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校園精神文化實施方案

欄目: 實施方案 / 釋出於: / 人氣:3.02K

指導思想:著眼於學生未來的發展和人生幸福,以國學先賢的豐富豐富養料滋養學生品德情操,與時俱進,全面培養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打造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辦傳統文化和時代氣息緊密交融的高品位學校。

校園精神文化實施方案

文化主題闡釋:校園文化主題——敬秀和樂

(敬):意含敬畏、敬仰、敬重、敬愛等。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君子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孔子)

“畏則不敢肆而德以成,無畏則從其所欲而及於禍。”(《菜根譚》)

“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規,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大出格。”(方孝孺)

敬畏之心,是人成就事業、幸福快樂生活的基石,是社會祥和安樂的潤滑劑,是人與自然和諧的保障,是國家民族持續科學發展的前提。敬仰先賢偉烈,敬畏傳統文化是民族發展強盛的動力之源。敬人才會仁愛,敬業方有成就。敬,是一切優良品德的核心。

(秀):物秀為材,人秀乃傑。萬物霜天競,群英賽場爭。競爭煥發活力,競爭激發潛能。“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執著而堅韌的面對困難挫折,是優秀人才的不二之途。自信大方,大膽秀出自我。打造優秀的自己,磨礪自己的優秀之能,是每個人立足於競爭日益激烈殘酷的現代社會的必然選擇。全面培養學生使之優秀,鍛鍊學生特長使之特性鮮明。

(和):和義有四

人與自然和諧,“天人合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的強調人要以尊重自然規律為最高準則,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為人生行為的基本依據。《中庸》說:“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都是強調天地人的和諧發展。

寬和處世,協調人際關係,創造人和的環境,追求以形成和諧人際關係為主題的大同社會。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禮記》雲“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養,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都是儒家和諧社會、大同社會的遠景理想。“無為而治”的道家更是反對社會衝突,希望社會和諧。

身心和諧,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態,正確處理“理”與“欲”的關係。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已衰,戒之在得。”(《論語》也就是說,人們在追求情慾上,在喜怒哀樂上,在追求物質利益上,要掌握中和的原則,要保持平衡謙和的心態。不能貪得無厭,不能把物質利益作為人生的全部追求,更不能見利忘義。這種把對生命價值的關懷與對道義價值的弘揚有機結合起來的人生觀是值得肯定的。老子也主張人之形體與精神的合一,他說:“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老子》第10章)“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老子》第56章)這是說,具有和諧的人格,就能消除個我的固蔽,化除一切的封閉隔閡,超越於世俗偏狹的人倫關係侷限,以開豁的心胸與無所偏的心境去看待一切人物。

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之間和諧共處,協和萬邦。《尚書》說:“百姓昭蘇,協和萬邦”。《周易》說:“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即主張萬邦團結,和睦共處。孔子提出“四海之內皆兄弟”(《論語》),又說:“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論語》)主張以文德感化外邦,反對輕率地訴諸武力。孟子提出“仁者無敵”(《孟子),主張“以德服人”(《孟子》),提倡王道,反對霸道。王道與霸道相反,霸道是以武力做後盾,處理國內和國際關係;王道則是利用和平的手段,通過在國際間建立相互間的信任關係而擴大自己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這些和諧思想雖然難免有封建性糟粕的一面,但其優秀一面,仍然是今天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可資利用的重要思想資源。

“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中華民族不懈追求的理想境界。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應對人生挑戰和把握時代契機的人生智慧,是當代有志、有識、有為之士成就事業和幸福人生的明智之舉,也是家國發展之需。

(樂):“樂是心之本”(王陽明),有心安之樂、自得之樂、知足之樂,是一種身心愉悅,超越自我的心境心理狀態。師生心境的快樂勢必帶來教育與學習成長的快樂,這種快樂又會讓教師樂教,學生樂學。快樂每一天,快樂三年,快樂一生。快樂學習,快樂成長。快樂教學,快樂育人。師生快樂,和樂校園,和樂人生。

文化構思:

1、 理念文化:辦學理念——敬以養德,秀而成才,樂和人生。

敬以養德: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家國道義、敬畏規章法理;敬仰先賢偉烈,敬仰文化科技;敬重師長親朋;敬重職責使命;敬愛幼小弱殘……敬立心中,德必大成。

秀而成才:浪舸爭流,競先創優。自信大方,、勇於展示。秀自我,秀特長,秀青春,秀人生。

樂和人生:平和心態,和諧各種關係,創造祥和生活,打造快樂幸福人生。

2、 精神文化:

一訓三風:

校訓——仁愛誠信 德馨能秀

校訓是學校的頂層文化設計,是學校辦學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是育人的最高追求與理想,是學校文化精神的核心內容。

仁愛” 中華民族十大傳統美德之一就是仁愛孝悌。“仁”的核心是“愛人”,即重視人,尊重人,同情人,關懷人。在家庭生活中,“仁愛”以孝悌為根本,兄友弟恭,形成一種濃濃的家庭親情,在學校中以尊重友愛為本,尊敬師長,友愛同學,形成一種團結互助的班級文化。

誠信其核心理念是“信”,“誠信”教育是學校的教育核心,是我們的教育目標,也是師生的品性、道德成長的目標,我們力求通過學校教育實現師生道德與學業的共同進步。

“誠信立身”,誠信是修身的基石。 “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孟子·離婁上》),“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禮記·大學》),“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可見,誠信是最基本的品德修為,立身必先立誠。內誠於心,外信於行,允然諾,守信用,為人“言必信,行必果”,言行一致,表裡如一,乃得堂堂立身於天地。

德馨能秀是師生品德高尚,行為規範,能力出眾。學生將來也要品性高潔,各方面的能力超出同儕。德馨能秀是社會和諧發展,民族國家強盛的不竭動力,是我校辦學的終極目標,也是家庭社會對學校的最高需求。

校風——自信自強 陽光和樂

校風是學校教職員工的精神狀態,學生的精神狀態,是一種隱性的人文精神,體現了學校較穩定的教育觀念、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教師和學生的教學活動、生活等都體現出學校的校風,校風是學校風氣的長期積澱。

自信是成功的關鍵。“恃人不如自恃也”(《韓非子》),“自信者,人亦信之”(林浦【宋】),可見,自信是成事的關鍵之路。“自信人生二百年”,有自信,才有創造;有自信,才能從容;有自信,才會成功。心中有鬥志,相信自己,剛健有為,從容淡定,方能成就自己,奉獻社會。

自強是中國人性格形成和人格培養的砥礪之石、冶煉之爐和行為圭臬。語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自強不息是漳中人的精神。漳中從創辦到發展壯大,正是憑藉這種自強不息、積極進取,困難壓不倒,厄運不低頭,危險無所懼的精神才從無到有,從弱到強,漳中人在工作中,在發展中更需要以此為訓,積極進取,永不停息。我們把“自強”作為校風,旨在教育學生在自己的學業、精神和性格的發展過程中,錘鍊自己的堅強意志,堅守自己的生活信念,鑄造自身的人格力量,形成現代社會公民基本的堅毅的心理素質。

陽光和樂,陽光包含著師生心態心情心理平和開朗健康,學校事務公平公正合理。和樂其核心理念是“和”,“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國語》),“和”是協調,是合作,是溝通,是融洽,“和諧”是學校氛圍的終極追求,是實現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和諧,語出《管子·兵法》:“畜之以道則民和,養之以德則民合。和合故而能諧,諧故能輯。諧輯以悉,莫之能傷。”和樂是學校文化的理想狀態,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和樂校園是一種以和衷共濟、內和外順、協調發展為核心的育人氛圍。和諧校園應該是平安的校園、平等的校園、平和的校園、平靜的校園,其要義是平等賞識、互助協同、民主尊重、溝通包容、共建雙贏。以“和諧”為校風要旨,是希望全校師生和衷共濟,在外在的物質環境上、師生內在的心靈中,營造一個能自我反思、自我激勵、自我提升的幸福快樂校園。

學風——樂學善思 博學篤行

學風是學生的行為規範和思想道德的集體表現,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精神風貌。

樂學,意為以學為樂,寓學於樂。語出《論語·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學”是學習的動力。只有樂學,才能把學習看成是一種樂趣、追求和責任,一種通向智慧的快樂的人生旅途。心態平衡,勞逸結合,學有所用,學有所悟,學有所樂,是人樂學的作為,也是學樂的境界。我們引“樂學”二字,旨在希望教師樂學善教,樂中啟智,學生樂學善思,樂中求知,全體師生樂於學習,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共同建立學習型、書香型校園。。

善思,旨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和學習習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勤學而善思,學業則必成。勤奮是為學之本、成功之途,古人“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的話,就說明了其中的道理。常言道:“一份耕耘,一份收穫”,有了辛勤的勞動,我們才會有成果,不勞而獲的事情是不存在的。 “思想是根基,理想是嫩綠的芽胚,在這上面生長出人類的思想、活動、行為、熱情、激情的大樹。”(蘇霍姆林斯基)學習的關鍵在於獨立思考、善於思考。目之所見,耳之所聞,膚之所觸,都是外在的刺激,其內在的要義、聯絡、規律只能通過我們的思考才能獲得,也才能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境地。另外,學習還要具有批判精神,不人云亦云,凡事多思多問,才能通微窮理。

博學,語出《論語·雍也》:“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希望全體師生通過刻苦的學習和實踐,獲得廣博的知識,不僅懂得自己攻讀的專業,也能跨越學科的邊界涉足其它的領域;不僅有自然科學的訓練,還要有人文藝術的修養;不僅要有較全面又相對合理的知識結構,還要有遠大的抱負和廣博的胸懷,面向社會,看待人生,走向未來,在生命旅途中永無止息地學習和充實自己。

篤行,語出《禮·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篤”有忠貞不渝,踏踏實實,一心一意,堅持不懈之意。樹立明確的目標和堅定的意志,努力踐行所學,忠誠的履行承諾,使所有目標最終有所落實,做到“知行合一”。它體現的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一貫重視的"身體力行,言行一致、修養踐履,求真務實"的民族精神。

教風——厚生敬業 樂教善導

教風是指學校教師的思想作風、工作作風,涉及教師的政治覺悟、思想道德、精神風貌、教育觀念、知識水平、治學態度、科研能力和育人方法等。

厚生,語出《尚書·大禹謨》:“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厚生”原意指要尊重、關愛、厚待社會民生及一切生命體,體現的是一種關愛民生、兼及天下的濟世情懷。這裡指學校盡力為老師服務,老師盡力為學生服務,形成友愛互助、和諧融洽的同事關係以及關愛學生、努力促進學生髮展的高尚師德。“厚生”意味著對師生精神上的仁厚,環境上的寬厚,待遇上的優厚;意味著以人為本,厚愛學生,尊重之、理解之、賞識之、信任之,使其品學兼優,德能並進,服務社會,充裕民生。

敬業,宋朝朱熹說:“敬業就是專心致志以事其業。”將“敬業”引入教風,就是要求教師用恭敬嚴肅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工作,認真負責,一心一意,任勞任怨,精益求精;就是要求教師忠於職守,誨人不倦,以育人為樂;就是要求教師嚴謹治學,潛心施教,創優良績效;就是要求教師熱愛教育,關愛學生,甘為人梯,樂於奉獻。

樂教,梁啟超倡導“敬業與樂業”,黃炎培主張“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敬業重在責任心,樂業重在興趣。教師不僅要達到敬業的高度,還要進一步昇華到樂教的境界。要具有強烈的責任心,腳踏實地、恪盡職守、愛崗敬業、開拓創新,從自己職業中領略人生的快樂,從而達到理想的人生境界。

善導,語出《論語·子罕》:“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善誘則通,善思則得,誘思交觸,眾志成城,這是教學的辯證法。教師除了要教給學生知識、技能,還應教給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方法和能力,使他們能夠在自己的探索中不斷地獲取新知識。而老師只有認真學習,反覆實踐,時刻自我充電,才能逐步掌握“教”與“導”的最高藝術,臻於善境。善教者“授人以漁”,最終達到不需要教,善導者“導而弗牽”,最終讓求學者健步如飛,這就是教師的永恆追求。善導也意味著創新。《禮記·大學》中就明確提出:“苟日新,日日新”這一努力向上,積極進取的創新精神。創新是指人們為了發展的需要,運用已知的資訊,不斷突破常規,發現或產生某種新穎、獨特的有社會價值或個人價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動。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有創新意識,有創新精神,有創新行動,唯如此,才能啟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用學生的思維、發掘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做為學生要摒棄傳統的學習方式,合理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要善於質疑,敢於創新,具備向書本學習、向社會學習、向自然學習的求知進取的精神,唯如此,才能成為適應時代需要的創造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