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國中綜合實踐活動教學計劃(精選19篇)

欄目: 教學工作計劃 / 釋出於: / 人氣:8.22K

國中綜合實踐活動教學計劃 篇1

一、工作思路及目標

國中綜合實踐活動教學計劃(精選19篇)

本學期,國中綜合實踐活動的教研工作仍堅持深入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推進課程改革;以課程改革為中心,以教學常規為規範,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為重點;以“厚德強能,用心研教”, 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宗旨,繼續提高中學兩學科教師的綜合素質和業務水平與教學能力,促進兩學科的教研工作和課程改革的從深發展,進一步加大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革的力度。

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與研究的指導思想

20xx-20xx學年度第二學期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計劃重點著眼於進一步彰顯課程特性,以“走向社會,走進生活,走進自然”為主題,突出課程“開放”,關注探究“過程”,不斷完善課程形態。倡導在研究過程指導以及研究方法指導領域的縱深發展與大膽突破創新。同時圍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和管理過程中遇到的重點、難點問題,積極開展專題研究,開展課題培訓,加強指導,切實提高教師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各領域的研究水平和專業素養,在實踐中繼續探尋最佳的課程實施方法。組織教師認真學習有關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理論和經驗,進一步提高認識,增強課程意識,提升組織和指導課程實施的水平。

三 活動措施

1、定期組織區級綜合實踐活動 評比工作,不斷總結、反思和交流活動的成果,為學生提供更多更好的素材性資源。

2、利用網路優勢,形成交流的平臺,建立市、區、校三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網頁,為學生及時瞭解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發展的理論與動態、豐富教育資源、交流經驗、解決困惑提供支援和幫助。

3、新學期將繼續組織學生,開展好綜合實踐活動的專題學習或觀摩研討活動,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繼續為參與綜合實踐活動提供交流和研討的平臺,以促進郊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進一步實施和水平的提升。

國中綜合實踐活動教學計劃 篇2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適應學生個性發展和社會需要,以學生的直接經驗或體驗為基礎,以“實踐、創新、發展”為主線,更有效地提升素質教育的豐富內涵,讓學生儘早地通過學校綜合實踐活動,學會在觀察中思考,實踐中體驗,探究中創新,拓展知識和技能,鍛鍊、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自主實踐能力、正確對待挫折和克服困難的能力,激發和養成艱苦奮鬥、創新探索、勇於拼搏、不斷進取、團隊合作的精神,讓他們有機會去探索實際問題、參與實際生活,成為一個有素養、有能力的現代中學生。

二、課程實施的原則

1.主題性原則

傳統的課程型別既包含有知識,又包含有經驗,並按照知識和經驗的系統結構組織和設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儘管也包含有知識和經驗,但它是以知識和經驗的現實主題為中心進行組織,以問題的形式來呈現,通過活動的方式來實施的。因此,它既不是單純的學科課程,也不是活動課程,而是綜合了各種課程優點達到了優勢互補的,以主題性為主要特徵的課程。

2.生活性原則

長期以來,受理想教育思想的影響,學校教育將人類迫切要求解決的現實問題與人類生活的課題置之度外,結果導致學生缺乏起碼的社會生活常識。正因為如此,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需要著力解決這一問題,促使學校教育理論與實際的結合,未來與現實的統一。而達到這一目的的有效途徑之一,在於教學內容的選擇上避免學術性、學問化,多選取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如家庭、環境、健康、交通、文化、城市建設等問題。

3.開放性原則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主題的綜合,決定了其教學組織形式在時間、空間上應該是開放的,而非限制於教室和課堂45分鐘,教師應讓學生走進生活,走向社會,引導他們在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實踐能力,增強創新意識。

4.全面性原則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應對學生進行全面發展的教育,既要培養學生的認知系統,也要內化個體的心理因素,發展他們的非認知系統。所以,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不僅要關注知識、能力,而且要關注學習方法和過程,關注態度、情感和價值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課程的實施

(一)目標

知識層面:通過學生的實踐和探究,豐富自身的知識積累。

能力層面: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蒐集資訊和處理資訊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口頭和書面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層面:激發學生實踐、探索的興趣;培養學生求真務實,大膽質疑,勇於開拓的學習情操,構建學生艱苦奮鬥、創新探索、勇於拼搏、不斷進取、團隊合作的精神。

(二)內容指向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的確定,應考慮到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關於自然、社會和人的知識以及相關的直接經驗;第二,旨在培養和提高綜合能力的經驗和素材;第三,在整體背景和視野中形成的態度與情感。根據上述原則,我們在尋求人的發展的前提下,從文化領域的全面性和均衡性角度考慮,認為我校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內容應包括:(1)發展思維能力;(2)培養讀書的興趣和讀書習慣;(3)認識社會問題; (4)發展想象力和鑑賞能力;(5)從事勞動與技術活動;(6)蒐集資訊;(7)促進身心健康;(8)展示個人才華。從上述八個方面選擇和組織課程內容,不僅可以克服活動主義和經驗主義課程的弊端,而且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 、教學活動的具體措施

1、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認真備課,收集各種資料,認真上好每一節課。並且運用新課程理念,做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認真鑽研教材、重視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認真做好課前準備工作。運用多種評價手段,以激勵學生的探究興趣。

2、提倡學生主動參與交流合作。進行探究性的學習活動,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3. 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對一個活動的結果作多種假設和預測。教育學生在著手解決問題前先思考行動計劃,包括制定步驟、選擇方法和設想安全措施等,讓學生在對問題進行思考、探索嘗試、參與和解決的自由中獲得積極的、生動活潑地發展。

4. 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積累感性經驗,運用和驗證已有的學科知識經驗和技能,多思路、多角度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5. 採用獨立活動和合作活動的緊密結合,讓學生學會與人共處,學會溝通合作,學會互相交流,學會與大家分享研究成果。

6.發揮學科知識與生活實際有著廣泛而又密切聯絡的特點。注意引導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尤其重視解決那些與學生關係密切的實際問題,從中讓學生體會學習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價值。

(四)、活動主題

書香伴我成長

附: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內容

七年級:

三月份:苦難伴我成長

《童年》導讀

讀書活動及綜合性學習《成長的煩惱》

四月份:勇敢、頑強讓我成功

《魯濱遜漂流記》導讀

讀書活動及《成功故事》故事會

五月份:母愛

《母愛故事》系列讀書活動

“好媽媽”徵文評選及活動

六月份:昆蟲王國探祕

《昆蟲記》導讀

讀書活動及《科學小品》綜合性學習

八年級:

三月份:

《海底兩萬裡》導讀

讀書活動及綜合性學習

四月份:

《名人傳》導讀

讀書活動及綜合性學習

五月份:

《母愛伴我成長》系列讀書活動

“好媽媽”徵文評選及活動

六月份:

讀書活動及綜合性學習

九年級:名著促我成功

三月份:

七年級名著導讀

四月份:

八年級名著導讀

五月份:

九年級名著導讀

六月份:

名著綜合閱讀

國中綜合實踐活動教學計劃 篇3

一、目的意義:

根據義務教育階段物理課程新標準提出的教育理念,結合物理學科特點,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立足於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絡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著重體現對知識的綜合應用,培養學生探究知識的能力,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1、創新的物理小製作能夠提高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使物理、數學等學科抽象原理的問題生動、形象地再現。

2、豐富課餘生活,為研究性學習奠定基礎。

3、為物理,數學等學科教學提供實用的教學工具;

4、創造靈活、輕便、美觀的儀器;體現儀器在知識運用過程中直接、實用的特點。

二、課程特點:

1、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展和加深。

2、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切實培養學生協作能力。

3、培養學生具有創新精神的實踐能力是課程實施的重點。

4、評價的本質功能在於促進發展。

5、讓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挖掘學生的潛力。

三、活動安排活動課題:

自制土電話、橡皮筋吉他和小孔成像儀。

活動方式:

(一)在講授完 “聲音的產生和傳播”後即可佈置學生思考並準備各種材料。在活動課上利用學生準備的紙杯和細線(金屬絲)等材料製作土電話。在製作之前,師生共同探討土電話的原理,由此分析利用哪些材料及製作過程中需注意哪些問題才能使土電話的傳音效果更好。形式可以是個人制作也可以是小組製作,但教師需對小組製作的情況進行重點監控,以防止部分學生不投入活動中而沒有得到相應的鍛鍊。

利用學生做好的土電話進行遊戲,根據傳聲效果好壞和是否有新意等因素進行評價。

(二)即佈置學生根據教材思考如何製作橡皮筋吉它,並積極進行材料的準備。在活動課上師生共同討論得出橡皮筋吉它發出不同音調的原理,從而共同得出製作過程中應注意的細節,如何使發音效果更好等。之後,學生利用準備好的長方形(正方形)紙盒和橡皮筋等材料製作橡皮筋吉它。

學生做好後,進行彈奏,比較發音效果,並進行考核評比。

(三)學了光沿直線傳播後,即佈置學生根據教材思考如何製作小孔成像儀。在活動課上先由師生進行討論:小孔成像儀成像的原理,進一步探討如何才能使其成像更清晰等,並得出在製作過程中應注意的事項。然後學生利用準備好的長方形紙盒、針、蠟燭和火柴製作小孔成像儀。教師注意過程監控。展示學生的作品,並進行評價。

讓學生總結經驗教訓,並寫出活動報告。

國中綜合實踐活動教學計劃 篇4

一、指導思想

以市區教研室教學教研工作精神為指導,根據區教育局教研室中學組本學期工作思路,中學綜合實踐活動學科本學期工作,圍繞“穩步推進課改和提升教學質量”中心工作,突出以課堂為陣地,紮實地開展教學研究。

努力提高全區中學綜合實踐活動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落實綜合實踐活動學科常規管理。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強化質量意識,深化教科研,努力使中學綜合實踐活動學科教育教學工作上一個新的臺階。

二、工作目標

1、深入反思前一階段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改革的現狀,再次深入學習《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進一步科學地理解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改革的理念、目標和任務,確定下一階段工作的任務和重點。

2、建設和完善“國中綜合實踐活動專題網”網站,充分發揮網站的指導、交流平臺功能。

3、成立區級中心教研組,健全全區學科教研網,建立全區綜合實踐活動學科骨幹教師檔案。

4、配合普教科,規範和創新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常規管理方式。

5、加強對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突出“課堂教學質量主題月”活動。

6、積極探索學生評價方法,健全學生評價體系。

7、組織好教師活動方案的評比活動和學生的技能創新大賽。

8、做好中學綜合實踐活動專業委員會工作

9、全面完成各級各類各項教研工作目標。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1、再學習課改理論,再反思課改行為

加強對課改理論的再學習、再認識,組織一次有代表性的學科骨幹教師參入的以“再學習課改理論,再反思課改行為”為主題的研討活動。深入反思前一階段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改革的現狀,再次深入學習《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進一步科學地理解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改革的理念、目標和任務,確定下一階段工作的任務和重點。使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改革穩步、高效地推進。

2、建立學科資訊交流的平臺,健全學科教研網

建設和完善“國中綜合實踐活動專題網”網站,充分發揮網站的指導、交流平臺功能。成立區級中心教研組,健全全區學科教研網。

以專題研究為載體和驅動力,定期開展理論學習和專題研究活動,建立骨幹教師發展檔案,成立區級中心教研組。充分發揮現有的學科骨幹教師的作用,為骨幹教師定目標、分任務、給機會、搭舞臺,為他們的成長創造有利條件。發現和發展一批新的骨幹教師,組建相對自由的研究團隊,合作研究,分享經驗,溝通訊息,共同發展。

3、配合普教科,落實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設,抓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規範和創新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常規管理方式

要反思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設和實施的基本理念,指導學校正確的實施。各校要高度重視教師的配備,高度支援教師活動的參入,高度關注課程實施的過程和效果。本學期將對全區所有國中學校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設情況進行檢查,並以此撰寫專題調研報告,向相關部門彙報。

處理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各學科領域的關係,努力探索綜合實踐活動與“創新素質實踐行”緊密結合的新形式。

4、加強對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突出“課堂教學質量主題月”活動

課堂教學是推進課程改革的主陣地、主渠道,加強對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是穩步推進課改的核心,也是提升教學質量的核心。12月份,作為全區“課堂教學質量月”活動的一部分,區教研員將在區中心教研組研討的基礎上,在吳家山第三中學試講一節研討課,重點進行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究:

①三維教學目標的制定及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設計的導向作用;

②教與學方式的適時選擇;

③課堂教學的評價。

5、積極探索學生評價方法,建立科學的學生評價體系

各校教師要在平時教學中,注意積累學生活動中的各類原始資料。積極探索學生評價方法,建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科學的學生評價體系。

6、組織好教師活動方案(案例、論文)的評比活動和學生的技能創新大賽

教學評優活動是提高教師整體素質的重要途徑。各校教師要積極撰寫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案例、論文,於20_年1月10日前交區教研室。

全市中學生技能創新大賽。是綜合實踐活動學科的一次大型活動,各校要認真對待這項競賽,結合此項活動搞好課外活動和培優工作。區級選拔賽於10月13日前報名,10月16日舉行(地點另行通知)。市級競賽10月29日進行。

7、做好中學綜合實踐活動專業委員會工作

重新對中學綜合實踐活動專業委員會會員進行登記,發展一批新的會員。籌備、召開中學綜合實踐活動專題研討會。作好專業委員會活動的的宣傳工作。

四、個人專業發展計劃

1、建設和完善“國中綜合實踐活動專題網”網站,充分發揮網站的指導、交流平臺功能。

2、積極參加市編《勞動與技術》教材的修訂工作。

3、撰寫一篇全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現狀調研報告。

4、建立和完善個人專業發展檔案。

國中綜合實踐活動教學計劃 篇5

一、主題的確定

現在的中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普遍存在動手能力差的問題。對生活中一些簡單作物的栽培與管理缺乏一定的瞭解和實踐,對社會基本運作方式缺乏認識,缺少社會生活經驗。

綠豆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雜糧之一,綠豆的發芽,週期短,見效快,具有較強的可行性,可適於在家庭或學校進行發芽實驗,讓學生親自觀察實驗結果,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小豆芽》主題的確立,就是從學生生活中最簡單的綠豆發芽切入,通過學生實踐種綠豆,體驗營銷過程,進而產生種植興趣為線索,展開系列實驗、調查實踐活動。

二、活動目標

1、學習綠豆種植與管理的基本知識,嘗試掌握種植小植物的基本技能;

2、瞭解"綠色食品"的加工製作及保鮮技術和一些農副產品的貯藏與加工技術,進行綠豆芽銷售方案的設計與實施。

3、通過綠色食品的研究,培養學生具有獨立制定研究方案的能力和自主獲取資訊的能力,養成合作、交流、分享的良好態度和能力,具有較強的探究意識。

4、通過出售綠豆芽活動,進入社會情境,接觸社會現實,參與各種社會活動等途徑,使學生理解社會基本運作方式,人類生活基本活動,積累社會生活經驗。

三、活動內容

本次主題活動共設計《種植綠豆》、《出售綠豆芽》、《綠色食品探密》、《綠色行動》等四個活動專題。其中《種植綠豆》是激發學生的活動興趣,掌握綠豆的種植方法,瞭解對比實驗的方法;《出售綠豆芽》是教師引導學生設計綠豆芽的營銷方案,讓學生在體驗綠豆的銷售過程中,積累社會生活經驗;《綠色食品探密》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獨立完成研究方案,在調查、訪問、上網查詢資料等活動中瞭解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和有關綠色食品及保鮮技術的相關知識,並能撰寫出相關主題的調查報告;《綠色行動》是在學生已掌握種植綠豆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自己種植一種自己喜歡的植物(花卉、蔬菜),在種植中瞭解一些家用工具及農用工具的使用與保養方法,知道安全操作。通過此項活動,開拓學生的知識領域,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學以致用。

四、活動實施:

活動一:種植綠豆(2課時)

活動目標:

1、學習綠豆種植與管理的基本知識,學會用"水生法"或"播種法"種植綠豆,初步瞭解種子生長所需要的條件,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和實踐能力,也為掌握種植技術奠定基礎;

2、瞭解對比實驗所需要的條件,掌握實驗方法,提高學生的研究能力;在觀察實驗中培養學生的觀察力,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及隨時記錄的學習習慣。

3、展示綠豆的發芽成果,養成合作、交流、分享的良好態度和能力。

活動過程:

教師講解、演示"水生法"種植綠豆和"播種法"種植綠豆的技術要點及注意事項;

教學建議:最好教師與學生都進行種植綠豆的對比實驗,第一可以提供給教師最直接的實驗結果,第二,又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師生的平等,有利於形成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

2、學生在家裡進行對比種植綠豆實驗;一個盆用"水生法"種植綠豆,一個盆用"播種法"種植綠豆。有條件的也可在學校進行,統一管理,同一時間觀察,這樣,對比實驗的可信度會大大增加。

3、教師引導學生注意觀察這兩種實驗的結果,如:出芽時間,芽葉的形狀,根莖的形態等,並可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寫出觀察日記

4、綠豆出芽後,以展覽會或交流會的形式,讓學生彙報觀察結果及活動體驗,對學生在活動中出現的問題,教師可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引導學生進行新的主題研究。

評價:評價方式可以以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家長評價為主,也可以讓每個學生談談自己在這一活動中的表現,然後全班選出表現最突出的學生進行獎勵。評價的側重點應以學生種植綠豆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和觀察記錄為主。

設計意圖:《種植綠豆》活動具有較強的實踐性,這是以種植綠豆活動為主要開展形式,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在"做"、"實驗"、"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活動二:出售綠豆芽(2課時)

活動目標:

1、通過以小組活動的方式,進行綠豆芽的銷售,瞭解銷售的基本程式及方法,在教師指導下,設計綠豆芽的銷售方案,初步理解社會基本運作方式,積累社會生活經驗;

2、通過銷售綠豆芽,在和他人接觸、交流中,體驗銷售過程,懂得尊重人、體諒人;

3、鼓勵學生在體驗銷售過程中,產生求異設想與思路,增強探究慾望,形成良好的創新意識和探究意識。

活動過程:

1、銷售活動前,教師可指導學生設計綠豆銷售方案。

這個方案可以包括:銷售的任務,公關專案(市場擺攤、向小商販兜售或其他困難)人員分工、場合、地點、……

2、在銷售過程中與人接觸、交流,體驗銷售過程,並將這種體驗及時作以記錄。

3、銷售後,教師組織學生將銷售過程中的問題或體驗進行交流,並將學生在銷售中生成的其它問題引導學生他們展開思路,形成活動主題。這裡應讓學生了解"綠色食品"的加工製作及保鮮技術和一些農副產品的貯藏與加工技術的相關知識。

學生在聽講和發言時,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尊重他人,學會傾聽,學會提問,要重視培養學生在討論過程中的民主氛圍。

評價:可以將學生在出售綠豆芽的過程記錄和體驗記錄作為評價依據,教師可對能產生求異設想與思路的學生給予口頭或書面表揚,以此鼓勵學生新的想法和創意,努力激發學生參與研究活動的熱情,並在學習中積極實踐、勇於實踐創新。

設計意圖:國中生已具備一定的知識和能力的基礎,對周圍的世界已形成了初步的認識,《出售綠豆芽》活動,就是要把學生認知為主的生活與體驗為主的生活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嘗試、體驗等各種實踐活動中展示自己的才華,形成基本的社會生活能力

活動三:綠色食品探密(2課時)

活動目標:

1、引導學生獨立設計、調查研究方案,學會用調查、訪問、上網查詢等方法來收集並整理綠色食品相關資料,通過問題探究,體驗到研究的樂趣,並能自主地撰寫有關綠色食品的研究報告,得出結論,培養學生資訊整合的能力。

2、通過在探究綠色食品的活動中與其他學生的合作、交流,彙報研究過程的體會與心得,大膽地向他人彙報自己的研究成果,養成與他人合作、交流、分享的良好態度和能力。

活動過程:

1、可根據學生的選題情況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小組劃分,選出組長,並根據小組成員的意願,選擇適合自己或自己感興趣的主題,確立為小組的研究主題。教師要引導學生獨立制定課題研究計劃。

教學建議:小組活動是綜合國中實踐活動最基本的組織形式。鼓勵國中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對學生合作能力、合作精神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小組的構成由學生自己協商後確定,教師不過多介入他們的選擇,小組成員的組成不限於班級內,為使實踐與探究走向深入,允許並鼓勵各班之間,不同年級之間,甚至不同學校,不同地域之間學生的組合。

2、教師在學生對選題進行調查研究之前,有必要對學生進行調查研究方法的簡單培訓。讓學生了解什麼是調查法,調查法的主要步驟有哪些,並要具體介紹一些主要的調查方法,如訪談、觀察、測驗等。對於訪談的方法,建議學生在訪談前,要注意做好相關知識的準備,對於有特定目標的訪談,要準備一份詳細的採訪提綱,要與計劃採訪的專家或單位取得聯絡,爭取獲得人員的協助和必要的資料,保證採訪的順利進行;在調查採訪過程中,要注意禮貌,遵守被訪者規定,做好訪談記錄,填寫"訪談記錄表"。

3、教師要提示學生外出活動時注意安全問題。

4、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訪問與調查,教師可以在學生遇到困難時給予適當的指導。指導學生充分利用圖書館、網際網路等進行資料的查詢。在研究活動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寫好研究日記,及時記載研究情況,真實記錄個人體驗,並將收集的資料進行整合,完成調查研究報告,還可以讓學生以《我的收穫》為題,寫一篇小短文。

5、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組織、安排彙報程式。可以是個人自由發言,談個人在整個活動中的體會和收穫。也可以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彙報,彙報的內容不僅僅包括研究成果,還應該包括整個活動的過程,組員的參與程度,活動過程中遇到哪些困難,如何克服的,活動的收穫等。在彙報時,儘量將本組所收集的各種文字、圖片、聲音、影像資料都向同學們展示,以供大家分享。彙報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鼓勵創新,既可以是成功的經驗,也可以是失敗的體驗。

評價:評價的內容可以是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態度;學生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的合作精神:是否樂於助人、主動與同學配合、認真傾聽同學的觀點和意見,為小組的學習做積極的貢獻等;還可以對學生的學習方法和研究方法進行評價:如:查閱資料、實地觀察記錄、調查研究、事理材料、運用工具等方面。

評價的方式可以是表格式評價、等級評價等,體現研究性學習的價值取向,促進研究活動目標的達成。

設計意圖:《綠色食品探密》活動的設計是在學生勞動實踐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圍繞"綠色"進行研究,體驗研究性學習的過程,學習和掌握研究的方法。隨著活動的不斷展開,新的目標不斷生成,新的主題不斷生成,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興趣盎然,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創造性的火花不斷迸發,這也是綜合實踐活動生成性的集中表現。

活動四:綠色行動(1課時)

活動目標:

1、進一步掌握植物(花卉、蔬菜)的栽培技術,初步學會家用工具或農用工具的使用與保養方法,知道安全操作;

2、在種植花卉、或蔬菜活動中培養健康、樂觀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在收穫期間,將種植成果服務家庭,奉獻社會,願意為創造更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努力。

活動過程:

1、教師、家長或學校在活動前,為學生提供喜歡的植物或種子,讓學生選種進行種植和管理。在這期間,教師既不能"教"綜合實踐活動也不能推卸指導的責任、放任學生,而應把自己的有效指導與鼓勵學生自主選擇、主動實踐有機結合起來。

2、以班級為單位進行經驗成果交流,讓學生進行自評與互評或師評。

3、學生學會了簡單花卉或蔬菜的種植技術,服務於家庭或社會。

4、教師可引導學生針對《小豆芽》活動過程及心得體驗寫一篇感想。

評價:可採用家長與相關人員(專家、技術員、服務人員)評價的方式進行。

設計意圖:《綠色行動》活動的設計是以學生的直接經驗或體驗為基礎而開放和實施的,它是以學生的直接經驗為基礎而對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是對學科的邏輯體系的超越。具體實施中,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將學生的需要、動機和興趣置於核心地位,為其個性充分發展創造空間。

五:活動評價

評價提示:

《小豆芽》的評價要在每個專題活動評價的基礎上進行綜合評價,可將學生在各項活動中的態度表現、取得的實踐成果等,以有效的形式加以呈現。評價的重點是指導學生實踐方法的改進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參考資料】

"生豆芽"步驟和方法

1、選豆:清水洗淨,洗時注意將全部漂浮的綠豆全部去除,這些是未成熟或者已經變壞的豆子,它們的發芽率很低。

2、準備容器:托盤、缸或大塑料盒,或其他容器(材料無所謂,乾淨無油即可,底部可排水)。

3、種植:鋪一層約5釐米厚度的乾淨沙子,將洗淨並已泡至膨脹開裂的開口子在沙子上均勻地鋪上一層。豆子上再均勻覆蓋一層乾淨沙子,厚度約為1釐米即可。沒有沙子的,可在豆芽上邊放一塊溼布,布上面放重物,越重越好,這樣長出來的豆芽比較粗。

4、每天澆水數次,保持溼度。

5、數天後豆芽就會鑽出來。在清水中將沙子洗去即可。

技術要點:

1、生豆芽的容器不能有油。

2、清洗時去掉壞豆。

3、要維持足夠的溼度,容器排水狀況要好,還要讓豆子泡在水中。

4、豆子見陽光,馬上就會變綠。覆蓋沙子可以避免陽光,也可以用蓋子蓋住容器。

5、豆子發芽以後生長很快,因此,收穫要及時。

國中綜合實踐活動教學計劃 篇6

一、指導思想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點,旨在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去體驗和感受生活,培養自己的實踐能力,增強創新意識。

二、活動目標

1、增進學生對自然的瞭解與認識,逐步形成關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思想意識和能力。

2、主動積極地參與社會和服務社會,增進對社會的瞭解和認識,增強社會實踐能力,並形成社會責任感和義務感。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勞動技術,具有自我認識能力,養成負責任的生活態度。

4、發揮主動獲得知識和資訊的能力,養成主動地獲得資訊的學習習慣和主動探究的態度發展資訊素養、探究能力和創造精神。

5、初步掌握參與社會實踐與調查的方法、資訊資料的蒐集、分析與整理的方法和研究的方法。

三、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國中生經過系統的學習,在知識、技能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基礎

與進步,他們對於課上的要求都能認真的完成,小組實驗、研究、調查及製作等都能較好的配合。課堂上他們動手動腦都很積極,一些常規已經基本養成並且紀律也相對穩定,這些為新課程的學習會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為繼續學習進行研究打下了一定基礎。

四、具體教學措施

1、教師認真鑽研《綱要》,精心設計活動過程,對整個活動操作做到心中有數。全面瞭解學生,設計有效的教學思路,多進行教學反思,適時調整教學思路。

2、努力創設活動情境,引導學生在活動時有所創造,有所收穫。

3、充分利用遠端教育資源和現代化媒體手段,提高學生對綜合實踐課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4、善於組織小組活動,讓每個學生有展示自己的機會,有互助共同提高的機會。

5、結合《綱要》領會綜合實踐課的設計意圖和目的,有計劃地開展活動。

6、每一活動主題要根據本地的實際和本校學生的實際,靈活取捨,創造性地使用。

7、指導學生觀察、思考,在獨立觀察和思考中培養自我分析能力,鼓勵學生髮表不同的見解。教師對學生的活動,評價要用鼓勵欣賞的語言。不要打消學生創作的積極性。

8、在指導學生進行實際操作時,要從啟發興趣、激發操作的慾望入手,使學生產生想要親手實踐的慾望,知道怎麼去動手操作。

國中綜合實踐活動教學計劃 篇7

一、實驗研究目標

在三年級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本學期圍繞“美化校園”主題,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校園綠化。使學生獲得親身參與實踐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經驗;對自然,社會、自我之內在聯絡的整體認識,發展對自然的關愛和對社會,對自我的責任感;形成從自己的周圍生活中主動地發現問題並獨立地解決問題的態度和能力。幫助學生體驗生活並學以致用,養成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等良好的個性品質。

二、實驗研究內容

(一)課程特徵

1、通過“校園綠化”綜合實踐活動,使學生在情意,能力和認知諸方面得到全面的和諧發展。

在校內外分別設綠化實踐基地,鼓勵學生搞各類調查活動,做到校內外緊密結合,強調語文,數學,自然,美術,勞動等學間的滲透與整合。

運用調查,研究,觀察,積累等各種方法與形式,重視知識,經驗,技能的綜合運用。

2、讓學生在研究性學習,調查報告,實際栽種,規劃設計等實踐活動中獲得親身感受和直接經驗,並養成實踐意識,形成綜合實踐能力;以學生的現實生活和社會實踐為基礎發掘課程資源,讓學生進行有計劃,有成效的實踐活動。

3、讓每位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在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課程內容

本學期“校園綠化”綜合實踐活動分為三個方面來開展:

1、專題研究:本學期開展兩次專題研究活動,學生通過觀察調查實踐在老師幫助下確定自己感興趣的有關校園綠化的研究專題。上網或到圖書館查詢資料進行文獻研究,到花圃內進行實地的調查和行動研究,小組合作。

2、操作實踐:

春天來臨了,調查適合野外栽種的花木,買花種在校內,外,花圃裡栽種,定期養護。

2、學生小組合作,並在美術老師指導下為綠地進行花圃設計,選出一兩套較好的花圃設計圖,按圖紙進行實地花圃種植。

3、植樹節前後,組織一次植樹活動。

4、在各合作小組之間或班級之間進行盆花栽種比賽。

5、進行市場熱銷花木調查,調查熱銷花木名稱,熱銷原因,養護方法,寫出調查報告。

(三)課程實施

1、課時:

每週二課時,安排在週四下午第一、二節。

2、課型:

⑴方案設計型——學生在學習了簡單園藝知識及美術圖案知識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花圃設計,校園綠化總體規劃設計等,要尊重學生的自我選擇,自主設計和民主交流。

⑵知識普及型——鼓勵學生上網,到圖書館吸取有關知識,教師也可把自己的經驗介紹給學生,要注重學生對普及知識意義的自主建構和運用。

⑶實踐活動型——組織參觀訪問,實際練習栽種花草,進行花圃養護等活動。要關注學生對實踐活動過程的經歷,體驗,感悟和探究。

⑷專題研討型——進行校內綠化情況的專題研討,要引導並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在獨立或合作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充分而民主的討論。

⑸成果交流型——既要有物化成果的交流,更要有成功過程經驗和失敗過程教訓的交流。對學生的發展來講,成功過程的經驗和失敗過程的教訓,是綜合實踐活動以後,學生取得的比物化成果更重要的“成果”。

⑹論文答辯型——要提倡讓學生組成“專家組”,對學生撰寫的專題研究論文提問和答辯,培養學生認真傾聽的習慣,思辯能力和自信心理是讓學生經歷“答辯”過程的最終目的。

3、成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心研究小組,校長為實驗研究組負責人。

三年級班主任及綜合實踐課老師、自然、勞動、音樂,美術、科技、體育組成課題小組成員。

(四)課程評價:

該課程評價由學生,教師和課程本身的評價三部分組成。

重點在評價學生在發展層次和發展水平上。評價標準應是“自我參照”標準,引導學生對自己在“校園綠化”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各種表現進行“自我反思性評價”。即以學生已有的發展基礎為評價標準,並突出學習過程的意識、體驗、情感、態度、價值觀、綜合能力、思維、方法。

評價方式多種多樣,評價方式運用的先決條件是觀察,通過觀察,記錄和描述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並以此作為評價學生的基礎。在具體操作中,可運用“檔案袋評定”與“協商研討式評定”等方法,教師運用這些方法時要注意用文字說明學生活動令人滿意或需要改進的地方。每個學生建立自己的綜合實踐活動檔案,以便學生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並能與其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體會以及進步的喜悅,檔案袋收集資料如下:

(1)學生成果:標本,校園綠化規劃設計圖,調查報告,專題研究等。

(2)獲獎證書:

(3)各種評價:應以學生的自評為主,應允許學生對不滿意的他評進行重新學習直至獲得滿意的他評為止。對教師的評價應由學校行政和學生評價兩部分組成。

三、實驗研究實施

綜合實踐活動安排

1、九月

綜合實踐活動老師組織學生到花卉種植基地參觀。

老師上一節花圃設計指導課。

做好組織工作。

2、十月

學生畫花圃設計圖。

學生種植盆花。

確定一個研究課題。

優秀花圃設計圖評比。

開展一次花卉種植比賽。

各指導老師協助學生確定課題。

在學生中開展指導老師測評。

3、十一月

設計研究方案,在輔導老師指導下開展綜合性研究學習。

寫一份研究報告。

進行室內種植,定期養護。

在學生中開展指導老師測評。

4、十二月

植物知識智力競賽。

花木市場熱銷花木調查,(熱銷花木名稱,熱銷原因,養護方法)

在老師指導下再次確立一個研究課題。

做好兩次活動的組織工作。

在學生中開展指導老師測評。

5、一月

在輔導老師指導下設計研究方案,開展綜合實踐性研究活動,寫出研究報告。

整理材料袋。

做好總結工作。

國中綜合實踐活動教學計劃 篇8

一、活動主題的確定

為了密切學習與生活的聯絡,推進學生對自然、社會和英語的聯絡的綜合認識與體驗,發展學生在生活中運用英語思維能力和聯絡英語與生活進行創新的能力和實踐能力是基礎英語教育應有的發展方向。由於單詞是英語教學之本,我設計了單詞的練習與實踐。

活動主題:我愛記單詞。

活動物件:五年級學生。

活動內容:學生已學單詞與日常交際單詞。

二、活動目標的設計

1、通過開展英語綜合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在生活中運用英語的積極態度和興趣。

2、瞭解一些單詞的各種屬性,使學生具有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創新能力。

3、通過各種遊戲形式,使學生掌握一些單詞在生活中的運用。

三、活動內容的預設

根據學生英語水平和Jion In教材,聯絡學生生活實際和所學其他課程,對活動內容進行靈活的整合,確保學生的一切難題都可以在教師的幫助下解決。

四、活動實施過程

1、活動準備階段。

①確定活動主題。師生共同確定活動主題,對主題進行分解,明確研究內容。

②分組。根據活動內容和學生具體情況,列出分組原則和注意事項。

2、活動展開階段

①小組制定活動方案。教師必須清楚活動方案的要素與指導方法。 遊戲形式包括:單詞蹲、單詞扭扭扭、單詞接龍、你比劃我猜、我說你猜、單詞大小聲、口型猜詞等。

②小組依據方案實施活動。依據活動的進展情況,教師及時進行有效指導。

3、成果展示階段。

確定展示形式為遊戲的形式。教師指導學生如何進行成果展示。

4、活動總結

評價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綜合實踐活動目標的有效手段和保障,它貫穿於綜合實踐活動的全過程。主題活動方案的設計中也必須要突現活動的評價。

1、通過測評表來考察學生作品的不同方面(包括過程、結果、態度、情感等)。評價人員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家長和同學。

2、綜合實踐活動中可以採用過程評價的方式,對活動的整個過程分階段進行評價。

國中綜合實踐活動教學計劃 篇9

一、指導思想

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就是要為國小生提供更多的機會,讓他們更多地去看,去聽,去想,去試,讓他們瞭解周圍的生活環境,關注自己以及同伴當中的心理健康、人際交往問題,激發他們對自然和社會問題的好奇心,擴大視野,積累經驗。讓學生“在體驗中研究”,即形成以直接經驗為主,在研究和解決問題方面,強調養成初步的方向。

讓學生通過實施綜合實踐活動,學會初步的自主探究、實際操作、合作交往,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二、時間安排

由於綜合實踐活動極具開放性,它需要打破傳統的學校教學時間管理策略,因此本學期在綜合實踐活動課時的安排上,我們要採用彈性課時制,即課時集中使用與分散使用相結合。綜合實踐活動時間根據需要靈活安排,教師組織學生全員參與,及時對班級或小組的活動情況加以指導。當需要走出校門開展實地活動時,可以將綜合實踐活動時間與某學科打通使用,或者將幾周的時間集中在一天使用。

三、實施策略

1、與學科教學相結合

每一門學科都不是孤立的,它們之間都互相滲透。在學科教學中,學生會由本學科生成許多具有研究價值的問題,這時,教師要具有敏銳的捕捉資訊的能力,幫助學生提煉加工使之成為綜合實踐活動的研究課題,教師都要在教學中培養自己挖掘綜合實踐活動素材的意識,使學科教學深入、徹底,更使綜合實踐活動課題的選擇具有廣泛性。

2、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

生活,是學生學習的大舞臺。但是很多學生對自己的生活熟視無睹,豐富多彩的生活對他們來說是平淡無奇的。這是因為他們對身邊的小事往往習以為常,見怪不怪。如果用研究的眼光看待、分析、認識身邊的小事,不僅會理解小事的教育意義,而且會提高思維的品質和研究習慣。這是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使命。

3、與社會熱點問題相結合

現在的學生不再是隻會讀書的機器了,他們關心國家大事,關注社會的焦點問題。對一些公眾現象他們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他們渴望被大人們認同,希望得到和大人們一樣的成就。我們把社會熱點問題引入校園,指導他們採用具有個性化的方式展開深度探究,從而獲得自己獨創性的理解。這是綜合實踐活動的主旨所在。如通過對自然界觀察、參觀、調查等多種形式,使學生懂得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珍愛生命,讓學生從人文景觀、自然景觀中獲得美的體驗。

4、與傳統節日相結合

我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化傳統的泱泱大國,在歷史長河中積澱下來的文化精髓是學生學習的極佳資源,為了讓學生記住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我們結合傳統的節日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如由中秋節、重陽節引申開來的以敬老愛老為主題系列活動。

5、與學校工作相結合

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門課程,雖然沒有固定的教材,但並不是沒有目標。而這些目標和要求往往也是學校德育工作要達到的。因此,我們將綜合實踐活動的課題與學校德育、少先隊活動和校本課程的開發結合起來,互相借鑑、互相滲透更有利於學生的發展,如可結合國旗下的講話內容、紅領巾廣播欄目,開展行為習慣系列、 文明道德系列、 時事熱點系列、 自主管理系列等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

四、評價體系

1、重視評價的過程性

在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要重視對過程的評價,包括學生在活動中的情感體驗、參與程度、投入程度、學習方式等表現,及時評價將促進學生學習的發展,保證活動的順利展開。

2、倡導評價的多樣性

綜合實踐活動具有開放性的特點,也就決定了評價的多樣性。首先是評價的多樣化,對學生的評價可採用自評、夥伴評、教師評、家長等不同形式;其次是評價物件多樣:可以是調查報告、

3、注重評價的寬容性

在綜合實踐活動中,不能用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學生。對學生學習的評價要寬容一些。

國中綜合實踐活動教學計劃 篇10

一、指導思想

綜合實踐活動課是我國當前課程改革中提出的一種新的課程形態,其內容主要包括資訊科技教育、研究性學習、社群服務和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該課程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索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絡,瞭解必要的通用技術和職業分工,形成初步技術能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以及創新精神。而這種教育功能的實現要求該課程在實施過程中必須有正確的目標定位,先進的教育理念,適宜的實踐主題,良構的實施環境和發展性的學習評價。

二、活動目標

1、在情感態度方面:

重點培養學生關心他人、關心社會、關心生態環境、關心地球、關心可持續發展,積極參與社會,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和義務的態度,培養合作精神和自我發展意識;培養學生珍視生活、陶冶性情、熱愛生活。

2、在能力方面:

要著重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創新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各種形式的表達能力;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等。

3、在知識方面:

主要是通過學生探究學習,發現和獲得知識。即不再是以間接經驗為主,而是直接經驗為主。讓學生了解資訊科技、社會生活、探究活動的一些常識。

三、學生分析

高年級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實踐能力,但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卻並不瞭解,因此要逐步培養學生一些探究問題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能夠從生活和學習中挖掘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主題,能夠試著和同學展開小組合作學習,在有效的活動中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與創新的潛能。

五年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要培養學生對生活、學習的積極態度,使他們具備一定的交往合作能力、觀察分析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要讓他們初步掌握參與社會實踐的方法,資訊資料的蒐集、分析和處理問題的方法以及研究探索的方法;使學生形成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等良好的個性品質,成為創新生活的小主人。

四、活動內容

1.通過綜合性學習,瞭解從古至今資訊傳遞的方式發生的變化及這些變化對人們生活、工作、學習的影響。

2.瞭解資訊傳播的主要方式,能正確利用媒體,學會選擇資訊,趨利避害

3.初步養成留心資訊的好習慣,逐步學會蒐集資訊運用資訊,善於和別人交流資訊。

五、具體措施

1、教師認真鑽研教材,精心設計活動過程,對整個活動操作做到心中有數。

2、努力創設活動情境,引導學生在活動時有所創造,有所收穫。

3、利用現代化媒體,提高學生對課堂教學的興趣。

4、善於組織小組活動,讓每個學生有展示自己的機會,有互助共同提高的機會

六、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

綜合實踐活動反對通過量化手段對學生進行分等劃類的評價方式。在評價時應重過程輕結果,特別要關注學生參與的態度、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性,關注學習的過程和方法。應採用“自我參照”標準,引導學生對自己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各種表現進行“自我反思性評價”。要重視對過程的評價和在過程中的評價,使評價成為學生學會實踐和反思、發現自我、欣賞別人的過程。同時強調評價的激勵性,鼓勵學生髮揮自己的個性特長,施展自己的才能,形成激勵廣大學生積極進取、勇於創新的氛圍。

國中綜合實踐活動教學計劃 篇11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新型的語文教學模式,是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從自然、社會和書本中選擇和確定的動腦、動口動手的多項思維活動,是藉助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探索性學習活動。關於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其特點是它的廣泛性。從教科書到日常生活話題,不同的活動形式——有形的、無形的、社會的、自然的都可開發為語文課程資源,都可以作為課程資源加以利用,發揮其語文教育的功能。根據這一理念,我們教研組制定了本學期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計劃如下。

二、活動目的:

1、設計符合孩子心理及孩子能力的活動,培養孩子良好的讀寫習慣。

2、培養學生積累語言和在語文實踐中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3、通過閱讀,豐富學生的知識,開闊視野,增加文化底蘊,培養獨立閱讀能力。

4、引導學生進行綜合性、研究性學習,培養探究的意識和語文綜合能力。

5、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的能力。

6、讓學生受到科學思維方法的訓練,鍛鍊觀察、記憶、想象、思維的能力。

7、加強口語,促進學生交際能力,規範語言。

8、走出課堂,深入社會,與社會接觸,開闊視野。

三、活動方式:

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自我組織,自我學習。課內、課外相結合,豐富學生的語文生活。

四、活動內容:

一、老師,你好

二、金色十月

三、長征

四、走進科學

五、慶祝“元旦”

國中綜合實踐活動教學計劃 篇12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一種以“突破文字、突破教師、突破課堂”為基本特徵、以著眼於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語文能力的發展為基本內涵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學習方式應運而生,並在我區各個學校中轟轟烈烈、紮紮實實地開展起來,效果顯著。本學期,為了繼續開展好此項活動,讓語文教育開放而有活力,我校在認真學習《市北區語文實踐活動實施指導意見》的基礎上,結合本校實際情況,特制定語文學科綜合實踐活動計劃如下:

一、指導思想:

以新課程標準提出的基本理念“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指導,以“實踐、創新、發展”為主線,以學生活動為主要形式,以學習語言知識,形成語文能力為主要內容,把學生在校內的語文學習同校外生活及興趣和需要緊密結合,把書本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使學生通過綜合性、開放性、趣味性的語文實踐活動獲得積極的、全面的、有益的發展。

二、活動重點:

1.更新一個理念——“大語文觀”

筆者認為在開展語文實踐活動之前,每位語文教師應該更新理念,樹立“大語文觀”,應該非常明確進行語文實踐活動的目的。課標中已經非常明確地指出:"聯絡學生現實生活,加強語文實踐"是"積極進行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可見語文實踐活動不是簡單意義上的遊戲,不能只滿足於表面上的熱鬧,更不能單憑教師一時心血來潮,盲目、隨意地進行。語文實踐活動是將已有的語文知識技能在實踐中應用,又在應用中獲得新知,提高能力的過程。作為語文實踐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必須熟知此活動開展的意義、目標、重點,才能做好這項工作。

2.抓住兩個重點——重視積累,強調運用

在過去強調課堂教學、閱讀積累的同時,繼續重視實踐活動的運用,每一名實驗教師都要充分認識到積累是“入口”,運用是“出口”,二者相輔相成,辯證統一,活動中要多方設法給學生提供“用語文”的機會,建立起有“進”有“出”、可以迴圈流通的執行機制。

3.實現“三個突破”:突破文字、突破教師、突破課堂

在語文實踐活動中,要讓學生突破教師,突破書本,突破課堂,拓寬學習領域,開闊視野,主動求知,做學習的主人,真正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語文能力的增強。

4.處理好四個關係——簡單實踐與科學實驗的關係、課堂教學與實踐活動的關係、主動參與與減負的關係、單一突破與齊頭並進的關係。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語文基礎課的延續和必要補充,實驗中正確處理好這四個關係,將能確保語文實踐活動取得顯著效果。

三、活動內容及形式:

1、立足教材,大膽突破教材,保障語文實踐活動課的實效性。

目前我們使用的三套教材版本中,人教版教材每冊在“積累運用”中都安排了兩次實踐活動的內容,北師大版和蘇教版的教材每冊的每個主題單元中都安排了至少一次的實踐活動內容。語文教師要很好的憑藉教材本身所提供的實踐活動內容,以及本班的專題活動,和課堂教學有機結合,充分組織好每週一次的語文實踐活動課,使實踐活動成為語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貫穿語文教學的始終,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2、落實好《語文課程標準》中量化的內容,重視積累。

(1)開放“兩室”,營造讀書氛圍,養成讀書習慣。語文實踐活動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和能力的重要途徑,而語言文字的積累則是開展語文實踐活動的基礎。針對我校學生閱讀量偏低的現狀,重視積累是進行語文實踐活動地當務之急。我校的圖書室規模大,藏書量大,是一塊豐富的資源。本學期,學校將繼續開放圖書室、閱覽室,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書源及良好的讀書環境。同時調整、落實圖書借閱制度,倡導集體借閱與個人借閱相結合,激發學生讀書興趣,努力營造讀書氛圍,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每週五下午的第三節課是“揚帆書海”的讀書時間,由語文教師組織好此項活動。單週1、3、5年級,雙週2、4、6年級為固定的班級集體借閱圖書時間,反之,教師可組織學生自帶圖書閱讀。月末則要進行讀書沙龍活動,如“好書推介”、“讀書感悟”、“人物評析”、“精彩片斷賞析”等。

(2)建立語文課外閱讀考級制度。為了更有效地激勵學生學習語文、廣泛閱讀的興趣,擴大讀書量,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和語文綜合素養,我校將建立語文課外閱讀考級制度。《延二語文閱讀考級方案》將發放給每一位語文教師,要求教師們認真閱讀方案,明確考級目的,熟知考級內容,並督促班級學生進行閱讀。考級方法將採用隨時考與固定考相結合。本學期共進行三次固定考級活動,分別訂於10、11、12月下旬。

(3)創設書香校園。每週二早上7:40——8:00為“快樂誦讀”語文實踐活動時間,各班學生將在教師的指導下,或誦讀唐詩、宋詞、四書、五經,或誦讀名家美文。旨在培養學生高水平的朗讀能力,加深文化積累,提高語文素養。建立“文海泛舟”讀書交流園地。每月一期,由3—6年級承辦。主題分別是:9月份“勿忘國恥,愛我中華”、10月份“秋之韻”、11月份“走近科學”、12月份“名人名言伴我行”。

3、為了貫徹區教研室的精神,提高本校學生的書寫水平,我校將於11月下旬舉行“好娃娃杯”硬筆書法大賽。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現場寫出一篇作品,通過教師、學生共同參與,評選出“小小書法家”。

4、講故事是學生們喜歡的一項活動。本學期我校將於12月上旬舉行“好娃娃杯”講故事大賽。活動分低、中、高三個組,內容可以是童話故事、科幻故事、寓言故事、英雄故事、名人故事等等。屆時將評選出“金牌故事大王”、“銀牌故事大王”、“銅牌故事大王”,進行表彰。

四、活動評價:

語文實踐活動要注重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重視學生在參與過程中的收穫,通過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學生間的評價、家長的評價對學生進行綜合的評價,此評價將納入學生的語文學習之中。

五、保障措施:

1、領導重視。將語文實踐活動納入學校的學期計劃中,制定相應的獎勵措施,鼓勵教師開展實踐活動。

2、加強培訓。通過培訓使全體教師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將實踐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貫穿於學科教學始終。

3、講求實效。語文實踐活動的內容從班級到學校要符合學生的實際能力,操作性強,將學生在實踐中的收穫作為活動的唯一目標,講求實效。

4、合理地分配時間,避免造成負擔。

5、校外的實踐活動安排教師或家長的監護,確保學生的安全。

國中綜合實踐活動教學計劃 篇13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基礎

(一)指導思想

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常州市教育局《關於在全市省級實驗國小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驗研究工作的通知》為指導方針,深入學習關於“綜合實踐活動”的相關理論和典型案例,積極開展以體現學生個性化學習、突出活動課程特色為宗旨的綜合實踐活動,使學生在活動、實踐、思考和創造中生動活潑地發展。

(二)理論基礎

1、密切聯絡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社會發展的實際

首先,活動專案、活動主題或活動課題的確定,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學生個體的學習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或自然生活中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鮮活的活動主題、專案或課題。研究性學習的主題或課題要儘可能由學生從他們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來自主提出,社群服務和社會實踐的活動專案要貼近社群和社會現實,勞動與技術教育以及資訊科技教育的主題或專案要克服以往那種以“課文”的形式呈現的方式,從實際生活中提出活動專案。

第二,在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自然情境和社會情境,或特定的活動場所(如勞動基地、勞動教室等)中開展調查、考察、參觀、訪問、實驗、測量、勞動、服務等實際的活動。

第三,在綜合實踐活動的總結階段,要引導學生聯絡個體的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生存的環境和社會現實來總結、反思,獲得實際的體驗,深化對自然、對社會和對自我的認識。

2、正確處理學生的自主選擇、主動實踐與教師的有效指導的關係

第一,學生要形成問題意識,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自己感興趣的問題。

第二,學生要善於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題。

第三,在課題的展開階段,可以採取多種多樣的組織方式。

第四,在課題的探究過程中要遵循“親歷實踐、深度探究”的原則,倡導親身體驗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課題持續、深入地探究,防止淺嘗輒止。

3、恰當處理學校對綜合實踐活動的統籌規劃與活動具體展開過程中的生成性目標、生成性主題的關係

4、把資訊科技與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和實施過程有機整合起來

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目標

1、情感目標:通過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對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興趣。

2、知識目標:瞭解資訊科技、勞動技術、社群服務和探究法的一些常識。

3、能力目標:使學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協作能力、觀察分析能力、動手實踐能力以及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創新能力。

4、過程目標:初步掌握參與社會實踐與調查的方法、資訊資料的蒐集、分析與處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實驗實證的方法。

5、人格目標:獲得親身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的經驗,塑造完善人格,初步養成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等良好的個性品質,形成對自然的關愛和對社會、對自我的責任感。

三、師生學習方法說明

(一)活動前

1、瞭解每個學生及其家庭、地區的實況,掌握每個學生的特點和各不相同的需要,以此為設計活動的基礎。教師應備每個學生的詳細資料。

2、按課程標準和學生的需要、地區特點等制定學期單元計劃。考慮課時安排、內容的選擇和平衡、廣度和深度,注意各單元之間、單元中各活動之間、學期學年的活動之間,以及活動課程與其它學科的聯絡和整合,讓活動具有連續性和發展性。

3、制定活動教案和能照顧個別差異的指導計劃,特別是考慮如何幫助每個兒童找到適合自己的活動,促使他們積極地參加進去,讓原有水平不同的兒童都能通過活動得到各自應有的發展。

4、創設適宜的環境和條件,主要利用學校、班級的環境為學生提供一個有刺激的、能激發好奇心的、能自由遊戲、開展活動的空間,讓學生生活其中能體驗人際交往、同伴合作的樂趣,感受自然季節的變化,環境中的裝置、教室裡的安排、佈置等應當考慮多功能性、變化性、發展性,有利於學生重組合、再創造。

(二)匯入活動

1、激發學生的活動動機、興趣。

2、引起學生對其生活的地區、周圍環境的關注,擴充套件學生的視野。

3、引發學生討論、自主選擇、決定活動計劃。

4、創設學生能自我選擇的、表現個性的機會(如自由選擇活動的主題、內容、同伴、材料、方式、創設不同的活動區、興趣組等)和計劃有吸引力的活動。

(三)活動中

1、尊重學生自主性、創造性,保障學生的參與權。讓活動課成為不是老師叫學生做什麼,而是學生主動想做什麼的課程。

2、注意觀察學生各種反應,隨時調整環境,提供必要的幫助,滿足學生的不同需要,但決不妨礙他們自由地嘗試和利用自己的經驗。

3、和學生一起活動,但不是學生活動的支配者,指揮者,而是他們的支持者,合作者。

4、對學生的活動儘可能多地給予鼓勵、讚揚、肯定、積極的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牢記每個學生都有長處,讓學生儘可能多地體驗到成功感、滿足感,發展自信心。

5、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認同、相互學習、相互支援、相互交流、團結合作,幫助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學會正確地認識自己,發現同伴的長處與自己的不足,獲得合作、協商、對話、分享、尊重他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等待人處事的技能和能力。

6、引導學生採用多樣化的活動方式(觀察、調查、製作、實驗、操作等)、多樣化的表現方式(語言、圖畫、音樂、動作、表演、作文等)、多樣化的活動方式(集體、小組、個別等),重視科學方法的學習。

7、引導學生活動不斷延伸和擴充套件,與家庭、社群結合,與各學科結合,向縱深發展,不淺嘗輒止或半途而廢。

8、保證活動的安全。

(四)活動後

1、 積極的評價,重視活動的過程,重視學生在活動中所表現的主動性、創造性、參與意識等。

2、引導學生的自我評價、相互評價。

3、評價與指導一體化。

4、鞏固兒童的實踐態度,鞏固其獲得的知識、技能、能力等,並進一步促使其發展。幫助學生舉辦成果展示會、推廣或利用成果等。

5、與學生一起分析討論活動的成敗,制定或修改下一步的計劃等。

6、根據學生的反饋調整環境,調整活動形態或組織形式,調整活動計劃、內容、材料等。

四、實施措施

(一) 總體規劃、協調部署活動的開展。

學校設立綜合實踐活動領導小組,配備了具有強烈責任心和一定創新精神的綜合實踐活動任課教師,定期組織相關人員進行學習研討,並在期初推出三類相互銜接的計劃,即“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計劃”、“年級綜合實踐活動計劃”以及“班級綜合實踐活動計劃”。開展活動時,由教導處、大隊部等部門協調安排,統籌兼顧。

(二)自主科學地組織活動開展。

1、活動實施自主化。綜合實踐活動是教師與學生合作開發與實施的。教師和學生既是活動方案的開發者,又是活動方案的實施者。倡導學生對課題的自主選擇和主動探究是實施綜合實踐活動的關鍵。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時,我們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權:例如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學習活動的目標、內容、方式、時間、地點、以及指導老師,自己決定活動結果呈現的方式。

2、組織形式靈活化。首先是指從時間上來說,或安排在課表計劃內,或在放學後,或在週六上午;從空間上看,或課堂、或校內、或校外,走出校園,不一而足。從組織方式來看,可以是個人獨立探究、小組合作探究,也可以是跨班級、跨年級合作。

3、課時安排彈性化。彈性課時制意味著將每週的綜合實踐活動時間根據需要靈活安排,做到集中使用與分散使用相結合。例如,可以將每週的時間集中在一個單位時間使用,也可將幾周的時間集中在一天使用,亦可根據需要將綜合實踐活動時間與某學科打通使用等等。

五、具體內容

九月份:

1、學習有關綜合實施活動的理論,並制定學期實驗研究計劃,完善方案。

2、設計年級組計劃及班級方案。

3、開一次講座,內容是《國小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策略》以及《綜合活動資源包的合理使用》

十月份:

1、各班按計劃開展活動。

2、對綜合實踐活動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共同探討,共同研究,以便提高課題的研究。

十一月份:

1、各班按計劃開展活動,學校組織檢查。

十二月份:

1、研究如何認真辦好活動成果的展板。

2、學生總結匯報交流活動,以及學生活動成果的展示。

3、負責各課題的老師上一節成果彙報課。

4、各班上交案例、論文、活動總結(反思)及學生活動過程的資料。

一月份:

1、總結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情況,撰寫專題總結,整理好研究的成果材料。

國中綜合實踐活動教學計劃 篇14

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背景及理論依據

(一)實施的背景: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基於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絡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注重對知識技能的綜合運用,體現經驗和生活對學生髮展價值的實踐性課程。它是《九年制義務教育課程計劃》所規定的國小3-6年級的一門必修課程。新課程實施以來,課程的價值取向已由以知識為中心轉移到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上,提出了課程內容選擇與自然、生活、社會實踐相聯絡,使自然、生活、社會成為課程資源,這意味著課程已不再是一份教材,自然即課程,生活即課程,社會即課程。我們在對部分學校的調查中發現:在偌大的校園裡,雖然進行了全面的多種類植被綠化和一些校園景點的佈置,但缺少能讓學生自主探究、觀察體驗、動手實踐的資源中心和活動基地。在新課程實施的大背景下,建立校園實踐基地,開展實踐體驗活動,既是促進國家課程計劃的全面落實,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體系,也是開展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徑。基於此,學校根據周邊經濟、文化等社群資源,充分考慮學生個性化、全面化、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決定建設一個有效的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校園種植實踐活動基地,研發《綜合實踐基地活動手冊》,以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

(二)實施的理論依據:

1、教育家米爾曾經說:“所有現存的好東西都是創造的果實。”華中師大教授楊再隋說:“要建構一種新型的教學生活,把教學過程還原為生活過程,把教學情境還原為生活情境,把教學活動還原為兒童的生命活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屬於國家課程,是學校必須開設的一門必修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國家規定、地方管理、學校開發的三級管理課程。綜合實踐活動面向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尊重每一個學生髮展的特殊需要,其課程的目標和內容具有開放性;隨著每一個活動的不斷展開,新的目標也隨著過程取向變化而不斷生成,新的主題不斷生成,學生會在這個程序中,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創造性的火花不斷迸發。

2、當今教育改革的新趨勢——積極開發併合理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綜合實踐活動反映了學生個性發展的內在需要,體現了科技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都具有獨特性、具體性,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需要、興趣和特長,都有自己的認知方式和學習方式,他們的發展不僅僅是通過書本知識的學習而獲得的。綜合實踐活動為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創造了空間。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與實施,有利於克服書本知識和課堂教學的時空侷限,引導學生在社會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發展。當今社會迅猛發展,產生了一系列新的問題,如環境問題、道德問題、國際理解問題、資訊科技問題等等,這些問題都具有跨學科的性質,綜合實踐活動為學生參與、探究、理解這些新的社會問題提供了機會。結合學校實際和周邊環境的優勢,開發校園實踐基地,可以為新課程提供豐富的課程資源,為學校實施素質教育提供工作抓手,通過此抓手達到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乃至提高學生全面素質的目標。

3、現在世界各地都在重視勞動技術教育,尤其是聯邦德國。他們有句名言,“我們的學生考試考不過你們,我們的學生做的產品專門賣給你們。”可見德國人十分重視學生的勞動技術並非常有成就。他們的學生的勞動技術在學校就得到了應有的重視,學生的勞動素養非常高。我們的學校在傳授知識、培養能力適應大學聯考方面做的很多,恰恰忘記了“不勞動者不得食”的千年古訓。導致國小生不會做家務,不會自我服務,在考上大學就是成功的背景下,“勞動最光榮”已經是口號、擺設。今天的教育已不能僅滿足於課堂,應該要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把廣闊的生活空間作為師生共同生長的天地。伴隨著新課程的實施,一項全新的課程已開始顯露其勃勃生機,那就是新課程改革中所設立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4、心理學、教育學理論。有研究表明:人的生活習慣和技能,3歲前形成50%;6歲時形成30%;其餘20%是20歲前形成的。兒童和少年精力旺盛,接受新鮮事物快,可塑性強。如果他們從小就受到良好的實踐教育,則對於他們以後的學習與生活能力將有深遠的影響。

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目標與內容

(一)課程實施的總目標

整體規劃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內容序列,形成學校、家庭與社會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教育實施體系。通過學校綜合實踐活動基地的開發和研究,進一步優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結構,豐富新課程資源。“綜合實踐活動基地”的開闢、各學科研究性學習的滲透延伸、資訊科技的學習利用、社群服務的開展,有效地培養學生學科學、用科學、愛科學和積極探索、勇於創新的精神,進一步提升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和實踐技能,培養學生親近土地、熱愛大自然、關愛社會的思想感情,切實加強和推進學校的素質教育工作。

(二)課程實施的具體目標和內容

1、綜合實踐活動(校內基地)課程研究的實施目標和內容

(1)通過綜合實踐活動基地的開發,引導學生了解關於種植方面的知識,認識並學會使用各種勞動工具進行簡單的勞動實踐,體驗勞動的快樂。

(2)通過綜合實踐活動基地的開發,豐富植物類課程資源,引導學生在合作探究、實踐體驗中加深對自然的認識。同時通過花卉類植物的種植活動,綠化和美化校園,發揮環境育人的功能。

國中綜合實踐活動教學計劃 篇15

一、充分認識組織中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對於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新人的重大意義,進一步強化社會實踐環節;要 把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向社會延伸,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將認知轉化為行動。要把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納入教育教學計劃,並作為學生畢業資格考核評估 的一項內容,充分利用各種形式組織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提高實踐能力、動手能力和對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

二、社會實踐形式:

1、社會調查;2、社群服務;3、勤工儉學;4、科技文化活動;5、生產實習;6、公益活動;7、軍事訓練;8、志願者活動;

三、社會實踐時間安排:

1.七年級新生入學安排在八月底,兩天時間;

2、公益活動:

校園晨掃(每天半小時),校園保潔(課餘時間),大掃除,寒暑假返校日;

3、社會調查:

①課時(語文作文課指導怎樣寫好社會調查報告);

②研究性學習的選題、調研、撰寫研究性學習的報告);

③週日進行社會調查;

④寒暑假深入社群、農村和企事業單位社會調查活動;⑤組織各種形式暑期夏令營(學生幹部夏令營、科技夏令營)

4、科技文化活動:

①各年級開設電腦課(每週一節);

②班班有歌聲活動(每年5月份);

③小歌手比賽(紀念12、9學生運動);

④元旦文娛會演;

⑤開展一系列讀書活動;

⑥組織秋遊、春遊。

5、生產實習:

①組織各年級到農村基地勞動鍛鍊,校內外植樹(3、12植樹節)、6、5世界環境日等等;②花圃護綠活動;

6、社群服務:

要逐步建立學生假日社群服務制度,以團員幹部為主,以自願為原則,組織假日社群服務小組,開展服務活動;

7、志願者活動:

組織學生參加校環保自願者行動小組,開展一系列活動。

三、建立校內外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基地:

校內基地:

1、公益勞動類:衛生包乾區、護綠區、教室、宿舍、校園環境;

2、生產實習類:愛護校園花草樹木;

3、科技文化活動類:圖書館、文化節、三小活動、班班有歌場合唱活動、小歌手比賽、元旦文娛晚會、計算機技術教育(每週一課時);

4、志願者活動類:為離退休教師服務,清掃圖書館、科學樓等。

校外基地:

1、生產實習類:

2、軍事訓練類:

3、科技文化節類:文化館、科協等;

4、社群服務類:電信局、派出所。

四、管理方式:

1、學校管理:採用中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登記卡和中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考核表,每生一學期分發一張,按學期登記入卡,每一學年由班主任根據學生登記卡 材料記入考核表。一學年結束後上交年級組,交德育處保管,學生一學年根據考核表及時登入中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登記表。

2、年級管理:年級組要根據本年級學生特點,按照學校安排,精心組織和安排學生參加社會調查、軍事訓練、科技文化活動等。

3、班主任管理:班主任應組織好各種活動,活動中要高度重視安全工作,做到:每次外出活動應事先做好申報,經批准後,方可組織,活動中應貫徹環保方針,活動後應有小結和留下資料(攝影、小結、心得體會等),負責寫好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鑑定。

4、材料管理:德育處做好每學年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材料儲存,分年級、分年度造冊保管。

國中綜合實踐活動教學計劃 篇16

一、指導思想:

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從課堂走向社會,從課本走向實踐,在活動中逐步養成具有基本的生活,勞動能力,觀賞和辨別的能力,同學之間互相間的交往、協作能力,逐步的觀察分析,採訪、調查等能力,以及能初步掌握對小課題的研究、探索、實驗的方法,把在各科中學到的技能,在實踐中能綜合運用,同時又不斷增加知識,拓展視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二、年級基本情況:

八年級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實踐能力,因此要逐步培養學生一些探究問題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能夠從生活和學習中挖掘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主題,能夠試著和同學展開小組合作學習,在有效的活動中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與創新的潛能。八年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要培養學生對生活、學習的積極態度,使他們具備一定的交往合作能力、觀察分析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要讓他們初步掌握參與社會實踐的方法,資訊資料的蒐集、分析和處理問題的方法以及研究探索的方法;使學生形成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等良好的個性品質,成為創新生活的小主人。

三、活動目標:

1、堅持學生的自主選擇和主動參與,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面向學生完整的生活領域,為學生提供開放的個性發展空間。引領學生走向現實的社會生活,促進學生與生活的聯絡,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開放的空間。

3、培養學生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和勇於實踐的精神,注重學生在實踐性學習活動過程中的感受和體驗,使學生超越單一的接受學習,親身經歷實踐過程,體驗實踐活動,實現學習方法的變革。

4、指導學生學習計算機網路的基本操作方法,利用網路收集、整理和處理資訊,培養學生利用資訊科技的意識和能力。四、確定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及時間。

本學期,八年級的綜合實踐活動是按班級為單位開展。各班要密切聯絡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社會發展的實際,確定好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並圍繞主題制定好切實可行的活動計劃,以保證活動有序深入地開展。現結合我校特色和課本中的資源,提供如下備選課題,各班可選擇其中一個課題(班與班之間不要重複),開展相應的活動。

九月份:主題一:《認識自我》:充分發掘學生的長處,並搭建舞臺,讓他們大顯身手,同時也引導學生找出自己的不足,鼓勵他們揚長避短,並寫下心靈日記;主題二《珍愛生命》:瞭解我們誕生的過程,珍愛寶貴的生命,表達對母親的感激之情;

十月份:主題一:《祖國在我心中》收看國慶影視,蒐集交流祖國發展資料;撰寫愛國詩文或編手抄報。

主題二:開展“秋天最美麗,我愛金秋”實踐活動。

金秋十月,組織學生外出,進行“我愛家鄉”攝影活動。

十一月份:主題一:《我是環保小衛士》

多途徑瞭解並交流環保的意義,針對身邊的種種環保問題,想金點子(寫倡議書、樹標語牌等)主題二:我與消防

瞭解消防器材的外形、名稱和作用,並通過設計宣傳標語,寫調查報告,讓更多的人提高消防知識。

十二月份:主題一:《淨化美化校園》

認識校園的花草樹木,愛護花草樹木,進行除草勞動。

國中綜合實踐活動教學計劃 篇17

一、 指導思想:

綜合實踐活動是基於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絡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的、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實踐性課程。它打破教育與生活的隔離,孩子們在學校當中在與其他場合當中一樣,需要享受一種完整的生活。學習的過程就是生活的過程,教改也好,課改也好,第一項任務就是把生活的權利還給孩子,把學習的過程變成生活的過程,加強學校教育與兒童生活、社會生活的聯絡。它改變單一的課程結構,改變教學方式,為學生表現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供空間。

三年級國小生文化基礎知識、社會閱歷和人生體驗還非常有限,所以在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目標應該是“在體驗中研究”,即以形成直接體驗為主,在研究和解決問題方面,強調養成初步的方向。實施綜合實踐課程,就是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讓他們瞭解周圍的生活環境,關注自己及同伴當中的心理健康、人際交往問題,激發他們對自然和社會問題的好奇心,擴大視野,積累經驗。總之,就是要讓他們更多地去看,去聽,去想,去試。 考慮到三年級兒童的心理特點,三年級“活動資料”的形式還是以有趣的遊戲和製作為主,《架橋比賽》、《有形狀的數》、《變一變效果好》、《塑料瓶的妙用》……都有相當的童趣,也可以從中取得不少直接經驗。但是,這些活動都滲透了激發學生探索和發明的內容,也就是要學生探索事物的內涵和本質,要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

二、 課程總體目標:

密切學生與生活的聯絡,推進學生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內在聯絡的整體認識與體驗,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以及良好的個性品質。 1、親身參與實踐,注重親歷、自主學習和實踐,在開放的學習情景中獲得親身參與實踐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的經驗。 2、獲得對自然、對社會、對自我之間的內在聯絡的整體認識,形成親近自然、關愛自然、關心社會以及自我發展的責任感。 3、發展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認知、發展學生的動手能力,養成探究學習的態度和習慣。 4、培養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獲取資訊,整理與歸納資訊,並恰當地利用資訊的能力 5、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獨立思考,標新立異,大膽提出自己的新觀點、新思路、新方法,並積極主動地去探索,激發他們探究和創新的慾望,培養創新能力。 6、養成合作意識、民主意識、科學意識、環境意識、培養學生積極進取、善於交往等良好的個性品質。

三、 活動重點:

針對三年級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在編寫“活動資料”時,把提高學生的觀察力作為三年級的重點。 1.我們要在活動中有意識、有計劃地發展兒童的觀察力,使學生學會進行有目的、系統的觀察,全面的觀察。要求學生會看、會聽、會嗅、會嘗和會觸控,並且會把眼耳鼻舌身的感覺,綜合起來進行思考。 2.在三年級深入的觀察活動中,要求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概括、比較),要求學生進行獨立的思考,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是十分重要的。在深入地觀察以後,要他們發現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無疑對他們素質的提高十分有利。

四、 活動難點:

就是能夠從直接經驗抽象出問題的本質來,完成思維發展的飛躍,從而提高學生的素質。

五、 實施措施:

1、活動內容:《架橋比賽》、《有形狀的數》、《變一變 效果好》、《塑料瓶的妙用》等。 《穩定與牢固》是看現象,說道理。《有形狀的數》就是研究數學問題;《架橋比賽》基本活動是研究橋的結構,製作橋的模型,延伸活動就要進行有目的的科學實驗了;《變一變效果好》從田忌賽馬開始,到玩遊戲“變一變”,最後要進行“創新”的辯論,這顯然是要求學生深入思考了。 有的活動就是要學生對身邊的事物進行有目的的研究,進行科學探索,嘗試研究性學習。例如《你身上的尺寸》就是要自己測量身體上各部位的尺寸,要學生找出各部位的尺寸的數學關係,這就是研究性學習。它和傳統的做數學題“已知、求、解、答”不同,是要學生自己找“已知”,自己探索規律。《水的觀察和實驗》則是有目的的科學實驗,更是一種研究性學習。 要學生勇於探索,勇於提出自己的見解,不怕說錯,錯了再探索,而不是等著教師的答案,不是背書本上的結論。從心理活動來說,這就是能夠從直接經驗抽象出問題的本質來,完成思維發展的飛躍,從而提高學生的素質。 從三年級開始,就要進行創新和發明活動,要孩子們進行有目的的創新活動。例如,《水的觀察和實驗》、《空氣的觀察和實驗》裡都要求我們仔細觀察和研究問題,讓學生自己去創新;《架橋比賽》裡我們要在實驗中觀察和思考,一邊實驗一邊觀察,觀察出問題再實驗,再研究,再觀察,再實驗,這才是科學的學習方法。 2、師資配備:國小綜合實踐活動三年級組實驗教師 3、課時安排與實施策略: 每週一課時,便於師生都做好充足的課前準備,便於開展活動時進行資源共享。

六、 課程評價:

注重過程,關注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實際體驗、變化和表現。全面評價,反映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各方面的個性表現,包括學生在活動中的行為、情緒情感反應、參與程度、努力程度、合作程度等等。尊重多元,教師、教師集體、學生個人、學生集體、家長與社群成員等,都是學生評價活動的主體,都應該參與到對學生的評價中來。引導反思,注重學生的自我評價和自我反思,增強他們對自己所進行的活動的信心,學會在與人相處中,發現自己和他人的長處,提高自我評價和自我調控的水平。

國中綜合實踐活動教學計劃 篇18

一、活動目標:

(一)學生層面

1、獲得親身參與實踐的積極體驗和比較豐富經驗。

2、初步形成對自然、對社會、對自我的關愛和責任感。

3、初步形成主動發現問題並積極探究解決問題的態度和能力。

4、培養實踐能力,發展對知識的綜合運用和創新能力。

5、初步養成合作、民主、分享、積極進取等良好的個性品質。

(二)教師層面

1.通過對活動的參與、組織、指導和管理,轉變教學觀、課程觀和教學方式。使教師從傳統學科課堂上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主題活動中的策劃者、合作者和指導者。

2.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不僅要關注學生知識、技能的獲得與發展,而且要關注學生情感的體驗、態度的養成和價值觀的確立,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世界出發,形成健康的生活態度,使他們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得到不斷提升。

3.改善教師結構,培養一支“一專多能”的新型教師隊伍,促進教師的自身專業化成長,形成與學生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三)學校層面

探索一條符合本校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的綜合實踐活動路子,建立並完善一套較為合理的具可操作性的學生綜合實踐活動操作模式和管理模式,提高學校的辦學水平。改進我校的課程結構,形成具有我校特點的課程文化和校園文化。

二、綜合實踐活動領導小組成員:

組長:張如

副組長:王愛東 楊瑞武

組員:王海成、王雲傑、張軍元、薛志平、賈小明、吳興

三、具體安排:

1.一線任課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根據學科特點積極開展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目標學習”、“學案學習”等課堂研究性學習,促進教學相長局面的形成。

2.嚴格按照課程標準,開齊開足課時。此外,每週三下午第八節課開展全校性的學生綜合實踐活動,共設立八個興趣活動班,學生自主選擇,班主任引導調配,相關興趣班教師認真組織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發展個性特長,培養實踐能力,發展對知識的綜合運用和創新能力。

3.結合道德進校園活動開展學生互幫互助志願活動,倡議學生為我校黃春姬同學上下學提供幫助,對她學習上關心,生活上關照。

4.各班級每學期組織開展一次社群服務活動,活動記錄要有活動場所負責人 簽字和活動過程圖片,政教處對活動材料稽核記入班主任個人量化成績。

5.成立學生校外實踐活動基地,組織學生認真開展好社會實踐活動。學校本年度計劃組織一次到孫各莊村對烈軍屬的慰問,聆聽老紅軍在抗日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的英勇表現,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調查滿族的民風民俗。到鄉防雹站了解科學知識。利用成校掌握一些果樹的嫁接知識技能。學校綜合實踐課教師要組織開展好教學活動,在集中組織的同時要求學生利用休息日、寒暑假等跟隨家長參加綜合實踐活動,幫助家長做家務,跟隨家長入農田,進藥園等。

國中綜合實踐活動教學計劃 篇19

一、班級情況分析:

國小六年級的學生對學校的各項常規都有了較深的瞭解,有較強的自制力。已具備了一定的實踐能力,掌握了一些探究問題的方法,能在老師的指導下,自主確定單元活動的主題、活動的方式,在活動具體開展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成果或作品。但學生的學習基礎差別較大,個別比較優秀,個別比較差。因此,教學中應從學生現有情況出發,在原有的水平上每個孩子都得到不同的發展,樹立起學習的信心。

二、指導思想:

在學校領導的指導下,我們將進一步學習新課程標準,明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目標,繼續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引導本年級段學生在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深切的體驗,產生積極的感情,激發孩子研究生活和科學的慾望,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團隊合作意識,從而進一步加強人際交往的能力。

三、課程目標:

1. 通過活動,發展實踐能力,發展對知識的綜合運用和創新能力;養成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等良好的個性品

2. 使學生獲得親身參與實踐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經驗;形成從自己的周圍生活中主動地發現問題並獨立解決問題的態度和能力。

3.形成對自然、社會、自我之內在聯絡的整體認識,發展對自然的關愛和對社會、對自我的責任感。

四、課程實施措施:

1.重感受 促評價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設定,無疑是學校課程形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重大變革。而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則是其中最具人文性的部分。這些評價與我們平時的評價有很多不同,他的評價側重於活動的過程和自己的感受,得失,是所有參與者之間的平等交流,有自我評價、小組評價、教師評價、家長評價等,為師生提供一種反思的參照,從而獲取新的動力。他山之玉可以攻玉,為了使評價真正發揮其交流作用,我們將加強小組間的評價交流,將不同的活動方案進行交流,取長補短,使活動更好地發展。

2.學理論 明目標

我們將繼續學習綜合實踐活動的有關理論叢書,針對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尋找有關理論,聯絡實際情況解決問題,使綜合實踐活動更能達到預想目標,而趨於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