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內蒙古的導遊詞(精選20篇)

欄目: 內蒙古導遊詞 / 釋出於: / 人氣:8.01K

內蒙古的導遊詞 篇1

巴丹沙漠地處內蒙古阿拉善盟境內,總面積4.7萬平方公里,為我國第三世界第四大沙漠,其中西北部還有1萬多平方公里的沙漠至今沒有人類的足跡.海拔高度在1200-1700米之間,沙山相對高度可達500多米,堪稱”沙漠珠穆瑪峰”.巴丹沙漠集合了沙漠的瑰麗,以其高、陡、險、俊著稱於世。奇峰、鳴沙,湖泊、神泉號稱巴丹沙漠“四絕”。

內蒙古的導遊詞(精選20篇)

高大的複合型沙丘鏈和金字塔狀沙丘,貌似“山”一般,沙峰、沙壑、沙峭、沙壁、沙窩、沙刃隨處見,景象奇偉壯觀,繽紛多姿。在沙漠腹地,高峰林立,峰巒疊嶂,沙脊如削。奇特的沙漠造型,是進行沙漠探險旅遊的理想之地。遍佈巴丹沙漠的鳴沙譽為“世界鳴沙王國”。

它所發出的聲音猶如飛機群轟鳴聲,沉悶而深遠,數公里外清晰可聞,無不使人刺激異常。巴丹沙漠在有許多內陸小湖,湖泊四周蘆葦叢生,湖水碧波盪漾,水鳥嬉戲,確有“漠中江南”之奇景,高大的沙山和晶瑩的海子相映成趣,湖光沙色,叫人心靜神怡,是遊客放鬆身心的絕好去處。這裡還流傳著許多美妙動人的傳說。又為巴丹沙漠增添了許多神祕旅遊環境容量,又可以滿足不同層次遊客的需要,進行多種形式和內容的旅遊活動。巴丹沙漠以其特有的自然景觀吸引著大量中外遊客和專家學者。

1993年,中國、德國聯合考察隊對巴丹沙漠進行了綜合考察,獲得了大量有價值的資料和資料,發現了駝鳥和古動物化石,包括恐龍化石。在沙漠腹地的湖泊周圍還發現了大量的新石器和舊石器,其中大量石器碎片和色粗陶片。經考古分析,是3000-5020_年前人類活動的遺蹟,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1996年德國探險旅行家包曼出版了《巴丹沙漠》一書,轟動了歐洲。1998年3月在美國召開的國際探險旅遊博覽會上中國唯一推出的專案就是巴丹沙漠旅遊線路,引起外國旅遊部門極大的關注。因此,巴丹沙漠旅遊業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朋友,來吧。感受大漠、駝鈴、夕陽、月夜、秋風的韻味,是何等的情調,清新純淨的空氣,藍澈的天空,沒有受到任何汙染的自然環境,會使您領略到一種原始的、空曠的、與世無爭的寧靜,不啻人間仙境。那份感覺,那種享受,使您留連忘返,永久難忘。我們將竭誠為中外遊客提供優質的服務,必會讓您玩得瀟灑,遊得盡興。

朋友,來吧!美麗神奇的巴丹歡迎您,勤勞樸實的阿右旗各族人民歡迎您。我們熱忱歡迎各界朋友來這裡旅遊、觀光、探險,與我們共同投資開發建設這塊神奇的熱土。

內蒙古的導遊詞 篇2

嘎仙洞森林公園位於內蒙古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西北部。風景名勝位於內蒙古大興安嶺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的嘎仙洞,是我國一級保護文物。嘎仙洞是一個天然大石洞,地處高阜,依山傍水,三角形的巨大洞口,暴露在距地面20多米高峭壁上。洞南北長九十二米,東西寬二十七點八米,高二十多米。洞內石壁光滑,穹頂渾圓,曲徑通幽,洞內由下往上宛如“長蛇”似的向山頂延伸。洞頂又分出四個小洞,洞洞怪狀奇形,洞內吐薄霧,山洞繞白雲,煙樹雲海,氣象萬千,集雄、奇、險、秀、幽、奧諸景觀形象於一區。

登上嘎仙洞,給人以幽祕的仙境之感。園內四面環山、碧波漣漪、青山綠水、相映生輝。園內嘎仙河、西北—東南流向,流域長25公里,平均水深0.4米,兩岸生長著繁茂的興安柳和甜楊,河水清澈透明,別具一番景象。園內棲息著種類繁多的珍禽異獸,生長著各種食用菌和中草藥材,野生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人工湖、長廊、歐式房,蒙古包、斜人柱(撮欏子)等構成了風景獨特的自然風光和具有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觀。國家一級保護文物嘎仙洞就坐落在公園內一道高達百米的花崗岩峭壁上,是我國古代北魏拓跋鮮卑祖先居住的“石室”舊墟,在洞內左側的石壁上,有公元443年拓跋燾派大臣李敞來此祭祖時所留下的石刻祝文,共 19行20l字,漢字隸書,距今已有1550多年的歷史。

該公園有諸多的娛樂專案,如:民族歌舞、射弩、野生動物觀賞、餐飲、遊樂場,洞中探險,卡拉OK、划船、登高望遠、垂釣等,最佳遊覽期為5月—10月末。最佳旅遊時間嘎仙洞森林公園冬季冰天雪地,歷達半年之久,平均氣溫為攝氏零下28°C左右。夏、春、秋幾乎相連,五月至九月氣候溫和。最佳旅遊時間為5-10月。歷史文化嘎仙洞森林公園位於內蒙古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境內。聞名海內外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拓跋鮮卑舊墟石室嘎仙洞,是一個天然石洞,規模巨集大,地處高阜,背風向陽,依山傍水。洞南北長92米,東西寬27.8米,高20多米。洞內石壁祝文是北魏皇帝拓跋燾於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派李敞來祭祖時所刻,距今已1558年。

這一重大的我國北部少數民族遺蹟考古發現,只引了眾多中外知名人士、考古學家、歷史學家、旅遊者來此考察和觀光遊覽。是呼倫貝爾市唯一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除此文物古蹟之外,另又佈設四大景點,有嘎仙洞森林公園大門,嘎仙山莊、嘎仙湖長廊遊覽區、野生動物馴養區,分佈在巍巍群山之中,可使遊人沐浴自然、掏冶自然、享受自然、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內蒙古的導遊詞 篇3

吉蘭泰鹽湖位於阿拉善左旗吉蘭泰鎮境內,距巴彥浩特鎮北102公里,是我國境內陸中型鹽湖之一,是開展工業旅遊、鹽湖洗浴的理性場地。吉蘭泰鎮是阿拉善左旗北部地區商貿物流中心,全鎮管轄面積4618平方公里,鎮區規劃面積17.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萬餘人。吉蘭泰鎮是阿拉善盟重要的鹽化工業基地,20_年建成了吉蘭泰工業園區,20_阿拉善盟確立了把吉蘭泰建成全國最大的鹽化工業基地的戰略構想。

“吉蘭泰”系蒙古語,意為六十。鹽湖總面積120平方公里,鹽層覆蓋面積60平方公里,整個鹽湖呈橢圓形盆地,鹽層平均厚度3-5米,最厚達5.94米,總儲量一億一千四百多萬噸,這裡出產的食鹽,通稱“吉鹽”,以顆粒大、雜質少、味道濃等特點文明遐邇。鹽滷中除含量最多的氯化鈉以外還含氯化鎂、氯化鉀、硫酸鈉、硫酸鈣等多種化學成份。

內蒙古的導遊詞 篇4

成吉思汗陵佔地約5.5公頃,但頗有特色,是我國內蒙古的一處主要旅遊景點。

成吉思汗陵坐落在內蒙伊克召盟伊金霍洛旗甘德利草原上,距東勝市70公里。成吉思汗是蒙古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他在統一蒙古諸部後於1220xx年被推為大汗,建立了蒙古汗國。他即位後展開了大規模的軍事活動,版圖擴充套件到中亞地區和南俄。1220xx年率兵南下攻西夏,次年在西夏病死。元朝建立後,成吉思汗被追尊為元太祖。

成吉思汗是位偉奇性的歷史人物,因而他的陵寢對旅遊者也有很強的吸引力。

蒙古包式的宮殿

成吉思汗陵的主體是由三個蒙古包式的宮殿一字排開構成。三個殿之間有走廊連線,在三個蒙古包式宮殿的圓頂上。金黃色的琉璃瓦在燦爛的陽光照射下,熠熠閃光。圓頂上部有用藍色琉璃瓦砌成的雲頭花,即是蒙古民族所崇尚的顏色和圖案。

正殿高26米,雙層屋簷;東西殿高23米,單層屋簷;後殿和走廊高20米;從高處下望,整個大殿像一隻雄鷹,正殿像鷹的頭和身子,兩個側殿則似在雄鷹展開的雙翼。

正殿正中擺放成吉思汗的雕像,高5米,身著盔甲戰袍,腰佩寶劍,相貌英武,端坐在大殿中央。後殿為寢宮,安放四個黃緞罩著的靈包,包內分別供奉成吉思汗和他的三位夫人的靈樞,靈包的前面擺著一個大供臺,臺上放置著香爐和酥油燈。這裡還擺放成吉思汗生前用過的馬鞍等珍貴文物。

內蒙古的導遊詞 篇5

西鄂爾多斯自然保護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旗西部和烏海市境內,面積555849公頃,1995年經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7年晉升為國家級,主要保護物件為四合木、半日花等古老殘遺瀕危植物和荒漠生態系統。

本區地處亞非荒漠東部邊緣,為西鄂爾多斯荒漠化草原和東阿拉善草原化荒漠的過渡地區,是古地中海孑遺植物四合木、半日花、綿刺、沙冬青、革包菊、蒙古扁桃、胡楊等集中分佈的地方。區內現已查明高等植物335種,其中特有古老殘遺種及其它瀕危植物有72種,佔全部植物種數21.79%,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有7種。特別是四合木和半日花僅分佈於保護區的小面積範圍之內,具有極高的保護和科學研究價值。此外,保護區還儲存著極高的保護和科學研究價值。此外,保護區還儲存著極其珍貴的古地理環境,古生物化古十分豐富,山地地層剖面明顯,是非常珍貴的天然史書。因此,該區的建立,不僅在生物多樣性的就地保護方面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而且對研究生物的起源、發展演變以及地質構造和古地理環境均有著深遠的意義,同時,對於保護和改善我國荒漠地區的生活環境和探索荒漠地區可持續發展途徑也具有重要的價值。

內蒙古的導遊詞 篇6

這裡是中國距大都市距離最近、旅遊成本最低的沙漠探險營地,是國內目前接待設施最豪華、服務功能最齊全、娛樂專案最豐富的沙漠探險營地。

騰格裡沙漠是中國第四大沙漠,也是現在流動速度最快、周邊人口密度最大的沙漠,是沙塵暴的主要發源地之一。月亮湖是騰格里腹地的純天然湖泊,也是一個完全處於原始狀態的沙漠綠洲。月亮湖有三奇:一奇是形狀酷似中國地圖。站在高處沙丘一看,一幅完整的中國地圖展現在眼前,蘆葦的分佈更是將各省區一一標明。二奇是湖水天然藥浴配方。面積三平方公里的湖水富含鉀鹽、錳鹽、少量硭硝、天然蘇打、天然鹼、氧化鐵及其它微量元素,與國際保健機構推薦藥浴配方極其相似。湖水極具生物淨化能力,能迅速改善,恢復自然原生態本色。三奇是千萬年黑沙灘。在長達一公里、寬近百米的天然浴場沙灘,推開其表層,下面是厚達十多米的純黑沙泥,其質地遠超死海的黑泥,更是天然泥療寶物.

這裡是溫帶沙漠動植物樣本區,許多科學家指出這個6000萬年前形成的沙漠湖泊是地球古代海洋的縮影,地球上的生命曾在這裡靜靜的蘊育……這裡正在建設一個溫帶沙生植物園,計劃把所有溫帶沙生植物收集種植,為世界沙漠治理研究工作提供一最佳場所。驚險、刺激也許是這裡最具魅力的個性之一.同時,濃郁的蒙古族遊牧風情、古老的藏傳佛教文化在這裡與SPA,裸奔等最現代最前衛的生活方式和諧地融為一體。也許來這裡就是一種迴歸,一種人性向自然的迴歸。也許來這裡就是一種昇華,一種感性與理性互動的昇華。中國經濟界精英紛沓而止,碰撞思想、感悟人生。吳敬璉,柳傳志,段永基,劉曉光……智者留下一段段精彩的故事……在這中國沙漠最具代表性的地區,正在進行著一種沙產業開發的新嘗試,一種沙漠治理的新示範,一批批有識之士對此予以高度肯定,因為它不僅是一個沙漠旅遊勝地,更為關鍵的是它引發了許多關於生態的新思考……

內蒙古的導遊詞 篇7

各位團友,女士們、先生們、小朋友們:大家早上(中午、下午、晚上)好!請允許我代表內蒙古××××旅行社全體員工,並以內蒙古各族同胞的名義對大家的光臨表示熱烈的歡迎!請讓我用蒙古語向前來作內蒙古之旅的每一位朋友深情地問候一聲“他,賽白呶(náo)”!——這句蒙古族日常禮儀用語的確切含義是“您好”!

(邊說邊微笑、鞠躬示意)

中國有句古話,記得是孔子說的吧——“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確實,對來自五湖四海、七洲四洋的中外賓朋,好客的內蒙古人真是感到無比的歡欣。內蒙古自治區簡稱“內蒙古”,是中國成立最早的蒙古族聚居的省級民族區域自治地方。她成立於1947年5月1日,比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還早兩年零五個月,是新中國5個自治區中成立最早的一個,被周恩來總理譽為“模範自治區”。20__年夏秋之交,適逢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六十週年大慶盛典,大家恰好在此時踏上這塊物華天寶、地靈人傑的神奇熱土,親眼目睹內蒙古永珍更新、欣欣向榮之勝景和民族團結、社會和諧、市場繁榮、異彩紛呈之盛況,真是幸運有福之人啊!讓我們在內蒙古草原城鄉縱情遊覽,有福同享吧。內蒙古地處祖國北疆,邊臨俄、蒙二國,毗鄰黑、吉、遼、冀、晉、陝、寧、甘八省區,靠近京、津兩大都市,土地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佔國土總面積近1/8,在全國34個省、區、市和特區中位列第三(僅次於新疆、西藏),接近於5個英國的面積,比兩個法國或3個日本都要大出好幾萬平方公里。北部與俄羅斯、蒙古接壤,邊境線長4221公里,東西橫跨2500公里,南北縱距1700多公里。在這廣袤而富饒的土地上,遍佈著舉世聞名的草原牧場和大漠山川。內蒙古巨集觀草原面積8666.7萬公頃,其中可利用草場6818萬公頃,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居全國五大牧場之首。“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膾炙人口的北朝民歌《敕勒歌》所描述的以古代敕勒川(今呼和浩特平原)為代表的內蒙古草原的壯美景觀,千百年來不知令多少人心馳而神往、痴迷而陶醉。“東林西鐵,遍地礦藏”,更為內蒙古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充實的資源保障。內蒙古現有12個盟市101個旗縣市區(含兩個計劃單列市)、49個民族。20__年底,全自治區在籍總人口數為萬2392.35(常住人口實為2416.82萬人),其中蒙古族人口423.83萬,佔全區總人口近18%,佔全國蒙古族人口的78%以上,佔世界蒙古族人口的一半以上。根據中國共產黨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內蒙古的蒙古族人口儘管少於漢族,是少數民族,但屬於自治民族,俗稱“主體民族”;聚居在呼倫貝爾市境內的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在各自的自治旗內,也是那裡的自治民族,即“主體民族”。蒙古族是地球人都知道的偉大民族。這個民族有著悠久而輝煌的歷史、淳樸憨厚的風格和熱情好客的傳統。成吉思汗(hán)、忽必烈、阿勒坦汗、孝莊文皇后、明安圖、蒲松齡、李四光、烏蘭夫等,都是這個民族傑出的代表人物,而斯琴高娃、騰格爾等,則又是當今婦孺皆知的蒙古族影視名星或著名歌唱家。而今,借自治區成立六十週年大慶的東風,蒙古族同胞正與各民族兄弟姐妹一道奮筆譜寫著共建和諧進步、繁榮昌盛的內蒙古之英雄史詩。朋友們,內蒙古的藍天碧野、天堂草原,大漠駝鈴、神奇響沙,蒼莽林海、錦繡山河和魅力青城、動感鋼都……等充滿誘惑力的旅遊景觀和休閒度假勝地在等待著您的光顧,請您無拘無束地投身大自然的懷抱和都市現代化的潮流中去,圓您一個內蒙古之旅的美夢吧。在欣賞雄渾奇麗的草原風光、體驗獨特濃郁的民族風情的同時,遊客朋友們還可盡情體味內蒙古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位於呼和浩特東郊的“大窯文化遺址”是一處舊石器時代至新石器時代的古人類文化遺存,是世界上最古遠、歷時最久、規模最大的石器製造場,這充分證明在70萬年前至5000年前,我們中華民族祖先之一支就已繁衍生息在內蒙古中南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鄂爾多斯出土的“河套人”化石、赤峰出土的“中華第一龍”碧玉龍和“中華第一鳳”陶鳳杯,也再次證明了內蒙古是中華民族和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正因如此,才進一步增添了內蒙古作為中國北方最具特色的旅遊目的地的誘人魅力。 朋友們,你們中間有不少人是初來乍到,也有一些人是舊地重遊。不管您屬於哪種型別,我們迎賓有一個原則,就是“結識新朋友,不忘老朋友,都是好朋友,一樣格外親”。大家來內蒙古定會有賓至如歸的感覺,無論住在哪裡、吃在哪裡、遊在哪裡、玩在哪裡,都會感受到家一般的溫馨,感受到親人般的關愛。我們將最大限度地滿足您此番內蒙古之旅期間求新、求異、求知、度假觀光、一飽眼福口福、盡情娛悅身心……等合理消費的正當要求,保您不虛此行。好了,為了回報大家對內蒙古的青睞和對內蒙古人的信任,請允許我用蒙古語道一聲“塔勒兒哈拉” ——即“謝謝”!

(鞠躬示意)

最後,祝大家在內蒙古的這幾天裡,在“休閒大草原、激情蒙古風”的生活旋律與人文氛圍中,行得安全、遊得盡興、住得舒適、吃得香甜、購得物有所值、玩(娛)得熱鬧開心!願大家旅途愉快,收穫多多,心想事成,萬事如意!謝謝大家!

內蒙古的導遊詞 篇8

居延文化遺址:漢代時,居延、肩水兩都尉均為張掖郡所轄,因此將其所建 邊塞城、障、烽、燧、塞牆等遺址現統稱居延遺址。

居延遺址的主要城址和重要遺存,均位於今 內蒙古自治區 阿拉善盟 額濟納旗( 達來呼布鎮)境內的 額濟納河下游,西至納林河、東到居延澤寬約60公里的範圍之內。

居延的另一令人矚目之處是,上個世紀,這裡曾出土漢簡約4萬餘枚。1982年被國務院定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曾使居延遺址如同古絲綢路上的羅布泊和 樓蘭古國一樣文明遐邇。早在20世紀初,居延遺址由於俄國人科茲洛夫、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和瑞典人斯文.郝定等人來華盜掠、調查,而引起世界的關注。新中國成立後,內蒙古、甘肅省和中國社科院 考古所的考古人員均在居 延遺址進行過數次調查和發掘,出土了一批文書、紙幣、文物及漢簡。

亭燧障塞、邊城古墓、阡陌河渠,居延遺址內豐富的漢代文化遺存令 考古者門樂此不疲,而這一區域內魏隋唐和西夏蒙元時期的遺存也同樣吸引著考古者的目光。這些分佈範圍廣闊,同類文化遺存相對集中,文化特徵鮮明的古代文化遺存,其內容涉及原始文化和有史以來居延地區政治、經濟、軍事、宗教、語言、文學、東西方文化交流及生態環境變遷等諸多學科領域,除具有較高的 考古學術研究價值外,也有著潛在的開發利用之廣闊前景。另外,居延地表遺址所遭受了不同程度的自然破壞及人為破壞,也令考古工作者常生痛惜之感。如今,以古樸自然、風光獨特、富有神祕色彩為特色的額濟納居延文化遺址,正在成為海內外遊客爭相光顧的旅遊熱點。

黑城,蒙古語稱為哈拉浩特,位於乾涸的 額濟納河( 黑水)下游北岸的荒漠上。距額濟納旗旗政府的所在地——達來庫布鎮東南方向25公里,是居延文化的一部分。黑城地區是西夏在 西部地區重要的農牧業基地和邊防要塞,是元代 河西走廊通往嶺北行省的驛道要站,也是西夏、元代在 黑水流域沙漠中的一片大面積綠洲。

內蒙古的導遊詞 篇9

內蒙古自治區位於中國北部邊疆,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土地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12.3%,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名列第三位。跨越經緯度寬廣,西起東經97°12’,東達東經126°04’,橫跨經度28°52’,相隔2500多公里;南起北緯37°24’,北至北緯53°23’,縱佔緯度15°59’,直線距離1700多公里。全區地勢較高,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左右,基本上是一個高原型的地貌區。在世界自然區劃中,屬於著名的亞洲中部蒙古高原的東南部及其周沿地帶,統稱內蒙古高原,是中國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在內部結構上又有明顯差異,其中高原約佔總面積的53.4%,山地佔20.9%,丘陵佔16.4%,平原與灘川地佔8.5%,河流、湖泊、水庫等水面面積佔0.8%。

在這遼闊富饒的內蒙古草原上,目前居住著49個兄弟民族。其中,人口在100萬以上的有漢族、蒙古族;人口在10萬以上的有回族和滿族;人口在1萬以上的有朝鮮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人口在1千人以上的有壯族、錫伯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人口在1千人以下的有藏族、苗族、維吾爾族、彝族、布依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簇、哈尼族、哈薩克族、傣族、黎族、僳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枯族、水族、東鄉族、納西族、景頗族、柯爾克孜族、土族、仫佬族、羌族、撒拉族、毛難族、仡佬族、普米族、塔塔爾族、京族、怒族、烏孜別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赫哲族。生活在內蒙古草原上各民族都創造了各自燦爛的民族文化和獨特的民俗傳統。

內蒙古自治區是以蒙古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自治區,所以我們編寫此書時也以蒙古族風俗習慣為主,同時適當地介紹了包括漢族在內的其他兄弟民族的風土人情。由於地域遼闊、狹長,生活在不同地區的蒙古族,其風俗習慣也不盡相同,尤其自清末開墾以來,蒙古族聚居區已形成牧區,半農半牧區、農區三種不同生產經營區域。現在內蒙古農區面積佔全區總面積的13.6%,蒙古族總人口的18.6%居住在農區;半農半牧區面積佔全區總面積的16.4%,蒙古族總人口的56.3%居住在半農半牧區;純牧區佔全區總面積的60.5%,但那裡的蒙古族人口只佔全蒙古族總人口的16.3%。隨著土計形態的變化,蒙古族傳統民俗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各個地區蒙古族風俗習慣之間的差異也越來越大了。在編寫過程中,我們既注意突出地區特色,又考慮到各地蒙古族風俗習慣的共同特徵。

藍天白雲下的內蒙古大草原是個極富魅力的地方,是國內外人士理想的旅遊觀光勝地。近年來,隨著旅遊業的迅速發展,來內蒙古草原上旅遊觀光的中外遊客與日俱增。“天蒼蒼,野茫茫”的古老而神奇的大自然正敞開寬廣的胸懷等候著八方來客,熱情好客的內蒙古各族人民舉起金盃迎候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們!請您來到這風光美麗的草原上,享受一次迴歸大自然的樂趣吧!

內蒙古的導遊詞 篇10

阿斯哈圖石林位於赤峰市克什克騰旗。阿斯哈圖是蒙語,漢譯為“險峻的岩石”。它處於大興安嶺餘脈向西部草原過渡的地帶。草原上群山呈現出典型的丘陵地形地貌特徵,四周險峻,而山頂平緩起伏,冰石林在這平坦的丘陵地帶顯得格外突出。據專家分析,阿斯哈圖石林主要是由冰蓋冰川的創蝕、掘蝕和冰川融化時形成的大量冰川融水的沖蝕作用下形成的,所以叫“冰川石林”。

由於第四紀冰川長期的精雕細刻,造就了阿斯哈圖冰石林這一方神祕的獨特的自然風貌,具有華山之險峻,黃山之秀麗,泰山之雄奇。這裡山連著山,峰連著峰,山山各具特色,山山不同,峰峰各異。

阿斯哈圖冰石林風光秀麗,景色迷人,是舉世罕見的“冰石林”。阿斯哈圖石林發育型別很多,形狀千姿百態。有的像“石柱”、“石叢”、“石筍”,有的好似“石塔”、“石牆”,還有的像“秀女望月”、“比薩斜塔”。

阿斯哈圖石林形態多變,很少有雷同形狀,而且渾厚粗獷,在荒野中突兀而立,十分觸目。當地百姓看得久了,看出名堂,於是石林中便有了成吉思汗拴馬柱、神劍石、南天門、神女石、姐妹石等名稱。

阿斯哈圖高山聳立、流水潺潺、奇石怪異、風純木秀,令遊人和攝影愛好者流連忘返。一處石景,從不同的方位觀賞,會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在不同的光照耀下,會產生不同的聯想和想象,這時,你會為大自然的偉大和神奇感慨萬千。

內蒙古的導遊詞 篇11

阿爾山—柴河景區位於內蒙古東部經濟較發達地區的核心位置,與周邊城市之間交通便捷,具有整合滿洲里、海拉爾、扎蘭屯、烏蘭浩特、錫林浩特等地旅遊資源,構建內蒙古旅遊黃金區域的戰略地位。同時,阿爾山市位於東北亞經濟圈腹地和我國東北經濟區西出口,西鄰蒙古國,邊境線長93.531公里,按照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論證和規劃,修通阿爾山至蒙古國喬巴山的鐵路,可以形成東起圖們,西連蒙古、俄羅斯,溝通整個東北亞的新歐亞大陸橋,阿爾山則成為這座歐亞大陸橋的“橋頭堡”,其經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一)礦泉資源。阿爾山礦泉是世界最大的功能型礦泉之一。經中科院、中國地質大學聯合進行的火山科考認定,阿爾山周圍就有冷泉、溫泉、熱泉、高熱泉等溫度不同、功能各異的飲用和洗浴礦泉逾百眼。其中,國家AAAA級景區——阿爾山溫泉療養院內,在寬70米,長500米的芳草地上就出露有能夠治療心腦血管疾病、面板病、關節炎等八大系統疾病的礦泉48眼,其它礦泉集中分佈在金江溝、銀江溝一帶。它的醫療功能得到了醫學界的廣泛認同。距市中心五華里處的五里泉礦泉為天然優質飲用礦泉水,富含鋰、鍶、硒等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和巨集量元素,每天自湧量為1054噸,被礦泉水專家贊為“天下第一奇特大泉”。經中國預防醫學會論證,阿爾山地區原駐地居民,沒有心腦血管疾病和癌症病例。

(二)冰雪資源。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阿爾山——柴河景區從每年的11月份至次年的4月份都被冰雪覆蓋,千山堆玉、萬野披銀。這裡雪期長、雪質好,積雪厚度平均超過350毫米,加上特殊的山形地貌,適宜開展各種滑雪運動。近年來,阿爾山市相繼建設了標準的競技滑雪場(包括自由式、越野、冬季兩項)和休閒娛樂滑雪場。來華考察的奧地利著名滑雪專家奧匹茲對這裡的雪資源讚不絕口,稱之為“東方的瑞士”。冰雪與城市、冰雪與溫泉、冰雪與森林完美結合,倍受國內外滑雪人士的稱讚。

(三)火山遺蹟。20xx年中科院和中國地質大學聯合組織科考隊,對阿爾山地區進行科學考察。探明在阿爾山——柴河地區擁有200多平方公里保護完好的亞洲最大的火山熔岩地貌,這裡的一些火山熔岩景觀是亞洲僅存的,其他地方看不到的獨特的熔岩形態,專家稱之為天然火山博物館。並確定阿爾山地區有四座活火山,從而使阿爾山火山群成為中國活火山家族的第七位成員。走進阿爾山——柴河景區,你可以欣賞壯觀的天池群、堰塞湖群和地震斷裂帶等景觀,讓你感受到大自然的偉大和神奇。

(四)森林草原。這裡地處大興安嶺林區腹地,是呼倫貝爾草原、錫林郭勒草原、科爾沁草原和蒙古草原四大草原交匯處。森林覆蓋率超過64%,綠色植被率達95%。這裡地處寒溫帶,年均氣溫-3.1℃,年降雨量460毫米。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非常高,外國遊客讚譽“空氣都可以罐裝出口”,是非常理想的避暑、休閒、度假、療養的地方。

(五)邊貿口岸。阿爾山西鄰蒙古國,從市區到邊境僅40公里。阿爾山——鬆貝爾口岸是中蒙邊境繼滿洲里、二連浩特之後的第三大陸路口岸。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蒙古國政府關於中蒙邊境口岸及其管理制度的協定》,已升格為國際性季節開放口岸。這裡既是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規劃的阿爾山——蒙古國喬巴山鐵路的中樞,又是第四條歐亞大陸橋的橋頭堡。口岸我方一側,適宜開展界河漂流、垂釣、草地賽馬等旅遊專案。蒙方一側是世界級生物多樣性自然保護區,動植物資源非常豐富,既可以領略異域風情,又可以體驗獨特的民族風情,還可以通過互市貿易開展經濟交流。

(六)民族文化。早在元朝以前,這裡就是蒙古民族從森林走向草原的出發地。阿爾山——柴河旅遊景區是一個多民族聚集區,是蒙古族和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北方三少民族生產、生活地域,民族風情十分濃郁。這裡還是國家重點的森林工業基地,形成了獨特的林區風俗。這裡的溫泉文化、蒙元文化、林俗文化、冰雪文化歷史悠久、凝重深厚。

內蒙古的導遊詞 篇12

居延遺址,滄桑歲月的無聲守望不少人認識“居延”還是在國小的歷史課本里。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居延漢簡”的首次發現轟動全球,絕不亞於敦煌藏經洞遺書的發現。二百七十年前的跨度,使漢代邊塞政治經濟文化狀況和民族宗教以及社會生活得以展現。也有不少認識“居延”是在邊塞詩人的詞句中: 居延城外獵天驕, 白草連天野火燒。 暮雲空磧時驅馬, 秋日平原好射鵰。(唐朝 王維)可是當你親臨居延城邊,古城依在,面目全非。城郭痕跡每邊百多米長,半隱半現即將湮滅,沙石沉重,朽木破散。漢武大帝於太九年級年(公元前120_年),派強駑將軍路博得築城居延,大建防禦體系。看重的是“弱水流沙”戰略咽喉地位。

當年的“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只剩破城空了,多少風雲歷史人物早已灰飛煙滅。紅城矗立在平坦的戈壁上,儲存較完整,城障長寬二十多米,城基厚四米,城頭寬二米多,高約七米,呈正方形。土磚砌築,蘆草牽固,兩千年的風沙吹打而依然高聳,不能不說是個奇蹟。登城遠眺,荒漠蒼涼,心緒難平。離紅城不遠處,就是國家重點保護文物:甲渠塞遺址。遺址雖然破舊殘垣,但城障內的官所、房屋的輪廓佈局清晰可辨。住人的屋裡建有冬天取暖用的火牆,煙筒還完好,捻一把手掌上沾滿了兩千年前守邊將士燒過的煙塵,彷彿爐火剛剛熄滅,餘溫尚未散盡。一九三零年,西北科學考察團在此城發現漢簡五千餘枚。一九七二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城出土漢簡千餘枚。今年,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城挖掘,又出土了一批漢簡。甲渠塞遺址,這裡好像是漢簡的“儲藏庫”,一時成為考古學家們趨之若鶩的地方。荒野裡的便道似有似無,越野車通往尋找黑城的道路。猛烈的西北風如刀削斧砍地把地貌糟蹋的七零八落,土巖沙堡複雜多變。

乾裂的河床溝壑交錯,陷井無數,姿態可怖的牲畜骨架隨處可見,這裡生命早就絕跡。驀然,波光粼粼的氣流裡,隱隱約約地可見城垣墩臺,佛塔寺廟,這就是“沙漠絲綢之路”上儲存最完整,規模最巨集大色彩最神祕的古城——黑城。相傳為西夏古都的黑水城,蒙語為“哈日浩特”,意即“黑城”,處在弱水納林河東岸富庶的三角洲上,西夏鼎盛時期,是一座龐大而繁華的城市。城池巍峨高約九米,巡城一週長約兩公里,城內建築鱗次櫛比,殿堂、佛龕、兵營、民居等,城區總面積達十八萬平方米;街道佈局井然,商賈往來,店鋪熙攘,城樓上鐘鼓司鳴,佛塔前香燭繚繞,城角下清真寺裡教徒們虔誠地祈禱……黃沙漫過城頭,昌盛已經遠逝。一堆堆破瓦爛罐,一處處碎裂牆基,一幢幢坍塌塔座,隨意遊客憑弔遐想。撿拾黑鏽斑斑的箭簇,撫摸剝蝕累累的城牆,黑將軍率眾誓死守城拼殺的激戰仍在傳說裡迴旋。瞻望城西北角三座精美高昂的覆體式佛塔,走近佛塔腳下將被流沙填平的盜坑,不能不想到俄國人彼得?科滋洛夫。二十世紀初,此人兩次來到額濟納黑城,從佛塔內盜竊走迄今為止國內外發現的最多最豐富的西夏文物。手稿、書本、佛用品、繪畫等等裝運了十多箱。

其中最著名的是西夏漢字字典《番漢和釋掌中珠》,是解讀西夏文的“天書”,這批文獻至今還儲存在俄羅斯聖彼德堡博物館。另一個盜賊是英國人奧萊羅?斯坦因,曾三次來到中國西部。特別在一九零七年,與敦煌王道士開啟千佛洞的藏經洞,騙取大量文書後,於一九一四年又來黑城,盜掘許多漢文古籍、西夏文書、抄本刻本、畫卷詩稿等,現藏於倫敦大英博物館和印度新德里國立博物館。流落異國的珍貴文物何日能歸還故里?千萬年的風沙刮過來,埋沒了無數漢朝城池西夏廟宇遺物史籍;千萬年的風沙吹過去,卻又顯露又居延文化、西夏古都的神祕蹤跡。真是敗亦風沙,成亦風沙也。

內蒙古的導遊詞 篇13

滴水壺景觀掛於美林鄉敖包樑一側的石崖立壁上,高約30米,因雨水滲水積在山腹彙集而成,長年滴水不斷,峭壁頂上一塊壺型巨石凌空懸臥,斜墜如倒水,故得名滴水壺。

滴水壺一年四季,變幻莫測,春秋兩季,滴水不止,一里之處就可聽到叮咚悅耳、有韻有致的滴水聲。夏季的滴水壺最為壯觀,此時滴水壺水量充沛,形成了小瀑布,從崖頂上一瀉而下。這珠璣的組合,水流的跌落,雖沒有“忽聞雷聲殷前川”的雄姿蓋世,卻有“溫柔是我力是我”的生動秀美。遠遠望去,潔白水簾,飄飄然然,揚揚灑灑,如綢緞飄舞,如仙袂飄舉,如淑女浣紗,好一幅美妙的水景圖,讓人陶醉。冬季滴水壺則結成數丈冰掛,似壁銀簾,重新迴歸渲洩後的平靜和爆發後的沉默中。滴水壺的四周也充滿生機和驚奇,滴水壺川溝谷狹長,寬約30米,周圍天然次生林資源豐富,針闊樹種繁多,秋霜過後,黃、綠、紫、紅,各色紛呈,絢麗多彩。

內蒙古河套平原(河套灌區)導遊詞三

河套是黃河中上游兩岸的平原、高原地區,因農業灌溉發達,又稱河套灌區。河套平原通常是指內蒙古高原中部黃河沿岸的平原。一般講的河套平原主要指陰山以南的黃河沖積平原,包括前套平原和後套平原。前套平原主要指內蒙古包頭、呼和浩特一帶的平原,南北朝時稱“敕勒川”,五代時叫“豐州灘”,明朝以後稱“土默川”;後套平原指烏拉山以西至巴彥高勒的平原。廣義的河套平原還包括內蒙古磴口與寧夏青銅峽之間的“西套”,即通常所說的銀川平原。現在,河套平原多指前套和後套平原,而不包括銀川平原。銀川平原和青銅峽以南的中衛平原則合稱寧夏平原。

河套平原位於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境內。又稱後套平原。通常是指內蒙古高原中部黃河沿岸的平原,西到賀蘭山,東至呼和浩特市以東,北到狼山、大青山、南界鄂爾多斯高原。又稱河套地區。

黃河在此先向東北流,後轉向東流,再折向南流,形成馬蹄形的大彎曲,稱為河套。平原為黃河及其支流沖積而成。東西沿黃河延展,長500千米,南北寬20~90千米。面積約2.5萬平方千米。河套平原海拔900~1200米,地勢由西向東微傾,西北部第四紀沉積層厚達千米以上。山前為洪積平原,面積佔平原總面積的1/4,餘為黃河沖積平原。地表極平坦,除山前洪積平原地帶坡度較大外,坡降大多為1/4000~1/8000。可分3部分:賀蘭山以東的稱銀川平原,狼山以南的稱後套平原,大青山以南的稱土默川平原(前套平原)。

內蒙古的導遊詞 篇14

朋友們,錫林浩特市坐落在錫林郭勒草原的中部,是錫林郭勒盟行政公署所在地,為全盟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錫林浩特市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衛生城市,素有“草原中的城市,城市中的草原”之美譽。

“錫林”,蒙古語意為“丘陵”;“浩特”,蒙古語意為“城”。可見,錫林浩特是以牧草叢生的丘陵命名的。

錫林浩特市有蒙、漢、滿、達斡爾等19個民族,是以蒙古族為主體,多民族聚居的新興草原城市。錫林浩特市原名“貝子廟”,已有250多年的歷史。這裡原為元太祖成吉思汗第十五世孫巴圖孟克達延汗後裔之領地,明代屬元太祖成吉思汗弟別勒古臺十七世孫諾位元默克圖的遊牧地,所部號為“阿巴哈納爾”(蒙古語意為“叔叔們”)。康熙四年(1665)設阿巴哈納爾左翼旗。康熙六年(1667)設阿巴哈納爾右翼旗。乾隆八年(1743)建貝子廟,亦稱“貝子旗”或“貝子廟旗”。新中國建國後,於1953年將貝子廟改稱錫林浩特鎮。1983年撤阿巴哈納爾旗設錫林浩特市。市區丘陵廣佈,屬北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7℃,草場覆蓋率90%。境內有自治區六大油田之一的烏蘭圖嘎油田和儲量豐富的二連油田。

錫林浩特亦有十分豐富的自然及生物資源。水資源主要是錫林河及錫林河水庫。畜產品有肉類、奶類、羊絨、羊毛、駝毛、馬鬃、馬尾、皮張,各種腸衣等;土特產品有苦杏仁、髮菜、白蘑、香蘑、黃花;藥材類有牛黃、黃芪、黃芩、防風、知母、柴胡。野生動物類有屬國家二類保護動物的天鵝,屬三類保護動物的地甫鳥(bǔ)、灰鶴、鷹、貓頭鷹。肉食動物有黃羊、野兔、山鶉、野鴨子;皮毛動物有狼、狐狸、沙狐、艾虎、旱獺;藥用動物有獾、蛇、刺蝟。

作為“草原中的城市”,錫林浩特市有著十分完善的旅遊接待基礎設施,是錫林郭勒盟的旅遊接待中心。市內設有錫林郭勒盟賓館、廣廈賓館、交通大廈、草原明珠賓館、錫林白馬飯店等11家星級酒店,住宿條件比較完善。錫林浩特市交通便利,航班可往返北京、呼和浩特,集(寧)通(遼)鐵路橫貫南北。公路客運直達北京、天津、石家莊、瀋陽、呼和浩特、包頭等地。到了旅遊旺季,這裡還有直達大連等地的旅遊臨時航班。

錫林浩特市有許多旅遊勝地:市內有貝子廟、蒙元文化苑、額爾敦敖包、錫林廣場、恐龍博物館等著名景點。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馳名中外的古剎——貝子廟。它始建於乾隆八年(1743),距今已有250多年的歷史,與百靈廟、西拉木倫廟、五當召齊名,並稱內蒙古草原四大廟宇。此外,在錫林浩特市周邊還有草原奇觀平頂山、九曲迴腸錫林河、碧波萬頃灰騰錫勒、錫林河草原旅遊度假村、白音錫勒旅遊區、草原景觀度假村、葛根敖包、錫林水庫漁村等景區景點和10多家原汁原味的“牧人之家”旅遊點。這些景區凸現出的古樸民族風俗和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使錫林浩特市成為眾多遊客神往之處。

進入現當代,錫林浩特市還曾是建國前的中共錫察巴烏工委所在地,今貝子廟西大殿即為錫察巴烏工委的辦公舊址,已闢為盟市兩級紅色旅遊重要景點。

朋友們,願錫林浩特之旅給您留下永久美好的記憶。

內蒙古的導遊詞 篇15

大家好!

我是你們的導遊。

現在我們是在內蒙古大草原上的鄂溫克少數民族分佈地。今天我們來看草原。

看,這是內蒙古大草原的小丘與平地,小丘與平地全都是綠的。這裡的空氣比別處更清鮮,是一個天造地設的天然氧吧。你再看一看溫順的小綿羊,還有高大的蒙古馬,騎上去試跑幾圈,你就不忍心下馬了。有人說內蒙古草原到處綠色,可實際不是這樣,看看河岸邊吧!有小花,有紅的,有藍的,有黃的,有紫的,有白的,有粉的,五彩繽紛,你不讓我,我不讓你的開放,還有明如玻璃,清澈見底的小河,小河上倒影著五顏六色的花兒,花兒上沾滿了河水,其真是別具特色,美不勝收的奇景,內蒙古大草原有多麼美,大家知道了吧?

現在我們來到蒙古包裡,大家可以去品嚐品嚐內蒙古的特色手抓羊肉,還有的就是加有羊奶釀的奶酒,和奶豆腐,我來介紹一下手抓羊肉,奶茶,還有奶豆腐。這三樣蒙古族同胞的重要食品,手抓羊肉,咱們的蒙古族同胞習慣用刀把羊肉切成大塊,煮熟了吃。吃的時候用到割,用手抓。奶茶可不是我們常喝的珍珠奶茶,而是摻和著牛羊奶的茶,是內蒙古同胞招待客人,敬客最重要的飲料。奶豆腐,當然也不是豆腐了,,它是用牛奶製成的凝固食品,盛在盤子裡用來當招待客人的點心,比如乳酪,它也是叫奶豆腐的。這些東西都是內蒙古同胞的特色食品。

好了,今天的旅遊就到此結束。

內蒙古的導遊詞 篇16

車窗外是一幅幅山水長卷,這裡距阿爾山市10公里,遠山腳下出現了由馬、駝組成的商隊,從歷史的深處向我們走來。

這就是哈拉哈河,我們進入依河而建的小鎮伊爾施是阿爾山森工公司所在地。1999年沒有建鎮以前,3萬人口的伊爾施還是一個村,阿爾山森工公司施業區面積卻是48萬公頃,應該是世界最大的了。

這座樓是森工公司總部,那面是杜鵑山莊。

大家請看那個亭子叫浩然亭,座落在小鎮東山之上,名為東山公園。自治區政府於1992年立起百萬畝人工林紀念碑,表彰獻了青春獻子孫的林業建設者。巍巍阿爾山,綿延幾百裡,構成了一片森林的海洋。日偽時期,日本侵略者長期在這裡進行掠奪式採伐,使森林資源遭到嚴重破壞。解放以後,國家大力營造人工林,使森林資源得到恢復和發展。百萬畝人工林,是人類生態建設史的奇蹟。

阿爾山森林是花的海洋。各位請看,那是火紅的百合,那是杏黃的金蓮花,那是明黃色的野櫻粟,那是粉紅的柳蘭,那是深紅的野玫瑰,那是藍色的劍蘭。金蓮花、野玫瑰、杜鵑花還是珍貴的飲品,帶上一點,讓記憶留香。

如果你在5月來阿爾山,會看到世界最美的杜鵑花。5月的阿爾山草未萌芽,葉未吐綠,還是冰雪世界,彷彿一夜之間,杜鵑花象大海漲潮般用花海淹沒了大興安嶺。杜鵑花著在未萌葉的乾枝之上,一朵花六個花瓣,花瓣薄如蟬翼,花朵只有鈕釦般大。這麼小的花兒卻映紅了大興安嶺,在白雪的映襯下如霞似火,花兒託著白雪,就象雪在燃燒。該有億萬花蕾競相綻放呢,也許杜鵑花是地球上最大的花汛了吧?

據蒙古族說唱藝術烏力格爾代代傳唱下來,杜鵑花還叫弘吉剌花,是蒙古人聖潔的母親花。成吉思汗的母親訶額倫、妻子孛兒帖都生於弘吉剌部,就是現在阿爾山森林與呼倫貝爾草原交匯處,那是開滿杜鵑花的地方。

成吉思汗的父親也速該是蒙古乞顏部首領,打獵時,看見一位來自森林草原地帶的美麗新娘。她的肌膚象牛奶一樣潔白滑嫩,她的臉龐象杜鵑花一樣粉紅嬌豔,她的身段象白樺一樣婀娜挺拔。也速該縱馬把新娘搶來,做了自己的妻子,她就是成吉思汗的母親訶額倫夫人。

成吉思汗名叫鐵木真,長到9歲時,深愛著訶額倫的英雄也速該執意在訶額倫夫人出生的弘吉剌部為兒子訂親。長鐵木真1歲的孛兒帖俊美聰慧,訂親後按當時風俗,正當杜鵑花開時節,鐵木真住在孛兒帖家。少年鐵木真與孛兒帖在白樺林中、杜鵑花叢騎馬嬉戲,盡情享受森林草原地帶特有的奇異景色,享受少年的樂趣。

生於弘吉剌部的訶額倫象杜鵑花一樣美麗,也象孕育於冰雪之中的杜鵑花那樣冰清玉潔,勇敢剛強。草原上流傳著一首動人的讚歌:“賢德的訶額倫夫人,把聰明睿智的兒子,教育成一國之君。剛毅的訶額倫夫人,把承受真命的兒子撫育成天下之君。”和成吉思汗的母親訶額倫一樣,生於弘吉剌部的孛兒帖不僅生育了朮赤、察合臺、窩闊臺、拖雷四個英雄的兒子,也是成吉思汗的重要扶佐。忽必烈的母親和妻子也都來自弘吉剌部,因為成吉思汗有令:弘吉剌部的女兒世配皇子,男子世配公主,弘吉剌部成為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重要依託。

各位,您現在知道杜鵑花為什麼那樣紅,阿爾山姑娘為什麼那麼美,蒙古牧人為什麼朝聖般來到阿爾山沐浴溫泉了吧?

這裡是安全溝林場,這裡的溫泉已經開發,修建了50米長、20米寬的溫泉游泳池。

請大家看這兩座石峰,一如下山猛虎,一如大象扇耳。它們可不象是在打仗,好象在商量政治解決食肉動物與食草動物的關係問題。談判都談成石頭了,吃肉的還是吃肉,吃草的還是吃草,看來弱國無外交啊!

各位看這如茵綠草覆蓋的大山,那幾團樹叫山丁樹,構圖多麼簡潔舒展。

秋天的阿爾山就象熟透了的婦人,有著豐滿誘人的成熟美。金黃色帝王一般統領著阿爾山,白樺搖著燦爛的黃,稠李凝著醉人的紫,樟鬆仍傲然伸展著綠。秋天來吧!阿爾山會教會您成為攝影家。如果您帶著孩子,十餘種山果會把孩子的心拴在阿爾山大森林裡。羊奶,果兒藍紫,凝著白霜,狀如羊奶,果肉紅白紫相間,汁濃味甜。高梁果是一種野草莓,蔓如紅絲般綴著果,香味飄得很遠。山葡萄綠的如翡翠、紅的如瑪瑙、紫的如煙霧。托盤兒胭脂紅色,甜酸。山丁子又甜又面。山櫻桃熟的時候一趟溝都是紅的,山川溝塘象掛滿紅燈籠,所以山櫻桃又叫燈籠果。河邊稠李,繁花似雪,果如黑珍珠,經霜更甜……還有金針、木耳、蘑菇、蕨菜,秋天會叫您成為美食家。

各位如果冬天來到阿爾山,就象來到童話般的冰雪世界。群山俊嶺一片潔白,孩子們堆雪人、滑冰車、抽冰嘎,冬天是大自然送給孩子的最好禮物。由於地熱作用,我們多次不期而遇的這條哈拉哈河,在20公里的河段零下40度不凍,煙霧撩繞,牛兒從冰雪中走來,到河中吃鮮嫩的水草,有人悠閒地垂釣,樹上凝成美麗的霧凇。

被譽為“中國滑雪第一人”的單兆鑑興奮地評價了阿爾山冰雪資源的七大優勢:優勢之一,溫泉與滑雪的完美結合世界第一,穿著滑雪板可以滑到城中洗溫泉。優勢之二,林海雪原、奇峰異池、冬季暖河、夏日冰川,其景觀奇特度、愉悅度、科考度、完整度的組合世界第一。優勢之三,雪量之大,雪期之長世界第一。滑雪可以從國慶節延續到五一節。優勢之四,城在林中,雪在城中,城市的文化品位與冰雪運動的完美結合全國第一。優勢之五,夏季旅遊避暑,秋季採風療養,冬季冰雪賽事與觀光,使旅遊全年無淡季,資源無閒置。優勢之六,有條件開展各種冰雪活動,稱得上冰雪大全,全國第一。可以開展賞雪、戲雪、雪地足球、雪野探險等活動。優勢之七,濃郁的民族風情與獨特的冰雪運動融合全國罕見。賽馬、摔跤、射箭、狩獵等可在草地上進行,也有條件在雪地上開展。阿爾山曾是蒙古罕王、滿清帝王的遊獵處,發揮民族特色會今勝於昔,名揚天下。每年冬季,阿爾山都要承辦內蒙古冰雪節,承辦全國滑雪單項比賽,力爭成為20_年冬奧會分賽場,隊爾山的冰雪不僅是內蒙古的驕傲,走向全國,走向世界也將會為期不遠

好吧,讓我們還是回到阿爾山的現在吧,其它地方熱浪格外逼人,阿爾山的夏季卻如冰鎮一樣涼爽。有人風趣兒地說,大自然只給阿爾山女人一個月的美麗時間,只有一個月才能穿上裙子,她們象大興安嶺的花兒一樣,特別珍惜夏天的陽光,展示她們夏天的美麗。也許阿爾山是全國不多見的不用空調的城市。不信您到所有的商店轉一遍,都不賣空調。富有林區特點的木珠、山貨倒是應有盡有。其實阿爾山的大森林就是最大的生態空調。阿爾山山中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西邊日出東邊雨,有時還下起太陽雨,阿爾山夏季活潑俏皮的性格非常迷人。許多外地和阿爾山本地人說,“走遍天涯海角,阿爾山夏天最好”。是啊,讓森林、草原、湖泊、河流擁抱著的感覺真好,在阿爾山才有最深切的體驗。

這裡是金江溝林場,向南5公里就是金江溝溫泉。距阿爾山45公里,南北向排列7眼溫泉,其中47℃的兩眼熱泉已被開發利用。在金江溝洗浴可以看到滿天繁星、滿目青山,冬天則能看到滿地冰雪,沐浴其中,別有一番滋味。這些溫泉邊、山溝裡有大量的蛇,有時人蛇同浴,卻從未聽說有人受傷。其中一種小花蛇被牧人奉為神蛇,為溫泉帶來神奇療效。

內蒙古的導遊詞 篇17

歡迎大家來到這裡,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吉爾果山天池位於扎蘭屯市基爾果山上,距柴河鎮以西40公里。它與駝峰天池、犴溝天池等組成了柴河景區的天池群,而基爾果山天池是其中景色最為壯觀、秀美的一處天池景觀。方圓約1.5公頃,水深不可測,是個靜謐神奇的所在。這裡叢林茂密,沼泉如織,車不能行,人跡罕至,長年為犴、鹿、獐、狍所擁有。圓圓的一泓湖水,宛如一輪滿月,鑲嵌在幽林群嶺之間。“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人說西湖之水美在水光瀲灩,這裡可比西湖水,更以幽靜為絕。

湖畔四周群山如障,風不能入,平靜的水面如磨光的琥珀,光滑中泛出五彩瀲光,儼如一幅刀筆精良的套色木刻。這裡又靜得出奇,只有山鳥偶爾飛過的鳴叫聲。天池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它即沒有入口,也找不到出口,而且水量常年保持平穩,豐雨時節水面不漲,枯雨時節水面不降。天池水含鹽鹼量高,常有鹿、犴、狍、獐等獸趁黃昏前來舔吃鹽鹼。關於基爾果山天池還有一個“寶鏡變天池”的美麗傳說相傳,一群仙女耐不住天宮的寂寞,便飛到人間遊玩。當她們看到柴河流域風光美麗如畫,勝似仙境,便紛紛飄落於此。她們在清澈見底的河水裡游來游去,嬉戲玩耍。盡興之後,她們對照圓鏡梳妝打扮起來。梳妝打扮完畢之後,一個一個拖著長長的彩裙飛走了。

過了一會兒,一個年輕美貌的仙女又飛了回來,原來是回來尋找遺忘的寶鏡的。仙女飄來飄去,尋不到寶鏡,戀戀不捨便欲歸去,突然發現自己的寶鏡遺落在大山頂處,已經變成了一座鑲嵌在山頂的天池。天池平滑如鏡,水光瀲灩,圓圓的泓湖水,宛如一輪滿月,清清楚楚倒映著群山的倒影。美麗的仙女看得呆了,久久不忍離去,直到眾姐妹多次催促,才戀戀不捨地飛回了冷寂的天宮。從此,大興安嶺東麓群山峻嶺之中,便有了這座美麗的“天池”。

內蒙古的導遊詞 篇18

青石板上的遠祖大腳印

遊客一到嘎仙洞口,就會看見洞口兩側聳立的青石板直衝峰頂,像刀劈斧削似的。遊客腳下的大青石板上,留下不易發現的一釐米深的大腳印。

遊人到此,觀看這個大腳印都要歎為觀止,是哪代人在石板上踩下的大腳印呢?傳說在很久以前,被人們稱為“天神般的首領”嘎仙,一天打獵回來,得知有個九頭魔鬼滿蓋偷佔了嘎仙洞,嘎仙帶著巨大神箭趕去。九頭魔鬼見嘎仙帶著巨大神箭趕來,便說:“這個仙洞已經歸我啦。”嘎仙打量了一下,說他是個蠢笨廢物。九頭魔鬼一聽把自己說成個廢物,便提出要與嘎仙比武,誰把擋在洞門的這塊大石頭扔得遠,勝利者就是仙洞的主人。九頭魔鬼先舉起擋在洞門的那塊大石頭,運足了力氣,扔在甘河邊上。嘎仙輕輕地把那塊巨石託回來,一跺腳,扔到甘河對岸那座嶺上,不偏不倚,直立在山嶺頂上,嘎仙站在這塊石壁板上也踩出了一個大腳印。九頭魔鬼服輸了,又提出比箭法,要射剛才扔過去的那塊石頭的正中心。九頭魔鬼彎弓搭箭,可因九個腦袋行動各異,連射三箭也沒射中,而嘎仙一箭就射穿了巨石中心,還射出一個圓洞。九頭魔鬼一看嚇壞了,撒腿就跑。從此,鄂倫春人把石洞叫做仙洞,那座射穿的山峰叫窟窿山。

石縫菠蘿樹——大自然精靈的千古造化

嘎仙洞口上方南側石壁的縫隙中長出一棵黃菠籮樹,樹身與主幹瘤疤盤結,枝幹虯曲蒼勁,蟠折交錯,如龍騰飛、如蛇爬行,千姿百態。據說此樹是阿里河林區唯一的一棵種樹。每逢陰雨連綿季節,樹葉間便開出金黃色花朵,可稱為奇中之奇。老百姓說它是精靈鬼仙,而且還流傳著一個動人的神話故事。

說是一個古代獵人上山打獵,不小心碰在樹枝上,造成雙目失明。從此,獵人再也無法以獵為生,後來天上的月亮仙子知道後,十分同情這位善良小夥子,就偷偷下凡給這位小夥子治眼睛。眼睛治俞後,小夥子睜眼看見美麗善良的姑娘,便向她求婚,於是倆人就結成了夫妻。可好景不長,月亮仙子的母親知道女兒犯下天規,十分惱火,派雷公傳月亮仙子回宮。雷公駛雲來到月亮仙子與小夥子的家傳娘娘令:“月亮仙子快速回宮”。月亮仙子知道母親不同意自己的婚事,便對雷公說:“我已和鄂倫春人結為夫妻,決不回去。”雷公回到天宮將此事稟報娘娘,娘娘聽後大怒,下令派天兵和雷公抓月亮仙子。

在天兵和雷公抓月亮仙子回宮時,小夥子挺身而出。眼看仙妻要抓回到天宮去,急忙上前攔救,被雷公一掌擊在嘎仙洞石壁上,石壁被擊開一條長長的石縫,血淋淋的屍體被擊在了石縫裡。月亮仙子悲痛欲絕,扯掉自己衣裙上的黃飄帶扔下,飄帶落蓋在丈夫身上,屍體頓時化做了一棵黃菠蘿樹,傲然挺立在石縫隙裡,留下了“救媳婦化做仙樹”的佳話。

熊親戚的傳說與仙洞養育人與熊

沿著嘎仙洞口往裡走,到達中部光線就黑暗起來。快到頂部時,只有用火把、手電照在洞壁上,可以看見上面有幾個小洞,自上而下向上延伸。冬天洞中溫暖如春,夏天涼爽宜人。

傳說此洞是仙人與熊同居生兒育女的地方。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一個鄂倫春婦女到河邊打水,被公熊抓進洞中,把她被進洞中用大石頭擋住洞口,不讓她出來。從此,公熊白天出去給她覓食,晚上就和這位婦女住在一起。後來,這位婦女懷孕了,生下了一半像人、一半像熊兩個孩子,孩子們常常跟著熊出外覓食。一天,公熊領著一個孩子上山覓食事,這位婦女突然聽到洞外有人行走聲,於是她喊了一聲,獵人聽到喊聲後,知道洞裡面有人,過去將她和孩子救了下來,婦女帶著孩子一起騎馬跟著獵人回到自己的家。後來,隨公熊的那個孩子成了熊,隨人的那個孩子成了鄂倫春人了。

這個傳說一直流傳到現在,老人們說我們鄂倫春人的祖先跟熊是親戚呢。自古以來,鄂倫春人很尊重熊,不殺它,即使無意中打死了熊,也要舉行風葬儀式要說是“弄錯了”,而決不說“殺”字,以求得熊的寬恕。

1980年7月30日,人們在嘎仙洞內的斜陽中發現壁上刻有一些道痕,剝掉笞衣,才發現北魏第三代皇帝拓拔壽派中書侍郎李敞,當年祭祖時所刻的祝文。石刻祝文開頭一行有“維太平真君四年癸未七月甘五日”(公元443年)字樣。祝文通篇是歌祖先之功德,乞神靈之賜福。

內蒙古的導遊詞 篇19

廣義的河套平原,還包括寧夏的銀川平原、內蒙古的土默川平原(前套平原)。位於巴彥淖爾盟南部。東至烏樑素海,東南至包頭市郊區,南臨黃河,西界烏蘭布和沙漠,北抵狼山。主體部分東西長約180公里,南北寬約60公里,總面積約1萬平方公里呈扇弧形展開。西山嘴以東,烏拉山與黃河之間的狹長地帶,又稱三湖河平原,東西長約70公里,南北寬3一15公里。地勢由西南向東北略傾斜,海拔1020到1050米。屬大性氣候,晝夜溫差大,地勢乎坦,土地肥沃,可以黃河水自流灌溉。

早在秦漢時期就開始開渠引水,發展農業。

周朝之前,屬於狄人的匈奴人(歸屬存在爭議)生活在河套。春秋時期,趙國的趙武靈王把版圖延伸到陰山山脈,設立了雲中郡,位於土默川平原東部。秦朝統一中原後,派蒙恬率十萬大軍將匈奴逐出河套,遷徙3萬戶到那裡戍邊,設雲中、九原兩郡。秦末移民都返回中原,西漢時,前127年,漢武帝派衛青出雲中擊敗匈奴的樓煩、白羊二王,佔領“河間”,即河套。大臣主父偃上疏建議在河套築城以屯田、養馬,作為防禦和進攻匈奴的基地。漢武帝接受這一建議,當年即置朔方郡(今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磴口縣)和五原郡(今包頭西)。前125年置西河郡(今陝西府谷西北)。河套地區還包括之前的雲中郡和定襄郡,以及北地、上郡的北部。當時的人們引黃河灌溉,當地農業迅速發展,經濟繁榮。

東漢時,歸附漢朝的匈奴人被安置在河套。之後魏晉南北朝時,河套地區是北方多個政權爭奪的重地。唐朝時這裡被重新農墾,唐詩中有“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的詩句。北宋時河套被西夏和遼朝所分別佔有。在元、明、清時,河套以畜牧為主。清朝後期陝西、山西的一部分人遷到塞外,河套地區開始成為西北最重要的農業區。抗戰時期,國軍將領傅作義屯守於此,興修水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這裡的農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清代光緒年問形成八大灌渠。解放後,1951年建成黃河三盛公水利樞紐工程,1975年完成180公里長的總排乾渠(俗稱二黃河),並進行了大規模的水利建設。現共有灌水乾渠5道,排水乾渠13道,支、鬥、毛渠縱橫交錯。河套平原有可耕地960多萬畝,已開墾近500萬畝。盛產小麥、玉米、高粱、糜黍、胡麻、甜菜、酒花、葵花籽等作物,是中國和自治區重要糧、糖基地,被譽為“塞上穀倉”、“塞上江南”。因多年排水不暢,地下水位升高,造成土壤次生鹽鹼化嚴重,已進行綜合治理。

內蒙古的導遊詞 篇20

新石器中、晚期,今錫林河水庫西側發現有人類活動遺址。先後出土砍砸器、刮削器及石核、石片等石器,證明距今4000~6020_年以前已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從事濤遊獵養畜和原始手工業生產。阿巴哈納爾部:“漢,上谷郡北境,晉為拓跋氏地,隋及唐初為突厥所據.[1]

遼為上京道西境,金為北京路西北境,元屬上都路,明入於蒙古。”康熙六年(1667年),棟伊思喇布初授札薩克固山貝子世襲罔替。康熙五年(1666年),色稜墨爾根亦來歸。

康熙六年(1667年),詔授札薩克多羅貝勒世襲罔替,遣官指示阿巴嘎部移牧他所,以舊牧地給阿巴哈納爾。棟伊思喇布掌左翼,佐領九,駐烏勒陀羅海(《大清會典》作阿爾噶靈圖山)。色稜墨爾根掌右翼,佐領七,駐昌山(又名永安山)。阿巴哈納爾左翼設旗,自康熙六年(1667年)至公元1946年,12代札薩克共執政280年。

民國20_年(1933年),錫林郭勒盟建立偽蒙疆聯合自治政府。貝子廟地區被偽蒙疆聯合自治政府控制。民國20_年(1938年),駐貝子廟日本軍隊組織偽錫林郭勒盟政府、偽旗政府。

民國35年(1946年),內蒙自治運動聯合會轉移到貝子廟,錫盟分會和政府組織工作隊在阿巴哈納爾左旗改造舊政權,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權。阿巴哈納爾左旗支會隸屬錫林郭勒盟分會。

民國36年(1947年),在貝子廟成立了中共錫(錫林郭勒)、察(察哈爾)、巴(巴彥塔拉)、烏(烏蘭察布)工委。民國37年(1948年),阿巴哈納爾左旗歸中部中心旗工委。

1949年,阿巴哈納爾左翼旗劃歸錫林郭勒盟中部聯合旗;阿巴哈納爾右翼旗劃歸錫林郭勒盟西部聯合旗。1952年5月26日,經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電準,中部和西部聯合旗合併,統稱錫林郭勒盟西部聯合旗。原阿巴哈納爾左翼旗廟由貝子爵管轄,故得名“貝子廟”。

1953年9月15日,經錫林郭勒盟人民政府批准,“貝子廟”改稱錫林浩特(相當於蘇木級),統稱西部聯合旗錫林浩特人民政府。1956年7月3日,經國務院批准,將西部聯合旗改稱阿巴嘎旗。同年8月21日錫林浩特受錫林郭勒盟直接領導,蘇木級建置不變。

1959年4月15日,錫林浩特升格為旗(縣)級浩特,盟直接管轄。

1963年10月23日,經國務院批准,錫林浩特改設為阿巴哈納爾旗。1979年12月14日,阿巴哈納爾旗的“哈”字為“嘎”字。

1983年10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阿巴嘎納爾旗,改設錫林浩特市(縣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