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遼寧壯觀景點導遊詞(通用19篇)

欄目: 遼寧導遊詞 / 釋出於: / 人氣:1.47W

遼寧壯觀景點導遊詞 篇1

今天請大家來參觀鳳凰山風景名勝區,丹東鳳凰山景區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位於丹東市西北60千米處。古為“遼東第一名山,清朝道光咸豐年間(1821~1860年),鳳凰山就與醫巫閭山、千山、藥山並稱為奉天省(今遼寧省)四大名山。現被稱譽為“國門名山”,佔地216.875平方公里,山高林茂,瀑布流泉,氣勢雄偉壯麗,四季景色各異,文物古蹟比比皆是,以其“景、峰、險、石、洞、泉、物、廟、刻、跡”等十大景觀為主線、重點景觀100多處,集“雄、險、幽、奇、秀”於一身,其景色集中、險夷莫測。環山的廟宇、石刻和其它人文景觀,構成了一幅美麗的中國山水畫卷。

遼寧壯觀景點導遊詞(通用19篇)

我們說鳳凰山是“萬里長城第一名山”,把鳳凰山與萬里長城聯絡起來,並不是想借萬里長城之名而誇耀鳳凰山,鳳凰山的確是萬里長城東端起點上第一座秀麗山峰。有關長城專家早已考證,萬里長城東端起點不是在山海關,而是在丹東的虎山。那麼大家可能會問,既然萬里長城起點是虎山,虎山應該是“萬里長城第一名山”。而虎山重在長城。那麼這鳳凰山因何而得名呢?其實啊並不是因為其形像鳳凰,是根據這樣的一段傳說:相傳唐貞觀年間,一代的開明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慕名來遊,山上鳳凰起舞,飛立於“拜祖石”上,向唐太宗點頭行大禮,唐太宗很是高興,隨即賜此山為“鳳凰山”。我們都知道皇上是“金口玉言”,從那時起到現在,1300多年過去了,一直稱其為鳳凰山,鳳凰飛出來的洞叫鳳凰洞。鳳凰山乃長白山餘脈,面積120多平方千米,最高峰是攢雲峰,海拔836.4。鳳凰山分為西山、東山、廟溝、古城、玉龍湖等景區。遍遊鳳凰山人們常說,鳳凰山有泰山之雄、華山之險、黃山之奇、娥眉之秀。其中“老牛背”、“天下絕”、“箭眼”等奇觀世間罕見;“鳳凰洞”、“三教堂”、“一品洞天”等古洞幽深;“山雲鋪海”、“天池在望”等十大景觀變化多端;“石壁鶴影”、“參娘望夫”等奇形怪石栩栩如生;“臘柞連理”、“參娘柞”等古樹搖曳多姿;“丹泉”、“鳳洞”等清泉四季不竭;“天女木蘭”、“玉玲”、“杜鵑”等珍貴花卉四季飄香;“紫陽觀”、“鬥母觀”、“觀音閣”等廟宇古剎莊重古樸;“忽必烈塔”、“解放紀念塔”、“古城壘”等歷史古蹟至今尚存;“將軍峰”、“神馬峰”、“箭眼峰”等七座山峰拔峭沖天;“高山水長”、“亙古中天”等40餘處摩崖鐫刻頗具功力,這樣鳳凰山變成了融自然美、人工美於一處,交織成一幅天然絕妙、和諧壯觀的中國山水畫卷。春山吐翠杜鵑紅,夏賞雲海聽瀑聲,秋風染勝錦繡,冬雪冰凌掩青松。這首詩就是對鳳凰山的真實寫照。

因為時間關係我們今天不能參觀完鳳凰山的每一個景點,我想和大家一起遊覽一下西山景區比較集中的幾個有代表性的景點,讓我們能窺一斑而見全貌。現在我們來到的是鳳凰洞。遊覽鳳凰山有一句順口溜:“來到鳳凰山,幽探鳳凰洞,險登箭眼峰,飽覽景無窮”。就是說到鳳凰山遊覽總得要親身體驗妙趣橫生的鳳凰洞,登上聞名遐邇的“箭眼峰”。看來登“箭眼峰”是難度太大了。俗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我們已經拜了多位大仙。可說鳳凰山的靈氣已領略了一番,現在我們進鳳凰洞弄個明白,我想也就沒有什麼遺憾了。傳說鳳凰洞是鳳凰棲息的地方,內藏鳳凰蛋。當年唐太宗遊覽鳳凰山,鳳凰就是從此洞飛出拜祖。鳳凰洞長約200餘米,入洞之後,天光亮,越走越暗,須持蠟燭而行。好,現在我們準備好照明工具,讓我們身臨其境,體驗一下鳳凰洞究竟如何?位於“觀音閣”和“鬥姆宮”中間的這個廟宇是“碧霞宮”,也叫“娘娘廟”。此宮建於道光四年(1824年),後於1982年修復。內奉“三聖母”、“子孫娘娘”、“眼光娘娘”。“三聖母”指的是天德聖母,即周文王之祖母;天貞聖母,即周文王之母;天仙聖母,即周文王之妻,周武王之母稱為“賢妻良平”,在善男信女之中享有地位,多有人來次進貢燒香,以求吉利。建於“觀勝臺”上的這座廟宇,是“鬥姆宮”。鬥姆宮始建於明代,傳說是婦女捐修的,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重修,內奉八隻手的“園明道母天尊”塑像,傳說是北斗七星之母,這種三目八臂神像,在佛教裡很常見,但在道教諸神中卻不多見,顯得於眾不同。《北斗本命經》中說,不管你多麼貧窮,多麼背運倒黴,只要誠心禮拜斗姆,稱念她的名號,就能消災滅病,延生得壽,獲福無邊。我們今天日程的下一項是到東山景區的鳳凰山莊去用餐。

人稱“鳳凰不落無寶之地”,看來鳳凰山的確是個寶地,不然鳳凰怎麼會棲息此地?皇上又怎麼會慕名巡遊呢?鳳凰山是一個以自然山水為主體的,峰洞寺廟古蹟為主要特徵山嶽性的旅遊風景區。迷人的景緻,自古形成了自然狀態的旅遊勝地,僧人云遊,帝王將相巡遊,名人志士覓遊鳳凰山留下了具有歷史價值的文物古蹟和優美傳說。近年來,隨著丹東加快開放的步伐,鳳凰山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來丹客人,平時旅遊高峰可達20多萬人次,目前已接待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旅遊者。每逢陰曆四月二十八,鳳凰山的山根兒、山頂上到處都是人,真可說是人山人海,人流最多的時候,一天能達到四五十萬人。都是前來趕山、逛廟的,也叫鳳凰山廟會。從前清開使,鳳凰山形成一年一度的“藥王廟會”,即在農曆四月二十八日這天祭祀唐朝“藥王”—著名的醫藥學家孫思邈。二十七日這天,“藥王”神像遊街市一天叫做“出巡”,二十八日,人們遊山拜廟求其保佑“病體早愈”或企求安全無事,大吉大利。由於進廟燒香的人越來越多,商人們趁這個機會做起了生意。藝人們也前來獻技獻藝,加上此時春暖花開,山川河流別有一番風景,遊春的人也選在這個日子來盡興。這個傳統一直延續下來,所不同的是,現在這個活動已經成為民間約定俗成的大型群眾性物質交流會,從農曆四月二十六日至四月三十日共四天。今天我們雖然沒有走完鳳凰山,但對鳳凰山的大致情況都有了一定的瞭解,大家辛苦了一上午,加上剛吃過午飯,就稍事休息一下,這樣吧,哪位有什麼問題,讓我們互相切磋切磋,我也好跟大家學習學習。好,謝謝各位。

遼寧壯觀景點導遊詞 篇2

它為什麼叫“五女山”呢?這尚有一個瑰麗感人的傳說呢!在太古期間,山上住著五姐妹,她們個個身手高強,身懷特技,經常為人們造福,深受人們熱愛。有一年,山腳下的渾江裡溘然來了一條黑龍,它作惡多端、強逼黎民,那五姐妹便下山去降龍,他們鬥了三天三夜,鬥得慘無天日,最終,黑龍死了,五姐妹也和黑龍同歸於盡。人們為了眷念五姐妹,就把她們曾經住過的山峰稱為“五女山”。

這五女山的有名不只由於它有感人的傳說,更是由於它有迷人的景色。春天,滿山的翠綠;炎天,天女木蘭花爭奇鬥豔;秋日,是最美的時辰,層林盡染,冬天,山上白雪皚皚,這樣的景緻,會讓情面不自禁地想起《沁園春雪》中“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山舞銀蛇”的詩句。那麼此刻我們就一同明確這瑰麗的景緻吧!

這裡是十八盤。它是一條之字形的千年古道,曲曲折折,剛好轉了18道彎,故稱18盤。通向山頂的路尚有一條,那是一條直達山頂的石階路,特點是又直又陡,總計999級臺階,是1999年建築的,意為九九歸一。十八盤迴環旋轉,直達山頂,其止境與迂腐山城的西大門相接。

天昌門又稱清風門,距西門約50米。盛夏酷暑汗出如漿到此,華中地區,立即會有清風緩緩吹來,不愧有‘清風口’之稱。天昌門的倆側石壁,彷彿刀削斧劈。昔時,高句麗僅用少數士兵在此捍衛,其險峻可見一斑。

這裡是編號為一號的大型構築基址,俗稱王宮遺址。此刻這裡是一片萋萋荒草,誰能想到,在這荒草下卻掩埋著一座宮殿的廢墟。顛末說明,這裡很有也許是高麗政權第一代王朱蒙昔時成立宮殿的處所。其時的宮殿異常簡略,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光輝,既沒有五光十色的琉璃瓦,也沒有皎潔如玉的臺階,不外是一座稍大的屋子罷了。當時辰,高麗還沒有把握磚瓦的技能,據此宮殿四壁應該是土牆或石牆。

按照史書記實,高麗政權就是從這裡開始,顛末一步步的成長,逐漸走向成熟和壯大。五女山山城作為高麗的第一座國都,整整相沿了40年,先後有兩代國王在這裡執掌政權。

關於五女山的營建,尚有一段隱祕傳說。據《舊三國史》記實,五女山山城是天帝建設的城池。傳說山上起霧的那天,不見山,不見水,也不見人,但卻從茫茫大霧裡傳出了數千人鑿石、砌石的聲音。朱蒙聽了異常興奮,他說,這是天帝派人給我修造山城呢。7天后,雲開霧散,日曆天晴,五女山上公然呈現了石城、宮殿、樓臺。朱蒙很是感激天帝,面向上天拜了拜,然後帶領5名大臣,遷入城裡,住進了宮殿。

傳說把築城說的過於輕鬆。著實修築山城淹滅了高句麗大量人力和財力,是高句麗人民承擔的一項苦役。為了修城,年滿15歲以上的高句麗男人,經常遭到徵調。因為人民不堪勞頓,經常以避難的情勢暗示抵禦。

這個是蓄水池,俗稱天池。它是山泉湧成的水池,也是山上獨一的水泉,養育了歷朝歷代棲身在山上的人們。因為蓄水池水質甘美,以是內地傳播這樣一句話‘喝了天池水,女人變得越發美!仍進幾分錢,財路不盡滔滔來!這裡是編號為三號的大型構築基址。它是一處高句麗時期的大型構築遺址。那麼這處的遺址是做什麼用的呢?有人說是蓄水池,有人說是馬圈,有人說是兵器庫,尚有人說是議事廳,是國王召見大臣的處所。今朝,關於他的成果尚無定論,尚有待於考古學家的進一步勘察說明。

這是五女山的制高點,也稱點將臺。傳說,朱蒙曾經站在這裡,面臨山下,舉辦點將。還有傳說,唐代上將薛仁貴,也曾站在這裡舉辦點將。著實,所謂點將臺,並不是真正用來點將的,而是一處瞭望臺。站在這裡遠眺,江上的行船、江岸上的行人念茲在茲,一目瞭然,軍事浸染異常強盛。

這是五女山上的重要景點一線天。一線天異常險要,最窄的處所僅容一人通過。驚險刺激之餘,伴侶們可以趁便看看沿途上的天女木蘭花。天女木蘭花是天下上罕有的名花,又名木蘭花,香氣濃烈。

這是山城的南門,腳下的馬道是昔時五女山通往金銀庫溝輸送物資的一條重要通道。據傳,金銀庫溝是昔時朱蒙和琉璃明王存放金銀珠寶的庫房地址地,沿此路經南門可達五女山。

遼寧壯觀景點導遊詞 篇3

冰峪溝國家級AAAA旅遊風景區、遼寧仙人洞國家森林公園為相毗鄰的兩個景區,它位於遼東半島南部莊河市北40公里處,是一處以奇特的冰川地貌、秀麗的自然山水為主景的山嶽型風景區。

冰峪風景區,素有"遼南桂林"之美譽,蜚聲海內外。被譽為“天然動植物王國”的遼寧仙人洞國家森林公園,是莊河市又一旅遊勝地,與冰峪相鄰。這裡的珍禽野獸、奇花異草多達上千種,這裡六百多公頃的赤松林風不然亞洲乃至世界上都堪稱一絕。

冰峪溝是20世紀80年代初被發現的。當時幾乎與世隔絕。80年代末,政府對這個佔地170平方公里的地方進行旅遊開發,形成了冰峪旅遊度假區。冰峪的魅力長年不減,夏天的冰峪溝特別涼快,是理想的避暑之地。秋天是冰峪最美的季節,飄舞著紅葉的山巒,斑斕多彩。冰峪最壯觀的季節是冬季,石林像玉石一樣的潔白,奇峰像水晶一樣耀目,山泉凝成了冰簾,滿眼冰山雪嶺。一派銀裝素裹,這大概也是冰峪名稱的來歷吧。

冰峪被冠以“遼南小桂林”、“東北九寨溝”、“東方小瑞士”的美稱。冰峪的山既有北方山嶺粗獷豪放的氣勢,又有南國峰巒玲瓏秀美的風姿。其中最著名的要數龍華山腰的仙人洞,洞內有道佛兩家寺廟,日日香菸繚繞,故而得名。在冰峪眾多的溝谷中,可以遊覽的主要有南溝和北溝。大自然的美景妙韻彷彿全濃縮在這裡。冰峪的水主要是指流經景區內的兩條河:英納河、英納河支流小峪河。英納河如一條白色的綢帶,沿著冰峪盤旋而去。小峪河則如一根根線,纏繞著一座座孤峰山林。由於億萬年的沖刷,冰峪的河道清潔如新,並形成了一處處潔白柔軟的沙灘,各種形態的鵝卵石遍佈河谷。

冰峪的河底多是岩層結構,碧水清澈如鏡,游魚細石清晰在目。冰峪無山不美,無水不美。景區內森林覆蓋率佔90%以上,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國家級森林公園、AAAA級國家旅遊風景區。原始森林遍佈於群山之中,遮天蔽日,鬱鬱蔥蔥,是一座天然的大植物園。有森林必有動物,脊椎動物就有200多種。常見的有狍子、獾子、野鹿、狐狸、山兔、松鼠等。遊人偶能看到它們穿越山林的靈活身影。當然這裡是絕對禁獵的,不過可以釣魚抓河蟹。

景區內的山屬千山餘脈,石英岩結構,是黃河以北罕見的儲存完整的喀斯特地貌。經地質專家的多次考察,這裡的地質是第四紀冰川期形成的,並在這裡發現了多種冰川遺蹟。植被豐富,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在1740公頃原生型生態森林裡不僅有高寒山區植物,而且還有亞熱帶植物。從植物種類上看,木本植物150餘種,草本植物500餘種。這裡還生長著珍貴的三椏藥樟、海州常杉、蘭果紫珠、燈臺權等10餘種亞熱帶植物。

遼寧壯觀景點導遊詞 篇4

旅客朋友們:大家好,你們旅途辛苦了,我是錦州國旅的導遊員,大家就叫我小小好了。請允許我代表國旅的全體員工誠摯地歡迎您到錦州來,乘興而來,滿意而歸,是我的心願,也是我工作努力奮鬥的目標,您在旅途中有什麼困難和要求請及時與我取得聯絡,我將盡最大的努力滿足您的要求,同時,也希望您對我的服務提出建議和批評,預祝各位在錦州完的開心,愉快,簡要的為大家介紹今天的行程安排,我們今天到筆架同風景區遊玩,坐車大約半小時的行程。

錦州市位於遼寧省西部,面積10301平方公里,相當於10個香港那麼大(香港面積1070平方公里)市區面積440平方公里,人中為296.8萬,市區人中為75.6萬有漢,滿,蒙古,回等26個民族。錦州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據考證,數萬年前,這裡就有人類生息繁衍,錦州最早稱徒河,據傳虞舜時就已築城。

歷代給錦州留下了許多遺址,墓葬及歷史文物。錦州是歷代兵家必經的戰略要地,是明清大戰的主戰場,又是解放戰爭時期遼瀋戰役的主要戰場。錦州開發區是中國東北開發區最便捷的進出海口之一,是遼西地區對外開放的視窗和前沿,它規劃開發面積58平方公里,首期開發7平方公里,主要吸引各方面資金興辦面向國際市場的技術密集型工業企業,興建高階賓館,飯店,商場,別墅,遊樂中心其中筆架山風景區以其得天獨得厚的旅遊資源成為旅遊度假區,筆架山風景區位於錦州本南沿海地區,距市中心有37公里。

筆架山海拔76,南北長4華里,規模顯然遜色於內地的名山,但因其危立於茫茫渤海之中,所以登臨遠眺,卻別有一番情致。若晴日,波平浪靜,金光萬道,若凌晨,煙霧迷離,赤橙黃綠,變化萬千……既久,心胸則如大海一樣坦蕩,確有“閣中開明月,窗裡發雲霧”之妙處。

景區內有大筆架山,小筆架山,天橋和海濱浴場等組成的自然風光,山上還有筆峰山門,呂祖亭,五母宮,三清閣和一線天等景點,各個景點都有美妙的神話,傳說,世代傳誦使人浮想聯翩,那麼筆架山是怎能麼形成的呢?傳說遠古時候,這裡原是一片大海,後來二郎神擔來兩座山放到海里,才形成大小兩座海島,也就是今天的大小筆架山。那麼,我們今天主要參觀大小筆架山,好了,我們的目的地到了,請大家下車隨我來。

大家請看,近海處有一座海島,亭亭兀立於煙波浩渺的大海之中,雲纏霧繞巍峨矗峙。因狀如筆架,故得名筆架山,每當旭日噴薄面海,筆架山身披萬道霞光,被流金閃動的大海哄託著,遠遠望去,司令員似項天立地的長毫,被誰揮動著,書萬般神奇。這奇觀,便是前人稱謂的筆峰插海,是錦州八景之中的佼佼者,清翰林院陸善林曾有詩讚成日:筆尖端端聳碧天,峰頭雨後起雲煙,插來倒影大海里,海浪翻波納川。

大筆架山距海岸有1600多米,天橋是連線筆架山和海岸的紐帶,所以素有“筆峰插海”天下一絕的美稱,除筆峰插海之外,錦州八景還有:石棚鬆景,紫荊朝旭,虹螺晚照,錦水回紋,湯水冬魚,淩河煙雨,古塔昏鴉,即為清初之來的錦州八景。

大家再請看,我們身長後的這兩位仙女的雕像,旁邊還注有“仙女造橋”四個大字,我想您一定會猜想這橋必然是仙女建造的。那您為什麼樣不問一下這兩位臥著,而另一位是站看的那位手裡還捧著什麼。這就要從一個迷人傳說說起:相傳,在很以前,有兩位九天仙女駕著五彩祥雲來到大,小筆架山(在大筆架東北而2.5公里處,另有一小島,名國小筆架山)的上空遊玩,俯視一看,這兒的水奇秀,立刻被吸引住了並想把陸地和海島連線起來,造福人間,於是姐姐便在大筆架山修養,妹妹在小筆架山個橋,約定在五更前把橋修好,姐姐生性剛強,不怕困難,她的滴滴汗珠落在海里,變成了一塊塊石子,終於在天亮前把橋修好了,姐姐擔心妹妹,變去看她,見修了一半就累的睡著了,因天將明,組線急忙捧了把土,灑向沒修完的一段,所以至今,大筆架山的天橋是石子的,而小筆架山的天橋一半是土堆的。當然這是傳說,不是為據,但人們還是為了紀念姐妹兩個人,為她們雕刻了門像,根據這個傳說,所以站著的就是勤勞的姐姐,臥著的一個當然是貪睡的妹妹,好了,我現在告訴大家,天橋的真正建造者是海浪,它是由海浪的衝擊而成的自然通道,它隨潮水的漲落時隱時現,是潮汐運動的結果,海水漲潮的週期大約為二十四小時五十分鐘,此間,海水漲落兩次,大家再看,雕像不遠處的那口淡水井,井深約4米,直徑約1米,可別小看了這口井,您看它離岸邊只不過50米,井水不是如海水有鹹味,而是甘甜爽口,是附近居民的主要水源,也是靠海最近的淡水井,據說,此井建於1912年,修山進由天淡水不足,主持個修山的道士便下山尋找水源,在海邊以現泉眼並打造水井,井底東南角與大海相通,打井人便用巨石將其堵住以阻止海水灌入。井壁用山上青石砌成,井水為北部山坡泉水彙集而成,離海如此之近的淡水井堪稱筆架山“一絕”。

好了,遊客朋友們,現在踩在我們腳下的這釘卵石通道,便是天橋。您看,現在正是落潮,海水已慢兩邊退去,遠遠望去,像不像一條蜿蜓的蛟龍,隱現在茫茫的大海之中,大家看前面那些心急的遊客,已經踏著碧海浪花,漫步在滄茫的大海之中了,那情景多像“八仙過海”在各顯著神通,沿著這條卵石通道步行就可以到山門處。這期間,大家可以邊走邊玩,拾貝殼,捉海蟹,找海螺,觀海浪,領略一下神奇天橋的美。

遼寧壯觀景點導遊詞 篇5

遊客朋友們好,歡迎遊覽撫順永陵!

在關東地區,有著名關外三陵:昭陵(北陵)、福陵(東陵)、永陵。永陵被譽為關外第一陵。

永陵,始建於1558年,初稱興京陵,1659年,改稱為永陵,至今已有四百餘年的歷史,是目前儲存最完好,修動最少的帝王祖陵。陵內葬者努爾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兒,曾祖福滿,祖父覺昌安,父親塔克世及伯父禮敦,叔父塔察扁古。

一、下馬碑

清代的皇陵、宮陵、王府及壇廟前,兩側的甬道上均設有下馬碑和下馬木,作為官兵人等下馬標誌。永陵作為清王室的祖陵,下馬碑更顯得神聖而莊嚴。

永陵建陵之初,下馬標誌為木牌。1783年,年近七旬的乾隆皇帝最後一次東巡祭祖時下旨,把盛京三陵原有的木質下馬碑全部換成石刻的下馬碑。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豎立在永陵陵宮正門前1公里處的兩座下馬碑。

兩座下馬碑相聚120米,碑上用滿、蒙、漢、藏、回五種文字刻著:諸王以下官員至此下馬。

二、正紅門

永陵的正門稱為正紅門,又稱前宮門,它是永陵的總門戶。

此門是一座硬山式通道門,共三間,每間有兩扇對開木質柵欄門。門及前後簷柱均塗紅色,頗具滿足祖先的生活特點,不禁使人聯想到滿族依山傍水的生活特點。

柵欄門在國內皇陵建築中極為少見,建築風格獨特,堪稱一絕。長達數千年的部落生活,使滿族祖先們具有強烈的疆土意識,以山為寨,立柵為城,便是這種疆土意識的濃重縮影,作為清代陵寢建築的鼻祖,永陵之所以要用木質柵欄門,意在懷念祖先創業時那段艱難的歲月。

二、神門與神道

這裡就是永陵的前宮院,大家看,我們腳下的是三條石甬道,這三條甬道與永陵的正紅門、啟運門一樣,曾是清代皇權的象徵。

永陵正紅門、啟運門均為三間門,正中為神門,左為君們,右為臣門。與門一樣,陵內的石甬道也是3條,中為神道,左為君道、右為臣道。神門與神道是陵內所葬清王朝六位祖先的靈魂行走的。其它人、包括皇帝均不得由此出入。

皇帝祭祖時要走君門,隨從則走臣門,皇帝祭祖時要用蘆蓆在門前搭蓋帷幕,將神門遮擋起來,避免看見此門,以示對祖先的尊敬。今天,永陵的神門、君門、臣門與神道、君道、臣道對遊人已經不具有任何約束力。

三、四祖碑樓

與其它清代皇陵相比,永陵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一陵多葬,君臣共陵;二是葬在這裡的四位皇帝皇帝生前並無建樹,只是因為子孫為帝而貴,被清王朝追封為“肇興四祖”,我們現在看到的4座碑樓,就是“肇興四祖”的神功聖德碑樓。

原始的滿族人有“祖孫父子生同居,死同城”的傳統,而後世的滿族人則講究“四世同堂”。清王朝的“肇興四祖”輩分不同,長幼有別,四座碑樓卻樣式一致,於前宮院內一字排開,坐北朝南,東西並列,給人以不分先後大小,不講輩分高低之感。

清入關以後,歷朝皇帝生前死後都為自己建造了單獨的陵寢,這樣永陵的“四祖碑樓”也就成了大清皇陵中的一曲絕唱。

四、坐龍

與坐落在瀋陽的福陵和昭陵相比,永陵的歷史輩分最大,建築規模最小,儘管如此,我們仍然不可小視它,因為這裡值得一看的東西很多,耐人尋味的歷史典故也不少,下面就請大家跟我一道去看看坐龍。

這就是著名的永陵“坐龍”,它是一種國內罕見的浮雕,龍首狗身,共16條。坐龍分別盤坐於四座碑樓前後二門左右兩側的石壁上,兩隻前爪直立撐地,尾部卷坐壁底,大家不妨在腦海裡網羅一下所見過的龍,似乎從未見過龍像狗一樣坐著,那麼,坐龍究竟有什麼歷史典故呢?

狗是滿足祖先的崇拜物,龍則是中華民族的圖騰物,傳說中狗曾救過努爾哈赤的命,不過,滿族的祖先因遊牧、打獵而崇尚狗,稱其為天龍,將龍與狗合為一體,坐龍便誕生了。

這種具有民族特色的龍是用來象徵清王朝祖先的,向人們暗示著,清王朝既能打天下,也能坐天下。

五、功德碑

聳立在四座碑樓內的四座石碑,即清王朝“肇興四祖”的神功聖德德碑。四座石碑規格一致,建築形式相同,只是碑文的內容不相同,碑文由御筆秦撰,用滿、蒙、漢三種文字合璧刻寫。

據史料記載,四祖碑樓建於兩個時期。肇祖、興祖之碑立於順治十二年(1655年),景祖、顯祖的碑立於順治十八年(1661年),碑樓內的四座石碑是在北京郊區刻制而成後運到這裡的。

六、啟運門

啟運門,又稱內宮門,是方城、寶城的門戶。這道門為什麼叫做啟運門,其中有一個典故。據永陵《大事記》記載,順治八年(1651年),清王朝封永陵的後山為啟運山,順治十八年(1661年),又命名永陵方城門為啟運門,永陵享殿為啟運店。

《現代漢語詞典》對“啟運”一詞的解釋就是“起運”,封山、殿、門為“啟運”,無外乎就是說清王朝的好運就是從這裡開始的,而清王室對此的解釋就是:“光啟巨集圖,肇興帝業,開先裕後”。

啟運門是一座單簷歇山式建築,兩側有袖壁,由6扇硃紅門板製成,每扇門上裝飾著九九八十一顆鎏金銅釘,並各配有一個銅門環,在中國封建社會裡,自然數以九為大,九是皇家御用數字,皇帝稱為九九之尊,所以皇家的門上有橫九、豎九共九九八十一顆銅釘,逐次排列,老百姓的門上不允許釘銅釘,因此才叫做白釘,可見清代封建等級之森嚴。

七、螭吻

在啟運門和啟運殿上,各有一條螭吻被寶劍刺在門脊和殿脊之上。傳說螭吻是龍的二兒子,生於大海,生性凶猛,且能噴水成雨,有滅火之威。啟運門上被寶劍刺在上面的那條龍,就是傳說中的螭吻,用作鎮火防災。

大家仔細看,啟運門上的寶劍,劍柄是兩個火焰圈,內裡嵌了字,東邊的火焰圈中鑲著“日”,西邊的火焰圈中鑲著“月”,日月和為明,而將日月拆開則具有濃厚的政治意味。

永陵修建之初,清王朝剛剛入主中原不久,順治皇帝擔心江山不穩,於是便在這裡將日、月拆開,意為破明,並希望祖先能夠保佑大清皇帝。另一層意義是,啟運門脊形如一條長長的扁擔,西挑日,東擔月,象徵著清王朝“肩擔日月,一統天下”之意。

八、啟運殿

建在方城內的啟運殿是永陵的中心建築,啟運殿內供奉著四祖黃帝及皇后的神位。

請大家隨我進入殿內一起去參觀,這四座暖閣是康熙元年(1662年)所建,是用來供四祖黃帝和皇后休息的地方,暖閣設有8個龍鳳寶座,這是四祖皇帝及皇后的座位。

道光九年(1820xx年),道光皇帝來這裡祭祖,曾留下龍褂一件。在道光皇帝之前,乾隆皇帝因自己年事已高不能再東巡祭祖,而將兩件龍袍分別留在福陵和昭陵,叫守陵人逢祭日掛出來,替他向祖宗盡孝,顯然道光皇帝是在效仿祖宗。

道光皇帝執政後,僅東巡祭祖一次,由於清王朝日漸衰落,他形色匆匆,並從此結束了有清以來的這項盛典,稱為清王朝皇帝東巡祭祖的終結者。

九、寶城

這座呈八角馬蹄形的城叫做寶城,又稱“月牙城”,這就是陵寢的墓葬所在地,清王朝的六位祖先就安息在這裡,皇家的墳冢稱為寶鼎,容納寶鼎的城就被稱作寶城。

永陵寶城寬20米,縱深18米,三面有青磚高牆環護,加上前面有雄偉高大的啟運殿做門面,寶城便形成了一個封閉式的空間。寶城分上下兩級平臺,上層的三座寶鼎,中間葬著興祖福滿,左面是景祖覺昌安,右面是顯祖塔克世,興祖德右上方有一塊小平地,下面葬著肇祖猛哥帖木兒的衣冠。

在墓地的5座寶鼎中,只有興祖福滿的墓是原葬,其餘4座是清朝順治十五年(1658年),由遼陽的東京陵遷到這裡的。

十、神樹

永陵興建之初,在興祖福滿的墓前,生有一株巨大的古榆樹,這棵樹就是被乾隆皇帝追封的“神樹”。

相傳,明朝末年,崇禎皇帝當政,欽天監夜觀天象,發現遼東有望不斷的紫氣滾滾而來,就像100條神龍在騰雲駕霧。崇禎皇帝害怕混龍出世,自己的皇位被奪走,就從南方找來一個風水先生,到東北來破除100條龍脈。

風水先生帶領一班人馬來到東北,在山上挖溝割龍首,在山上壓小廟鎮龍氣,一連破了99條龍脈,只剩下一條離地三尺的懸龍,能走能飛,破不了,風水先生向,既然是旋龍,不附在地面上,也就形不成龍脈,不破也罷,於是就回京城覆命去了。

恰巧在此時,努爾哈赤的祖父在長白山的部落被人打敗,他揹著父親的骨灰盒,沿著長白山走下來,打算給自己的部落找一個落腳的地方。這天,他來到蘇子河畔,見天色已晚,找到西堡的一個小店要投宿。

店主人看他身背骨灰盒,怎麼也不讓他進店,無奈之下,他只好揹著骨灰盒來到龍崗山下,見有一棵大榆樹,樹幹離地三尺分叉,於是便把骨灰盒放在上面,然後再去住店。沒想到第二天來取骨灰盒時,卻發現骨灰盒長到了樹上,他借來一把斧子想砍樹取盒,大樹竟流出幾滴血出來。

他找來一位風水先生,風水先生看罷這裡地勢地形後,說:“這兒是一塊風水寶地,前有呼蘭哈達相照,後有龍崗山相依,龍崗山上有12個山包,你家裡將有12代皇帝可做,天意不可違,你就把骨灰葬在這裡吧”。

努爾哈赤的祖父就把父親的骨灰葬在了這裡,然後回長白山將部落遷到了這裡。前面說的那條懸龍,就伏在這棵大榆樹上,被努爾哈赤的祖父壓中了,後來的清王朝果真出了12位皇帝。

這段傳說意在宣傳“君權神授”,同治二年(1863年),所謂的“神樹”被一場大風颳倒,最後枯竭而死,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棵小榆樹,是第二代“瑞榆”,它是新賓滿族自治縣成立後,永陵人在此種下的,如今它樹幹挺拔,枝繁葉茂,一派方興未艾之勢。

十一、招魂葬

古時候,一般百姓人家講究供奉祖宗三代,帝王則要追尊四祖,這是古代宗法制度決定的。皇太極在盛京黃衣稱朕後,為依宗法制度,曾經做過將四祖歸於一處,建造自家祖陵的夢,但由於其家族最高的一位老祖猛哥帖木兒的遺骨埋於朝鮮境內,無法遷回國內,因而沒有完成建造祖陵的夙願。

猛哥帖木兒生於明洪武三年(1370年),曾任女真部落統領,後被明朝授為建州衛指揮使,1433年,猛哥帖木兒被七性野人所殺,藏於朝鮮境內一個名叫半山血的地方。

愛新覺羅家族可以說是東北的第一大家族,據相關資料介紹,其家族由猛哥帖木兒始之繁衍,到1920xx年,620xx年間家族人口已經繁衍到了30餘萬人,永陵是愛新覺羅家族的祖陵,當然不能少了猛哥帖木兒。讓這位高祖魂歸祖陵,不僅是皇太極一個人的夢,也是愛新覺羅家族眾望所歸。

順治五年(1648年),清王朝追封猛哥帖木兒為大清朝的肇祖原皇帝,並依照古已有之的“招魂葬”之法,用綢緞製成一套衣冠,於衣領上縫白綢一條,上寫肇祖姓名及生辰八字,葬入永陵寶城東北角。

現在,我們在這裡只能看到5座墳冢,而肇祖猛哥帖木兒之墓沒有墳冢,僅僅以魂的形式存在這裡。

今天我們的遊覽就到此結束了,謝謝大家的支援與合作。

遼寧壯觀景點導遊詞 篇6

張學良故居陳列館位於瀋陽市瀋河區朝陽街少帥府巷48號

張學良故居陳列館,又稱“大帥府”或“少帥府”。是奉系軍閥首領“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張作霖和其長子“千古功臣”張學良將軍的官鄰和私宅。

張學良故居陳列館建築群,從1920_年開始興建,到1933年截止,形成了由中院、東院、西院和院外四個部分組成的風格各異的建築群。張學良故居陳列館總佔地面積3.6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2.9萬平方米。1985年3月,瀋陽市人民政府將張學良舊居陳列館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2月,遼寧省人民政府公佈其(張學良舊居陳列館)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7月,國家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聯合發文,把張學良舊居陳列館建築群列為全國優秀建築群之一。1996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院始建於1920_年,建成於1920_年。中院是傳統的中國式建築——三進四合院,坐北朝南,呈漢字“目”字型,青磚成瓦,飛簷獸吻挑脊,雕樑畫棟,朱漆廊柱。石鼓柱礎,石條臺階,方磚方石鋪地,是磚木結構的仿王府式建築。全院佔地3900平方米,房屋共13棟,計57間,建築面積1460平方米。

中院正門前有青石板鋪墊門階,門階兩旁立有上下馬石。正門兩側有石雕抱鼓石,上臥的大獅子抱小獅子。正門房共七間,中間為門洞,中三間為回縮門廊,廊柱上部木雕彩繪雀替和樓空雕花。朱漆大門扇上繪有秦瓊、敬德兩個門神,門洞內懸著一塊橫匾,上書“治國護民”四個大字。

經過門洞我們進入帥府的人進院。一進院門洞兩側各三間,東在門為警衛室、傳達室;西三間為電工室、電話室。東西廂房各三間,東廂房是帥府的內帳房,掌管帥府內的財務開支。西廂房是呈啟處,設文武呈啟官,專門接待稟報、引進前來帥府公平或拜訪的文武官員。

廂房是張學良與于鳳至居住的地方。進入西廂房,迎面有一橫幅,上書“天下為公”,這是孫中山先生1920_年4月為張學良寫下的墨寶,孫中山非常賞識張學良的才幹,希望他能以天下為己任。橫幅的下面是一座大鐘,上面的時間是午夜兩點鐘二這正是“9.18事變”中瀋陽失陷的時間。北屋是張學良與于鳳至的臥室,二人結婚時,新房就設在此屋,在此屋兩個人生有三男一女。現在屋內有木床一個,是從民間收集來的;梳妝檯一個,是壽夫人使用過的,在小青樓發現並搬於此;漢白玉根雕茶几一個,這是此屋原物。南屋是張學良的書房。

1920_年以後,大青樓建成,張作霖搬入大青樓一樓辦公。家眷也大部分搬入大青樓內,三進四合院改成巡閱使署辦公處。

遼寧壯觀景點導遊詞 篇7

親愛的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

我是你們本次的導遊,我叫哈柄旭。你們可以叫我小哈。我是一個活潑的人,大家不必拘束哦!那麼下面我們就進行為期一天的北陵之旅吧!

北陵公園簡介(1分鐘)

北陵又稱清昭陵是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太宗皇太極以及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佔地330萬平方米。1643年(清崇德八年)清太宗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昭陵建成。1920_年,奉天省政府將清昭陵闢為公園。昭陵是瀋陽名勝古蹟之一,是我國古代建築的精華,也是漢滿蒙民族文化交流的典型。1982年國務院公佈清昭陵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方城是陵園的主體部分,結構與福陵的方城相似。北陵既有古老的傳統建築,又有現代化遊園設施,置身園中,撫今追昔,令人感慨萬千。它是國內外遊人來沈必遊之地。清昭陵內古鬆參天,有許多地方值得觀看,像贔屓馱石碑、角樓、後山的陵墓等都是值得一去的地方。

陵墓佔地面積16萬平方米,是清初“關外三陵”中規模最大、氣勢最巨集偉的一座。位於瀋陽古城北約十華里,因此也稱“北陵”,是清代皇家陵寢和現代園林合一的遊覽勝地。園內古鬆參天,草木蔥蘢,湖水盪漾,樓殿威嚴,金瓦奪目,充分顯示出皇家陵園的雄偉、壯麗和現代園林的清雅、秀美。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還葬有關睢宮宸妃、麟趾宮貴妃、洐慶宮淑妃等一批后妃佳麗,是清初關外陵寢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築之一。

公園(10秒)

昭陵的另一特色是漫漫數裡的古鬆群。現存古鬆二千餘棵,鬆齡達三百多年,搖曳挺拔,參天敝日。這些蒼翠的陵鬆在金瓦紅牆中構成昭陵又一壯麗景觀,其中的“神樹”、“鳳凰樹”、“夫妻樹”、“姐妹樹”、“龜樹”等更是別具特色。

清昭陵正門+主體(40秒)

瀋陽昭陵陵區建築佈局大致是這樣的:陵區四周設有紅、白、青三種顏色界樁,南北狹長,東西偏窄。陵區最南端是下馬碑,其次,為華表和石獅。往北是陵寢正門——正紅門,此門周圍是環繞陵區的硃紅圍牆,又叫“風水牆”。正紅門內有一條南北筆直的石路叫“神道”,神道兩側由南往北依次立有擎天柱柱一對,石獅子一對,石獬豸一對,石麒麟一對,石馬一對,石駱駝一對,石象一對。這些石獸統稱“石象生”。最北邊是月牙城,月牙城正面有琉璃影壁,兩側有“蹬

道”可上下方城,月牙城之後是寶城、寶頂,寶頂之內為地宮。寶城之後是人工堆起的陵山——“隆業山”。另在陵寢西側、與寶頂遙遙相對還有一組建築叫“懿靖大貴妃、康惠淑妃園寢”,是安葬太宗眾妃的瑩地。除此之外,在陵寢東西兩翼各三裡許有陪葬墓。

總的來看,瀋陽昭陵主體建築仍儲存至今,地下基礎完好,規劃、佈局依然完整,古建築與遺址未受後人過多的干預與改變,自然環境也基本保持原始狀態,真實性與完整性程度很高。

皇太極歷史(1分鐘)

愛新覺羅·皇太極,即清太宗,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第八子。清初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後金第二位大汗、清朝開國皇帝。自少年起常隨父兄狩獵和征戰,騎射嫻熟。天命十一年(1620_年)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受推舉襲承汗位,改次年為天聰元年。皇太極即位之後進行大刀闊斧的封建化改革,加強中央集權;在戰略上定先征服朝鮮和漠南蒙古,以解除攻明後顧之憂的戰略方針。對明則採納漢族降官建議,確立講和與自固之策,重用漢將,削弱明朝實力,志在入關奪取全國政權。[2]

崇德元年(1636年),在盛京(今瀋陽)稱帝,建國號大清,並且迫使李氏朝鮮臣服於清朝。在崇德六年(1642年)的鬆錦大戰中生俘洪承疇,自此明朝關外精銳喪失殆盡,寧錦防線徹底崩潰,清軍入關已成必然之勢[3]。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猝死於清軍入關前夕,未能實現奪取全國政權的夙願。皇太極前後在位20_年。他在位期間,發展生產,增強兵力,不斷對明朝作戰,為下階段清王朝迅速擴充套件入主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廟號太宗,諡號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葬於瀋陽昭陵。死後其第九子福臨即位。

皇太極和博爾濟濟特一個姑姑兩個侄女(1分鐘)

他這一生娶了十五位妻子,但博爾濟濟特家族的三位女性在歷史上尤為顯得重要。孝端文皇后(1599年05月31日-1649年05月28日),博爾濟吉特氏,名哲哲,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皇后,蒙古科爾沁貝勒莽古思之女。

孝莊文皇后(1620_年-1688年),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意為“天降貴人”),蒙古科爾沁部(在今通遼)貝勒博爾濟吉特·布和之次女,孝端文皇后之侄女。崇德三年生皇九子福臨(順治帝);崇德八年(1643年),順治帝即位後,與其姑孝端文皇后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后;順治八年(1651年)上徽號曰昭聖皇太后;康熙帝即位後尊為太皇太后;

敏惠恭和元妃(1620_年-1641年),博爾濟吉特氏,名海蘭珠。生於萬曆三十七年,為蒙古科爾沁貝勒寨桑之女,亦孝端文皇后之侄女。天聰八年(1634

年),時年二十六歲海蘭珠入清宮。而早在天命十年(1620_年),她年僅十三歲的妹妹布木布泰(即孝莊文皇后)就已嫁給了皇太極。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冊封五大福晉時,封為關雎宮宸妃,為四妃之首,僅次於姑母哲哲,位次比妹妹本布泰(莊妃)高出兩個等級。。海蘭珠的封號和她所居宮室的名稱,充分表達了皇太極對海蘭珠的由衷喜愛。宸妃深受皇太極寵愛,兩人感情極深。崇德二年七月初八日(1637年8月27日),宸妃生下皇太極第八子。皇太極為此大赦,這是立太子時才會有的舉措。母子最受皇太極寵愛。但此子未命名,就於崇德三年正月廿八日(1638年3月13日)逝世,不滿週歲。崇德六年,宸妃逝世。

皇太極親臨松山之戰前線指揮作戰期間,宸妃患病,得知此事的皇太極安排好一切急忙往回趕。可惜還未趕到時,噩耗已至。此後,皇太極雖百般體貼,多方撫慰,但本就時有微恙的宸妃,又遭受喪子之痛,始終難以恢復健康。從此這位身體一直健壯的皇帝忽而昏迷,忽而減食。崇德六年(1641年)以後,皇太極因身體不好,曾釋出過大赦令,也減少了處理日常事務的負擔,甚至做過祈禱。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皇太極猝死於盛京後宮,年52歲。

皇太極和多爾袞(40秒)

愛新覺羅·多爾袞(1620_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極的弟弟。

天命十一年(公元1620_年)努爾哈赤駕崩,皇室中爭奪皇位的行動都在祕密進行,爭奪最激烈的就是多爾袞與皇太極。先帝在位時,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深受其寵,她自然也有讓多爾袞稱帝的想法。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無論從年齡與實力來講,多爾袞與皇太極都相差甚遠,後來阿巴亥被迫殉葬,多爾袞也受到了很大的打擊。在這種情形下,多爾袞完全可以把皇太極當作最大的敵人,但是多爾袞清醒的認識到自己要想活命,以後為母親伸冤以及自己有所作為,現在就必須委屈求全,盡心盡力輔佐皇太極,得到皇太極的信任。皇太極能在眾皇子中脫穎而出,除了心狠手辣,自然也有過人的膽識和能力,在防備的同時,他也重用多爾袞,把他視為自己的左右手,也化解了多爾袞心中的一部分怨恨。(皇太極死後為了大清的團結和安定,多爾袞也沒有和豪格正面爭奪皇位,這都是和皇太極的心計分不開的。)

皇太極死後,此時的多爾袞已有眾多的支持者,他也被皇室公認為最有才能的人。多爾袞做皇帝的美夢現在又死灰復燃,多爾袞為了摸清各大臣的態度,就去詢問索尼對皇位繼承的意見,不料索尼一點也不給多爾袞面子,直接說:“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多爾袞碰了一鼻子灰走了。

多爾袞不得不重新考慮是否爭奪這個皇位。並且他還面臨著一個強大的對手----豪格。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憑藉父親的餘蔭加上多年來的南征北戰,豪格也立下了赫赫戰功,這些條件都是他繼承皇位的極有利條件。多爾袞與豪格一直關係都不是很好,如果豪格做皇帝,多爾袞肯定不願意,如果多爾袞做皇帝豪格也不會答應。兩方互不相讓,誰都沒有絕對的優勢壓倒對方。對於誰主動用武力解決都是一步險棋。多爾袞看局面僵持不下,就提議讓皇太極之子福臨即位,這樣一提連豪格也沒有話說了,所以此時多爾袞也沒有稱帝。多爾袞在輔佐福臨的時候,雖然以“周公”自居,但實際的做法和真正的周公都相差十萬八千里。他重用宗室、擅權執政、暗箱操作等等都表明多爾袞的野心一直都在。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兩點:其一,多爾袞一直存在稱帝的美夢,但是權衡利弊,而沒有盲目行動。其二,多爾袞在稱帝美夢破滅的情況下,才自封“周公”,尋找心理安慰罷了。我們這裡僅對多爾袞在稱帝方面的事進行探討,中肯的說,多爾袞對大清的統一仍然起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結束語(15秒)

我們今天的北陵之旅就到此結束,大家可以到公園內進行散步遊玩,拍照留念,下午四點準時在公園門口集合哦!祝大家玩得開心,同時也要注意安全哦!

遼寧壯觀景點導遊詞 篇8

Longtan grand canyon

Longtan grand canyon is located in liaoning province, hebei border, nownamed longtan grand canyon, huludao city, liaoning province is one of the oldestintegrated face township, near qinhuangdao, huludao and chaoyang city, 330kilometers away from Beijing, tianjin, 324 kilometers, shenyang 440 kilometers,the transportation is convenient. Longtan the grand canyon is unique in theentire northeast valley, longtan natural grand canyon scenic area called "littleTibet" in the north, he together with nature is a place where people dreams, tosee his face, do you want to by plane you step down, the beautiful scenery inthe valley. Canyon with 52 kilometers, depth of 648 meters, 210 meters at itswidest point, there are thousands more branches of the canyon. There setmountain, water, hole, stone, waterfalls, canyon landscape as a whole.

Longtan valley is covered by a variety of plants, the main tree species arepine, poplar, willow, hawthorn trees, walnut trees, acacia tree, pear tree andthe tree of armeniaca sibirica, mountain elm, nearly 30 kinds. The jungle hometo a variety of birds, pigeons, pheasants, sparrowhawks, cuckoo, long tail evenbirds, pine crane, etc. Beasts are Wolf, fox, roe deer, badger, dressed santo,etc.). Old deep pools in the canyon to live, have two dragon each seam droughts,bow down and all the people came to the pond water, and the dragon is veryconsiderate of the people, each seam rain there will be a boon for people, veryefficacious, so this canyon named "longtan grand canyon".

Canyon is available for viewing spots a lot, have a bottomless longtan,deafening longtan waterfall (22 meters, fall is most the breadth to amount to 4meters), golden gourd waterfall (divide 36 meters, 5 meters) wide, magical keelbat cave, hole, toad peak day, god turtle stone, stone, maitreya Buddha,WoHuShan, couples peak, lotus peak, etc. Longtan valley characteristic is moreunique winter ice climbing. Longtan valley of winter was covered with a silverywhite world, many frozen waterfalls everywhere, various, ice fall at its widestpoint for more than 30 meters, the top up to 36 meters, the nature wonderfulartical excelling nature, forming a great landscape makes visitors full ofpraise, linger. In its branch valley, the stone forest canyon, winding sweepingand majestic stone forest into the sky; In one thousand to a natural cave,closely linked one by one very strange; Image lifelike phoenix stone as if toshow its beautiful body. Wild animals will make you really experience theendless charm of nature. Into the longtan, grand canyon is strange, special,people's first impression of risks. Here flows with beauty everywhere,everywhere permeated with beauty. Granite and volcanic rocks, after the natureof the uncanny workmanship carved to form the natural landscape in differentposes.

Longtan valley natural environment, make up the typical western liaoninglandscape. Early spring, rhododendrons around the canyon, full, flowers bloom,smell fragrant. In the summer, bee flying butterfly dance, schools of thoughtcontend birds, waterfalls, springs gurgling. Late autumn, overflow hill redleaves, in photograph reflect, scenery myriad, fascinating. Winter, snow, frozenwaterfalls hang, glittering and translucent get rid of. Longtan valley greatmomentums, rolling hills, mountains, clear water, fresh air ever-flowing. Inrecent years, integrated by investment promotion and capital introduction tolongtan grand canyon implemented depth development, make it has become a famousnatural scenic area in northern China.

遼寧壯觀景點導遊詞 篇9

尊重的各位遊客:

大家好!首先請容許我代表怪坡景緻區所有工作職員對各位的到來表現熱鬧的歡送。我是本次為大家供給講解服務的嚮導員,我叫,盼望我今天的講解能讓大家對怪坡風景區有更進一步的懂得,假如在我的講授程序中大家有沒聽懂或沒聽明白的處所,請你向我提出,我會過細耐煩的,對您所提出的問題做出最具體的解答!

好了,現在讓我們轉入正題,所謂“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在瀋陽市東部山區就有這樣一個坡,各種車輛到此,下坡不開(蹬)不走,上坡不開(蹬)卻主動向坡上滑行。

那它畢竟是怎麼發明的呢?公元1990年4月的一天,新城子區第一交警大隊第二分隊的兩名交警到此熟習路段,當兩個人駕駛著北京牌吉普車行駛到怪坡底部時,無意間發現車內加油表失靈,於是將車停下,摘檔熄火後未幾,奇觀發生了,車子竟在無人駕駛地情況下,神不知鬼不覺地由東向西沿坡滑行而上,非常驚詫的他們壯著膽子又試了幾回,依然如斯,百思不得其解,帶著悵惘就這樣惶然而去了。

新聞不翼而飛,好奇者一擁而上,國產、入口、大型、小型、載重、輕巧,各種汽車紛紜來坡一試,無不證明怪坡之巧妙,更有趣的是騎上自行車上坡只有扶住車把,不必蹬車就飛快地向坡上滑行,而下坡卻要使勁蹬,不蹬不走,真是奇哉,妙哉,世人交口稱“怪”,“怪坡”之名從此傳開,當初已經越出國境,蜚聲中外,堪稱“華夏一絕”!

(地點:怪坡服務核心)

怪坡是一條長80餘米,寬約25米,呈西高東低走勢天然構成的斜坡,它位於東經12303’,北偉420,海拔153.1米,在瀋陽市新城子區淨水臺鎮帽山西麓,面對曠野,背依群山,沈哈高速公路縱穿景區境內,西距貫串南北的國道102線1.32公里,南達東北名城瀋陽30公里,北往遼金重鎮鐵嶺28公里,東向煤都撫順30公里,距《劉老根》續集拍攝地清河風景區90公里。

(開車試坡,騎自行車試坡,走路試坡。)

怪坡面世,神祕加身,專家、名人、學者絡繹不絕探祕揭謎,我國當代著名詩人賀敬之參觀後留下這樣的詩句:“做作探祕,人生解惑,一題多思,瀋陽怪坡”。香港有名作家金庸頗有感觸,他寫道:“天下奇事怪象甚多,智力有時而窮,固不能概以非科學視之。”世界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金失掉者,美籍華人李政道曾親臨怪坡休會後,幽默地說:“怪坡不是魔術,弄清原因,我又可取得一次諾貝爾獎金。”總之,對怪坡造成的原因,七嘴八舌。智者見智,仁者見仁。概括起來現在比擬集中的說法有三個:

一、第一種說法是磁場作用

有人以為在怪坡西側有一磁場或引力場,足以吸引各種車輛或行人輕鬆西行,但至今未能探測到磁場產生地及強度。物理學家李政道博士曾帶著大小兩個球體籃球和鐵球親臨怪坡測試,成果兩個球體都是向坡上轉動,所以磁場這種說法被否認;

二、說是重力位移

咱們都曉得地球上的物體都受地心引力作用,物體沿坡下滑,也是由該物體受地球體引力所起的。因為怪坡上的物體不再向坡下滑而是向坡上移的景象就已經脫離了經典力學的個別情形,由於某種起因重力場上的某個或某多少個點散佈異樣這是完整可能的。但發生這種現象它的範疇不可能只限度在這條長80餘米,寬約25米的坡,可是怪坡鄰近,目前卻再也找不到這種現象了;

三、說是視覺差

因為怪坡特別的地形、地貌,造成了視覺上的誤差。然而在坡上無論是用程度儀丈量仍是測海拔高度,坡度跟落差都有,坡度約為1.87度,而兩側的海拔高度落差為1.2米.這足以證實不是視覺差。

各種說法都彼此牴觸,都不能給怪坡以正確的迷信定論。

這是一個神祕的地方,川流不息地遊人無不帶著“臨坡不枉此來遊的滿意,又留著如此奇妙誰造化”的縣念而悵然離去。

科學迷宮大,解謎待專家。

怪坡發現後,又有新謎面世,真堪稱“一坡獨特百景生輝,山獻景色水奉姿色。”在怪坡東南約百米的山坡上,有方圓二百米的地方只要用腳使勁一跺,下面就會發現“空空”的響聲,其聲深沉,被人稱為“響山”。

順著響山坡行至山頂,假使用木棰砸地,便可聽到“嗡嗡”的響聲,其聲圓潤,悠悠不止,故被稱為“嗡頂”。怪坡、響山、嗡頂被稱為“三謎”不解之因,人們更想給它披上一層神祕袈裟!

遼寧壯觀景點導遊詞 篇10

瀋陽是中國東北地區經濟、文化、交通、金融和商業中心,是遼寧省省會,也是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和歷史文化名城。

瀋陽位於中國東北地區的南部,遼寧省的中部,位於東經122°25'至123°48',北緯41°11'至43°2'之間,她背倚長白山麓,面向渤海之濱,是遼東半島的腹地。瀋陽東西長115公里,南北長205公里。瀋陽屬北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瀋陽現轄的一市九區三縣,總面積12,980平方公里,總人口667萬,其中,市鎮人口568萬。瀋陽地區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有煤、石油、天然氣、鐵等有益礦藏21種,產地500多處,探明儲量的礦種有7種,產地42處,能源礦產資源儲量位於遼寧之首。 優越的地理位置

從全球看,瀋陽地處東北亞地區中心地帶,與日本、朝鮮、韓國、蒙古、俄羅斯等國家鄰近。從全國看,瀋陽地處東北經濟區與包括由遼寧、河北、山東、山西、內蒙古五省區和北京、天津兩市構成的環渤海經濟區的結合部。

從遼寧看,在瀋陽周圍還聚集著鋼鐵之城鞍山、煤炭之城撫順、化纖之城遼陽、煤鐵之城本溪、糧煤之城鐵嶺、構成了以瀋陽為中心的經濟聯絡特別緊密,市場容量相當巨大,發展前途十分廣闊的遼寧中部城市群體。瀋陽這種優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她在東北亞經濟圈的發展,環渤海經濟區的開發和遼寧中部城市群的開放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工業基礎雄厚

瀋陽是中國“一五”期間重點投資建立起來的老工業基地。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目前全市工業企業達5800多家,工業固定資產淨值達267多億元;產業門類達140多個,形成了以機械加工為主,包括冶金、化工、醫藥、輕紡、電子、汽車、航空、建材等行業在內的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具有較強的綜合加工能力和成套能力。其中,機械工業馳名中外,機床、輸變電裝置、通用機械、大型礦山機械、汽車等重點產品在國民經濟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並具有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和潛力。 交通通訊順暢

瀋陽是聯結中國東北與中國長城以南地區的交通通訊樞紐。瀋陽桃仙國際機場是東北地區最大的紐機場,目前已開通40多條國際國內航線,可直達國內各主要城市以及朝鮮、俄羅斯、日本、韓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瀋陽也是中國東北地區最大的鐵路樞紐,鐵路網密度在全國堪稱首位,沈山、沈丹、沈吉、哈大等6條鐵路幹線從瀋陽通向四面八方,並且與朝鮮、蒙古、俄羅斯直接相通。瀋陽到大連的高速公路.貫穿遼東半島的7座城市,把瀋陽同遼寧中部城市群和港口城市緊密連在一起。瀋陽也是東北地區最大的資訊中心和通訊樞紐,郵政和電信事業比較發達。 市場體系完善

瀋陽是東北地區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國家級市場為龍頭,區域性市場為骨幹,初級市場為基礎的商品市場體系。各類消費品批發市場達500餘處,年成交額超億元的市場有 10個。生產資料市場有 54處,並形成了鋼材、木材、煤炭、有色金屬、機電和化工等一批具有較強吸引和輻射能力的專業市場。生產要素市場達43處,科技、人才和勞動力市場已成為國家級要素市場。同時,瀋陽金融市場已被中國人民銀行確認為全國8大城市資金融通中心之一。瀋陽已成為東北地區最大的資金、物資、資訊、人才的交流中心。 科技力量龐大

全市擁有各類科技人才 55餘萬人,其中自然科學領域的25萬人;在全國大城市中居於前列。全市每萬人中有大學生578人,比全國平均數高3倍多。全市擁有各類高等院校30所,各類科研院所400多家。其中,中科院瀋陽金屬研究所、林土研究所、化工部瀋陽化工研究院、機械部瀋陽鑄造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學科和專項研究,不僅在國內居於領先地位,某些領域的研究成果在國際上也斬露頭角。 自然資源豐富

瀋陽地區四周分佈著豐富的能源,黑色金屬,冶金材料等礦產資源。全市有大型煤田2處,探明總儲量18億噸;探明石油儲量3億噸,已打出3口油井,日產油千噸以上;鐵礦儲量工2,500萬噸。此外,還有鋁、花崗岩粘土等礦產資源,可供建設和開展綜合利用。瀋陽的農、林、牧、副、漁業資源也較豐富。這些,都為瀋陽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遼寧壯觀景點導遊詞 篇11

青山溝為省級風景名勝區,位於寬甸的北部山區,由“青山湖”、“飛瀑澗”、“虎塘溝”三大景區組成。127平方公里的景區面積,散佈著126個大小景點,光瀑布就有36條。在眾多的風景名勝區中也堪稱佼佼者。

沉睡了億萬年的青山湖風景區,尤如“仙女未出浴”鎖在深山人未識,是藝術家超凡的眼光發現了她。修路、架橋、建村、把這顆埋藏在泥土的“明珠”展現於世,她是遼寧人的驕傲,也是東北人的自豪。就藝術而言,畫家村的建立,亦是民族的榮耀。

碧綠的渾江宛若兩條龍鬚盤繞青奇峰異石,緩緩流入鴨綠江,山巒間大小瀑布36條,新發現的“飛雲瀑”落差81米,居東北之首,八面威山頂的小天池,至今沒人能說清她的奧祕,點綴在128平方公里的奇觀聖景,更是神祕莫測。

飛瀑澗景區有:青山飛瀑、仙女潭、水穿石、小石徑、鎮水石、靖宇泉、將軍嶺、員外墓等。

虎塘溝景區有:響溪、黑熊碧同石、九曲天水、虎嘯瀑、仙姑瀑、黑龍泉、老虎背、虎穴等。

青山湖景區,登船沿江盡覽丁香崖、花仙台、釣魚臺、望夫臺、白雲 峰、參王峰、雙乳峰、小仙山、千年鬆神、青銅古堡、蟠桃石、金鐘壁、柳花島、更令人神奇的是盛夏冰凌奇觀。

仙人谷景區,遍佈道家足跡,傳說是神仙住過的地方,有八仙台、聚仙台、五龍泉、三吟泉、鹿鳴泉、道土墓、仙人石、僧帽石、半桃石、夾蛋石、柳抱石、情人鬆、神水閣、木蘭坡。以及至今保留完好的楊靖宇抗擊日軍的戰壕宿營地等。

新加坡慈善家蔡金鐘先生捐款修復的青山寺,於96年秋季舉行隆重的開光儀式。畫家村群體建築面積近萬平方米,具有一次可接待180位賓客住宿的規模。

青山湖景區,備有遊船、快艇、豪華龍舟,同時能載運300位客人遊 湖、觀瀑、覽勝、敬廟、拜佛、垂釣、購買山貨。冬季的青山湖、銀裝素裹、更別有一番北國風情,湖上雪橇載客漫遊,觀冰上秧歌,聽松濤蕩谷,品山珍海味,至名家書畫,讓遊客盡得低消費高享受的山野樂趣。

遼寧壯觀景點導遊詞 篇12

大家好!首先請允許我代表怪坡風景區所有工作人員對各位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我是本次為大家提供講解服務的導遊員,我叫,希望我今天的講解能讓大家對怪坡風景區有更進一步的瞭解,如果在我的講解過程中大家有沒聽懂或沒聽清楚的地方,請您向我提出,我會細緻耐心的,對您所提出的問題做出最詳細的解答!

好了,現在讓我們轉入正題,所謂“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在瀋陽市東部山區就有這樣一個坡,各種車輛到此,下坡不開(蹬)不走,上坡不開(蹬)卻自動向坡上滑行。

那它究竟是怎樣發現的呢?公元1990年4月的一天,新城子區第一交警大隊第二分隊的兩名交警到此熟悉路段,當兩個人駕駛著北京牌吉普車行駛到怪坡底部時,無意間發現車內加油表失靈,於是將車停下,摘檔熄火後不久,奇蹟發生了,車子竟在無人駕駛地情況下,神不知鬼不覺地由東向西沿坡滑行而上,十分驚愕的他們壯著膽子又試了幾次,仍然如此,百思不得其解,帶著迷惘就這樣惶然而去了。

訊息不脛而走,好奇者蜂擁而至,國產、進口、大型、小型、載重、輕便,各種汽車紛紛來坡一試,無不證實怪坡之奇妙,更有趣的是騎上自行車上坡只要扶住車把,不用蹬車就飛快地向坡上滑行,而下坡卻要用力蹬,不蹬不走,真是奇哉,妙哉,眾人交口稱“怪”,“怪坡”之名從此傳開,現在已經越出國境,蜚聲中外,堪稱“華夏一絕”!怪坡是一條長80餘米,寬約25米,呈西高東低走勢自然形成的斜坡,它位於東經12303’,北偉420,海拔153.1米,在瀋陽市新城子區清水臺鎮帽山西麓,面對曠野,背依群山,沈哈高速公路縱穿景區境內,西距貫穿南北的國道102線1.32公里,南達東北名城瀋陽30公里,北往遼金重鎮鐵嶺28公里,東向煤都撫順30公里,距《劉老根》續集拍攝地清河風景區90公里。怪坡面世,神祕加身,專家、名人、學者紛至沓來探祕揭謎,我國當代著名詩人賀敬之參觀後留下這樣的詩句:“自然探祕,人生解惑,一題多思,瀋陽怪坡”。香港著名作家金庸頗有感想,他寫道:“天下奇事怪象甚多,智力有時而窮,固不能概以非科學視之。”世界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金獲得者,美籍華人李政道曾親臨怪坡體驗後,風趣地說:“怪坡不是魔術,弄清原因,我又可獲得一次諾貝爾獎金。”總之,對怪坡形成的原因,眾說紛紜。智者見智,仁者見仁。概括起來現在比較集中的說法有三個:有人認為在怪坡西側有一磁場或引力場,足以吸引各種車輛或行人輕鬆西行,但至今未能探測到磁場發生地及強度。物理學家李政道博士曾帶著大小兩個球體籃球和鐵球親臨怪坡測試,結果兩個球體都是向坡上滾動,所以磁場這種說法被否定;我們都知道地球上的物體都受地心引力作用,物體沿坡下滑,也是由該物體受地球體引力所起的。由於怪坡上的物體不再向坡下滑而是向坡上移的現象就已經脫離了經典力學的一般情況,由於某種原因重力場上的某個或某幾個點分佈異常這是完全可能的。但產生這種現象它的範圍不可能只限制在這條長80餘米,寬約25米的坡,可是怪坡附近,目前卻再也找不到這種現象了;由於怪坡特殊的地形、地貌,造成了視覺上的誤差。但是在坡上無論是用水平儀測量還是測海拔高度,坡度和落差都有,坡度約為1.87度,而兩側的海拔高度落差為1.2米.這足以證明不是視覺差。

各種說法都相互矛盾,都不能給怪坡以準確的科學定論。

這是一個神祕的地方,絡繹不絕地遊人無不帶著“臨坡不枉此來遊的滿足,又留著如此奧妙誰造化”的縣念而欣然離去。

科學迷宮大,解謎待專家。

怪坡發現後,又有新謎面世,真可謂“一坡奇特百景生輝,山獻風光水奉姿色。”在怪坡東南約百米的山坡上,有方圓二百米的地方只要用腳使勁一跺,下面就會發現“空空”的響聲,其聲深厚,被人稱為“響山”。

順著響山坡行至山頂,倘若用木棰砸地,便可聽到“嗡嗡”的響聲,其聲圓潤,悠悠不止,故被稱為“嗡頂”。怪坡、響山、嗡頂被稱為“三謎”不解之因,人們更想給它披上一層神祕袈裟!

截至20xx年,風景區已累計待中外遊人500萬人次,國籍遍佈60多個國家和地區,經濟效益連年遞增,景區的投入逐年加大,現已累計投資1.5億元,從1993年全面開發以來,年平均投入1200萬元。據不完全統計:中央、省、市和國外的100餘家電視臺記者,300多家報刊雜誌均對怪坡作過報道,怪坡開發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在遼、沈地區旅遊行業中可稱得起“龍頭產業”,成為外國人,外地人到沈的首選景觀。因此,風景區相繼被評為“遼寧省五十佳景”“瀋陽市xx大旅遊景觀”,“遼寧旅遊八大奇觀”之一。

遼寧壯觀景點導遊詞 篇13

瀋陽是遼寧省省會,是東北地區經濟、文化、交通、金融和商業中心,是東北地區最大的城市,是東北地區最早命名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20_年世界園藝博覽會就在我們瀋陽舉辦。

瀋陽市轄九區一市三縣,東西長115公里,南北長205公里,全市總面積為12980平方公里,瀋陽是一個多民族的聚居地,居住著漢、滿、回、蒙、朝鮮、錫伯zu等三十多個民族,總人口720。4萬人。

瀋陽市位於渾河北岸,渾河古稱瀋水,因古代以水北為陽,故稱瀋陽。瀋陽地區地勢平坦,以平原為主。這裡屬溫帶季風大陸性氣候,受季風影響,降水集中,溫差較大,四季分明。

瀋陽是東北地區最早的歷史文化名城。

遠在7220_年前,先民們便在這裡農耕漁獵,繁衍生息,創造出源遠流長的新樂新石器文化。

公元前320_年,燕國名將秦開在此屯兵戍邊,設立侯城,為瀋陽建城之始,據今已有2320_年的歷史。秦始皇統一6國之後,分天下為36郡,瀋陽屬遼東郡境內。

遼金時代設定瀋州,元改稱瀋陽路,至此瀋陽見於史冊。

1620_年清太祖努爾哈赤攻佔瀋陽。並於1620_年遷都瀋陽,皇太極繼承罕位後改瀋陽為盛京,滿文譯為謨克敦(興盛的意思),成為清朝兩代皇帝的都城,因而瀋陽素有“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之稱。

1644年,大清遷都北京後,清以瀋陽為陪都,以奉天承運之意,在瀋陽設奉天府,這便是瀋陽又名奉天的由來。

1920_年辛亥革命後,瀋陽成為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統治東北的中心,1920_年,正式設立奉天市政公所,瀋陽首次出現市的建制。

1920_年張學良執政東北,於1920_年將奉天市改名為瀋陽市。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9。18事變,侵佔瀋陽,將瀋陽市改為奉天市。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奉天市恢復瀋陽市名稱。

1948年11月2日,瀋陽獲得解放。

瀋陽是中國的重工業基地,有東方“魯爾”之稱,曾被驕傲的稱為新中國建設的長子。創造出中國工業史上200多個第一:新中國第一架噴氣式戰鬥機、第一部水下機器人,還有新中國第一枚國徽,都在這裡誕生。目前全市形成了以機械加工為主的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具有較強的綜合加工能力。世界銀行評選出41座全球最具競爭力的城市,瀋陽與北京、上海共同位列其中。

瀋陽是東北地區最大航空、鐵路、公路交通運轉中心。桃仙國際機場是東北地區最大的樞紐機場。瀋陽還是東北地區最大的鐵路樞紐,鐵路網密度堪稱全國之首。從瀋陽出發,沿高速公路,1。5小時之內就可以到達瀋陽周邊7座城市中的任何一座。

瀋陽是首批全國優秀旅遊城市之一,旅遊景觀豐富多彩,共有景區景點200餘處,目前,瀋陽的旅遊產品共有以下幾大系列,以一宮兩陵為主體的清文化旅遊,以張氏帥府、九一八歷史博物為代表的近現代史旅遊;以瀋陽棋盤山為代表的冰雪旅遊;以瀋陽植物園、棋盤山風景區為代表的休閒度假旅遊;以瀋陽水洞、怪坡為代表的奇特景觀旅遊;另外還有工農業旅遊、民族、民俗特色旅遊、宗教旅遊等等。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上,一宮兩陵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另外,瀋陽還有瀋陽國際旅遊節、冰雪旅遊節、黃寺廟會等豐富多彩的旅遊節慶活動。

瀋陽是一座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美食城,您可以品嚐到“中華名小吃”老邊餃子、馬家燒麥、那家館白肉血腸,還有遼寧十大美食之稱的滿漢全席,扒鍋肘子等。等您吃好喝足,還可以去欣賞到東北民歌、東北大秧歌,綠色二人轉。

此外,瀋陽還是中國足球的福地,20_年,中國足球就是在瀋陽五里河體育場衝出亞洲,走向世界。這裡也將是20_年北京奧運會的分賽場。屆時,本導遊員願再次恭候各位的光臨。

尊敬的各位遊客,瀋陽就為您介紹到這裡,謝謝大家。

沈大高速公路,貫穿了遼東半島的7座城市,途經營口港、鮁魚圈港、大連港三個港口。

遼寧壯觀景點導遊詞 篇14

導遊詞是對一個地方的介紹和說明,通過導遊詞,能讓遊客更加清楚清晰的瞭解到一個地方的文化和歷史,下面是小編準備的北陵公園導遊詞,一起來看看北陵公園是怎樣的吧!北陵公園導遊詞【1】

古代皇陵都有各自的名號,這些陵號的來源,或體現對皇帝一生功業的總結和讚譽,或者是帶有吉祥和祝福的含義。

清代陵名一般由嗣皇帝欽定。其次,清代還有一項制度,如果遇到陵名與地名重複時清昭陵,必須將地名換掉,這叫避諱。可見,帝王陵名是極其神聖的。

昭陵一名是順治元年八月初九太宗駕崩一週年火化校宮時確定的。昭陵陵名的來歷前人有兩種不同解釋,一種解釋認為是仿效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另一種解釋說與古代昭穆制度有關。提出清昭陵仿唐昭陵者是乾隆皇帝。他在東巡盛京祭掃昭陵時表達了這個見解。其實,這不過是乾隆的附會之言,昭陵在定名時正是大清剛剛打敗李自成農民起義軍佔據北京,此時明朝及李自成仍有很強勢力,鹿死誰手尚難定論,很難想像有把清太宗與唐太宗相提並列的必要。乾隆皇帝所以把清太宗與唐太宗並列在於他政治的需要,李世民被歷代統治一者奉為帝王楷模,他在位二十三年,禮賢下士,納諫兼聽,國富民強,史稱其時代為“貞觀之治”,為盛唐時期經濟文化的高度發展奠定了基礎。乾隆把今祖與李世民相提並論旨在告慰世人,大清江山也會如同漢唐一樣會出現一代新的盛世。

遼寧壯觀景點導遊詞 篇15

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

歡迎來到鞍山千山旅遊!

千山,古稱千朵蓮花山。位於鞍山市東南17公里處,南臨渤海,北祖長白,總面積72平方公里,是我國重點風景名勝區。雖無五嶽的雄偉,卻有千峰之壯美,以峰秀、石俏、谷幽、廟古、鬆奇、花盛而著稱,具有景點密集、步移景異、玲瓏剔透的特色。千山屬於‘園林寺廟型風景區’,自古以來就有“無峰不齊、無石不峭、無寺不古”之譽。千山北部景區廟宇成群,名聲繁多,風景優美,是千山景觀的精華所在。

站在千山正門廣場,首先進入視野的是兩根‘千華寶杵chu’。“千華”是取其千年華夏之意,“杵”是佛教的一種兵器,能降妖伏魔,驅邪安邦,所以,千華寶杵又具有鎮山之意。寶杵分左右兩根,左為道教,右為佛教。

千山大門是一座大型仿古山門,正中匾額上書‘千山‘兩個大字。千山歷史悠久,曾引歷代帝王將相和文人雅士來遊覽觀賞,他們留下了許多詩詞、遊記。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將來,千山都以其秀麗多姿的景色款待八方來客。

這是鞍山道觀之首的無量觀,是道教徒在千山建立起的第一座道院。始建於1667年。無量觀為千山道教最大廟宇,共分6個建築群,19幢建築。從山下至山巔,人文景觀星羅棋佈,有明清開發的摩崖,有前人開鑿的古洞,還有眾多的廟碑和塔體。特別是於自然景色渾然一體的殿宇,或聳立於山巔,或相倚於崖下,或半懸于山澗之上,或嵌於峭壁之中。這裡現有西閣、羅漢洞、三官殿、老君殿等建築,景點繁多,素有這樣的說法:走進無量觀,景點連成片,石、塔、鬆、洞、天處處惹人戀,欲要細觀賞,至少一天半。

西閣是無量觀最優美的建築,石牆的門額上刻有‘小蓬萊’三字,內又有一碑樓式小門樓,上額刻‘紫氣東來’四字。

祖越寺為千山五大禪林之一,殿宇與自然景色渾然一體。初建於唐代,相傳祖越從寺前經過,故名祖越寺。遊覽祖越寺,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山門”。山門又稱“三門”,即數字的3,“三”象徵佛教的“三解脫門”,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

這裡是龍泉寺。龍泉寺始建於隋末唐初,坐北朝南,居於群山環抱之中,是千山僧廟之中規模較大的一座。但隨著歷朝歷代的山火焚燒、山洪沖洗都已不復存在,留下來的早期建築都是明朝的建築風格,為單簷歇山式建築。黃山有迎客鬆,千山有迎賓石。俗語說:鬆迎客,文質彬彬;石迎客,實心實意。

沿石徑而上,東西兩山欲合處是一道石砌山門。古剎龍泉寺的第二道山門,走進此門也就走進了中國第一部反特故事影片《古剎鐘聲》的外景拍攝地。

後世盛傳這裡是王爾烈借館讀書之所,據此現已將其闢為“王爾烈書房”。王爾烈是遐邇聞名的.遼東才子。進入書房,會看到王爾烈70大壽文武百官送給他的百壽書畫,其中有大學士紀曉嵐畫的鶴和禮部尚書劉墉寫的“壽”字。

五佛頂是北部景區最高點,為千山風景區的第二高峰。這裡流傳著“登不上五佛頂,看不盡千山景”和“山高不過仙人臺,廟高不過五佛頂”的說法。五佛頂開發於明萬曆年間,由於山頂時光禿禿的山峰,其上多沙而少土,無草無木,如僧人光禿的頭,故名‘佛山頭’。

在五佛頂群山簇擁中,有一座上闊下窄的山峰,有古城遺址,真是“山上有城,山中有峰”。山峰於古城渾然一體,這就是千山著名的古城峰。這古城的獨特魅力,會使遊人沉入到那久遠的歷史長河中,追溯那中華民族的滄桑歲月,尋求那美麗的傳說和史實,更加激勵我們熱愛祖國河山的情懷。

千山風景名勝區共有名勝景點380多處,我們不可能一天內游完。為了不虛此行,其他的著名景點以及一些神奇的美麗傳說,我會在下山的路上再細細道來,以便各位對千山風景名勝區有更多的瞭解!

謝謝大家!

遼寧壯觀景點導遊詞 篇16

你們好!歡迎大家來瀋陽清昭陵旅遊。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遊覽,我很高興,下面我將和大家遊覽瀋陽有名的風景名勝之一——昭陵。

瀋陽由於坐落在渾河(古瀋水)之北而得名,是中國99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它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獨特的自然風光,而且有著非比尋常的人文景觀。它是多民族共同開發的歷史名城,至今已有7220xx年的文明歷史、2320xx年建城史的塞外名城。是清朝的發祥地,所謂“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一宮兩陵”更是不可替代的歷史文化遺產。

(清朝的建立)

那麼,在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大清王朝是怎樣建立的呢?大家知道,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是具有悠久歷史和優秀文化的偉大民族。世事滄桑,朝代更迭。早在三百多年前的明朝末年,崇禎皇帝由於朝政1,明軍渙散,再加上當時整個中國發生嚴重的旱災,良田顆粒無收。然而,在這嚴重的饑荒之年,苛捐雜稅有增無減。於是農民紛紛揭竿而起,出現了以李自成等幾十只農民起義軍。可是,雖然李自成起義軍鬥爭烈火燃遍了大半個中國,建立了“大順”政權,但由於沒有重視建築鞏固的根據地,最終被入關的清軍摘取了勝利果實。就這樣,清朝在起義軍的推波助瀾下,取代了統治中國封建社會長達276年的明朝,座殿紫禁城,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皇朝,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從此,拉開了清朝統治中國296年(1616-1911),比明朝整整多了20xx年的漫長序幕。

(陵主人概況)

清朝共有12位皇帝,10位葬在關內的河北,2位葬在關外的遼寧。管內除末代皇帝溥儀葬在華龍陵園外,其餘九個皇帝,5位葬在清東陵,4位葬在清西陵。關外的2位皇帝即太祖努爾哈赤和太宗皇太極。今年我們參觀的就是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清太宗皇太極的陵墓。皇太極在中國歷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在遊覽之前我先介紹一下皇太極的生平。皇太極姓愛新覺羅氏,滿族,生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死於崇德八年(1643年),終年52歲,後金第二代君主,大清建立者之一,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1620xx年太祖去世,他被推舉繼汗位,年號天聰。1636年去汗稱帝,改國號大清,年號崇德,更女真為滿洲,辛亥革命後通陳滿族。皇太極是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一生勤於政事,勇於戰陣,在位20xx年,完善八旗制度,與蒙古建立鞏固聯盟,多次給明軍以沉重打擊,著名的薩爾滸和鬆錦大戰成為我1事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戰術的典範。最終統一了東北全境,締造了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併為之取代明朝登上中原舞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一位有遠見卓識和重大歷史貢獻的君主。

陵墓是歷史的見證。是記載著重大事件的場所,在封建社會裡,統治階級一向認為,陵墓關係到帝運之盛衰,國祚之長短。因此,在歷代封建帝王的心目中,陵寢顯示和象徵著皇權。所以,歷朝歷代統治者不惜動用大量的物力和財力,使用最好的材料和最高的技術來進行建造。

(三京、三陵介紹)

清初關外有“三京”、“三陵”。“三京”九時興京——現遼寧新賓;東京——現遼陽;盛京——現在的瀋陽。“三陵”就是新賓的永陵,即祖陵,埋葬著肇、興、景、顯四祖;瀋陽東郊的福陵,也稱東陵,埋葬著清朝第一代開國君主努爾哈赤及孝慈高皇后葉赫那拉氏;昭陵位於沈城北部,又稱北陵,這裡埋葬著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盛京三陵與河北遵化的清東陵,河北易縣的清西陵共同構成了清代皇家陵園。

在二千餘年的封建1社會裡,每一個皇帝都有一群后妃。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還葬著關雎宮宸妃,麟趾宮貴妃,衍慶宮淑妃等一批后妃佳麗。他們葬在昭陵寶頂西側的二百米處的貴妃圓寢,全稱叫宸妃、懿靜大貴妃園寢,又稱貴妃園。由於年久失修,只有遺蹟可尋。這種陪葬制度體現了封建君王“事死如事生”的願望,也體現了忠君思想和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

(昭陵建築概括)

昭陵位於盛京古城北約十華里,佔地330萬平方米,始建於清崇德八年(643),歷時八年,於順治八年(651年)初步完工。昭陵的主要建築是順治、康熙年間建造的。隨著對漢文化的逐漸認同,乾隆和嘉慶各朝又做了若干增建和改建。到嘉慶六年(1820xx年)全部竣工。可以說,它是一座積累式建築群,修建時間跨度較大,經過一百多年的時間才形成了今天的規模,它是從平地而起的,坐北朝南。主要建築部分佈在平面佈局的中軸線上,兩側各建築採取對稱形勢分佈。它既吸取了前代明陵的建築長處,繼承了中國古代傳統建築的優點,又融會了滿族陵寢建築的特點,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清入關前滿族建築藝術的演進情況。它是“關外三陵”中,規模最大,氣勢最巨集偉的陵墓,是清初關外陵寢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也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築之一。

(過去的昭陵範圍)

過去的昭陵陵區四周設有三排木樁做為保護標誌。這些木樁分為紅、白、青三種顏色。每根木樁高9尺,直徑6.7寸。其中,紅柱在風水紅牆之外一里的地方,周圍共有128根;白樁在紅樁之外,兩者相距10大到20丈不等,白樁共有90根;青樁在白樁之外約十華里,共有40根。青樁的範圍是東起二臺子,西至小韓屯,北起三臺子,南至保安寺。按這個範圍粗略計算,東西南北各不少於十五華里。在此範圍內全屬昭陵法定保護範圍。清朝《大清律》明確規定:“紅樁以內寸草為重,白樁以內禁止樵採,青樁以內禁止燒造”。而且對進入陵區者以情節輕重又有細則處罰規定。可見界樁是大清法律的象徵,大有令人望樁生畏之感。如今,這些界樁隨著清朝的消亡早已蕩然無存。

(下馬碑)

昭陵周圍除了有界樁,還有六座下馬碑,它們都是成對矗立在昭陵內的。其中兩對在陵寢前方,另一對在陵寢東西紅門附近。陵前的兩對下馬牌,一對在新開河北岸,一對在神橋橋南。這三對下馬碑至今儲存尚屬完好,石材都是選用堅固耐用的青沙石。每個碑都有四個戧角石,可起到加固碑體的作用,也起到裝飾美化作用。碑的上下首都刻有如意紋,中腰開光部分為碑文。三對碑的碑文不完全相同。其中,新開河北岸的下馬碑碑文是滿、蒙、漢、回、藏五種文體。碑文:“諸王以下1人等至此下馬”。其它兩對碑文只有滿、蒙、漢三種文體,碑文是:“1人等至此下馬”。

下馬碑是封建等級制度的標誌。明清時期廣泛應用在陵寢、宮殿等外,距離遠近按尊卑等級有所不同。1出行每遇下馬碑必下車、下轎步行,所謂“武宮下馬,文官下轎”。否則,是違制,是要受到處罰的。

昭陵在初建時僅有下馬木牌做為下馬標記。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皇帝弘曆東巡盛京時決定將永、福、昭三陵下馬木牌一律改為石碑,“以昭永遠”。由於是欽定工程,所以,各項準備工程進展順利,於乾隆四十九年五月二十五日三陵下馬牌工程屆時破土動工,工程歷時三個月。皇帝一道聖旨,嶄新的下馬牌全部雕造完畢,按時起立。

(神橋)

現在我們來到了神橋,在清朝帝王陵寢中普遍使用的建築形式就是“神橋”。它既有裝飾陵寢建築的作用,更有其實用價值。以昭陵來說,陵寢地勢基本是前低後高。這樣,每到雨季必然有大量的雨水從後向前洩出,那麼,神橋玉帶河保護著陵寢居高處水的排洩,真可謂金城湯池之固。

清代帝王陵墓橋都是按橋孔分,有一孔、三孔、五孔等。孔橋最多的是河北清東陵的孝陵九孔橋。昭陵神橋是一座三孔拱形石橋。過去是青磚鋪面,兩側有石雕護欄,欄板雕刻著身披烈焰騰空飛翔的大馬,還有蕃草、海水、江涯、花卉及“八寶”等。護欄上雕有“寶瓶天拱”及“俯蓮式”望柱頭,橋兩端有守橋石獅子,橋下是“玉帶河”。

據嘉慶十年檔案記載,昭陵神橋“歷來久遠,磚石朽爛,多有壞損處”。說明此橋在嘉慶年間已嚴重損壞。嘉慶20xx年及20xx年,顒琰兩次來昭陵祭祀祖陵,竟未修此橋。道光9年旻寧也來昭陵祭祖,同樣也未修此橋。直至道光20xx年,此橋破損更趨嚴重,急待修整。但因國力空虛,最終只得一拖再拖。

如今的神橋是建國後維修的。雖橋欄板,柱頭不如昔日雕刻古樸細膩,但仍不失神橋華美、莊重的姿色。

(石牌坊)

經過神橋,漫步臺階,迎面矗立的就是昭陵著名的石牌防。它是中國古代建築中一種特殊的門,是明、清兩代特有的裝飾建築。用以點綴城市時,多稱為“牌樓”。作為一種紀念死者、旌表功德的門洞式紀念建築物,多稱為“牌坊”。它經常被立於陵墓、廟宇。飼堂、道路和園林之中,尤其在陵墓之前,它除了具有表彰功德的紀念意義之外,還有陪襯景物,表示儀注,弓間人們進入膜拜帝王境界作用。

大家請看,此訪雕造精美,全部為仿木架結構。其造型為四柱、三間、三樓,歇山式頂子。其上有三條大脊,八條垂脊,還有大吻、走獸、垂獸等。簷下有出簷的瓦壠、斗拱、額仿、橫樑、獸頭等構件。各部位還浮雕有花卉圖案,如雲龍紋、吉祥八寶、纏校蓮、著草等。請大家用手指一下,八寶它雕在牌坊的哪個部位?好。還有引人注目的是,四根柱腳上雕有座獅四對,獬豸一對。其中,南北相背者是獅子,東西相背者是獬豸。它們相背蹲踞在須彌座上,昂首挺胸,瞪目張口,活靈活現,虎虎有聲,令人望而生畏。好像在忠實地守衛陵寢。整個牌坊雕琢穿透,集平雕、園雕、浮雕、透雕等各種雕刻技法於一爐,刀法粗獷,遒勁而細膩,真可以說是一件石雕藝術的巨型“神品”。被現代藝術家視為清代雕刻珍品,它是昭陵陵寢中有代表性的第一件石雕作品,也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清初石坊建築,在遼瀋地區也是罕見的。

這座石坊建造年代分為兩個時期:即坊體於順治八年初建完成,當時的石坊僅在兩端有三對夾稈石獸(獅子兩對,獬豸一對),而中間的兩對夾杆石獅建造於嘉慶六年(1820xx年)。大家稍注意看一下,就很容易看出,中間兩對石獅顏色較白,兩端的石獸顏色較深。

那麼,為什麼在順治年間建造完工後,隔一百多年,嘉慶年間又稍作補建呢?據《清高宗實錄》記載,原來,這座石牌坊在乾隆後期就出現傾斜現象,盛京1請求增添戧石,乾隆不準,認為“陵寢重地工程未宜輕動”,沒必要修理。又說,此坊已建成一百多年,至今不過傾斜七、八寸,說明此建築十分堅固,可聽其自然,保持原狀,無需加戧石。乾隆提出了這些理由,均不合理,他為什麼不同意呢?原來乾隆另有苦衷,當時官場腐朽,怕盛京1借工程之機貪佔“錢糧”,所以遲遲沒建。直到嘉慶四年太上皇駕崩,才欽準盛京1提出的計劃,並命盛京將軍晉昌,工部待郎薩敏二人為“督工大臣”。他們提出,為了前後統一,還是用石獅形式,更為坊體堅固。同時,用獅子造型,可增添陵寢氣勢。嘉慶六年二月冬天,“督工大臣”立即調來最好的石匠,起早貪黑,刀刻斧鑿,僅用五個月便將四件石獅雕刻完畢。為此,嘉慶還給他們二人獎勵。可是,由於他們二人只顧趕工程進度,忽視了工程質量,不到二年,夾杆石獅便出現下沉現象。嘉慶得知此事,非常重視。這時正趕上嘉慶來盛京祭祖,考慮到工程還沒出三年“保固”期,就出現問題,於是傳二位督工大臣,每人各出資一半,返工修理,以示“正肅”。無奈,二人道旨照辦。

嘉慶十年(820xx年)八月,顒琰又來到昭陵,當大禮已畢,在祭區敬瞻之時,特意到石坊駐足停留,十分仔細的觀摩了這件為之費了一番心思的佳作。

(正紅門)

穿過石牌坊,拾級而上,就到了昭陵陵寢。大家看到了,昭陵是一組紅牆黃瓦建築群,為什麼這樣呢?據道家陰陽五行學說認為,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其中,土佔中央方位。因為華夏民族世代生息在黃土高原上,所以對黃色就產生了一種崇仰和依戀的感情。於是從唐朝起,黃色就成了代表皇家的色彩,其他人不準在服飾上和建築上使用。而紅色則寓意美滿,吉祥和富貴。正是由於這些原因,昭陵的基本色調便採用了紅、黃兩種顏色。大家請看迎面的這座巨集偉建築叫王紅門,也叫大紅門。它是陵寢的總門戶。

陵寢佔地面積16萬平方米,平面佈局分為三進院落式。三進院落的佈局形式是昭陵制度的特點之一。這種佈局形式是陵寢由南向北依次分為三個院落。第一個院落由碑亭等神廚、神庫組成;第二個院落由祭殿和配殿組成;第三個院落由寶城和明樓組成。

請大家看一下東西兩側的跨院,東跨院為更衣亭和靜房。更衣亭是皇帝揭陵進祭時更衣的地方。按清代慣例,每當皇帝謁陵,頭一天行“展謁禮”時要穿素服,第二大行“大饗禮”時則御朝服。衣服不能在來前就換好,需要在正紅門前進更衣亭更換。後面還有一小亭叫靜亭,就是皇帝的御用廁所。西跨院為省牲亭和饌造房。省牲亭是祭掃時宰殺上祭用的牛、羊的地方,饌造房是用來置鍋灶收拾上祭的牛羊的地方。

下面請看正紅門。它建於順治八年(1651年),位於整個陵園的正南位置,是陵園的正門。它是由三個半圓形的紅色大拱門組成。拱門上是一座單簷歇山式門樓,斗拱建築,由彩色琉璃構件組成,三個拱門邊上均有浮雕裝飾,中門浮雕為二龍戲珠圖案,左右門為花紋圖案。在正紅門中門脊上原有寶瓶一個,是“保平”的諧音,以示“保全陵寢平安”之意。兩側的磚牆叫袖壁,為什麼叫袖壁呢?因為它如同衣服的袖子,袖壁長8.5米,高5米,壁上浮雕著姿態生動,氣宇軒昂的五彩琉璃皤龍,所以袖壁又叫龍壁或龍磚看牆,昭陵共有六對12個龍壁,如此之多的龍壁在陵寢0現,這在明清諸陵中也是罕見的。傳說龍壁有鎮妖、驅邪、護陵之作用,是個瑞祥之物。請大家細觀,那東面黑色龍身的龍壁是用來鎮黑天的,西面綠色龍身的龍壁是用來鎮白天的。五彩蟠龍作升騰狀,昂首,張著鱷魚嘴,舞著鷹爪,舒捲著蛇身,勇猛矯健,騰空飛躍,飛天潛海,頗有動感,大有呼之欲出的氣勢,給孤寂的正紅門增添了許多生氣,也顯示正紅門這座總門戶的莊嚴氣派。龍壁它是明清特有的建築裝飾,華麗的琉璃紋飾與建築物渾然一體,相得益彰,具有濃郁的東方美學色彩。在無明清三朝的700餘年中,琉璃技術逐漸成熟,達到封建社會的最高峰,被廣泛用於宮廷和陵寢。在古建築學中,它屬於八字型龍壁,昭陵新建的大門上的龍壁屬於一字形龍壁。這對八字形龍壁兩側有紅色綜牆相接,繚牆向左右方向延伸,形成方形圍牆,把陵寢緊緊圍繞起來。繚牆用青磚砌成,南牆高3.2米,東西牆高2.6米,四周長共1653米。牆體施以粉紅色,所以又有“風水紅牆”之稱。紅牆與正紅門,東西紅門形成和諧的整體。

大紅門及東西紅門各有嚴格的使用規制:大紅門正中一門叫神門,是皇太極和皇太后神靈出入的門戶,此間平日不開,只能在大祭時抬祭品和祝版的官兵從此通過。大紅門東側門為君門,是皇帝祭陵時走的門,另一側門為臣門,是祭祀時大臣出入的門。但在實際祭陵時,皇帝也不走正門,這可能是出於對0敬畏的緣故吧。

神門、君門、臣門,不同的人出入不同的門,這種作法,突出了皇權至高無上和君權神授的作用。

(進入陵寢)

進入正紅門內,從中間的“神道”為中軸線,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昭陵陵寢建築佈局嚴格遵循“中軸線”陵寢規制,陵寢主體建築全部建在南北中軸線上,其它附屬建築則均衡地建在它的兩側。這樣的陵寢設計思想主要是體現居中為尊,至尊無上,同時,達到使建築群穩重、平衡及統一等美學效應。

神道是用長條的石頭鋪建而成。以正紅門的神門起,一直通向陵寢後部月牙城的影壁前,這就是全陵的中軸線。神道兩旁的條石叫牙石。

那麼大家不禁產生疑問,神道是為何意?所謂神道又叫神路,顧名思義,是神行走之路,人是凡人俗子,當然沒有資格走此路。在清代時,任何人都不允許在神道上行走,以示對皇帝敬重之意。只有運送帝后棺槨、神牌、祝版、制帛的官兵,才可以在神道上通行。除此之外,就是貴為天子的皇帝和母儀天下的皇后,進入陵區也要另闢御路而行。今天,大家在神道上隨意閒適漫步,是否能想象得到當時人們對這條神道的敬重和畏懼情感呢?

按明清陵寢制度,對神道也有許多限制。首先,不許從神道這端直接看到另一端的隆恩門。就是說,從大紅門至隆恩門中間必有建築物隔斷,這寓意“風水”一眼望不斷。這是因為,在他們看來,祖陵“風水”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皇位的傳承和龍脈的延續,事關重大。因此,修陵者便挖空心思,採取的措施一般是在神道上建“影壁山”及“龍鳳門”遮擋,而昭陵的神道上建築神功聖德碑之亭,也起到“風水”一眼望不到頭的效果。其次,神道也如神門一樣,神聖不可侵犯,違者予以重處。據說有“橫定罰,豎走殺”的規矩。

在神道兩側,自南向北依次排列著石雕華表一對,石獸六對,大望柱一對。據《清世祖實錄》記載,它們建成於順治七年(1650年)。石獸依次分別為坐獅、坐獬豸、坐麒麟、立馬、臥駱駝、立象各一對,共六對十二個。這些石雕獸群就是清康熙時道土苗君稷在《秋日望昭陵》這首詩中描繪的:“十二御林嚴侍衛,風嘶鐵馬白雲霄”。

(華表)

請大家看神道兩側雕著飛龍和捲雲的潔自晶瑩的對稱石柱。這就是華表,也叫擎天柱或萬雲柱。通高10米左右。華表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它作為我國獨有的一種古代建築物,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據《尹子》說:“堯立誹謗木”。可見在堯舜時代華表就已經出現了,不過當時都是用木頭製成的,其用途不同,所以名稱也不一樣。其中一個作用是供人們提意見之用,叫“誹謗本”,類似現在的“意見箱”。還有一個作用就是“表識”。把它豎立在交通要道,作為識別路徑的標誌,相當於現在的路標。“表”即“標”,所以也叫“華表木”。後來用石材製造,因此也叫“石柱”或“表柱”。華表作為建築裝飾,起初是立在橋頭上,從元代開始被用於宮殿旁,明清時期被廣泛用在陵寢建築上。

這對華表頂端的柱頭上雕著一個面朝北方的石怪獸,哪位知道它叫什麼名?它叫犼。是北方的一種獸,形似犬,吃人。人們根據這種立於華表頂端石獸的姿態,以及傳說中它好望的性格,叫它望天犼。望天犼常常成雙成對的被安放在皇宮和陵寢前後。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在神橋南面華表頂端的望天犼面朝南還是面朝北?對,是面朝南。這裡有一個典故,我們現在看到的面朝北,也就是面朝陵寢的這對叫“望帝歸”,也叫“望君歸”。意在希望帝王要盡孝心,但也不要太沉緬於哀傷之中,祭畢而出,國家大事等你處理呢。另一對的方向是向著瀋陽故宮的叫“望帝出”,也叫“望君出”。提示帝王不要忘記0,江山是先祖打的,每年的七次祭禮別忘了。根據這個典故,大家就很容易理解安放在陵寢前後的兩對“望天犼”的含義了。

(石像生)

下面大家看石像生。所謂石像生,就是陵墓前設立的由石人石獸組成的石雕群,左右對稱地排列在神道兩旁。陵墓前為什麼要設石像生?是怎麼演變的?

據《封氏聞見記》記載:最初設定石像,目的是除1,驅鬼怪。早期的墓前石獸石人還有表彰死者生前豐功偉績的作用。西漢名將霍去病先後六次率軍出擊匈奴,大敗敵軍,使匈奴人聞之喪膽,從而解除了西漢初年以來匈奴對西漢王朝的威脅。霍去病死後,為了表達他的卓越戰功,巨集揚他威鎮敵膽的英雄氣概,不僅把他的墳丘堆成他生前大敗匈奴,建功立業的祁連山山形,還在他墓前豎立了馬踏匈奴的石雕像,以象徵他生前率軍大敗匈奴的武勇壯烈形象。石像生的這種作用後來成為絕響。

石像生的普遍出現是在東漢,其作用主要是顯示死者生前地位,身份和權勢。地位越高,權勢越大,石像生的石雕像也越多。為了防止依杖權勢,財力亂行,許多朝代對石像生的數量、內容都作過明確嚴格的規定。例如,清代國家法律《大清律》,對1墓前的石雕置放數量做了明確規定,三品以上1可以用石獸六件,五品以上1可以用石獸四件,六品1以下不準放置石雕。它體現了封建社會嚴格區分尊卑長幼及身份等級的禮法制度。清代帝陵石像生最多的是清東陵的孝陵,石像生有18對,它是以明長陵為模式的,福陵石像生只有4對。

在這裡,有必要向大家補充一下:在清代皇陵中,盛京三陵陵左琶汾要亮千坷北遵化的清東陵、易縣的清西陵中的諸陵陵主。他們是未能入關的清朝奠基人。可是祖陵“萬年吉地”且遠不如入關後諸皇帝陵寢那樣規模巨集大,這是由於清初陵寢典制還沒制定,再加上福陵昭陵已經堪輿方家測定風水,不能輕易變更位置。順治康熙年間的改建和擴建又受到地域條件的限制。所以,就形成了現在低於嗣皇陵的格局。

石像生中,除石人以外,以虎、獅、象、馬、駱駝等為多見。這勇猛驃悍的野獸極馴服地晝夜守護在陵墓前,無疑會增加陵墓的威嚴神祕之感,也抬高了墓主人的地位。

下面大家請看,第一對是石獅子,獅子是百獸之王,所以把獅子放在首位,作為威振八方,唯我獨尊的王權化身,也是守護陵寢的“御林軍”中的排頭衛士,更是威嚴、尊貴、崇高的象徵;

第二對是一對頭上長著獨角的怪獸,不知哪一位知道它叫什麼名?對,叫獬豸。據《異獸志》說,它是東北特產動物,能辨別是非善惡曲直,見有人相鬥,便以頭上的獨角去頂撞壞人。在我國古代,執法官頭上的帽子就叫獬豸冠,表示他能像獬豸一樣執法嚴明。在陵寢中放置獬豸象徵著帝王死後也能明斷是非,公正嚴明。實際上是在美化統治階級;

第三對,是麒麟,是一種祥瑞之獸。形象很特別,頭如龍,角如鹿,全身鱗甲,尾似牛,足似馬而圓蹄。龍、鳳、龜、麟古代稱為“四靈”。傳說它是一種神鹿,常在太平盛世的時候出現,在這裡顯示帝王的仁義至聖,世事吉祥太平,王業興旺發達。

第四對為立馬,這一對石雕最能引人注目。它用漢白玉雕成,全身潔白,腿短,體壯,具有蒙古馬的特點,大小和真馬一樣,昂首位立,英姿勃勃,威武雄壯。滿族是一個有著騎射傳統的民族,皇太極被稱為馬上皇帝,他的戰功都是在馬背上取得的,他有兩匹心愛的坐騎,一胖一瘦,胖的叫“大白”,瘦的叫“小白”。“小白”行軍趕路可日行千里,“大白”可日行五百里,“大白”常幹馳騁疆場攻破敵陣。“小白”善於行軍趕路。“小白”、“大白”曾多次立功,也曾保護過主人的性命,因此皇太極對它們也倍加珍愛。皇太極死後他的子孫就令工匠按它們的樣子雕成兩匹石馬,放在墓前,永遠陪伴它的主人。至於哪一匹是“大白”,哪一匹是“小白”,大家根據它的胖瘦很容易辨認出來。

第五對是石駱駝,這是用黑色石料雕造成的。由於駱駝在皇太極生前的征戰中立下很多功勞,所以後來建陵時,把石雕駱駝列在陵寢,表示它的功跡與主人同在;

最後一對為立象,高2米,長近3米,以白色石料雕成。大象為綠洲之王,它高大威嚴,性情溫和,是天下太平祥和的象徵。在石像中使用它,寓意廣有順民,江山穩固。另外據說象能辨忠0,最守信用。在古代,只有帝陵神道才可以列置石象,而臣以下的墳墓是不允許擺放的。

(大望柱)

接下來的是一對大望柱,它和華表根相似,但也有區別,大家細心觀察便可辨出,柱體沒有龍紋,只是朵朵雲紋,不是圓柱形,而是八校形;柱須是桃形,而不是蹲獸,其它部分都與前邊的那對華表形制一樣。它位立在陵寢的主要建築——碑樓兩邊,主要用途是裝飾和豐富陵寢建築內容,使之更有氣魄,更加豪華。

(神功聖德碑)

當你步入陵寢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這座昭陵有名的神功聖德碑樓。明清制度規定,大碑樓要在皇帝入葬後,由嗣皇帝營建,據《清聖祖仁皇帝實錄》記載:碑樓建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為方形重簷歇山式,四面各開一個拱門,下有須彌座式臺基,中間豎立一塊高5.45米,寬1.98米,重達5萬公斤的整塊石碑,碑的上首用滿漢兩種文字鐫刻“大清昭陵神功聖德碑”,中間開光部分有碑文1810個字,用工整端莊的楷書刻成,是由清代幾位著名文臣撰寫的(康熙皇帝只是假以其名而已)。主要記載了皇太極一生的功德,故此碑名為“神功聖德碑”。碑下有一動物馱著輝,這隻動物雖然相貌醜陋,卻有一個十分高雅新奇的名號,叫贔屓,也叫“龜趺”。它是傳說中的動物。相傳龍生九子,而每子的外貌、性格都不一樣,是龍的長子,貌似海龜,喜愛文學,好負重,力大無窮。因此後人便把石碑下的石座雕刻成贔屓的形象。在它的下部是一塊刻滿海水波紋的“地袱”,“地袱”四角各有一漩渦,每個漩渦中分別雕有魚蝦蟹等水族動物。用這些水族動物來裝飾神功聖德碑,據說自有皇家的道理。因為皇帝是所謂“真龍太子”,是龍的兒子,而龍是大海的主宰者,蝦兵蟹將是龍最忠誠的“侍衛”。因此為皇帝——真龍天子立碑,自然要靠他們來效忠了。

碑石原產於北京附近的順天府。大家可能要問,這麼重的碑是怎麼運過來的呢?在當時為了不破壞陵地的“風水”,陵地的一草一本也不能亂動,建陵所需要的材料全部要從外地採運製造。石料如此巨大,道路又如此遙遠,又不能用牲畜拉,只能靠人力拉,原因是用牲畜拉是對皇祖陵寢的褻讀。石料在起運前先要用清麻層層包纏,邊纏邊塗水膠,以防在運輸中受震動而斷裂。然後把石料裝在特製的木車上,俗稱“旱船”。運輸要選在嚴冬滴水成冰的季節,沿途每隔幾裡要打一口水井,把道路澆成一條冰道。這樣歷盡艱辛,才能將巨大的石料運至盛京。據統計,僅採運建陵的石料一項費用就耗白銀達l60萬兩。

大家心中肯定會產生疑問,在沒有現代化起重裝置的條件下,人們是如何將碑立到龜背上呢?這裡還有一個“神人點化”立碑的故事。當工匠們柬手無策時,有一鬚髮皆白的老人走來,工匠忙求教有何良策時,老人笑答:“我已是土埋到脖子的入了,還能有什麼妙策”?匠人思量再三,恍然大悟,於是就用土一點一點把石碑培起來,最後終於把石碑安放到石座上。這個故事是真是假不必深究,但使用“堆上立碑法”是可能的,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大碑樓是皇陵最神聖的地方,它附近的神道禁衛甚嚴,不許隨意往來,據說有“人過殺頭,馬過削蹄”的刑法。

在碑樓北面東西兩側,各有兩座三間青磚瓦房,這都是當年祭祖用房。東側的兩座叫儀仗房和果房,是皇帝謁陵時存放旗、傘等祭祀所用的儀仗之物和上祭時烹茶煮奶及上茶1休息的地方。西側兩座叫茶膳房和滌器房,是上祭時做飯和上膳1休息的地方,還有上祭時準備土雜果品鮮貨及上果1休息的地方。

(隆恩門)

大家請看,前面就是隆恩門和方城了。隆恩門是方城的正門。早在我國秦漢、唐宋時期,皇陵圍牆裡方形,每面各開一個門,封土居於中央。到了明代,朱元璋對以前陵製做了重大改革,其中一項就是把陵院由方形改為長方形,前方後圓,三進院落,封土後於最後一個院落,只留南面一個大門。這個門,明陵稱為恩門,清陵稱隆恩門,俗稱宮門。大家請看,在門楣上方正中設定以漢滿蒙三種文字的“隆恩門”匾額。隆恩門上方是一座高大門樓,稱五鳳樓,歇山式,三層,是三滴水式建築。在門樓的底層,南、北兩面沒有供人登臨的樓門,二、三層的四面都有木窗,周圍有出廊。據說當年在三層樓上設有金鍊四條,這些金鍊俗稱“江山萬代”,民國年間,不慎丟失。五鳳樓式樣頗像瀋陽故宮的鳳凰樓。隆恩門建築雄偉壯觀,昔日登樓向南遠眺,沈城全貌可盡收眼底,晴朗之日,還可望見遼陽的太子河。

(進入方城)

請大家隨我經過隆恩門進入陵寢第二個院落方城,它是昭陵的主體部分。方城是過去盛京城的緬影。據考證,秦始皇陵的內埠和外郭,就是按秦都咸陽的規制建造的。如此看來,皇陵中的方城是都城的象徵,以體現“事死如事生”的規制。

昭陵建築佈局除了遵循“中軸線”的陵寢規制,還遵循“前朝後寢”的陵寢原則。“前朝後寢”是我國傳統的宮殿、院落組合形式,西周時就已出現,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北京故宮是嚴格按照“前朝後寢”格局設計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前三大殿)是皇帝升朝理政、舉行重大典禮活動的地方,前三殿所在的地方為“前朝”部分。乾清門以北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及東西十二宮是皇帝及后妃們生活起居之所,這部分叫“後寢”。其實這種格局在家門大戶之家也有所體現,往往把宅院的前部作為處理公務,接待賓客的地方,而把後部作為眷屬活動居住的區域。

陽宅如此,作為陰宅的陵寢是否按“前朝後寢”的格局設計呢?古代歷來有“事死如事生”的做法。所以陵寢是陰宅,也按陽宅一樣,按“前朝後寢”格局設計。

對於陵寢來說,大殿、配殿所在院落為“前朝”,寶城、寶頂所在的院落為“後寢”,中間隔一道地宮門。

聽完我介紹,大家請看,正前方這座氣勢非凡的殿宇建築就是昭陵的正殿即隆恩殿。它位於方城內正中靠北的位置,是方城的中心建築,是陵寢地面建築中最重要建築,它相當於漢唐陵寢中的獻殿。即是用來供奉清太宗皇太極和皇后神牌的地方,也是舉行朝祭大典的場所。在東西兩側還有配殿,即東配殿和西配殿,這三殿於順治八年初建完成,是祭祀的重要場所。(東配殿)

我們先來看一看東配殿,東配殿是昭陵一座至關重要的場所,它的使用有兩項:首先它是用來存放祝版和制帛的。所謂祝版和制帛這兩件祭物是皇帝向0表達哀思和意願的文書,是十分關鍵而重要的祭物。昭陵在每年舉行大祭禮之前,盛京禮部要將祝版、制帛送到昭陵,暫時存放在此殿,第二天大祭時在隆恩殿月臺上向神位宣讀。其次,它是代替隆恩殿存放神位的。在清代祭陵被奉為國家大典,絕對不可稍有懈怠。每當正殿大修時,要將殿內供奉的太宗和孝端文皇后兩座神牌由隆恩殿請到東配殿供奉,所有祭禮照常進行。雖東配殿窄小,但仍不失禮制。等到隆思殿竣工之後,再將神牌請回。恭請神牌是昭陵的一種大禮,皇帝要欽派盛京將軍主持,其它人無資格隨便請神牌。乾隆三十年,修昭陵隆恩殿和東配殿曾兩次移動神牌,皇帝弘曆直到工程竣工,神牌移回隆恩殿後才回京師。從這些足可以看出嗣皇帝對0的敬畏。所以說東配殿在陵寢中的地位僅次於隆恩殿。

現在東配殿陳列“皇太極史蹟展覽”,內有複製的太宗鹿角椅、龍袍等遺物。

(西配殿)

與東配殿相對建築形式完全相同的就是西配殿。此殿是舉行“忌辰”,行大祭禮時供1誦經作法超度亡靈的場所。殿內西牆上掛有九幅唐卡畫像,還陳列有1衣裙袈裟等物品。唐卡畫像是指懸掛在牆壁上的畫像佛,即為西藏佛教特有的繪畫藝術。它分宮庭唐卡和西藏唐卡兩類。清政府奉行尊崇藏傳佛教的宗教政策,體現了清中央政權與西藏地方政權的密切聯絡,這對於清政權的鞏固有重大作用。清代崇信薩滿教。誰知道薩滿教?對了,薩滿教就是以自然崇拜和多種信仰為特徵的宗教信仰,其實就是“巫教”,因為國際上通用術語叫薩滿教。位於我國邊疆地區的蒙藏族民族,他們十分崇信1教,清統治者深刻認識到1教可以“易俗移風,裨助於王化,為益洪矣”(世宗語)。他們把1教看成是撫緩蒙1民,加強民主團結,鞏固清朝統治的重要手段。所以清統治者也信1教,各種祭祀活動都少不了1的參予。在瀋陽建實勝寺,清東陵建隆福寺,請西陵建永福寺,都是出於這個目的。據史書記載宸妃因深受太宗寵愛而垂名清史。在宸妃葬禮上,皇太極便派了不少1、道士以及薩滿。昭陵也是如此,據檔案記載,早在順治年間建陵之初,這裡便有叫“格龍”的1首領。可見,當時這裡曾有一批從事祭祖的職業1。以後,不知從何時開始,昭陵忌辰大祭要從盛京實勝寺等處請1唸經。這些制度一直延續到偽滿洲國。1931年(民國二十年),末代皇帝博儀為了祭天法祖,特派“御弟”博偉來沈“恭代”祭祖,請了實勝寺許多1唸經作法。這次大祭顯然是在國難當頭,民怨沸騰的背景下舉行的,但是他們仍然要“悉前祖制”。

西配殿除做為佛事之地,從不做它用。

(焚帛亭)

座落在隆恩殿西南像廟宇樣式的小房子叫焚帛亭,又叫“燎爐”、焚帛爐。它是一座用漢白玉雕制的,正方形歇山式頂子,大脊正中有一火焰寶珠。花形山失下垂一個圓環,圓環四角各有一金錢。其它如螭吻、垂脊、瓦壠、勾頭等全部是仿磚瓦及木結構雕刻的,形象十分逼真。亭子前面有屏風二扇門,門扇早已下落不明。東、西、北三面山牆,有透花窗櫺,關閉無隙。亭子內為“火地”,火地的下部前後各有一錢形透氣圓孔。亭子的下部是須彌座,座上雕有各式花紋。整個亭子造型比例適中,色調和諧,雍容華美,精巧細緻,成為金碧輝煌陵寢建築的一個點綴,十分惹人喜愛。

此亭是大祭時焚燒祝版、紙張及金銀錁的地方。燒祭時主祭人要站在月臺西南角的“望燎位”上觀看,以盡孝道。這種儀式叫“望燎”。是祭掃的最後一道程式。大祭禮就是在這焚帛亭的煙火升騰及眾1的哀嚎聲中結束的。

(昭陵祭祀盛典概況)

為了讓大家瞭解清代皇陵中舉行最重要的典禮——祭禮,我先介紹一下昭陵祭禮的概況。祭禮是昭陵最重大,最繁瑣的禮制活動。在清代,除展謁禮和清明敷土禮之外,所有重大祭禮典禮均在隆恩殿內舉行。所以說隆思殿是祭禮的重要場所。

所謂“祭禮”,其本意是“以禮儀哀悼亡者”。《禮記》說:“凡治人之道,莫重於禮,禮有五經,莫重於祭”。就是說祭禮的核心是祭,其內容是“禮”。

中國封建統治者一向主張“聖天子孝先天下,首重山陵”他們把祭祖視為“關於大運之發祥”,“鞏萬載之金湯”,“開億世之統緒”的大事,是“展孝報本”,“敬0祖”的實施。因此封建帝王對祭祖都十分重視。

清朝統治者入主中原後,學習漢人習俗,在歷代王朝祭禮基礎上,經過改革並融進了滿族的特點,形成與歷代不同的祭禮制。清朝皇帝對祭禮的重視程度與前朝帝王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們認為自己的一切都是0給的,甚至連自己的命運都受0在天之靈的制約。基於這種觀念,他們對祖先的陵墓、0遺蹟、遺物,甚至包括世居的故鄉都十分崇敬,特別是對盛京感情更為深厚。因為盛京是大清開國的“龍興”之地。從順治開始就曾經策劃東巡祭祖,因為順治皇帝六歲時,也就是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在盛京故宮大政殿即位後,於第二年八月,遷都北京,就離開了他生長的地方。在他長大成人後,十分眷戀故土,多次提出回盛京祭祖,敬瞻0開國舊跡。有一次甚至已準備好,不久即可祭祖。然而終因國勢不寧未能如願。從此失去機遇,抱憾終生。康熙皇帝比其父親來說,要幸運的多。康熙十年,當他還是一位“少年天子”的時候,率先回到他夢寐中的盛京,親祭祖陵。從此開闢清代一項“東巡”定製。康熙皇帝本人曾四次東巡盛京,其中一次由雍親王恭代;乾隆皇帝亦步亦趨,也效法祖父四次東巡;嘉慶皇帝在位二十五年中,巡幸盛京兩次;道光皇帝在位期間正處清朝國勢日下,列強侵犯頻頻,但仍行~次東巡盛典,並從此為這項盛典畫上了句號。

清帝東巡的主要目的就是祭祀0山陵,其祭掃場面最盛大,禮制最隆重。皇帝親祭昭陵一般分為二天舉行,第一大舉行“展謁禮”,晚上住在留都宮殿,也就是盛京故宮。第二天舉行大饗禮。兩種祭禮不同。

展謁禮是皇帝穿素服,直接到寶項前面的石祭臺前向山陵奠酒和哀哭,與民間到祖墳哭拜的意思相似。大饗禮是皇帝穿朝服在謁陵的第二天舉行,地點在隆恩殿。

清代皇陵祭禮名目繁多,從規模上分,有大祭小祭;從節氣上分有清明、中元、冬至、歲暮;還有帝后的忌辰祭。這樣,每年要舉行七次大祭。皇陵祭禮,繁文得節,名目之多,等級森嚴,興師動眾,糜費驚人。

(隆恩殿)

為了讓大家瞭解隆恩殿,我剛才介紹了昭陵祭祀概況,下面我們就看一看昔日清朝四位皇帝曾10次親臨昭陵舉行隆重祭掃大典的隆思殿。

隆恩殿又稱“享殿”。崇德八年八月草創,順治七年十一月定名隆恩殿,同時懸掛牌匾,康熙三十年改建,現在大家看到的是改建後的規模。

大家請看,隆恩殿的大臺基。這裡有三路踏跺,中路為丹陛御路,俗稱“龍道”,是由一塊長5.5米,寬近2米的巨石鋪成。巨石浮雕“壽山福海”及“雙龍戲珠”圖案,寓意帝后和美,福祚綿長。當時任何人都不準在上面行走。

隆恩殿是一座單簷歇山式建築。殿簷下有藍地金字的“隆恩殿”牌額一塊,從左至有以漢滿蒙三種文字書寫,殿以隆恩命名是表示感恩愛福之意。隆恩殿共有三間,進深兩間,周圍出廊,共有廊柱20根環殿而立。殿內無天花棚,樑架裸露,上面施以旋於彩畫。這種作法稱作“徹上明造”,是關外清早期建築特點。殿內中間有一大暖閣,又稱寢宮或神閣。閣內有寶床,帷幔、衾枕等臥具,閣的上方用黃雲緞置項,名叫“披廬帽”。大暖閣裡有一小暖閣,又叫佛龕,裡面供放著帝后的神牌。在大暖閣前還有帝后的龍鳳紋寶座,大祭時將神牌從暖閣中移至寶座上接受祭享。寶座前設有供桌,用來擺放祭品。供桌前有五隻圓幾,几上擺放琺琅香爐、燭臺和花瓶五種供器一套,上面插有用鐵片製成的“靈芝”及“萬年松花”,又叫金銀花釵。這批五供是乾隆四十年由北京內務府製造時。供案兩側有配案、配椅,配案上有五供等祭具。此外還有朝燈六隻。

隆恩殿建在高6尺的合基上,臺基為仰蓮鬚彌式,平地起臺是滿族的一種風俗。大家可能發現這座月臺還鋪有許多名貴石料,對了。看,隆恩殿門簷下鋪設的翡翠玉石一塊,石長6尺,寬3尺,厚度因埋在地下不得而知。玉石是淡黃色,半透明,中間還夾雜著淡綠色及白色斑塊。色彩斑瀾,十分好看。此石是祭祀時主祭宮向神牌跪拜之處。康熙、乾隆、嘉慶和道光這四位皇帝東巡祭祖均在此跪拜。古人稱此石為“翡翠玉拜石”。清同治年刊《陪都紀略》有詩云:“翡翠玉拜石,當年國富修,美玉非為寶,一善壯巨集猷。”翡翠是很名貴的寶石,其價值甚至超過黃金。翡翠玉石我國很少出產,世界上也只有極少數國家出產。特別是像這樣巨大的翡翠更是罕見。曾經有位歐美國家人士前來參觀時說,此石是難得之品,價值連城。令人得以告慰的是,它避開了近百年的無數次戰亂而今仍安然無恙。翡翠玉拜石前面的臺階,是由三塊“白寶石”鋪成,它與普通漢白玉不同,石質潤澤,寶光四射,也是石中上品。臺基的護欄也是由一種叫“青金石”的貴重石料雕刻而成,石料雖青色,裡面間或有許多黃自色大小不等的顆粒。《陪都記略》贊此石:“北陵龍來遠,平洋第一丘。皇欄杆色潤,青金石階周”。還有,大家請看月臺地磚,均為“金礦石”,石中有許多金粒,在陽光照射下,大家不妨找一找金光閃閃的金沙。在清代陵寢中,用這些名貴寶石修建陵寢,恐怕是獨一無二的。這是昭陵的一大特色。也表明後嗣皇帝對開國皇帝皇太極的無限崇敬之情。

大家隨我走下隆恩殿的臺階,請看“龍頭瀑布”。它建在月臺的四個角上,龍頭巨口大開,為排水口,每逢暴雨,雨水便會從龍嘴噴湧而出,甚為壯觀,成為昭陵一景。

這座隆恩殿要介紹的實在是太多,請大家邊走邊看月臺牆壁,須彌座臺基圖案,異常美麗,從上往下分六層雕刻:第一層是連珠紋;第二層是由卷葉花組成的須彌座上枋;第三層是仰蓮瓣組成的上嫋;第四層是由卷葉花組成的柬腰;第五層是俯蓮瓣組成的下梟;第六層是由脣形小花組成的下枋。整個隆恩殿月臺欄板、欄柱、寶瓶雲拱、望柱頭、抱鼓石等部位都雕刻得十分細膩,圖案有蔓草、卷葉花及石榴等紋飾,娓麗流暢,抒卷自如。富麗華美,是昭陵除石牌坊之外的又一件大型石雕藝術珍品,這在關內明清諸陵中也是不多見的,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在建築藝術上有著不可低估的價值,深受中外雕刻藝術家和建築師們的讚揚。

還有隆恩殿兩側,各有四棵松樹。據說,這是八旗大臣在護衛著隆恩殿,有文東武西之稱。早些年這八棵松樹參天蔽日,蒼勁挺拔,後又枯死。如今是近些年栽的。

(二柱門與石祭臺)

現在請大家隨我到隆恩殿後面觀看石柱門及石五供,石柱門也叫照牌。因為門兩側有二根三丈高的方形石柱,所以又叫二柱門。在古代只有皇帝陵內才可以設定石柱門。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石柱門,是在嘉慶年間增設的。石五供是一組十分精美的石雕作品。五供上雕刻著雲、龍、獸面紋。祭臺上雕刻八寶、暗八寶以及柿子、如意、淨瓶等各種吉祥圖案。寓意把所有寶物奉獻給陵主,祝願陵主事事如意、平平安安。香爐的爐頂,花瓶內的花和燭臺上的蠟均為石制,雖不能實用,但它卻象徵著皇陵香菸永旺,神火不滅,仙花常開。長眠於地宮內的帝后時刻都在飽納著後代子孫的供養。

石五供雖然是象徵性的,沒有實用價值,但它所處的位置卻十分重要的。每次皇帝到昭陵舉行祭掃的前一大,都要在石五供前舉行展謁禮,奠酒、行禮、舉哀,隨駕王公大臣站在隆恩殿兩邊,根本不能走近石五供。

大家請往上看,在兩根石柱頂上,各雕著一個座南朝北的石魯,形似狗,圓頭夾目,而且都用鐵鏈子鎖著,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傳說陵寢的地宮門就在石祭臺下面,這兩隻石魯就是護衛陵寢的,人們叫它護陵獸。

(月牙城)

請大家跟隨我穿過券洞門參觀月牙城。月牙城在大明樓之後,因為它的形狀如同一彎新月,故名“月牙城”。在我們視線正前方是硫璃照壁,照壁上有枝葉繁茂,象徵著昂貴的牡丹花,共有13朵,中間九朵,四個角各一朵,綠葉紅花,給這座高大空曠的月牙城增添了幾分生氣。從照壁下向南的地面上有一段神道,這是全陵神道的起點,也是終點。院裡兩端各有一座磚砌的轉向蹬道,拾級而上,可達明樓和寶項。

傳說,朝祕的地宮人口處就在華麗的照壁後面,為防止有人盜墓,在地富人口處安裝有許多暗器,暗器的機關就裝在照壁上面。照壁上那些圖案說不定那就是它的開關,誰若是不小心動了它,地宮裡的毒藥飛箭就會飛出來……,也有人說這裡叫“啞巴院”,當年修陵時怕陵工出去洩露地宮祕密,地宮封閉之後,便將陵工們集中到月牙城內,強迫每個人吃上一種藥,陵工們從此全都不會說話;還有人說皇上怕陵工洩密,當他們將棺槨抬進地宮之後,立刻把地宮人口堵死,將所有陵工活活封在地宮裡邊殉葬等等。這些傳說的確使人感到月牙城陰森可怖。

其實,從清東陵幾座已經發掘過的清代皇陵地宮看,上述傳說都是不存在的。這座照壁只是起著美化裝飾作用,它是遮擋著券洞門入口處隧道券臉的券磚,如果沒有這座照壁,月牙城就更顯得死氣沉沉了。月牙城是陵寢建築佈局中方城與寶城之間出現的一個特殊空間,利用這裡蹬道可上下方城和寶城。另外,在陵寢中最重要、最神祕的地方莫過於地宮了。它是陵寢的心臟。官書對皇陵建築以及典章制度並不隱諱,唯獨地宮內例外。地宮內幕官書諱莫如深,聽以引出許多稀奇古怪的傳說和不經之談。地宮人口究竟在哪,只有將來發掘昭陵地官方可驗證。

(明樓)

請大家跟我到城上觀明樓,明樓是陵墓的標誌,置於方城之上,是太宗文皇帝的碑樓。請大家猜一猜明樓的建築屬於哪一種呢?它是重簷歇山式建築,明樓前簷掛有匾額,1“昭陵”二字,滿文星為“光耀之陵”,以滿蒙漢三種文體書寫。大家再看每層四個簷角上都有一群蹲獸,它們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猶如一排大空天將護衛著明樓。有誰知道它們是怎麼回事?好,我告訴大家。在建築學上,這些建築構件叫“仙人走獸”。民間有這樣一句話,看你清閒得“屋脊六獸”似的,指的就是它們。仙人走獸的數目、名稱、順序都是固定的,但實際使用根據建築物的等級、檔次,其數目不定。有三、有五,也有七或九。在領頭的仙人後面依次為:龍、鳳、獅、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鬥牛、行什。其中龍能興雲佈雨;鳳為百鳥之王;獅是群獸之首;天馬和海馬均為神話中的吉祥動物;狻猊形如獅,為龍生九號之五,其性好望,故也蹲座於此;押魚海中異獸;獬豸可斷善惡;鬥牛為虯龍類可以興雨滅火。由此可見,仙人走獸表面上起到裝飾宮殿的作用,其實寓意天下統一,八方來朝,利用猛獸的威嚴,增強宮殿的莊嚴氣氛,並有火除災害,剪除1的含義。除此之外,它還有其實用的一面,即用於防止屋頂脊坡瓦城的滲漏。所以,仙人走獸的應用是功能與藝術的結合。明樓在昭陵中是等級最高的建築。因此,明樓的走獸是最多的,共有七個。使用十一個仙人走獸的建築在全國屈指可數,北京故宮也只有太和殿一處。

好,下面我們看明樓內。樓內立有一塊用漢白玉製成的墓碑,碑高約6米,碑額浮雕二龍戲珠,碑身用漢、滿、蒙文鐫刻著“太宗文皇帝之陵”的字樣,滿文正中,蒙文在左,漢字在右,碑石表面原用朱沙塗成紅色,碑文描金,碑身四周刻有游龍紋。此外還雕琢各種花紋,並塗成紅、黃、白、藍、綠五色,十分鮮豔。此碑又叫“聖號碑”或“諡號牌”,即刻寫太宗“廟號”及“諡號”的碑。所謂廟號,是皇帝死後升入太廟奉妃的排列名號,此法以太祖列中,以下各輩按左昭右穆順序排列。什麼是昭穆呢?據《辭源》介紹:“古代宗法制度,宗廟或墓地的輩次排列,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於始祖的左方,稱昭;三世、五世、七世位於右方,稱穆。簡而言之,昭穆就是宗廟和墳地的左右位次,左為昭,右為穆。由此,太祖的“左昭”為“太宗”,所以“太宗”便成為皇太極的“廟號”。“諡號”為何意?對了,那位先生答出來了。諡號就是對皇太極一生功德以高度概括的言辭。人死了,才有諡號,一個人得什麼諡號,生前是不知道的。《逸周書·諡法解》說:“諡者,行之跡也。號者,功之表也”。另外諡號要由嗣皇帝“尊上”,第三代、四代皇帝繼位後再加諡詞。因此,皇帝的諡法字數很多,一般都在二十字以上。皇太極諡號全稱是:“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共二十五個字。可是,一般稱呼起來,只是取後面三個字。所以皇太極的諡號簡稱為“文皇帝”。“文”字在諡法上含有“經天緯地”、“修德來遠”、“慈惠愛民”等含義。聖號碑與神功聖德碑一樣也是由嗣皇帝來寫。然而,據《清聖祖仁皇帝實錄》記載,此碑立於康熙三年(1664年),所以它不是由順治,而是出自於康熙皇帝手筆。雖然神功聖德碑碑文可以讓文臣撰寫和書丹,而此碑當是康熙皇帝親書。

明樓建於康熙四年,是昭陵的最高建築,可以俯視昭陵全景,可是“樹大遭風”,歷史上呈幾次受雷火襲擊,於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重建,最嚴重的一次是1936年偽滿時期,整個明樓幾乎被雷火燒燬。大家請看碑,紋飾己不全了,碑身出現裂痕,只好用三道鐵箍加固。現在大家見到的明樓是1939年重修的。

(寶城和寶頂)

大家現在站的對面就是寶城、寶頂和月牙城。寶城也叫“團城”,建於康熙五年(1666年),中間突起的圓形墳堆就是寶頂。下面就是地宮,寶城的城牆上建有垛口和女兒牆,形如小城,所以叫寶城。月牙城與方城緊緊相連線,因其南面凹進,呈月牙形而得名。宋朝文學家蘇軾有詩云:“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皇帝死了也是一缺,所以用凹字象形月缺。

在封建社會裡,皇陵是皇權的物化之地,地宮更充滿了神祕色彩。它建於康熙二年(1663年)。關於地宮的傳說,三十年代出版的《北陵志略》就蒐集到一段有關地宮的說法:“相傳,寶頂內有正殿一根,名為享殿。配殿西楹,排列祭器。梓棺在正殿之後,兩旁有石柱二根,用鐵鏈將棺懸在空間,下有井一眼,水流不息,名為金並。所謂皇帝用金並御葬是也”等等。這些傳說,至今瀋陽老者仍有耳熟能詳者。其實,不過是道聽途說。史料證明,入關前的滿族民風淳厚,崇尚儉樸,火化是滿族的傳統舊俗。從康熙帝的景陵起不再火化,將棺槨葬入地宮。所以,皇太極和皇后遺體均實行火葬,地宮內葬的只能是骨灰瓶,不存在什麼棺槨。所謂“金井”也不是終年水流不止的“井”,而只不過是風水先生確定地宮穴位時留下的標記,它只是一個深不過十幾釐米的小坑而已。

清東陵經過對乾隆皇帝地宮內幕的考察得知,地宮規模巨集大,精美豪華。但昭陵的地宮結構不會像乾隆地宮那樣寵大和複雜,也不會有太多的隨葬品,因為大量的隨葬品在火化遺體時已經隨之焚燬。當然其內部裝飾也不如清盛時乾隆地宮豪華,具體如何,有待今後發掘地宮時才見分曉。

大家都看到了巨大的寶頂尖上,不偏不倚長著一棵榆樹。我揣測不少人心中已產生疑問,好,我來告訴大家。為效法祖陵——永陵,昭陵不知從何時起,在寶頂上也栽上一棵榆樹。關於榆樹,滿族民間流傳著許多有趣的故事。其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莫過於下面這段故事。

一天,皇太極的父親努爾哈赤經過長途跋涉,來到一棵大榆樹下休息。他把背上的父母骨灰匣解下來,放在這棵榆樹的樹權上,然後就到旅店住宿去了。第二天早早起來,來取骨灰匣時,竟然發現地上的土上長沒過樹權,把骨灰匣給埋上了。他扒開土,想把骨灰匣拿出來,無論如何也拿不起來,就像長在樹權上一樣。他又找來一把大斧,猛砍樹杈,每砍一斧,就從樹的被砍處往外流血漿,樹的“傷口”又很快長好如初。努爾哈赤感到十分驚奇,認為這是一棵神樹,是上帝向他暗示這裡是安葬他父母的風水寶地。於是他順從天意,用土把樹權上的骨灰匣重新埋好,做好標記,並在這裡住下來,安營扎塞,開始招兵買馬,起兵創業。後來他就在這棵樹的地方建起了永陵。

這是一段不經的傳聞,意在宣揚“君權神授”、“受命於大”。而且幾乎歷代王朝崛起之際均有類似傳說相伴。清朝統治者意在美化、神化自己,才有“神榆”之說。

乾隆十九年(1754年),博學多才的弘曆皇帝第二次東巡祭祖永陵,御書《神樹賦》一篇。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第三次祭祖永陵,憶起二十四年前寫的《神樹賦》,感慨頗深,於是命人將《神樹賦》刻於石碑,第二年此碑刻成。〈神樹賦》將此榆樹寓意大清龍脈,風水攸關,對它極為重視。據說,盛京將軍每月要向皇帝就神榆的保護情況奏報一次,從三十年代拍攝昭陵寶頂照片來看,仍可見到這棵神榆,八十年代初整個寶頂己為樹冠覆蓋,大約在八十年代末,神榆生長老化枯死。如今這棵新榆樹也有二十來年了,是昭陵綠化班師付親自栽上去的。

(隆業山)

清朝有一個傳統做法,就是把每處陵區所靠依的山峰都賜一個很吉祥的名字,叫起來,很順耳好聽,似乎這樣就會使大清江山社稷長治久安。

隆業山於順治八年(1651年)堆成,同年封名隆業山。山高20米,東西長503米。《清實錄》順治八年六月條載:以永陵為啟運山,福陵為天柱山,昭陵為隆業山。“隆”字據《禮記·檀弓上》記載:“道隆則從而隆,道汙則從而汙”。隆業寓意大清王業興隆昌盛。

隆業山在寶城身後,此山是人工堆積起來的土山,“子山午向”,取正南亞北方位。細看山上結“九峰”,以中間主峰最高,其左右各有四個突起點,東西走向,其兩端各向南彎屈,形如彎月,似如臥龍。此所謂“龍蟠鳳翥”之勢。

隆業山的建築是出於“風水”的需要。按古代相術說法,一塊好的風水寶地至少要具備“前有沼,後有靠”的條件。所謂“沼”就是河流,“靠”是山。而昭陵這塊地方接風水條件來看,並不算好,因為此處是一望無垠的平原,無山可靠。即造此地為太宗萬年吉地,只好來個變通——採取“人造風水”,彌補不足。於是調集大批旗、民,修造此山。為避免破壞陵地風水,堆山之土石必須用“客土’,即不準就地取土,取土要到幾裡開外的地方,當時又無機械,挖土、運土全部依靠車拉、人擔、堆積如此寵大的土山,其工程之艱鉅可想而知。《盛京通志》稱,其山源出自長白山西鹿,由長白而永陵啟運山,由啟運山而福陵天柱山,由天柱山而昭陵隆業山,一脈相承,直到瀋陽以西塔灣而止。這條脈系被稱為“龍岡”。這些皆為御用文人為說明其風水編造的溢美之詞。

隆業山歷經三百多年的風剝雨蝕,已經低矮許多,但對昭陵整體佈局來說,仍不失特色。對了,大家若有興致在白雪皚皚的冬季來看隆業山,那山上的“九峰”變清晰可見,真是壯觀極了。

(陵鬆)

大家今天從昭陵正門一直參觀到寶頂,漫漫數裡的松樹,它是昭陵的另一特色,是昭陵活的歷史文物,據統計現存古鬆有二千餘棵,鬆齡達三百多年。這些蒼翠的陵鬆與黃瓦紅牆共同構成了昭陵的壯麗景觀。象昭陵這樣大的古鬆叢林,是全國古陵墓中所罕見的。

昭陵的古鬆是順治八年(1651年)7月開始種植的,順治十四年(1657年)5月,又補植一些樹苗。

據《大清會典》記載:陵鬆有“山鬆”、“海松”、“儀鬆”及“蕩鬆”之稱。山鬆是指隆業山的松樹;海松是指風水紅牆以外的松樹;儀鬆是指神道兩側如同大臣垂手恭立的松樹;蕩樹是指風水紅牆以裡的十分整齊,橫豎有序的松樹。朝庭對松樹管理十分嚴格,均有檔案記載。對於枯死、倒伏的松樹,本陵寢衙門無權處理,要報告給盛京將軍,由盛京派人與昭陵總管一起到現場,在其盛京來人監督下,才方可砍掉。對亂砍陵樹的都予以重刑。

這些樹苗來自遼南的千山,名叫油松,因為此鬆屬常綠喬木,生命力特別旺盛,對環境適應性強,各種氣候下均能生長,壽命也很長,一般都能存活數百年以上。

封建皇帝對陵樹如此重視,是因為它顯示著封建等級制度,並且對皇陵的保護也有重要的實用價值。據說從秦漢以後,松樹便被視為地位等級最高的樹種了。《太平御覽》稱:“天子樹鬆,諸侯樹柏,卿大夫樹楊,士樹榆,尊卑差也”。松樹所以受到特殊的禮遇,是因為它長青不止,可以“與天齊其長,與地等其久”。而帝運長久,江山永固是一切封建統治者所夢寐以求的理想。由此,松樹也分外受到統治者青睞。

(方城)

現在給大家介紹一下方城,方城是一座古城堡建築。建成於順治八年,它的四個角各建一座角樓,角樓均為兩層,歇山式建築,角樓上有一寶葫蘆,寓意“陵寢平平安安”,在角樓的簷下懸有風鈴,主要防止鳥雀棲息。方城上設有馬道,道寬5.4米,大家是否注意到,它的路面是由外向裡傾斜,似乎不太科學,但如按民間“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說法,就很容易理解皇帝死後,也不願財水外流的良苦用心了。

有人會問皇太極是怎麼死的?據史書記載,皇太極是“無疾而終”。死前沒出現過什麼病症,逝世當天,還召見一些1。據分析,他最終可能死於中風,終年52歲。皇太極死後,根據滿族人習俗,先進行火葬,然後再土葬。

(結束語)

走在古城堡上,目睹碩大肅穆的寶頂,撲面而來的歷史氣息,彷彿瞬間空氣都凝固了,使人心理不寒而慄,耳邊似乎迴盪起著日皇太極勇猛征戰,揮戈戰戟的呼嘯嘶殺聲,腦海中反覆模擬出當年皇太極率領八旗鐵騎叱吒風雲的威猛雄姿和壯觀場面。戎馬一生,征戰南北,赫赫有名的馬背皇帝皇太極已被世人千古傳頌,成為歷史的匆匆過客。然而,聰明智慧的勞動人民卻用血汗築成了華夏壯美雄偉的藝術皇宮,用神來之筆寫下了中華文明史上輝煌的篇章,使我們從中領悟到悠久的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魅力。

告訴大家一個訊息,清東陵己於20xx年11月30日被世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為世界遺產,我們清昭陵也正在積極申報,修整陵園。在不久的將來,也會列入世界遺產行列,到那時,希望朋友們再來!

清昭陵的參觀到此結束,有講解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遼寧壯觀景點導遊詞 篇17

大家請跟我來,我們看隆恩殿圍以漢白玉石欄,為顯示女人當政,在所有欄板上用浮雕技法刻成鳳在前飛,龍在後追的圖案。76根望柱的雕刻打破了一龍一鳳相間排列的傳統格局,而是在柱頭上全部雕刻翔鳳,而龍則雕在柱身上,裡外兩側各一條,形成了“一鳳壓兩龍”的圖案,這在中國是獨一無二的。像這樣寓意其中的雕刻,世屬罕見,怎能不稱這之為一絕呢!

步入慈禧陵隆恩門,一眼就看獨具一格的紅褐色門窗菱花和樑枋斗拱,渾然一體,給人以清心悅目之感。乍看不如宮廷中常見的紅漆彩樑柱那麼豔麗,細瞧才可發現木質紋理精細、色彩典雅。這是一種名貴的黃花梨木,多產於海南島。遍訪各處建築,用此木建殿堂者,唯有慈禧陵一處。這些名貴的材料,構成了慈禧陵木質精美之一絕。

遼寧壯觀景點導遊詞 篇18

各位遊客大家好!首先請允許我代表錦州中旅歡迎遊客光臨錦州,自我介紹一下我是錦州中旅的一名導遊員,姓宋,大家叫我宋導就可以了,為我們今天和行程提供服務的另一位重要人特就是我們的司機師傅,如果在一天的行程中,各位有全過程困難和要求的話,儘可提出來,我會竭盡全力幫您解決,希望我們今天一天的行程圓滿完成。

今天我們的旅遊目的地是醫巫閭山,那在行車過程中,我會要向大家作以介紹:醫巫閭山、古稱名山,位於遼寧省北寧市的本西部,自東北向西南走向,長45公里,寬14公里,面積630平方公里,屬陽山山系松嶺山脈,主峰望海峰海拔866.6米,為閭山的最高峰。岩石主要為花崗石所組成。醫巫閭山,古稱甚多,如:扶犁山、無慮山,醫無慮山,義無閭山等等。均系東胡族語音音釋。意為“大山”的意思。閭山原在長城以東屬東胡族統治,在東胡族語言中“依克奧拉”即是“大”的意思,後蒙古族統治東胡族,蒙語:“醫巫閭”也是“大”的意思,所以醫閭山意為“大山”。

閭山歷史悠久,舜即位分全國十二州,並各封一山為鎮山,閭山即為幽州之鎮山。《全遼志》則以“醫巫閭山為靈秀最”來讚美它。因此被稱為東北三大名山之首。歷代的封建王對醫術巫閭山皆有封爵,唐玄宗封其為廣寧公:金世宗大定年間封其為廣寧王;元成宗封其為貞德廣寧王;明太祖洪武二年封其為“醫術巫閭之神”,可見歷代帝王對閭山的重視程度。據史料記載,從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起,隋、唐、宋、遼、金、元、明、清歷代朝廷凡遇大典或“天時不順”“地道欠寧”,皇帝親自或派遣官員來閭山告祭。清代帝王對閭山更是推崇倍至,康熙、雍王、乾隆、嘉慶、道光五位皇帝都曾親自到過閭山,焚香祭祀,遍歷勝蹟,至今仍有很多碑刻仍完好地保留在山中。

關天閭山在婁地還有一傳說: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西幸東遊,遊覽了不少名山大川,後又聽說醫巫閭山形秀,風景優美,很想一遊,可遺憾的是閭山遠在幽州北部,道路難行,便想出一個辦法責令方士用“趕山鞭”將閭山跨海趕來,這個方士晝夜兼程來到閭山腳下,舉起趕山鞭,對準閭山,左一鞭,右一鞭,連打了三天三夜,從山頭打到山尾,直打得閭山鮮血淋漓,遍體鱗傷,但仍絲毫未到,為了向秦始皇交差,方士又氣極幾壞地來打山尾,又連打了三天三夜,找得山尾十三個山峰向西南一跳,跳出十二華里,再也趕不動了,趕山鞭打斷了,方士也累死了。閭山每到深秋季節,滿山紅葉夾在蒼松翠柏之中,真如條條鞭痕,令人回味,不可一世的秦始皇都未能如願以償遊覽靈美的醫閭山,而今日各位卻有幸乘車而去,可以說要比皇帝還在幸福、優越。

現在,我們到了閭山的山腳下。首先,我們見到的便是醫巫閭山的山門:閭山的山門採用了懸臂交叉剪影式的奇特新造型,山門由北京清華大學古建的吳煥嘉教授指導,汪克、高林設計,為中國八十年代最高建築藝術之一。四根懸臂立柱再現也著名遼代建築的風格。山門中剪影部分為天津薊縣獨樂寺的剪影。山門底部的八幅壁雕,記敘了從禹舜到明清四、五千年的閭山文明史,下面在為大家介紹一下其中的幾幅壁雕:左側正面第一幅為《舜封醫閭圖》,舜即位於全國十二州,封閭山為幽州之鎮山,畫面中舜身騎青龍,手託日月,遙望祥雲掩映的閭山,正是舜封醫巫閭山的因史記載,右側正面第二幅《屈子吟哦圖》傳說屈原睡夢之中,駕一輛龍車來到閭山,被閭山的秀美山色所陶醉。正在悠然自得之際,忽然驚醒,方知是南柯一夢,畫面通過朝陽、仙山、皇宮、神塔、屈原駕車在雲霧中飛馳和彎月西斜,閭山飄渺,再現了屈原的千古絕唱“朝以軔儀於太合,夕始臨乎於微閭”的意境,左側背面第三幅為《遼帝獰獵圖》,遼代由契丹族建立,共有9位皇帝,歷時220xx年統治,其中5位縣城親自遊覽閭山40於次,並將閭山視為生命的歸宿,畫面是遼帝騎馬射箭,射中蒼鷹,馬前虎鹿飛奔,馬後族旗蔽日,展現了五位遼代帝王來閭山冬季獵虎的情景,右側背面第四幅為《清帝攬勝圖》展增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五位皇帝先後十餘次祭山神,遊覽閭山勝景的史實和盛況。進入山門,我們看見面前的這座塑像,因為北宋為滿族自治共,所以五女洗頭塑像為滿族女子。在當地關於滿族的由來還留傳著一段傳說故事:大家都知道,女真族乃是滿族的前身,傳說長白山天池附近住著姐妹二人,有一天,姐妹倆去沐浴,飛來一隻喜鵲,嘴裡刁羊兩顆紅豆,妹妹吃下扣便懷孕產下一子,便為真族的祖先,從此後子子孫孫不斷繁衍。因為是未婚女子吃仙豆而產子,所以,在滿族女子中非常崇尚貞德,眼前的滿族女子的洗頭塑像是根據乾隆皇帝的聖水盆一詩所塑。看過塑像,經過迎客鬆,我們到達第二道山門,眼前“醫巫閭山”四個大字為乾隆皇帝御筆的臨摹。山門前的兩個站獅是明萬曆年間鎮壓守遼東的李成樑總兵門前的站獅移至此地。兩個站獅聊了威嚴與官位的象徵之外,這對站獅子又成45度角對視,又象徵著和來。進了第二道山門,沿山門而上,我們一央所走的橋為聖水橋上,抬頭遠望,便可見“鷹龜奪寶石”,可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沿石路而上也許務位會發現石塊上有很多或方小坑,規則的排列在山路兩側。這段由山門至道貌岸然隱谷的山路原為滿清時期原的山路,為保持原而沒有改動。因此各位不難猜出這些方形的小坑原來是有來插護欄的;而圓形的小坑是用來插杆的,前面我們右手邊的兩幢高四米。四面各寬1米的石碑為萬人碑,此碑建於清乾隆20xx年,是《重修大觀音閣記》,上刻修廟獻款人的姓名,約八千多人,故稱“萬人碑”,在我們的左手邊一個四角木亭,為觀藝亭,那於清乾隆十九年,亭了對面隔溪相望有一塊長方形巨石,為習武臺。據說乾隆皇帝登閭山就坐在觀藝高官厚祿中,隔溪相望習武臺上的武術表演。看這了觀藝亭,習武臺,各位請與我一起向膠走,我們右手邊兩塊巨大的岩石上,雕有“從善如登”四個大字,為愛新覺羅,慶齡在乾隆34-36年間任廣寧知縣時所書。據說,愛新覺羅,慶齡在任期間非常的公正廉明,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一年廣宋遇大旱,她上書朝廷,並親自到閭山的觀音閣許願,當時觀音閣的主持請她題寫“從善如流”,意為讚揚她做好事猶如流水,而好卻題寫了“從善如登”四個大字,意為:做好事猶登山,雖然道路險陡,身體勞累,但登山長能遠眺,攀登才能達到勝界,寓意深刻。國為愛新覺羅,慶齡也為皇室一員,所以她決定把字要題寫在其祖先曾走過的路旁,以鼓勵後人。前面我們的左手邊建有一亭,為正直亭,此亭為清安寺,清初改為觀音閣。寺廟為方正四合院,寺內有正殿,前殿和東西配殿,均為硬山式小木架結構,正殿為大雄寶殿,內塑有釋迦牟尼,觀世音和地藏王菩薩像,兩側有達摩尊者和伽藍菩薩像,門前有兩棵已500餘年的古柏,稱為鳳凰柏,前殿內塑有彌勒和四大天王,韋馱像。出了觀音閣我們沿山路爬上一零點同坡,就到了望仙亭,望仙高亭為四角琉璃亭,據說遼宋耶律賢遊閭山之時,某日清晨站在此亭向對面的呂公巖上望去,朝陽斜射,雲霧飄渺之中,巖上好似有仙女舞動,故稱此亭為望仙亭,望仙亭的前言有一塊巨大的龜背石,石上修一六角亭,明朝時稱具瞻亭,原為耶律倍讀書觀景亭,後乾隆十九年間改名為曠觀亭,從曠觀亭北上,路彎的兩棵松樹非常奇特,一株近二米粗的松樹,軀幹向前彎曲,另一株小松樹爬在在樹的樹幹上,宛如母親背兒子一樣,故稱母子鬆。過了母子鬆,沿山間小路攀登而上就到了呂公巖,呂公巖幾塊巨石聳立遠望如一朵綻開的蓮花,所以人們又稱之為“蓮花石”,呂公巖上過去有數株的古鬆,每當旭日初昇朝暉斜射時,在望仙亭望呂公巖樹石之影,宛若一個披髮仙女,丰姿綽約,似幻似真,神話傳達室說,仙女每日出時必至聖水盆梳洗,因此,呂公巖又稱“仙人幻影”,乾隆皇帝的聖水盆詩:“將玉女洗頭時”即是指此而言。耶律楚材讀書堂:攀過呂公巖,沿山路而上就到了坐落花流水在讀書堂旁邊的碑廊,碑廊為東北最大的碑廊,於91年修建,92年峻工,廊長93米,建築面積445平方米,廊房內鑲嵌著東晉至宋七個朝代的49位書法家的117幅書帖,219塊碑刻,沿碑廊至讀書堂,殿內的元代臘像館,介紹宰相耶律楚材挑燈夜讀,奮筆疾書,輔佐太祖太宗,功高德厚的一和生。

萬年鬆:沿讀書常石階而下,到了一片寬闊的地帶,抬眼望見的高大的松樹便是萬年鬆,高二十餘米,樹幹圍長4米,據說是耶律倍親手所栽。清乾隆皇帝賜名“雲巢鬆”,並在樹幹上鑲有“雲巢鬆”三字的鐵牌,現已長入樹中,不復得見,此樹古鬆雄姿,千年不衰,因此通稱為“萬年鬆”。

建於1994年,原址處為正直鬆,高十八米,又稱“佛前一柱香”,後在94年5月的一場大雨中倒塌,後來景區用此樹建了這座正直空調機,此外正直亭也另有一個含義。那是我們錦州市的好書記張鳴岐同志,張鳴岐同志調任到我市後在94年7月錦州凌海市水泥廠的洪水中,被子洪水吐沒不幸犧牲,所以些亭的修建也是為了紀念張鳴岐同志。過正直亭,登幾級石階,我們便到了道貌岸然隱谷,道貌岸然隱谷,俗稱“大石棚”,乃天然形成的一個大石洞,石棚東西長43米,南北底寬10米,上寬20多米,可寬納5、6百人,“道隱谷”三字意為道德高尚的人在此隱居。此地相傳乃是遼太子東丹人皇王耶律倍隱居讀書之所。棚內左側為廟殿長工10米,寬5米,殿內塑有釋迦牟尼,觀世間和地藏王菩薩像,十八羅漢像,右側為胡仙,供奉胡二太爺,胡三太奶,從門口的匾額數量看來,這裡還是十分靈驗的,棚頂上還有朝氣隆四年錢學洙題寫的“天然幽谷”四個大字,以及唐代王維詩名“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石刻等等,情景相生,間趣盎然,道谷下有一高1.5米,直徑1米的石盆為聖水盆。現存物為後人所雕刻,據《金史》記載,聖水盆系金太祖破遼時,得奇石而軒之,以為紀念,民間則傳說:聖水盆是很久以前一個金馬駒馱來的,不管把什麼東西放進石盆裡,很快寶盆裡就會長滿,有一年,天旱無雨,山民就快渴死了,一個打柴青年發現在這個寶盆,無意中掉盆裡一滴水,很快就長滿一盆,他喝一口又甜又涼,沁人心脾,精神百倍。他立即找來村民,從寶盆取水做飯,再也不愁吃水了,這一奇聞很快傳到一個貪官的耳中,派來上百倍的官司兵要抬走,可任你有千斤力,寶盆像生根一樣,絲毫未動,貪官司無耐只好在材民的嘻聲中,垂頭喪氣地溜走,而寶盆至今,無論旱澇,總是清水盈盈,永無間斷,後來,乾隆皇帝從盛京祭祖國統一回來路過廣寧,遊粉大發,見此勝景,連聲稱讚:“這真是閭山一寶”!便欣然題寫了“聖水盆”三個大字,餘興未盡,還在旁邊寫了一首七言絕句“垂崖迸水落絲絲,冬不凝冰事匪奇,應為仙家修養法,將臨玉女沅頭時”!這首詩至今仍鑲有石刻儲存在大石棚東部山崖下,大石棚看過後,上臺階,我們就到達了觀音閣,明代風井:萬年鬆南側有一口寬不到一米,深6.5米的井,井中無水而有風故稱為“風井”。據傳:昔日井中風很大,從井底不斷上冒,若將草帽投入井裡,可被子風吹出井外,實際是井與其一側的桃花洞相通,洞中之風順山洞由井口吹出的緣故,桃花洞高1.5米,寬2米,長數百米,用花崗石條砌成,另一洞口在北部山峰下邊,內裡可通行人道隱谷的瀑布和聖水盆的流水就是從此洞門前一個暖泉中,註解淌下支的。現在並與洞中站已堵塞,不再通風,遊人至此,仍在井口徘徊觀賞,而桃花洞也無人云通行。

遼寧壯觀景點導遊詞 篇19

各位遊客朋友:你們好!歡迎大家到瀋陽市植物園來觀光遊覽!

特別是1998年11月百歲牡丹喜遷此園,這株牡丹的主人姓慄,名萬發、字作霖,遼陽縣劉二堡人氏,1889年他到洛陽會詩訪友因慕牡丹“花中君子、品格高潔”;又為慶賀長子出生欣然帶回此株牡丹植於小園殷勤培育,枝繁葉茂。1977年遷到甦家屯,至今已過百年,相傳五代,年年花開百餘朵,國色仙姿、雍容華貴。因為植物園是植物薈萃之地,更適宜這株名花生長,所以慄家第四代子孫把這株百年牡丹獻給植物園與全市人民共睹芳華。據記載百年牡丹在國內也非常罕見,瀋陽地區也僅此一株。

(大家往前看)前邊那一雕塑是盤古開天地。園內共建有如此古代雕塑9組,充分巨集揚了中華民族悠悠五千年的文明史;展示人類戰勝自然、征服自然的勇氣和決心。相傳宇宙未形成之前,盤古在一個形似雞卵的物體中,有一天西來後眼膽一片漆黑,一怒之下掄起大斧將雞卵劈開,輕而清的物體上升為天:重而濁的物體下沉為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他回長一丈,如此一萬八千年,天就極高、地就極低,所有日月星辰、風雲山水、田地草木都是在他死後由身體各部位變成的。

(大家請看這邊)這是女媧造人雕塑,盤古開天地後女媧來到人間,她被人間美景所感動,但又感到寂寞,便隨手挖了一塊泥,照自己的樣子捏起小人來,捏成的小人放到地上居然會走會說話,都喊她媽媽。因捏人的速度慢,她編了一條草繩,試著用繩子蘸泥漿、搶動繩子甩出的泥點變成了一個個的小人,她又教她們生兒育女、繁衍生息。這座雕塑用一雙手示女媧,也喻示勞動創造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