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北京主要景點導遊詞

欄目: 導遊詞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7.04K

各位團友大家好,今天我們要參觀的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廣場——天安門廣場及天安門。

北京主要景點導遊詞

天安門廣場位於北京市中心。南北長880米,東西寬500米,佔地面積達44萬平方米,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廣場。國家機構按文東武西的格局分列廣場兩側。東邊建有國家博物館,西邊是人民大會堂,中間聳立國旗旗杆和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在廣場南部。最南端是正陽門及其箭樓。

我們現在所在的位置就是皇城的正門天安門。天安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門,取“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開始時僅是一座三層樓式的木坊。屢毀屢建,直至清順治八年(1651年)才重建為xx開間的重簷歇山式頂樓,取“受命於天,安邦定國”之意。改名為天安門。天安門除了舉行其他盛大儀式之外,也曾經是清朝皇帝舉行“金鳳頒詔”禮的地方。每逢冬至去天壇祭天,夏至到地壇祭地,孟春到先農壇 耕,以及皇帝大婚或出兵親征,都要從天安門出入。舉子們的黃榜也是從此捧出的。

現在的天安門城樓在城臺正中大門上方掛有一幅巨型毛主席畫像。畫像高6米、寬4.6米,總重約1.5噸。每年國慶節前都要重新繪製。第一幅畫像的作者是周令釗。現在畫像的工作由北京美術公司的葛小光先生接續。在城樓重簷正中懸掛的國徽是以周令釗和張仃的創意為基礎,最終由樑思成設計完成的,國徽的圖案由天安門、國旗、齒輪、麥稻穗和紅綬帶組成。城樓內根據開國大典時的環境佈置有國畫“鐵骨傲霜雪,幽香透國魂”及董希文創作的著名油畫《開國大典》。

城門前面是與故宮內相通的金水河,河上橫跨7座漢白玉金水橋,中間5座分別與天安門城樓的5個門洞相對。正中是供帝后行走的御路橋,兩側為宗室王公行走的皇族橋。再向外的兩座是品級橋,供三品以上官員行走。最外面位於太廟和社稷壇門前的,是供四品以下官員及其其他人員行走的公生橋。在金水橋南北兩岸各有一對雕刻於明永樂年間的石獅子,東側的都是雄獅子。腳踏繡球,象徵一統寰宇。西側的都是雌獅子。腳踩幼獅,寓意母儀天下,子孫綿延。它們都把頭微微傾向內側,以示保護御路保護皇上。金水河南岸還有一對立於明成化元年高約10米,重達20噸的漢白玉華表,與其對稱在天安門內側也有一對。華表頂部承露盤上有一小獸,俗稱“望天吼”。其作用是用來警示皇上。據說華表源於用作路標的表木和聽取意見的誹謗木。現在的華表只是用來起裝飾作用。

華表以南這條車水馬龍的大街就是“中華第一街”——長安街了。明清時期的長安街東起東單牌樓,西到西單牌樓。全長十華里號稱“十里長街”。如今的長安街,東起通州,西至石景山,全長42公里。可謂“百里長街”。

長安街過後,由近到遠。首先看到的就是,由曾聯鬆設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第一面國旗的製作者是國營永茂實業公司的宋樹信。高32.6米的旗杆是由特殊處理過的,20年不會腐蝕的無縫鋼管分4節組裝而成。

旗杆的遠處廣場的中心位置,是新中國第一座大型紀念性建築——人民英雄紀念碑。紀念碑以樑思成的設計方案為主,再綜合其他3個方案,於1952年8月正式動工興建,1958年5月1日完工。通高約38米,碑芯高14.7米,重60噸;碑身由413塊花崗岩組成;碑座四面鑲嵌有8幅巨大的浮雕,內容分別為焚燒鴉片、金田起義、武昌起義、五四運動、五卅運動、南昌起義、抗日遊擊戰爭、勝利渡長江。碑身正面有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的鎦金大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背面是毛主席起草周總理親筆書寫的碑文。碑文內容是“三千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天安門廣場南部的方形建築,就是安放毛主席遺體的毛主席紀念堂。紀念堂佔地面57萬多平方米,全部工程僅用6個月就完成。在主席逝世一週年時正式對外開放。紀念堂內由北大廳、瞻仰廳和南大廳組成。北大廳中央是高3米的毛主席漢白玉坐象,坐像的背後是巨幅祖國山河圖。瞻仰廳是紀念堂的核心部分,內有黑色花崗岩砌成的梯形棺床。上面安放著有毛主席遺體的水晶棺。南大廳北牆為漢白玉石牆,上面鐫刻有毛主席的詩詞《滿江紅》。

現在咱們來看廣場的東西兩側。在廣場的西側是1958年10月興建,1959年國慶前竣工的人民大會堂。整組建築平面呈“山”字形,正面牆呈“弓”字形。中央最高處為46.5米,因此大會堂是整個天安門廣場上的最高建築。大會堂四周用143根巨柱支撐,東部有金色大銅門5扇,正門上方高懸著全國最大的國徽,極為巨集偉壯觀。中部是著名的萬人大會堂,三層扇形會場可容納10000人。穹窿形的頂部中央位置為巨大的紅五角星燈,發出70道光芒,周圍是40片葵花瓣、500個滿天星及三層水波形燈槽。喻意“萬眾一心團結在黨中央周圍”。北部為我國最大的宴會廳。可同時供5000人宴會,一萬人酒會。南部是人大常委會辦公樓,辦公樓部分還包括有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直轄市、特區各具特色的會議廳。

天安門廣場東側的巍峨建築就是國家博物館了,北半部是中國革命博物館,南半部是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革命博物館建成於1959年8月。有兩層展室,自1961年7月1日正式開放。以自“五四”以來的革命資料為主要展品,分為《近代中國陳列》和《當代中國陳列》各展廳內有圖片、文字說明和大量實物。

中國歷史博物館前身是北京歷史博物館,成立於19XX年7月。1959年遷入。基本陳列是《中國通史》,展品跨越從奴隸社會夏商周到太平天國直至清王朝滅亡數千年曆史,分朝代展出文物、貨幣、書畫等40多萬件歷史文物。

現在咱們再回到廣場的最南端,這裡的兩座建築就是內城中最高大的城門正陽門及其箭樓了,“正陽”取“聖主當陽,日至中天,萬國瞻仰”之意。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光緒年間被八國聯軍炮火擊毀,後重建。

好了,天安門廣場及天安門的參觀到此就結束了。現在給大家20分鐘自由活動。

故宮

故宮

各位團友大家好,今天我們要參觀的是世界上現存最大最完整的皇家宮殿建築群。

故宮位於北京市區中心,舊稱紫禁城。始建於明永樂五年,完工於永樂十八年,歷XX年。是我國明、清兩代24位皇帝的皇宮,其名稱是借喻紫徽星垣而來。佔地72萬平方米,呈長方形,南北長960米、東西寬750米,周圍環繞有50米寬的護城河和10米高的城牆。共有房間9000多間。迄今已近6XX年的歷史。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儲存最完整的皇家宮殿建築群。這組規模巨集大的建築群是按《周禮?考工計》中“前朝後室,左祖右社”的原則營建的,結構嚴謹,色彩輝煌,佈局規整。

故宮整體建築分為前朝和後宮兩部分。前朝是皇帝舉行大典和召見群臣的主要場所,其中心建築是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以及分立兩翼的文華殿、武英殿。後宮也可分為三部分。那就是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官為主題的正宮,以奉先殿、皇極殿為主題的東宮,以養心殿、儲秀宮為主題的西宮。

故宮有四個大門,正門也就是南門為午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北為神武門。

由天安門進去,往北就是端門,越過端門即可見到午門。午門為紫禁城正門,順治四年重建,為重簷廡殿頂建築,xx開間,通高35米。其平面為凹字形,兩翼各有重簷樓閣四座。俗稱五鳳樓。午門前的小廣場可容二萬餘人。皇帝在農曆十月七年級,頒發次年曆書。如遇出征或獻俘時,皇帝在午門釋出命令或接受降俘。凡大臣惹怒皇帝而被批“逆鱗”者,都來午門受“廷杖”。據記載明朝正德十四年和明嘉靖三年的兩次廷杖都是打死過人的。

過了午門可以看到一條曲折多姿,狀似玉帶的人工河,它就是玉帶河。橫跨河上的五座雕刻精美的漢白玉石橋——玉帶橋是通往前朝三殿的必經之路。

前朝三殿俗稱三大殿,依次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是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築,也是紫禁城中最高大的建築。

穿過明朝皇帝御門聽政的太和門就可見到太和殿。太和殿俗稱“金鑾殿”,始建於明永樂年間,屢毀屢建,曾經叫過奉天殿、皇極殿。最終於清順治年間重建後改名為太和殿。高約35米,東西寬約63米,正面立有紅柱子12根,是當時北京最大的木結構建築,基座是用高約十米的漢白玉和艾青石砌築而成。基座四周圍有云龍雲鳳圖案石望柱,基座底部還雕有一千多個漢白玉螭首,螭首的口中有排水用的小孔。遇上下雨,可見“千龍吐水”的奇妙景觀。石階兩側放置有18座香爐,殿前露臺上放置4只流經銅缸,象徵“金甌無缺”。左右兩側的的銅龜銅鶴分別象徵江山永固和帝后的長壽。東邊的日晷象徵受命於天。西邊的嘉量,象徵皇帝公平公正。殿內有瀝粉金漆大柱48根。中間是平地床,上面擺有金漆雕龍寶座。殿頂有“藻井”取鎮火之意。中間穹隆圓頂上有一條口銜寶珠的盤龍。寶珠塗水銀,名為“軒轅寶鏡”。用來象徵即位者似乎正統皇帝,是軒轅氏皇帝的後代。

太和殿的主要作用是每年元旦、冬至、萬壽三大節時,皇帝親臨受賀;新帝登基、頒發重要詔書、釋出新進士黃榜等國家大典也在此進行。

位於大和殿後面的中和殿,為方形攢尖頂建築。同樣氣象不凡。曾經也有三個名字——華蓋殿、中極殿、中和殿,此殿的名稱本身就體現了儒家的中庸思想。它的主要作用主要是一:太和殿大朝時在此等候上朝時辰和休息;接受官員朝賀。二:皇帝去先農壇親耕前一天,在此驗看種子和農具。三:存放皇帝的家譜。

保和殿為三大殿中位於最後面的殿宇。為重簷歇山頂。它同樣有過三個名稱——謹身殿、建極殿、保和殿。保和殿在明朝時有兩個作用:一、皇帝在登臨太和殿之前在此試穿朝服。二、每年年終在此舉辦慶功宴,宴請文武百官。在清朝時同樣有兩個作用:一、每年正月七年級和十五在此宴請外藩王公大臣及外國公使。二、乾隆年間改在保和殿舉行科舉考試的殿試。殿試每三年舉行一次。由皇帝親自命題,親自考核。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殿試始於隋朝,終止於清末光緒年間。

遊覽完了前三殿,我們就來到了後寢區的正門乾清門。乾清門以北為後宮,是帝后生活和居住的地方。乾清門是前朝與後宮的分界線,清朝皇帝在此“御門聽政”。西邊幾間較矮建築為雍正年間設立的中央的決策機關——軍機處。乾清門內東面是上書房,為清代皇子讀書處。

乾清宮是後宮的正殿,也是明清兩代皇帝的寢宮和平時處理政務的地方。自雍正皇帝移居養心殿後這裡不再是皇帝的寢宮。宮前露臺上陳設銅爐四隻,龜鶴各一對,日晷,嘉量各一個。露臺兩側還建有“江山社稷小金殿”乾清宮內正中設有金漆寶座,後面有金漆屏風。上面懸掛的“正大光明”匾是雍正祕密立儲藏詔書的地方,頗有神祕色彩。乾清宮的作用主要是:一、皇帝在此處理日常政務。二、每逢元旦、元宵、端午、中秋、重陽、冬至、除夕等都要在此進行內朝禮和賜宴活動。三、清朝康熙和乾隆年間的兩次千叟宴也是在這裡舉行的。另外明朝許多震驚朝野的重大事件、宮闈祕聞也都發生在這裡,如:“壬寅宮變”、“紅丸案”、及“武宗戲火”、“崇禎出逃”等。

在乾清宮的後邊便是交泰殿。交泰二字象“徵天地交合,平安康泰”。殿面呈方形,在殿中央放有25顆寶璽,上方高懸著康熙皇帝的“無為”匾額。東側陳設著我國古代人民發明的計時器——銅壺滴漏,西側陳設著大自鳴鐘一座。此外這裡還有一塊警告宦官不許干預朝政的鐵牌。每年皇后的生日及大典時,都要在交泰殿接受慶賀禮。皇后到先蠶壇舉行儀式的前一天要在這裡檢閱採桑工具。再往後走就是明代皇后的寢宮——坤寧宮,清後改為祭祀和皇帝結婚的場所,東暖閣時皇帝結婚時的洞房。

內廷的最後面就是御花園 原名宮後苑。花園佔地僅1.2萬平方米,卻容納了20多座、十幾種不同風格建築。御花園正中間為天一門,過天一門是欽安殿,欽安殿是御花園中的主體建築,也是皇宮中軸線上唯一的一座宗教建築,內供奉玄武大帝。北京有名的連理柏就在御花園中。御花園內還有分別象徵春夏秋冬四季的四個亭子——萬春亭、浮碧亭、千秋亭、澄瑞亭。

故宮裡的這是建築都是我國古代建築大師和能工巧匠們非凡技藝和豐富想象力的結晶,是我國乃至世界寶貴的文化遺產。好了,故宮我們就先參觀到這裡。

天壇

天壇

各位團友大家好,今天我們要參觀的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儲存最完整的古代祭天建築群——天壇。

天壇位於北京東南側,也是我國和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築群。始建於明永樂四年,至明永樂十八年完工。佔地面積273公頃。相當於故宮的三倍還多。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場所,每年“三孟”舉行祭祝,即孟春祈谷,孟夏祈雨,孟冬祀天。初建時這裡也是祭祀地神的地方,稱天地壇。直到明嘉靖九年在北部另建地壇。那時天地開始分別祭祀,同時還另建兩壇。才形成了現今的南天壇、北地壇、東日壇、西月壇這“京郊四壇”。

天壇是圜丘、祈谷兩壇的總稱。建築佈局呈“回”字形,有壇牆兩重,形成內外壇,壇牆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故又稱天地牆。主要建築有祈年殿、圜丘壇、皇穹宇、齋宮、外壇神樂署和犧牲所。除了齋宮在西部以外,其他主要三組均在一條中軸線上。在北京古代建築中是唯一一箇中軸不對稱的建築。

可是這樣一個祭天聖地,卻也曾經在1860年時遭到英法聯軍的洗劫,繼而在19XX年的時候又遭到了八國聯軍的蹂躪。在19XX年袁世凱登基的時候也曾經在天壇上演了一出祭天的鬧劇。在1918年,天壇最終還是以公園開放。解放以後天壇不僅成了著名的旅遊景點,而且還是北京城市綠地的組成部分,來這裡的不光是旅遊者,還不乏一些專門為了強身健體的老人們。

現在就讓我們沿著當年皇帝登壇的路線開始此次遊覽。

我們先介紹一下齋宮。齋宮位於天壇西門內,裡面有著名的無樑殿。面積約4萬平方米,有小紫禁城之稱,是皇帝祭祀前齋戒的地方。皇帝在祭天前要在此齋戒三天。三天裡“不吃葷、不飲酒、不娛樂、多沐浴、不理刑名、不近女色。”所謂至齋。在齋宮殿前的露臺上左右還各有一個石亭。右面的為時辰亭,左面的為齋戒銅人亭。銅人高0.5米身著文官服飾,相傳是唐代的魏徵。手持齋戒銅牌,上刻“齋戒”二字,用來警示皇上。

下面我們來看圜丘壇。圜丘壇通高5.7米,分三層。每層的四個方向各有九級艾葉青石鋪就的臺階。四面圍有漢白玉護欄。壇外面有兩道圍牆,圍牆從東向面依次有泰元、昭亨、廣利、成貞四座櫺星門。現在我們開始登壇,請大家注意一下壇面。壇面上所用的石料的數字都與九相關,上層直徑9丈,中層直徑15丈,下層直徑21丈。三層共45丈,既是9 的倍數又含有“xx之尊”的意思。最上一層壇面中間的那塊圓形的大理石叫做天心石。又叫“億兆影從石”。人站在上面說話會感到強烈的共鳴。圍繞天心石這一層共砌著9圈巨大的扇形石,第一圈9塊,第二圈18塊。以此類推,到了最外邊的第九圈正好是81塊;第二層,第層也一樣。直至最外第27圈。同樣大家抬頭就可以看到的護板被四面臺階分為四個部分,每個部分也都有9塊,中層的護板是18塊,下層的是27塊,這些都是根據陰陽五行來做的。9是極陽數,所以古代的工匠便用這個數字來強調天的崇高,神聖。祭天時的步驟可分為:燔柴迎帝神、蒼壁禮天、進俎、初獻禮、亞獻禮、終獻禮、撤饌、送帝神、望燎。

大家再看圜丘壇的西南方。有三座高大的石臺,叫做望燈臺。臺上的長杆是望燈杆。杆高九丈,通體紅色。祭天時,望燈杆上各懸掛一隻直徑六尺高八尺的燈籠。燈籠內點蟠龍通宵寶蠟,可持續燃燒六個時辰。不滅、不流油、不用剪蠟花。

現在咱們繼續沿著中軸線行走,前面的建築就是天庫——皇穹宇。皇穹宇建於明嘉靖九年,起初叫做泰神殿,嘉靖十七年,改名為現在的皇穹宇,這裡是專門存放神牌的地方。既有皇天上帝的神牌,也有風雷雨電的神牌。這組建築不僅造型精美,而且還有和天心石合稱天壇三大聲學現象的迴音壁、三音石。

迴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外牆,圍牆建造的磨磚對縫,是很好的傳聲體,只要正確的對著牆說話,就算相隔四五十米,見不到面,都可以清晰的聽到對方說話。而三音石則是皇穹宇大殿正前方的三塊石頭,您站在第一塊石頭上拍手可以聽到一次迴音,第二塊石頭可以聽到兩次,而第三塊就可以聽到三次迴音,所以叫三音石。後來取天地人三才之意又叫“三才石”。

大家應該早就注意到了吧!天壇有非常多的柏樹。而在這許多古柏當中,有一株500餘歲的檜柏,就是迴音壁西牆外的那棵九龍柏。因為它的樹幹表面佈滿了旋轉扭曲的溝紋,猶如九龍飛騰,所以叫它九龍柏。

迴音壁北側,有一條寬廣的大道,也就是叫做海墁大道的丹陛橋。因路面下邊建有涵洞成立體交叉,類似立交橋,所以稱之為橋。穿過丹陛橋後,我們看到的就是祈谷壇建築群了。祈谷壇是三層漢白玉圓壇,佔地面積近六千平方米。祈年殿就建上面。

祈年殿是天壇的象徵。也曾經是中國的象徵性建築物,原名大祀殿。有祈禱豐收之年的意思。在建築上,它是圓形重簷攢尖頂,頂部覆蓋藍色竹節瓦。逐層收縮,高達九丈,由28根紅柱子支撐。是我國唯一留下來的仿明堂式建築。過去,琉璃瓦分三種顏色,也三種不同的意思。即:上青,代表上天、中黃,代表皇帝、下綠,代表黎民百姓。後為了表示對上天的尊敬,全部改換成藍色琉璃瓦。

而殿頂和支撐殿頂的28根柱子,也有不同的代表意義。殿頂周長30丈,代表一月30天。四根龍井柱,象徵一年有四個季節。中層12根象徵一年有12個月。外層12根象徵一日有12時辰。中層與外層24根象徵24節氣。三層共28根象徵天上的28星宿。如果再加上殿頂頂部的8根童柱共計36根。則象徵天上的36天罡。在寶頂上還有一根叫雷公柱的鎦金短銅柱,象徵皇帝一統天下。 除此之外,殿頂內部還有一“龍鳳藻井”,地面有一塊“龍鳳呈祥石”。二者相映成趣。

和祭天一樣,每年這裡都要舉行用來祈谷的禮儀。每次祭祀前都要將大殿修飾一新。

現在我們從祈谷壇的東門出來,可以看到一條長廊,共七十二間,俗稱七十二連房,它連線神廚神庫,是祭祀時運送祭品的通道。在長廊的東南方向,有八塊巨大的青石,稱為七星石。這是風水鎮石。關於七星石的說法有二。一說明代有個道士和皇帝說祈年殿的東南方空曠,於國家不利。所以就在這裡放了象徵著北斗七星的七塊石頭。二說,七星石代表東嶽七峰。至於東北的小青石,是因為康熙皇帝為了給滿族入主中原尋找理論依據,而派人考察泰山的發脈地絡,認定泰山發脈於東北的長白山後增加的。

今天的觀光遊覽就要結束了,在天壇的這段時光希望能成為您北京之遊中的永恆記憶。

長城

長城

大家好!歡迎大家到八達嶺景區觀光旅遊。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參觀,我很高興,希望各位能在八達嶺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

長城是我們古代一項極為雄偉的防禦性建築,它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橫貫我國北部。婉蜒一萬兩千多裡,故以“萬里長城”聞名於世。並於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被專家學者們稱為“世界上最長的防禦性城牆”。

中國最早修建長城是在公元前7世紀的春秋時期,最早修築長城的國家是楚國。楚國長城在歷史文獻記載上稱作“方城”,長度近千里。齊國也是諸侯國中修築長城較早的國家,齊長城西起山東平陰,東入大海。是春秋時期長城中遺址儲存最多的。

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後,先修繕了秦、趙、燕三國北部的部分舊長城。並開始以“修萬里城,築萬里人”的代價修建西起臨洮、東到遼東,長達7000多千米的長城。從此萬里長城巍然屹立於世界的東方,經歷千百年的風霜雨雪。

西漢初期,為了抵禦侵略和保護新開發的“絲綢之路”。修築了西起新疆羅布泊,東到遼東,長達一萬多千米的長城。這也是我國曆史上最長的一條長城。

明朝建立後,面對蒙古和女真的威脅。從朱元璋開始就派大將徐達北上修築長城。直到明朝滅亡,先後大修十八次,歷時260餘年。直到弘治XX年,才完成了東起鴨綠江邊,西到嘉峪關。途經遼寧、河北、北京、山西、陝西、內蒙古、寧夏、甘肅等省市自治區。全長12700多裡的長城。並把長城沿線劃分為九個防禦區域,稱為“九邊九鎮”。而且還在許多重要關隘地區,特別是北京城的北面,修築了多重城牆。這些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八達嶺長城了。

秦、漢、明三朝在歷史上修築長城的規模,相比其他朝代來講是最大的。所以說在歷史上的三次修築高潮就是秦朝、漢朝、明朝。

現在,我就來介紹一下八達嶺長城。八達嶺長城位於北京西北部的延慶縣,是北京地區長城中儲存最完好,工程質量最佳,結構最嚴謹的一段。這段長城以甕城為中心,南至七樓,北到十二樓,全長4770米。它是北京地區通向塞外的唯一通道,是居庸關的前沿陣地。由此地東可到永寧、四海,西可到宣化、大同,南可抵京城,北可通延慶,四通八達,所以叫做八達嶺。八達嶺關城建於15XX年,城高7.5米,厚4米。東西兩門各有一塊牌匾,東為 “居庸外鎮”,西為“北門鎖鑰”。關城入口處有一尊長2.85米,口徑10.5釐米的大炮名叫“神威大將軍”。現在請大家看八達嶺這段長城的城牆。這段城牆上窄下寬,上窄約5.8米,下寬約6.5米。分別由四種基本構造構成。一、城牆,二、城臺,三、關隘,四、烽火臺。牆內有券門,中間有石梯相連。頂部可容5匹馬並行。烽火臺又稱烽堠、烽燧、狼煙臺。它獨立於城牆之外,幾乎每隔一里就有一座,組成了萬里長城的防禦報警系統。

每當有敵兵進犯的時候,烽火臺就燃烽火,傳遞軍情。白天燃煙稱烽。夜晚舉火稱燧。又因為經常用狼糞做燃料,煙飄的高又不易消散,所以也叫做“狼煙”。而且,在明朝規定。來犯敵兵百餘人點一煙放一炮,五百人左右兩煙兩炮,千餘人以上三煙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煙四炮,如果事萬人以上,五煙五炮。

從八達嶺一直向南,就是著名的雄關——居庸關了。居庸關是萬里長城最有名的關隘之一,為古代北京西北的重要屏障。以秦始皇修長城“徙居庸徒於此”而得名。也就是說把囚犯、和受過宮刑的人,抓到這裡來讓他們修長城。並且居住了下來。居庸關在漢朝時叫居庸塞,隋朝叫軍都關。到了明朝重新修築後,成了明長城中最堅固的一段。這裡既有軍事指揮部、又有行政管理機構。古時的居庸關同樣林木蔥鬱,景緻非凡,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居庸疊翠”指的就是這裡了。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名勝古蹟,象楊六郎的栓馬樁、穆桂英的點將臺、游龍戲鳳的白鳳冢等七十二處名勝。不但如此,而且居庸關中還有一座始建於1345年的漢白玉高臺,人稱雲臺。因臺上曾建有3座藏式佛塔,臺下為券門,故原稱“過街塔”。明初佛塔被毀,後又建泰安寺。清朝前期,寺又被毀,現僅有柱礎和望柱。內壁還留有用梵文、藏文、八思巴文等6種文字篆刻的經文,是研究我國古代文字的重要實物。

說了這麼多了,下面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來放鬆一下。故事的名字呢就叫做“孟姜女哭長城”。說的是秦始皇修築長城的事。當時為了加快工程速度,又開始在全國各地抽調民夫。孟姜女的丈夫範杞梁在新婚不久,也被抽調去充當修長城的民夫了。

轉眼三年過去了,範杞梁杳無音信,急得孟姜女吃不好睡不香。突然,有一天夜裡。孟姜女做夢,夢到他的丈夫飢寒交迫,衣不遮體,還不停的喊“我冷啊,我餓呀!”孟姜女驚醒後決定去找丈夫,並給他帶上了乾糧和禦寒的衣服。一路沿著長城尋找他的丈夫。她四處打聽,走到山海關才知道,為修長城死了很多人,丈夫範杞梁也被累死了,並埋在長城下,屍骨都找不到。這一訊息如同晴天霹靂,孟姜女頓時就傷心地痛哭起來,哭得驚天動地,長城一段段的倒塌,足有八百里長。這下可急壞了工程總管,急忙去報告正來此巡查工程進展的秦始皇。秦始皇趕忙派人把孟姜女抓來尋問根由。當見到之後,秦始皇卻被她的美貌迷住了,非要封她為"正宮娘娘"。孟姜女雖然怒火滿腔,但還是壓住心頭仇恨,靈機一動,將計就計地非要秦始皇答應她三個條件,之後才能當"正宮娘娘"。一要找到丈夫範杞梁的屍體;二要為其丈夫舉行國葬;三要秦始皇為範杞梁披麻戴孝、打幡送葬。秦始皇聽罷孟姜女提的三個條件,思索片刻,為了得到貌美如花的孟姜女,便硬著頭皮答應下來,孟姜女戴著孝拜了為築城而死的範札樑墳墓後,宿願已償,面對滾滾的渤海,縱身一躍,投海自盡了。

故事講完了,大家覺得秦始皇是不是昏庸霸道?咱們先不管他怎麼樣。開始登長城做好漢吧!!

頤和園

頤和園

各位團友大家好,今天我們要參觀的是1998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世界上造景最豐富,建築集中,儲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頤和園。

頤和園位於北京市西北部,佔地290公頃,其中水面約220公頃,主體由萬壽山與昆明湖構成。頤和園原名清漪園,是乾隆皇帝年為了給母親祝壽於公元1750建造的。1860年,遭英法聯軍火焚,大部分建築損失貽盡。慈禧挪用海軍軍費,歷時XX年重建,竣工後更名頤和園。慈禧晚年大部分時間在園中度過,那裡至今還可追尋到當年重大事件的痕跡。 頤和園基本佈局可分為以仁壽殿為中心的政務區,以玉蘭堂、樂壽堂為主的帝后生活區,以及以昆明湖及沿岸風光和前山後山景物為主的遊覽區三個部分。如果再加上排雲殿也可以分為四個部分。

起初這裡並沒有什麼名字。在遼金時期山上建了金山行宮,於是這裡被稱做“金山”和“金海”。又因為傳說有一個老人在山下挖出了一個石甕,元朝便將這裡改名字為“甕山”和“甕山泊”。且甕山泊位於元大都的西部,景色妖嬈,所以在文人筆下便有了“西湖”的美稱。到明代這裡既修了釣魚臺,又建了一些殿堂廟宇,皇帝把這裡稱為“好山園”。清朝初年,才開始大規模的在這裡修建皇家園林。當時這裡就有了著名的“三山五園”。它們就是:玉泉山、萬壽山、香山,暢春園、靜明園、靜宜園、圓明園、清漪園。清漪園也就是現在的頤和園。

來到了東宮門,我們本次的遊覽也就正式開始了。在東宮門外的就是清代保留至今最大的一座過街牌樓“涵虛、罨秀”牌樓。而東宮門也是頤和園的正門。門上高懸的頤和園匾額就是光緒皇帝的手書。“頤和”二字則取“頤養精神,心平氣和”的意思。

進入東宮門,我們首先來到的便是仁壽殿了。“仁壽”二字取自《論語》中“仁者壽”的意思。也就是說施仁政者可以長壽。仁壽殿原來是乾隆時期的勤政殿,重建頤和園後改為仁壽殿。這裡是皇家在園中進行政治活動的主要場所。迎面看到的這五塊太湖石叫作峰虛五老,寓意長壽。而在漢白玉須彌座上的這隻銅製怪獸,人稱麒麟,俗稱四不象,是龍生九子之一,象徵吉祥富貴。在殿前還陳設有兩對龍鳳造型的銅香爐,排列方式是鳳在內側,龍在外側,突出了鳳的地位。這與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垂簾聽政不無關係。

現在仁壽殿內的陳設和原來是基本一致的。殿內的地平床上有有御案、寶座、角端、掌扇、屏風。屏風以紫檀木為框架,雕有九條鬧龍,中心是玻璃鏡,鏡面上寫有226個不同寫法的壽字。掌扇是用孔雀翎裝飾的宮廷陳設,角端是獨角獸,傳說能“通四夷”。實際用處是香爐。而殿內兩側的牆壁上,各有一幅“百蝠捧壽圖”中間的壽字是慈禧手書,蝠與福同音,意為多福多壽。

穿過仁壽殿後面的假山,展現在我們前面的就是一碧千傾的昆明湖。

頤和園中觀賞全園最佳的角度就在昆明湖的東岸。在這裡我們可以北望佛香閣、西看玉泉山、南眺南湖島。

接下來我們就去參觀,帝后生活區。

我們現在看到這組別致、幽雅的四合院就是玉瀾堂,“玉瀾”出自晉代詩人陸機:“玉泉湧微瀾”的詩句,這裡是光緒皇帝來頤和園時居住和日常處理政務的地方。戊戌變法失敗以後,光緒被軟禁在這裡。為了控制他的一舉一動,慈禧連東西兩側的迴廊也用磚牆封閉了起來。這些都是戊戌變法的見證。玉瀾堂是一座傳統的三合院建築,東側早餐室、西側是寢室、中間為書房。

在玉瀾堂的後邊就是宜芸館,“宜芸”是適於藏書的意思。在乾隆年間是皇帝藏書的地方,重建後改為皇后隆裕寢宮。

走過宜芸館,西北角的迴廊便是樂壽堂。“樂壽”出自《論語》中“智者樂,仁者壽”意思是說,這裡就是仁者智者居住的地方。樂壽堂是生活區裡的主要建築,為上下兩層,原是乾隆母親居住的地方,重建後改為慈禧太后的住所。

進入庭院,我們可以看到這裡陳設有很多的東西。銅鹿、銅鶴、銅花瓶,巧借鹿、鶴、瓶的諧音,喻意“六合太平”。院中還植有玉蘭、海棠、牡丹,象徵“玉堂富貴”。南側這塊太湖石,正好是樂壽堂的影壁。因為形狀像靈芝,又是青色。所以叫做“青芝岫”。關於青芝岫還有一段真實的故事。說的是明朝萬曆年間有一位愛石成癖的大官叫米萬鍾,他在房山縣的山裡發現這塊石頭後,就想把它運到自己家裡去。但是因家財耗盡,並且因此敗家。故此石又稱“敗家石”,後丟棄於良鄉路邊。歷經百餘年後,乾隆去西陵掃墓,路過良鄉看見這塊石頭。就命令士兵將其運送到正在修建中的樂壽堂中。但是因為石頭太大,門太窄,當時是破門而入。只因為此石形狀酷似靈芝,才得以保留。

現在,我們去看長廊。長廊又叫“萬卷畫廊”,它東起邀月門,西至石丈亭,全長728米,共273間。並建有四個精美的亭子點綴其間,分別是留佳、寄瀾、秋水和清遙,長廊像一條綵帶把山前的景物有機的連線在了一起。在廊中還有一萬四千多幅蘇式彩繪,並因此在19XX年的時候,被《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評為全球畫廊之冠。

最後,給大家介紹的是位於長廊西端的清晏舫。乾隆皇帝在修建清漪園時,化用魏徵借《二京賦》中的詩句勸柬李世民的典故。在院中修建清晏舫。用來勉勵自己和告誡子孫。這裡是帝王品茶、欣賞昆明湖景色的地方,乾隆皇帝還在此進行過放生活動,到光緒年間重修時,在石船兩側分別加裝了機輪彷彿是一艘西洋船隻。

十三陵

十三陵

現在大家已經來到了北京的遠郊昌平區,我們即將進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區。利用這段時間,我來給大家講解一下十三陵的歷史背景和說明。

十三陵是世界上儲存最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位於北京北郊昌平區天壽山腳下。距京城約50公里。陵區面積約40平方公里。整個陵區四面群山環抱,山前流水潺潺,明堂廣大、四周圍以高牆,因山設險。因為這裡埋葬有明朝的十三位皇帝,所以稱明十三陵。十三位皇帝的陵墓以長陵為中心,錯落有致的分部在群山綠樹之間。

也許各位要問了,北京有那麼多的名山勝水,為什麼偏偏要選在這裡建陵呢?明永樂五年朱棣的皇后徐氏去世。朱棣命禮部、工部及術士風水先生等人,在北京郊區尋找"吉壤"。先後曾指定潭柘寺、燕家臺、屠家營等處,朱棣均不滿意。後來江西術士廖均卿說,昌平北有吉壤,可做萬年壽域,名黃土山,山前有龍、虎二山,形成一個小平原。朱棣視察後很滿意,決定在此建造皇陵,並改黃土山為天壽山。

現在大家看到的這一座石牌坊,就是進入陵區的標誌,牌坊為5門6柱11樓建築形式,建於嘉靖年間。是國內現存最大、最精美的石牌坊,上邊的圖案裝飾也都是雲龍圖案,反映了皇家建築的特點。穿過石牌坊即大宮門,為陵墓區的正門。門前豎著“官員等人至此下馬”碑。宮門後是碑樓,碑樓周圍有四座精美的華表。碑樓中的“大明長陵神功聖德碑”。在碑的四面分別有:朱棣之子仁宗朱高 撰寫的為其父歌功頌德的碑文,有清朝維修十三陵的經過,有記述明朝滅亡的教訓,還有乾隆皇帝撰寫的《哀明陵十三韻》。

從碑樓到火焰牌坊是長達780米的神道。神道兩旁立有石像生,共24個石獸,12個石人,共計18對,36個。其中,獅子、獬豸、大象、麒麟、馬各四隻,分別是兩立兩臥。有武臣、文臣和勳臣各有四位。神路最北端是櫺星門,因為三根柱子上各有一個火焰寶珠,所以這裡也被叫做火焰牌坊。通過神路可以到達各個陵區。下面我們先去看看長陵。長陵是十三陵的首陵,位於天壽山主峰之下,埋葬著明成祖朱棣及皇后徐氏。在墓葬制度中被稱為“一帝一後製”。整座陵區建有周長80華里的圍牆。圍牆中還設有東山口、老軍堂等十六個關口。長陵祾恩殿是仿紫禁城的太和殿而建,於明永樂十四年建成,是供奉帝后牌位和舉行祭祀活動的地方。xx開間,重簷廡殿頂,殿內有32根金絲楠木大柱。是明代帝王陵中唯一儲存完好的祾恩殿。

由於長陵的地宮沒有發掘,所以我們在長陵的遊覽就先告一段落。不過大家不用著急,接下來我們將要去的定陵,在那裡大家就可以參觀到古代皇帝的地下宮殿了。

定陵是明朝萬曆皇帝和孝端、孝靖兩位皇后的合葬墓。位於大峪山腳下,佔地面積15萬多平方米。 萬曆皇帝朱翊鈞是明朝在位最久的皇帝,但是他貪婪、懶惰成性,在位的48年當中,竟然有28年不理朝政,導致國家處於癱瘓狀態。但是他雖然昏君懶惰,卻耗銀800萬兩,歷時6年修建了他的陵寢。因此後人評論,其實明朝滅亡的命運,在萬曆皇帝時就已經成為定局。由於定陵的地面建築屢遭戰火和人為損壞,所以殘存不多。並且和長陵的規制完全相同,所以咱們就直接去地宮。

地宮距地面27米,總面積達到了1195平方米,整個建築都是磚石結構,分為前、中、後、左、右五個殿堂。共7座券門。後殿的門用漢白玉建造,有門丁九九八十一顆。象徵陽數之極。在地宮前%

地接導遊歡送詞

各位朋友,真是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現在是我們說再見的時候了,首先感謝大家這些天來對我們工作的支援,因為有了各位的合作和支援,所以我們的北京之遊才會圓滿成功。我們在一起度過了快樂難忘的5天,不僅遊覽了天安門、故宮、天壇、頤和園、長城、十三陵等風景名勝,還品嚐了北京烤鴨、逛了王府井、買了紀念品,可以說是公德圓滿,不虛此行。我們也從陌生人變成了好朋友,真希望各位朋友能夠留下來,但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分別是重逢的開始,真心希望各位能夠再次到北京觀光。如果在遊覽活動中,我們有服務不周的地方請您多原諒,並希望大家提出寶貴的意見,我們會虛心接受、取長補短、提高服務水平,更好地為大家服務,在此我要代表旅行社及司機師傅感謝咱們的全陪和領隊,謝謝您對我們工作的支援,現在請全陪和領隊做總結,大家鼓掌(請他們上來說幾句話,調節氣氛)。請大家也別忘了謝謝一直默默無聞為我們提供交通服務的司機師傅,大家鼓掌。最後,請允許我用一首歌結束我們這此愉快的北京之旅,並祝大家一路平安……(自己唱一首歌或於大家同唱一首曾經在旅途中唱過且大家都喜歡的歌,達到高潮)

各位朋友!

我們的旅程馬上要結束了,王導也要跟大家說再見了。臨別之際沒什麼送大家的,就送大家四個字吧。首先第一個字是緣,緣分的緣,俗話說“百年休的同船度,千年修的共枕眠”那麼和大家7天的共處,算算也有千年的緣分了!接下來這個字是原諒的原,在這幾天中,王導有做的不好的地方,希望大家多多包涵,在這裡說聲對不起了!再一個自就是圓滿的圓,此次行程圓滿的結束多虧了大家對我工作的支援和配合,小王說聲謝謝了!最後一個字還是源字,財源的源,祝大家的財源猶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也祝大家工作好,身體好,今天好,明天好,現在好,將來好,不好也好,好上加好,給點掌聲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