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戚城文物保護區導遊詞範文

欄目: 導遊詞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9.9K

戚城又稱"孔悝城"是春秋時衛國的重要城邑。下面本站小編為大家帶來了戚城文物保護區導遊詞範文,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戚城文物保護區導遊詞範文

戚城遺址歷史沿革導遊詞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戚城,孫氏在此襲居六代,為衛世卿,他們世代掌握著衛王室的實權,演出一幕幕活劇來,最大的政治事件發生在公元前496年,太子蒯聵謀害靈公夫人南子未遂,逃到晉國避難,20xx年後潛入戚城,與其子輒(已立為衛出公)爭國。蒯聵勾結其妹控制了執政的外甥孔悝,出公輒被迫出逃魯國,蒯聵自立為莊公。子路是孔悝的邑宰,為救孔悝而慘死在與蒯聵的甲士的廝殺中。今戚城東北里許有子路墓冢。戚城遺址、子路墓祠、蒯聵臺遺址(在油田供應處院內)三處文物古蹟,同是這一事件的產物,形成一個自然景區。見於《左傳》的有莊子(武公三世孫)、昭子、桓子、文子以及文子之三孚:嘉、蒯、襄。孫氏世代掌握著衛國的政治命脈,特別是自公元前620xx年衛遷都帝丘後,戚地的向背舉足輕重,晉國多次越過黃河,採取支援叛亂的手段控制地,左右衛國政局,威脅東方諸侯,

保持其霸主地位。魯公十四年,衛定公去世,衛獻公繼立,孫文子與其有矛僱為避迫害,孫文子將象徵權力和地位的衛國青銅禮器從帝丘遷至戚,魯定公十四年,衛太子蒯聵謀殺衛靈公夫人南子未遂,逃往晉國避難,後潛入戚地,十三年後與其子出乏輒爭奪君位。蒯聵首先勾結其姊控制了負責京城守衛自外甥孔悝,衛出公被迫逃往晉國,蒯聵即位稱莊公。孔健的家臣、孔子的弟子子路,在這場政變中身亡。在今天距戚城不遠處有相傳蒯聵復國的臨時藏身處“蒯聵臺”和子路的葬所“子路墳”。

1963年4月,當時的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對戚城遺址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調查、勘探、測繪和攝影。初步調查的結果是:根據對東城牆和南城牆缺口處所見的城牆剖面情況來看,城牆明顯分上下兩部分。上部包含有漢代遺物,下部包含有周代遺物。

1965年11月中旬,經過多方協調,李仰鬆先生帶著考古人員對戚城遺址進行考古調查和試掘。

1986年11月,當時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戚城遺址東城牆進行解剖,對城內東北部文化層進行了試掘。

1992年,濮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戚城城門及城內佈局進行了初步勘探,在城內發現有道路、夯土基址等遺蹟;1995年,濮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也對戚城遺址進行了區域性試掘。

20xx年歲末,濮陽戚城文物景區管理處開展冬季植樹造林活動時,在城內西南部發現有龍山灰坑打破夯土牆的現象,這引發了考古學家的猜想,已發現的戚城晚期城址之下可能疊壓有一座早期城址。

戚城文物保護區概況導遊詞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整個景區包括會盟臺、城牆、闕門、歷史陳列室、孔子居衛十年的孔子侯館、顓頊帝進行宗教改革的聖地--玄官、反映春秋戰國時衛國文化氛圍的"桑間濮上"苑、表現濮陽古戰場的"歷史名戰微縮景觀"、龍宮、龍湖、車聖相士和他發明的馬車、伏羲之母華胥的臥雕及伏羲亭、夏後啟在昆吾所鑄之九鼎及鑄鼎軒等等。

公元前620xx年到前531年的近一個世紀內,各諸侯國在衛會盟十五次,其中七次會盟於此。

這座城市被列為了文物保護區,讓裡面的文物可以得到更好的保護。如今是市民娛樂休閒的好去處,但由於濮水河水質惡化,導致園區沿河岸邊內空氣質量不佳。

戚城遺址文化導遊詞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戚城古城垣周長1520米,殘高最高處8.3米,最厚處16.5米,城內面積14.4萬平方米。現存東西北三面牆體。戚城是豫北地區保留的年代最久、延續時間最長的古代聚落城池。它地下依次疊壓著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以及商、西周、春秋、漢等文化,該城始建於西周後期,以後歷代多有增建。公元前620xx年,衛成公自楚丘遷都帝丘後,該城因位於古黃河的東岸,東有齊、魯,西有秦、晉,南有曹、宋、鄭、陳、吳、楚等,不僅是衛都帝丘北面的重要屏障,而且是諸侯爭霸的戰略要地。《荀子儒效》記載:“武王之誅紂也……朝食於戚……”說明商末周初時,“戚”已聞名遐邇了。春秋時期是戚城的黃金時代,文獻和考古資料都為我們描繪了這一時期戚城經濟文化的輝煌。《春秋經傳》中共四十次提到戚。而記載最多的是各國諸侯在戚頻頻會盟,使它成為會盟勝地。據《左傳》記載,從公元前620xx年到公元前531年這九十五年間,各國諸侯在衛地會盟十四次,在戚城會盟就有七次之多。戚城遺址東牆外80米處的高4.6米、長20米、寬16米的夯土臺,就是當年的會盟臺基址。

位於河南省歷史文化名城濮陽市。當地也稱孔悝城,最初是衛國的第十代國君武公之孫孫耳的采邑。1963年,河南省人民委員會將孔悝遺址公佈為河南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1月20日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江xx曾在此視察,稱其為春秋時期的“聯合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