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浙江天目山的導遊詞(通用20篇)

欄目: 浙江導遊詞 / 釋出於: / 人氣:2.91W

浙江天目山的導遊詞 篇1

各位團友,現在我們驅車前往天目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從臨安到天目山大約有45分鐘車程,在此我向大家介紹一下天目山概況。

浙江天目山的導遊詞(通用20篇)

天目山所在之處在3.5億年前還是一片汪洋,後經地殼運動漸漸隆起,特別是在1.5億年前的燕山期地殼構造運動中經火山噴發形成天目山主體。火山運動塑造了天目山的輪廓,而冰川活動則對山體進行了精心雕鑿,對岩石進行解剖和搬運,塑造出天目山千姿百態的造型。全山有4溪、5潭、6洞、7澗、8臺、9池、12巖、27石、28峰,構成一幅巧奪天工的山水圖畫。

天目山分東天目、西天目。古書有記載:“有兩峰,峰頂各一池,左右相對,名曰天目。”我們今天將遊覽的是西天目山的景點。東天目在有關部門的努力下,正加緊開發。

西天目山具有悠久而又獨特的歷史,是集儒、道、佛三大傳統文化於一體的宗教文化名山。

西天目山還是植被非常豐富的名山,由於天目山地處中亞熱帶北緣,屬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所以形成了獨特的高大茂密的原始森林景觀。天目山森林景觀可以“古、大、高、稀、多、美”六字來概括。由於天目山植物資源多,被譽為“物種基因寶庫”、“天然植物園”。這裡還儲存著冰川時期遺留的孑遺植物,如野銀杏等。還有天目鐵木、天目瓊花、獨蒜蘭等天目山特有的及以天目命名的樹種。這體現了天目山森林景觀的“稀”。天目山自然保護區有高等植物2160餘種,動物2300餘種。天目山有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物件的動、植物各35種;以“天目”命名的動、植物分別為48種、37種。

天目山因擁有獨特的植物資源和良好的森林植被,早在1956年即被林業部劃為森林禁伐區,到1986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96年,它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網路吸納,成為我國15個MAB成員之一。

天目山由於具有獨特的自然、人文條件,吸引了無數名人學士來此觀光旅遊。他們為天目山留下了不少文藝佳作,如樑代昭明太子的《文選》,唐代李白、白居易的詩,近代藝術大師徐悲鴻的畫,民國郁達夫的散文,當代書法家沙孟海、郭仲選等人的墨寶等等。

天目山每年有200余天霧氣籠罩,氣候獨特,故盛產名茶,以天目青頂為代表。另外,天目筍乾、天目筍豆等均為老少皆宜的土特產。在天目山的賓館、飯店還可品嚐到水芹菜、白果等有益於人體保健的特色山菜,讓你一飽口福。

現在,我們進入自然保護區。下面我向大家介紹自然保護區的遊客須知,首先是和進各城市公園一樣,“不得折一草一木”。還有一條特殊的就是:“不得在野外抽菸,不得帶火種上山。”另外送給大家一句旅遊順口溜:“進山只留下腳印,出山只帶去照片。”希望大家能記住並遵守。

各位團友,現在我們的車已抵達禪源寺前,請各位帶好隨身物品下車,我們的遊覽將從這裡開始。

禪源寺原本是雙清莊址,明洪熙元年(1420xx年)由智粵和尚在舊址上修建,並首次剃度弟子,成為佛教活動場所。經過幾代禪師經營,粗具規模,卻於元末被兵火毀滅。清康熙四年(1665年),玉琳國師重興道場。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皇帝賜“禪源寺”匾額懸於天王殿。當時香火極盛,後光緒皇帝賜“福佑潛城”額懸於寺中。1941年4月15日,遭日軍飛機轟炸,被毀。

各位團友,請看山門。因匾額毀於兵火,現在門扉“禪源寺”三字由著名書法家商向前題寫。現在請隨我進山門。大家看這棵蒼勁的古羅漢松,是300餘年前玉琳國師所栽,歷盡滄桑,仍生機勃勃。

走過這道門就進了韋馱殿。韋馱菩薩是佛界三十二諸天之首,是護法天神。相傳在釋迦牟尼涅磐後,帝釋天手持七寶瓶準備取下佛牙舍利回去建塔供養,時有羅剎鬼躲在帝釋天身後乘其不備突然竊取佛牙舍利。韋馱奮不顧身,急起直追,剎那間把羅剎鬼抓獲並奪回佛牙舍利。因其能驅除邪魔,保護佛祖佛法,所以成為菩薩。你看,那手中的法器降魔金剛杵,俗稱“韋馱鞭”,就有驅魔的作用。天目山是韋馱道場。

浙江天目山的導遊詞 篇2

各位團友,現在我們驅車前往天目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從臨安到天目山大約有45分鐘車程,在此我向大家介紹一下天目山概況。

天目山所在之處在3.5億年前還是一片汪洋,後經地殼運動漸漸隆起,特別是在1.5億年前的燕山期地殼構造運動中經火山噴發形成天目山主體。火山運動塑造了天目山的輪廓,而冰川活動則對山體進行了精心雕鑿,對岩石進行解剖和搬運,塑造出天目山千姿百態的造型。全山有4溪、5潭、6洞、7澗、8臺、9池、12巖、27石、28峰,構成一幅巧奪天工的山水圖畫。

天目山分東天目、西天目。古書有記載:“有兩峰,峰頂各一池,左右相對,名曰天目。”我們今天將遊覽的是西天目山的景點。東天目在有關部門的努力下,正加緊開發。

西天目山具有悠久而又獨特的歷史,是集儒、道、佛三大傳統文化於一體的宗教文化名山。

西天目山還是植被非常豐富的名山,由於天目山地處中亞熱帶北緣,屬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所以形成了獨特的高大茂密的原始森林景觀。天目山森林景觀可以“古、大、高、稀、多、美”六字來概括。由於天目山植物資源多,被譽為“物種基因寶庫”、“天然植物園”。這裡還儲存著冰川時期遺留的孑遺植物,如野銀杏等。還有天目鐵木、天目瓊花、獨蒜蘭等天目山特有的及以天目命名的樹種。這體現了天目山森林景觀的“稀”。天目山自然保護區有高等植物2160餘種,動物2300餘種。天目山有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物件的動、植物各35種;以“天目”命名的動、植物分別為48種、37種。

天目山因擁有獨特的植物資源和良好的森林植被,早在1956年即被林業部劃為森林禁伐區,到1986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96年,它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網路吸納,成為我國15個MAB成員之一。

天目山由於具有獨特的自然、人文條件,吸引了無數名人學士來此觀光旅遊。他們為天目山留下了不少文藝佳作,如樑代昭明太子的《文選》,唐代李白、白居易的詩,近代藝術大師徐悲鴻的畫,民國郁達夫的散文,當代書法家沙孟海、郭仲選等人的墨寶等等。

天目山每年有200余天霧氣籠罩,氣候獨特,故盛產名茶,以天目青頂為代表。另外,天目筍乾、天目筍豆等均為老少皆宜的土特產。在天目山的賓館、飯店還可品嚐到水芹菜、白果等有益於人體保健的特色山菜,讓你一飽口福。

現在,我們進入自然保護區。下面我向大家介紹自然保護區的遊客須知,首先是和進各城市公園一樣,“不得折一草一木”。還有一條特殊的就是:“不得在野外抽菸,不得帶火種上山。”另外送給大家一句旅遊順口溜:“進山只留下腳印,出山只帶去照片。”希望大家能記住並遵守。

各位團友,現在我們的車已抵達禪源寺前,請各位帶好隨身物品下車,我們的遊覽將從這裡開始。

禪源寺原本是雙清莊址,明洪熙元年(1420xx年)由智粵和尚在舊址上修建,並首次剃度弟子,成為佛教活動場所。經過幾代禪師經營,粗具規模,卻於元末被兵火毀滅。清康熙四年(1665年),玉琳國師重興道場。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皇帝賜“禪源寺”匾額懸於天王殿。當時香火極盛,後光緒皇帝賜“福佑潛城”額懸於寺中。1941年4月15日,遭日軍飛機轟炸,被毀。

各位團友,請看山門。因匾額毀於兵火,現在門扉“禪源寺”三字由著名書法家商向前題寫。現在請隨我進山門。大家看這棵蒼勁的古羅漢松,是300餘年前玉琳國師所栽,歷盡滄桑,仍生機勃勃。

走過這道門就進了韋馱殿。韋馱菩薩是佛界三十二諸天之首,是護法天神。相傳在釋迦牟尼涅磐後,帝釋天手持七寶瓶準備取下佛牙舍利回去建塔供養,時有羅剎鬼躲在帝釋天身後乘其不備突然竊取佛牙舍利。韋馱奮不顧身,急起直追,剎那間把羅剎鬼抓獲並奪回佛牙舍利。因其能驅除邪魔,保護佛祖佛法,所以成為菩薩。你看,那手中的法器降魔金剛杵,俗稱“韋馱鞭”,就有驅魔的作用。天目山是韋馱道場。

各位團友,我們現在所站的位置就是當年百子堂的舊址。1939年3月,時任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南方局書記的周恩來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的身份來天目山。當時,國民黨浙江省政府主席黃紹巨集來西天目山主持浙西行署第一次行政會議。周恩來與他會晤,共商國事。在百子堂集會上,周恩來向浙西臨時中學的師生員工、行署官員、受訓青年和即將到淪陷區去的工宣隊員共1600餘人作演講,鼓舞浙西軍民抗日的鬥志,鞏固和擴大了抗日統一戰線,使西天目山一度成為浙西抗日救亡的中心。大家再往北看,那亭與碑就是臨安人民政府為紀念週恩來在此演講50週年於1989年3月建造的。碑正面刻著劉開渠先生題書的“周恩來演講舊址”,背面碑文則記錄了周恩來在此作抗日演講的史實。這裡已被列為杭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各位團友,我們再去看看天目山自然保護區自然博物館。博物館於1988年建成並投入執行,內有科教會場、教室、實驗室、標本貯藏室,還有植物、動物、昆蟲、綜合等展廳,共存放天目山動植物標本萬餘件,土壤、古生物化石標本55件。它是展示天目山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及悠久的地質史的視窗。現在請大家進去聆聽博物館解說員的詳細講解。

浙江天目山的導遊詞 篇3

首先到的地方為四面峰與倒掛蓮花峰。在四面峰,總算看到了一些雲霧。灰濛濛的雲層舔著綿延起伏的層層山巒。使群峰披上了一層神祕的面紗。見此景色,大家趕緊以此為背景,紛紛拍照留影。站在山頭上,目光所及,雖然不及黃山的險峻奇美。但群山環抱,滿目蒼翠。樹冠亭亭如蓋。峰突出於眾壑之間,居高臨下,峭壁萬丈,莫測其深,形勝險絕。峰前遠眺,諸峰猶如萬馬騰雲,腳下山戀起伏,樹茂林密,山風激盪,林海綠濤,深谷幽壑。空氣中瀰漫著清新與溼潤。倒也令人心曠神怡。

不一會兒,大家被遠處一隻鳥兒的歌唱吸引住了。尋聲望去。只見一隻白頂黑身,嘴呈橙色的鳥兒隻身兀立在一棵被雷電劈死,非常孤傲的枯樹頂上唱著。可惜我們的照相機鏡頭遠焦距不夠。只得看著邵磊老師用攝象機鏡頭將其拉近後拍攝了下來。

利用大家短暫休息的間隙。席恆抓緊時間從隨身帶來的包裡取出專治喉嚨的藥片和藥水服了下去。

從四面峰原路返會,再往西面倒掛蓮花峰方向走。首先印入眼簾的是好幾株參天柳衫。我和林勇老師忍不住找角度與構圖,不停地按下快門。據查,蓮花峰又稱蓮花臺,在開山老殿東里許。有青壁石峰如同刀斧劈開,上有一方臺,臺旁石筍聳立,高數丈,五石分峙,各自高擎,峰瓣如簇,有隙宛然,狀如蓮花。傳說元代高峰和尚坐禪峰上三晝夜,疲憊下附,山峰倒轉,托住和尚。此處景色綺麗,險美兼備,如美妙畫圖,似精緻盆景。方臺上,古有“西方庵”,已圮。民國時期,吳鐵等8人建有一亭,名曰“穿雲”。1962年、1982年兩次重修。石壁間築有石階171級、兩旁有扶攔。我們照例是邊走邊欣賞,並隨時取景拍照。以前外出搞攝影,都是我給別人拍照。自己卻很少被別人拍。這次出來,因為有林勇與席恆兩位老師都帶著數碼照相機。所以。我總算不虛此行,承他們熱情幫忙,為我留下了不少鏡頭。

罷四面峰與倒掛蓮花峰。不知不覺已經來到開山老殿。現在南面進山南大門口的禪源寺的前身是開山老殿。據查禪源寺原先在西天目山腰。正式寺名叫做獅子正宗禪寺。始建於元朝至元十六年(公元1275年)。元延右七年(公元1320年)賜額。西天目佛教開山於晉永和間(公元350年左右),但彼時入山僧侶大多壘石為室,結茅為廬,屬於草創階段。唐末雖在九思塢建寶智禪院,在南麓建明空禪院,唯規模仍很小。到獅子正宗禪寺建成,天目佛事大盛,名僧輩出,僧侶盈千。在國內,成為臨濟宗中興之地;在國外,一批又一批高僧前來參拜學習。十三世紀初,就有高麗、蒙古、南韶、暹羅、天竺等僧侶到此,仍常有日本佛教團體來天目山尋祖、參拜。獅子正宗禪寺在元末明初,先後兩次毀於兵火。清初禪源寺建成後,香火遷於山下,舊址則是現在遊人所見的開山老殿。開山老殿內正在整修,比較擁擠。為方便遊人還設有廁所。但是沒有僧人。殿內被人承包開了簡陋的快餐店與小賣部。老殿院內空地上放了不少桌椅,供遊人用餐。我們為了節約時間,一起要了速泡麵。還夾雜著吃一些餅乾等。邵老師的女兒與我另外又分吃一碗麵。吃罷就大家開始了以下山為主的遊程。離開開山老殿,我們往西南方向緩緩遊覽。邊走邊欣賞四周景色。到了叫大樹王的地方。大家停下來休息拍照。所謂的大樹王是一棵需要約5、6個人才能合抱起來的,已經枯死的巨型柳衫。我先以此樹為背景,讓席恆老師為我拍了一張照片。然後我也為席恆的父親拍了一張。這當兒,還接了一個從上海打來的電話。是原來一起在江西插隊的同學夏士健詢問我如何瀏覽我放在網頁上的照片。大王樹以北是普同塔。背靠普同塔,環顧四周,古木參天,鬱鬱蔥蔥。由大樹王這裡出發。基本上就是順著山勢往下行走了。這一路要經過的是獅子巖,七裡亭,鐘樓石,五里亭與三裡亭。俗話說:上山容易下山難。但是對於西天目山來說未必如此。因為山中所修之路並不陡峭。全部用石料鋪就。只是有些路段疏於維護,不太齊整。不過,下山時若急於到達目的地,少於停頓,則會使膝蓋很快痠疼起來。而且周圍景色也就從眼前一晃而過。失去遊覽的意義。所以,我們一行8人,仍舊是且行且停,看看走走。事實證明我們放慢節奏的策略是對的。我們8個人沒有一個是最後走不動的。席恆老師的父親年紀大一些。他就陪其父親再走得慢一點。我們與他們父子倆也有默契。大家走了一段路程就停下來。一來藉此休息,二來也好等等他們。

林勇夫婦十分恩愛。一路上兩個人形影不離。有時林勇夫人走在靠近山路邊上一點了,林勇會立即提醒她走裡面一點,注意安全。有時,林勇還拿出牛肉乾或餅乾等給我們充飢。林老師對於山泉情有獨鍾。他一發現路邊有山泉,就會用喝空的礦泉水瓶子去接一些品嚐與解渴。這種喝山泉的習慣,我以前插隊時是常有的事。現在因為年紀稍大,腸胃功能比如以前,因此不敢再喝了。真是遺憾!

這一路上,我們還看見有青年情侶帶著狗兒上山遊玩的。輕鬆一點的是牽著狗走;累一點的則抱著狗兒上山。在五里亭的地方,有一對情侶一人牽一條狗。我看他們哪裡是在遊玩觀景。看著狗還來不及呢!結果我們離開五里亭大約半個多小時後。這對情侶又牽著那兩條狗回頭,並追上我們。那2條狗根本就不通人性,只顧自個兒蹦蹦跳跳地往山下竄。累得這對人兒汗流浹背,氣喘吁吁。這大概是時髦旅遊應該付出的代價吧?

西天目山的前山景色與黃山的前山景色有著天壤之別。黃山的前山可以從最高處的北海賓館四周的北海、西海、夢筆生花、排雲亭、猴子觀海與始信峰等主要的景點玩起。接著是光明頂,飛來石,蓮花峰,天都峰,玉屏峰,迎客鬆與蓬萊仙閣一路玩下來。那真是一步一個景,無處不是景。尤其是有云霧的時候,千變萬化恍如仙境。但是,遊黃山需要更充分的時間與體力。西天目山雖然絕對沒有黃山那麼多的奇觀美景。但是,由於它有著豐富的古樹密林,以及少於開發的原始植被狀態。因此,很適合休閒,療養。我們沿著山路緩緩走下來,身邊就是幽谷與溪流。當你坐下來看著滿眼蒼翠,聽著溪流的流淌聲與鳥兒的鳴唱,任憑微風撫面而過。除此之外,一片靜謐。你會感受到通貫全身的舒服,放鬆與愜意。

約4點多的時候,我們陸陸續續,終於走到了前山的進山門。這個時候,大家也確實感到腿腳痠疼有些累了。由於大家對寺廟並沒有多大興趣。因此,都沒有要求去山下的禪源寺。不約而同地叫了私人轎車,分兩批把我們送回了玉龍山莊。至此,我們遊覽西天目山的主要行程圓滿地畫上了句號。

西天目山幽靜的美和愜意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浙江天目山的導遊詞 篇4

各位團友,到了前面叉路口請往左走。

好了,大家請往這邊看。眼睛、耳朵、鼻子,再加上這張大嘴,酷似張口大吼、欲騰空而去的獅子。所以,這裡叫“獅子口”。獅子口原是高峰禪師結廬修禪之地。當時,高峰禪師倚鬆結廬,坐斷萬緣,30年不下山。高峰禪師於1295年作辭眾偈日:“來不入死關,去不出死關,鐵蛇鑽入海,撞倒須彌山。”高峰圓寂後,其弟子在獅子口建高塔,名重雲塔。1985年,在獅子口東面三關亭舊址建亭。亭倚千丈巖而建,往下看深不見底,是天目山險奇絕處。

各位團友,我們再去看看東漢張道陵的舊廬——張公舍。

東漢初年,張良的第七世後代為避禍,幾經遷轉,來到天目山。他們依山築舍,結草為廬,得子張道陵,即張良第八世孫。張道陵從小聰穎,博學多才,像他先祖一樣,喜好黃老之學,在山上修道,後遷居江西龍虎山合九天神丹。巖下有張公洞(亦名真空洞),為張道陵的隱室,洞西崖下有“丹池”,即張道陵的煉丹之處。

各位團友,下面就去參觀“大樹王”。這顆樹在宋代就叫它“千秋樹”。清乾隆皇帝曾六下江南,二上天目山。他次來天目山看見此樹時,嘖嘖稱奇,他說:“朕遊過天下名山,未見過如此大樹。”於是就解下玉帶圍量,邊量邊說:“大!大!這顆柳杉也可稱王。”從此,“大樹王”名揚四方。而善男信女們傳說此樹有靈氣,其皮能作靈丹妙藥,於是四方男女老少都來剝皮,千刀萬剮,此樹一命嗚呼。樹雖已枯死近半個世紀,但其鐵骨錚錚,仍屹立不倒。

經實測,“大樹王”現高26.5米,胸徑2.33米,材積42.9立方米。而它的眾多弟妹們都已後來居上,單株材積已達75.42立方米,充分體現了天目山森林景觀中的“大”。

介紹完大樹王,我們繼續往上登,去參觀一下開山老殿。

開山老殿原是元代江南名剎,所在地海拔1089米,距禪源寺3250米,是全山的中心地帶。元代高峰禪師弟子中峰、斷崖在這裡修建了規模巨集大的寺院,名獅子正宗禪寺。當時的皇帝仁宗還御賜了匾額,並由大學士趙孟頰奉旨撰寫碑記。當年這裡香火極盛,名揚鄰國高麗、日本、印度。“上天目,謁中峰”成了各國高僧的時尚。據史料記載,元代來天目山拜師學法,後回國開創寺院的就達20餘位。當年傳入日本的天目山茶道、天目木葉盞、銀杏種子,至今仍有遺物可尋。如今來天目山參觀考察天目山茶道的日本國人士仍絡繹不絕。獅子正宗禪寺幾度譭棄,又幾度復興,直至清康熙年間,移額至禪源寺,這一代名剎也就漸趨衰落。

各位團友,我們已來到開山老殿前。大家看這匾,是大畫家葉淺予先生於1985年來此時書寫的。再看這副白話文門聯:“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這是胡適1935年到此應方丈之邀而寫的。現在請大家進門,看看當代書法家郭仲選先生手書對聯:“天目靈山端賴前賢開拓,自然寶庫全憑來者經營。”

為方便遊客,現在此開闢一茶室,提供當地名茶天目青頂,供遊人解渴。天目青頂又名天目雲霧茶,是浙江十大名茶之一,產於天目山千米上下的峰崗,該茶葉色翠、質厚、香永、味醇,早在明代就被列為貢品。下面,就請大家在這裡休息片刻,喝杯茶。稍後,我們將到野銀杏第三個自然景觀——“五世同堂”參觀。

各位團友,現在我們已來到“五世同堂”景點,大家請看這株樹,彎曲盤繞,似一條蒼龍升騰欲飛。這是世界銀杏之祖。現在它在這裡也已經五代同堂了,“兒孫”算來已有20多株。1989年,美國著名的樹木學專家彼德·特里迪斯來此考察野銀杏物種後,對西天目山的野銀杏“是世界銀杏之祖”深信不疑。這是天目山“古”的典型代表。

請大家把目光轉向崖前,這幾株直衝雲霄的樹就是金錢松。它是國家二級保護樹種,樹皮如金錢豹皮,故名。其中北面這株,據1983年測定高達56米,現在還在不斷地往上長,人稱“沖天樹”。這是全國同類樹種中的一株。這就是天日山森林景觀中的“高”。

各位團友,現在到倒掛蓮花峰去遊覽。

朋友們,請大家往上看,這就是“一線天”,共171級臺階。上了這一線天就是倒掛蓮花峰了。請大家注意,這裡登山的要求是“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

現在我向大家介紹倒掛蓮花峰。它古為“西方庵”,又稱蓮花臺。相傳元代高峰禪師曾在這峰上坐禪三天三夜,疲憊不堪,下墜。這時山峰倒轉,托住禪師。蓮花臺旁石峰聳立,五石分峙,各自高撐,狀似蓮花,因此得名。這峰頂的亭就稱為蓮花亭。電影《李時珍》就曾在此拍攝採藥外景。據史料記載,李時珍為寫《本草綱目》曾來天目山作深入調查。天目山有藥用植物1200餘種,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載有800餘種。這也體現了“多”。

現在請大家再往上登,因臺階陡峭,請大家扶著欄杆走。

好,我們已經來到四面峰。四面峰又稱“望江臺”、“四面佛”,它北連玉龍崗,三面臨深谷,所以視野特別開闊。近觀:山風激盪,林海起伏,奇石異木,千姿百態;遠眺:重巒疊嶂,綿延千里,“煙雲起空谷”,“萬頃銀濤靜不流,無邊山色似萍浮”。這裡是觀天目雲海處。明代王在晉在《望江臺》一詩中寫道:“海闊天空浪若雷,錢江潮湧白天來。”考試大收集

大家再往岩石上看,這株松樹,雖小巧玲瓏,卻已經歷了三百個春秋,飽經風霜雪雨的洗禮,仍屹立於這崖頂,紮根於巖縫。

明代慎蒙贊四面峰是“深、壑、幽、寂、奇、麗’’六者兼而有之,是“天目奇絕處也”。1934年,我國當代畫家、藝術大師徐悲鴻帶中央美院學生來天目山實習,就曾在此寫生作畫,《天目秋色》墨寶至今留存於北京“徐悲鴻紀念館”。這裡還是《烽火千里行》和《周總理在浙江》等電影的外景拍攝場地。

好,到此,開山老殿景區的景點已遊覽完畢。我們先回到開山老殿,稍作休息後,上仙人頂。

【仙人頂景區】

“仙人頂”是西天目山的頂峰,海拔1506米。古人詩云:“天目三千丈,東南峰。”一般的山峰頂上大多是一片光禿或林木叢生。而西天目山仙人頂卻是褐色石條,橫臥直豎,且能在天氣晴朗的日子,一目千里,看到錢塘江。在那裡看雲海,觀日出,更是美不勝收。據山上氣象臺工作人員介紹,仙人頂觀Et出,往往會看到從雲海中跳出一輪紅日,對映著一片雲海,似一條緋紅的地毯。在上仙人頂的路上還有景點“太白吟詩石”。

唐代李白曾隨友來天目山觀光攬勝。他和友人分手前遊覽至該石處,不禁詩性大發,吟詩一首。現將其中兩句奉獻給大家:“伊昔升絕頂,俯窺天目鬆。仙人煉玉處,羽化留餘蹤。”

各位團友,我們繼續登山。請大家抬頭看前方,仙人頂已到。那一幢幢的房屋是氣象站的工作場所。1956年,在此建成氣象站,每天向南京氣象站提供氣象資訊,並與世界氣象組織聯網。大家隨我往西邊小路走。你們看這株藤本植物,名叫扶芳藤。它還曾出訪美國,作為封面照素材被登在《阿諾德》雜誌上呢。再往前走,我們就來到了“仙人鋸板”。大家請看這一條條石板稜角分明,是不是像用鋸子鋸過的呢?大家一定已看到這“可觀”二字。其實,這原本是“天下奇觀’’四個字。建氣象站時,被炸斷一截,成了“可觀”。在這裡可早觀日出,暮賞晚霞,雨看雲海,確實“可觀”。

各位團友,今天的景點介紹已完畢。謝謝大家。

浙江天目山的導遊詞 篇5

清晨,天剛矇矇亮,啟明星還在眨眼睛呢,夏令營的輔導員就帶我們出發了。大家清一色的太陽帽,胸前的紅領巾隨風飄揚,愉快的歌聲伴著我們向西天目山頂峰進發。

上西天目山,走的全是一級級的石階,石階上苔蘚斑駁,又陡又滑。一路上,大家互相幫助,你追我趕,有說有笑。

路過千丈崖,不覺傻眼了,千丈崖巍然聳立,怪石嶙峋。這裡的石階與眾不同,很陡很窄。左邊是懸崖,右邊是石壁,要是一失足掉下去,準得粉身碎骨。

小心翼翼地走過千丈崖,經過獅子巖前面一棵參天大樹,就是有名的“大樹王”了。它的樹幹看上去比圓桌還要粗。我們試了試,要7個同學才能把大樹合抱起來。據林場實測“大樹王”高26.5米,胸徑2.3米,積材約43立方米。早在宋代就被稱為“千秋樹”,後來乾隆皇帝封它為“大樹王”。樹幹已經空了,樹根底部有一個洞,我們16個同學鑽進去,還覺得挺寬敞呢。

到老殿時已是中午時分,“七裡亭”、“眠牛石”、“千丈崖”、“獅子巖”等已被我們遠遠地拋在腳下。我們就在老殿外有樹蔭的草地上吃午餐。大家把塑料紙鋪在地上,拿出出發時帶的麵包、雞蛋,一邊吃一邊嬉笑談天。渴了,,就喝七裡亭灌來的礦泉水,涼絲絲、甜津津的,喝下去頓時消去暑氣。吃飽喝足了,在老殿略微休息一會兒,我們繼續向頂峰攀登。

又經過兩個多小時,我們終於到了頂峰——仙人頂。站在頂上,只覺得冷風習習,一陣陣涼意,使人忘了此時正是炎熱的夏天。遙望四周,薄薄的雲霧籠罩著連綿不斷的青山,使人心馳神往,湛藍的天空中,飄浮著幾朵白雲,就像萬頃碧波中的浪花。往下一看,山腳下的天目旅館只有半個方桌大小。盤山公路好像一條米黃色的帶子,將西天目山從腳下一圈圈圍到山頂。

“大家快去看天池!”隨著喊聲,同學們都向著一處巨石疊起的高處走去。待到近前,只見其中一塊石頭上鑿著“浮玉”兩字。據說天目山古名浮玉山,因為東、西天目山頂上各有一池,左右相望終年不涸,故稱天目。

農科所徐叔叔告訴我們,西天目以樹木的多、美、奇、古、大、高組成自然保護區,有近3000種草木、樹木匯成了天目林海。世界上40種稀有樹木,天目山佔了23種。有一棵老白樹已有1500多年,最高的一棵樹有56米高。

西天目啊西天目,你古木參天,景色秀麗,到處是奇珍異寶。

當火紅色的太陽壓在山頂的時候,我們懷著戀戀不捨的心情下山了。回頭望望那連綿起伏、鬱鬱蔥蔥的西天目山,她夕陽的照耀下顯得更加壯麗了……

浙江天目山的導遊詞 篇6

各位團友,我們進山門就可欣賞到“鴛鴦樹”景點。請大家看。這是兩棵銀杏樹,盤纏在一起。請注意,一棵樹的枝丫平展,另一棵的枝丫豎直些,前者為雌性,後者為雄性。因雌雄兩棵黏連在一起,故取名“鴛鴦樹”,即“夫妻樹”。這在全世界也是少見的。這兩棵樹的樹齡都在150年以上,按此算來,它倆不僅是“青梅竹馬”,而且按西方人的標準可三次拿到“金婚”獎了。

請大家在這橋上稍留片刻。看,前面這個雙亭連體的亭就是一里亭,我們所站的橋稱為仰止橋,故亭又有一名叫仰止亭。大家再來看亭柱上這副對聯:“密林巨幕藏幽徑,飛練歡歌下翠崗。”現在我們進亭中稍事休息後再登山。古人有詩說:“一里溪山一個亭,芒鞋踏斷幾層青。泉源更在雲深處,不到高頭莫計程。”接下去就是上三裡亭。

各位團友,我們不知不覺已到了三裡亭。它又名倚翠亭,緣自亭後這青翠如黛、四季如春的翠微峰。大家往亭前的小溪走,往上可看見石崖上鐫刻有“飛銀濺玉”四字。

現在,我們已來到半山腰,這右邊的巨石就是山腰石,而往上看到的那亭子就是五里亭,又名如斯亭,取意於孔子《論語》中的句子“逝者如斯夫”。在亭柱上有一聯:“照水飛簷嗟逝者,參天古木護危亭。”請大家看亭後這株大柳杉,據測定,材積72. 63立方米,在全山存活的大樹中排行第二,人們稱它為“二大王”。朋友們,我們在這裡休息片刻後去觀看“子孫滿堂”。

這裡是第二個野銀杏自然景觀“子孫滿堂”。銀杏是銀杏科銀杏屬的單種植物,其根莖部有極強的萌芽能力,所以大家看到的這株銀杏樹,周圍團簇叢生著許多小樹。有興趣的可下去點個數,共有多少個“子孫”?銀杏全身都是寶,除了大家知道的白果子外,它的葉子可製作珍貴的藥材,樹體是優質木材。

好,前方我們看到的大石,就是鐘樓石。據西天目山志載:元朝,高僧志彰禪師以四海為家,八方化緣,募青銅萬餘斤,冶煉成一口巨鍾懸於此石頂,並建鐘樓。其鐘聲可遠傳十華里。再請大家往叉路口右行去看伏虎瀑。伏虎瀑因為有一石蹲踞如臥虎,水自巖上下瀉成瀑而得名。瀑布落差40餘米,大雨過後,瀑寬可達8米,非常壯觀。唐代章孝標有《天目瀑布》一詩:“秋河溢長空,天晒萬丈布。深雷隱雲壑,孤電掛巖樹。”為了方便遊客觀景,建有觀瀑臺。

團友們,這道急轉彎,被稱作“竹槓嶺”。它的名稱還有個來歷呢!古時候,寺院在山頂,燒香拜佛的香客中,那些大家閨秀、少奶奶們,哪能吃得起這等苦,只有坐轎子上山。轎伕們抬到這裡的時候,往往會向她們索錢敲竹槓,因此得名。

各位團友,咬咬牙,這段路挺過去就可輕鬆點了。別被轎伕嚇倒,其實走過前面的七裡亭,路就平坦些了。

七裡亭又名眠牛亭,亭後那塊磐石像一頭伏睡在地的大牛,人稱眠牛石。相傳,元代高峰禪師初次入山,登到岩石下,無法攀登,忽聽上面牛叫,他鼓足勇氣拼命攀崖上山,卻不見有牛。他四處尋找,遠遠地看見一頭牛伏在那裡睡著了,走近一看,方知是石。高峰因此知有佛祖指點,大喜,就在上面不遠處的獅子口坐斷萬緣,30年不下山,終修得正果。而此石也就得名“眠牛石”。

浙江天目山的導遊詞 篇7

首先到的地方為四面峰與倒掛蓮花峰。在四面峰,總算看到了一些雲霧。灰濛濛的雲層舔著綿延起伏的層層山巒。使群峰披上了一層神祕的面紗。見此景色,大家趕緊以此為背景,紛紛拍照留影。站在山頭上,目光所及,雖然不及黃山的險峻奇美。但群山環抱,滿目蒼翠。樹冠亭亭如蓋。峰突出於眾壑之間,居高臨下,峭壁萬丈,莫測其深,形勝險絕。峰前遠眺,諸峰猶如萬馬騰雲,腳下山戀起伏,樹茂林密,山風激盪,林海綠濤,深谷幽壑。空氣中瀰漫著清新與溼潤。倒也令人心曠神怡。

不一會兒,大家被遠處一隻鳥兒的歌唱吸引住了。尋聲望去。只見一隻白頂黑身,嘴呈橙色的鳥兒隻身兀立在一棵被雷電劈死,非常孤傲的枯樹頂上唱著。可惜我們的照相機鏡頭遠焦距不夠。只得看著邵磊老師用攝象機鏡頭將其拉近後拍攝了下來。

利用大家短暫休息的間隙。席恆抓緊時間從隨身帶來的包裡取出專治喉嚨的藥片和藥水服了下去。

從四面峰原路返會,再往西面倒掛蓮花峰方向走。首先印入眼簾的是好幾株參天柳衫。我和林勇老師忍不住找角度與構圖,不停地按下快門。據查,蓮花峰又稱蓮花臺,在開山老殿東里許。有青壁石峰如同刀斧劈開,上有一方臺,臺旁石筍聳立,高數丈,五石分峙,各自高擎,峰瓣如簇,有隙宛然,狀如蓮花。傳說元代高峰和尚坐禪峰上三晝夜,疲憊下附,山峰倒轉,托住和尚。此處景色綺麗,險美兼備,如美妙畫圖,似精緻盆景。方臺上,古有“西方庵”,已圮。民國時期,吳鐵等8人建有一亭,名曰“穿雲”。1962年、1982年兩次重修。石壁間築有石階171級、兩旁有扶攔。我們照例是邊走邊欣賞,並隨時取景拍照。以前外出搞攝影,都是我給別人拍照。自己卻很少被別人拍。這次出來,因為有林勇與席恆兩位老師都帶著數碼照相機。所以。我總算不虛此行,承他們熱情幫忙,為我留下了不少鏡頭。

罷四面峰與倒掛蓮花峰。不知不覺已經來到開山老殿。現在南面進山南大門口的禪源寺的前身是開山老殿。據查禪源寺原先在西天目山腰。正式寺名叫做獅子正宗禪寺。始建於元朝至元十六年(公元1275年)。元延右七年(公元1320xx年)賜額。西天目佛教開山於晉永和間(公元350年左右),但彼時入山僧侶大多壘石為室,結茅為廬,屬於草創階段。唐末雖在九思塢建寶智禪院,在南麓建明空禪院,唯規模仍很小。到獅子正宗禪寺建成,天目佛事大盛,名僧輩出,僧侶盈千。在國內,成為臨濟宗中興之地;在國外,一批又一批高僧前來參拜學習。十三世紀初,就有高麗、蒙古、南韶、暹羅、天竺等僧侶到此,仍常有日本佛教團體來天目山尋祖、參拜。獅子正宗禪寺在元末明初,先後兩次毀於兵火。清初禪源寺建成後,香火遷於山下,舊址則是現在遊人所見的開山老殿。開山老殿內正在整修,比較擁擠。為方便遊人還設有廁所。但是沒有僧人。殿內被人承包開了簡陋的快餐店與小賣部。老殿院內空地上放了不少桌椅,供遊人用餐。我們為了節約時間,一起要了速泡麵。還夾雜著吃一些餅乾等。邵老師的女兒與我另外又分吃一碗麵。吃罷就大家開始了以下山為主的遊程。離開開山老殿,我們往西南方向緩緩遊覽。邊走邊欣賞四周景色。到了叫大樹王的地方。大家停下來休息拍照。所謂的大樹王是一棵需要約5、6個人才能合抱起來的,已經枯死的巨型柳衫。我先以此樹為背景,讓席恆老師為我拍了一張照片。然後我也為席恆的父親拍了一張。這當兒,還接了一個從上海打來的電話。是原來一起在江西插隊的同學夏士健詢問我如何瀏覽我放在網頁上的照片。大王樹以北是普同塔。背靠普同塔,環顧四周,古木參天,鬱鬱蔥蔥。由大樹王這裡出發。基本上就是順著山勢往下行走了。這一路要經過的是獅子巖,七裡亭,鐘樓石,五里亭與三裡亭。俗話說:上山容易下山難。但是對於西天目山來說未必如此。因為山中所修之路並不陡峭。全部用石料鋪就。只是有些路段疏於維護,不太齊整。不過,下山時若急於到達目的地,少於停頓,則會使膝蓋很快痠疼起來。而且周圍景色也就從眼前一晃而過。失去遊覽的意義。所以,我們一行8人,仍舊是且行且停,看看走走。事實證明我們放慢節奏的策略是對的。我們8個人沒有一個是最後走不動的。席恆老師的父親年紀大一些。他就陪其父親再走得慢一點。我們與他們父子倆也有默契。大家走了一段路程就停下來。一來藉此休息,二來也好等等他們。

林勇夫婦十分恩愛。一路上兩個人形影不離。有時林勇夫人走在靠近山路邊上一點了,林勇會立即提醒她走裡面一點,注意安全。有時,林勇還拿出牛肉乾或餅乾等給我們充飢。林老師對於山泉情有獨鍾。他一發現路邊有山泉,就會用喝空的礦泉水瓶子去接一些品嚐與解渴。這種喝山泉的習慣,我以前插隊時是常有的事。現在因為年紀稍大,腸胃功能比如以前,因此不敢再喝了。真是遺憾!

這一路上,我們還看見有青年情侶帶著狗兒上山遊玩的。輕鬆一點的是牽著狗走;累一點的則抱著狗兒上山。在五里亭的地方,有一對情侶一人牽一條狗。我看他們哪裡是在遊玩觀景。看著狗還來不及呢!結果我們離開五里亭大約半個多小時後。這對情侶又牽著那兩條狗回頭,並追上我們。那2條狗根本就不通人性,只顧自個兒蹦蹦跳跳地往山下竄。累得這對人兒汗流浹背,氣喘吁吁。這大概是時髦旅遊應該付出的代價吧?

西天目山的前山景色與黃山的前山景色有著天壤之別。黃山的前山可以從最高處的北海賓館四周的北海、西海、夢筆生花、排雲亭、猴子觀海與始信峰等主要的景點玩起。接著是光明頂,飛來石,蓮花峰,天都峰,玉屏峰,迎客鬆與蓬萊仙閣一路玩下來。那真是一步一個景,無處不是景。尤其是有云霧的時候,千變萬化恍如仙境。但是,遊黃山需要更充分的時間與體力。西天目山雖然絕對沒有黃山那麼多的奇觀美景。但是,由於它有著豐富的古樹密林,以及少於開發的原始植被狀態。因此,很適合休閒,療養。我們沿著山路緩緩走下來,身邊就是幽谷與溪流。當你坐下來看著滿眼蒼翠,聽著溪流的流淌聲與鳥兒的鳴唱,任憑微風撫面而過。除此之外,一片靜謐。你會感受到通貫全身的舒服,放鬆與愜意。

約4點多的時候,我們陸陸續續,終於走到了前山的進山門。這個時候,大家也確實感到腿腳痠疼有些累了。由於大家對寺廟並沒有多大興趣。因此,都沒有要求去山下的禪源寺。不約而同地叫了私人轎車,分兩批把我們送回了玉龍山莊。至此,我們遊覽西天目山的主要行程圓滿地畫上了句號。

西天目山幽靜的美和愜意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浙江天目山的導遊詞 篇8

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來到我們美麗的東天目山。首先自我介紹一下:我是東天目山景區導遊某某。在接下去的的遊程中,由我為大家作景區講解。很高興能為大家服務,忠心希望大家遊程愉快。如果大家有什麼問題或要求可以及時向我提出,我將竭盡我的權利與義務為大家服務!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在東天目山景區的西入口(東入口)。在這裡先向各位介紹一下東天目山風景區的概況。東天目山,地處浙江省西北部臨安市境內,距臨安市區25 公里,東距杭州68 公里,南距千島湖163 公里,西距黃山225 公里,北與安吉、寧國(安徽)兩縣相毗。天目山,“鳳舞龍飛,俯控吳越,獅蹲象踞,雄鎮東南”,是大都會杭州的發孕地,由東西兩山組成,兩峰對峙,相距10 公里,東天目高1479 米,西天目高1506 米,《山海經》裡叫“龍首山”,又叫“浮玉山”。戰國時開始有“天目山”的叫法,因兩峰之頂,各有自然形成的一個水池,如兩隻眼睛仰望天空,所以叫“天目”。 天目山屬江南古陸,被視為浙西眾山之祖。距今3.5 億年前,東天目山所在的地方是一片汪洋,後經地殼運動漸漸隆起。特別是距今1.5 億年前的燕山期地殼構造運動中,由火山噴發形成了天目山的主體。火山運動勾畫出了天目山的輪廓,而冰川運動則對天目山的主體進行了精心刻畫,對岩石進行了解剖和搬運,雕塑出了天目山千姿百態的形體。天目山是長江和浙江(上游叫新安江,中游叫富春江,下游叫錢塘江,整條江叫浙江,浙江省以江命名)流域的分水嶺,它構成了長江“金三角”的屋脊。天目山主長800 公里,自浙皖地境進入後,在浙江境內留下長 130 公里、寬30 公里的巨大脊樑,最後投入東海,又延伸到嵊泗列島,最後沒入太平洋深處。它的主要親脈有:湖州的莫干山、池州的九華山、嘉興的秦山、上海的鬆群九峰、無錫的惠山、錫山等。 東天目山為道家“三十四洞天”,名字叫“太微元蓋”,是道家名山,漢代道教大宗張道陵曾修道於這裡,東晉那個寫《抱朴子》的葛洪曾在這裡煉丹;同時東天目山也是佛教聖地,自樑代志公法師開山以來,已有 1500 年的歷史了。東天目山歷代以來有名的僧人很多,特別是唐朝代以後,名僧輩出,成為臨濟宗的中興之地。據當地老人說,從前東天目山有“三宮六院”,宮指的是道觀,院指的是寺院。現道觀已無處可尋了,只有裡村還可以找到紫陽宮的遺址,而寺院尚存佛教界名聲很大的昭明禪寺。 東天目山不僅具有燦爛的道教和佛教文化,大自然更賜予了奇異秀麗的山水風光。在古代,東天目山有八景,我們叫老八景,它們分別是:仙峰遠眺、雲海奇觀、經臺秋風、平溪夜月、蓮花石座、玉劍飛橋、懸崖瀑布、古殿棲雲。現在的東天目山景區分五個區塊,它們分別是:桃樹灣度假區,我們叫它“休閒勝地”;東瀑大峽谷,我們叫它“山水畫廊”;西瀑大森林,我們叫它“朝佛之路”;昭明大禪院,我們叫它“佛教聖地”;天目大仙峰,我們叫它“成佛之路”。在自然景觀方面,東天目山主要表現在峽谷、瀑布、森林、雲海。下面由我來引導大家,一起進行一次山水與人文之旅。 各位遊客,東天目山景區有兩個入口,即東入口和西入口,東入口在上陽村,西入口在東天目村,我們現在從東入口進入景區。從東入口進入景區,我們首先要遊覽的是東瀑大峽谷。東瀑大峽谷的起點是龍王塘水庫,終點是東崖瀑布,全程2.5 公里。東瀑大峽谷是天目山脈中最為典型的峽谷。峽谷內茂盛的植物,遮天蔽日,原始良好的生態環境,使得眾多動 2 物在這裡繁衍生息,這裡是動植物的家園。東瀑大峽谷引人入勝的是幽,最為賞心悅目的是水,一個又一個的水潭,一個又一個的瀑布,水與石在幽靜的環境中組成了一幅又一幅的美麗圖畫。水是峽谷中的靈魂,也是峽谷中的童話。

【龍王塘】 中國叫龍王塘的地方很多,但這不妨礙這個小湖也叫龍王塘,東天目山景區有兩個龍王塘,一個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另一個在西入口,我們姑且叫西龍王塘和東龍王塘吧。開發東天目山景區的高興集團總部在餘杭徑山鎮,有趣的是,高興集團總部所在地也叫龍王塘。這是巧合還是天意呢?別小看東天目山的龍王塘,這個名字可是大有來頭的。明朝劉伯溫說中國地脈有南、北、中三龍,北龍在太行山,中龍在岷山,但不知道南龍在哪裡。劉伯溫用伏羲八卦測定方位,從通州駕舟渡海南下,到浙江海鹽,開始看到群山,知道那是南龍的盡頭,於是登陸往西走,最終認定南龍在天目山。《東天目山志》說“南龍之次有臨安,其龍脈自天目山分入錢塘。”所以《山海經》稱天目山為龍首山,首就是頭,說天目山是南龍的頭。因為天目山是南龍,所以東天目山用龍命名的地方特別多,龍王塘大概也是這樣來的。

【大溪灘】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到達的地方叫大溪灘。也許有的遊客會問,這裡為什麼叫大溪灘,我的回答也許會讓您失望,這裡自古就叫大溪灘,當地山民們世世代代這樣叫下來,已經沒人能說清這裡為什麼叫大溪灘了,就像沒人能說清水為什麼要叫水一樣。我想,也許原先這裡是一個很大的溪灘吧?大溪灘是東入口景交車的終點站,也是景區滑道的下站。在這停車調頭場的下方,有兩個水潭,它們分別叫青龍潭、紫龍潭。請看對面的山,兩山中間夾著的小山包,當地人叫紫龍筋。有龍吧?從大溪灘起,我們才真正開始了峽谷之旅。

【石敢當】 前面的大石頭叫石敢當。這塊石頭為什麼叫石敢當呢?石敢當又是什麼呢?上面雕刻或書寫“石敢當”或“泰山石敢當”的小石碑或小石人,一般立於居住的房屋前後、路巷岔口、村落周邊、橋樑兩側、河道岸邊,主要起驅邪作用。靈石崇拜是一種十分原始並且流行廣泛的宗教習俗,它形成於史前社會。石敢當就是靈石的一種。關於石敢當,有一個民間傳說,康熙年間,好幾任知縣到臨安縣上任沒有幾天,就死在任上。一個姓黃的知縣知道這事後,就帶了一位風水先生一同到臨安赴任。風水先生察明是縣衙前山頂的一座寶塔之影正落在縣太爺公座上面,前幾任縣令都因為不能經受寶塔的壓力而死去。於是就在縣衙前面立了塊石碑,石碑上刻“石敢當”三字。從此之後,縣衙每任縣令都沒出過事。石敢當又叫“泰山石敢當”,一般是一塊石碑,而這裡的石敢當是一塊大石頭。民間傳說這塊大石頭是樑代志公法師從別的地方移來,用來鎮山避邪,東天目山共有四塊,東南西北各一塊,到目前為止我們只發現了這一塊,不知另外三塊在哪個地方。這塊石敢當下面有個洞,穿越這個洞,可以避邪。各位遊客,跟著我一起穿越洞穴吧。

【野馬潭、野馬瀑、猴子潭、猴子瀑】 各位遊客,前面的水潭叫野馬潭,野馬潭上的瀑布叫野馬瀑。很多時候,包裝豪華的不一定是好東西,大酒店裡面的小吃不一定有原來的味道,就好像南京夫子廟的小吃,大店怎麼都比不過陋巷。所以好的風景,經常是那些原始的、純自然的,而不是那些人工做作出來的。這裡是純淨與歡快的,水聲陣陣中溪流從亂石中穿過,平緩處形成了個個的水潭,轉折時留下個層層的跌水,激起的迴旋像同一個個眼睛。這裡叫野馬潭,不是因為原先這裡經常有野馬出沒,或者說是到這裡來飲水,南方的深山老林裡是少有野馬的,那麼這裡為什麼叫野馬潭呢?傳說劉伯溫從東瀑大峽谷上東天目山時是清晨,走到野馬潭處時,這裡霧氣正盛,就給這裡取名“野馬潭”、“野馬瀑”。野馬指如奔騰的野馬一樣流動的霧氣,最早把霧比喻成野馬的是莊子,《逍遙遊》中的“野馬也,塵埃也”中的野馬指就是霧。 前面的水潭叫猴子潭,潭上的瀑布叫猴子瀑。猴子潭、猴子瀑名字跟東天目山多獼猴有 3 關。至今東天目山南麓還有條溝叫猴子溝。如今猴子沒從前多了,但有時還能看到從山樑上呼嘯而過的猴子。

【龍門瀑、三蓮瀑】 這個瀑布叫龍門瀑。為什麼叫龍門瀑呢?您看,這個瀑布兩旁的石頭像兩扇門,瀑布從兩扇門中掛下,所以當地人叫龍門瀑。龍門,一般是指的是黃河從壺口咆哮而下的晉陝大峽谷最狹窄的地方,也就是大禹治水時鑿的龍門。有“鯉魚跳龍門”的傳說,每年暮春,有黃鯉魚,從大海以及其它河流,爭相前去龍門。一年之中,能夠跳過龍門的鯉魚,只有七十二條。剛剛跳過龍門的鯉魚,立刻就有云和雨相隨,有天火從鯉魚的後面燒它的尾巴,於是鯉魚化成了龍。這裡的龍門沒有黃河的規模,但東天目山的水屬長江水系,以前,就是下游沒建青山水庫前,春夏間的汛期,從長江、太湖溯流而上的魚也是不計其數的,這些魚是來產籽的。東天目山是道家名山,所以千萬不要小看這個不起眼的龍門瀑,它可是個標誌,是道家的標誌,也就是說,從東入口進入東天目山,過了龍門瀑後,才算真正“入境”。這裡所說的“入境”,意思是進入道家的神聖之地,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仙境。所以那些不計其數的魚只要跳過這個龍門瀑,就算進入仙境了。至於跳過龍門瀑是否能成仙就不得而知了,就像我們經過龍門瀑進入道家神聖之地一樣,當然,感受點仙氣,應該是不成問題的。 前面的地方叫三蓮瀑,三蓮瀑由比較平緩的三級相連的小瀑布組成,既相連,每級瀑布的浪花又像盛開的蓮花,所以叫它三蓮瀑。

【金蟾招寶】 各位遊客,大家看到前面那塊立在溪邊的大石頭了嗎?轉到石頭後面我們就會發現這塊石頭似乎像一種動物。像什麼呢?(轉到石頭後面,即下山方向時說)是不是像一隻蛤蟆?對,就是蛤蟆。我們叫它金蟾,黃金的金。大家看金蟾的形態,像不像一隻招寶的金蟾啊?對了,這一景就叫“金蟾招寶”。金蟾原是修行多年妖怪,靠打柴為生的劉海用計收服了他,隨後得道成仙,劉海戲金蟾,金蟾吐金錢。他走到哪裡,就把錢撒到那裡,救濟了無數窮人。人們尊敬劉海,感激他,稱他為“活財神”。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劉海,就鑄“金蟾招寶”這一形象。金蟾招寶擺在堂前、桌面等地方,取招財進寶的意思。這裡的金蟾招寶不是鑄造出來的,而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結果,見到它大吉大利。當地人說,用手摸一摸,回家有金屋。不信?摸摸看?說不定摸了後回家揀個金元寶呢,或者是股市牛氣沖天。

【砥柱石】 這塊石頭叫砥柱石。中流砥柱,這一成語比喻堅強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體,就像立在江河激流中的砥柱石一樣。東瀑大峽谷的水衝到砥柱石前,形成急速的漩渦,分成兩股流開,砥柱石巍然屹立不動,汛期的場景驚心動魄。

【江南榕柚、七姐妹與七兄弟、天目赤壁】 大家請看,這石壁上的樹根,我們叫它江南榕柚。榕樹,桑科,常綠喬木。由於榕樹根系發達,根部常隆起,並凸出地面,它的樹冠如巨傘,因它的造型獨特,令人們對榕樹情有獨鍾。我們這塊石壁上的樹根,並不是榕樹根,叫它榕柚是因為它的像榕樹根。 遊道旁邊的這叢樹叫“七姐妹”,遊客朋友們,再望前看,前面還有一叢樹是五棵的,加上往七姐妹方向散落的二棵,剛好也是七棵,我們稱它們為“七兄弟”。往七姐妹方向散落的二棵樹,應該是走向七姐妹的。他們走過去幹什麼呢?求愛嗎?這七姐妹是農家妹還是思凡的七仙女呢?當然這七兄弟應該農家的小夥子,是上山砍柴吧?他們在這風景如畫的地方相遇了,會發生什麼故事呢?後來又怎麼變成樹了呢?有興趣的遊客可以編一個瑰麗的民間故事出來,也許您編的這個故事會一直流下去呢。 這塊巨大的石壁叫天目赤壁。大家聽到“赤壁”二字,也許馬上會聯想到長江上的赤壁,還會想到一千多年前一場著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爭,那就是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赤壁因戰爭而聞名。天目赤壁是這個東瀑大峽谷裡延綿幾百米、高數十丈的一塊絕壁。明朝 4 才子徐文長輔佐胡宗憲抗倭,後來胡宗憲遭到排擠,徐文長也隨之落魄。徐文長遊東天目山,正是他一生最失意的時候,當他走到這裡時,仰頭看了看這塊很具氣勢的石壁,就對一同遊山的人說,這塊石壁應該叫“天目赤壁”啊。於是“天目赤壁”的名字就此誕生了。也許徐文長看著這塊石壁時想到了赤壁之戰,想到了雄姿英發的周瑜,想到了自已不能像周瑜那樣壯志可酬。“天目赤壁”四個字,也許只是徐文長心中的一聲感嘆而已。

【金魚試水、九子同心、烏龍潭】 各位遊客,順著我手指的方向看溪中的那塊石頭是不是像一條金魚啊?像啊?呵呵!我們叫它“金魚試水”。 請看這棵樹,叫九子同心。九棵樹出自同一個根部,其實它只是一棵樹。九,在中華民族的數字概念當中寓含多的意思,九子同心,就是眾人同心。 前面隱藏在樹蔭下的水潭叫烏龍潭。烏龍潭深不見底,從上看下去幽暗神祕,也許先人因為這樣而叫它烏龍潭。不過烏龍潭名字的來源還有另外一個說法,原先,東天目山的二仙峰下有個黑驢庵,黑驢庵的開山祖師叫希都和尚,希都和尚有一頭黑驢,驢脖子上掛一隻鈴鐺,叫“響驢”。有一天,希都趕著“響驢”上山,走到現在這個地方,把“響驢”拴到樹上,停下來歇息。這時,“響驢”莫明其妙地叫了起來,好像恐懼不安。不一會兒,風雷大作,一條烏黑的龍從下面溪中的水潭裡鑽出來向空中飛去。這件事傳了開去,從此人們就把這地方叫“烏龍潭”。

【半壁江山】 各位遊客,這個地方叫“半壁江山”。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好幾次南北分裂的局面,這種局面對於北方或者南方來說,都只是“半壁江山”。臨安這個地名的沿革,就跟中國歷史上南北分裂的局面有很大關係。三國時,孫權分餘杭縣立臨水縣,東晉永嘉南渡初,改臨水縣為臨安縣,取臨時安定的意思,北宋靖康之難後,趙構在杭州建都,改杭州為臨安,恢復臨安為臨水,南宋結束,杭州把臨安這個地名還給了臨水。南宋理宗嘉熙時,施樞任浙東轉運司幕屬,後來又任越州府(今紹興)幕僚。施樞到東天目山遊覽,走到這個地方時,說右邊的巖壁與山體渾然一體,而左邊的巖壁只有孤零零的半截,只有半壁江山。施樞遊東天目山後留下了一首詩,其中“亂石鳴灘溪過九,飛泉瀉瀑塹分三”寫的就東瀑大峽谷的景觀。半壁江山是東瀑大峽谷內最幽的瀑布,也可叫“幽簾瀑”,與氣勢恢巨集的東崖瀑布形成景觀上的互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裡也堪稱東瀑大峽谷的半壁江山。

【毛竹林】 過了半壁江山再往上走,就是毛竹林了。半壁江山幽靜,而到了毛竹林就豁然開朗了。毛竹林,顧名思義就是有毛竹的林子。這裡是個休閒場所,各位遊客可以在這裡歇歇腳,喝口茶,然後觀賞一下溪景、山景。

【石龍背】 各位遊客,這裡叫石龍背。有多個駝峰或者說是波峰浪谷的石頭造型像不像一條恐龍的背脊啊?這條石龍整個身子都埋在地裡,而只露出它的背脊,是不是隻看到冰山一角啊?有道是“觀一斑而知全豹”,可以想像這條石龍有多大啊。從遊道進入石龍背請小心滑倒,站在石龍背上看水時,請遊客朋友保持離水二米的安全距離。

【雙龍戲珠、石亂無章】 雙龍戲珠是東瀑水與西瀑水的交匯處。兩條瀑布從各自的峽谷流出在這裡交匯,是不是像兩條龍啊?您看溪中有個小島,那就是珠。雙龍戲珠是兩條龍戲耍(或搶奪)一顆火珠。從漢代開始,雙龍戲珠就成為一種吉祥喜慶的的像徵。後來多用於裝飾圖紋,表現在建築彩畫和高貴豪華的器皿裝飾上。雙龍的形制以裝飾的面積而定,如果是長條形的,兩條龍就對稱狀地設在左右兩邊,呈行龍姿態。如果是正方形或是圓形的,兩條龍則是上下對角排列,上為降龍,下為升龍。不管是何種排列,火珠都在中間,顯示出活潑生動的氣勢。 5 遊客朋友們,請看溪中。這裡的亂石成群,毫無章法,我們叫它“石亂無章”,取“雜亂無章”諧音。這裡地方瘦水期瘦骨嶙峋,豐水期會捲起千堆雪。

【迎客杜鵑】 這棵從岩石上斜生到棧橋旁的植物叫天目杜鵑。您看她的姿態是不是在迎客呀?她彷彿在說,歡迎各位朋友光臨東天目山!所以我們叫她“迎客杜鵑”。天目杜鵑,又叫雲錦杜鵑、千花杜鵑,杜鵑花科,杜鵑花屬。主要生長浙江、安徽、江西、 福建、廣東、廣西、湖南、四川等地海拔600—20xx 米的山間林中。它的高度能達到三至四米,花期5 月,頂生總狀傘形花序,一棵植株開花時呈千朵萬朵景像,所以又叫雲錦杜鵑、千花杜鵑。天目杜鵑喜溫和氣候,酸性土壤。

【孔雀開屏、龍鳳呈祥】 各位遊客,這塊巖巖叫“孔雀開屏”。您看,這塊岩石上半部分被樹遮蔽得小了,而下半部分呈扇形展開一直延伸到水邊,像不像一隻開屏的孔雀啊。會開屏的孔雀都是雄性的。孔雀開屏是用來求偶,吸引雌孔雀的注意的。每年春季,特別是三四月份,孔雀開屏最多。 這隻石孔雀開屏是吸引誰呢?雌的石孔雀?還是哪位漂亮的遊客啊?呵呵。當然孔雀開屏也是為了保護自己。在孔雀的大尾屏上,有五色金翠線紋,其中散佈著許多近似圓形的“眼狀斑”,這種斑紋從內到外是由紫、藍、褐、黃、紅等顏色組成的。一旦遇到敵人而又來不及逃避時,孔雀便突然開屏,然後抖動它“沙沙”作響,很多的眼狀斑隨之亂動起來,敵人畏懼於這種“多眼怪獸”,也就不敢冒然前進了。 這個地方叫“龍鳳呈祥”,龍指的是蜿蜒奔流而下的溪瀑,鳳指的是溪岸上斜生的樹枝樹梢,一條龍,眾多鳳顯現出龍鳳呈祥的意境。在中國傳統的吉祥圖案中,《龍鳳呈祥》是很好看的一種。畫面上,龍、鳳各居一半。龍是升龍,張口旋身,回首望鳳;鳳是翔鳳,展翅翹尾,舉目眺龍。周圍瑞雲朵朵,一派祥和之氣。遊客朋友們,進入龍鳳呈祥,我們彷彿走進了瑞雲朵朵,一派祥和氣氛的仙境,取這個名字,是為了祝福到東天目山來旅遊的每一位遊客。過了龍鳳呈祥,離東瀑就不遠了。

【濟公井】 這個潭叫濟公井。為什麼叫濟公井呢?這跟濟公的傳說有關。當初杭州靈隱寺擴建需要木材,濟公就到天目山來化緣,濟公化到的木材不是僱人拉回去的,而是走水路的,這個水路不是通常的水路,而是地底下的水路。傳說這個水潭就是水路的入口,杭州靈隱寺內的那口井就是出口。濟公作法,木頭從這個水潭中塞進去,就從杭州靈隱寺的井裡出來了。這種運輸方法比我們現在的還要先進還要有效啊。從那以後,這個水潭就叫濟公井了。

【東崖瀑布】 “千丈飛泉破碧空,白雲堆裡駕長虹”,這句詩是明代詩人羅萬化描寫東崖瀑布的。各位遊客,現在我們看到的從高高的懸崖上掛下來的瀑布就是東崖瀑布。東崖瀑布簡稱東瀑。我們一路而來的峽谷之所以叫東瀑大峽谷,就是因為峽谷的盡頭是東瀑,東瀑是整個峽谷景觀一絕,它與西瀑一起組成東天目山老八景之一“懸崖瀑布”。東瀑高達86 米。左邊的山峰叫香廬峰,右邊的山峰叫龍鬚峰,東瀑從兩峰之間的白龍池飛奔而下,玉珠飛濺,聲如洪鐘,氣勢非凡,很有銀河落九州的氣勢;豐水期瀑布落勢更是奔放,一瀉而下,雷霆萬鈞,像萬馬奔騰,勢不可擋。遊客朋友們,大家可以在這裡拍照,以資留念。在觀瀑臺上觀瀑拍照時,請注意安全,不要離瀑布太近。

【杜鵑小徑】 各位遊客,在欣賞完了氣勢恢巨集的東瀑後,我們要走一段小徑,這段小徑通往西瀑大森林,通往索道下站。這段小徑叫杜鵑小徑,之所以叫杜鵑小徑,是因為小徑兩旁的山坡上有許多千年天目杜鵑,春天,可以看到一叢叢像彩雲像錦緞一樣的杜鵑花,很是美麗。當然,這裡也有杜鵑鳥,偶而也能聽到杜鵑鳥的叫聲。 6 各位遊客,大家好!我們現在的位置在西瀑休閒小廣場,海拔350 米。西瀑大森林由西崖瀑布和萬松林兩部份組成,西瀑由多級瀑布組成,總落差達360 米左右,萬松林也叫萬鬆巖,是長在岩石上的一大片原始森林。我們正對面看到的就是西瀑,左邊的森林就是萬松林,現在我們沿著瀑布往上走。

【人字瀑】 這條瀑布叫人字瀑,因瀑頂岩石凹凸不平的原因,中等以上水量時瀑水會形成一個“人” 字,因此叫它“人字瀑”。

【龍女瀑】 各位遊客,前面的這條瀑布叫龍女瀑,瀑布水清如玉,夏日仍舊冰涼冰涼,瀑下有潭,四周被巖壁包圍。這裡非常清幽,從遠處觀望瀑布,像一位素衣女子立於溪潭之中,因此叫龍女瀑,像小龍女一樣。

【蓮珠瀑】 觀賞了龍女瀑後,我們繼續往上走,就到了蓮珠瀑。蓮是蓮花的“蓮”,珠是珍珠的“珠”。連、蓮諧音,就是說,這條瀑布平常水流像連著的珠子那樣往下掛。近代昭明禪寺主持妙明法師把“連”字改成了“蓮”字,以含佛義。

【觀音瀑】 這個瀑布叫觀音瀑,又稱“小黃果樹”,落差60 多米,豐水期瀑寬達二十多米,落勢奔放,雷霆萬鈞。福建武夷山龍川大峽谷中,也有個觀音瀑,因整個瀑布的水流形成一個白衣飄渺、衣袂翩然的側面觀音像而得名,而這裡的觀音瀑,據當地人說,是南海觀世音菩薩曾經在這裡現身,普渡眾生,後來才叫它觀音瀑的。

【北斗七星、七星潭、七星瀑】 各位遊客,這沿路而上的七塊石頭叫北斗七星。之所以叫北斗七星,不僅僅是因為這七塊石頭的形態、位置像北斗星,更主要的是因為有個美麗的傳說。先說說北斗星吧。北斗七星屬大熊星座的一部分,位於大熊的背部和尾巴。這七顆星中有 6 顆是 2 等星,一顆是 3 等星。從鬥身上端開始到斗柄的末尾,我國古代分別把它們叫作: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通過鬥口的兩顆星,也就是“天璇”和“天樞”連線,朝鬥口方向延長約 5 倍遠,可以見到一顆和北斗七星差不多亮的星星,這就是北極星。認星歌有:“認星先從北斗來,由北往西再展開。”初學認星者可以從北斗七星依次來找其它星座了。季節不同,北斗七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也不盡相同。因此,我國古人就根據它的位置變化來確定季節:“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北斗七星君是中國道教崇奉的七位星神,他們分別是天樞星,又叫貪狼星;天璇星,又叫巨門 7 星;天璣星,又叫廉貞星;天權星,又叫文曲星;玉衡星,又叫祿存星;開陽星,又叫武曲星;搖光星,又叫破軍星。傳說,每年暮春是七位星君的休假期,到了這個時期,每當晴朗的夜晚,七位星君就從天上下凡來到人間,有一年他們降落到了東天目山,路過這裡時,坐下來休息。這時,空中烏雲集積,突然雷電交加,七位星君臉色聚變,匆匆升空。雷雨後,這裡就留下了像天上北斗一樣的七塊石頭,大家看,這石頭北斗的斗柄是朝東的。至於為什麼雷雨會使星君匆匆升空就沒人知道了。 因為這七塊石頭叫北斗七星,所以這個水潭就叫七星潭,這個瀑布就叫七星瀑了。

【西嶺垂虹】 西瀑從大仙峰與二仙峰峰頂峽谷流出,常有彩虹,橋架兩峰,水經過白雲窩,像紫色的長練飄然而下,飛濺起雪白的珍珠,綿延一萬丈,瀑布到這裡,竄入虹橋,狂歡而去。這景叫“西嶺垂虹”。有一說法,就是眼前這座橋叫“虹橋”,虹橋是觀瀑最佳的位置。

【梅公橋】 各位遊客,這座橋又叫梅公橋。為什麼叫梅公橋呢?這得從東天目山用電說起。東天目山是臨安最早用電的地方。郁達夫在1934 年寫了一篇關於東天目山的遊記。遊記中有這樣一段話:“東天目山自己有發電機,裝有寺內專用的電燈,這一點卻有普陀的那個大旅館似的文昌閣有點相像。”在三十年代的中國,電是稀罕的東西,不要說在山區見不到電,就是杭州、上海,點電燈也不是十分普及的。那麼東天目山的電是從哪裡來的呢?這就要說到那位大名鼎鼎的京劇藝術表演家梅蘭芳先生了。梅蘭芳1932 年秋到東天目山。在昭明寺得到方丈妙明法師的熱情款待,使梅蘭芳先生很是感激,於是他想為昭明寺辦點實事。那天晚上,梅蘭芳先生點蠟燭照明,不小心碰翻了蠟燭臺,濺了身油漬,忽然想到了電燈。幾個月後梅蘭芳先生向昭明寺捐了一臺美國進口的柴油發電機,就這樣藏在深山裡的昭明寺用上了電。隔了一年,郁達夫先生來東天目山遊覽,見寺內有電燈,也很驚喜,就把這事寫進了文章裡。為了紀念梅蘭芳先生這位大施主,就把這座橋命名為“梅公橋”。這就是這座橋名字的來歷。

【禪林古道】 過了梅公橋,就離昭明禪寺不遠了。現在我們所走的路是古道,我們叫它“禪林古道”。這條古道,從南朝梁代到現在已經有1500 年曆史了。從前的東天目山是從裡村上山的,從裡村至昭明寺有上山古道,所以自古以來裡村就有很多人以抬轎為生,據裡村人說,裡村有十頂轎子終年抬遊客上山下山。從昭明寺出來後,往梅家下山,所以通往梅家的古道是下山的路。從梅家有古道通西天目山。這條古道上曾走過多少僧人、多少香客、多少文人墨客、多少慕名而來的遊客已無法統計了,幾百年前,一千年前走在古道上的人,早已離我們而去,而這條古道還在。幾百後,一千年後,我們以及很多走過這條古道的後人,也會離更後面的人遠去,而這條古道還會在。因此,這條古道是東天目山歷史的見證。

【杉樹王】 各位遊客,這棵樹我們叫它“杉樹王”。杉樹屬松科,常綠喬木。高可達30 米,胸徑3 米,樹幹端直,樹形整齊。這棵杉樹年輪已超過千年,是東天目山為數不多的千年杉之一。清乾隆時的文元禪師,有次上山時路經杉樹王,深深為樹王崢嶸挺拔、氣宇軒昂的神韻所歎服。禪師感嘆自然造化後,坐在樹冠下納涼小憩。吸一口樹香,頓覺神清氣爽,精神倍增。等禪師起身要走,拿取放在樹下的禪杖時,不料那禪杖竟變得非常沉重,像牢牢粘在了地上,怎麼用力也拿不起來。禪師就高聲念道:“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怪,這樣一念,禪師就輕鬆地拿起了禪杖。所以可別小看了這棵杉樹王,當你在樹王下休息後,拿不起東西時,就趕快念“阿彌陀佛”吧。

【守山神樹】 8 前面遊步道上一左一右的兩棵松樹叫“守山神樹”。清朝末年,有一天,有個樵夫拿著斧鋸來到這兩棵松樹下,要砍掉這兩棵樹用來燒碳。當第一斧子砍到左邊這棵樹上時,沒發生什麼事,但第二斧子砍向左邊這棵樹時,不知怎麼搞的,沒砍到這棵樹,而砍到了自己的腿,腿上的鮮血濺到了左邊這棵樹的斧傷上,樹的斧傷立即就癒合了。樵夫來不及包紮自己的傷口,倒頭就拜,口中說:“不知是神樹,冒犯了。”這件事傳開後,從此再無人敢砍這兩棵樹。有人說,這兩棵樹是守昭明禪寺的神樹。 各位遊客,東天目山綠樹成蔭,植物茂盛,空氣中負氧離子高,是真正的森林氧吧。據科學測定,這裡空氣中的負氧離子高達3 萬,高於城市300 倍。大家在這裡登山遊覽,身體可能會有點疲勞,但頭腦卻十分清新,這就是空氣負氧離子高的緣故。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大樹全是柳杉。柳杉為杉科、柳杉屬。別名:長葉柳杉、寶樹、沙羅樹、孔雀杉。常綠喬木,高可達 40 米,雌雄同株異花,為中國原產種,多分佈於長江以南各省區。柳杉以根皮入藥。全年可採,鮮用或晒乾,性苦寒。可以解毒殺蟲,也可用於治療癬瘡。成片的柳杉在其它地方的廟宇周圍不多見,只有東、西天目山有大片的柳杉群存在。據當地人說,天目山的柳杉是從日本移栽過來的。在古代,東天目山與日本佛教界關係十分密切,常有日本僧徒到東天目山來求學。據說,日本佛教臨濟宗就是東天目山傳過去的。在日本,柳杉是一種專門用來雕刻佛像的材料,與佛教有著很深的淵源,因此來中國求學的日本僧徒把柳杉樹種作為一種禮品帶到中國來是完全有可能的。 俗話說,天下名山僧佔多。古寺名剎一般都座落在風景秀麗,古木參天的名山中,山因寺院而有靈氣,寺因為山而聞名,兩者相依,相輔相成,東天目也不例外。東天目山的佛教源遠流長。建於東漢永平10 年的洛陽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的第一站。前來傳教的兩位僧人一位叫摩騰,一位叫竺法蘭。據《佛藏巨集明集》記載:“漢明帝永平中,摩騰、竺法蘭以佛經西至天目。”由此可見,天目山的佛教,是西域佛教傳入國內的同一時期傳入的。上面的寺院叫昭明禪寺,分上下兩院,我們現在要到的是上院。上院始建於樑大同年間,以後幾度毀廢又幾度重建,目前的寺院是近些陸續恢復重建的,有天王殿、韋馱殿、大雄寶殿、觀音殿、藏經閣等。 說起昭明禪寺,不得不提到兩個人,一個人是志公禪師,另一個是昭明太子。志公禪師,原名志寶,傳說是他母親從鷹巢中揀來的,因此他的形體十分古怪,手無手掌,腳無腳板,手腳像兩對鷹爪。寶誌天生好靜,喜歡盤腿而坐,一進寺廟,見佛就拜。京城有名的方丈悟玄大和尚見他法緣不淺,就為他剃了度。寶誌跟著悟玄大和尚刻苦學習,潛心悟道,最終成了蜚聲京城的大和尚,並收梁武帝為皈依弟子,成了梁武帝的師傅。樑天監七年,就是公元 508 年,梁武帝問志公:“國家有沒有災難?”志公用手指著喉嚨和頸部不說話,暗示40 年後樑朝的侯景之亂,梁武帝不明白,又問志公:“朕能活幾歲?”志公默默地沒有回答。一天,志公向梁武帝請求,離宮去東天目山修行,當時有個道士正要東天目山建道觀,梁武帝讓志公和道士各顯法術,誰的標記先到,東天目山就歸誰。於是道士放飛白鶴,志公擲飛錫杖,錫杖先到東天目山上空,一聲巨響,錫杖掉到了東天目山峰頂。白鶴聞聲,不覺一驚,收起翅膀,落在了附近另一座山上。錫杖掉的地方就是現在大仙峰,白鶴落的地方就是鶴山,鶴山腳下的村叫白鶴村。公元514 年志公禪師以97 歲高齡圓寂於東天目山。 昭明,南朝梁武帝太子蕭統死後的諡號,世稱昭明太子。昭明太子,字德施,南蘭陵人,梁武帝的長子,他小時候就很有才氣,而且深通禮儀,性情純孝仁厚。昭明太子對文學深有研究,招集文人學士,廣集古今書籍3 萬卷,編整合《文選》30 卷。《昭明文選》是中國古 9 代第一部文學作品選集,選編了先秦至樑以前的各種文體代表作品,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舊時讀書人有“《文選》爛,秀才半”的說法。據說,昭明太子是在無錫顧山編的《文選》,就在顧山昭明太子遇見了慧娘,並一見鍾情。等到《文選》編好,昭明太子終於要回京城去了。臨別的馬上,他說:“慧如,紫蓋香車迎你回京。”慧如站在馬下悽悽地望向他,無語凝噎。半晌才輕輕地取出一物放在太子掌心,說:“從前有個婦人滴淚成血,化做相思豆,如今我用一對紅豆送君,如果君早日歸來,我應當不會有這樣的厄運,不然的話,日後望你見豆如見人吧。”昭明太子就這樣離別而去,歸來杳杳無期。果然不出慧娘所料,世事絕沒有太子想的那樣簡單,他要娶她,遭到的何止一方責難?他是太子也一樣,他大,大過平民百姓,大不過禮法森嚴如天。“宮門深似海”啊,慧娘相思成疾,當太子再來時,已經是紅顏零落青草稀了。太子並沒有哀哭嚎叫,只是親手栽下兩顆紅豆,黯然回京。回京後因落水受傷,一病不起,幾個月後去世,年僅三十一歲。昭明太子種的兩株紅豆樹,幾百年後倏然合抱,樹幹併為一體,上枝仍分為二。唐朝詩人王維從江陰經過,見紅豆樹心裡有所感觸,寫下了著名的《紅豆》詩,流傳天下——紅豆生南國, 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昭明太子到東天目山來修禪應該在這件事之前。作為南朝梁武帝統治的區域,佛教聖地就數天目山了,“八方香客雲集來,十煙火散江南。”昭明太子到天目山來修禪也是理所當然的了。現在人們流傳關於昭明太子來天目山的故事,東、西天目留下了關於昭明的許多古蹟。著名的佛教大乘經典《金剛經》,其中「三十二分則」的編輯,就是昭明太子在天目山所作。原本長篇連貫的經文,經過他整理成為容易傳誦理解的三十二個分則,各段並補充濃縮精要的副標題。因為昭明太子來天目山像郁達夫說的那樣“很有詩意”,所以《臨安志》、《於潛志》(從前東天目屬臨安縣,西天目屬於潛縣)都詳細記載了這件事,結果搞得東、西天目都有洗眼池、分經臺。分經臺當然是分《金剛經》的,而洗眼池,據說是太子分經勞累造成雙目失明,用池裡的水一洗給治好了。昭明禪寺是太子去世後才賜名的。現分經臺與洗眼池尚未開放,請遊客們諒解。 東天目山是韋馱菩薩的道場,就像普陀山是觀音菩薩的道場,九華山是地藏王菩薩的道場一樣。道場是佛教用語,它與根據地、領地、管轄區的意思相近。韋馱是護法天神,他手中的法器叫降魔金剛杵,俗稱“韋馱鞭”,專打妖魔鬼怪。天下的寺廟中幾乎都供有韋馱菩薩,而且全是立像,唯獨東天目山的韋馱是坐像,原因就是這裡是他的道場。天下的寺廟裡只有九華山沒供有韋馱菩薩,據說,早先韋馱在地藏王手下當差,韋馱是鎮魔降妖的主帥,他鐵面無私,執法嚴明,凡是妖魔,必須打入地獄,而地藏王要把地獄中的罪鬼全部超度昇天,並立下誓言:“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樣,一個要打,一個要度,經常鬧矛盾,韋馱耐不住氣,就自動離任而去,從此,九華山就再也看不到韋馱的像了。韋馱從九華山出走,到了哪兒呢?就是到了東天目山,後來東天目山就成了韋馱菩薩的道場了。 歷代天目山名僧都與皇家有密切聯絡,除了志公禪師外,有五代十國時的洪湮禪師、清順治時的玉林禪師、清乾隆時的文元禪師,前兩位是帝師,後一位是帝友,此外應詔進京賜號、賜袈、賜缽、賜東西的禪師還有白雲禪師、中峰禪師、慧中國師、志逢禪師、東溟法師等不下幾十人。1963 年,海燈法師來到東天目山昭明禪寺,與仁善、益西等師徒三代相聚,在東天目山修禪習武,為東天目山留下了一段佳話。 在我們右面的山上有個鐘樓,原有銅鐘一口,重達萬斤,為樑代所鑄。現在我們將看到的這口鐘為清代所鑄,鐘上銘有“敕賜東天目昭明禪院”字樣。也就是說,這口鐘是清代皇上所賜,這也充分說明昭明禪寺與清王朝的關係非同一般。 各位遊客,昭明禪寺原為禪宗,是臨濟宗的中興之地。現為淨土宗,是當代名僧淨空法師力薦的寺院。寺院為清靜修行的地方,進入寺院後,請不要大聲喧譁,以免打擾僧人修行。現在請大家隨我一起進入昭明禪寺。 10 各位遊客,大家好!我們今天對東天目山景區遊覽就要結束了。其實東天目山很大,我們只是遊覽了目前已開發的區塊,還有許多未開發的,但景色迷人的地方無法去遊覽,有些遺憾,不過留點懸念也是好的,這樣才會有想像的空間,才會有更好的回味。歡迎大家再次來東天目山景區。對我的導遊有什麼不滿之處,請您指正。祝大家旅遊愉快,謝謝!

浙江天目山的導遊詞 篇9

臨安的西天目山真是一個“古樹園林”進了天目山的大門,我們乘車來到龍風尖停車場,買了根柺杖,沿著蜿蜒曲折又崎嶇不平的山路向上走。

不知走了多長時間,我們來到了開山老殿。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棵參天大樹,人稱——大樹王。果不其然,聽說它是由乾隆親自題名,直徑大約二點六五米,七個成人才可環抱一週。這是天目山柳衫群中最大的一棵。

我們回到路上,繼續向上走。不知不覺中,我們又來到四面峰。灰濛濛的雲層舔著綿延起伏的層層山巒,使四面峰披上了一層神祕的面紗。更吸引人的是那棵已經生長了一千多年的映山紅。這棵映山紅的枝幹硬得和鐵一樣。無論你用什麼東西敲它,只是發出“呯呯”清脆的響聲,連片葉子都沒有掉下來。

這世上幾百年的映山紅甚是少見,這一千多年的映山紅天下又有幾棵?我真是大開眼界了。西天目山幽靜的美和愜意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回憶。

浙江天目山的導遊詞 篇10

大家好!今天,讓我小單導遊帶大家去天目山遊玩。

這兒就是天目山山腳下,上天目山走的全是一級級石階,石階又陡又滑,大家要小心,千萬別摔倒了。

我們來到千丈崖了。大家看,千丈崖中怪石有很多,千丈崖自己也巍然聳立。這裡的石階也不同,更陡更窄更滑。它的左邊是懸崖,右邊是臺階,大家千萬要注意,萬一失足掉下去了,準要粉身碎骨。

走過了千丈崖,就來到了老殿。到老殿時,“七星亭”、“眠牛石”、“千丈崖”、“獅子巖”都被遠遠地拋在後邊。這兒的景色十分壯觀,空氣也十分清新。不過大家要牢記,千萬別亂扔垃圾,不然會破壞這美麗的景色。

到了,這裡就是天目山的山頂——仙人頂。在頂上,如果是夏天,你也感不到炎熱,只會感到涼爽。

在千丈崖的東邊和西邊都有一個天池。池中有許多怪怪的石頭屹立在那,其中有一塊石頭上鑿著“浮玉”這兩個字,據說天目山的原名叫浮玉山,因為山頂東西兩側各有一個天池,天池在左右相望,終年相望,所以故稱天目。

天目山的景色說也說不盡,看也看不完,希望你有空的話自己去細細遊賞。

浙江天目山的導遊詞 篇11

小小竹筏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天目溪竹筏漂流位於桐廬縣畢浦碼頭至冷坑一段長約5公里的水面,整個漂流過程約1個半小時。

天目溪,又稱分水江。《水經注》曰:“連山夾水,兩峰交峙,反項對石,往往相捍,十餘里中,積石磊坷,相挾而上,澗下白沙細石,狀若霜雪,水木相映,泉石爭輝……” 天目溪素有“溪有十八灘,一灘高一灘”之說。兩岸山水相連,山巒疊翠,是天目溪風景最秀麗的一段。

遊客置身筏上,悠悠盪盪順流而下,時而穿澗過坳,山回水轉;時而跌宕而下,破浪逐水。放眼四望,但見錦峰繡嶺相映成畫,藍天白雲倒影成像,水面上,成群的野鴨結伴嬉水,翩翩起舞;筏底浪花漱石,搖曳的水草、形態不一的鵝卵石清晰可見,花紋如斑馬的魚群銜尾浮游,為旅遊者更添了一番野趣。沿途“二胡演奏”、“魚鷹表演”、“沙灘燒烤”、“水中淘寶”、“激情淺水灣”、“珍珠灘嬉水”等一系列活動讓人應接不暇,水槍、水瓢、船漿、臉盆,當我們挖空心思操起所有這些傢伙時,我們已完全到了忘情的境界。一個個像鸕鶿一樣,將天目溪的水輕鬆玩轉。

皮筏漂流是天目溪上又一漂流專案。皮筏漂流不比竹筏漂流,沒有筏工撐,全靠自己划槳,忽兒從急灘上箭射而下,如騰雲駕霧;忽兒又緩涉淺灘,筏底與卵石相擦,好似陸地行舟,不時引來遊客大呼小叫,發出陣陣笑聲,盡享漂流之樂;不會劃的,一路上任憑你把槳劃得象關公舞大刀,皮筏仍在原地打轉。不用擔心,皮筏順流而下,還是會漂到終點的。

浙江天目山的導遊詞 篇12

各位團友,現在我們驅車前往天目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從臨安到天目山大約有45分鐘車程,在此我向大家介紹一下天目山概況。

天目山所在之處在3.5億年前還是一片汪洋,後經地殼運動漸漸隆起,特別是在1.5億年前的燕山期地殼構造運動中經火山噴發形成天目山主體。火山運動塑造了天目山的輪廓,而冰川活動則對山體進行了精心雕鑿,對岩石進行解剖和搬運,塑造出天目山千姿百態的造型。全山有4溪、5潭、6洞、7澗、8臺、9池、12巖、27石、28峰,構成一幅巧奪天工的山水圖畫。

天目山分東天目、西天目。古書有記載:“有兩峰,峰頂各一池,左右相對,名曰天目。”我們今天將遊覽的是西天目山的景點。東天目在有關部門的努力下,正加緊開發。

西天目山具有悠久而又獨特的歷史,是集儒、道、佛三大傳統文化於一體的宗教文化名山。

西天目山還是植被非常豐富的名山,由於天目山地處中亞熱帶北緣,屬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所以形成了獨特的高大茂密的原始森林景觀。天目山森林景觀可以“古、大、高、稀、多、美”六字來概括。由於天目山植物資源多,被譽為“物種基因寶庫”、“天然植物園”。這裡還儲存著冰川時期遺留的孑遺植物,如野銀杏等。還有天目鐵木、天目瓊花、獨蒜蘭等天目山特有的及以天目命名的樹種。這體現了天目山森林景觀的“稀”。天目山自然保護區有高等植物2160餘種,動物2300餘種。天目山有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物件的動、植物各35種;以“天目”命名的動、植物分別為48種、37種。

天目山因擁有獨特的植物資源和良好的森林植被,早在1956年即被林業部劃為森林禁伐區,到1986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96年,它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網路吸納,成為我國15個MAB成員之一。

天目山由於具有獨特的自然、人文條件,吸引了無數名人學士來此觀光旅遊。他們為天目山留下了不少文藝佳作,如樑代昭明太子的《文選》,唐代李白、白居易的詩,近代藝術大師徐悲鴻的畫,民國郁達夫的散文,當代書法家沙孟海、郭仲選等人的墨寶等等。

天目山每年有200余天霧氣籠罩,氣候獨特,故盛產名茶,以天目青頂為代表。另外,天目筍乾、天目筍豆等均為老少皆宜的土特產。在天目山的賓館、飯店還可品嚐到水芹菜、白果等有益於人體保健的特色山菜,讓你一飽口福。

現在,我們進入自然保護區。下面我向大家介紹自然保護區的遊客須知,首先是和進各城市公園一樣,“不得折一草一木”。還有一條特殊的就是:“不得在野外抽菸,不得帶火種上山。”另外送給大家一句旅遊順口溜:“進山只留下腳印,出山只帶去照片。”希望大家能記住並遵守。

各位團友,現在我們的車已抵達禪源寺前,請各位帶好隨身物品下車,我們的遊覽將從這裡開始。

禪源寺原本是雙清莊址,明洪熙元年(1420xx年)由智粵和尚在舊址上修建,並首次剃度弟子,成為佛教活動場所。經過幾代禪師經營,粗具規模,卻於元末被兵火毀滅。清康熙四年(1665年),玉琳國師重興道場。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皇帝賜“禪源寺”匾額懸於天王殿。當時香火極盛,後光緒皇帝賜“福佑潛城”額懸於寺中。1941年4月15日,遭日軍飛機轟炸,被毀。

各位團友,請看山門。因匾額毀於兵火,現在門扉“禪源寺”三字由著名書法家商向前題寫。現在請隨我進山門。大家看這棵蒼勁的古羅漢松,是300餘年前玉琳國師所栽,歷盡滄桑,仍生機勃勃。

走過這道門就進了韋馱殿。韋馱菩薩是佛界三十二諸天之首,是護法天神。相傳在釋迦牟尼涅磐後,帝釋天手持七寶瓶準備取下佛牙舍利回去建塔供養,時有羅剎鬼躲在帝釋天身後乘其不備突然竊取佛牙舍利。韋馱奮不顧身,急起直追,剎那間把羅剎鬼抓獲並奪回佛牙舍利。因其能驅除邪魔,保護佛祖佛法,所以成為菩薩。你看,那手中的法器降魔金剛杵,俗稱“韋馱鞭”,就有驅魔的作用。天目山是韋馱道場。

各位團友,我們現在所站的位置就是當年百子堂的舊址。1939年3月,時任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南方局書記的周恩來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的身份來天目山。當時,國民黨浙江省政府主席黃紹巨集來西天目山主持浙西行署第一次行政會議。周恩來與他會晤,共商國事。在百子堂集會上,周恩來向浙西臨時中學的師生員工、行署官員、受訓青年和即將到淪陷區去的工宣隊員共1600餘人作演講,鼓舞浙西軍民抗日的鬥志,鞏固和擴大了抗日統一戰線,使西天目山一度成為浙西抗日救亡的中心。大家再往北看,那亭與碑就是臨安人民政府為紀念週恩來在此演講50週年於1989年3月建造的。碑正面刻著劉開渠先生題書的“周恩來演講舊址”,背面碑文則記錄了周恩來在此作抗日演講的史實。這裡已被列為杭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各位團友,我們再去看看天目山自然保護區自然博物館。博物館於1988年建成並投入執行,內有科教會場、教室、實驗室、標本貯藏室,還有植物、動物、昆蟲、綜合等展廳,共存放天目山動植物標本萬餘件,土壤、古生物化石標本55件。它是展示天目山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及悠久的地質史的視窗。現在請大家進去聆聽博物館解說員的詳細講解。

浙江天目山的導遊詞 篇13

小小竹筏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天目溪竹筏漂流位於桐廬縣畢浦碼頭至冷坑一段長約5公里的水面,整個漂流過程約1個半小時。

天目溪,又稱分水江。《水經注》曰:“連山夾水,兩峰交峙,反項對石,往往相捍,十餘里中,積石磊坷,相挾而上,澗下白沙細石,狀若霜雪,水木相映,泉石爭輝……”天目溪素有“溪有十八灘,一灘高一灘”之說。兩岸山水相連,山巒疊翠,是天目溪風景最秀麗的一段。

遊客置身筏上,悠悠盪盪順流而下,時而穿澗過坳,山回水轉;時而跌宕而下,破浪逐水。放眼四望,但見錦峰繡嶺相映成畫,藍天白雲倒影成像,水面上,成群的野鴨結伴嬉水,翩翩起舞;筏底浪花漱石,搖曳的水草、形態不一的鵝卵石清晰可見,花紋如斑馬的魚群銜尾浮游,為旅遊者更添了一番野趣。沿途“二胡演奏”、“魚鷹表演”、“沙灘燒烤”、“水中淘寶”、“激情淺水灣”、“珍珠灘嬉水”等一系列活動讓人應接不暇,水槍、水瓢、船漿、臉盆,當我們挖空心思操起所有這些傢伙時,我們已完全到了忘情的境界。一個個像鸕鶿一樣,將天目溪的水輕鬆玩轉。

皮筏漂流是天目溪上又一漂流專案。皮筏漂流不比竹筏漂流,沒有筏工撐,全靠自己划槳,忽兒從急灘上箭射而下,如騰雲駕霧;忽兒又緩涉淺灘,筏底與卵石相擦,好似陸地行舟,不時引來遊客大呼小叫,發出陣陣笑聲,盡享漂流之樂;不會劃的,一路上任憑你把槳劃得象關公舞大刀,皮筏仍在原地打轉。不用擔心,皮筏順流而下,還是會漂到終點的。

浙江天目山的導遊詞 篇14

各位團友,現在我們驅車前往天目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從臨安到天目山大約有45分鐘車程,在此我向大家介紹一下天目山概況。

天目山所在之處在3.5億年前還是一片汪洋,後經地殼運動漸漸隆起,特別是在1.5億年前的燕山期地殼構造運動中經火山噴發形成天目山主體。火山運動塑造了天目山的輪廓,而冰川活動則對山體進行了精心雕鑿,對岩石進行解剖和搬運,塑造出天目山千姿百態的造型。全山有4溪、5潭、6洞、7澗、8臺、9池、12巖、27石、28峰,構成一幅巧奪天工的山水圖畫。

天目山分東天目、西天目。古書有記載:“有兩峰,峰頂各一池,左右相對,名曰天目。”我們今天將遊覽的是西天目山的景點。東天目在有關部門的努力下,正加緊開發。

?西天目山具有悠久而又獨特的歷史,是集儒、道、佛三大傳統文化於一體的宗教文化名山。

西天目山還是植被非常豐富的名山,由於天目山地處中亞熱帶北緣,屬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所以形成了獨特的高大茂密的原始森林景觀。天目山森林景觀可以“古、大、高、稀、多、美”六字來概括。由於天目山植物資源多,被譽為“物種基因寶庫”、“天然植物園”。這裡還儲存著冰川時期遺留的孑遺植物,如野銀杏等。還有天目鐵木、天目瓊花、獨蒜蘭等天目山特有的及以天目命名的樹種。這體現了天目山森林景觀的“稀”。天目山自然保護區有高等植物2160餘種,動物2300餘種。天目山有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物件的動、植物各35種;以“天目”命名的動、植物分別為48種、37種。

天目山因擁有獨特的植物資源和良好的森林植被,早在1956年即被林業部劃為森林禁伐區,到1986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96年,它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網路吸納,成為我國15個MAB成員之一。

天目山由於具有獨特的自然、人文條件,吸引了無數名人學士來此觀光旅遊。他們為天目山留下了不少文藝佳作,如樑代昭明太子的《文選》,唐代李白、白居易的詩,近代藝術大師徐悲鴻的畫,民國郁達夫的散文,當代書法家沙孟海、郭仲選等人的墨寶等等。

?天目山每年有200余天霧氣籠罩,氣候獨特,故盛產名茶,以天目青頂為代表。另外,天目筍乾、天目筍豆等均為老少皆宜的土特產。在天目山的賓館、飯店還可品嚐到水芹菜、白果等有益於人體保健的特色山菜,讓你一飽口福。

現在,我們進入自然保護區。下面我向大家介紹自然保護區的遊客須知,首先是和進各城市公園一樣,“不得折一草一木”。還有一條特殊的就是:“不得在野外抽菸,不得帶火種上山。”另外送給大家一句旅遊順口溜:“進山只留下腳印,出山只帶去照片。”希望大家能記住並遵守。

各位團友,現在我們的車已抵達禪源寺前,請各位帶好隨身物品下車,我們的遊覽將從這裡開始。

?禪源寺原本是雙清莊址,明洪熙元年(1425年)由智粵和尚在舊址上修建,並首次剃度弟子,成為佛教活動場所。經過幾代禪師經營,粗具規模,卻於元末被兵火毀滅。清康熙四年(1665年),玉琳國師重興道場。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皇帝賜“禪源寺”匾額懸於天王殿。當時香火極盛,後光緒皇帝賜“福佑潛城”額懸於寺中。1941年4月15日,遭日軍飛機轟炸,被毀。

?各位團友,請看山門。因匾額毀於兵火,現在門扉“禪源寺”三字由著名書法家商向前題寫。現在請隨我進山門。大家看這棵蒼勁的古羅漢松,是300餘年前玉琳國師所栽,歷盡滄桑,仍生機勃勃。

?走過這道門就進了韋馱殿。韋馱菩薩是佛界三十二諸天之首,是護法天神。相傳在釋迦牟尼涅磐後,帝釋天手持七寶瓶準備取下佛牙舍利回去建塔供養,時有羅剎鬼躲在帝釋天身後乘其不備突然竊取佛牙舍利。韋馱奮不顧身,急起直追,剎那間把羅剎鬼抓獲並奪回佛牙舍利。因其能驅除邪魔,保護佛祖佛法,所以成為菩薩。你看,那手中的法器降魔金剛杵,俗稱“韋馱鞭”,就有驅魔的作用。天目山是韋馱道場。

浙江天目山的導遊詞 篇15

大家好!今天,讓我小單導遊帶大家去天目山遊玩。

這兒就是天目山山腳下,上天目山走的全是一級級石階,石階又陡又滑,大家要小心,千萬別摔倒了。

我們來到千丈崖了。大家看,千丈崖中怪石有很多,千丈崖自己也巍然聳立。這裡的石階也不同,更陡更窄更滑。它的左邊是懸崖,右邊是臺階,大家千萬要注意,萬一失足掉下去了,準要粉身碎骨。

走過了千丈崖,就來到了老殿。到老殿時,“七星亭”、“眠牛石”、“千丈崖”、“獅子巖”都被遠遠地拋在後邊。這兒的景色十分壯觀,空氣也十分清新。不過大家要牢記,千萬別亂扔垃圾,不然會破壞這美麗的景色。

到了,這裡就是天目山的山頂——仙人頂。在頂上,如果是夏天,你也感不到炎熱,只會感到涼爽。

在千丈崖的東邊和西邊都有一個天池。池中有許多怪怪的石頭屹立在那,其中有一塊石頭上鑿著“浮玉”這兩個字,據說天目山的原名叫浮玉山,因為山頂東西兩側各有一個天池,天池在左右相望,終年相望,所以故稱天目。

天目山的景色說也說不盡,看也看不完,希望你有空的話自己去細細遊賞。

浙江天目山的導遊詞 篇16

各位團友,現在我們驅車前往天目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從臨安到天目山大約有45分鐘車程,在此我向大家介紹一下天目山概況。

天目山所在之處在3.5億年前還是一片汪洋,後經地殼運動漸漸隆起,特別是在1.5億年前的燕山期地殼構造運動中經火山噴發形成天目山主體。火山運動塑造了天目山的輪廓,而冰川活動則對山體進行了精心雕鑿,對岩石進行解剖和搬運,塑造出天目山千姿百態的造型。全山有4溪、5潭、6洞、7澗、8臺、9池、12巖、27石、28峰,構成一幅巧奪天工的山水圖畫。

天目山分東天目、西天目。古書有記載:“有兩峰,峰頂各一池,左右相對,名曰天目。”我們今天將遊覽的是西天目山的景點。東天目在有關部門的努力下,正加緊開發。

西天目山具有悠久而又獨特的歷史,是集儒、道、佛三大傳統文化於一體的宗教文化名山。

西天目山還是植被非常豐富的名山,由於天目山地處中亞熱帶北緣,屬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所以形成了獨特的高大茂密的原始森林景觀。天目山森林景觀可以“古、大、高、稀、多、美”六字來概括。由於天目山植物資源多,被譽為“物種基因寶庫”、“天然植物園”。這裡還儲存著冰川時期遺留的孑遺植物,如野銀杏等。還有天目鐵木、天目瓊花、獨蒜蘭等天目山特有的及以天目命名的樹種。這體現了天目山森林景觀的“稀”。天目山自然保護區有高等植物2160餘種,動物2300餘種。天目山有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物件的動、植物各35種;以“天目”命名的動、植物分別為48種、37種。

天目山因擁有獨特的植物資源和良好的森林植被,早在1956年即被林業部劃為森林禁伐區,到1986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96年,它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網路吸納,成為我國15個MAB成員之一。

天目山由於具有獨特的自然、人文條件,吸引了無數名人學士來此觀光旅遊。他們為天目山留下了不少文藝佳作,如樑代昭明太子的《文選》,唐代李白、白居易的詩,近代藝術大師徐悲鴻的畫,民國郁達夫的散文,當代書法家沙孟海、郭仲選等人的墨寶等等。

天目山每年有200余天霧氣籠罩,氣候獨特,故盛產名茶,以天目青頂為代表。另外,天目筍乾、天目筍豆等均為老少皆宜的土特產。在天目山的賓館、飯店還可品嚐到水芹菜、白果等有益於人體保健的特色山菜,讓你一飽口福。

現在,我們進入自然保護區。下面我向大家介紹自然保護區的遊客須知,首先是和進各城市公園一樣,“不得折一草一木”。還有一條特殊的就是:“不得在野外抽菸,不得帶火種上山。”另外送給大家一句旅遊順口溜:“進山只留下腳印,出山只帶去照片。”希望大家能記住並遵守。

各位團友,現在我們的車已抵達禪源寺前,請各位帶好隨身物品下車,我們的遊覽將從這裡開始。

禪源寺原本是雙清莊址,明洪熙元年(1425年)由智粵和尚在舊址上修建,並首次剃度弟子,成為佛教活動場所。經過幾代禪師經營,粗具規模,卻於元末被兵火毀滅。清康熙四年(1665年),玉琳國師重興道場。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皇帝賜“禪源寺”匾額懸於天王殿。當時香火極盛,後光緒皇帝賜“福佑潛城”額懸於寺中。1941年4月15日,遭日軍飛機轟炸,被毀。

各位團友,請看山門。因匾額毀於兵火,現在門扉“禪源寺”三字由著名書法家商向前題寫。現在請隨我進山門。大家看這棵蒼勁的古羅漢松,是300餘年前玉琳國師所栽,歷盡滄桑,仍生機勃勃。

走過這道門就進了韋馱殿。韋馱菩薩是佛界三十二諸天之首,是護法天神。相傳在釋迦牟尼涅磐後,帝釋天手持七寶瓶準備取下佛牙舍利回去建塔供養,時有羅剎鬼躲在帝釋天身後乘其不備突然竊取佛牙舍利。韋馱奮不顧身,急起直追,剎那間把羅剎鬼抓獲並奪回佛牙舍利。因其能驅除邪魔,保護佛祖佛法,所以成為菩薩。你看,那手中的法器降魔金剛杵,俗稱“韋馱鞭”,就有驅魔的作用。天目山是韋馱道場。

各位團友,我們現在所站的位置就是當年百子堂的舊址。1939年3月,時任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南方局書記的周恩來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的身份來天目山。當時,國民黨浙江省政府主席黃紹巨集來西天目山主持浙西行署第一次行政會議。周恩來與他會晤,共商國事。在百子堂集會上,周恩來向浙西臨時中學的師生員工、行署官員、受訓青年和即將到淪陷區去的工宣隊員共1600餘人作演講,鼓舞浙西軍民抗日的鬥志,鞏固和擴大了抗日統一戰線,使西天目山一度成為浙西抗日救亡的中心。大家再往北看,那亭與碑就是臨安人民政府為紀念週恩來在此演講50週年於1989年3月建造的。碑正面刻著劉開渠先生題書的“周恩來演講舊址”,背面碑文則記錄了周恩來在此作抗日演講的史實。這裡已被列為杭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各位團友,我們再去看看天目山自然保護區自然博物館。博物館於1988年建成並投入執行,內有科教會場、教室、實驗室、標本貯藏室,還有植物、動物、昆蟲、綜合等展廳,共存放天目山動植物標本萬餘件,土壤、古生物化石標本55件。它是展示天目山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及悠久的地質史的視窗。現在請大家進去聆聽博物館解說員的詳細講解。

浙江天目山的導遊詞 篇17

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來到我們美麗的東天目山。首先自我介紹一下:我是東天目山景區導遊某某。在接下去的的遊程中,由我為大家作景區講解。很高興能為大家服務,忠心希望大家遊程愉快。如果大家有什麼問題或要求可以及時向我提出,我將竭盡我的權利與義務為大家服務!各位遊客,現在我們在東天目山景區的西入口(東入口)。在這裡先向各位介紹一下東天目山風景區的概況。東天目山,地處浙江省西北部臨安市境內,距臨安市區25公里,東距杭州68 公里,南距千島湖163 公里,西距黃山225公里,北與安吉、寧國(安徽)兩縣相毗。天目山,“鳳舞龍飛,俯控吳越,獅蹲象踞,雄鎮東南”,是大都會杭州的發孕地,由東西兩山組成,兩峰對峙,相距10公里,東天目高1479 米,西天目高1506米,《山海經》裡叫“龍首山”,又叫“浮玉山”。戰國時開始有“天目山”的叫法,因兩峰之頂,各有自然形成的一個水池,如兩隻眼睛仰望天空,所以叫“天目”。天目山屬江南古陸,被視為浙西眾山之祖。距今3.5 億年前,東天目山所在的地方是一片汪洋,後經地殼運動漸漸隆起。特別是距今1.5億年前的燕山期地殼構造運動中,由火山噴發形成了天目山的主體。火山運動勾畫出了天目山的輪廓,而冰川運動則對天目山的主體進行了精心刻畫,對岩石進行了解剖和搬運,雕塑出了天目山千姿百態的形體。天目山是長江和浙江(上游叫新安江,中游叫富春江,下游叫錢塘江,整條江叫浙江,浙江省以江命名)流域的分水嶺,它構成了長江“金三角”的屋脊。天目山主長800公里,自浙皖地境進入後,在浙江境內留下長 130 公里、寬30公里的巨大脊樑,最後投入東海,又延伸到嵊泗列島,最後沒入太平洋深處。它的主要親脈有:湖州的莫干山、池州的九華山、嘉興的秦山、上海的鬆群九峰、無錫的惠山、錫山等。東天目山為道家“三十四洞天”,名字叫“太微元蓋”,是道家名山,漢代道教大宗張道陵曾修道於這裡,東晉那個寫《抱朴子》的葛洪曾在這裡煉丹;同時東天目山也是佛教聖地,自樑代志公法師開山以來,已有1500年的歷史了。東天目山歷代以來有名的僧人很多,特別是唐朝代以後,名僧輩出,成為臨濟宗的中興之地。據當地老人說,從前東天目山有“三宮六院”,宮指的是道觀,院指的是寺院。現道觀已無處可尋了,只有裡村還可以找到紫陽宮的遺址,而寺院尚存佛教界名聲很大的昭明禪寺。東天目山不僅具有燦爛的道教和佛教文化,大自然更賜予了奇異秀麗的山水風光。在古代,東天目山有八景,我們叫老八景,它們分別是:仙峰遠眺、雲海奇觀、經臺秋風、平溪夜月、蓮花石座、玉劍飛橋、懸崖瀑布、古殿棲雲。現在的東天目山景區分五個區塊,它們分別是:桃樹灣度假區,我們叫它“休閒勝地”;東瀑大峽谷,我們叫它“山水畫廊”;西瀑大森林,我們叫它“朝佛之路”;昭明大禪院,我們叫它“佛教聖地”;天目大仙峰,我們叫它“成佛之路”。在自然景觀方面,東天目山主要表現在峽谷、瀑布、森林、雲海。下面由我來引導大家,一起進行一次山水與人文之旅。各位遊客,東天目山景區有兩個入口,即東入口和西入口,東入口在上陽村,西入口在東天目村,我們現在從東入口進入景區。從東入口進入景區,我們首先要遊覽的是東瀑大峽谷。東瀑大峽谷的起點是龍王塘水庫,終點是東崖瀑布,全程2.5公里。東瀑大峽谷是天目山脈中最為典型的峽谷。峽谷內茂盛的植物,遮天蔽日,原始良好的生態環境,使得眾多動 2物在這裡繁衍生息,這裡是動植物的家園。東瀑大峽谷引人入勝的是幽,最為賞心悅目的是水,一個又一個的水潭,一個又一個的瀑布,水與石在幽靜的環境中組成了一幅又一幅的美麗圖畫。水是峽谷中的靈魂,也是峽谷中的童話。

【龍王塘】中國叫龍王塘的地方很多,但這不妨礙這個小湖也叫龍王塘,東天目山景區有兩個龍王塘,一個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另一個在西入口,我們姑且叫西龍王塘和東龍王塘吧。開發東天目山景區的高興集團總部在餘杭徑山鎮,有趣的是,高興集團總部所在地也叫龍王塘。這是巧合還是天意呢?別小看東天目山的龍王塘,這個名字可是大有來頭的。明朝劉伯溫說中國地脈有南、北、中三龍,北龍在太行山,中龍在岷山,但不知道南龍在哪裡。劉伯溫用伏羲八卦測定方位,從通州駕舟渡海南下,到浙江海鹽,開始看到群山,知道那是南龍的盡頭,於是登陸往西走,最終認定南龍在天目山。《東天目山志》說“南龍之次有臨安,其龍脈自天目山分入錢塘。”所以《山海經》稱天目山為龍首山,首就是頭,說天目山是南龍的頭。因為天目山是南龍,所以東天目山用龍命名的地方特別多,龍王塘大概也是這樣來的。

【大溪灘】各位遊客,現在我們到達的地方叫大溪灘。也許有的遊客會問,這裡為什麼叫大溪灘,我的回答也許會讓您失望,這裡自古就叫大溪灘,當地山民們世世代代這樣叫下來,已經沒人能說清這裡為什麼叫大溪灘了,就像沒人能說清水為什麼要叫水一樣。我想,也許原先這裡是一個很大的溪灘吧?大溪灘是東入口景交車的終點站,也是景區滑道的下站。在這停車調頭場的下方,有兩個水潭,它們分別叫青龍潭、紫龍潭。請看對面的山,兩山中間夾著的小山包,當地人叫紫龍筋。有龍吧?從大溪灘起,我們才真正開始了峽谷之旅。

【石敢當】前面的大石頭叫石敢當。這塊石頭為什麼叫石敢當呢?石敢當又是什麼呢?上面雕刻或書寫“石敢當”或“泰山石敢當”的小石碑或小石人,一般立於居住的房屋前後、路巷岔口、村落周邊、橋樑兩側、河道岸邊,主要起驅邪作用。靈石崇拜是一種十分原始並且流行廣泛的宗教習俗,它形成於史前社會。石敢當就是靈石的一種。關於石敢當,有一個民間傳說,康熙年間,好幾任知縣到臨安縣上任沒有幾天,就死在任上。一個姓黃的知縣知道這事後,就帶了一位風水先生一同到臨安赴任。風水先生察明是縣衙前山頂的一座寶塔之影正落在縣太爺公座上面,前幾任縣令都因為不能經受寶塔的壓力而死去。於是就在縣衙前面立了塊石碑,石碑上刻“石敢當”三字。從此之後,縣衙每任縣令都沒出過事。石敢當又叫“泰山石敢當”,一般是一塊石碑,而這裡的石敢當是一塊大石頭。民間傳說這塊大石頭是樑代志公法師從別的地方移來,用來鎮山避邪,東天目山共有四塊,東南西北各一塊,到目前為止我們只發現了這一塊,不知另外三塊在哪個地方。這塊石敢當下面有個洞,穿越這個洞,可以避邪。各位遊客,跟著我一起穿越洞穴吧。

【野馬潭、野馬瀑、猴子潭、猴子瀑】各位遊客,前面的水潭叫野馬潭,野馬潭上的瀑布叫野馬瀑。很多時候,包裝豪華的不一定是好東西,大酒店裡面的小吃不一定有原來的味道,就好像南京夫子廟的小吃,大店怎麼都比不過陋巷。所以好的風景,經常是那些原始的、純自然的,而不是那些人工做作出來的。這裡是純淨與歡快的,水聲陣陣中溪流從亂石中穿過,平緩處形成了個個的水潭,轉折時留下個層層的跌水,激起的迴旋像同一個個眼睛。這裡叫野馬潭,不是因為原先這裡經常有野馬出沒,或者說是到這裡來飲水,南方的深山老林裡是少有野馬的,那麼這裡為什麼叫野馬潭呢?傳說劉伯溫從東瀑大峽谷上東天目山時是清晨,走到野馬潭處時,這裡霧氣正盛,就給這裡取名“野馬潭”、“野馬瀑”。野馬指如奔騰的野馬一樣流動的霧氣,最早把霧比喻成野馬的是莊子,《逍遙遊》中的“野馬也,塵埃也”中的野馬指就是霧。前面的水潭叫猴子潭,潭上的瀑布叫猴子瀑。猴子潭、猴子瀑名字跟東天目山多獼猴有 3關。至今東天目山南麓還有條溝叫猴子溝。如今猴子沒從前多了,但有時還能看到從山樑上呼嘯而過的猴子。

【龍門瀑、三蓮瀑】這個瀑布叫龍門瀑。為什麼叫龍門瀑呢?您看,這個瀑布兩旁的石頭像兩扇門,瀑布從兩扇門中掛下,所以當地人叫龍門瀑。龍門,一般是指的是黃河從壺口咆哮而下的晉陝大峽谷最狹窄的地方,也就是大禹治水時鑿的龍門。有“鯉魚跳龍門”的傳說,每年暮春,有黃鯉魚,從大海以及其它河流,爭相前去龍門。一年之中,能夠跳過龍門的鯉魚,只有七十二條。剛剛跳過龍門的鯉魚,立刻就有云和雨相隨,有天火從鯉魚的後面燒它的尾巴,於是鯉魚化成了龍。這裡的龍門沒有黃河的規模,但東天目山的水屬長江水系,以前,就是下游沒建青山水庫前,春夏間的汛期,從長江、太湖溯流而上的魚也是不計其數的,這些魚是來產籽的。東天目山是道家名山,所以千萬不要小看這個不起眼的龍門瀑,它可是個標誌,是道家的標誌,也就是說,從東入口進入東天目山,過了龍門瀑後,才算真正“入境”。這裡所說的“入境”,意思是進入道家的神聖之地,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仙境。所以那些不計其數的魚只要跳過這個龍門瀑,就算進入仙境了。至於跳過龍門瀑是否能成仙就不得而知了,就像我們經過龍門瀑進入道家神聖之地一樣,當然,感受點仙氣,應該是不成問題的。前面的地方叫三蓮瀑,三蓮瀑由比較平緩的三級相連的小瀑布組成,既相連,每級瀑布的浪花又像盛開的蓮花,所以叫它三蓮瀑。

【金蟾招寶】各位遊客,大家看到前面那塊立在溪邊的大石頭了嗎?轉到石頭後面我們就會發現這塊石頭似乎像一種動物。像什麼呢?(轉到石頭後面,即下山方向時說)是不是像一隻蛤蟆?對,就是蛤蟆。我們叫它金蟾,黃金的金。大家看金蟾的形態,像不像一隻招寶的金蟾啊?對了,這一景就叫“金蟾招寶”。金蟾原是修行多年妖怪,靠打柴為生的劉海用計收服了他,隨後得道成仙,劉海戲金蟾,金蟾吐金錢。他走到哪裡,就把錢撒到那裡,救濟了無數窮人。人們尊敬劉海,感激他,稱他為“活財神”。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劉海,就鑄“金蟾招寶”這一形象。金蟾招寶擺在堂前、桌面等地方,取招財進寶的意思。這裡的金蟾招寶不是鑄造出來的,而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結果,見到它大吉大利。當地人說,用手摸一摸,回家有金屋。不信?摸摸看?說不定摸了後回家揀個金元寶呢,或者是股市牛氣沖天。

【砥柱石】這塊石頭叫砥柱石。中流砥柱,這一成語比喻堅強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體,就像立在江河激流中的砥柱石一樣。東瀑大峽谷的水衝到砥柱石前,形成急速的漩渦,分成兩股流開,砥柱石巍然屹立不動,汛期的場景驚心動魄。

【江南榕柚、七姐妹與七兄弟、天目赤壁】大家請看,這石壁上的樹根,我們叫它江南榕柚。榕樹,桑科,常綠喬木。由於榕樹根系發達,根部常隆起,並凸出地面,它的樹冠如巨傘,因它的造型獨特,令人們對榕樹情有獨鍾。我們這塊石壁上的樹根,並不是榕樹根,叫它榕柚是因為它的像榕樹根。遊道旁邊的這叢樹叫“七姐妹”,遊客朋友們,再望前看,前面還有一叢樹是五棵的,加上往七姐妹方向散落的二棵,剛好也是七棵,我們稱它們為“七兄弟”。往七姐妹方向散落的二棵樹,應該是走向七姐妹的。他們走過去幹什麼呢?求愛嗎?這七姐妹是農家妹還是思凡的七仙女呢?當然這七兄弟應該農家的小夥子,是上山砍柴吧?他們在這風景如畫的地方相遇了,會發生什麼故事呢?後來又怎麼變成樹了呢?有興趣的遊客可以編一個瑰麗的民間故事出來,也許您編的這個故事會一直流下去呢。這塊巨大的石壁叫天目赤壁。大家聽到“赤壁”二字,也許馬上會聯想到長江上的赤壁,還會想到一千多年前一場著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爭,那就是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赤壁因戰爭而聞名。天目赤壁是這個東瀑大峽谷裡延綿幾百米、高數十丈的一塊絕壁。明朝4才子徐文長輔佐胡宗憲抗倭,後來胡宗憲遭到排擠,徐文長也隨之落魄。徐文長遊東天目山,正是他一生最失意的時候,當他走到這裡時,仰頭看了看這塊很具氣勢的石壁,就對一同遊山的人說,這塊石壁應該叫“天目赤壁”啊。於是“天目赤壁”的名字就此誕生了。也許徐文長看著這塊石壁時想到了赤壁之戰,想到了雄姿英發的周瑜,想到了自已不能像周瑜那樣壯志可酬。“天目赤壁”四個字,也許只是徐文長心中的一聲感嘆而已。

【金魚試水、九子同心、烏龍潭】 各位遊客,順著我手指的方向看溪中的那塊石頭是不是像一條金魚啊?像啊?呵呵!我們叫它“金魚試水”。請看這棵樹,叫九子同心。九棵樹出自同一個根部,其實它只是一棵樹。九,在中華民族的數字概念當中寓含多的意思,九子同心,就是眾人同心。前面隱藏在樹蔭下的水潭叫烏龍潭。烏龍潭深不見底,從上看下去幽暗神祕,也許先人因為這樣而叫它烏龍潭。不過烏龍潭名字的來源還有另外一個說法,原先,東天目山的二仙峰下有個黑驢庵,黑驢庵的開山祖師叫希都和尚,希都和尚有一頭黑驢,驢脖子上掛一隻鈴鐺,叫“響驢”。有一天,希都趕著“響驢”上山,走到現在這個地方,把“響驢”拴到樹上,停下來歇息。這時,“響驢”莫明其妙地叫了起來,好像恐懼不安。不一會兒,風雷大作,一條烏黑的龍從下面溪中的水潭裡鑽出來向空中飛去。這件事傳了開去,從此人們就把這地方叫“烏龍潭”。

【半壁江山】各位遊客,這個地方叫“半壁江山”。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好幾次南北分裂的局面,這種局面對於北方或者南方來說,都只是“半壁江山”。臨安這個地名的沿革,就跟中國歷史上南北分裂的局面有很大關係。三國時,孫權分餘杭縣立臨水縣,東晉永嘉南渡初,改臨水縣為臨安縣,取臨時安定的意思,北宋靖康之難後,趙構在杭州建都,改杭州為臨安,恢復臨安為臨水,南宋結束,杭州把臨安這個地名還給了臨水。南宋理宗嘉熙時,施樞任浙東轉運司幕屬,後來又任越州府(今紹興)幕僚。施樞到東天目山遊覽,走到這個地方時,說右邊的巖壁與山體渾然一體,而左邊的巖壁只有孤零零的半截,只有半壁江山。施樞遊東天目山後留下了一首詩,其中“亂石鳴灘溪過九,飛泉瀉瀑塹分三”寫的就東瀑大峽谷的景觀。半壁江山是東瀑大峽谷內最幽的瀑布,也可叫“幽簾瀑”,與氣勢恢巨集的東崖瀑布形成景觀上的互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裡也堪稱東瀑大峽谷的半壁江山。

【毛竹林】過了半壁江山再往上走,就是毛竹林了。半壁江山幽靜,而到了毛竹林就豁然開朗了。毛竹林,顧名思義就是有毛竹的林子。這裡是個休閒場所,各位遊客可以在這裡歇歇腳,喝口茶,然後觀賞一下溪景、山景。

【石龍背】各位遊客,這裡叫石龍背。有多個駝峰或者說是波峰浪谷的石頭造型像不像一條恐龍的背脊啊?這條石龍整個身子都埋在地裡,而只露出它的背脊,是不是隻看到冰山一角啊?有道是“觀一斑而知全豹”,可以想像這條石龍有多大啊。從遊道進入石龍背請小心滑倒,站在石龍背上看水時,請遊客朋友保持離水二米的安全距離。

【雙龍戲珠、石亂無章】雙龍戲珠是東瀑水與西瀑水的交匯處。兩條瀑布從各自的峽谷流出在這裡交匯,是不是像兩條龍啊?您看溪中有個小島,那就是珠。雙龍戲珠是兩條龍戲耍(或搶奪)一顆火珠。從漢代開始,雙龍戲珠就成為一種吉祥喜慶的的像徵。後來多用於裝飾圖紋,表現在建築彩畫和高貴豪華的器皿裝飾上。雙龍的形制以裝飾的面積而定,如果是長條形的,兩條龍就對稱狀地設在左右兩邊,呈行龍姿態。如果是正方形或是圓形的,兩條龍則是上下對角排列,上為降龍,下為升龍。不管是何種排列,火珠都在中間,顯示出活潑生動的氣勢。5 遊客朋友們,請看溪中。這裡的亂石成群,毫無章法,我們叫它“石亂無章”,取“雜亂無章”諧音。這裡地方瘦水期瘦骨嶙峋,豐水期會捲起千堆雪。

【迎客杜鵑】這棵從岩石上斜生到棧橋旁的植物叫天目杜鵑。您看她的姿態是不是在迎客呀?她彷彿在說,歡迎各位朋友光臨東天目山!所以我們叫她“迎客杜鵑”。天目杜鵑,又叫雲錦杜鵑、千花杜鵑,杜鵑花科,杜鵑花屬。主要生長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四川等地海拔600—20__ 米的山間林中。它的高度能達到三至四米,花期5月,頂生總狀傘形花序,一棵植株開花時呈千朵萬朵景像,所以又叫雲錦杜鵑、千花杜鵑。天目杜鵑喜溫和氣候,酸性土壤。

【孔雀開屏、龍鳳呈祥】各位遊客,這塊巖巖叫“孔雀開屏”。您看,這塊岩石上半部分被樹遮蔽得小了,而下半部分呈扇形展開一直延伸到水邊,像不像一隻開屏的孔雀啊。會開屏的孔雀都是雄性的。孔雀開屏是用來求偶,吸引雌孔雀的注意的。每年春季,特別是三四月份,孔雀開屏最多。這隻石孔雀開屏是吸引誰呢?雌的石孔雀?還是哪位漂亮的遊客啊?呵呵。當然孔雀開屏也是為了保護自己。在孔雀的大尾屏上,有五色金翠線紋,其中散佈著許多近似圓形的“眼狀斑”,這種斑紋從內到外是由紫、藍、褐、黃、紅等顏色組成的。一旦遇到敵人而又來不及逃避時,孔雀便突然開屏,然後抖動它“沙沙”作響,很多的眼狀斑隨之亂動起來,敵人畏懼於這種“多眼怪獸”,也就不敢冒然前進了。這個地方叫“龍鳳呈祥”,龍指的是蜿蜒奔流而下的溪瀑,鳳指的是溪岸上斜生的樹枝樹梢,一條龍,眾多鳳顯現出龍鳳呈祥的意境。在中國傳統的吉祥圖案中,《龍鳳呈祥》是很好看的一種。畫面上,龍、鳳各居一半。龍是升龍,張口旋身,回首望鳳;鳳是翔鳳,展翅翹尾,舉目眺龍。周圍瑞雲朵朵,一派祥和之氣。遊客朋友們,進入龍鳳呈祥,我們彷彿走進了瑞雲朵朵,一派祥和氣氛的仙境,取這個名字,是為了祝福到東天目山來旅遊的每一位遊客。過了龍鳳呈祥,離東瀑就不遠了。

【濟公井】這個潭叫濟公井。為什麼叫濟公井呢?這跟濟公的傳說有關。當初杭州靈隱寺擴建需要木材,濟公就到天目山來化緣,濟公化到的木材不是僱人拉回去的,而是走水路的,這個水路不是通常的水路,而是地底下的水路。傳說這個水潭就是水路的入口,杭州靈隱寺內的那口井就是出口。濟公作法,木頭從這個水潭中塞進去,就從杭州靈隱寺的井裡出來了。這種運輸方法比我們現在的還要先進還要有效啊。從那以後,這個水潭就叫濟公井了。

【東崖瀑布】“千丈飛泉破碧空,白雲堆裡駕長虹”,這句詩是明代詩人羅萬化描寫東崖瀑布的。各位遊客,現在我們看到的從高高的懸崖上掛下來的瀑布就是東崖瀑布。東崖瀑布簡稱東瀑。我們一路而來的峽谷之所以叫東瀑大峽谷,就是因為峽谷的盡頭是東瀑,東瀑是整個峽谷景觀一絕,它與西瀑一起組成東天目山老八景之一“懸崖瀑布”。東瀑高達86米。左邊的山峰叫香廬峰,右邊的山峰叫龍鬚峰,東瀑從兩峰之間的白龍池飛奔而下,玉珠飛濺,聲如洪鐘,氣勢非凡,很有銀河落九州的氣勢;豐水期瀑布落勢更是奔放,一瀉而下,雷霆萬鈞,像萬馬奔騰,勢不可擋。遊客朋友們,大家可以在這裡拍照,以資留念。在觀瀑臺上觀瀑拍照時,請注意安全,不要離瀑布太近。

【杜鵑小徑】各位遊客,在欣賞完了氣勢恢巨集的東瀑後,我們要走一段小徑,這段小徑通往西瀑大森林,通往索道下站。這段小徑叫杜鵑小徑,之所以叫杜鵑小徑,是因為小徑兩旁的山坡上有許多千年天目杜鵑,春天,可以看到一叢叢像彩雲像錦緞一樣的杜鵑花,很是美麗。當然,這裡也有杜鵑鳥,偶而也能聽到杜鵑鳥的叫聲。6 各位遊客,大家好!我們現在的位置在西瀑休閒小廣場,海拔350 米。西瀑大森林由西崖瀑布和萬松林兩部份組成,西瀑由多級瀑布組成,總落差達360米左右,萬松林也叫萬鬆巖,是長在岩石上的一大片原始森林。我們正對面看到的就是西瀑,左邊的森林就是萬松林,現在我們沿著瀑布往上走。

【人字瀑】 這條瀑布叫人字瀑,因瀑頂岩石凹凸不平的原因,中等以上水量時瀑水會形成一個“人” 字,因此叫它“人字瀑”。

【龍女瀑】各位遊客,前面的這條瀑布叫龍女瀑,瀑布水清如玉,夏日仍舊冰涼冰涼,瀑下有潭,四周被巖壁包圍。這裡非常清幽,從遠處觀望瀑布,像一位素衣女子立於溪潭之中,因此叫龍女瀑,像小龍女一樣。

【蓮珠瀑】觀賞了龍女瀑後,我們繼續往上走,就到了蓮珠瀑。蓮是蓮花的“蓮”,珠是珍珠的“珠”。連、蓮諧音,就是說,這條瀑布平常水流像連著的珠子那樣往下掛。近代昭明禪寺主持妙明法師把“連”字改成了“蓮”字,以含佛義。

【觀音瀑】 這個瀑布叫觀音瀑,又稱“小黃果樹”,落差60多米,豐水期瀑寬達二十多米,落勢奔放,雷霆萬鈞。福建武夷山龍川大峽谷中,也有個觀音瀑,因整個瀑布的水流形成一個白衣飄渺、衣袂翩然的側面觀音像而得名,而這裡的觀音瀑,據當地人說,是南海觀世音菩薩曾經在這裡現身,普渡眾生,後來才叫它觀音瀑的。

【北斗七星、七星潭、七星瀑】各位遊客,這沿路而上的七塊石頭叫北斗七星。之所以叫北斗七星,不僅僅是因為這七塊石頭的形態、位置像北斗星,更主要的是因為有個美麗的傳說。先說說北斗星吧。北斗七星屬大熊星座的一部分,位於大熊的背部和尾巴。這七顆星中有6 顆是 2 等星,一顆是 3等星。從鬥身上端開始到斗柄的末尾,我國古代分別把它們叫作: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通過鬥口的兩顆星,也就是“天璇”和“天樞”連線,朝鬥口方向延長約5倍遠,可以見到一顆和北斗七星差不多亮的星星,這就是北極星。認星歌有:“認星先從北斗來,由北往西再展開。”初學認星者可以從北斗七星依次來找其它星座了。季節不同,北斗七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也不盡相同。因此,我國古人就根據它的位置變化來確定季節:“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北斗七星君是中國道教崇奉的七位星神,他們分別是天樞星,又叫貪狼星;天璇星,又叫巨門 7星;天璣星,又叫廉貞星;天權星,又叫文曲星;玉衡星,又叫祿存星;開陽星,又叫武曲星;搖光星,又叫破軍星。傳說,每年暮春是七位星君的休假期,到了這個時期,每當晴朗的夜晚,七位星君就從天上下凡來到人間,有一年他們降落到了東天目山,路過這裡時,坐下來休息。這時,空中烏雲集積,突然雷電交加,七位星君臉色聚變,匆匆升空。雷雨後,這裡就留下了像天上北斗一樣的七塊石頭,大家看,這石頭北斗的斗柄是朝東的。至於為什麼雷雨會使星君匆匆升空就沒人知道了。因為這七塊石頭叫北斗七星,所以這個水潭就叫七星潭,這個瀑布就叫七星瀑了。

【西嶺垂虹】西瀑從大仙峰與二仙峰峰頂峽谷流出,常有彩虹,橋架兩峰,水經過白雲窩,像紫色的長練飄然而下,飛濺起雪白的珍珠,綿延一萬丈,瀑布到這裡,竄入虹橋,狂歡而去。這景叫“西嶺垂虹”。有一說法,就是眼前這座橋叫“虹橋”,虹橋是觀瀑最佳的位置。

【梅公橋】 各位遊客,這座橋又叫梅公橋。為什麼叫梅公橋呢?這得從東天目山用電說起。東天目山是臨安最早用電的地方。郁達夫在1934年寫了一篇關於東天目山的遊記。遊記中有這樣一段話:“東天目山自己有發電機,裝有寺內專用的電燈,這一點卻有普陀的那個大旅館似的文昌閣有點相像。”在三十年代的中國,電是稀罕的東西,不要說在山區見不到電,就是杭州、上海,點電燈也不是十分普及的。那麼東天目山的電是從哪裡來的呢?這就要說到那位大名鼎鼎的京劇藝術表演家梅蘭芳先生了。梅蘭芳1932年秋到東天目山。在昭明寺得到方丈妙明法師的熱情款待,使梅蘭芳先生很是感激,於是他想為昭明寺辦點實事。那天晚上,梅蘭芳先生點蠟燭照明,不小心碰翻了蠟燭臺,濺了身油漬,忽然想到了電燈。幾個月後梅蘭芳先生向昭明寺捐了一臺美國進口的柴油發電機,就這樣藏在深山裡的昭明寺用上了電。隔了一年,郁達夫先生來東天目山遊覽,見寺內有電燈,也很驚喜,就把這事寫進了文章裡。為了紀念梅蘭芳先生這位大施主,就把這座橋命名為“梅公橋”。這就是這座橋名字的來歷。

【禪林古道】 過了梅公橋,就離昭明禪寺不遠了。現在我們所走的路是古道,我們叫它“禪林古道”。這條古道,從南朝梁代到現在已經有1500年曆史了。從前的東天目山是從裡村上山的,從裡村至昭明寺有上山古道,所以自古以來裡村就有很多人以抬轎為生,據裡村人說,裡村有十頂轎子終年抬遊客上山下山。從昭明寺出來後,往梅家下山,所以通往梅家的古道是下山的路。從梅家有古道通西天目山。這條古道上曾走過多少僧人、多少香客、多少文人墨客、多少慕名而來的遊客已無法統計了,幾百年前,一千年前走在古道上的人,早已離我們而去,而這條古道還在。幾百後,一千年後,我們以及很多走過這條古道的後人,也會離更後面的人遠去,而這條古道還會在。因此,這條古道是東天目山歷史的見證。

【杉樹王】 各位遊客,這棵樹我們叫它“杉樹王”。杉樹屬松科,常綠喬木。高可達30 米,胸徑3米,樹幹端直,樹形整齊。這棵杉樹年輪已超過千年,是東天目山為數不多的千年杉之一。清乾隆時的文元禪師,有次上山時路經杉樹王,深深為樹王崢嶸挺拔、氣宇軒昂的神韻所歎服。禪師感嘆自然造化後,坐在樹冠下納涼小憩。吸一口樹香,頓覺神清氣爽,精神倍增。等禪師起身要走,拿取放在樹下的禪杖時,不料那禪杖竟變得非常沉重,像牢牢粘在了地上,怎麼用力也拿不起來。禪師就高聲念道:“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怪,這樣一念,禪師就輕鬆地拿起了禪杖。所以可別小看了這棵杉樹王,當你在樹王下休息後,拿不起東西時,就趕快念“阿彌陀佛”吧。

【守山神樹】 8前面遊步道上一左一右的兩棵松樹叫“守山神樹”。清朝末年,有一天,有個樵夫拿著斧鋸來到這兩棵松樹下,要砍掉這兩棵樹用來燒碳。當第一斧子砍到左邊這棵樹上時,沒發生什麼事,但第二斧子砍向左邊這棵樹時,不知怎麼搞的,沒砍到這棵樹,而砍到了自己的腿,腿上的鮮血濺到了左邊這棵樹的斧傷上,樹的斧傷立即就癒合了。樵夫來不及包紮自己的傷口,倒頭就拜,口中說:“不知是神樹,冒犯了。”這件事傳開後,從此再無人敢砍這兩棵樹。有人說,這兩棵樹是守昭明禪寺的神樹。各位遊客,東天目山綠樹成蔭,植物茂盛,空氣中負氧離子高,是真正的森林氧吧。據科學測定,這裡空氣中的負氧離子高達3 萬,高於城市300倍。大家在這裡登山遊覽,身體可能會有點疲勞,但頭腦卻十分清新,這就是空氣負氧離子高的緣故。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大樹全是柳杉。柳杉為杉科、柳杉屬。別名:長葉柳杉、寶樹、沙羅樹、孔雀杉。常綠喬木,高可達 40米,雌雄同株異花,為中國原產種,多分佈於長江以南各省區。柳杉以根皮入藥。全年可採,鮮用或晒乾,性苦寒。可以解毒殺蟲,也可用於治療癬瘡。成片的柳杉在其它地方的廟宇周圍不多見,只有東、西天目山有大片的柳杉群存在。據當地人說,天目山的柳杉是從日本移栽過來的。在古代,東天目山與日本佛教界關係十分密切,常有日本僧徒到東天目山來求學。據說,日本佛教臨濟宗就是東天目山傳過去的。在日本,柳杉是一種專門用來雕刻佛像的材料,與佛教有著很深的淵源,因此來中國求學的日本僧徒把柳杉樹種作為一種禮品帶到中國來是完全有可能的。俗話說,天下名山僧佔多。古寺名剎一般都座落在風景秀麗,古木參天的名山中,山因寺院而有靈氣,寺因為山而聞名,兩者相依,相輔相成,東天目也不例外。東天目山的佛教源遠流長。建於東漢永平10年的洛陽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的第一站。前來傳教的兩位僧人一位叫摩騰,一位叫竺法蘭。據《佛藏巨集明集》記載:“漢明帝永平中,摩騰、竺法蘭以佛經西至天目。”由此可見,天目山的佛教,是西域佛教傳入國內的同一時期傳入的。上面的寺院叫昭明禪寺,分上下兩院,我們現在要到的是上院。上院始建於樑大同年間,以後幾度毀廢又幾度重建,目前的寺院是近些陸續恢復重建的,有天王殿、韋馱殿、大雄寶殿、觀音殿、藏經閣等。說起昭明禪寺,不得不提到兩個人,一個人是志公禪師,另一個是昭明太子。志公禪師,原名志寶,傳說是他母親從鷹巢中揀來的,因此他的形體十分古怪,手無手掌,腳無腳板,手腳像兩對鷹爪。寶誌天生好靜,喜歡盤腿而坐,一進寺廟,見佛就拜。京城有名的方丈悟玄大和尚見他法緣不淺,就為他剃了度。寶誌跟著悟玄大和尚刻苦學習,潛心悟道,最終成了蜚聲京城的大和尚,並收梁武帝為皈依弟子,成了梁武帝的師傅。樑天監七年,就是公元508 年,梁武帝問志公:“國家有沒有災難?”志公用手指著喉嚨和頸部不說話,暗示40年後樑朝的侯景之亂,梁武帝不明白,又問志公:“朕能活幾歲?”志公默默地沒有回答。一天,志公向梁武帝請求,離宮去東天目山修行,當時有個道士正要東天目山建道觀,梁武帝讓志公和道士各顯法術,誰的標記先到,東天目山就歸誰。於是道士放飛白鶴,志公擲飛錫杖,錫杖先到東天目山上空,一聲巨響,錫杖掉到了東天目山峰頂。白鶴聞聲,不覺一驚,收起翅膀,落在了附近另一座山上。錫杖掉的地方就是現在大仙峰,白鶴落的地方就是鶴山,鶴山腳下的村叫白鶴村。公元514年志公禪師以97 歲高齡圓寂於東天目山。昭明,南朝梁武帝太子蕭統死後的諡號,世稱昭明太子。昭明太子,字德施,南蘭陵人,梁武帝的長子,他小時候就很有才氣,而且深通禮儀,性情純孝仁厚。昭明太子對文學深有研究,招集文人學士,廣集古今書籍3萬卷,編整合《文選》30 卷。《昭明文選》是中國古 9代第一部文學作品選集,選編了先秦至樑以前的各種文體代表作品,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舊時讀書人有“《文選》爛,秀才半”的說法。據說,昭明太子是在無錫顧山編的《文選》,就在顧山昭明太子遇見了慧娘,並一見鍾情。等到《文選》編好,昭明太子終於要回京城去了。臨別的馬上,他說:“慧如,紫蓋香車迎你回京。”慧如站在馬下悽悽地望向他,無語凝噎。半晌才輕輕地取出一物放在太子掌心,說:“從前有個婦人滴淚成血,化做相思豆,如今我用一對紅豆送君,如果君早日歸來,我應當不會有這樣的厄運,不然的話,日後望你見豆如見人吧。”昭明太子就這樣離別而去,歸來杳杳無期。果然不出慧娘所料,世事絕沒有太子想的那樣簡單,他要娶她,遭到的何止一方責難?他是太子也一樣,他大,大過平民百姓,大不過禮法森嚴如天。“宮門深似海”啊,慧娘相思成疾,當太子再來時,已經是紅顏零落青草稀了。太子並沒有哀哭嚎叫,只是親手栽下兩顆紅豆,黯然回京。回京後因落水受傷,一病不起,幾個月後去世,年僅三十一歲。昭明太子種的兩株紅豆樹,幾百年後倏然合抱,樹幹併為一體,上枝仍分為二。唐朝詩人王維從江陰經過,見紅豆樹心裡有所感觸,寫下了著名的《紅豆》詩,流傳天下——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昭明太子到東天目山來修禪應該在這件事之前。作為南朝梁武帝統治的區域,佛教聖地就數天目山了,“八方香客雲集來,十煙火散江南。”昭明太子到天目山來修禪也是理所當然的了。現在人們流傳關於昭明太子來天目山的故事,東、西天目留下了關於昭明的許多古蹟。著名的佛教大乘經典《金剛經》,其中「三十二分則」的編輯,就是昭明太子在天目山所作。原本長篇連貫的經文,經過他整理成為容易傳誦理解的三十二個分則,各段並補充濃縮精要的副標題。因為昭明太子來天目山像郁達夫說的那樣“很有詩意”,所以《臨安志》、《於潛志》(從前東天目屬臨安縣,西天目屬於潛縣)都詳細記載了這件事,結果搞得東、西天目都有洗眼池、分經臺。分經臺當然是分《金剛經》的,而洗眼池,據說是太子分經勞累造成雙目失明,用池裡的水一洗給治好了。昭明禪寺是太子去世後才賜名的。現分經臺與洗眼池尚未開放,請遊客們諒解。東天目山是韋馱菩薩的道場,就像普陀山是觀音菩薩的道場,九華山是地藏王菩薩的道場一樣。道場是佛教用語,它與根據地、領地、管轄區的意思相近。韋馱是護法天神,他手中的法器叫降魔金剛杵,俗稱“韋馱鞭”,專打妖魔鬼怪。天下的寺廟中幾乎都供有韋馱菩薩,而且全是立像,唯獨東天目山的韋馱是坐像,原因就是這裡是他的道場。天下的寺廟裡只有九華山沒供有韋馱菩薩,據說,早先韋馱在地藏王手下當差,韋馱是鎮魔降妖的主帥,他鐵面無私,執法嚴明,凡是妖魔,必須打入地獄,而地藏王要把地獄中的罪鬼全部超度昇天,並立下誓言:“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樣,一個要打,一個要度,經常鬧矛盾,韋馱耐不住氣,就自動離任而去,從此,九華山就再也看不到韋馱的像了。韋馱從九華山出走,到了哪兒呢?就是到了東天目山,後來東天目山就成了韋馱菩薩的道場了。歷代天目山名僧都與皇家有密切聯絡,除了志公禪師外,有五代十國時的洪湮禪師、清順治時的玉林禪師、清乾隆時的文元禪師,前兩位是帝師,後一位是帝友,此外應詔進京賜號、賜袈、賜缽、賜東西的禪師還有白雲禪師、中峰禪師、慧中國師、志逢禪師、東溟法師等不下幾十人。1963年,海燈法師來到東天目山昭明禪寺,與仁善、益西等師徒三代相聚,在東天目山修禪習武,為東天目山留下了一段佳話。在我們右面的山上有個鐘樓,原有銅鐘一口,重達萬斤,為樑代所鑄。現在我們將看到的這口鐘為清代所鑄,鐘上銘有“敕賜東天目昭明禪院”字樣。也就是說,這口鐘是清代皇上所賜,這也充分說明昭明禪寺與清王朝的關係非同一般。各位遊客,昭明禪寺原為禪宗,是臨濟宗的中興之地。現為淨土宗,是當代名僧淨空法師力薦的寺院。寺院為清靜修行的地方,進入寺院後,請不要大聲喧譁,以免打擾僧人修行。現在請大家隨我一起進入昭明禪寺。10各位遊客,大家好!我們今天對東天目山景區遊覽就要結束了。其實東天目山很大,我們只是遊覽了目前已開發的區塊,還有許多未開發的,但景色迷人的地方無法去遊覽,有些遺憾,不過留點懸念也是好的,這樣才會有想像的空間,才會有更好的回味。歡迎大家再次來東天目山景區。對我的導遊有什麼不滿之處,請您指正。祝大家旅遊愉快,謝謝!

浙江天目山的導遊詞 篇18

各位團友,現在我們驅車前往天目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從臨安到天目山大約有45分鐘車程,在此我向大家介紹一下天目山概況。

天目山所在之處在3.5億年前還是一片汪洋,後經地殼運動漸漸隆起,特別是在1.5億年前的燕山期地殼構造運動中經火山噴發形成天目山主體。火山運動塑造了天目山的輪廓,而冰川活動則對山體進行了精心雕鑿,對岩石進行解剖和搬運,塑造出天目山千姿百態的造型。全山有4溪、5潭、6洞、7澗、8臺、9池、12巖、27石、28峰,構成一幅巧奪天工的山水圖畫。

天目山分東天目、西天目。古書有記載:“有兩峰,峰頂各一池,左右相對,名曰天目。”我們今天將遊覽的是西天目山的景點。東天目在有關部門的努力下,正加緊開發。

西天目山具有悠久而又獨特的歷史,是集儒、道、佛三大傳統文化於一體的宗教文化名山。

西天目山還是植被非常豐富的名山,由於天目山地處中亞熱帶北緣,屬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所以形成了獨特的高大茂密的原始森林景觀。天目山森林景觀可以“古、大、高、稀、多、美”六字來概括。由於天目山植物資源多,被譽為“物種基因寶庫”、“天然植物園”。這裡還儲存著冰川時期遺留的孑遺植物,如野銀杏等。還有天目鐵木、天目瓊花、獨蒜蘭等天目山特有的及以天目命名的樹種。這體現了天目山森林景觀的“稀”。天目山自然保護區有高等植物2160餘種,動物2300餘種。天目山有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物件的動、植物各35種;以“天目”命名的動、植物分別為48種、37種。

天目山因擁有獨特的植物資源和良好的森林植被,早在1956年即被林業部劃為森林禁伐區,到1986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96年,它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網路吸納,成為我國15個MAB成員之一。

天目山由於具有獨特的自然、人文條件,吸引了無數名人學士來此觀光旅遊。他們為天目山留下了不少文藝佳作,如樑代昭明太子的《文選》,唐代李白、白居易的詩,近代藝術大師徐悲鴻的畫,民國郁達夫的散文,當代書法家沙孟海、郭仲選等人的墨寶等等。

天目山每年有200余天霧氣籠罩,氣候獨特,故盛產名茶,以天目青頂為代表。另外,天目筍乾、天目筍豆等均為老少皆宜的土特產。在天目山的賓館、飯店還可品嚐到水芹菜、白果等有益於人體保健的特色山菜,讓你一飽口福。

現在,我們進入自然保護區。下面我向大家介紹自然保護區的遊客須知,首先是和進各城市公園一樣,“不得折一草一木”。還有一條特殊的就是:“不得在野外抽菸,不得帶火種上山。”另外送給大家一句旅遊順口溜:“進山只留下腳印,出山只帶去照片。”希望大家能記住並遵守。

各位團友,現在我們的車已抵達禪源寺前,請各位帶好隨身物品下車,我們的遊覽將從這裡開始。

禪源寺原本是雙清莊址,明洪熙元年(1420xx年)由智粵和尚在舊址上修建,並首次剃度弟子,成為佛教活動場所。經過幾代禪師經營,粗具規模,卻於元末被兵火毀滅。清康熙四年(1665年),玉琳國師重興道場。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皇帝賜“禪源寺”匾額懸於天王殿。當時香火極盛,後光緒皇帝賜“福佑潛城”額懸於寺中。1941年4月15日,遭日軍飛機轟炸,被毀。

各位團友,請看山門。因匾額毀於兵火,現在門扉“禪源寺”三字由著名書法家商向前題寫。現在請隨我進山門。大家看這棵蒼勁的古羅漢松,是300餘年前玉琳國師所栽,歷盡滄桑,仍生機勃勃。

走過這道門就進了韋馱殿。韋馱菩薩是佛界三十二諸天之首,是護法天神。相傳在釋迦牟尼涅磐後,帝釋天手持七寶瓶準備取下佛牙舍利回去建塔供養,時有羅剎鬼躲在帝釋天身後乘其不備突然竊取佛牙舍利。韋馱奮不顧身,急起直追,剎那間把羅剎鬼抓獲並奪回佛牙舍利。因其能驅除邪魔,保護佛祖佛法,所以成為菩薩。你看,那手中的法器降魔金剛杵,俗稱“韋馱鞭”,就有驅魔的作用。天目山是韋馱道場。

浙江天目山的導遊詞 篇19

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來到我們美麗的東天目山。首先自我介紹一下:我是東天目山景區導遊某某。在接下去的的遊程中,由我為大家作景區講解。很高興能為大家服務,忠心希望大家遊程愉快。如果大家有什麼問題或要求可以及時向我提出,我將竭盡我的權利與義務為大家服務!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在東天目山景區的西入口(東入口)。在這裡先向各位介紹一下東天目山風景區的概況。東天目山,地處浙江省西北部臨安市境內,距臨安市區25 公里,東距杭州68 公里,南距千島湖163 公里,西距黃山225 公里,北與安吉、寧國(安徽)兩縣相毗。天目山,“鳳舞龍飛,俯控吳越,獅蹲象踞,雄鎮東南”,是大都會杭州的發孕地,由東西兩山組成,兩峰對峙,相距10 公里,東天目高1479 米,西天目高1506 米,《山海經》裡叫“龍首山”,又叫“浮玉山”。戰國時開始有“天目山”的叫法,因兩峰之頂,各有自然形成的一個水池,如兩隻眼睛仰望天空,所以叫“天目”。 天目山屬江南古陸,被視為浙西眾山之祖。距今3.5 億年前,東天目山所在的地方是一片汪洋,後經地殼運動漸漸隆起。特別是距今1.5 億年前的燕山期地殼構造運動中,由火山噴發形成了天目山的主體。火山運動勾畫出了天目山的輪廓,而冰川運動則對天目山的主體進行了精心刻畫,對岩石進行了解剖和搬運,雕塑出了天目山千姿百態的形體。天目山是長江和浙江(上游叫新安江,中游叫富春江,下游叫錢塘江,整條江叫浙江,浙江省以江命名)流域的分水嶺,它構成了長江“金三角”的屋脊。天目山主長800 公里,自浙皖地境進入後,在浙江境內留下長 130 公里、寬30 公里的巨大脊樑,最後投入東海,又延伸到嵊泗列島,最後沒入太平洋深處。它的主要親脈有:湖州的莫干山、池州的九華山、嘉興的秦山、上海的鬆群九峰、無錫的惠山、錫山等。 東天目山為道家“三十四洞天”,名字叫“太微元蓋”,是道家名山,漢代道教大宗張道陵曾修道於這裡,東晉那個寫《抱朴子》的葛洪曾在這裡煉丹;同時東天目山也是佛教聖地,自樑代志公法師開山以來,已有 1500 年的歷史了。東天目山歷代以來有名的僧人很多,特別是唐朝代以後,名僧輩出,成為臨濟宗的中興之地。據當地老人說,從前東天目山有“三宮六院”,宮指的是道觀,院指的是寺院。現道觀已無處可尋了,只有裡村還可以找到紫陽宮的遺址,而寺院尚存佛教界名聲很大的昭明禪寺。 東天目山不僅具有燦爛的道教和佛教文化,大自然更賜予了奇異秀麗的山水風光。在古代,東天目山有八景,我們叫老八景,它們分別是:仙峰遠眺、雲海奇觀、經臺秋風、平溪夜月、蓮花石座、玉劍飛橋、懸崖瀑布、古殿棲雲。現在的東天目山景區分五個區塊,它們分別是:桃樹灣度假區,我們叫它“休閒勝地”;東瀑大峽谷,我們叫它“山水畫廊”;西瀑大森林,我們叫它“朝佛之路”;昭明大禪院,我們叫它“佛教聖地”;天目大仙峰,我們叫它“成佛之路”。在自然景觀方面,東天目山主要表現在峽谷、瀑布、森林、雲海。下面由我來引導大家,一起進行一次山水與人文之旅。 各位遊客,東天目山景區有兩個入口,即東入口和西入口,東入口在上陽村,西入口在東天目村,我們現在從東入口進入景區。從東入口進入景區,我們首先要遊覽的是東瀑大峽谷。東瀑大峽谷的起點是龍王塘水庫,終點是東崖瀑布,全程2.5 公里。東瀑大峽谷是天目山脈中最為典型的峽谷。峽谷內茂盛的植物,遮天蔽日,原始良好的生態環境,使得眾多動 2 物在這裡繁衍生息,這裡是動植物的家園。東瀑大峽谷引人入勝的是幽,最為賞心悅目的是水,一個又一個的水潭,一個又一個的瀑布,水與石在幽靜的環境中組成了一幅又一幅的美麗圖畫。水是峽谷中的靈魂,也是峽谷中的童話。

【龍王塘】 中國叫龍王塘的地方很多,但這不妨礙這個小湖也叫龍王塘,東天目山景區有兩個龍王塘,一個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另一個在西入口,我們姑且叫西龍王塘和東龍王塘吧。開發東天目山景區的高興集團總部在餘杭徑山鎮,有趣的是,高興集團總部所在地也叫龍王塘。這是巧合還是天意呢?別小看東天目山的龍王塘,這個名字可是大有來頭的。明朝劉伯溫說中國地脈有南、北、中三龍,北龍在太行山,中龍在岷山,但不知道南龍在哪裡。劉伯溫用伏羲八卦測定方位,從通州駕舟渡海南下,到浙江海鹽,開始看到群山,知道那是南龍的盡頭,於是登陸往西走,最終認定南龍在天目山。《東天目山志》說“南龍之次有臨安,其龍脈自天目山分入錢塘。”所以《山海經》稱天目山為龍首山,首就是頭,說天目山是南龍的頭。因為天目山是南龍,所以東天目山用龍命名的地方特別多,龍王塘大概也是這樣來的。

【大溪灘】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到達的地方叫大溪灘。也許有的遊客會問,這裡為什麼叫大溪灘,我的回答也許會讓您失望,這裡自古就叫大溪灘,當地山民們世世代代這樣叫下來,已經沒人能說清這裡為什麼叫大溪灘了,就像沒人能說清水為什麼要叫水一樣。我想,也許原先這裡是一個很大的溪灘吧?大溪灘是東入口景交車的終點站,也是景區滑道的下站。在這停車調頭場的下方,有兩個水潭,它們分別叫青龍潭、紫龍潭。請看對面的山,兩山中間夾著的小山包,當地人叫紫龍筋。有龍吧?從大溪灘起,我們才真正開始了峽谷之旅。

【石敢當】 前面的大石頭叫石敢當。這塊石頭為什麼叫石敢當呢?石敢當又是什麼呢?上面雕刻或書寫“石敢當”或“泰山石敢當”的小石碑或小石人,一般立於居住的房屋前後、路巷岔口、村落周邊、橋樑兩側、河道岸邊,主要起驅邪作用。靈石崇拜是一種十分原始並且流行廣泛的宗教習俗,它形成於史前社會。石敢當就是靈石的一種。關於石敢當,有一個民間傳說,康熙年間,好幾任知縣到臨安縣上任沒有幾天,就死在任上。一個姓黃的知縣知道這事後,就帶了一位風水先生一同到臨安赴任。風水先生察明是縣衙前山頂的一座寶塔之影正落在縣太爺公座上面,前幾任縣令都因為不能經受寶塔的壓力而死去。於是就在縣衙前面立了塊石碑,石碑上刻“石敢當”三字。從此之後,縣衙每任縣令都沒出過事。石敢當又叫“泰山石敢當”,一般是一塊石碑,而這裡的石敢當是一塊大石頭。民間傳說這塊大石頭是樑代志公法師從別的地方移來,用來鎮山避邪,東天目山共有四塊,東南西北各一塊,到目前為止我們只發現了這一塊,不知另外三塊在哪個地方。這塊石敢當下面有個洞,穿越這個洞,可以避邪。各位遊客,跟著我一起穿越洞穴吧。

【野馬潭、野馬瀑、猴子潭、猴子瀑】 各位遊客,前面的水潭叫野馬潭,野馬潭上的瀑布叫野馬瀑。很多時候,包裝豪華的不一定是好東西,大酒店裡面的小吃不一定有原來的味道,就好像南京夫子廟的小吃,大店怎麼都比不過陋巷。所以好的風景,經常是那些原始的、純自然的,而不是那些人工做作出來的。這裡是純淨與歡快的,水聲陣陣中溪流從亂石中穿過,平緩處形成了個個的水潭,轉折時留下個層層的跌水,激起的迴旋像同一個個眼睛。這裡叫野馬潭,不是因為原先這裡經常有野馬出沒,或者說是到這裡來飲水,南方的深山老林裡是少有野馬的,那麼這裡為什麼叫野馬潭呢?傳說劉伯溫從東瀑大峽谷上東天目山時是清晨,走到野馬潭處時,這裡霧氣正盛,就給這裡取名“野馬潭”、“野馬瀑”。野馬指如奔騰的野馬一樣流動的霧氣,最早把霧比喻成野馬的是莊子,《逍遙遊》中的“野馬也,塵埃也”中的野馬指就是霧。 前面的水潭叫猴子潭,潭上的瀑布叫猴子瀑。猴子潭、猴子瀑名字跟東天目山多獼猴有 3 關。至今東天目山南麓還有條溝叫猴子溝。如今猴子沒從前多了,但有時還能看到從山樑上呼嘯而過的猴子。

【龍門瀑、三蓮瀑】 這個瀑布叫龍門瀑。為什麼叫龍門瀑呢?您看,這個瀑布兩旁的石頭像兩扇門,瀑布從兩扇門中掛下,所以當地人叫龍門瀑。龍門,一般是指的是黃河從壺口咆哮而下的晉陝大峽谷最狹窄的地方,也就是大禹治水時鑿的龍門。有“鯉魚跳龍門”的傳說,每年暮春,有黃鯉魚,從大海以及其它河流,爭相前去龍門。一年之中,能夠跳過龍門的鯉魚,只有七十二條。剛剛跳過龍門的鯉魚,立刻就有云和雨相隨,有天火從鯉魚的後面燒它的尾巴,於是鯉魚化成了龍。這裡的龍門沒有黃河的規模,但東天目山的水屬長江水系,以前,就是下游沒建青山水庫前,春夏間的汛期,從長江、太湖溯流而上的魚也是不計其數的,這些魚是來產籽的。東天目山是道家名山,所以千萬不要小看這個不起眼的龍門瀑,它可是個標誌,是道家的標誌,也就是說,從東入口進入東天目山,過了龍門瀑後,才算真正“入境”。這裡所說的“入境”,意思是進入道家的神聖之地,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仙境。所以那些不計其數的魚只要跳過這個龍門瀑,就算進入仙境了。至於跳過龍門瀑是否能成仙就不得而知了,就像我們經過龍門瀑進入道家神聖之地一樣,當然,感受點仙氣,應該是不成問題的。 前面的地方叫三蓮瀑,三蓮瀑由比較平緩的三級相連的小瀑布組成,既相連,每級瀑布的浪花又像盛開的蓮花,所以叫它三蓮瀑。

【金蟾招寶】 各位遊客,大家看到前面那塊立在溪邊的大石頭了嗎?轉到石頭後面我們就會發現這塊石頭似乎像一種動物。像什麼呢?(轉到石頭後面,即下山方向時說)是不是像一隻蛤蟆?對,就是蛤蟆。我們叫它金蟾,黃金的金。大家看金蟾的形態,像不像一隻招寶的金蟾啊?對了,這一景就叫“金蟾招寶”。金蟾原是修行多年妖怪,靠打柴為生的劉海用計收服了他,隨後得道成仙,劉海戲金蟾,金蟾吐金錢。他走到哪裡,就把錢撒到那裡,救濟了無數窮人。人們尊敬劉海,感激他,稱他為“活財神”。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劉海,就鑄“金蟾招寶”這一形象。金蟾招寶擺在堂前、桌面等地方,取招財進寶的意思。這裡的金蟾招寶不是鑄造出來的,而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結果,見到它大吉大利。當地人說,用手摸一摸,回家有金屋。不信?摸摸看?說不定摸了後回家揀個金元寶呢,或者是股市牛氣沖天。

【砥柱石】 這塊石頭叫砥柱石。中流砥柱,這一成語比喻堅強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體,就像立在江河激流中的砥柱石一樣。東瀑大峽谷的水衝到砥柱石前,形成急速的漩渦,分成兩股流開,砥柱石巍然屹立不動,汛期的場景驚心動魄。

【江南榕柚、七姐妹與七兄弟、天目赤壁】 大家請看,這石壁上的樹根,我們叫它江南榕柚。榕樹,桑科,常綠喬木。由於榕樹根系發達,根部常隆起,並凸出地面,它的樹冠如巨傘,因它的造型獨特,令人們對榕樹情有獨鍾。我們這塊石壁上的樹根,並不是榕樹根,叫它榕柚是因為它的像榕樹根。 遊道旁邊的這叢樹叫“七姐妹”,遊客朋友們,再望前看,前面還有一叢樹是五棵的,加上往七姐妹方向散落的二棵,剛好也是七棵,我們稱它們為“七兄弟”。往七姐妹方向散落的二棵樹,應該是走向七姐妹的。他們走過去幹什麼呢?求愛嗎?這七姐妹是農家妹還是思凡的七仙女呢?當然這七兄弟應該農家的小夥子,是上山砍柴吧?他們在這風景如畫的地方相遇了,會發生什麼故事呢?後來又怎麼變成樹了呢?有興趣的遊客可以編一個瑰麗的民間故事出來,也許您編的這個故事會一直流下去呢。 這塊巨大的石壁叫天目赤壁。大家聽到“赤壁”二字,也許馬上會聯想到長江上的赤壁,還會想到一千多年前一場著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爭,那就是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赤壁因戰爭而聞名。天目赤壁是這個東瀑大峽谷裡延綿幾百米、高數十丈的一塊絕壁。明朝 4 才子徐文長輔佐胡宗憲抗倭,後來胡宗憲遭到排擠,徐文長也隨之落魄。徐文長遊東天目山,正是他一生最失意的時候,當他走到這裡時,仰頭看了看這塊很具氣勢的石壁,就對一同遊山的人說,這塊石壁應該叫“天目赤壁”啊。於是“天目赤壁”的名字就此誕生了。也許徐文長看著這塊石壁時想到了赤壁之戰,想到了雄姿英發的周瑜,想到了自已不能像周瑜那樣壯志可酬。“天目赤壁”四個字,也許只是徐文長心中的一聲感嘆而已。

【金魚試水、九子同心、烏龍潭】 各位遊客,順著我手指的方向看溪中的那塊石頭是不是像一條金魚啊?像啊?呵呵!我們叫它“金魚試水”。 請看這棵樹,叫九子同心。九棵樹出自同一個根部,其實它只是一棵樹。九,在中華民族的數字概念當中寓含多的意思,九子同心,就是眾人同心。 前面隱藏在樹蔭下的水潭叫烏龍潭。烏龍潭深不見底,從上看下去幽暗神祕,也許先人因為這樣而叫它烏龍潭。不過烏龍潭名字的來源還有另外一個說法,原先,東天目山的二仙峰下有個黑驢庵,黑驢庵的開山祖師叫希都和尚,希都和尚有一頭黑驢,驢脖子上掛一隻鈴鐺,叫“響驢”。有一天,希都趕著“響驢”上山,走到現在這個地方,把“響驢”拴到樹上,停下來歇息。這時,“響驢”莫明其妙地叫了起來,好像恐懼不安。不一會兒,風雷大作,一條烏黑的龍從下面溪中的水潭裡鑽出來向空中飛去。這件事傳了開去,從此人們就把這地方叫“烏龍潭”。

【半壁江山】 各位遊客,這個地方叫“半壁江山”。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好幾次南北分裂的局面,這種局面對於北方或者南方來說,都只是“半壁江山”。臨安這個地名的沿革,就跟中國歷史上南北分裂的局面有很大關係。三國時,孫權分餘杭縣立臨水縣,東晉永嘉南渡初,改臨水縣為臨安縣,取臨時安定的意思,北宋靖康之難後,趙構在杭州建都,改杭州為臨安,恢復臨安為臨水,南宋結束,杭州把臨安這個地名還給了臨水。南宋理宗嘉熙時,施樞任浙東轉運司幕屬,後來又任越州府(今紹興)幕僚。施樞到東天目山遊覽,走到這個地方時,說右邊的巖壁與山體渾然一體,而左邊的巖壁只有孤零零的半截,只有半壁江山。施樞遊東天目山後留下了一首詩,其中“亂石鳴灘溪過九,飛泉瀉瀑塹分三”寫的就東瀑大峽谷的景觀。半壁江山是東瀑大峽谷內最幽的瀑布,也可叫“幽簾瀑”,與氣勢恢巨集的東崖瀑布形成景觀上的互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裡也堪稱東瀑大峽谷的半壁江山。

【毛竹林】 過了半壁江山再往上走,就是毛竹林了。半壁江山幽靜,而到了毛竹林就豁然開朗了。毛竹林,顧名思義就是有毛竹的林子。這裡是個休閒場所,各位遊客可以在這裡歇歇腳,喝口茶,然後觀賞一下溪景、山景。

【石龍背】 各位遊客,這裡叫石龍背。有多個駝峰或者說是波峰浪谷的石頭造型像不像一條恐龍的背脊啊?這條石龍整個身子都埋在地裡,而只露出它的背脊,是不是隻看到冰山一角啊?有道是“觀一斑而知全豹”,可以想像這條石龍有多大啊。從遊道進入石龍背請小心滑倒,站在石龍背上看水時,請遊客朋友保持離水二米的安全距離。

【雙龍戲珠、石亂無章】 雙龍戲珠是東瀑水與西瀑水的交匯處。兩條瀑布從各自的峽谷流出在這裡交匯,是不是像兩條龍啊?您看溪中有個小島,那就是珠。雙龍戲珠是兩條龍戲耍(或搶奪)一顆火珠。從漢代開始,雙龍戲珠就成為一種吉祥喜慶的的像徵。後來多用於裝飾圖紋,表現在建築彩畫和高貴豪華的器皿裝飾上。雙龍的形制以裝飾的面積而定,如果是長條形的,兩條龍就對稱狀地設在左右兩邊,呈行龍姿態。如果是正方形或是圓形的,兩條龍則是上下對角排列,上為降龍,下為升龍。不管是何種排列,火珠都在中間,顯示出活潑生動的氣勢。 5 遊客朋友們,請看溪中。這裡的亂石成群,毫無章法,我們叫它“石亂無章”,取“雜亂無章”諧音。這裡地方瘦水期瘦骨嶙峋,豐水期會捲起千堆雪。

【迎客杜鵑】 這棵從岩石上斜生到棧橋旁的植物叫天目杜鵑。您看她的姿態是不是在迎客呀?她彷彿在說,歡迎各位朋友光臨東天目山!所以我們叫她“迎客杜鵑”。天目杜鵑,又叫雲錦杜鵑、千花杜鵑,杜鵑花科,杜鵑花屬。主要生長浙江、安徽、江西、 福建、廣東、廣西、湖南、四川等地海拔600—20xx 米的山間林中。它的高度能達到三至四米,花期5 月,頂生總狀傘形花序,一棵植株開花時呈千朵萬朵景像,所以又叫雲錦杜鵑、千花杜鵑。天目杜鵑喜溫和氣候,酸性土壤。

【孔雀開屏、龍鳳呈祥】 各位遊客,這塊巖巖叫“孔雀開屏”。您看,這塊岩石上半部分被樹遮蔽得小了,而下半部分呈扇形展開一直延伸到水邊,像不像一隻開屏的孔雀啊。會開屏的孔雀都是雄性的。孔雀開屏是用來求偶,吸引雌孔雀的注意的。每年春季,特別是三四月份,孔雀開屏最多。 這隻石孔雀開屏是吸引誰呢?雌的石孔雀?還是哪位漂亮的遊客啊?呵呵。當然孔雀開屏也是為了保護自己。在孔雀的大尾屏上,有五色金翠線紋,其中散佈著許多近似圓形的“眼狀斑”,這種斑紋從內到外是由紫、藍、褐、黃、紅等顏色組成的。一旦遇到敵人而又來不及逃避時,孔雀便突然開屏,然後抖動它“沙沙”作響,很多的眼狀斑隨之亂動起來,敵人畏懼於這種“多眼怪獸”,也就不敢冒然前進了。 這個地方叫“龍鳳呈祥”,龍指的是蜿蜒奔流而下的溪瀑,鳳指的是溪岸上斜生的樹枝樹梢,一條龍,眾多鳳顯現出龍鳳呈祥的意境。在中國傳統的吉祥圖案中,《龍鳳呈祥》是很好看的一種。畫面上,龍、鳳各居一半。龍是升龍,張口旋身,回首望鳳;鳳是翔鳳,展翅翹尾,舉目眺龍。周圍瑞雲朵朵,一派祥和之氣。遊客朋友們,進入龍鳳呈祥,我們彷彿走進了瑞雲朵朵,一派祥和氣氛的仙境,取這個名字,是為了祝福到東天目山來旅遊的每一位遊客。過了龍鳳呈祥,離東瀑就不遠了。

【濟公井】 這個潭叫濟公井。為什麼叫濟公井呢?這跟濟公的傳說有關。當初杭州靈隱寺擴建需要木材,濟公就到天目山來化緣,濟公化到的木材不是僱人拉回去的,而是走水路的,這個水路不是通常的水路,而是地底下的水路。傳說這個水潭就是水路的入口,杭州靈隱寺內的那口井就是出口。濟公作法,木頭從這個水潭中塞進去,就從杭州靈隱寺的井裡出來了。這種運輸方法比我們現在的還要先進還要有效啊。從那以後,這個水潭就叫濟公井了。

【東崖瀑布】 “千丈飛泉破碧空,白雲堆裡駕長虹”,這句詩是明代詩人羅萬化描寫東崖瀑布的。各位遊客,現在我們看到的從高高的懸崖上掛下來的瀑布就是東崖瀑布。東崖瀑布簡稱東瀑。我們一路而來的峽谷之所以叫東瀑大峽谷,就是因為峽谷的盡頭是東瀑,東瀑是整個峽谷景觀一絕,它與西瀑一起組成東天目山老八景之一“懸崖瀑布”。東瀑高達86 米。左邊的山峰叫香廬峰,右邊的山峰叫龍鬚峰,東瀑從兩峰之間的白龍池飛奔而下,玉珠飛濺,聲如洪鐘,氣勢非凡,很有銀河落九州的氣勢;豐水期瀑布落勢更是奔放,一瀉而下,雷霆萬鈞,像萬馬奔騰,勢不可擋。遊客朋友們,大家可以在這裡拍照,以資留念。在觀瀑臺上觀瀑拍照時,請注意安全,不要離瀑布太近。

【杜鵑小徑】 各位遊客,在欣賞完了氣勢恢巨集的東瀑後,我們要走一段小徑,這段小徑通往西瀑大森林,通往索道下站。這段小徑叫杜鵑小徑,之所以叫杜鵑小徑,是因為小徑兩旁的山坡上有許多千年天目杜鵑,春天,可以看到一叢叢像彩雲像錦緞一樣的杜鵑花,很是美麗。當然,這裡也有杜鵑鳥,偶而也能聽到杜鵑鳥的叫聲。 6 各位遊客,大家好!我們現在的位置在西瀑休閒小廣場,海拔350 米。西瀑大森林由西崖瀑布和萬松林兩部份組成,西瀑由多級瀑布組成,總落差達360 米左右,萬松林也叫萬鬆巖,是長在岩石上的一大片原始森林。我們正對面看到的就是西瀑,左邊的森林就是萬松林,現在我們沿著瀑布往上走。

【人字瀑】 這條瀑布叫人字瀑,因瀑頂岩石凹凸不平的原因,中等以上水量時瀑水會形成一個“人” 字,因此叫它“人字瀑”。

【龍女瀑】 各位遊客,前面的這條瀑布叫龍女瀑,瀑布水清如玉,夏日仍舊冰涼冰涼,瀑下有潭,四周被巖壁包圍。這裡非常清幽,從遠處觀望瀑布,像一位素衣女子立於溪潭之中,因此叫龍女瀑,像小龍女一樣。

【蓮珠瀑】 觀賞了龍女瀑後,我們繼續往上走,就到了蓮珠瀑。蓮是蓮花的“蓮”,珠是珍珠的“珠”。連、蓮諧音,就是說,這條瀑布平常水流像連著的珠子那樣往下掛。近代昭明禪寺主持妙明法師把“連”字改成了“蓮”字,以含佛義。

【觀音瀑】 這個瀑布叫觀音瀑,又稱“小黃果樹”,落差60 多米,豐水期瀑寬達二十多米,落勢奔放,雷霆萬鈞。福建武夷山龍川大峽谷中,也有個觀音瀑,因整個瀑布的水流形成一個白衣飄渺、衣袂翩然的側面觀音像而得名,而這裡的觀音瀑,據當地人說,是南海觀世音菩薩曾經在這裡現身,普渡眾生,後來才叫它觀音瀑的。

【北斗七星、七星潭、七星瀑】 各位遊客,這沿路而上的七塊石頭叫北斗七星。之所以叫北斗七星,不僅僅是因為這七塊石頭的形態、位置像北斗星,更主要的是因為有個美麗的傳說。先說說北斗星吧。北斗七星屬大熊星座的一部分,位於大熊的背部和尾巴。這七顆星中有 6 顆是 2 等星,一顆是 3 等星。從鬥身上端開始到斗柄的末尾,我國古代分別把它們叫作: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通過鬥口的兩顆星,也就是“天璇”和“天樞”連線,朝鬥口方向延長約 5 倍遠,可以見到一顆和北斗七星差不多亮的星星,這就是北極星。認星歌有:“認星先從北斗來,由北往西再展開。”初學認星者可以從北斗七星依次來找其它星座了。季節不同,北斗七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也不盡相同。因此,我國古人就根據它的位置變化來確定季節:“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北斗七星君是中國道教崇奉的七位星神,他們分別是天樞星,又叫貪狼星;天璇星,又叫巨門 7 星;天璣星,又叫廉貞星;天權星,又叫文曲星;玉衡星,又叫祿存星;開陽星,又叫武曲星;搖光星,又叫破軍星。傳說,每年暮春是七位星君的休假期,到了這個時期,每當晴朗的夜晚,七位星君就從天上下凡來到人間,有一年他們降落到了東天目山,路過這裡時,坐下來休息。這時,空中烏雲集積,突然雷電交加,七位星君臉色聚變,匆匆升空。雷雨後,這裡就留下了像天上北斗一樣的七塊石頭,大家看,這石頭北斗的斗柄是朝東的。至於為什麼雷雨會使星君匆匆升空就沒人知道了。 因為這七塊石頭叫北斗七星,所以這個水潭就叫七星潭,這個瀑布就叫七星瀑了。

【西嶺垂虹】 西瀑從大仙峰與二仙峰峰頂峽谷流出,常有彩虹,橋架兩峰,水經過白雲窩,像紫色的長練飄然而下,飛濺起雪白的珍珠,綿延一萬丈,瀑布到這裡,竄入虹橋,狂歡而去。這景叫“西嶺垂虹”。有一說法,就是眼前這座橋叫“虹橋”,虹橋是觀瀑最佳的位置。

【梅公橋】 各位遊客,這座橋又叫梅公橋。為什麼叫梅公橋呢?這得從東天目山用電說起。東天目山是臨安最早用電的地方。郁達夫在1934 年寫了一篇關於東天目山的遊記。遊記中有這樣一段話:“東天目山自己有發電機,裝有寺內專用的電燈,這一點卻有普陀的那個大旅館似的文昌閣有點相像。”在三十年代的中國,電是稀罕的東西,不要說在山區見不到電,就是杭州、上海,點電燈也不是十分普及的。那麼東天目山的電是從哪裡來的呢?這就要說到那位大名鼎鼎的京劇藝術表演家梅蘭芳先生了。梅蘭芳1932 年秋到東天目山。在昭明寺得到方丈妙明法師的熱情款待,使梅蘭芳先生很是感激,於是他想為昭明寺辦點實事。那天晚上,梅蘭芳先生點蠟燭照明,不小心碰翻了蠟燭臺,濺了身油漬,忽然想到了電燈。幾個月後梅蘭芳先生向昭明寺捐了一臺美國進口的柴油發電機,就這樣藏在深山裡的昭明寺用上了電。隔了一年,郁達夫先生來東天目山遊覽,見寺內有電燈,也很驚喜,就把這事寫進了文章裡。為了紀念梅蘭芳先生這位大施主,就把這座橋命名為“梅公橋”。這就是這座橋名字的來歷。

【禪林古道】 過了梅公橋,就離昭明禪寺不遠了。現在我們所走的路是古道,我們叫它“禪林古道”。這條古道,從南朝梁代到現在已經有1500 年曆史了。從前的東天目山是從裡村上山的,從裡村至昭明寺有上山古道,所以自古以來裡村就有很多人以抬轎為生,據裡村人說,裡村有十頂轎子終年抬遊客上山下山。從昭明寺出來後,往梅家下山,所以通往梅家的古道是下山的路。從梅家有古道通西天目山。這條古道上曾走過多少僧人、多少香客、多少文人墨客、多少慕名而來的遊客已無法統計了,幾百年前,一千年前走在古道上的人,早已離我們而去,而這條古道還在。幾百後,一千年後,我們以及很多走過這條古道的後人,也會離更後面的人遠去,而這條古道還會在。因此,這條古道是東天目山歷史的見證。

【杉樹王】 各位遊客,這棵樹我們叫它“杉樹王”。杉樹屬松科,常綠喬木。高可達30 米,胸徑3 米,樹幹端直,樹形整齊。這棵杉樹年輪已超過千年,是東天目山為數不多的千年杉之一。清乾隆時的文元禪師,有次上山時路經杉樹王,深深為樹王崢嶸挺拔、氣宇軒昂的神韻所歎服。禪師感嘆自然造化後,坐在樹冠下納涼小憩。吸一口樹香,頓覺神清氣爽,精神倍增。等禪師起身要走,拿取放在樹下的禪杖時,不料那禪杖竟變得非常沉重,像牢牢粘在了地上,怎麼用力也拿不起來。禪師就高聲念道:“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怪,這樣一念,禪師就輕鬆地拿起了禪杖。所以可別小看了這棵杉樹王,當你在樹王下休息後,拿不起東西時,就趕快念“阿彌陀佛”吧。

【守山神樹】 8 前面遊步道上一左一右的兩棵松樹叫“守山神樹”。清朝末年,有一天,有個樵夫拿著斧鋸來到這兩棵松樹下,要砍掉這兩棵樹用來燒碳。當第一斧子砍到左邊這棵樹上時,沒發生什麼事,但第二斧子砍向左邊這棵樹時,不知怎麼搞的,沒砍到這棵樹,而砍到了自己的腿,腿上的鮮血濺到了左邊這棵樹的斧傷上,樹的斧傷立即就癒合了。樵夫來不及包紮自己的傷口,倒頭就拜,口中說:“不知是神樹,冒犯了。”這件事傳開後,從此再無人敢砍這兩棵樹。有人說,這兩棵樹是守昭明禪寺的神樹。 各位遊客,東天目山綠樹成蔭,植物茂盛,空氣中負氧離子高,是真正的森林氧吧。據科學測定,這裡空氣中的負氧離子高達3 萬,高於城市300 倍。大家在這裡登山遊覽,身體可能會有點疲勞,但頭腦卻十分清新,這就是空氣負氧離子高的緣故。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大樹全是柳杉。柳杉為杉科、柳杉屬。別名:長葉柳杉、寶樹、沙羅樹、孔雀杉。常綠喬木,高可達 40 米,雌雄同株異花,為中國原產種,多分佈於長江以南各省區。柳杉以根皮入藥。全年可採,鮮用或晒乾,性苦寒。可以解毒殺蟲,也可用於治療癬瘡。成片的柳杉在其它地方的廟宇周圍不多見,只有東、西天目山有大片的柳杉群存在。據當地人說,天目山的柳杉是從日本移栽過來的。在古代,東天目山與日本佛教界關係十分密切,常有日本僧徒到東天目山來求學。據說,日本佛教臨濟宗就是東天目山傳過去的。在日本,柳杉是一種專門用來雕刻佛像的材料,與佛教有著很深的淵源,因此來中國求學的日本僧徒把柳杉樹種作為一種禮品帶到中國來是完全有可能的。 俗話說,天下名山僧佔多。古寺名剎一般都座落在風景秀麗,古木參天的名山中,山因寺院而有靈氣,寺因為山而聞名,兩者相依,相輔相成,東天目也不例外。東天目山的佛教源遠流長。建於東漢永平10 年的洛陽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的第一站。前來傳教的兩位僧人一位叫摩騰,一位叫竺法蘭。據《佛藏巨集明集》記載:“漢明帝永平中,摩騰、竺法蘭以佛經西至天目。”由此可見,天目山的佛教,是西域佛教傳入國內的同一時期傳入的。上面的寺院叫昭明禪寺,分上下兩院,我們現在要到的是上院。上院始建於樑大同年間,以後幾度毀廢又幾度重建,目前的寺院是近些陸續恢復重建的,有天王殿、韋馱殿、大雄寶殿、觀音殿、藏經閣等。 說起昭明禪寺,不得不提到兩個人,一個人是志公禪師,另一個是昭明太子。志公禪師,原名志寶,傳說是他母親從鷹巢中揀來的,因此他的形體十分古怪,手無手掌,腳無腳板,手腳像兩對鷹爪。寶誌天生好靜,喜歡盤腿而坐,一進寺廟,見佛就拜。京城有名的方丈悟玄大和尚見他法緣不淺,就為他剃了度。寶誌跟著悟玄大和尚刻苦學習,潛心悟道,最終成了蜚聲京城的大和尚,並收梁武帝為皈依弟子,成了梁武帝的師傅。樑天監七年,就是公元 508 年,梁武帝問志公:“國家有沒有災難?”志公用手指著喉嚨和頸部不說話,暗示40 年後樑朝的侯景之亂,梁武帝不明白,又問志公:“朕能活幾歲?”志公默默地沒有回答。一天,志公向梁武帝請求,離宮去東天目山修行,當時有個道士正要東天目山建道觀,梁武帝讓志公和道士各顯法術,誰的標記先到,東天目山就歸誰。於是道士放飛白鶴,志公擲飛錫杖,錫杖先到東天目山上空,一聲巨響,錫杖掉到了東天目山峰頂。白鶴聞聲,不覺一驚,收起翅膀,落在了附近另一座山上。錫杖掉的地方就是現在大仙峰,白鶴落的地方就是鶴山,鶴山腳下的村叫白鶴村。公元514 年志公禪師以97 歲高齡圓寂於東天目山。 昭明,南朝梁武帝太子蕭統死後的諡號,世稱昭明太子。昭明太子,字德施,南蘭陵人,梁武帝的長子,他小時候就很有才氣,而且深通禮儀,性情純孝仁厚。昭明太子對文學深有研究,招集文人學士,廣集古今書籍3 萬卷,編整合《文選》30 卷。《昭明文選》是中國古 9 代第一部文學作品選集,選編了先秦至樑以前的各種文體代表作品,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舊時讀書人有“《文選》爛,秀才半”的說法。據說,昭明太子是在無錫顧山編的《文選》,就在顧山昭明太子遇見了慧娘,並一見鍾情。等到《文選》編好,昭明太子終於要回京城去了。臨別的馬上,他說:“慧如,紫蓋香車迎你回京。”慧如站在馬下悽悽地望向他,無語凝噎。半晌才輕輕地取出一物放在太子掌心,說:“從前有個婦人滴淚成血,化做相思豆,如今我用一對紅豆送君,如果君早日歸來,我應當不會有這樣的厄運,不然的話,日後望你見豆如見人吧。”昭明太子就這樣離別而去,歸來杳杳無期。果然不出慧娘所料,世事絕沒有太子想的那樣簡單,他要娶她,遭到的何止一方責難?他是太子也一樣,他大,大過平民百姓,大不過禮法森嚴如天。“宮門深似海”啊,慧娘相思成疾,當太子再來時,已經是紅顏零落青草稀了。太子並沒有哀哭嚎叫,只是親手栽下兩顆紅豆,黯然回京。回京後因落水受傷,一病不起,幾個月後去世,年僅三十一歲。昭明太子種的兩株紅豆樹,幾百年後倏然合抱,樹幹併為一體,上枝仍分為二。唐朝詩人王維從江陰經過,見紅豆樹心裡有所感觸,寫下了著名的《紅豆》詩,流傳天下——紅豆生南國, 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昭明太子到東天目山來修禪應該在這件事之前。作為南朝梁武帝統治的區域,佛教聖地就數天目山了,“八方香客雲集來,十煙火散江南。”昭明太子到天目山來修禪也是理所當然的了。現在人們流傳關於昭明太子來天目山的故事,東、西天目留下了關於昭明的許多古蹟。著名的佛教大乘經典《金剛經》,其中「三十二分則」的編輯,就是昭明太子在天目山所作。原本長篇連貫的經文,經過他整理成為容易傳誦理解的三十二個分則,各段並補充濃縮精要的副標題。因為昭明太子來天目山像郁達夫說的那樣“很有詩意”,所以《臨安志》、《於潛志》(從前東天目屬臨安縣,西天目屬於潛縣)都詳細記載了這件事,結果搞得東、西天目都有洗眼池、分經臺。分經臺當然是分《金剛經》的,而洗眼池,據說是太子分經勞累造成雙目失明,用池裡的水一洗給治好了。昭明禪寺是太子去世後才賜名的。現分經臺與洗眼池尚未開放,請遊客們諒解。 東天目山是韋馱菩薩的道場,就像普陀山是觀音菩薩的道場,九華山是地藏王菩薩的道場一樣。道場是佛教用語,它與根據地、領地、管轄區的意思相近。韋馱是護法天神,他手中的法器叫降魔金剛杵,俗稱“韋馱鞭”,專打妖魔鬼怪。天下的寺廟中幾乎都供有韋馱菩薩,而且全是立像,唯獨東天目山的韋馱是坐像,原因就是這裡是他的道場。天下的寺廟裡只有九華山沒供有韋馱菩薩,據說,早先韋馱在地藏王手下當差,韋馱是鎮魔降妖的主帥,他鐵面無私,執法嚴明,凡是妖魔,必須打入地獄,而地藏王要把地獄中的罪鬼全部超度昇天,並立下誓言:“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樣,一個要打,一個要度,經常鬧矛盾,韋馱耐不住氣,就自動離任而去,從此,九華山就再也看不到韋馱的像了。韋馱從九華山出走,到了哪兒呢?就是到了東天目山,後來東天目山就成了韋馱菩薩的道場了。 歷代天目山名僧都與皇家有密切聯絡,除了志公禪師外,有五代十國時的洪湮禪師、清順治時的玉林禪師、清乾隆時的文元禪師,前兩位是帝師,後一位是帝友,此外應詔進京賜號、賜袈、賜缽、賜東西的禪師還有白雲禪師、中峰禪師、慧中國師、志逢禪師、東溟法師等不下幾十人。1963 年,海燈法師來到東天目山昭明禪寺,與仁善、益西等師徒三代相聚,在東天目山修禪習武,為東天目山留下了一段佳話。 在我們右面的山上有個鐘樓,原有銅鐘一口,重達萬斤,為樑代所鑄。現在我們將看到的這口鐘為清代所鑄,鐘上銘有“敕賜東天目昭明禪院”字樣。也就是說,這口鐘是清代皇上所賜,這也充分說明昭明禪寺與清王朝的關係非同一般。 各位遊客,昭明禪寺原為禪宗,是臨濟宗的中興之地。現為淨土宗,是當代名僧淨空法師力薦的寺院。寺院為清靜修行的地方,進入寺院後,請不要大聲喧譁,以免打擾僧人修行。現在請大家隨我一起進入昭明禪寺。 10 各位遊客,大家好!我們今天對東天目山景區遊覽就要結束了。其實東天目山很大,我們只是遊覽了目前已開發的區塊,還有許多未開發的,但景色迷人的地方無法去遊覽,有些遺憾,不過留點懸念也是好的,這樣才會有想像的空間,才會有更好的回味。歡迎大家再次來東天目山景區。對我的導遊有什麼不滿之處,請您指正。祝大家旅遊愉快,謝謝!

浙江天目山的導遊詞 篇20

大家好!今天,讓我小單導遊帶大家去天目山遊玩。

這兒就是天目山山腳下,上天目山走的全是一級級石階,石階又陡又滑,大家要小心,千萬別摔倒了。

我們來到千丈崖了。大家看,千丈崖中怪石有很多,千丈崖自己也巍然聳立。這裡的石階也不同,更陡更窄更滑。它的左邊是懸崖,右邊是臺階,大家千萬要注意,萬一失足掉下去了,準要粉身碎骨。

走過了千丈崖,就來到了老殿。到老殿時,“七星亭”、“眠牛石”、“千丈崖”、“獅子巖”都被遠遠地拋在後邊。這兒的景色十分壯觀,空氣也十分清新。不過大家要牢記,千萬別亂扔垃圾,不然會破壞這美麗的景色。

到了,這裡就是天目山的山頂——仙人頂。在頂上,如果是夏天,你也感不到炎熱,只會感到涼爽。

在千丈崖的東邊和西邊都有一個天池。池中有許多怪怪的石頭屹立在那,其中有一塊石頭上鑿著“浮玉”這兩個字,據說天目山的原名叫浮玉山,因為山頂東西兩側各有一個天池,天池在左右相望,終年相望,所以故稱天目。

天目山的景色說也說不盡,看也看不完,希望你有空的話自己去細細遊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