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山東景點的導遊詞範文5篇

欄目: 導遊詞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6.82K

山東地勢中部山地突起,西南、西北低窪平坦,東部緩丘起伏,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東部是半島,西部及北部屬華北平原,中南部為山地丘陵,形成以山地丘陵為骨架,平原盆地交錯環列其間的地貌,型別包括山地、丘陵、臺地、盆地、平原、湖泊等多種型別;地跨淮河、黃河、海河、小清河和膠東五大水系。山東省氣候屬暖溫帶季風氣候。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山東景點的導遊詞範文5篇,歡迎借鑑參考。

山東景點的導遊詞範文5篇

山東景點的導遊詞範文5篇(一)

現在由我來給大家介紹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泰山。

泰山,坐落於山東省的中部,古時稱岱宗,春秋時改為泰山,,位於五嶽之首,被稱為東嶽。

現在,我來給大家介紹泰山的名勝古蹟。泰山的名勝古蹟很多,主要的景點有岱廟、普照寺、王母池、關帝廟、紅門宮、鬥母宮、經石峪、碧霞祠、仙人橋、日觀峰、南天門、玉皇項。其中旭日東昇、晚霞夕照、黃河金帶、雲海玉盤被譽為岱頂四大奇觀。

接著我來給大家介紹上山的路線。上泰山的路線有四條,東路是登山盤路,從紅門起步至玉皇頂石階,沿途多廟宇、碑刻、古樹名木,歷史傳說,是泰山旅遊的精華所在,也是最能體現泰山的雄偉與博大,走完全程需四個小時。西路是遊覽公路,從天外村乘車上山,一個小時到中天門,從中天門即可乘坐瀏覽索道至南天門,也可以徒步攀登十八盤至岱頂。第三條路線是從泰山西大門桃花嶼上山,坐車至桃花源,乘索道可以到達岱頂。第四條路線是從泰山的東大門天燭峰步行上山,從泰安乘車至艾窪,再到達坊進山,徒步攀登至後石塢可乘索道達岱頂,一般需5個小時。

當然不能忘了介紹泰安的名吃,那就是酥脆可口的泰山煎餅,泰山煎餅分為五種:用未發酵糊子面製作的甜煎餅;用發酵糊子面製作的酸煎餅;烙酥的為酥煎餅;煎餅加餡烙制的油煎餅;加白糖的糖酥煎餅。真的是又香又脆哦!

我的介紹怎麼樣啊?同學們有沒有勇氣徒步攀登泰山呢?那麼快來吧,泰山歡迎你的到來。

山東景點的導遊詞範文5篇(二)

各位朋友大家好:

歡迎您來青島嶗山參觀遊覽。青島地區大小山峰幾十座,嶗山則為大自然的神來之筆。

嶗山風景區總面積446平方公里,其中繞山海崖線長達87.3公里,主峰高1133米,堪稱崛地而起,拔海而立。嶗山氣候清新而溼潤,年平均氣溫為12.6攝氏度,冬季平均氣溫為-0.2攝氏度,夏季平均氣溫為23攝氏度。嶗山歷史悠久,古蹟薈萃。遠在一億四千萬年前的白堊紀早期,嶗山即已形成,五、六千年前,先民們已在此聚居生息,創造了燦爛的龍山文化。<<後漢書.逢萌傳>>、<<南史.明僧銘傳>>等均有記載。

嶗山自然景觀獨具天然特色。山海相連、海天一色、雄偉壯觀;山內群峰聳立、怪石嶙峋、層巒疊嶂、壁削如刀、澗深谷幽,每座峰上形象石比比皆是,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碧海無涯、山高林密、雲氣離合、嵐光變幻;海崖線曲折蜿蜒,或廣闊幽靜、煙波浩淼、或驚濤拍岸,谷應山鳴。

嶗山名泉聖水富有特色。神水泉、聖水泉、金液泉、六乙泉等清泉各領風騷;潮音瀑、龍潭瀑等名瀑各具神韻。著名的青島啤酒和嶗山礦泉水均依此水釀就而成。

嶗山林木蒼鬱、花繁草茂,區內僅古樹名花就有110多株,有的樹齡高達2500餘年。山深處,春日一片翠綠,夏天濃廕庇日,秋季滿谷金黃,嚴冬則處處玉樹瓊花。

嶗山以其山海奇觀、深邃幽靜之勝景,“神仙窟宅”,“洞天福地”之美譽,倍受帝王將相、文人雅士、名道高僧之推崇。唐代詩人李白在此留下了“我若東海上,嶗山餐紫霞”的著名詩句。清代蒲松齡以嶗山風物為內容寫出了<<香玉>>、<<嶗山道士>>等名篇。山中宮觀寺庵星羅棋佈,鼎盛時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說。

總之,清新而溼潤的空氣,悠久而燦爛的歷史文化,獨具特色的人文和自然景觀,構成了嶗山旅遊的豐富內涵。

嶗山旅遊分南線、北線、東線,每條線如同一顆珍珠項鍊,串連著無數個景觀(點)。本文按照“嶗山一日遊”的習慣旅遊線路,介紹每條線上幾處主要景觀(點),未及介紹的留等嶗山探勝者們自己去體味。2、基本旅遊線路(南線)

太清宮--明霞洞--上清宮--龍潭瀑

景點導遊:

太清宮

太清宮亦稱下清宮,當地人也稱下宮。位於嶗山南麓老君峰下,前臨黃海,一碧萬頃,背依七峰,峰巒竟秀,地勢清幽,竹林翁鬱,夏納清風,冬隔朔氣,素稱“北國小江南”。

嶗山自古有神窟仙宅之說,相傳鼎盛時期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而今可數者有十七處。據<<太清宮志>>記載:太清宮建於西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為江西瑞州府高樂縣人張廉夫所建立。張廉夫,字靜如,號樂山,生於漢文帝九年,官至上大夫,後棄職入道。精研玄學,入終南山學道數載,得師傳道,來嶗山之陽,臨海之濱,修茅庵一所,供奉三官大帝神位。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再建廟宇,供奉三清神像,名曰“太清宮”,這就是太清宮的由來,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唐朝末年,李哲玄東遊嶗山,又擴建殿房,供奉三皇神像,這時,太清宮已初具規模。五代十國時期,道人劉若拙遊至嶗山,對太清宮進行一次大規模的修繕。南宋慶元元年(公元1195年),邱處機從昆化山來嶗山講道。從此,嶗山道教,包括太清宮名揚天下,天下道眾多慕名而來,有的在此隱居潛修,有的在此著書立說。如張三丰、徐復陽等均在此修過道。

明萬曆十三年至二十八年,太清宮發生了一起僧道之爭。僧人憨山大師與道人耿義蘭相互爭奪太清宮廟址,官司一直打到金鑾殿,歷時十多年,終以道人勝訴而告結束。現太清宮前“海邱奪遺址”碑刻的明萬曆十三年憨山大師建海邱寺於宮前,二十八年皇上降旨毀寺復宮,就是記的這件事。

太清宮佔地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為2500平方米。廟宇共分三個院落,各立山門。三官殿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三神像;三清殿供奉“道德尊”“元始天尊”、“靈寶天尊”;三皇殿供奉“伏羲”、“神農”、“軒轅”三帝。

太清宮古樹參天,院外“龍頭榆”又名“唐榆”,為唐朝天佑年間李哲玄所植。院內銀杏、古柏相傳樹齡更長。明朝所植兩棵耐冬樹,枝繁葉茂,每年冬盡春回,花開似錦,花期長達三個多月。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的<<香玉>>篇裡所記的“香玉”、“絳雪”的故事,據說就是院中一棵紅牡丹和這棵耐冬的化身。

三官殿外的院中有一泉水叫神水泉,泉水清冽甘美,大旱不涸,大澇不溢,是嶗山第一名泉。

明霞洞

明霞洞位於昆化山之陽的玄武峰下,系一天然石洞,原為上清宮的一處別院。

<<膠澳志>>載,明霞洞“建於金大定二年(公元1166年)”,洞巔“明霞洞”三字,相傳為邱處機所書。名道孫紫陽曾潛修於此。洞外石壁上嵌刻的<<孫紫陽疏>>載有其修行的始末。元代在洞側建有“鬥母宮”,奉佛教。明隆慶年間(1567年--1572年)重修時又建“三清殿”一座,清末建“觀音殿”一座。據說,這裡曾有過僧、道交替的歷史。

明霞洞地勢高曠,景色幽麗,朝暈夕陽,雲霧繚繞,霞光山色變幻無窮,素有“明霞散綺”的美稱,為嶗山十二景之一。

上清宮

上清宮位於嶗山南部叢山峻嶺,這裡因入山已深,煙塵遠隔,空氣清新,再加坡上坡下蒼松翠綠,修竹滴翠,清泉飛鳥,奇石屹立,不但怡靜,而且特別清幽。

上清宮屬全真道華山派道觀,是嶗山中別具一格的“叢林”廟宇。道教把“上清”、“下清”、“玉清”三宮稱為“三清仙境”。“上清之天在絕霞之外,有八皇老君,運九天之仙,而處上清宮也”,故而得名。又因與太清宮對稱,又簡稱上宮,與太清宮,明霞洞同為嶗山東南部的主要道觀。

上清宮創建於宋初,原是宋太祖趙匡胤為華蓋真人劉若拙建的道場,至宋末已廢圮。元代大德元年,通玄弘教洞徽大師李志明,鳩工重修了上清宮。

上清宮有前後兩處庭院和偏院,殿宇房舍二十八間,佔地約1000平方米。前殿舊祀三清,後殿祀玉皇,左右偏殿分祀“三官”、“七真”。

上清宮內古樹參天,其中一棵銀杏胸徑2.53米,橫出粗枝上有三個乳狀樹瘤,極為罕見,據說一千年方能長出一個。大殿之東的偏院有一巨石,名“道山石”,與道山石斜對的石崮上,刻有邱處機的<<青玉案>>詞一首。宮西有一塊圓丘形弧石,名“熬山上清宮”,還刻有邱處機詠嶗山七絕十首,石下有一口清泉,名“聖水泉”,為嶗山名泉之一。

龍潭瀑

龍潭瀑又名玉龍潭,水源來自海拔500米的天茶頂和北天門之間的山谷。澗水穿山越嶺,沿路彙集了數十條溪水,聚成一股急流,奔騰而下,在一處高約30米的崖頂平臺上,平直地衝出數尺之外;水在半空中飛旋了幾曲折之後,會合成一道長約30米,寬約5米的瀑布,順著九十度的峭壁跌入崖下的碧潭之中。那氣勢,宛如一條矯健的玉龍,從懸崖之顛,騰雲駕霧,呼嘯而下,擊得潭中水花四濺。人們擬其形,取其聲,觀其色,叫它“龍潭瀑”,瀑下的深潭取名“龍潭”,瀑布頂端“龍吟”兩個隸書大字,直徑一米,為當代著名書法家黃苗子1981年遊嶗山時所書。瀑下長形巨石下尖上平,遊人坐在平臺下遠可眺望四周群峰,近可仰視“龍潭噴雨”的壯麗景色。

3、基本旅遊線路(北線)

北九水澗谷--駱駝峰--將軍崮--金色望月石--飛來石--飛風崖--連雲崖--瀑音瀑--蔚竹庵

景點導遊:

北九水

北九水澗谷始於靛缸灣,止於嶗山水庫的“月子口”,全長約11公里。這一段澗穀道路曲折,風光異常秀麗,水聲似娓娓動聽的樂章,兩岸怪石如立體的奇妙畫廊,各類亭臺傍立兩邊。<<膠澳志>>曾這樣描繪此帶風光:“兩山相夾,下有深潭,沿途山秀峽奇,清流迂迦,水作龍吟,石同虎踞,峭壁危石,觸目皆是,音樂圖畫,兼而有之”。古人來此遊歷,留下了許多讚美詩句,其中一首燴炙人口的詩這樣寫道:九水水九曲,曲曲穿幽谷。四周山色青,兩岸松濤綠。澗底一線畫,怪石何攢簇。流水從東來,數步一回復。路陡流水轉,一轉山一束。

沿北九水澗谷遊歷,或乘車慢行,或放步徜徉,舉目低首,遠山近水,滿目盡是流動的畫,流動的情。

駱駝峰

沿北九水線直行,沿途眾多景點目不暇接,駱駝峰是進入“一水”的第一景觀。

走過“一水”,抬頭南望,在黑虎山對面有一座高高的山峰,活像一頭巨大的駱駝正在昂首向東北方向眺望。與眾不同的是這頭駱駝竟長著三個駝峰,這恐怕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了。當進入“六水”,在東部的群峰中,又出現了一頭駱駝,正面向西南,彷彿急切地要和那頭“三峰駝”相會。繼續前行,那駱駝越顯氣度不凡,彷彿要從山頂直躍而下。但走至近前,景物忽然發生了變化,駱駝頭竟變成了一位正襟危坐的老人,正凝神沉思,那樣莊嚴,那樣慈祥。然而,走過幾十步後再回首,慈祥的老人又忽然變成一隻傲立峰頂的雄鷹。真是“遠近高低各不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得不令人歎服。

將軍峰

進入“二水”,在深澗的南面可見一位頭戴金盔,身披金甲,昂首挺胸,威風凜凜的古代將軍,這就是“將軍崮”。將軍座下的山峰當地人俗稱“太師椅子”。從東南方向西遙望,確實像一把擺在山巔的大椅子。但是遊人多是從西頭進入內九水峽谷,看到的是古銅色的山峰。1957年,朱德元帥和當時的公安部長羅瑞卿遊嶗山,一進入“二水”,就被這一奇景吸引住了,當陪同人員告訴他叫“太師椅子”時,他搖搖頭,爽朗地笑起來:“哪裡是椅子,分明是一位古代的將軍嘛!”說來也怪,經朱老總點破,這座山峰好象活起來,越看越象一位傲然直立的大將軍。從此,這座大石峰有了新的名字--“將軍崮”。

金色望月石

進入“三水”,過了“鷹窠河”,舉目望去,南面的懸崖上趴著一隻形象逼真的巨大石龜,頭向前伸,背殼隆起,爪子緊緊摳在石頭上,其憨態維妙維肖,可愛之極。

這石烏龜為什麼爬上山頂,又怎麼變成石龜?在當地流傳著一個很有趣的故事。

很久以前,山崖下水潭裡住著一隻千年金龜。因為山高谷深,它只聽說過天上有個月亮,卻從來沒見過。月亮圓了,山谷裡半夜也很亮。月亮落了,山谷裡黑沉沉的。烏龜決心爬上山頂看月亮,還要告訴她不要再偷懶,要每天晚上都出來,把谷澗照得亮亮的。它不吃不喝,一直爬了三天三夜,終於爬上了山頂。可是,正趕上月底。它沒有失望,耐心等待下去,終於變成了石龜,再也沒有爬回澗谷。這個景觀就叫“金龜望月”。

飛來石

嶗山山內,怪石密佈,且每一塊石頭幾乎都有一個迷人的神話傳說。

進入“四水”,路邊石崮上立著一塊懸空欲飛,搖搖欲墜的奇石。石頭不大,既象揚起的風帆,又象展開的鳥翅,如果走近,會讓人感到只要輕輕一推,它就會跌落下去。據說颳大風時會真的搖動,其實,它站在此處已穩穩當當地渡過了幾千年、幾萬年。當地人稱之為“飛來石”。是否真是飛來的,已無法考證。但它卻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據說,“飛來石”原是玉皇大帝御花園的一塊普通石頭,因為在天宮每天接近神仙,逐漸沾了仙氣,它看到孫悟空也是石頭變的,卻能大鬧天宮。上天入地,本領十分高強,心中羨慕,便想學些本領,和石猴一樣幹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它苦苦修行了幾百年,終於能飛騰了,便天上地下到處遨遊。有一天,它飛過嶗山上空,看到風景十分優美,是塊難得的寶地,便落在此處永遠住了下來。

飛鳳崖

進入“五水”,前面大石崮上鐫刻著三個醒目的大字:“飛鳳崖”。顧名思義,此處是鳳凰飛來的地方。可是,鳳凰在哪裡呢?請看那山峰高處,恰如一隻巨大綵鳳正張開鳳翼欲騰空飛翔。這個景觀叫“綵鳳展翅”。

綵鳳不僅形似,而且傳說也十分有趣。很久以前,即墨縣裡有一個村姑,相貌美麗,心靈手巧,繡花花生香,繡鳥鳥能飛。縣官對姑娘垂涎已久,費盡心機想霸佔她,可是連派了三次媒婆都被她趕走了。於是,黑心的縣官想了條毒計,限她三天為皇上繡一件龍袍,上面要有“二龍戲珠”--龍要會飛,珠要會滾。如繡不成,就派兵來搶人。姑娘只繡了兩天就繡成了,縣官把龍袍展開一看,沒想到兩條金龍撲上去,撕開了縣官的胸膛,抓出了黑心。皇上聽說了。勃然大怒,立即派兵來抓姑娘。姑娘正在繡一隻鳳凰,還行剩下一隻翅膀沒有繡完。官兵趕到,鳳凰立即撲動翅膀,馱起姑娘飛上了天空。因為有隻翅膀沒有繡完,所以飛著飛著沒勁了,只好在嶗山落下來,變成了這座“飛鳳崖”。

潮音瀑

潮音瀑又名“魚鱗瀑”,以水聲似潮,水形象魚鱗而得名。瀑布旁陡壁上鐫刻著“潮音瀑”三個大字,是三十年代南京政府的水利部長葉慕綽的手書。

潮音瀑發源於嶗山之陰的源泉。泉水從海拔900米的巨石裡噴湧而出,流經約10公里長的涼清河澗谷,集大小百餘條山溪之水,衝開崇山峻嶺,從懸崖峭壁之上分三折而下。第一折,從崖頂巨石下的洞裡噴射而,流進一個“鬥”形的深深的石窩裡;第二折,水從“鬥”形石窩中溢位,倒向懸崖半腰簸箕形的石壁上,波光閃閃,形同魚鱗;第三折,簸箕形石壁潑下的水,織成一幅寬約5米,長約20米的水簾,以排山倒海之勢,浪推潮湧之聲,跌進一個靛藍色的“缸”形水灣。此灣水深約5米,直徑約22米,清澈見底,古人稱此為“靛缸灣”。遊人可在亭中觀瀑布聽潮音。古人對此景曾題詩讚嘆:“九水九曲走潺緩,險峰對出一線天;更有佳景奇絕處,珠簾三疊落碧潭”。

蔚竹庵

蔚竹庵座落於嶗山北麓鳳凰崮之下,東通滑溜口,西通雙石屋。據說在建庵之前,管山人曾在此搭窩鋪居住,故名蔚兒鋪。明萬曆年(公元1589年),宋衝儒真人云遊嶗山,見這裡山巒疊翠澗水鳴琴,實為世外仙境,清修佳處,遂建成一座道觀,並移竹環栽成林,取名蔚竹庵。

蔚竹庵佔地二畝六分,有房舍二十餘間,形成一處精巧玲瓏的小院落。有正殿三間,原祀檀木精雕真武和銅鑄三官神像,均屬珍貴文物,但已被毀。

蔚竹庵地處高山峽谷之中,這裡時而縹緲似絹雲霧瀰漫,時而云消霧散峰出雲端。微風吹來,翠竹婆娑奏鳴,泉水叮咚成韻,形成嶗山十二名景之一的“蔚竹鳴泉”。著名作家郁達夫到此後,觸景生情,吟詩讚道:“柳合石屋接澄潭,雲霧深藏蔚竹庵;十里清溪千尺瀑,果然風景似江南”。

4、基本旅遊線路(東線)

太平宮--覓天洞--那羅延窟--白龍洞--猶龍洞--華嚴寺--白雲洞--棋盤石

景點導遊:

太平宮

太平宮位於嶗山東麓仰口灣畔的上苑山中,背山面海,景色綺麗,奇峰異石,古木幽洞。路兩側有兩株古鬆,據傳是宋初建宮時所植,樹側的巨石上鐫刻著“疑是幻境”四個大字。

在嶗山現存的寺觀中,太平宮是有史料可考的最古的道觀。據明代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和清代順治十年(公元1653年)重修太平宮的碑文記載,太平宮是宋太祖趙匡胤(公元960-976年)為華蓋真人劉若拙建立的道場,因落成於太平興國年間,故初名“太平興國院”,後改名為太平宮。

太平宮的殿宇呈“品”字形,院內的照壁上有單線鉤刻的“海上宮殿”四個大字,結構嚴謹,端正飽滿,據傳是清代書法家華巨奎所書。正殿舊祀三清和玉皇,配殿東祀三官,西奉真武。殿宇雖小,卻頗具有道家清靜寡淡的特色,典雅古樸。院中水井叫“龍涎泉”,東院的鐘亭內懸古銅鐘一口,名“上苑曉鍾”,敲響後聲鳴谷底,餘韻可傳至10多裡外。

太平宮處在奇峰環抱,翠竹成蔭的掩映之中,宮四周有許多景觀令遊人歎為觀止。出宮東院門外,即見嶗山著名異石“綿羊石”和奇峰“獅子峰”。“綿羊石”是由幾塊天然巨石壘成,歷經億萬年風雨剝蝕,彷彿是人工雕鑿的一隻綿羊,跪伏在山坡上。“獅子峰”則勢如雄獅怒吼。黎明時分登上峰頂可觀日出和東海的壯麗景色。

近年來,太平宮經全面修復,為嶗山主要勝蹟之一,特別是當夜幕降臨,仰口灣的海濤聲與上苑山的松濤聲此呼彼應,被稱為“上苑聽濤”之奇觀。

覓天洞

覓天洞是一處集幽深、奇險、雄偉於一處的通天奇洞,距太平宮西南兩公里。由峭壁間的多塊巨石疊壘而成,高30餘米,上下共5層,洞口夾在兩面峭壁之中,洞額“覓天洞”三個字為劉開渠先生手書。洞內盤旋曲折,險怪離奇,撲朔迷離,忽而幽暗,忽而異境天開,變幻無窮。洞外景色分外宜人,春天鮮花競豔,入夏峰巒疊翠,深秋紅葉滿山,冬季青松蒼鬱。洞頂兩處峭壁上刻的“咫尺天涯”和“洞幽玉雨草自溼,山高無雨暑自消”,分別由現代美術理論家蔡若虹、鄒大箴所題。踏上峰巔,巨石上鐫刻著現代版畫家力君題寫的“天苑”二字。何謂“天苑”,上天之苑也。置身於此,彷彿覓天有成。人立巨石之上,萬千景象一覽無餘。或群峰崢嶸,嵐氣繚繞;或山柱突兀,白雲浮頂;或煙雲蒼茫,似碧波萬頃,真乃天界也。

那羅延窟

那羅延窟位於嶗山東麓的那羅延山,寬7米,高、深各15米,容百餘人綽綽有餘,是一處天然石洞。石壁上方突起薄石一方,形似佛龕,洞頂有一個深圓的洞孔,光亮由洞孔透入,照得窟內十分亮堂。據佛門弟子傳說,“那羅延佛”就是在這座石窟中修煉功德圓滿後,憑巨大法力衝破圓孔成佛昇天的。“那羅延”系梵語音譯,意思是“堅牢”。這座洞窟通體為花崗岩結構,其堅牢程度可想而知,但當年不知什麼原因竟形成這樣一個巨大石窟。僧侶們稱之為“世界之二大窟”。據<<憨山大師年誘疏>>記載:明萬曆十一年(公元1582年)4月8日,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師,由五臺山慕名而來,在此窟內禪修二年。窟周圍山高谷深,風景絕佳。

白龍洞

白龍洞位於太平宮後山的山澗北側,是由一塊長約18米,寬約12米的橢圓形巨石,扣壓在五塊鼓形的圓石上支撐而成的天然洞穴。此洞高2.5米,深8米,寬11米。

很久以前,洞外山澗有一處水灣。傳說有一條白鱔棲身此灣,因常年吸取日月之精華而成精,又在洞中苦修多年,終成正果,變成一條白龍挾風裹雨騰空而去。從此,這個洞就叫白龍洞,洞前的山澗和水灣分別叫白龍澗和白龍灣。洞口上方鐫刻的詠嶗山景物便是元代著名道士邱處機所留,據說是邱處機的真跡。

)猶龍洞

猶龍洞距太平宮約百餘米,深約8米,寬約4米,高約2米。洞內原供奉老君石像一座,所以,原名叫“老君洞”,是太平宮首任道長劉若拙為紀念道家鼻祖老子而起名。明朝隆慶年間,山東提學鄒善遊太平宮時,覺得洞名俗且不雅,便根據<<史記>>中所書“老君,猶龍也”,而改名“猶龍洞”。猶龍洞是由一塊巨石翹起而形成的,該石叫“混元石”,是歷代道士練功的地方,石上刻有練功圖三處。

華嚴寺

華嚴寺,原名華嚴庵,亦稱華嚴禪院,位於那羅延山半腰。三面環山,東鄰大海,廟宇樓閣之壯麗,澗壑泉石之清奇,在嶗山古剎中當為第一,也是嶗山現存唯一的佛寺。

華嚴寺歷史悠久,幾經興廢。遠在晉之前,那羅延窟即為華嚴寺的開山鼻祖洞。明代崇禎十年,御史黃宗昌辭官還鄉,隱居嶗山建玉蕊樓編著<<嶗山志>>,疑此窟為西方哲人演孝之所居,於是籌資在窟之東北興建華嚴庵,但庵未建成即毀於兵火。其子浦江令黃坦繼父遺志,助即墨準提庵慈沾和尚重建華嚴庵於現址。自清順治以來,屢經修葺,迄今仍為當年規模,1931年改稱華嚴寺。

華嚴寺佔地4000平方米,原庵共四進,依山而築,為“階梯式”。第一進原有僧舍十二間。第二進為藏經閣,飛簷斗拱,登閣憑眺,山海勝境一覽無餘。第三進為正殿,供那羅延佛,與那羅延窟遙遙相對東西兩廊為禪堂。第四進為後殿,內祀觀音,側為祖堂,供本寺第一代主持慈沾法師。華嚴寺極盛時共有殿宇一百餘間,僧眾八十餘人。整個庵寺佈局嚴謹,結構精巧,殿宇恢巨集,雙層歇山,四角飛簷,古樸高雅。

華嚴寺前路西塔院,是寺中歷代主持的藏骨處。院中九層磚塔下埋藏著第一代主持慈沾大師,與之相對的石塔,是第二代主持善和的藏骨處。寺前路用石條砌成,名華嚴路,是1930年寺僧紅棟工鳩破石條所築。沿路蒼松走道,翠竹成林,有時煙靄橫空,白雲嫋嫋,如九天幻境。路旁石刻“煙歲嵐高臨”、“東瀛曉色”、“無風海濤”、“蓮池會海”等,均為歷代遊人觸景生情所留。

白雲洞

白雲洞位於嶗山東麓,海拔400米,因洞口四周一年四季大多數日子白雲繚繞而得名。

白雲洞始建於唐天寶二年,依附於一個天然石洞,由“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四塊巨石構成,佔地面積約1500平方米,原有房舍24間,屬道教“金山派”。

白雲洞額上鐫刻“白雲洞”三字,為清代翰林尹琳基所題。洞前兩棵白果樹,一雄一雌,千年相伴,至今綠意盎然。洞前玉蘭樹,已有數百年樹齡。洞後森森松樹,其中一株古鬆,形狀奇特。名曰“華蓋鬆”,此鬆老幹蟠曲,遮滿洞頂,小枝斜出,伸出洞外,恰似飛龍起舞,此景稱為“雲洞蟠鬆”,白雲洞的青龍石下有一洞穴,叫“風窟”。穴不大卻很奇異,山風過此,迴旋不止,故名“巨風窟”。洞東南並列兩座山峰,南曰“大仙山”北曰“二仙山”,攀過二仙門,穿過一段石隙,爬上“天梯”,即可到達富有傳奇色彩的“會仙台”。臺狀如座椅,背刻一“仙”字,僅可容一人。傳說登上“會仙台”,便可與神仙相會。當然,這只是神話。但是,坐在上面,碧海天涯盡收眼底,頓覺天高海闊,心曠神怡,大有超脫塵寰之感。

棋盤石

棋盤石,顧名思義,應當是象棋盤那麼大或棋盤形狀的石頭,但座落於明道觀南的棋盤石,卻是一座集高、陡、險、怪於一身的高懸奇峰上之峰。崖頂斜著向上伸出,下面懸空,從側面遠遠望去,很象一座游泳跳臺,頂部稍有隆起卻不平坦,面積約60平方米,可容坐客五、六十人。下面深壑萬丈,怪石林立,若俯身下望令人目眩神駭,驚心動魄。

棋盤石的名稱來歷,源於一則當地流傳已久的神話傳說。

很久以前,仰口灣畔曲家莊有個青年樵夫上山砍柴。他越走越遠,越爬越高,看到石崖頂上有兩個白髮老人正在下棋,便走上前觀看,看得入了迷,忍不住還要說上幾句。老人也不說話,只朝他慈祥的笑笑。他恍惚覺得樹一會兒綠了,一會兒黃了,也沒在意。一盤棋下完了,兩位老人朝他笑笑便飄然而去,他才想起該打柴了。誰知回頭一看,扁擔和斧柄早已朽爛,斧頭也成了鐵疙瘩,他只好下山回到村裡。但是,村子裡景物全非,所有的人都不認識。他非常奇怪,幾經打聽,才明白自己上山砍柴時見到的兩個老人是神仙,他在看棋的時候,世上已過了幾百年。於是,他逢人就說自己的經歷,但沒有人相信他,他只好又向深山走去。

至於山頂上的“十”字,傳說是仙人用過的棋盤,但道士們都說那是道家煉功時指罡斗的標誌。字是怎樣出現的?古人已逝,神仙已蹤,留給後人的只是個解不開的謎。

山東景點的導遊詞範文5篇(三)

女士們,先生們:

你們好!歡迎你們到泉城濟南來旅遊!在濟南停留期間,由我來接待你們並提供服務,我希望我的講解能使大家在濟南玩得開心,過得愉快。今天我們要去的地方就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的趵突泉。趵突泉公園位於濟南市中心,南靠千佛山,東臨泉城廣場,北望大明湖,面積近11萬平方米。趵突泉公園是一座以泉水為主的自然山水公園,為濟南七十二名泉之冠,被譽為“天下第一泉”。趵突泉又名檻泉,為濼水之源,至今已有2720xx年的歷史,水溫一年四季恆定在攝氏18度左右。趵突泉公園以觀泉、賞魚、品茶、山石、文化為特色,以小巧玲瓏,步移景異,清潔幽靜、古樸典雅而著稱。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座白牆灰瓦、出簷卷山、捲棚式的民族風格的建築就是趵突泉公園的東門。大門正中匾額上“趵突泉”三個貼金大字,是1959年郭沫若同志題寫的。 進了大門,首先映入大家眼簾的是一座迎門假山,大家知道為什麼要迎著大門建假山嗎?這是古代造園的一種手法,叫做障景法,也就是說以山為主,迎門疊石,似透非透,成為公園門口處的自然屏障,與山石後的溪流成山環水行之勢,同園中其他景物相分離。這座假山的石塊全部採自於濟南南部山區,石質、色澤、紋理都可以同江蘇無錫的太湖石相媲美。 過了晴雨橋,大家再往前走,就看到這塊石姿優美,紋理自然,高4米,重8噸的龜石了。它最初為元代散曲家張養浩所收藏。張養浩酷愛自然山川,棄官歸隱濟南後,以山猿、野鶴、山石為友。此龜石有“瘦、皺、漏、透”的特點,在此與它合影,有長壽延年的吉祥之意。

請大家隨同我一起往前走,現在我們來到的地方是馬跑泉。為什麼叫馬跑泉呢?據說這泉水是由北宋時期的抗金將領關勝的戰馬刨出來的,故此得名。相傳,關勝是梁山泊農民起義將領,後為濟南總兵劉豫的部將,驍勇善戰。金兵南侵時,誓死不降,奮勇抗金。在一次激戰中,敗走西城,口渴難忍。他的戰馬仰天長嘶,前蹄奮力刨地,泉水奪地而出,後人為紀念此泉,稱它為馬跑泉。

再往前走,我們來到了漱玉泉景區。“漱玉泉”三字是已故濟南書畫家關有聲的手筆。“漱玉泉”三字的來歷有幾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在古代人們常把女子的牙齒稱之為“玉”,而女詞人李清照常在此梳洗打扮,因此而得名;另一種說法取自於李清照所著的《漱玉集》;還有一種說法是從“漱石枕流”這個成語轉化而來的,形容嘩嘩的泉水沖刷著玉石的樣子。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李清照紀念堂,建於1979年。紀念堂兩旁是郭沫若先生題寫的對聯。上聯是“大明湖畔趵突泉邊,故居在垂楊深處”,寫得是李清照故居所在地;下聯是“漱玉集中金石錄裡文采有後主遺風”,是對她所作的《漱玉集》以及為丈夫《金石錄》所作的序的高度讚揚。掛在門廳內的匾額“一代詞人”也是郭沫若手書的。

李清照是我國傑出宋代傑出的女詞人,號易安居士,濟南人。父親李格非是進士出身的文官,是位著名的文學家,博學多才。母親也是一位狀元的女兒,知書達禮。李清照自小受到家庭的影響,加上天資聰慧,酷愛讀書,成為當時著名的文學家。李清照18歲時,與當朝史部侍郎趙挺之的兒子趙明誠結婚。婚後夫婦倆相互支援,作詩填詞,研究金石書畫。靖康之難後,北宋滅亡,金兵南侵,李清照夫婦被迫南下。途中趙明誠病死。晚年的李清照一直過著無依無靠、顛沛流離的生活,在冷冷清清、悽悽慘慘中度過了她的餘生。李清照的詞以靖康之難為分界線,前期的詞大多是歌詠自然,讚美生活,描述夫妻恩愛、思念。如“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而後期的詞作大多是抒發國家之恨和悲嘆自身命運悽苦的。如“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再往西走,就到了金線泉景區。金線泉同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並稱為濟南四大名泉。“金線”的形成,是由於兩岸泉水相對湧流,流勢均衡。當太陽照射到池底,平靜的水面上就會顯示出一條聚成的水線,金光閃亮,像遊絲一般,忽隱忽現,隨波盪漾,蜿蜒多變。老金線泉的“金線”已難看到,新金線泉的“金線”也必須在水勢旺盛,陽光照射角度恰當時才能看到。

再繼續往西走,我們就來到了尚志堂,又叫“金線書院”,因金線泉而得名,舊時指官家或私人藏書和講學的地方。尚志堂院中栽滿了白玉蘭、紫玉蘭,每到初春,玉蘭花爭相綻放,芳香撲鼻,故尚志堂院也稱玉蘭院。

出尚志堂西行,便到了濼源堂。大家請看堂前上的楹聯:“雲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這是元代著名的文學家趙孟頫對趵突泉奇景的最好寫照。濼源堂北面的建築是娥英殿,是為紀念虞舜的兩位妃子娥皇、女英而建的祠堂。娥英殿北面是三聖殿景區。三大殿院內的花格透牆上鑲嵌著30餘方石刻,全部為歷代名人的詩篇佳作。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院內這座罕見的“雙御碑”,是清代康熙皇帝的“激湍”石刻和乾隆皇帝的《再題趵突泉作》。

我們現在已經來到了趵突泉景區,站在來鶴橋上了。來鶴橋原為木橋,為明萬曆年間歷城知縣張鶴鳴所建。1956年開闢趵突泉公園時,修建了這座石橋。大家請抬頭看這一朱漆木牌坊上的字“蓬山舊跡”,另一面是“洞天福地”。據記載,過去人們曾把趵突泉的三股水柱,比作蓬萊仙山,即神話中得三座神山:蓬萊,方丈,瀛洲。想登蓬萊山求仙的人到處尋找仙山,當他們來到趵突泉邊,看到三股水柱,其狀如山且不能攀登時,猛然醒悟仙景在此,故立“蓬山舊跡”坊。如果你能到泉東面望鶴亭茶社一坐,一邊品茶,一邊賞泉,則更能體會“潤澤春茶味更真”的意境了。

趵突泉泉池呈長方形,東西長30米,南北寬20米,周圍繞以石欄。池邊俯視,一泓碧水,清如明鏡;三泉湧濤,勢如鼎沸。歷代文人學者都對趵突泉留下了諸多詠贊。如元代散曲家張養浩“三尺不消平底雪,四時常吼半空雷。而能再現趵突泉泉水全貌的,還是清代文學家蒲松齡的《趵突泉賦》。那麼濟南“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獨特景色是怎麼形成的呢?濟南的泉水來源於濟南的南部山區。濟南的南部山區主要由奧陶紀碳酸鹽的石灰岩構成,石灰岩被水溶解侵蝕,形成溶洞和裂隙,吸收地表的降水和徑流,並由南向北潛流。當這些地下水流至市區時,遇到濟南東、西、北面質地堅硬隔水的火成岩阻擋,水流大量彙集,形成強大的靜壓力,在低窪的市區湧出地表,形成天然的湧泉。趵突泉泉水甘美,用以沏茶,色如琥珀,幽香襲人,極為爽口。據說乾隆下江南時,出京帶玉泉水,到濟南時帶趵突泉水,以備飲用。

站在觀瀾亭上,可以看到亭前水中的石碑,上刻“趵突泉”三字,是明代山東巡撫都御史胡纘宗書寫的。亭後的石刻“第一泉”三個字是清代王鍾霖書寫。“觀瀾”石刻二字是明代山東左布政使張欽書寫。泉池南面的水榭、漏窗與北岸的濼源堂相互襯托,形成對景。

現在我們來到的地方是滄園和白雪樓景區。滄園,原名叫“勺滄園”,取“滄海一勺”之意。這裡原是明代著名詩人李攀龍的讀書處。明萬曆年間按察使葉夢熊曾在滄園西側建“白雪樓”,紀念李攀龍。現在我們已經穿過了楓溪區,又回到了趵突泉公園的東門口,今天的講解就到這裡,有不妥之處,請多多包涵並留下你們的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山東景點的導遊詞範文5篇(四)

遊客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各位來到蓬萊閣景區參觀遊覽。

首先為大家介紹一下蓬萊閣景區的基本情況。

蓬萊閣古建築群始建於唐代,原來只有彌陀寺和龍王宮,後來在北宋嘉佑六年即公元1061年,登州知府朱處約來到這裡,看到這裡風光秀美,景色宜人,便將龍王廟西遷,建立了蓬萊閣。

經過宋,明,清三代擴建,形成現在的規模。

蓬萊閣景區總面積32800平方米,建築面積18900平方米。

景區內層樓修閣凌空而起,蒼山翠柏掩映期間;山下碧波萬頃,煙波浩淼,素有“人間仙境”之稱。

1982年,蓬萊閣與蓬萊水城一起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xx年成為我國首批5a級景區。

我們進入蓬萊閣景區的正門,首先看到的是“人間蓬萊”坊,這是四柱沖天式單簷彩繪坊,額題“人間蓬萊”四個鎏金大字,是集蘇東坡的手跡。

內外兩邊柱子上分別鐫刻的書畫家劉海粟題的“神奇壯觀蓬萊閣,氣勢雄峻丹崖山”和費新我題寫的“丹崖瓊閣步履逍遙,碧海仙槎心神飛躍”楹聯,昭示此牌樓為仙境之門,遊人入門即可做神仙之遊。

好,朋友們跟著我往上走,我們現在來到的就是蓬萊閣內唯一的佛教建築“彌陀寺”。

彌陀寺始建於唐代,彌陀是阿彌陀佛的簡稱,為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

這裡是彌陀寺的前殿,右邊的是密跡金剛,左邊的是那羅延金剛,兩位金剛各手持寶杵,成為護衛寺院的第一道防線。

我們接下來參觀一下彌陀寺的正殿,這裡面供奉的是西方三聖和十八羅漢。

正中間的就是阿彌陀佛,其左協侍為觀世音菩薩,右協侍為大勢至菩薩。

阿彌陀佛的胸前有一“萬”字元,這是古印度宗教的吉祥標誌,象徵太陽與火,在佛教中用來表示佛的智慧與慈悲無限。

阿彌陀佛是主宰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他能夠接引唸佛的人前往西方極樂世界,又叫“接引佛”。

觀世音,是以慈悲救苦為本願的菩薩,凡是遇難的人唸叨他的名字,他就會順著聲音來救助,所以被稱為觀世音菩薩。

大勢至菩薩,之所以稱為“大勢至”,據說,在他出行的時候十方土地都為之震動,所以得名。

旁邊供奉的是十八羅漢,是佛的一群高足弟子。

在和尚之上,菩薩之下。

他們是奉佛祖的之命到世間拯救眾生的,常住世間不涅磐(不進行生死輪迴)。

出了彌陀寺拾級而上,這座牌坊叫做丹崖仙境坊,這四個字是董必武副主席1964年來蓬萊時題寫的。

這是邁入仙境的第二道牌坊。

我們現在就來到了牌坊下面了,俗話說得好:牌坊下面站一站,無災無難保平安。

仙境裡面走一走,一生多福又多壽。

進入仙境自然就有神仙顯靈,前面就是顯靈門了。

顯靈門是天后宮的宮門。

為了有最佳的遊覽線路,我們從這裡先往西走,到龍王宮去參觀一下。

龍王宮是蓬萊閣建築群中最西端的一個單體,供奉的就是傳說中四海龍王之首的東海王敖廣。

古時候,漁民們駕一葉小舟行使在風浪裡,安全得不到保障,自然就容易把福禍安寧和神靈聯絡起來,於是這籠罩著仙氣的丹崖山就被漁民派上了用場。

唐代,漁民們便在丹崖極頂建起了龍王廟,北宋嘉佑六年,登州太守朱處約見這裡山高水闊,景緻秀美,便把龍王宮西遷到現在的地方,在龍王宮原址建起了巍峨壯觀的蓬萊閣。

現在來到的就是龍王宮的前殿,裡面供奉的是龍王的兩位守門大將,東為定海將軍,西為靖海將軍,一定一靜寓意著海面風平浪靜,保佑漁民平安出海。

好,我們繼續往前走,就來到了龍王宮的正殿。

中間端坐的就是東海龍王敖廣。

他身邊站的是八位判官。

我們先看東邊的四位。

第一位是巡海夜叉,他負責夜間海上的巡邏,相當於現在的海上110。

第二位是千里眼,顧名思義,他一眼能望到千里之外。

後面的兩位就是我們熟悉的雷公和電母了。

左邊的四位第一位叫做趕魚郎,他負責把海中的魚趕到一起供漁民捕獲,所以深受漁民的喜歡。

第二位是順風耳,和對面的千里眼是兄弟,你可不要說龍王的壞話,否則他可是會聽見的。

下面的就是風婆婆了,她手裡拿的風口袋,只要把手鬆一鬆便會狂風四起。

最後一位就是雨神。

八位判官分工明確,各負其責,聽命於龍王的調遣。

這裡是龍王辦公的地方,後面便是他休息的地方了。

後殿過去有龍王的木雕象和龍王出行的步輦、儀仗,那是人們為了求雨所設的。

古時候人們遇上酷旱,便到這裡頂禮膜拜,然後頭戴柳條帽高呼“求大雨”“求大雨”,抬著龍王的雕像走街串巷,走到哪兒兩邊住戶都要端水潑灑,討個吉利。

如縷求不應,便把龍王爺抬到烈日下暴晒。

當龍王大汗淋漓時,他就會興雲佈雨了。

這也是龍王臉黑的原因。

經過子孫殿,接下來我們遊覽天后宮。

天后宮是蓬萊閣建築群中規模最大的建築單體,始建於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0xx年),佔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

首先我們看一下戲樓,每年正月十六為天后宮廟會,在這裡會有戲曲演出為天后祝壽。

這上面的“觀止矣”匾額,即“歎為觀止”,意思是看了這裡的戲,別處的戲就不需要再看了。

戲樓兩側各有紅褐色巨石三尊,兩兩相對,象三臺星座。

乾隆年間,時任山東學政、大書法家阮元命名此石為三臺石,並刻石嵌在天后宮前殿外牆上。

後來知府張酋認為六尊巨石排列形狀像極了八卦之一的坤卦,因此又稱為坤爻石。

這六尊巨石,是開山建閣時留下來作為裝點的,和山體連在一起。

古人認為:天為乾,地為坤,男為乾,女為坤,所以這個名字也昭示著天后宮裡供奉的是一位女性海神。

我們先來看看前殿的兩位門神,一是嘉應,一是嘉佑,是保護天后的神將,傳說他們都是天后在莆田湄洲降伏的妖怪。

院內有一棵唐槐,已經有一千多年曆史了,雖然樹幹已經中空,依然枝繁葉茂。

相傳當年八仙中的鐵柺李與呂洞賓在這裡下棋,烈日當頭,為了遮蔭,鐵柺李從他那寶葫蘆裡取出一粒樹種,撒在地下,霎時間長出了這棵大樹,於是濃廕庇日,涼風習習,好不逍遙。

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天后宮失火,燒燬宮觀30餘間,近在咫尺的這棵唐槐卻安然無恙,實在是令人稱奇!這個樹還有個特點就是它的發芽和落葉都比別的樹晚一個月。

我們往前走,進天后宮的正殿。

蓬萊閣的天后宮是我國北方最大的天后宮廟宇。

天后在南方稱為媽祖,歷史上確有其人,姓林,名默。

傳說林默出生時,紅光滿室,異氣飄香。

林默生下後,直到滿月都不哭不笑,默默無聲,於是她的父親就給她起名“默”。

林默只活到了28歲並且終身未嫁,所以她的雕像用格子格了起來,意味著沒出閣。

傳說林默二十八歲時候,有一天在海上搭救遇險的船隻,不幸被桅杆擊中了頭部,落水而亡。

後來人們都說:“人行善事,死後為神”,認為她是昇天為神了,專門到海上搭救遇險的船隻去了。

她死後不久,奉祀她的宮廟就應運而生,皇帝的封號步步升級,元代被封為天妃,康熙、乾隆年間被封為天后。

天后身邊站的是四位侍女,東西兩側是八名站官,其中有四位是四海龍王,其餘的西邊第一個手持印盒是玉印官,掌管官印,相當於現在的辦公室主任。

第二位手持環海司命,是為海神娘娘釋出命令的。

東邊的兩位一個手持聖旨,下達天帝旨意,一個手持萬法歸宗,如果海中的魚鱉蝦蟹興風作浪,他都記到這上面,屬於哪個海的,就交給哪兒海龍王處置。

後殿是天后的臥室,門上的匾額“福賜丹崖”,是我國著名的書法家費新我題寫的,意味天后娘娘把福氣賜給每一位來到丹崖山上的人。

寢室裡有東西兩個廂房,因為天后娘娘有個習慣,雙日睡東,單日睡西。

朋友們可以看看天后娘娘的床有什麼特點,對了,那就是又長又窄,取得是長壽之意。

二樓也是娘娘的梳洗裝扮的地方,因為在古代未出閣女子家的閨房外人不得輕易入內,所以二樓就不對外開放了。

另外,在這個寢宮的院落裡,有一個極特別的地方,那就是東西廂房的屋簷下藏著四句詩。

大家不妨找找看。

這是清朝乾隆時登州知府陳葆光寫的一首詩的前四句:“直上蓬萊閣,人間第一樓。

雲海千里目,海島四時秋。

”想那古代,承建者在磚坯上一一雕刻,而後入窯燒製成磚,再運到這裡分別砌於四處簷下,兩兩相對,文序不亂,其獨特之匠心,由此可見一斑。

遊覽完天后宮,現在我們就要登上蓬萊閣的主閣了。

我們從這邊上去叫做“登閣求仙”,身到蓬萊及神仙嘛。

我說過了蓬萊閣始建於北宋嘉佑六年,至今已有千年的歷史了。

與岳陽樓,黃鶴樓,滕王閣並稱為中國四大名樓。

(正門上方懸掛的“蓬萊閣”橫匾,為清代書法家鐵保的手跡。

)蓬萊閣主閣高踞赭紅色的丹崖山頂端,以大海藍天為襯托,以田橫峻嶺為屏障,北望長山列島,南臨刀魚水寨,登上高閣,確有超凡脫俗之感。

海山有霧的時候,讓人感覺仙氣繚繞。

憑欄遠眺,各位可以看到,如今的蓬萊古城高樓迭起,廣廈林立,已經成為一座現代化的海濱風景旅遊城市。

西面的這座山叫田橫山,那裡是渤黃兩海分界線的南端起點。

對面就是長山列島,是由大小32個島嶼組成的,距蓬萊8海里。

我們進來看一下八仙,傳說他們就是因為喝醉酒了才從這裡乘坐各自的寶器漂洋過海的。

從右往左看,這是八仙中最醜的鐵柺李,也是八仙中年代最久遠、資歷最深的一位,他的寶器就是前面的葫蘆,裡面裝的是靈丹妙藥,能治百病,不過現在看來只是對內傷有效,要不他怎麼還治不好自己的腿呢?接下來的白鬚老翁就是年紀最大的張果老,他的寶器是漁鼓(一種樂器)和紙驢。

民間有張果老倒騎驢的傳說。

他為什麼要倒騎毛驢呢?有這樣四句話可以作答:訪過多少人,不如這老漢,不是倒騎驢,萬事回頭看。

告誡人們做事要謹慎,凡事三思而後行。

他旁邊的何仙姑是唯一的一位女仙,她的寶器是手中的荷花。

八仙之首,便是端坐在中間的呂洞賓了,他的寶器是身後揹著的寶劍。

長相最為帥氣的是韓湘子,據說是韓愈的侄子,他的寶器是手中的洞簫。

那個袒胸露乳的是漢鍾離,漢朝人,複姓鍾離,故得名。

曹國舅的寶器是雲板。

趴在凳子上的是年紀最小的藍彩和,成仙的時候只有14歲,所以他不勝酒力先醉了,他的法器就是身邊的花籃。

八仙過海究竟去了那兒裡?說法不一,有的說是去給王母娘娘拜壽了,有的是說東渡日本了,不管怎樣,神仙都是逍遙自在的,想去哪兒就去哪兒。

蓬萊閣二樓長度為13.75米,進深8.55米,四面繞以迴廊,木柵格扶欄,東、西、北三面木屏風,北側開窗,供遊人憑欄觀海。

南門外額書“碧海春融”,內額書“神州勝景”。

閣外北側正中懸掛清代書法名家鐵保手書的“蓬萊閣”匾額,字型雄健渾厚,歷經浩劫得以倖免,十分珍貴。

西壁懸掛董必武1964年遊覽蓬萊閣時的題詩“來遊此地恰當時,海國秋風暑氣吹;沒有仙人有仙境,蓬萊閣上好題詩。

”另有葉劍英元帥1960年的題聯“蓬萊士女勤勞動,繁榮生活即神仙。

山東景點的導遊詞範文5篇(五)

各位團友:大家好,我是大家今天的導遊劉 X,大家可以叫我小劉。很高興此次為大家提供導遊服務,希望大家對我的工作多多支援。今天我將帶領大家參觀的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的千佛山。

千佛山歷史悠久,最早見於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中記載:“千佛山,古城歷山”,至今算來,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相傳古時候大舜帝曾經在此山下耕種 ,所以千佛山又稱“舜耕山”。是人民祭祀舜耕的地方。這裡每年都在搞“遷祓(fú)”儀式,藉以除惡。“遷祓”就是“遷居高處,祓除不祥”,因“遷祓”於“千佛”諧音,後人就將此山稱為千佛山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隋唐時期,山東境內佛教昌盛,善男信女在山的崖壁上雕鑿了許多佛像,興建了千佛寺,所以稱為千佛山。

千佛山是泰山的餘脈,海拔285米,佔地166公頃,距離市中心2.5千米,於1959年開闢為公園。主要有興國禪寺、歷山院、大舜石圖園、萬佛洞、文昌閣、彌勒勝苑和辛亥革命烈士陵園等景點。

現在我們來到了千佛山公園的北門,北門為正門。迎面看到的是氣勢巨集偉的四柱三樓石坊,“千佛山”三個字是1920xx年6月由本寺和尚行洹書字後募立而成。進門後,路兩旁是石雕的十八羅漢,他們表情各異,姿態各異,有的怒目而視,有的笑容可掬,形象生動而豐富,給人以藝術享受。

我們面前這尊側身臥佛像是佛祖釋迦摩尼的涅盤像,長10米,重50噸,姿態款款,儀表雍容,面頰豐富,雙肩寬闊,肉髻(jì)螺發,雙耳垂肩,眉目修長,雙眼微睜,胸部裝有寓意祥瑞的“卐 ”字元號,給人以慈祥的感覺,信佛的朋友可以拜拜,以祈求佛祖保佑。

觀音菩薩,是古代東方最著名的慈悲善神。在中國,觀音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古語所謂“家家有彌勒,戶戶有觀音“,反映了觀音信仰在中華大地普遍盛行和在民眾中的深遠影響。現在我們來到了觀音園裡看到的白衣觀音,她身高15米,矗立在水池中央,法相慈藹,可近可親。池周圍是各種觀音的化身,分別是:自在觀音、送子觀音、數珠觀音、渡海觀音、楊柳觀音等26尊。

好了各位,拜完了觀音菩薩咱們開始登山。登山路有兩條,我們從西路上山,東路下山。大家看我們前面的這個小亭叫做唐槐亭,建於1957年,又叫四面亭,這裡原址是秦瓊廟。廟裡有唐王李世民和他的大將秦瓊的塑像。現在廟已經不存在了,在原址建了這座唐槐亭。旁邊的這棵唐槐,又稱秦瓊拴馬槐。傳說秦瓊很孝順,每年都來千佛山為自己的老母親進香,為了表達對母親的一片孝心,上山從來不騎馬,而是將馬拴在這棵樹上。大家看,這棵古槐樹幹已經空了,但有一顆幼槐穿過樹洞茁然生長,就像自己的母親抱著孩子一樣,所以這棵樹又叫“母抱子槐”,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大有枯木逢春之意。

我們前面橫跨登山盤道的牌坊叫齊煙九點坊,上書“齊煙九點”四字,坊後書有“仰觀俯察”四字。牌坊是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歷城縣令葉圭(guī)書主持修建。“齊煙九點”也是他寫的。“仰觀俯察”是從《蘭亭序》書帖中勾勒放大而成。

“齊煙九點”出自唐代詩人李賀的詩《夢天》,詩中寫道:“遙望齊州九點菸,一泓海水杯中瀉”。意思是說,從高空俯瞰大地,中國九州小的就像九點菸塵,整個海洋也像一汪清水傾瀉在杯中。

現在請大家繼續隨我前行,往上走是雲徑禪關坊,建於清乾隆初年。意思是說:寺院高聳,雲霧繚繞,遊人至此進入佛門聖地。背面“峰迴路轉”取自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醉翁亭記》,藉此形容此處地勢的險峻。

爬上了最後一級臺階,我們來到了千佛山的主體建築——興國禪寺。興國禪寺始建於隋開皇年間(581-600)當時稱千佛寺。唐貞觀年間(627—649)經擴建,改稱為興國禪寺。門口的一幅楹聯是清末濟南秀才楊兆慶書寫的。上聯是“暮鼓晨鐘驚醒世間名利客”,下聯是“驚聲佛號喚回苦海夢迷人”。意思是說:人世間追求功名利祿的人,來到這裡都會被寺院晚間的鼓聲和清晨的鐘聲所驚醒,從而拋棄名利和慾望;僧人吟誦經文的聲音可以把人世間苦海迷失道路的人喚回來,從而使他們走向通往極樂世界的道路。寺院左右是鐘鼓樓,三者連為一體,鍾乃銅製,高1米多。

現在我們迎門進入的是天王殿,坐東朝西,東西兩側分別是大肚彌勒佛和金剛韋馱。北側架長廊,南側為千佛崖,鐫刻佛像多尊。

大雄寶殿在寺院得東側,坐東朝西,殿內正中蓮花座上供奉的是佛祖釋迦摩尼,兩側是菩薩、羅漢。北側分別是:大行普賢菩薩、阿難陀多聞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羅睺羅密行第一、舍利佛智慧第一、優婆離持律第一;南側由東向西以此為:大智文殊菩薩、摩訶迦葉頭陀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須薩提解空第一、富樓那說法第一。釋迦牟尼背後,南無觀世音菩薩面東站立,左右立童子。玉佛殿在大雄寶殿的北側,坐北朝南,殿中央佛龕內供奉釋迦如來坐像,白玉石質,由泰國請來。玉佛西側佛龕內,供奉著地藏王菩薩。菩薩殿在大雄寶殿南側,坐南朝北,中央佛殿內供奉著觀世音菩薩,東西兩側分別是地藏王菩薩、千手觀音菩薩。菩薩殿西面為達摩祖師殿。

興國禪寺南崖壁為千佛崖,開鑿於隋開皇七到二十年(587—649),共9窟,130尊佛像。千佛崖由東向西以此依次是龍泉洞、極樂洞和黔婁洞。

黔婁洞是紀念戰國時期齊國隱士黔婁子的,洞深10餘米。黔婁為周代齊國人,一生安貧樂道,為人正直,修身清節,不事王侯,在這裡鑿洞為生,隱居於此,終年不下山,家境貧寒。傳說他臨終時衣不遮體,蓋在身上的被子又短又小,蓋上頭蓋不上腳。曾子的孫子曾西說:將被子斜著就能蓋上了。但黔婁的妻子說:“斜而有餘,不如正而不足,先生生前剛正不阿,死後怎麼能違背先生的意志呢?”於是就這樣埋葬了他。後人對黔婁的妻子評價也很高,稱她是 “嫁於黔婁百事乖”。

出興國禪寺東門10餘米,我們來到了歷山院,為了弘揚大舜文化,所以將這個院落命名為歷山院。歷山院裡曾建有觀音堂。如今主要建築有三聖殿、舜祠、魯班祠等。

現在來到這這個殿叫做三聖殿,裡面供奉的堯、舜、禹。三聖殿往東走為舜祠,也稱舜帝廟、重華宮,是紀念大舜帝的祠堂。祠堂正中坐著舜帝,左右是他的妻子娥皇和女英。舜帝因為眼中有兩個瞳孔,所以人們叫他重華,史稱虞舜。他的父親是個瞎子,人稱瞽叟,善於鼓瑟。舜母早亡,瞽叟又續娶了妻子。繼母生了弟弟、妹妹後百般虐待大舜。當時的堯帝年事以高希望找個德才兼備的接班人,徵求大臣們的意見,大臣們認為大舜德才兼備,心地寬厚、孝敬父母於是就舉薦舜。為了考察大舜,堯又把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讓自己的九個兒子伴隨著他。結果在大舜的感召下,娥皇、女英不敢以帝女自嬌,堯的兒子們懂得兄弟友愛。舜的弟弟象幾次夥同母親要害舜,多虧妹妹和妻子的幫助,舜才一次次躲過災難。雖然弟弟、母親多次陷害,但是舜依然對他們非常關照,後來象被感化,以至於後來舜帝死於湖南九嶷山,象不計勞苦,親自去祭祀大舜。舜61歲正式繼承堯位,主持天下大事。晚年南方巡視,不幸去世,終年110歲。舜死後,他的兩位妻子哭著去南方,並投入湘水而死。現在南方的湘水女神就是指的娥皇和女英。她們兩人的眼淚滴到了一種竹子上,斑斑點點,就成了現在的湘妃竹。

舜祠再向東就是魯班祠,因為魯班被譽為“建築和木器行業的祖師爺”所以在此建祠紀念。在舜祠的背面有一覽亭,此處是觀賞風景的最佳位置。從這裡瞻望泉城,遙望高樓大廈,夜晚將至,萬家燈火,星光點點,歷歷在目,泉城的美景一覽無餘。此外還有:碧霞祠、文昌閣,萬佛洞景點有興趣的朋友現在可以自由參觀一下了,我們半小時後去正門集合。請大家一定要記住集合時間。

好了各位,千佛山就參觀到這裡,謝謝大家, 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