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醫學博士畢業總結(精選5篇)

欄目: 活動方案 / 釋出於: / 人氣:2.17W

醫學博士畢業總結 篇1

她祖籍浙江寧波,1982年12月,在距撫順市中心15公里的東洲區出生。20__年,她大學聯考,數學滿分,卻違背父母意願執意學醫,上了北京協和醫學院。

醫學博士畢業總結(精選5篇)

20__年,她去西藏旅遊,遇到一位生命垂危的老人,她給老人看好了病。老人很感激,用夾生的漢語問她:“西藏缺醫生,你能來嗎?”

回到北京後,她跟父母、導師商量,但遭到了一致反對。她的導師,著名肺癌專家李龍芸教授,特別希望周南能夠留在協和醫院呼吸科,認為周南提出去西藏是一時衝動,去了以後很可能會荒廢協和的八年培訓。

20__年,她在北四環看中了一套 70 平米的房子,那時房價才一萬元一平米,家裡很想幫她買下來,但她猶豫了。

20__年,27歲的她博士畢業,毅然選擇奔赴西藏,導師和親友既震驚又感動。“西藏需要醫生”,這是她入藏的理由。

周南的同班同學回憶:當時全年級120多名畢業生,90多人都留在一線城市的大醫院,30多人出國繼續深造或者到公司就職,只有周南做出了一個非常特殊的選擇。

20__年,她牽頭創立了西藏第一個風溼免疫科室,填補了多項西藏醫療領域的空白。

周南在藏區20__年,她被央視評為“最美醫生”。主辦方給周南的“頒獎辭”說:偶然的旅行,必然的決定,此生只為雪域而來;行醫問藥,甘於奉獻,開創藏區風溼新天地!

20__年,她被中央文明辦、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評為“中國好醫生”。

她就是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風溼血液科主治醫師、科副主任,80後醫生周南。

20__年8月2日,周南在四川蒼溪縣因車禍去世,美麗人生永遠定格在37歲。

醫學博士畢業總結 篇2

醫脈通:微信總說沒時間,這回可算通上電話了,說話方便嗎?

陸凱:不好意思,不好意思,最近確實挺忙的,科研剛做完,這個月才轉到臨床,好多東西要學習。我現在正在吃飯,一會兒醫院有個講座,我想去聽……

醫脈通:當醫生的哪有不忙的,沒關係,你邊吃邊說吧。上臨床是自己要求還是導師要求的?跟科研相比,你覺得哪個相對更輕鬆一些?

陸凱:我們學校分的不是那麼細,不是說臨床型的就得上臨床,科研型的就在實驗室待著。科研工作完成了就可以上臨床。不管是做科研還是做臨床,剛開始壓力都挺大的,後來越來越熟悉,越來越有感覺,可能會稍微輕鬆一點,但是我覺得臨床風險比較大。

醫脈通:風險大,是不是也包括因為很久不接觸臨床導致“手生”易出錯?

陸凱:中國的醫療制度就是這樣,很多研究生培養出來都直接上臨床,以前這種現象更嚴重。國家現在好像已經意識到這方面的問題,所以慢慢開始招收大量的臨床型研究生。而且現在還有規培,我畢業以後還得經過兩到三年的規範化培訓,去不同的科室繼續學習,拿到規培的合格證才能正式工作。

現在每天回宿舍都比較晚,回去也會繼續看書。這段時間雖然很忙碌,但我感覺收穫很大,面對的全都是新的東西,每天都在學,感覺挺好的。碰到自己不熟悉、理解不了的問題,還是會有點慌,但師兄師姐會及時過來幫忙處理,所以也還好。

醫脈通:跟病人相處的怎麼樣?

陸凱:還行吧。現在的醫療環境不好,但我碰到的大部分病人都還是很配合。偶爾碰到一兩個難纏的,他們不信任你,你每說一句話,他都質問你,這種感覺就很不好了。

醫脈通:之前就有心理準備的吧?

陸凱:嗯。因為現在大環境就是這樣,我們也改變不了什麼,只能做好自己。

醫脈通:今天下午我們剛去阜外醫院,見了跟你們一塊比賽的王娟,不知道你還有沒有印象。她跟你情況一樣,也是科研型博三,馬上要畢業。現在每天在臨床就跟打仗似的,好多東西都要學習。

陸凱:但是她的情況可能比我要好,因為阜外醫院畢竟是全國最好的心血管醫院,病人對他們的認可度高,對醫生的信任度就高,很容易配合,醫患矛盾就少。我們醫院,雖說在重慶已經非常不錯了,但是跟阜外醫院比,各方面還有待加強。作為醫生,我們在跟病人的溝通方面可能要下更多功夫,否則很容易引起一些不太好的事情。你們在這個領域做的時間長,也比較熟悉這個環境,應該能理解我們吧?

醫脈通:你們也是好幾個人共用一個小休息室嗎?

陸凱:(笑)你說的休息室可能是值班室,值班的醫生才可以休息一下,我現在還沒資格值班,所以只在辦公室坐著。我不知道這一點上,是不是跟你採訪過的其他幾個醫生所在醫院情況不一樣。

醫脈通:(笑)不一樣的地方應該你的感觸比我深,記得上一次你說你的課題都是在北京做的。

陸凱:嗯。我在北大人民醫院待了兩年,導師是胡大一教授。和我們醫院相比,北大人民醫院在有些方面確實做得更好一些。一是理念,比如心血管疾病的治療理念上,北大人民醫院很久之前就已經有冠心病人的綠色通道和後期的康復。這些在國外並不算新,但在國內還比較新。它實用性比較強,尤其在很多細節上都做得很好,當然他們肯定也是經過長期積累總結出來的。

二是患者對疾病的認識程度。經常跟著人民醫院的一些老師出門診,我發現北京地區的患者對冠心病、高血壓等常見慢性病的認識非常到位。他們瞭解很多的背景知識,諸如怎麼去預防、怎麼去治療,甚至於他們經常來就診是為了摳一個細節上的問題。而我們這邊的患者,很多人都不知道冠心病是怎麼回事,不知道該怎麼預防高血壓。住院的時候,你反覆跟他講,很多東西他還是接受不了。因為文化水平和生活水平不一樣。北京的生活水平比這邊高,很多的檢查都做得很細,患者依從性相對高。這邊的很多人是從農村來的,每天為了生計東奔西跑。對於他們來說,吃飽飯就已經很不容易了,根本沒有精力花很多錢去改善疾病之後的生活方式。

三是政策。北京是中國的行政中心,重慶是西部地區,很多東西相對沒有那麼新。

醫脈通:既然如此,為什麼不努力一把來北京的大醫院找工作?

陸凱:(笑)我還是比較希望生活和工作可以稍微平衡一點,北京那樣的一線大城市可能不太適合我。

醫脈通:也是,其實你們學校的附院也很不錯啊。

陸凱:在重慶來講,確實不錯哦,而且現在這邊的三甲醫院也都要博士,競爭還是比較激烈。雖然跟北京的大醫院比,可能在某些方面還有差距,但是總體而言發展不錯,而且這裡的患者對我們的認可度也很高。我在這裡上了這麼多年學,也有感情了。

醫脈通:留重慶是不是還有別的原因,比如家屬?(笑)

陸凱:嗯,我女朋友也是我們學校的,她本來也是心內科,後來去了營養科。如果我倆都在心內,以後肯定特別忙,沒辦法顧家。

醫脈通:(笑)算不算被迫轉專業?

陸凱:其實她對營養科還蠻感興趣的。我們選科,也不是非這個科不幹。我手比較笨,外科我做不了,所以選了內科。內科很多東西其實都是相通的,像我,大內科各個科都喜歡,當然最喜歡心內科,但是呼吸、內分泌、消化,我也很喜歡。

我喜歡醫生這個職業,我就覺得看病挺有意思的,就像當偵探一樣,不斷尋找線索、邏輯思考,診斷然後治療,這個過程本身就很有吸引力。

醫脈通:那你為什麼要去讀科研型呢?

陸凱:前幾年有一種風氣,大家都覺得科研高大上。結果走到一半,風頭一轉,臨床型開始吃香了。說實話,我們本科的時候對研究生什麼樣都不太清楚,基本就是跟風。所以稀裡糊塗讀到現在,可能大部分人都是這樣。越走越明白科研是怎麼回事,臨床是怎麼回事,才會去思考到底哪樣更適合自己。

醫脈通:這幾年做實驗的時候有沒有心裡癢癢的時候?就是特別想從實驗室出來,走到臨床去。

陸凱:有,不僅是我,很多人都這樣。做實驗經常會遇到各種問題,如果老是失敗,結果一直出不來,心裡壓力會特別大。看到身邊臨床型的研究生每天在病房裡忙活,就會想如果有一天我上臨床多好。不過反過來,經常上臨床的人也羨慕我們,他們天天跟人打交道,東奔西跑的也挺累,不如我們在實驗室弄點細胞、老鼠。這大概就是圍城,自己沒得到,總覺得別人的東西更好。

醫脈通:現在終於可以回到臨床了,雖然很忙很累,但是很開心吧?

陸凱:對,很充實,我現在每天都鬥志滿滿。每天都在學習新的東西,每天都在進步。這種感覺很爽,從來沒有過的感覺。偶爾遇到比較難的病例,有點心慌而已。但是還好,這邊都是三級醫生負責制,如果有不懂的,讓上級醫生看一下,然後按他的指示處理,解決了問題也能學到東西。

醫脈通:你原來本科報臨床就是因為自己喜歡才選的是嗎?

陸凱:對。我大學聯考填志願,一共可以填七個,我全部報的是醫學。

醫脈通:是因為家裡有人當醫生?

陸凱:有這方面的影響。我姐是護士長,我表哥是醫生,他家和我家住的特別近。我從小就感覺當醫生挺好。而且說實話,我們小的時候醫患環境還不像現在這樣。他們那時候也忙,但是心裡不會覺得這麼憋屈。你用你十年所學的知識去給病人看病,人家關心的卻是你是不是要從他身上賺錢!這種心理上的落差很難讓人接受,但是如果碰到那種特別願意理解你,特別相信你的病人,感覺就非常好,尤其是你還把他治好了,那就更不一樣了。

醫脈通:今天看到新聞說一個醫院95%的投訴來自5%的醫生,可能有一小部分人他不喜歡做醫生,他不享受那種成就感,然後抱怨很多,情商又不高,不會溝通,又天天叫苦連天的。可能那樣的人真的不適合做醫生。能夠堅持下來的,都是懷抱著理想主義、有濟世情懷、有慈悲心,又很聰明的。

陸凱:如果單純從醫學這個角度講,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會喜歡醫生這個職業的。因為它與人的真善美的本性相符合,就像我們始終相信老師這個職業是天底下最陽光的職業,當然現在有些人不願意做,是因為現在社會很複雜,很多不乾淨的東西進來了,但是其實本質是非常好的。

醫脈通:希望你一直都是這樣的狀態。

陸凱:我也希望一直都是這樣。我覺得可能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像磐石一樣的東西吧,這個東西如果夠堅定,外界的環境很難干擾到。偶爾會有一些情緒上的波動,但是本質不會動搖。

醫脈通:加油!

醫學博士畢業總結 篇3

簡單總結這一年在做三件事,

1 成立了生物公司,做腦科學方面的研發。

2 註冊了ReadMind蕊蔓公司,做精神心理方面的服務。

3 和奧博資本董事總經理王健老師合著一本幫助和啟發創業者的實用書籍

然後我想講講這一年遇到的事,最主要的目的是我們想吸引志同道合的小夥伴加入,一起做一些有趣有意義的事。

20__年12月9日,我在紐約的實驗室裡,萌生了創業的念頭。

20__年初,也是在紐約的街頭,一位老師給我一記直擊靈魂的審問,你的夢想到底是什麼?

我說我想做一個作家,也想多做一些精神心理科普,40歲以後,想有個做腦科學的科技公司。

那是我第一次和自己以外的人說自己的夢想,那時候我還在讀博士,離畢業還有一年半,工作離我很遠。可我沒想到走上夢想之路會那麼快,以至於我都沒有時間準備好。

20__年4月中,我從紐約回國。20__年5月26日,我通過了博士學位答辯。

20__年夏天,我拿到了同濟大學最高獎,並作為醫學院畢業生代表發言。漫長的求學生涯結束了。

從20__年12月開始將近一年的時間,我在找投資和找專案中不斷碰壁,最終20__年11月22日,投資進來,生物公司成立,我是CEO,找了學長的夫人做會計。

在夏天畢業到11月公司成立的這幾個月裡,我想既然公司還沒有啟動,就把另一個做精神心理服務的夢想行動起來。我招募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小夥伴,基本上是同學,我們給自己取名ReadMind,想為大眾心理健康出一份力。

ReadMind因為大家都是兼職,所以我一直沒有註冊公司,覺得時機還沒到。直到一次路演,央視《創業英雄匯》居然選上我去參加錄製。我當時以為他們弄錯了,但是選都選上了,又不能打退堂鼓。於是,我在一週內迅速註冊了公司,20__年4月1日成立,叫蕊蔓,諧音ReadMind,像心靈的木樁上長出一朵小花,枝蔓纏繞,花蕊芬芳。

錄製後,我還真的問了總製片人閆瓊老師,當時選上我是不是弄錯了?她說沒有,初創的專案我們也需要,我們都很看好你。

後來,我不斷參加路演,拿到了同濟大學夢想助力基金1.5萬,拿到了第五屆網際網路+創新創業大賽同濟大學金獎,拿到了WEME路演第一名獎勵5萬種子基金……得到了鮮花和掌聲的同時,我也不禁反省,我們的專案推進太慢了,以至於到現在也就是個初步得不能再初步的雛形。

說來慚愧,我把120%的時間都花在了生物公司上,公司從零到有,再到步入正軌,有無數瑣碎的事,也有無數需要謹慎再謹慎的坑,對於我這樣毫無工作經驗的創業者,再小的事都要從頭學起,我實在抽身乏術。

我一直是拿著一種可有可無的心態在做ReadMind,得益於個人綜合展示能力比較強,這也是我們至今產品的名聲小,獎項拿了很多的原因。

畢業無縫創業,要交的學費會很多,跌的跟頭會很重,我都明白,也從來沒有害怕過這一點。相反,我至今都很感謝自己,能有勇氣在畢業的時候做出這樣的決定。

活到那麼大,這是我唯一一次感受到,我愛我自己。

創業這件事,人脈積累很快,看到的世界也不一樣,認知提高很多,新鮮又刺激,可是在28歲的年紀,發現自己在商業領域只是個嬰兒,這種感覺並不好受。

前幾天和一波大佬吃飯,其中一位D總問另一位Z總,你覺得她會不會成功?

Z總說,如果按現在的情況,不會。

D總說,好的,映波你記住這句話,今後你在IPO的時候要記得曾經有個Z總說過你不可能成功。

D總跟我說,我可以給你一筆錢讓你先摸索起來,這個完全沒有問題,但是我更想逼你上絕路,只有那個時候,你才能真正的思考清楚你應該怎麼做。

我,已經過了因為別人的評價而激發鬥志的年齡了。

失敗不可怕,我很樂意成為一名連續創業者。

但是我很討厭自己沒有在這件事上拼盡全力,我不服我自己。

隨著生物公司逐步邁上正軌,且很快會有大佬加入管理團隊,我想我是時候在心態上逼自己一把了。

最近,我和奧博資本的董事總經理王健老師在合著一本關於創業者與資深投資人對話的書,希望真真切切地解決初創者的一些困惑,陪伴創業者走一段鮮有人走過的路。這本書沒有浮於表面的東西,直面真實血淋淋的商界,我們希望能夠深刻剖析創業這件事,讓創業者能夠少走哪怕一點點彎路。

這一年,我聽到過不少投資人說,他們不喜歡投資女性。

有說女性感性、不夠殺伐果斷的,有說女性結婚生子會完全變樣,有說女性很難在男性為主導的商界廝殺出一條血路的。

如果早幾年,我聽到這些話一定會跳起來。現在,我覺得他們說的都對。

可就是因為我們是我們,我們成不了你們,這才讓有些事情交到女性手裡,可能會有不一樣的走向。

我無比無比感恩在這一年中,一直不遺餘力教我的前輩,還有願意跟我們這種小破公司合作、幫助我們的人。

這是一個少有正反饋的一年,極其艱辛,但我何其幸運,這一年學到的東西比之前27年都多很多。

回到正題,

我們ReadMind蕊蔓想做一個專業的精神心理互助平臺及女性心理成長平臺。

可能我們在做的事情幼稚可笑,或許這是一場情懷和理性的博弈。

但事情是由人做出來的,我們渴望有濃厚興趣、有共同理想,能付出足夠充裕時間精力的小夥伴加入。

我們是一個充滿思維碰撞的團隊,歡迎和我們一起做這件有意義、有趣的事。

如有意願,請在後臺或者評論區聯絡我。兼職全職皆可。

在此深深感謝。

醫學博士畢業總結 篇4

畢業答辯,恐怕是每一個碩士,博士都逃不掉的鬼門關。本文一點點心得,供同道們參考。

答辯心得:

1,製作並熟悉幻燈,準備講稿。熟悉,並可以對照幻燈熟練的講出內容,儘量沒有磕磕絆絆,同時確認幻燈中沒有錯別字,幻燈的每一個文字都可以讓觀眾與評審在臺下看清(推薦黑體或宋體加粗)。

2,根據論文和答辯幻燈,準備評審有可能提問的內容,如果評審或者學會發表中又或者其他老師教授事先問過問題,記得準備。

3,如果可能的話,提前到場熟悉幻燈,確認場地中的電腦可以毫無疑問的播放自己的幻燈片。

4,答辯過程中有沒聽清的問題(尤其針對留學生,語言不是十分過關的情況下),讓評審再問一遍,或者加以解釋,會有利於自己的回答。

5,不會回答的問題,可以回答因為研究時間和環境的原因,我們沒有做相關研究。有機會會再將來補上相關研究。

6,答辯之前演練的時候,千萬注意時間過長或過短都不好。講稿的時間,語速,語氣都要在臺下提前演練好。

正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諸君多多努力。

醫學博士畢業總結 篇5

交叉領域,創新成果就此而來

基於本人橫跨三個學科的專業背景和知識架構,我的論文綜合了三個學科的理論基礎研究的問題更多面,交叉性更強。由於建築學系一直以來身處理工科卻極具社科特性的學科特質,我們往往很難在固定的實驗室中獲取資料,而必須外出調研,得出的資料也往往更寬泛而不具有傳統理工科的針對性。

我的博士論文選題過程,確實經歷了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景觀中學到的植物知識,建築中學到的修復技術和城市規劃中學到的社科基礎理論及調研常用方法使我坐擁十八般武藝,卻沒有一項足夠精進。為此,我苦惱良久,最後在導師的指導之下,確定了歷史城區公共空間這一研究物件,以三個學科的知識和技能為基礎,結合心理學、社會學、倫理學等學科的方法理論為自己的博士論文注入新鮮血液。

TIPS:

我的導師常常教導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多讀史籍,從史料中挖掘可取之處,由古及今從而拓展。私以為,博士論文的厚重有賴於沉澱之後的創新,如果僅憑一味地閱讀,奉行“拿來主義““把前人的東西裝進自己的框架”,則失去了這個過程的意義。眼下,各種學科知識理論不斷交融擴充套件,各領域之間研究技術聯絡緊密,純理論向或是純單一學科的創新不僅難上加難而且難逃閉門造車之侷限。

因此,在相關資源能夠獲取或者能夠創造條件獲取的情況下,不妨把視野開啟,融入一些其他學科的內容為研究做支撐,如此一來不僅有更廣闊的選擇方向,創新性也得到了保證,還有利於日後科研人脈和資源的積累。用不同的視角解讀現象實現成果,研究探索的樂趣又多了一份。

穩定心態,困難面前多找方法

恐怕博士論文撰寫的過程中最令我難以消受的就是文獻研讀這一過程,起初的一個小觀點,隨著寫作和思考的不斷深入,漏洞百出,錯漏重重,仔仔細細的啃大部頭、翻山越嶺的找海外文獻的過程充滿坎坷艱辛,卻又在導師同門和師兄師姐的幫襯下柳暗花明。

回頭來看,博二下學期擬好的提綱,和論文初稿的主題與框架再對比,判若雲泥。從選題到調研到資料分析,再到設計成果最後整理成文,一步一步雖然循序漸進,但戰線拉得近三年半,無數痛苦和糾結的時候,回想起來其實都是自己給自己在添堵,是情緒影響了自己的工作效率而非研究能力或選題的研究難度。

TIPS:

博士論文的研究過程好比繪畫創作,構圖、出造型、描畫,看似全是散落的細節,但最後都零零碎碎拼湊成了整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都是從量變到質變的突破。其中有枯燥的籌備時段也有艱難的瓶頸時刻,能預見和不能預見的所有困難一個都無法避免。既然這九九八十一難都是經歷,那不如心平氣和的去接受這些經歷。

文獻難找就多問經驗,資料難求就自學爬蟲,問卷難做就招兵買馬廣募援手,思路不明就造訪大牛前輩請求點撥,與其被不知來由的焦慮壓垮,不如向外看看多找方法,方法總比困難多。但凡想到起初雜亂素材,通過邏輯的整理和推敲構成,最後將成為一本順理成章的大部頭,成就感和滿滿的期待就足以壓垮不安。

一定要相信,從來沒有輕鬆的課題可做,但保持心態永遠是先於頭腦,耐心找裝備和路線打怪,所有的困難都會迎刃而解,都是上天推敲文章的啟示。

收集靈感,可能比埋頭苦幹更有成效

建築學繫有一個很大的特點——雲遊四海。不論是大一大二入門的異地採風,還是大三大四的田野調研,亦或者研究生階段的各類專案現狀調查、街頭採訪等等,我們永遠需要走出工作室和人打交道和自然打交道和形形色色的山水打交道。

因此,在論文的前期階段,我幾乎有三個月的時間在路上。和外校老師交流、和調研地政府溝通、瞭解調研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習慣以及對我課題的理解和想法。

我的論文題著眼於歷史城區,由於年代久遠又因為當地政府的頻頻搬遷,還有一些自然災害的緣故,歷史材料並不周全。如此硬性材料的缺失給我的後期研究帶來了巨大的阻力,就在我為此苦惱不得妙法解決的時候,我忽然記起之前在國際會議上印尼的一位老教授對我的調研地似乎是做過類似的文獻收集,於是託導師人脈幾經周折終於找到了老教授,從而順利的拿到了需要的材料,完成了文獻部分的彙總,也從中得到了許多新的點子,最終糅合在文中錦上添花。

TIPS:

“運氣是實力的一部分”,不得不說,靈感也是成就學業的一大要素。靈感的來源和時間地點都不甚明朗,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絕非是憑空而來從天而降的,而是產生於日常的勤奮積累之下、出現于思考和收集的習慣之中。因此,靈感雖好,如若沒有足夠的和可靠的能力和資源與之對接,靈感也會慘遭浪費。

所以,日復一日紮實的打地基才能是抓住靈感閃現最大的保障。對於論文而言,靈感可遇不可求,如果有,自當及時把握靈感,但更應該提高自己的學習敏捷性和自律性,以向至臻至善邁進。

格式裝點,離不開標準和包裝

俗話說得好,人靠衣裝、佛靠金裝,論文內容充實之後,規範和格式的調整必不可少。標題等級、標註規範、圖片畫素及尺寸調整、註釋說明、附件插入等等等等,各個環節環環相扣。

身邊有不少同學,在論文送審之前反覆檢查格式規範,畫面更清晰、註釋更簡潔,為的就是在審稿老師面前不因為小事小節扣了印象分。前前後後我調整格式花上了一週時間,看似有些浪費了,但事實上卻是我認為花得最值的時間——一週前和一週後,不細看內容的前提下,至少是整容級別的改觀了。送交導師過目,不至於因為文章不整而惹人心煩不願細看,從側面也有利於更直觀更全面的獲取導師的指導和修改意見。

TIPS:

在日常專案彙報之時,導師總是會先“挑剔“一番我們的文字排版、行間距之類的細節問題,再對設計的過程加以分析,為此一開始我們很不解,沒到最終環節,為什麼要在不重要的小事上消耗時間,但導師提醒我們:做設計就是做細節,連基本規範圖面都不算完整,沒有人會願意多花心思琢磨你高深的設計邏輯。論文撰寫更是如此,想法再好內容再精,失去標準來規範整合就難以入眼入心。看似冗雜的條條框框的背後體現的是科研人的嚴謹和科研領域的行為模式,是不可忽視的對準確的追求。

最後,回顧我的博士論文撰寫過程,苦樂參半,似乎也呼應了這幾年苦辣酸甜交織錯落的博士生涯,這幾點小小心得也許不算乾貨,但卻也是一步步走來的點點感悟。發文不易,讀博不易,且行且珍惜。祝願行走在學術路上的人,都能保持發澤光鮮、發文順利,都能如期完成學業,開啟下一段科研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