大勇

是個風流人物

3、作者把周瑜放在怎樣的背景下來寫?

明確:景色描寫中──-亂石驚濤浪花

4、這個景色有什麼特點?如何描寫?

明確:氣勢磅礴

穿空────峻偉

卷千堆────浩大

用了比喻、誇張、擬人的手法

千堆雪比喻巨浪。

5、為什麼把周瑜放到這樣一個景色中去?

襯托英雄氣概、英雄風采,景和人相得益彰。

6、討論:為什麼單單懷周瑜?

參考:

⑴ 建功年齡:

蘇軾四十多歲團練副使虛職

周瑜二十多歲就被重用

⑵ 機遇:

蘇軾遺憾沒有碰到這樣的機會

周瑜碰到了孫權這樣的明君

⑶ 赤壁之戰中主要角色是周瑜。

⑷ 惺惺惜惺惺蘇軾:“知音如周瑜。”

懷古的目的是為了抒發感情。

7、抒發什麼感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笑什麼──多情

多情──多愁善感

愁什麼──被排擠不得志仕途不平大志難以實現

感──惆悵失意

8、但文章如果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就不是蘇軾了。如何理解“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明確:人生如夢,自己一生算得了什麼,在千古人物都被淘盡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應該僅僅是自己,而應該是千古不變的江月,就把這杯酒敬給了千古不變的江月。

應該說他能迅速從惆悵失意中解脫出來,表達了蘇軾特有的曠達灑脫情懷。這真叫做人生短暫,江月永恆,壯志難酬,豪情長存。

四、總結歸納主旨

全詞由江帶出,景、史、情渾然一體,它洋溢著一種緬懷英雄、追求功業、寄情自然的那種豪放激情,三維一體構成了一種心情,這就是詞的主旨所在。

五、評價《赤壁懷古》的藝術價值,引導學生進一步體味豪放派詞人蘇軾詞作的整體風格

(餘秋雨:沒有黃州被貶,一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際。)

六、拓展加深,佈置課後作業

課後查閱一些資料,思考比較《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和《赤壁懷古》的異同,就其思想內容或藝術特色寫一篇短評。

高中語文必修二《聲聲慢》教案 篇1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寥落、桀驁、屠戮、喋血、洗滌、浸漬、菲薄、租賃、殞身不恤、長歌當哭”等詞語的含義。

2.學會採用勾畫、摘錄關鍵詞語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發展的脈絡,理清全文思路。

能力目標

1.提高理解句子含義以及表達作用的能力。

2.訓練並培養學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德育目標

認識帝國主義、封建軍閥及其御用文人的凶殘卑劣,學習愛國青年的革命精神。

教學重點

1.整體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內容。

2.學習文章記敘、議論、抒情融為一體的表達技巧,重點體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3.品析文章關鍵語句的深刻含義。

教學難點

訓練並培養學生自行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時間]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嗚呼三月一十八,  養官本是為衛國! 北京殺人如亂麻!  誰知化作豺與蛇!

民賊大試毒辣手,  高標廉價賣中華! 半天黃塵翻血花!  甘拜異種作爹媽!

晚來城郭啼寒鴉,  願梟其首籍其家! 悲風帶雪吹!    死者今已矣,

地流赤血成血窪!  生者肯放他?! 死者血中躺,    嗚呼三月一十八!

傷者血中爬!    北京殺人如亂麻! 嗚呼三月一十八,  北京殺人亂如麻!

二、介紹背景

《記念劉和珍君》一文,寫於一九二六年四月一日,最初發表在一九二六年四月十二日《語絲》週刊第七十四期上,後由作者編入《華蓋集續編》。

1926年3月18日,為抗議日本軍艦炮擊天津大沽口的侵略行徑,北京各界人士和愛國學生五千餘人集會在天安前遊行示威,會後結隊赴段祺瑞執政府請願。女師大師生是由學生會組織上街的,領隊的就是年僅22歲的學生自治會主席劉和珍。行進在隊伍前面的還有張靜淑、暢德群等,都高舉著紙旗,呼喊著口號。當來到鐵獅子衚衕附近時,段祺瑞執政府命令衛隊向清願隊伍開槍射擊,並用大刀、鐵棍亂砍猛打。打死打傷200餘人,劉和珍走在前頭,首當其衝,中彈倒下。張靜淑和楊德群先後前去攙扶,也相繼中彈。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三一八”慘案。

慘案發生的當天,魯迅先生就寫了《無花的薔薇之二》,稱這一天是“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此後在《死地”》《空談》等文中,連續猛烈地抨擊了中外反動派“誘殺”青年的“禽獸”行為,揭穿“流言家”的謊言,哀悼和歌頌愛國青年。1926年4月1日,魯迅先生再次寫下了憂憤深廣、感情濃郁的敘事性悼念雜文《記念劉和珍君》。

三、分析文章總體思路

學生自讀課文然後,回答下面問題:

學生思考:課文的七節中哪幾個小節集中寫了劉和珍君?

明確:三、四、五節。

提問:第一、二:小節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

明確:交代寫作緣由

提問:第六、七小節又起什麼作用?

明確:揭示這次事件的教訓和直義。

教師總結:全文思路的起點是本文的寫作緣由,即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然後記述劉和珍的生平事蹟和遇難經過;在敘事的基礎上再深入一步,議論“三一八”慘案的教訓和意義。三者相互交錯,始終統一於“記念”這一中心,這就是本文的總體思路。

四、具體分析每部分的思路

分析第一部分(一、二節)的思路

(1)學生齊瀆後,思考本部分寫作的緣由,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語句?如何理解這句話?作者為什麼一再強調?

明確:文中具有提示性的語句是“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這句話在文中出現了兩次。“必要”何在呢?其一是要悼念、祭奠遇害者劉和珍君,正如文中所言:“以我的最大哀痛顯示於非人間,使它們快意於我的苦痛,就將這作為後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獻於逝者的靈前。”其二則在於喚醒庸人,因為“造化又常常為庸人設計,以時間的流駛,來洗滌舊跡,僅使留下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這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給暫得偷生,維持著這似人非人的世界”。魯迅先生為了讓人牢記這筆血債,喚醒國人打破這“非人的世界”也“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

板書:奠烈士 醒庸人

(2)學生討論:從寫作的緣由出發是常見的思路,為什麼關於寫作緣由說了那麼多的話,也就是思路在第一、二部分為什麼老圍繞這一點展開?

明確:可以看出,作者借寫作緣由這個話題,把發生慘案兩週來各方面的動態都概括進去了。愛國力量方面,學校舉行追悼會,程君深情地懷念著劉和珍,可見正義力量並沒有屈服段政府的淫威,他們照樣悼念被段政府誣指為“惡人”的遇害者。反動勢力方面,提出了“幾個所謂學者文人的陰險的論調”。中間狀態的市民,則勾畫了他們淡漠的情狀,此事在他們心中僅留下“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維持著這似人非人的世界”一句,就是對當時政治形勢的概括。再則,魯迅把兩週來自己感情的歷程也坦陳在讀者面前,大悲、大哀、大憤、大怒,為全文營造了濃郁的抒情氛圍,表現了作者的愛憎之情,體現了由愛到憎的邏輯思路。

板書:思路順序

愛 邏

憎 輯

五、佈置作業:

第二課時

[教學時間]

[教學過程]

一、1分析第二部分(三、四、五節)的思路

指名3位同學分別朗讀三、四、五節,讀完後組織學生討論:第二部分是按怎樣的思路佈局的?怎樣理解三、四、五節內容之間的聯絡?

明確:第二部分是按時間順序安排思路的,先回憶作者與劉和珍的最初相識,再詳細敘述她遇難的經過。遇難又分兩步,從事件概況到遇害細節。

第三節側重寫劉和珍生前的事蹟,即她在女師大學生運動中的出色表現。魯迅先生寫與劉和珍的關係,謙虛地自稱為“苟活到現在的我”;在寫向劉和珍致哀時,又用了“奉獻”一詞,充分表達了對烈士的高度讚頌和深切的悼念之情。接著作者寫劉和珍在學生運動中和平時的表現,反覆寫到她“始終微笑著,態度很溫和”,其意蘊是說,世上哪有這樣的“惡人”?為下文劉和珍慘遭槍殺作了鋪墊。正因為劉和珍君的出色表現,劉和珍君的“溫和”“微笑”使魯迅先生“不料”“也不信”,“況且始終微笑著的和藹的劉和珍君”會“無端在府門前喋血”。但面對血淋淋的殘殺,無恥的誣衊和卑鄙惡劣的流言蜚語,魯迅先生不能不感到:“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麼話可說呢?”極度的憤怒使魯迅先生髮出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的呼喊。由此,魯迅先生在第五小節中懷著悲憤的心情追敘了劉和珍等無端遇害的具體經過,讚揚烈士臨難沉著、勇敢和互相救助的精神,進一步聲討反動軍閥屠殺愛國青年的滔天罪行。

板書:

追述生前事蹟 生前 時

詳寫遇難經過 遇害 間

2 分析第三部分(六、七節)的思路

(學生齊讀兩遍)

提問:這部分是按怎樣的思路佈局的?

明確:這部分先否定了徒手請願的做法,痛心地指出愛國青年的犧牲沒有解決什麼問題。 非人的世界“依舊太平”。並以“煤的形成”作比喻,深刻闡明“人類血戰前行的歷史”往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才能前進一小步,而且“請願是不在其中的,更何況是徒手”。由此,沉痛地指出這次慘案的經驗教訓,意在告訴國民認清反動統治者“吃人”的本性,吸取血的教訓,改變戰鬥方法。然後將筆鋒一轉高度評價和熱情歌頌了她們“這一回在彈雨中互相救助,雖殞身不恤”的優秀品質和崇高精神,肯定了死傷者對於將來的意義:“苟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鼓勵“真的猛士”要奮然而前行。可見這部分是按由否定到肯定的邏輯順序佈局思路的。

板書:

教訓意義

3 課堂小結

全文共七節,可以歸併為三部分。因為一、二小節交代了寫作的緣由,三、四、五小節記敘劉和珍君的生前事蹟和遇難經過,六、七小節再深入一步,議論“三一八”慘案的教訓和深遠意義。2.兩次強調“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主要是突出表明寫這篇文章的動機。第一個“必要”,說的是要悼念遇害者劉和珍君,奉獻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訴段淇瑞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陰險論調;第二個“必要”在於喚醒庸人,要人們牢記這筆血債。所以這兩個“必要”的含義不完全相同。3.“我還有什麼話可說呢”則是魯迅先生面對突如其來的噩耗,凶殘的槍殺,目不忍視,耳不忍聞,悲憤得說不出話來。然而,作者還是要說話的,要揭露反動派的罪惡行徑!這裡表現了作者強烈的憤怒之情。4.魯迅先生把對鬥爭方式的理性反思放在前面,最後一節肯定烈士的勇毅對於將來的意義,全文收束在高昂的鬥爭精神上,更有鼓舞人心的力量,顛倒過來,就沒有這樣的效果。

二、我們理清了文章的思路,把握了文章的內容,同時感受到了魯迅先生思想的深邃獨到。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文章的表達技巧,體味作者字裡行間的濃濃情意

1.學生選擇最能體現作者情感的句段進行朗讀。

2.議論交流自己的感受,然後自由發者。

學生甲:作者說:“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可是我實在無話可說。”因為“四十多個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圍,使我艱於呼吸視聽,那裡還能有什麼言語?”這就反襯出當時社會的極度黑暗,作者處於極度的悲痛和憤怒中。

學生乙:作者寫了這篇紀念文章,“以我的最大哀痛顯示於非人間,使它們快意於我的苦痛”,作為祭品奉獻於逝者的靈前。這一方面表達了作者對犧牲者的尊敬,踏著犧牲者的足跡繼續前進的決心;同時還表達了作者對反動軍閥和所謂學者文人的無比輕蔑(明知道這些東西會“快意於我的苦痛”而偏偏將最大的哀痛顯示出來,這正是作者對於這些東西的嚴峻的示威)。

學生丙:作者說:“她不是‘苟活到現在的我’的學生,是為了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這裡有作者的自謙,也有對死者的最大尊敬。

……

3.學生討論:文章是如何將記敘、抒情、議論交錯結合,達到有機統一的境地的?然後舉例說明。

明確:如本文的第五節,敘述劉和珍、楊德群的死難和張靜淑的重傷,就一直充滿著強烈的抒情因素和議論色彩。“自然,請願而已,稍有人心者,誰也不會料到有這樣的羅網。”這是議論。穿插在敘事之中不僅天衣無縫,而且使文章力量陡增。“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轉輾於文明人所發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軍的懲創學生的武功,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這更是熔記敘、抒情、議論於一爐,加上正面感嘆和反語諷刺形成對比,文章的深厚思想內容和作者的鮮明愛憎態度,便表達得更酣暢淋漓了。

第三課時

[教學時間]

品析關鍵語句的深刻含義

許廣平曾說:“《記念劉和珍君》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淚,是用血淚寫出了心坎裡的同聲一哭。”下面我們就用心去解讀幾個句子,用心去感受先生的悲憤之情吧!

1.解讀“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這段文字。

(1)

必須敢於正視,這才可望敢想、敢說、敢做、敢當。(出自《論睜了眼看》)

叛逆的猛士出於人間:他屹立著,洞見一切已改和現有的廢墟和荒墳,記得一切深廣和久遠的痛苦,正視一切重迭淤積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將生和未生。(出自《淡淡的血痕中》)

(2)學生分析後明確:“真的猛士”,指真正勇猛的革命戰士;“慘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鮮血”指反動政府製造凶殺的這種黑暗現實。因此,第一句話可理解為:真正的革命者是敢於正視這種黑暗的現實的。這兩句話的含義可理解為:真正的革命戰士,面對國家和民族的慘淡前途和人民的悲慘命運感到哀痛,他們又為改變黑暗現實,以勇往直前、奮鬥獻身為最大的幸福。

2.解讀“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麼話可說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這段話。

(1)

假如這樣的青年一殺就完,要知道屠殺者也絕不是勝利者。

中國要和愛國者的滅亡一同滅亡……

如果中國還不至於滅亡,則已往的史實示教過我們,將來的事便要大出屠殺者的意料之外一一這不是一件事的結束,是一件事的開頭。墨寫的謊說,決掩不住血寫的事實。血債必須用同物償還。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出自《無花的薔薇之二》)

(2)明確:“慘象”指反動軍閥的血腥鎮壓;“流言”指御用文人的無恥誣衊。這兩個詞回答了“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為喚醒民眾,作者在最後指出“沉默”的兩種前途:一種是爆發,即舉行革命;一種是滅亡,即民眾悲觀失望、意志消沉、民族衰亡,但作者在強調爆發。

3.解讀“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轉輾於文明人所發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軍的懲創學生的武功,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這段話。

明確:第一句中的“這”指代“三個女子的從容”;第二句中的“這幾縷血痕”指的是“三一八”大屠殺。“文明”“偉績”“武功”部運用了反語的手法。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讚頌三個女子臨危不懼、沉勇友愛的偉大精神,揭露殺人者的罪惡行徑,表達了作者萬分悲憤的心情。

4.解讀“人類的血戰前行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大量的木材,結果卻只是一小塊,但請願是不在其中的,更何況是徒手”這句話。

(1)

①改革自然常不免於流血,但流血非即等於改革。血的應用,正如金錢一般,吝嗇固然是不行的,浪費也大大的失算。

②但願這樣的請願,從此停止就好。

③以血的洪流淹死一個敵人,以同胞的屍體填滿一個缺陷,已經是陳腐的話了,從新的、戰術的眼光看起來,這是多麼大的損失。

(出自《空談》)

(2)明確:“大量的木材”喻指代價巨大的流血鬥爭;“其中”指流血鬥爭。作者用煤的形成來比喻犧牲巨大才換來了社會的一點進步,而請願何能推動歷史的進步呢?可見作者是否定徒手請願這種鬥爭方式的。

5.解讀“苟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這句話。

明確:這個並列複句,十分恰當地評價了“三一八”死難烈士對於將來的意義。儘管,在這“並非人間”的世上活著的,有許多是“苟活者”,但即使是“苟活者”,也將從壯烈的事件中看到一點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而“真的猛士”將越來越多,先驅者的壯烈精神將激勵、鼓舞他們更加勇猛堅定地去鬥爭、前進。

全文總結

《記念劉和珍君》就是這樣一曲讚頌“為了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的悲壯戰歌,一支激勵仁人志士“更奮然而前行”的深沉號角,一篇聲討反動勢力的戰鬥檄文。全篇洋溢著悲憤熾烈、激動人心的強烈感情。

佈置作業:熟練背誦文章的二、四小節。

高中語文必修二《聲聲慢》教案 篇17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瞭解曹雪芹和《紅樓夢》的思想、藝術成就;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徵和表現人物的手法。

過程與方法 分析小說的典型環境;通過鑑賞分析人物的語言、動作來把握人物性格。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我國封建社會的現實生活百態,瞭解封建社會的腐朽及其必然滅亡的規律。

教學重點和難點 分析環境描寫的作用;分析王熙鳳、林黛玉、賈寶玉的形象,學習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學課時 四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解題

1、匯入課文

中國四大古典名著:《紅樓夢》曹雪芹,《西遊記》吳承恩,《三國演義》羅貫中,《水滸傳》施耐庵。其中《紅樓夢》是中國古典文學創作的顛峰之作,代表了中國古典小說的最高成就。有人說,“開談不講《紅樓夢》,縱讀詩書也枉然。”

2、作者簡介

曹雪芹(約1715——1763),名霑,字夢阮,是號雪芹,清代卓越的小說家。曹雪芹的一生經歷了曹家由興盛到衰敗的過程,早年過著豪華的公子生活,晚年卻窮愁潦倒,賣字畫度日,生活於貧困之中。巨大的變故使其對社會有了深刻的認識,“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創作了我國古典小說中最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紅樓夢》。

3、關於《紅樓夢》

《紅樓夢》原名《石頭記》,是我國古典小說的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國古代小說中最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品,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偉大作品,在我國文學史和世界文學史上都佔有重要的地位。

全書以寶黛愛情悲劇為主線,通過描寫賈、王、史、薛四大家族的盛衰歷史,揭示了封建社揭露了封建統治的罪惡和腐朽,會必然滅亡的歷史以展趨勢。《紅樓夢》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是中國古典小說的最高峰。

本文選自《紅樓夢》故事的第三回《金陵起復賈雨村,榮國府收養林黛玉》,是全書的序幕組成部分之一。本文以林黛玉進賈府的一天行蹤為線索,通過她的所見所聞,介紹了賈府的一大批批重要人物,展現了賈府與眾不同,拉開了《紅樓夢》故事的帷幕。

本文在紅樓夢中的作用:第一次展現了小說中眾多人物所活動的典型環境——賈府;第一次描寫小說中的一批主要人物;第一次描寫了小說主人公賈寶玉與林黛玉的首次相對。

二、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畫出重要字詞,為林黛玉畫一幅進賈府的簡明行程圖。

2、重點字音。

翠幄Wò 敕造Chì 便宜biàn 憊懶bèi 放誕dàn

伺候cì 作揖yī 嫡親dí 狡黠xiá 杜撰zhuàn

內幃wéi 兩靨yè 忖度cǔn 阜盛fù 綰著(wǎn)

盥沐(guàn)宮絛(tāo) 嗔視(chēn)

3、解釋詞語。

小廝:未成年的男僕人。廝,剝削階級對服雜役的人輕蔑的稱呼。

廝認:互相認識。廝,互相。

納罕:感到奇怪。

斂聲屏氣:恭敬嚴肅得不敢說話、屏住呼吸。

茗碗:茶碗。茗,泛指各種茶。

憨頑:天真頑皮,憨,樸實天真。

懵懂:糊塗,不明事理。

草莽:指野草、雜草。“腹內原來草莽”,意思是說賈寶玉腹中只有雜草,沒有當時一般人所說的才學。

潦倒:對自己的舉止行為不加約束檢點。

紈褲:原指富貴人家子弟的華美衣著,引申指富貴人家的子弟。

膏粱:指富貴子弟。

偏僻:偏激、不端正。

便宜:方便。

態度:神態。

不經之談:不合常理。

體格風騷:姿容俏麗。

可憐辜負好韶光:可惜。

憊懶:涎皮賴臉。

3、理清思路,瞭解情節。

林黛玉去了哪幾處,見了哪些人?請你為林黛玉畫一幅進賈府的簡明行程圖。

要點:揚州--金陵賈府:賈母處(史、王邢李--三姐妹、王熙鳳)--賈赦處、賈政處--賈母處(寶玉)。

出示林黛玉進賈府行程圖。

小結:課文以林黛玉進賈府的事件為中心,沿著一條線索,一步步開展故事情節,條理層次十分清楚。

4、思考問題。

從本文,我們可以看到什麼?

①封建社會的不平等,賈府大富大路貴,窮奢極侈,令人驚訝眩目。他們自己不會創造財富,由大批奴僕和丫環為之服務。

②在這個封建家庭中,實行的是封建專制,家長統治,由賈母一人說了算數,由賈母一人支配一切。

③在這個封建家庭中,封建的秩序扼殺個性,繁縟的禮儀使用權人活潑不得,空氣十分壓抑。

④但是我們也從中看到了這樣一點:這個封建社會已經在開始動搖了,寶玉的對封建社會的全部意識不迷信,並對這些封建秩序有所違拗,是反叛傾向的表現。

三、解讀環境

(一)引入環境描寫的分析

林黛玉進賈府,賈府便是她以後長期生活的地方。課文交代,未進府之前,“林黛玉常聽得母親說過,他外祖母家與別家不同”。這“不同”就是通過林黛玉的一雙慧眼一層層鋪陳開來。作者就是以黛玉進府的行蹤為線索,通過她的視線來描寫賈府這一典型環境,這也是作者第一次向讀者展現小說的典型環境。就讓我們隨著黛玉到賈府看一看。

(二)課文從哪些方面描寫賈府的環境

第一,賈府的硬體

⒈回顧林黛玉進賈府的過程。

黛玉乘轎子,自東往西,經過榮國府大門,由西角門進入賈府,進垂花門後,步行抄手遊廊(又稱穿堂),至正房大院拜見賈母;後大家送至穿堂,出垂花門與刑夫人等乘車出西角門,往東過榮國府正門……

⒉提問:賈府地處街市繁華人煙阜盛之處,黛玉來到門前看到了什麼情況?

提示:黛玉看到寧、榮二府相隔不遠,處於繁華街市、阜盛人煙之中,僅就外觀,就突出地感覺到它“大”:門前蹲著兩個大獅子;門是三間獸頭大門;正門之上有一匾,匾上書寫著五個大字。三個“大”字不但表現了賈府建築的巨集偉外觀,而且也暗示了賈府顯豁高貴的社會地位,更顯示出貴族之家的威嚴和顯赫。——巨集偉的外觀,硬體之一。

⒊提問:黛玉進入賈府到賈母處,她看到了什麼?

提示:從榮府西角門進去,走“一射之地”,轉至垂花門,過穿堂,繞插屏,再經三間過廳,後面方是賈母居住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間上房,皆雕樑畫棟,兩邊穿山遊廊廂房,掛著各色鸚鵡、畫眉等鳥雀。”這樣穿堂過廳一路行來,僕役、婆子、丫環輪番更換,的確給人以侯門深似海的感覺。然而賈母居處還不是正內室。這樣的建築結構,既莊嚴肅穆,又表現出豪門貴族氣派。——講究的佈局,硬體之二。

⒋林黛玉進賈府,走過了許多廳、堂、房、屋,作者描寫得最細緻的就是榮禧堂。 請同學們看看這一段文字著重寫了那些器物?先寫的什麼,後寫的什麼,這些又說明了什麼?

匾:皇帝親筆書寫,還蓋了玉印。

畫:墨龍大畫表示主人是隨班上朝、陪伴皇帝的朝廷大臣。

對聯:東安郡王。

落款的讀法:同鄉世教弟/勳襲東安郡王/穆蒔/拜手書。

就“榮禧堂”而言,先以特寫鏡頭詳細介紹了堂屋中的匾額,無論是匾的質地花紋,匾上大字的規格,還是匾上的題字與印璽,都顯示著

主人的社會地位;室內陳設的大紫檀雕螭案、青綠古銅鼎、待漏隨朝墨龍大畫、楠木交椅、玻璃盒等,都說明了主人的富貴豪華。就是耳房內的陳設和器物也頗為華貴:靠背、引枕、條褥,都飾以龍蟒;小几、香盒、酒槲、茗碗乃至痰盒都各具特色。這都上賈府權力、地位的象徵——華貴的陳設,硬體之三。

小結:環境描寫寫出了賈府的顯赫高貴,是一個禮儀之家。

第二,賈府的“軟體”

提問:賈府庭院的氣勢之巨集、佈局之妙、陳設之精,充分顯示了高門大第的威嚴、顯豁,社會地位的尊崇、高貴。但,這只是“硬體”。黛玉進賈府,她所感的,還有府裡處處透露著的逼人的神魄,可謂“軟體”。請說說賈府“軟體”的特點。

⒈非凡的服飾。如王熙鳳的衣飾打扮“彩繡輝煌”,賈寶玉、王夫人等乃至僕婦下人,“包裝”都是很“精良”。

⒉驕矜的氣質。賈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紈、三春等身上都有一種驕矜之氣。

3.煩瑣的儀節。

(1)為什麼黛玉進賈府要走這樣迂迴曲折的道路呢?比如說林黛玉自東往西,先見大舅不是順路嗎?(應該先看望外婆)

(2)看了外婆之後,順路去看二舅不可以嗎?

在賈府,走路可表示個小問題。作者在文章開頭似乎已經挑明瞭,“這林黛玉常聽得母親說……”。“多”走一步不行,“少”走一步呢,恐怕也不行。這裡有個理儀問題,要尊卑有序。不僅“行”如此,“衣、食‘住”都如此。

(3)賈母與孫女們吃飯,不說飯菜的豐盛和程式,單是座次就夠讓人眼花繚亂的了。

賈母正面榻上獨坐,兩邊四張空椅,熙風忙拉了黛玉在左邊第一張椅上坐了,黛玉十分退讓。……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

賈母

迎春 黛玉

惜春 探春

可見,清代的席位是以左為尊。

⑷他們吃飯時似乎很嚴肅,“寂然飯畢”,哪有這樣招待客人的?

古語:“食不言,寢不語。”這也是“禮”。作者就是通過賈府日常生活的描寫,寫出賈府是個禮儀之家。再如用飯時,“李氏捧飯,熙鳳安箸,王夫人進羹”,十分講位次;丫鬟旁邊執著拂塵,李紈、熙鳳二人立於案旁“佈讓”,“寂然”吃飯,吃過了漱口洗手,之後吃茶。一套儀節,均不得亂來。

(5)丫環進來笑道:“寶玉來了!”丫環對少爺直呼其名,這不和禮儀矛盾嗎?

小說52回有交代:寶玉銜玉而生,賈母怕這正出的孫子有來歷,難養活,而要求下人直呼其名。可見,賈府講的封建禮教。

由此不難看出,賈府的富貴尊榮,不僅是物質的,還有禮教的;不僅寫出了富貴尊榮,也寫出封建社會的等級森嚴。

結語:透過林黛玉的眼睛,我們看到了賈府那巨集偉的外觀、講究的佈局,華貴的陳設,那皇帝御書的金匾、烏木鏨銀的對聯,那等級分明的禮儀,豪門貴族的氣派,果然與別家不同。從中我們不是也看到了封建統治階級驕奢淫逸的生活和階級對立、階級壓迫的社會現實嗎?可以說賈府這個典型環境就是封建社會的一個縮影。

(三)環境描寫作用

小說環境描寫的作用:渲染營造某種氛圍或氣氛;交代事情發生的時間和地點,增加事情的真實性;交代人物活動環境;展開、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為下文情節發展作鋪墊;交代人物身份,表現人物性格;襯托人物心情;深化文章主題;象徵和暗示。

那麼,課文《林黛玉進賈府》中的環境描寫,究竟具有哪些作用呢?

(1)人物活動,情節展開提供場景。這是一個常規的認識,在小說中,情節、人物、環境本來就是三位一體,密不可分的。在本課中,賈府的環境是通過林黛玉眼睛展示出來的,隨著林黛玉一路行來而一路寫來。小說以後人物的活動和故事情節發展,也離不開這些環境。

(2)地位身份的象徵,人物關係的顯現。賈府大門、“榮禧堂”和整個府第的龐大、豪華以及“敕造”、“書賜”和“東安郡王手書”等等字樣,充分顯示出賈府在社會上尊貴、顯赫的地位,與朝廷、皇親權貴之間的密切關係。賈母住處庭院深深、軒峻壯麗,顯示她在府中至高無上的地位。賈赦小院遠離中心,賈政住處卻緊靠“榮禧堂”,也可看出賈母親幼疏長,兄弟倆在榮府中實際地位的高低,賈政才是真正的一家之主。王熙鳳住處就在“榮禧堂”之後,與賈母院、賈政王夫人住處都很靠近,符合她榮府管家的地位,也顯示她左右逢源的關係。

(3)人物個性品格和生活情趣的寫照。在賈母處,掛著各色鸚鵡、畫眉等鳥雀,說明這位老祖宗地位尊貴,又不管事,於是一味找樂的情趣。賈政的小正房內,擺放著半舊傢俱陳設、書籍茶具等顯示他刻板、保守卻又迂腐、假正經的個性品格。賈赦小院中,樹木山石隨處可見,還有一群盛妝麗人出入其間,此公在小說中一出場,不是搶奪人家古董、假山石,就是逼漂亮丫鬟作小老婆,作惡多端,說明所謂“世襲一等將軍”無非玩物、好色之徒而已。

(4)渲染氣氛、抒發作品思想感情。讀過《紅樓夢》的人都深知,《紅樓夢》以寶、黛的愛情悲劇為中心,描寫了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興衰,其中又以賈府為中心,揭露了封建社會後期的種.種黑暗和罪惡及其不可克服的內在矛盾,對腐朽的封建統治階級和行將崩潰的封建制度做了有力的批判,預示了它走向滅亡的必然命運。恩格斯指出:“悲劇是歷史的必然要求與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可能實現之間的悲劇性的衝突。”《紅樓夢》向讀者展示的就是這樣一種悲劇的美。文中極其奢華的環境描寫渲染了一種“山雨欲來”、“大廈將傾”的悲劇氣氛。

結語:《林黛玉進賈府》向我們第一次展現了賈府。透過林黛玉的眼睛,我們看到了賈府那巨集偉的外觀、講究的佈局,華貴的陳設,那皇帝御書的金匾、烏木鏨銀的對聯,那等級分明的禮儀,豪門貴族的氣派,果然與別家不同。賈府的環境,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透過院落建築的“硬體”和服飾儀節的“軟體”,我們清楚地認識到了賈府的特點。像賈母在賈府至高無上一樣,賈府透示給黛玉的是骨子裡的至尊至貴。它是封建大家庭的一個樣板,是封建上層統治者的生活寫照。可以說賈府這個典型環境就是封建社會的一個縮影。

四、見識熙鳳

(一)引入

如海的侯門,有一位殺伐決斷、危重令行的鐵腕人物,她就是讓讀者又愛又恨的----王熙鳳。紅學前輩王崑崙先生說:“恨鳳姐,罵鳳姐,不見鳳姐想鳳姐。”為什麼王熙鳳形象能如此深入人心呢?究竟鳳姐身上有何種魅力能讓人見到恨,不見又想呢?今天,讓我們再次借用黛玉的那雙“似喜非喜含情目”,去認識一下人稱“女曹操”、“胭脂虎”的王熙鳳。

出示王熙鳳小檔案。

(二)形象分析

1、看出場

播放“王熙鳳出場”的相關視訊。

在全文的人物出場中,作者是匠心獨具的,黛玉是一乘轎子抬進來的,看到心肝寶貝到來,賈母是迎上來的,邢王二夫人是跟隨賈母出來的,三春是請出來的,鳳姐怎麼出場呢?

明確:她是自己出來的,她是跑出來的,她是擁出來的…

問:如此重要的人物,放到後面出場,是否失禮?

明確:這樣的藝術安排是有用意的,如果鳳姐先出場,賈母正沉浸在痛苦中,作者騰不出筆墨專門描寫鳳姐。讓她晚出場,便於表現她的性格。也可藉此出場表現她受賈母的寵愛。

出場方式叫做什麼呢?

明確:這種出場方式叫“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就是這種出場,“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只不過,這兩個形象一個得意有假,一個失意有餘;一個描寫直接,一個渲染婉曲。

王熙鳳的獨特地位,讀者在她一出場便看清楚了,此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是什麼呢?

明確:心理描寫,黛玉用其他人的“斂聲屏氣”和鳳姐的“放誕無禮”對比,讓人物形象鮮明化、特色化。

2、繪外形

看王熙鳳的圖片。

看頭飾:戴著…綰著…

看服飾:繫著…穿著…

看肖像:眼…眉…

談印象:恍若神妃仙子、俏麗、嫵媚、奢華、富貴、張揚、輝煌、華麗…

《紅樓夢》這部鴻篇鉅著,用語十分,下筆七分,餘下三分讀者自品,接下來,我們品一品那留給讀者的三分。

品頭飾:鳳姐頭上的飾品,是金亮的、耀眼的、炫目的,那麼到底符不符合清人的審美標準呢,古語有云:若使肌白髮黑之佳人,滿頭翡翠,環鬟金珠,但見金而不見人,猶之花藏葉底、月在雲中,是以人飾金玉翡翠,非以朱玉翡翠飾人也。所以說,炫目的頭飾奪走了鳳姐姿容的光彩,挺可惜的。

品服飾:鳳姐的服飾,鮮豔醒目。清代婦女服飾不貴精而貴潔,不貴重而貴雅,不貴與家相稱而貴與貌相宜。老舍也說,真正美麗的人是絕不多施脂粉的,是不亂穿衣的。縱觀文學長廊裡的富家千金,相府小姐崔鶯鶯、太守之女杜麗娘都不是亂穿衣的。

品肖像:《麻衣神相》說,三角眼、吊梢眉,太過狡黠了。

其實,古代服飾制度的核心是等級制度,顯然,鳳姐的穿衣打扮已經不是實用性消費,早都躍升到炫耀性消費了,如此打扮,與她目不識丁、不懂高雅有關,對於富貴奢華的追求正是她對權力的追求。真正的美麗是自然的、無痕的,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3、見黛玉

品鳳姐的兩處經典話語:“天下真有…才算…況且…”這句話有一箭四雕的作用,黛玉聽了溫暖,賈母聽了中意,三春聽了舒服,如此八面玲瓏,真的是深諳社會學、心理學、關係學啊。

“連說給黛玉的五個問題”,每一個問題都不需要回答,側面反映出她在賈府的尊貴地位。

觀動作、品神態:

“攜著------笑------拭淚-----轉悲為喜”,極盡機巧善變、察言觀色之能事,真真的精通表演之道。

4、回王夫人

聽話語:月錢已經發了,緞子已經預備了,的確是精明能幹,讀者不可否認。

看評價:“王夫人笑而不語”,認同、肯定加讚許。

(三)合作探究

鳳姐的暱稱是鳳辣子,請分析她的“辣”的表現。

一辣:出場辣——放誕無禮的出場,出場就似帶來一陣風,掀起一層浪,因此給人極深的印象。

二辣:裝扮“辣”—— 彩繡輝煌的打扮,集珠寶於一身,整個一珠寶行,貪婪俗氣、生性奢侈、文化修養低、內心空虛。

三辣:相貌辣——粉面含威的外表,美豔的外表下包藏著一顆醜惡的靈魂:刁鑽、狡黠、狠毒。

四辣:語言辣——堪稱極品的馬屁,稱讚黛玉,阿諛賈母、順帶恭維(安慰)三春及其母親——主要人物無不受益,一石多鳥,極品馬屁——“紅樓第一拍”。

五辣:反應辣——忙轉悲為喜的劇變,先是恭維,繼而拭淚,轉悲為喜,機變逢迎、見風使舵。

六辣:心思辣——裝腔作勢的關心和適當的抬舉。

總之,集“香辣、潑辣、酸辣、麻辣、毒辣”於一身。

(四)總結人物形象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王熙鳳的形象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她是可怕的胭脂虎,是精明的女曹操,是俏麗的女奇人,是一個容貌俏麗、精明能幹、機巧善變、八面玲瓏的當權者形象。為人刁鑽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由於對上善於阿諛奉承,因此博得賈母的歡心,從而獨攬了賈府大權,成為賈府的實際統治者。

王熙鳳判詞:凡鳥偏從末世來, 都知愛慕此生才。一從二令三人木, 哭向金陵事更哀。

王熙鳳判詞: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後性空靈。家富人寧,終有個,家亡人散各奔騰。枉費了意懸懸半世心,好一似盪悠悠三更夢。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呀!一場歡喜忽悲辛。嘆人世,終難定!

正面描寫:語言、動作、神態、肖像、心理、細節。

側面描寫、對比。

(五)微寫作:永遠的鳳姐

示例1:《熙鳳弄權》:黛玉進賈府,熙鳳眾人後。粉面含春威不露,潑皮破落戶。 憐妹妹命苦,母親早病故。時而歡喜時而哭,丹鳳三角目。

示例2:《蘇幕遮·熙鳳謠》:寶髻綰,鳳釵繞。身量苗條,恍若神仙耀。 此時眼淚彼時笑。為人處事,件件為人傲。 丹鳳眼,柳葉眉。目送秋波,頻頻人贊妙。 此生若識奇女子。不枉一遭,苦中也帶笑。

五、揣摩黛玉

(一)引入

播放歌曲《枉凝眉》,引入對林黛玉的分析。

出示林黛玉小檔案。

(二)形象鑑賞

1、眾人之目看黛玉

原文:眾人見黛玉年貌雖小,其舉止言談不俗,身體面龐雖怯弱不勝,卻有一段自然的風流態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明確:眾人眼中:病弱不足、風流態度。

原文:“別人慌張自不必講,獨有薛蟠更比諸人忙到十分去:又恐薛姨媽被人擠倒,又恐薛寶釵被人瞧見,又恐香菱被人臊皮,知道賈珍等是在女人身上做功夫的,因此忙的不堪。忽一眼瞥見了林黛玉風流婉轉,已酥倒在那裡。”(《紅樓夢》第25回)

脂評:忙到容針不能,似唐突顰兒,卻是寫情字萬不能禁止者,又可知顰兒之丰神若仙子也。

2、熙鳳之目看黛玉

原文:這熙鳳攜著黛玉的手,上下細細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賈母身邊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這樣標緻的人物,我今兒才算見了!況且這通身的氣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孫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頭心頭一時不忘。”

明確:熙鳳眼中:容貌標緻、氣派不凡(側面描寫)。

脂評:真有這樣標緻的人物,出自鳳口,黛玉丰姿可知。

3、寶玉之目看黛玉

原文: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閒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

明確:寶玉眼中:清淡脫俗、多愁多病、嬌弱聰慧。

脂評:不寫衣裙妝飾,正是寶玉眼中不屑之物,故不曾看見。黛玉之舉止容貌,亦是寶玉眼中看、心中評。若不是寶玉,斷不能知黛玉是何等品貌。

小結:對於林黛玉的肖像描寫,作者沒有像寫王熙鳳那樣濃墨重彩、工筆細描的寫,而是一種大寫意的寫,“虛多實少”,“穿戴竟無一字提及”,凸顯了林黛玉愁思的美,病弱的美,智慧的美。

(三)合作探究

寶玉眼中的黛玉為何與眾不同?為何直到寶玉處方有如此不同的描繪?

原文:寶玉看罷,因笑道:“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賈母笑道:“可又是胡說,你又何曾見過他?”寶玉笑道:“雖然未曾見過他,然我看著面善,心裡就算是舊相識,今日只作遠別重逢,亦未為不可。”(“木石前盟”)

寶玉對花草樹木的體貼,對黛玉的呵護以及周圍那些像花草柔弱美麗的女性的關愛,不正是神瑛侍者對絳珠草的呵護在人世間的延伸嗎?這種愛出自寶玉的天性,包含著深切的尊重、同情和憐惜,而不含任何的世俗雜質。

寶玉看黛玉,關注的不是容貌之美與否,而是對黛玉整個人精神、內在的尊重與憐惜。能感其所感,憂其所憂。

寶玉在這裡表現出來的對世間萬物的憐憫之心是由對黛玉的摯愛,對黛玉整個生命的痛惜喚起的。這樣的愛情描寫在中國古代小說中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而這正是《紅樓夢》之所以成為真正經典的地方,也是讓人百讀不厭的地方。

六、鑑賞寶玉

出示賈寶玉小檔案。

探討1:在人物出場之前,作者是怎樣從側面描寫賈寶玉的?這些描寫表現了賈寶玉怎樣的性格特點?

明確:人物出場之前,作者是從兩個方面對賈寶玉作側面描寫的。一是王夫人在囑咐林黛玉時,說賈寶玉是“孽根禍胎”“混世魔王”,意思是說賈寶玉是給全家人帶來災害的禍根。還說“他嘴裡一時甜言蜜語,一時有天無日,一時又瘋瘋傻傻”,意思是說賈寶玉喜怒無常。二是林黛玉原先在自己家時曾聽母親說,賈寶玉“頑劣異常,極惡讀書,最喜在內幃廝混”。賈府內外這些人貶斥賈寶玉的話,充分表現了他反封建的叛逆性格。人們把他說得這樣壞,是因為他的所作所為不符合封建正統人物的要求,違背了封建正統的世俗常情。由此可見,賈寶玉是封建階級的叛逆形象。

探討2:人物出場之後,作者是怎樣從正面描寫賈寶玉的?這些描寫表現了賈寶玉怎樣的性格特點?

明確:賈寶玉出場之後,作者從三個方面對他作了正面描寫,一是外貌描寫,二是用兩首《西江月》詞來揭示人物性格,三是通過摔玉的情節進一步刻畫人物。

外貌描寫。寶玉出場後,作者首先從黛玉眼中所見來著力描寫他的外貌,先寫衣著打扮,後寫神態表情。在黛玉看來,寶玉並不是什麼“憊懶人物,懵懂頑童”,而是一個眉目清秀、英俊多情的年輕公子,並一見如故,產生親切感。

《西江月》詞。作者用“後人”的兩首《西江月》來表現賈寶玉的性格。這兩首詞模擬封建正統派人物的口吻,運用了明貶暗褒的寫法,表面上看好像是嘲諷、批判,實際上是在歌頌,既揭示了賈寶玉的叛逆性格,也表達了作者曹雪芹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第一首詞著重在概括賈寶玉的性格特點。“不通世務”“怕讀文章”是賈寶玉的最主要,也是最可貴的性格,賈寶玉對封建禮教的反抗精神也集中體現在這裡。“不通世務”是說他在結交仕人、應酬官府、遵守禮教等方面一概不通,不符合封建正統派人物的要求;“怕讀文章”是說他對封建統治階級奉為經典的儒家著作,對獵取功名利祿的敲門磚--八股文章毫無興趣。這樣一個“愚頑”的“蠢物”,自然被封建統治階級視為大逆不道的人,說他“行為偏僻性乖張”,然而,這正是賈寶玉的可貴之處。第二首詞著重在從批評告誡的角度,正文反作,進一步歌頌賈寶玉的叛逆性格。賈寶玉既不聽從封建統治者對他的要求,去“通世務”“讀文章”,也不安於封建統治者規定的本分,既“偏僻”,又“乖張”,所以,在那些人眼中,賈寶玉既“無能”,又“不肖”,而且天下第一。其實,這正反映了賈寶玉對封建正統思想的不滿和反抗精神。

摔玉的情節。在別人看來是他的“命根子”的通靈寶玉,賈寶玉自己卻全不放在心上,只要“發作起痴狂病來”,就“摘下那玉,狠命摔去”。用王夫人的話說,就是“一時甜言密語,一時有天無日,一時又瘋瘋傻傻”。用《西江月》中的詞句,就是“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其實,這也是賈寶玉對封建思想不滿和反抗的一種形式。應該說,摔玉的情節也表現了賈寶玉的叛逆性格。

賈寶玉形象小結:賈寶玉是封建貴族的叛逆者。他蔑視世俗,卓然獨立,具有反封建束縛,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

七、總結提升

1、課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塑造人物的方法:(1)正面描寫(直接描寫),包括人物的肖像、語言、動作、心理描寫。(2)側面描寫(間接描寫)通過別人的言行來烘托人物形象,或通過景物描寫、衣著服飾等來烘托人物形象。

2、探究《林黛玉進賈府》中哭和笑

文中共25處直接寫笑,哪些人物笑了?他們為什麼要笑?

學生分小組展開討論後點撥:節選部分共有25處直接寫笑。這些人物是:林黛玉、賈母、王夫人、邢夫人、王熙鳳、賈寶玉、探春、丫鬟。(1)林黛玉出於禮貌,不得不笑。儘管她笑得最多,但她的笑是裝出來的,是她待人處世“步步留心,時時在意”的具體體現;(2)賈母在賈府位居至尊,是喜悅而滿足的笑。但她悲後又笑,也不無虛偽成分;(3)王夫人滿意王熙鳳做事周到而笑,對黛玉愛憐而笑。說明她心存仁慈,為人寬厚、隨和;(4)邢夫人回覆賈母而笑,對黛玉愛憐而笑。她是以笑為交際手段,是為了處理好與長輩、晚輩的關係;(5)王熙鳳純粹是為了巴結逢迎賈母,裝腔作勢而笑。通過笑可看出她見風使舵。未見其人,先聞其笑,又可看出她在賈府的特殊地位;(6)賈寶玉是發自肺腑,出於自然的笑。這反映了他性格上的不受拘束;(7)探春是在寶玉杜撰後會意而笑,說明她性格直率;(8)丫鬟們身份低下必須陪笑。由此看來,不同人物的笑是不一樣的。笑反映了人物不同的性格特點。

本文中幾次寫到哭?是哪些人在哭?從哭中塑造了人物怎樣的性格?

點撥:文中總共寫了36次哭;出場的主要人物都哭了。黛玉與賈母見面時共4次寫到哭。賈母見外孫女時“大哭”,一方面是對外孫女的疼愛和憐惜,另一方面也是為“先舍我而去,連面也不能一見”的女兒之死而傷心,表現母親對女兒的親情和懷念,是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發自肺腑的傷感。黛玉在拜見外祖母時也哭個“不停”,她是因見到外祖母,想到自己幼年喪母,孤苦伶仃,不得不寄居他處的悲苦身世而哭。這哭體現了她多愁善感的性格。王熙鳳出場後也為黛玉的不幸而哭。但她的哭是裝腔作勢,是想投賈母所好。當賈母說休再提前話時,她馬上轉悲為喜,由此可看出王熙鳳的善於逢迎,長於隨機應變的性格。寶、黛初會,一見傾心,但當他知道神仙似的妹妹也沒有玉時,便滿臉淚痕,體現了他嚮往平等,要與封建束縛決裂的反抗精神。

小結:小說通過人物的哭、笑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徵;同時,通過哭、笑還可使我們產生賈府既是個禮儀之家,又是個虛偽之家的印象;也讓我們瞭解賈府這個封建大家庭最後不可逆轉的悲劇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