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南京明孝陵導遊詞範文

欄目: 導遊詞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2.82W

各位遊客:

南京明孝陵導遊詞範文

我們即將參觀的景點就是明孝陵。你們知道明孝陵的主人是誰嗎?這人可大有來頭,我們邊走邊介紹。

明孝陵位於紫金山獨龍阜玩珠峰,是明代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及其皇后馬氏的合葬墓。朱元璋1328年出生於安徽鳳陽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17歲投身皇覺寺,1352年參加了元末郭子興的紅巾軍,1356年領兵攻克南京,1368年登基稱帝。

明孝陵修建於1381年,其實明孝陵的這片土地原是六朝開善寺的原址,也就是我們現在位於明孝陵東側的靈谷寺,可是當時朱元璋為了奪取這篇風水寶地呢,還大興土木的將寺址從獨龍阜遷到了紫霞洞的南面。當新寺建成後一些風水先生又來搬弄是非,於是靈谷寺又再次搬遷現在到了明孝陵以東。

在陵墓動工後一年,馬皇后病逝,因為馬皇后死後諡號“孝慈”,因此陵墓取名“孝陵”1398年朱元璋病逝後入葬於此,整個工程直到142019年才完工。

朱元璋生世:朱元璋生平。明太祖朱元璋(1162-1227),明朝開國皇帝。本名重八,又名興宗,字國瑞,濠州鍾離人。朱元璋自幼貧寒,父母兄長均死於瘟疫,孤苦無依,入皇覺寺為僧。率兵出征,有攻必克,1355年,郭子興死,被明王韓林兒封為左副元帥。1356年,領兵攻佔集慶(南京),改名應天府,建江南行省,稱吳國公。實行“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之計,積畜實力,1364年,滅陳友諒,自稱吳王,1367年,滅張士誠,後以徐達為徵虜大將軍,舉兵北伐,進攻元大都。1368年正月,朱元璋即位稱帝,建國號大明,年號洪武,以應天為京師,是為明太祖高皇帝。

明孝陵依託紫金山,陵園依山就勢神道蜿蜒曲折,陵寢恪守中國建築之傳統,中軸對稱,紅牆金甍,巨集門巨碑,神道石刻森嚴肅穆,深遠莊嚴。墳山封土為寶城寶頂,即圍繞墳山起牆,稱寶城。城中封土為山,稱寶頂。自朱元璋開始寶城寶頂均為正圓形(清代帝陵依明制而建,獨改寶城寶頂為橢圓),首創了寶城寶頂,前朝後寢的陵墓形制,開創了明清600多年帝王陵墓之先河。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一、大金門、碑亭

1、大金門的建築特點及規模

2、碑亭原來的建築形式和現有的形式

3、碑亭的俗稱

4、功德碑簡介

5、碑文的內容

在我們看到的就是明孝陵的第一道大門-------大金門,當年明孝陵陵區從大金門的兩側延伸出一道45華里的外牆,把整個紫金山都包括在內。原來的大金門是重簷歇山頂,頂覆有黃色琉璃瓦,現在屋頂和大門都蕩然無存了。只剩城座以及三拱門。

過了大金門,我們就來到了四方城,這裡原來是一座碑亭,由於頂部毀於清代咸豐年間的戰火,只留下了四面牆壁和四個門券,每邊長26.86米,猶如一個四四方方的古城堡,所以南京人俗稱它為“四方城”。四方城內的這座石碑叫“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是明成祖朱棣為朱元璋立的。碑高近4米,上書碑文是由朱棣親筆所撰而成的。,全文有2746個字,共分為七部分,分別記敘了朱元璋的一生事蹟。這塊碑是南京現存最大的碑刻。下面這個馱碑的聖獸被稱為贔屓,傳說為龍生九子之一,好負重。當年朱棣發動政變奪取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後,立即採取了一系列鞏固政權的措施,其中之一呢就是為朱元璋樹碑立傳,歌功頌德,以此來籠絡人心“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的落成是在142019年,這也是明孝陵工程結束的標誌。

二、神道、梅花山

1、石象路的六種神獸名稱、數量及排列順序

2、望柱(點到即可)

3、石翁仲路上文臣、武將的名稱、數量及排列順序

4、櫺星門復建的時間

5、孫權墓和賞梅勝地

走過御河橋,我們就來到了明孝陵的神道,神道共分為二段,第一段是石象路,路的兩側從東往西依次排列有六種石獸,分別是獅子、獬豸、大象、駱駝、麒麟和馬,每組四隻,兩立兩蹲。獅子是百獸之王,象徵帝王的威嚴;獬豸是傳說中的法獸,象徵君王的正直不阿;駱駝乃沙漠之舟,展示大明疆域遼闊,國家西域安寧;大象則是象徵國泰民安,民心順服;麒麟是中國神話傳說的一種瑞獸,象徵帝王的仁德;最後看到的這種動物是馬,象徵對帝王的忠誠。在神道兩側安置這些石獸的主要有三個功能:一是用來表記朱元璋的功績,二是為了展示大明的國力昌盛,三是祈望鎮妖辟邪。

走過石像路,前方是神道的第二段,翁仲路。在路口有一對望柱,望柱又稱華表,立於陵墓前的神道,又稱陵表。在這裡有指示道路的作用,從這裡開始,神道開始拐向正北方向。

翁仲路上有兩對武將,身穿盔甲,手執金吾,身材魁梧;兩對文臣,身穿朝服,手捧笏板,神情肅穆。他們分別是一對青年的,一對壯年的,預示著大明江山後繼有人。為什麼要把石人成為翁仲呢?原來傳說翁仲是秦始皇時的一名有名的武將,他死後,秦始皇為了紀念他,便命人鑄了一尊他的銅像,立於咸陽宮門外。匈奴人覲見,遠遠看到這尊銅像,都以為是翁仲,畏懼不敢接近。此後,人們就把立於廟堂宮闕或陵墓前的銅人、石人統稱為翁仲了。

神道的盡頭,立有一座六柱三門的櫺星門,原門毀於清咸豐年間的戰火,現在看到的這座櫺星門是根據史料在2019年修復的。這是謁陵時通行的禮儀之門。位於神道翁仲路北的明孝陵櫺星門,據史料推斷是在清朝早期到同治年間被毀。2019開始復建,2019年建成開放。據考證,明孝陵櫺星門與北京十三陵的櫺星門結構是一樣的。復原好的櫺星門西南向,正對神道,仿木結構,三門六柱,三門並排,面闊20多米,高7米多。材料儘量用原件,需要新增的石料均採自明孝陵工程原料地——南京青龍山。櫺星門的柱頭、雲墩等均用石料雕制,石柱礎和抱鼓石按原有樣式復原。櫺星門是明孝陵引導部分的結束,象徵著王尊,帝后入葬陵寢地宮時,此門為必經之門,所以又被稱為龍鳳門。

在石象路東側,有一座小山,叫梅花山,神道圍繞梅花山轉了一個彎。原來這座山是東吳時孫權的陵墓,在修明孝陵時曾有人建議將此墓移走,但朱元璋說:“孫權也是一條好漢,就留下給我看大門吧”,於是神道因此而彎曲,正好成為了明孝陵的天然屏障。現在這裡已經成為南京著名的賞梅基地了。

三、金水橋、陵門、碑殿

1、金水橋(點到即可)

2、陵門建築特點

3、“特別告示”碑及六國文字

4、碑殿內五塊石碑的名稱及內容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金水橋,金水橋的後方就是明孝陵的陵寢建築,金水橋原本有五座,正對著陵宮的五座大門,後毀於清咸豐年間的戰火,清代只重新修復了三座,我們可以看到橋面與橋基的石雕任然是明代遺物,橋欄為清代重修。從這裡開始,建築依照中國傳統,坐北朝南,中軸對稱。

順坡而上,我們首先看到的是文武方門,這是陵宮的大門。它黃瓦,朱門,紅牆,相互映襯,盡

顯皇家的氣派。這座門是1988年根據史料重修的大門,在門前在牆外的東側,有一座特別告示碑,立於宣統元年,上面用日德意法英俄六國文字書寫,內容是告誡遊人要保護孝陵。

進了文武方門,我們就來到了碑殿,碑殿原為孝陵享殿前的大門,因大門在太平天國的戰火中,清同治年間將毀壞的大門改建為碑殿,殿內共有五塊碑刻,正中一塊上刻“治隆唐宋”,為康熙皇帝手書,意思是讚譽朱元璋治理國家的功績超過了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作為滿清皇帝的康熙如此昭示天下,一方面表示了他對朱元璋的尊重和欽佩之意,另一方面也是有其良苦用心的。康熙執政之初,漢人不服滿人統治。康熙深知,光靠滿人高壓政策是不行的,還須依靠漢人。他一生六次南巡,五次親謁明孝陵,行三跪九叩的大禮,並在1699年第三次南巡謁陵時題“治隆唐宋”,藉此籠絡人心。作為旁邊兩塊是乾隆皇帝謁陵時所題的詩碑。後面還有兩塊臥碑分別記敘康熙皇帝第一次和第三次南巡時謁太祖陵的紀事,上面有兩江總督陶岱以及江南織造郎中曹寅所書的記錄。

四、享殿遺址

1、享殿過去和現在的用途

2、原來的規模及現在可見的景觀

這座建築是孝陵原主要建築享殿,即孝陵殿舊址,可以看到原有漢白玉的三層須彌座臺基,臺基高三米,三層臺基的四角上還遺留石雕的螭首,臺基前後各處踏跺三道。塌跺中置丹陛。上陛為“二龍戲珠”,中陛為“日照山河”,下陛為“天馬行空”三層須彌座上為享殿,裡面是供奉朱元璋及馬皇后的神位。原來的殿宇毀於清咸豐年間的戰火,我們現在看到臺基地面上保留下來的56個巨大的石柱礎,每個的直徑都有0.91米,看到這裡就不難想象當時的享殿是多麼的壯觀。當年的孝陵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重簷廡殿頂,上覆黃色琉璃瓦,斗拱挑簷,高大森嚴,當時孝陵的規模遠比北京十三陵明成祖的長陵享殿要大。現在我們看到的是清代同治年間修復的三開間的小殿,規模已大不如前。

五、方城、明樓、寶城、寶頂

1、方城明樓的佈局

2、建築特色

3、寶城、寶頂的規模、形狀和建造特點

4、墳的封土變化

經過內紅門,走過昇仙橋,眼前的建築就是方城,方城是寶頂前面的一座巨大建築,外部用大條石與巨大的磚石砌成,方城東西兩側各有八字牆一堵,牆面四角飾有磚雕花紋,這些磚雕是明代初年的代表作品。穿過方城正中54級甬道,迎面就是寶城的南牆,正面可見用十三層條石壘築,上書“此山明太祖之墓”七個大字,據說這七個字刻於民國初年,是用以回答遊人詢問的。

從寶城與方城之間的東西夾道折向南拾級而上,可以登上明樓,它原先是一座重簷歇山頂,上覆黃色琉璃瓦的精美建築,後毀於清代太平天國的戰火,僅存四壁,2019年明樓加頂保護工程完成,已修復上午明樓於2019年7月正式對遊客開放,裡面展出了明代分佈在全國的十九處帝王陵墓的圖片資料。

方城後面就是寶頂,它是一個直徑約400米的圓形大土丘,寶頂上樹木參天,它的下面就是朱元璋馬皇后埋葬的玄宮。寶城就是圍繞寶頂周長約1100米的磚城。寶城寶頂的皇陵形制開創了明清500多年帝陵的先河。只是明代的寶頂大致為圓形,清代帝陵的寶頂改為橢圓形了。

墳的封土變化:古代帝王陵墓的形式大致可分為幾個時期:周代,封土為墳。秦漢時期,“方上”,墳上部為四方臺,下部為四方形大基礎,如覆鬥形。唐朝,以山為陵,陵為墳墓的別稱就從此而起。宋代,小方上,與秦漢時期類似,但規模較小。元代,“墓而不墳”,地面上沒有標誌。明清,寶城寶頂,外加圍牆,內堆山形圓丘並高出圍牆,城即寶城,圓丘即寶頂。明為正圓,清為橢圓。陵墓之所以能夠成為旅遊資源,是因其具有以下幾個特點,即建築雄偉,文物珍貴,環境優美,科研價值高,便於憑古吊今等。

明朝自1368年建都,至1644年滅亡,前後有16位皇帝,除南京明孝陵外,其餘皇陵均在北京,只有建文帝朱允炆沒有陵墓。諸多的明代陵墓遺存給我們留下了無數觀賞之處。

各位遊客朋友,我們今天的參觀就要這裡結束,感謝大家對我的導遊工作的配合,歡迎您再次遊覽明孝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