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鼓樓的導遊詞(精選23篇)

欄目: 導遊詞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1.61W

鼓樓的導遊詞 篇1

鼓樓廣場美極了!於是今天我便來到了鼓樓廣場,想親眼見一見這美麗的地方。

鼓樓的導遊詞(精選23篇)

來到廣場第一印入我眼簾的是巧奪天工、天造地設的人造瀑布,雖然瀑布還沒有正式開放,但是廣場上

還是引得很多人駐足觀賞,特別是孩子們。漸漸廣場上人越來越多,擠得水洩不通。隨著音樂的響起,人們沸騰起來,浪花一瀉千里、飛流直下,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天幕,使人們沉浸在歡笑中。這碩大的天幕旁是一條曲徑通幽的小徑,它顯得是那麼的幽靜,曲折蜿蜒,四周竹林密佈,有一種天上人間的感覺。石子小徑上面有許多有趣的花紋,紅色的,綠色的,還有紫色的,各種顏色的石子搭配到一起,用奼紫嫣紅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各種顏色的石子搭配到一起,組成了好多漂亮的圖案,石子小徑就如同一本有趣的圖畫書。拾徑而上,就來到了廣場的最高處,在這裡,可以望到小半個南京城,近處是星星點點的霓虹燈,朝著遠處看,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寬闊的街道人山人海,車水馬龍,好不繁華!在我視野的盡頭是一片淡淡的、水汪汪的黃色,上面鑲嵌著五顏六色的小點兒。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我不禁陶醉在美景中,才明白同學們讚美鼓樓廣場的美麗的原因了。

鼓樓的導遊詞 篇2

來自_的朋友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青年旅行社歡迎各位的到來。我叫林媛是青旅的一名導遊,大家可以叫我小林。

這位是我們的司機王師傅,他駕車經驗很豐富,大家可以放心乘坐。我們現在開車前往鼓樓商業街,中午12:30用餐,下午遊覽古文化街,晚上5點返回酒店。在接下來的遊覽活動中請大家多多配合我的工作,我也會給您提供最優質的服務,最後在此預祝您旅遊愉快順利。

大家注意一下,我們現在是在南門外大街上,很快就到鼓樓了。我在這裡先給大家做一個簡單的介紹。鼓樓商業街位於天津老城廂繁華商業區。它是天津的發源地和歷史上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在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病故,朱隸發動了“靖難之役”,他奪取皇位後,於1420_年在天津設衛,同年修建了天津城即老城廂,並以鎮東,安西,定南,拱北命名四個城門。它也是鼓樓商業街的前身。

大家注意一下,現在是9:30,我們12:00準時回到車上,請大家記住,我們所乘的車是韓國大宇車,車牌號為津AT1160而且在車前窗右下方有“天津青旅”字樣。好了,請大家帶好貴重物品,按順序下車。

大家看我們身後的就是鼓樓商業街了。我先給大家做個簡單的介紹。鼓樓商業街重建後是以鼓樓為中心,向北,南,東延伸,形成三條繁華的商業街道。整個街區都是明清建築風格,是集旅遊,文化,休閒,娛樂,購物於一體的大型旅遊商賈步行街。我們後面的就是南街,又稱“東方不夜城”,它對面的北街又稱古董珠寶街,東街又稱“精品購物街”。

而它的重中之重還要說是鼓樓。鼓樓位於城的中央,我們在這裡就可以遠遠的看到。鼓樓其實並沒有鼓,實際是鐘樓。原來大鐘每日早晚各敲54下,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大鐘每天提醒市民的作息時間,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因此鼓樓被列為天津衛三宗寶,即鼓樓,炮臺,鈴鐺閣之首。重修後的鼓樓共有四層,下面三層是天津危陋平房改造成果展,四層為鐘樓。

鼓樓的導遊詞 篇3

天津鼓樓,位於天津城中心,周圍有北馬路、東馬路、南馬路、西馬路所包圍,形成了今天的西北角、東北角、東南角、西南角地區,當時修建了東、西、南、北四個城門的城樓和四處城角的角樓,至今留下了北門外大街、南門外大街、東門內大街等路段。

這座鼓樓高三層,樓底的一層,是用磚砌成的一座方臺,下寬上窄,闢有四個拱形門洞,通行東西南北四條大街。在這座臺子上,修建了兩層樓。第一層供奉觀音大士,天后聖母,和關羽岳飛等。樓的第二層,懸有重三百斤的鐵鐘一口。樓前有清代天津詩人梅小樹撰寫的木板對聯:"高敞快登臨,看七十二沽往來帆影;繁華誰喚醒,聽一百八杵早晚鐘聲。" 清末的另一位天津詩人周楚良在一首竹枝詞裡寫鼓樓撞鐘的景況說:"本是鐘樓號鼓樓,晨昏兩度代更籌。聲敲一百單零八,遲速鍋腰有準頭。"原來守鼓樓的是一位駝背的老人(俗稱駝背為"鍋腰"),他每日早晚兩次敲鐘,每次各敲五十四響,作為城門晨昏啟閉的訊號。 光緒庚子年,八國聯軍侵入天津,城牆被拆除,獨獨留下了鼓樓倖存。不久,樓為消防隊佔用,作為瞭望臺。民國十年,直隸省長曹銳,天津警察廳長楊以德,照原樣重建,樓頂大梁上改復綠瓦,較前更為美觀。 重建後,把鼓樓四個城門的名稱"鎮東","定南","安西","拱北",請名書法家華世奎書寫,並重書了梅小樹的對聯。這座鼓樓,碧瓦丹楹,煥然一新重新成為津門一景。

鼓樓的大鐘直徑1.4米,高2.3米,重約1500公斤,被譽為天津的"鐘王"。此鍾用鐵鑄成,鑄工精細,造型古樸。鐘體都是陽鑄浮雕,鍾鈕鑄成交尾雙螭,片片鱗甲清析可辨雙螭的兩個頭和四隻腳,連線著鐘體,另四隻腳互相抓攀,弓身欲吼。鍾肩倒覆蓮瓣二重,沿鐘身周圍分隔成八塊長方形框格,上下兩層。鐘的腰部鑄著雲龍和折枝花卉連續紋樣,作為裝飾。鐘口八個蓮瓣的凹處,各鑄一個八卦符號。從鐵鐘的下框格間所鑄"袞(究)州長老院"五字可知,此鍾原為建於宋朝元佑年間的克州長老寺的東西,最晚鑄於明末清初,是後來移到天津鼓樓懸掛的。這口大鐘現 在放在邃園迴廊的水泥座上,雖然不能撞響,但仍是一件鑄型精美的藝術品,可供人們觀賞、聯想。

鼓樓歷史

修築

公元1420xx年(明永樂二年)天津設衛築城,到明弘治年間(公元1493年左右),山東兵備副使劉福將原來的土城固以磚石,並於城中心十字街處建鼓樓。樓高三層,磚城木樓,樓基是磚砌的方形城墩臺,四面設拱形穿心門洞,分別與東西南北四個城門相對應。鼓樓城臺建有木結構重層歇山頂樓閣,上層樓內懸大鐘一口,約兩噸,鐵鑄,為唐宋制式。大鐘初用以報時,以司晨昏,啟畢城門,早晚共敲鐘108響。鼓樓北面有清代天津詩人梅小樹撰寫的一副抱柱聯:"高敞快登臨,看七十二沽往來帆影;繁華誰喚醒,聽一百八杵早晚鐘聲"。

拆除

1920xx年,八國聯軍侵津,第二年天津城牆被迫拆除。由於遭兵燹之災,鼓樓日漸頹圮。1920xx年(民國十年),有拆建鼓樓之議,並於年內完成。重建的鼓樓,用舊城四門樓之名,由天津書法家華世奎重書,鐫於鼓樓四門,曰鎮東、安西、定南、拱北。1952年11月7日,因貫通道路,鼓樓拆除。

重建

改革開放,中華振興,津沽文脈,得以傳承。1994年天津開始了危陋房屋大片改造工程,作為危改重點的老城廂地區也因此使鼓樓有了重建的機會。鼓樓重建工程於20xx年11月25日開工,20xx年9月28日竣工

重建後的鼓樓體量增大,彌古而不拘古,雅俗共賞。為27米見方,高27米的體量。取"9"的倍數,因為"9"為陽數之極,有吉祥內涵。鼓樓廣場9乘9共81平方米。鼓樓主體為鋼混結構,磚城木樓,須彌基座,木樓外形按明清木作大式,設斗拱和飛簷,做殿式旋子彩畫,重簷歇山屋頂。瓦作大式灰色簡瓦屋面,綠琉璃券邊,漢白玉欄杆,脊上飛簷走獸。磚城四面做明式七券七伏鍋底券拱門,穿心門洞,四拱門上方恢復漢白玉城門石,仍鐫刻鎮東、安西、定南、拱北字樣。新鐘的體量增大,高20xx毫米,寓意為20xx年製作。鐘的材料為響銅,重及三噸。鐘上銘文由馮驥才、張仲先生撰寫,字型為繁體魏碑。

鼓樓高聳,迎八方來客;鐘聲悠遠,送四海賓朋。新建的鼓樓位於天津老城廂中心。重建後的鼓樓巨集偉典雅,青磚牆面,白玉欄杆,飛簷斗拱,碧瓦丹楹,油漆彩繪,雕樑畫棟。鼓樓及周邊的商業街,既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也是新的旅遊勝地。

文化韻味

建的鼓樓與新建的商業街為明清風格的仿古建築。青磚瓦房,碧瓦丹楹,雕樑畫棟,商鋪林立,是一道天津傳統文化韻味十足的風景線。

作為天津衛標誌建築物的鼓樓,歷史上曾兩建兩拆。明永樂二年(公元1420xx年)天津設衛築城。至明弘治年間(公元1493年左右),山東副使劉福兵備天津,將土城甃以磚石,並於城中心十字街處建鼓樓。1920xx年,八國聯軍侵津。第二年城牆被迫拆除。鼓樓也日漸頹圮。1920xx年,鼓樓拆除重建。1952年11月7日,因貫通道路,鼓樓又被拆除。

重建的鼓樓

1999年本市開始的危陋房改造使擁有天津三宗寶之首的鼓樓有了重建的機會。重建鼓樓於20xx年11月25日開工,20xx年9月28日竣工。重建的鼓樓體量增大,彌古而不拘古,雅俗共賞。為27米見方,高27米的體量。取9的三倍數。"9"為中國傳統陽數之極,泛指多數或多次。在我國古建築中,"9"或9的倍數例項比比可見。鼓樓廣場9乘9共81平方米。鼓樓主體為現代鋼混結構,磚城木樓,須彌基座,木樓外形按明清木作大式,設斗拱和飛簷,做墨線小點金帶火焰球的殿式旋子彩畫,重簷歇山屋頂。瓦作大式灰色筒瓦屋面,綠琉璃券邊,漢白玉欄杆,脊上飛簷走獸。磚城四面開拱形穿心門洞,做明式七券七伏鍋底券拱門,四拱門上恢復漢白玉城門石,仍鐫刻鎮東、安西、定南、拱北字樣。重建的鼓樓是利用現代技術和材料與傳統建築形成的完美結合。

鼓樓商業街

鼓樓商業街為十字型,東起城廂東路,西至城廂中路;北起城廂中路,南至城廂中路。呈大鵬展翅之雄姿。該街以青磚瓦房的明清建築風格為主,主體2至4層,高低錯落,猶如一首節奏跌宕起伏的樂章。整個佈局分為三部分:北街為北方古玩城和黃金閣藝術市場;東街為精品購物街;南街是以天津傳統民俗文化、商業及餐飲為主的東方不夜城。其景觀風格為傳統味、文化味、天津味、民俗味、現代味相互融合,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親和力。

人文景觀表現

其人文景觀表現在牌匾、楹聯、店招、店幌、燈飾、霓虹燈、燈箱等的設計上。牌匾以橫匾為主,其間點綴豎匾、異形匾、如扇面匾等。黑底金字紅章和本色木綠字紅章表現出古樸典雅、莊重大方的特點。楹聯也多采用上述形式。字型有真、行、草、隸、篆、漢簡、魏碑等多種,有的還請名家題寫,很少用印刷體字和黑體字。店招和店幌,分文字、形象、實物、象徵四類。各種燈飾、燈具、掛燈、燈籠等富有傳統特色。燈籠主要採用中式串燈和宮燈、圓燈籠。燈箱以方燈箱為主,配有傳統花飾木櫺如萬字不到頭、雲紋、回紋、棋格等。霓虹燈雖為現代燈飾,但突出中式圖案,如傳統的吉祥植物、動物、器物、符物等。

津衛三宗寶,鼓樓,炮臺,鈴鐺閣。可見天津鼓樓在天津人心目中的地位。

天津鼓樓位於城中心,是在天津設衛築城時修起來的。即距今近520xx年曆史。名為鼓樓,實為鐘樓。有人說,的天津市就是以鼓樓為中心,向四周不斷擴張而形成的,所以聲稱"鼓樓" 是天津市的發源地。

"高敞快登臨,看七十二沽往來帆影;繁華誰喚醒,聽一百八杵早晚鐘聲。" 清末的另一位天津詩人周楚良在一首竹枝詞裡寫鼓樓撞鐘的景況說:"本是鐘樓號鼓樓,晨昏兩度代更籌。聲敲一百單零八,遲速鍋腰有準頭。"原來守鼓樓的是一位駝背的老人。不久,樓為消防隊佔用,作為了望臺。民國十年,直隸省長曹銳,天津警察廳長楊以德,照原樣重建,樓頂大梁上改復綠瓦,較前更為美觀。 重建後,把鼓樓四個城門的名稱"鎮東","定南","安西","拱北",請名書法家華世奎書寫,並重書了梅小樹的對聯。這座鼓樓,碧瓦楹,煥然一新重新成為津門一景。

天津鼓樓特色:

鼓樓的大鐘直徑1.4米,高2.3米,重約1500公斤,被譽為天津的"鐘王"。此鍾用鐵鑄成,鑄工精細,造型古樸。鐘體都是陽鑄浮雕,鍾鈕鑄成交尾雙縭,片片鱗甲清析可辨雙縭的兩個頭和四隻腳,連線著鐘體,另四隻腳互相抓攀,弓身欲吼。這口大鐘放在邃園迴廊的水泥座上。

鼓樓的導遊詞 篇4

大家早上好!歡迎大家來到古城西安,很高興認識大家,我是你們本次的導遊,我叫許晨軒,大家叫我許導或晨軒就可以了。下面讓我們開始西安古城牆之旅吧!

首先,我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西安古城牆,西安古城牆又稱為西安明城牆,位於陝西省西安市中心區,牆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輪廓呈封閉的長方形,周長13。74千米。城牆內人們習慣稱為古城區,面積11。32平方千米,著名的西安鐘鼓樓就位於古城中心。

請大家緊跟我不要掉隊,我們前面的是城牆的主城門,像這樣的城門共有四座:我們面前的長樂門(東門);還有永寧門(南門);安定門(西門),安遠門(北門)。它們四座城門作為明城牆的原有城門,因當時的軍事,防禦需要,都是單門洞,且都修建了三道城牆,兩道城牆之間又形成了翁城。至今為止,四座城門中除永寧門外,其餘三座城門都只剩下兩道城牆。

好了,下面是大家自由活動的時間,請大家一個小時後在這裡集合。

本次遊覽結束

鼓樓的導遊詞 篇5

各位遊客大家好,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牆。明西安城牆是明初在唐長安皇城的基礎上建築起來的。它是我國中世紀機後期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也是我國古代城垣中至今儲存最完整的一處,同時,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軍事城堡設施。

城牆是中國冷兵器時代城市的傳統防禦設施。我們在距今6020___年前的半坡遺址看到,半坡人在居住地周圍挖掘深溝,以提防野獸和外部的襲擊。如果把半坡村落視為城市的最初萌芽,深溝也就是當時相當於城牆的設施。待到人們發明築牆技術後,城牆自然伴隨城市同時誕生,成為古代城市的顯著標志了。據史冊記載:“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居,此城郭之始也。”這大約是在距今約4520___年前的原始社會晚期。

西安作為千年古都,歷代曾多次修築城牆。它們多數被歷史的塵埃掩埋。但我們看到的這座城牆仍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紀的隋代。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並於第二年在龍首塬北麓修建了大興城。大興城規模龐大,結構嚴密。除環繞城市的外郭城城牆外,城內環繞宮城和皇城也築有城牆,形成“城中有城”的格局。唐王朝建立後,將隋代的大興城改名為長安城。唐長安城基本上沿襲了大興城的規模和佈局,只是對大興城進行了擴建和修建。唐代末年,朱溫挾持唐昭宗逃往洛陽,留守長安的佑國軍節度使韓建出于軍事防守需要,放棄外郭城和宮城,把長安城縮小到皇城之內,以皇城城牆作為長安城的城牆,形成自五代至元的長安城規模。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將徐達從山西進入陝西,將原來的奉天路改為西安,意為“西方長治久安”。從此開始了明在西安的統治,也拉開了明在西安修築城牆的序幕。由於西安在歷史的政治、軍事地位極高,所以,明王朝在對全國廣築城牆的過程中,對西安城牆的修築更為重視。朱元璋任命長興侯耿柄文和都指揮使璞英主持修築。從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到洪武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78年,歷時8年,西安城牆的修築才全部竣工。明西安城牆修築得高大堅固,西、南兩面城牆基本上和唐長安城皇城的範圍相同。東、北兩面城牆分別向外擴移了三分之一。這座城牆的外形是一座長方形。城牆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南城牆長4256米,北城牆長4262米,西城牆長2706米,東城牆長2886米,周長13.9公里。最初的西安城牆採用黃土夯打而成。在城牆牆基和牆頂還分別有一層厚80釐米和45釐米的三合土層。這種三合土用黃土與石灰、糯米汁、獼猴桃汁拌合而成。乾燥之後,堅硬如石,用鎬都刨不動。

西安城牆自明代初年建成後,歷代屢有修葺。明穆宗隆慶年間,也就是公元1568年,陝西都指揮使張祉為原來的城牆內外包砌了青磚。清乾隆年間,也就是公元1781年,陝西巡府畢沅對城牆進行了大規模補修。沿舊城牆先圍基石後灌腳,再用黃土逐層夯打,至頂部鋪砌青磚,並對整個城牆外壁加厚磚面。城牆內每隔40—60米,用青磚砌築水槽一道,排除城牆頂面雨水,對西安城牆的長期保護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自1983年以來,陝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對這座古城牆進行了大規模修繕,補建已被拆毀的東門、北門箭樓、南門閘樓、吊橋,並建成了環城公園,使這座古建築重新煥發了昔日風采。

西安古城牆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牆、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構成科學、嚴密、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

護城河也叫“城壕”,是城牆的第一道防線。它可以阻滯敵人進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敵人趁機消滅。環繞西安城牆的護城河寬20米,深7米。跨過護城河就是城門,而連線護城河與城門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橋。吊橋的橋頭兩側有鐵環,貫以粗大的鐵索與麻繩,系在閘樓上,用滑輪控制升降。平時,守城士兵聽從晨鐘暮鼓的指揮,早晨降下吊橋,開啟城門;晚上升起吊橋,斷絕交通。一旦發生戰爭,吊橋升起,城門緊閉,城門就成為堅固封閉的戰鬥堡壘。

城門是城防體系的重點,也是薄弱點。平時,它是出入城市的通道。戰爭時,又是攻守雙方爭奪的首要目標。因此,明代十分重視完善城門防禦設施。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大技術突破是採用了券拱式城門。明代以前,城門沿襲磚門的過樑式結構。從軍事角度看,這種城門的最大弱點是經不起火攻。因此,城門上往往眼設定水池,以防敵人火攻。也因此留下“城門失火,殃及魚池”的成語。券拱式城門的出現從根本上解決了這個問題,一色青磚結構不僅使得城門更加堅固,而且可以有效地抵禦火攻。

在古代,雙方作戰,當敵人跨過護城河時,城門卻又攔住了去路。所以,在攻城的一方常有幾個人扛著粗重的木樁前來撞門,要花費好長時間才能將城門撞開,而有時也可能撞不開。明西安城的城門非常堅固,門扇用厚達16釐米的木板製成,一扇城門須用木材2.8立方米,重達3.19噸。門扇上下橫匝著9道寬15釐米,厚23釐米的鐵條加固,每兩道鐵條的間隔處,釘有180枚四稜攢頂的鐵蘑菇針。整個門扇上共有1800枚鐵蘑菇針。這樣密集的釘群,擠密了門扇的木材,增加了門扇剛度,使箭矢無法射入。有的城門還在門扇後的城門洞內,設定了拒馬樁、陷馬坑、鐵蒺藜等,進一步阻擋敵人進攻。

為了提高城門防禦的保險係數,城門實際上由三重組成,即:閘樓、箭樓和主樓。閘樓在最外,它的作用是升降吊橋,也叫“闕樓”、“樵樓”。象徵門闕,兼用來打更。閘樓三面有城牆與主城牆相連,形成一個半月形的立體空間,叫“羊馬城”。敵人即使攻入閘樓城門,也好似進入甕內,會受到來自四面居高臨下的攻擊,因此樓下這一空間也叫“甕城”。箭樓在正中,正面和兩側都有窗戶,供射箭用。箭樓與箭樓之間用圍牆連線起來的也叫“甕城”,甕城內可屯兵。無論敵人進入第一甕城還是第二甕城,箭樓均可發揮攻擊作用。正樓在最裡,正樓上面的城樓是城門的主題建築。城樓距地面高約32米,長43.2米,三重飛簷,四角高翹,迴廊環繞,莊重穩健,是主將鎮守指揮的所在。城牆外側,每隔120米有一個突出於城牆主體之外,寬20米,長12米的敵臺,俗稱“馬面”。整個城牆上共有“馬面”98座,“馬面”上面的建築叫敵樓,兩個敵臺之間相距120米,正好形成一個立體交叉射擊區域。也正是弓、弩、箭等古代遠射程冷兵器的有效殺傷射程。而它的一面為60米,為“一箭之遙”。這樣的佈局便於從側面射殺攻城的敵人。因此,古人有評論說:“有城無臺,亦如無城,是城所以衛人,臺又所以衛城也。”敵樓供士兵避風雨和儲備物資。城牆上外側有矮雉,又稱“垛牆”,整個城牆共有5984個矮雉。垛牆上有垛口和方孔,可供射箭和嘹望。內側的矮牆稱為“女兒牆”,牆高1米,沒有垛口,它的作用是為了防止士兵行走時墜入牆下。在西安城牆四角各有一座城樓叫“角樓”。如果你繞城一週,就會發現,城牆的四個角唯獨西南角是圓形的,其它三個角是直角,那麼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個角是保持了元代長安城蒙古式風格的轉角圓狀。明城牆在隋、唐、元代城牆遺址基礎上改建而成,範圍和唐長安城皇城範圍基本相同。

在箭樓與正樓形成的甕城中,有同向城頭的馬道。緩上沒有臺階,便於戰馬上下。全城共建有登城馬道11處。登城馬道底部道口的門是朱漆的,俗稱“大紅門”。戰爭期間,這裡是調兵遣將的咽喉要道,必須保證暢通無阻。為防敵人奸細混入城牆守衛部隊中,登城馬道戒備嚴密,平時不允許守成士兵私下,也不許閒雜人等靠近逗留。等到軍中禁夜炮響後,鐵門便緊鎖了。

西安城牆除明代在東、西、南、北有四個門:長樂門、安定門、永寧門、安遠門外,隨著歲月的變遷,城門也發生種.種變化。現在我們除了可以看到這四個門,還可以看到:勿幕門、朱雀門、含光門、玉祥門、中山門、尚德門、建國門、和平門、文昌門等等,這些名稱的來歷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城沉浮衰興。

明西安城牆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它以悠久的歷史,偉岸的雄姿,神祕的色彩吸引了八方遊客。

好了,西安城牆就參觀到這裡,我們將繼續帶大家去參觀鐘鼓樓。謝謝大家!

鼓樓的導遊詞 篇6

鼓樓位於天津市紅橋區東南側,與和平區交界,東鄰海河,西臨西馬路,南近南馬路,北靠北馬路,以鼓樓為中心,有東南西北街,現闢為商業步行街。

4月30日上午,我們從北京南站乘坐和諧號列車到天津西站,再乘坐840公交車經過義大利風情區到位於南馬路的鼓樓站下車,往北步入鼓樓南街。街入口處築中式古雅排坊,街內兩側建築物具有中式古建築特色風格,多數為四層古建築小樓,開設各式天津特色商品店和旅館。街兩側有飲食店、狗不理包子店、工藝品店、黃金手飾珠寶店、麻花食品店、重陽府酒店、紅巖海鮮酒樓、吉優捷酒店、樂佛賓館、龍道旅館、北方古玩城、“泥人張”泥人工藝品店、天津老城廂博物館、廣東會館、格格府、攝影店等等。街中安置雕塑人物造型小品,街傍設有園林綠化小品和涼亭,巨集偉壯麗的鼓樓矗立在鼓樓東西南北街的中心廣場位置。

我們中午餐在鼓樓北街品嚐天津名食狗不理包子,這是我們第一次到天津品嚐當地特色小食。

我們逛街逛商店,拍攝風景照片,觀賞各式工藝品,特別吸引人的地方是“泥人張”工藝品店,店內陳列的泥人種類眾多,熠熠如生,讓人看後愛不擇手。

鼓樓的導遊詞 篇7

大家早上好!歡迎大家來到古城西安,很高興認識大家,我是你們本次的導遊,我叫許晨軒,大家叫我許導或晨軒就可以了。下面讓我們開始西安古城牆之旅吧!

首先,我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西安古城牆,西安古城牆又稱為西安明城牆,位於陝西省西安市中心區,牆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輪廓呈封閉的長方形,周長13。74千米。城牆內人們習慣稱為古城區,面積11。32平方千米,著名的西安鐘鼓樓就位於古城中心。

請大家緊跟我不要掉隊,我們前面的是城牆的主城門,像這樣的城門共有四座:我們面前的長樂門(東門);還有永寧門(南門);安定門(西門),安遠門(北門)。它們四座城門作為明城牆的原有城門,因當時的軍事,防禦需要,都是單門洞,且都修建了三道城牆,兩道城牆之間又形成了翁城。至今為止,四座城門中除永寧門外,其餘三座城門都只剩下兩道城牆。

好了,下面是大家自由活動的時間,請大家一個小時後在這裡集合。

本次遊覽結束,感謝大家對我工作的支援,謝謝大家,祝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以後有緣再見。

鼓樓的導遊詞 篇8

尊敬的各位遊客:

大家好!很高興和大家見面,大家就叫我x導吧。接下來就和我一起參觀西安鐘樓吧!

鐘樓位於西安市中心,東南西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看,在我們眼前的兩層建築就是鐘樓,它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鐘樓高36米,是古色古香的磚瓦結構,四角挑簷翹起,凌空欲飛,樓頂有各色玻璃瓦鮮豔奪目,美麗極了。鐘樓四周鮮花環繞,增添了歡樂的節日氣氛。

基座是由巨大的城磚築成,沿著基座北面的樓梯而上,我們便來到鐘樓樓身觀光臺,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一口青色的明代大鐘,重五噸,裡面能容納五六個人,鐘面上雕刻著精美的八卦圖案,渾厚洪亮的鐘聲好像悶雷滾動,告訴周邊的人們新一天的到來;如今,鐘聲祈禱老人的長壽、可以讓小孩健康快樂......一跨入展廳大門,就看見三排鍾從小到大的排列著,其中的一排鐘形狀大小一模一樣,但一排和一排形狀不同;周圍還有許多美麗的水墨畫和剛勁有力的書法,鍾和書畫向我們展現了明代人的技藝高超。站在鐘樓上極目遠眺,東南西北四條大街人來人往,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今天,我很高興為大家服務。鼓樓和鐘樓遙相呼應,使古城西安更加美麗,下次有機會再帶大家一起參觀西安鼓樓。

鼓樓的導遊詞 篇9

各位遊客大家好,我是鐘鼓樓及城牆沿途講解的導遊 鐘樓的鐘聲詮釋了西安古城的古樸和這座歷史古城的渾厚。那麼接下來的時間裡大家會在欣賞鐘鼓樓城牆沿途風景的同時也能夠感受到西安這座古城風韻的另一面,那就是西安的飲食文化,說起西安的飲食,大家能否說出西安有哪些比較有名的小吃嗎?

西安的飲食文化洋溢著濃郁的西北風情,品嚐西安的風味小吃是遊西安的一大樂事,無論是一直被西安人鍾愛的羊肉泡饃,還是名揚海內外的“西安餃子宴”,都帶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在我的右手邊有兩幢仿明清的建築,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建築上很醒目的一句話“千古風味餃子香,傳奇品質德髮長”,對,這就是享譽海內外的中華老字號德髮長,德髮長是以餃子宴而著名的。大家如果想去品嚐的話可以在我們旅行完之後互相結伴去感受一下德髮長的非同尋常之處,同時也告訴大家一件很不幸的事:我也沒品嚐過這裡的餃子!不過我想它既然打出了千古風味這一名號,想必一定實至名歸吧!說完了餃子那麼有的人就要問了羊肉泡饃在哪個地方有賣的? 那麼請大家隨我來,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德髮長隔壁有個同樣建築風格的酒家——同盛祥。在同盛祥的門口我們會不經意留意到一個雕塑,那麼大家能說出這個雕塑展示了陝西八大怪中的哪一怪呢?(凳子不坐蹲起來)同盛祥主營牛羊肉泡饃、各種特色小吃,而且將傳統特色與現代時尚融為一體,所以來這個地方來就餐的話我想大家會感受到西安文化的多姿多彩吧!

穿過鐘鼓樓廣場,我們現在到了雄健巨集大、古雅優美的鼓樓,鼓樓的街道兩邊都是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築,各種知名的西安小吃應有盡有,那麼我想問一下大家,西安最有名的小吃一條街是什麼街?不言而喻,就是回民小吃一條街,來到西安的遊客如果有機會來回民一條街的話都認為西安回民街有它很獨特的一面,那麼為什麼這麼說?我想不光是因為街道兩旁大量的美食店鋪和飾品店 帶給我們無限的吸引,更是因為這條街道深厚的文化內涵吧。

回民街一般指的是鼓樓到北院門一線,南北走向的街道,不過有時也會把相連的化覺巷、西羊市還有大皮院一同算進去。回民街顧名思義就是回民聚居之地。西安回民街是回民區的一條街道,大約500米左右,特點是青石鋪路,綠樹

成蔭,路的兩旁是古色古香的仿明清建築物,兩邊的商鋪主要是以經營餐飲和一些具有陝西特色的飾品為主的,而且都是由回民經營的,具有濃郁的清真特色,深受外來遊客的的喜愛。

大家現在看到的街道兩旁的飯店都是正宗的回民飯店。其中有幾家比較有名的飯店如清真平娃烤肉店、賈三灌湯包、紅紅酸菜炒米、大皮院的老孫家羊肉泡饃等等。其中關於西安的羊肉泡饃還有一段比較風趣的傳說,相傳大宋皇帝趙匡胤在稱帝前受困於長安,終日過著忍飲捱餓的生活,有一天他來到一家正在煮制牛羊肉的店鋪前,掌櫃見到他非常的可憐,所以就讓他把自帶的幹饃掰碎,然後掌櫃就澆了一勺滾熱肉湯之後放在火上煮透。接著趙匡胤就大口大口的吃完了那頓飯,當時他感到這頓飯是天下最好吃的美食。後來,趙匡胤做了皇帝。有一天,他路過長安時,仍忘不了當年在這裡吃過的牛羊肉煮饃,就同文武大臣專門找到這家飯鋪吃了一碗牛羊肉煮饃,吃完之後仍然感到鮮美無比,所以就重賞了這家店鋪的掌櫃。從此皇上吃泡饃的故事一經傳開,牛羊肉泡饃便成了長安街上的著名小吃。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曾有“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的讚美詩句。所以有機會大家可一定要品嚐一下當地的民俗風味。

其實在回民小吃一條街上,還有很多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飾品供大家選購,大家可以看到這些飾品可謂是琳琅滿目,種類多樣,比如這裡還擺放有世界第八大奇蹟的兵馬俑飾品,那麼大家可以買上一兩個作為來西安的紀念。於此同時我們可以注意到這裡的有很多有賣小孩穿的老虎鞋、大紅帽子等等,大家都知道紅代表吉祥與如意,所以我想大家還是有必要在回民街選購一些紀念品的。

剛才我們說到回民小吃一條街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那麼大家誰知道它的來源嗎?早在一千多年前的漢朝,回民街曾經就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迎來了來自古阿拉伯、波斯等地的商人、使節、學生。那麼這些人也就是後來的回民。據歷史記載,許多人沿著絲綢之路來到繁華熱鬧的長安城後,在這一區域經商、留學和做官,一代代繁衍生息。到了今天,這裡成為6萬多回族穆斯林群眾的聚居區。作為伊斯蘭文化的傳承之地,這一區域今天仍然有唐代含光門、明代西城門樓群、眾多儲存完好的清真寺和道教城隍廟、佛教西五臺、喇嘛教廣元寺等眾多文化遺蹟。街區內眾多街道具有濃郁的伊斯蘭風格,清真飲食城、民族購物中心和清真寺、回民生活區相映成趣。

大家現在看到這座寺廟位於化覺巷內,始建於唐玄宗天寶元年,距今已經有1200多年的歷史,之後經過了宋、元、明、清的幾次重修和擴建,逐漸形成了規模巨集大、樓臺亭殿佈局緊湊和諧、莊嚴肅穆的具有明清風格的巨大古建築群。其建築風格體現了伊斯蘭文化與中國傳統建築藝術的有機統一,是迄今為止我國最具特色、儲存最完整、最典型的中國式清真寺之一。全寺分5進院落,佔地13000平方米。經過政府和寺院前後30年的重修,不僅保持了寺院的原貌,而且還新增了不少與寺院風格相一致的明清建築。

相信通過對這一地帶文化的有效保護,西安回民歷史街區將會成為一個能夠體現我們西安的文化特色、黃土文化、穆斯林文化特色的旅遊景點區。

接下來呢,我們將趕往我們的下一站——西安古城牆。在去古城牆的路上我會簡單的為大家介紹一下沿途的景區,那麼值得一提的是古文化一條街,

從西安鐘樓南行,快到南門時然後往東拐,便是書院門古文化街,街口有一座古韻十足的高大牌樓,牌樓上方是“書院門”三個金色顏體大字,兩旁是“碑林藏國寶,書院育人傑”的醒目對聯,從這幅對聯我們很容易就可以看出這條街的主題。顯而易見,書院門比我們剛才介紹的回民小吃一條街多了幾番詩韻在其中,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去書院門遊覽,或許大家會在這裡有更多的收穫。

那麼從鐘鼓樓到城牆沿途的講解就到此為止,如果大家還有什麼不懂得地方儘管來問我,我會盡量為大家解答。同時衷心希望大家能夠在西安玩的愉快、開心!

鼓樓的導遊詞 篇10

尊敬的各位遊客:

大家好!很高興和大家見面,大家就叫我x導吧。接下來就和我一起參觀西安鐘樓吧!

鐘樓位於西安市中心,東南西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看,在我們眼前的兩層建築就是鐘樓,它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鐘樓高36米,是古色古香的磚瓦結構,四角挑簷翹起,凌空欲飛,樓頂有各色玻璃瓦鮮豔奪目,美麗極了。鐘樓四周鮮花環繞,增添了歡樂的節日氣氛。

基座是由巨大的城磚築成,沿著基座北面的樓梯而上,我們便來到鐘樓樓身觀光臺,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一口青色的明代大鐘,重五噸,裡面能容納五六個人,鐘面上雕刻著精美的八卦圖案,渾厚洪亮的鐘聲好像悶雷滾動,告訴周邊的人們新一天的到來;如今,鐘聲祈禱老人的長壽、可以讓小孩健康快樂......一跨入展廳大門,就看見三排鍾從小到大的排列著,其中的一排鐘形狀大小一模一樣,但一排和一排形狀不同;周圍還有許多美麗的水墨畫和剛勁有力的書法,鍾和書畫向我們展現了明代人的技藝高超。站在鐘樓上極目遠眺,東南西北四條大街人來人往,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今天,我很高興為大家服務。鼓樓和鐘樓遙相呼應,使古城西安更加美麗,下次有機會再帶大家一起參觀西安鼓樓。

鼓樓的導遊詞 篇11

鼓樓橫跨北院門大街之上。鼓樓和鐘樓是一對孿生兄弟,相距僅半里,互相輝映,為古城增色。鼓樓是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建成的,比當初的鐘樓早建4年。樓基面積比鐘樓樓基大738.55平方米,通高34米,雄傑秀麗不亞於鐘樓。古時樓上懸掛一面大鼓,傍晚時擊鼓向全城居民報時,故稱鼓樓

古時擊鐘報晨,擊鼓報暮,因此有“晨鐘暮鼓”之稱。同時,夜間擊鼓以報時,“三鼓”,就是“三更”,“五鼓”就是“五更”,一夜共報5次。明代的西安城周長11.9公里,面積為8.7平方公里,鼓樓地處西安城中部偏西南,為使鼓聲能傳遍全城,就必須建造高樓,設定大鼓。明、清兩代,鼓樓周圍大多是陝西行省、西安府署的各級衙門,這些衙門辦公和四周的居民生活都離不開鼓聲,鼓聲亦成為當時人們最熟悉的悅耳之聲了。李允寬所書寫的“聲聞於天”的匾額,畫龍點睛,說明了鼓樓的實際意義。

現在樓內設有樓梯,登臨樓上,憑欄便能眺望全城景色。西安鼓樓是城內明清建築物的主要標誌和代表之一。

從50年代開始,人民政府曾多次修繕鼓樓,90年代又貼金描彩,進行了大規模的維修,為進一步開發和利用文物資源,促進文化旅遊事業的發展,恢復 “晨鐘暮鼓”,1996年西安市決定重製鼓樓大鼓。重製的大鼓高1.8米,鼓面直徑2.83米,系用整張優質牛皮蒙制而成。鼓腹直徑3.43米,重1.5 噸。上有泡釘1996個,寓意1996年制,加上4個銅環共20xx年,象徵公元20xx年,催人奮進,跨入21世紀。該鼓聲音洪亮、渾厚,重槌之下,十里可聞,是中國最大的鼓。在鐘樓和鼓樓之間,開闢為鐘鼓樓廣場,綠草紅花點綴其間,造型獨特的聲光噴泉不時變換,是古城人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鼓樓的導遊詞 篇12

各位團友,我們眼前一前一後兩座高大的建築就是鐘鼓樓。鐘鼓樓坐落在北京南北中軸線北端,即今天的東城區地安門外大街,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樓前後縱置,氣勢雄偉,巍峨壯觀,佔地約13000平方米。

鐘鼓樓是鐘樓和鼓樓的合稱。在古代,鐘樓和鼓樓通常建造在城市中心地帶,作為報時和聚眾議事的工具,還有另一種,建於宮廷內,做報告時間和朝會時節制禮儀之用。鐘鼓樓各地都有,但從某種程度上說,在元明清三朝,北京的鐘鼓樓相當於每日釋出標準“北京時間”的國家授時中心,是鐘鼓樓中的“權威”。

元代鼓樓在大都中心,原名齊政樓,取齊七政(日、月、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之義,其位置在明清鼓樓以西,今舊鼓樓大街南口。明永樂十八年營建北京城,重建鐘鼓樓。據談遷《北遊錄》記載,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鐘樓和鼓樓毀於火災,乾隆時重建,嘉慶五年(1820xx年)重修。1920xx年,“八國聯軍”入侵京師時,鐘鼓樓上文物遭到了破壞,建築倖免於毀。民國年間鐘鼓樓對外開放,民國十三年(1920xx年)將鼓樓改為明恥樓,第二年復改為齊政樓。1957年鐘鼓樓被列為北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政府撥款重修鐘鼓樓,1987年和1988年鼓樓和鐘樓相繼開放,隨後作為展覽功能的文物建築得到了保護和利用。1996年,鐘鼓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家在看西方的電視劇或者電影的時候,經常可以看到高大的尖塔式鐘樓,上面有一面巨大的機械鐘。每到整點或者半點自動報時。中國早在宋朝時候,宮廷內就有了以水流作為動力的自動報時的機械鐘,當時叫做水運儀象臺,主要作用是觀測天文,但是,由於這種技術被皇室壟斷,無法普及,終於導致技術失傳。所以,中國古代的城市報時裝置還是使用青銅鐘。鐘樓建築高大,所以鐘聲可以傳的很遠,把時間告知這個個城市。

而鼓樓在城市中的作用一般是聚集眾人議事,當有重大節日或者戰爭時候,也用來聚集民眾。此外,古代城市中夜晚是實行宵禁的,禁止一切商業活動和娛樂活動。每到傍晚,鼓聲敲響,商販們便開始收攤,鋪面也紛紛打烊,待到第二天早上五點敲完亮更鼓以後,人們才開始新一天的生活。

大家一定都很想知道,鐘樓和鼓樓都是怎麼工作的呢?那就隨我一起來探索吧„„

清代原規定鐘樓晝夜報時,乾隆後改為只報夜裡兩個更時,而且由兩個更夫分別登鍾、鼓樓,先擊鼓後敲鐘。其計時方式按古人將一夜分為五更來計算,每更為一時辰,即現在的兩小時,19點為定更,21點為二更,23點為三更,1點為四更,3點為五更,5點為亮更。鐘鼓樓每到定更先擊鼓,後敲鐘,提醒人們進入睡眠,二更到五更則只撞鐘不擊鼓,以免影響大家睡眠。到了亮更則先擊鼓後敲鐘,表示該起床了。擊鼓的方法是先快擊18響,再慢擊18響,共擊6次,共108響。撞鐘與擊鼓相同。

20xx年歲末的午夜11時57分,北京鼓樓沉寂了近百年的群鼓再度被敲響——25位年輕鼓手錶演了《二十四節令鼓之冬》樂章(鼓譜的作者是中央民族樂團打擊聲樂部首席朱嘯林先生),鼓聲持續3分鐘,到20xx年元旦0時結束。鼓樓從20xx年元旦起,正式對外開放。每天將四次擊鼓,每次15分鐘。

距離我們較近的這一座就是鐘樓(北面那一座),它是老北京中軸線的北端點。原址為元大都大天壽萬寧寺之中心閣。明永樂十八年(1420xx年)建,後毀於火。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建,十二年後竣工。其樓身為正方形平面,重簷歇山頂,無樑式磚石建築。屋頂為黑琉璃瓦綠剪邊,正脊兩端安背獸,兩層屋簷的戧脊上均安獅子為首的五跑小獸。上層簷下施重昂五踩斗拱,下層簷下施單。

翹單昂五踩斗拱,是我國現存唯一的無樑拱券式全磚石結構的大型單體建築,也是中國古代建築中將建築與傳聲巧妙結合的傑作。樓身四立面相同,當心開一拱券門,左右對稱開券窗,窗上安設石刻仿木菱花窗。內部結構採用複合式拱券,除主體拱券之外,還於圍護牆體中設有環路通道。基座為漢白玉須彌座,周圍環以漢白玉欄杆。樓身之下為磚砌城臺,城臺上四面有城垛。臺身四面開券門,內部呈十字券結構,東北隅開門,內有石階七十五級供登臨。鐘樓原有明永樂年間鑄造的鐵鐘一口,置放於樓外平地上,後由古鐘博物館收藏。鐘樓內正中位置安架一八角形木框架,其上懸鐘。該鐘鑄造於明永樂十八年,鍾通高7.02米,最大直徑3.40米,重約63噸,為目前我國發現最重的銅鐘,被譽為“古鐘之王”它是研究古代冶金史和大型青銅器物鑄造技術的重要實物。鐘樓正南為一座與圍牆相連的三聯大門,中門內為清乾隆十二年(1745年)重建鐘樓碑一通,螭首方座,碑首題額《御製重建鐘樓碑記》,碑陽為經筵講官戶部尚書樑詩正奉敕敬書碑文,碑陰為民國十四年(1920xx年)十月京兆尹薛篤弼書的《京兆通俗教育館記》碑文。

鐘樓後面(南面那一座)是鼓樓。鼓樓總佔地面積約為7000平方米。南側門前有石獅子一對,高約1.25米。 鼓樓,初名齊政樓,建於元至元九年(1272),明永樂十八年(1420)重建,現存建築為明嘉靖年十八年(1539)所建.樓高46.7米,,為重簷三滴水木結構樓閣建築,通高46.7米。樓身有上下二個功能層和中間的一個結構暗層,平面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外帶周圍廊;城臺(下層)外顯面闊七間,進深五間,內部為拱券結構,前後各有三座券門,左右各一券門,南門前有一對石獅。樓臺東北隅有一門,門內有石梯69級,由此登臨。鼓樓屋頂為灰筒瓦綠琉璃剪邊重簷歇山式,正脊兩端安背獸,平坐周圍以木製滴珠板封護,下層簷為四坡屋頂,各層屋頂戧脊上曾置獅子為首的五跑小獸,現為仙人為首的七跑小獸。上層簷下施重昂五踩斗拱,下層簷下施單翹單昂五踩斗拱,平坐下施重翹五踩斗拱。室內方磚漫地,外簷裝修採用六抹方格格扇門窗。上層室外環樓有走廊,設木欄杆,四角支撐有擎簷柱。鼓樓二層內原有主鼓一面,群鼓二十四面,代表代表一年二十四個節氣,清代的群股如今僅存一面主鼓,鼓高2.22米,長2.25米,腰徑1.71米,鼓面直徑1.40米,已殘破不堪,並在鼓皮上留有侵華日軍用刺刀捅破的刀痕;有木製鼓座,鼓座為紅油漆上雕雲紋,高1.8米,長2米,寬1.9米。1988年依據舊主鼓複製兩面新鼓;後又依據清嘉慶年間的史料記載仿製主鼓一面,鼓高2.40米,鼓面直徑1.60米,二十四面小鼓高1.60米,鼓面直徑1.12米。

從前在鼓樓上還有用於計時的“銅刻漏”,可惜早已遺失。據文獻記載:“鼓樓之銅刻漏制極精妙,故老相傳,以為先宋故物,其製為銅漏壺四:上曰‘天池’,次曰‘平水’,又次曰‘萬分’,下曰‘收水’„„口安撓神,設機械,時至,則每刻擊鐃者八,以壺水滿為度。涸則隨是增添,冬則用火溫之。”當年鼓樓擊鼓報時,有一定的規律。每晚7時“定更”,擊鼓兩通,共108聲,以後,每個更次都擊鼓兩通108聲,直至五更(晨5時)擊最後的“亮更”鼓。擊鼓也有一定的節奏,至今,北京仍流傳著“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之說。

鼓樓以漏刻計時,擊鼓定更;從元朝到清朝,鐘樓撞鐘報時的歷史延續了652年。1920xx年後鐘樓,鼓樓成為京城民眾教育及娛樂場所。曾一度名為“明恥樓”,展有八國聯軍在北京屠殺和搶掠的圖片、實物和模型。現在,為了傳承古老民族文化精華,鐘鼓樓文物保管所已完成了銅刻漏的仿製及二十五面定更鼓的複製。再現了“漏刻計時、擊鼓定更、撞鐘報時”的恢弘曆史畫面,精心仿製的 銅刻漏可生動演示古代計時與報刻;每日定更的擊鼓表演,每年新舊交替的撞鐘活動,吸引越來越多的中外遊客走進鐘鼓樓。鐘鼓樓之上還是鳥瞰北京古都風貌最好的地方,您可以在這裡好好欣賞一下北京城。

各位遊客,關於鐘鼓樓的講解到此就暫告一段落了,謝謝大家。

鼓樓的導遊詞 篇13

天津鼓樓,位於天津城中心,周圍有北馬路、東馬路、南馬路、西馬路所包圍,形成了今天的西北角、東北角、東南角、西南角地區,當時修建了東、西、南、北四個城門的城樓和四處城角的角樓,至今留下了北門外大街、南門外大街、東門內大街等路段。

這座鼓樓高三層,樓底的一層,是用磚砌成的一座方臺,下寬上窄,闢有四個拱形門洞,通行東西南北四條大街。在這座臺子上,修建了兩層樓。第一層供奉觀音大士,天后聖母,和關羽岳飛等。樓的第二層,懸有重三百斤的鐵鐘一口。樓前有清代天津詩人梅小樹撰寫的木板對聯:"高敞快登臨,看七十二沽往來帆影;繁華誰喚醒,聽一百八杵早晚鐘聲。"清末的另一位天津詩人周楚良在一首竹枝詞裡寫鼓樓撞鐘的景況說:"本是鐘樓號鼓樓,晨昏兩度代更籌。聲敲一百單零八,遲速鍋腰有準頭。"原來守鼓樓的是一位駝背的老人(俗稱駝背為"鍋腰"),他每日早晚兩次敲鐘,每次各敲五十四響,作為城門晨昏啟閉的訊號。光緒庚子年,八國聯軍侵入天津,城牆被拆除,獨獨留下了鼓樓倖存。不久,樓為消防隊佔用,作為瞭望臺。民國十年,直隸省長曹銳,天津警察廳長楊以德,照原樣重建,樓頂大梁上改復綠瓦,較前更為美觀。重建後,把鼓樓四個城門的名稱"鎮東","定南","安西","拱北",請名書法家華世奎書寫,並重書了梅小樹的對聯。這座鼓樓,碧瓦丹楹,煥然一新重新成為津門一景。

鼓樓的導遊詞 篇14

天津衛三宗寶,鼓樓,炮臺,鈴鐺閣。可見天津鼓樓在天津人心目中的地位。

天津鼓樓位於城中心,是在天津設衛築城時修起來的。即距今近520xx年曆史。名為鼓樓,實為鐘樓。有人說,現在的天津市就是以鼓樓為中心,向四周不斷擴張而形成的,所以聲稱“鼓樓” 是天津市的發源地。

天津鼓樓高三層,樓底的一層,是用磚砌成的一座方臺,下寬上窄,闢有四個拱形門洞,通行東西南北四條大街。在這座臺子上,修建了兩層樓。第一層供奉觀音大士,天后聖母,和關羽岳飛等。樓的第二層,懸有重三百斤的鐵鐘一口。樓前有清代天津詩人梅小樹撰寫的木板對聯:“高敞快登臨,看七十二沽往來帆影;繁華誰喚醒,聽一百八杵早晚鐘聲。“ 清末的另一位天津詩人周楚良在一首竹枝詞裡寫鼓樓撞鐘的景況說:“本是鐘樓號鼓樓,晨昏兩度代更籌。聲敲一百單零八,遲速鍋腰有準頭。”原來守鼓樓的是一位駝背的老人,他每日早晚兩次敲鐘,每次各敲五十四響,作為城門晨昏啟閉的訊號。 光緒庚子年,八國聯軍侵入天津,城牆被拆除,獨獨留下了鼓樓倖存。不久,樓為消防隊佔用,作為了望臺。民國十年,直隸省長曹銳,天津警察廳長楊以德,照原樣重建,樓頂大梁上改復綠瓦,較前更為美觀。 重建後,把鼓樓四個城門的名稱“鎮東”,“定南”,“安西”,“拱北”,請名書法家華世奎書寫,並重書了梅小樹的對聯。這座鼓樓,碧瓦楹,煥然一新重新成為津門一景。

鼓樓的大鐘直徑1.4米,高2.3米,重約1500公斤,被譽為天津的"鐘王"。此鍾用鐵鑄成,鑄工精細,造型古樸。鐘體都是陽鑄浮雕,鍾鈕鑄成交尾雙縭,片片鱗甲清析可辨雙縭的兩個頭和四隻腳,連線著鐘體,另四隻腳互相抓攀,弓身欲吼。這口大鐘現在放在邃園迴廊的水泥座上,雖然不能撞響,但仍是一件鑄型精美的藝術品,可供人們觀賞、聯想。

鼓樓的導遊詞 篇15

鼓樓橫跨北院門大街之上。鼓樓和鐘樓是一對孿生兄弟,相距僅半里,互相輝映,為古城增色。鼓樓是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建成的,比當初的鐘樓早建4年。樓基面積比鐘樓樓基大738.55平方米,通高34米,雄傑秀麗不亞於鐘樓。古時樓上懸掛一面大鼓,傍晚時擊鼓向全城居民報時,故稱鼓樓

古時擊鐘報晨,擊鼓報暮,因此有“晨鐘暮鼓”之稱。同時,夜間擊鼓以報時,“三鼓”,就是“三更”,“五鼓”就是“五更”,一夜共報5次。明代的西安城周長11.9公里,面積為8.7平方公里,鼓樓地處西安城中部偏西南,為使鼓聲能傳遍全城,就必須建造高樓,設定大鼓。明、清兩代,鼓樓周圍大多是陝西行省、西安府署的各級衙門,這些衙門辦公和四周的居民生活都離不開鼓聲,鼓聲亦成為當時人們最熟悉的悅耳之聲了。李允寬所書寫的“聲聞於天”的匾額,畫龍點睛,說明了鼓樓的實際意義。

現在樓內設有樓梯,登臨樓上,憑欄便能眺望全城景色。西安鼓樓是城內明清建築物的主要標誌和代表之一。

從50年代開始,人民政府曾多次修繕鼓樓,90年代又貼金描彩,進行了大規模的維修,為進一步開發和利用文物資源,促進文化旅遊事業的發展,恢復 “晨鐘暮鼓”,1996年西安市決定重製鼓樓大鼓。重製的大鼓高1.8米,鼓面直徑2.83米,系用整張優質牛皮蒙制而成。鼓腹直徑3.43米,重1.5 噸。上有泡釘1996個,寓意1996年制,加上4個銅環共20xx年,象徵公元20xx年,催人奮進,跨入21世紀。該鼓聲音洪亮、渾厚,重槌之下,十里可聞,是中國最大的鼓。在鐘樓和鼓樓之間,開闢為鐘鼓樓廣場,綠草紅花點綴其間,造型獨特的聲光噴泉不時變換,是古城人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鼓樓的導遊詞 篇16

各位遊客大家好,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牆。明西安城牆是明初在唐長安皇城的基礎上建築起來的。它是我國中世紀機後期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也是我國古代城垣中至今儲存最完整的一處,同時,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軍事城堡設施。

城牆是中國冷兵器時代城市的傳統防禦設施。我們在距今6020xx年前的半坡遺址看到,半坡人在居住地周圍挖掘深溝,以提防野獸和外部的襲擊。如果把半坡村落視為城市的最初萌芽,深溝也就是當時相當於城牆的設施。待到人們發明築牆技術後,城牆自然伴隨城市同時誕生,成為古代城市的顯著標志了。據史冊記載:“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居,此城郭之始也。”這大約是在距今約4520xx年前的原始社會晚期。

西安作為千年古都,歷代曾多次修築城牆。它們多數被歷史的塵埃掩埋。但我們看到的這座城牆仍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紀的隋代。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並於第二年在龍首塬北麓修建了大興城。大興城規模龐大,結構嚴密。除環繞城市的外郭城城牆外,城內環繞宮城和皇城也築有城牆,形成“城中有城”的格局。唐王朝建立後,將隋代的大興城改名為長安城。唐長安城基本上沿襲了大興城的規模和佈局,只是對大興城進行了擴建和修建。唐代末年,朱溫挾持唐昭宗逃往洛陽,留守長安的佑國軍節度使韓建出于軍事防守需要,放棄外郭城和宮城,把長安城縮小到皇城之內,以皇城城牆作為長安城的城牆,形成自五代至元的長安城規模。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將徐達從山西進入陝西,將原來的奉天路改為西安,意為“西方長治久安”。從此開始了明在西安的統治,也拉開了明在西安修築城牆的序幕。由於西安在歷史的政治、軍事地位極高,所以,明王朝在對全國廣築城牆的過程中,對西安城牆的修築更為重視。朱元璋任命長興侯耿柄文和都指揮使璞英主持修築。從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到洪武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78年,歷時8年,西安城牆的修築才全部竣工。明西安城牆修築得高大堅固,西、南兩面城牆基本上和唐長安城皇城的範圍相同。東、北兩面城牆分別向外擴移了三分之一。這座城牆的外形是一座長方形。城牆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南城牆長4256米,北城牆長4262米,西城牆長2706米,東城牆長2886米,周長13.9公里。最初的西安城牆採用黃土夯打而成。在城牆牆基和牆頂還分別有一層厚80釐米和45釐米的三合土層。這種三合土用黃土與石灰、糯米汁、獼猴桃汁拌合而成。乾燥之後,堅硬如石,用鎬都刨不動。

西安城牆自明代初年建成後,歷代屢有修葺。明穆宗隆慶年間,也就是公元1568年,陝西都指揮使張祉為原來的城牆內外包砌了青磚。清乾隆年間,也就是公元1781年,陝西巡府畢沅對城牆進行了大規模補修。沿舊城牆先圍基石後灌腳,再用黃土逐層夯打,至頂部鋪砌青磚,並對整個城牆外壁加厚磚面。城牆內每隔40—60米,用青磚砌築水槽一道,排除城牆頂面雨水,對西安城牆的長期保護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自1983年以來,陝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對這座古城牆進行了大規模修繕,補建已被拆毀的東門、北門箭樓、南門閘樓、吊橋,並建成了環城公園,使這座古建築重新煥發了昔日風采。

西安古城牆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牆、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構成科學、嚴密、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

護城河也叫“城壕”,是城牆的第一道防線。它可以阻滯敵人進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敵人趁機消滅。環繞西安城牆的護城河寬20米,深7米。跨過護城河就是城門,而連線護城河與城門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橋。吊橋的橋頭兩側有鐵環,貫以粗大的鐵索與麻繩,系在閘樓上,用滑輪控制升降。平時,守城士兵聽從晨鐘暮鼓的指揮,早晨降下吊橋,開啟城門;晚上升起吊橋,斷絕交通。一旦發生戰爭,吊橋升起,城門緊閉,城門就成為堅固封閉的戰鬥堡壘。

城門是城防體系的重點,也是薄弱點。平時,它是出入城市的通道。戰爭時,又是攻守雙方爭奪的首要目標。因此,明代十分重視完善城門防禦設施。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大技術突破是採用了券拱式城門。明代以前,城門沿襲磚門的過樑式結構。從軍事角度看,這種城門的最大弱點是經不起火攻。因此,城門上往往眼設定水池,以防敵人火攻。也因此留下“城門失火,殃及魚池”的成語。券拱式城門的出現從根本上解決了這個問題,一色青磚結構不僅使得城門更加堅固,而且可以有效地抵禦火攻。

在古代,雙方作戰,當敵人跨過護城河時,城門卻又攔住了去路。所以,在攻城的一方常有幾個人扛著粗重的木樁前來撞門,要花費好長時間才能將城門撞開,而有時也可能撞不開。明西安城的城門非常堅固,門扇用厚達16釐米的木板製成,一扇城門須用木材2.8立方米,重達3.19噸。門扇上下橫匝著9道寬15釐米,厚23釐米的鐵條加固,每兩道鐵條的間隔處,釘有180枚四稜攢頂的鐵蘑菇針。整個門扇上共有1800枚鐵蘑菇針。這樣密集的釘群,擠密了門扇的木材,增加了門扇剛度,使箭矢無法射入。有的城門還在門扇後的城門洞內,設定了拒馬樁、陷馬坑、鐵蒺藜等,進一步阻擋敵人進攻。

為了提高城門防禦的保險係數,城門實際上由三重組成,即:閘樓、箭樓和主樓。閘樓在最外,它的作用是升降吊橋,也叫“闕樓”、“樵樓”。象徵門闕,兼用來打更。閘樓三面有城牆與主城牆相連,形成一個半月形的立體空間,叫“羊馬城”。敵人即使攻入閘樓城門,也好似進入甕內,會受到來自四面居高臨下的攻擊,因此樓下這一空間也叫“甕城”。箭樓在正中,正面和兩側都有窗戶,供射箭用。箭樓與箭樓之間用圍牆連線起來的也叫“甕城”,甕城內可屯兵。無論敵人進入第一甕城還是第二甕城,箭樓均可發揮攻擊作用。正樓在最裡,正樓上面的城樓是城門的主題建築。城樓距地面高約32米,長43.2米,三重飛簷,四角高翹,迴廊環繞,莊重穩健,是主將鎮守指揮的所在。城牆外側,每隔120米有一個突出於城牆主體之外,寬20米,長12米的敵臺,俗稱“馬面”。整個城牆上共有“馬面”98座,“馬面”上面的建築叫敵樓,兩個敵臺之間相距120米,正好形成一個立體交叉射擊區域。也正是弓、弩、箭等古代遠射程冷兵器的有效殺傷射程。而它的一面為60米,為“一箭之遙”。這樣的佈局便於從側面射殺攻城的敵人。因此,古人有評論說:“有城無臺,亦如無城,是城所以衛人,臺又所以衛城也。”敵樓供士兵避風雨和儲備物資。城牆上外側有矮雉,又稱“垛牆”,整個城牆共有5984個矮雉。垛牆上有垛口和方孔,可供射箭和嘹望。內側的矮牆稱為“女兒牆”,牆高1米,沒有垛口,它的作用是為了防止士兵行走時墜入牆下。在西安城牆四角各有一座城樓叫“角樓”。如果你繞城一週,就會發現,城牆的四個角唯獨西南角是圓形的,其它三個角是直角,那麼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個角是保持了元代長安城蒙古式風格的轉角圓狀。明城牆在隋、唐、元代城牆遺址基礎上改建而成,範圍和唐長安城皇城範圍基本相同。

在箭樓與正樓形成的甕城中,有同向城頭的馬道。緩上沒有臺階,便於戰馬上下。全城共建有登城馬道11處。登城馬道底部道口的門是朱漆的,俗稱“大紅門”。戰爭期間,這裡是調兵遣將的咽喉要道,必須保證暢通無阻。為防敵人奸細混入城牆守衛部隊中,登城馬道戒備嚴密,平時不允許守成士兵私下,也不許閒雜人等靠近逗留。等到軍中禁夜炮響後,鐵門便緊鎖了。

西安城牆除明代在東、西、南、北有四個門:長樂門、安定門、永寧門、安遠門外,隨著歲月的變遷,城門也發生種種變化。現在我們除了可以看到這四個門,還可以看到:勿幕門、朱雀門、含光門、玉祥門、中山門、尚德門、建國門、和平門、文昌門等等,這些名稱的來歷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城沉浮衰興。

明西安城牆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它以悠久的歷史,偉岸的雄姿,神祕的色彩吸引了八方遊客。好了,西安城牆就參觀到這裡,我們將繼續帶大家去參觀鐘鼓樓。謝謝大家!

鐘樓和鼓樓是古代中國城市的特有建築。鍾與鼓本是中國最早出現的打擊樂器,它的誕生至少有3020xx年以上的歷史。最初作為祭禮、朝儀、娛神中的禮器和樂器。大約自春秋時期,也就是公元前八世紀開始用於軍事指揮。古代中國城市兼有軍事城堡性質,除城市四周構築城牆,挖掘城壕,設定吊橋外,與之配套的還需要在城市中心修築鐘鼓樓作為指揮中樞。平時以晨鐘暮鼓報告時辰,定時啟閉吊橋,緊急狀態是用以報警戒嚴,指揮城防。這種嚴密的城市防禦系統在明代發展到頂峰。西安是明代西北軍政重鎮,它的鐘樓和鼓樓無論從建築規模、歷史價值或藝術價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國同類建築之冠。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建築就是鐘樓。鐘樓位於西安市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佔地11260平方米,建築面積是1378平方米。它建於公元1384年,也就是明洪武十七年,最初位於西大街的迎祥觀,距目前位置1000米左右。當時迎祥觀是西安市的中心,但鐘樓在建成220xx年後,隨著城市中心的東移,城門改建,新的東、南、西、北四條大街形成,位於迎祥觀的鐘樓便日益顯得偏離城市中心。到了明神宗萬曆20xx年,也就是公元1582年,在陝西巡撫龔懋賢的主持下,將鐘樓來個整體拆遷,遷至今址。據鐘樓的碑文記載,移建工程除重新建造基座外,木質結構的樓體全是原樣原件。所以耗資不多,工程迅速。

鐘樓呈典型明代建築藝術風格,樓高36米,重簷斗拱,攢尖高聳,屋簷微翹,華麗莊嚴。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基座是正方形,每邊長35.5米,高8.6米,全部用青磚砌成。基座四面正中各有一個高和寬都是6米的十字交叉券洞。樓身為正方形木質結構,邊長22米,高26米,四面五開間,外面以迴廊環繞,裡面為二層樓,樓內有木梯盤旋而上。樓內上下兩層正方形大廳裡,陳列著明代以來各種名貴瓷器及紅楠木傢俱,四面門上佈滿浮雕畫,風格厚朴生動。樓頂為四角攢尖結構,上面覆蓋著碧綠色的琉璃瓦,頂端大圓頂高達5米,裡面是木心,外貼銅皮,銅皮上再箔敷一層黃金,金光閃閃,輝煌燦爛。

鐘樓的西北角上陳列著一口明代鐵鐘,重5噸,鍾邊鑄有八卦圖案。這口鐘建造以明成化年間,也就是公元1465年—1487年間。但它比鐘樓早先懸掛的銅鐘卻小得多了。鐘樓原先懸掛的巨鍾是唐代景雲年間鑄造的“景雲鍾”。現在這口鐘收藏於西安碑林。據說,鐘樓從迎祥觀遷到今址後,雖然樓的式樣大小並沒有改變,但景雲鍾卻怎也敲不響了。沒有辦法,只有另換。對於景雲鐘不響的原因,有人認為它是“歷世久遠,神武有靈”,不願被熱挪動;也有人說,鍾置於室內正好像是“待甕以呼”,當時應該移到樓外。但無論如何,這給鐘樓的歷史又添上一層神祕的色彩。

為了將景雲鍾移到新建的鐘樓上,當年在西大街西段搭起一座斜橋,利用橋面斜坡把景雲鍾運到了鐘樓上。據說“橋梓口”也因此而得名。鐘樓內西牆上嵌刻有《鐘樓歌》和《鐘樓記》碑刻。《鐘樓歌》是當年修建鐘樓的陝西巡撫龔懋賢在解職赴京時登樓所賦。詩中對鐘樓做了熱情的讚頌。《鐘樓記》是督修過鐘樓的巡撫張楷所作,詳細記述了鐘樓的身世。在鐘樓的門上有木刻浮雕故事畫共64幅,其中有木蘭從軍、嫦娥奔月、柳毅傳書、八仙過海等等。這些木刻浮雕故事,給鐘樓增添了不少歷史趣味。建國後,西安市人民政府又對鐘樓進行了三次大規模修葺,使這座古建築又煥發了昔日的風采。

與鐘樓遙遙相對的是鼓樓。鼓樓位於鐘樓的西北角。鼓樓樓底門洞為南北向,北通北院門,南達西大街。鼓樓建於明太祖洪武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380年,比鐘樓要早四年,與鐘樓是姊妹樓。在鼓樓的第一層北面有一面巨鼓,與鐘樓上的晨鐘形成暮鼓,所以稱為鼓樓。鼓樓佔地1999平方米,建築面積1804平方米。樓體呈長方形,總高33米,基座高8米。基座的門洞高與寬均為6米,洞深38米。鼓樓建築為重簷歇山式,琉璃瓦覆頂,重簷三滴水。樓分上、下兩層。南北簷下各有一塊匾,每塊匾重約3噸。南邊的匾額是:“文武盛地”,為清乾隆皇帝御筆刻書。北面的匾額為“聲聞於天”,是咸寧縣書生李允寬書寫。在鼓樓的外簷都飾有斗拱,四面有迴廊。在鼓樓的三樓有14根紅色顯柱,24根隱柱交叉立。裡面掛有3只大宮燈,12盞中宮燈,16盞小宮燈。天花板上油漆彩繪雲形圖案,古色古香,十分美麗。1953年,國家撥款對鼓樓進行了大修,設立了文管所,精心保護,使鼓樓更加秀麗巍峨。現在,鐘鼓樓交相輝映,使古城西安更加美麗壯觀。

好了,鐘鼓樓的參觀到這裡就結束了。謝謝大家!

鼓樓的導遊詞 篇17

尊敬的各位遊客:

大家好!很高興和大家見面,大家就叫我_導吧。接下來就和我一起參觀西安鐘樓吧!

鐘樓位於西安市中心,東南西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看,在我們眼前的兩層建築就是鐘樓,它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鐘樓高36米,逝色古香的磚瓦結構,四角挑簷翹起,凌空欲飛,樓頂有各色玻璃瓦鮮豔奪目,美麗極了。鐘樓四周鮮花環繞,增添了歡樂的節日氣氛。

基座是由巨大的城磚築成,沿著基座北面的樓梯而上,我們便來到鐘樓樓身觀光臺,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一口青色的明代大鐘,重五噸,裡面能容納五六個人,鐘面上雕刻著精美的八卦圖案,渾厚洪亮的鐘聲好像悶雷滾動,告訴周邊的人們新一天的到來;如今,鐘聲祈禱老人的長壽、可以讓小孩健康快樂......一跨入展廳大門,就看見三排鍾從小到大的排列著,其中的一排鐘形狀大小一模一樣,但一排和一排形狀不同;周圍還有許多美麗的水墨畫和剛勁有力的書法,鍾和書畫向我們展現了明代人的技藝高超。站在鐘樓上極目遠眺,東南西北四條大街人來人往,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今天,我很高興為大家服務。鼓樓和鐘樓遙相呼應,使古城西安更加美麗,下次有機會再帶大家一起參觀西安鼓樓。

鼓樓的導遊詞 篇18

鼓樓橫跨北院門大街之上。鼓樓和鐘樓是一對孿生兄弟,相距僅半里,互相輝映,為古城增色。鼓樓是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建成的,比當初的鐘樓早建4年。樓基面積比鐘樓樓基大738.55平方米,通高34米,雄傑秀麗不亞於鐘樓。古時樓上懸掛一面大鼓,傍晚時擊鼓向全城居民報時,故稱鼓樓

古時擊鐘報晨,擊鼓報暮,因此有“晨鐘暮鼓”之稱。同時,夜間擊鼓以報時,“三鼓”,就是“三更”,“五鼓”就是“五更”,一夜共報5次。明代的西安城周長11.9公里,面積為8.7平方公里,鼓樓地處西安城中部偏西南,為使鼓聲能傳遍全城,就必須建造高樓,設定大鼓。明、清兩代,鼓樓周圍大多是陝西行省、西安府署的各級衙門,這些衙門辦公和四周的居民生活都離不開鼓聲,鼓聲亦成為當時人們最熟悉的悅耳之聲了。李允寬所書寫的“聲聞於天”的匾額,畫龍點睛,說明了鼓樓的實際意義。

現在樓內設有樓梯,登臨樓上,憑欄便能眺望全城景色。西安鼓樓是城內明清建築物的主要標誌和代表之一。

從50年代開始,人民政府曾多次修繕鼓樓,90年代又貼金描彩,進行了大規模的維修,為進一步開發和利用文物資源,促進文化旅遊事業的發展,恢復 “晨鐘暮鼓”,1996年西安市決定重製鼓樓大鼓。重製的大鼓高1.8米,鼓面直徑2.83米,系用整張優質牛皮蒙制而成。鼓腹直徑3.43米,重1.5 噸。上有泡釘1996個,寓意1996年制,加上4個銅環共20xx年,象徵公元20xx年,催人奮進,跨入21世紀。該鼓聲音洪亮、渾厚,重槌之下,十里可聞,是中國最大的鼓。在鐘樓和鼓樓之間,開闢為鐘鼓樓廣場,綠草紅花點綴其間,造型獨特的聲光噴泉不時變換,是古城人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鼓樓的導遊詞 篇19

尊敬的各位遊客:

大家好!很高興和大家見面,大家就叫我常導吧。接下來就和我一起參觀西安鐘樓吧!

鐘樓位於西安市中心,東南西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看,在我們眼前的兩層建築就是鐘樓,它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鐘樓高36米,是古色古香的磚瓦結構,四角挑簷翹起,凌空欲飛,樓頂有各色玻璃瓦鮮豔奪目,美麗極了。鐘樓四周鮮花環繞,增添了歡樂的節日氣氛。

基座是由巨大的城磚築成,沿著基座北面的樓梯而上,我們便來到鐘樓樓身觀光臺,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一口青色的明代大鐘,重五噸,裡面能容納五六個人,鐘面上雕刻著精美的八卦圖案,渾厚洪亮的鐘聲好像悶雷滾動,告訴周邊的人們新一天的到來;如今,鐘聲祈禱老人的長壽、可以讓小孩健康快樂……一跨入展廳大門,就看見三排鍾從小到大的排列著,其中的一排鐘形狀大小一模一樣,但一排和一排形狀不同;周圍還有許多美麗的水墨畫和剛勁有力的書法,鍾和書畫向我們展現了明代人的技藝高超。站在鐘樓上極目遠眺,東南西北四條大街人來人往,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今天,我很高興為大家服務。鼓樓和鐘樓遙相呼應,使古城西安更加美麗,下次有機會再帶大家一起參觀西安鼓樓。

鼓樓的導遊詞 篇20

尊敬的各位遊客:

大家好!很高興和大家見面,大家就叫我常導吧。接下來就和我一起參觀西安鐘樓吧!

鐘樓位於西安市中心,東南西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看,在我們眼前的兩層建築就是鐘樓,它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鐘樓高36米,是古色古香的磚瓦結構,四角挑簷翹起,凌空欲飛,樓頂有各色玻璃瓦鮮豔奪目,美麗極了。鐘樓四周鮮花環繞,增添了歡樂的節日氣氛。

基座是由巨大的城磚築成,沿著基座北面的樓梯而上,我們便來到鐘樓樓身觀光臺,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一口青色的明代大鐘,重五噸,裡面能容納五六個人,鐘面上雕刻著精美的八卦圖案,渾厚洪亮的鐘聲好像悶雷滾動,告訴周邊的人們新一天的到來;如今,鐘聲祈禱老人的長壽、可以讓小孩健康快樂......一跨入展廳大門,就看見三排鍾從小到大的排列著,其中的一排鐘形狀大小一模一樣,但一排和一排形狀不同;周圍還有許多美麗的水墨畫和剛勁有力的書法,鍾和書畫向我們展現了明代人的技藝高超。站在鐘樓上極目遠眺,東南西北四條大街人來人往,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今天,我很高興為大家服務。鼓樓和鐘樓遙相呼應,使古城西安更加美麗,下次有機會再帶大家一起參觀西安鼓樓。

鼓樓的導遊詞 篇21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天津__旅行社歡迎大家參加本次旅遊活動。我叫__,大家叫我小_就可以了,我旁邊這位是經驗豐富的駕駛員_師傅。今天就讓我們這一老一少為您服務,如果大家在旅途中有什麼要求,請儘管提出來,我們一定會盡量滿足。我真心的祝願大家能在今天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

大家注意一下,我們現在是在南門外大街上,很快就到鼓樓了。我在這裡先給大家做一個簡單的介紹。鼓樓商業街位於天津老城廂繁華商業區。它是天津的發源地和歷史上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在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病故,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 ”,他奪取皇位後,於1404年在天津設衛,同年修建了天津城即老城廂,並以鎮東,安西,定南,拱北命名四個城門。它也是鼓樓商業街的前身。

好了,我們到鼓樓商業街了,現在是9:30,我們12:00準時回到車上,請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下車時隨身帶好自己的物品,不要放在車上。記住我們的遊覽車為白色客車,車號為津A1111。

大家看我們身後的就是鼓樓商業街了。我先給大家做個簡單的介紹。鼓樓商業街重建後是以鼓樓為中心,向北,南,東延伸,形成三條繁華的商業街道。整個街區都是明清建築風格,是集旅遊,文化,休閒,娛樂,購物於一體的大型旅遊商賈步行街。我們後面的就是南街,又稱“東方不夜城”,它對面的北街又稱古董珠寶街,東街又稱“精品購物街”。

而它的重中之重還要說是鼓樓。鼓樓位於城的中央,我們在這裡就可以遠遠的看到。鼓樓其實並沒有鼓,實際是鐘樓。樓上原有一副對聯:“高敞快登臨,看七十二沽往來帆影;繁華誰喚醒,聽一百八杵早晚鐘聲”。原來大鐘每日早晚各敲54下,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大鐘每天提醒市民的作息時間,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因此鼓樓被列為天津衛三宗寶,即鼓樓,炮臺,鈴鐺閣之首。重修後的鼓樓共有四層,下面三層是天津危陋平房改造成果展,四層為鐘樓,新鍾重達3頓。新建鼓樓又以新的風姿成為天津的象徵。

在東街上還有全國第一座以戲劇為主題的博物館——天津戲劇博物館,也是廣東會館舊址。一會兒我會在那給您做詳細地介紹。下面就讓走進鼓樓商業街來領略一下它獨特的文化氣息。

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廣東會館的戲樓,這些是當時看戲的茶座,大家先找個位子坐下歇一會兒,聽我簡單地給大家介紹一下廣東會館。

廣東會館始建於1903年。20__年被晉升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__年被收入《世界精品建築》,天津獨此一家。戲樓作為會館的主體建築,也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儲存最為完好的古典式戲樓。廣東會館在建築上集南北風格為一體,外部採用北方的樓磚建築,內部採用潮州的建築風格——雕樑畫柱。大家可以看到,這整個戲樓都是金漆木雕的,它是在南方雕刻完之後運到北方,又重新拼接起來的,整個建築沒有用一個釘子,在76年唐山大地震時,它也是絲毫不動。

我身後的這個舞臺是伸出式舞臺,這種舞臺三面接觸觀眾,您坐在下面時視線不受阻擋,可與演員達到充分的表情交流。自1908年上海受到西方的影響興建了第一座鏡框式舞臺,也就是幕在前,臺在後,我們傳統的伸出式舞臺就從中國舞臺建築中絕跡了。因此,廣東會館的戲臺成為我國伸出式舞臺建築的絕唱。

大家抬頭看,舞臺頂部有一個螺旋狀的藻井,玲瓏剔透,金碧輝煌。它由數以百計的斗拱組成,演員在舞臺上不用擴音器,它將聲音吸進,再折射出去,能夠保持自然的音質和音量。而且我們發現戲樓內和舞臺上沒有一根柱子,您的視線不受阻擋。同時,舞臺僅比地面高一米,您的視線也基本是平視的;如果您坐在高4米包廂裡,俯視臺上的角度為100—150度,正好符合生理視覺特點;這體現出戲樓的設計者充分地為觀眾著想,很好地解決了視、聽效果的問題。

鼓樓的導遊詞 篇22

鼓樓橫跨北院門大街之上。鼓樓和鐘樓是一對孿生兄弟,相距僅半里,互相輝映,為古城增色。鼓樓是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建成的,比當初的鐘樓早建4年。樓基面積比鐘樓樓基大738.55平方米,通高34米,雄傑秀麗不亞於鐘樓。古時樓上懸掛一面大鼓,傍晚時擊鼓向全城居民報時,故稱鼓樓

古時擊鐘報晨,擊鼓報暮,因此有“晨鐘暮鼓”之稱。同時,夜間擊鼓以報時,“三鼓”,就是“三更”,“五鼓”就是“五更”,一夜共報5次。明代的西安城周長11.9公里,面積為8.7平方公里,鼓樓地處西安城中部偏西南,為使鼓聲能傳遍全城,就必須建造高樓,設定大鼓。明、清兩代,鼓樓周圍大多是陝西行省、西安府署的各級衙門,這些衙門辦公和四周的居民生活都離不開鼓聲,鼓聲亦成為當時人們最熟悉的悅耳之聲了。李允寬所書寫的“聲聞於天”的匾額,畫龍點睛,說明了鼓樓的實際意義。

現在樓內設有樓梯,登臨樓上,憑欄便能眺望全城景色。西安鼓樓是城內明清建築物的主要標誌和代表之一。

從50年代開始,人民政府曾多次修繕鼓樓,90年代又貼金描彩,進行了大規模的維修,為進一步開發和利用文物資源,促進文化旅遊事業的發展,恢復“晨鐘暮鼓”,1996年西安市決定重製鼓樓大鼓。重製的大鼓高1.8米,鼓面直徑2.83米,系用整張優質牛皮蒙制而成。鼓腹直徑3.43米,重1.5噸。上有泡釘1996個,寓意1996年制,加上4個銅環共20_年,象徵公元20_年,催人奮進,跨入21世紀。該鼓聲音洪亮、渾厚,重槌之下,十里可聞,是中國最大的鼓。在鐘樓和鼓樓之間,開闢為鐘鼓樓廣場,綠草紅花點綴其間,造型獨特的聲光噴泉不時變換,逝城人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鼓樓的導遊詞 篇23

今天我們將去參觀西安城牆、鐘樓和鼓樓。很榮幸能為大家服務。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牆,是明初在唐長安皇城的基礎上建築起來的。它是我國中世紀後期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軍事城堡防禦設施。

西安作為千年古都,歷代曾多次修築城牆。它們多數被歷史的塵埃掩埋。我們現在看到的城牆可追溯到隋代。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將徐達從山西進入陝西,將原來的奉天路改為西安,意為“西方長治久安”。拉開了明在西安修築城牆的序幕。歷時8年修築完的城牆外形是一座長方形。城牆高15米,頂寬12—14米,底寬16—18米,周長13.9公里。最底層用黃土與石灰、糯米汁拌合而成,乾燥之後,異常堅固。

西安古城牆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牆、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好了,現在讓我們親自來感受這座科學、嚴密、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

城牆最外圍是護城河,也叫“城壕”,是城牆的第一道防線。它可以阻滯敵人進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敵人趁機消滅。環繞西安城牆的護城河寬20米,跨過護城河就是城門,而連線護城河與城門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橋。平時,守城士兵聽從晨鐘暮鼓的指揮,早晨降下吊橋,開啟城門;晚上升起吊橋,斷絕交通。一旦發生戰爭,吊橋升起,城門緊閉,城門就成為堅固封閉的戰鬥堡壘。

城門是城防體系的重點,也是薄弱點。平時,它是出入城市的通道。戰爭時,又是攻守雙方爭奪的首要目標。因此,明代十分重視完善城門防禦設施。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大技術突破是採用了券拱式城門,以防止敵人火攻。明西安城的城門非常堅固,門扇用厚達16釐米的木板製成,一扇城門用木材2.8立方米,門扇上下橫匝著鐵條加固,每兩道鐵條的間隔處,釘有180枚鐵蘑菇針。整個門扇上共有1800枚鐵蘑菇針。這樣就擠密了門扇的木材,增加了門扇剛度,使箭矢無法射入。

為了提高城門防禦的保險係數,城門實際上由三重組成,即:閘樓、箭樓和主樓。閘樓在最外,它的作用是升降吊橋。兼用來打更。敵人攻入閘樓城門,好似進入甕內,會受到來自四面居高臨下的攻擊,因此樓下這一空間也叫“甕城”。箭樓在正中,正面和兩側都有窗戶,供射箭用。箭樓與箭樓之間用圍牆連線起來的也叫“甕城”,可屯兵。正樓在最裡,正樓上面的城樓是城門的主體建築,是主將鎮守指揮所在。城牆外側,每隔120米有一個突出於城牆主體之外的敵臺,俗稱“馬面”。整個城牆上共有“馬面”98座,“馬面”上面的建築叫敵樓,兩個敵臺之間相距120米,而它的一面為60米,為“一箭之遙”。這樣的佈局便於從側面射殺攻城的敵人。因此,古人有評論說:“有城無臺,亦如無城,是城所以衛人,臺又所以衛城也。”。城牆上外側有矮雉,又稱“垛牆”,上有垛口和方孔,可供射箭和嘹望。內側的矮牆稱為“女兒牆”,是為了防止士兵行走時墜入牆下。在西安城牆四角各有一座城樓叫“角樓”。在箭樓與正樓形成的甕城中,有通向城頭的馬道,便於戰馬上下。戰爭期間,這裡是調兵遣將的咽喉要道,必須保證暢通無阻。因此守衛異常嚴格。

隨著歲月的變遷,現在我們可以看到西安城牆的長樂門、安定門、朱雀門、含光門、玉祥門等等,這些名稱的來歷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城沉浮衰興。明西安城牆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好了,西安城牆就參觀到這裡,我們將繼續帶大家去參觀鐘鼓樓。

鐘樓和鼓樓是古代中國城市的特有建築。鍾與鼓本是中國最早出現的打擊樂器,有3020xx年以上的歷史。最初作為禮器和樂器。大約自春秋時期,開始用於軍事指揮。古代中國城市兼有軍事城堡性質,除城市四周構築城牆,挖掘城壕,設定吊橋外,與之配套的還有在城市中心修築鐘鼓樓作為指揮中樞。平時以晨鐘暮鼓報告時辰,定時啟閉吊橋,緊急狀態時用以報警戒嚴,指揮城防。這種嚴密的城市防禦系統在明代發展到頂峰。西安是明代西北軍政重鎮,它的鐘樓和鼓樓無論從建築規模、歷史價值或藝術價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國同類建築之冠。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建築就是鐘樓,位於西安市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它建於明洪武十七年,最初位於西大街的迎祥觀,隨著城市中心的東移,到了明神宗萬曆20xx年,將鐘樓來了個整體拆遷,遷至今址。

鐘樓呈典型明代建築藝術風格,樓高36米,重簷斗拱,華麗莊嚴。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基座是正方形,全部用青磚砌成。樓身為正方形木質結構,外面以迴廊環繞,裡面為二層樓,樓內有木梯盤旋而上。樓內上下兩層正方形大廳裡,陳列著明代以來各種名貴瓷器及紅楠木傢俱,四面門上佈滿浮雕畫,風格厚朴生動。樓頂為四角攢尖結構,上面覆蓋著碧綠色的琉璃瓦,頂端大圓頂高5米,金光閃閃,輝煌燦爛。

鐘樓的西北角上陳列著一口明代鐵鐘,重5噸,鍾邊鑄有八卦圖案。它比鐘樓早先懸掛的銅鐘小得多。鐘樓原先懸掛的巨鍾是唐代景雲年間鑄造的“景雲鍾”。現在這口鐘收藏於西安碑林。據說,鐘樓從迎祥觀遷到今址後,雖然樓的式樣大小並沒有改變,但景雲鍾卻怎也敲不響了。沒有辦法,只有另換。為了將景雲鍾移到新建的鐘樓上,當年在西大街西段搭起一座斜橋,利用橋面斜坡把景雲鍾運到了鐘樓上。據說“橋梓口”也因此而得名。

鐘樓內西牆上嵌刻有《鐘樓歌》和《鐘樓記》碑刻。《鐘樓歌》是當年修建鐘樓的陝西巡撫龔懋賢在解職赴京時登樓所賦。詩中對鐘樓做了熱情的讚頌。《鐘樓記》是督修過鐘樓的巡撫張楷所作,詳細記述了鐘樓的身世。在鐘樓的門上有木刻浮雕故事畫共64幅,其中有木蘭從軍、嫦娥奔月、柳毅傳書、八仙過海等等。建國後,西安市人民政府又對鐘樓進行了三次大規模修葺,使這座古建築又煥發了昔日的風采。

與鐘樓遙遙相對的是鼓樓,樓底門洞為南北向,北通北院門,南達西大街。鼓樓建於明洪武十三年,與鐘樓是姊妹樓。在鼓樓的第一層北面有一面巨鼓,與鐘樓上的晨鐘形成暮鼓,所以稱為鼓樓。樓體呈長方形,基座的門洞高與寬均為6米,洞深38米。鼓樓建築為重簷歇山式,琉璃瓦覆頂,重簷三滴水。樓分上、下兩層。南北簷下各有一塊匾,南為清乾隆皇帝御筆刻書:“文武盛地”,北為咸寧縣書生李允寬書寫“聲聞於天”。在鼓樓的外簷都飾有斗拱,四面有迴廊。天花板上油漆彩繪雲形圖案,古色古香,十分美麗。鐘鼓樓交相輝映,使古城西安更加美麗壯觀。 好了,鐘鼓樓的參觀到這裡就結束了。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