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黃帝陵的導遊詞(精選11篇)

欄目: 導遊詞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1.65W

黃帝陵的導遊詞 篇1

黃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軒轅氏的陵墓,位於黃陵縣城北橋山。1961年,國務院將黃帝陵公佈為全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號稱“天下第一陵”。黃帝陵墓之前的“黃帝陵”三個大字為蔣介石所提。 黃帝陵古稱“橋陵”,為中國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黃帝的場所。據記載,最早舉行祭祀黃帝始於公元前442年。 陵區景點包括:天下第一陵、軒轅橋、陵墓區、軒轅廟、黃帝手植柏、誠心亭、掛甲柏等。

黃帝陵的導遊詞(精選11篇)

喬山山體渾厚,氣勢雄偉,山下有沮水環繞。山上有千年古柏,四季常青,鬱鬱蔥蔥。整個陵區巨集大磅礴。 天下第一陵陵墓封土高3,6米,周長48米,環冢砌以青磚花牆,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橋山龍馭”,意為黃帝“馭龍昇天”之處。在前為一祭亭,歇山頂,飛簷起翹,氣宇軒昂。 亭內立有郭沫若手書“黃帝陵”碑石。陵園區周圍設定紅牆圍護,東南側面為櫺星門,兩側有仿製的漢代石闕。

陵前正南,陵園圍牆以外是土築高臺,即“漢武仙台”。《史記•封禪書》載:“漢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還祭黃帝冢橋山。”漢武仙台,即漢武帝祭祀黃帝所築,臺高20餘米,現已用塊石砌築並建有登臺石階及雲板,護欄等。 黃帝廟前區氣勢恢巨集,面積約10000平方米的入口廣場的地面。選用5000塊大型河卵石鋪砌,象徵中華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

黃帝手植柏位於陝西省中部黃陵縣軒轅廟院內,高20餘米,胸徑11米,蒼勁挺拔,冠蓋蔽空,葉子四季不衰,層層密密,像個巨大的綠傘。相傳它為軒轅黃帝親手所植,距今5000多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樹。當地有民諺:七摟八揸半,圪裡圪墶不上算。謂七人合抱猶不圍。

黃帝陵的導遊詞 篇2

黃帝陵相傳是中華民族的始祖玄遠黃帝的陵園,它位於黃陵縣城北的橋山頂上。黃帝是我國原始社會末期一位偉大的部落首領,是開創中華民族文明的祖先。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車弓矢。他的妻子能養蠶,其史官倉頡創造了文字,其臣大撓創造了干支曆法,其樂官伶倫製作了樂器。我國後來能巍然屹立於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列,這與黃帝的赫赫殊勳是分不開的。

黃帝還以他懲罰邪惡,首次統一中華民族的偉績而載入史冊。據說黃帝活了118歲。有一次,在他出巡河南期間,突然晴天一聲霹靂,一條黃龍自天而降。它對黃帝說:“你的使命已經完成,請你和我一起歸天吧。”黃帝自知天命難違,便上了龍背。當黃龍飛越陝西橋山時,黃帝請求下駕安撫臣民。黎民百姓聞訊從四面八方趕來,個個痛哭流涕。在黃龍的再三催促下,黃帝又跨上了龍背,人們拽住黃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黃龍帶走了黃帝之後,只剩下了黃帝的衣冠了。人們把黃帝的衣冠葬於橋山,起冢為陵。這就是傳說中的黃帝陵的由來。但是也有人說,黃帝死後就安葬在橋山。

黃帝陵區約4平方公里,山水環抱,林木蔥鬱。參觀者到達橋山山頂,首先看見路立的一塊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馬”。陵前有一座祭亭,亭中央立一高大石碑,碑上刻有“黃帝陵”3個大字。祭亭後面又有一塊石碑,上書“橋山龍馭”4字。再後面便是黃帝陵。黃帝陵位於山頂正中,面向南,陵冢高約4米,周長約50米,陵前40米處有一約20米高臺,其旁一石碑上書有“漢武仙台”四字。此臺系公元前120xx年,漢武帝劉徹巡遊朔方歸來時,祭奠黃帝,祈仙求神時所築。

黃陵下的軒轅廟裡面尚有一些建築、古柏和石碑等文物。跨進廟門,左邊有一棵巨大的柏樹。相傳此柏為黃帝親手所植,故稱“黃帝手植柏”,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了。廟門北有一過廳和一碑亭,碑亭裡陳放著47塊石碑。最北邊坐落著大殿,大殿前還有一株高大的古柏,叫“掛甲柏”。據傳,這是漢武帝掛金甲印烙所致。大殿雄偉壯麗,門額上懸掛有“人文初祖”四字大匾。大殿中間有富麗堂皇的黃帝牌位,其周圍殿牆下還有一些陳列品。

黃帝陵的導遊詞 篇3

黃帝陵,號稱“中華第一陵”。從西安到黃帝陵大約需要4個半小時左右,沿途路過於右任的故鄉三原縣、“藥王”孫思邈的故鄉銅川市,以及在中國共產黨黨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洛川會議”的召開地洛川。洛川的蘋果也是天下聞名的。為了讓你們對黃帝陵有一個深刻的瞭解,我先給你們介紹一下我們申華民族的始祖黃帝。

黃帝,是距今5000年左右的原始社會末期的一位傑出的部落聯盟領袖。據古籍記載,黃帝為少典之子,姓公孫,因長於姬水,又姓姬。封於有熊,號有熊氏。曾居於軒轅之丘,又號軒轅。因崇尚土德,土色黃,所以又稱為“黃帝”。

在原始社會後期,黃河中游地區生活著兩大部族黃帝部族和炎帝部族。東部生活著東夷太昊部族,南方生活著苗蠻蚩尤部族。為了爭奪中原地區,蚩尤率領以九黎部落為核心的苗蠻部族大舉進攻炎帝部族,炎帝因戰敗求助黃帝。黃帝與炎帝聯合,與蚩尤在涿鹿(今河北涿州)展開決戰,蚩尤戰敗並被擒殺。接著,黃帝與炎帝兩部又為逐鹿中原而兵戎相見,在今河北阪泉境內展開對決。結果以炎帝戰敗融入黃帝部族而告結束。至此,炎黃兩部落融為一體,併成為後來華夏族的主體,因此中華後裔都稱自已為“炎黃子孫,華夏兒女”。之後,黃帝開始了統一華夏的戰爭,“五十二戰而天下鹹服”,黃帝被尊為天下共主。

傳說中,黃帝不但是一位英雄的領袖人物,而且也是智慧的化身。人們把許多發明創造都歸功於黃帝或黃帝的妻子、臣下。如造舟車、製衣冠、務蠶桑、創醫學、定音律、造文字、布五穀、燒彩陶及政治生活中的典章制度、風俗習慣中的婚喪禮儀等,後人以黃帝時代作為中華民族邁人文明社會的開始,所以,黃帝被尊為“人文初祖”。

說到黃帝的貢獻,就不得不提《黃帝內經》。在5000年前,黃帝就寫下了人類第一部中醫中藥著作《祝由科》(祝由,古代治病方法之一,以祝禱方法治療疾病,即祝說病由,不勞針石)。當地群眾對它的評價是:“家有祝由科,害病不吃藥。”黃帝的這部醫學著作是怎樣寫成的呢?黃帝時期,人們生活在極端艱苦的環境中。生活資料十分缺乏,經常遭受野獸的傷害和烈火、洪水等自然災害的威脅。平時在打獵的過程中還不斷出現跌打損傷等事故。因此,因病傷而死的人越來越多。黃帝經常為此事愁得吃不下飯,睡不著覺。那時候,沒有人懂得用藥物治病,更不懂得預防。人一得病,只有聽天由命,誰也沒有辦法。有一次,黃帝帶領一支隊伍進山狩獵,一隻老虎突然向他們猛撲過來,黃帝急忙拉弓向老虎射了一箭。由於沒有射中要害,箭頭從虎背穿皮而過,受傷的老虎逃走了。幾天後,有人發現它在一片樹林裡專門尋找一種長葉草吃,而且邊吃邊用舌頭舔背上的傷口。虎背上的傷口沒有血跡,也沒潰爛。黃帝聽到這個情況。立刻命人前去察看,並一再叮呼不許殺害老虎。察看人回來也說:“受傷的老虎吃了這種長葉草,傷口不但不流血,而且已慢慢癒合。”黃帝聽後,沉思一會兒,便派人把老虎吃的這種長葉草採集回來,專門給部落裡受傷流血的人吃。受傷流血的人吃了這種長葉草,果然收到止血止痛的效果。黃帝興奮地說:“看來,野獸有時比人還聰明。它們受傷後,知道吃草治傷,我們就不知道這個道理。”還有一次,黃帝手下馴養動物能手王亥在訓練一隻熊時,由於這隻熊不聽指揮,王亥一怒之下,失手將它的一隻後腿打斷。這時,有人主張將熊殺掉吃肉;有人卻說:“這是一隻母熊,留它一條命,也許還能生育小熊呢!”王亥按後一種意見,把這隻斷腿的母熊放了。這隻母熊一蹎一跛地鑽進了樹林,不料又被幾個獵人發現。其中一個獵人正準備用箭射它,忽然看到這隻熊的一條後腿吊著,正在樹林的草叢裡尋什麼。獵人便隱藏起來仔細觀看,原來這隻熊用前掌在草叢裡刨一種雪白的草根。每刨出一撮,先放在嘴裡嚼一陣,然後吐出來,再用前掌輕輕地敷在被打斷的後腿上。獵人感到非常奇怪,便沒有驚動這隻受傷的母熊,回去後把在樹林裡看到的情景報告給黃帝。黃帝聽後,又派人去樹林裡察看。誰知,去的人找了三天,也沒有發現這隻熊的蹤影。十幾天以後,當有人在另一片樹林裡發現這隻熊時,它的斷腿不知什麼時候長好了。一見獵人,就飛快地逃得無影無蹤了。人們把熊刨過的這種草根從地裡挖出來搗爛以後貼在損傷筋骨的人身上,結果都治癒了。黃帝從這兩件事上受到很大啟發。知道自然界有很多東西都可以用來治療疾病。於是他命雷公、歧伯二人,經常留意山川草木,蟲鳥魚獸,看它們如何生存。雷公、歧伯按照黃帝的吩咐,對自然界的飛禽走獸,草木花卉等,都詳細地加以觀察和記錄,進行研究和試驗,直到最後確認什麼東西能治什麼病為止,再由黃帝把它正式整理出來。這就是我國最早的《醫案》和《本草》。經過長時間的積累,中華民族第一部醫藥著作《祝由科》就這樣產生了。後世人在這部醫藥著作的基礎上去偽存真,不斷增補,逐漸形成了後來的《黃帝內經》。《黃帝內經》包括《素問》和《靈樞》兩大部分,各有文章81篇,內容非常廣泛。

黃帝陵的導遊詞 篇4

黃帝陵,素有天下第一陵的稱號,黃帝陵相傳是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園,它位於黃陵縣城北的橋山頂上。黃帝陵古稱“橋陵”,為中國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黃帝的場所。據記載,最早舉行祭祀黃帝始於公元前442年。自唐大曆五年(770年)建廟祀典以來,一直是歷代王朝舉行國家大祭的場所。黃帝是我國原始社會末期一位偉大的部落首領,是開創中華民族文明的祖先。我國後來能巍然屹立於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列,這與黃帝的赫赫殊勳是分不開的。

陵墓封土高3,6米,周長48米,環冢砌以青磚花牆,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橋山龍馭”,意為黃帝“馭龍昇天”之處。在前為一祭亭,歇山頂,飛簷起翹,氣宇軒昂。

亭內立有郭沫若手書“黃帝陵”碑石。陵園區周圍設定紅牆圍護,東南側面為櫺星門,兩側有仿製的漢代石闕。陵園區內地鋪著磚,顯得古樸典雅。黃帝廟前區氣勢恢巨集,面積約10000平方米的入口廣場的地面選用5000塊大型河卵石鋪砌,象徵中華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

每到清明時節,來自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常到這裡拜祭。

黃帝陵的導遊詞 篇5

黃帝陵相傳是中華民族的始祖玄遠黃帝的陵園,它位於黃陵縣城北的橋山頂上。黃帝是我國原始社會末期一位偉大的部落首領,是開創中華民族文明的祖先。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車弓矢。他的妻子能養蠶,其史官倉頡創造了文字,其臣大撓創造了干支曆法,其樂官伶倫製作了樂器。我國後來能巍然屹立於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列,這與黃帝的赫赫殊勳是分不開的。

黃帝還以他懲罰邪惡,首次統一中華民族的偉績而載入史冊。據說黃帝活了118歲。有一次,在他出巡河南期間,突然晴天一聲霹靂,一條黃龍自天而降。它對黃帝說:“你的使命已經完成,請你和我一起歸天吧。”黃帝自知天命難違,便上了龍背。當黃龍飛越陝西橋山時,黃帝請求下駕安撫臣民。黎民百姓聞訊從四面八方趕來,個個痛哭流涕。在黃龍的再三催促下,黃帝又跨上了龍背,人們拽住黃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黃龍帶走了黃帝之後,只剩下了黃帝的衣冠了。人們把黃帝的衣冠葬於橋山,起冢為陵。這就是傳說中的黃帝陵的由來。但是也有人說,黃帝死後就安葬在橋山。

黃帝陵區約4平方公里,山水環抱,林木蔥鬱。參觀者到達橋山山頂,首先看見路立的一塊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馬”。陵前有一座祭亭,亭中央立一高大石碑,碑上刻有“黃帝陵”3個大字。祭亭後面又有一塊石碑,上書“橋山龍馭”4字。再後面便是黃帝陵。黃帝陵位於山頂正中,面向南,陵冢高約4米,周長約50米,陵前40米處有一約20米高臺,其旁一石碑上書有“漢武仙台”四字。此臺系公元前120xx年,漢武帝劉徹巡遊朔方歸來時,祭奠黃帝,祈仙求神時所築。

黃陵下的軒轅廟裡面尚有一些建築、古柏和石碑等文物。跨進廟門,左邊有一棵巨大的柏樹。相傳此柏為黃帝親手所植,故稱“黃帝手植柏”,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了。廟門北有一過廳和一碑亭,碑亭裡陳放著47塊石碑。最北邊坐落著大殿,大殿前還有一株高大的古柏,叫“掛甲柏”。據傳,這是漢武帝掛金甲印烙所致。大殿雄偉壯麗,門額上懸掛有“人文初祖”四字大匾。大殿中間有富麗堂皇的黃帝牌位,其周圍殿牆下還有一些陳列品。

黃帝陵的導遊詞 篇6

黃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軒轅氏的陵墓,位於黃陵縣城北橋山。1961年,國務院將黃帝陵公佈為全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號稱“天下第一陵”。黃帝陵墓之前的“黃帝陵”三個大字為蔣介石所提。 黃帝陵古稱“橋陵”,為中國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黃帝的場所。據記載,最早舉行祭祀黃帝始於公元前442年。 陵區景點包括:天下第一陵、軒轅橋、陵墓區、軒轅廟、黃帝手植柏、誠心亭、掛甲柏等。

喬山山體渾厚,氣勢雄偉,山下有沮水環繞。山上有千年古柏,四季常青,鬱鬱蔥蔥。整個陵區巨集大磅礴。 天下第一陵陵墓封土高3,6米,周長48米,環冢砌以青磚花牆,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橋山龍馭”,意為黃帝“馭龍昇天”之處。在前為一祭亭,歇山頂,飛簷起翹,氣宇軒昂。 亭內立有郭沫若手書“黃帝陵”碑石。陵園區周圍設定紅牆圍護,東南側面為櫺星門,兩側有仿製的漢代石闕。

陵前正南,陵園圍牆以外是土築高臺,即“漢武仙台”。《史記•封禪書》載:“漢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還祭黃帝冢橋山。”漢武仙台,即漢武帝祭祀黃帝所築,臺高20餘米,現已用塊石砌築並建有登臺石階及雲板,護欄等。 黃帝廟前區氣勢恢巨集,面積約10000平方米的入口廣場的地面。選用5000塊大型河卵石鋪砌,象徵中華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

黃帝手植柏位於陝西省中部黃陵縣軒轅廟院內,高20餘米,胸徑11米,蒼勁挺拔,冠蓋蔽空,葉子四季不衰,層層密密,像個巨大的綠傘。相傳它為軒轅黃帝親手所植,距今5000多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樹。當地有民諺:七摟八揸半,圪裡圪墶不上算。謂七人合抱猶不圍。

黃帝陵的導遊詞 篇7

黃帝陵相傳是中華民族的始祖玄遠黃帝的陵園,它位於黃陵縣城北的橋山頂上。黃帝是我國原始社會末期一位偉大的部落首領,是開創中華民族文明的祖先。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車弓矢。他的妻子能養蠶,其史官倉頡創造了文字,其臣大撓創造了干支曆法,其樂官伶倫製作了樂器。我國後來能巍然屹立於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列,這與黃帝的赫赫殊勳是分不開的。

黃帝還以他懲罰邪惡,首次統一中華民族的偉績而載入史冊。據說黃帝活了118歲。有一次,在他出巡河南期間,突然晴天一聲霹靂,一條黃龍自天而降。它對黃帝說:“你的使命已經完成,請你和我一起歸天吧。”黃帝自知天命難違,便上了龍背。當黃龍飛越陝西橋山時,黃帝請求下駕安撫臣民。黎民百姓聞訊從四面八方趕來,個個痛哭流涕。在黃龍的再三催促下,黃帝又跨上了龍背,人們拽住黃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黃龍帶走了黃帝之後,只剩下了黃帝的衣冠了。人們把黃帝的衣冠葬於橋山,起冢為陵。這就是傳說中的黃帝陵的由來。但是也有人說,黃帝死後就安葬在橋山。

黃帝陵區約4平方公里,山水環抱,林木蔥鬱。參觀者到達橋山山頂,首先看見路立的一塊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馬”。陵前有一座祭亭,亭中央立一高大石碑,碑上刻有“黃帝陵”3個大字。祭亭後面又有一塊石碑,上書“橋山龍馭”4字。再後面便是黃帝陵。黃帝陵位於山頂正中,面向南,陵冢高約4米,周長約50米,陵前40米處有一約20米高臺,其旁一石碑上書有“漢武仙台”四字。此臺系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劉徹巡遊朔方歸來時,祭奠黃帝,祈仙求神時所築。

黃陵下的軒轅廟裡面尚有一些建築、古柏和石碑等文物。跨進廟門,左邊有一棵巨大的柏樹。相傳此柏為黃帝親手所植,故稱“黃帝手植柏”,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了。廟門北有一過廳和一碑亭,碑亭裡陳放著47塊石碑。最北邊坐落著大殿,大殿前還有一株高大的古柏,叫“掛甲柏”。據傳,這是漢武帝掛金甲印烙所致。大殿雄偉壯麗,門額上懸掛有“人文初祖”四字大匾。大殿中間有富麗堂皇的黃帝牌位,其周圍殿牆下還有一些陳列品。

黃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軒轅氏的陵墓,位於黃陵縣城北橋山。1961年,國務院將黃帝陵公佈為全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號稱“天下第一陵”。黃帝陵墓之前的“黃帝陵”三個大字為蔣介石所提。黃帝陵古稱“橋陵”,為中國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黃帝的場所。據記載,最早舉行祭祀黃帝始於公元前442年。陵區景點包括:天下第一陵、軒轅橋、陵墓區、軒轅廟、黃帝手植柏、誠心亭、掛甲柏等。

喬山山體渾厚,氣勢雄偉,山下有沮水環繞。山上有千年古柏,四季常青,鬱鬱蔥蔥。整個陵區巨集大磅礴。天下第一陵陵墓封土高3,6米,周長48米,環冢砌以青磚花牆,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橋山龍馭”,意為黃帝“馭龍昇天”之處。在前為一祭亭,歇山頂,飛簷起翹,氣宇軒昂。亭內立有郭沫若手書“黃帝陵”碑石。陵園區周圍設定紅牆圍護,東南側面為櫺星門,兩側有仿製的漢代石闕。

陵前正南,陵園圍牆以外是土築高臺,即“漢武仙台”。《史記?封禪書》載:“漢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還祭黃帝冢橋山。”漢武仙台,即漢武帝祭祀黃帝所築,臺高20餘米,現已用塊石砌築並建有登臺石階及雲板,護欄等。黃帝廟前區氣勢恢巨集,面積約10000平方米的入口廣場的地面。選用5000塊大型河卵石鋪砌,象徵中華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

黃帝手植柏位於陝西省中部黃陵縣軒轅廟院內,高20餘米,胸徑11米,蒼勁挺拔,冠蓋蔽空,葉子四季不衰,層層密密,像個巨大的綠傘。相傳它為軒轅黃帝親手所植,距今5000多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樹。當地有民諺:七摟八揸半,圪裡圪墶不上算。謂七人合抱猶不圍。

黃帝陵的導遊詞 篇8

黃帝陵相傳是中華民族的始祖玄遠黃帝的陵園,它位於黃陵縣城北的橋山頂上。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下面是小編幫你們整理的西安黃帝陵導遊詞,希望你們喜歡。

黃帝陵,號稱“中華第一陵”。從西安到黃帝陵大約需要4個半小時左右,沿途路過於右任的故鄉三原縣、“藥王”孫思邈的故鄉銅川市,以及在中國共產黨黨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洛川會議”的召開地洛川。洛川的蘋果也是天下聞名的。為了讓你們對黃帝陵有一個深刻的瞭解,我先給你們介紹一下我們申華民族的始祖黃帝。

黃帝,是距今5000年左右的原始社會末期的一位傑出的部落聯盟領袖。據古籍記載,黃帝為少典之子,姓公孫,因長於姬水,又姓姬。封於有熊,號有熊氏。曾居於軒轅之丘,又號軒轅。因崇尚土德,土色黃,所以又稱為“黃帝”。

在原始社會後期,黃河中游地區生活著兩大部族黃帝部族和炎帝部族。東部生活著東夷太昊部族,南方生活著苗蠻蚩尤部族。為了爭奪中原地區,蚩尤率領以九黎部落為核心的苗蠻部族大舉進攻炎帝部族,炎帝因戰敗求助黃帝。黃帝與炎帝聯合,與蚩尤在涿鹿(今河北涿州)展開決戰,蚩尤戰敗並被擒殺。接著,黃帝與炎帝兩部又為逐鹿中原而兵戎相見,在今河北阪泉境內展開對決。結果以炎帝戰敗融入黃帝部族而告結束。至此,炎黃兩部落融為一體,併成為後來華夏族的主體,因此中華後裔都稱自已為“炎黃子孫,華夏兒女”。之後,黃帝開始了統一華夏的戰爭,“五十二戰而天下鹹服”,黃帝被尊為天下共主。

傳說中,黃帝不但是一位英雄的領袖人物,而且也是智慧的化身。人們把許多發明創造都歸功於黃帝或黃帝的妻子、臣下。如造舟車、製衣冠、務蠶桑、創醫學、定音律、造文字、布五穀、燒彩陶及政治生活中的典章制度、風俗習慣中的婚喪禮儀等,後人以黃帝時代作為中華民族邁人文明社會的開始,所以,黃帝被尊為“人文初祖”。

黃帝陵的導遊詞 篇9

親愛的遊客朋友們,大家好!我們今天遊覽被譽為世界中華第一陵的---黃帝陵。我是你們本次旅遊的導遊,我姓蔣,也可以叫我蔣導。如果在旅遊中遇到了問題,大家可以向我提出,我會幫助大家。祝大家旅遊愉快!為了讓大家對黃帝陵有一個深刻的瞭解,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申華民族的始祖——黃帝。

黃帝,是距今5000年左右的原始社會末期的一位傑出的部落聯盟領袖。據古籍記載,黃帝為少典之子,姓公孫,因長於姬水,又姓姬。封於有熊,號有熊氏。曾居於軒轅之丘,又號軒轅。因崇尚土德,土色黃,所以又稱為“黃帝”。

傳說中,黃帝不但是一位英雄的領袖人物,而且也是智慧的化身。人們把許多發明創造都歸功於黃帝或他的妻子、臣下。如造舟車、製衣冠、務蠶桑、創醫學、定音律、造文字、布五穀、燒彩陶及政治生活中的典章制度、風俗習慣中的婚喪禮儀等,後人以黃帝時代作為中華民族邁人文明社會的開始,所以,黃帝被尊為“人文初祖”。

關於黃帝埋在哪裡?現在有很多說法。但是,從歷史資料的記載以及歷代政府的態度上看,大家馬上就要看到的黃帝陵就是黃帝百年後唯一的安寢之地。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明確說“黃帝崩,葬橋山”。而黃帝陵歷史上就稱為“橋陵”,1944年才改稱今名。在中國古代文獻記載中,黃帝是在黃陵縣的橋山騎龍昇天的,後人們將黃帝衣冠埋葬在這裡,起冢為陵,這就是黃帝陵的由來。另外,黃帝陵一帶被考古證明曾經是這一帶原始氏族的聚居地,出土的陶器和石器,帶有鮮明的仰韶文化的特徵。

黃帝陵位於陝西省黃陵縣,北距西安約180公里。黃陵縣原名中部縣,1944年經呈請原民國政府批准,更名為黃陵縣。1997年6月,黃帝陵被中宣部公佈為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

大家現在所處的位置是軒轅廣場。這裡是謁陵的起點。軒轅廣場的地面是用秦嶺天然河卵石鋪就而成的,共計5000塊,含義是代表著中華民族5000年的悠久歷史。眼前的池子叫印池,相傳是黃帝洗筆的地方。印池之水來自沮河。在古漢語中,沮通“祖”,故而沮河也被看成是祖先之河。夜晚來臨,這裡會出現“沮水月夜”的美麗景觀。

現在,我們所經過的這座橋叫軒轅橋。這座橋橫跨印池,為全花崗岩石材建造,被譽為“中國近代全石材第一橋”。軒轅橋北端通向廟院的龍尾道共有95級臺階,寓意黃帝“九五之尊”的崇高地位。拾級而上則是寬闊的廟前廣場,近年來的公祭活動大都在此舉行,現代傳媒已使它廣為人知。站到寬闊的廟前廣場,請大家再回頭看軒轅廣場,你一定會感受到一種“雄偉、莊嚴、肅穆、古樸”的恢弘氣勢。

拜祭黃帝,一般為“先祭廟,後謁陵”。軒轅廟坐落在沮水以北,坐北朝南、居高臨下、雄偉壯觀。請大家跟我走進這個神聖之地。這座祭祖黃帝的古老廟宇,相傳初建於漢代。原來在橋山西麓,宋代移至這裡。軒轅廟由四進院落構成,廟門為漢代建築風格,廡殿頂,白牆,黑琉璃瓦,高大巍峨,古樸大方。“軒轅廟”三個字是由蔣鼎文先生書寫的。跨入軒轅廟大門,左側有一株參天古柏映入眼簾。古柏枝幹蒼勁,蒼翠欲滴,冠如華蓋,鬱鬱蔥蔥。該樹樹齡已有約4700年,相傳為黃帝親手栽植,所以稱“黃帝手植柏”,1982年,英國林學專家羅皮爾等人在考察了世界27個國家之後來到我國,驚歎它是“世界柏樹之父”。1998年,該樹被第一批認定為“中華一百棵古樹名木”之列。

離開碑亭後,繼續向裡走,會看到左手邊有一塊一米見方的青石塊,石上刻著一副巨大

的黃帝腳印。該石出土於黃陵東南的郭窪。據說黃帝的腳印共有三副。一副在河南,一副在山東,一副就在黃陵,腳印石旁有柵欄圍護。據當地人講,如果有人隔著柵欄用硬幣投中大腳趾,就預示著大吉大利,萬事順意。

在軒轅殿前左側,有一株柏樹。樹幹斑痕密佈,縱橫成行,好似有斷釘在內。據傳,公元前l09年,漢武帝北征朔方歸來,祭黃帝陵時在此樹幹上釘釘子掛盔甲所致。所以叫“掛甲柏”,也叫“將軍柏”。每年清明節前,樹孔內還會溢位柏汁,凝結為珠,像淚珠一樣。清明節後,又恢復原樣,被人稱為“群柏之奇”。

現在,映人我們眼前的建築叫軒轅殿。大殿建於明代,門額上懸掛著原國民黨愛國將領程潛1938年所題的“人文初祖”四字大匾。

進入大殿,映人我們眼前的是半浮雕黃帝像。這尊民族始祖的聖像,是以東漢武樑祠廟的畫像石刻拓片為藍本,經國家文物局徵求有關專家的意見後批准,放大刻制而成。

軒轅廟北端坐落著20__年新建成的祭祖大殿,20__年清明首次以國家級禮儀公祭華夏始祖軒轅黃帝的儀式在這裡舉行,大殿整體建築秉承漢風唐韻,融古老傳統與新時代氣息為一體。殿前祭祖廣場均由花崗岩鋪裝而成,佔地1萬餘平方米,可同時容納5000行祭典活動。

好了,軒轅廟就參觀到這裡。下一步我們將登山,拜謁黃帝陵。

黃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冢,被稱為“天下第一陵”。1962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墓葬第一號”。陵家位於黃陵縣城北1公里的橋山上。

黃帝陵有一絕叫“橋山古柏”。不論您從哪個方向進人縣城,都可以看見面積5800畝的橋山,滿山翠柏,蔥鬱一片。目前,坐落在陝西省黃陵縣的“中華始祖”軒轅黃帝陵景區內共有柏樹8.1萬餘棵,樹齡在千年以上的古柏就達3萬餘棵,是我國最古老和儲存最完好的古柏群。這真是“古柏參天黃帝陵,蒼煙繚繞曉風輕。橋山徹底高聳翠,沮水纏腰萬載青”。這些古柏可都是無價之寶,因此,我國曆代政府都高度重視黃帝陵古柏的保護。

各位朋友,我們現在就來到了陵園大門,請大家向門外左側看,這個高20米的圓錐土臺,叫“漢武仙台”。據說漢武帝祭祖後,非常羨慕黃帝馭龍昇天成仙。於是命數十萬大軍每人背一袋土上山,一夜之間築成這座高臺。他登臺祈仙,對眾人說:“如果我能如黃帝那般乘龍歸天,拋下妻子算得了什麼,不過如撇下鞋子一樣罷了。”而今,漢武仙台有兩條石砌曲徑通向臺頂。上行77級臺階,下行78級臺階,謂之“七上八下”。據說登臺一次可增歲添福。

朋友們,前方這座陵冢就是我們的祖先——黃帝的安息之地。該陵為扁球形土冢。冢前又有一碑,上刻有“橋山龍馭”四個大字,意思是此地為黃帝駕龍昇天之地。傳說黃帝活了100多歲,天帝感其豐功偉德,派一條巨龍接他昇天,臣民們不願黃帝離去,將他團團圍住。巨龍馱著黃帝騰空而起,慌亂間人們扯下了黃帝的衣襟、靴子、佩劍。人們把黃帝的衣靴寶劍埋在這裡,起土成冢作為紀念,這便是黃帝陵是衣冠家說法的由來,但是傳說畢竟是傳說,《史記》等書明確記載“黃帝崩,葬橋山”。而且漢武大帝等各代帝王均來此祭奠黃帝,所以這裡是公認的黃帝陵所在地。

“橋山龍馭”碑前還有一碑,刻有郭沫若1958書寫的“黃帝陵”三個大字。

好了遊客朋友們,由於時間關係,咱們今天黃帝陵的講解就到此結束,大家可以自行的參觀,半小時後我們門口集合,請注意安全,謝謝大家!

黃帝陵的導遊詞 篇10

黃帝陵,素有天下第一陵的稱號,黃帝陵相傳是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園,它位於黃陵縣城北的橋山頂上。黃帝陵古稱“橋陵”,為中國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黃帝的場所。據記載,最早舉行祭祀黃帝始於公元前442年。自唐大曆五年(770年)建廟祀典以來,一直是歷代王朝舉行國家大祭的場所。黃帝是我國原始社會末期一位偉大的部落首領,是開創中華民族文明的祖先。我國後來能巍然屹立於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列,這與黃帝的赫赫殊勳是分不開的。

陵墓封土高3,6米,周長48米,環冢砌以青磚花牆,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橋山龍馭”,意為黃帝“馭龍昇天”之處。在前為一祭亭,歇山頂,飛簷起翹,氣宇軒昂。

亭內立有郭沫若手書“黃帝陵”碑石。陵園區周圍設定紅牆圍護,東南側面為櫺星門,兩側有仿製的漢代石闕。陵園區內地鋪著磚,顯得古樸典雅。黃帝廟前區氣勢恢巨集,面積約10000平方米的入口廣場的地面選用5000塊大型河卵石鋪砌,象徵中華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

每到清明時節,來自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常到這裡拜祭。

黃帝陵的導遊詞 篇11

黃帝聯合炎帝打敗蚩尤後,由華族部落聯盟首領成為天下共主,使華夏民族由蠻荒時代跨入了文明時代,黃帝的豐功偉績理所當然地受到後世的敬仰和崇拜。黃帝死後,人們為了表達對這位人文初祖的懷念之情,便在橋山起冢為陵,立廟祭祀。在黃帝死後的幾千年裡,歷代祭祀黃帝的活動從未中斷。從虞、夏、商、周到秦、漢、隋、唐、宋、元、明、清,除了有的時段將黃帝同時作為“天神”、“帝王”祭祀外,都無一例外地將黃帝作為祖先祭祀。

秦始皇掃滅六國統一天下後,規定天子的墳墓一律稱作“陵”,一般庶民墳稱 作“墓”。漢代又規定天子陵旁必設“廟”,漢朝建立伊始,漢高祖劉邦便頒詔於天下——“吾甚重祠而敬祭。今上帝之祭及山川諸神當祀者,各以其時禮祠之如故”,在橋山西麓建起“軒轅廟” 。其後漢武帝親自祭祀黃帝陵,《史記·卷十二·孝武本紀第十二》 和《史記·卷二十八·封禪書第六》 載:“其來年冬,上議曰:‘古者先振兵澤旅,然後封禪。’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還祭黃帝冢橋山,釋兵須如。”元封元年(前120xx年)冬,漢武帝領軍十萬北巡朔方,返回時專程來到橋山,祭祀黃帝之冢。這是正史中第一次記載黃帝陵。

唐宋以降,因各朝皇帝的重視,不斷整修添土,使陵冢有所加大。

唐代宗大曆五年(770年),鄜坊節度使臧希讓上奏:“坊州有軒轅黃帝陵闕,請置廟,四時享祭,列於祀典”,得到了代宗的批准,唐王朝在橋陵大興土木,開始了為期兩年的大規模修繕活動,修建黃帝廟,並栽植柏樹1140株。從此,祭祀黃帝升格為國家大典,橋陵也成為了官方唯一指定祭黃場所。這不僅有助於規範祀典,更在客觀上起到了加強政治統治和文化認同的作用。

經過唐末五代的戰亂,包括黃帝陵在內的前代帝王陵寢已經出現了“樵採不禁”的情況。而祭祀的建築“隳毀”,則讓正常的祭祀活動無法進行。為此,宋太祖趙匡胤一即位,就於建隆元年和乾德初兩次下詔,規定黃帝陵及炎帝、高辛、唐堯、虞舜、夏禹諸陵“各置守陵五戶,歲春秋祠以太牢”,“隳毀者修葺之”。開寶二年,因沮河水連年侵蝕,橋山西麓經常發生崖塌水崩,威脅廟院存亡,地方官員上書朝廷,宋太祖降旨,將軒轅廟由橋山西麓遷移橋山東麓黃帝行宮,即今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