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計劃

欄目: 教學工作計劃 / 釋出於: / 人氣:1.42W

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背景及理論依據

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計劃

(一)實施的背景: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基於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絡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注重對知識技能的綜合運用,體現經驗和生活對學生髮展價值的實踐性課程。它是《九年制義務教育課程計劃》所規定的國小3-6年級的一門必修課程。新課程實施以來,課程的價值取向已由以知識為中心轉移到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上,提出了課程內容選擇與自然、生活、社會實踐相聯絡,使自然、生活、社會成為課程資源,這意味著課程已不再是一份教材,自然即課程,生活即課程,社會即課程。我們在對部分學校的調查中發現:在偌大的校園裡,雖然進行了全面的多種類植被綠化和一些校園景點的佈置,但缺少能讓學生自主探究、觀察體驗、動手實踐的資源中心和活動基地。在新課程實施的大背景下,建立校園實踐基地,開展實踐體驗活動,既是促進國家課程計劃的全面落實,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體系,也是開展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徑。基於此,學校根據周邊經濟、文化等社群資源,充分考慮學生個性化、全面化、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決定建設一個有效的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校園種植實踐活動基地,研發《綜合實踐基地活動手冊》,以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

(二)實施的理論依據:

1、教育家米爾曾經說:“所有現存的好東西都是創造的果實。” 華中師大教授楊再隋說:“要建構一種新型的教學生活,把教學過程還原為生活過程,把教學情境還原為生活情境,把教學活動還原為兒童的生命活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屬於國家課程,是學校必須開設的一門必修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國家規定、地方管理、學校開發的三級管理課程。綜合實踐活動面向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尊重每一個學生髮展的特殊需要,其課程的目標和內容具有開放性;隨著每一個活動的不斷展開,新的目標也隨著過程取向變化而不斷生成,新的主題不斷生成,學生會在這個程序中,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創造性的火花不斷迸發。

2、當今教育改革的新趨勢——積極開發併合理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綜合實踐活動反映了學生個性發展的內在需要,體現了科技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都具有獨特性、具體性,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需要、興趣和特長,都有自己的認知方式和學習方式,他們的發展不僅僅是通過書本知識的學習而獲得的。綜合實踐活動為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創造了空間。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與實施,有利於克服書本知識和課堂教學的時空侷限,引導學生在社會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發展。當今社會迅猛發展,產生了一系列新的問題,如環境問題、道德問題、國際理解問題、資訊科技問題等等,這些問題都具有跨學科的性質,綜合實踐活動為學生參與、探究、理解這些新的社會問題提供了機會。結合學校實際和周邊環境的優勢,開發校園實踐基地,可以為新課程提供豐富的課程資源,為學校實施素質教育提供工作抓手,通過此抓手達到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乃至提高學生全面素質的目標。

3、現在世界各地都在重視勞動技術教育,尤其是聯邦德國。他們有句名言,“我們的學生考試考不過你們,我們的學生做的產品專門賣給你們。”可見德國人十分重視學生的勞動技術並非常有成就。他們的學生的勞動技術在學校就得到了應有的重視,學生的勞動素養非常高。我們的學校在傳授知識、培養能力適應大學聯考方面做的很多,恰恰忘記了 “不勞動者不得食”的千年古訓。導致國小生不會做家務,不會自我服務,在考上大學就是成功的背景下,“勞動最光榮”已經是口號、擺設。今天的教育已不能僅滿足於課堂,應該要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把廣闊的生活空間作為師生共同生長的天地。伴隨著新課程的實施,一項全新的課程已開始顯露其勃勃生機,那就是新課程改革中所設立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4、心理學、教育學理論。有研究表明:人的生活習慣和技能,3歲前形成50%;6歲時形成30%;其餘20%是20歲前形成的。兒童和少年精力旺盛,接受新鮮事物快,可塑性強。如果他們從小就受到良好的實踐教育,則對於他們以後的學習與生活能力將有深遠的影響。

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目標與內容

(一)課程實施的總目標

整體規劃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內容序列,形成學校、家庭與社會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教育實施體系。通過學校綜合實踐活動基地的開發和研究,進一步優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結構,豐富新課程資源。“綜合實踐活動基地”的開闢、各學科研究性學習的滲透延伸、資訊科技的學習利用、社群服務的開展,有效地培養學生學科學、用科學、愛科學和積極探索、勇於創新的精神,進一步提升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和實踐技能,培養學生親近土地、熱愛大自然、關愛社會的思想感情,切實加強和推進學校的素質教育工作。

(二)課程實施的具體目標和內容

1、綜合實踐活動(校內基地)課程研究的實施目標和內容

(1)通過綜合實踐活動基地的開發,引導學生了解關於種植方面的知識,認識並學會使用各種勞動工具進行簡單的勞動實踐,體驗勞動的快樂。

(2)通過綜合實踐活動基地的開發,豐富植物類課程資源,引導學生在合作探究、實踐體驗中加深對自然的認識。同時通過花卉類植物的種植活動,綠化和美化校園,發揮環境育人的功能。

(3)通過相關植物的種植和專題研究,豐富學生研究性學習的素材,提高學生實踐研究能力,培養學生敢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探索精神,並能積極主動地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和途徑。

(4)通過綜合實踐活動基地的開發,不斷提高廣大教師的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為更好地實施新課程服務。

(5)在綜合實踐活動基地中瞭解植物生長的規律,體驗勞動的樂趣,有利於樹立正確的科學人生觀。

(6)瞭解本地農村常見的農作物,開展分班分片分期進行農作物的種植活動。收集各學科有關植物內容的資訊,在校內的實踐基地上開展種植活動,豐富各學科的植物類課程資源。分年級開展花卉和苗木的種植活動,積累研究素材,開展專題研究。

2、研究性學習的實施目標和內容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學科領域內或現實生活情境中選取某個問題作為實破點,通過質疑、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分析研討,解決問題;表達與交流等探究學習活動,獲得知識,激發情趣,掌握程式與方法。研究性學習融入在各學科的學習之中與各學科整合,是各學科的拓展和延伸。

(1)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

(2)培養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資訊的能力

(4)學會分享與合作

(5)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

(6)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3、資訊科技的實施目標和內容

《中國小資訊科技課程指導綱要(試行)》:課程目標是“通過資訊科技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資訊、傳輸資訊、處理資訊和應用資訊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資訊素養,把資訊科技作為支援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資訊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1)瞭解資訊科技的應用環境及資訊的一些表現形式。

(2)感性認識計算機,瞭解資訊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3)在使用資訊科技時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利用與年齡發展相符的多媒體資源進行學習。

(4)能夠在他人的幫助下正確使用通訊遠距離獲取資訊、與他人溝通,開展直接和獨立的學習,發展個人的愛好和興趣。

(5)知道應該負責任地使用資訊科技系統和軟體,養成良好的計算機使用習慣和責任意識。

4、社群服務和社會實踐的實施目標和內容

社群服務和社會實踐的開展應考慮為學生提供儘可能多的走出教室、參與和體驗社會生活的機會,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實際鍛鍊,不能侷限於教室和書本知識。應圍繞主題整合各科知識,幫助學生提高綜合應用各學科知識的能力,使學生形成較完整的經驗。應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鼓勵學生自己參與設計、自己選擇主題、自己組織實施、自己進行評價,儘可能將活動的實施過程作為學生改變學習方式、學會學習的過程。

國小階段目標(3—6年級)

(1)開闊眼界,初步獲得社會經驗與能力。

(2)學會交往與合作,遵守社會規範與公德。

(3)熱心公益活動,關心他人與社會。

(4)關愛自然,逐步形成環境保護的意識和能力。

(5)珍視生命,陶冶性情,熱愛生活。

(6)初步瞭解自我,發展興趣,展示才能。

活動實施

以“走近家鄉廚都”為主線,結合各班的活動主題開展“五個走進”活動。

1、走進自然。可以帶領學生到家鄉田野、洪福園華東碑林等地進行實地參觀和考察,瞭解社群的環境,體驗大自然的美妙。

2、走進企業。學生可以到社群企業中參觀,感受廚都經濟,體驗勞動樂趣,瞭解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

3、走進敬老院。讓孩子們孝敬長輩,關心他人。定期組織學生到敬老院、社群慰問孤寡老人,要求每個班級都能與孤老結對,學生們定期上門慰問,幫著打掃衛生,陪著聊天。

4、走進家庭。建立家庭學藝陣地,如學做家務活、廚藝大比賽、棋藝比高低等都可在家裡進行。建立家庭娛樂活動場所,如可以開展打羽毛球、跳繩、踢毽子等體育活動。

5、走進社群。開展美化社群活動,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組織各種志願服務小隊,行走穿梭於街頭巷尾,做些力所能及的勞動:擦窗、綠化、清潔、清除白色垃圾等等。讓學生認識到這是我們的社群,這是我們的家庭,這是我們應該愛護的地方,增強環保意識。

三、學校實施條件的分析:

1、硬體分析:付園中心學校(新校)1995年建成並投入使用,服務於趙趙、趙馬、付園、南吳、官廠5個自然村,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突出;學校新徵地5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