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民族導遊詞4篇大綱

欄目: 導遊詞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1.86W
本文目錄2017民族導遊詞普洱民族團結園導遊詞野三坡民族園度假村導遊詞西拉沐倫民族文化樂園及熱水石龍山莊導遊詞

張家界市是多民族聚居區,主要為土家族、白族、苗族、回族等19個少數民族,共計111.84萬人,佔全市總人口155.2萬人的72.06%,其中土家族98萬人,白族10.8萬人,苗族2.96萬人。在漫長的繁衍、發展、承傳過程中,在原始險惡的生存環境中,形成了各自獨特的民族性格和風俗習慣。

民族導遊詞4篇大綱

土家族

土家族是張家界的主體民族。張家界土家族屬於古代巴人一支,一說是古代庸國人的後裔,也有世代繁衍於此的古代土著先民。

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歷史上稱為蛋蠻、天門蛋蠻、南蠻、武陵蠻、荊州蠻、五溪蠻、土人、土丁、土兵、土軍等。

舊志上說:“民情淳樸、土厚而風淳。”“楚風剛勁,其弊多流於憤激。永定隸屬楚邊,俗尚淳樸,猶存中土人之遺風。”一位漢官曾感嘆道:“僻陋於深山,而有此醇靜之俗,所謂生不見外事,而安於畎畝衣食,蓋風之古也!”這便是歷史上對土家族民族性格的基本評價。

張家界土家族人講義氣,重感情,熱情好客,吃苦耐勞,忌欺騙,易輕信,好打抱不平,能歌善舞,信巫尚鬼,尚武好鬥,崇奉覃后王、向王天子、梯瑪、以及五穀神、公王神、土地神、社神等。

張家界土家族在中國戰爭史上,曾有過輝煌的戰績;早在西周時,即助周武王伐紂,“歌舞以凌,殷兵大潰”;劉邦討伐秦二世胡亥,土家人為其衝鋒陷陣,深受劉邦讚賞;為反抗東漢王朝壓迫,土家渠帥相單程在辰州壺頭山打敗伏波將軍馬援,使之馬革裹屍而還;明洪武初,為反抗朱元璋歧視少數民族政策,覃后王率土兵連敗五位侯級將領的征剿;明嘉靖年間,湘鄂西各路土司應召慷慨悲歌奔赴東南沿海,一舉擊敗倭寇,明世宗親自為土司賜“東南第一戰功”匾額;清朝時期,土家將領王正道、羅榮光等以生命鎮守國門,打敗洋人入侵;大革命時期,土家人跟隨賀龍、任弼時、肖克將軍堅持游擊戰爭,建立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為共和國的誕生立下汗馬功勞;抗美援朝戰爭中,湘西土家兵敢與美國人較量,打出了中國人的威風。曹裡懷將軍曾高度評價志願軍中的土家兵:“土家族是中國最勇猛善戰的民族。”

土家吊腳樓

到了張家界,都想看看土家吊腳樓。

由於歷代進行對土家族實行屯兵鎮壓政策,把土家人趕進了深山老林,其生存條件十分惡劣,《舊唐書》說:“土氣多瘴癘,山有毒草及沙蛩蝮蛇,人並樓居,登梯而上,是為幹欄。”加上少田少地,土家人只好在懸崖陡坡上修吊腳樓。

吊腳樓多為木質結構,早先土司王嚴禁土民蓋瓦,只許蓋杉皮、茅草,叫“只許買馬,不準蓋瓦”。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土歸流”後才興蓋瓦。一般為橫排四扇三間,三柱六騎或五柱六騎,中間為堂屋,供歷代祖先神龕,是家族祭祀的核心。根據地形,樓分半截吊、半邊吊、雙手推車兩翼吊、吊鑰匙頭、曲尺吊、臨水吊、跨峽過澗吊,富足人家雕樑畫棟,簷角高翹,石級盤繞,大有空中樓閣的詩畫之意境。著名土家族詩人汪承棟寫道: 

奇山秀水妙寰球,酒寨歌鄉美盡收。

吊腳樓上枕一夜,十年作夢也風流。

修屋贊樑

土家人把修新屋作為繁衍子孫的根基,因而看得十分神聖。修屋前,要請風水先生選好依山傍水背風向陽的地方作為屋聲。無論誰家起新屋,遠親近鄰都來幫工,只吃飯不拿工錢,叫“打白工”。喜慶日是在堂屋樑的時候,親戚朋友都來送禮祝賀,叫“斟上樑酒”。

所謂樑,是指堂屋脊橫樑。梁木選擇有個古怪的規矩:屋主必偷偷在大山中尋找分岔成兩根的標直大樹,不問樹的主人是誰,儘管偷偷砍下,鋸成兩根,同時從山上滾下,誰頭在前,尾在後,無傷無疤的,就選哪一根。這種風俗,叫“偷梁木”,土家寨有俗規,偷梁木不算“偷”。梁木一旦偷砍下地,就要鳴放鞭炮,還要在上面搭紅布,然後熱熱鬧鬧請八個後生抬回家,一路招搖過市,似乎“偷”得很光彩,樹主不僅不追究,反過來還要表示祝賀,因為這是吉利與友誼的表示,就好比為人家子孫根基作了重大貢獻似的榮耀。

梁木正中畫圖,左右書“美侖美奐,金玉滿堂”或“帝道遐昌,五穀豐登”之類的對聯。

上樑時,請兩名歌師或掌墨師贊樑。贊樑有一定的曲調,較單調,實際上是種韻白表演形式。待梁木在屋頂山上架好後,贊樑者便攀梯而上,一人提酒壺,一人端茶盤,茶盤內放著筷子、酒杯、臘肉、糯米餈粑。提酒壺者讚道:

手提酒壺閃金光,壺中美酒噴噴香,

歡歡喜喜上屋去,要跟主東贊主樑。

端茶盤的接著讚道:

手端茶盤四四方,張郎造就魯班裝。

四角造起龍鳳榫,金漆盤子擺中央。...

贊畢,二人開始上梯,每上一步就唱五句讚詞,其內容是借頌揚古人恭維屋主的:

...上三步,中三元,劉備關張訪大賢;

南陽有個諸葛亮,三顧茅廬下高岡...

...上十步,十美十全,張郎魯班下凡間;

修起高樓和大廈,主東富貴萬萬年!

贊樑者攀上屋脊樑木時,二人各坐在梁木的一端,一邊飲酒,一邊互問互答,用長篇的讚詞,讚揚主東的屋聲像仙境瓊樓,龍王宮殿,必發子發孫,祝壽綿長。贊樑後,向下拋“樑粑粑”。先把兩個象徵富貴的大粑粑拿在手中問下面的屋主:“要富還是要貴?”主人回道“富貴都要!”兩個粑粑拋下時,主人家接在懷中。(最忌諱接不住),然後將小粑粑拋下,邊拋邊唱:

笑哈哈,笑哈哈,雙手拿起樑粑粑,

四面八方一齊撒,大家越搶越發達!...

這時屋場上人如潮湧,爭搶粑粑,熱鬧非凡。拋過粑粑後,親友們將一段段五顏六色的布料搭在樑上,叫“搭樑”,此時鞭炮震耳,贊樑者又一步一讚,下到地面,於是,一棟新屋就在喜氣洋洋的熱烈氣氛中立起來了。

土家族服飾

比較而言,土家族服飾沒有苗族那樣穿金戴銀,更接近生活型、實用型。民國以來,土家男女一年四季都戴頭巾,男人以青、藍、白或條紋布為主,長二三米,一圈圈地纏繞在頭上,包成人路;女人則多以青絲帕或白印花頭巾,絲帕薄如蟬翼,最長達七、八米,是婦女終生陪伴之物,死後必以帕纏入葬。衣服以青、藍、白、印花布為主,男穿對胸衣,雙排七至十一扣,俗稱蜈蚣扣,袖口、領口及褲管末端加花邊;女人則右開襟,袖大而短,飾花邊,掛銀銅佩飾,俗稱“滿襟”,有滿清遺風;未出閣少女著花衣,講究大紅大綠;小孩喜戴菩薩帽,虎頭帽;男鞋多為青藍布,女人穿繡鞋;姑娘出嫁時必穿“露水衣”,上著鮮豔桃花繡衣,下著八幅羅裙,與土老司八幅羅裙有異曲同工之妙。據大文豪沈從文考證,八幅羅裙是正宗土家裝。過去土家男女不穿襪,興打綁腿,尤以男子將褲筒裹成人路,配布鞋或草鞋,十分精神利索,民族專家說這是土家兵戰爭裝束,有土司“兵農合一”傳統制度的痕跡。而民間百匠,又有不同職業裝,如鐵匠穿長而寬的牛皮肚兜以防灼傷;獵戶掛繡花子彈肚兜是實戰需要;農民雨天下田披蓑衣則是農事需要。對那些“命相”不佳的小孩,還要按土老司的指點戴“百家鎖”、穿百納衣,即從一百戶人家討一百塊碎布拼做成衣服穿,否則難養成人等等。故外人說:土家人穿了一身的“講究”。

土家飲食

“嘴巴兩塊皮,只想好的吃”,凡到張家界的客人,都想嚐嚐土家的民間食品。

張家界盛產稻穀、包穀、高粱、紅薯、蕎、粟及各種豆類,坪壩上的土家人以大米為主食,大山界上的土家人就主雜摻半,也有以包穀為主食的。

土家人菜餚講究酸、香辣,俗話說:“三日不吃酸和竦,心裡就像貓爪抓,走路腳軟眼也花”,故特別看中辣椒、胡椒、花椒、大蒜、胡蔥、韭菜、香椿等辛辣香味特濃的佐料食品。舊志記載說:因土人居住“叢巖邃谷間,冰泉凜冽,崗瘴鬱蒸,非辛味不足以溫胃健脾。”

土家婦女多為酸香辣製作能手,諸如將四季鮮菜、野菜或五禽六畜之肉通過乾製、醃製、烘炕等製成乾菜系列,臘菜系列,酸菜系列等,把人生的日子打發得有滋有味。

土家著名的土菜有:

石耳燉雞鴨。明清時代,張家界的石耳是土司給皇上的貢品,據說每年皇帝大宴群臣必上這一道菜。泥鰍鑽豆腐,也是一絕,讓泥鰍飢餓三天,再讓吃飽豬油,然後放進豆腐中,文火慢燉,讓泥鰍鑽進豆腐,直至燉熟,其味妙不可言。還有苦瓜燉鮮魚、嫩北瓜燉幹牛肉,都是常人不敢配伍的佳餚;它如血豆腐、荷渣、沅古坪臘肉、梆梆肉、酢魚酢肉、瓦缸菜、魚兒辣子、火燒茄子、火燒辣椒(搗爛成泥)及野菜系列等等。土司王流傳的“土王全席”,一席十八碗碟,共八道菜譜,二十四個系列,足可與中國幾大名菜坐在一條板凳上談經論道。特別是土家“三下鍋”,風味十分獨特。相傳明嘉靖年間,進行徵調湘鄂土司兵上前線抗倭,恰好趕上年關,為不誤軍機,土司王下令提前一天過年,於是臘肉、豆腐、蘿蔔一鍋煮,叫吃“合菜”,以後演變成“三下鍋”。各位客人,到了張家界,建議到小餐館嚐嚐“三下鍋”,叫你一輩子都忘不了。

另外,逢年過節,土家人有打糯米餈粑、做竹葉粑粑、炒炒米、做團饊;春日做桐葉麥粑,秋日做苦蕎粑等,都令人嘴饞不已。

土家趕年

張家界土家族團聚過年,有其獨特的習俗:若臘月大則二十九過年;月小則二十八過年。土家人把提前一天過年稱之為“趕年”。關於“趕年”,民間有這個傳說:

相傳明嘉靖三十三年(1555年),由於朝政腐敗,倭寇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不斷大肆襲擾,朝廷曾多次派大軍抗倭,都慘敗告終。尚書張經上奏朝廷,請徵湘鄂西土兵平倭,明世宗准奏,派經略使胡宗憲督辦。永定書茅崗土司覃堯之深知一去難返,決定與親人過最後一個年,於是下令:“蒸甑子飯,切砣子肉,斟大碗酒,提前一天過年再出徵。”

因時間緊,來不及作許多菜,就來個臘肉、豆腐、蘿蔔一鍋燉,叫作“合菜”,吃了好上路。這道菜以後演變成“三下鍋”。士兵前線後,很快打敗倭寇,收復失地,世宗親賜匾額,上書“東南戰功第一”。志書記下了這段歷史:“於十二月二十九日大犒將士,除夕,倭不備,遂大捷。後人沿之,遂成家風。”

“趕年”習俗體現了土家人民識大體顧大局,甘願為國捐軀的博大胸懷,是土家人民的驕傲。

六月六“覃後晒皮”

張家界土家節日特別多,幾乎月月有節,有時一月幾節,但最有影響的民族節日是六月六“覃後晒皮”。

相傳朱元璋稱帝后,背叛農民起義宗旨,大封王侯,濫造宮殿,強迫茅崗司土民貢獻香楠大木,因而瑤役十分繁重,加上湖廣大旱,災民相食,弄得民不聊生。洪武三年(1370),時任慈利安撫使、湖廣理問(法官)的土家族首領覃後,聯合桑植、永順、鶴峰等“十八洞蠻”憤然 揭竿起義,朝野震動,朱元璋親自坐鎮荊州,先後派遣五個侯級將領發兵征討,覃後兵敗七年寨,堅持抗戰,後因叛徒出賣,被官兵俘獲。洪武五年農曆六月初六日,朱元璋在南京下令對覃後實行凌遲弄(剝皮),一時飛沙走石,烏天黑地,京城七天七夜日月不明,晝夜不分。朱元璋意識到錯殺了真命天子,天地不容,急忙跪倒在地,向天地許願,每年六月初六、十六、二十六,讓覃后王坐王位三天,親施三拜九叩之禮。願畢果然雲開霧散,日月復明。為取得覃後真影,朱元璋還下令將覃後皮吹鼓,供在殿上。為防蟲蛀黴爛,每年六月初六還要翻晒覃後皮一次,故這天又叫“覃後晒龍袍”、“覃後晒皮”。《永順縣誌》記載說:“六月六日晒書及衣服,俗傳茅崗土司覃後以是日被誅,血濺其衣,附近居民暴衣以吊之,名曰‘晒龍袍’。”

木葉傳情

湘西苗族男女找物件,談戀愛,興“趕邊邊場”,土家男女卻用木葉傳情。

土家人天天在深山與鳥兒、蟬兒為伴,寂寞了,高興了,憂慮了,或有什麼隱祕心事,便摘片木葉兒,吹起無詞曲兒來。這些木葉歌,或婉轉悠揚,或如泣如訴,或歡暢愉悅,或悲泣幽怨,遠聽,鳥兒在啁啾,似山泉在叮咚,充滿詩情畫意。吹木葉並非易事,要經過長期練習,才能吹出調兒來。有的男女青年相愛傾慕,卻不便啟齒,又不喜歡媒婆搬弄是非,於是就用木葉求偶,把滿腔的愛寫在木葉上,山裡人這樣唱:

滿山木葉堆打堆,問郎會吹不會吹?

有朝一日學會了,只用木葉不用媒。

千兩銀來萬兩銀,難買阿妹一顆心,

媒婆嘴巴磨出血,不抵一曲木葉情。

千古絕唱“哭嫁歌”

土家姑娘在接到男方通報結婚的日子前十天半月,就不再出門做活。先是在吊腳樓閨房架一方桌,置茶十碗,邀親鄰九女依次圍坐,哭起嫁歌來,新娘居中,叫“包席”,右女為“安席”,左女為“收席”。新娘起聲,“安席”接腔,依次哭去,不分晝夜。哭有規矩:母女哭,姑侄哭,姊妹哭,舅甥哭,姑嫂哭,罵媒人...哭三五天,有長達十天半月的。主要內容有回憶母女情,訴說分別苦,感謝養育恩,託兄嫂照護年邁雙親,教女為人處世等。

哭嫁歌一般為即席作,見娘哭娘,見嬸哭嬸。哭詞各不相同,也有固定哭詞,如“比古人”、“共房哭”、“十畫”、“十繡”、“十二月”等。哭有曲調,抑制頓挫,是一門難度很大的唱哭結合的藝術。嫁娘必在此前求師練習(當然是祕密的)。哭時以“嗡”、“蠻”、“啊呀呀”等語氣詞,一泣一訴,哀惋動人。如“哭姊妹”:

同喝一口水井水,同踩巖板路一根;

同村同寨十八年,同玩同耍長成人。

日同板凳坐啊,夜同油燈過;

織麻同麻籃啊,磨坊同扼磨...

又如哭爺(音“伢”)娘:

娘啊娘,我要走了吶,再幫娘啊梳把頭。

曾記鬢髮野花豔,何時額頭起了苦瓜皺?

搖籃還在耳邊響,娘為女兒熬白了頭。

燕子齊毛離窩去,我的娘唉,銜泥何時得回頭?...

娘哭女:

銅鑼花轎催女走,好多話兒沒說夠;

世上三年逢一閏,為何不閏五更頭?

哎,兒去了哎娘難留,往後的日子你重開頭;

孝敬父母勤持家,夫妻恩愛哎度春秋...

土家女哭嫁俗流傳久遠。清代土家詩人彭譚秋記載說:“十姊妹歌,戀親恩,傷別離,歌為曼聲,甚哀,淚隨聲下,是‘竹枝’遺意也。”古竹枝詞裡有首詠哭嫁詩:

桃夭時節卜佳期,無限傷心敘別離。

哭娘哭嫂哭姐妹,情意綿纏淚如叢。

用哭聲來慶賀歡樂的出嫁,用歌舞來祭祀死去的親人,看似不可思議,卻充分反映了土家族獨特的稟性及文化意識。

生兒育女

撒筷子:“十姊妹”哭罷,噴吶鑼鼓催著花轎,這時,新娘子必由她的哥哥弟弟或翹眯痔玫埽匙漚ń危蓋準叢誚嗡鬧莧觥拔騫取保碓概杉液螅騫確岬牽昴攴⒋錚揮衷誚吻敖魏筧鮃話芽曜櫻淼慌歟曛騁簦┥笞櫻碩⌒送?BR>

產婦禁忌:新娘完婚之日,給新房鋪床的女人,必須是有兒有女的且在當地有一定聲望的,有女無兒的不行。寡婦不能進洞房。接帳子的女人也要有兒有女。

女人懷了孕,叫“有喜”,不得在堂屋門檻上坐,說是褻瀆了家神;不能坐扁擔、鋤把,說是日後養的兒女懶惰;屋裡不能釘釘子,怕“釘”到胎兒身上;不能打蛇,打蛇娃子要唾舌子的;不準進洞房,怕發“四眼風”;不準踩水牛索,因為水牛懷胎要十二個月,怕超月...

小孩生了:孩子哇哇墜地,男方須向丈母孃報喜,生男孩就抱一隻公雞,生女孩就抱一隻母雞,丈母孃一看便知是男是女。

三日後,做外婆的便去女兒家看外孫兒,叫“洗三”。然後商定吉日送禮賀喜,叫“斟祝米酒”。外婆必送布料、嬰兒毛衣、鞋帽、尿片及雞、蛋、肉、米及搖籃之類的東西。還得給月母子送衣服,道是“兒奔生,娘奔死”,算是給月母子的慰勞。

揹小孩走夜路要把尿布搭在小孩頭上,說是避邪;小孩滿百天時,要舔豬尾巴,說不流涎水;女孩子舔雞翅膀,說長大了會梳頭;還要讓小孩喝畫眉湯,說長大後能說會道;有的把小孩臍帶放於高山頂上,說長大了膽子大,辦得大事;小孩滿週歲了,要“挖周”,也就是做一歲生日;小孩受驚嚇了,就在門前十路口潑水飯或請土老司“吃嚇”;嬰兒犯了“夜哭關”(俗稱“百日哭”),就用紙寫四句偈語巾在大路邊或橋柱上,讓過路人念:“天皇皇,地皇皇,我家出了個夜哭郎,過往行人念一句,一覺睡到大天亮!”據說這麼唸了一百個人,孩子就不哭了。

揹簍上的湘西

張家界三分坪,七分山,土家人世代與高山相伴,也與揹簍結下了不解之緣。

姑娘出嫁,要織“洗衣揹簍”作陪嫁。洗衣揹簍小巧玲瓏,蔑絲細膩,圖案別緻,是孃家家境的標誌,亦是新娘巧手勤勞的“品牌”;女兒生孩子,孃家要送一個“娘揹簍”(又叫“兒揹簍”),揹簍成長筒形,做工十分精細,是專用來背孩子的,宋祖英唱的“小揹簍”就是這種揹簍;摘苞谷、粟谷則用“高揹簍”,它口徑特大(直徑達2尺多),腰細,底部呈方形,高過頭頂;砍柴、扯豬草用“柴揹簍”,它蔑粗肚大,經得住摔打;還有一種專供男人挑苞谷棒的“撐簍”,由一根扁擔將兩隻高3尺、徑長1尺2寸的蔑蔞串起來,苞谷挺得緊扎扎的,挑在肩上便於下高坡陡崖;另有一種木製揹簍,幾根木棒,串成一個能置物體的空架,用蔑絲繫著,以此背圓木、石頭、送肥豬;最特殊的是“水揹簍”,腰長口小,用皮蔑編織,內外刷桐油,大山缺水,土人從峽谷取水,背上白雲深處的木樓。

揹簍,在山裡人看來,一如沙漠之駱駝,江河之船舟。域外人稱“揹簍上的湘西”。

薅草鑼鼓

每到春夏秋季,山裡正是挖生地、薅苞穀草、挖桐林茶林的大忙日子。親朋鄰居幾十個人邀成一夥,東家一天,西家一天“打白工”。為了調節疲勞,加快進度,便請兩位歌師,站在高山上,一人擊鼓,一人打鑼,雙指夾住喉管,用高八度的假嗓唱歌助興,土家人叫“薅草鑼鼓”。

薅草鑼鼓有固定的程式:出早工時唱《開工歌》,又叫“歌頭”,接著唱《請神歌》。說的是很久以前,土家有個張姓莊稼漢,養了五個兒子。唐朝末年,天下大亂,五個兒子被徵調當兵,全部戰死沙場,皇帝動了惻隱之心,封長子為天門土地,次子為地府土地,三子為街坊土地,四子為橋樑土地,五子為山神土地。這些土地神都老老實實為百姓辦事。歌師就對山神唱道:

苗稼你要保護好,保護五穀得豐登;

一天田邊走三道,三天田邊走九巡...

“揚歌”是吃過早飯上工時唱的歌,是薅草鑼鼓的主要部分,既有固定的歌詞,如《打鼓兒郎得官回》、《戀姐歌》、《單身歌》等,也可即興而作,可唱歷史故事,也可唱遠古傳說,還可唱民間趣聞。有時,見民工累了,就唱幾個“牛皮歌”調口味;

叫我唱歌就唱歌,開口唱個牛皮歌;

唱個雞公生鴨蛋,唱個鳥兒頭長角;

唱個河水倒著流,唱個巖頭滾上坡;

唱個蚊子扯哈欠,唱個糠殼搓成索...

傍晚收工時唱《送神歌》:

看到太陽下山嶺,敲起鑼鼓送神靈;

有的神靈跨鶴走,有的神靈騎獅行;

只有土地無處走,巖板底下且安身...

《永定縣誌》記載說:“插秧耘草間,有鳴金擊鼓歌唱相娛樂者,亦古田歌遺意。”《桑植縣誌》亦載:“夏日薅草,群集壟上,兩人對謳,莊偕間作,鑼鼓應之,名曰打鑼鼓。此農家音樂,用以節省勞力者也。”

禁忌

俗話說:“出國問禁,入鄉問俗。”遊客到異地作客,如果犯了當地人的禁忌,就會招惹麻煩,平添出一些不愉快的事。

土家族人禁忌特別多,不同地域、不同家族、不同行當,都有各自不同的禁忌內容,它既反映出一種充滿唯心迷信的文化心態,又摻和著一定的科學內涵,因為是土家人長期生活實踐經驗的總結。

張家界土家人早晨見蛇喊“長蟲”或“溜子”,談虎稱“大貓”,見猴叫“爪子”,講鬼叫“矮騾子”。許多禁忌已成諺語,如出門要選良辰吉日:“七年級十四二十三,太上老君不下庵”;“七不出門八不歸,逢九出門空手回”;“春來莫撿鷹打鳥,冬來莫撿汗毛巾”;“上山莫撿麂,下河莫撿鯉”(指莫名其妙死去的麂子和鯉魚);除夕期間禁忌更多,不準吵口、不打小孩、不熄燈火;大年七年級不講“背時”話,“爺孃的口,無量的鬥”;“三十六,結跟頭”;“人滿三十六,喜的喜,愁的愁”,因三十六歲死人的比例最高,出禍事最多,故民間凡事總要回避“三十六”,就像外國人忌諱“十三”數一樣。人滿三十六歲,無論男女,必做生日衝煞過頭;凡紅白喜事記人情帳,偶爾碰上三十六序號,便是不利順的先兆,故許多人辦事必先在三十六序號上寫上吉利的話;小孩不準玩鳥,說是長大手跳寫不好(以此法護鳥);小孩不準摘未熟桐子果,說是要得“癆病”(以此保護桐林);木匠的碼板坐不得,鐵匠的砧子敲不得,閹同匠的羊角吹不得,戲子的衣箱靠不得,農戶的撐架踩不得(欺主);瓦窯前忌說“紅”,怕出紅瓦、乘船忌呼“陳”姓,因陳與“沉”諧音;戲班子稱“傘”為“撐子”,忌一個“散”;一年之始聽到陽雀(杜鵑)叫時,如睡在床上或走下坡路準不吉利,大年節牲畜進屋,兆“豬來窮,狗來富,貓兒來了穿孝服”;野貉入屋,雞上樹,狗上屋,無災必有禍,不死脫層殼;夢清水淚洗面,夢白布要戴孝,夢紅花喜盈門,夢小孩要防賊;夢雞、鳥、小魚有口角(吵架),夢水牛有財發,夢跳坎有病災,夢飛騰轉健康,夢上山有好事,夢下坡要背時,夢笑得哭,夢禍得福...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普洱民族團結園導遊詞2017民族導遊詞(2) | 返回目錄

各位遊客,大家好!首先我代表普洱縣十八萬人民歡迎大家來普洱旅遊觀光,到茶鄉做客;同時,有機會作為大家的導遊員,也是我的榮幸。我一定努力為大家服好務。

今天,我們將遊覽的景點是民族團結園。普洱民族團結園是經雲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園內有享譽神州的新中國民族團結第一碑——“民族團結誓詞碑”。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領略它的雄姿與風采。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座翹角飛簷的古式建築公園,就是民族團結園。青灰琉璃瓦蓋面的牌坊式古典大門與四周圍牆相連成長龍形。我們可看到園內的建築精巧華麗、雕樑畫棟、飛閣流丹,花木蔥鬱,環境古樸典雅。大家請看,在這挺拔、雄奇的天壁山映衫之下,我們的民族團結園是不是顯得格外莊嚴、寧靜?

現在映入大家眼簾的是新中國開國領袖毛澤東主席龍飛鳳舞的狂草:“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團結起來”。這是1950年國慶,思普邊疆少數民族代表到首都北京參加國慶週年觀禮時,毛主席題下的曠世銘文。

各位朋友,說起這段佳話,可以追溯到建國初期。當時的普洱稱為普洱專區,共轄15個縣,即今天的思茅地區、西雙版納州和臨滄地區的滄源縣。思普大地地處邊疆,一片高山密林,深谷奇峽,世代居住著哈尼、彝、拉祜、佤、傣等多種少數民族。許多地方土司制度仍然存在,即使是建立了政權的地區,頭人在民族中的影響也還很大。有的地方經常發生仇殺械鬥。各民族特別是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的隔閡就像高山峽谷,嚴重地阻礙著新生的人民政權在邊疆開展工作。民族工作成了解放初期邊疆工作的核心任務。為增進邊疆與內地的瞭解和民族團結,中央決定在隆重慶祝國慶一週年之際,邀請邊疆少數民族上層人士派代表晉京觀禮。各位朋友,當時普洱區的動員工作是費了一番功夫的。有的民族上層人物,思想有顧慮,明以年紀大,無法去而謝絕,實際上是怕漢人搞鬼,去了回不來而不願去;有的佤族群眾要押人質才讓頭人去。通過反覆的動員、保證、押人質、做工作,終於動員了36名民族頭人及代表赴京觀禮。普洱區晉京觀禮的少數民族代表,到達北京的當晚就參加了周總理舉行的盛大國宴。也就是在這次國宴上,毛主席揮毫提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團結起來”的曠世銘文。

普洱區代表團在首都觀禮期間,受到了毛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觀禮結束後,代表們先後參觀了北京、天津、南京、上海、武漢和昆明等城市。代表們開闊了眼界,加深了對祖國的認識,體會到了祖國民族大家庭的溫暖,堅定了跟共產黨走的決心。

1950年12月下旬,赴京觀禮民族代表回到了普洱。當北國正千里冰封,萬里雪飄之時,思普大地仍是萬木蔥鬱,綠海茶林上飄來了民族團結當家作主的歡樂歌聲。為進一步加強民族工作,中共普洱地委趁觀禮團返回之機,召開了全區第一屆兄弟民族代表大會。全區15個縣26個民族的代表(包括進京代表)共300多人會聚一堂,參會民族之多,代表之眾,史無前例。大會上,赴京代表傳達了黨中央、中央人民政府對邊疆各族人民的關懷,以及毛主席的親切接見和諄諄教導。各族代表在一起共商民族團結建設邊疆的大事,使大會成為民族團結的盛會。大會根據拉祜族頭人李保、佤族頭人拉勐等人的提議,決定剽牛盟誓,豎一民族團結誓詞碑以志其事,來把民族團結的精神鐫刻石上,永銘心間,使之光照千秋,永垂不朽。

現在大家所見到的就是當年普洱區各民族代表喊出並栽石立碑鐫刻的“新中國民族團結第一碑”——“民族團結誓詞碑”。大家請聽這鏗鏘誓言:“我們二十六種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區各族同胞,慎重地於此舉行了剽牛,喝了咒水,從此我們一心一德,團結到底,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誓為建設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奮鬥!此誓。”48位代表用漢、傣、拉祜文簽下的名緊刻於後,下落“普洱區第一屆兄弟民族代表會議 公元一九五一年元旦”。大家看這塊碑被安放在雙手託舉造型的石制須彌座上,有誰知道這有怎樣的含意麼?它意味著萬眾一心,意味著各民族的親密團結,它是攜手共進,共同發展的象徵。

當時立碑是件大事。地委黨政軍領導十分尊重民族風俗習慣。大家請看碑上的簽名——張鈞,他當時是普洱區最高的軍政首長,後來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航天工業部的部長,當時是一個師政委。他站得高,看得遠,贊同按照佤族習俗盟誓立碑,這樣能把大家的心團結在一起,在當時的需要,在歷史的風雨中,是經得起實踐檢驗的。紅軍長征經過涼山彝族地區時,總參謀長劉伯承不是還和彝族頭人小葉丹喝雞血酒,結拜為兄弟麼?於是,他當即令工作人員,選了一頭又肥又壯的大水牛。水牛的角又大又長,是佤族心目中的好牛。

於是就在1951年元旦,普洱紅場召開了千人大會,隆重舉行剽牛籤儀式。儀式上,張鈞等黨政軍領導和各族頭人、代表一起唸了誓詞,喝了咒水。接著由拉勐頭人剽牛。大家請看這個簽名——拉勐,他是西盟佤族頭人,在京期間受到過毛主席的親切接見,他和張鈞一起主持了民族團結誓詞碑的立碑儀式。

按照佤族規矩,結盟發誓能否成功,關鍵就要看剽牛的結果如何了。拉勐頭人雖然年邁古稀,那天卻顯得特別英武。只見他頭包嶄新的紅布,胸佩鮮紅的北京觀禮代表證,手執雪亮的鐵鏢,好不威風。拉勐頭人口唸佤話咒語,手持剽子又唱又跳,然後雙手緊握剽子,舉過頭頂,用力向水牛右肋巴血倉處剽去,一時牛倒左方,牛頭朝向西南方預想的方位,剽口朝上,倒得很好。拉勐頭人和全體代表認為這是吉兆,高興極了。全場頓時歡呼雀躍起來,“水、水、水”的歡呼聲此起彼伏。拉勐頭人高興得又笑又跳又唱,拍手在地上打滾說:“共產黨毛主席領導定了,團結會搞好。”他爬起來後喊道:“毛主席萬歲!共產黨萬歲!我們各民族齊心團結,世世代代跟共產黨。”隨後,各民族代表們就在預先擺好的紅紙上紛紛簽了名,不識的也請人作了代簽。後來,按原樣刻在了石碑上,這就是今天我們所見到的“民族團結誓詞碑”。剛才大家看到毛主席題詞兩側的大型浮雕,再現的就是當年激動人心的剽牛場面和黨政軍領導及各族代表喝咒水盟誓簽名的生動情景。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彩雲之南的正道,就是民族團結,而這一切,都和這塊民族團結誓詞碑有關。在碑上簽名的48人,立誓民族團結,跟黨走,無論過世的,還是健在的,在風雨的歷程中,人人忠於誓言,在生死關頭,寧以自己的熱血明鑑,也決不背叛當初立下的錚錚誓言。各位朋友,這裡不得不提到拉祜族頭人李保——也就是盟誓立碑的倡議者。1951年5月,西盟淪陷,李保不幸被國民黨殘軍匪特抓獲,敵人誘降,委以高官,李保大罵匪特,誓死不降,最後被敵人殘忍活埋。像李保這樣以熱血捍衛民族團結誓詞的人,在簽名的48人中,並非少數。他們都用自己的人生經歷,一步一個腳印,譜寫了民族團結的新篇章。他們的精神使人振奮,直至今日,我們來此瞻仰,仍由衷地引發無限的敬意。

說到這裡,各位朋友對民族團結誓詞碑的背景情況就清楚了吧?那好,現在我們再來講講誓詞碑的本身。大家請看碑為石灰石刻制,高142釐米,寬66釐米,厚12釐米,有18行。此碑1986年被列為縣級保護文物,1993年被雲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為慶祝民族團結碑盟誓50週年,普洱人民把此碑從縣人民政府大院移遷到園內。它歷經滄桑,但仍儲存完好,跡清晰,雄姿仍存,風采依舊。

樹立民族團結誓詞碑,代表了邊疆各民族的共同利益,體現了各族人民的共同心願。在新中國剛成立一週年之際,它就屹立於祖國的西南邊陲——普洱。它是普洱人民的驕傲,是“普洱縣的碑中之魂”,是“鎮縣之寶”。據考,立這樣的石碑,在當時是絕無僅有,史無前例的,可謂是空前的壯舉。此碑是新中國建立初期,我們黨的民族政策和統一戰線在邊疆取得偉大勝利的鑑證物。它是中國共產黨解決民族問題的光輝範例,它的精神和作用遠遠超越了區界、省界,它在全國亦有普遍的意義。建碑至今,一直髮揮著加強民族團結、保持邊疆穩定、推進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巨大歷史作用。“新中國民族團結第一碑”的美譽,它當之無愧。

野三坡民族園度假村導遊詞2017民族導遊詞(3) | 返回目錄

各位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非常歡迎大家來到野三坡民族園度假村遊覽。我是民族園區內的導遊員XXX,今天由我來為大家做導遊服務,希望我的導遊能給大家帶來一份好的心情,並預祝大家玩得開心,愉快。

首先,我把野三坡給大家做個簡要介紹:

野三坡地處河北省淶水縣境內,總面積600平方公里,距北京中心僅120餘公里,是距首都北京最近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被首都市民形象地稱為“北京的後花園”。這裡不僅風光秀麗,而且交通條件也非常便利。京原鐵路在野三坡有三座中間站,分別是野三坡站、苟各莊站和福山口站。其中前兩站分別位於拒馬河和百里峽的兩個重點景區。108國道及省道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東可至北京、天津;南可到保定、石家莊;西可去太原;北可去門頭溝、張家口和呼和浩特等。所以說野三坡是太行山北段的重要交通樞紐,可謂是“條條大路通三坡”。

野三坡自古就有“世外桃園”之稱,那“三坡”之名是怎麼來的呢?原來這裡的地勢由南向北逐漸增高,分為上、中、下三坡,上坡和下坡的氣候相差半月有餘,山下的核桃已結果,山上的核桃樹才開花,可見三坡之名是由地勢變化,氣候不同而產生的。那麼“野”是怎麼回事呢?據《涿洲志》載,明初燕王朱棣興師掃北行至野三坡境內的奴才嶺時,見一隻松鼠在那裡捧食松果,燕王以為在對他拱手施禮,就對左右曰:“獸且如此,況人民乎!”於頒恩詔免除丁糧。三坡人民也免除了一場災難。“松鼠討封”的故事至今在三坡廣為流傳。時至清兵入關推翻明朝後,清政府對三坡地區實行重賦,不許三坡人民加入科舉考試的行列,還經常騷擾三坡人民。三坡人民就組織了家道殷實,素孚眾望的“老人官”來管理坡內的一切事務。這也許就是有記載的中國最早的民主選舉制度。後來康熙皇帝上五臺山尋父路經三坡,三坡人民奮力抵抗。康熙皇帝稱三坡人民為“窮山惡水,野夫刁民”強給三坡人民加個“野”,這就是野三坡的來歷。

野三坡由七大風景區組成,分別是百里峽自然風景遊覽區、佛洞塔奇泉怪洞遊覽區、龍門峽長城文物保護區、金華山尋奇狩獵遊覽區、百草畔原始森林開發區、拒馬河避暑療養遊樂區以及新開發的三皇山景區。在這七大景區內分佈著數百個風景點,是山水泉洞、林木花草、鳥獸魚蟲、文物名勝無所不包、無所不奇的綜合性自然美整體。

現在請大家隨著我由前寨門去民族園內瞭解一下六個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民族文化。民族園的前身是野三坡度假村。於1986年對外開放接待遊客。為落實全國政協22位少數民族委員關於在北京周邊興建56個少數民族村寨的提案。於1992年在度假村建成了北方地區最大的少數民族村寨—苗寨。1995年又進行升級改造,形成了吃、住、行、遊、購、娛於一體的少數民族文化村寨。為了豐富民族文化,今年春天,旅遊集團公司又改建了侗寨、摩梭寨,並新建了傈僳寨、獨龍寨、愛伲寨,組成六個少數民族村寨,形成“民族園”。

前面這個木質牌樓式建築便是苗族“寨門”了。說起苗族,它是一個具有歷史悠久的跨境民族,主要分佈在數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我國是苗族的發祥地,其悠久的歷史造就了該民族獨具特色的建築、飲食、服裝、文化藝術。.請大家繼續看一下這個寨門,雖叫寨門卻無門板,不能關閉,在真正的苗鄉,有時用兩棵翠竹的頂端擰在一起來作為“寨門”。在苗族同胞看來寨門的防衛作用是信念上的,不在乎它的實際安全功能,只是用來作為寨子內外的一種標誌而已。寨門是苗族同胞們迎來送往賓客的公共場所,遇到賓客進寨,男女老少便群集在門外設定攔路酒,而兩側的苗家的姑娘小夥們一邊吹著蘆笙,一邊唱著攔路歌,一邊跳著歡快的舞蹈,隆重地為賓客舉行歡迎儀式,表現了苗族同胞的熱情好客。

寨前坡後的這些鬱鬱蔥蔥的樹木是保寨樹,它象徵著苗族同胞的生生不息,深受著苗族同胞的垂青。在苗族同胞的心目中,不管是人工種植的還是天然生成的,只要被視為能使其風調雨順、寨泰民安的“保寨樹”一概不能砍伐,甚至枯枝敗葉都不能帶回家燒,如果哪家淘氣的孩子,不小心折了一棵,母親便會帶上孩子來到這棵樹前焚香禱告,祈求老天的饒恕。苗族同胞如此敬重樹木,可能是經歷了濫砍亂伐,生態平衡被破壞而造成災難的過程,他們不懂得環境保護的科學道理便以樹木有靈作解釋了。

大家看到的這些吊腳樓便是苗族同胞的民居了。度假村苗居是根據貴州苗居修建成的,它的吊腳樓的基本特點是樓角不在同一水平面上造成一種高低錯落,虛實相同的藝術效果,而民居的建築特點是在二樓寬敞明亮的走廊上設定的這種“美人靠”,美人靠是苗族姑娘做針線活和梳妝打扮的地方,據說在“美人靠”上靠一靠會越來越年輕漂亮,您不防也來試試看,看是否真的越靠越漂亮呢?

苗族的服裝多為自紡、自織、自染、自繡的,款式多過一百餘種,頭飾以銀飾為主。每到演出時間,苗家姑娘會身著盛裝出場,重點推出“上刀梯”、“下火海”等扣人心絃的精彩節目。

現在映入我們眼簾的是苗侗茶園,到了這裡您可以品嚐到來自苗鄉侗寨獨特的苦丁茶。苦丁茶是一種生長在我國雲貴高原的喬木,樹高七、八米,枝葉茂盛。用它的葉子加工成茶,其味道相當獨特。泡出來的茶色淡黃、柔和,品其味道不但有咖啡的苦香,又有薄荷的清涼,且有甘草的香甜,若在炎炎夏日品上一道苦丁茶,會使您頓感全身涼爽、精神百倍,品其茶,思其道。一杯苦丁茶,卻蘊含著人生大道理——先苦後甜,真是其味無窮。

品完了苦丁茶再帶您到侗族民居展廳···

侗族主要分佈在貴州、湖南和廣西三省交界區,人口共28萬,語言屬漢藏語系布水語支。他們的村寨沿口而建,依山傍水而居,居住的是木板吊腳樓,建築上最具代表的是鼓樓和風雨橋。侗族又分為南侗和北侗兩大方言區和文化區,侗族的文化藝術主要以南侗為主。是一個民俗眾多的古老民族,禮儀習俗更是形形色色,這裡的人個個能歌善舞,熱情好客,人們稱讚她們為“詩人的故鄉”、“歌的海洋”。侗族的文化更是豐富多彩、色彩斑斕,服裝款式別具一格,樂器造型獨特,聲音奇異。最擅長的樂器是牛腳琴,琵琶和蘆笙。舞蹈古樸而豪放,最典型的是多耶舞。侗族多耶舞是團結友愛的意思,也是侗族地區傳統節目必須舉行的集體性舞蹈,由一個人領唱,姑娘、小夥兒身著盛裝,在月光下的篝火旁手牽手同歌共舞,老人小孩和賓朋也隨後加入,優美的歌曲伴著輕柔的舞姿給人一種美的享受。侗族的板鞋舞幽默風趣,等表演時大家可以去積極參與。另外,還有節奏明快竹杆舞,在侗族的原始部落中,人們常以竹棍為武器,驅趕牲畜。每當狩獵勝利歸來,人們常以竹杆棍棒相互敲打,以之歡慶,無意中發現敲打時,能發生清脆的響聲,於是人們在生產過程中不斷加工整理,發展成了今天的侗族竹杆舞。侗族的節日特別多,最大、最熱鬧的節日主要是正月十五的歌堂令。二月十八的山歌令,三月三的花炮節,六月的粽粑節以及九月九的蘆笙節等。今年的民族園要在九月九舉辦此節,請各位有興趣的前來參加。而侗族的風俗場面最大的恐怕要數接親了。男方在接親時必須以歌贏得對方,否則以酒相罰,喝酒時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侗族小姑娘邊唱歌邊揪對方的耳朵把酒喝下以示尊重客人,好比咱們見了客人面首先要握手一樣。在接親途中如遇到橋,新郎必須背新娘過橋,途中不許休息、不許摔下橋,否則婚姻不成。到男方家後,拜天地交換接親之物,然後新娘當日返回孃家,住3個月後再被接回才算正式結束,男女雙方才能生活在一起。

前面是摩梭寨,摩梭人屬於納西族的一個支系,主要居住在金沙江東部的雲南省寧蒗縣以及四川鹽源,木裡等縣,人口約四萬餘人。摩梭人喜歡依山而居,房屋是用木材壘蓋起來的,當地稱“木楞房”。摩梭人的傳統節日有春節、端午節、朝山節、祭祖節等。其中以春節、朝山節最為隆重。朝山節是每年農曆七月二十五日,永寧的摩梭人都要舉行朝拜格姆山的活動,這叫轉女神山。傳說在遠古以前,永寧村有一位美麗漂亮的姑娘叫格姆,她不僅有出眾的容貌,還能吹奏悅耳的竹笛,她的美名遠揚,九村十八寨的小夥子們都慕名前來向她求婚,不料天上的一位男神看中了她,便用一陣旋風將格姆捲上了天。整個寨子裡的人都傾寨而出齊聲呼叫追趕,男神在慌亂中失了手,格姆則重重地摔在地上,她死了之後,身體化成了一座山,靈魂卻變成了一個女神。常常騎著一匹白馬,巡遊在永寧上空,主管著當地摩梭婦女的生育和疾病,並能保佑當地人畜繁衍,穀物豐產,風調雨順。大家為了紀念格姆,於是每年的農曆七月二十五日都要舉行盛大的朝山活動,今年我們也將增設這個節日,歡迎大家來參予我們的活動。摩梭人在13歲以前,不論男女都穿長衫,少男剃光頭,少女留小辮,直到13歲時,家人要為之舉行成年禮,女孩叫“穿裙禮”男孩叫“穿褲禮”。成年禮在農曆正月七年級清晨舉行,舉行成年禮後,便開始改變服飾。

摩梭人的婚姻與家庭習俗非常與眾不同,現行的婚姻形態主要是阿夏異居婚。“阿夏”是摩梭語,意為親密的伴侶。所謂“阿夏”異居婚就是男不娶妻,女不嫁人,男女雙方各居母家,男子只是夜晚到女阿夏家居住,清晨返回母親家裡參加生產、勞動,這叫“走婚”。阿夏異居婚子女,屬女方家庭成員,姓氏隨母,由女方家共同承擔撫養義務,生父與子女不在一個家庭生活,男方沒有法定的撫養子女的義務。男女雙方一生可結交多個阿夏,但不可同時結交兩個,只有跟一個終止了阿夏關係後,才能結交另一個。男女雙方建立阿夏關係完全以情愛作基礎,不受家庭,地位的影響,所以從未發生過情殺、自殺,更不會牽涉到家庭和社會的紛爭。另一咱婚姻形態是阿夏同居婚,這種婚姻形態是在阿夏異居婚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男女雙方不再各居母家,而是同居一家,或者男到女家,或者女到男家,共同生產,養育子女。這種婚姻是在男女雙方經過長期異居走婚,感情較為牢靠,且年紀已近中年後組合的。除了上述的兩種婚姻形式外,還有一部分人實行一夫一妻制。

摩梭人的家族多屬母系大家庭,一般都在一二十人左右。在家族飲食上,不論男女老幼都是平等的,他們以大米、玉米為主食,分菜時先敬長輩,後給晚輩,以示禮貌。摩梭人能歌善舞,較為流行的是“甲磋舞”俗稱“打跳”,“甲”為美好之意,“磋”為跳舞的意思,即為美好時辰而舞蹈,“打跳”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男女老少均可參加。舊時“打跳”據傳說有72種,可惜相傳至今只有13個調了。

出了摩梭寨,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樓是愛伲保健樓,愛伲人是哈尼族的一個支系,在西雙版納分佈很廣,她們的房子主要居住在半山坡上。在愛伲保健樓上,愛伲小姑娘會用她們祖傳的“捏手背法”為旅途勞累的客人消除疲勞。捏手捏背是每個愛伲小姑娘長到十歲以後,請教長輩傳授得來的,這也是尊重老人的一種美德。成年以後的愛伲小姑娘的“捏手捏背”也是生產勞動中不可缺少的一項活動,它可以使人解除疲勞,增強體質,活血養顏。我建議未婚的男士一定要娶一位溫柔嫻慧的愛伲姑娘來做您的新娘。另外,勤勞樸實的愛伲人總是赤腳上山勞動(愛伲習俗),但他們都擁有健康的體質,為什麼呢?原來愛伲人有一種神奇的中草藥足療法,從醫學角度分析,足是判斷一個人衰老程度的標誌,運用西雙版納特有的薑黃、防蜂、穿心蓮、金銀花等數十種名貴草藥足療可起到活血化淤、消炎止痛、消除疲勞、提高人體免疫力、促進氣血通暢,從而延緩衰老的功效。休閒之餘,勸您不防上去泡泡腳,感受一下雲南中草藥其獨特的中醫療效。

愛伲人不僅善良、熱情而且好客,不管誰家來了客人,進門先要幹三碗酒,酒是愛伲人的生命,上至老人,下至兒童,對酒都情有獨鍾。他們的酒都是自制的玉米酒,香而烈,酒精度相當於白酒的50度。愛伲人的生活習俗是富有詩意的,婚姻習俗又是愛伲人歷史文化遺產的一部分,這裡的青年男女享有充分的社會自由,實行的是一夫一妻制,並且嚴禁近親通婚。“搶親”和“大嫂當家”是愛伲人婚戀習俗的主要表現形式。這裡的“搶親”不是真搶,只是一種形式和風俗。通過種種形式的接觸和交往,彼此情投意合,男方就備彩禮到女方家求婚,女方父母故意提出異國異議,由此引起搶親,在此事前雙方父母經過密謀策劃,在約定的時間和路口小夥子帶領村寨的男青年一擁而出,挾持姑娘,把姑娘搶走後的第二天再次去女家說親,女方父母見生米煮成熟飯,不宜再幹涉,只得表示同意,正式舉行婚禮。“大嫂當家”是氏族大家庭的生產由父親和大兒子管理,生活由母親和大兒媳管理.實際上大兒媳在大家庭中負擔最重,因為婆婆年紀大了,全家人吃、穿、用全由大兒媳管理,起到了婆婆的作用。愛伲人的家族,實際上是大嫂當家。

在服飾上愛伲人喜歡用自己染織的藏青色土布做衣服。未婚的女孩兒極愛打扮,衣服上經常鑲著許許多多圓形和扁形的銀飾品,這種服飾一直保持到壯年。進入晚年後衣服和帽子上的圓形和扁形的銀飾品逐漸減少,甚至完全去掉,穿一身毫無飾品的黑色衣裙。愛伲人信仰“萬物有靈”,主要祭祀活動有祭天、祭山和祭龍。

在這裡,我們看到的這個繪著圖案的大門,這便是愛伲人的寨門了。她們的寨門也是區分寨子內外的一種標誌。大家仔細看會看見兩隻展翅欲飛的鷹。鷹是愛伲族的象徵,牛則是祖先們崇敬的一種動物,一直留傳至今,所以在寨門上看見牛就不足為奇了。再看兩根立柱上各有一人頭影象,男左女右,象徵著愛伲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更代表著家庭合合美美。寨門的名稱是根據地形、地貌和環境而定的。

前面我們便看到了由愛伲人讓營的愛伲餐廳,餐廳菜的特點聚集了南北方的傳統風味,使大家不但能嚐到雲南地區獨特風味的燒烤,還能吃到北方的特色菜。在愛伲餐廳用餐,在您品嚐著美味佳餚的同時,還能欣賞到愛伲小姑娘精彩的的歌舞表演。餐廳還有一個展示功能,在愛伲餐廳的牆壁上,掛著愛伲人的生產、生活用具和自織的民族服裝,這也是他們民族文化發展的一個象徵。來到了愛伲餐廳,您不僅可吃到具有愛伲風味的可口飯菜,還可喝到愛伲小姑娘敬的玉米酒,同時還能瞭解到愛伲豐富的民族文化,真是一舉數得,真誠的歡迎各位朋友在愛伲餐廳用餐。獨特風味的飯菜、賞心悅目的表演一定會讓您留戀忘返。

繼續往上走,便看見了兩幢愛伲民居樓,民居的特點是石板、磚木混合結構。在西雙版納的愛伲寨其上層住人,下層則儲糧或栓牲畜,每幢居民樓都有兩個樓梯,正門走男子和客人,女子走側門,並且女子不能和客人同餐。

大家在半山腰看到的這尊塑像是葫蘆媽祖像,葫蘆媽祖是愛伲人的祖先。傳說在遠古時有一對母女倆種了一顆葫蘆,這個葫蘆越長越大,十餘人都圍不過來。有一天發洪水,母女倆從葫蘆上挖了個洞躲在了裡面,一直到洪水退後才出來,結果發現所有的人都葬生在了這場洪水中。她們知道人類不能就此滅絕,於是向上天禱告,想要老天來幫助她們能繁衍後代。在她們誠意的感召下,天上刮來一陣巨風,身上頓時奇癢難忍,一會兒的功夫,她們身上的汗毛變成許多小孩及飛禽走獸,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到媽祖像前祭拜媽祖,留影留念。

前面的少數民族村寨是獨龍寨。“獨龍”一詞因獨龍江而命名,是該民族的自稱。居住區位於緬旬北部和中國雲南、西藏以四川交界,總人口近萬人,是人口最少的一個少數民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歷史上稱獨龍族為“俅人”。獨龍族歷史上也沒有本民族文。獨龍族習慣選擇較高難行的山坡上造屋,由於地勢條件限制,發展非常緩慢,原來的男女服飾只披一塊麻布遮羞。獨龍族信仰世間萬物皆有靈魂,所以靈魂觀念、鬼的觀念、天的觀念一直是獨龍族原始信仰的核心。靈魂觀念的具體表現形式即婦女的紋面,獨龍族人認為,人死後其靈魂會變成一種色彩豔麗的蝴蝶,所以就在整個臉盤上紋一隻似張開翅膀的蝴蝶。獨龍族一年一度的傳統節為“卡雀娃”,時間一般在臘月。十二月二十九日為除夕,三十日為歲首。節日期間,要舉行射獵大、祭山神,最為隆重的就是傳統的剽牛祭天,以求同福,剽牛祭天是典型的原始遺風。剽牛前,婦女把珠鏈掛在牛角上,為牛披上美麗的獨龍毯之後,由主持年祭的家族長把牛拴在廣場當中的木樁上。祭司點然松明,唸誦祝詞,祈求天神為獨龍人帶來好年景。人們圍成圓圈,敲起銅鑼,跳起牛鍋樁舞。此時,勇敢的獵手持鋒利竹矛剽牛,牛被剽倒後,倒臥及牛舌吐出的方向,成為祭司占卜的祈年的重要依據,看過牛舌後,祭司說:“吉”。剽牛的獵手便開始豪邁的飲酒,牛的主人揹著割下的牛頭,和全村人一起跳牛鍋莊舞。凡參加聚會的大人、小孩,每人分一份牛肉,當場燒食、歌舞歡慶、通霄達旦,祈禱來年糧食豐收,人丁發達,六畜興旺。

在愛伲餐廳的對面是傈僳展廳。傈僳族人口有57.8萬。大部分聚居在滇西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境內。傈僳族多居高山緩坡地帶,村寨之間相距較遠,住房以木楞房和木板房為主。傈僳族純樸善良,素有“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美譽。傈僳族歷史悠久,從語言系屬和地理分佈考察,可推斷是古代羌族群的後裔。傈僳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葬語支。傈僳族過去信仰原始宗教,相信萬物有靈,凡喪葬、節慶、疾痛都要請巫師“尼扒”殺牲祭鬼,尊神卜卦。

傈僳族婚姻實行一夫一妻制,婚前戀愛自由,但在過去戀愛往往由父母包辦。解放後,傈僳族的婚俗逐步得到了改變,包辦婚姻,買賣婚姻逐漸減少。各地的結婚儀式大同小異,結婚那天女方備好酒肉,帶上女兒穿的衣服和織麻布用的工具,請親友將女兒送到男家,伴送的人越多越好。新娘到男方家時,新郎站在門前,由守門司把門推開,支客司即端來兩碗酒堵在門口,新娘和新郎必須各碗喝一口,人們送新娘進屋後即算正式成婚,沒有拜天地習俗。傈僳族的傳統節日有闊時節和趕山節等,“闊時”意為新伴,且為傈僳族一年中最隆重的喜慶節日。每年的農曆十二月二十日舉行。趕山節是在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這天,是傈僳人登高聚會的日子。傈僳族能歌善舞,舞蹈動作主要在腳上,基本步伐有“單腳跳、雙腳跳、踏步、蹲步”等,時而激烈,時而悠緩,形成山區民族特有的舞蹈風格。

順著這條通路往下走,我們又看到了民族園內的又一個餐廳——十八怪餐廳。它是一個具有云南民族風味的餐廳。一聽“十八怪”這個名覺得就很有意思。那“十八怪”都有哪十八怪呢?1、竹桷當菸袋,2、草帽當鍋蓋,3、這邊下雨那邊晒,4、四季服裝同穿戴,5、火車沒有汽車快,6、不通國內通國外,7、老奶上山比猴快,8、鞋子後面多一塊,9、腳趾四季露在外,10、雞蛋拴著賣,11、粘粑叫餌塊,12、小和尚談戀愛,13、花生蠶豆數著賣,14、三個蚊子一盤菜,15、四個竹鼠一麻袋,16、少婦比小姑娘可愛,17、姑娘叫老太,18、揹著娃談戀愛。現在您明白什麼是雲南十八怪了吧!它不僅僅名起的怪,裡邊的特色菜也是一流的。最有名的是雲南的過橋米線和汽鍋雞。裡邊的工作人員也是少數民族演員兼職的。用餐的同時,你可欣賞到傈僳、摩梭演員精心為您準備的一臺帶有民族特色的表演、以及體驗到傈僳、摩梭姑娘獨特的敬酒方式。由為介紹的是傈僳族的同心酒,主客兩人共捧一大碗酒,互相摟著脖子或肩膀,手拉手,臉貼臉,同時共飲,表示兩人同心之意,這就是傈僳人民待客最高的祠節。

現在映入視線的舞臺,每天上午、下午、晚上三場表演都將在這裡舉行,由其是晚上的民族大聯歡,各個民族都會拿出“絕活”來登臺獻藝,再配上先進燈光裝置及音響一定讓您大飽眼神福。

從民族園後寨門出來,我們順著公路往下走,會看到一條與青山相繞,遊路交錯的河流,叫拒馬河,也是我們的七大景區之一。下面我們就把七大景區給大家作個簡要介紹。

據《涿州志》載,公元前308年到公元前318年,羯族將領石勒率十萬大軍從太行山北段攻入河北境內晉朝大將劉琨在這個山河險要之地抗拒入侵兵馬,顧此稱為拒馬河。拒馬河起源於淶源縣,匯入海河,拒馬河流經野三坡70餘華里,在每年七、八月份,拒馬河的平均水溫在20度到22度。拒馬河水水質優良。清澈見底,常年不幹枯,冬天不結冰,成了人們消夏避署,休閒度假的旅遊聖地。

佛洞塔景區:佛洞塔是一座山峰的名,因山形似塔,峰上有洞,洞中有佛而得名。遠在遼金以前,峰頂就有大量的寺廟建築,後來在戰亂中被毀,在佛洞塔山麓,有一被列為河北省“八大怪泉”之一的魚古洞泉,怪就怪在此泉每年的農曆穀雨時節前後都要往外噴一種魚,這種魚黑脊白肚皮,魚香肉美,魚骨堅硬,最多時可達兩千餘斤,當地人稱它為“石口魚”,學名“多磷礦頜魚”,每到捕魚季節。這裡的老鄉便會攜筐揹簍,前去捕撈,熱鬧非凡,此泉被列為世界奇泉。在距魚古洞泉300米處,有一天然溶洞,洞中有類似石人石馬的鐘乳石像和石幔組成,裡面分為龍王洞、龍女洞和仙女洞,在那裡可以聽到許多富有傳奇色彩的動人故事。

龍門峽景區:位於野三坡的西北,與涿鹿交界,由大龍門城堡、龍門峽摩崖石刻、蔡樹庵長城三部分組成。這三處均被列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門峽是古時通往塞外的交通要道,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大龍門城堡便成了這一咽喉要道上的重要關隘。明、清曾有許多將土在這裡守邊,在距離城堡西北一華里的峽谷一側的石壁上,曾有歷代守關將士的20餘處石刻,有的描寫山河壯美,有的描寫地勢險要,抒發了將士的愛國之情,最大的一幅高為2.15米,這些石刻運筆自如,筆力遒勁,是難得的書法珍品,許多文人墨客都形象的稱龍門峽為“文化長廊。”

金華山景區:有一望無際的林海,而最出名的就要屬拉拉湖瀑布了。這種瀑布在景區內隨外可見,很是壯觀,在該景區內,還有被稱為“活化石”的千年銀杏,以及古建生輝的清禪寺,寺內壁畫栩栩如生,畫技和工藝都堪稱一絕,據說金華山頂每六十年還會發出閃閃放光的景象。

白草畔景區:白草畔是野三坡的至高峰,主峰海拔1983米,是京西四大高峰之一,這裡動植物資源非常豐富,據專家調查,僅脊椎動物多達184種,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就有15種。而植物資源就多達92種,713種。白草畔被有關人士稱為太行山的“綠色明珠”。

百里峽景區:百里峽全長105華里(52.5公里)。故此稱為白裡峽。百里峽由3條峽谷組成,分別是蠍子溝,海堂峪,十懸峽,這三條峽谷形如鹿角,迂迴曲折。蠍子溝全長12.5公里,因溝內遍佈蠍子草而得名。主要景點有“摩耳崖”“鐵索崖”等。十懸峽全長22.5公里,是由峽谷內分佈著數十個造型各異的懸崖而得名。裡面的景點由“抻牛湖”、“靈芝洞”、“不見天”等組成。海棠峪全長17.5公里,是由溝內生長一種海棠花而得名,說起海棠花還留傳著海棠女大義救父的故事。著名的景點有:“老虎嘴”、“一線天”、“回首觀音”、“天橋”等,是精華中的精華。

三皇山景區:是一處新開發的景區,總面積9.9平方公里,是一處集田園風光,人文古蹟於一體的自然風景區。三皇山由天皇、地皇、人皇三皇組成,還有著名的“珍珠庵”據說貴妃沈珍珠曾在這裡帶發出過家。

現在展現在我們面前這座仿古建築——“祭壇”是《三國演藝》的一個外景基地。“劉備登基”及大多數祭祀活動場景都是在此拍攝的,祭壇的下面,是一處酒吧娛樂城。對面這位神態安祥的老夫子是祖籍淶水縣南朝著名數學家祖沖之,他在當時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後七位,比歐州整整早了1100多年,而且他在天文、曆法、機械製造等方面都有傑出的貢獻,深受人們的敬仰。大家再抬頭看一下,對面的這座山峰叫如意嶺,顧名思義是因為它的形狀像一塊玉如意,才起的這麼好聽的名。

半天來,我帶大家遊覽了整個民族園度假村,我的導遊服務即將要結束了,真誠的感謝大家在我工作中給予的幫助和支援,我們的民族園度假村是一個年輕的企業,屬集團公司的一個分公司,並且今年秋季我們打算還要在民族園招商、投資多個專案,其中準備興建一座三星級的酒店,集吃、住、娛樂、會議於一體,總床位達到四百多個。再有是準備與北京的投資商合作開發拒馬娛樂廣場,準備投入資金一千萬元興建拒馬娛樂城,還有準備到明年開春時,擴建民族園達數十個少數民族。

我謹代表野三坡族遊集團公司真誠的歡迎有識之士來三坡投資置業、旅遊觀光,有時間再來野三坡民族園做客。謝謝合作!

西拉沐倫民族文化樂園及熱水石龍山莊導遊詞2017民族導遊詞(4) | 返回目錄

朋友們,我們今天的旅遊目的地是西拉沐倫民族文化樂園,這是內蒙古東部新興的一處高品位旅遊區,位於赤峰市克什克騰旗中部。從集通鐵路經棚站或303國道、306國道至經棚轉專線公路可達。該旅遊區距北京市區480餘公里,距赤峰市區200餘公里,距克什克騰旗政府所在地經棚鎮僅12公里,是兼具草原、河流自然風景和蒙古族風情、歷史人文特色的旅遊勝地。西拉沐倫河(蒙古語河名,意為黃色的河)是西遼河的源頭之一,有潢水(為區別於黃河,寫作潢水)、遼水、大遼水等稱謂。西拉沐倫河全長1250公里,流經內蒙古、吉林、遼寧三個省區二十多個旗縣,十幾個城市,匯入渤海。西拉沐倫河中下游平坦開闊,兩岸土壤肥沃,良田萬頃,稼禾茂盛。西拉沐倫河源於克什克騰旗境內的源水頭,這裡的沙丘如壟似鏈,丘頂渾圓的沙地突然下陷,呈簸箕樣三面環山的盆地,盆地中萬泉或高噴水柱,時續時歇;或斜噴橫溢,漩渦漣漣;或白浪兼天,匯成水泊,向東流去,流進寬十幾米,深幾十米的狹窄河道。遇山谷,河道彎曲,水流湍急,懸崖疊出,幾公里內落差百米,為小水電站建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河南岸楊樺楓鬆鬱郁參天,河北岸矮榆墩柳山杏灌叢交織錯落。逢冬時節,水自地底湧出,沿幾十裡的河道奔流,多處瀑布掛川,響水如雷;潢谷氤氳升騰,白霧繚繞,岸畔樹枝結冰,似裹蠟,像枝枝珍珠,晶瑩剔透;若逢陽光照來,噴珠濺玉,熠熠生輝,源水頭變成“玉”的山谷,“銀”的世界。西拉沐倫河源遠流長,歷史悠久,早在幾千年前的原始社會,河畔就有人類活動。《淮南子·地形訓》列之為中國六大川之一。千百年來,西拉沐倫河兩岸生活著世世代代的人們,他們創造了光輝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遼史》中記載“神人乘白馬,仙女駕青牛車至木葉山,二水合流而遇,為配偶,生八子,其後族漸盛,分為八部。”不論是契丹族的淵源,還是西拉沐倫的傳說,都饒有風趣。史料證明,西拉沐倫河源還是商王朝最高統治者祖先的發祥地。千百年來,西拉沐倫河浩浩蕩蕩,滾滾東流,20世紀70年代,克什克騰人民利用西拉沐倫河的水利資源優勢,在60餘公里的西拉沐倫河上游,建小水電站6座,年發電4000多萬千瓦/時。西拉沐倫河如今成了“金水河”,給草原帶來了光明和希望,有“草原明珠”之美譽。1983年,克什克騰旗被列為“全國一百個電氣化試點縣”,從此克什克騰旗經濟飛速發展。近年來,隨著旅遊業的開發,西拉沐倫水光山色贏得了旅遊者的青睞,來觀光旅遊、漂流的人絡繹不絕。這裡,高峽出平湖,湖泊藏碧水,青山掩綠樹,蒼穹罩草原,可謂人間仙境。這裡餐飲、住宿、娛樂等旅遊基礎設施完善,蒙古包餐廳和蒙古包客房乾淨、舒適,為四海賓朋們提供標準蒙餐和現代化度假條件。遊人在這裡,可以欣賞民族歌舞和蒙古族“男兒三藝”(騎馬、摔跤、射箭)競技比賽,可以乘坐橡皮小划艇盡情體驗西拉沐倫河4公里漂流之樂趣,可以參加篝火晚會,毫無拘束地愉悅身心。朋友們,來西拉沐倫民族文化樂園旅遊消遺,而後乘車東行赴熱水旅遊開發區石龍山莊等溫泉浴療場所沐浴溫泉,品嚐蒙餐、農家菜,是您在克旗中東部休閒度假最明智的選擇。

Tags:導遊詞 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