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四川都江堰的導遊詞

欄目: 四川導遊詞 / 釋出於: / 人氣:8.85K

四川都江堰的導遊詞

都江堰,成都市代管縣級市,位於成都平原西北邊緣岷江出山口處,因水利工程都江堰而得名;屬四川盆地中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區。下面由小編來給大家分享四川都江堰的導遊詞,歡迎大家參閱。

四川都江堰的導遊詞1

歡迎各位來到都江堰市遊覽。現在我們的車正經過寬敞平直的幸福大道轉上玉壘山公路,去參觀聞名中外的都江堰景區。

大家從成都來,都看到沿途縱橫交錯的河渠,奔湧著盈盈清水,流淌進遠近碧綠的田疇,那就是都江古堰的灌渠。兩千多年以來,古堰把滔滔東瀉的岷江水引到廣袤的成都平原,造就出“天府之國”的富饒和美麗。

在此以前,由於成都平原的地勢是西北高,東南低,從高山連綿的鬆茂峽谷中洶湧而下的浩蕩岷江,一到漲水季節,總是順地勢四下漫流,常常給平原生息的遠古生靈帶來可怕的洪澇災難。後來經過距今大約三千年前的鱉靈治水,才使這片土地初步得到平安。鱉靈的巨大功績,使蜀王杜宇把王位讓給了他,成為開明王朝的第一位蜀王。

而真正把岷江引進平原,締造了“益州天府”的大功臣,則是公元前三世紀的蜀郡太守李冰。是他帶領人民群眾建造了舉世無雙的都江堰工程,非常科學地實現了導江、防洪、引流灌溉的一系列功效。其後,由於都江堰水利受到歷代統治者的重視,設定專門的官員管理,前後有不少為政高明的管理者,又在管理和維護中不斷地將積累的經驗變成規範性的典章制度,使都江堰歷經兩千多年一直髮揮著巨大的水利功能。因此,說都江堰是孕育出四川天府的第一奇功,閃射出中華民族智慧之光的典範,是毫不誇張的。新中國成立以來,都江堰可說是古堰逢春,灌溉面積已由建國時的200萬畝擴充套件到1000多萬畝。都江堰能有此千古長效的偉大功能的奧祕所在。

我想這也是各位今天遊覽的目的吧!現在,我們走上了景區公路,沿途森林夾道,空氣清新,使大家的旅遊有了更好的心情。我們從觀景樓往下游覽。

都江堰鳥瞰

站在樓臺的敞廊上遠看都江堰的水利工程,可以看見岷江從山裡滾滾而來,在拐彎處被一條像魚頭的長壩一分為二,堤壩這邊的江水順玉壘山腳流到一座孤立的山頭前,堤坎矮下去了,而水流都靠著山這邊走向遠方,這就是都江堰的渠首工程。長堤的頭部叫魚咀,堤尾矮下去那段叫飛沙堰,孤立的山頭和玉壘山之間的水道叫寶瓶口。魚咀、飛沙堰、寶瓶口是都江堰的三大主體工程,魚咀用於分水,讓灌溉的水進內江,多餘的水走外江;飛沙堰用於溢洪排沙;寶瓶口用於引流入渠。就是這三部份工程的巧妙配合,奠定了都江堰千古長存的“不壞金身”。今天我們看起來,它們是那樣的簡單。甚至覺得平凡。其實正印證了—句“偉大出於平凡”的格言。都江堰渠首工程蘊涵著極大的科學性,其設計和建造所體現的認識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水平之高,即使是二千多年後的今天,仍然可以稱之為最高水平的成就。等一會我們到了現場再作詳細介紹。指物說理,可能比較容易說明白一些。現在我們去看二王廟。二王廟

二王廟座落於玉壘山麓,是紀念都江堰修建者李冰父子的廟宇。這座廟宇原是紀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南北朝時遷“望帝祠”於郫縣後,為表達對李冰父子功德的崇敬之意,後來這裡就被更名為“崇德廟”;宋朝,由於李冰父子相繼被救封為王,便改崇德廟為“王廟”;到了清代,才正式定名為“二王廟”。

二王廟的建築有五大特點:一是佔地少,僅10072平方米;二是建築密度高,達到60%;三是不強調中軸對稱,這與大多數中國古建築的基本特點相悖;四是上下高差大,有63米;五是規模巨集大,佈局嚴謹,令人賞心悅目,這五大建築特點我們將邊參觀邊體味。

我們從二王廟的後山往下走,經過存放商代古木和供奉元朝地方官吉當普的亭閣。穿過有兩株“仙人鬆”的庭院,就到達廟宇的文物陳列室。在這裡有我國兩位著名畫師的真跡鐫刻在石碑上,他們的名字可謂是家喻戶曉,要問是哪兩位?其實不用我在這裡多說,大家一看畫就知道了,這仕女圖是張大千先生畫的,這奔馬自是徐悲鴻的傑作。大家再看左邊的這個碑,誰能認出這是什麼字?——這本來也不是字,是用來降魔鎮妖的道符,也難怪大家和我一樣“一字不識”。與陳列室平行是二王廟後殿,現在塑的是李冰夫婦的神像。由於李冰父子的豐功偉績,後人早已將他們神化了。我們在二王廟中參觀,自然知道二王是指李冰父子,但我們卻見不到李冰兒子李二郎的塑像。“二郎”是神話中與李冰關係最密切的一人。這個角色的出現,把李冰神話的故事情節又推進一個新階段。但史書從未介紹過李冰兒子,所以李二郎只不過是個傳說中的人物。我們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有人崇拜主席,有人崇拜拿破崙,有人則祟拜劉德華,當時的人卻非常崇拜李冰。偶像又都應該是完美的,李冰沒有兒子,在封建時代有這麼一句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李冰倍受蜀人尊敬和崇拜,自然人們都希望他有一個英雄的兒子,能替他傳宗接代,李二郎這個人物也就由此而產生了。

李二郎這個人物的原型可能是跟隨李冰一起治水的年青人。李二郎代表的不是真有這個人,也不僅是治水的年青人。而是代表了所有和李冰一起治水的堰工的形象。

大殿就是李冰殿。大家知道,戰國時期是一個產生傑出人物的時代。比如墨家墨子,法家的韓非子,儒家的孟子等等。李冰也是這個時代的傑出人物,諸子百家也應有水利家的一席之地。李冰是一名政治家,更是一名傑出的水利科學家。李冰是先秦時期的蜀郡守,相當於現在四川省省長的職位,但蜀郡當時所管轄的區域比現在的四川要小。李冰一方面因為一心為民辦實事,多才能幹,治蜀有方,受到秦王的信任;另一方面,他信任群眾,依靠群眾,用比較現代的話來說,便是“走群眾路線”,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愛戴。只有處理好對上和對下的關係,他才能任職四十年,辦了許多實事造福於民,所以承認李冰是一位偉大水利專家的同時,我們必須得承認,他也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在這尊塑像中,李冰儒雅仁厚、勤於政務的風貌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示。

李冰殿是一座四合院式建築,殿的對面是戲樓。戲樓顧名思義就是唱戲的地方,不過這戲不是唱給凡人看的,而是唱給已被供奉為川主神的李冰看的。每年的農曆六月二十四這天,是二王廟廟會,明清時代,每到這一天,這裡都要唱戲,人們趕廟會敬神、祈福、看戲,甚為熱鬧。1992年後,趕廟會的風俗又重新恢復。

這座塔是“字型檔”,燒紙錢的地方。農曆六月二十四廟會的這一天,這裡總是熱鬧非凡,人們會把紙、錢一些歌頌或讚揚李冰的字、畫從底層塞入燃燒,塔心中空,青煙直上,塔尖有兩隻蛤蟆,大家看清楚了沒有?煙就從蛤蟆嘴中衝出,直上雲霄,這樣天上的李冰就可以知道人們對他的評價了。從戲臺下面走出大門,一條高陡的石階梯,把廟宇顯得巍峨聳高,返身上看,這隸書“二王廟”匾額,為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馮玉祥將軍來都江堰時寫的,在這裡拍照較有紀念意義。

走出二王廟,看到的就是都江堰,也就是岷江的內江,架在江上的鐵索橋,就是著名的安瀾橋。請大家隨我過橋去魚咀參觀。

安瀾橋是我國著名的五大古橋之一,全長320米。最早稱繩橋或竹藤橋,這與它修建的材料有關。到了宋代,改稱“評事橋”,明朝末年毀於戰火。清嘉慶八年(1803),何先德夫婦倡議修建竹索橋,以木板為橋面,旁設扶欄,兩岸行人可安渡狂瀾,故更名“安瀾橋”;民間為紀念何氏夫婦,又稱之為“夫妻橋”。它是溝通內、外江兩岸的交通要道。

橋的原址本來在魚嘴處,1974年因興建外江水閘,經國務院批准,將索橋下移了—百多米,改用鋼索建造。索橋是我國古代人民為征服高山峽谷,急流險灘,利用本地竹木資源建立的懸空過渡橋樑形式之一,是世界索橋建築的典範。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過這晃晃悠悠的橋,去體味如履簿冰的感覺吧,過索橋可是遊都江堰最有樂趣的專案之一呵!

魚咀

大家已經知道,魚咀是都江堰工程的主體部分。站在魚咀的壩口,看岷江迎面而來,經魚咀一隔分為兩股,即外江和內江。魚咀就是分水堤的頭,為什麼要修在這裡呢?起多大作用呢?這就要回到二王廟石崖上刻的“分四六、平潦旱”的兩句話上了。

魚咀主要起分水作用。李冰修建魚嘴,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了韓家壩的穩固性和分水作用,並在此基礎上加工而成,事半功倍,用形似魚嘴的堤壩,把岷江水一分為二,分為內江和外江。由於這段河道的河床外高內低,再加上正有一個彎道,所以魚咀分水後在春耕季節江水流量較小時,主流就有約六成的水進入內江,首先保證了成都平原的農業灌溉用水。洪水季節,流量急增,水位大幅度提高,水勢受河床彎道的制約明顯減少,再由於外江一側江面較寬,內江—側江面較窄,內江的流量會自動低於外江,進水約四成,這樣又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成都平原的防洪難題。這種功用便是都江堰三字經中所說的“分四六、平潦旱”。

魚嘴還具有一定的排沙排石功能;岷江是長江最大的支流之—,它發源於我省松潘縣境內,全長760公里,源頭至此約340公里,基本上算中上游,每年大量的沙石順流而下,根據彎道環流原理,江水在彎道產生的漩流,會將下層的沙石捲到水流上層,大部分便自動被帶入外江一邊而不進內江。魚嘴正處於“正面取水”“側面排沙”的理想位置。80%的沙石從這裡排走,大大減少了內江淤塞之害。

現在的魚咀已是鋼筋混凝土建築,在從前它可是土石做基,用卵石竹籠護堤。就是用川西盛產的竹子編成長長的竹籠橫置壩邊,裡邊塞滿河邊沖積的卵石,一籠接一籠,一層接一層,造成了堅固耐衝又不積水的堤壩。就地取材,方法簡易而效果極好。緊接魚咀的這道長堤叫金剛堤,每年內江淘河起來的泥沙就用來堆積加固堤壩,既保證內江護岸,又解決了泥沙的出路,這就是歲修“三字經”上說的“挖河沙,堆堤岸”。

飛沙堰

金剛堤盡頭處成了一個斜坡,然後是一道矮壩,這就是飛沙堰了。

飛沙堰,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第二個主體工程,這堰修在離堆之側,是一道低壩,堰頂距河床僅2.15米。它的主要功能是為內江洩洪排沙。從魚嘴分進的內江水,被離堆一頂,自然旋流起來,每當夏秋之季水流量大於寶瓶口的可流量時,寶瓶口不能通過的水,主要從飛沙堰洩出,而且旋流所泛起的泥沙也就從飛沙堰一齊流出去。“飛沙”二字的意思就在於不僅溢洪還能排沙。

測量資料表明,內江流量越大,飛沙堰的洩洪能力越強。特大洪水時,從魚嘴分進內江總乾渠的流量可達寶瓶口流量的四倍。75%的內江水可從這裡洩出。當枯水季節,水位低於飛沙堰時,它便成了一道天然節制閘,自動失去了洩洪功能,保證了成都平原的灌溉。資料還表明,在飛沙堰第二次利用彎道流體力學原理,排走江水含沙量的約15%。魚嘴已排沙80%,流向成都平原的水流含沙量就只佔5%左右了。

寶瓶口

寶瓶口是都江堰系統工程的關鍵環節。寶瓶口是內江水進入成都平原的咽喉,猶如瓶口一樣,嚴格控制著江水進人成都平原的流量,當寶瓶口的進水量飽和(約700立方米/秒)後,無論岷江發生多大的洪水,寶瓶口也拒之“口”外,概不容納。這種穩定的進水量,對成都平原的農業、灌溉、防洪、運輸等都產生了特大效益。

寶瓶口旁的這小山叫離堆。

選擇在寶瓶口位置開鑿離堆是極其科學的。它使內江水經過一段流程後水勢便於控制,水質進一步澄清,然後被迎面獨立的離堆頂託江水,創造了飛沙堰洩洪排沙的功能和寶瓶口的瓶頸效用。保證了成都平原的防洪和灌溉。所以說,在寶瓶口位置開鑿離堆,決定了整個渠首工程的佈局。兩千多年前的李冰能利用岷江和玉壘山的山形水勢,設計出這樣妙絕古今的水利樞紐工程,是何等的了不起!都江堰所展示的我國古代水利科學水平,難道不值得我們為之感到自豪,感到振奮嗎!

四川都江堰的導遊詞2

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世界文化遺產地都江堰。我是你們的導遊。

我們今天的遊覽路線是,從秦堰樓下去,依次參觀二王廟、安瀾索橋、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最後我們在離堆公園門口集合登車。整個行程大約需要兩個小時。在遊覽過程中,請大家愛護景區環境,緊跟團隊,以免走失;同時,希望大家記號我們的停車位置和車牌號,以及我的聯絡方式。

先為大家介紹一下景區概況。都江堰修建於公元前256年的秦昭王時期,蜀郡首李冰率民眾耗時約20_年修建而成,距今已經有20_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年代最久遠,並且依然發揮巨大效益的無壩引水工程。難怪餘秋雨先生會說:“我以為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

都江堰工程由魚嘴、飛沙堰和寶瓶口三大部分組成。現在我暫且不講飛沙堰如何排水防洪,也不講寶瓶口怎樣控制水量。重點給各位講講都江堰的渠首部分魚嘴。大家順著我手指的方向看去,位於江心位置形如魚嘴的就是魚嘴分水堤。

魚嘴為都江堰水利工程奠定了至關重要的三大基礎,我個人對它做一個總結,就是巧奪天工的一個“巧”字!

第一個巧:分四六,平澇旱。

大家請看,面對滾滾而來的岷江水,河床中央的魚嘴將它一分為二:一條外江繼續擔任主河床的作用;一條內江為都江堰新建的引水道。當年李冰特別將內江的河床深度挖到低於外江河床三尺三,又使外江的河床寬度寬於內江河床九丈九。這樣一來,岷江水流量小的時候,六成的水就流入內江,保證了成都平原的農業灌溉用水。到了洪水季節,岷江水流量大增,河床寬廣的外江就會容納近六成水流量,以免成都平原遭受洪澇之災。這種功能就是二王廟石崖上刻著的六個字—-分四六,平澇旱。

魚嘴的第二巧,就是它發揮了排沙排石的功能。

由於都江堰處於岷江中游,所以,上游大量的沙石順流而下。根據河水在彎道處的環流原理,江水衝擊在彎道的崖壁上會產生漩流,將下層的沙石捲到水流表層;並且,水流越大卷起的沙石越多,因而大部分的沙石都會自動被帶到外江而不會進入內江。同時,魚嘴又處於“正面取水,側面排沙”的理想位置。因此80%的沙石就會從這裡排走,這樣就大大的減少了內江淤塞之害。

第三個巧:中流砥柱

大家設想,在沒有鋼筋水泥的兩千多年前,眼前這個固若金湯的魚嘴堤壩是用什麼材料構築的呢?李冰巧妙的使用土石和裝有卵石的竹籠,互相連線,形成堤壩。因為用料簡陋,歷朝歷代有不少人想要改變工程用料。元代官員曾在魚嘴這一關鍵部位鑄造一個一萬六千斤的鐵龜;明代地方官又以鐵牛鎮守魚嘴,但是都被洪水沖走,以失敗告終。直到明代御史盧翊巡查四川考察水利時提出,只有李冰用竹籠裝卵石的古法才符合以柔克剛的自然規律。把竹子編成竹籠,用竹籠裝卵石,層疊堆垛,連線成壩才能減少堤壩斷裂的可能,加上卵石之間的空隙可使水緩慢滲出,也就減少了潰壩的危險,從而形成既堅固耐衝又不積水的堤壩。同時,由於工程修建時不追求一勞永逸,取材因陋就簡,所以每年的歲修又可使都江堰實現持續更新,體現了因勢利導樸實無華的東方思路。

當然,僅有魚嘴的作用是不夠的,都江堰的三大工程是相互依存,共為體系的。

四川都江堰的導遊詞3

各位朋友大家好!都江堰被譽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全國著名的旅遊勝地。今天,就由小夢來陪大家一起暢遊都江堰,瞭解水利工程,祝大家吃好喝好玩好睡好。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鎮,是中國建設於古代並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是由齊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於公元265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巨集大水利工程。大家都知道二郎神吧,二郎神便是李冰的兒子,由於李冰無子,傳說而來。為紀念父子倆,修建了我們旁邊的這座二王廟,也是觀看都江堰最好的觀景點。今天,我們來一個逆向思維——倒著走。都江堰主要分為三個部分,魚嘴、飛沙堰和寶瓶口,今天,我們先從魚嘴看起。

魚嘴分水堤又稱魚嘴,因其形狀像一張鱷魚的嘴巴而得名,昂頭於岷江江心,將岷江分為內外兩江,東邊的內江用於灌溉農田,西邊的外江則用於排洪。魚嘴主要起到兩個作用:四六分水,二八分沙。二八分沙是指沉澱在河床上的泥沙經過魚嘴上的一顆顆排列整齊的小石頭,而使其外江的沙佔八成,內江的沙佔二成。這樣,灌溉農田的水就會十分清澈,因為大多數泥沙已被外江排走。四六分水則根據季節的變化而變化,大家請看旁邊的幾個小島,冬春季江水較枯,水流經幾個小島而繞成S型,使其主流直衝內江,內江進水量約6成,外江進水量約4成;而夏季雨水增多,水位上漲,洶湧的水勢不再受小島所影響,主流直衝外江,內、外江江水的比例便會自動顛倒:內江進水量約4成,外江進水量約6成。就是這樣的魚嘴,保證了當地人民在枯水期的農田用水以及人民生活用水,又在洪水期防範了洪水氾濫的發生,真是功不可沒。當然,沒有幾個小島和百丈堤、榪槎、金剛堤的協助,魚嘴也不可能完美地完成任務,這也告訴我們,在生活中,我們也需要朋友的互幫互助。

現在我們奔向下一站——飛沙堰溢洪道。飛沙堰具有瀉洪、排沙和調節水量的顯著功能,主要在洪水期將寶瓶口多餘的內江水排到外江,如果遇到特大洪水,它還會自行潰堤,讓江水流入洩洪道,使大量江水迴歸岷江正流,以保證成都百姓不受洪水災害。它的第二大功能就是排沙,當江水疾馳而來,會由於離心力作用形成漩渦,將泥沙或衝上岸,或帶入洩洪道,把多餘的泥沙排入外江去。古時飛沙堰,是用竹籠卵石堆砌的臨時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澆鑄,以保一勞永逸的功效。

下面就是我們的最後一站——寶瓶口。寶瓶口因形像花瓶而得名,起"節制閘"作用,能自動控制內江進水量,是湔山伸向岷江的長脊上鑿開的一個口子,它是人工鑿成控制內江進水的咽喉。寶瓶口的水會被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以此來灌溉平原,送到每一家每一戶去。換句話說,若是寶瓶口被堵上了,那麼60%的成都人就沒有水喝。所以寶瓶口和飛沙堰還真是一對幫人排憂解難的好兄弟。

都江堰是由三個主要的水利工程組成,如果把都江堰想象成一條魚,那麼魚嘴處就是魚的頭,飛沙堰就是魚的身子,而寶瓶口,則是魚的尾巴。都,成都;江,岷江;堰,堤壩。這就是都江堰名字的由來,希望大家記住這個水利工程的鼻祖哦。

不知道大家玩得開不開心呢。經過一番遊玩,大家的肚子都咕咕叫了吧,現在我們就向食物大軍進發!

四川都江堰的導遊詞4

世界文化遺產地——都江堰景區位於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都江堰市城西,距四川省會成都市僅30分鐘車程,雙流國際機場58公里,交通十分便捷。景區地處內陸亞熱帶地區,年平均氣溫15.2℃,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環境優美,氣候宜人,水質、空氣都達到國際標準,全年均適宜旅遊。

景區面積為220公頃,核心遊覽面積120公頃,是由離堆古園、都江堰渠首工程、二王廟、玉壘山、鬆茂古道等20多個重要景點串聯成的旅遊環線。獨特的地理條件和生態環境造就了都江堰山、水、城、林、堰、橋融為一體的獨特風光,具有極強的觀賞性、生態性、特色性。

〔清溪園〕由於園中的美景是以清澈的岷江水為主線來串綴,因此稱它為清溪園。清溪園佔地約8000平方米,園林建築風格取材於川西民居,造園手法以水生景,清泉在岷江特有的各色卵石的映襯下,凸顯出濃濃的野趣。透過照壁的漏框,我們可以看見覽秀亭屹於小山之上,山間溪流潺潺而下,使畫面具有很強的立體感,同時也使這裡成為整個園林的組景中心,我們眼前的這些盆景,有全國罕見的上千年的樹樁盆景,也有再現巴山蜀水幽、險、雄、秀自然風貌的山水盆景。

園中最著名的樹叫紫薇佛掌,紫薇樹在民間一直是吉祥的象徵。看它象不象如來佛祖的手掌,它歷經滄桑,閱盡世間永珍,是一件活的文物。您向它祈禱或許會帶給你好運。這就是園內鎮園三寶之一的紫薇花瓶,已經有1320_年的歷史了。請看瓶口與瓶底是合攏的,而瓶身是鏤空的。每年的6~10月滿樹盛開的紫薇如同插在一個鏤空的花瓶裡,栩栩如生,堪稱盆景藝術中的珍品,在《中國花經》中有專門介紹。

園中鎮園三寶之一的紫薇屏風,它製作於明末清初,是用紫薇、銀薇、翠薇三件花木編制而成。其大膽的想象,獨特的構思,在全國尚屬首例。它取意於古園林建築中園門造型,虛實相間,既美觀又實用,盤扎藝術大氣而精巧,顯示了園藝師精湛的技藝。

都江堰是世界公認的歷史最悠久的無壩引水工程,它是中華民族勤勞智慧的象徵。都江堰水利工程造就的天府之國,成為秦統一中國強大的後方戰略基地和大糧倉,它無可置疑地推進和加速了華夏文明的程序。

造福萬代的都江堰是一個龐大的水利系統工程。在兩千多年漫長的歲月中,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政權如何更迭,都江堰都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維修。它的水利網路逐漸擴大,目前已覆蓋四川省36個縣的1000多萬畝良田,並向成都等數十座城市提供工業和生活用水,成為成都平原和川東北數千萬人的生命之源。

世界上最偉大的無壩引水工程都江堰,除了它下游密如蛛網極其龐大的灌溉水網河渠系統外,其主體部份為渠首三大工程: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和寶瓶引水口。魚嘴分水堤,因形似魚嘴而得名。分水堤位於渠首頂端,修築在岷江彎道的中部,迎著古老的波濤,巧妙地將一條岷江剖為內外二江。內江是人工河,外江是岷江的天然河道,內江主要作用灌溉,外江則肩負著洩洪的重任。水流平緩的枯水期岷江六成水沿凹岸流入內江,外江佔四成,水流湍急的洪水期,六成水在凸岸的反作用務下衝入外江,這就是治水三字經中所說的“分四六,平潦旱”。由此可見魚嘴修建時的科學選址是何等奇妙。魚嘴分水堤因長期面對洪水巨大的衝擊力,所以修築十分堅固,且世代維修,後人不敢有絲毫懈怠。

在沒有現代化工具的兩千多年前,李冰率眾人燒水澆岩石,用人工艱難地將一座山斷開,形成了一個窄窄的進水口,進水口因形似瓶頸而得名“寶瓶口”。江面在這裡由70米驟減為28米,滔滔江水經窄窄的進水口湧入寬闊的內江,逐漸形成密如蛛網的水系,灌溉著川西平原千里沃野。它是都江堰系統工程的關鍵環節之一。寶瓶口是內江水進入成都平原的咽喉,猶如瓶口一樣,嚴格控制著進入成都平原的江水流量。這種穩定的進水量,對成都平原的農田灌溉,抗旱防洪,生活用水等都產生了特大效益。20_多年前的李冰能利用岷江和玉壘山的山形水勢,設計出這樣妙絕古今的水利樞紐工程。

四川都江堰的導遊詞5

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來到都江堰景區。都江堰位於都江堰市西側的岷江上,距離成都約56km。在遊覽前,我先交代一下注意事項:在遊覽時,請大家保管好自己隨身物品。同時,請大家愛護景區環境,緊跟團隊,避免走失。我們今天的遊覽路線是從秦堰樓下去,依次參觀二王廟、安瀾索橋、魚嘴、飛沙堰、寶瓶口、離堆,最後在大門口集合。整個行程大約需要兩個小時。現在請跟隨我的腳步,進入景區遊覽。

都江堰修建於公元前256年的秦昭王時期,是蜀首相李冰父子率領民眾修建的。花費了大約20_年,才修建完成。距今天已經有20_多年的歷史了。是世界上年代最久遠,依然發揮巨大功效的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水利工程。難怪餘秋雨先生會說“我以為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了”。而這激動人心的工程是由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大主體工程組成的。接下來,我就一一為大家解讀三大工程是怎麼發揮其巨大作用的。隨著我手指的方向看去,這就是都江堰的第一大工程——魚嘴。它形如魚的嘴巴,因此得名為魚嘴。現在我們站在魚嘴的壩口,看岷江洶湧而來,經魚嘴一分為兩股,即內江和外江。外江繼續擔任主河床的作用,內江為都江堰新建的引水渠。李冰特別將內江河床的深度修的低於外江三尺三,又將外江河床的寬度修的寬於內江河床九丈九。加上這裡是一個彎道,在春耕水流量小的時候,主流就有約六成的水進入內江,保證了成都平原的灌溉用水。洪水季節,流量急增,水位大幅提高,水勢受河道彎曲的制約明顯減少,再由於外江一側江面較寬,內江一側江面較窄,內江的流量會自動低於外江,進水約四成,這樣又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程度平原的防洪難題。這種功用便是都江堰三字經中所說的“分四六,平旱澇”。

另外,魚嘴還具有一定的排沙排石功能。岷江落差很大,上有水流湍急,所以,有大量的沙石順流而下,根據彎道環流遠理,江水在彎道產生的旋流,會將下層的沙石捲到水流的上層,大部分便自動被帶入外江。魚嘴正是出於“正面去水”“側面排沙”的理想位置。所以80%的沙石從這裡排走,大大減少了內江淤塞之害,我們不得不佩服李冰選址的準確。我們現在看到的魚嘴已經是鋼筋混凝土建築,那麼在從前是用什麼材料建成的呢?在從前它可是用土石作基,用卵石竹籠護堤。人們就地取材,把川西的竹子,編成長長的竹籠橫放在壩邊,在裡面塞滿河邊衝擊的的卵石,一籠接一籠,一層接一層,築成了堅固耐衝又不積水的堤壩。這種方法簡易而效果極好。5.12大地震後,魚嘴出現了多處裂縫,到如今魚嘴上被修復的痕跡還清晰可見,它也因為裂縫而成為大家最關心的景點。

總的來說,魚嘴可以用一個巧字來形容,位置選的巧,分水分的巧,排沙排石排的巧。當然,僅有魚嘴是不夠的,三大工程是相互依存,共為體系的。那接下來,我們就去參觀下一處工程——飛沙堰洩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