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個人語文高中衝刺計劃(通用16篇)

欄目: 個人工作計劃 / 釋出於: / 人氣:7.21K

個人語文高中衝刺計劃 篇1

會考越來越近了,許多考生都開始變得慌張,感覺無處著手,三年學的東西,最後四個月如何複習呢?其實大可不必,根據我們對歷屆考生的考前觀察,加以總結,對這個階段的複習進行簡單的說明,希望對這個階段困惑的你有所幫助。

個人語文高中衝刺計劃(通用16篇)

首先強調的是基礎。爭取在最後的幾個月能夠達到基礎零失分,不要驚訝,會考110分以上的考生基本上都是零失分,方法很簡單,把考試說明上的二字、四字詞語做到會讀、會寫;四字詞語要知道解釋。列印三份第一份可以藉助工具書查詢字音、詞義;第二份,默寫、第三份對錯的加以改正,每月重複兩次字音、字形、成語應該就沒問題了。熟語、文學常識、都可以用這個簡單易行的方法來完成。病句常考的幾大類型每天練五道題,堅持十天,你會發現病句很簡單。

其次是綜合性學習。這部分是大多數學生都會丟分的,要找典型題來練習,如材料題和圖表題。材料題,首先是讀清題幹,然後是找準答題區間,去區間裡找關鍵詞、關鍵句來答題。對圖表的分析要關注表頭、關注表裡的每項內容,橫向比較、縱向比較、關注、最大最小值。根據問題要求選取歸納的資訊答題,建議做近三年真題模擬題。

閱讀是中學語文的重點環節決不可掉以輕心。首先是必考文言篇目要會翻譯,對內容熟練、對作者的思想感情明確,特別是文中的重點實詞、和重點句式要進行彙總,準確翻譯,加以記憶。現代文閱讀中的文學作品閱讀對文章主旨的把握、關鍵詞、關鍵句的含義、句段的作用、詞句的賞析以及拓展延伸的解題方法都要有明確的瞭解。說明文的材料連結和某詞去掉可不可以等題型。議論文,找論點、論證過程及思路的把握、補充論據可以做為現階段突破的重點,可以留心下。建議做近三年會考真題及

一、二模題。

作文要做的是積累素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用在作文上也如此,首先對常考的作文型別進行新穎素材的積累,如:情感類、勵志類、品格品質類等等。然後是結構思路的把握,要訓練出屬於你自己的結構模式,達到運用自如的效果,也就是說材料如何變化,都可以用你的結構來駕馭素材。然後是語言要有文采,多積累四字詞語、多用修辭、多引用古詩文、名言、名句等。最後是寫作技巧的提升如開頭、結尾的技巧、細節描寫的技巧、和寫出真情實感的技巧等是我們衝刺的重點,當然這些都要建立在立意明確中心突出的基礎之上的。以上是對這一階段學生複習的一些建議,如果能給困惑的你一點幫助,是我們最開心的事。

個人語文高中衝刺計劃 篇2

一、備考依據

以語文課程標準和《20__年語文會考綱要》為指標,立足教材,結合學

生實際,研究複習方法,面向全體學生,全面系統地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

綜合素質。

二、備考策略

1、團結協作,共同提高。

本著分工負責、相互協作的原則,我們年級組的每一位教師負責三到四

個板塊的知識點的歸納整理和編寫導學案工作,然後資源共享,爭取共同進步。

2、結合學情,確定複習策略

我校學生大多來自農村,語文基礎薄弱,語言組織能力尤其水平低下,

課本學習結束也較遲。為此,我們要大膽取捨和補充複習內容,抓住考點,

夯實基礎,突破重難點,限度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

3、以練為主,講練結合,及時歸納總結。

複習採取學生先做,教師跟進的方法。及時歸納總結學生易錯的知識點

和注意點。以便提高學生的答題效率。

第一輪:按篇複習法

時間:4月中旬到5月中旬

(1)每節課複習一至兩篇課文,老師梳理該課的重點內容,如作者、背景、主題、結構、中心句、主旨句、關鍵問題、重點字詞解釋等。

(2)對文言文實詞的積累,可以按照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詞等方面分類整理,要求學生用一本專門的語文大筆記本記錄,在早讀時加強背誦,從而對知識按一定的關係形成“知識塊”。

(3)根據各冊的重點課文,全體教師分篇目自編導學案加以鞏固,強化記憶。

第二輪:習題訓練法

時間:5月份上半月

(1)蒐集近幾年的全國會考文言文閱讀的試題,打印製作成若干練習卷。

(2)每天在家完成一張,第二天老師講評,統一訂正。

通過近半個月的文言文及古詩文閱讀複習,可以讓學生掌握文言文課文閱讀及古詩文閱讀最基本、最主要的內容,短期內提升閱讀能力。

B.現代文閱讀部分

現代文閱讀的考查,在題目的設定上,一般都是按照“整體——區域性——整體”的順序進行的。指導學生做題時要牢牢地記住:“答案不在你的腦子裡,答案只在原文中”,同時這也是我們檢驗解答效果的標準。任何文段的考查都側重兩個方面,一是資訊的篩選,二是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在閱讀複習中,應該注意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聯絡,瞭解作者的觀點和文章的寫作意圖,做到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弄清“寫了什麼”“為什麼要寫”這兩個問題。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靠船下篙”——在原文中找線索找答案。因此複習時應要把握“考點”,要求學生掌握答題技巧。(印發不同文體的答題技巧材料給學生,讓學生先掌握相關的知識點和答題技巧)

時間:5月份下半月至6月上旬

(1)按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三大文體進行復習。

(2)用兩節課歸納一種文體的閱讀知識點,命題趨勢等。

(3)精選這些文體的會考試題,一般選3—4篇,作為家庭作業完成。

(4)講評試題時,注重方法的指導,特別是有一些問題,可歸納出一個統一的答題格式,教給學生。如,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文章通過……(事),表現(或反映、讚揚、歌頌、揭露批判等)了……(精神、品質、社會現象等)。還有寫作手法如對比、襯托、象徵、渲染、鋪墊、照應、畫龍點睛、虛實結合、借景抒情、託物言志、動靜結合等。語言特點有樸素清新、簡潔明快、雄奇豪放、悲壯慷慨,委婉含蓄等,有了這樣的完整回答,一般就不會丟分了。

4、作文部分

作文是學生語文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綜合運用,也是學生語文水平和語文素質的全面反映。作文複習中要注重以下幾點:1、繼續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深入瞭解生活,養成良好的觀察事物、觀察生活的習慣,就能為作文提供豐富的源泉,從而提高作文的寫作能力。2、指導學生仔細瞭解作文命題方式和評分標準。明確作文評分標準,可使學生有針對性地改正作文中的不足之處。3、幫助學生熟悉、掌握題型特點熟悉掌握各類作文題型特點。從這一兩年的大學聯考、會考試卷上看,話題作文已不再獨領風騷,命題作文大有捲土重來之勢,所以後期作文訓練還要加強命題作文的訓練與指導。

個人語文高中衝刺計劃 篇3

1、全面複習本冊書要求會認的400個生字,要求會寫其中的100個生字,並能用常用字組詞或者說話。

2、複習鞏固拼音,能讀準聲母、韻母、聲調和整體認讀音節,能準確地拼讀音節,正確書寫聲母、韻母和音節。包括:23個聲母,24個韻母,16個整體認讀音節。

3、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能按筆順規則寫字。字寫得正確、端正、整潔。

複習措施:

1、緊扣課後練習和綜合複習,對學生進行鍼對性強的查漏補缺的複習工作。

2、對學生易錯易忘的字詞進行比較,增強學生的記憶力。

3、根據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佈置自主性作業,滿足不同學生的複習需要。複習內容要有階段性,體現循序漸進的認知規律。

4、閱讀訓練的內容多樣,幫助學生建構最基本的閱讀概念,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複習資料的準備:

第一部分:漢語拼音

掌握23個聲母,24個韻母,16個整體認讀音節。 分清生字表中的生字的平翹舌音、前後鼻音;看拼音寫詞句;

第二部分:字詞的複習

掌握本冊400個生字、7個多音字;辨析形近字、音近字;掌握《詞語表》中的詞語;搭配詞語;將詞語分類;辨析近義詞與反義詞;填上適當的詞、選字填空。

第三部分:句子的複習

認識句子;認識標點符號。會把詞語排列成句子。

複習計劃

1、拼音部分

(1)聲母、韻母、整體認讀音節,聲調的讀法。

(2)通過各種方式記住要求會認的字。

(3)通過測試檢查複習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補充。

(1)熟讀課文

(2)通過各種方式記住要求會認的字。

(3)多寫要求會寫的字。

(4)通過測試檢查複習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補充。

(1)熟讀課文

(2)通過各種方式記住要求會認的字。

(3)多寫要求會寫的字。

(4)通過測試檢查複習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補充。

(1)熟讀課文

(2)通過各種方式記住要求會認的字。

(3)多寫要求會寫的字。

(4)通過測試檢查複習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補充。

(1)熟讀課文

(2)通過各種方式記住要求會認的字。

(3)多寫要求會寫的字。

(4)通過測試檢查複習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補充。

(1)熟讀課文

(2)通過各種方式記住要求會認的字。

(3)多寫要求會寫的字。

(4)通過測試檢查複習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補充。

(1)熟讀課文

(2)通過各種方式記住要求會認的字。

(3)多寫要求會寫的字。

(4)通過測試檢查複習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補充。

8、口語交際訓練

9、模擬期末考試

個人語文高中衝刺計劃 篇4

1.縱觀全篇 把握主旨

一篇文章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讀一篇文章如果沒有著眼於全篇的目光,沒有整體把握的意識,其結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益。因此,閱讀效率的提高取決於對文章內容的主旨是否能正確把握。

那麼,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著眼於文章的整體,注意理清內部的相互關係,從巨集觀上居高臨下地駕馭文章,領會文章的主旨內涵。其次還要看文章的作者、寫作時間和文後的註釋等,特別要瀏覽一下後面問了哪些問題,從題目的選項中揣測文章的主旨,明確作者的主要寫作意圖,這樣解題就心中有數了。

2.理清脈絡 劃分層次

大學聯考現代文語段有時直接考查考生對文章層次脈絡的把握,有時不直接從這方面去設題,但是無論解答什麼問題之前,有了對文章這一“竹”的內在依據的瞭解,解答也就勢如破竹了。

3.檢索範圍 準確摘取

良好的閱讀素質不僅體現在對文章的整體把握上,還體現在對區域性的確認。閱讀時,先看題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區域,確定對應的語句,再仔細分析這一段裡每一句話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間的關係,瞭解行文思路。閱讀題一般是從選文裡有可能被學生忽略且又不一定真懂的地方抽出來編成各種形式的問題,用來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因此,答案要從選文裡找,只要認真揣摩上下文意,準確抓住關鍵語句,大多數題目的答案在原文中是能夠“摳”出來的。

4.綜合分析 全面考察

有些閱讀題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把答案意思說出來,且往往有字數限制。這種題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要求比較高,題目難度也大。解答此類試題,要吃透答案的內容要點,吃準表述的範圍、角度和方式,用規範的語言表達。

5.認清手法 明確作用

現代文閱讀,命題者常常從文章的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方面出題對考生進行考查。因此,掌握常用的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明確它們的修辭作用,對理解和鑑賞文章很有幫助。近幾年大學聯考現代文閱讀大致考查瞭如下幾種修辭手法:

1.比喻 :比喻要貼切,必須有相似點。本體與喻體的相似點越明顯,越突出,比喻就越貼切。

2.比擬:包括擬人和擬物兩類。擬人是把物當人來描寫,賦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動作等;擬物是把人當物來描寫,或把此物當彼物來描寫。運用比擬,可使人或物色彩鮮明,描寫生動,蘊含豐富。

3、誇張:包括對事物作合情合理的誇大或縮小。魯迅《藥》中寫道:“眼光正像兩把刀,刺得老栓縮小了一半。”後一句使用了“縮小”的誇張。誇張要合情合理,其作用是烘托氣氛,增強聯想,給人啟示,增強表達效果。

4.對偶:俗稱“對對子”,詩歌中叫“對仗”。對偶有寬對、嚴對之別。一般來說,上下兩句應字數相等、詞性相對、結構相同、意義相關;可以是短語,也可以是句子。有正對、反對、流水對等型別。用對偶,句子整齊,表意凝練,抒情酣暢。

5、排比

排比的主要作用在於:能表達強烈奔放的感情,增強語言的氣勢,突出意思的重心。用排比說理,可以把論點闡明得嚴密、透徹,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感情抒發得淋漓盡致,用排比敘事可以把事情敘述得井然有序,用排比寫人可以把人物刻畫得細緻深刻。

6.設問:無疑而問,在自問自答中引人注意,啟人思考。

7.反問:也是無疑而問,但答案就在問句中,即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有強化語氣、強化情感的作用。

8.象徵

象徵是文藝創作的一種表現手法,用具體的事物表現某種特殊意義,或通過某一特定的具體的形象以表現與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二、技巧篇

掌握一定的技巧有助於快速解題,一般有以下幾種。

(一)由言及境的開掘

這個“言”也就是命題者選中的句子,要理解這個句子,當然離不開句子本身,而文學作品的語言往往有著多義性、含蓄性、情感化的特點,這就需要由句子本身這個“點”連及語境這個“面”,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去挖掘領會這個句子所要表達的深刻含義和豐富感情。

(二)由事及義的聯想

這個“事”就是與語句理解相關的種.種事實,要理解文義就需要這樣的事實。而文章本身又常常沒有提供這樣的事實,所以,要麼在文章之外提供若干參考的材料,要麼就要讀者自己去查書、去問人,或在自己的知識積累中去提取有關的背景材料。從命題情況看,也有這樣兩種情形,一是命題者在文章之外另提供一些相關的材料或註解;一是命題者不給你參考材料,不加註解,而這一般是命題者以為考生應該具備這方面的知識,所以就不再給出,要求我們自己去理解,這實際上是利用文外資訊,去達到理解語句的目的。因此,不管哪一種都需要我們去聯想儲備的背景知識,去關注提供給你的有關之“事”,從而讀解出文句的豐富資訊。

(三)由景及情的揣摩

我們知道散文在情物關係的處理上,常常是託物抒情、融情於景、移物就情,就是將物擬人化,賦予物以人的精神、品格、性情、風貌或通過有聲有色的景物描寫,把情完全融合在寫景的的文字中;或把物拉過來,賦予人的情感。根據這一特點大學聯考題目就常從景入手要求領會作者的感情這一角度命題。

(四)由情及旨地體味

一篇散文它的情感始終貫穿全文,作者常常在字裡行間流溢位他的或喜、或憂、或悲、或思的情感,通過這情感傾向的宣洩表達出文章的主旨。在答題過程中通過對散文情感的體味把握文章的主旨也就不容人忽視,在大學聯考中這種題目也屢有出現。因此,需得學會在閱讀過程中由體味作者的情感進而準確理解把握文章的主旨。

(五)由法及文的分析

從散文閱讀來看,對作品方法技巧在文中運用的考查從沒放鬆過,這實際上是考查文章表達手法、表達技巧分析鑑賞的能力,因此可以通過對文章方法技巧的分析去體味文章的意境,領會文章的主旨。這種題型一般分為兩種型別,一種是從表達手法、表達技巧所在句的內含的理解角度入手考查。對這種題型只要把握住這些手段的基本效果,從字面意思的理解入手,聯絡上下語句和全文的情感主調,自然能較容易的得出較為準確的答案。

個人語文高中衝刺計劃 篇5

1.梳理字詞法。同學們可在老師的引導下將所學過的生字詞進行篩選。著重對九年級下冊到七年級上冊教材中的生字詞與常用詞進行歸類,用作文字抄寫並聽寫。做到“正確、規範、美觀”。詞語理解,

要放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去進行,形成在具體語言環境中靈活運用的能力。

2.詩文默寫檢查法。每冊教材複習時古詩文默寫都是重點,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防止死記硬背。應在背誦全文或全詩的基礎上,對重點句作理解性的背誦,同時要勤於動筆以求準確,還要加強書寫的規範和工整。抽時間進行小測驗以加強鞏固。

3、文言文閱讀指導法。古詩文的重點篇目複習要做到“字字過關,句句過關,篇篇過關”,迴圈檢測,逐一落實。課外文言閱讀篇

目浩如煙海,實在難以把握,只有用課內已有知識解決課外問題,因此對於非基本篇目也要通讀一遍,然後重點掌握常用實詞和虛詞,這樣夯實基礎,可以為課外文言文閱讀找到解讀的鑰匙。

4、現代文閱讀指導法。複習時採取劃分文體歸類的方法,以教材課文作載體,對其相應的知識能力點逐點複習。首先將課本中現代文有代表性的講讀課按文體大致歸類,教師先教學生掌握這類文體相關的閱讀常識,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等,每篇文章確立一個閱讀方法的切入點,精練內化,融會貫通。

第二階段:專題突破,強化訓練(4月21日—5月20日),明確會考語文130分的分值分配,按照我們語文會考試題的板塊進行復習:

1、語言積累與運用:①字音、字形及書寫;②詞語(包括詞語

的理解、詞語的運用);③標點;④修辭;⑤句子(含語病的辨析與

修改、仿寫、補寫、續寫);⑥文學常識、名著;⑦古詩文積累;⑧

語言運用:資訊提取、語意理解、品聯寫對、標語廣告、圖表漫畫、

口語交際;⑨綜合探究。對這一版塊的複習採用以練促講的方法。

2、對現代文閱讀的複習,我們首先給學生明確考點,然後進行專項訓練。散文複習、小說複習、議論文複習、說明文複習、文言文複習、古詩複習,抓住每種文體的性質,從特點、修辭、詞語、句子分析等方面結合文章講解複習。

3、作文複習:作為語文的半壁江山,作文訓練應貫穿整個複習過程的始終。會考作文從形式上有:話題作文、材料作文、半命題作文和命題作文等等。作文要得高分,不僅需要解決表達技巧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積累。我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多讀美文,拓寬視野,厚積而薄發。我們要求學生每天抽出飯前飯後和睡前時間多次反覆讀一篇文質兼美、短小雋永的好文章,進行積累。(2)讓學生從讀報中搜集新鮮的寫作素材,啟用思維,深刻思想,同時也保障考場作文有鮮活的時代氣息。(3)寫結構提綱。為訓練學生立意構思,每週我們保障一篇作文,要求只寫文章開頭、結尾,中間內容列提綱或概述。另外,還要注重時代的敏感性,把握時代脈搏,與時俱進,綜合創新。

第三階段:綜合模擬,提升能力。(5月21日——6月13日)多做幾套會考模擬題,多點評幾種題型,多總結答題技巧,多見識會考範文,著力培養學生的會考得分意識。

再者,字跡工整、書寫規範、卷面整潔的文章肯定會讓評卷老師賞心悅目,會多給一點“印象分”。因此,考場作文的文面顯得尤為重要,不可等閒視之。

一、指導思想以《國中語文教學大綱》和《語文課程標準》7—9年級“語文課程目標”以及我市制訂的《語文考試標準》為指標,立足教材,結合學生實際,研究複習方法,面向全體學生,全面系統地提高學生的語文技能和綜合素養。

二、複習目標通過複習,使學生對國中階段的語文基本知識有一個明確的、系統的瞭解,強化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生運用語文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力爭在今年的畢業會考中,語文科的綜合評價指標能有較大的突破。

三、複習原則

1、明確目標,立足教材。教師應認真研究《語文考試標準》,明確考試的範圍與目標,對出題動向和題目型別作出科學的分析和預測,以便在複習的過程中能做到有的放矢。語文複習應以課本為主,按大綱要求進行知識點的歸納、總結,掌握每課的重點、難點,輔之以適當的練習;並不斷地由課內向課外延伸。複習中,要精選有代表性的訓練題和模擬題進行訓練,培養學生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全體參與,分層達標。複習課的主體是學生,教師應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特別是在當前高中擴招的形勢下,教師更不能

把目光只盯在少數“尖子生”身上,而應該更多地關注那些基礎不紮實、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應提出不同的要求,優等生可適當“放”,中等生宜“引”,後進生需“扶”。

3、強化基礎,突出重點。針對會考試題基礎性強的特點,對於教學大綱和新課程標準中要求掌握的語文知識和基本篇目,教師應進行適當的梳理,只有理清了頭緒,學生才能思路清晰,複習才有更佳的效果。閱讀理解與作文是語文複習的“重頭戲”,教師應加強指導。在進行閱讀訓練時,應根據不同文體的特點,教給學生一些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真正做到“授之以漁”,並結合有針對性的訓練,舉一反

三,從而提高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作文複習應重點放在“快速作文”的指導上,從立意、選材、構思、語言等方面進行訓練,淡化文體要求,提倡創新意識。4、點面結合,講練同步。整個複習過程分為四個階段:

一、全面複習(4月上旬——5月上旬):全面複習基言文篇目和語文知識;

二、查漏補缺(5月上旬——5月中旬):針對第一階段的複習進行小結,鞏固訓練;

三、重點突破(5月中旬——5月下旬):對學生在複習中有困難的知識點進行重點突破,加強課外閱讀的指導;

四、總結檢測(6月上旬):全面總結複習情況,檢查複習效果,模擬測試。5、團結協作,共同提高。本著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的原則,加強同科教師之間的經驗交流與資料共享,發揚團隊精神,爭取共同進步。

四、複習方法和措施按照會考的各個題型分四個步驟進行——一課內外古詩文的複習,二現代文複習,三語文基礎知識複習,四寫作訓練。

1.文言文複習文言文閱讀是對文言文知識的綜合考查,這種試題由於從橫向(字、詞、句、篇)和縱向(文章內容及批判繼承等)兩方面設計考題,所以試題關涉的內容比較豐富,題型變化也較多,相對於單項考查基礎知識的試題而言,難度更大一些。考試的範圍基本是國中教讀篇目中要求背誦的名篇名句。近年來,隨著會考命題改革的不斷深入,記誦名句名篇等文化材料對於陶冶學生的人文精神有著重要作用。背誦複習不但要強化記憶還要理解記憶,並且能夠靈活運用。一種考查綜合性較強的命題越來越受命題者青睞。因此,我們在指導複習時不但要求學生能篇篇背誦,字字落實,還要“會理解、能運用、善歸納、懂遷移”。尤其是在平時默寫中經常出錯的字,更要時時“溫故”,明確地告訴學生評分的標準:一字出錯,滿“盤”皆輸。課內文言文考試的範圍是國中教讀篇目。複習時一要抓好重點,撥正方向。根據考綱的考查範圍和要求以及自身的熟悉程度對複習內容進行取捨、側重。一般考查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的含義和用法。實詞則常常考查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的詞語;對句子的考查則側重於關鍵句子的句式和句意;對內容考查就與現代文基本相似。從字、詞、句到文學常識以至思想感情、表現手法等,都要拎出要點,總結規律。二要選好篇目。選取教讀篇目中那些文質兼美的文章,它們往往也是文言文中最典型的、知識的覆蓋面最廣的文章,這樣複習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縱觀97年至20--年的會考文言文選文似乎昭示著一種現象:命題的熱點傾斜於“唐宋八大家”之文,短

小精悍的寫景抒情名篇也成了命題者情有獨鍾的首選,“記”和“說”兩種文體也特別受青睞。近幾年的會考課外文言文閱讀大多選擇故事型、淺顯的說理的文段。內容比較淺顯,考察內容基本與課內部分相似。做題時一定要注意與課內學過的課文或知識點相聯絡,注重由課內向課外的遷移運用,答題時要大膽根據語感猜讀理解文意,抓關鍵詞句,憑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作答。文言文閱讀題主要分為兩類。一是翻譯類。此類題解答思路是:

(1)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傾向性。

(2)詳知譯句上下文的含義,並逐字對應翻譯,做好換、留、刪、補、調。注意翻譯時應抓住句子中關鍵字詞,這些字詞往往是得分點。

(3)還可由現代詞、成語推導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4)另外還要注意詞類活用、古今異義、通假、偏義複詞等特殊現象及一些特殊的句式(如判斷句、倒裝句、省略句)。

(5)若直譯不通,則用意譯。須根據上下文推導,不拘泥於原文結構,聯絡生活實際大膽推想。二是啟示類。解答這類題目時要注意思想傾向,抓住作者基本的感情立場,聯絡文章主要情節及主要人物,抓住評論性的語句從多角度、多側面思考作答。

2、現代文複習現代文複習包括記敘文、說明文和議論文複習。

(一)記敘文記敘文是會考語文試題中必不可少的內容。要學生學會解答這種試題,得先幫助學生掌握記敘文的有關知識。記敘文主要是通過記人的言行和事情的經過來表達中心思想的。閱讀記敘文首先要掌握記敘文的要素。記敘文在記敘過程中,一般離不開六要素,即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此外還要學生掌握

記敘的線索、順序、人稱、表達方式等。另外,一邊複習一邊練習習題一兩份。

(二)說明文說明文是客觀地說明事物的一種文體,它可分為兩類,一是說明事物的說明文,一是闡明事理的說明文。閱讀說明文,要教會學生抓住事物的特徵、順序、結構、語言等進行理解。另外,一邊複習一邊練習。

個人語文高中衝刺計劃 篇6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①品味關鍵詞語,理解景中寓情,情中顯志的特點。

②感受毛澤東博大的情懷和革命的壯志。

重點及難點:①品味意象,感悟詞中闊大的境界。

②從詞中關於湘江秋景的描寫把握詞作的形象性、抒情性。

授課方法:語言品讀法,點撥法,比較法。

一、匯入

古代有才學之士、有抱負之士,一旦登上高處眺望遠方,必定生出很多感慨。曹操登上

碣石山,大發詩興,寫下《觀滄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這幾句表現出詩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懷。陳子昂在幽州臺上吟誦“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泣下。”感嘆宇宙之寥廓,人生之苦短,抒發了他懷才不遇的愁苦之情。那麼,毛澤東重遊橘子洲時又會抒發什麼樣的情懷呢?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毛澤東的詞《沁園春 長沙》。(板書:題目、作者)

二、寫作背景

毛澤東是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偉大的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理論家、傑出的文學家。這首詞作於1925年,當時革命運動正蓬勃發展。五卅運動和省港大罷工相繼爆發,湖南、廣東等地農民運動日益高漲。毛澤東直接領導了湖南的農民運動。同時,國共兩黨的統一戰線已經確立,國民革命政府已在廣州正式成立。這年深秋,毛澤東去廣州主持農民運動講習所,在長沙停留,重遊橘子洲,面對如畫的秋景,回憶在長沙的求學生活和革命鬥爭經歷,不禁浮想聯翩,寫下了這首詞。

三、關於詞的知識。

1、定義:詞,又稱長短句,產生於唐代,流行於宋代。最初稱為“曲詞”或“曲子詞”,是配音樂的,後來逐漸跟音樂分離,成為詩的一種,所以又稱為“詩餘”。

2、特點:詞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每首詞都有一個曲詞名稱,叫詞牌。詞牌決定了這首詞的字數、句數和平仄聲韻。在“沁園春.長沙”裡面,“沁園春”就是詞牌。為什麼會起這麼個名字呢?相傳東漢明帝有個女兒名沁水公主,她的園林名沁園。後來沁園被外戚竇憲仗勢奪取。有人作詩吟詠這件事,“沁園春”詞牌由此得名。既然“沁園春”是詞牌,那“長沙”,就是這首詞的標題。

3、詞牌和詞的標題的區別:詞牌是一首詞詞調的名稱。詞的標題是詞的內容的集中體現,它概括了詞的主要內容。長沙,作為這首詞的標題,揭示這首詞的主要內容均與詩人當年在長沙求學時有關。

4、詞的分類:詞按字數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90字)、長調(90字以上)。詞的流派分豪放派和婉約派。豪放派作品氣勢豪放,意境雄渾,充滿豪情壯志,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蘇軾和辛棄疾。婉約派作品清麗含蓄,感情婉轉纏綿,情調或輕鬆活潑,或婉約細膩,題材較狹窄,多是寫個人遭遇、男女戀情,也有寫山水、融情於景的,代表詞人有柳永、秦觀、李清照等。

四、整體感知,熟悉內容。

1.聽錄音,正音。 舸 寥廓 崢嶸  稠 遒 遏

五、賞析課文上闋:

請問:上片描寫了幾幅圖?請概述。

明確:獨立寒江圖、湘江秋景圖(先分析詩句,再匯出每幅畫的名稱)

1、鑑賞第一句:獨立寒秋圖。

獨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頭。

(1)起句“獨立”二字破空而來,以“寒秋”、“橘子洲”點明時間、地點、獨立的形象,北去的江流,又有“寒秋”著色,便有了無限的涵詠之味和沉鬱豪邁之氣。這一句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環境等因素。所以可以概括為獨立寒秋圖。

(2)詩歌語言跳躍性很大,語序往往倒裝,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詩意串合起來。那麼,那位同學能把它按正常的語序調整好,並把詞的大意說一下?

明確:寒秋(時節),(我)獨立橘子洲頭,(望)湘江北去。

詞意:深秋時節,毛澤東獨立於橘子洲頭,凝望著湘江水滾滾北去。

(3)思考討論:“獨立”能否改為“站立”或“直立”?

明確:不能。獨立不僅表明是一個人,而且顯示了使人中流砥柱的氣概。聯絡當時背景,詩人遭軍閥通緝,身處險境卻能獨立寒秋,何等的坦蕩從容!

聯想到柳宗元《江雪》中“獨釣寒江雪”。這是他政治革新失敗以後,被貶到永州後寫的,表露了他決不妥協的決心。一個“獨釣寒江”,一個“獨立寒秋”,意境相似,但封建士大夫與革命偉人的胸襟境界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2.具體研習第二、第三句:描繪絢麗壯觀的秋景圖,即湘江秋景圖。

(1)一個“看”字,一直控制到哪裡?

明確:萬類霜天競自由。共7句。在古詩中,這叫一字起領,俗稱領字,是詞學中的專用名詞。讀詩詞要注意找出這種領字。(請同學讀一下。注意“看”是領字,要稍頓,以下幾句要讀的抑揚頓挫,最後一句是哲理概括,要讀出感嘆之情。)

(2)這裡詩人看到了哪些內容?找同學讀一下。

看萬山紅遍,

層林盡染;

漫江碧透,

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

魚翔淺底,

萬類霜天競自由。

現在大家來找一下,“看”字統領了那些意象?(山、林、江、舸、鷹、魚)

(3)在這幾句中,那些字用得好?為什麼好?

明確:遍、染、爭、擊、翔

萬山紅遍:指漫山遍野都是紅色的楓林,也就是像火一樣的楓林。遍:寫出紅之廣。這一句很容易讓人聯想起什麼?(讓人聯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因為革命形勢蓬勃發展,大有燎原之勢)。

層林盡染:樹經霜後變紅的程度和紅遍現象。

聯絡:杜牧《山行》:“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染:用了擬人的手法。古人早就用了“染”字來描繪秋林,王實甫在《西廂記》中即有“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的名句。一個“染”字就把一帶楓林彷佛人工染成的一樣的壯美景色描繪出來。

漫江碧透,百舸爭流:滿江的水如碧玉般清澈見底,江面上往來的船隻爭先恐後,你追我趕。描寫了一個十分熱鬧的場面。漫:寫出江水滿溢之狀。爭:展現了江面上千帆競發、爭先恐後的熱鬧場面。

鷹擊長空:擊,能否改為“飛”字?

明確:不能。擊:把雄鷹展翅奮飛、迅猛有力地拍打天空的那種矯健的勇猛的雄姿繪顯出來,“飛”太一般了。

魚翔淺底:“翔”是不是改為“遊”更準確一些,魚怎能像鳥一樣飛翔呢?

明確:“淺底”並非真的水淺,而是清澈見底,顯得水淺。藍天倒影在碧水中,看上去魚好像在天空中游動,好像飛翔一樣。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魚在水中酣遊時的那種輕鬆自如的神態。

萬類霜天競自由:競:競爭、競賽。竟:出人意料。(板書:競、竟)由眼前之物一下子擴充套件到世界萬物,並作了哲理性的概括。既然世間萬物都在秋光中爭著過自由自在的生活,在鬥爭中獲得生存的自由,那麼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特別是被壓迫的人民,不是更應該爭自由嗎?照此理解,可以認為這句話實際上是對被壓迫人民的一種什麼?(問)是號召和呼喚。

(4)毛澤東筆下的秋景,給人的總體感覺怎樣?

明確:絢麗多彩,生機盎然。古人寫秋多怨秋、悲秋,把秋寫得蕭殺悲涼,清冷慘淡,什麼“自古逢秋悲寂寥”、“萬里悲秋常作客”、“秋風秋雨愁剎人”等等。

這麼一副絢爛的秋景圖,詞人是怎樣變換視角來描繪的呢?

明確:有遠有近,有仰有俯,有動有靜,有顏色的對比(紅,碧),有動作的對比(擊、翔)

為什麼毛澤東筆下的秋如此絢麗多彩、充滿生機?這與一個人的什麼有關?

明確:與氣度、胸襟、性格、身份有關。毛澤東是叱吒風雲的一代偉人,胸懷大志的傑出的政治家。他不同於那些多愁善感的纖弱文人,所以他的詩詞也不同凡響,充滿豪情壯志。

(5)品讀上片最後一句: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A:面對著絢麗多姿、充滿生機的湘江秋景,詞人為什麼會感到“悵”呢?(聯絡時代背景)

明確:詞人面對著生機勃勃的大自然和廣闊的宇宙,面對著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競自由的萬物,他想到了被壓迫、被剝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國的命運和革命的未來,於是感到了“悵”。這裡的“悵”不是失意,是悵惘。於是他就開始了“問”。

B:“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含義是什麼?表達了詞人怎麼樣的感情?

明確:詞人由大自然的萬物引出了“誰主沉浮”的問題,“主沉浮”在這裡是主宰國家命運、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實質是詞人進入深沉的歷史思索,提出革命領導權的問題。(板書:問:誰主沉浮)抒寫出詞人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懷和豪情壯志。

寫壯景,抒豪情,表凌雲之志。(板書:景中寓情,情中顯志)

六、課堂小結。

上片寫景,借景抒情,提出蒼茫大地應該由誰來主宰的問題,體現出詩人的博大胸懷。

七、作業:背誦全詞。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解讀《沁園春•長沙》下片中“崢嶸歲月”圖和“中流擊水”圖,進一步把握全詞的巧妙結構和主旨。

2、引導學生自學《採桑子•重陽》

【教學過程】

一、檢查鞏固

1、指定學生背誦全詞。

2、檢查重點詞語的掌握與運用。

二、提問:上片作者獨立湘江,觀賞了一副雄偉壯闊的湘江秋景圖,並借景抒情,發出了“誰主沉浮”的感嘆。面對上片提出的“誰主沉浮”的問題,下片跟著是如何回答的?

明確: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歲月稠。毛澤東與1913年——1918年,在湖南第一師範肄業,常常跟同學在橘子洲一帶遊覽或游泳。故地重遊,回憶那不尋常的歲月太多了。

三、重難點的解決過程

1、具體研習“崢嶸歲月圖”。

攜來百侶曾遊,

憶往昔歲月稠。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

糞土當年萬戶侯。

(1)提問:“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歲月稠”在全文結構中起什麼作用?

明確:一般分上下兩片的詞,其下片首句又稱過片,在詞中其承接過渡的作用。詞的上下片下發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寫景,下篇抒情,因此填詞時非常注重過片。本詞上片寫獨立寒秋,故地重遊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的想到以前同學攜手來遊的情景,於是過渡到對往昔生活及“同學少年”中,在此過渡非常的自然,銜接也是非常的巧妙的。

(2)“崢嶸歲月”指的是什麼?簡析“稠”。

明確:① “崢嶸歲月”是對往日不平凡的鬥爭生活的形象概括。毛澤東在長沙生活、學習、從事革命工作期間(1911—1925),國內外發生了許多重大事件: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俄國十月革命、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等,都是影響世界形勢的巨大變革。這樣的歲月,如歷史群山中聳立的一座又一座的崢嶸的高峰。②“稠”形象地說明了世界變化的風起雲湧。

(3)如何表現“同學少年”這個意象的? 也就是毛澤東一群人的形象如何?

戰鬥歲月:攜來百侶曾遊,崢嶸歲月稠

年齡氣質: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精神狀態: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戰鬥行動:指點江山,激揚文字,

糞土當年萬戶侯。

明確:江山:國家(指代) 指代——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的修辭方式(也就是部分代整體)。

這群人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敢於改造舊世界,積極進取,鬥志昂揚。

(4)表現了作者當時怎樣的情感?

明確:詞人借對“同學少年”的回憶,流露出對往事的無限懷念,表現了他和革命戰友們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派、改造舊世界的革命戰鬥豪情。

2、引導學生研習“中流擊水圖”。

曾記否,

到中流擊水,

浪遏飛舟。

(1)當年,作者曾和蔡和森等數十名同學戰友,在盛夏水漲的時候到湘江游泳,堅持不懈,知道隆冬季節,以此來錘鍊自己的意志和膽識。現在,作者獨立於橘子洲頭,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不禁向同學和戰友親切發問,這一句既寫出了當時的情景,其中又暗含了勉勵之意,“遏”字,傳神之筆,擲地可作金石之聲,使我們彷佛看到了他們激昂的情態,好似聽到了他們的豪言壯語!

(2)提問:“中流擊水”這一幅圖有何深刻意義?

明確:暗含著能在革命洪流洶湧之時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的人應該是上面提到的“同學少年”,詩人巧妙地借用““中流擊水,浪遏飛舟”這樣的圖景,回答了“誰主沉浮”的問題。形象的表達了詩人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改造舊中國的壯志豪情。

(3)最後三句,多麼大的氣魄!這些青年是真正的風流人物,這樣的人不主沉浮,誰又能主宰沉浮呢?y因此,我們說下片通過回憶往昔的崢嶸歲月,表達了詩人和戰友們為改造舊中國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和壯志豪情,形象含蓄地對上片的“誰主沉浮”提問做了回答。

3、學生再次朗讀整首詞,體會豪邁的氣勢。這些豪邁的氣勢從何而來?

(1)〈沁園春•長沙〉意象美:

“意象”簡釋

意:創作者的思想感情

象:作品中的客觀物象

意象:帶上詩人主觀情感的物象。即:(物)象+(情)意=意象。

客觀 主觀 主觀

從空間:山上的“層林”,江中的“百舸”,空中的雄鷹,水底的游魚。

從狀態:靜態的火紅的楓林,動態的“爭流”的百舸等。這些景物或廣博,或巨集偉,或雄峻,競相向上、生機勃勃,與毛澤東積極向上,昂揚奮進的立意契合,可謂“以壯景抒豪情”。

色彩美:“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中的“萬”“層”“漫”以及“遍”“盡”“透”這些詞在範圍、程度、層次等方面,使紅綠兩色更為突出,更為豐富,更為濃豔鮮明,令人感到可愛。

(2)對比手法的運用。

詞中含有多種對比,使描繪的形象鮮明,如“萬山紅遍”與“漫江碧透”主要是顏色的對比;“鷹擊長空”與“魚翔淺底”、“指點江山”與“激揚文字”主要是動作的對比;“同學少年”與“萬戶侯”是明比;“萬類霜天競自由”與人民的被壓迫(未在文中點明)是暗含的對比。

(3)極富表現力的語言。

本詞用語精當、形象、極富表現力,如“萬”字寫出了山之多,“遍”字寫出了紅之廣,“漫”字、“爭”字、“擊”字、“翔”字等等都極為準確精當。

4、“同學少年”是否就是《沁園春•雪》中的“風流人物”?

明確:《沁園春•雪》中的“風流人物”指才華出眾,品格超群,對歷史發展有巨大影響的傑出人物、英雄豪傑。“同學少年”正是這樣的人物,他們意氣風發,風華正茂、揮斥方遒,關心國家命運,富有鬥爭精神,正是革命的“中流砥柱”。

5、這首詞怎樣把寫景、抒情完美的結合起來的?

①詞的上片雖然寫景,卻處處借景抒情。

詞以“獨立”開篇,以江洲的背景,構成以詞人為主體的畫面,流露出詞人激盪的思潮。生機盎然的“湘江秋景”中,“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不僅僅是四周楓林如火的寫照,而且寄予著詞人火熱的革命情懷;“萬山紅遍”象徵革命、象徵烈火、象徵光明,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現,是對革命與祖國前途的樂觀主義的憧憬。“鷹擊長空,魚翔淺底”也不僅僅是鷹魚自由世界的展示,而且蘊含了詞人對自由解放的嚮往與追求。一個“悵”字更是詞人由自然景觀聯想到人類社會與政治風雲後發自心底的感慨。

②詞的下片雖然憶事,但也不乏融情於事之處。

一“憶”直貫以下7句,描繪了早期革命者的群體英雄形象。“中流擊水,浪遏飛舟”展現了一幅奮勇進擊、劈波斬浪的巨集偉畫面,藝術地回答了上片的發問。

小結:本文通過上片寫景,描繪了一副多姿多彩、生機勃勃的湘江寒秋圖,並即景抒情,提出了滄茫大地應該由誰來主宰的問題。下片憶事,回憶了往昔崢嶸歲月,表現了詩人和戰友改造舊中國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和壯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給出了“誰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國家命運的,是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改造舊世界的革命青年。

小結:本文通過上片寫景,下片憶事,借景抒情,融情於事,表達了革命青年國家命運的感慨以及以天下為己任的豪情壯志。

四、作業:課外閱讀:

讀下面所選的毛澤東在不同歷史時期所做的三首詞,談談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個人語文高中衝刺計劃 篇7

【設計依據與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在“基本理念”中明確指出要“關注學生的情感發展,讓學生受到美薰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在“閱讀與鑑賞”中也要求“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心靈。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康橋情結”貫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而《再別康橋》無疑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此詩以其優美的意象和韻律影響了自她誕生以來的一代又一代讀者。鑑賞這首詩,不僅可以培養學生體驗詩歌情感,陶冶性情,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的能力,而且可以引導學生感受美的事物,增強學生的審美鑑賞力和審美創造力。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深深依戀之情。感受《再別康橋》的情感美、意象美、韻律美。2、指導學生鑑賞詩歌的方法,提高審美情趣。3、體會徐志摩感情方式與個人體驗在其詩歌中的融合,培養人文情懷。

【教學過程與教學策略】

一、 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1 、課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上網搜尋康橋圖片、徐志摩頭像、《再別康橋》詩題、配樂朗讀錄音等與課文相關材料,培養學生搜尋資訊的能力。

2 、學生課堂展示自己收集的資料,並配以畫外音。如:

“這座橋,風景秀麗,聞名遐邇;這個人,風流倜儻,才華橫溢;這首詩,清新空靈,載譽中華。你想欣賞這座橋,走進這個人,感受這首詩嗎?”

(讓學生收集資料,展示資料,既培養了學生搜尋資訊的能力,又激發了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同時還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感受學習成功的機會。)

二、整體感知,瞭解內容

1 、 學生自讀課文,完成自讀思考題。

( 1 )學生自己介紹徐志摩的生平與創作概況。

(徐志摩是一個生來就為追尋感動的詩人,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顆耀眼的彗星。康橋是他的知己,是他的“精神依戀之鄉”。詩人曾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詩人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芽的。”)

( 2 )這首詩,讓人感到很美,大致說說你覺得美在哪裡?

(這首詩美在情感,美在意象,美在韻律。)

( 3 )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 4 )作者再來康橋,再別康橋,來去都有什麼特點?(輕輕地、悄悄地)為什麼要這樣?

(對它愛得情深意摯,深情款款,如“慈母之於睡兒,緩抱軟吻”,深怕驚醒了它。)

重回康橋,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他?

(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榆蔭下的一潭清泉,是天上虹;是揉碎在浮藻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星輝斑斕,夏蟲鳴叫 。)

常言“花紅柳綠”,在作者筆下,河畔的柳樹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因在夕陽中。把柳樹比做新娘,用暗喻把柳樹比做新娘,既寫出夕陽下泛著金光的柳樹的美麗美好,也表達了對康橋自然之美的喜愛之情。)

文中還用暗喻的是哪一句?

(那柳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清泉一般是碧綠的,作者為何將它比做“天上的彩虹”?

(河身嫵媚不僅有榆樹清水,還有岸邊的綠樹紅花和在此洗滌的腮紅頸白的少女。是 — 屏繡康河。)

怎麼理解“悄悄是別離的笙蕭”一語?

(“笙蕭”是中國傳統的用以抒發感情的樂器之一,此時他生怕打擾驚醒了他心愛的康橋,只能悄悄欣賞,默默作別。)

詩中哪一句最能表達詩人對康橋的感情?

(在康橋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條水草!)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感情?怎樣理解?

(對康橋依依不捨,希望永遠與之相依相偎相生相伴永不分離的感情。)

2 、課堂討論,交流自學所得。

3 、教師小結。

(以上教學環節,引導學生從誦讀中感知課文內容,既讓學生了解詩歌的內容和蘊涵,又提高了學生整體把握詩歌意蘊的能力。)

三、品味鑑賞,體景悟情

1 、體驗情感美

( 1 )這首詩感情真摯,全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播放配樂朗讀錄音,學生自由朗讀。初步領會: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 2 )詩歌第一節和最後一節在語言上同中有異,請仔細揣摩其中的意味,說說這樣寫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第一節三個“輕輕”一再疊用,給全詩定下了抒情的基調,抒發了詩人對母校的虔誠恭敬,劍橋大學在詩人心目中崇高而偉大,詩人用自己的形象烘托了劍橋大學。最後一節用“悄悄”與“輕輕”遙相呼應,形成迴環復沓之美,進一步表達了詩人對康橋的難捨難分。作者隻身輕輕來到康橋,又獨自悄悄離開,與康橋寧謐的意境相符;他不願驚動心愛的康橋,與他對康橋喜愛眷戀之情相吻合;疊音詞“輕輕”與“悄悄”,迴環復沓,有輕微跳躍的音樂美。)

2 、感悟意象美

( 1 )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麼?

意 象 感 情

雲 彩 難捨難分

金 柳 歡喜、眷戀

青 荇 對康河永久的眷戀

潭 水 將留戀融入康橋的風光中

長篙、星輝 感情達到高潮

(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對康橋永久的戀情。作者甚至想永久留在這裡,“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全詩通過這些意象構築了夢幻般的氛圍,如一首小夜曲,讓人如痴如醉。)

( 2 )聽老師誦讀,想象夏夜星光下,詩人獨自泛舟康橋,默然尋夢的畫面,感悟詩歌的意象美。

3 、品味韻律美

於誦讀中感悟

詩節勻稱,詩句整齊

用韻細蜜精巧

音樂和諧,節奏感強

迴環復沓

(全詩共7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壓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像漣漪般盪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7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麵,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可以說,這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

4 、總體感知詩歌的情感、意象和韻律美。

( 1 )學生分組朗讀詩歌。

( 2 )教師與學生配合朗讀詩歌。

(走進《再別康橋》,我們能感受到旖旎迷人的風光,清新如畫的別離,淡淡如煙的哀愁,興奮熱烈的眷戀,夢幻般的惆悵;走出《再別康橋》,我們依然覺得脣齒留香,含蓄雋永。)

( 3 )背誦詩歌。

( 徐志摩的新詩以情感美、意象美、韻律美鑄就了其詩歌清新空靈的獨特風格。以上教學環節,著力引導學生從這三方面感悟美、體驗美、品味美,從而陶冶學生性情,提高學生的審美鑑賞力和審美創造力。 )

四、比較鑑賞,拓展延伸

1 、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駱賓王的《於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等)

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相比較,在送別的物件上有什麼不一樣呢?

(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等物象,告別物件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些物象(雲彩等)寄託著詩人的感情,這種有著詩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詩歌的意象。詩人如何選擇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正是我們以上重點賞析的部分。)

2 , 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比較賞析。寫一篇不少於五百字的 賞析文,並在全班交流。

沙揚娜拉

——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裡有蜜甜的憂愁 ——

沙場娜拉!

(要求學生通過將本詩與古代離別詩的橫向比較和與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的縱向比較提高鑑別能力。這樣既有助於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又拓寬了學生的鑑賞視野,便於學生更深入廣泛地把握徐志摩的詩風、詩魂,同時還為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提供了平臺。

【評析】

以上教學設計體現了兩個方面的特色:

第一,重視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把語文學習過程變成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在以上教學設計中,讓學生在誦讀中感知課文,在想象中感悟意境,在比較中拓展能力,處處都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

第二,注重閱讀方法的指導,促進學生持續發展。培養學生獨立的閱讀能力,是高中閱讀教學的根本目的,要讓學生具備獨立閱讀的能力,學生首先必須掌握基本的閱讀方法,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閱讀方法,不僅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需要,也是促進學生持續發展的需要。在以上教學設計中,根據《再別康橋》作為新詩的特點,教師著力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和欣賞新詩的基本方法,即從詩歌的感情美、意象美、韻律美入手,通過體驗感情、想象畫面、品味韻律等方法,領悟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新詩的人性情懷,學生一旦掌握了這種閱讀和欣賞的方法,可以在今後的學習中,更獨立自如地解讀、欣賞更多的新詩,提高對新詩的審美情趣。

個人語文高中衝刺計劃 篇8

1、課前要提前做好準備工具。

2、上課要認真聽講,不東張西望,不和周圍的人說悄悄話。

3、每天堅持看半個小時課外書。

4、資源和練習冊的錯題要及時改正,不能一天拖一天。

5、老師佈置的作業要按時時完成。

6、生字或者寫話作業要寫工整,不能胡塗亂畫。

7、把作文或雜文中的錯別字通通消滅掉。

8、提前預習新課。

如果我按照這些學習計劃去做,這學期我就會更棒!

本學期的教學任務繁重,為了達到預期的目標,我決定採取以下措施:

1、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親其師,方能信其道,教師要實現師生之間的良好有效的溝通。要理解學生,尊重學生,同時又要嚴格要求學生。課堂上,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使學生一直保持強烈的進取心和求知熱情,努力克服高三特有的緊張心理和壓力。課餘用作業批語與學生交流,給他們激勵。平時經常在作業本上、卷子上給學生寫點簡訊,用貼近他們心理的話語來幫助他們,使他們明確不足,努力進步。另外,有時間就與個別困難學生談心,幫助他們找出問題原因,樹立積極奮進的健康心態。

2、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多鑽研教材,吃透教材的內容,理解其精神實質;多查閱參考資料,豐富自己的知識,提高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豐富課堂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多看有關教學藝術方面的資料,提高自己對課程設計、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管理能力;總之,我與學生共同成長。

3、加強教學常規的落實,把工作做實。

備課

(1)充分利用中學語文資源網等的資料和學校、個人資料,深入研究大學聯考,保證備課質量。

(2) 充分根據學生實際實行有效教法,保證課堂上充分讓學生活動。

(3) 認真設計每課教案,精心設計各項練習,尤其是知識點彙總練習和錯處反饋練習。

(4) 認真設計語文專題訓練,針對學生弱點突出強化習題。

上課

(1) 一切圍繞學生,讓每一個學生動起來,讓每一個學生落實紮實、練習有效、效率高、動手動口動腦。

(2) 結合不同階段設計好新課、複習課、訓練課、閱讀課、寫作課、考試課、講評課。

(3) 面向全體學生,實行分層提問做題,努力促尖轉中補差。

(4) 狠抓知識點落實,專題練習,補充大量大學聯考知識。

(5) 認真佈置作業,突出重點和知識整理。

(6) 嚴格課堂紀律,保證每一個學生能認真學習、練習。

輔導

(1)培優補差,設計練習講究梯度和系列性。

(2)對藝術生加強文化專題訓練和能力訓練。

(3)課後抓名句的落實。

閱讀寫作

(1)上好每週閱讀寫作課,要求學生做好摘抄和讀書筆記。

(2)印發每次學生佳作,閱讀並討論,借鑑並提高。

(3)分題材和體裁印發近幾年大學聯考滿分作文,指導學生欣賞學習寫作感悟。

(4)印發美文專題,擴充套件閱讀視野,提升閱讀品位。

(5)指導做摘抄筆記,定量定質定範圍,同時進行交流。

考試評價

(1)以週週練的形式,分階段專題測試。

(2)以月考的形式,進行綜合訓練。

(3)及時評分評講。甚至針對部分學生偏題的作文,進行個別輔導。

本學期的教學內容作如下安排篇:

1、高中語文教材第五冊、第六冊的教學,我們將擇取重要的目,培養學生各類文章的閱讀能力,圍繞大學聯考考點要求,有針對性地訓練學生相應的主觀閱讀題答題能力。

2、高中語文教材第一冊、第二冊、第三冊、第四冊的複習中,著重要點的回顧與整理,鞏固已有的感性認識,同時引導學生嘗試著進行理性歸納,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溫故而知新,為總複習打好堅實的基礎。

3、高中語文考點知識系統梳理、大學聯考應考技巧指導與能力訓練中,主要介紹大學聯考最新資訊、發展動態,分析考試大綱,評價近年大學聯考試卷,預測命題趨勢,歸結語文知識的學習及語文試卷的應考中的實用方法技巧。簡言之,就是專題複習,梳理知識,解讀政策,預測命題,指導學法,指點祕笈,示範解法,規範答題,提升能力。

四 保障措施和可行性篇:

1. 本人有一定紮實的專業知識,過硬的教學基本功,我相信憑著高度的責任心和工作熱情,我的工作會出成績的。

2. 確保班級學風的良好,及時鼓勵學生,及時指導學生調整學習內容、時間、方法。

3. 落實好閱讀、摘抄、練筆,教學中多引導學生關注人生熱愛生活,增強社會責任感,引進生活的源頭活水,加強學生認識能力、思辨能力的訓練,,豐富學生的情感,陶冶學生高尚的情操,注意示之以例,授之以法,練之以趣。

五.總目標達成度與現階段教學目標達成度的相關分析:

語文教育目標,必須依據教育物件的身心發展水平和語文教育的實際狀況客觀的加以設定。學生在特定的學習階段裡從什麼樣的語文基礎起步,經過努力要達到什麼樣的語文程度,其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能否適應並因此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往往從根本上影響到語文教育目標的設定;特定區域、學校、班級的教育條件及教學活動賴以展開的實際情形,也對語文教育目標的設定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所以在教學中必須設定基於學生髮展水平和語文教育實際的目標,達到提高學生身心素質的根本目的。這一學期的教學任務在高中三年中最為繁重,既要完成新課的教學任務,又要進行大學聯考的專題訓練,因此要充分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加強敦品勵學以品養慧教育;進一步加強學法指導,使學生善學、樂學,主動學習,為明年的大學聯考蓄勢待發。

六.課堂教學改革與創新,資訊科技的應用與整合:

1、平時要注重收集網上資訊,整合自己的教學資源。

2、多向資訊科技運用成功的教師學習。我在自己的教學中,儘量多使用多媒體課件,加大課堂容量,給學生更直觀的感受,便於他們理解教學內容,提高課堂學習效率,也提高我自己的電腦使用水平、適應學校資訊化教學的特色。

個人語文高中衝刺計劃 篇9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把握詩歌意象,初步進行詩歌鑑賞;學習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背誦詩歌。

過程與方法 反覆誦讀詩歌,體味詩人蘊涵於作品中的情感。

情感價值與價值觀 感悟詩人博大的情懷,體會詩人以天下為己任的歷史責任感。

重點難點 把握詞的意象和意境;反覆誦讀,學習情景交融的寫法。

教學方法 誦讀、討論、探究。

教學時數 1課時

一、導讀,辨記文體

1、齊背國中所學的《沁園春·雪》,匯入新課。

2、介紹關於詞的文化常識。

詞這種文學樣式產生於隋唐,全盛於宋,又名“長短句”、“詩餘”等。

詞牌:最初是特定的詞樂曲調的名稱,後來成為特定的詞體格式的標目,一首詞的詞牌限制這首詞的形式(句數、平仄、押韻等),緊連著詞牌的詞題就是這首詞的內容,也就是說詞牌表明形式,詞題表明內容。如《沁園春·長沙》、《沁園春·雪》等。

詞的分類:

①字數:小令:58字以內;中調:58~90個字;長調:91個字以上。

②片段:最短的小令只有14字,最長的長調有200個字以上,每一首詞有分段,詞中稱為片、闋、疊。其中單調不分段;雙調分兩段,上片下片;此外有三疊四疊即三段或四段,較少見,尤其四疊極少見。

課文“沁園春”是詞牌名。沁園:東漢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園林,後為外戚竇憲所奪(見《後漢書》)。《沁園春》詞牌,相傳由此得名。據《詞譜》載,《沁園春》雙調,114字。上片13句,四平韻;下片12句,五平韻。

詞題與詞的內容有關,“長沙”是題目。

二、初讀,感知概貌

1、播放多媒體朗讀視訊。

正音: 沁園春(qìn) 百舸(gě) 崢嶸(zhēng róng)

廖廓(liáokuò) 揮斥方遒(qiú) 浪遏飛舟(è)

你能感受到這是一首什麼風格的詞?豪邁大氣。

2、指名朗讀課文。

(1)本文上下闋各自寫了什麼?分別有何直觀感受?

(2)分別找到統領本文上下闋的關鍵字詞。(詩眼)

明確:上闋:描繪絢麗多彩的湘江秋景。 (看)

主旨: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承上啟下)

下闋:抒發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懷。 (憶)

3、概括全詞,展開想象,看看這首詞描述了幾幅圖畫?

四幅圖畫:

寒秋獨立圖 湘江秋景圖

崢嶸歲月圖 中流擊水圖

三、研讀,把握重點

1、賞析前三句。

(1)哪位同學能夠通過合理的調整、補充,把前三句的大意通暢的說一說?

寒秋獨立,橘子洲頭,湘江北去。

(2)介紹背景,重溫歷史:“五四”時期,毛澤東組織領導了長沙學生和市民的愛國運動,主編《湘江評論》,發表一系列重要論文。1920年9月,他與何叔衡等同志建立了湖南共產主義小組。1923年4月,他離開長沙,赴上海、廣州等地繼續從事革命工作。1925年春,他會湖南老家指導農民運動。同年秋,自韶山赴廣州接辦農民運動講習所,途經長沙,遊橘子洲、嶽麓山,追懷1911年至1923年間在長沙的求學生活和革命鬥爭經歷,寫成這首境界開闊、氣勢恢弘的不朽詩篇。

2、賞析由“看”字領起的秋景。

(1)一個“看”字一直統領到哪?這裡詩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

學生代表朗讀看到的內容。

明確:(萬)山 ———— 紅(遍)

(層)林 ————(盡)染

(漫)江 ———— 碧(透) 綠色給人以活力

(百)舸 ————(爭)流 競爭給人以動力

鷹 ———— 擊長空

魚 ———— 翔淺底

(2)討論:寫“看”的這幾句詞視角變換和寫景順序有什麼特色?

山上: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遠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近觀)

天空:鷹擊長空 (仰視)

水底:魚翔淺底 (俯察)

(3)小組交流:在這幾句寫景的句子中,你覺得哪些動詞用得最好?為什麼?

層林盡染 染,寫出了色彩濃烈

百舸爭流 爭,寫出了千帆競發的熱烈場面

魚翔淺底 翔,寫出了雄鷹展翅奮發、強勁 有力之狀

鷹擊長空 擊,突出了魚兒自由輕快之態

競自由 競,有力突出了萬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3、體會“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豐富含義。

“悵”包含著一個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這樣的蓬勃絢麗,而現實社會卻如此沉悶黑暗,“獨立寒秋”的詩人,俯仰天地,悵望廣闊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憂。禁不住問蒼茫大地:誰來主宰你的盛衰榮枯?

“主沉浮”的深層含義是什麼?主宰國家命運。

小結:“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是全詞的“詞眼”。上闋就是通過這樣寫景,提出“誰主沉浮”的問題,表達了毛澤東青年時代偉大的抱負。

4.上闋提出了“誰主沉浮”的問題,下闋怎樣回答呢?

5.“同學少年”是個怎樣的精神風貌?

“風華正茂”——青春年少,才華橫溢。

“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熱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為己任。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激昂慷慨,奮筆疾書;關心國家命運,鍼砭時弊,宣傳真理。

“糞土當年萬戶侯”——蔑視官僚軍閥,救國救民,敢於鬥爭。

總結:寫出了“同學少年”的精神面貌、戰鬥風姿和高尚志趣。

6.鑑賞“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提示:氣魄大!這麼大的氣魄當然能“主沉浮”。毛澤東的青年時代就有如此的鴻鵠大志,革命氣概何其大也!

小結:下闋抒發了改造舊中國,擔負起主宰國家前途命運的豪情壯志和革命情懷,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7. 課文小結:縱觀全詞,詩人用詞形象精煉,風格大氣豪邁,體現了一代偉人的壯烈情懷。全詞上闋寫景,意境開闊,氣魄豪邁,;下闋抒情,胸懷博大,鬥志昂揚。

8. 齊讀課文。

四、跳讀,突破難點

1、全詞在藝術上,上闕——景中寓情 ,下闕——情中顯志。解讀詩歌最主要的方法是學會領會詩歌的意象和意境,而如何領會呢?

播放《意象》微課。

補充解釋並強調:“意象”是我國古典美學中的一個術語。所謂“意象”指的是意中之象,即融人了詞人情思的形象。古詩詞中的意象往往是約定俗成、有規律可循的,例如:歲寒三友中的“鬆”,中國文化賦予它“堅韌挺拔”的性格,“竹”則賦予它“剛正有節”的節操,“梅”則賦予它“傲霜鬥雪”的風骨,“月亮”代表思鄉之情,“鴻雁”是傳書的信使等等。有時詩人還會創造一群意象,如馬致遠的《秋思》就創造了“枯藤、老樹”等11個意象,用“斷腸人”這一中心意象來表達思歸懷遠的秋思。

而“意境”則是詩人通過種.種意象的創造和組合所構成的一種充滿詩意的藝術境界。優秀的古詩詞都創造了具有廣闊藝術空間的意境。詩歌的意境(情景)關係比較多的是寓情於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的特點主要有慷慨悲壯、雄渾蒼勁、恬淡自然、孤獨冷寂等等。

抓住詩歌的意象,我們就可以穿越語言屏障,迅速觸控到詩人的心靈世界,走進詩的藝術境界,解詩答題。

2、跳讀全詞,看作者選擇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有什麼作用。

這首詞,詩人首先選取的意象是湘江。在深秋的季節,詩人獨自一人站在橘子洲頭,望著湘江水日夜不息的向北奔流。腳下是橘子洲,面前是汩汩向前的湘江水,背後是“寥廓江天萬里霜”的秋景圖。整個畫面的組合背景輝弘。“立”前冠一獨字,讓人彷彿看到詩人頂天立地、雄姿英發、砥柱中流的偉人形象。作者把自己置於秋水長天的廣闊背景之中,把讀者帶進了一個高遠的深秋境界。還有一系列的意象:山、林、江、舸、鷹、魚、萬類。山、林、江、舸分別為萬山、層林、漫江、百舸,以數量和外在的表象渲染博大的、遼遠的空間。毛澤東同志的眼中看到的是:莽莽蒼蒼的群山,層層疊疊的重林,成一片火紅。楓林如火,是作者熱情如火的外在表象。紅色象徵著激情,象徵著燃燒,象徵著革命,也可以將其看成燎原的星星之火,與當時的革命形勢暗合,與作者志氣昂揚,心潮洶湧的思緒相融,體現了強大的藝術魅力。接著作者又把視線從廣闊的背景中收回。千百條大船在寬廣的江面上劈波斬浪,競相行駛,活畫出一幅熱烈的“百舸爭流圖”,烘托了作者心中火熱的激情。

五、拓讀,提升能力

1、誦讀:結合背景音樂,請學生有感情的深情朗誦。

2、評議:作者筆下的秋景與古人有什麼不同,為什麼?

古人的悲秋情懷——自古逢秋悲寂寥:

杜甫——萬里悲秋常作客

屈原——哀秋冬之緒風

杜審言——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

詩人筆下的秋:數量(萬、百)、範圍(遍、漫)、程度(盡染、碧透)、力度(爭、擊、競);色彩斑斕、生機勃勃、美不勝收,掃盡千古悲秋之氣;感情基調:熱愛、積極。作者藉此表達自己的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

3、感悟: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

不僅毛澤東同志從小就樹立遠大志向,具有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古今以來,很多英雄人物都這樣,你能舉出哪些例子跟大家分享。

格式:透過全詞,我看到 ,讓我想起了 。

諸葛亮、林則徐、范仲淹、周恩來等。

示例:透過全詞,我們看到的既非古代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也非當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賭明天”,讓我們想起顧憲成“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情懷,更令我們想到魯迅先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誓言,周恩來“面壁十年圖破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崇高理想。

4、拓展:比較鑑賞詩歌:

卜算子 詠梅

陸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 詠梅

毛澤東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 已是懸崖百丈冰, 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 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 她在叢中笑。

個人語文高中衝刺計劃 篇10

一、複習內容: 基礎知識 、閱讀  、寫作。

二、複習目標

1、繼續加強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認真完成作業、不懂就問。

2、繼續鞏固漢語拼音,利用漢語拼音幫助識字、閱讀。

3、準確認讀生字,進一步加強生字連詞、組詞的能力;將每課生字詞和成語做到會默寫,少數詞語必須按要求熟練造句和解釋字義和詞義。

4、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熟練運用口語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5、培養良好的朗讀、默讀習慣,學會讀通、讀懂課文,理解課文中心,掌握寫作方法。

6、理解詞語和課文內容。學會聯絡上下文和聯絡生活實際理解句子;掌握句子的不同表達方法,體會句子的感情色彩;認識比喻、擬人、反問、排比、對偶、誇張等修辭方法;學習與運用簡單的複句;會修改常見的幾種病句。

7、加強學生的習作能力的培養,注重其審題、佈局謀篇等能力的培養。

三、複習難點:

1、各種句式的轉換。

2、口語交際。

3、閱讀理解。

4、習作。

四、複習具體舉措

1、紮實:複習的知識以本學期必學知識為主,紮紮實實地打好基礎,為他們下一學期的學習打好基礎。從字到詞、句、篇,不放過任何的一點。

2、分層:為了防止優等生吃不飽,中等生吃不好,後進生吃不了,在複習時與平時的教學一樣,也要注意實行分層教學。

3、深化:在複習時我們要立足於“打實基礎,有所創新。”我們仍然要堅持讓學生自主探究,在舊的知識上進行深化,使學生有所發現,有新的見解。

4、拓展:可以出現新的語言,新的閱讀資料,讓學生進行見識和鍛鍊。

5、移情:在複習的過程中,應該以多過平時的關心去關注學生。特別是對學習成績不夠理想的學生,更要多關心,多照顧。

六、實施步驟。

第一階段 以單元測試卷為載體,適當練習測驗。

第二階段  以字、詞、句、篇、習作為單位,以7個練習為重點,分門別類進行復習。

第三階段  全面檢測,查漏補缺。

七、複習安排:考試前2周。

個人語文高中衝刺計劃 篇1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誦讀詩歌,引導學生在情感形象的具體描述中理解其象徵意義,藉助想象入情入境,體會詩人情感。

過程與方法 在訓練朗讀和揣摩詩句的活動中培養學生閱讀欣賞詩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和情境美,逐漸養成良好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訓練朗讀,揣摩詞句,感受詩中形象和情感。

教學難點 感悟“丁香姑娘”、“雨巷”究竟有何喻指或象徵意義。

教學課時 2課時。

遙望雨巷 煽情激趣

1、匯入語:在細雨如絲的江南,一條悠長寂寥的小巷裡,一位撐著油紙傘的丁香一樣的姑娘靜默地彳亍而行……這美麗的畫面,就出現在詩人戴望舒的《雨巷》中,今天我們就隨戴望舒一起走進這《雨巷》。

2、作家作品: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中國現代有名詩人。1925年上海復旦大學學習法文,開始受到法國象徵派的影響。1928年後成為《現代雜誌的作者之一,創作現代詩歌,詩集有《我底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災難的歲月》。早期的詩歌多寫個人的孤寂心境,感傷的氣息較重,因受西方象徵派的影響,意想朦朧,含蓄。後期詩歌表現了熱愛祖國,憎恨侵略者的強烈感情和美好未來的熱烈嚮往,詩風顯得明朗,沉摯。

戴望舒還是新月派(1923年成立)的代表,創立人不滿足於新詩的只有浪漫,而努力地追求新的格律。

3、《雨巷》是作者的成名作,約作於政治風雲激盪,詩人內心苦悶彷徨的1927年夏天,詩作寫成後差不多一年,作者把它投到《小說月報》編輯葉聖陶一看到這首詩就非常喜歡,稱它為“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並送給作者“雨巷詩人”的稱號,這一年作者才22歲。《雨巷》寫的是梅雨季節江南小巷中的一個場景。細雨濛濛中,“我”懷著一種落寞,惆悵的情緒和一絲微茫的希望,撐著一把油紙傘在悠長寂寞的小巷中小行,這首詩既實有虛。

走進雨巷 熟讀頓悟

1、聽課文MP3朗讀,體會詩歌字裡行間表現出的作者的情感。

2、落實字詞:

彷徨(páng huáng) 彳亍(chì chù) 頹圮(tuí pǐ)

寂寥(jì liáo) 惆悵(chóu chàng) 笙簫(shēngxiāo)

3、在這首詩中,你體驗到詩人表達的是一種什麼情感?(學生回答不出來則提示:詩中有沒有相應的詞語或句子?)

學生可能回答憂傷、痛苦、彷徨,冷漠、悽清、惆悵,充滿愁緒和無奈……

4、詩人在詩中流露出的基本感情,可稱之為基調。這首詩的情感基調是比較“低沉感傷”的,怎樣才能讀出這種感傷?

提示問:語速應該…… 語調應該……

明確:緩慢,低沉。

5、誰來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如果沒人自告奮勇,就請科代表推薦。)

學生選讀一節,請同學點評,教師點評。

6、教師示範朗讀這一節,指導朗讀:除了語速、語調,還要注意節奏,把握好句中的停頓和一些要重讀的詞句。

7、播放課文朗讀視訊,讓學生標出詩句中的停頓及要重讀的詞句。

教師小結:把握好語速、語調,讀好詩歌的節奏和輕重音,這樣的誦讀,能給人帶來美好的音樂享受。這也源於這首詩本身音調和諧,節奏舒緩。難怪葉聖陶老先生讚許作者“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詩人也因這首詩成了著名的“雨巷詩人”。

8、跟著螢幕上的配樂畫面,再次朗讀詩歌。

徜徉雨巷,品味形象

1.除了“我”這個“獨自彷徨”“冷漠、悽清,又惆悵”的抒情主人公,詩人還寫了哪些人、景、物(情感形象)來表達這種傷感愁緒呢?

幻燈片:人物形象——我、姑娘。

背景道具物象——雨巷、油紙傘、籬牆、丁香。

結合丁香圖片和課後練習四的相關詩句,指導學生理解“丁香”這個典型意象象徵著“美麗、高潔和愁心”。

2在這些情感形象中,詩人最主要寫哪兩個情感形象?

明確:丁香般的姑娘 、雨巷。

3. 請大家品讀描寫“丁香姑娘”和“雨巷”這兩個情感形象的詩句,回答問題: 這兩個情感形象在描寫或選擇上有何妙何處?

提示:用“……寫(選)得妙,妙在……”的句式說話,可從意象的選擇,描寫的用詞、句式,在表達情感上的效果等角度進行思考。

教師示例:

“油紙傘”選得妙,妙在它有復古,懷舊,神祕,迷濛的特點,與煙雨迷濛的雨巷搭配和諧,共同營造了一種冷漠、悽清的畫面,如果換成一把現代豔麗的花傘,效果就沒這麼好了。

“頹圯的籬牆”寫得妙,妙在“頹圯”二字,寫出籬牆的坍塌、破敗,渲染一種淒涼的氛圍,與寂寥悠長的雨巷,一起構成陰冷迷濛、破敗空寂的背景,更能襯托出詩人苦悶、悽清、感傷的心境。

學生髮言的內容可能有:

(1)(丁香一樣的)姑娘:

第二節寫得妙,妙在排比句式和用詞的反覆(連用兩個“哀怨”);或妙在用丁香的顏色、芬芳、憂愁,寫出姑娘外表的美麗,氣味的芳香和內心的憂愁、哀怨。

第三節寫得妙,妙在一舉兩得,表面上說姑娘,實際上也說自己冷漠,悽清又惆悵的心境;妙在“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冷漠、悽清,又惆悵”,用復沓句式,一再強調渲染“我”和姑娘的心境相同。

“丁香一樣的姑娘”寫得妙,妙在用“丁香”修飾“姑娘”,丁香雖美但易凋謝,代表著像丁香一樣的姑娘也易消失離去。妙在用了“愁怨”“哀怨”“彷徨”“悽婉迷茫”等詞語表現了“姑娘”像“我”一樣的迷惘、彷徨。

“像夢一般地/像夢一般地悽婉迷茫”寫得妙,妙在以夢做喻,彷彿姑娘就是“夢”的化身(可隱喻理想)。

“消了她的顏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寫得妙,妙在把消散的內容一件件分開寫,更能表達出詩人對丁香姑娘無情消失的傷感和無奈;妙在突出美好事物在眼前消失帶來的悲劇美。

……

(2)雨巷:

“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寫得妙,妙在用“悠長、悠長”反覆強調腳下要走的路很漫長;妙在用“寂寥”一詞,描繪了一幅濛濛細雨中潮溼、寂靜、冷清的"雨巷"圖,給人一種冷漠、悽清、惆悵的心理感受。

妙在把雨巷遠處“頹圮的籬牆”呈現出來,用破敗空寂、陰雨迷濛的環境,襯托“我”憂愁感傷的心境。

詩的第一節和最後一句寫得妙,妙在首尾呼應,反覆強調“雨巷”的“寂寥”“悠長”及“我”心中對“丁香姑娘”的期待,更突出“我”期待而不得的苦悶。(學生從詩的結構處理或詩行排列角度分析,若能自圓其說,也給以鼓勵。)

……

駐足雨巷,領悟情感

詩人用雨巷、丁香姑娘等情感形象,營造了朦朧悽美的詩境,表達了一種“憂愁感傷”的心境。為什麼詩人這麼憂傷呢?

(讓學生自由發揮,自圓其說。如果回答不出,就提供兩種參考觀點,請同學說說自己贊同哪個觀點,並結合詩句或寫作背景闡述理由。)

參考觀點一:失戀的痛苦。年輕的詩人愛上同學施蟄存的妹妹,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情感受挫。

(丁香姑娘:詩人心目中期待已久的美麗、高潔又憂愁的戀人。寂靜、幽深、潮溼的雨巷是詩人失落心境的體現。)

參考觀點二:美好理想破滅後的苦悶。本詩寫於1927年,蔣介石“四一二”政變,汪精衛“七一五”政變,反動派對革命者“寧可錯殺一千,也不可放過一個”的血色恐怖,使詩人這樣的知識青年陷入迷惘之中,找不到出路。

(丁香姑娘:象徵稍縱即逝的美好理想,消失在雨巷盡頭的“頹圮的籬牆”。那陰冷潮溼、破敗空寂的雨巷就是當時黑暗社會環境的象徵。)

雨巷——黑暗的社會環境(象徵意義)。

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

1、課文小結:戴望舒在《雨巷》中表達了一種與“丁香姑娘”擦肩而過的“失落的憂傷”。詩中的“丁香姑娘”,是一種美好的化身,當你憂傷迷茫時,請想起戴望舒,在苦悶傷感中,依然要希望與心中的“丁香姑娘”相逢!

2、拓展遷移:鑑賞現代詩歌的方法。

我們鑑賞了《雨巷》這首現代詩歌,但這個不是最重要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學會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來掌握鑑賞現代詩歌的方法。請大家回憶一下我們這篇課文的學習步驟,試試看能不能概括出鑑賞現代詩歌有哪些方法。當你看到一首陌生的詩歌時,你應該怎麼做?

(1).誦讀,整體感知。讀,讀了一遍沒有感覺,再讀。

(2).確定詩歌感情基調。讀到你能夠確定出詩歌的感情基調為止。

(3).品味詩歌意象。感情基調確定下來了,接著分析詩歌的意象。

(4).知人論世。那分析詩歌意象的時候,我們還要注意結合作者的生平和作品的時代背景來分析,用一個成語來講就是知人論世。

(5).探尋詩歌主旨。從對意象的分析和對作者身平和時代背景的瞭解,又有助於我們分析詩歌的主旨。

(6).感受詩歌語言美、藝術美。

3、帶著這份“失落的憂傷”背誦《雨巷》。

4、欣賞江濤的歌曲《雨巷》,找出歌詞文字與原詩不同的地方,並說明你對此改動的看法。

個人語文高中衝刺計劃 篇12

【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分析,品味詩中創造意境鮮明、富有流動的畫面──詩意美。

2、重點掌握詩人對自由、率真天性的追求──人性美。【教學過程】

一、匯入欣賞音樂《情人的眼淚》,讓學生交流在音樂的旋律中聽到的內容。

音樂,它是旋律,但它也是詩,它用詩一般的旋律向我們傾訴心中的愛與情。同樣,好的詩歌也是美的音樂,它用音樂一般的韻律向我們述說著人世間憂愁與歡樂。二、學生朗讀全詩,思考

1、找出體現詩意美的詩句,並簡要分析:

明確:

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裡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柳枝,鍍上一層嫵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水中的倒影,像一位美豔的新娘。這波光裡的豔影在水中盪漾,也在詩人的心頭盪漾。

康河的水草,綠油油的在柔波中招搖,彷彿在向詩人招手示意,在這仙境般的康河,詩人受到感染,情願做一條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愛撫。

榆陰下的清泉倒映著天上的彩虹,那五彩斑斕的景色充滿了醇厚的詩意,詩人的留戀全都融進了康河的風光中。

詩人乘著滿載星輝的一葉小舟,向著青草悽悽的小河深處,擊拍歡歌,去尋他彩虹似的夢。

詩意美除了構思的新巧、韻律的和諧,更主要體現在意境美。詩人將自己多年對母校的感情濃縮在凝練的詩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個性色彩的形象和想象中間,不同於一般的別離詩,他選擇的意象是夏季的“雲彩”、“金柳”、“青荇”、“青草”、“星輝”等,而傳統的別離詩選擇的意象多是長亭、流水、浮雲、落日、孤舟等,而且多是暮秋時節。詩人巧妙地把氣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為一,因而造成一個色彩鮮明、線條清晰、勻稱柔和的境界,就像一幅幅色彩絢麗的歐洲風情畫。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等,將它們巧妙地剪輯到自己的詩作中,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立體的,給人以視覺上的審美享受。他所寄寓的情思也因而顯得瀟灑、飄逸,而不是一般別離詩的纏綿、愁苦。

2、詩人情感高潮在哪節詩中體現出來?

明確:

第五節詩,詩人陶醉在康橋的美景中,甘心做一條水草,盡情的享受康河愛的輕撫,,一任康河波光裡的豔影,在他的心頭盪漾。正所謂“沉醉不知歸路”,似乎已經忘卻了他要離別康橋而去,他撐著一枝長篙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的夢”,等到興盡歸舟時,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詩人情不自禁地要向“星輝斑斕裡”放歌。詩人的飄逸、灑脫之情,感染著我們,讓我們的心一同快樂著,達到極致。

三、教師範讀、學生朗讀,進一步體味詩歌的詩意美

四、討論詩人對自由、率真天性的追求──人性美

在康橋,詩人結識了著名的哲學家羅素,在康橋,詩人心中有自己夢牽魂繞的情人,在康橋的秀麗風景中,有詩人幸福的生活。詩人曾飽含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吸菸與文化》)

彌蓋我愛的康橋,

如慈母之於睡兒,緩抱軟吻;

康橋!汝永為我精神依戀之鄉!

康橋!你豈非是我生命的泉源?

──(摘自《康橋,再會吧!》 )

徐志摩遊學於英國劍橋大學期間,不僅深受康橋周圍的思想文化氣氛的薰陶,接受了英國式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洗禮,他還忘情於康橋的自然美景中,在大自然的美中,發現了人的靈性,找到了天人合一的神境,待詩人離英返國時,康橋已成了詩人“難得的知己”,詩人稱康橋為自己永遠的精神依戀之鄉,此時的詩人,心頭盛滿離愁別緒。在詩裡,詩人熱烈而又纏綿地傾訴自己對康橋的精神依戀。詩人對康橋的欣賞和讚美,實際上就是對大自然、對美和愛、對和諧的一種欣賞和讚美。

在星光下聽水聲,聽近村晚鐘聲,聽河畔倦牛芻草聲,是我康橋經驗中最神祕的一種:大自然的優美、寧靜,調諧在這星光與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靈。

這岸邊的草坪又是我的愛寵,在清朝,在傍晚,我常去這天然的織錦上坐地,有時讀書,有時看水;有時仰臥著看天空的行雲,有時反僕著摟抱大地的溫軟。

在初夏陽光漸暖時你去買一支小船,劃去橋邊蔭下躺著念你的書或是做你的夢,槐花香在水面上飄浮,魚群的唼喋聲在你的耳邊挑逗。或是在初秋的黃昏,近著新月的寒光,望上流僻靜處遠去。

從大自然,我們取得我們的生命;從大自然,我們應分取得我們繼續的資養。哪一株婆娑的大木沒有盤錯的根柢深入在無盡藏的地裡?我們是永遠不能獨立的。有幸福是永遠不離母親撫育的孩子,有健康是永遠接近自然的人們。

在青草裡打幾個滾,到海水裡洗幾次浴,到高處去看幾次朝霞與晚照——你肩背上的負擔就會輕鬆了去的。

──(摘自《我所知道的康橋》 )

詩人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主張接近自然,迴歸自然,融合自然。他發現的“康橋世界”是人類心靈共同的“自然保護區”。在詩中,他與自然似乎有著一種本能的感應和認同。詩人與自然交流,將自己的留戀全部融入對康橋瑰麗風光的盡情描繪中,是他對“詩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詩人在康河邊徘徊,正是追尋美、自由與愛於一體的理想。康橋,於軀殼,徐志摩是過客,但於靈魂,正是他詩意的棲居地。

五、小結

“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徐志摩的確是悄悄地走遠了,但揮不去帶不走的是他的康橋。它做為學院建築留在英國,它做為一篇具有生命質感的美文,留在中國文學史中。自然中的康橋會老,但文字中的康橋,將在所有愛志摩的讀者心中永遠年輕。

個人語文高中衝刺計劃 篇13

第1課時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鑑賞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2.體會把握毛澤東詩詞的巨集大意境及其壯志豪情。

教學重難點

1.鑑賞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2.體會把握毛澤東詩詞的巨集大意境及其壯志豪情。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激情匯入,醞釀情感

朱光潛先生說:“要養成純正的文學趣味,最好是從讀詩入手,能欣賞詩,自然就能欣賞小說戲劇及其他種類的文學,能欣賞詩的人,他決不會感到人生是乾枯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毛澤東的《沁園春 長沙》。

[板書課題:沁園春 長沙]

二、誦讀感知,整體把握

1.初讀,入境,審美感知——學生自由朗讀。

師提示朗讀技巧(注意節奏的把握)。

(設計依據:適時適當的指導會使學生的自由朗讀事半功倍)

2.聽讀,初步感受詞的情境——播放朗讀錄音或教師泛讀。

出示毛澤東該詞手跡,欣賞。

(設計依據:範讀用以規範學生的朗讀節奏及情感把握的分寸;手跡用以激發學生想象的思維和激情,更有感染力。)

3.齊讀,深入體會詞的情感、意境。

4.鑑賞,用優美的語言描繪詞的意境,並寫在筆記本上,然後請兩名同學讀自己的鑑賞記錄。

5.評價,同學們互相評價,互相補充完善,教師引導、點撥。

6.老師總結陳述(作為一種意見供學生參考):深秋時節,我獨自站在橘子洲頭,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遠望層層疊疊的樹林,經霜染後,一片火紅;近看碧綠清澈的湘江,無數船隻競相行駛。雄鷹在高空展翅飛翔,魚兒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宇宙萬物都在競相向上,蓬勃發展。面對這一派勃勃生機的大千世界,怎能不令人思緒萬端:廣闊無垠的大地呀誰才是你的主人呢?回憶往昔,同許多同學在這一帶遊覽、聚會,度過了許多不平凡的歲月。那時,正值青春年少,風采迸發,才華橫溢,意氣奔放,遒勁有力,同學們經常在一起評論國家大事,寫出激濁揚清的文章,把反動統治者視為糞土。還記得嗎,當年我們在江中游泳,激起波浪,幾乎阻止了飛快前進的船隻?

7.再讀,把握詞的脈絡。

思考:這首詞分為上下兩闋,思考一個問題,詞的上下闋在寫法上(表達方式上)是否相同,各主要寫什麼?

明確:上闋寫景描繪湘江絢爛多彩的秋色圖。

下闋抒情抒發凌雲壯志的革命豪情。

[板書:景——情]

三、深入文字,具體賞析

(一)賞析上闋

1.品讀美句,感受把握

思考:上闋寫景。寫景部分哪裡寫得最好?詞的上下兩闋各有一個領字,請找出來。

上闋中,詩人是從哪些方面、什麼角度來描繪絢爛多彩的秋色圖的?全詩的詩眼是什麼?

第一問:學生討論後回答。第二問:學生回答,上闋領字是“看”,領起七句。下闋領字是“憶”,領起八句。第三問:學生討論後回答。

四個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個角度:遠眺、近觀、仰視、俯察

第四問:學生回答,“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浮沉?”

(設計依據:在讀的基礎上把握詩的結構和內容。)

2.煉字煉意,品味語言

獨立寒秋 層林盡染 鷹擊長空 魚翔淺底

學生分小組討論後,推代表回答:

(1)“獨立”,不僅表明是一個人,而且顯示了詩人中流砥柱的氣概。

(2)“染”字用擬人手法,寫出秋色之深。

(3)“擊”字顯示出雄鷹展翅奮發、搏擊長空的強勁有力。

(4)“翔”字寫出魚兒在清澈見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動的自由輕快,像在天空中飛翔一樣的意態。

(設計依據:從細處著眼理解詩人煉字煉意的功夫和創作的不易以及不同字眼帶來的不同表達效果。)

3.想象聯想,工筆描繪

師:雨果說過,“想象是人類思維中最美麗的花朵”,下面讓我們展開想象的翅膀,飛進詩人所描繪的絢麗多彩的秋景中。

請學生根據詞的意境邊品讀邊在腦海裡繪出秋色圖,用語言描述自己的體會,相互評點、欣賞。

(設計依據:激發和提高學生的想象和聯想能力,比較語言文學藝術和繪畫藝術的不同,領略語言帶來的無窮藝術魅力。)

4.古今秋思,對比賞析

古代秋思句,學生搜尋:

生: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宋玉)

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杜甫)

已覺秋窗秋不盡,哪堪風雨助淒涼。(曹雪芹)

師:古人筆下的秋景多蕭殺悲涼,清冷慘淡,而毛澤東的秋景為何如此絢麗多彩,充滿生機?你們知道這個差異的原因嗎?

學生猜測回答。如,生:他是偉人就是和我們不一樣。生:他是革命家,革命家永遠是硬朗、向上的。

5.知人論世,把握情志

師:大家根據自己的理解談了自己的看法,我覺得大都處在猜測的層面上,要深入瞭解一個人的思想情感,應該注意追本溯源,知人論世。我們首先來看一下毛澤東從小有什麼樣的志向。1910年秋,他在離開家鄉韶山沖到50裡外的湘鄉縣東山高等國小堂去讀書的時候,面對新的環境,縱筆寫就一首《詠蛙》詩:

獨坐池塘如虎踞,綠楊樹下養精神。

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

1910年告別父母外出求學時,他模仿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著名詩人西鄉隆盛的詩作,寫過一首《立志》: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間無處不青山。

學生讀這兩首詩,談自己的感受。

明確:他從小胸懷大志,有必定成功的信念,有主宰天下的豪情。

他開闊的胸襟,不凡的氣度,樂觀的精神,雄偉的志向都融在他寫的秋景裡了。毛澤東是叱吒風雲的一代偉人,胸懷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風範,奮發向上永不消沉的樂觀性格,不同於那些多愁善感的纖弱文人,所以他的詞充滿豪情壯志,筆下的秋景也絢爛多彩,充滿生機。

6.觸景生情,抒發感慨

眼前的爛漫秋景蘊含著作者的情懷也引起了他的共鳴,他迸發了一種怎樣的情懷?答案在哪裡?

明確: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在下闋。

(二)賞析下闋

推薦一位同學讀下闋。

師:讀完下闋,我的眼前清晰地浮現出兩幅圖畫,一幅叫崢嶸歲月圖,一幅是中流擊水圖。

1.賞析“崢嶸歲月圖”

師: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舊地重遊,往事歷歷,怎能不激起作者無限的感慨!想當年,作者在長沙第一師範學習、工作時,曾與蔡和森、何叔衡等同志一道積極從事革命活動。他們創立了“新民學會”,創辦了《湘江評論》,深入工礦、農村,積極領導工農運動,那是怎樣的歲月啊!“崢嶸歲月稠”,正是對昔日戰鬥生活的高度藝術概括。

師:齊讀“崢嶸歲月圖”部分。討論告訴我們這是一段怎樣的崢嶸歲月。

(讀後)學生討論交流,然後彙報。

明確:那是一群才華橫溢、熱情奔放的革命青年,“正茂”“方遒”充分顯示了他們的精神風貌,橘子洲頭,他們指點江山,慷慨陳詞,他們以豪邁的氣概,視軍閥、官僚如糞土,作者在這裡既是追憶往事,又是對上闋“誰主沉浮”問句作進一步的回答,正是這些有著“糞土當年萬戶侯”豪邁氣概的革命者才是真正的中國脊樑,他們代表著革命的新生力量,根據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他們最終必定戰勝和代替一切腐朽勢力而主宰著國家和民族的命運。

2.賞析“中流擊水圖”

師:接著,作者繼續以飽滿有力的筆調狀寫胸中奔騰激盪的詩情,“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大家反覆地讀這句詞。

師:當年,作者曾和蔡和森等數十名同學,在盛夏水漲之時到湘江游泳,堅持不懈,直到隆冬季節,以此來錘鍊自己的意志和膽識,現在,作者獨立於橘子洲頭,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作者寫這些,除了有對往昔生活的懷念,還有沒有更深層次的意思呢?

(再讀,聯絡全詞讀,讀全詞。)

學生討論、交流,彙報。

明確:這一句既寫了當時的情景,其中又暗含志向的遠大,使我們彷彿看到了他們激昂的情態,力挽狂瀾的壯舉,好似聽到了他們自豪的壯語!

四、總覽全詞,進行小結

學生仔細讀下面的一段文字:

上闋寫充滿朝氣的萬物。楓林如火,深寓他火熱的革命家情懷;萬類霜天競自由,寄託著對自由解放的嚮往和追求。下闋寫充滿朝氣的人格主體。青春歲月,擺脫不了的迴腸蕩氣;指點江山,從昨天延伸到今天的英雄本色。那時的中國,“百舸爭流”,國民革命席捲南方,北方軍閥的統治搖搖欲墜。面對奔騰不息的江水和爭相前行的大小船隻,詩人感到是那樣的親切,又平添出異樣的嚴峻。

是呵,就像遼闊的天空和水面,任人角逐,但究竟鹿死誰手,尚未可知。詩人的耳邊,或許迴盪著他五年前在《湘江評論》上敲響的黃鐘大呂:“天下者我們的天下,國家者我們的國家,社會者我們的社會。我們不說,誰說?我們不幹,誰幹?”毛澤東後來解釋說“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說的是北伐以前中國的命運究竟由哪一個階級做主。

師:上闋有問,下闋有答,前呼後應,妙化無痕。同學們能不能從詞的上闋和下闋裡各抽取一個句子,組成一副對聯?(這副對聯的上聯,包含著作者的問,下聯是作者的答。)

生: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上聯)

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下聯)

橫批:還看今朝

詩言志。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都統一在作家詩人胸有天下,囊括四海的志向裡,這就是景情志三者的統一。

結束語:同學們,文學作品是情感的結晶,欣賞它是一種尋覓與追逐。風景迷人的阿爾卑斯山深谷中的路旁插著一個標語牌,提醒過路人,“慢慢走,欣賞啊”。讓我們再次齊讀全文,在豪邁的朗誦聲中,慢慢走,欣賞吧!

板書

個人語文高中衝刺計劃 篇14

㈠說教材。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詩人通過典型意象營造出優美的意境,表達了內心的落寞、惆悵的情緒。

《雨巷》編排在必修1第一單元的第二課,屬於精讀課文。第一單元還選取了毛澤東、郭沫若、徐志摩幾位現代詩人的代表作品。學生可以藉此體會、比較、鑑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詩詞,符合新課改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要求,使學生能夠受到詩歌美的薰陶。

㈡教學目標。

⑴知識與能力。

① 通過誦讀,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養審美情趣。

② 感知詩歌的意象及其象徵意義,把握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習從意象入手分析鑑賞詩歌的方法。這既是本課的重點又是本課的難點。

③ 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通過介紹與《雨巷》相關的資料,能夠開闊眼界與思路,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⑵過程與方法

①本詩教學按“走進雨巷 激趣匯入→彷徨雨巷 熟讀頓悟→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的過程進行。

②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研究詩歌形式的音樂美、意境的朦朧美、情感的含蓄美。

③通過介紹《雨巷》的衍生藝術作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其發散思維。

⑶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①通過朗讀品鑑,從作品中進入作者的精神世界,體會詩人憂鬱惆悵的情懷。

②通過推薦《雨巷》的衍生藝術作品,培養學生熱愛藝術,熱愛生活的感情。

㈢教法與學法。

⑴教法。

①情境教學法 。情境匯入法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同時營造與課文一致的氛圍。

②導讀與誦讀法

《語文新課標》提到朗誦是學習語文的重要方式。朗誦有利於深入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能有效地培養語感,提高口語表達能力。朗誦也是一種再創造活動。通過朗誦,可以創造性地表現出原作的思想感情和語言文字的音韻美。

③交流與討論法

新課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法,鼓勵學生想象,質疑,發現和創新,結合作者的時代背景,學生在小組的交流與討論中,就能很快突破重難點,在意向和象徵意義中尋找到溝通兩者的橋樑。

④ 拓展與遷移法

“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通過拓展與遷移,指點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通過動手得到更深刻的審美體驗,強化學生的鑑賞能力和寫作能力。

⑵學法

①自主誦讀法

詩歌是一種凝練的藝術,是情感的載體,只有通過反覆的誦讀才能領略詩歌的音樂美和情感美,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誦”,只有帶感情的多讀,才能真正把握詩歌意蘊。

②聯想與想象法

《課標與教學要求》中指出:“在品讀中,要注意詩歌的情與景,境與情的不同層次的理解,重視聯想、想象在意境理解中的作用。”

③合作和探究法

詩歌是隱喻性很強的藝術,由於閱讀個體的生活經歷和知識結構等諸多因素限制,個體有時無法正確的解讀詩歌的內容把握詩歌的情感。小組的合作與探究正好彌補了個體的不足,引導學生到學習小組中去尋求幫助解決問題,也該是個有效而簡單的辦法。

㈣教學過程

由於《雨巷》是一篇比較經典的文章,所以我將把《雨巷》分成兩個課時完成我的教學任務。

教學過程的優化,教學模式的創新,教學方法的改進,是語文教學取得顯著成效的關鍵,我將打破“先介紹作者、背景,再瞭解作品”的傳統教法,一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我設計了“走進雨巷 煽情激趣——彷徨雨巷 熟讀頓悟——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這四個層層遞進的教學環節。第一課時,側重課文的匯入與誦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二課時,側重分析探究課文的重難點,鍛鍊學生的分析研究與創新能力。

第一課時:

1. 走進雨巷 煽情激趣

首先介紹我的第一環節,我將在上課開始時要求大家儘量閉上眼睛,欣賞純音樂《雨巷》,欣賞時一定要帶著想象,提前進入雨巷的學習氛圍。連續聽兩次後,開始開啟課本。

設計意圖:《課標與教學要求》中葉提出要求:“通過多種途徑引導學生閱讀和鑑賞,不斷激發學生興趣”多媒體匯入,用音樂營造一種與詩歌相一致的氣氛,可以拉近學生和文字的距離,調動學生的積極情感,為學生把握詩歌情感奠定了基礎,同時帶著想象去聽一首曲子,也可以鍛鍊他們的想象力,在全球21個受調查國家中,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數第一,創造力排名倒數第五。所以我在教學中會強化學生的“想象力教育”。

2. 彷徨雨巷 熟讀頓悟

《課標與教學要求》中指出:“指導學生閱讀和欣賞詩歌、散文,要重視作品的閱讀鑑賞活動,注重誦讀的指導,從內容理解到作者情感的把握,從語言的品味到表現手法的品評,都離不開對文字的誦讀。”因此,我要求學生根據國中已有的知識(詩歌的節奏和停頓),誦讀詩歌。

在此環節中我將設計一個活動就是在班上組織一次“模擬招聘會”。假設招聘方是一家電視臺,招聘中學生節目的業餘主持人,由同學自己扮演考官。考查的主要方式是朗誦《雨巷》,當然也可以在朗誦的同時配以表演成分演繹《雨巷》,鼓勵應聘者以自己獨創的個性方式朗誦《雨巷》,調動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在應聘之前要參加一個小小的培訓班。此時教師的身份變成培訓班教師的角色,而每一個學生的身份則變成應聘者的角色。

設計意圖:通過這種“模擬招聘會”的活動方式,可以極大的調動學生的參與性,也可以提前讓學生進入社會角色,激發學生的熱情與潛力。

下面是培訓班的學習過程。

⑴讓學生自由誦讀詩歌,整體感知,把握基調。可讓一兩個同學嘗試朗誦。讓學生們根據自己的直覺先做一個感性評價。

⑵接著播放優秀錄音帶《雨巷》。

教師明確,學生領悟:

① 詩行的頓數基本為三頓

效果:加上詩歌語言的音質配合,因此讀起來有舒緩悠揚的效果。

② 單字頓都設定在詩的首行。

效果:一開始就拉長了這個字的韻尾,起著一種強調、舒緩的效果。

③ 復沓句式的妙用

例如:第三節:“象我一樣”“象我一樣地”。第四節:“象夢一般地”“象夢一般地悽婉迷茫”。這些連貫的上下句式,可以說是詩歌內在的巧妙拉長,形成了詩歌迴環疊唱的效果,使閱讀時有起勢——強調——飛躍的遞進效果。

效果:復沓也表現在《雨巷》首尾兩節上,從而使詩歌節奏顯得整齊和諧。

④ 詞的重疊運用

如:“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分析:有時在同一行詩中,如“悠長、悠長”;

有時在兩行詩的隔開處,如“哀怨,哀怨又彷徨”;

有時在詩節的分開處,如二、三節間的“彷徨”。

效果:詞的重疊把時值相同的停頓復沓化了,從而形成了舒緩悠揚的節奏。

⑤ 押韻的位置錯綜變化

巷 娘 悵 茫 惶 (ang)

⑥一些重點字的強調

如:“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

a聽範讀,學生總結:悠長二子讀的長而凝滯,才能體現出情感的抑鬱與惆悵。

b教師在黑板上標示:悠——長,悠——長

c延伸閱讀,加強把握詩歌中的特殊字詞或句式。

等 (寒山石)

夜 長

燭短

風把你的名字唸叨了一遍又一遍

中秋月(桑恆昌)

自從母親別我永去,

我便不再看它一眼,

深怕那一大滴淚水

來,

溼了人間。

(3)然後,邀請學生和教師一起配樂輕聲地朗讀詩歌。

(4)最後以小組的形式分頭進行面試。應聘學生可以在朗誦標準的基礎上自由發揮。由評委學生指出應聘學生在朗誦中的優缺點。讓學生自我反思,自己在朗誦方面的長處和短處是什麼?如何揚長避短?

(5)每個小組選出一名優秀應聘學生。在全班面前朗誦表演。由全班同學打分。選出獲勝者。

(6)佈置課下作業,有感情地背誦《雨巷》。

第二課時

詩歌不僅要讀,還要品和悟。品悟詩歌要從意象入手。承接上面的朗讀,我設計以下三個問題:

⑴找出本詩的意象,並從詩中找出描述意象特點的詞語,概括這些意象的共同點。

⑵詩中多次出現了丁香這一意象,詩人為什麼用丁香來形容姑娘?

⑶詩人刻畫一個憂鬱的丁香姑娘,表達了他什麼樣的情感?

⑴找出本詩的意象,並從詩中找出描述意象特點的詞語,概括這些意象的共同點。

(學生迴歸文字很容易得出如下結論:

雨巷: 悠長、寂寥。讓人感到幽深、寂靜和寂寞,再加上濛濛的細雨,意境更是充滿了朦朧美。

丁香姑娘:丁香姑娘。 結著愁怨、丁香一樣的顏色、芬芳、憂愁、哀怨、默默、冷漠、悽清、惆悵、飄過、像夢一般的、悽婉、迷茫、消散了……

我:冷漠、悽清、惆悵。給人迷茫傷感的感覺。

共同點:調子都是壓抑、低沉的、悽迷的,為全詩營造了一種朦朧悽美的意境。這就是本詩的第二美——意境的朦朧美。

⑵詩中多次出現了丁香這一意象,詩人為什麼用丁香來形容姑娘? 而不說成蘭花姑娘,梅花姑娘或是菊花姑娘

(出示梅花,蘭花,菊花的圖片供學生理解)比一比:

梅花:不畏霜雪,凌寒獨放,濃郁芳香——高潔

蘭花 : 常青、獨秀、幽香、素雅——清逸

菊花: 在百花紛紛枯萎的秋冬季節,傲霜怒放,不畏寒霜欺凌——孤傲

(出示丁香花的圖片供學生理解)

丁香顏色為白色或紫色,都不輕佻,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

——美麗、高潔

丁香未開時形狀像結,所以詩人們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愁品。

——愁怨、易逝

教師可以補充兩句詩作為提示: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浣溪沙》 李 璟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代 贈》 李商隱

總之,丁香給人美麗、高潔、愁怨、容易消逝的感覺。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許多的愁怨和悽美。所以,丁香般的姑娘也是愁怨、憂愁、悽婉、容易消失離去的。用丁香形容姑娘不僅寫出了姑娘的淡雅、美麗,還刻畫出了她那楚楚動人的憂鬱。

中國詩歌一個最重要的特點就是用意象來傳情達意,歷代詩人在意象的使用過程中使其逐漸形成了特定的比喻義和象徵義。本環節的設計就是讓學生養成這樣一種意識,培養這種能力,使其在以後的詩歌閱讀鑑賞中有據可依,有法可用。這也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

3、詩人刻畫一個憂鬱的丁香姑娘,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情感?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縣人,中國現代著名詩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學學習法文,開始受到法國象徵派的影響。1926年參加共青團。這首詩寫於1927年夏天。當時全國處於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於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著大革命失敗後的幻滅與痛苦,心中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早期詩歌多寫個人的孤寂心境,感傷氣息較重,因受西方象徵派的影響,意象朦朧、含蓄。

丁香姑娘既可以是詩人的愛情追求,也可以是同伴或知己,還可以是對美好理想、人生信念的追求, 在此主旨下,其他兩個意象的象徵意義也顯露出來“我”代表著在現實與理想的碰撞和失落中體驗痛苦、無奈和煎熬的進步青年。 雨巷象徵著當時的社會環境,即黑暗沉悶的社會現實。

至此我們有領悟了這首詩歌的第三美——情感的含蓄美

(補充問題:《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詩。人們對這首詩中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姑娘”就是“我”,有人認為“姑娘”相當於“我”心中的理想,還有人認為,“姑娘”就是“姑娘”,沒有其他意思。你有什麼看法?)

(開放題目,讓學生們自由發揮,鼓勵學生們發表獨特見解,言之成理即可。)

4.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

向學生展示詩歌《雨巷》衍生的其他藝術形式。

⑴歌曲《雨巷》

⑵春晚舞蹈《小城雨巷》

⑶改編歌詞《雨巷》(祈湛)《那條雨巷那場雨》(雨如笙)

⑷繪畫《雨巷》

設計意圖:開拓學生思路,增長學生見識,激發學生興趣,加深學生印象。

4. 課後作業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為了讓學生能學以致用,強化學習目標,學會用意象鑑賞詩歌我設計了以下拓展練習: 蒐集整理古代詩歌中具有象徵意義的意象,並分析其象徵意義。

教師給出一些例項:竹、鬆、荷、月、流水,烏鴉、寒蟬、白雲……也可以讓學生自由蒐集喜歡的意象,寫出賞析性文字,在下節課進行交流。

板書設計:

雨巷

戴望舒

走進雨巷 彷徨雨巷 感悟雨巷 走出雨巷

(聽一聽) (比一比) (找一找) (看一看)

個人語文高中衝刺計劃 篇15

《再別康橋》一詩,很多教學設計一般都圍繞著“三美”展開,往往易流於淺表性對號入座;二是抓主要意象來進行解剖式分析,而沒有注意對詩歌情感脈絡和營造的整體意境的把握;三是過早地強行植入詩人在康橋生活的背景,進行強制性闡釋。

一、匯入

“人有悲歡離合”,送別詩是中國詩的一大題材;又因戍邊與宦遊,思鄉詩也是一大題材,那麼,為何徐志摩會告別一個既非人又非故鄉的地方?他又該怎麼寫?寫些什麼呢?

二、誦讀(讓學生揣摩、體會、誦讀,感受音樂美)

三、整體感知

1.通觀全詩,詩的七個章節對詩歌整個意境的營造是統一的,首節三個“輕輕的”,節奏輕緩、徐舒,感情溫柔細膩,為全詩定下了感情基調。

2.2~5節著意描寫康橋迷人的風光。

3.詩人從傍晚夕陽西下到夜晚佈滿星斗,在康河邊、拜倫潭流連,柳的多情、青荇的熱情、清泉的美好、星輝的靜謐、夏蟲的默契,這些熟悉的景在詩人眼裡、心裡貯滿“性靈”,詩人的情感隨著時間的推移、景物的變幻而一路上攀,在情感走向沸點時,因為詩人再臨故地而即將遠離,因為詩人不願驚動他心愛的母校,不願打破她的寧靜與和諧,所以以心為無聲的“笙簫”,而讓情感歸於寂滅,淡淡的憂傷只在心底瀰漫。

4.詩的最後一節照應開頭,結構上構成迴環往復之效,內容上寫詩人悄悄地走了,“不帶走一片雲彩”,康橋卻在詩人心中,揮之不去。

5.這首詩表達的是一種微波輕煙似的淡淡的離情別緒,談不上什麼現實內容或時代精神,但各個時期的讀者對它都有強烈的共鳴,認為它給人帶來了巨大的審美享受。原因在於它以美妙的藝術形式表達了人類共有的一種感情,即對逝去的美好往事,人們總是充滿懷念。

四、課堂小結。

五、背誦詩歌。

個人語文高中衝刺計劃 篇16

一、 教材地位及作用

《雨巷》是高一語文課本第一冊詩歌單元的第二課。學習《雨巷》,體會典型意象所營造出的優美意境,同時巧妙的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實現多方位情感的體驗,從而使其受到美的薰陶。

二、教學目標

⒈知識和能力目標:

朗讀品味,感受詩歌的音韻美、意境美,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養審美情趣;

瞭解背景,咀嚼詩歌意象,把握中心意象,瞭解詩歌的象徵意義及整體基調,深入體會詩人內心的情感世界;

啟用學生感知、想象、體驗、認識等多方面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探究詩歌內涵時,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能力。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

② 提供不同的情境下建構知識、運用知識、表現自我的多種機會,讓學生通過主動學習形成自我監控、自我反思、自我評價、自我反饋的學習能力。

3.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雨巷》,體會詩人憂鬱惆悵的情懷。理解中國20世紀二三十年代進步知識分子的可貴之處,樹立起對詩人的正確認識,對作品的共鳴。

三、教學重(難)點

⒈通過朗讀與鑑賞,領略詩歌的音樂美和整體基調;

⒉分析意象,在把握意象的基礎上了解其象徵意義,提高鑑賞詩歌的方法和感悟詩歌意境的能力。

四、教法與學法

教法

①.情景匯入法:情景的創設一直以來都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所提倡的一種手段,它能拉近讀者與文字的時空距離,也為教學的開展做感情上的鋪墊,尤其是詩歌的教學,是一個不錯的教學方法。

②.朗讀感悟法:誦讀是詩歌教學的一個有效的方法,即可讓學生深入文字體會詩歌的情感又可以讓學生充份欣賞詩歌的音樂美。

③.交流探討法:新課改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的方法,鼓勵學生想象,質疑,發現和創新,結合作者的時代背景,學生在小組的交流與討論中,就能很快突破難點,在意象和象徵意義中尋找到溝通兩者的橋樑。

④.拓展遷移法:通過拓展與遷移,指點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力,通過動手得到更深刻的審美體驗,強化學生的鑑賞能力和寫作能力。

學法

①.自主誦讀法:詩歌是一種凝鍊的藝術,是情感的載體。只有通過反覆的誦讀才能領略詩歌的音樂美和情感美。

②.聯想與想象法:《課標與教學要求》中指出:“在品讀中,要注意詩歌的情與景,境與情的不同層次的理解,重視聯想,想象在意境理解中的作用”。

③.合作和探究法:詩歌是隱喻性很強的藝術,由於閱讀個體的生活經歷和知識結構等諸多因素限制,個體有時無法正確的解讀詩歌的內容,把握詩歌的情感。小組的合作與探究正好彌補了個體的不足,引導學生到學習小組中去尋求幫助、解決問題,是個有效而簡單的方式。

五、教學時間

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匯入

⒈ 同學們,上課開始之前,我們聽一首歌嗎?

播放《丁香花》

這首悽美的歌以其憂愁的音樂與塑造了一位丁香般的姑娘而聞名大江南北,而在20世紀20年代,一位優秀的詩人同樣因一首塑造了“丁香般的姑娘”的詩歌而享譽詩壇。

(二)走進詩人戴望舒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夢鷗,浙江杭縣人。他的詩深得中國古典詩詞中婉約詩風的遺韻,又受到法國象徵派的影響,因而他的早期詩作總體上表現出孤獨、抑鬱和消沉的特點。後期的詩,因受抗日戰爭激發,詩風變得厚重剛健,語言更為洗練純樸。《雨巷》寫於1927年夏,那年詩人22歲。

(三)走進雨巷,初讀感知

⒈ 自由朗讀課文,結合課文下面的註解,感知文字的意思,不明之處,舉手提問

▲注意:讀音、節奏、語調、情感

2、 學生首次朗讀。播放《雨巷》配樂朗誦讓學生對比感知

欣賞完了這篇詩歌的朗誦,你覺得這首詩給人的感覺是怎樣的呢?或者說,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什麼?節奏又是怎樣的呢?

感情基調是:低沉幽怨傷感的。節奏是:舒緩的。

⒊▲品象徵詩三部曲:明背景、索意象、析感情

知人論世及品析意象兩種鑑賞方法的基本知識介紹

(四)走進雨巷,再讀解意

1、背景資料介紹

戴望舒是20 世紀30 年代現代詩派獨具特色、頗有影響的詩人,是共產主義青年團團員,左聯成員,曾被日本憲兵拘捕入獄,曾對大革命寄以美好的願望。

1927年夏天,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黑暗的時代。反動派對革命者的血腥屠殺,造成了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戴望舒因曾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於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著大革命失敗後的幻滅與痛苦,心彙總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

⒉同學們,我們知道詩歌是由意象組成,一個個特殊的意象營造出詩歌特有的意境,《雨巷》也不例外。讓我們回到課本,走進《雨巷》的情節裡,找出這首詩的主要意象,並說出這些意象給人的感受和象徵意義。各個小組內部成員進行討論,派出一名同學對小組的觀點進行總結。

小組討論完畢

⒊兩個小組的代表把他們的觀點寫在黑板上,其他小組指出這兩小組討論中疏忽、遺漏的部分。

生答:明確意象有六個:雨巷、丁香、我、姑娘。

(1)“雨巷”, 小巷本來就讓人感到幽深,寂靜,再加上濛濛的細雨,更顯迷茫。象徵黑暗沉悶的社會環境,也表達了作者當時迷茫的心情。

(2)“丁香”, 整首詩說不清道不明的迷濛意境都來源於“丁香”兩字。美麗的事物總是和姑娘聯絡在一起。丁香一樣的姑娘,丁香一樣的憂愁,為什麼要選用丁香?這是源於中國人的“丁香情結”。在中國古典詩詞中,丁香象徵著美麗、高潔和愁怨。

(3)“姑娘”,詩人心目中戀人,理想的化身。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徵詩人心中的理想,這種理想是高潔、美麗的。但這種理想如丁香或姑娘一樣,稍縱即逝,不可把握,給詩人暫時的安慰,留下的卻是永久的懷戀和無限的惆悵。

(4)“我”,詩人自己的化身。有美好追求,因理想的破滅陷於迷茫、惆悵中,卻仍帶著希望。

走進雨巷,三讀回味

在理解全詩的內容與情感的前提下,朗讀本詞,想想如何把握詞的語調與情感。

(抽取兩位同學單獨朗誦,以朗誦鞏固所學)

小結

把握象徵詩歌感情的方法:品象徵詩三部曲:明背景、索意象、析感情

(七)、作業佈置

“ 人有悲歡離合”,請利用意象的組合營造一個意境,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某種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