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泰山導遊詞範文

欄目: 山東導遊詞 / 釋出於: / 人氣:2.91W

伴隨著歷代帝王的封禪祭祀,泰山也成了各種宗教流派活動的重要場所。歡迎閱讀借鑑,希望你們喜歡哦。

泰山導遊詞範文

泰山導遊詞範文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首先,讓我代表某某旅行社,對大家來泰山旅遊、觀光表示熱烈歡迎!

希望大家在泰山逗留期間能夠玩得開心,吃、住放心,同時希望大家在泰山遊覽當中能夠得到一個較大的收穫,留下一個美好的記憶。

泰山,古稱岱宗,位於山東省東部,華北大平原東側,面積426平方公里,海拔1545米,泰山雄偉壯麗,歷史悠久,文物眾多,以“五嶽獨尊”的盛名稱譽古今。她就像一座民族的豐碑屹立於中華大地,舉世矚目。

泰山美景中最為令人歎為觀止的要數泰山日出了。

自古以來,無數詩人對泰山日出都有過生動的描述。宋代詞人梅聖俞的“晨登日觀峰,海水黃配熔。浴出車輪光,隨天行無蹤。”尤為人愛,凌晨破曉前,站在日觀峰,舉目東方,晨星漸沒,微暈稍露,稍頃,一線晨曦透過雲層照亮東方,這時天空由灰變黃,繼而呈現橙、紫、紅瑰麗的朝霞,波浪似的雲層,在陽光的照耀下,組成一幅幅綺麗多姿的圖案,旭日在陽光中婷婷娜娜從雲層升起,陽光因受海波起伏的影響忽隱忽現,閃爍不定,日輪緩升時又受波峰、波谷推進的影響上下跳動,漸漸成圓形,磅礴而出,金光四射,群峰盡染,大地一片光明。

碧霞寶光是泰山的又一大奇景,它地處玉皇頂的前懷,地勢相對低凹,雲霧較為濃密且較穩定,在瀰漫背後照來,人影呈現在霧幕上,周圍形成內紫外紅彩色光環,燁燁生輝,彩環呈現七色,有時還會出現雙環,更加絢麗動人。

泰山實際海拔高度並不太高,在五嶽中次於恆山、華山,僅佔第三位。與全國的許多大山相比都不能望其項背。但它為什麼成為赫赫於古今的“五嶽之長”呢?這要從泰山的地理環境和原始宗教談起。

泰山崛起於華北平原之東,凌駕於齊魯平原之上,東臨煙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遠流長的黃河,南有汶、泗、淮之水,與平原、丘陵相對高差1300米,形成強烈的對比,因而在視覺上顯得格外高大;所謂“穩如泰山”、“重如泰山”,正是其自然特徵在人們生理、心理上的反映。

東方就成了生命之源,希望和吉祥的象徵。而古代先民又往往把雄偉奇特的東嶽視為神靈,於是,地處東方的泰山--便成了“萬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山”了。歷代帝王藉助泰山的神威鞏固自己的統治,泰山的神聖地位被抬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伴隨著歷代帝王的封禪祭祀,泰山也成了各種宗教流派活動的重要場所。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了黃伯陽修道于山後,以後歷代著名道家名人都曾在泰山傳經佈道,建觀築廟。而且她也吸引了眾多的文化名人,他們朝山覽勝,賦詩撰文,留下了豐富的文化精品。像孔子、李白、杜甫、郭沫若等都都留下了浩如煙海的頌岱詩文,把遊人從山神崇拜中引向遊覽觀賞、求知審美的新方向。

各位朋友,我的介紹就到這裡。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大家要想對泰山有一個深刻的瞭解,還需要根據自己的興趣,親身投入到泰山的懷抱裡,沿著歷史文化的足跡慢慢地去遊覽,仔細地去觀賞。

泰山導遊詞範文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首先,對大家來泰山旅遊、觀光表示熱烈歡迎!

希望大家在泰山逗留期間能夠玩得開心,吃、住放心,同時希望大家在泰山遊覽當中能夠得到一個較大的收穫,留下一個美好的記憶。

泰山,古稱岱宗,它位於山東省東部,華北大平原的東側,面積426平方公里,海拔1545米,方位為東經117度6分,北緯36度16分。泰山雄偉壯麗,歷史悠久,文物眾多以“五嶽獨尊”的盛名稱譽古今。巍巍泰山就像一座民族的豐碑屹立於中華大地,舉世矚目。

1982年,泰山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1992年榮登全國旅遊勝地40佳金榜。泰山至今保護較好的古建築群有22處,總建築面積達14萬多平方米。在古建築群之間,還有12處石坊、6座石橋、7座石亭、1座銅亭和1座鐵塔。泰山刻石有2200多處,被譽為“中國摩崖刻石博物館”,這裡有中國碑制最早的刻石Κμ┥角乜淌в姓涔蟮暮捍張遷碑、衡方碑和晉孫夫人碑в斜揮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的北齊經石峪刻石в刑煜卵笱蟠蠊鄣奶菩宗《《紀泰山銘》》和唐代雙束碑等。泰山古樹名木繁多,被譽為“活著的世界自然遺產”。泰山百年以上的古樹名木3萬餘株,其中有2120xx年前的漢柏6株,1320xx年前生的唐槐,520xx年前生的望人鬆、五大夫松,還有一棵被譽為國寶的620xx年前生的盆景松樹“小六朝鬆”。泰山素以壯美著稱,呈現出雄、奇、險、秀、幽、奧、曠等諸多美的形象,泰山景區內有著名山峰12座,崖嶺78座,巖洞18處,奇石58塊,溪谷12條,潭池瀑布56處,山泉64處,有著名的黑龍潭、扇子崖、天燭峰、桃花峪等10大自然景觀в行袢斬升、晚霞夕照、黃河金帶、雲海玉盤等10大自然奇觀。

泰山的日出,是一個想象的世界,神奇的世界,日出景象的美妙是筆墨難以形容的。自古以來,無數詩人對泰山日出的壯麗景觀都有過生動的描述。宋代詞人梅聖俞的“晨登日觀峰,海水黃配熔。浴出車輪光,隨天行無蹤。”的絕句尤為人愛,凌晨破曉前,站在日觀峰,舉目東方,晨星漸沒,微暈稍露,天地間的一片雲海滾動,稍頃,一線晨曦透過雲層照亮東方,這時天空由灰變黃,繼而呈現橙、紫、紅瑰麗的朝霞,波浪似的雲層,在陽光的照耀下,組成一幅幅五彩繽紛、綺麗多姿的圖案,旭日在陽光中婷婷娜娜從雲層升起,陽光因受海波起伏的影響忽隱忽現,閃爍不定,日輪緩升時又受波峰、波谷推進的影響上下跳動,漸漸成圓形,磅礴而出,金光四射,群峰盡染,大地一片光明。

夕陽西下時,朵朵殘雲飄浮在天際,落日的餘輝如一道道金光穿過雲朵灑滿山間。太陽象一個巨大的玉盤,由白變黃,越來越大,天空如緞似錦,待到夕陽沉入雲底,霞光變成一片火紅,天際雲朵,山峰好象在燃燒,天是紅的,山是紅的,雲是紅的,大地也是紅的。

舉目遠眺,黃河象一條飄帶,彎彎曲曲從天際飄來,在落日的映照下,白色緞帶般的黃河泛起紅潤,波光翻滾,給人以動的幻覺。“一條黃水似衣帶,穿破世間通銀河”。太陽慢慢靠向黃河,綵帶般的黃河象是系在太陽上,在絳紫色的天邊飛舞。泰山的雲霧是變幻莫測的。雨後初晴,大量水氣蒸發蒸騰,加之夏季季風自海上吹來的暖溫空氣,成雲致霧。有時大片雲在山腰形成一條長長的帶子,如同官服玉帶,而山上山下皆晴τ惺痺蛭讜乒齬觶大有倒海翻江之勢σ燦惺卑自破狡蹋如大地鋪絮,山谷堆雪,團團白雲如同千萬個玉盤,輕攏漫湧,鋪排相接,好象平靜如無垠的汪洋大海,這就是著名的“雲海玉盤”。

碧霞寶光是泰山的又一大奇景。“寶光”俗稱“佛光”,多出現在碧霞祠東、西、南神門外,碧霞祠地處玉皇頂的前懷,地勢相對低凹,雲霧較為濃密且較穩定,在瀰漫背後照來,人影呈現在霧幕上,周圍形成內紫外紅彩色光環,燁燁生輝,彩環呈現紅、橙、黃、綠、青、藍、紫七色,有時還會出現雙環,更加絢麗動人。站在霧幕前的遊客舉手投足,光環中的影子也手舞足蹈,油然而生飄飄欲飛成仙人之感。

泰山的冬季,氣溫常在20攝氏度左右,雪後天晴,氣溫回暖,大陸氣團稍有減少,南方暖溫氣團乘虛而入,霧氣籠罩山間,微風吹動,飄浮的霧滴觸及樹枝、岩石、房頂,凝結成冰粒,層層疊疊,便形成了“千枝瓊玉”、“萬樹花”的霧淞奇景。泰山上下成了一個潔白如銀的世界,猶如龍宮洞府,別有一番情調。

泰山的冬季,也常有冷卻的雨滴,降落到地面上、物體上,急速結成堅硬、滑而透明的冰層,這就是“雨淞”。每當雨淞出現山巒樹木象冰晶倒掛,地面岩石似鋪明鏡,泰山變成了冰雕玉琢的“琉璃世界”。雨後天晴,紅日映冰峰,藍天襯霞山,光彩奪目,金光迸射,滿山松柏映雪,到處銀裝素裹,好一派冰清玉潔的北國風光。

泰山地區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孕育造就了千姿百態的麗山秀水和人文名勝,生動地記錄了我們中華民族發展歷史的文明篇章。現代考古科學的研究已揭示出在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期,泰山周圍已經有了人類活動的蹤跡。大量史料也都記載了泰山地區早在母系氏族社會階段已經顯露出文明的曙光。在5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不僅影響到山東,而且影響到黃河中下游的廣大地區。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齊魯之邦”是中國歷史上政治、經濟、文化高度發達的地區之一,產生了孔子、孟子等歷史文化名人。歷史告訴我們,泰山地區早在遠古時代就已經成為東方文化的重要發祥地,而泰山在先秦時代就已成為中國最早的名山,成為五嶽之首。

泰山實際海拔高度並不太高,在五嶽中次於恆山、華山,僅佔第三位。與全國的許多大山相比都不能望其項背。但它為什麼成為赫赫於古今的“五嶽之長”、“五嶽獨宗”而獨享盛名呢д庖從泰山的地理環境和原始宗教談起。

泰山崛起於華北平原之東,凌駕於齊魯平原之上,東臨煙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遠流長的黃河,南有汶、泗、淮之水,與平原、丘陵相對高差1300米,形成強烈的對比,因而在視覺上顯得格外高大ψ喔瀉“一覽眾山小”的高曠氣勢ι鉸雒嘭100餘公里,盤臥426平方公里,其基礎寬大產生安穩感,形體龐大而集中則產生厚重感,大有“鎮坤維而不搖”之威儀。所謂“穩如泰山”、“重如泰山”,正是其自然特徵在人們生理、心理上的反映。

從古到今,人們總把泰山作為一個高大、美好、高尚、堅毅的形象,熱情加以歌頌。公元前二世紀,司馬遷在他的《《報任少卿書》》中就寫道“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毛主席曾引用了司馬遷的這名話教導人們,“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這種把泰山精神與人生的意義、人生觀密切聯絡起來的做法,在教育人民中發揮了很大作用。

六朝任方《《述異記》》載,秦漢時,民間傳說盤古氏(遠古時開天闢地,代生萬物的神人)死後頭為東嶽,左臂為南嶽,右臂為北嶽,足為西嶽。盤古屍體的頭向東方,而且化為東嶽,泰山就成了當然的五嶽之首了。這顯然是根據《《五行》》、《《五德》》學說創作的神話

故事,反映了泰山獨尊五嶽的歷史背景。

東方是太陽出升的地方,古人即認為是萬物交替、初春發生之地。因此,東方就成了生命之源,希望和吉祥的象徵。而古代先民又往往把雄偉奇特的東嶽視為神靈,把山神作為祈求風調雨順的物件來崇拜,於是,地處東方的泰山Κφ飧鐾ㄌ彀蔚氐吶尤淮笪銼慍閃“萬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山”、“神靈之宅”了。受天命而帝王的“天子”更把泰山看成是國家統一,權力的象徵。為答謝天帝的“授命”之恩,也必到泰山封神祭祀。商周時期,商王相土在泰山腳下建東都,周天子以泰山為界建齊魯ù說中秦漢以前,就有72代君王到泰山封神,此後秦始皇、秦二世、漢武帝、漢光武帝、漢章帝、漢安帝、隋文帝、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宋真宗、清帝康熙、乾隆等古帝王接踵到泰山封禪致祭,刻石紀功。歷代帝王藉助泰山的神威鞏固自己的統治,使泰山的神聖地位被抬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伴隨著歷代帝王的封禪祭祀,泰山成了各種宗教流派活動的重要場所。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了黃伯陽修道于山後,以後歷代著名道家名人都曾在泰山傳經佈道,建觀築廟。佛教自東晉高僧郎公建立郎公寺開始,在泰山也不斷髮展。

泰山吸引了眾多的文化名人,歷代詩人墨客紛至沓來,他們朝山覽勝,賦詩撰文,留下了豐富的文化精品。孔子、管仲、司馬遷、張衡、諸葛亮、曹植、李白、杜甫、劉禹錫、蘇東坡、歐陽修、范仲淹、王世貞、姚奈、郭沫若等都揮筆疾書,留下了浩如煙海的頌岱詩文,把遊人從山神崇拜中引向遊覽觀賞、求知審美的新方向。

由山腳拾級而上,到泰山之巔,僅摩崖石刻就有千餘處,從秦至清,歷代皆有鉅製。書體眾彩紛呈,書意各代不同,其規模之大,作品之多,時代之連續性以及風格、流派、藝術之精湛,構景之巧妙都是世界名山無與倫比的。刻古中所包含的高韻深情與巍巍壯麗的泰

山融合在一起,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崇高精神。

在泰山數千年的文明中,歷代勞動人民所創造的一系列輝煌的人文景觀與高大雄偉的自然景觀相結合,形成了泰山的崇高形象構成了獨特的泰山風景景觀。人文景觀的佈局與創作,是根據自然景觀,尤其是地形特點和封禪、遊覽、觀賞活動的需要而設計的。最具代表性的是帝王封禪、百姓朝山進香的路線。其主體是拔地通天的自然景觀,主題是封天禪地的思想內容,佈局形式重點是祭地的蒿里山,經帝王駐驛的岱廟到封天的玉皇頂構成了長達10餘公里的地府Κθ思洫Κμ焯玫娜重空間一條軸線。即以城西南過奈河橋至蒿里山(在泰安火車站東南側)為“陰曹地府”泰安城區為人間ё猿潛貶紛詵豢始,沿長達6666級的“天梯”至岱頂為“天府”。

泰安城是因古帝王封禪祭祀、百姓朝山進香和遊覽觀光發展而成的。岱廟是泰城中軸線上的主體,這條中軸線從泰城南門起,延伸到岱宗坊,然後與登山盤道相接而通向“天庭”,使山與城不僅在功能上,而且在建築空間序列上形成一體。其序列按登山祭祀活動的程式次第展開,貫穿著一種由“人境”至“仙境”的歷程。從地形上看,是由緩坡、斜坡直到陡坡,人們由低到高,步步升高,最後宛若登上天府Т詠ㄖ規模上看,是由人間帝王宮殿上達蒼穹,漸入仙境Т由調上看,紅牆黃瓦始終與蒼松翠柏形成對比。再通過三裡一旗杆,五里一牌坊,一天門、二天門(中天門)、三天門(南天門),三重節奏,構成了一道步步登天,雄偉壯觀的朝天序列。

泰山古建築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對地理環境的利用,它巧妙地因自然之勢,又以人工之力加強和美化自然環境。其一,在封禪祭祀活動的序列空間位置的選擇上,充分利用泰山南坡由緩漸陡之勢,造成登“天梯”的意境。此路沿溪而上,人在谷中行,屬“封閉型”自然景觀,下段是緊緊收縮,直至岱頂才開放。前奏長,對比十分強烈,對於“祭天”活動來說,造成環境感應的心理狀態,若步步登天,扣人心絃。登臨南天門驟然開闊,恰似昇仙。因此,這樣的地理環境是封禪祭祀空間序列的傑作。其二,在建單體或群體位置的選擇與建築結構的創作上,有跨道而建的門戶建築,有登山轉折處的導向性建築,有臨溪而設的賞景建築,有半山懸掛的宗教建築,也有聳立山巔的祭祀建築等。其三,從建築的結構、材料、裝飾及以庭院空間為基本單元的群體組合上,均能適應地形環境多變的要求,該建亭的建亭,該設閣的則設閣π榪敞通透處即造型輕巧,需收縮空間處便實厚重,充分體現因景而設,因境而生的建築思想。

泰山古建築主要儲存的是明清時期的風格,它的價值不僅在於建築與會畫、雕刻、山石、林木融為一體,成為中國古老文化的例證,儲存了一個巨大的封禪祭祀序列和一幅記載歷史的立體畫卷,而且還為我們留下了順應自然的建築典範,以其特有的藝術形象去協調和加強自然美,去表現和深化自然環境。由於它們的存在,才使泰山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映生輝,使峻極於天的泰山深入到幾億炎黃子孫的心坎中,併名揚全世界,成為全為類的珍貴遺產。登泰山,自古3條路。原來的東路已毀,原來的中路自然而然地成了現在的東路,遊人在泰安火車站下火車後,可先遊岱廟,然後從岱廟後門至岱宗坊,步行經中天門到南天門,或步行至中天門

後轉乘索道到南天門,再沿天街經碧霞祠登上泰山極頂。若走中路(原來的西路),從泰安火車站下車後,可乘遊覽汽車沿環山公路經黑龍潭、竹林寺直達中天門,然後從中天門乘索道或步行到南天門,再沿天街直至岱頂。若從西路上山,需從泰安火車站乘遊覽汽車至界首(泰安與濟南的交界處)向北折,沿新闢的環山公路,在鳥語花香,泉水叮咚的茂林深谷中穿行至桃花源索道站,從這裡乘索道可直至天街的北端,真可謂一步登天了!

各位朋友,我的介紹就到這裡。俗話說ぐ儻挪蝗繅患,大家要想對泰山有一個深刻的瞭解,還需要根據自己的興趣,親身投入到泰山的懷抱裡,沿著歷史文化的足跡慢慢地去遊覽,仔細地去觀賞。

泰山的導遊詞

這裡是步行上山路的起點,這裡有個“0”的標誌碑,從這裡一直到南天門有6666級臺階,這個數字非常吉利,意思是預祝登山的朋友一切順利。這條路大約有10公里的路程,從這裡登到南天門大多需要4個小時左右的時間。

這裡就是關帝廟,裡面供奉的是武財神關羽,明清的時候山西的鹽商經常在這裡集合,他們與關公是老鄉並把他視為幸運之神,於是就把他供奉在這裡,原來稱山西會館,現在改為關帝廟。前面這座石坊就是一天門,泰山有三座門,一天門,中天門,南天門,每道天門上都有三重天,這就是人們說的九重天,這是一座跨道式石坊,明建立,“一”是萬物的起點,就是說跨過這道門,就算跨進了天界的大門。根據泰山學者的考證:《西遊記》。就是以泰山為樣板兒創作的

這旁邊有明楊可大題刻的“天下奇觀”和孫價題刻的“盤路起工處”。

前面這座四柱三間門式牌坊上刻“孔子登臨處”,是由明嘉靖三十九年山東地方督察院右副都御史朱衡等建立。為紀念孔子登泰山走到此處發出了“苛政猛於虎”的感嘆而建立的,旁邊這棵紫藤,傳說是何仙姑來登泰山坐在這裡寬衣解帶休息,走後卻把腰帶落下了,就變成了這棵紫藤。

坊的東側有明嘉靖年間濟南府同知翟濤題“登高必自”,此語源於《中庸》,意思是說,千里之行或攀登萬仞高山都要始於足下,應具備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的精神。西側還有巡撫山東監察御史李復初題書“第一山”大字碑;碑陰有明代人書道家祕文符篆“入雲有路”。相傳道人帶著它可驅鬼怪、治百病。西邊還有清代嘉慶初年泰安知府金啟撰書的《泰山種柏樹記》碑,記載他於嘉慶初年率領各縣官民從紅門宮至昇仙坊,共植柏樹23000株。在坊前臺階之上的兩側,放置著形似碌碡的圓柱體大石磙,還戴著一頂荷葉帽,傳為“泰山鎮”,是鎮山之寶。

再往後是雙柱式“天階”坊。明代嘉靖四十三年即公元1564年建。意思是這條登山的階梯,就是登天的臺階,登天當然很苦了,也就是告訴咱們要做好心理準備了!

這就是紅門宮,之所以稱之為紅門,是因為在他西側的大藏嶺上有兩塊紅色的形狀像門的岩石而得名,他的左側是佛教的彌勒院,右側是道家的碧霞廟,後來便佛道合一了。

過了紅門宮這個院落就是小泰山,原來在這裡有塊巨石形似泰山,所以就名為小泰山了,為的就是方便年老體弱不能登上山頂的人進香而建的。

紅門宮後有清代和民國年間所立的“合山會記”碑等26塊,記載著當年朝山進香的盛況,今稱“小碑林”。西邊碑牆上鑲嵌著清代光緒八年即公元1882年任道熔所書刻的《修泰山盤路碑記》,俗稱“泰山之碑”。碑文中說:去泰山頂40餘里,6700級。您還可以看到在碑的上面壓著很多石塊,這是泰山一帶的民俗,叫做“壓子壓福”。每當農曆三月或九月,大家還可以看到很多老太太頭上帶著樹枝或帶著花,意思是:頭上戴朵花,媳婦來到家;頭上戴個枝,回家抱孫子。

從紅門宮往前走約100米處,沿野徑下行就是中溪內的小洞天。深澗內巨石如屋,平面有10餘平方米,厚1.5米,南側刻有明代知泰安州事甘應甲題、範廣書“小洞天”三個大字。東側有圓柱形巨石橫臥,斷面西向,上有“醉心”二字。石前斷崖層疊,橫瀑飛流,自北向南有柳條、飲馬、石峽三個碧綠的水灣。醉心石兩側谷底到處是圓柱形黑色花崗岩巨石,橫斷面向內,層層包裹,酷似枯木年輪,稱為“黑石埠”。這是發育在17億年前元古代時期的環狀節理雜巖,為“渦柱構造”,俗稱“汽油桶結構”。對於它的構造成因及發育歷史是當今地質學界研究的新課題,在國內首次發現。這裡清溪碧潭,茂林澗草,森森蔓蔓,清淨幽深。仰視西崖盤道,行人如在畫裡,終日不絕,別有洞天。從小洞天到萬仙樓的中途,在西崖上刻著“勇登仙境”四個字,下面就是龜洞。相傳在明朝,泰安有一個貪官在調離泰安時,為了掩蓋罪行,就讓人們給他樹碑立傳。當他將龜和碑將要運到萬仙樓時,遊人無不唾罵,石龜感到萬分羞恥,於是將背上的石碑甩進了溪谷內,自己就鑽進了石洞裡。

三義柏,是根據《三國》中桃園三結義而命名的,這邊有一座大型石刻浮雕,建於1999年,是為紀念泰山林場建場50週年而建的,建國前泰山的古樹殘木僅有200餘公頃,現在擴大到了1200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80%以上,90年代初被評為國家示範森林公園和全國國有林場一百佳。

前面就是萬仙樓,又叫望仙樓,明代萬曆四十八年即公元1620xx年建立,後來多次重修,1959年翻修。它是跨道門樓式建築,下層為拱形門,門額題“萬仙樓”;上層有正殿三間,黃琉璃瓦九脊歇山頂,前面是重簷步廊式。樓上原來祭祀著王母娘娘,兩側配以列仙,所以又稱王母殿,後來增加了碧霞元君,民國年間塑像全部毀壞。據傳這裡是王母娘娘召集泰山萬仙聚會的地方,泰山管理部門於1998年在樓上的東、西、北三面牆壁上,塑造了128位神仙和眾多的異獸亭臺等,集宗教傳說、泰山神話、人文景觀、自然景觀為一體,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大殿的牆根四周鑲嵌著明代朝山進香碑63塊。古人都說:“泰山的神最多,濟寧的貨最全。”為什麼泰山的神最多呢?這與呂洞賓三戲白牡丹的傳說有關。

他倆人的兒子叫白氏郎,兒時上學要經過一條小河,每次都有一位老爺爺揹他過河說:“我是天上派來的保護神,將來你就是一國之君。”白牡丹知道此事後,每天做飯都敲著灶王爺的頭喋喋不休地說:“等我的兒子當了皇帝后,我就有怨的報怨,有仇的報仇。”到了臘月二十三灶王爺就把此事告訴了玉皇大帝,玉帝為了防止白牡丹的殘暴,決定在來年的七月七派雷公拔掉白氏郎的御牙和全身的龍筋。呂洞賓一聽慌了手腳,就到下界偷偷地告訴了兒子,並一再囑咐:“到這天你可千萬不要開口說話,雖然做不了皇帝,但還有御牙呢!”白氏郎照此辦理後終於保住了御牙,他恨透了天下所有的神仙,便手拿寶葫蘆狠狠地說:“可惡的灶頭王,快到我的葫蘆裡來吧!”只聽嗖的一聲,灶王爺化成一縷青煙鑽進了葫蘆。於是他手提葫蘆走遍九州大地,見廟就進,見神就收,最後來到泰山準備收泰山老母。這時泰山老母掐指一算就知道了他的想法,於是變成一位白髮老人,一手提水壺,一手提飯籃,迎著白氏郎來到十八盤。白氏郎又渴又餓,就跪下來要飯吃,老人說:“這是給我兒子吃的,你要想吃除非叫我三聲娘。”白氏郎無奈,就連連叫了三聲娘。當他來到元君廟要收泰山老母時,卻聽到大喝一聲:“大膽我兒,你竟敢來裝你娘!”白氏郎一驚,就把寶葫蘆摔到了地上,順著十八盤一直滾到山下。所有的神仙都跑出來了,見廟就進,見洞就鑽,一直滾到萬仙樓,但是還有一些神仙沒有找到地方,就都居住在這裡了。

在樓洞背陰鑲嵌著石碣,額書“謝恩處”。傳說古時候香客登泰山歸回後到此叩頭,感謝碧霞元君保佑一路平安;又傳古帝王登泰山時,地方官員送駕至此而止,眾官員便叩謝皇恩。在泰山周圍還流傳著一段關於蕭大亨的故事,他當時是泰安最大的京官----兵、刑兩部尚書。據說當年蕭大亨與萬曆皇帝登泰山時已70多歲了,家有百歲老母,蕭大亨向皇帝提出要回家探望老母。皇帝不答應,蕭大亨一邊嘆氣一邊自言自語地吟頌唐朝詩人賀知章的詩:“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皇帝一聽就對蕭大亨說:“愛卿,我給你出一幅對聯,假如你對上了,就讓你回去;對不上,就跟我回京。”蕭大亨一聽便高興地答應了。皇帝慢慢地說:“十口心思,思家思鄉思父母。”蕭大亨靈機一動接上了下聯:“言身寸謝,謝天謝地謝龍恩。”說完即刻跪拜“謝主龍恩”!蕭大亨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達到了探鄉的目的。

萬仙樓向北是革命烈士紀念碑,建於1946年,後來被飛機炸燬,1953年又重建。碑是由碑座、碑體和碑首三部分組成,碑首呈方錐體,南面貼金題額“革命烈士紀念碑”。碑體的南面是新四軍一縱三旅的政治委員何克希所題書的碑文:敘述了整個部隊轉戰南北的壯烈事蹟;東、西、北三面刻記著一縱三旅於1946年夏季為解放泰安而犧牲的708名烈士名單。英名與泰山共壽!

從萬仙樓至紀念碑之間的東溪內,古時稱為桃花澗。原來這裡桃花濃豔若綺,遊人疑為武陵桃源。又因在它的南頭多櫻桃、翠竹,又名“櫻桃澗”。古詩曾有“冉冉孤生竹,結根泰山阿”的名句。如今澗中櫻、竹、桃雖已無存,但楊槐滿谷,柏林夾岸,橫瀑如簾,石刻映襯,別有情趣。另外,澗中石坪寬廣,斷崖跌宕,溪水潺潺而來,瀠洄湍急而去,爾後沿著陡坡石峽奔流而下,匯為深廣的碧池,美其名曰“碧泉灣” [碑刻]從這裡向上,在盤路的西側先後有:蔚然深秀、萬古凌霄、洞天福地、膚寸生雲、步玉清、望嶽詩、及蟲二等碑刻。“洞天福地”按道教講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泰山屬於三十六小洞天之一的蓬元洞天。“步玉清”是道家修仙後進入最高境界的玉清宮,據說天上的仙界有三重天:元始天尊居於玉清宮,太上老君住在上清宮、靈寶天尊在太清宮。“膚寸升雲”來源於《春秋公羊傳》。古代的長度單位,一指為一寸,四指等於膚寸,這裡是形容在極小的空間內,泰山的冷氣很快就化為雲霧,然後在很短的時間內,就雨遍天下了。這是描述泰山雲雨的神奇。“望嶽詩”是杜甫的名作,由清代光緒年間的大臣、金石學家吳大澄用小篆書刻。詩中說:“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蟲二”是歷下名士劉廷桂於光緒年間題刻的字謎。這二個字是“風月無邊”的意思,即把繁體字“風、月”二字拆去邊框,描寫周圍的景色蔚然而深秀。這裡面還有一個傳說:當年乾隆皇帝在杭州西湖曾為“風月無邊”亭題寫匾額,如果劉廷桂在這裡再次重複這四個字就是犯上,所以就別出心裁的寫了個字謎。又傳劉廷桂當年看到鬥母宮的尼姑放蕩不羈,就題二字諷剌她們風花雪月。

字謎的東溪內有巨石如羅漢,上面題寫著“羅漢崖”三個大字,這就是“小羅漢崖”。谷東有羅漢峰,被稱為“大羅漢崖”。

[鬥母宮]再往前跨過鬥母宮石坊之後就是鬥母宮。它位於龍泉峰下,是一組完整的古建築群,因為有龍泉之水自西北山崖而下,環繞宮牆東注中溪,所以古稱“龍泉觀”。廟宇建立無考,是泰山最古老的道觀之一,裡面供奉著北斗眾星之母,稱之為“鬥母宮”,又名“鬥姥宮”,別稱“妙香院”。從此以後道觀就成了尼姑庵,到了清代光緒年間,宮宇輝煌,尼僧眾多,陳設豪奢,香火特盛。因此,當時的黃河總督劉鶚在他的小說《老殘遊記續集》中曾生動的描寫了這裡的尼姑生涯及其風流佚事。鬥母宮分為前、中、後三院。南山門內是一進院落,院中有光緒二十五年即公元1899年泰安名士趙爾萃修建的“天然池”,內有兩股泉水,每逢夏、秋之季雙泉突湧,俗稱“孿生泉”。池旁有古槐,並有小槐相偎依,被人們譽為“母子槐”;池東有寄雲樓五間,修建在深谷絕壁之上,上邊是環廊式樓閣,舊時專供達官貴人在此飲茶賞月,撫琴對詩;樓下是地下室。後院大殿供奉的是泰山老母和她的兩個姐妹,送生娘娘和眼光奶奶。

西山門外有著名的臥龍槐,巨枝伏地,如臥龍翹首。據說,原來這裡只有一棵樹,後來又長出了側根,成了另一棵小樹。小樹長大後,枝繁葉茂,老樹卻枯萎了。在這過程中,小樹突然發現母樹上有一窩烏鴉,先是老烏鴉叼食喂小烏鴉,當小烏鴉羽毛豐滿以後便又去捕食給老烏鴉,共計18天。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烏鴉反哺”的故事。從此之後,小槐樹便把自身的養料輸送給了母樹,使它重獲新生,所以如今臥龍槐仍是枝繁葉茂。

橋北是三官廟。在明代時為人祖廟,祭祀的是秦始皇,傳說是秦二世登泰山時建立的祖龍廟遺址。到了清代改為三官廟,供奉天官、地官、水官。據傳它們是堯、舜、禹的化身,後來廟宇荒廢,大殿、客房、僧舍漸毀。建國後改為三官廟國小,1994年又重修。1994年又重修,這裡是海拔最高的三官廟,嶗山的三官廟是裝飾最好的,而最大的三官廟在廣東。

廟內還有一株古柏,傳說是秦二世胡亥所植。在它那粗壯而低矮的主幹上,生長著五條巨大的側枝,人們附會為秦始皇的化身,說他功德蓋世,一手遮天,使子孫世代相傳,所以被稱為“五指樹”。

[經石峪]在廟東側的盤路上有石坊,額書“經石峪”,坊後有一條岔道,是通往經石峪的小盤路。經石峪位於龍泉峰下的山坳裡,翠峰圍抱,溪水環流。每當陽春三月,桃紅柳綠之時,那潺潺流水聲與山鳥的爭鳴聲組成了一曲高雅的梵唄清音,好一處佛家禪定的勝地。石坪東北的“水簾泉”漫石而下,頗有“枕流漱石”、“萬顆明珠”之感。

有關經石峪的來源,還有一段美麗的傳說。當年唐僧西天取經,回來時曾路過泰山,在通天河裡溼了經卷,便派孫悟空找個地方晾經,悟空一個跟斗翻到了凌漢峰,手搭涼棚一觀察,就找到了這塊緩坡大石坪。因此,後人便把此山谷稱為“經石峪”,把唐僧師徒晾經的石坪取名“曝經石”,俗稱“晒經石”。當然,這只是一個神話罷了,關於石刻產生的真正年代及撰寫人是誰?這在歷史上曾有分歧。明代以前傳為王羲之書;明代以後的學者,特別是清代乾嘉學派,多認為是北齊人書寫的;1961年夏天,郭沫若先生來泰山觀賞了經石峪大字後,留下了“經字大如鬥,北齊人所書”的詩句。後來又與山東鄒縣等地的摩崖刻石相對照,進一步印證了石刻產生的年代為北齊,並將書寫者定為當年的高僧安道壹。經石峪刻文的內容為佛教重要經典《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簡稱《金剛經》。“金剛”即金中之剛之意,引申為牢固銳利,無堅不摧;“般若”意為智慧;“波羅密”是彼岸及無極之意;“經”就是途徑。佛家認為教徒們若想功成名就,必須以金剛般堅韌不拔的毅力,加上潛心投入的智慧,再經順乎宇宙發展規律的途徑,才能到達彼岸的極樂世界。《金剛經》全文有5000餘字,分上下兩篇。此處經刻是它的上篇,共計2799字。經刻歷經1400多年的山洪沖刷和風剝雨蝕,如今還存有1069個字。

經文西北有巨石,高約5米,寬約13米,中劈為兩半,上題“試劍石”,又叫“仙峽石”。明代人河道總督萬恭於隆慶六年即公元1572年依崖築石亭,並就崖摩刻《高山流水亭記》,與大字輝映。據清代《岱覽》引《列子》所記:“伯牙善古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後來兩人相約某年後再在泰山相會,但到時鐘子期已仙逝,伯牙長嘆道:“知音已去不復返,吾之留琴有何用?”然後將琴摔毀。高山流水亭就是因此而命名的。

[水簾洞]從經石峪返回盤道,向北一走就是水簾洞。這裡一澗深廣,石橋橫跨,稱之為“注水流橋”。橋西北是危崖千仞,飛瀑垂珠,如帶若簾,被稱為“天紳巖”,俗稱“水簾泉”。又因在巖壁上有橫闊石縫如洞,又被稱為“水簾洞”,這就是《西遊記》中所描述的“水簾洞”原型。

拾階而上是碧霞靈應宮,1995年重建,裡面供奉著碧霞元君。在宮的左側有一通高大挺立的龜馱碑,碑文敘述了歷代重修的情況;龜是力大能負重的贔屓。泰山一帶有一種傳說:“摸摸贔屓的頭,一輩子不受窮;摸摸贔屓的腚,一輩子不生病。”請大家摸一下,也許會給您帶來好運氣。前面是一段平地,在路的西側聳立著一群似怒劍刺空的怪石,這是泰山花崗岩垂直節理髮育的結果。在怪石之陰鐫刻著“萬笏朝天”四個字。笏版是古時大臣參見皇帝時,使用的一種特殊道具:一來遮面以示對天子的尊重;二是在上面書寫著參奏或進諫的題綱。這裡是說:泰山是神靈的象徵,山前的小山頭不能正視泰山,因此要用笏板遮面參拜,意為“群峰拱岱”。

[東西橋子]前面就是“東西橋子”,傳說是乾隆命名的。他曾11次到達泰山,6次登臨岱頂。有一年乾隆微服私訪,當走到這裡突然想起了文武大臣常戲稱山東人為“山東侉子”、“齊魯棒子”,於是便想戲弄一下“侉子”和“棒子”。這時,正巧碰到一個老翁在橋頭拿著竹籃子撿東西,他便問道:“老人家,你這個籃子幹什麼用的?”老翁說:“盛東西啊。”乾隆說:“你為什麼盛東西,不盛南北啊?”老翁奇怪地說:“我這籃子只能盛東西,不能盛南北,別看我沒上過學,三綱五常、四書五經、文王八卦、天干地支我都懂點。按照五行來講,東方為木,西方為金,南為火,北為水。我盛東,東為木,撿些木柴能做飯;我盛西,西為金,拾一籃子廢鐵能賣錢。如果我盛南北就不行了,南方為火,北方為水,不是被燒爛就是竹籃子打水一場空。”乾隆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又說:“那就把這座橋叫做東西橋子吧。”老翁說:“我是泰山人,你憑什麼說了算呢?”乾隆接著說:“那我也讓你說了算一次。”於是老翁便說:“禮儀之邦為泰山,尊老愛幼孝為先。今天讓我說了算,回去反省明天攀。”乾隆只好回去了,並一邊走還一邊自我安慰地說:“侉子滿山東,棒子遍齊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從東西橋子向北,盤道的東側有石崖懸空欲墜,如棚如屋,原來被稱為“馬棚崖”,明代吳維嶽更名後大書“歇馬崖”。據傳是皇帝登泰山時在此遇雨歇馬而名。

[總理奉安紀念碑]歇馬崖的北側是總理奉安紀念碑。為紀念1920xx年6月1日孫中山先生的靈柩運往南京而途經泰安時所建。“奉安”是古代帝王或聖賢安葬時的專用名詞。它的碑座為五稜形,代表孫中山先生提出的五權憲法,即行政、司法、立法、考試、監察,上面題寫著孫中山先生的遺囑;碑身呈三稜形,象徵著孫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義,即民族、民權、民生,正面書寫著“總理奉安紀念碑”七個大字。碑下地面上是用南京雨花石鋪築而成的國民黨黨旗。

[柏洞]再向北走古柏夾道,濃蔭遮天,人行其中,如入洞穴,即使是炎夏酷暑也讓人感到涼氣襲人,所以在清代光緒二十五年即公元1899年張玢在這裡題“柏洞”。洞的北邊叫“四槐樹”,這是因為有四株古槐而命名的地名。傳說是唐朝魯國公程咬金重修泰山盤路時種植的,據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古槐高大擎雲,蔚然蔥翠,後來又繼生了三株小樹,現在已經是老幼難辨了。如今四槐樹已被洪水沖走三株,僅存者也於1989年10月5日被一場暴風雨刮倒,稍加修整後被命名為“攔路槐”。

[泰山女兒茶社]古槐旁有古意濃濃的幾間大草棚,這是著名的泰山女兒茶莊。棚下放置著一張張用古槐木做的圓桌,周圍還放著一些用古槐根雕琢的椅凳和各種古趣盎然的根雕藝術品。女兒茶在明代中期李曰華的《紫桃雜綴》中就有記載:“泰山無好茗,山中人摘青桐芽飲用,號女兒茶。“明代查志隆在《岱史》中也說:泰山人在扇子崖青桐澗中,採青桐芽泡製而成女兒茶,“異於南茗”。因為青桐澗背陰天寒,雲霧縈繞,小氣侯溫和多雨,所以青桐芽鮮嫩清香。《紅樓夢》第六十三回也描述道:三春眾姐妹為寶玉慶賀生日,好不快活,先醉了史湘雲憨臥芍藥欄,又醉了賈寶玉回到怡紅院,那襲人連忙沏了一杯女兒茶為寶玉醒酒,由此可見當時女兒茶已聞名大江南北。古時在泰山下一些14至18歲的少女,每年都要到青桐澗去採青桐芽,在五年中採集後製成的女兒茶分為兩種:第一年的茶留到結婚時送給丈夫;其餘四年的茶要由泰安知府收購,送到京都,被稱為“御茶”。現在這裡已成為遊人聚會的重要場所了,有的品茗小憩,有的奏樂暢談,有的專門觀賞行行色色的根雕,所以不少中外名人在這裡留下了許多耐人尋味的詩文。

[壺天閣]四槐樹北是壺天閣。因為這裡山勢陡峭,翠峰環抱,足下僅有一席之地,遊人至此恰似壺中窺天,便被稱為“壺天閣”。這裡海拔為800米,大致是泰山高度的一半,按道家的說法“壺天”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壺天閣就是仙山瓊閣之意。傳說秦始皇當年派方士徐福到東海取長生不老之藥時,就見到了三座形狀若壺的神山,即蓬萊、方丈、瀛洲。

[回馬嶺]壺天閣北是回馬嶺,雙柱式石坊,1937年重修時吳紹曾題額“回馬嶺”。這裡重巒疊障,形勢險要,峰迴路轉,陡絕難行,當古帝王騎馬至此時就不能前行了。此處古稱“石關”,又名“瑞仙岩”。舊志書傳為宋真宗回馬處,但他是乘輦而上,並未騎馬;而東漢光武帝劉秀登泰山時卻是“乍步乍騎,且相半至中觀留馬”,據此疑為是劉秀回馬處。

嶺巔有金星亭,又名“藥王殿”,供奉唐代孫思邈。西邊有大殿三間,前廊式五脊歇山頂,供奉著觀音、普賢、文殊菩薩,因稱“三大士殿”。觀世音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菩薩,浙江普陀山就是她顯靈說法的道場,所以又稱“南海觀音”;文殊是智慧的象徵,手持寶劍,坐騎獅子,她的道場在山西五臺山;普賢主持佛的理德,大德行善,道場在四川峨眉山。

再往北是鷹石澗,因為在澗的東側有一塊高聳的巨石,如鷹而名。溪谷之上建有石橋,俗稱“步天橋”,橋北是十二連盤,直通中天門,共有666級。在盤路的西側有集《蘭亭貼》題刻:“峻極永其天,云云邇已遷。臨風俯萬類,懷古一幽然。”

[中天門]中天門又叫“二天門”,雙柱式石坊,題額“中天門”。海拔847米。這裡既是泰山主峰的天然屏障,又是中、西兩溪的分水嶺。坊北有虎阜石,如虎臥伏;東北是二虎廟,裡面祭祀著鎮虎大將軍騎著黑虎神,這座廟的西側恰巧佔壓著虎頭。古時在黃峴嶺的北邊是個大山坳,古木參天,蔭蔭森森,猛獸出沒,虎狼傷人,特別是在夜晚,人們走到這裡心裡發毛,只好聚集在一起打著鑼鼓、舉著火把通過,於是後人便在這裡建廟鎮虎。1983年國家投資在黃峴嶺的西北側建立了泰山索道中天門站。泰山客運電纜索道,下起中天門,上至南天門西側的月觀峰,全長2078米,落差602米。20xx年對其又進行了改造,引進奧地利迴圈吊箱式索道。索道的上、下站房是依山而建的仿古建築,富麗堂皇,與山色相映。

中天門與岱廟相距5.5公里,與南天門相距3.5公里,至大眾橋為14.35公里,是遊人上上下下的匯合處:或沿盤路繼續攀登,或乘纜車空中一遊,或步行沿中溪盤道直達泰城,或是乘旅遊車沿西溪公路到火車站,都非常方便。西溪公路沿途還有抗金運動時四面絕壁的九女寨,有赤眉軍起義遺址天勝寨,有驚險奇絕的扇子崖,有號稱“雲龍三現”的龍潭奇觀以及神奇的“龍洞甘霖”----白龍池。走進西溪窈然而深,蔚然而秀,別有洞天。另外,在中天門後面還建有大型停車場和各種型別的商店、旅社及飯店,20xx年又對其進行了整修。

[快活三裡]由此向北至雲步橋南叫做“快活三裡”,又名“快活天”或“快活山”。人們久登盤道忽逢坦途,氣爽景幽,舒暢歡快,大自然的神工造就了波浪起伏的節奏感。沿倒三盤下行是馬蹄形的後彎,中途有名泉,崖壁上書刻著“玉液泉”三個字。此泉與山下的王母泉、廣生泉並稱為泰山三大名泉。泉水甘美無比,含氧量高,又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常飲此水能延年益壽,所以古人稱之為“泰山神水”,現在是全國優質礦泉水之一。

從後彎向北沿石階而上就是增福廟,裡面祭祀著福、祿、壽三尊神像。再往上有巨石挺立,似劍凌空,上刻“斬雲劍”。此處是谷口,雲雨變幻莫測,泰山主峰的寒雲順谷而下時與暖雲相遇即化為雨,因此而名。這還有一個傳說:當年山下一幫年輕人上山來砍柴,返回時走到這裡閃電雷鳴烏雲密步,有的人呆了,有的人在跑找地方躲雨,可有一位小夥子,卻用手中的刀在空中揮舞著,也怪,不一會兒雲就散了,可是這個小夥子卻不見了,再仔細一看,原來他化成了這塊石頭了。前面路東又有巨石,紋理盤旋若龍,上書“蛟龍石”,又名“龍紋石”。

碑刻作為泰山不可缺少的人文景觀,會讓遊客回味無窮,而石刻字謎更增加了泰山的情趣。在鬥母宮附近我們曾看到“蟲二”,在這裡又看到了民國年間李和謙書寫的形似小松鼠的字謎。李和謙原來在泰城當飯店小夥計,在店主的薰陶下也略通文墨,經常藉助抹桌子的機會漸漸練了一手好字。一天,他與幾個夥計登山,走到這裡一看:青山綠水,景色絕佳。便興奮地在石壁上狂書了一個字謎:近看像松鼠,遠看似玉兔,宛如在與遊人逗樂。但至今眾說紛紜:有的說是如果的“如”字,有的說是“如意”的草書,還有的說是“大好山河”的組合狂草等。

這座石坊上書“迎天”,因為登泰山如登天,現在是迎著天梯而上,所以稱為迎天。

請看這邊有《泉》石刻,這是唯一與泰山景色無關的題刻,文中說一位清官生病了,而且病得嚴重卻沒錢治病,可是怎麼辦呢?於是一位道長指點他,讓他在泰山上找塊石頭寫下“錢”字,但他來到泰山上覺得在神山上寫錢字不好,於是就寫了與錢諧音的“泉”字了,是由民國初年李星源撰寫的。

[雲步橋]原來在快活三裡北頭有木橋,叫“雪花橋”。1937年改建為石橋,因谷深林茂,常有云霧縈繞,楊承訓在橋頭西崖上大書“雲步橋”。橋北大壑忽臨斷崖,壁立如削,這就是泰山三大斷裂之一的雲步橋斷層。懸崖上石坪寬廣,因傳宋真宗曾在此搭帳駐蹕,所以被稱為“御帳坪”。如今柱窩仍歷歷在目。傳說當年宋真宗登封泰山時見這裡景色奇好,於是就決定在這裡駐蹕而且在這裡歌舞昇平,正好這是泰山神黃飛虎巡查至此,見到此景非常生氣,於是點化一塊大石頭,要把宋真宗趕走,當石頭往下滾落時,旁邊的侍衛大臣四處逃跑,有一位大臣拉著非常生氣大喊“護駕”的宋真宗藏在了床下,可是過一會卻沒動靜了,這位大臣起來一看,石頭不動了,於是趕緊圓場,對宋真宗說:“萬歲不要驚慌,這是泰山神派來護駕的,真宗一聽出來一看,非常高興,於是趕緊上山叩拜謝恩,這塊石頭取名為護駕石,又叫飛來石。谷內諸水從雲間奔流而來,飛瀑下瀉,濺沫迸珠,生雲化霧,蔚為壯觀,因而命名為“飛瀑巖”、“天河”或“護駕泉”。崖壁上到處是大字題刻:紅橋飛瀑、霖雨蒼生、河山元脈、太古清音等。在石橋的周圍有:月色泉聲、雲步躋天、絕巖飛流、聳壑昂霄、快活天、氣象巖巖等題刻50多處,真、草、隸、篆、行書、飛白應有盡有,琳琅滿目,真是名副其實的天然書法展覽。

自橋頭西沿石階而上是三蹬崖,因為陡險難攀,俗稱“三瞪眼”。上面的平地上的石頭就是“飛來石“了。

[五大夫松]飛來石北有五大夫松石坊,舊稱“誠意門”,又名“小天門”。原來石坊已毀,1984年重建。坊西有古鬆,據《史記》載,秦始皇封泰山時中途遇雨,避於大樹下,護駕有功,被封五大夫。秦代官爵共有二十級,五大夫是第九級。東漢《漢官儀》、《泰山記》均說“小天門有秦時五大夫松”。到了唐代,由於陸贄在《禁中青松》一詩中有“不羨五株封”之句,便演義成五棵松樹了。後來暴雨沖走了三棵,至明代萬曆三十年即公元1620xx年又被洪水沖走兩棵,所以清代雍正八年即公元1730年,欽差丁皁保奉皇帝之令重修泰山時又補植了五株鬆,如今僅剩兩株:拳曲古拙,蒼勁蔥鬱,被譽為“秦鬆挺秀”,列為泰安八景之一。

這裡是全神廟,裡面供奉的是福,祿,壽,喜等各路神仙。

古鬆西側是五鬆亭,又名“憩客亭”。古亭面闊五間,環廊捲棚歇山頂,今為歷代帝王塑像展室。為保護古鬆,20xx年在北側建秦封殿,將秦鬆置於半封閉的院落中。五鬆亭後攔住山上有“望人鬆”,長枝下垂似躬身招手邀客,這是泰山最珍貴的古樹名木之一,也是泰山的重要標誌之一。

[朝陽洞]望人鬆西北是朝陽洞,因有天然石洞向南而名,舊名“迎陽”,又叫“雲陽”,洞的後壁有線刻元君像。如今朝陽洞前有一組現代建築,是茶舍、飯館。院北原是元君廟舊址,院南是乾隆駐蹕亭舊址。

朝陽洞東北有深澗大壑,高聳入雲的絕壁上書刻著乾隆的《詠朝陽洞詩》:“迥巒抱深凹,曦光每獨受。所以朝陽名,名山率常有。是處闢雲關,坦區得數畝。結構寄幽偏,瀟灑開窗牖。歷險欣就夷,稍息復進走。即景悟為學,無窮戒株守。”碑高20餘米,寬約9米,字大一米見方,因名“萬丈碑”,又叫“青摩崖碑”。在它的東面又有摩崖石刻,是張宗昌於民國間題書。洞北有巨石,上面有大字題刻:“峻極於天,發育萬物。”這就是泰山的主題。

[對松山]請看,這裡是對松山石坊,前面有兩座大山,雙峰對峙,這就是著名的“對松山”,又名“萬松山”、“鬆海”或“十三層鬆”。請看山上的松樹,東朝西長,西朝東長,正好相對的所以得名。

[十八盤]在對松山北,高阜之上雙崖夾道,舊稱“雲門”,今名“開山”。東壁上題寫著“問心朝山”,十八盤自此處開始。開山之北,西崖上有清道光年間魏祥摹書一筆大草“龍門”二字。這裡今有龍門坊,東為大龍峪,眾水歸峽,飛泉若瀉。前為新盤口,明萬曆年間參政呂坤因見春節後朝山者甚多,舊盤道擁塞不堪,往往有人被擠墜崖谷,於是就在這裡跨溪建拱橋,名為“度天橋”。並且順大龍峪源頭修建新盤,直達碧霞祠神門,讓登岱頂的遊人分上下兩道,以免擁擠踐踏。橋與新盤均毀於清代乾隆年間,1996年泰山管理部門重建新盤,直達碧霞祠。著名的十八盤就從這裡開始了,分為三個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十八,緊十八,共有1633級臺階,這三個十八長度不到1公里,垂直高度有400多米,非常險,大家要做好心理準備,其實十八盤並不是只有十八個盤道,而是古代人覺得這裡難於攀登,就在周邊各立了十八跟柱子,並有鐵鏈連線,方便上山,所以取名為十八盤。從“問心朝山”到龍門坊為慢十八,由龍門坊到昇仙坊為不緊不慢十八,到南天門為緊十八。

緊十八兩側有:天門長嘯、層崖空谷、天門雲梯、雲路千盤諸刻。中途有懸空巨巖,如佛頭側枕,高鼻禿頂,慈顏微笑,名為“迎客佛”。登上中天門翹首北望,南天門象嵌在翠峰間的紅寶石,十八盤像玉皇大帝的天紳玉帶飄掛在天門下的峽谷中,神采飛騰,令人遐想。登上十八盤,仰望天門,近在咫尺,門若懸空,陡崖欲墜,這時雖汗流浹背,萬分艱險,但兩旁“天地交泰”、”如登天際”、“努力登高”、“共登青雲梯”等題刻卻在不斷鼓勵著你登峰造極,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明代詩人祁承業有《十八盤詩》:“拔地五千丈,沖霄十八盤。徑從窮處見,天向隙中觀。”

終於到了南天門,這裡是海拔1460米,跨入南天門,就登入天庭了。這座城樓式的建築,創建於元代初年由岱廟住持道長張志純集資建立的,李白登臨此處留下了千古絕句“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這裡有個不引人注意的小石屋,在他的西牆上刻有“天門銘”,又元代著名書法家杜仁杰撰文,東平路總管嚴忠範正書,是1264年立的碑,重要講述了張大鍊師建立南天門的艱苦過程。

跨過南天門,正殿原祭祀周朝的諫官唐定,葛雍,周武這三位靈侯,後遷入岱廟,現在改為財神殿,裡面供奉的是武財神關羽。

後面為觀景臺,建於1984年,西面山峰為月觀峰,上面的小亭子為月觀亭,可以在那裡觀賞晚霞夕照,黃河金帶等勝景。

這座石坊就是著名的天街坊,是一座四柱三間式花崗石牌坊,有武中奇題刻“天街”二字,從這裡到碧霞祠被稱為天街,既是人間天上又是天上人間。這些商店在明清時期由貧困的山民經營,他們不認識就掛出所賣的實物來招徠客人,這裡也是獨具特色的天上集市。

這裡是鳳凰山,據說有鳳凰在此落過而得名,這“氣通帝座”是由清嘉靖3年1798年泰安知府金棨在鳳凰山頂所題。這裡是民國年間的石刻是道家的符篆《仙子流芳碑》,上面自左至右有4個大字中有4個小字“仙子流芳”,自上而下四個大字中有4個小字“鶯歌燕舞”,它們表達了什麼意思呢這是民國20xx年濰坊香客上山許願,願望達成後特地製作的還願碑,向誰許願?自然是泰山老奶奶!清代劉鄂在老殘遊記中寫道:夜登泰山者,星星點點,人頭攢動,十有九求!!求誰?泰山老奶奶!我已經向大家介紹過這位泰山女神了,她是有求必應,靈應昭昭,無所不能,無所不及的,在明清時期人們對泰山老奶奶的敬意達到了無以復加的高度,這塊碑就表示:泰山老奶奶的恩德流芳百世,在她的庇佑之下,必定會九州昇平,鶯歌燕舞,構築和諧社會,開創美好未來!!!您別笑,登泰山,保平安,是泰山老奶奶對咱們每個人的祝福,過會到了碧霞祠和玉皇頂一定要上柱香來表達對泰山老奶奶的敬意!

這道石坊上寫“升中”,是20xx年照原來的升中坊重建的,因為這裡是古帝王祭天報告成功的地方,所以被稱為升中,背面寫“蓬元”,因為泰山是36洞天之一的蓬元洞天。

這裡是鄧穎超在1984年6月10日登泰山時題的,當時她已經80多歲高齡了,寫字也沒勁,所以他的這題字又稱做“童跡“。之後大家可以看到喬石和李鵬的字。

這裡被稱為象鼻峰,因為它突出的石頭像大象的鼻子而得名,對面是青天洞,洞的南面深谷峻削,又名百丈崖。

這裡是望吳聖蹟坊,坊後是孔子廟,據《孔子家語》記載,當年孔子與顏回登泰山時,走到這裡時向南望去,一下子就看到了吳國的都城,孔子就問顏回:“你看見吳國都城了沒有?”他說:“看見了。”孔子又問,你看我們稱門外有個什麼東西?顏回答:“好象是半匹白絹。”孔子說:“差異,那是一匹白馬。”因為孔子知識淵博,能看清事物的全面,而顏回只看到了局部,後人為了紀念孔子,就在這裡建起了望吳聖蹟坊。

山上是一座三星級賓館,神憩賓館,原來這裡是神憩宮,有正殿和東西配殿組成,供泰山老母休息,裡面供奉著木雕的碧霞元君臥像,有機械操縱,能坐能臥,可1946年國民黨3個特務挑撥共產黨與群眾的關係,就來到這裡砸毀雕像並放火焚燬了,1990年改建為賓館,是我國海拔最高的三星級賓館。

這裡是碧霞祠,為二進院落,正殿五間,九脊歇山式頂,瓦壟360條,象徵著全年的周天之數,上面有一排小水獸,因為當時沒有滅火器,就利用水獸辟邪。這裡有乾隆御筆“贊化東皇”,殿內有雍正親題“福妥海寧”,兩側是送生娘娘和眼光奶奶。

碧霞元君又叫泰山玉女,按道家的說法男子得道稱真人,女子得道稱元君,又因為她身穿碧衣紅裙,所以叫碧霞元君。那裡有康熙皇帝寫的“萬代瞻仰”。

這裡是大觀峰,也叫“彌高巖”,有著名的摩崖石刻,這邊貼金的題刻為唐玄棕李隆基御製的《紀泰山銘》高13.3米,寬5.7米,加上“天下大觀”4個字,正文1028個字,是唐玄宗東封泰山時歌頌功績的記事碑,唐摩崖西是雲峰,常有云霧在此聚集而得名,有清康熙皇帝手書“雲峰”二字,還有乾隆所作《夜宿岱頂作詩二首》被稱為清摩崖,這裡原有東嶽廟,是泰山神的上廟,可是民國被毀了。

這裡有許多題刻,請看這塊“五嶽獨尊”刻石,是泰山的標誌之一。您可以拿出新版的五塊錢人民幣,在背面找一下,看到了嗎對,就是“五嶽獨尊”刻石,現在咱們可以零距離的來看這塊歷經百年滄桑的刻石,,這五嶽獨尊四個字是正楷書體,在清光緒丁未年間(公元1907)年由泰安府宗室玉構題書的,所謂宗室,也就是王室的子孫,皇帝的親戚,所以說,當年題寫五嶽獨尊四個字的人叫愛新覺羅玉構!

這裡有“無字碑”,高6米,寬1.2米,厚0.4米,據說是漢武帝所立,他認為自己的功德沒有辦法用語言了表達,所以就立了無字碑,加上上面的碑帽的意思是高上加高。

這裡就是泰山極頂玉皇頂了,這是玉皇廟,正殿供奉的是明朝所奉的玉皇大帝銅像,這個蓮花池裡有極頂石,這裡是海拔1545米,這裡有古登封臺,證實了歷代帝王都在此設壇祭天。

這裡是日觀峰,因為這裡是觀日出的最佳位置,這塊石頭叫“拱北石”,也是泰山的標誌。

這裡是瞻魯臺,相傳孔子曾經在這裡瞻望魯國都城曲阜而得名,這裡是1983年。由全國政協副主席著名書法家趙樸初題寫的“造化鍾神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