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山東省名勝古蹟導遊詞

欄目: 山東導遊詞 / 釋出於: / 人氣:2.07W

山東是儒家文化發源地,儒家思想的創立人有曲阜的孔子、鄒城的孟子,以及墨家思想的創始人滕州的墨子、軍事家孫子等,均出生於魯國。今天本站小編為大家帶來山東省名勝古蹟導遊詞

山東省名勝古蹟導遊詞
山東省名勝古蹟導遊詞篇1

泰山古稱“岱宗”、“岱山”,世稱“東嶽”,為“五嶽之首”、“五嶽獨尊”,位於山東省中部,總面積426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頂海拔高度1545米。泰山以其有容乃大的氣魄將歷史文化、自然景觀、地質地貌完美和諧地融合在一起,被譽為中國歷史文化的縮影、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自古泰山便被視為社稷穩定、政權鞏固、國家昌盛、民族團結的象徵,也成為幾千年來中國唯一受過皇帝封禪的名山。據史書記載,秦代以前曾有72位帝王到泰山祭告天地,秦以後又相繼有12位皇帝來泰山封禪朝拜。泰山目前有儲存較好的古建築群26處、寺廟58座、古遺址128處、碑碣1239塊、摩崖刻石1800餘處,泰山古建築群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泰山形成於28億年前的太古代,地質年代久遠,有群峰拱岱、山水相依、氣勢磅礴、雄偉壯麗的山系,“穩如泰山”、“重如泰山”即源於泰山獨特的地質特徵。泰山現有百齡以上古樹名木18000多株,其中23株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1982年,泰山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87年,泰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首例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20xx年泰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地質公園,成為世界文化、自然、地質三重遺產。

近年來,泰山景區秉承“愛護遺產,享受遺產,傳承遺產”的宗旨,牢固樹立“嚴格保護,永續利用,實現科學發展”的指導思想,和“樹立中華國山地位,打造四重世界遺產,把泰山建設成國際知名遺產地和旅遊目的地”的工作目標,“跳出泰山看泰山,放眼世界看泰山”,不斷強化泰山文化、自然、地質、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利用,以保護築基石,以專案強後勁,以服務樹形象,以促銷引客源,全面推進了景區的科學發展。連續取得首批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首座中國書法名山、中國最美的十大名山、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旅遊示範區榜首、中國旅-業十大影響力品牌、中國青年喜愛的旅遊目的地、歐洲人最喜愛的中國十大景區等一系列高含金量品牌;連續兩屆排名“中華100大人文與生態名山口碑金榜”首位,榮膺“中華國山”特別美譽;先後與臺灣阿里山、日本富士山、韓國漢拿山締結為友好山,與巴西阿拉里皮世界地質公園建立友好合作關係,泰山在國內外的知名度、美譽度和核心競爭力明顯提升。

山東省名勝古蹟導遊詞篇2

天下第一泉風景區位於山東省省會濟南市市中心,位置優越、交通便利,由“一河(護城河)一湖(大明湖)三泉(趵突泉、黑虎泉、五龍潭三大泉群)四園(趵突泉公園、環城公園、五龍潭公園、大明湖風景名勝區)”組成,是集獨特的自然山水景觀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於一體的精品旅遊景區,總面積3.1平方公里,是國家重點公園、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省級風景名勝區。

景區擁有悠久的歷史。趵突泉,古稱“濼”,《春秋》記載,魯桓公十八年(公元前694年)“公會齊侯於濼”,宋代曾鞏取其跳躍奔突的特點,定名為趵突泉;護城河,始建於漢代,形成於元代,完全貫通於明代,《歷城縣志》記載“明洪武四年,護城河繞城一週,池闊五丈,水深三尺”,是一條連線泉湖、與泉城歷史文明相伴而生的城市河流;大明湖,古稱歷水陂、蓮子湖、西湖,北魏《水經注》記載“濼水北流為大明湖”,金代元好問在《濟南行記》中始稱之為大明湖。

景區以天下第一泉趵突泉為核心,泉流成河、再匯成湖,並與明府古城相依相生,泉、河、湖、城融為一體,集中展現了獨特的泉水水域風光。泉城最負盛名的趵突泉、黑虎泉、五龍潭三大泉群71處名泉齊聚景區,其數量之多、形態之美、水質之優、歷史文化之厚、科普科研之價值,堪稱世界之最;大明湖是由眾泉彙集而成的天然湖泊,泉水由湖南岸流入,水滿時從湖北岸始建於宋代的北水門流出,湖底由不透水的火成岩構成,恆雨不漲,久旱不涸,素有“眾泉匯流,平吞濟濼”之說,被譽為“泉城明珠”,“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她的最好寫照;由泉水匯流而成的護城河,宛若一條玉帶環繞古城,又如一條項鍊串聯景點,全長6.9公里的航道可謂“一河連百景”,沿護城河乘畫舫前行,可一覽黑虎嘯月、趵突騰空、濼苑齊風、龍潭觀魚、月牙飛瀑、鵲華煙雨、匯波晚照、秋柳含煙、超然致遠、曾堤縈水等310餘處名勝景觀,形成了一條資源獨特、風景秀美、文化厚重、儲存完整、全國獨一無二的泉水遊覽景觀帶,讓遊客“不出城郭而獲山水之怡,身居鬧市而有林泉之致”,成為泉城特色標誌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景區自然風光秀美,人文底蘊深厚,泉河湖泊之外,還有人文景觀、建築小品二百餘處,重要的人文建築二十餘處,有始建於元代的江北第一樓超然樓,始建於北魏、現為明代建築的濼源堂、娥英祠、三聖殿(統稱三大殿),還有萬竹園、歷下亭、白雪樓、滄園、尚志堂、秋柳園、遐園、枕湖樓以及觀瀾亭、鵲華橋、來鶴橋、望鶴亭、六角溪亭、楓溪扇面亭、得月亭、月下亭、天心水面亭、小滄浪亭等;歷史遺蹟十餘處:濼上臺、秦瓊故宅遺址、北水門、匯波樓、明昌鍾亭、古歷亭舊址、潭西客夜碑等;名人故居五處:紀念北宋著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的南豐祠,紀念南宋愛國英雄、豪放派詞人辛棄疾的稼軒祠、紀念宋代著名婉約派女詞人李清照的李清照紀念堂與易安舊居、紀念明代兵部尚書鐵鉉的鐵公祠、紀念現代文豪老舍的“老舍與濟南”陳列館等;歷史紀念建築六處:五三亭、五三碑、濟南慘案紀念堂、中共山東省政府機關舊址、國民黨濟南戰役臨時指揮部舊址、解放閣、濟南北城牆舊址等;太湖名石五塊:龜石(元代散曲家張養浩雲莊別墅遺物,與龍、風、麟石同稱四大靈石,為濟南第一名石)以及待月峰、虯石、壽石、夔石。其中,濼源堂、歷下亭、鐵公祠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大明湖、萬竹園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共山東省領導機關舊址、“五三”紀念園、解放閣不僅是革命歷史遺蹟,還是山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山東省名勝古蹟導遊詞篇3

曲阜明故城始建於明朝,為護衛孔廟而建。明故城內分佈著孔廟、孔府、顏廟以及歷代孔宅府第、古泮池乾隆行宮等文物古蹟,集中體現了魯國古都曲阜古老的城市風貌和深厚的文化古韻。上世紀70年代末,曲阜明故城城牆大部分被拆除。

孔府,本名衍聖公府,位於曲阜城中孔廟東側,是孔子嫡氏孫居住的府第。衍聖公是北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宋仁宗賜給孔子46代孫孔宗願的封號,這一封號子孫相繼,整整承襲了32代,歷時880年。

衍聖公是中國封建社會享有特權的大貴族,宋代時相當於八品官,元代提升為三品,明初是一品文官,後又“班列文官之首”,清代還特許在紫禁城騎馬,在御道上行走。

孔府佔地240畝,共有廳、堂、樓、房463間。九進庭院,三路佈局:東路 即東學,建一貫堂、慕恩堂、孔氏家廟及作坊等;西路即西學,有紅萼軒、忠恕堂、安懷堂及花廳等;孔府的主體部分在中路,前為官 衙,有三堂六廳,後為內宅,有前上房、前後堂樓、配樓、後六間等,最後為花園。

孔林本稱至聖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 孔子死後,弟子們把他葬於魯城北泗水之上,那時還是“墓而不墳”(無高土隆起)。到了秦漢時期,雖將墳高築,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幾家守林人後來隨著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規模越來越大。東漢桓帝永壽三年(公元157年),魯相韓勅修孔墓,在墓前造神門 一間,在 東南又造齋宿一間,以吳初等若干戶供孔墓灑掃,當時的孔林“地不過一 頃”。到南北朝高齊時,才植樹600株。宋代宣和年間,又在孔子墓前修造石儀。進入元文宗至順二年(公元1331年),孔思凱主修了林牆,構築了林門。明洪武十年(公元1684年)將孔林擴為3000畝的規模。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大修孔林,耗帑銀25300兩重修了各種門坊,並派專官守衛。據統計,自漢以來,歷代對孔林重修、增修過13次,增植樹株5次,擴充林地3次。整個孔林周圍垣牆長達7.25公里,牆高3米多,厚約5米,總面積為2平方公里,比曲阜城要大得多 孔林作為一處氏族墓地,20xx多年來葬埋從未間斷。在這裡既可考春秋之葬、證秦漢之墓,又可研究我國歷代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和喪葬風俗的演 變。1961年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墓古千年在,林深五月寒”,孔林內現已有樹10萬多株。相傳孔子死後,“弟子各以四方奇木來植,故多異樹,魯人世世代代無能名者”,時至今日孔林內的一些樹株人們仍叫不出它們的名字。其中柏、檜、柞、榆、槐、楷、樸、楓、楊、柳、檀雒離、女貞、五味、櫻花等各類大樹,盤根錯節,枝繁葉茂;野菊、半夏、柴胡、太子參、靈芝等數百種植物,也依時爭榮。孔林不愧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園。“斷碑深樹裡,無路可尋看”。在萬木掩映的孔林中,碑石如林,石儀成群,除一批著名的漢碑移入孔廟 外,林內尚有李東陽、嚴嵩、翁方鋼、何紹基、康有為等明清書法名家親筆題寫的墓碑。因此,孔林又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碑林。

孔廟、孔府、孔林在山東曲阜市,是中國唯一規模最大的集祭祀孔子嫡系後裔的府邸和孔子及其子孫墓地於一起的建築群,孔子(公元前551~前420xx年)是中國儒家學說的創始人。他在死後的第二年,他的住宅被改成孔廟,每年祭祀 。漢代以後歷代皇帝都提倡尊孔讀經,對孔子也不斷追諡加封,同時擴大他的祠廟,孔廟的規模也越修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