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西塘導遊詞3篇

欄目: 導遊詞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3.02W
本文目錄西塘導遊詞西塘古鎮導遊詞江南古鎮西塘導遊詞

薛宅鈕釦展——走出西園,我們將去的是薛宅,與清朝官府建築種福堂所不同的是薛宅是一個民國時期商住民居,整個建築為磚木結構。薛宅建於民國十五年(1926年),原址為一南貨店,遭火毀後由薛姓建造而成。由於薛宅處於繁華的商業地段,其格局為前店後宅的結構,前後兩進,前臨街道後依河,為本鎮典型的商住民居,走進薛宅,我們又可以看到一座磚雕門樓,上刻有“垂裕後昆”四個,這就表示薛宅的主人希望自己創下的這片基業可以永遠儲存下去。薛宅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淺,雖說前後有兩進,但兩進之間連線緊湊,從高處看,“回”形的屋中鑲嵌一個天井,連成了一片;二是簡,沒有陪弄,一律從大門進出,另外整個建築的裝飾非常樸素簡單,並沒有花哨的雕飾;三是亮,一反傳統的以暗為上,暗能藏財的習俗,所有的窗都配有玻璃。現在,薛宅正展出著一些由西塘居民私人收藏的民間用品,這些民間收藏品以西塘地方文化為主要內容,以蘇州區域文化為背景,展示江南水鄉民俗風情。薛宅現闢為鈕釦展大家可以自由參觀一下。西塘是中國鈕釦之鄉,有鈕釦生產企業近五百家,年產值10億元,產量佔全國生產交易的40%。鈕釦館位於西街上,共有六個展廳:古代鈕釦展示區、近代鈕釦展示區、現代鈕釦展示區、貝殼鈕釦生產工藝流程展示區、鈕釦應用區、中國結展示區。貝殼鈕釦是我國第一代的專業鈕釦,地處杭嘉湖平原的水鄉西塘貝殼原料極為豐富。記得過去襯衣上的小田扣就是用江南盛產的蚌殼做的,小小的襯衣田扣,從衝剪、磨光、打孔、漂白、整形,當時的鈕釦生產機器大都用人力腳踏操作,完全是手工方式,是一種純體力的勞動,在“鈕釦博物館”內專門有師傅現場演繹貝殼鈕釦生產工藝流程。可以說,鈕釦館的開館開創了中國鈕釦史上嶄新的一頁,也為有著鈕釦之鄉的西塘增添了一道新的風景線。

西塘導遊詞3篇

五福橋、高階沿——好!我們繼續往前走。剛才我介紹過了,我們西塘有“三多”,這第一多就是橋多,您看在我們前面就有一座橋,這座橋有個非常好聽的名叫“五福橋”,他是由當時西塘的五戶人家共同集資建造的,這五戶人家分別把五種不同福氣都安置在橋面上,它建於明正德年間,修於清光緒二十七年。據西塘的老人說,人要從這橋上走過會帶上五種福氣,這五種福氣有好多種版本,但大致認為這五種福氣分別是:長壽、康寧、富貴、德、善終。大家走一走,可以把五種福氣帶回家了,希望您也把這五種福氣帶回去。整個西塘是生活區,所以大家注意安全,看到車輛要讓開。從五福橋上下來,這兒我們走的是西塘的高階沿,所謂高階沿,就是這排底矮的房子,有沒有發現這排房子的臺階特別的高,這裡在以前住的是西塘最有錢的人,但我們發現有錢人的房子也不過如此,為什麼呢?主要是因為江南人財不外露的秉性,水路發達,隨之水盜來了,所以門面造上一排低矮的房子,但裡面卻是深宅大院,但居民還是會在最外面,唯一的區別就是把臺階築高,以顯示自己的地位和財富。

張正根雕藝術館系典型的民國建築,距今已有百年左右的歷史融合了中國古代建築和西方歐式建築的各自特點,為磚木結構,裡面陳列的是著名根藝美術大師張正的幾百件根雕作品。根雕源於自然,是一種化腐朽為神奇的藝術。張正先生,杭州人,原籍安徽舒城,生於1958年,1999年因人才引進,來到西塘繼續其根藝創作。他的作品立足於七分天然,三分人工,有不少作品獲得全國的各種獎項。五百件大件作品(最輕為150kg,最重為1000kg,平均重量為250kg)進入吉尼斯,本人被載入世界名人錄及東方之子,來到嘉善後,又被評為嘉善的榮譽市民。首先,大家看到的是一張龍椅,名為“過把癮”,在中國古代只有皇上可以坐龍椅,而根雕館的這張龍椅,是專為遊客準備的,讓各位可以坐坐龍椅,做一做現代的皇上。整張椅子為龍眼根和杜鵑根自然巧妙組合而成,與之配套的踏腳為全天然的杜鵑根。根魂是一件天然的作品,它是來自與福建閔候地區的一個龍眼樹的樹根,此根因為長於懸崖之上,岩石阻礙根系往下發展,所以整個根平攤開來,很大也很平整,其根部截面形似中國地圖,而根面上的圖案則眾說紛紜,有說百獸圖、羅漢圖。天然的作品就是要給你一個想象的空間,你感受它象什麼,就是什麼,這也正是根雕的魅力所在。震憾,又名東方雄獅,一噸多重,它是來自於東北地區的一個杉木根,獅子的頭部就是一個巨型的根榴,藝術家細膩的構畫了獅子的臉部、爪子以及尾巴部分,令整個作品生氣勃勃,震天憾地。而獅子的身份及鬃毛部分則是自然的樹根,體現了根雕藝術的七分天然。而這個名為“比美”的作品,一看就是這麼傲氣凜然的孔雀,它展開尾巴部是一個純天然的根系,身份與頭部是樹樁部分經過雕刻而成的。再看這邊,好一幅喜上眉梢的潑墨畫,枝條上梅花怒放,花間一對鳥兒竊竊私語,彷彿寓意著冬天即將過去,春天就要到來。整個作品春意盎然,是用一個連理根創作而成,兩個油茶根天然的交纏在一起,形成一個圓洞門,作者又巧妙地點綴了兩個喜鵲,形成了雙喜臨門這麼一幅喜氣的圖案。看完樓下這些大件作品後,樓上的小件可謂別有一番洞天。看這邊是根抱石的“八仙過海”,而那邊則是“十八羅漢”,而正中這個“金獅王”是一個巨大的柯木榴的作品,一隻母獅子、三隻小獅子營造了一份樂意融融的家庭氛圍,母愛,何其溫柔,何其感人!再過去看一件精品之作——“熊貓盼盼”,是一個根榴抱木的作品,熊貓的身份為整個根榴,耳朵部分是根榴上面兩個天然的突起,眼睛、嘴巴、爪子是雕刻過的。作者再巧妙地修飾了竹面,形成了熊貓抱竹這一憨態可掬的圖案。我們再來看一個抽象的作品,這是一塊天然的卷邊根,題為“年輪”,作者把整個根面想象成一片樹的橫切面,一圈圈的年輪記載著年輕時的夢。再看這邊有個卷邊根的蝙蝠,也是整體的一個樹根,後面著色,體現出前面的蝙蝠,蝙蝠在古代是福氣的象徵。看完根雕,希望大家把西塘的好福氣帶回家。(沿途講解)西塘有三多,橋多、弄多、廊棚多,在古鎮至今仍儲存有古橋27座,長廊XX多米,弄堂是一大特色,其中百米以上的有5條,幽幽長長的弄堂彷彿是一條時間隧道把我們帶入了幾百年前的明清時期,西街是西塘清朝末年,民國初年最繁華的街道之一,共有500多米長,集中了西塘一些老號的店鋪,至今,我們從斑駁陸離的牆壁和褪色的木門板上還依稀看出這裡曾有的繁華。

江南瓦當陳列館中國瓦當文化源遠流長,與木雕相比,瓦當本來是一種材質簡陋的建築裝飾配件,但由於它不易儲存,年代久遠,本身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秦磚漢瓦”聞名於世,但由於磚瓦之類極易破碎,所以年代久遠的瓦製品大多傳世不多。因而更顯得瓦當的珍貴。在西塘南面的幹窯一帶,確有大批精美作品傳世。追其源由,得知早在秦漢時期,當地的制窯業就已相當發達,更早有“千窯”之稱。連聞名遐邇的“明貨金磚”皆在那裡燒製。相傳當年秦始皇為了抵抗匈奴廣招天下兵馬,特向江南一官員下了一道口頭聖旨,但當地官員年老失聰誤把召千軍萬聽為“造千磚萬瓦”,遂大興土木,至此嘉善一帶制窯業發達。這個館內有花邊滴水、筷籠、步雞、磚雕、古磚、陶俑六大類300多個品種。其中有極富美好願望的傳統瓦當;有帶宗教色彩的寺廟瓦當,有表明一定歷史時期的政治圖案瓦當。它以深邃而廣博的文化蘊含,帶給人們無窮無盡的思考與遐想。

煙雨廊棚——關於廊棚的傳說:傳說一:在西塘塔灣街裡有一胡姓商戶,店主胡氏年輕守寡,艱難地支撐著一個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和一家三開間的鋪子。胡家鋪子前的河攤邊,有一個水豆腐攤,攤主姓王,家中排行老二,王二年輕力壯,老實厚道,只是家境貧寒。他見胡氏艱難,便生同情之心,幫著她做一些體力活,日子一久,胡氏便覺離不開他,但又難以啟齒表示這份情意。於是她煞費苦心想出一個辦法,一日她請來木匠,借修繕店鋪之機,沿河建起了一排廊屋,將店鋪前的街路遮蓋起來。這麼一來,王二即可免受日晒風吹,又能在雨天照常擺攤,兩個同在一個屋簷下,感覺就像一家人。不想廊棚建好後,胡家鋪子生意一下紅火起來,於是鎮上商家紛紛效仿,幾年下來,竟連成一線,以致後來成為一種西塘獨特的建築式樣。後來老百姓知道這層意思後,便給廊屋取名為廊棚,意思是為郎君而建造的棚屋。傳說二:有一位好心的老闆在沿朝南埭一帶開設一家店,生意清淡,一直犯愁。一天來了個叫化子在他們屋簷底下避雨,老闆看後於心不忍,給了他吃的還請他進門。叫化子執意不肯,晚上老闆打烊,叫化子還不離開,老闆看屋簷太窄遮不了風雨,就拿了一卷竹簾連在屋簷上,臨時搭了個小棚讓叫化子躲在下面,第二天叫化子不見了,門板上留下了“廊棚一夜遮風雨,知善人家好運來”的對聯。據說這位叫化子就是八仙中的鐵柺李,他來試探店主的心,那店主果然生意興隆,發了小財。後來店主覺得用竹簾連在屋簷上方法不錯,索性就將屋簷加長,街上的商家也想沾點仙氣讓自家的生意也好起來,於是紛紛效仿,慢慢形成了現在的長廊。您再可以看一下在河的西北邊,掛著燈籠的這一長排就稱作為“廊棚”,這是我們西塘的標緻性建築,是江南水鄉中獨一無二的建築,是古鎮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好,我們走一下這段廊棚。西塘的廊棚是眾多江南水鄉中儲存最完好的最具規模的建築。所謂廊棚,其實就是帶屋頂的街。在雨季,西塘的廊棚像一頂碩大的雨傘,呵護著來往的行人,“雨天走人家,照樣不溼鞋”。西塘的廊棚有的臨河,有的居中,有的在沿河一側還設有靠背長凳,供人歇息。廊棚的頂有“一落水”、有“二落水”,也有過街樓形成廊棚的屋頂。廊棚裡側是商店和民宅,行人來往無雨淋日晒之苦。古鎮的廊棚長達2300多米。是北京頤和園長廊地倍多,足可以和它相媲美了。提醒注意安全。好了,各位我們繼續往前走。走到這裡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就是說為什麼會有廊棚?是什麼原因才會形成這麼長的廊棚呢?西塘以前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船,沿河的地方必然地形成了一條繁榮的商業街,各個店家的老闆為了方便自家的貿易不受天氣的影響,颳風下雨照常可以做生意,於是就在造房子的時候特意的造出這麼一個廊棚。其它居民也覺得這種做法既方便了自己又方便了他人,於是紛紛效仿,久而久之西塘的長廊就形成了。(還有一個傳說——“廊棚一夜遮風雨,積善人家好運來。”)其實從廊棚也可以看出我們西塘百姓的淳樸和厚道,有一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可貴品質。

送子來鳳橋——這座造型獨特的廊橋名叫“送子來鳳橋”,非常寬,兩邊都能走,始建於明崇禎十年(1637年),為三孔石板橋。為什麼叫“送子來鳳橋”呢?傳說建造時,適有一鳥飛來,造橋人認為這麼美的鳥應該是鳳凰,天降祥瑞,恰逢橋邊有一戶人家生了一個大胖小子,古取名“送子來鳳橋”。清康熙四十八年、道光十五年重修,1998年再度重修,由同濟大學設計,採用江南園林復廊形式建造,此橋又名“情侶橋”,寓意情侶步過此橋,婚後必生貴子,所以現在西塘的男女青年結婚,都喜歡到橋上走一走。男子走左邊,女子走右邊,寓意男左女右。左邊為階梯級,比喻為步步高昇;右邊沒有階梯,是斜坡的,主要是因為古代女子裹小腳,三寸金蓮,漫漫往上挪,步伐比較小,故走小步,寓意結婚後能穩穩當當勤儉持家。當然現在社會已經是男女平等了,讓我們來走一回,感受一下這座古老的廊橋獨特的歷史底蘊。[環秀橋]——這邊要走的這座橋叫環秀橋,初建於明代萬曆九年,當時是根據明代詩人周炳的《環秀短虹》而得名,是西塘鎮上27座古橋中最早的一座高橋。這座橋叫環秀橋,所以大家走上橋面時,不妨環顧四周,相傳昔日晴天時站在橋頂可以北望太湖邊上的青山。這條是揚秀涇河,上游通太湖,下游通上海的黃浦江。站在這座環秀橋上,西塘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美景可以說是淨收眼底。

西塘古鎮導遊詞西塘導遊詞(2) | 返回目錄

各位遊客們,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西塘古鎮。

西塘地處杭嘉湖平原,屬浙江省嘉善縣,地處江浙滬三省市交界處,距上海90公里,杭州110公里,蘇州85公里,交通十分方便。西塘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也就是24XX年前,就是吳國和越國的相交之地,因此有“吳根越角”之稱。西塘全鎮總面積83.61平方公里,其中古鎮區面積1.01平方公里,人口近6萬。相傳春秋時期吳國伍子胥興水利,通鹽運,開鑿伍子塘,引胥山(現嘉善縣西南12裡)以北之水直抵境內,故西塘亦稱胥塘。因西塘地勢平坦,一馬平川,又別稱平川,斜塘。在唐開元年間就已建有大量村落,人們沿河建屋、依水而居;南宋時村落漸成規模,形成了市集;元代開始依水而市漸漸形成集鎮,商業開始繁盛起來;明清時期已經發展成為江南手工業和商業重鎮。“春秋的水,唐宋的鎮,明清的建築,現代的人”,是對西塘最恰當不過的形容。西塘風景秀麗,人才輩出,文化底蘊深厚。

據統計,歷史上這裡曾出過進士十九人,舉人三十一人。楊茂、張成是西塘兩位元代工藝美術大師,雕漆巨匠。他們的作品出神入化,尤其是雕漆中的剔紅技法達到了頂峰,代表了元代漆器作品的最高水平。周鼎與陳舜俞、吳鎮並稱“嘉善三高士”。他在《萍川十景詩》中描繪了西塘許多的景緻,如西塘曉市、北翠春耕、南泓夜泛、環秀斷虹、雁塔灣頭等,揭示了古鎮西塘當時的生活場景,展示了西塘一幅幅美麗的畫卷。顧錫東:著名劇作家。原浙江省文聯主席、浙江越劇院院長。顧錫東一生致力於越劇的創作,寫下了大量劇本,其中以《五女拜壽》和《漢宮怨》最為著名。西塘素以橋多、弄多、廊棚多而聞名。西塘民風淳厚,櫓聲悠揚,到處洋溢著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特有的人文積澱。很多明清建築在經歷了許多風風雨雨之後大多仍儲存完好,依然是街衢依河而建,民居臨水而築,大有“小河穿市過,人家盡枕河”的味道。除此,西塘還有“橋多、弄多、廊棚多”的特點,在1平方公里的老鎮區內就有石橋27座,古弄122條以及千餘米長的廊棚。遊人到此,不僅可以領略到小橋流水、錯落有致的明清古建築,還可以置身期間,親身感受古樸、安逸、原汁原味的水鄉風情,西塘古鎮共有十一個景點,每個景點都以其特有的內涵向遊人展示著西塘厚重的歷史文化與獨特的人文風情。

護國隨糧王廟俗稱“七老爺廟”,始建於明代末年。在西塘有個真實感人的故事。明代崇禎年間,嘉善一帶鬧旱災,鄉野顆粒無收,處處饑民。當時有個姓金的老爺,家中排行老七,人稱金七,是個朝廷押運糧食的小官,他專門在運河上押送糧船。一天,金七督運皇糧路經西塘,見魚米之鄉的百姓捱餓,在岸邊圍著求糧食,動了惻隱之心,將運糧船隊所有糧食盡施於民。皇糧給了百姓,可是欺君之罪,金七知道逃不過懲罰,投身於雁塔灣的河裡,自盡了。當地百姓為了紀念這位捨己救百姓的好官,集資造了一座七老爺廟。七老爺投河自盡後朝廷查清真相,追封為“利濟侯”,後又加封為“護國隨糧王”,七老爺廟也同時改名為“護國隨糧王廟”。每年的農曆四月九年級七老爺生日,西塘要舉行廟會,大家把七老爺、七夫人兩尊行宮抬出廟門,從晚上十一點出發,各按預定路線巡遊,一路旗幟飄揚,鑼鼓震天,鞭炮齊鳴,浩浩蕩蕩巡遊,鎮上經過的許多地方都搭了帳篷,供七老爺與七夫人在帳內稍歇受供,到次日下午才回到廟中,然後在廟內開始演大戲,連演三天。場面熱鬧非凡,現在四月九年級已成為西塘人一年中最大的民間節日。

在七老爺廟裡還掛了很多形似葉子的香包,稱為秋葉,因為秋天象徵著豐收,這些葉子都是當地60至70歲的老人家手工縫製的。兩側大柱上的對聯:“旱裂連阡,施賑活人萬眾。仁留金邑,追恩長祀千秋”。雖只有短短十個,但記述了七老爺那一段可歌可泣的事蹟。

醉園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醉園並不是一個景點而是西塘家庭文化的具體展示,這是一戶王姓人家,世居西塘。這座宅院前後三進,住著祖孫三代5口人,主人王亨是一位年近七旬的版畫愛好者,幾十年來,憑藉著自己對版畫藝術的滿腔熱愛,創作了無數版畫作品,並先後在全國各大報紙發表,受到了專業人士很高的評價,在父親的影響下,兒子王小崢也愛上了這門藝術,父子倆的作品大多以水鄉為題材,構思新穎,刀法圓潤,風格清新秀麗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醉園的總體建築為江南園林式,醉園的名是主人醉心於四書五經的詮釋,體現了西塘人濃愈的文化氛圍,園內有座百年曆史的古磚臺,期間假山、秀水、清苔、古藤,彷彿在向你訴說著歲月的滄桑。園內另有一小磚橋,高約一米左右。雖然橋小,但人可以從磚橋上走過,是西塘具有使用價值的最小的磚橋。

石皮弄——這條是我們西塘的西街,匯聚了西塘的眾多名點小吃。好了,各位遊覽到這兒,我們已經見識了西塘“橋多、廊棚多”的特色,現在我就帶大家去看一下我們西塘的弄。有人說西塘的弄堂是西塘人的命脈,此話有一定的道理。弄堂作為市鎮及宅屋建築的一個部分,也有著它深邃的歷史背景,它對西塘人內秀的文化性格有著一定的影響。您現在所看的這條“石皮弄”就是西塘122條弄中最有代表性的一條弄了,它全長68米,由216塊石板鋪成,最窄的地方0.8米,最寬也不過1米。石皮弄兩邊山牆8米高。因為石板很薄,平均厚度只有3—5工分,下有一條很長的下水管道,所以石板就象皮一樣的覆在上面,故此得名“石皮弄”。對面出來,有一種狹路相逢的感覺。走進石皮弄,我們來到的是尊聞堂。尊聞堂是西塘古老的民間建築。廳內樑柱粗大,雕飾精美,各種龍紋及花卉佈滿柱樑。更為叫絕的是廳堂主樑鐫刻的巨幅“包袱巾”,由一百個“壽”、“萬”及蝙蝠組成百壽圖案,所以“尊聞堂”又名“百壽廳”。下面我們去看一看石皮弄最深處的人家━━靜怡軒,靜怡軒原為王宅的第七進,清朝建築,現在廳堂及臥室陳設頗具明清風格,集覽、食、住為一體,滿足您“做一天西塘人”的願望。

王宅——種福堂我們現在來到的地方叫王宅,系清代王氏私邸,王氏源起宋御營司都統制王淵,王淵護駕宋高宗趙構南渡,但伴君如伴虎,王源敗落了。其子孫隱沒於杭嘉湖一帶。清順康年間,其中一脈子孫移居西塘,興此宅第,前後七進加一後花園,為典型的明清民居風格。大家有沒有發現,王宅的大門建造得比較小,這種風格是屬於先抑後揚的,主要是因為當時江南地區常年有倭寇進犯,王氏家族為了財不外露,故把門面做的比較小。進入這兒是個天井,這裡是一個磚雕門樓,在古代磚雕門樓可的都是主任家的家慶,但在這兒王老爺卻把自家的福氣刻在上面了,在古代何謂福呢?多子才多福,這王老爺確實有福,生了八個兒子,於是把八個兒子的名刻在兩座門樓上。這“元享利貞”,是王老爺前四個兒子的名了,分別代表其四個兒子的名:王元、王亨、王利、王貞;“元享利貞”兩邊牡丹和靈芝,而在最底下,刻的是一條彎彎的鯉魚,這鯉魚寓意的是年年有餘,而不是鯉魚跳龍門了,因為王家的祖輩沒落了,這後人對功名已經淡漠了,還是在這裡安居樂業好啊。知道了王老爺前四個兒子的名,想必非常有興趣瞭解王老爺後四個兒子。

走道這兒,你看到在整個建築“先抑後揚”的揚就在這兒了。這座門樓上就是王老爺後四個兒子的名——“維和集福”。維,就是家合萬事興;最高的地方,你看到的是蝙蝠,這蝙蝠象徵福氣,設定在門樓上就是五福臨門了;而在下面是和和二仙,傳說故事中象徵和和美美的兩位神仙了;在的兩邊,是花中的四君子—梅蘭竹菊,但因為年代久遠,你看這竹子已經剝落了,但為了保持原貌沒有修復;整個地方大門平時是不開;整個天井你還可以看到兩口大缸,美其名曰太平缸,那就是古代消防設施了。現在進入的是主人家的第三進,為正廳,即“種福堂”,種福堂,一個播種福氣的地方。而連線第二、三進單元的是陪弄、大牆門、天井。種福堂中心寬12米,有十四扇落地長窗,樓面鋪一尺見方的厚方磚。廳堂正中央懸掛有康熙年間翰林侍讀學士海寧陳邦彥題寫名為“種福堂”的匾額,厚重端莊,凜然一股正氣,以告誡後人:“平日多行善積德,日後定能使子孫得福”。陳邦彥是翰林學士,皇帝的伴讀,整塊匾額保留下來也是很不易的。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福自然得福。此建築的特色為磚雕門樓精緻,有至今西塘儲存最完好的兩座磚雕門樓。種福堂正廳的樓板非常結實,樓板的上面竟也鋪有方磚,說來幾乎不可信。原來,主人怕樓板上傳下來的聲音會驚動尊貴的客人,尤其是樓上女客的方便之聲,對客人不敬。樓上的方磚鋪得更緊密,磚下還有黃沙和石灰鋪底,結硬後相當牢固,用一盆水潑酒在地,也滴水不漏。另外,優質方磚對屋子裡的空氣溼度有調節作用,空氣中水分多時,它會利用微細孔吸附多餘的水分,當屋子乾燥時,它會釋放出貯存的水分,這種堂樓結構是江南居宅的一色,大其他地方很見到。

從種福堂出來,現在我們走的這條街叫“西街”,如果您留意看一下您就會發現街兩側的弄堂特別多,就是因為我們西塘以前有很多深宅大院形成的。現在我們再來走一條過去老房子裡的“陪弄”。陪弄是宅屋的邊弄,與建築主體相連,一般來說這種宅屋較大較深,主人都是大戶人家,平常是不開正門的。陪弄的作用是連線邊門,讓一家人進出。解放後許多大宅作了房改,一座大宅就有好多人家居住,陪弄也就成為宅內住戶的公共通道。這樣的陪弄在鎮上很多。陪弄不見陽光,沒有窗戶,非常暗,這也是江南水鄉大戶人家建宅的一種風俗。“銀不露白,暗可藏財”。

西園——走過這條弄我們就來到了又一個景點---西園。西園系明代朱氏私邸,園內有樹木、花草、假山、亭池,是當時鎮上風景幽美之處,也是目前西塘古鎮最大儲存最完好的一座私家園林。大家進門發現這裡的門檻特別高,俗話說“宰相門檻高三尺”,這也印證了此園主人地位確實比較高。進入門廳,迎面是一個“照壁”,一方面說明了江南人家“財不外露”的秉性,另一方面,我們可以看見,照壁上面的圖案,四個角上畫的是四隻蝙蝠,在古代,蝙蝠的“蝠”與福氣的“福”同音,寓意“四季有福氣”;照壁中間是一個“壽”,整副照壁的寓意即是“福壽雙全”。民國初,園內設茶室、供人遊覽,當時吳江詩人柳亞子創辦的第一個愛國詩社——南社,西塘就有17人蔘加。民國九年(1920年)柳亞子邀友南來西塘與鎮上的南社社友在園內吟詩歡歌,鼓吹革命,並攝影留念,一時傳為佳話。建國後該園一度失修廢棄,1993年,西園重建,闢為一公園。1997年,當地政府為紀念當年南社愛國壯舉,重修西園,並陳列南社有關史料,以供瞻仰。西園系明代朱氏私邸,為江南大戶人家建築,園內有亭臺樓閣、假山魚池,是當時鎮上風景幽美之處。民國9年春,吳江柳亞子偕同陳巢南來西塘,與鎮上文友餘十眉、蔡韶聲、陳覺殊等在該園吟敘合影, 仿北宋李公麟所畫表現蘇東坡、米芾、黃庭堅等人雅集的《雅集圖》,將照片取名為《西園雅集第二圖》。現在園內有“朱念慈扇面書法藝術館”、“百印館”、“南社陳列室”等展廳。“朱念慈扇面書法藝術館”展出了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朱念慈先生的精品扇面一百餘件,朱念慈是我國現代扇面真金書法藝術的傑出代表人物之一,1920年出生,浙江嘉善人,祖居西塘,曾任中國美術學會高階會員,浙江工藝美術學會顧問。一生致力於書法藝術,並首創真金微楷萬扇,功績卓著,技藝超群。 “百印館”裡陳列著由杭州西泠印社組織的國內外百名篆刻家篆刻的一百枚反映西塘風情風貌的印章,印花和邊款。這百枚印章表現的是西塘百景。其中有原“平川十景”(明代鎮人周鼎所作的十首詩)、“平川新十景”、西塘八景、西塘的古廳堂、磚雕門樓、橋弄河街、西塘的老號和民間藝術等。“環秀斷虹”“煙雨長廊”“送子來鳳”這些原本就已經相當動人的名 ,被凝固在方寸之間,平添了幾分氣質,給西塘以另外的一種韻味。以提倡民族氣節,推翻封建的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政體為志的南社,是在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革命浪潮洶湧澎湃的激盪下,於1990年11月在蘇州祕密成立的。南社的主要發起人為陳去病、高旭、柳亞子。參加第一次會議的17名社員中,有14人為同盟會會員,由此可見其革命氣氛的濃厚了。南社是一個革命團體,它主要是以文鼓吹反清革命,與同盟會互相呼應,成犄角之勢。一時京、滬、蘇、浙、湘甚至南洋等地不少報紙,都為南社社員所掌握。“欲憑文播風雷”(柳亞子語),為反清民族民主革命大造聲勢。在西塘參加南社的社員有十八人之多。其中有餘十眉、李熙謀、鬱左梅、沈禹鍾、江雪塍等。他們留下的詩詞文章,指點江山,評說時政,是當時小鎮文人傾向革命的真實寫照。柳亞子南下廣州以後,逐漸遠離西塘諸友,南社在大革命的浪潮中也四分五裂。但西塘的一班社友又組織成立了胥社,由江雪塍出任社長,宗旨不變、人員不變,可以說是南社在西塘的延伸組織,他們的詩文絕大多數都保留了下來。

薛宅鈕釦展——走出西園,我們將去的是薛宅,與清朝官府建築種福堂所不同的是薛宅是一個民國時期商住民居,整個建築為磚木結構。薛宅建於民國十五年(1926年),原址為一南貨店,遭火毀後由薛姓建造而成。由於薛宅處於繁華的商業地段,其格局為前店後宅的結構,前後兩進,前臨街道後依河,為本鎮典型的商住民居,走進薛宅,我們又可以看到一座磚雕門樓,上刻有“垂裕後昆”四個,這就表示薛宅的主人希望自己創下的這片基業可以永遠儲存下去。薛宅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淺,雖說前後有兩進,但兩進之間連線緊湊,從高處看,“回”形的屋中鑲嵌一個天井,連成了一片;二是簡,沒有陪弄,一律從大門進出,另外整個建築的裝飾非常樸素簡單,並沒有花哨的雕飾;三是亮,一反傳統的以暗為上,暗能藏財的習俗,所有的窗都配有玻璃。現在,薛宅正展出著一些由西塘居民私人收藏的民間用品,這些民間收藏品以西塘地方文化為主要內容,以蘇州區域文化為背景,展示江南水鄉民俗風情。薛宅現闢為鈕釦展大家可以自由參觀一下。西塘是中國鈕釦之鄉,有鈕釦生產企業近五百家,年產值10億元,產量佔全國生產交易的40%。鈕釦館位於西街上,共有六個展廳:古代鈕釦展示區、近代鈕釦展示區、現代鈕釦展示區、貝殼鈕釦生產工藝流程展示區、鈕釦應用區、中國結展示區。貝殼鈕釦是我國第一代的專業鈕釦,地處杭嘉湖平原的水鄉西塘貝殼原料極為豐富。記得過去襯衣上的小田扣就是用江南盛產的蚌殼做的,小小的襯衣田扣,從衝剪、磨光、打孔、漂白、整形,當時的鈕釦生產機器大都用人力腳踏操作,完全是手工方式,是一種純體力的勞動,在“鈕釦博物館”內專門有師傅現場演繹貝殼鈕釦生產工藝流程。可以說,鈕釦館的開館開創了中國鈕釦史上嶄新的一頁,也為有著鈕釦之鄉的西塘增添了一道新的風景線。

五福橋、高階沿——好!我們繼續往前走。剛才我介紹過了,我們西塘有“三多”,這第一多就是橋多,您看在我們前面就有一座橋,這座橋有個非常好聽的名叫“五福橋”,他是由當時西塘的五戶人家共同集資建造的,這五戶人家分別把五種不同福氣都安置在橋面上,它建於明正德年間,修於清光緒二十七年。據西塘的老人說,人要從這橋上走過會帶上五種福氣,這五種福氣有好多種版本,但大致認為這五種福氣分別是:長壽、康寧、富貴、德、善終。大家走一走,可以把五種福氣帶回家了,希望您也把這五種福氣帶回去。整個西塘是生活區,所以大家注意安全,看到車輛要讓開。從五福橋上下來,這兒我們走的是西塘的高階沿,所謂高階沿,就是這排底矮的房子,有沒有發現這排房子的臺階特別的高,這裡在以前住的是西塘最有錢的人,但我們發現有錢人的房子也不過如此,為什麼呢?主要是因為江南人財不外露的秉性,水路發達,隨之水盜來了,所以門面造上一排低矮的房子,但裡面卻是深宅大院,但居民還是會在最外面,唯一的區別就是把臺階築高,以顯示自己的地位和財富。

張正根雕藝術館系典型的民國建築,距今已有百年左右的歷史融合了中國古代建築和西方歐式建築的各自特點,為磚木結構,裡面陳列的是著名根藝美術大師張正的幾百件根雕作品。根雕源於自然,是一種化腐朽為神奇的藝術。張正先生,杭州人,原籍安徽舒城,生於1958年,1999年因人才引進,來到西塘繼續其根藝創作。他的作品立足於七分天然,三分人工,有不少作品獲得全國的各種獎項。五百件大件作品(最輕為150kg,最重為1000kg,平均重量為250kg)進入吉尼斯,本人被載入世界名人錄及東方之子,來到嘉善後,又被評為嘉善的榮譽市民。首先,大家看到的是一張龍椅,名為“過把癮”,在中國古代只有皇上可以坐龍椅,而根雕館的這張龍椅,是專為遊客準備的,讓各位可以坐坐龍椅,做一做現代的皇上。整張椅子為龍眼根和杜鵑根自然巧妙組合而成,與之配套的踏腳為全天然的杜鵑根。根魂是一件天然的作品,它是來自與福建閔候地區的一個龍眼樹的樹根,此根因為長於懸崖之上,岩石阻礙根系往下發展,所以整個根平攤開來,很大也很平整,其根部截面形似中國地圖,而根面上的圖案則眾說紛紜,有說百獸圖、羅漢圖。天然的作品就是要給你一個想象的空間,你感受它象什麼,就是什麼,這也正是根雕的魅力所在。震憾,又名東方雄獅,一噸多重,它是來自於東北地區的一個杉木根,獅子的頭部就是一個巨型的根榴,藝術家細膩的構畫了獅子的臉部、爪子以及尾巴部分,令整個作品生氣勃勃,震天憾地。而獅子的身份及鬃毛部分則是自然的樹根,體現了根雕藝術的七分天然。而這個名為“比美”的作品,一看就是這麼傲氣凜然的孔雀,它展開尾巴部是一個純天然的根系,身份與頭部是樹樁部分經過雕刻而成的。再看這邊,好一幅喜上眉梢的潑墨畫,枝條上梅花怒放,花間一對鳥兒竊竊私語,彷彿寓意著冬天即將過去,春天就要到來。整個作品春意盎然,是用一個連理根創作而成,兩個油茶根天然的交纏在一起,形成一個圓洞門,作者又巧妙地點綴了兩個喜鵲,形成了雙喜臨門這麼一幅喜氣的圖案。看完樓下這些大件作品後,樓上的小件可謂別有一番洞天。看這邊是根抱石的“八仙過海”,而那邊則是“十八羅漢”,而正中這個“金獅王”是一個巨大的柯木榴的作品,一隻母獅子、三隻小獅子營造了一份樂意融融的家庭氛圍,母愛,何其溫柔,何其感人!再過去看一件精品之作——“熊貓盼盼”,是一個根榴抱木的作品,熊貓的身份為整個根榴,耳朵部分是根榴上面兩個天然的突起,眼睛、嘴巴、爪子是雕刻過的。作者再巧妙地修飾了竹面,形成了熊貓抱竹這一憨態可掬的圖案。我們再來看一個抽象的作品,這是一塊天然的卷邊根,題為“年輪”,作者把整個根面想象成一片樹的橫切面,一圈圈的年輪記載著年輕時的夢。再看這邊有個卷邊根的蝙蝠,也是整體的一個樹根,後面著色,體現出前面的蝙蝠,蝙蝠在古代是福氣的象徵。看完根雕,希望大家把西塘的好福氣帶回家。(沿途講解)西塘有三多,橋多、弄多、廊棚多,在古鎮至今仍儲存有古橋27座,長廊XX多米,弄堂是一大特色,其中百米以上的有5條,幽幽長長的弄堂彷彿是一條時間隧道把我們帶入了幾百年前的明清時期,西街是西塘清朝末年,民國初年最繁華的街道之一,共有500多米長,集中了西塘一些老號的店鋪,至今,我們從斑駁陸離的牆壁和褪色的木門板上還依稀看出這裡曾有的繁華。

江南瓦當陳列館中國瓦當文化源遠流長,與木雕相比,瓦當本來是一種材質簡陋的建築裝飾配件,但由於它不易儲存,年代久遠,本身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秦磚漢瓦”聞名於世,但由於磚瓦之類極易破碎,所以年代久遠的瓦製品大多傳世不多。因而更顯得瓦當的珍貴。在西塘南面的幹窯一帶,確有大批精美作品傳世。追其源由,得知早在秦漢時期,當地的制窯業就已相當發達,更早有“千窯”之稱。連聞名遐邇的“明貨金磚”皆在那裡燒製。相傳當年秦始皇為了抵抗匈奴廣招天下兵馬,特向江南一官員下了一道口頭聖旨,但當地官員年老失聰誤把召千軍萬聽為“造千磚萬瓦”,遂大興土木,至此嘉善一帶制窯業發達。這個館內有花邊滴水、筷籠、步雞、磚雕、古磚、陶俑六大類300多個品種。其中有極富美好願望的傳統瓦當;有帶宗教色彩的寺廟瓦當,有表明一定歷史時期的政治圖案瓦當。它以深邃而廣博的文化蘊含,帶給人們無窮無盡的思考與遐想。

煙雨廊棚——關於廊棚的傳說:傳說一:在西塘塔灣街裡有一胡姓商戶,店主胡氏年輕守寡,艱難地支撐著一個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和一家三開間的鋪子。胡家鋪子前的河攤邊,有一個水豆腐攤,攤主姓王,家中排行老二,王二年輕力壯,老實厚道,只是家境貧寒。他見胡氏艱難,便生同情之心,幫著她做一些體力活,日子一久,胡氏便覺離不開他,但又難以啟齒表示這份情意。於是她煞費苦心想出一個辦法,一日她請來木匠,借修繕店鋪之機,沿河建起了一排廊屋,將店鋪前的街路遮蓋起來。這麼一來,王二即可免受日晒風吹,又能在雨天照常擺攤,兩個同在一個屋簷下,感覺就像一家人。不想廊棚建好後,胡家鋪子生意一下紅火起來,於是鎮上商家紛紛效仿,幾年下來,竟連成一線,以致後來成為一種西塘獨特的建築式樣。後來老百姓知道這層意思後,便給廊屋取名為廊棚,意思是為郎君而建造的棚屋。傳說二:有一位好心的老闆在沿朝南埭一帶開設一家店,生意清淡,一直犯愁。一天來了個叫化子在他們屋簷底下避雨,老闆看後於心不忍,給了他吃的還請他進門。叫化子執意不肯,晚上老闆打烊,叫化子還不離開,老闆看屋簷太窄遮不了風雨,就拿了一卷竹簾連在屋簷上,臨時搭了個小棚讓叫化子躲在下面,第二天叫化子不見了,門板上留下了“廊棚一夜遮風雨,知善人家好運來”的對聯。據說這位叫化子就是八仙中的鐵柺李,他來試探店主的心,那店主果然生意興隆,發了小財。後來店主覺得用竹簾連在屋簷上方法不錯,索性就將屋簷加長,街上的商家也想沾點仙氣讓自家的生意也好起來,於是紛紛效仿,慢慢形成了現在的長廊。您再可以看一下在河的西北邊,掛著燈籠的這一長排就稱作為“廊棚”,這是我們西塘的標緻性建築,是江南水鄉中獨一無二的建築,是古鎮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好,我們走一下這段廊棚。西塘的廊棚是眾多江南水鄉中儲存最完好的最具規模的建築。所謂廊棚,其實就是帶屋頂的街。在雨季,西塘的廊棚像一頂碩大的雨傘,呵護著來往的行人,“雨天走人家,照樣不溼鞋”。西塘的廊棚有的臨河,有的居中,有的在沿河一側還設有靠背長凳,供人歇息。廊棚的頂有“一落水”、有“二落水”,也有過街樓形成廊棚的屋頂。廊棚裡側是商店和民宅,行人來往無雨淋日晒之苦。古鎮的廊棚長達2300多米。是北京頤和園長廊地倍多,足可以和它相媲美了。提醒注意安全。好了,各位我們繼續往前走。走到這裡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就是說為什麼會有廊棚?是什麼原因才會形成這麼長的廊棚呢?西塘以前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船,沿河的地方必然地形成了一條繁榮的商業街,各個店家的老闆為了方便自家的貿易不受天氣的影響,颳風下雨照常可以做生意,於是就在造房子的時候特意的造出這麼一個廊棚。其它居民也覺得這種做法既方便了自己又方便了他人,於是紛紛效仿,久而久之西塘的長廊就形成了。(還有一個傳說——“廊棚一夜遮風雨,積善人家好運來。”)其實從廊棚也可以看出我們西塘百姓的淳樸和厚道,有一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可貴品質。

送子來鳳橋——這座造型獨特的廊橋名叫“送子來鳳橋”,非常寬,兩邊都能走,始建於明崇禎十年(1637年),為三孔石板橋。為什麼叫“送子來鳳橋”呢?傳說建造時,適有一鳥飛來,造橋人認為這麼美的鳥應該是鳳凰,天降祥瑞,恰逢橋邊有一戶人家生了一個大胖小子,古取名“送子來鳳橋”。清康熙四十八年、道光十五年重修,1998年再度重修,由同濟大學設計,採用江南園林復廊形式建造,此橋又名“情侶橋”,寓意情侶步過此橋,婚後必生貴子,所以現在西塘的男女青年結婚,都喜歡到橋上走一走。男子走左邊,女子走右邊,寓意男左女右。左邊為階梯級,比喻為步步高昇;右邊沒有階梯,是斜坡的,主要是因為古代女子裹小腳,三寸金蓮,漫漫往上挪,步伐比較小,故走小步,寓意結婚後能穩穩當當勤儉持家。當然現在社會已經是男女平等了,讓我們來走一回,感受一下這座古老的廊橋獨特的歷史底蘊。[環秀橋]——這邊要走的這座橋叫環秀橋,初建於明代萬曆九年,當時是根據明代詩人周炳的《環秀短虹》而得名,是西塘鎮上27座古橋中最早的一座高橋。這座橋叫環秀橋,所以大家走上橋面時,不妨環顧四周,相傳昔日晴天時站在橋頂可以北望太湖邊上的青山。這條是揚秀涇河,上游通太湖,下游通上海的黃浦江。站在這座環秀橋上,西塘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美景可以說是淨收眼底。

燒香港景區是西塘兩大典型水鄉風貌區之一,它以典雅、秀美、幽靜的特色見長,燒香港,顧名思義,就是西塘燒香人的港灣了,它有兩層含義:一為街道,二為河港。它是兩條“燒香街”和一個燒香水巷的總稱了,在這條街上以前有很多的廟宇,有東嶽廟、福源宮、武廟、聖堂等等,可是現在卻只剩下東嶽廟及聖堂了。燒香港景區的建築儲存得較為完好,有著明清建築的典型風格,在這裡你可以體味到幾百年來水鄉居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安逸生活,一座座精緻的小樓,一個個形態各異的河埠頭以及千姿百態、喻意深刻的系舟石,無一不透視出這裡濃濃的生活氣息。這裡你可以看到楊柳依依,清清翠翠,也就是西塘人所說的“小家碧玉”了。這是古鎮的生活區,很久以前是富人居住的地方,所以燒香港裡的建築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這裡的門檻特別高,有一尺多,都是用整條的石頭做成。

倪宅是西塘一戶較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築,從門面的開間及裡邊的格局可以看出這是一份典型中等書香世家,它是已故上海市副市長倪天增的祖居。倪天增同志祖籍西塘,出生於寧波,1983年起任上海市副市長,是上海市第七、八屆人大代表,中共上海市第五次代表大會市委委員。倪氏家族為鎮上的書香門第,倪天增祖父倪祖今為清末秀才,其父倪維熊考取杭州第三中山大學(即浙江大學),後分配寧波,任鄞縣縣政府建設科科長,自此全家定居寧波,倪天增出生於寧波。倪宅原為五進,現只開通了前二進,正廳為承慶堂,為倪氏祖居的堂名,是舉辦婚喪喜事的場所,是一個非常隆重的場合了。前廳和兩旁分別設有廚房、膳房、帳房、琴房等,樓上則設有閨房、臥室等為明清時期西塘殷實家庭的真實寫照。在西塘,倪宅是大戶人家,倪姓是西塘五大姓氏之一,但我們看到內部陳設很一般,為什麼呢?主要是我們當地人講究的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所以讀書人的門第排行就是最高貴了,所以在這兒你可以看到主人家的門樓上刻著“慧德蘭馨”四個,他展示的是書香門第、讀書人家特有的像蘭花一樣的品格了;下面是“歲寒三友”松竹梅,整個天井也是種著兩棵桂花樹,象徵什麼呢?唐宮折桂啊,古代來說就是桂榜提名了。從這裡你可以感受到西塘普通家庭所折射出的濃厚的文化氛圍,為了紀念倪天增同志,特在樓上陳列展示他的生平介紹及部分遺物、圖片資料,以表達對這位人民公僕的敬仰與懷念。

聖堂是供奉關羽的地方,但為何沒把它取名關帝廟而稱為聖堂,據說有兩個說法,一是西塘人尊稱孔子為文聖,關羽為武聖,故名聖堂;二是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時候,曾來過這裡,聖上來過,所以叫聖堂,聖堂在西塘的歷史較為悠久,始建於明朝萬曆三年,舊稱龐公祠,清朝康熙十三年(1674年),康熙五十年(17XX年)曾兩次重修,改供關帝,俗稱“聖堂”。在西塘人的眼裡,聖堂既是一座關帝廟,又是一座財神廟,舊時的西塘每逢正月初五,鎮上的商人們必定去聖堂燒香祭拜,用家裡南瓜糊做的元寶,換聖堂的元寶,意喻一年財源滾滾。聖堂兩旁也商販雲集,各色風味小吃,年畫、玩具琳琅滿目,熱鬧非凡。現在大家看到的聖堂,已經過整修,規模也較之以前擴大一倍,前後共分4進,第一進為門廳,第二進和第三進分別供奉著文財神趙公明、武財神關羽,第四進為觀音殿,兩旁側殿則為文昌殿和三官殿。聖堂內供奉的神像,並沒有嚴格的道教、佛教區分。在西塘這座古老的小鎮上,只要是老百姓敬仰的,都被供奉在這裡,西塘人純樸、善良的民風也由此可見一斑。如果說現在的聖堂已是修繕一新的話,那麼在這裡還有兩件物品是以前儲存下來的,一件即是這付抱柱聯,上聯是“異姓同胞笑今人同胞異姓”,說得是劉備、關羽、張飛三人是異姓結為兄弟,但情同手足;下聯是“三分一統恨當年一統三分”,說得是劉備、關羽、張飛異姓結為兄弟,而當年的國家卻是三足鼎立的態勢,另一件即是門廳內建放的名為“引元寶”的雕花木板,這塊木板材質考究、雕工精湛,上刻十七隻鎏金的大元寶,原擺放在正廳門上,意喻招財進寶。

明清明居木雕館西塘明清明居木雕館是一座前臨街後臨河的典型民居建設,原為西塘一戶商戶人家的宅院,現裡面陳列著西塘明清時期儲存下來的各式木雕250餘件,這些精美木雕,每一塊都以其雕刻精湛,喻意深刻而深受遊客的喜愛,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值得一提的是木雕館裡陳列的物品是西塘一位普普通通的郵電局職工自己收藏的,這也顯示了西塘濃愈的文化氛圍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走進木雕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兩旁這兩件大型的月樑架,這是一個江南民居的建築構件,原系擺放在樑架上面起到支撐作用的,上面雕刻著漁、樵、耕、讀的圖案,雕工細膩,人物栩栩如生,在西塘,漁樵耕讀的圖案被廣泛地採用,這是西塘儒商文化的具體體現,西塘歷史上是個商賈雲集的地方,但講究以誠信為本,崇尚文化的儒商思想,卻是西塘每一個商人所特有的,具有相當的普遍性,正是有了這種儒商文化的滋養才造就了小鎮居民勤勞、善良的性格,純潔、樸實的民風。走過小小的天井,便是民居的正廳了,這裡擺放的多為中小件木雕作品,有體現精雕細刻工藝的梅花撐,也有體現風調雨順雙喜臨門等美好喻意的樑墊,更有用佛手、荔枝、桃、石榴等四季水果代表福、碌、壽、喜的雀替,這些無一不向你展示了江南木雕的精美絕侖與西塘千年古鎮所蘊含的深厚歷史文化底蘊。(沿途講解)塘東街是西塘鎮上民國至解放初期較繁華的街道之一,這裡也聚集了許多老號的店鋪,如中華百年老號藥鋪鍾介福藥店等,但與西街相比,這些建築更多了一些西洋的風格,大概是與他的繁華年代有關吧。

江南古鎮西塘導遊詞西塘導遊詞(3) | 返回目錄

西塘古鎮是江南六大古鎮之一。古鎮位於江浙滬三地交界處的浙江省嘉善縣,古名斜塘,平川,距嘉善市區10公里。西塘全鎮總面積83.61平方公里,其中古鎮區面積1.04平方公里,人口近8.6萬。西塘——生活著的千年古鎮,已被列入世界歷史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鎮,國家aaaa級景區。

西塘歷史悠久,人文資源豐富,自然風景優美,是古代吳越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是吳越兩國的相交之地,故有“吳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稱。唐、宋時期就已形成村鎮,到了元、明朝時,西塘憑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的經濟基礎和水道之便,發展成一座繁華、富庶的大集鎮,窯業、米市、食品、製陶業等行業日益興旺。

古鎮現存的許多古宅大院,都是古鎮先人當時致富後的結晶。由於當初西塘的通行以水路為主,外來騷擾較少,故能使西塘較完美地將古鎮保留至今,使得祖先的遺產能延續下去。

西塘與其它水鄉古鎮最大的不同在於古鎮中臨河的街道都有廊棚,總長近千米,就像頤和園的長廊一樣。在西塘旅遊,雨天不淋雨,晴天太陽也晒不到。

歷史文化

相傳春秋時期吳國伍子胥興水利,通鹽運,開鑿伍子塘,引胥山(現嘉善縣西南12裡)以北之水直抵境內,故西塘亦稱胥塘。因西塘地勢平坦,一馬平川,又別稱平川,斜塘。

在唐開元年間就已建有大量村落,人們沿河建屋、依水而居;南宋時村落漸成規模,形成了市集;元代開始依水而市漸漸形成集鎮,商業開始繁盛起來;明清時期已經發展成為江南手工業和商業重鎮。“春秋的水,唐宋的鎮,明清的建築,現代的人”,是對西塘最恰當不過的形容。

地理位置

西塘是江南六大古鎮之一,位於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嘉善位於上海西南方向與上海零距離接壤,距上海市中心80公里,大虹橋商務區60公里,西至杭州110公里,南瀕嘉興港乍浦港區35公里,北接蘇州85公里,處於長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帶。交通極其方便,,滬杭鐵路,滬杭高速鐵路,滬杭高速公路,申嘉湖高速公路,杭州灣跨海大橋北連線線,亭楓高速連線線,320國道,都穿境而過,乘坐汽車,高鐵,火車均能到達,乘坐已於XX年10月26日通車的滬杭高鐵,從嘉善到上海虹橋樞紐站僅需20分鐘左右,從嘉善到嘉興僅需10分鐘,從嘉善至杭州只需35分鐘左右。周邊有上海虹橋機場、上海浦東機場、杭州蕭山機場三大機場。西塘在嘉善市區北10公里處,乘坐公交快客前往20-30分鐘就能到達。

西塘地勢平坦,河流密佈,自然環境十分幽靜。有9條河道在鎮區交匯,把鎮區分劃成8個板塊,而眾多的橋樑又把水鄉連成一體。古稱“九龍捧珠”、“八面來風”。古鎮區內有儲存完好的明清建築群多處,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和研究價值,為國內外研究古建築的專家學者所矚目。鳥瞰全鎮,薄霧似紗,兩岸粉牆高聳,瓦屋倒影。傍晚,夕陽斜照,漁舟唱晚,燈火閃耀,酒香飄溢,整座水鄉古鎮似詩如畫,人處其間,恍然桃源瓊瑤,不知是人在畫中游,還是畫在心中移。這是一座千年古鎮。古鎮在春夏秋冬、晴陰雨雪的長久年代裡,始終呈現著一幅“人家在水中,水上架小橋,橋上行人走,小舟行橋下,橋頭立商鋪,水中有倒影”的不斷變幻的水鄉風情畫。

西塘坐落在水網之中,這裡的居民惜土如金,無論是商號或是民居、館舍,在建造時對面積都寸寸計較,房屋之間的空距壓縮到最小範圍,由此形成了120多條長長的、深而窄的弄堂,長的超過百米,窄的不到1米,形成了多處“一線天”。與此同時,街道弄堂的名稱均形象地體現出古鎮商貿的繁榮和弄堂的特色,如米行埭、燈燭街、油車弄、柴炭弄、石皮弄等數十個稱號與當年的商貿、建築等都有直接的聯絡。

到了西塘,臨河而建的沿街廊棚最為引人,這裡的街道臨河而建,商鋪的生意就在河邊做成。往昔,水鄉農家的出行以河為道,以舟代步,許多交易只能在船上岸邊進行,為此,一種連線河道與店鋪又可遮陽避雨的特殊建築———廊棚便應運而生,並代代傳承,相沿成習。實用的廊棚是水鄉特有的建築,西塘至今儲存著1300多米長的廊棚已變成當代人賞古、探幽的休閒一餐。

西塘是個平民化的小鎮,所有一切都如此樸素,沒有周莊的繁華,沒有南潯的富甲之態,沒有濃厚的商業氛圍!但是西塘的獨特魅力令留宿旅者陶醉!XX年中國旅遊行業第一份“中國旅遊百強景區”名單上,西塘景區以年接待269萬人次的成績位列排行榜第38位。

傳說典故

鎮名由來

版本一:相傳春秋時期吳國伍子胥興水利,通鹽運,開鑿伍子塘,引胥山(現嘉善縣西南12裡)以北之水直抵境內,故西塘亦稱胥塘。因西塘地勢平坦,一馬平川,又別稱平川,斜塘。

版本二:西塘鎮域東北有一個3400畝面積的湖蕩,那是嘉善縣境內最大的湖泊之一。

傳說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有一戶姓唐的大戶人家遷到蕩邊居住,他們看到這個湖盪風景秀麗,盛產翠鳥和紅菱,這兩物為吉祥之物,又恰在祥符年間,就以“祥符”兩稱呼這個湖蕩。

這戶唐姓人家,有弟兄兩人,在祥符蕩邊樂悠悠生活,後來分了家。兄居蕩東邊,人稱東唐,弟居蕩的西邊,人稱西唐。後來哥哥這一房逐漸衰落,弟弟這一房,小輩十分興旺,就象一棵樹,生出許許多多樹、枝,所以,人們把他們居住的地方,在“唐”邊上加個土,叫做西塘。

廊棚由來

在江南水鄉,分散的、幾戶合一的廊街隨處可見,然而,廊街長達1300多米的,惟有西塘。西塘的廊街,一邊是商店或民居,另一邊是河,廊街都有小河緊貼著,彎彎曲曲,情調非常。步入廊街,映入眼簾的是兩岸水上人家和前呼後應的河埠。如逢雨天,雨水在廊簷口滴滴嗒嗒形成一道長長的雨簾,就是不會做詩的人也會頓時詩意滿腔。關於廊街的由來,沒有官方的記載,只有民間流傳的“為郎而蓋”和“行善而搭”兩個版本。

版本之一:年輕的寡婦胡氏,在西塘獨自支撐著一家老小和一個鋪子。胡家鋪前的河灘邊,有一個擺豆腐攤的王二。王二同情胡氏,常幫著做一些體力活。日子一久,胡氏便覺得離不開王二,但又難以啟齒表達這份感情,便煞費苦心地借修繕店鋪之機,請人沿河建起了棚屋,將店鋪前的街路遮蓋了起來。這麼一來,王二既可免受風吹雨淋,兩人也可同在一個屋簷下。不想胡家鋪子因了這棚屋而生意一下子紅火起來。鎮上商家紛紛效仿,幾年來,棚屋連成了一線。後人就取“為郎而蓋”之意,將棚屋叫做廊街了。

版本之二:西塘有個開菸紙店的老闆,一天小店打烊時,見一叫花子在店前的屋簷下避雨,就讓他進屋來。叫花子執意不肯,老闆就拿了一卷竹簾連在屋簷上,臨時搭了個小棚讓叫花子躲雨。第二天叫花子在店門板上留下一行:“廊棚一夜遮風雨,積善人家好運來。”此後菸紙店果然生意興隆。店主為感謝叫花子的恩德,索性在店面前的屋簷下搭了個有磚有瓦有木架的廊街,且跨過小街直至河埠。

臥龍橋的傳說

臥龍橋原來是一座木橋,年久失修,破爛不堪。有一天,橋邊住一位姓朱的竹匠看到一孕婦失足落水而死,就很想重新修造,可沒有資金。他就削髮為僧名廣緣,奔走化緣歷時十年,積得白銀三千兩,開工建造。到白銀用完,尚缺石料,和尚卻因十年勞苦積病而死。工程因缺橋面將停,這時,有兩位神仙來到西塘,聞西塘豆腐乾非常有名,品之,讚不絕口,正陶醉之時,一塊豆腐乾掉了下來落在未完工的臥龍橋上,形成了橋面。所以臥龍橋的橋面是很大的一整塊。整座橋上刻著一條龍,首東尾西,今日仍然清晰可見。

送子來鳳橋的傳說

據《西塘鎮志》記載,來風橋建於明崇楨十年(公元1637),清代兩度重修。相傳當初造橋時,適有一鳥飛來,市人以為祥瑞,遂取名“送子來鳳橋”。1988年改建為單孔鋼筋混凝土拱片橋。1998年重建,採用古典園林中“復廊”的形式,中有隔牆花窗,兩邊通道。據稱凡新婚情侶過此橋,男左女右,可卜貴子。又此橋赤名“滴水晴雨橋”’諧名“情侶橋”。前者能使人想起雨天的景象,在此坐憩,喝上一杯豈不更好? 男子當然走臺階步步高昇,女子三寸金蓮小邁步,持家穩穩當當,老人們說:“新婚夫婦走一走,南則送子,北則來鳳”,要是有婚後還未得子的,不妨也來走一走。

七老爺的傳說

明代崇禎年間嘉善一帶鬧饑荒,饑民累累,當時七老爺督運皇糧經過,看到餓殍遍地而不忍,竟將皇糧盡施於民,他自己知道私自將皇糧散發給民眾是死罪,於是就在雁塔灣河裡投水自盡,附近一帶的老百姓得救了,他們為感念這個清官,而集資為他蓋了一座廟——七老爺廟(又名護國隨糧王廟),香火很旺。

交通指南

自駕車

上海方向:滬杭高速→申嘉湖高速(s32)→西塘出口處下(總車程40分鐘)或滬杭高速嘉善大雲出口下→沿善江公路按西塘路標行駛→下高速後開車約十五分鐘可到達西塘古鎮。(總車程約一個小時)。

杭州方向:a:滬杭高速嘉善大雲出口下→沿善江公路按西塘路標行駛→下高速後開車約十五分鐘可到達西塘古鎮(總車程約一小時四十五分);b:320國道行駛→嘉善車城路口左拐→往平黎公路方向約行駛十五分鐘即可到達。

蘇州方向:蘇嘉杭高速平望出口下→318國道往上海方向→過黎裡後右轉至平黎公路往嘉善方向,按西塘路標約行駛二十分鐘左右即可到達(總車程約一小時)。

南京方向:滬寧高速一蘇州繞城下轉蘇嘉杭高速一黎裡出口下一轉到318國道一往嘉善方向第一個岔路口右轉,再直走15公里左右就到西塘(300多公里)。

旅遊門票

西塘旅遊門票自XX年1月1日起,只有一種聯票,價格100元/張,含11個小景點。各出入口自XX年5月起每日檢票。門票檢票後不要丟棄,購買船票以及坐船時都需出示門票。

優惠政策

1、免票:國導證、領隊證、旅行社經理資格證、記者證、殘疾證、軍官證、士兵證、殘軍證、老幹部離休證、70歲以上老人憑身份證或老年證、旅行社隨團駕駛aa2及身高120cm以下兒童。

2、打折:私人組團16人以上9折,教師證9折;全日制在校學生證5折、身高在120-140cm之間的兒童5折、60-69週歲老人憑身份證或老年證5折,30年以上國家頒發教齡證5折。 夜遊

西塘每天晚上17:00-20:30每年五月至十月設立夜遊專案。夜遊期間西園、張正根雕藝術館、鈕釦博物館正常開放。

晚間聯票價格為50元/張,憑聯票購買船票20元/人,憑聯票包船150元/船(不論大小限坐8人)。遊船人滿即發船,發船時間:18:00至20:30。

主要景點

西塘以“橋多、弄多、廊棚多”的三大特色而贏得廣大遊人們的青睞,其中西塘旅遊公司開發的景點有11個, 從逆時針方向走:由古鎮中部的葉家弄進入,入西街右轉,經“根雕館(1)、瓦當館(2)、薛宅鈕釦館(3)”;---到雙橋處,直走過安境橋右轉,在燒香港,遊“倪居(4)、聖廟(5)、木雕館(6)”;---延西塘港東邊古街北上,過獅子橋,可見“黃酒館(7)”;---沿細長的煙雨長廊,經送子來鳳橋,一直往西,來到“醉園(8)、七老爺廟(9)”;---返回環秀橋,右轉進“種福堂(10)”;沿西街往東,最終遊覽“西園(11)”。

西園

西塘西園舊址在西街計家弄內,系明代朱氏別業,後出讓給孫氏。園內有樹木、花草、假山、亭池等,風景優美。東側假山上有“聽濤軒”茶室,因假山上有白皮松1株,高數丈,風來稷稷有聲,故名。1920年冬天詩人柳亞子來西塘,曾住西園並與西塘南社社友在西園攝影留念,題名為“西園雅集第二圖”。1990年3月,在鎮西善興建了總面積16.6畝的公園,為紀念柳亞子來西園,名為“西園”。入園處小橋流水,石獅門廳,園內環繞磚砌花格遊廊、水榭、曲橋、假山、涼亭、人工瀑布。有好幾家建在該景點旁邊的客棧也以此而命名,如:西園雅居、西園客棧、西園驛站等等。

醉園

初建於明,現在庭院房屋儲存完好。園設三進,廳堂迴廊,碧池青石,迴廊翠竹,秀色醉人。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院子裡那座僅容一身過的磚制袖珍小橋,玲瓏剔透,具觀賞性又有實用性。王氏世代詩書傳家,祖父精於書法,父子痴迷版畫藝術創作。園內書廳“藝香齋” 設有王氏“水鄉風韻”版畫系列陳列。

廊棚

西塘古鎮中最著名的風景線是一道長達近千米、造型古樸的廊棚,所謂廊棚,其實就是帶屋頂的街。西塘的廊棚有的瀕河,有的居中,沿河一側有的還設有靠背長凳,供人歇息。廊棚以磚木結構為主,一色的墨瓦蓋頂,沿河而建,連為一體,俗稱“一落水”。既可遮陽避雨,又可駐足觀景,沿途還有別致的小販賣各種物品,漫步其中,一種思古之情油然而生。

陸墳銀杏

陸墳銀杏在西塘鎮郵電路墳浜弄口,共兩棵,雌雄一對。種植於明洪武年間,距今已有600多年。銀杏老幹婆娑,枝葉茂盛。雄銀杏高13.5米,圍抱3.92米;雌銀杏高9.35米,圍繞3.08米。墓主人陸邦出身西塘,做過都堂,為官清正,知識淵博,曾做過明朝通政御使趙文華的老師。傳說陸邦的住宅是趙文華用監造嘉善城牆時所多餘的城磚建造的,遺址即是現在西塘南棚下的俞家弄。墓現已無跡可尋,只留下了墓周圍的石人石馬與這兩棵老銀杏樹,依舊屹立於此印證著這段歷史。

石皮弄

古鎮在明代以前大戶人家有唐、王、趙、陸四姓,明以後又有倪、蔣、朱、卜、陸等大戶,故多建有深宅大院。宅深形成長長的弄,鎮上現仍長短不一的弄122條,其中百米以上的宅弄有5條,最有特色的一條露天弄名叫石皮弄。

石皮弄在西塘鎮下西街,“種福堂”西首,是夾在兩幢住宅之間的露天弄堂,建於明末清處。在西塘鎮122條長短不一的弄中,石皮弄最窄,寬僅1米,弄口最窄處僅0.8米,全長68米,由166塊石鋪成,弄面平整,下為下水道。石皮弄左右兩壁梯級狀山牆有6-10米高,至今完整地保留著古老而又獨特的風姿。

種福堂

種福堂系清代王氏私邸,王氏源起宋御營司都統制王淵,王淵護駕宋高宗趙構南渡後遭明受之變,其子孫隱沒於杭嘉湖一帶。清順康年間,其中一脈子孫移居西塘,興此宅第,前後七進加一後花園,為典型的明清民居風格。其第三進為正廳,廳堂正中央懸掛有康熙年間翰林侍讀學士海寧陳邦彥題名為“種福堂”的匾額,以告誡後人“平日多行善積德,日後定能使子孫得福”。

民間瓦當陳列館

瓦當是一種材質簡陋的建築裝飾配件,由於它不易儲存,年代久遠,具有一定歷史價值。該館內有花邊滴水、筷籠、步雞、磚雕、古磚、陶俑六大類300多個品種,其中有及富美好願望的傳統瓦當;有帶宗教色彩的寺廟瓦當,有表明一定歷史時期的政治圖案瓦當。

中國酒文化博物館

古鎮西塘在歷史上就是個酒鎮,“酌好酒,吟好詩”,一直是古代很多文人學士的兩大追求。明代初年,大詩人高啟乘舟過西塘,特地停下來尋問酒家。在清代,鎮上名酒“梅花三白”聞香百里,民國初年的柳亞子多次醉飲鎮上,西塘的酒文化,可以說與古鎮同步,與古鎮齊名。西部的釀酒世家劉西明先生看中了酒鎮西塘,將他幾輩人收藏的酒文化實物在這裡陳列展示,在原有黃酒陳列館的基礎上新開了“中國酒文化博物館”,從一個酒文化的側面,用數百件實物對中國酒文化進行了全方位的探討,融知識性、趣味性、學術性於一體,在追本溯源中,提示了中國酒文化的清晰背景及其深刻內涵,涉及到民俗學、史學、經濟學、文學、藝術、醫學等多種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

倪天增祖居陳列館

倪天增祖居坐落在西塘鎮燒香港南33-35號。清末民初建築。

倪天增(1937-1992),原上海市副市長,出生於寧波,祖籍浙江嘉善,祖父倪祖今為清末秀才,父親倪維熊自幼接受新學,1929年赴鄞縣縣政府任建設科科長、局長,自此定居寧波。他為人和人民赤膽忠心,嘔心瀝血,是備受尊敬的人民公僕。

為緬懷倪天增同志,展示他勤廉兼優的時代風範,1999年4月,西塘鎮人民政府籌款修建倪天增祖居陳列館,XX年6月進行了改擴建。祖居面闊五間,坐南朝北,佔地面積627.1平方米。現存三進,硬山頂。第一進為平房,通面寬16.3米,進深8米;第二進為二層樓房,通面寬13米,進深10.7米;第三進為二層樓房,通面寬9米,進深8.3米(現作為旅遊景點及廉政教育基地只開放前二進)。修復建築面積共428平方米。展館用較豐富的實物、史料、照片,再現了倪天增同志的卓著功績和公僕形象。

XX年1月倪天增祖居已被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在該處已成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及浙江省首批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尊聞堂

尊聞堂建於元末明初,其中堂內的百壽廳堪稱一絕。廳內的樑柱、廊窗都有圖案,形態逼真,刀法細膩,雕刻精湛。

鈕釦博物館

西塘是中國鈕釦之鄉,鈕釦博物館館位於西街上,共有六個展廳:古代鈕釦展示區、近代鈕釦展示區、現代鈕釦展示區、貝殼鈕釦生產工藝流程展示區、鈕釦應用區、中國結展示區。

根雕館

西塘是塊風水寶地,適合休養生息,還能激發藝術家的靈感。根藝雕刻家張正先生,他祖籍安徽舒城,杭州人,出生於1958年,1999年經人才引進,入住西塘。張正大師的作品立足七分天然,三分人工,有五百件多件大型作品被載入“吉尼斯之最”。張正大師以他出色的手藝與不怕困難的精神被列入世界名人錄,譽為“東方之子”。

獅子橋

又名里仁橋,因橋欄望柱上雕有形態各異的小石獅八尊,民間又稱此橋為獅子橋。

環秀橋

建於1581年(明代萬曆九年),它跨當年的小桐、北翠兩圩,是西塘鎮上最早的高橋。相傳昔日晴天時站在橋頂可以北望太湖邊上的青山。1997年重建石級拱橋。這裡有幅對聯:船從碧玉環中過,人步彩虹帶上行,描寫了過橋的兩種方式。乘船是從碧玉環中過,步行則是人步彩虹帶上行了。這副對聯是脫胎於河北趙州橋上的對聯:水從碧玉環中去,人在蒼龍背上行。

五福橋

建於明正德年間,修於清光緒二十七年(19XX年)。據西塘的老人說,從這橋上走過的人會帶上五種福氣,分別是:長壽、富貴、康寧、德行和善終。五福橋位於燒香港,倪天增祖居陳列館以東。

臥龍橋

臥龍橋建成於1719年(清康熙五十八年)。位於北柵市河口,系單孔石拱橋,橋身長31.46米,寬4.95米,橋東坡32級,西坡30級,西堍朝南轉角處還有9級。巡杖呈長方形,高44釐米,望柱高71釐米,柱頭呈方形。拱圈為縱聯並列砌置,工藝精湛,為鎮上最高之橋樑。

送子來鳳橋

清康熙四十八年、道光十五年重修。來鳳橋於1997年重建,其造型及結構別緻,適於旅遊觀賞,為新景點之一。老百姓俗稱“晴雨橋”。橋頂的棚,和方磚鋪就的長條凳,為遊人提供了休息和觀賞美景的好去處。而“送子來鳳橋”最通體現西塘人細緻周到的本性之處,在於橋體上的石階被一分為二,左側的石階是供男人使用的;而右側被設計成小小的斜坡;原因是,古人考慮到當時女子有纏小腳的陋習,邁步子小,臺階不方便行走,於是做成小斜坡供女子專用 環秀橋建於1581年(明代萬曆九年),它跨當年的小桐、北翠兩圩,是西塘鎮上最早的高橋。國際影星《廊橋遺夢》的女主角梅利爾來到西塘,也走了這座廊橋。現在每逢週末或節假日,有當地戲迷在橋上自娛自樂吹拉彈唱,將江南水鄉的休閒暇意體現得淋漓盡致。

西塘旅遊貼士

1. 西塘白天和夜晚溫差較大,所以記得來時帶件外套。

2. 西塘汽車站外排隊的三輪車千萬不要亂坐,他們大多是外地人,遊客容易上當受騙。

3. 夏季去西塘旅遊一定帶上“驅蚊水”,也可以適當的噴灑在衣物上,最好是空下來就擦一下。

4. 去西塘旅遊,可以坐汽車,也可以坐火車。上海,杭州附近的兩者都可以選擇,再遠點的建議選擇火車,坐火車到嘉善,再從嘉善乘中巴去西塘(班次很多)。如果是三四個人可以選擇選擇打的,價格也不是很貴。

5. 西塘不是很大,所以去西塘遊玩不用刻意去記路線,主要的景點都在河的兩邊,您順著河邊走自然能遊覽到各個景點。

6. 如果想坐船遊西塘可去送子來鳳橋,那裡有可供租用的小船,能坐4到5人,每小時15元,如果僱傭船工划船每小時80元。

7. 在西塘古鎮上可以僱黃包車伕作導遊,車伕大多是本地人,兼有導遊身份,而且他們還認識許多私人景點,會帶給你意外收穫,一輛黃包車大約15元。

建築特色

馬頭牆

清代中期,徽商東進,把建築文化也帶到太湖流域,帶有封火牆的建築很快在民間流行。不同的是,當地老百姓將原來徽派建築中平直的牆體改造成馬頭型,人稱馬頭牆。古時候民間防火意識相當強,尤其是寒冬臘月,空氣乾燥,容易失火。安了馬頭牆可以削減風力,就算鄰家失火,也可以避免殃及自家的房屋和財產。西塘的馬頭牆,有一層兩層三層,甚至更多,這完全隨房屋開間深淺的需要而增減馬頭牆層數,與主人的地位,財富並無關係。

美人靠

俗話說“美人靠靠美人,美人不靠靠不美。”據說最早的美人靠是吳王為了討好美女西施而建的,大家看此靠的形狀象不象“鵝項”?西塘方言中“鵝項靠”與“吳王靠”是諧音,有人稱之為 “吳王靠”,後來此樣式在江南一帶的臨河建築中廣為運用,現在的美人靠也是“每人靠”,每個人都能靠!

河埠

河埠不但是人們停泊船隻、交易商品的場所,也是人們日常取水、洗滌物品的所在。主婦們在這裡浣衣洗米,在這裡張長李短。即便是現在家家都有自來水,依然有鎮民們尤其是年長者,喜歡並習慣使用河水。比如洗床單,用木槌重重地捶上一陣後,投在河裡大力甩動漂洗,又快又節省。以前買東西極為便利,只要聽到河道中貨船上的叫賣聲,走下河埠,上船討價還價,成交後提著東西回屋去。還有更省力的,有些主婦在小樓上用繩繫著個籃筐,把錢放在裡面吊下去,成交後再把菜果和油鹽醬醋吊上來。這種足不出戶的採購方式,只有水鄉臨河的人家才有。

船鼻子

河埠與船隻的關係密不可分,稍加留意您就可以發現河埠旁的岸壁上,砌有系船纜繩的孔眼石,用於固定船隻。這就像繩子穿在牛鼻子上一樣,所以孔眼石就被稱作:“船鼻子”。最初船鼻子只講究實用,久而久之也開始講究美觀,往往被雕琢成如意、花瓶、暗八仙等紋樣,極富傳統文化情趣。

繫纜石

繫纜石狀似石蓮花,埋入土中,形似蓮花樁,這是供過路舟船停泊繫纜,一個纜石上可同時拴幾根纜繩,這也是古代鎮上為數不多的幾種公用設施之一。

花牆

它是用普通的瓦片組搭而成的。一般位於天井或院子的圍牆牆體的上部,用來通風,既美觀又實用。

高階沿

明清時期的大戶人家特別臨河的人家講究財不外露,有“小小蟹洞裡能摸出個大螃蟹來”所比喻的建築特點。但如果稍加留意,人們往往在大門口就能觀察到主人身分或身價的特徵。在明代,建築用石一般用青石,但到清代,由於“青石”的“青”與“清朝”的“清”同音,改用毛石。西塘鎮內有的人家門前階沿有一尺多高,就是因為明代時的門前用青石鋪地到清代再用整條毛石蓋上去形成的。

觀音兜

西塘全鎮幾乎找不到屋頂上張揚的飛簷翹角,處處顯示出平民文化元素。大多房屋的頂都是最簡單的呈人形的硬山頂。在清代,新造房屋要交稅,納稅的標準是正樑,幾根正樑交幾份稅。要是想擴大面積又不交稅就只有想辦法,西塘人很聰明,建房就用硬山頂,只需一根正樑,然後東西廂房一般是單屋面落水,沒有正樑。一些考究的人家把邊牆建得很高,甚至高出屋面與屋頂。把這部分高出的牆頂端做成漂亮的圓弧狀,猶如觀音像兜的頭巾,很具風韻,人稱觀音兜。

花窗

花窗的結構有多種,常見的為各種格子圖案,也有格子上再雕另外花樣或吉祥圖案的。這是當地人思想上保守與開放的矛盾體現,在人們剛開始用玻璃的時候,總覺得家裡的東西和全家的生活全部暴露在別人面前不妥當,但又非常想趕時髦,所以出現了在玻璃窗上再用木格子作掩飾。

瓦當

瓦當位於簷口,在底瓦和麵瓦終端都設有瓦當,下瓦端叫滴水,上瓦端叫“貓頭”。瓦當俗稱“筒瓦頭”或“瓦頭”。西塘的明清建築很多,現存民居建築上的瓦當最早的約在明末清初,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背景,瓦當圖紋十分豐富。西塘所在的嘉善,粘土質地細膩而粘韌,製成磚瓦後呈黛青色,相互叩擊,聲音悅耳,其磚瓦在明清時期就有名聲。多少年來,許多建築物都消 失了,而瓦當—中國傳統建築物上一個極小的構件,卻留了下來,成為社會歷史和地方風情習俗變遷的記載。

瓦當是在瓦片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屋面瓦壠下端的兼有裝飾和護椽功能的特殊瓦片就稱為瓦當,其花形圖紋最初出現的是萬年青,承襲了老瓦當的“延年”、“萬歲未央”的文化內涵,後來出現了蓮花、芙蓉等。蓮花瓦當多用於寺廟和墳屋,芙蓉多用於一般民居。西塘的民居瓦當典型的有以下幾種:四梅花簷頭瓦當、蜘蛛結網簷頭瓦當、民國開國紀念幣瓦當等等。瓦當雖然不起眼,但不同的圖案、紋花、形狀、材質都有著不同的文化內涵,是一種社會歷史文化的濃縮和積澱。

部分街道介紹

西街

西街是西塘東西走向的主要街道,分上下兩段,古時候以東為上,西為下,所以有上西街和下西街之分。西街有著水鄉極為典型的街道格局,它的最小寬度僅供農民挑擔換肩,即一根扁擔的寬度。由於臨街房屋二樓以上常常還有屋簷延伸,兩兩相對的樓屋近在咫尺,擱起竹竿就可以晾衣晒被,開啟窗戶就可以倚窗談心,構成一道別致的小鎮風景。西街上景點較多自西向東的景點有:石皮弄、種福堂(王宅)、西園、中國鈕釦博物館、江南瓦當陳列館。

塘東街

塘東街是民國至解放時期西塘最為繁華的街道之一,塘東街上還有好多酒樓,以前有“借問酒家何處有,胥塘河邊處處樓”的說法。說起這條商業街不得不說說西塘的商人。有位來西塘的作者說:西塘是儒商文化與平民文化的交會點。是有一定根據的。這裡的讀書人很多,但做官的道路畢竟太窄,多數讀書人做不了官,只好回來經商。這些人受儒家文化的薰陶,其經商的思想也與一般的商人不同。塘東街上有一家百年老號的藥鋪鍾介福藥店,大門上有一副對聯是這樣寫的:寧藥架滿塵,願天下無病。也就是說店家情願藥賣不出去,也不希望百姓受病痛之苦。充分反映儒家的“仁”、“和”思想。塘東街上還有源源綢布莊的舊址,1927年秋陳雲同志在“楓涇暴動”時期被國民黨追捕轉移到西塘,在布莊夥計高廷樑處住了幾日,後由高廷樑安排小船由水路去往安全的地方。

燒香港

燒香港不是要把香港燒了的意思,而是以前河道兩岸廟宇眾多,善男信女們乘著小船來此燒香,故名燒香港。燒香港的景點有倪天增祖居紀念館、五福橋、聖堂、明清木雕館等。 塔灣街

塔灣街因西面原有一寺廟名雁塔禪院,又地處市河轉彎處而得名。七老爺最後就是投身於塔灣街的雁塔灣自盡的。這一帶在明時酒樓雲集,明代有一詩人周鼎寫了一首《西塘曉市》來描寫這裡的繁華:旭日滿晴川,翩翩賈客船。千金呈百貨,跬步塞齊肩。布褐解市語,童烏識偽錢。參差魚網集,華屋竟烹鮮。塔灣街上的景點有醉園、七老爺廟等。

住宿

西塘客棧分為三種:明清古宅、臨水客棧和現代賓館。

古宅類

最能體現江南古鎮的古韻特色。景區內的明清古宅多位於深巷內院,庭院幽深,一切陳設皆為老古董,雖然不臨水,但宅院寬大,可深切體會古鎮望族的古韻生活。十分安靜,價格也是最便宜的。睡著百年雕花床,聞著空氣中氤氳著的水鄉氣息,漸漸沉睡,令人陶醉。西園雅居、慎德堂都是明代典型的江南大宅建築,是古鎮西塘望族王家的宅第,西園雅居在景點西園的西側,宅內隨手拈來都是古董,老闆重情講信,住在西園景觀房內,能免費觀賞西園景點的美景。慎德堂的堂內樂器遍佈,常有樂友切磋;陳家老宅(青年旅社)前酒吧(酒吧臨水)後宅院,夜間魅力四射,住宿在酒吧後的院落中,十分安靜;尊聞堂本身是個景點,藏在石皮弄內。堂中的“百壽圖案”為全國古蹟;如意樓客棧是由古宅裝修而成的,住如意樓的話,參觀“醉園”免費;桐村客棧是建於清雍正年間的老宅,老闆為民間藝術家,有雙手寫的絕活,這些客棧都是西塘景區內最具有古韻特色的客棧,在驢友中的口碑都不錯。

臨水類

依水而居,富有江南水鄉的特色。此類客棧的特點:一般由民居改造而成的,房屋低矮,房間空間不大,中心地段(永寧橋與環秀橋之間)的臨河房間較有觀景的價值,尤其是西街上的臨河房間才是真正的依水而居,但房價頗高、不實惠。網上介紹多數臨水客棧多為靠近河邊,但並不真正臨水。價格還算適中。

賓館類

富有現代氣息的特色。此類客棧的特點:有的建造在景區外,一般規模較大,以雙人標準間為主,能同時容納幾十人團隊的客棧。如:西塘賓館、來鳳客棧等。這些客房平時價在70元-100元左右,週末和節假日有所提升。

客房可以通過網上訂購,但是一般價格和網上介紹多少有點差距(由於資訊釋出時間的變化),價格可以和店家商量,建議自助旅行的朋友也可實地考察一番再定奪。

特別提醒的是:麵包車或三輪車會以低價或其它為誘餌拉遊客上車,然後給遊客介紹客棧,實質上是為了拿取介紹客棧的回扣,所以請遊客們事先聯絡好客棧老闆來接站為佳。

特產小吃

特產:嘉善黃酒、荷葉粉蒸肉、八珍糕、芡實糕、“六月紅”河蟹、麥芽塌餅、薰青豆、蜜汁大頭菜、餛飩老鴨煲。

小吃:芡實糕、麥芽糖、綠豆湯、豆腐花、大,小餛飩、薰青豆、扎肉、一口粽、橘紅糕、臭豆腐、鮮肉燒賣、黴乾菜燒肉、椒鹽南瓜、餛飩老鴨煲、肉末野開花、白斬雞、馬蘭頭、白水魚、蟬衣包圓、西塘天下第一面。

麥芽塌餅

又名立夏塌餅,是西塘千年風俗之特色時令點心。丁記麥芽塌餅是以糯米粉、黑芝麻、赤豆、核桃仁、白糖,並配以中草藥佛耳草、麥芽為原料,採用傳統手藝精製而成。丁記麥芽塌餅,口感柔軟、不粘不糊,佛耳草香氣濃郁,誘人食慾,並能夠消食降脂、延年益壽,是贈友敬老之佳品。

芡實糕

芡實:屬水生睡蓮科植物既有健脾胃的功效 、把芡實粉碎加糯米粉做成糕就是西塘芡實糕的特色,西塘平安堂芡實糕有著眾多口味深受歡迎,口味獨特,跟人家不一樣的,特別是桂花口味和花粉蜂蜜口味的最糯最最好吃。西塘芡實糕可以先品嚐後購買。

送子龍蹄

相傳明代西塘一富賈婚久未有子嗣,後經一道人指點樂行善舉,修建路、橋以便眾人 在建橋時天宮仙鳥鳳凰停歇橋邊,而該富商也於當年喜得貴子,故此橋取名“送子來鳳橋”。現經修繕後在千年古鎮西塘朝南埭。富商在得子喜慶之時大擺筵席,其間一道主菜,即 蹄子。眾人為賀喜將其名為“送子龍蹄”,自此,凡方圓各地在婚嫁喜慶喬遷新居,家人團聚時均以該菜作為主菜,意為早得貴子,團圓吉祥。送子龍蹄。採用優質豬腿肉,配以數十種祖傳佐料,經煨煮蒸燜、旺、文火反覆,肉質酥嫩脫骨、肥而不膩、味美相宜。

荷葉粉蒸肉

古鎮的傳統名菜,五味調百味香。採用適宜的五花肋肉、五香炒米 粉、豆腐衣和新鮮荷葉,配上丁香、八角、醬油、甜麵醬等調料精製而成,此菜風味獨特,肉質酥糯,清香不膩,既可下酒,又可作點心,且充分發揮荷葉解暑清熱,散淤止血的藥理作用。

西塘天下第一面

麵條是北方人的主食,做法一般都很簡單、很純粹的。而對於南方人,尤其是江、浙一帶,麵條是作為一種平時換口味的點心,所以做麵條都特別講究輔料的搭配,常常會加入很多東西,如肚片、鱔絲、牛肉等,做好的面料多、鮮味足、營養豐富。西塘人做麵條更是出了名的講究。做麵條要用兩口鍋同時烹製,一口鍋用來煮麵,一口鍋用來炒制輔料,西塘人常用的輔料是肚片、鱔絲、自制的爆魚等。煮好的面放入另一口鍋和肚片、鱔絲等加水再一起煮 2-3分鐘。出鍋後的麵條,湯汁鮮濃可口,麵條筋斗。

五香豆

每年蠶豆上市後,取青皮黑頭的蠶豆晒乾,取陳皮、花椒、料酒、鹽、茴香等與晒乾的蠶豆共煮,令味道快速而完全的進入豆中,而後取出,並滾上甘草粉晾乾,待七、八分干時再放入大鍋中炒脆,這樣,香脆美味的五香豆便製成了,成為茶餘飯後的一種小吃。

嘉善黃酒

西塘人歷來愛喝點黃酒,因此,在西塘歷史上有過許多大大小小的黃酒作坊。如今全國最大的單個黃酒生產企業----嘉善酒廠就坐落在西塘鎮的北部,該廠嚴把質量關,生產的花雕、善釀、黃酒等汾湖系列二十多個品種酒性溫和、酒味醇潤、口感獨特,成為現代人交流感情,饋贈親友的佳品。

八珍糕

八珍糕選用山藥、茯苓、芡實、米仁、麥牙、扁豆、蓮肉、山楂等八味草藥以優質糯米粉、白糖精製而成。此糕青黑髮脆,初以能消小兒疳積而走俏,後由於選料考究、加工精細、口感香甜,且益脾胃,成為江南名點,享譽百餘年而不衰。

一口粽

西塘的粽子有很多口味,如鮮肉、豆沙、豬油、赤豆等,雖然粽子是一種很多地方都有的小吃,可西塘的粽子卻因米好,料足,捆紮緊好而更香,更糯,成為如今小鎮傳統旅遊產品的一種。

“六月紅”河蟹

六月紅是指農曆六月的夏天所產的河蟹。“六月紅”的蟹身只有雞蛋那麼大,蟹肉鮮嫩、蟹肪滴油、殼薄,放入清水一蒸就變緋紅,故此得名。在杭嘉湖一帶還流傳“窮再窮,不忘六月紅”的俗語,那是對“六月紅”河蟹的讚美。

餛飩老鴨煲

餛飩老鴨煲是一道西塘的土菜,據說是這裹的燒窯工發明的,因工作時間長、勞動強度大,於是窯工們就地解決,在窯裹燉起了老鴨,但光光是鴨肉,又吃不飽,便有窯工在煲里加入餛飩,既可以充飢,又補充了營養,一舉兩得,餛飩老鴨煲便在窯工中間傳開來,後來西塘百姓的餐桌上也出現了這道菜。燒法很講究,首先要選用本地的草鴨,最好是生完蛋的老鴨;其次在配料方面,各家也有各家的偏愛,有的放茭白、青椒、香菇,有的則放黑木耳、鹹肉、筍尖,視各人口味而定。

清蒸白絲魚

“魚米之鄉”西塘水產資源特別豐富,阡陌之間魚塘星羅棋佈,其中最負盛名的就有汾湖。生養其中的白絲魚以肉質鮮美,營養豐富,在西塘美食譜上佔有一席之地。 民風習俗節日活動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會有自己獨特的習俗。西塘,一個生活著的千年古鎮,這裡有著原汁原味的江南水鄉風情和濃濃的生活氣息,原真性地儲存了西塘人的生活脈絡。

田歌

田歌又稱吳地歌曲、子夜歌,是民間流傳下來的農村民歌,至今仍傳唱於江浙滬毗鄰地區,是太湖流域水鄉農村生活的歷史寫照。田歌是中國地方寶貴的音樂文化遺產,其旋律特徵:一是自由,因為西塘地處水鄉平原,河網交錯,船行水上,對酒當歌,抒以情懷;二是清亮,優美而不失挺拔,歌詞內容多反映民間故事、農事活動,如落秧歌、放鴨歌、送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西塘田歌改編的原創音樂劇《五姑娘》在第七屆中國藝術節上榮獲“文華獎”。

越劇

越劇是中國地方戲曲藝術之一,在西塘有著眾多的興趣愛好者,他們匯聚一起成立了西塘越劇協會,其中大多是中老年人,學越劇,唱越劇,演越劇,不僅陶冶情操,而且豐富了他們的業餘生活。每逢節日,或者廟會,或者旅遊節等喜慶日子時,他們都會用越劇來助興,不僅表演越劇名劇,而且還創作富有時代氣息的新越劇。現代著名劇作家顧錫東先生便是西塘人,他的代表作越劇《五姑娘》、《五女拜壽》、《漢宮怨》、《陸游與唐琬》深受人們喜愛。

七老爺廟會

每個地方都會有一個自己的保護神,在西塘百姓的心目中,七老爺就是他們敬仰的守護神。每年的農曆四月九年級,也就是七老爺生日的時候,當地老百姓會有隆重地慶祝儀式,廟會把七老爺的神像抬出廟門,從晚上11時許出發,經過既定的路線走,每到一處,都會迎來很熱烈的歡迎,一路上旌旗飄飄,鑼鼓震天,鞭炮齊鳴,絲竹悠揚,浩浩蕩蕩,直到第2天下午,才回到廟中安歇,於是開始演戲,連演三天。廟會期間,還有跑馬戲,搖燥船,蕩湖船,踏白船等民間文藝活動。

從農曆四月八年級的晚上開始,陸陸續續的香客從四面八方趕過來,有些是為了趕燒頭香,有些則是通宵達旦的唸經、求神拜佛,祈求歲歲平安,晚上在廟內還有香客自組的社戲表演。出會定於農曆四月九年級清早,出會時所抬的七老爺是他的“座宮”,即七老爺的塑像,出巡前,所有的綬帶、轎班都守候在暖閣,時間一到,即由4名綬帶搶出暖閣,同時有大批太保助威,出巡時按照既定的路線走,沿途設有"社棚",善男信女們在七老爺休息的廠棚內迎接,“社棚”內還設有供桌,擺有雞、鴨、魚、時令乾鮮水果等祭食,這叫迎會,另外也有各色各樣的役色,如起馬牌、開導鑼、龍虎將、紅、綠、黃、白、黑五營等,各役色分別由各業議定擔任,如龍虎將由綢布業,黑營由煤炭業擔任,一路旌旗飄揚,調龍舞獅、打蓮香等一些民間文藝匯演也會在出巡隊伍中。廟會期間,在鎮的各條街上,各種當地的文化活動也紛紛展開,打蓮香、扭秧歌、調龍舞獅、打腰鼓、蕩湖船、挑花籃,人們用不同的形式來紀念這位守護神。 西塘國際旅遊文化節

1998年至今,西塘已成功舉辦了七屆旅遊文化節。文化節融旅遊、文化、購物、廟會、經貿洽談和商品展銷為一體,充分展現了西塘古鎮的魅力。有古鎮建築與人居論壇、嘉善民間文藝會串、平川燈會、西塘風情攝影展、顧錫東戲劇作品展、平川書畫社書畫作品展、文化廟會活動等。使廣大來賓和遊客真正從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體驗西塘古鎮原汁原味的水鄉文化和精神品位。

國際旅遊小姐賽事

“經典古鎮與現代元素的融合,文化的經典內涵和現代元素的融合是文化進步的必由之路。”美麗是任何人都無法拒絕的,這是產業發展的前景之一,而國際旅遊小姐正是促進中國乃至國際旅遊文化產業的有效載體,這也體現了美麗賽事的傳播意義。XX年至XX年,每年的3月底4月初西塘將連續五年承辦國際旅遊小姐中國區總決賽的賽事,西塘通過這種傳播美麗的形式,已將具有千年文化古鎮的名氣和文化特點傳播到海內外,同時通過這個平臺,開始在國內甚至國際揚名。

夜遊西塘

“西塘的一夜,為你等待了千年。”來西塘沒看到西塘的夜景實為憾事!由於氣候的原因,西塘每年五月至十月開放夜遊活動,17:00至20:30開放三個景點及遊船:張正根雕藝術館(位於停車場,可下車後先遊覽)、中國鈕釦博物館(水上戲臺就位於鈕釦館沿河)、西園(可品茶,欣賞江南絲竹表演)。沿河長廊下有一排紅燈籠,到了晚上徹夜通明,對百姓來說它們是路燈,對遊客來說卻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水上戲臺在夜遊開放期間有越劇《五女拜壽》、田歌《五姑娘》等表演,老百姓圍坐在對岸看戲,遊客們在船上看戲,臺上臺下都是風景。夜遊西塘一定不要忘記乘遊船,坐在小船上悠哉悠哉,跟導遊學唱西塘的小調,在華燈初上的水鄉,讓人彷彿身在江南如詩如畫的夢中。

中秋賞月活動

每到中秋節,別說是遊客,連西塘周邊的老百姓也都匯聚到西塘,到千年水鄉古鎮過中秋節。西園裡有猜燈謎、江南絲竹、品茶、擲圈、夾彈子等活動,河面上可以放許願燈,水上有移動絲竹表演,古鎮內有古弄探幽等參與性的活動,讓遊客們感受不一樣的中秋節。

榮譽

XX年7月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的預備清單。XX年11月,被建設部確認為“首批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鎮”之一;XX年12月,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XX年度世界遺產保護傑出成就獎”; XX年12月15日,入選國家文物局最新公佈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重設目錄;XX年,在第十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古鎮西塘獲得“最具水鄉魅力影視基地”;XX年,在首屆中國旅遊論壇上獲得“中國十佳古鎮”的榮譽稱號。XX年獲“長三角世博主題體驗之旅示範點”稱號、“浙江服務名牌”稱號、“西塘國際旅遊文化節”獲“十大品牌節慶”稱號,XX年獲得“中國旅遊合作聯盟十佳合作伙伴”等等稱號。

Tags:西塘 導遊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