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關於陶行知的教育故事(精選15篇)

欄目: 教師工作計劃 / 釋出於: / 人氣:1.2W

關於陶行知的教育故事 篇1

一次,陶行知看到學生王友用泥塊砸同學,當即制止,讓他放學後到校長室。陶行知到校長室時,王友已等在門口準備挨訓了。沒想到陶行知卻給了他一顆糖,並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很準時,我卻遲到了。”王友驚疑地瞪大了眼睛。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顆糖對王友說:“這第二顆糖也是獎給你的,因為我不讓你再打人時,你立即就停止了。”接著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塊糖:“我調查過了,你砸的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不遵守遊戲規則,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良,並且有跟壞人做鬥爭的勇氣,應該獎勵你啊!”王友感動極了,哭著說:“陶校長,你打我兩下吧!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是自己的同學......”陶行知這時笑了,馬上掏出第四顆糖:“因為我正確地認識了錯誤,我再獎勵你一顆糖......我的糖沒了,我看我們的談話也該結束了。”

關於陶行知的教育故事(精選15篇)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漢大學演講。他走向講臺,不慌不忙地從箱子裡拿出一隻大公雞。臺下的聽眾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幹什麼。陶先生從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後按住公雞的頭,強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雞隻叫不吃。怎麼才能讓公雞吃米呢?他掰開公雞的嘴,把米硬往雞的嘴裡塞。大公雞拼命掙扎,還是不肯吃。陶先生輕輕地鬆開手,把雞放在桌子上,自己後退了幾步,大公雞自己就開始吃起米來。這時陶先生開始演講:“我認為,教育就像餵雞一樣。先生強迫學生去學習,把知識硬灌給他,他是不情願學的。即使學也是食而不化,過不了多久,他還是會把知識還給先生的。但是如果讓他自由地學習,充分發揮他的主觀能動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臺下一時間掌聲雷動,為陶先生形象的演講開場白叫好。

關於陶行知的教育故事 篇2

陶行知是我國近代人民教育家。他有一句名言:‚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稟賦。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他非常重視國民教育,認為‚教育是共和國的保障‛,因此,他把畢生精力都投入到‚教育‛這一大事中來。

1920xx年,他組織了平民教育促進會,編寫《平民千字課》,奔波於全國十幾個省市,致力於平民教育。他把《平民千字課》作為教材,送到平民百姓家裡,勸家家戶戶都要識字讀書。他活動的經費多數都是自己寫書得的稿費。

一次,他得到了1萬多元稿費,拿回家鎖在櫃子裡,承擔著所有家務的妹妹看見了,問他:‚家裡有老有小,錢也不多,能不能留1/4給家裡用?‛陶行知想了想,溫和地說:‚我要去南京勞山腳下辦曉莊師範,這錢要作為辦學的經費。我們家雖窮,粗茶淡飯還能維持。中國34000萬農民非但沒有飯吃,更沒有文化。用這錢去辦學校,是為農民燒心香,是盡我們的綿薄之力去幫助他們。你在家裡省著點用,算是幫我去辦大事吧!‛妹妹理解了他,默默地點了點頭。

1920xx年,陶行知辦起了曉莊師範學校,開展鄉村教育活動。1930年4月,國民黨反動政府武力封閉了這所學校,還通緝陶行知。 1932年,陶行知在上海先後創辦了‚山海工學團‛、‚晨更工學團‛、‚勞工幼兒園‛,繼續推行中華普及教育運動。

關於陶行知的教育故事 篇3

大樹底下小樹長不好

張宗麟先生原是曉莊學校的生活指導老師。1932年暑假,他約戴自俺一起去廣西桂林師範工作。戴自俺在曉莊追隨張先生學習幼兒教育,現在能跟老師去“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工作,禁不住心馳神往,立即欣然同意。事隔幾天,陶行知先生約戴自俺談話:“現在河南需要一個人,你願意去嗎?”“到河南去幹什麼?”“一所省立省鄉村師範要請我們派一位曉莊同志去擔任研究實驗部主任。原是請張宗麟先生去的,他將去廣西。

我的意思,你去河南怎麼樣?”戴自俺認為跟著張先生去廣西比較省力,便不加考慮地拒絕了,說:“我想,能再跟張先生學習一段時間,對我比較合適。”陶先生耐心地說:“科學家是分開來,他去廣西,你去河南。”戴自俺還是不大願意,他低頭想了一下說:“一個人單槍匹馬地幹有膽怯,我幹不了,還是請張先生還我一段時間為好。”陶行知笑了:“原來你是想著大樹底下好遮蔭呀!”“正是。我想先跟張先生學幾年,再自己單獨去闖。現在我可不敢一個人去幹,一定幹不好。”陶行知先生沉默了一會,忽然指著窗外說:“你看,那邊有兩棵樹。”順著陶先生的手,戴自俺看見了不遠處的山坡上,有一株高大楝樹,挺拔堅實,在晚霞中尤顯得英氣勃勃。在大樹的下邊有一株小樹,被籠罩在楝樹的濃蔭之中,顯得蒼白瘦弱,一副可憐的樣子。小戴不明白陶先生的意思,用疑惑的目光望著這兩株截然不同的樹。陶先生說:“這棵小樹躲在大樹底下,

陽光、水分、雨露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大樹底下,小樹是生長不好的。同樣一棵樹,小樹沒有一塊自由生長的土地,就顯得多麼蒼白無力!”他停了一下,深情地望著自己的學生說:“把這棵小樹從大樹的蔭影下移出來,換一個地方栽,它也會長成參天大樹!”戴自俺聽了若有所悟,他明白了陶先生的良苦用心,是為了讓他能獨當一面地去接受鍛鍊,在實際工作中培養自己獨立工作的能力。但是,他自己還是覺得沒有十分把握。於是他又有些猶豫地問陶先生:“這樣重的擔子,您看,我能行嗎?”陶先生拍拍戴自俺的肩膀,進一步鼓勵他說:“我看可以。你忘了嗎?天賦兩個寶,雙手與大腦。寧做農與工,聯合闢荒島。曉莊同志應該有這種開疆拓土的精神!”陶先生越說越興奮:“去吧,你大膽地去吧!我們的同志,只要有一個人到了一個新的地方,就會出現一個新的曉莊。曉莊的種子一定會撒遍全社會!”離開上海那一天,戴自俺去向陶先生告別,想再聽聽老夫子的“臨別贈言。”陶先生笑笑說:“沒有什麼可說的了,這裡有一首新寫的詩《水銘》,送給你參考吧。”戴自俺將詩接過來看:杯方水方,杯圓水圓。可以穿石,可以灌田。分出氫焰,化鐵之堅。會合眾川,白浪滔天。居高臨下,馬力萬千。流血流汗,開新紀元。帶著這首寓意深刻的詩,帶著陶師的殷切期望,戴自俺離開上海,奔赴河南百泉,走上了鄉村教育的道路。

關於陶行知的教育故事 篇4

拜人民為老師

早在辦曉莊師範學校的時候,陶行知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和‚教學做合一‛等理論,教導師生們與勞動人民相結合,‚教人民進步者,拜人民為老師‛。

山海工學團剛成立的時候,農民的孩子有了讀書的地方,燒香拜佛的紅廟成了教室,可是沒有孩子們用的桌椅。上課的時候,同學們帶來自己的凳子,有大有小,高低不一。一星期以後,學校請來了木匠師傅,他悶著頭做凳子,一天能做好幾個。陶行知走過來,看見木匠師傅滿身是汗,就遞給他一杯水,說:‚我們不是請你來做凳子的。‛木匠疑惑地望著陶行知:‚那叫我來做什麼?‛

‚我們是請你來做‘先生’的。‛

‚我可不識字。‛木匠慌了。

陶行知笑著說:‚我是請你來指導學生做木工的。你如果教會一個人,就可得一份工錢。如果一個也沒教會,那麼就算你把凳子全做好了,還是一文工錢也得不到。‛木匠顯出為難的樣子。陶行知親切地說:‚不要緊,你不識字我們教你。我們不會做木工,拜你為先生。我第一個向你學。‛說著,陶行知拿起一把鋸,對準木板上劃好的線就‚吭哧‛‚吭哧‛地鋸起來。

第二天,廣場上擺著木匠工具,老師帶著孩子們來學做凳子。有個小朋友嘟囔著:‚我們是來讀書的,不是來做木匠的。‛一個大人看見孩子拿起工具,不小心就很容易弄破手,也皺起眉直搖頭。這時,陶行知笑著說:‚我有一首詩讀給大家聽聽:‘人生兩個寶,雙手與大腦。用腦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腦,飯也吃不飽。手腦都會用,才算是開天闢地的大好佬。’你們看寫得如何?‛小朋友都拍手說好,那個大人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從此,每天孩子們都學做凳子,他們也當‚小先生‛,教木匠師傅認字。3個月後的一天,教室裡的50個孩子,都坐著自己做的凳子。講臺上還有孩子們自己製作的槓桿、滑車等玩具和儀器。家長們擠在視窗、門外,信服地點頭叫好。陶行知在講臺前,念起了一首剛寫好的詩:‚他是木匠,我是先生。先生學木匠,木匠學先生,哼哼哼,我哼成了先生木匠,哼哼哼,他哼成了木匠先生。‛孩子們看看坐在他們身邊一起聽課的木匠,大家都笑了。

姚文采是陶行知的同鄉,陶行知請他到曉莊學校教生物課。第一次上課,陶行知就讓他先把書本擺到一邊去,要‚隨時教育、隨地教育、隨人教育‛。姚老師教了10多年生物課,從來沒有不帶書本去上課的時候,他弄不懂陶行知是什麼意思。傍晚,他看見陶先生與兩個叫花子在親熱地交談。陶先生和那兩個人談完話,就叫學生領他們去洗澡,然後告訴姚文采:‚這是我從南京夫子廟請來的兩位老師,來教大家捉蛇。曉莊附近有許多蛇,經常咬傷人,讓蛇花子來教大家捉蛇,你看怎麼樣?‛姚文采沒說話。

‚只要擊中要害,蛇並沒有什麼可怕呀!‛大家還懂得了蛇沒有腳為什麼跑得快,蛇沒有耳朵怎麼聽得見聲音,以及蛇是老鼠的剋星等知識。姚老師終於理解了陶先生的用心。他帶領學生採集辬本;把挖草藥的老農請來教認草藥;請種花木的花匠來教種植花木的方法;請中國科學社的專家來教怎樣辨別生物科別及定學名。曉莊附近的花草樹木都掛起了學名牌,生物課從此上得生動活潑。

陶行知身為高等學府的教授、全國著名的教育家,卻沒有一點架子,時時注意拜普通的勞動人民為老師,他是我國千百萬教師的楷模,更是知識分子最早和勞動人民相結合的先驅。

關於陶行知的教育故事 篇5

點石成金

陶行知對少年兒童求知學習的方法,經常有所指點,最為突出的就是"點石成金"的故事,這也可以說是少年兒童求知學習的最首要、最關鍵的方法。

在一次育才學校的晨會上,陶校長去講了一個故事:從前有一位很有本領的道人,只要他用手一指,面前的亂石立即會變成黃金。一天,他讓眾徒弟坐在他四周,自己用手指點著地下一堆石塊,立刻石塊都變成了黃澄澄亮光光的大小不等的金塊。從徒弟看了又驚又喜,個個拍手叫好。道人對徒弟說:"每人選一塊金子,拿去買點吃用的吧!"徒弟們都撲到黃金堆裡去翻揀,有的要選一塊顏色最黃的,有的要揀一塊亮光最足的,有的想找一塊最大最大的,大家東翻西找忙個不停。這時卻有一個徒弟,他沒有去拿金塊,只是呆呆地站在道人旁邊,兩隻眼睛睜得大大的緊盯著師傅點金的手指看,邊看邊思考。道人問他:"你為什麼不去挑選你最喜愛的一塊金子呢?"這徒弟回答說:"金子雖好,但一用就完,我看中了師傅那個點石成金的指頭。"講到這裡,陶校長突然停住了。學生們急於要知道故事的結局,都催促他:"校長,你講下去呀!""快點講下去呀!"

陶校長不再講故事,卻一轉話題,進行了一番評述,他說:世上有多少人被閃閃發光的金子迷惑,而忘記了點石成金的指頭。同學們,你們在學校求學,可不能光想要得到老師和書本傳給你們的現成知識,這些知識雖好,但僅僅是世界上人武部知識的一個部分,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現成知識會不夠用的,有的會用不上了,有的會顯得陳舊了。有些同學拼命把老師和書本上的知識死記硬背,即使你能背出,你在追求學問(真理)的大道上還會碰到許多新事物、新問題,到那時你能責怪老師沒教過、書本上沒見過嗎?死記硬背不思考,是書呆子的學習方法,這些學生,老師"教多少",他就"記多少",是趕不上時代、超不過老師的。一批批的學生都比老師差,那末,我們的國家就會一代不如一代。我們求學必須要學會尋找知識的途徑和方法,這就是要拿到開發文化寶庫的金鑰匙(也就是這隻點石成金的指頭)。這樣,你們自己就可以一輩子毫無止境地去探求知識,你們就能超過老師,我們的國家就能一代更比一代強。

同學們聽到這裡才恍然大悟,懂得了陶校長講故事的意圖。從此,大家不再死記硬背,各自努力探索尋找知識的途徑和方法。老師們也不是片面地向學生傳授現成知識,而是創造各種

各樣的學習條件,幫助學生學會"學好各門學科的方法和能力"。

關於陶行知的教育故事 篇6

不要做井底之蛙

育才學校文學組辦了幾十種壁報,還在重慶開詩歌朗誦會,很受大家歡迎。他們成立了“榴火詩社”,陶校長專門為詩社題詞,文學組的學生們有些飄飄然了。有的人留起了披肩長髮,有人特意穿破衣服,自視為藝術家的派頭。也有的人自以為了不起,看不起別人,說話尖刻,愛諷刺人。除夕夜,陶校長把文學組學生召集起來,一面吃瓜子,一面對他們語重心長地說:“一個文人應是靈魂乾淨、品格高尚的人。衣服髒得很,破了也不補,這是乞丐,決不是文人應有的樣子。”他又摸著一個男同學亂蓬蓬的頭髮說:“這是茅草山。我要放一把火,叫‘放火燒山’!”幾個留長髮的學生不好意思地笑了。陶校長拿起剪刀,親自給他們剪了發,並耐心地給他們講“要認真做學問,不要做井底之蛙”的道理,學生們聽得心服口服。

關於陶行知的教育故事 篇7

陶行知是我國近代人民教育家。他有一句名言:“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稟賦。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他非常重視國民教育,認為“教育是共和國的保障”,因此,他把畢生精力都投入到“教育”這一大事中來。

1920xx年,他組織了平民教育促進會,編寫《平民千字課》,奔波於全國十幾個省市,致力於平民教育。他把《平民千字課》作為教材,送到平民百姓家裡,勸家家戶戶都要識字讀書。他活動的經費多數都是自己寫書得的稿費。

一次,他得到了1萬多元稿費,拿回家鎖在櫃子裡,承擔著所有家務的妹妹看見了,問他:“家裡有老有小,錢也不多,能不能留1/4給家裡用?”陶行知想了想,溫和地說:“我要去南京勞山腳下辦曉莊師範,這錢要作為辦學的經費。我們家雖窮,粗茶淡飯還能維持。中國34000萬農民非但沒有飯吃,更沒有文化。用這錢去辦學校,是為農民燒心香,是盡我們的綿薄之力去幫助他們。你在家裡省著點用,算是幫我去辦大事吧!”妹妹理解了他,默默地點了點頭。

1920xx年,陶行知辦起了曉莊師範學校,開展鄉村教育活動。1930年4月,國民黨反動政府武力封閉了這所學校,還通緝陶行知。 1932年,陶行知在上海先後創辦了“山海工學團”、“晨更工學團”、“勞工幼兒園”,繼續推行中華普及教育運動。

關於陶行知的教育故事 篇8

讀陶行知的《如何使幼稚教育普及》有感 “教人要從小教起。幼兒比如幼苗,必須培養得宜,方能發榮滋長。否則幼年受了損傷,即不夭折,也難成材”。這句話給我的感受頗深,的確如此,幼兒就如幼苗一樣,嬌氣稚嫩、純潔無暇,就像是一張白紙,可以畫出很多種色彩,人生的道路會有多麼寬廣都是不可估量的。對兒童的認識,陶行知說“ 人人都說小孩小, 誰知人小心不小, 你若小看小孩子, 便比小孩子還要小”。因此,作為一名幼兒教育工作者,尤為應該好好研究一下陶行知先生的這篇關於幼兒教育的名篇。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一生致力於教育改革推行,也是早期幼兒教育的開拓者。他提出幼兒教育的普及要有三個步驟:一是首先改變幼兒教育無關重要,早一點晚一點沒多大關係的錯誤認識;二是改變幼兒園的辦學方法應該是省錢的,這樣才有利於普及;三是改變幼兒教師的培養制度,推行徒弟制。

“國小教育是建國之根本,幼稚教育尤為根本之根本”,陶行知先生從當時中國的實際國情出發,對當時舊中國幼兒教育給於了極其嚴厲無情的抨擊,從理論到實踐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張。陶行知先生針對幼兒教育的“三大病”,即外國病、花錢病和富貴病主張創辦適合國情的幼兒園、建設省錢的幼兒園和建設平民的幼兒園,他還主張必須以幼兒為中心、生活教育的觀點,主張把幼兒放到自由的天空,讓他們自由的翱翔,快樂地成長。他的這一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是具有很高的現實指導意義,他的這些主張不僅對當時的幼兒教育起到了積極的影響和推動作用,而且對當

前的中國幼兒教育和幼兒教育學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切從娃娃抓起”。當前國家越來越重視發展幼兒教育,黨的報告中指出要辦好學前教育,這意味著學前教育不僅要大力推進、積極發展,還要辦出質量和成效,增進學前兒童的幸福和愉快,真正促進學前兒童身心和諧發展。看看我們現在的幼兒園建設和軟硬體設施的配置,師資力量的配備等,無一不是證明了國家和政府對幼兒教育事業的高度重視。

作為一名幼兒教育工作者,我感到驕傲和自豪。雖然參加工作只有兩年,沒有積累太多的教育經驗,但卻深深地感到自己肩上擔負的使命特別的有重量。因此,在平時的工作中,我既要認真加強學習,努力鑽研業務知識,又要對陶行知先生的先進教育理念,特別是對如何普及好幼兒教育方面的學習和研究,深刻領會其思想內涵,牢固樹立“幼兒教育是重中之重,是建國根本之根本”的理念,不斷的豐富自己、完善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和文化素質,把自身培養成一名合格的,乃至優秀的幼兒教育工作者,以確保幼兒的健康、快樂、和諧發展。

關於陶行知的教育故事 篇9

讀罷《陶行知教育學》,掩卷沉思,頓覺獲益匪淺。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啟示。

當通過一段段短小卻精闢的文字去了解陶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這些他所創立的教育理論時,不禁深深地佩服這位教育大家的遠見與深刻。因為他在八十多年前提出並研究的問題,正是今天我們所倡導的最新的理念。看一看我們的語文新課標:“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應是語文實踐”“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細細研讀,這些語文課程的新要求不正是對陶行知教育理論更具體化和更富有時代性的表述嗎?

偉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創造最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實現教育民主化,教師必須樹立民主平等的思想。書中談到民主的教師必須要有(一)虛心;(二)寬容;(三)與學生同甘共(四)跟民眾學習(五)跟小孩子學習(六)肅清形式、先生架子、師生的嚴格界限。我琢磨了這幾點,按我的理解覺得可以概括為以下兩個內容:

一是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學生為本,寬容對待學生。這就意味著教師不以“權威”自 居,不搞“一言堂”,與學生共同探討真理、共同進步;這就意味著教師要“眼睛向下”,放下架子;這就意味著教師要有豁達的心胸,真誠的態度,熾熱的情感; 這就意味著教師不再把學生分為三六九等,一視同仁,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不因學生家庭的文化、經濟、政治等背景以及學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異而有所不同。

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要積極營造教育民主的氛圍。教師要改變居高臨下的傳統習慣,真心誠意地與學生平等交往與交流,“蹲下來和學生說話”,在和諧融洽的氣氛中共同完成教學任務。為學生提供一個寬鬆、民主的學習環境。把課堂由教師的“講堂”變成學生的“學堂”,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自主學習、自由討論,在課堂上暢所欲言,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學得輕鬆、學得快活、學得主動、學得紮實。實踐證明,教師尊重學生的民主權利,對學生既講民主、又講集中;既嚴格要求,又熱心指導;既尊重學生的獨立性,主體性及創新精神,又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進,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民主、平等的標誌是尊重。 尊重學生,就要學會寬容與接納學生。寬容即理解,是對學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種特殊尊重。 有人這樣透視教師的寬容,很值得思考:教師對學生的內心深入的寬容,為學生提供充分表達自己的機會和空間,才能有針對性地開啟頓悟,進行有效的教育, 並培養他們的判斷是非的能力;教師對學生思維方式的寬容,可以激發學生的個性思想火花,培養創造精神;教師對學生特殊行為方式的寬容,是尊重個性發展特點,使學生在寬鬆自由的環境中展示自我,發展自我;教師對學生情感的寬容,是對學生人格的尊重。對教師而言,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在非原則問題上以大局為重,得到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喜悅;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意味著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時,就是科學地看待教育過程。

正如陶行知先生說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裡有愛迪生。”尊重學生還要學會欣賞學生,特別是對那些學習基礎差、紀律鬆散的學生更要努力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並把這閃光點放大,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在成就感中獲得自信。當你面對“恨鐵不成鋼”的學生時,當你面對家庭和社會的煩惱時,一定要冷靜。如果我們把指責、批評、抱怨,換成啟發、表揚、激勵會是另一種情景。

二是師生都在教育活動過程中不斷成長,教師要虛心向周圍的人、乃至學生學習,以此來完善自己。人是教育的物件,是教育這塊陣地的主人,陶行知認為:“真正的教育必須培養講道德、能思考、會創造的人”。人的發展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來考慮,把人的發展作為首要目標來追求。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強調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索,自主實踐,生動活潑地發展。課堂教學活動中應該充分體現教中有學,學中有教,教與學相互作用,即所謂“教學相長”。在教育活動中,要引導學生自覺地、主動地、 積極地參與其中,把它作為自己的發展方式,自主地、生動活潑地發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為教育的主體、發展的主體。

作為教育者的教師,我們也必須在教育活動中不斷得到成長,這樣才會完善自己,得到學生的尊敬、信任和愛戴,使自己具有強大的教育感召力。教師是社會生活中的一員,他的職責是培養教育下一代,但是其本身的知識結構、文化底蘊也是有限的。只有不斷學習,放眼看世界,才會意識到自己各方面的不足,因而潛心學習,提高素養。另一方面,學生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走在時代前沿的鮮活的群體。教師如能走近他們,瞭解認識他們的思想、情感和個性,才能從本質上認識學生,從學生身上了解時代的訊息,領悟到學生真正的需要,只有這樣才能對學生產生真正的愛,才能恰到好處地關心愛護學生,使學生感觸到教師的關心。

讓我們以人為本、做民主教師,創設融融的師愛氛圍,培養高尚的人格修養,靠著一顆對教育對學生真摯的心在實踐中慢慢去解讀陶行知先生的偉大教育思想。

關於陶行知本人,我知道他很有名氣,是杜威的弟子,關於他的教育思想,我只知道他提出過什麼“生活即教育”這麼一個標題,除此以外,我對其就渾渾然了。就如在《陶行知教育名篇》一書中“序二”所寫:“大面積的中國小教師只知陶公其人,未知陶公其說,更別說把陶公的教育思想付諸教育實踐了,繼而有所發展了。”此作者更指出:“一個沒有讀過陶行知的人,怎麼可以在中國做教師呢?”讀到此,雖然我不同意他的說法,但足以可見陶公在中國教育界的影響之深遠。於是在閒暇空餘之時,我拜讀了陶公的教育名篇,現把所讀、所想、所悟零碎記錄下來。

1、“生活即教育”

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說法,“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係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

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麼一個高度,是我前所未聞的,更給了我一絲震撼,震撼於他的精闢和深刻,同時也有所不理解。按照他的思想,

2、立在

陶行知特別重視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當作改造中國教育、社會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來,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

3、“行是知之始”

一位在美國受過多年教育的學者,回國後卻放棄高官厚祿毅然跑到鄉下辦學,並終身致力於平民教育,這就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陶行知是中國現代教育界最早認識到農民教育問題重要性的人,是最早廣泛提倡婦女也有平等受教育權利的人,也是第一個開辦鄉村幼兒園的人。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等教育思想今天仍在廣泛推行。

每次讀到陶行知的話時,我總會感嘆,他怎麼那麼先知先覺?他怎麼會總結出那麼多精闢的話?“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仔細辨辨,妙哉妙哉!真正讓我瞭解了陶公“行知”名字的用意!

記得前一階段,看到一則介紹:“蝸牛喜歡吃什麼呢?”過去,孩子們要問爸爸媽媽、問老師,現在他們說:“喂喂就知道。”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餵養,孩子們發現蝸牛喜歡吃甜食,如草莓、香蕉、橘子等,而不喜歡吃芹菜、黃瓜等。孩子們把蝸牛喜歡吃的食物畫出來貼在牆上,告訴全班同學。更有趣的是,孩子們發現蝸牛吃了草莓排出紅色的糞便,吃了橘子排出黃色的糞便。經過反覆的實驗觀察,孩子們得出結論,蝸牛糞便的顏色與吃的食物有關。這種全新的學習方式被稱為“做中學”,受到孩子們的空前歡迎。這項教育改革實驗有著鮮明的特點,它強調學習方法、思維方法和學習態度的培養,注重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和發現。 這場教育改革實驗雖然是科學家發動的,但在教學中起主要作用的仍然是教師。在課堂裡,教師不再是居高臨下地對學生傳授知識,而是在學生面前說:“我也不太清楚,明天我再告訴你。”“我不知道,讓我們一起來做實驗吧。”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

“親知是一切知識之根本”這是做中學活動中“做”的靈魂,強調了“做”是“行是

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是獲得知識的源泉。

在做中學活動中老師還會不經意地進入一個誤區,即有意無意地將孩子的思想往自己設計的想法上引導。結果往往會千遍一律,沒有新的、有價值的發現。例:在“鹽水讓胡蘿蔔浮起來”的實驗中,老師為了讓孩子觀察到胡蘿蔔在鹽水中可以浮起來這一現象,於是讓孩子將胡蘿蔔放進調製好的鹽水裡,實驗結果都一樣,實驗看似成功,其實不然。但反之,如果讓孩子自由嘗試,往沉有胡蘿蔔的清水裡一點點地加鹽,孩子卻有不一樣的發現,鹽加少的孩子會發現胡蘿蔔仍沉在水底,加入量中等的孩子會發現胡蘿蔔懸在了中間,加鹽比較多的孩子會發現胡蘿蔔浮起來了……於是孩子自信地得到結論:鹽一點點的加入,胡蘿蔔會一點點地浮起來,直至浮在水面上……

手的操作和心智的操作與改變,是主動探究和學習不可缺少的兩個重要條件。大膽地放手讓孩子在實驗中驗證自己的想法,深信:“親知是一切知識之根本”,為孩子們展開一片充滿想象,充滿生機的天地!

4、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

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即教育。有生活就有教育,生活含有教育的意義,教育乃生活的改造。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讓學生與生活“對話”,要注重提煉兒童的生活經驗,基於學生的生活經驗來解讀課文,變無意識的生活積累為有意識的、比較系統的生活經驗積累。從而,將學生的視線引向廣闊的生活空間,培養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能力。

關於陶行知的教育故事 篇10

一段時間以來,我認真拜讀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專著,陶行知先生是一位為世人敬仰、懷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於教育改革並付諸實踐。他以蘊含豐富的教育思想寶庫,為我們提供了教育的理論和方法,給我們以啟示和教益。其中,最受啟發的是陶行知先生的兩段名言:

(一)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總起來說,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

新課程標準下的教科書與以往傳統教科書有很大改變,多以學生生活、活動為主,但是每個學校每個年級的學生認知情況不同,因此在教材的選用上也不同。教材內容是死的,作為老師我們應該根據學生情況來創新教材,自主創新“活教材”,以實現創新教育。

(二)“六大解放”:一是解放學生的頭腦,就是要鼓勵學生敢想、善想,敢於動腦,善於動腦;二是解放學生的雙手,就是要鼓勵學生敢幹、善幹,敢於動手,善於動手;三是解放學生的眼睛,就是鼓勵學生敢於觀察、善於觀察,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四是解放學生的嘴巴,就是鼓勵學生敢說、善說,敢於提問、善於提問;五是解放學生的空間,就是要擴大學生的活動領域,不把他們侷限在狹小的課堂裡,也不侷限在學校中;六是解放學生的時間,就是要保證學生有時間去獨立學習、活動和創造,不要把課程排得滿滿的,也不要讓課外作業

多得做不完。

在課程改革的今天,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思想,在近一個世紀後的今天,它仍歷久彌新。他的思想與我們今天課程改革所提出的觀點可謂不謀而合。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深切體會到,認真學習並努力實踐陶先生“六大解放”的思想,有助於愛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幫助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保護學生的探索精神、創造思維,為學生的稟賦和潛能的充分開發創造一種寬鬆的環境,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目的。陶先生說:„有了這六大解放,創造力才可以儘量及揮出來„。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在新課程改革的大形勢下,我們只有改變自己的觀念,樹立創造意識,實施創新教育。徹底的解放學生,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發展創造能力。讓我們的學生走上創造之路,也只有這樣我們的素質教育才不會是一句空話。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教育理念可謂極富前瞻性,一些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有著極大的指導意義。他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等理論,無不閃爍著創造的光芒。相信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在新課改中的滲透與運用,會讓課程改革更好地發揮出實效,促進新課改的推進。

關於陶行知的教育故事 篇11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那麼,什麼是'生活教育'呢?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麼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進棺材才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讀了陶行知先生的這一席話,讓我對他的教育名言'生活既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麼一個高度,讓人為之震撼,震撼於他的精闢和深刻,同時感嘆教育家的前瞻性,這不就是我們現在提倡的素質教育嗎?

在學習新課程理念,開發園本課程,研究有效教學的今天,我們再回頭品位陶行知先生的話,是預見?還是巧合?在震撼的同時,我想更多還是思考和學習。在學習中領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學習中整合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在學習中進行自我提高。現談談自己對'生活既教育'的理解和感受:

——生活化的教育內容

在生活中挖掘教育資源,貼切幼兒的實際需要,適合幼兒實際發展的,是有教育價值的內容,否定一切資源。

——生活化的教育環境

在自然的生活中進行教育,創設生活化的環境更易於幼兒理解和接受。 ——生活是活的教育

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教育,善於開啟幼兒感受生活、學習探索的興致,教師是一個活的教科書,孩子從'活'的書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不僅要教給孩子知識,更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學習。

圍繞一次區域活動的開展情況,我進行了觀察和引導活動,把關注幼兒的結果轉移到關注幼兒學習的過程中來,讓幼兒真正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方法,獲得經驗。在動手區'製作動物指偶'的活動中,我先引導幼兒觀察和探索製作的方法,並選擇自己喜歡的動物進行繪畫。同時我注意觀察幼兒的各自表現,發現孩子對'困難'表現出不一樣的情景:有的馬上請老師求助,有的表現不耐煩,也有的在失敗、嘗試中反覆繼續著……我想這不只是一次操作活動,從活動中,我們更看到了孩子處理問題的情緒和方法,因此圍繞這次製作活動,我組織了談話活動'遇到困難了,怎麼辦?'通過談話,讓幼兒不僅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更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真正的學習經驗。作為教師,我們不能僅僅滿足於形式上的活動,應該透過表面的活動,更有效的幫助孩子獲得全面發展的機會,健全他們的性格和個性品質。

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盞明燈,指引我繼續前進、感悟和探索……

關於陶行知的教育故事 篇12

我,要靠自己

------讀《陶行知故事》有感

創新中學八年級(3) 蔣瓊

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幹。

——題記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我卻認為:我要靠自己!

以前的我,事事依賴著別人。

國小時,媽媽總是每天早上送我上學校,慢慢地我變得很懶惰。每天等著媽媽叫我起床,給我做飯,然後送我上學。那天,媽媽沒叫我起床,給我做飯,然後送我上學。那天,媽媽沒叫我起床,已經七點多了我才醒來,而且媽媽說不去送我了。我飯也沒吃,自己哭哭泣泣地走去學校。

我一直有個壞毛病,不願意自己記作業,所以每次星期天,我總會讓同桌幫我把作業記在本子上。有一次,也許是同桌不小心,她竟然沒給我記生物作業。那天課代表收作業我自然是交不出來,我不僅被老師數落了一頓,而且站在教室前面把作業補完。我心裡憤憤不平,與同桌大吵了一架,課後,她對我說:“你不能總是讓我幫你記作業呀,你自己不能記嗎?”我點點頭,似乎明白了什麼。

有一次考試,我的數學考得一塌糊塗,我很難過,也很生氣。我埋怨老師為什麼不多給我們講題,這張試卷上好多題老師都沒講過。老師看著我,語重心長地說:“老師不可能講得面面俱到,這完全靠你們自己,多去讀題,多去做題,多來問題。”

最後老師告訴我:“你不能養成事事依賴別人的習慣,你要學會獨立,要靠自己多努力!”

於是,我終於明白——我,要靠自己!

於是,我養成了獨立記作業的習慣,並且每次把作業都完成地很好,有一次,我還幫我同桌記一下作業。

於是,我學會了自覺學習,主動做題。辦公室裡也經常有了我的身影,有一次期會考試,我考了全班數學第一!

於是,我變得勤勞,勤奮。我不僅學會了做飯、洗衣服,而且在學習上也變得獨立,主動。

陶行知老師說的真好: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幹!是啊,自己,才是最靠得住的人!

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漢!——後記

關於陶行知的教育故事 篇13

陶行知先生的文章,曾經也拜讀過。這回,看完這本《陶行知教育名篇》,對我來說,好像又上了一堂課。從學校畢業之後,我就從一個學生,變成了一個“先生”,年輕總是經驗不足的,所以在踏上工作崗位的這些日子以來,我依然虛心求教於年長者。對於教學生,我還是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夠好。學習這些文章,無形中也給了我鼓勵。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不是用一兩句話就可以概括的,而我從中學到的,也不是短短一篇文字就可以完全寫出的。我想,每個看過這本書的老師,也跟我有一樣的體會。但是現在,我主要想對陶行知先生關於“師範生”的一些文章,發表一點自己的想法。

是的,師範學院的學生,就是要學會改變,在學校裡面一直學習的,就是怎樣從一個學生,變成一個“先生”。上大學的時候,我們學習的,都是教學的方法,都是怎樣教別人學習的方法。但是,作為一個老師來說,我們應該先去研究一些學習的方法,先研究一下,怎樣才能變成一個好的學生,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篇》中《師範生的第一變——變孫悟空》就是這樣告訴我的。只有先知道怎樣做一個好學生,才能培養出來許多好學生。可是為什麼是變成孫悟空呢?文章中,陶行知先生指出,孫悟空有目的、有遠慮、有理想,它是抱著一種目的去拜師的。這無形之中就是告訴了我們如何做一個好學生。學生的思維方法與成人差別較打,要做好一個教師,就應該多點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這樣才能讓你的教學與教育更容易得學生接受。

做一個好學生,其實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在老師的心目中,自己的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成為好學生。記得有一句話就是這樣說的:“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先生。”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目的,我們要根據他的目的,他的性格,來研究對他應該是採取怎樣的措施。我們學校的很多老師,對於這點都把握得很好,值得我去學習,他們對於每一個學生都很細心,去研究他們的思想,不僅做他們的師長,更重要的是去做他們的朋友。他們兢兢業業的工作,對學生愛護有加,他們的這些精神,都值得我好好學習。

陶行知先生的《師範生的第二變——變孩子》一文,正是告訴我,要想真正管理好一個班級,就要融入這個班集體,和每一個學生一樣,知道學生在想什麼,知道學生需要什麼。就像陳永東老師那樣,他所教的班級,沒有一個學生掉隊。這樣的老師,正是和同學們融入

一體,把每一個同學都當成是自己的朋友。記得有次教學研討,陳老師與大家一起分享經驗,如何才能和學生打成一遍:多與學生聊天談心,不要一看到學生就說學習說紀律,多通過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聊起,多點溝通,當學生認同你了,那麼你對他再進行教育時,就更容易接受,而不會與你搞對抗。他正是一個知道如何“變成孩子”的老師。

看完這些文章後,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就一直在我的腦海中徘徊,對我個人來說,這是一次思想的昇華,他的思想,在我以後的人生旅途中,將會是一份永遠無法用盡的財富。

關於陶行知的教育故事 篇14

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啟示。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話說,是生活現象之說明,即教育現象之說明,在生活裡,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係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係說: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真學。”他用種田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裡做的,便須在田裡學,在田裡教。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由此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值得指出的是:“教學做合一”的“做”與杜威“從做中學”的“做”是有區別的。首先,陶行知所說的“做”是指“勞力上勞心”,反對勞力與勞心脫節。“‘做’字在曉莊有個特別定義。這定義便是在勞力上勞心。單純的勞力,只是蠻幹,不能算做,單純的勞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勞力上勞心。”其次這個“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學做合一既以做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陽明先生的見解顛倒過來,成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認為“有行的勇氣才有知的收穫”。可見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礎上,是以“行”求知,強調“行”是獲得知識的源陶行知特別重視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當作改造中國教育、社會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來,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傳統舊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隨手抓來都是學問,都是本領”,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識,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把生活教育當作衡量教育、學校、書本甚至一切的標準。他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

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在死教育、死學校、死書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關於陶行知的教育故事 篇15

近日,有幸拜讀了《陶行知名篇精選》一書,其中陶行知先生說的“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句話簡單而又清楚地告訴我們教育工作者職業的真諦。作為一名在教育戰線上的工作者,我也曾困惑。要教學生做人的道理,那麼老師的做人顯得尤其重要,究竟怎樣的師生關係才有利於教育教學?在實踐中,我也不斷探索著,嘗試著„„通過閱讀陶行知先生的話語,仔細斟酌,我有兩點體會:

一、陶先生所倡導的教育理論和方法與新課程理念不謀而合陶先生提出“教學合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他認為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教學一方面要老師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對於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用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過類似的經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並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有了這種經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為主動學習者。如果教師只會用“舊瓶裝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鮮的事物。教師應不斷研究,才能時常找到新理,只有學而不厭,然後才能誨人不倦。陶先生倡導“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麼,我們就教什麼。“社會即教育”,要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大自然裡,使它們任意飛翔。把學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裡,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這樣的學校才是學校,這樣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張遠離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脫離實踐的知識是虛的,不實用的。今天我們的教學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學習離不開生活,學習就在生活之中,學生活中的問題,已成為我們每一個教師所努力做到的。

二、所謂“教學”即教學生學;所謂“學生”首先要學會生存。因此,歸根結底教育的最終目的就在於“教會學生學會如何生存”。至於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徑,這就涉及到方法論的問題了。教學並非簡單的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是教養學生的能力。陶行知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於教,不在教學,而在於教學生學。老師如果只“教”或只“教學”,就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學的積極性,更不能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素質教育主張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所以教師的社會職能就是體現出“導”這個特點來。陶行知認為,教師不應把現成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傳授給學生,而應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告訴學生,使學生自己動腦,經過不斷反覆推敲以求得最佳結果。與此同時,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讓學生像“無頭的蒼蠅”似的盲目亂撞,教師應精心設計好一系列程式,指導學生用最短的時間來解決問題。對解決問題的過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廣之,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對解決問題的方法而言也能夠發出去,以期達到解決別的問題。由此我們不難體會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過這一方法的尋求來最終培養學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學生就不僅能使自己獲得豐富的知識,而且還可以解決新的問題。

我作為一名中學教師,應該多學習陶行知先生的理念,並努力把這種理念貫穿在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學中,體現在自己的每一節課上,體現在自己的每一天的教育生活中。教育之路漫漫而修遠,讓我們懷揣一顆對教育、對學生真摯的心,在實踐中慢慢解讀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