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北京導遊詞4篇大綱

欄目: 導遊詞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5.16K
本文目錄北京導遊詞北京中華民族園導遊詞北京天安門導遊詞有關天壇的導遊詞作文:北京天壇

最新有關北京胡同導遊詞

北京導遊詞4篇大綱

女士們、先生們:咱們今天下午的活動內容是逛衚衕和參觀四合院。衚衕和四合院是歷史上北京城的有機體,是組成社會的細胞,是老北京人休養生息、繁衍掙扎的地方,是北京城歷史演進的的有力見證。我們想真正地瞭解北京人的生活,就得鑽衚衕,串四合院。

為了使大家遊覽中增加情趣,現在利用乘車的時間,向大家介紹一些有關衚衕和四合院的知識。

(導遊員可利用適當的時間,向客人們總述或分段介紹下面的內容)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千萬不可小看北京的衚衕和四合院,更不能把它們看成是僅供人們棲身住宿的地方,如果聽我稍加講解,就可發現,原來北京的衚衕和四合院蘊藏著如此豐富的中華文化內涵!我先介紹一些有關“衚衕”的知識。

(衚衕一詞的由來)

北京城內的衚衕與繁華的大街比起來,確實有些不起眼,但是據專家們考證,明朝就有人對衚衕進行研究了,至今已有了五六百年的研究史。衚衕的寫法明朝與現在不同,是將“衚衕”二,分別夾在“行”的中間,如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出版的《京師五城坊巷?蘙集》中的“?蘙”二,就是典型的早期文獻證明。明朝人對這種寫法非常得意,說胡和同是“胡人大同”的意思,從表面上看具有“少數民族團結”的內涵,然而二都夾在“行”之間,就暗示著蒙古人(元朝統治者)早晚要走人的了。

歷代眾多的專家們曾從多角度對衚衕一詞進行考證,有的從音韻學角度,有的從形發展角度,有的從方言角度……最後較集中的成果認為衚衕一詞原是蒙古語。本世紀40年代出版的《北京地名志》載,在蒙古,比村稍大的部落就叫衚衕,也有專家說,衚衕是蒙古語中“浩特”的音譯。浩特即城鎮,包括衚衕。

原內蒙古大學副校長張清常先生的考證是較有說服力的。他認為衚衕是蒙古語“hottog”的音譯,是水井的意思,有人譯作“霍多”或“忽洞”,現在內蒙古仍有以此音命名的地方,如賽音忽洞(好井)、烏克忽洞(死井)、哈業忽洞(雙井)等。北京地區一向以水井為中心,分佈居民。

(衚衕一詞何時出現)

衚衕一詞既然來源於蒙古語,那麼蒙古人統治北京地區的元大都時期,這個詞有可能就出現了。果然,人們在元雜劇中發現了“衚衕”一詞。元代大戲曲家王實甫的《歌舞麗春室》雜劇中,就有“恰便以錦衚衕”的唱詞,在其他的元雜劇中也有類似發現,如“辭別了老母,俺串衚衕去了”(《孟母三移》)、“我家住在磚塔衚衕”(《沙門島張生煮海》)……戲中的磚塔衚衕即現在西四丁街南有座七級磚塔的那條衚衕。

既然元代才出現衚衕這個詞,而北京卻是一座具有 3000多年曆史的古城,人們可能會問,元代以前,北京地區的街巷叫什麼呢?回答很簡單的,那時的北京地區是按古代傳下來的舊制,叫做街、巷、坊、裡等。這一點從宣武區的地名中可得到證實。因為宣武區的歷史早於內城。換句話說是先有宣武區(古薊城),後有內城區(元大都),所以宣武區中現在叫衚衕的地名相對要少,而以坊、巷、裡、街等為地名的較多,如南橫街、白紙坊、華康裡、清泉巷等。

(有因可循的衚衕名稱)

一些外地朋友或外國客人對北京五花八門的衚衕名稱表示不可思議,耳朵眼、椅子背、豆芽菜、象鼻子坑、燜葫蘆罐、石老孃、王寡婦、大腳、臭皮等,都是衚衕名,令人不得要領,不如其他的大城市,如上海、天津等,用地名或事件作為該市地名,或稱道,或稱路,讓人一目瞭然。其實北京的地名也是有其內在聯絡的,只是沒引起人們的注意罷了。如果稍加分析,不難發現,北京的這些地名都與人們的生活或社會現象有關。之所以人們覺得它們如此五花八門、雜亂無章,主要是因為這些名稱出現的時間有先後,社會現象複雜造成的。總的來說,北京的這些衚衕名稱是自然形成的,並非出於行政命令,統一規劃,而且是源於生活。

(新城出現時,衚衕無名稱)

公元13世紀的1267~1285年,用18年的時間,在當時的遼、金舊城(今宣武區)東北方城外,建了一座新城,即現在北京市區的前身元大都城。《馬可波羅遊記》的作者是親臨元大都城的義大利人。他的遊記中說,大都城內街巷筆直,城門可以通過街道互相望見。大街的兩旁是房屋、商店。全城街巷規劃整齊,猶如一塊大棋盤……馬可波羅的記述應是較為客觀的。元大都的出現,不是改造的舊城,而是從零開始新建的,這樣便於實現人們的理想設計和建築規劃。新城市出現之後,街巷、建築完備了,為後來的北京城奠定了基礎,但是除大街主幹道的名稱之外,其他一些小支幹或衚衕的名稱並未隨之而來,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出現的。

(源於生活、自然形成的衚衕名稱)

新城出現了,衚衕建好了,但是人們最初住在裡面並不一定感到多愜意,由於沒有衚衕名稱,起碼串親訪友找起人來不方便,想告訴親友自己的住處,只能描述一番,或是用知名的人、醒目的建築為代表,代替自己的住址。如,“我家住在住著黃獸醫的那條衚衕裡 ”、“我家住在象喇叭口的那條衚衕裡”、“我家住在象馬杓的那條衚衕裡”、“我家住在有菜廠的那條衚衕裡”……久之,便出現了黃獸醫衚衕、喇叭口衚衕、馬杓衚衕、菜廠衚衕……衚衕、街巷名稱不僅是源於生活自然形成,而且是社會現象的反映,透過衚衕名稱還可瞭解到當時的社會。(衚衕名稱反映當時社會現象)

通過地名可知道許多當時的社會現象。舉個例子,大家可從中得到啟發,如可以斷定北京城內有許多佛教信徒,因為城內不僅廟宇多,而且以廟宇為地名的街巷就有80多處,如嵩祝寺衚衕、普度寺前、後巷等;北京城當時是一座典型的消費城市,沒有大工業,只有服務於人們生活的手工業作坊,如砂鍋劉衚衕、沈篦子衚衕、麻線衚衕、笤帚衚衕等都是為人們製作生活必需品的作坊;北京人講究吃,以食品為衚衕名稱就是見證,有麻花衚衕、麵茶衚衕、熟肉衚衕、炒豆衚衕等;封建社會的人對帽子很重視,反映到地名上的就有草帽衚衕、宗帽衚衕、巾帽衚衕、李紗帽衚衕、紗帽翅衚衕等;封建社會的衙署警衛駐防也反映到地名上,如分司廳衚衕、總鋪衚衕、察院衚衕、按院衚衕等;還有一些沒有產品,只提供服務的城市行業,也是當時社會的必然產物,反映到地名上有洗染業的魏染衚衕、以騸馬閹豬為業的騸馬張衚衕、管接生的石老孃衚衕、管殯葬的棺材衚衕、火匣子衚衕、槓房衚衕等……由此可見,衚衕名稱,也是社會學的一部分。

(社會變動舊地名不適應)

一般說來,地名一旦形成,人們口頭代代沿傳,便改動不易。有些地名自元代出現一直叫到現在也沒改變,如前面提到的磚塔衚衕、王府井西側的菜廠衚衕、鐘樓前面的沙拉衚衕等。沙拉是蒙古語珊瑚的意思,清代曾音譯叫舒嚕,今仍叫沙拉。有些元代的地名或城門,明代就已改名了,可是一些老人仍叫舊名,如元代的齊化門、平側門、順承門,明代已改名為朝陽門、阜成門、宣武門,一直到北京解放前還叫著舊名稱,可見其生命力之大。

隨著社會的發展,舊事物總是要更新的,地名也不例外。有些原因,地名非改不可,促使改變地名的首先是社會原因。19八國聯軍進京使許多建築不存在了,事後出現新建築、新街巷,改變了原來的佈局,只好改名;封建王朝被推翻後,帝制改成民國,而且出現了新的政府機關,於是有300多條街巷改了名,如張皇親衚衕改為尚勤衚衕,石大人衚衕改為外交部街等,1966年,全國人民面臨一場大災難,街巷名稱亦是“四舊”之一,自然在“橫掃”之例,要在街巷名稱上“打出一個紅彤彤的世界來”,於是出現了紅日路(北新橋)、紅雲路(新街口)、紅旗路(崇內大街)、東方紅路出現了三條。用總路線路、大躍進路、人民公社路等取代了原來的所謂有封建烙印的街巷名稱。老北京中的舊衚衕一律改為什麼紅心裡、永紅衚衕、紅衛衚衕等等,加上了紅就成了革命地名,連很小的耳朵眼衚衕也改成了“紅到底”衚衕……

還有一個需要改名的原因,就是重名問題。衚衕名稱既然是自然形成的,難免有“不約而同”之處。據 1944年出版的《北京地名志》記載,北京有扁擔衚衕16條,井兒衚衕14條,花枝衚衕11條,口袋衚衕11條,箭桿衚衕7條,堂子衚衕7條等等,北京城區重名的衚衕有600多條。重名問題,在舊社會時矛盾不太明顯。那時人口少,居民不大搬家,有的房屋一住就是一輩子,甚至幾輩子,找人還算方便。新中國成立後就不成了,本市與外界聯絡劇增,外地人口進京者成為洪流,找人、辦事、通訊,都因地名相同而產生極大的不便,必須加以科學的歸納,整理和改動。

改名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魯迅先生說的“言不雅訓”,即聽起來不好聽。有些衚衕在取名初期可能由於某些原因形成了地名。久之,情況發生了變化,再聽起來就不雅了,如褲襠衚衕、母豬衚衕、燜葫蘆罐、屎克螂衚衕、狗尾巴衚衕等等。這些不雅的衚衕名稱,老百姓有改名的要求。

(拉香蓋臭諧音改名)

地名如何改動是一個科學問題。有些地名既然非改不可,就必須用科學的態度來對待。經過歷史檢驗實踐證明,改動地名的原則是態度慎重、群眾接受、尊重歷史,拉香蓋臭、利用諧音。

“ 文化大革命”期間,草率行事,用行政命令手段把少數人的意願強加於人,也是行不通的。例如東城交道口南大街西側有橫排並列的菊兒衚衕、秦老胡同、前、後圓恩寺、棉花衚衕等9條衚衕,“文化大革命”期間一道命令舊名全部取消,改為由南向北排的“大躍進一至九條”。人們尚未習慣,又一道命令改為由北南排的“交南一至九條”。改名不採取慎重態度,群眾不能接受,現在又恢復了舊名,廣大群眾又感到方便了。

用諧音改動舊地名是個很好的辦法。因為舊社會老百姓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大多靠口頭流傳地名,用諧音改變舊名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時結合“拉香蓋臭”的原則,是極為成功的舉措。如母豬衚衕改為墨竹衚衕;褲襠衚衕改為庫藏衚衕;狗尾(音yi)巴衚衕改為高義伯衚衕;燜葫蘆罐改為蒙福祿館;屎克螂衚衕改為時刻亮衚衕;大腳、小腳衚衕改為達教、曉教衚衕;張禿子衚衕改為長圖治衚衕等等。有些衚衕舊名不一定臭,只是其含義不盡人意,如吊打衚衕,因為誰也不願意讓人吊起來打一頓,故也用上述原則改為孝達衚衕……

(北京的衚衕知多少?)

通過地名研究,知道了北京地名的複雜性。北京的衚衕到底有多少呢?這又是一個不好回答的問題,因為衚衕的數目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老北京人曾說,“北京的衚衕大的三百六,小的賽牛毛”。這種說法中的大衚衕三百六,其根據可能是指《析津志》中所載元代的“ 火巷”三百八十四條而言,至於“賽牛毛”肯定是數不清的意思了。經過諸多專家的考證,目前已有了一個大約的估數和比例。元代按《析津志》記載,大都城內有火巷和衚衕共400多條;

明代按張爵的《京師五城坊衚衕集》記載,北京城內有街巷1170條,其中胡同459條;

清代按朱一新的《京師坊巷志稿》記載,北京城內有街巷條左右,其中胡同960多條;

民國時期,按觀光局在《北京指南》上公佈的北京內外城,共有街巷2500條左右;

新中國成立初期,按《北京導遊基礎》記載,當時北京有街巷2550條條;

1987年出版的《實用北京街巷指南》中公佈北京市區及近郊區有街巷3600條;

1989年,張清常先生統計,在《再說衚衕》一文中公佈,說北京失去和郊區共有街巷6029條,其中胡同1320條。

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城發展突飛猛進,市區擴大了,原先的市區僅以城牆為界(現在的二環路),如今的4個城區比原來大了約三分之一。新建的居民區多稱“裡”,這是中國先秦時就用的居民點的稱謂,一般不再用巷和衚衕,而在“裡”內又加用“條”。可見,就北京而言,衚衕的名稱增加的可能性不大了,但是它的影響卻不容忽視,因為它的歷史源遠流長。現在研究它的專家大有人在,而且有許多專著問世,如《衚衕及其他》、《北京的大街小巷》、《北京地名漫談》、《北京街巷地名趣談》、《北京街巷衚衕漫談》、《北京市街巷名稱錄》、《實用北京街巷指南》等等。

通過上述的講解,大家對北京的街巷衚衕有了一些瞭解。組成這些街巷衚衕的基本單位是建築和民宅。老北京的住宅是四合院。四合院有其獨特格局和等級。

(城市的平面結構限定了四合院的格局)

中國的四合院式的建築,據文記載,至遲漢代已趨於完善,唐宋時期廣為流行,不過北京的標準四合院卻是始於12世紀的元大都時期。按《北京導遊基礎》介紹,新建的城市之內按設計規制有大街、小街、火巷、主幹道和派生小道(衚衕)等,並按貴戚、功臣、貲高(富戶)、居職(官員)的等級分配土地。百姓們須等“人物”們把好地佔畢之後,方可“作室”。當時規定以8畝地為一份,全城規劃出50大塊,為居住區的50坊。每大塊內分若干小塊,作為房基地。城市主幹道多以南北走向為多,所以派生出來的衚衕都是東西走向的。小街與小街之間的70多米的跨度中分佈著各種型別的四合院。一般四合院的宅院從北朝南,街門開在全宅院的東南角。幾進院落之後,在另一條小街的路南,即為本宅的後門。如果是中小型宅院,路南也為正門,但其方位在全宅院的西北角。宅內的“正房”仍是坐北朝南。具體形式和格局,等一會兒參觀時再介紹。

(四合院是封建家庭的安樂窩)

四合院封閉性強,關起街門便與外世隔絕,極適合一個家庭生活。院內的房室結構與庭院空間相結合,使居住者在有限之地內,卻有空間擴大的感覺,而且在設計上符合“前堂後寢”的禮制。四合院內的房子有正房、廂房、耳房、倒座房的分別,極適合一個家族中的尊卑長幼等級住房。家庭之外的僕役人等的住房各得其所,主人招呼遠近適宜非常方便。庭院內多植樹木、花卉、葡萄架、藤蘿架等,花木扶疏,令居者賞心悅目。這種格局,在有尊卑之分的封建時代,對家族來說稱得上是一種享受。

咱們的旅遊車就要到北海後門了。下汽車之後,換乘人力三輪車,在串衚衕、看景觀、參觀四合院的過程中,大家可充分體會北京人的市井生活。

(以北海後門為串衚衕的起點)

女士們、先生們,咱們現在走的三條相連的弧形小街叫三座橋衚衕、龍頭井街和柳蔭街。這幾條衚衕中蘊藏著北京歷史的豐富內涵。

800 年前的元大都時期,現在的前海和後海是連在一起的牛角灣形的大水域,稱積水潭,是南方來船的水運碼頭。在前後海之間,有一條弧形的月牙河相聯。水域圍成的丘陵地帶景緻頗佳,逐漸建築增多形成風景區。月牙河上有月橋、板橋、清水橋,俗稱三座橋。後來水域縮小,月河不見,形成街巷,就是我們剛才走過的三座橋衚衕。

與三座橋衚衕相連線的弧形斜街叫龍頭井街。據說原來街內有一眼水井叫人頭井,一年大旱,滴水如金,但人頭井中之水卻一直很旺。有人見井中有龍頭晃動。訊息傳開,街南的原來香火不盛的古廟,改祀龍王,一下子香火大盛起來,人頭井也改叫龍頭井。有人問井中真有龍頭嗎?有!只不過不是活動的龍頭,而是廟殿頂上的鴟吻倒映在水裡,隨著水紋的波動,形成龍頭而已。古廟現已無存,據說街口的古槐就是當初古剎的遺物。

與龍頭井街北口相接的叫柳蔭街。這條街名是新中國建國之後才出現的。這裡原是月牙河的一段河道,由於風景優美,歷史上許多達官顯貴在這裡營建居室別墅。有的雖然現已無存,但文獻中的記載頗為詳細。

北京中華民族園導遊詞北京導遊詞(2) | 返回目錄

中華民族園坐落在北京中軸線北端亞運村西南。1994年6月18日正式向遊人開放

北京中華民族園是京城第一座大型民族文化基地。該園建設旨在展示民族文化傳統,增強國民愛我中華的民族意識,促進青少年對民族文化的認知。同時,也在首都為各民族提供一個面向全國和世界的永久性視窗。

全園佔地約45公頃,分南北兩園。目前試開放的北園佔地約 20公頃,園內建有民族村寨36個,還有民族博物館、民族展覽館、雕塑廣場以及若干自然景觀。北園內有民族村寨16個,建有國內最大的鑄鐵望以及模擬的熱帶榕林、水中溶洞、土林、盤龍瀑布、阿里山神木和滄源巖畫等。少數民族村寨均採用1:1的比例,亭樓屋寨依山傍水錯落有致,按少數民族風格,真實再現出各個民族的文化遺存。

整個公園集民族建築、文化展示、歌舞表演、體育競技為一體,是一座露天的少數民族人文博物館。10多支民族表演隊活躍在各個村寨中,進行吹笙、對歌、彈琴、紡紗、蠟染等表演,構成一幅獨特的民族風情畫。

北京中華民族園的建成,使京城又多了一處別具特色的公園,從而它也成為北京旅遊的一個新景點、新熱點。許多外國首腦、貴賓和專家,都稱讚北京中華民族園正在成為“中華民族活的大百科博物館”。現在的民族園月月推出新活動,園內設施不斷完善。

北京天安門導遊詞北京導遊詞(3) | 返回目錄

各位遊客們,我們現在來到的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廣場,天安門廣場,面積達到了44萬平方米,而且北京在世界上的地理位置就是以廣場的經緯度(東經:116°23′17′,北緯:39°54′27′)來確定的。它坐落在北京市中心,一直注視著北京自古至今的歷史變革。在明代,這裡曾叫做承天門廣場,出現了t型廣場,當然,現在已經沒有了。清代的時候才改為現在的天安門廣場。在辛亥革命以後,天安門廣場成了最好的群眾運動集結地,著名的五四運動,一二九學生運動等等就是在這裡發生的。而在這裡最著名的事件,相信大家一定知道,那就是在1949.10.1的開國大典,當時這裡聚集了30萬人,共同來慶祝新中國的成立。解放以後,將t型廣場拆除,建了人民英雄紀念碑,人民大會堂和歷史博物館,革命博物館等大型建築。而在76年,毛主席去世後,在原來中華門的位置上建立起了毛主席紀念堂,從而形成了廣場今天的建築格局。而在國慶50週年的時候,天安門廣場經歷了一系列的整修,使廣場更加美麗壯觀整潔。各位一定很嚮往我所描述的天安門廣場,沒有關係,在接下來的遊覽過程,我將向大家一一介紹。

明代永樂年間,這裡叫做承天門,只是一個木牌坊,取“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可是明代的時候被燒燬了,後來修建了面闊九間,進深五間的城樓,真正體現了帝王的xx之尊。但是明朝末年,又被毀了。而在清順治年間,重修城樓以後,改名為天安門,將另外的三個皇城門兒都改名為帶安的,將故宮三大殿都改名為帶和的,體現了內和外安的美好願望。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看的城樓,它由城基、城臺、城樓三個部分組成。基座是漢白玉須彌座,這是我國古代最高等級的基座,高1.59米。城臺高14.6米。而城樓重簷歇山頂,這也是當時殿宇屋頂的最高等級。整座建築高33.7米,在70年重修後,升高了一米。

這座建築等級非常高的城樓,它的作用也同樣非常重要。明清時候,凡是遇到國家大典,都要在城樓上舉行“金鳳頒詔”的儀式,(就是頒詔時,在城樓正中堞口設宣詔臺。宣詔後,用黃絲線機上一隻木雕金鳳,金鳳口中銜著詔書順牆而下,禮部官員用朵雲盤接住,然後放入龍亭,頌到禮部,隨後頒佈天下。)而且每當皇帝出宮祭祀的時候,這裡是必經之路。對於新中國最重要的時刻也是這裡產生的,毛主席就是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告新中國成立,並且親自生氣了新中國第一面五星紅旗。在城樓上掛的毛主席畫像,在每年國慶之前都要更換一次。

在天安門城樓前面的這一條河,被稱為金水河。那這裡為什麼被稱為金水河呢?因為這條河是從北京的西北方向被引過來的,而在陰陽五行中,西屬金,北屬水,所以這條河命名為金水河,而河上的7座漢白玉橋,就是金水橋。其中最旁邊的這兩座橋叫做公生橋,分別對應著太廟和社稷壇,也就是現在的勞動人民文化宮和中山公園。而中間的這座是御路橋,是皇帝皇后專用的,它旁邊的兩座是皇族橋,供宗室王公行走,在旁邊的兩座是品級橋,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員才可以通過。

在金水橋前面,左右各有一個石獅子。左邊的是雄師,右邊的是雌獅。我們是如何分出雌雄的呢?因為雄師腳踩的是繡球,而雌獅則是幼獅。現在為了保護文物,這對獅子已經被圍欄保護起來了。在天安門前後各有一對華表,其實華表的原名叫做誹謗木,是皇帝為了表示自己能夠採納意見和接受意見而設立的,逐漸演變成了今天的華表。它的頂端的異獸叫做吼,北華表上的叫做望君出,意思是為了讓皇帝出宮體察民情 ,而南端的 則叫望君歸,意思是皇帝不要留戀宮外的花花世界,應該及時回宮處理政務。

現在請大家向後轉,在我們身後,就是天安門廣場。在明清時候,這裡是成t型的,中間是南北走向的御路,在御路兩側,建有千步廊,兩邊都有廊房110間,到了長安街南側,在隨著紅牆向東西兩側延伸,有廊房34間,所以千步廊共有228間廊房。而在御路的最南端明代時是大明門,清朝則改為大清門;東西兩側的門分別是長安左門和長安右門,也分別稱為龍門和虎門,因為在科考之後,黃榜在長安左門公佈,考中的進士要從這裡進入皇城,所以稱之為龍門,而虎門的來由則是每年霜降以後,朝廷都要對犯人進行審查,而審定的犯人則被帶出長安右門,等於落入虎口,所以稱為虎門。而訂立這些,都是與五行有關。

在我國古代,有文東武西之說,所以在千步廊東西兩側就是五府六部的所在地。在廣場東側,現在的歷史博物館一帶,基本上都是中央文職機關,而西側,也就是人民大會堂一帶,則是五軍都督府和特務機構錦衣衛。為了方便這些官員進入皇城,所以就在龍門虎門外各建了一道南北走向的大門,東公生門和西公生門。

現在我們已經看不到那時候的痕跡了,取而代之的是更有歷史意義和政治特色的現代化建築。

在廣場西側,是人民大會堂。它於1958年10月動工,歷時一年,在59年國慶節前就完工了,佔地面積17.18萬平方米。整座建築像一個“山”,中央最高處是46.5米,是整個天安門廣場中的最高建築。大會堂分為三個部分:中央是萬人大禮堂,總面積達36000平方米,有席坐一萬個,禮堂頂部有巨大的紅五角星,放出70到光芒,整個穹頂的裝飾佈局不僅很壯麗,而且還象徵著萬民一心,團結在黨中央周圍;北部是宴會廳,總面積7000多平方米是我國最大的宴會廳;南部則是人大辦公樓,這裡包括全國37各省市自治區直轄市特區格局特色的會議廳,例如重慶廳,香港廳等等。

在廣場東北部是中國革命博物館,61年7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主要展品是五四以來的革命資料,而周恩來同志紀念館爺在博物館中,展品內容極為豐富。廣場東南部是中國歷史博物館,它的前身是北京歷史博物館,在26年改為國立歷史博物館,過了4年,改為中央研究院北平歷史博物館,而在34年4月,這裡又改為中央博物館籌備處、北平歷史博物館。它的展品內容是從奴隸制社會夏商周直到清王朝滅亡數千年曆史的文物,貨幣,圖畫等30多萬件,分朝代展出。

正對著天安門城樓的是人民英雄紀念碑。根據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決議,在天安門廣場修建了人民英雄紀念碑,向全國徵集了240多幅設計方案,選出了3個方案,最後決定以樑思成的設計方案為主,在綜合其他三個方案,融為一體。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紀念碑。52.8.1正式興建,在58.4建成,5.1隆重揭幕。重達百噸的碑芯巨石是由青島運來北京的,經過一系列的加工雕琢後,成品高14.7米,寬2.9米,厚1米,重60噸,碑身有413塊花崗岩組成。而石碑基座是由17000多塊花崗岩和漢白玉組成,面積為3000多平方米。

紀念碑的正面向著天安門,刻有鎦金板鑲嵌,毛主席親筆書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背面則是由毛主席起草,周總理書寫的的碑文(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碑座四周共有8幅浮雕,高2米,總長40.68米。從東面起,由歷史順序排列,依次是:虎門銷煙,今田起義,武昌運動,五四運動,五卅運動,南昌起義,抗日戰爭,勝利渡江。在勝利渡江的兩旁,還有兩幅裝飾性的圖案,內容是:支援前線和歡迎人民解放軍。全部浮雕共有180個人物。

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南邊,就是毛主席紀念堂。紀念堂在1976.11.24動工興建,僅用了六個月,就全部建成。於毛主席去世一週年時正式開放。在紀念堂北門前有東西兩組泥塑,都以革命史詩為內容。主體建築南門則是以繼承毛主席遺志、各族人民顯示出無比信心為內容的。南門外的30面紅旗,代表了我國三十各省市自治區。紀念堂的臺基四周是用來自大渡河畔的棗紅色花崗岩砌起,基石周圍砌進了來自珠穆朗瑪峰的石頭和澆灌了臺灣海峽的水。整個紀念堂主體建築由三個部分組成:一進入碑大廳,迎面有三米高的毛主席塑像,這裡市舉行紀念活動的地方;從北大廳南側的金絲楠木大門進去,就是瞻仰廳,毛主席的遺體就安放在這裡;瞻仰廳的南側是南大廳,毛主席的《滿江紅》詩詞鐫刻於這裡。三個大廳的東西兩側,有休息廳和老革命家紀念室,現在信增了鄧小平和陳雲同志的紀念室。

在毛主席紀念堂後面,就是內城的正門——正陽門。在過去,正陽門就是全國最高的建築,取意:聖主當陽、日至中天,萬國瞻仰的意思。現在這裡是北京所剩的唯一儲存完整的城樓和箭樓。

在明清時代,西城和南城市民來往的交通樞紐是棋盤街,現在位置大概在毛主席紀念堂和正陽門城樓之間的廣場上。

其實天安門廣場還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景觀,那就是升旗和降旗儀式,每天都會有數以萬計的人來觀看儀式。我國國旗圖案的設計者是曾聯鬆,第一面國旗製作者是國營永茂實業公司的宋樹信,這面特大的國旗長5米多,寬3米多,在開國大典上,毛主席親手升起了這面象徵新中國誕生的國旗。

天安門廣場原來的旗杆基座是封閉的,升降旗不方便,而且裝置已經陳舊,所以在1991.2.25改建新基座,同時改建旗杆。新基座平面為三層,第一層是漢白玉製成,四周都有出入通道,第二層是紅褐色花崗岩,象徵人民江山萬代紅,第三層是綠化帶,象徵社會主義祖國欣欣向榮,另外,四周是56個金黃色銅製的隔離墩,象徵著56個民族手拉手、心連心團結在國旗下。

新的旗杆是首鋼製造的無縫鋼管制成,分4節,重7噸,高32.6米,20年不會鏽蝕。

在每旬的第一天或者國家重要慶典,都要舉行節日升降旗儀式,其他日子也要舉行平時升降旗儀式。每天升旗的時間以日出為準,降旗則是以日落為準,要奏國歌,節日的時候是軍樂隊現場演奏,而平時則是放錄音。如果各位有興趣,也可以在方便的情況下來觀看這一重要景觀。

有關天壇的導遊詞作文:北京天壇北京導遊詞(4) | 返回目錄

有關天壇的導遊詞作文:北京天壇

各位遊客,大家好!今天我們要參觀的是以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壇。

天壇是明朝永樂皇帝建成的祭天聖殿,主建築是大祀殿,也就是今天的祈年殿。天壇有外壇牆和內壇牆,北圓南方,寓意天圓地方。乾隆年間,將大祀殿改為現在祈年殿,將屋頂改為藍色的琉璃瓦,形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築群。

這一祭天聖地,在1860年遭遇了英法聯軍的洗劫,19又遭到了八國聯軍的蹂躪,新中國成立以後,這裡成了著名的旅遊景點,還有很多健身的人們。

現在就讓我們沿著當年皇帝登壇的線路開始遊覽。

現在我們是沿著天壇建築的中軸線在向南行進,將要看到的就是古代皇帝祭天的圜丘壇。圜丘壇有兩道圍護牆,外方內圓,符合天圓地方的說法。每道牆都有四組門,門的大小都不一樣,這是因為中門是皇帝專用的,所以高大,皇帝只能從左側的進入;而其他的官員只能從右邊最小的門通過。來到圜丘壇下,我們馬上就要開始登壇了,不過要請您留心數一數,每一層壇面有多少臺階。到了最高層,大家都會發現,壇上所有的階數,都是九或九的倍數。這些難道都是巧合麼?當然不是,因為古人認為九的極陽數。所以工匠們變用這個數來賦予圜丘壇的“崇高”之意。

謝謝你們來北京天壇,歡迎下次再來啦!

Tags:導遊詞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