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山西五爺廟導遊詞(通用18篇)

欄目: 山西導遊詞 / 釋出於: / 人氣:1.86W

山西五爺廟導遊詞 篇1

佛教聖地五臺山是我國有名的旅遊之地。五臺山裡的五爺廟更是“有求必應”而聞名,來五臺山的人幾乎沒有不拜五爺的,而且還要給五爺廟掛匾。

山西五爺廟導遊詞(通用18篇)

五爺究竟有多靈,流傳種種。說起五爺廟掛匾,首先在這裡講我聽到的五爺,大抵是這樣的:五爺是龍王的第五個兒子,同時也是文殊菩薩的化身;長著嚇人的黑臉,大大的眼睛,表情凶得很,據說很多人第一次見到都嚇得忘了自己要求什麼,這種時候想到什麼求什麼是很靈的,但一定謹記不要超過三個願望,太貪五爺就不幫你了。五爺造福當地百姓,有求必應。

雖然中國歷史上經歷大的,但是五爺廟還是被當地人畢恭畢敬的儲存了下來。那時,傳說菩薩肚子裡有寶,五臺山的很多菩薩都遭了難,當地人把菩薩們一個個開膛剖腹,很多珍貴的佛像就這樣被破壞掉。而五爺卻倖免遇難,要做到這點,可見有多靈驗。五爺除了長就一副嚇人的黑臉外,另一個特徵,就是愛聽戲,每逢七年級、十五,當地人都要給五爺唱一出大戲,以求風調雨順。五爺把自己的喜好表露出來,也是為還願廣開方便之門,還原的方式之一就是給五爺唱還願戲;此外,還可以給五爺掛牌匾“有求必應”,和披龍袍;當然,如果你三樣都做,想來五爺會更高興的~

我們到了五爺廟,“有求必應”的牌匾到處都掛得滿滿當當。據導遊說,還願的牌匾實在太多了,每一處能掛的地方都掛上了,還是不夠,如果都掛出來不知道要落多少層,所以這些牌匾都是輪番往上掛。真的是每一處能掛的地方都掛上了,在我所看到的一處角落裡還堆著好大一堆,想來其他角落也一樣,實在太擠了、時間又緊,沒有一一勘察,五爺廟掛匾可謂是一大受寵若驚的喜事。

在五爺廟掛匾後,我們還聽到了一些關於五爺的傳說:五爺廟的興建要從文殊菩薩向東海龍王巧借歇龍石的神話說起。相傳很古以前,五臺山並不是清涼勝境,而是酷熱難熬的,當地百姓深受其害,專為人排憂解難的文殊菩薩便從東海龍王處巧妙地借來一塊清涼石,使五臺山成為清爽宜人、風調雨順的避暑勝地。但這塊清涼石原本是龍王的五個兒子所有,是他們撥雲布雨辛苦勞作之後回來驅暑歇涼之物,回來之後發現寶石被文殊菩薩帶到了五臺山,便尾隨而來,大鬧五臺山,直把五座陡峭如劍的山峰削成五座平臺,要討回清涼石。但“五個小孩子”怎麼比得過文殊菩薩呢,文殊菩薩畢竟法力無邊,不僅降伏了五位小龍王,還讓他們分住五座臺頂其中,五龍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臺,專管五臺山的耕雲播雨。人們感激他為五臺山造福,所以建殿造像誠心供奉。

山西五爺廟導遊詞 篇2

說起山西五爺廟也就是現在的萬佛閣,於明代萬曆年間40年,坐落在陝西省臺懷鎮塔院寺的東南方向。主要由五龍五殿和文殊殿組成。五龍五殿內塑五尊龍王坐像,以五爺名氣頗大,所以當地人也就把萬佛閣稱為“五爺廟”了。山西五爺廟的寺廟是呈南北方向的,佔地2040平方米,計有殿堂間,崇樓板間、僧捨近求遠20間、戲臺灣省座、佛塔座、明碑3通。

首先說說山西五爺廟的建築情況:

山西五爺廟的五龍王殿原來是捲棚頂,1920xx年重建時改為單簷歇山頂,四出廊,五脊六獸,正脊置銅寶剎,前有捲棚抱廈,雕樑畫棟,絢麗多彩。殿內除了供金臉龍王老五外,在他背後也左右排列了大爺、二爺、龍母、三爺、雨的塑像。民間傳說五爺本來是黑臉,但文殊菩薩為了廣濟眾生,化成了五龍王,所以黑臉變成了金臉。文殊菩薩化成的五龍王很喜歡看戲,所以在五龍王殿的對面便修了一座古式戲臺,專門為五爺演戲。正因為如此,一直到今天,五臺山在六月法會期間,名角,名戲都必須安排在萬佛閣演出,意思是給五龍五唱戲。

除了五龍王殿外,山西五爺廟裡還有文殊殿,它是三間兩重三簷四出歇山頂,上層供奉地藏王菩薩,下層供養明代脫紗三大士像;文殊坐獅、普賢坐像,觀音坐朝天吼,每尊朔像高約束米多。上層地藏王菩薩的左右各排列著五尊塑像,他們是秦廣王,初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閻羅王、變成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十殿轉輪王,這“十殿閻王”構成了“十殿閻君朝地藏”的佈局;而地藏王菩薩左右兩側的立像,原來是閔公父子。傳說九華山本來是屬於閔公的,但地藏王菩薩開創九華山道場時想佔用這塊地方,便化成和尚找閔公,說:“今來貴寶地,一不化緣,二不化齋,只求一袈娑之地作為修行之所,尚望施主成全。”閔公哈哈大笑:“這周圍百里皆我所有,怎在意你佔一袈水漲船高之地?師父,你看哪座山峰好,就在哪裡修行好了。”“和尚”聞言,把袈裟一展,九華山便被整個罩住了,閔公只好將它全部佈施供養。殿簷樑間,懸掛著一口重油000斤的明代大銅鐘。殿內木閣上、下兩層都為3寸高的泥塑貼金小佛像,千姿百態,雖多達一萬尊,卻無一雷同,令人稱奇,所以文殊殿又稱為萬佛閣。

接下來說說山西五爺廟裡供奉的佛像。

五爺廟裡殿內供奉的五爺是廣濟龍王文殊菩薩的尊稱,也是五臺山五頂文殊菩薩的化身,因而,這裡是整個五臺山香火最盛的寺廟。而事實上,應該說五爺其實就是文殊菩薩在臺懷本土化,世俗化的產物,它承擔起了民間俗神的職能,寄託著當地百姓祈盼風調雨順、平安吉祥的願望。也許正是因為五爺比起其他各大寺院裡莊嚴肅穆的菩薩們更親近群眾,更符合急功近利的眾生心願的緣故吧,小小的五爺廟,在善男信女們的心目中,它幾乎成了有求必應的象徵,上五臺山燒香的人大部分都是衝著五爺廟去的。在群眾心目中,他們不懂什麼佛理,甚至不知道文殊菩薩,但只要一說五爺廟,則遠近聞名,幾乎成了五臺山的一張名片。

山西五爺廟導遊詞 篇3

遊五臺山五爺廟為什麼要給五爺廟掛匾

佛教聖地五臺山是我國有名的旅遊之地。五臺山裡的五爺廟更是“有求必應”而聞名,來五臺山的人幾乎沒有不拜五爺的,而且還要給五爺廟掛匾。

五爺究竟有多靈,流傳種種。說起五爺廟掛匾,首先在這裡講我聽到的五爺,大抵是這樣的:五爺是龍王的第五個兒子,同時也是文殊菩薩的化身;長著嚇人的黑臉,大大的眼睛,表情凶得很,據說很多人第一次見到都嚇得忘了自己要求什麼,這種時候想到什麼求什麼是很靈的,但一定謹記不要超過三個願望,太貪五爺就不幫你了。五爺造福當地百姓,有求必應。

雖然中國歷史上經歷大的文革,但是五爺廟還是被當地人畢恭畢敬的儲存了下來。那時,傳說菩薩肚子裡有寶,五臺山的很多菩薩都遭了難,當地人把菩薩們一個個開膛剖腹,很多珍貴的佛像就這樣被破壞掉。而五爺卻倖免遇難,要做到這點,可見有多靈驗。五爺除了長就一副嚇人的黑臉外,另一個特徵,就是愛聽戲,每逢七年級、十五,當地人都要給五爺唱一出大戲,以求風調雨順。五爺把自己的喜好表露出來,也是為還願廣開方便之門,還原的方式之一就是給五爺唱還願戲;此外,還可以給五爺掛牌匾“有求必應”,和披龍袍;當然,如果你三樣都做,想來五爺會更高興的

我們到了五爺廟,“有求必應”的牌匾到處都掛得滿滿當當。據導遊說,還願的牌匾實在太多了,每一處能掛的地方都掛上了,還是不夠,如果都掛出來不知道要落多少層,所以這些牌匾都是輪番往上掛。真的是每一處能掛的地方都掛上了,在我所看到的一處角落裡還堆著好大一堆,想來其他角落也一樣,實在太擠了、時間又緊,沒有一一勘察,五爺廟掛匾可謂是一大受寵若驚的喜事。

在五爺廟掛匾後,我們還聽到了一些關於五爺的傳說:五爺廟的興建要從文殊菩薩向東海龍王巧借歇龍石的神話說起。相傳很古以前,五臺山並不是清涼勝境,而是酷熱難熬的,當地百姓深受其害,專為人排憂解難的文殊菩薩便從東海龍王處巧妙地借來一塊清涼石,使五臺山成為清爽宜人、風調雨順的避暑勝地。但這塊清涼石原本是龍王的五個兒子所有,是他們撥雲布雨辛苦勞作之後回來驅暑歇涼之物,回來之後發現寶石被文殊菩薩帶到了五臺山,便尾隨而來,大鬧五臺山,直把五座陡峭如劍的山峰削成五座平臺,要討回清涼石。但“五個小孩子”怎麼比得過文殊菩薩呢,文殊菩薩畢竟法力無邊,不僅降伏了五位小龍王,還讓他們分住五座臺頂其中,五龍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臺,專管五臺山的耕雲播雨。人們感激他為五臺山造福,所以建殿造像誠心供奉。

山西五爺廟導遊詞 篇4

佛珠,也稱為念珠,每當佛教徒唸佛時要用佛珠來記數和束心;佛教弟子修行時必備的一種信物也就是佛珠。那麼,五爺廟是五臺山香火最旺的寺廟,五爺廟的佛珠肯定也是大家備受關注的。

五爺廟佛珠要是根據藏經的記載,最上品的佛珠是1080粒,這種佛珠因為太長,只供極少數大德高僧和潛修者使用,或供名僧在大法會中作為裝飾,此外極少人使用。上品的佛珠為108粒(密宗行者為110粒),中品為54粒,其餘有42粒、21粒、14粒及淨土宗的36粒、禪宗的18粒等。

下面我們來說說五爺廟佛珠的粒數的不同含義:1080粒,是包括了十法界的各108個數;108粒,是表示單純的108種煩惱,或108尊佛的功德,或108種無量三昧等等;54粒的,是表示修身的境界;42粒的,表示住、行、向、地等菩薩乘之階位;27粒的,表示聲聞之27聖賢;21粒的,是佛教中代表本有的十地與修身之十地及佛果;14粒的,表示仁王經所說十四忍(三賢、十聖加正覺)。其餘36、18等粒數的佛珠,有的是為了攜帶方便,分108數的三分之一或六分之一而已,有的則是外道所表之三十六天罡或十八種神通變化,別無他義。念珠是佛教的一種用物,是念佛號或經咒時用以計數的工具,所以也稱“佛珠”或“數珠”。

五爺廟佛珠的原料通常用香木車成小圓粒,貫穿成串,也有用玉石、瑪瑙製作的。一般的念珠粒數有14顆、18顆、21顆、27顆、36顆、42顆、54顆、108顆、1080顆之分。據說,世間有很多煩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撥一珠,就可解除煩惱。因為念佛時,要排除一切雜念邪思,做到心地清淨,所以念珠也稱“清心珠”。佛教所謂“誠心念一句‘阿彌陀佛’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現代人們作為玩玉或藏玉,甚至作為一種時尚,雖不是信佛,也可將玉佛珠作為普通玉器藏玩,這樣不妨考慮選擇和田白玉或和田青玉佛珠,其質地細膩,油潤爽滑。翡翠料的佛珠雖然光澤漂亮,質地硬,可反覆的把玩天久容易“生毛”,失去原有神韻,故不如和田玉料的佛珠的越玩越“活”之優勢。佛珠的經常反覆把玩,使你手、腦、心並用,修身養性,有益健康,其樂自得。

現在我們對五臺山的五爺廟佛珠瞭解了這麼多,您是否有所印象了呢?若是有機會去五臺山,一定要親自試一試五爺廟佛珠。

山西五爺廟導遊詞 篇5

關於五爺廟,民間傳說。龍王弟兄五人,這是其中的老五,故稱五爺。按一般慣例,龍王不居佛寺,當地傳說五臺山龍王神靈顯赫,不安其位,寺廟不安寧,故在閣西建殿祀之。據說,佛、菩薩本來是不看戲的,可是五爺喜歡看戲,故在龍王殿對面修建一座戲臺,這是五臺山一座唯的戲臺,專門給五爺唱戲。由於五龍王特別愛看戲,所以每年六月大會,都要大開殿門,讓五爺居高觀賞,以取悅於五爺,使他及時賜雨,保證歲歲給百姓喜降豐年。五爺廟在五臺山名氣最大,香火最旺。每逢七年級、十五朝拜的善男信女便絡繹不絕,久之形成了祈雨、唱戲、趕集等一系列活動。

這座龍王殿到了民國六年(公元1920xx年),五爺既嫌殿小又嫌殿舊,於是在同一天的夜裡,給塔院寺方丈和尚和當地甲長託了一個內容完全一至和的夢,夢中要求:“重建殿宇,重鍍 金身。否則,五爺震怒,降災四方”。 現今這座龍王殿,是五爺託夢後重建的,由原來的捲棚頂 (我國傳統建築雙坡屋頂形式之一種,即前後坡相接處不用脊而砌弧形曲面),改建為重簷歇山頂。為了滿足五爺要求,只好在殿前加建一個套殿,算是擴大殿宇 ;為了討好五爺,並在柱礎、雀頂、欄額、斗拱、拱眼等地方,均用龍、鳳、獅、麒麟、花卉、人物等 圖案剔透鏤刻而成,富麗堂煌,大放異彩。 這便是如今的五爺廟了。

山西五爺廟導遊詞 篇6

大家好,我是您這此遊覽的導遊員,叫蒙毅。首先我代表山西省友誼之旅旅行社歡迎您來參觀菩薩頂。我在這裡祝您玩得開心愉快,通過我的講解,一定會使您不虛此行。

大家看,坐落在靈鷲峰上的這座金碧輝煌的寺廟就是素有喇嘛宮之稱的菩薩頂。我們已經參觀了許多寺廟,大家可能也發現了,大多是紅牆灰瓦,,而菩薩頂卻是紅牆黃瓦。在古代中國,黃色是皇家專用的,可菩薩頂卻用了黃琉璃瓦,,您知道這是為什麼嗎?這個問題留給大家考慮,等我們參觀完寺廟,聽了我的講解,您自然會明白。

此寺創建於北魏,原叫大文殊院。相傳唐太宗貞觀五年,僧人法雲想塑一尊文殊像,可不知道塑何職文殊。一天夜裡,法雲從長明燈下的藍光中看見一尊文殊菩薩像,並由塑工塑成。傳說這便是文殊菩薩顯聖,展示真容,所以此寺又叫真容院,俗稱菩薩頂。

寺廟經歷代修補,尤其是1952年政府撥款補修了所有殿宇和牌樓、石階等。現佔地30畝,分前院、中院、後院和東配院四處院落,有殿堂樓房121間,是五臺山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喇嘛寺院,殿宇雲集,雄偉壯觀,佈局嚴謹,獨具特色。我們從山麓仰望,陽光下飛簷斗拱,相托紅牆黃瓦,金碧輝煌,象布達拉宮,所以有喇嘛宮之稱。菩薩頂在五臺山有很高的地位,是黃廟首領廟。

大家請跟我往上走。

我們登上這高高的臺階,就進入寺廟了。這臺階、木牌坊、幡杆就是康熙皇帝看成龍頭的地方。這裡我們要讓大家數一數,到底有多少臺階,等大家登上這高高的靈峰聖境,我會告訴大家關於這臺階,上面的石獅的說法和傳說。

大家數清楚了嗎?到底有多少臺階?

我告訴大家,寺廟門前的長長的臺階,一般都會與108有關,菩薩頂也不例外,也是108級臺階。佛家說,人生共有108種煩惱,把解脫煩惱之道稱為“法門”。踏上一級臺階,意味著跨入一個法門,消除了一種煩惱。當您氣喘吁吁地站在懸有“靈峰聖境”橫匾的彩繪牌樓下面,遠望周圍林立的寺廟、翠綠的山色,您是不是已把人世間的108種煩惱全部踩在腳下,成了一個無憂無慮的人了呢?

我們再看臺階上這對石獅,仔細看過之後,您一定會發現左邊這隻沒有舌頭。原來啊,是它偷吃工人食物被割掉了舌頭,一直餓著肚子蹲到現在。

這座四柱三門七樓的高大木牌樓是清代康熙五十三年所立。它色彩鮮豔,彩繪龍鳳,造型優美,形象生動,結構合理,堅固精緻,是五臺山木牌樓之冠。

穿過天王殿,我們來到前院,院內古樹參天,石碑林立,幽雅清靜。我們面前的是大雄寶殿,是菩薩頂的主殿,寺內重要佛事活動一般都在這裡舉行,內供釋迦牟尼、阿彌陀佛、藥師佛和十八羅漢。

大雄寶殿右側是帶箭文殊殿。殿內騎獅文殊的肩上插有一支箭,傳說是乾隆皇帝射的,不過我們現在看不到這支箭了,它以被前兩世班禪取走了。

要說菩薩頂最有特色的建築,還要數大雄寶殿後的文殊像。大家請跟我來。

我們面前的大殿就是文殊殿。大家看殿前臺階,有許多蜂窩狀小眼。原來在殿簷中間的一塊瓦上,不論春夏秋冬,也不論陰雨晴天,總是滴水不斷,所以又稱為滴水簷大殿。由於雨珠滴瀝,落地柱石,嘀嗒有聲,再加上注濺時水花在陽光下反射出五光十色的豔彩,形成五臺山一大景觀。您能猜猜為什麼滴水不斷嗎?曾經有很多種說法,其實只是在簷下有一個存水槽之故。不過我們現在已看不到這一景觀了,因年久失修和維修時沒有注意儲存,水槽已不存在了。

殿內原有三尊高約兩米的銅質三大士像,就是正中文殊。左觀音,右普賢。它們距今應該有四百多年了,是銅鑄藝術的珍品,可惜這三尊名冠五臺山的銅像,早已被毀。現在的塑像是1985年新塑的。大家仔細看,黃廟殿內的塑像與青廟有所不同,從塑像就可以分辨出是青廟還是黃廟。這裡的菩薩像都有肩花,臉微側,且有華麗的背光,這正是與青廟塑像的不同之處。

在後院,,還有明代萬曆年間鑄造的大銅鍋。大家看,如此巨大的銅鍋一年也只是臘月初八煮臘八粥用一次。據說有一次小喇嘛因洗鍋後,鍋內表面結冰,還差點上不來呢,可見這銅鍋有多大了。

佛教寺院都有一點神祕氣氛,而殿頂的神獸仙人,更增加了一份神奇色彩。這些神獸是龍的兒子,他們有各種各樣的能力。把他們安置在殿頂是為了防火、避邪,又有龍鳳象徵和諧祥瑞。

菩薩頂之所以能保持黃廟領袖廟的地位,與清代康熙、乾隆幾次來五臺山住在菩薩頂有關。康熙在寺內留下了“五臺聖境”御筆。大家看這石碑坊上四字就是康熙親筆題字。

因歷來是政教合一的政權,所以清統治者極力籠絡人心,以鞏固對的統治。這樣,五臺山黃廟就更加興盛起來,尤其是菩薩頂,地位極高,寺廟的大喇嘛在清代相當於朝廷一品官的地位。

由於菩薩頂相當於皇帝行宮,再加之為了籠絡喇嘛教,所以代表皇室“至高無上,尊貴富有”的紅牆黃瓦便也成為菩薩頂的特色了。各位遊客您明白了嗎?

好了,各位遊客,我的講解就告一段落,希望通過我的講解,您能對菩薩頂留下深刻的印象。祝大家旅途愉快。

山西五爺廟導遊詞 篇7

五爺廟,坐北向南,這座建築便是大名鼎鼎的五龍王殿,五爺廟創建於清代,民國年間重修時,增建了殿外前庭。一般佛教寺院是不供龍王的。

五臺山為什麼要修龍王殿呢?這要從文殊菩薩向東海龍王巧借歇龍石的神話說起。

五爺廟是不是楊五郎的廟呢?請聽下面這個故事。很古以前,五臺山地區並不是清涼勝境,而是酷熱難熬,當地百姓深受其苦,專門為人排憂解難的大智文殊菩薩便從東海龍王那裡巧妙地借來一塊清涼石,從此五臺山變得涼爽宜人風調雨順,成為避暑勝地。而這清涼寶石原本是龍王的五個兒子播雲布雨回來驅暑歇涼之物,當他們發現歇涼寶石被文殊菩薩帶到五臺山後,便尾隨而來大鬧五臺山,直把五座陡峭如劍的山峰削成五座平臺,要討回清涼石。但文殊菩薩畢竟法力無邊,很快就降服了五位小龍王,讓他們分別住在五座臺頂。這五龍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臺,專管五臺山的耕雲播雨。人們感激他為五臺山地區造福,為五龍王建殿造像加以供奉也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五龍王居於殿內正中,左側為大龍王、二龍王、龍母,右側為雨司、三龍王、四龍王。據說,五龍王以前是黑臉,但為什麼我們所見卻是金臉呢?這是因為佛教傳言,說王爺性子暴烈,伺奉稍有不周,就要發脾氣動恐。臉由黑色變為金色,就使五爺的脾氣變溫和了。 據民間傳說,龍王弟兄五人,這是其中的老五,故稱五爺。按一般慣例,龍王不居佛寺,當地龍傳說五臺山龍王神靈顯赫,不安其位,寺廟不安寧,故在閣西建殿祀之。據說,佛、菩薩本來是為看戲的,可是五爺喜歡看戲,故在龍王殿對面修建一座戲臺,這是五臺山一座唯的戲臺,專門給五爺唱戲。

山西五爺廟導遊詞 篇8

說起山西五爺廟也就是現在的萬佛閣,於明代萬曆年間40年,坐落在陝西省臺懷鎮塔院寺的東南方向。主要由五龍五殿和文殊殿組成。五龍五殿內塑五尊龍王坐像,以五爺名氣頗大,所以當地人也就把萬佛閣稱為“五爺廟”了。山西五爺廟的寺廟是呈南北方向的,佔地2040平方米,計有殿堂間,崇樓板間、僧捨近求遠20間、戲臺灣省座、佛塔座、明碑3通。

首先說說山西五爺廟的建築情況:

山西五爺廟的五龍王殿原來是捲棚頂,1920xx年重建時改為單簷歇山頂,四出廊,五脊六獸,正脊置銅寶剎,前有捲棚抱廈,雕樑畫棟,絢麗多彩。殿內除了供金臉龍王老五外,在他背後也左右排列了大爺、二爺、龍母、三爺、雨的塑像。民間傳說五爺本來是黑臉,但文殊菩薩為了廣濟眾生,化成了五龍王,所以黑臉變成了金臉。文殊菩薩化成的五龍王很喜歡看戲,所以在五龍王殿的對面便修了一座古式戲臺,專門為五爺演戲。正因為如此,一直到今天,五臺山在六月法會期間,名角,名戲都必須安排在萬佛閣演出,意思是給五龍五唱戲。

除了五龍王殿外,山西五爺廟裡還有文殊殿,它是三間兩重三簷四出歇山頂,上層供奉地藏王菩薩,下層供養明代脫紗三大士像;文殊坐獅、普賢坐像,觀音坐朝天吼,每尊朔像高約束米多。上層地藏王菩薩的左右各排列著五尊塑像,他們是秦廣王,初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閻羅王、變成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十殿轉輪王,這“十殿閻王”構成了“十殿閻君朝地藏”的佈局;而地藏王菩薩左右兩側的立像,原來是閔公父子。傳說九華山本來是屬於閔公的,但地藏王菩薩開創九華山道場時想佔用這塊地方,便化成和尚找閔公,說:“今來貴寶地,一不化緣,二不化齋,只求一袈娑之地作為修行之所,尚望施主成全。”閔公哈哈大笑:“這周圍百里皆我所有,怎在意你佔一袈水漲船高之地?師父,你看哪座山峰好,就在哪裡修行好了。”“和尚”聞言,把袈裟一展,九華山便被整個罩住了,閔公只好將它全部佈施供養。殿簷樑間,懸掛著一口重油000斤的明代大銅鐘。殿內木閣上、下兩層都為3寸高的泥塑貼金小佛像,千姿百態,雖多達一萬尊,卻無一雷同,令人稱奇,所以文殊殿又稱為萬佛閣。

接下來說說山西五爺廟裡供奉的佛像。

五爺廟裡殿內供奉的五爺是廣濟龍王文殊菩薩的尊稱,也是五臺山五頂文殊菩薩的化身,因而,這裡是整個五臺山香火最盛的寺廟。而事實上,應該說五爺其實就是文殊菩薩在臺懷本土化,世俗化的產物,它承擔起了民間俗神的職能,寄託著當地百姓祈盼風調雨順、平安吉祥的願望。也許正是因為五爺比起其他各大寺院裡莊嚴肅穆的菩薩們更親近群眾,更符合急功近利的眾生心願的緣故吧,小小的五爺廟,在善男信女們的心目中,它幾乎成了有求必應的象徵,上五臺山燒香的人大部分都是衝著五爺廟去的。在群眾心目中,他們不懂什麼佛理,甚至不知道文殊菩薩,但只要一說五爺廟,則遠近聞名,幾乎成了五臺山的一張名片。

山西五爺廟導遊詞 篇9

臺懷鎮南清水河西側就是鎮海寺,距臺懷鎮10裡,海拔1600米。寺院坐落在“二龍戲珠”的風水寶地,左右兩側環繞的山峰,猶如兩條飛龍落下河谷,拱背彎腰,騰挪圍抱;寺院建築在兩山合抱的一個石山嘴上,宛若一顆二龍嬉戲的寶珠。山豁口有蒼老挺拔的大松樹,走在松樹林間的蹊徑,再聽颯颯的松風,給人一促靜寞幽深的感覺。入寺四望,南側的山峰,長滿密密麻麻的杉樹和楊樹,北側的山巔上,千年古鬆出於岩石之中。這裡是五臺山的一處風景區,濃蔭蒼翠的古鬆掩映山寺,在五臺寺廟區還是少見的。

相傳,鎮海寺對面山底原有一個海眼,說不定什麼時候,海水噴湧而出,沖毀田地,淹沒村莊。文殊菩薩造福眾民百姓,便將一座佛塔置於海眼之上,鎮住了氾濫的海水。後來就在這裡建了寺院,稱為鎮海寺,那座塔,就叫鎮海塔。

鎮海寺建在陡峻的石山嘴上,緊貼大院的前沿,樹有幡杆,蹲有石獅,築有山門、天王殿和鐘鼓二樓。寺內康熙50年正月御制碑文言:“茲鎮海寺者,乃交口之幽叢,當臺懷之勝概,崇基峻剎,緇流禪誦之堂,奧境靈區,法駕經行之地。”

鎮海寺佔地16000平方米,有殿堂樓房100間。該寺的主要建築是一進重大殿,天王殿內兩壁有四大天王,正中供彌勒佛;中殿內有三尊坐佛,背後飾有“靈光”,一色金身;後殿內正中有文殊菩薩坐臥獅塑像,前側又有三尊金身坐像。從中殿西側的小門穿過去有一套院,院內有乾隆51年建造的15世章嘉活佛墓塔。在長7.9米、寬7米、高1.3米的平臺上,立有高9米多、狀如藻瓶的石塔。塔基八角,每角塑有大力士,基座八面雕有人物圖,並著彩。塔腹正中雕有三尊坐佛,另外圍有八尊站像。圓腹之上,立有層層內縮的尖頂。這座塔的造型別致,雕刻精細華美。

章嘉活佛是一個黃教中歷代沿襲的佛位,自清朝康熙皇帝后,被歷代皇帝尊為國師。第15世章嘉活佛名叫饒補達爾計,住北京松竹寺,每逢夏季,來五臺山避暑坐靜。他看到鎮海寺風景優美,來山期間常在這裡居住,後來又將鎮海寺表廟改為黃廟。章嘉饒被爾計乾隆年間圓寂於北京,後靈骨運到鎮海寺,始建墓塔。以後各代章嘉,均常住鎮海寺。會傳到第19世章嘉活佛,袁世凱委任統管北京、西寧、五臺山黃教的首領,並給予馬隊壯威。國民黨政府委任他為“國大代表”,捧為“國師”、“西北蒙旗宣化使”,北京設公署,鎮海寺設行署,僅馬隊就有一營之多。這個未世活佛,在五臺山極大的權力,鎮海寺也擁有大量的莊產,僅以民國20xx年的不完全統計,收租高達八萬多石。未世章嘉活佛,盤剝百姓,荒淫無道,遠離佛家教義,為僧眾所唾棄。“七七事變”後離開五臺山去南京,後又到了中國臺灣。

在五臺山臺懷鎮南5公里山腰。此地兩山夾峙中,中峰徽緩,古柏蒼翠,山花遍野,風景頗為秀麗。寺側清泉,長流不息,名曰海底泉。相傳此泉即為海眼,龍王九子貪戀民女,橫溢成災,文殊發覺降大鍋鎮之,後人於此建寺。名曰鎮海。清代建造,內有康熙五十年(1720xx年)御製碑文。寺前坡道崎嶇,現存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佛殿,宣教殿,左右配殿等,各殿佛像俱全,皆為清塑。寺南側為永樂院,清章嘉活佛的住所,院內石雕十五世章嘉佛塔,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造,傳為金頂玉葬。塔周雕佛傳故事,上部為四方佛像,周設廊屋,畫十大明王和十二圓覺菩薩。十五世以後,歷代章嘉皆到此避署,蒙藏教徒朝山禮佛,多要到此,瞻仰活佛。

山西五爺廟導遊詞 篇10

一提起五臺山,就知道它是五臺山香火最旺,許願最靈的寺廟。萬佛閣是五爺廟的正式名稱。它創建於明代,現在大多遺存的是清代重修後的遺存。五爺廟面積不大,佔地僅20xx平方米,殿樓堂舍也只有20多間。有人說,五爺廟是楊五郎的廟。究竟是不是呢?下面揭曉答案。

五爺廟,坐北向南,這座建築便是大名鼎鼎的五龍王殿,五爺廟創建於清代,民國年間重修時,增建了殿外前庭。一般佛教寺院是不供龍王的。

五臺山為什麼要修龍王殿呢?這要從文殊菩薩向東海龍王巧借歇龍石的神話說起。

五爺廟是不是楊五郎的廟呢?請聽下面這個故事。很古以前,五臺山地區並不是清涼勝境,而是酷熱難熬,當地百姓深受其苦,專門為人排憂解難的大智文殊菩薩便從東海龍王那裡巧妙地借來一塊清涼石,從此五臺山變得涼爽宜人風調雨順,成為避暑勝地。而這清涼寶石原本是龍王的五個兒子播雲布雨回來驅暑歇涼之物,當他們發現歇涼寶石被文殊菩薩帶到五臺山後,便尾隨而來大鬧五臺山,直把五座陡峭如劍的山峰削成五座平臺,要討回清涼石。但文殊菩薩畢竟法力無邊,很快就降服了五位小龍王,讓他們分別住在五座臺頂。這五龍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臺,專管五臺山的耕雲播雨。人們感激他為五臺山地區造福,為五龍王建殿造像加以供奉也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五龍王居於殿內正中,左側為大龍王、二龍王、龍母,右側為雨司、三龍王、四龍王。據說,五龍王以前是黑臉,但為什麼我們所見卻是金臉呢?這是因為佛教傳言,說王爺性子暴烈,伺奉稍有不周,就要發脾氣動恐。臉由黑色變為金色,就使五爺的脾氣變溫和了。 據民間傳說,龍王弟兄五人,這是其中的老五,故稱五爺。按一般慣例,龍王不居佛寺,當地龍傳說五臺山龍王神靈顯赫,不安其位,寺廟不安寧,故在閣西建殿祀之。據說,佛、菩薩本來是為看戲的,可是五爺喜歡看戲,故在龍王殿對面修建一座戲臺,這是五臺山一座唯的戲臺,專門給五爺唱戲。

所以,由以上的小故事可以充分看出,五爺廟不是楊五郎的廟。有機會到五臺山,一定要親自看看!

山西五爺廟導遊詞 篇11

五臺山位於山西省東北部五臺縣境內。五臺山方圓約300公里,因五峰如五根擎天大柱,拔地崛起, 巍然矗立,峰頂平坦如臺,故名五臺。又因山上氣候多寒,盛夏仍不知炎暑,故又別稱清涼山。

五臺山是馳名中外的佛教勝地,是文殊菩薩的道場,而五臺山又以其建寺歷史之悠久和規模之巨集大,而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在日本、印度、斯里蘭卡、緬甸、尼泊爾等國享有盛名。五臺山寺廟始建於漢明帝,唐代因“文殊信仰”的繁盛,寺院多達360多處。清代,隨著喇嘛教傳入五臺山,出現了各具特色的青、黃二廟。五臺山五座臺頂合圍的地區,稱為臺內,其外圍則稱臺外。

現五臺山寺廟尚存43處,其中臺內37處,臺外6 處。 五臺山眾多的佛寺皆聚集在臺內臺懷鎮。這裡寺廟林立,殿宇鱗次櫛比,聖景聖蹟薈萃一處,其中顯通寺、塔院寺、殊像寺、羅寺和菩薩頂被稱為五臺山五大禪處。

臺外的寺廟比較分散,其中以南禪寺、佛光寺最著名。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所以這裡眾多寺廟的正殿都以供奉文殊菩薩為主。文殊菩薩是釋迦牟尼的左脅侍,關於他的來歷,說法很多,而最流行的說法是他出身於舍衛國的婆羅門家庭,因有慈愛之心,後隨釋迦牟尼佛出家,成為佛的大弟子,幫助佛化導芸芸眾生。他在諸大菩薩中智慧辯才第一,故專司佛的智慧,有“大智文殊”的尊號。文殊的坐騎為一青獅,表示智慧威猛。他手持寶劍,表示智慧銳利。文殊菩薩因智慧第一,所以被推為眾菩薩之首,後因對觀音信仰流傳,逐漸被取而代之。

山西五爺廟導遊詞 篇12

五臺山位於山西省東北部五臺縣境內。五臺山方圓約300公里,因五峰如五根擎天大柱,拔地崛起, 巍然矗立,峰頂平坦如臺,故名五臺。又因山上氣候多寒,盛夏仍不知炎暑,故又別稱清涼山。

五臺山是馳名中外的佛教勝地,是文殊菩薩的道場,而五臺山又以其建寺歷史之悠久和規模之巨集大,而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在日本、印度、斯里蘭卡、緬甸、尼泊爾等國享有盛名。五臺山寺廟始建於漢明帝,唐代因“文殊信仰”的繁盛,寺院多達360多處。清代,隨著喇嘛教傳入五臺山,出現了各具特色的青、黃二廟。五臺山五座臺頂合圍的地區,稱為臺內,其外圍則稱臺外。

現五臺山寺廟尚存43處,其中臺內37處,臺外6 處。 五臺山眾多的佛寺皆聚集在臺內臺懷鎮。這裡寺廟林立,殿宇鱗次櫛比,聖景聖蹟薈萃一處,其中顯通寺、塔院寺、殊像寺、羅寺和菩薩頂被稱為五臺山五大禪處。

臺外的寺廟比較分散,其中以南禪寺、佛光寺最著名。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所以這裡眾多寺廟的正殿都以供奉文殊菩薩為主。文殊菩薩是釋迦牟尼的左脅侍,關於他的來歷,說法很多,而最流行的說法是他出身於舍衛國的婆羅門家庭,因有慈愛之心,後隨釋迦牟尼佛出家,成為佛的大弟子,幫助佛化導芸芸眾生。他在諸大菩薩中智慧辯才第一,故專司佛的智慧,有“大智文殊”的尊號。文殊的坐騎為一青獅,表示智慧威猛。他手持寶劍,表示智慧銳利。文殊菩薩因智慧第一,所以被推為眾菩薩之首,後因對觀音信仰流傳,逐漸被取而代之。

山西五爺廟導遊詞 篇13

一提起五臺山,就知道它是五臺山香火最旺,許願最靈的寺廟。萬佛閣是五爺廟的正式名稱。它創建於明代,現在大多遺存的是清代重修後的遺存。五爺廟面積不大,佔地僅20xx平方米,殿樓堂舍也只有20多間。有人說,五爺廟是楊五郎的廟。究竟是不是呢?下面揭曉答案。

五爺廟,坐北向南,這座建築便是大名鼎鼎的五龍王殿,五爺廟創建於清代,民國年間重修時,增建了殿外前庭。一般佛教寺院是不供龍王的。

五臺山為什麼要修龍王殿呢?這要從文殊菩薩向東海龍王巧借歇龍石的神話說起。

五爺廟是不是楊五郎的廟呢?請聽下面這個故事。很古以前,五臺山地區並不是清涼勝境,而是酷熱難熬,當地百姓深受其苦,專門為人排憂解難的大智文殊菩薩便從東海龍王那裡巧妙地借來一塊清涼石,從此五臺山變得涼爽宜人風調雨順,成為避暑勝地。而這清涼寶石原本是龍王的五個兒子播雲布雨回來驅暑歇涼之物,當他們發現歇涼寶石被文殊菩薩帶到五臺山後,便尾隨而來大鬧五臺山,直把五座陡峭如劍的山峰削成五座平臺,要討回清涼石。但文殊菩薩畢竟法力無邊,很快就降服了五位小龍王,讓他們分別住在五座臺頂。這五龍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臺,專管五臺山的耕雲播雨。人們感激他為五臺山地區造福,為五龍王建殿造像加以供奉也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五龍王居於殿內正中,左側為大龍王、二龍王、龍母,右側為雨司、三龍王、四龍王。據說,五龍王以前是黑臉,但為什麼我們所見卻是金臉呢?這是因為佛教傳言,說王爺性子暴烈,伺奉稍有不周,就要發脾氣動恐。臉由黑色變為金色,就使五爺的脾氣變溫和了。 據民間傳說,龍王弟兄五人,這是其中的老五,故稱五爺。按一般慣例,龍王不居佛寺,當地龍傳說五臺山龍王神靈顯赫,不安其位,寺廟不安寧,故在閣西建殿祀之。據說,佛、菩薩本來是為看戲的,可是五爺喜歡看戲,故在龍王殿對面修建一座戲臺,這是五臺山一座唯的戲臺,專門給五爺唱戲。

所以,由以上的小故事可以充分看出,五爺廟不是楊五郎的廟。有機會到五臺山,一定要親自看看!

山西五爺廟導遊詞 篇14

佛教聖地五臺山是我國有名的旅遊之地。五臺山裡的五爺廟更是“有求必應”而聞名,來五臺山的人幾乎沒有不拜五爺的,而且還要給五爺廟掛匾。

五爺究竟有多靈,流傳種.種。說起五爺廟掛匾,首先在這裡講我聽到的五爺,大抵是這樣的:五爺是龍王的第五個兒子,同時也是文殊菩薩的化身;長著嚇人的黑臉,大大的眼睛,表情凶得很,據說很多人第一次見到都嚇得忘了自己要求什麼,這種時候想到什麼求什麼是很靈的,但一定謹記不要超過三個願望,太貪五爺就不幫你了。五爺造福當地百姓,有求必應。

雖然中國歷史上經歷大的文ge,但是五爺廟還是被當地人畢恭畢敬的儲存了下來。那時,傳說菩薩肚子裡有寶,五臺山的很多菩薩都遭了難,當地人把菩薩們一個個開膛剖腹,很多珍貴的佛像就這樣被破壞掉。而五爺卻倖免遇難,要做到這點,可見有多靈驗。五爺除了長就一副嚇人的黑臉外,另一個特徵,就是愛聽戲,每逢七年級、十五,當地人都要給五爺唱一出大戲,以求風調雨順。五爺把自己的喜好表露出來,也是為還願廣開方便之門,還原的方式之一就是給五爺唱還願戲;此外,還可以給五爺掛牌匾“有求必應”,和披龍袍;當然,如果你三樣都做,想來五爺會更高興的~

我們到了五爺廟,“有求必應”的牌匾到處都掛得滿滿當當。據導遊說,還願的牌匾實在太多了,每一處能掛的地方都掛上了,還是不夠,如果都掛出來不知道要落多少層,所以這些牌匾都是輪番往上掛。真的是每一處能掛的地方都掛上了,在我所看到的一處角落裡還堆著好大一堆,想來其他角落也一樣,實在太擠了、時間又緊,沒有一一勘察,五爺廟掛匾可謂是一大受寵若驚的喜事。

在五爺廟掛匾後,我們還聽到了一些關於五爺的傳說:五爺廟的興建要從文殊菩薩向東海龍王巧借歇龍石的神話說起。相傳很古以前,五臺山並不是清涼勝境,而是酷熱難熬的,當地百姓深受其害,專為人排憂解難的文殊菩薩便從東海龍王處巧妙地借來一塊清涼石,使五臺山成為清爽宜人、風調雨順的避暑勝地。但這塊清涼石原本是龍王的五個兒子所有,是他們撥雲布雨辛苦勞作之後回來驅暑歇涼之物,回來之後發現寶石被文殊菩薩帶到了五臺山,便尾隨而來,大鬧五臺山,直把五座陡峭如劍的山峰削成五座平臺,要討回清涼石。但“五個小孩子”怎麼比得過文殊菩薩呢,文殊菩薩畢竟法力無邊,不僅降伏了五位小龍王,還讓他們分住五座臺頂其中,五龍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臺,專管五臺山的耕雲播雨。人們感激他為五臺山造福,所以建殿造像誠心供奉。

山西五爺廟導遊詞 篇15

五臺山位於山西省東北部五臺縣境內。五臺山方圓約300公里,因五峰如五根擎天大柱,拔地崛起,巍然矗立,峰頂平坦如臺,故名五臺。又因山上氣候多寒,盛夏仍不知炎暑,故又別稱清涼山。

五臺山是馳名中外的佛教勝地,是文殊菩薩的道場,而五臺山又以其建寺歷史之悠久和規模之巨集大,而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在日本、印度、斯里蘭卡、緬甸、尼泊爾等國享有盛名。五臺山寺廟始建於漢明帝,唐代因“文殊信仰”的繁盛,寺院多達360多處。清代,隨著喇嘛教傳入五臺山,出現了各具特色的青、黃二廟。五臺山五座臺頂合圍的地區,稱為臺內,其外圍則稱臺外。

現五臺山寺廟尚存43處,其中臺內37處,臺外6 處。五臺山眾多的佛寺皆聚集在臺內臺懷鎮。這裡寺廟林立,殿宇鱗次櫛比,聖景聖蹟薈萃一處,其中顯通寺、塔院寺、殊像寺、羅寺和菩薩頂被稱為五臺山五大禪處。

臺外的寺廟比較分散,其中以南禪寺、佛光寺最著名。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所以這裡眾多寺廟的正殿都以供奉文殊菩薩為主。文殊菩薩是釋迦牟尼的左脅侍,關於他的來歷,說法很多,而最流行的說法是他出身於舍衛國的婆羅門家庭,因有慈愛之心,後隨釋迦牟尼佛出家,成為佛的大弟子,幫助佛化導芸芸眾生。他在諸大菩薩中智慧辯才第一,故專司佛的智慧,有“大智文殊”的尊號。文殊的坐騎為一青獅,表示智慧威猛。他手持寶劍,表示智慧銳利。文殊菩薩因智慧第一,所以被推為眾菩薩之首,後因對觀音信仰流傳,逐漸被取而代之。

山西五爺廟導遊詞 篇16

佛珠,也稱為念珠,每當佛教徒唸佛時要用佛珠來記數和束心;佛教弟子修行時必備的一種信物也就是佛珠。那麼,五爺廟是五臺山香火最旺的寺廟,五爺廟的佛珠肯定也是大家備受關注的。

五爺廟佛珠要是根據藏經的記載,最上品的佛珠是1080粒,這種佛珠因為太長,只供極少數大德高僧和潛修者使用,或供名僧在大法會中作為裝飾,此外極少人使用。上品的佛珠為108粒(密宗行者為110粒),中品為54粒,其餘有42粒、21粒、14粒及淨土宗的36粒、禪宗的18粒等。

下面我們來說說五爺廟佛珠的粒數的不同含義:1080粒,是包括了十法界的各108個數;108粒,是表示單純的108種煩惱,或108尊佛的功德,或108種無量三昧等等;54粒的,是表示修身的境界;42粒的,表示住、行、向、地等菩薩乘之階位;27粒的,表示聲聞之27聖賢;21粒的,是佛教中代表本有的十地與修身之十地及佛果;14粒的,表示仁王經所說十四忍(三賢、十聖加正覺)。其餘36、18等粒數的佛珠,有的是為了攜帶方便,分108數的三分之一或六分之一而已,有的則是外道所表之三十六天罡或十八種神通變化,別無他義。念珠是佛教的一種用物,是念佛號或經咒時用以計數的工具,所以也稱“佛珠”或“數珠”。

五爺廟佛珠的原料通常用香木車成小圓粒,貫穿成串,也有用玉石、瑪瑙製作的。一般的念珠粒數有14顆、18顆、21顆、27顆、36顆、42顆、54顆、108顆、1080顆之分。據說,世間有很多煩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撥一珠,就可解除煩惱。因為念佛時,要排除一切雜念邪思,做到心地清淨,所以念珠也稱“清心珠”。佛教所謂“誠心念一句‘阿彌陀佛’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現代人們作為玩玉或藏玉,甚至作為一種時尚,雖不是信佛,也可將玉佛珠作為普通玉器藏玩,這樣不妨考慮選擇和田白玉或和田青玉佛珠,其質地細膩,油潤爽滑。翡翠料的佛珠雖然光澤漂亮,質地硬,可反覆的把玩天久容易“生毛”,失去原有神韻,故不如和田玉料的佛珠的越玩越“活”之優勢。佛珠的經常反覆把玩,使你手、腦、心並用,修身養性,有益健康,其樂自得。

現在我們對五臺山的五爺廟佛珠瞭解了這麼多,您是否有所印象了呢?若是有機會去五臺山,一定要親自試一試五爺廟佛珠。

山西五爺廟導遊詞 篇17

說起山西五爺廟也就是現在的萬佛閣,於明代萬曆年間40年,坐落在陝西省臺懷鎮塔院寺的東南方向。主要由五龍五殿和文殊殿組成。五龍五殿內塑五尊龍王坐像,以五爺名氣頗大,所以當地人也就把萬佛閣稱為“五爺廟”了。山西五爺廟的寺廟是呈南北方向的,佔地2040平方米,計有殿堂間,崇樓板間、僧捨近求遠20間、戲臺灣省座、佛塔座、明碑3通。

首先說說山西五爺廟的建築情況:

山西五爺廟的五龍王殿原來是捲棚頂,1920xx年重建時改為單簷歇山頂,四出廊,五脊六獸,正脊置銅寶剎,前有捲棚抱廈,雕樑畫棟,絢麗多彩。殿內除了供金臉龍王老五外,在他背後也左右排列了大爺、二爺、龍母、三爺、雨的塑像。民間傳說五爺本來是黑臉,但文殊菩薩為了廣濟眾生,化成了五龍王,所以黑臉變成了金臉。文殊菩薩化成的五龍王很喜歡看戲,所以在五龍王殿的對面便修了一座古式戲臺,專門為五爺演戲。正因為如此,一直到今天,五臺山在六月法會期間,名角,名戲都必須安排在萬佛閣演出,意思是給五龍五唱戲。

除了五龍王殿外,山西五爺廟裡還有文殊殿,它是三間兩重三簷四出歇山頂,上層供奉地藏王菩薩,下層供養明代脫紗三大士像;文殊坐獅、普賢坐像,觀音坐朝天吼,每尊朔像高約束米多。上層地藏王菩薩的左右各排列著五尊塑像,他們是秦廣王,初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閻羅王、變成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十殿轉輪王,這“十殿閻王”構成了“十殿閻君朝地藏”的佈局;而地藏王菩薩左右兩側的立像,原來是閔公父子。傳說九華山本來是屬於閔公的,但地藏王菩薩開創九華山道場時想佔用這塊地方,便化成和尚找閔公,說:“今來貴寶地,一不化緣,二不化齋,只求一袈娑之地作為修行之所,尚望施主成全。”閔公哈哈大笑:“這周圍百里皆我所有,怎在意你佔一袈水漲船高之地?師父,你看哪座山峰好,就在哪裡修行好了。”“和尚”聞言,把袈裟一展,九華山便被整個罩住了,閔公只好將它全部佈施供養。殿簷樑間,懸掛著一口重油000斤的明代大銅鐘。殿內木閣上、下兩層都為3寸高的泥塑貼金小佛像,千姿百態,雖多達一萬尊,卻無一雷同,令人稱奇,所以文殊殿又稱為萬佛閣。

接下來說說山西五爺廟裡供奉的佛像。

五爺廟裡殿內供奉的五爺是廣濟龍王文殊菩薩的尊稱,也是五臺山五頂文殊菩薩的化身,因而,這裡是整個五臺山香火最盛的寺廟。而事實上,應該說五爺其實就是文殊菩薩在臺懷本土化,世俗化的產物,它承擔起了民間俗神的職能,寄託著當地百姓祈盼風調雨順、平安吉祥的願望。也許正是因為五爺比起其他各大寺院裡莊嚴肅穆的菩薩們更親近群眾,更符合急功近利的眾生心願的緣故吧,小小的五爺廟,在善男信女們的心目中,它幾乎成了有求必應的象徵,上五臺山燒香的人大部分都是衝著五爺廟去的。在群眾心目中,他們不懂什麼佛理,甚至不知道文殊菩薩,但只要一說五爺廟,則遠近聞名,幾乎成了五臺山的一張名片。

山西五爺廟導遊詞 篇18

佛教聖地五臺山是我國有名的旅遊之地。五臺山裡的五爺廟更是“有求必應”而聞名,來五臺山的人幾乎沒有不拜五爺的,而且還要給五爺廟掛匾。

五爺究竟有多靈,流傳種種。說起五爺廟掛匾,首先在這裡講我聽到的五爺,大抵是這樣的:五爺是龍王的第五個兒子,同時也是文殊菩薩的化身;長著嚇人的黑臉,大大的眼睛,表情凶得很,據說很多人第一次見到都嚇得忘了自己要求什麼,這種時候想到什麼求什麼是很靈的,但一定謹記不要超過三個願望,太貪五爺就不幫你了。五爺造福當地百姓,有求必應。

雖然中國歷史上經歷大的文革,但是五爺廟還是被當地人畢恭畢敬的儲存了下來。那時,傳說菩薩肚子裡有寶,五臺山的很多菩薩都遭了難,當地人把菩薩們一個個開膛剖腹,很多珍貴的佛像就這樣被破壞掉。而五爺卻倖免遇難,要做到這點,可見有多靈驗。五爺除了長就一副嚇人的黑臉外,另一個特徵,就是愛聽戲,每逢七年級、十五,當地人都要給五爺唱一出大戲,以求風調雨順。五爺把自己的喜好表露出來,也是為還願廣開方便之門,還原的方式之一就是給五爺唱還願戲;此外,還可以給五爺掛牌匾“有求必應”,和披龍袍;當然,如果你三樣都做,想來五爺會更高興的~

我們到了五爺廟,“有求必應”的牌匾到處都掛得滿滿當當。據導遊說,還願的牌匾實在太多了,每一處能掛的地方都掛上了,還是不夠,如果都掛出來不知道要落多少層,所以這些牌匾都是輪番往上掛。真的是每一處能掛的地方都掛上了,在我所看到的一處角落裡還堆著好大一堆,想來其他角落也一樣,實在太擠了、時間又緊,沒有一一勘察,五爺廟掛匾可謂是一大受寵若驚的喜事。

在五爺廟掛匾後,我們還聽到了一些關於五爺的傳說:五爺廟的興建要從文殊菩薩向東海龍王巧借歇龍石的神話說起。相傳很古以前,五臺山並不是清涼勝境,而是酷熱難熬的,當地百姓深受其害,專為人排憂解難的文殊菩薩便從東海龍王處巧妙地借來一塊清涼石,使五臺山成為清爽宜人、風調雨順的避暑勝地。但這塊清涼石原本是龍王的五個兒子所有,是他們撥雲布雨辛苦勞作之後回來驅暑歇涼之物,回來之後發現寶石被文殊菩薩帶到了五臺山,便尾隨而來,大鬧五臺山,直把五座陡峭如劍的山峰削成五座平臺,要討回清涼石。但“五個小孩子”怎麼比得過文殊菩薩呢,文殊菩薩畢竟法力無邊,不僅降伏了五位小龍王,還讓他們分住五座臺頂其中,五龍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臺,專管五臺山的耕雲播雨。人們感激他為五臺山造福,所以建殿造像誠心供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