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關於江西的導遊詞(精選20篇)

欄目: 江西導遊詞 / 釋出於: / 人氣:2.45W

關於江西的導遊詞(精選20篇)

關於江西的導遊詞 篇1

各位遊客,你們好!

現在我們的汽車正行駛在廬山的北山登山公路上。我先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廬山的概況。

1949年新中國成立,建國伊始,政府就開始謀劃修築廬山登山公路。1952年7月組成廬山登山公路修建工程處,這年冬天,這條公路正式開工。第二年(1953年)8月1日,這條長36公里的登山公路便正式通車。後來,人們稱這條公路為北山公路。北山公路盤山而進,有近四百處彎道,所以在《登廬山》一詩中,有“躍上蔥蘢四百旋”之句,其實呀,這條公路的彎道只有399個彎,所以有人說,毛主席也是吹了一小點點牛的。

1970年10月,廬山南部登山公路開工,第二年7月1日通車,人們把這條路稱作南山公路。南山公路的修成,為上廬山的國內外遊客,提供了更為便捷的條件。以後,又有人在廬山修築數條纜車道與公路。

廬山位於中國江西省北部,東經115度52分——116度零8分,北緯29度26分——29度41分,面積302平方公里,外圍保護地帶面積500平方公里。北瀕一瀉千里的長江,南襟煙波浩渺的鄱陽湖,大江、大湖、大山渾然一體,險峻與秀麗剛柔相濟,素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

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唐代著名詩人李白便這樣讚美廬山:“予行天下,所遊山水甚富,俊偉詭特,鮮有能過之者,真天下之壯觀也。”

廬山是一座地壘式斷塊山,外險內秀。具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種地貌。主峰——大漢陽峰,海拔1474米;廬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間散佈岡嶺26座,壑谷20條,巖洞16個,怪石22處。水流在河谷發育裂點,形成許多急流與瀑布,瀑布22處,溪澗18條,湖潭14處。著名的三疊泉瀑布,落差達155米。廬山奇特瑰麗的山水景觀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和旅遊觀賞價值。

廬山生物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76.6%。高等植物近3000種,昆蟲XX餘種,鳥類170餘種,獸類37種。山麓鄱陽湖候鳥保護區,是“鶴的王國”,有世界最大的白鶴群,被譽為中國的“第二座萬里長城”。

廬山地處中國亞熱帶東部季風區域,面江臨湖,山高谷深,具有鮮明的山地氣候特徵。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霧日191天,年平均相對溼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溫度16.9攝氏度,夏季極端最高溫度32攝氏度。良好的氣候和優美的自然環境,使廬山成為世界著名的避暑勝地。

廬山地區早在六千年前,便有人類活動。長久以來,人們在這裡創造了內涵豐富、影響深遠的廬山文化。

傳為大禹時所作的《禹貢》及稍後的《山海經 》,均有廬山古稱的記載。公元前120xx年,司馬遷“南登廬山”,並將“廬山”載入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史記》。東晉淘淵明、謝靈運、宗炳等一大批文化名人,陸續來到廬山,進行了傑出的文化藝術創作,使廬山成為中國田園詩的誕生地、中國山水詩的策源地、中國山水畫的發祥地。此後,李白、白居易、蘇軾、王安石、黃庭堅、陸游、康有為、陳三立、胡適、徐志摩 、郭沫若等1500餘位詩人相繼登山,寫詩4000餘首,其中名篇佳作燦若珠璣。

廬山“道釋同尊”。公元四世紀,高僧慧遠在廬山建東林寺,首創觀像唸佛的淨土法門,開創中國化佛教,代表佛教中國化的大趨勢;禪師竺道生在廬山精舍,開創“頓悟說”。天師張道陵,一度在廬山修練;道教禪師之一的陸修靜,在廬山建簡寂觀,編撰藏道經1200卷,奠定了“道藏”基礎,並創立了道教靈寶派。從公元四世紀至十三世紀,廬山宗教興盛,寺廟、道觀一度多至500處。1942年,世界佛教聯合大會在廬山召開。本世紀初,二十餘國的基督教教會彙集廬山。至今,廬山仍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及教派的寺廟、道觀、教堂多座。

關於江西的導遊詞 篇2

從龍虎山山麓沿瀘溪河乘竹筏西行,在七裡之內有一百多座山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被稱為“仙水巖”的24座山峰。仙水巖是仙岩和水巖的總稱。水巖以其碧水丹山而聞名遐邇。這裡怪石遍佈,山水相映成趣,景點最為集中,有仙女巖、仙桃石、僧尼峰等十大美景,當地稱之為“十不得”。一景:男女相依的僧尼峰,又稱 “尼姑背和尚走不得”。二景:含風不動水中游,又稱“蓮花戴不得”。三景:形象逼真的仙桃石又稱“仙桃吃不得”。四景:橫溪枕流的玉梳石,又稱“玉梳梳不得”。五景:天師丹勺巖,又稱“丹勺盛不得”。六景:惟妙惟肖的蘑菇雲,又稱“仙菇採不得”。七景:孤峰獨秀的石鼓峰,又稱“石鼓敲不得”。八景:漩渦翻滾的道堂巖,又稱“道堂坐不得”。九景:紅紫斑斕的雲錦山,又稱“雲錦披不得”。十景:華夏唯一的仙女峰,又稱“仙女配不得”。這裡的清溪繞山蜿蜒、奇峰橫臥碧波,四野景色美不勝收,有“小灕江”之稱。兩岸的岩石千奇百怪、氣象萬千,特別是著名的“十不得”岩石景觀,大都惟妙惟肖、妙趣橫生。

江西井岡山導遊詞 ·南昌市導遊詞 ·九江市導遊詞

從上清碼頭可以乘到竹筏,一路上不僅可以看到“十不得”景點,還能看古代懸棺表演。在二十四巖的盡頭有水巖,這是一個臨溪的大巖洞,裡面可容納數百人。洞前江水澄清、洞頂懸空伸出江面,人站在洞口頗有些驚險之感。

廬山景區導遊詞

首先歡迎大家來到風光秀麗、景色怡人的廬山,我是大家的導遊小白,接下來的時間呢就由我帶著大家領略廬山的風光,希望我的導遊詞能讓大家滿意。

廬山位於江西省九江市,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具有非常高的科學價值以及旅遊觀賞價值,是我國的優秀的自然文化遺產,同時也是我國的避暑勝地。

遊廬山一個必須具備的工具就是雨具,因為廬山的天氣變化無常,偉大的詩人蘇東坡在遊覽廬山的時候,就恰好趕上了雨霧天氣,於是在朦朧中感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了,廬山的天氣就是小孩的臉,時而晴空萬里,時而大雨瓢潑,所以大家一定要準備好哦。

下面是導遊詞的第一個景點,廬山秀峰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就是這個瀑布最好的形容了,看完了瀑布,我們會來到含鄱口,這裡有非常壯觀的雲海,真可以說是氣吞江湖呢,過了含鄱口,會經過風光秀麗的錦繡谷,它的得名源於一年四季的花開燦爛,就好像一塊五彩斑斕的錦繡,因此大家就叫它錦繡谷了,在這裡呢,大家可以盡情的和大自然的美景合影留念哦,離開錦繡谷,我們就來到了仙人洞,仙人洞裡面有個專供遊人拍照的懸空大石板,可以說也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了,不過大家拍照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安全,因為就曾有過女孩不小心從石板上掉下懸崖的慘劇發生,同時提醒大家,我們沿路都有設計精美的垃圾箱,大家一定注意把手中的垃圾放到那裡面去哦!

好了,我的導遊詞就說到這了,剩下的時間交給大家自由活動,不過記得我們的集合時間哈,晚飯後我們還有好玩的互動遊戲等著大家!

關於江西的導遊詞 篇3

贛南圍屋構成了奇異的客家民居人文景觀。據萬幼楠考察研究:圍屋,顧名思義即圍起來的房屋。其外牆既是圍屋的承重外牆,也是整座圍屋的防衛圍牆。其大門門額多有如"磐安圍"、"燕翼圍"、"龍光圍"等題名。贛南圍屋產生於明末清初,尚存500餘座,主要分佈在龍南、定南、全南以及信豐、安遠、尋烏。大的佔地面積萬餘平方米,而最大的龍南慄園圍竟達37000平方米,小的五六十平方米。從平面上可分"口"和"國"字形成兩大類。其形制多是方圍,也有部分圓形、半圓形和不規則形的。結構形式則既有三合土、河卵石構築的,也有青磚、條石砌壘的。尚存最具代表性的圍屋有龍南關西的新圍、楊村的燕翼圍、桃江的龍光圍、安遠鎮崗的東生圍、定南鵝公的田心圍等。

贛南圍屋是古代集祠、家、堡於一體,具有鮮名防衛特徵的堅固民居。圍屋外牆厚1米(燕翼圍牆厚1.45米),高三四層,四角構築有朝外和往上凸出的多樣的碉堡。為消滅死角,有的在碉堡上再抹角懸挑單體小碉堡。圍屋頂層設定排排槍眼炮孔。門牆特別加厚,門框皆用巨石製成,厚實的板門還包釘鐵皮。板門後多有設閘門,閘門後還設重便門。門頂還設漏以防火攻。除少數大圍外,一般只設一孔圍門。圍屋頂屋多為戰備用,並取牆內側2/3牆體作環形夾牆走廊貫通一氣,方便佔時人員機動。圍屋內掘有水井,多闢有糧草貯藏間,有的還用蕨分,或用糯米粉、紅糖、蛋清拌和粉刷牆壁,久困缺糧,可剝下充飢。

贛南圍屋絕大多數是方形,四角(少數在對稱兩角)都構築強固的碉樓。外牆為堅實的封閉體,遍佈槍炮眼口。外形森嚴冷峻,固若金湯。很明顯,它的形象與廣州墓明器“塢堡”和鄂州出土東吳“孫將軍門樓”十分酷似。

贛南圍屋不論小到一邊只有三開間的“貓櫃”到大至佔地11畝多的關西“新圍”,它同樣都具有堅固的防禦功能和宗族群居的親和性,方圍四周都是簡單的圍屋,一般都有是兩三層,也有多至四層者,為懸挑外廊結構。較大圍子內部還建有祖廳;更大的則是多層的套圍。圍子外牆多是河石、麻石、青石、青磚構築的堅固牆體,厚度甚有達兩米者。內部糧倉、水井、排汙道等等一應俱全。這種易守難攻的圍樓簡直就是一個獨立王國,一座小小的城池。

關於江西的導遊詞 篇4

尊貴的各位客人,自從你剛踏下飛機,剛從你繁忙的工作中,抽空來到景德鎮的那一個時刻起,你就是這塊土地上最愛歡迎的客人,這裡由於你們的到來空氣變得更加明朗,景色變得更加迷人,由於你們的參與,我們的這次活動顯得分外的重要。我是本次旅遊團的導遊員,我姓王,從這一時刻起,我們就是真誠的朋友,我非常非常的希望我們的團隊在你我的真誠的交流中成為一個非常難忘的旅行!

車已經啟動,景德鎮向我們撲面而來,一種氣息,一種深沉的文化,一種千年的江南古鎮獨有的魅力,一種大街小蒼處處散發的陶瓷資訊,我們在這裡將迎來短暫的兩個小時的旅行,作為一個在地圖上都很難找到經緯度的這樣一個小城,在迎來了千年慶典後,這個江南的小城已經不在是個面積只有5247。9平方公里,人口152萬這樣一個數性的概念了,它更多的是一種展示瓷都風彩的一個平臺,一個視窗,一個讓全國,甚至世界都為之驚歎的文化之都,陶瓷之城。景德鎮,是因為公元10XX年,也就是宋景德年間燒製的陶瓷,作為貢品,而得名。景德鎮漢稱新平,近代叫昌南。在發展了10XX年以後景德鎮已經成為集現代文明與古老文化與一體的著名城體。說到古老,我們不得說我們的陶瓷,這是我們的驕傲。在景德鎮你可以看到世界各地著名的陶瓷的精品在這裡都能夠得到展示,我們當然有自己為之叫絕的特產,青花,青花玲瓏,粉彩,顏色釉,是我們的四大精品。瓷都人民是那樣的熱情,就象窗外的那條昌江,幾千年來見證著這裡的一幕一幕。昌江屬於江西五大水系中的饒河,他東流鄱陽湖,最後入注東海。昌江兩岸楊柳依依,微風襲人,邊上的一些歷史的沉澱物讓我們還可以依稀可見當年這裡的繁華,問問景德鎮的老一輩,也可以問問我們景德鎮陶瓷館的各位專家,他會告訴你們,這裡曾經有那麼多的柴窖,以前昌江5000平方米的上空紅光四見,代表著何止是一條昌江水系,寂靜的夜晚來臨,秋風還是那樣的瘋狂逼人,可是昌江一點都沒有沉睡,也沒有看見滾滾的昌江之水,因為他真的不象長江那麼雄渾有力,也沒有濟南大明湖的那份幽靜,在這裡你可以感受得到的只是那紅紅的火光印稱著兩岸古樹昏鴉的叫聲。清晨,當太陽還沒來的及普光照射,兩岸已經熱鬧非凡,要知道這裡是重要的瓷器港口,以前這時沒有橋,沒有這麼方便的水陸交通網,沒有九景高速,沒有206國道,沒有方便的火車,更不要說現在的羅家機場,直飛上海、深圳、北京、廈門、武漢、鄭州6條航線。陶瓷是世界的,靠得就是大量的民工挑著離開昌江,離開景德鎮。我們非常感謝我們的先輩在為景德鎮所作的一切一切的貢獻。有一位外國客人來到景德鎮是這樣說的,沒有昌江也就沒有陶瓷,我不知道他說得話到底能包含多少內容,至少我們應該這樣稱呼這條河,母親河,景德鎮的母親河,如今的昌江已經成為景德鎮重要的水上運輸渠道,可以直通鄱陽湖,直入九江,通過長江水運,把我們這裡的一切一切告訴世界。看看江兩邊的高樓,再看一塊塊的綠化地,我不知道是不是景德鎮的母親河在變,還是我的心在變。

景德鎮,屬於亞熱帶氣候,他四季分明,冬冷夏熱,降水量豐富,就因為此,森森覆蓋率達到60。2%,在全省的連續三年城市空氣質量評估中排名第一位,古老深厚的陶瓷文化,明朗清新的空氣,熱情善良的人民,這裡還缺少什麼?對了,我們的景觀到處可見,市中心的景德鎮的標誌,龍珠閣,座落在瓷都大道後面的陶瓷博物館,郊外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瑤裡。

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的行程顯得那樣的匆忙,其實我向你講述的只是我們這個江南小鎮的點點滴滴,我非常的遺憾。真誠的希望你們下次有機會再來,謝謝!

關於江西的導遊詞 篇5

我們現在來到的地方就是廬山的一個標誌性景觀,叫含鄱口,各位可能早有所聞。這裡距離牯嶺街大約6公里,正處在廬山東南的含鄱嶺的中央。大漢陽峰、九奇峰、五老峰的峰壑形成了我們前面的大峽谷,宛如一巨大豁口朝向鄱陽湖,大右含吞這中國最大淡水湖之勢,

我們現在來到的地方就是廬山的一個標誌性景觀,叫“含鄱口”,各位可能早有所聞。這裡距離牯嶺街大約6公里,正處在廬山東南的含鄱嶺的中央。大漢陽峰、九奇峰、五老峰的峰壑形成了我們前面的大峽谷,宛如一巨大豁口朝向鄱陽湖,大右含吞這中國最大淡水湖之勢,因此得到這樣一個氣勢磅礴的名字。明代詩人方文有一首詩——《含鄱陽嶺至太乙峰》

侵晨獨出含鄱口,千里鄱湖一嶺函。

但使短藤窮碧巘(yan),何妨細雨溼青衫。

林中暗淡高低樹,霧裡微茫上下帆。

不是探奇索隱者,誰能踏雪履巉(chan)巖。

太乙峰在含鄱口西2裡處,山勢莊嚴挺拔,與眾山迥然不同,相傳遊人因難以攀登,常望山興嘆,此峰給人以一種神祕感,所以得名“太乙”。太乙是星官名,在天龍座內,屬紫薇恆。這首詩寫出了詩人尋幽探勝的經歷和感受。

“函”字是全詩的亮點,形象的寫出了此處的雄偉氣勢。可以想象,天剛亮來到含鄱口,縱目遠眺,廣闊的視野中,千里鄱陽湖,氣象萬千,一個“函”字,真是舉重若輕。短藤就是短杖,窮就是探尋,巘就是山峰,“但使短藤窮碧巘”暗示出山勢的峻峭和登攀的艱難。“林中暗淡高低樹,霧裡微茫上下帆。”意思是從暗淡的叢林中看去,有許多高低錯落的樹木,透過微茫的雲霧,可望見鄱陽湖中來往的船,描繪出一幅山色湖光圖。最後兩句寫詩人不畏艱險,探尋含鄱口這一帶的風光,也說明了此處有一種誘人的魅力。

由於含鄱口的特殊地勢,使這裡成為雲霧孕育之處。不知各位是否聽說過?在含鄱口觀賞雲霧,偶爾能領略到“響雲”、“寶光”、“雲中淨地”的奇妙景象。

春夏之交,常見雲霧從山中急速朝峰巔湧去,而且伴隨著“嗡嗡”的響聲,這就是“響雲”。這種現象有一個解釋說,含鄱口豁然其張,形凹如口,恰似一個大音響,奔跑的雲霧流與其發生共鳴,因而“嗡嗡”作響,聽之有聲。

如果再濃霧迷漫的早晨,置身於此,有時候突然看見自己的身影出現在雲霧的螢幕上,影子在外圍環繞著兩圈五色光環,好似菩薩頭上的靈光,人們稱為“寶光”。這確實奇妙!我猜測,由於山勢的原因,濃霧可能在某處形成了一個直立的平面,猶如一個大平面鏡,此時正好照出了人的身影。至於五色光環,是因為水汽對光的折射和衍射形成的。人體周圍的水汽由於體溫的影響,其密度與別處水汽有差異,可能正好具備對光產生折射和衍射的條件。

雲霧中的含鄱嶺,當雲海的海濤從四面八方襲來時,四周雲槍高壘的含鄱嶺中間,有一塊纖霧不染的“雲中淨地”。這是由於含鄱嶺的特殊地形,才有雲霧從四面八方一地推進的現象,形成逐漸縮小的雲霧圈,隨著雲霧圈的縮小,圈內氣壓也隨之增大,當氣壓大到某一數值時,正好能抵擋住雲霧的推進,於是就出現了“雲中淨地”的現象。

也許是因為這個山嶺中部有一個含鄱口,所以它才得名“含鄱嶺”。含鄱嶺海拔1211米,東接五老峰,西傍九奇峰,北憑大月山,西南有漢陽峰。構成含鄱嶺的山石是長石石英砂岩,山脊如刀,長達1250米,其方向既不與岩層走向一致,又不與任何一組裂隙平行,李四光等地質學家據此認為含鄱嶺山脊是一條典型的冰川刃脊,是第四紀冰川在流動中刮削而造就的。

請各位隨我一起攀登含鄱嶺,領略嶺上的風光。這裡有一個石坊,是含鄱嶺遊覽長廊的入口。石坊四柱三門,上面刻有“含鄱口”三個大字,左右兩邊石柱上分別刻有“湖光”、“山色”字樣。讓我們拾級而上,現在隱約可見上面還有三座建築,前面山脊上有一個傘頂圓亭,紅柱綠瓦分外醒目,那就“含鄱亭”。嶺脊中部有一座方形石亭,名“望鄱亭”。望鄱亭往北40米還有一座半隱的“忘歸亭”。四座建築構成含鄱嶺上的建築群,體現了中國園林的“藏”、“露”結合的特色。“含鄱”、“望鄱”、“忘歸”三詞的意思層層遞進,也是遊人觀景的感受。

望鄱亭是觀看雲海和日出的理想之地,讓我們上去看看。“乍雨乍晴雲出沒,山雨山煙濃復濃。”這兩句詩形象的寫出了含鄱嶺雲霧瞬息萬變的情景。

最後提醒大家,要看日出,必須挑選秋高氣爽的好天氣。在黎明前來到望鄱亭,憑欄遠眺鄱陽湖,開始天空是很淺很淺的藍色,轉眼間天邊出現一道紅霞,緩緩的亮起來,當亮到耀眼時,一輪旭日從鄱陽湖上騰出,噴薄升空,萬道金光對映廬山群峰,青山帶紫,白雲披紅,景象非常壯觀!

關於江西的導遊詞 篇6

各位遊客:

大家下午好!歡迎大家來到有江西煤都之美譽的城市——萍鄉市。

萍鄉市位於江西省西部,地處湘贛邊界,萍鄉市總面積3827平方千米,20xx年統計的人口總數為185萬。全市的森林覆蓋率達到55.4%,並在20xx年成功獲得了國家園林城市的稱號。

萍鄉因楚昭王在此地得到萍實而得名,據說春秋戰國楚昭王渡江時,江中漂來一物,又紅又圓,大小如鬥。他問遍了滿朝文武都無人知道,於是派使者到魯國問孔子,孔子道:此物為萍實,集天地精華而成,千年難得一遇,是吉祥物,只有稱霸的人才能得到。於是,後人便把楚王得萍實的地方稱之為萍鄉,即“萍實之鄉”。

山水蘊靈秀,人物自風流。有中國保爾之稱的吳運鐸先生就是出自萍鄉,吳運鐸是我國兵工事業的開拓者,是新中國第一代工人作家。他撰寫的自傳《把一切獻給黨》,曾教育了整整一代人。除此之外,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的張國燾也是出自萍鄉。

萍鄉的旅遊資源也十分豐富,其中有省級風景名勝區楊岐山,水景獨特的孽龍洞,此外,安源是中國工人運動的策源地、秋收起義的發祥地和中國少年先鋒隊的誕生地,紅色旅遊的資源非常豐富。萍鄉保留下來的儺文化之豐富完整全國罕見,具有非常寶貴的文化價值和欣賞價值。

下面我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武功山,武功山風景區位於萍鄉市蘆溪縣東南邊境,面積達260平方千米,武功山主峰1918.24米,是江西境內的最高峰,集雄奇峻秀自然風光於一身。武功山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自然遺產預備名錄山。景區分為金頂、九龍山、發雲界、靈芝峰四大景區。上有著南方罕見的高山草甸十萬畝和眾多的瀑布群,儲存有大量的原始次森林和國家一二級珍稀的動植物資源。歷史上武功山曾與廬山、衡山並稱為東南三大天柱,是佛道兩家的勝景福地,武功山上至今仍儲存完整的古祭壇群。好了,武功山就先介紹到這裡。

遊客朋友們,好酒需要品嚐,好景點也需要親臨觀賞,祝願大家在這次旅行中能夠玩的開心和盡興,我相信,大家一定會不虛此行!

關於江西的導遊詞 篇7

位於江西省中部偏北處,贛江、撫河尾閣,鄱陽湖平原區域內。總面積七千四百零二點三六平方千米。市區約一百二十四萬。南昌設東湖、西湖、青雲譜、灣裡、青山湖五個行政區及南昌經濟技術開發區、南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紅谷灘新區及南昌、新建、進賢、安義四縣。

地貌以平原為主,兼有廣闊的水域和較大數量的崗地、低丘。贛江、撫河自南向北流經境內。整個地勢大致呈西部和東南部高,北部低的半包圍傾斜狀態。年均溫一七點一至一七點七攝氏度,年降水量為 一五一五至一五毫米。

南昌始建於公元前二零二年(漢高祖五年),漢朝開國名將穎陽侯灌嬰奉命率兵進駐南昌一帶,並正式設定豫章郡和南昌縣。次年(前二零一年),在南昌築一土城稱“灌城”。此後,南昌幾易其名:漢時屬豫章郡,南朝為豫章國。隋在南昌置洪州總管府。大業初,廢州復置豫章郡,改南昌為豫章,為歷代郡、府、縣、道治所。一九二六年建市,一九四九年六月七日,南昌市人民政府成立。

土地肥沃,水域寬廣,資源豐富。全市土地總面積一萬一千零三五萬畝,其中耕地面積四百四十六點九八萬畝,水域面積三百三十點六五萬畝。主要的經濟魚類有草、青鰱、鯉、鯽、扁、銀魚等。礦產有花崗石、石英石及陶瓷土、煤炭、水晶、銅都有一定儲量。植被繁茂的西山,野生動植物頗多。

南昌市處我國南北交通要道。明清時代,南北官商來往,多取道南昌。現已建成的水、陸、空交通網路,可通往全省和全國各地。南昌航空站可與北京、上海、廣州、廈門、武漢、福州、香港等地直接通航。工業佔主導地住。全市工業以機械、紡織(服裝)、食品、電子為重點,還有飛機制造、冶金、輕工、化工、醫藥、建材等行業。

南昌地區文化歷史悠久,素“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美稱。初唐王勃的《滕王閣序》,明末清初朱耷(八大山人)的書畫藝術,均名揚中外。

一九八六年,南昌市被國務院命名為歷史文化名城。全市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五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六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三九處。著名的八一南昌起義總指揮部舊址,賀龍、葉挺指揮部舊址 及三十年代新四軍舊址均設在市內。市內還有全國四大名樓之一的滕王閣。

關於江西的導遊詞 篇8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於大家參觀遊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曉起村始建公元787年,始居人為汪萬武,據曉川《汪氏宗譜》載:唐乾年間(公元877-879年)歙縣篁墩汪萬武逃亂,至此天剛破曉,只見青山環繞,綠水潺潺,地沃草肥,花香四野,便 搭草棚、起炊煙,而將此取名“曉起”,亦稱曉川,後汪姓在小溪上游一公里處建村,也稱曉起兩溪匯合處的下曉起,村邊水口十幾棵數百年老樹和村國小後成片的古樟樹林,即使在古樹遍佈的婺源也不不多見。群山環繞、一水橫亙的上曉起,村屋居多系明清建築風格各具特色。

其中“進士第”、“大夫第”、“榮祿第”等官宅氣派堂皇,前後天井,廳堂寬敞深進,炫耀著主人高貴的身份。繁華。曉起村中保持600餘年的房屋有幾十幢,風格鮮明,氣勢非凡。進士第、大夫第、榮祿第等商第官第無不折射出這方鍾靈毓秀土地曾經有過的輝煌。一門四進士和四代一品更是先賢留與後人寶貴的精神財富。

江上青希望國小就建在曉起,江上青是江石溪第六子江養父,祖籍婺源,1920xx年---1939年,中共黨員,革命烈士。為繼承和發揚江上青烈士崇高的精神,原上海市市委書記胡立教同志和上海市希望工程辦公室引薦,共青團上海市電力工業公司委員會決定在江灣曉起村建“江上青希望國小”,謹此讓家鄉人民緬懷先烈,激勵青少年秉承烈士遺志,勤奮學習,報效祖國。

曉起村位於婺源縣江灣鎮,婺源縣位於江西省東北部,與皖、浙交界處。面積2947.51平方千米。總人口33.7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3萬人。

關於江西的導遊詞 篇9

各位團友:大家好!

很高興能夠與大家相聚上饒,首先我代表上饒旅行社給大家說一聲:一路辛苦了!歡迎大家來到我們的富饒之城上饒

上饒位於江西省的東北部。。自東漢建安年間設縣以來,上饒已經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上饒之名怎麼得來的?因為自古以來上饒就以“山鬱珍奇”、“上乘富饒”著稱,素稱富饒之地而得名為上饒。簡稱“饒”。

上饒是江西“東大門”,(東鄰浙江,南毗福建、北接安徽,)下轄十縣一區和一個縣級市。 ( 信州區、 上饒縣、廣豐縣、玉山縣、婺源縣、鄱陽縣、餘干縣、萬年縣、弋陽縣、橫峰縣、鉛山縣 ) ,代管一市(德興市)。 上饒市政府位於信州區。行政區面積2.28萬平方公里,人口670萬。市樹是香樟.市花是三清山猴頭杜鵑.市鳥是婺源鴛鴦湖的鴛鴦。這裡歷史悠久、資源豐富、經濟強勁、風光旖旎。下面分別跟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說到歷史那可就早了。境內萬年縣的仙人洞遺址出土了大量石器和中國最早的陶器,證明了一萬多年前,人類祖先就在這裡定居、勞作和繁衍。吊桶環耕作遺址發掘的稻種,確認了這裡是世界稻作起源地之一。所以萬年的仙人洞遺址和吊桶環遺址入選為“中國20世紀100項重大發現”。在第二批全國曆史文化名村的評選中,婺源理坑、汪口兩個古村榜上有名。

資源豐富。上饒素有“上乘富饒”之謂,已探明的礦產達70餘種,為江西省重點礦產資源區。金、銀、銅、鉛、鋅、鈮鉭儲量均居全省之首,德興銅礦是亞洲最大的銅礦。黃金儲量佔全省總儲量的80%,上饒、廣豐磷礦是江南八大磷礦之一。上饒境內江河縱橫,水資源極為豐富,全市森林覆蓋高,上饒市城區是全國13個空氣、水質量最優的城市之一。

經濟強勁,物產豐富。特別是食品業“名牌疊出、一派興旺”。月兔

牌香菸、全良液牌白酒、大鄣山牌茶葉、饒州牌白酒、萬年貢米等聞名遐邇,德興異VC鈉有限公司開發的食品新增劑,產量佔全國一半以上,出口量佔全國的四分之三。婺源開發的有機茶,在國際市場享有盛譽,佔歐盟市場80%份額。

上饒是江西旅遊資源大市和華東生態旅遊強市,是一個清新自然、寧靜甜美的綠色家園。上饒風景名勝眾多,我在這裡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其中最負盛名的是中國道教名山三清山,20xx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為“世界自然遺產”。 成為中國第七個、江西唯一一個世界自然遺產。三清山因玉京、玉虛、玉華三峰“如三清列坐其巔”而得名。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從三清山的名字上就可以看出,三清山這是一座道教名山,素有“江南第一仙峰”的美譽。

龜峰,屬於典型的丹霞地貌。凡三十六峰,峰峰皆景,被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贊為“江上龜峰天下稀”,又被遊客譽為“天下盆景”。

婺源,存有大量古樹古溶洞古建築古文物的婺源,山青水碧,小橋流水,一派恬靜的田園風光,遊人譽為“中國最美的鄉村”,是中國南方唯一的文化旅遊示範縣。

婺源特產豐盛。用四個字說就是“紅、綠、黑、白“四色”特產,荷包紅鯉魚、綠茶、龍尾硯、江灣雪梨是婺源久負盛名。婺源有世界瀕臨絕跡鳥種——黃喉噪鶥,有世界最大的野生鴛鴦越冬棲息地——鴛鴦湖,然植被儲存完好,

另外,上饒還有紅色旅遊景點:上饒集中營舊址、方誌敏紀念館暨閩浙皖贛革命根據地舊址管委會等紅色旅遊精品景區。”

應該說是造物主對這片土地的偏愛令人由衷讚歎造物的鬼斧神工。上饒

的旅遊資源紅色、綠色、古色旅遊都是非常的豐富,憑藉這些優勢,上饒的旅遊業正在崛起,旅遊設施不斷完善,旅遊經濟蓬勃發展。

關於江西的導遊詞 篇10

遊客朋友們:大家好!在這春暖花開的時候和你在井岡山相遇,相知,相識,我感到很高興!今天這井岡山之旅就由我為大家做嚮導。我是##旅遊行的##,坐在我身邊的這位是我們的司機#師傅。那麼我就長話短說,首先為大家介紹一下井岡山......

井岡山於湘贛邊界、羅霄山脈中段,山勢高大,地形複雜,主要山峰海拔多在千米以上,最南端的南風面海拔2120米,是井岡山地區的最高峰。

井岡山市面積665平方公里,人口5萬餘人,轄五鄉一鎮、一個省屬綜合殖場和一個自然保護區。市政府座落在崇山間的茨坪盆地裡,井岡山山地面積為總面積89%,森林覆蓋率高達64%,有綠色寶庫之稱,全境有原始森林四處,面積近七千公頃,植物種類有三千八百多種,其中高等植物二千多種,木本植物八百多種,中國特有或世界衡有樹種有觀光木、鵝掌揪、香果樹、銀杏、黃杉、冷杉、臺灣鬆、福建柏、銀鍾花等上百種。井岡山又是天然動物園,八百四十多種動物棲息在這裡,屬於國家一、二、三級保護動物有黃腹角雉、短尾猴、華南虎、雲豹、大靈貓、原麝馬鹿、毛冠鹿等二十多種。由於動物資源豐富,1981年井岡山設立了面積達16.6平方公里的自然保護區。

井岡山自公元前221年秦代設群縣制起,即為九江群廬陵縣屬地,但茨坪的開發是在公元668年以後,大小五井則是在公元1644年以後才建村立寨,並分屬永新縣、龍泉縣(今逐川縣)。直至井岡山斗爭時期的1928年,這裡才設獨立的行政建制――新遂邊陲特別區。1955年成立江西省井岡山管理局,1984年改為井岡山市。

井岡山山高林密,溝壑縱橫,層巒迭峰,地勢險峻。其中部為崇山峻嶺,兩側為低山丘陵,從山下往上望,巍巍井岡就如一座巨大的城堡,五大哨口是進入城堡必經的城關把守此地,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1927年秋,毛澤東。朱德等中國共產黨人率領中國工家紅軍,在這裡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為中國革命開闢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的正確道路。因而井岡山以革命搖籃而飲譽海內外。1982年,這裡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1年被抨為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1994年又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家園林城。

這片神奇的土地,曾經養育了毛澤東、朱德等一代偉人。30多外革命遺址仍儲存良好,其中國家級保護遺址10外,省級保護遺址2處,市級保護遺址17外。館藏文物近3000件的井岡山革命烈士博物館和集紀念堂、碑林、雕塑群、革命烈士紀念碑於一體的井岡山烈士陵園詳細記述了井岡山斗爭的

井岡山於湘贛邊界、羅霄山脈中段,山勢高大,地形複雜,主要山峰海拔多在千米以上,最南端的南風面海拔2120米,是井岡山地區的最高峰。

井岡山市面積665平方公里,人口5萬餘人,轄五鄉一鎮、一個省屬綜合殖場和一個自然保護區。市政府座落在崇山間的茨坪盆地裡,井岡山山地面積為總面積89%,森林覆蓋率高達64%,有綠色寶庫之稱,全境有原始森林四處,面積近七千公頃,植物種類有三千八百多種,其中高等植物二千多種,木本植物八百多種,中國特有或世界衡有樹種有觀光木、鵝掌揪、香果樹、銀杏、黃杉、冷杉、臺灣鬆、福建柏、銀鍾花等上百種。井岡山又是天然動物園,八百四十多種動物棲息在這裡,屬於國家一、二、三級保護動物有黃腹角雉、短尾猴、華南虎、雲豹、大靈貓、原麝馬鹿、毛冠鹿等二十多種。由於動物資源豐富,1981年井岡山設立了面積達16.6平方公里的自然保護區。

井岡山自公元前221年秦代設群縣制起,即為九江群廬陵縣屬地,但茨坪的開發是在公元668年以後,大小五井則是在公元1644年以後才建村立寨,並分屬永新縣、龍泉縣(今逐川縣)。直至井岡山斗爭時期的1928年,這裡才設獨立的行政建制――新遂邊陲特別區。1955年成立江西省井岡山管理局,1984年改為井岡山市。

井岡山山高林密,溝壑縱橫,層巒迭峰,地勢險峻。其中部為崇山峻嶺,兩側為低山丘陵,從山下往上望,巍巍井岡就如一座巨大的城堡,五大哨口是進入城堡必經的城關把守此地,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1927年秋,毛澤東。朱德等中國共產黨人率領中國工家紅軍,在這裡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為中國革命開闢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的正確道路。因而井岡山以革命搖籃而飲譽海內外。1982年,這裡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1年被抨為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1994年又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家園林城。

這片神奇的土地,曾經養育了毛澤東、朱德等一代偉人。30多外革命遺址仍儲存良好,其中國家級保護遺址10外,省級保護遺址2處,市級保護遺址17外。館藏文物近3000件的井岡山革命烈士博物館和集紀念堂、碑林、雕塑群、革命烈士紀念碑於一體的井岡山烈士陵園詳細記述了井岡山斗爭的光榮歷史。您欲探究中國現代革命史蹟、追尋先烈光榮傳統,井岡山將給您滿意的答覆。井岡山不僅革命遺址眾多,而且風影非常秀麗,風景名勝區面積達213.5平方公里,分為茨坪、龍潭、黃洋界、五指峰、筆架山、仙口、桐木嶺、湘洲八大景區,有景點60餘處,景物景觀270多個。雄偉的山巒,怪異的山石,參天的古樹,神奇的飛瀑,磅的雲海,瑰麗的日出,爛漫的杜鵑,奇異的溶洞,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這裡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氣候宜人,四季咸遊,春賞杜鵑、夏觀去海、秋眺秀色、冬覽雪景。是觀光瀏覽、避暑療養、科學考察、歷史研究的好去處。難怪中國當代文豪、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同志在瞻仰革命遺址,瀏覽龍潭風景區後,發出井岡山下後,萬嶺不思遊的慨嘆。

井岡山屬中亞熱帶溼潤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4℃,全年之中,七月平均氣溫24℃,為最熱月;一月平均氣溫3℃,為最冷月。年均降雨量1865毫米,年均霧日96天。冬溫夏涼,暖秋爽,春夏多陣雨,秋冬多去霧。這裡盛產各種山珍,其中竹筍、香菇、玉蘭片、石雞、石耳最享盛譽。這裡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達。北經吉安可往南昌,南往贛州可能福建、廣東、西經寧岡可達湖南郴州、長沙等地。光榮歷史。您欲探究中國現代革命史蹟、追尋先烈光榮傳統,井岡山將給您滿意的答覆。井岡山不僅革命遺址眾多,而且風影非常秀麗,風景名勝區面積達213.5平方公里,分為茨坪、龍潭、黃洋界、五指峰、筆架山、仙口、桐木嶺、湘洲八大景區,有景點60餘處,景物景觀270多個。雄偉的山巒,怪異的山石,參天的古樹,神奇的飛瀑,磅的雲海,瑰麗的日出,爛漫的杜鵑,奇異的溶洞,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這裡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氣候宜人,四季咸遊,春賞杜鵑、夏觀去海、秋眺秀色、冬覽雪景。是觀光瀏覽、避暑療養、科學考察、歷史研究的好去處。難怪中國當代文豪、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同志在瞻仰革命遺址,瀏覽龍潭風景區後,發出井岡山下後,萬嶺不思遊的慨嘆。

井岡山屬中亞熱帶溼潤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4℃,全年之中,七月平均氣溫24℃,為最熱月;一月平均氣溫3℃,為最冷月。年均降雨量1865毫米,年均霧日96天。冬溫夏涼,暖秋爽,春夏多陣雨,秋冬多去霧。這裡盛產各種山珍,其中竹筍、香菇、玉蘭片、石雞、石耳最享盛譽。這裡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達。北經吉安可往南昌,南往贛州可能福建、廣東、西經寧岡可達湖南郴州、長沙等地。好了,現在車就來到了井岡山山腳下,讓我們一起投入它的懷抱吧!!!

關於江西的導遊詞 篇11

廬山石門澗位於廬山西麓、素稱廬山西大門,廬山石門澗因天池山、鐵船鋒對峙如門,內有瀑布垂落而得名。廬山石門澗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植物種類繁多,石門澗又有“廬山植物一絕”美譽。

景區面積六千餘畝、景觀百餘處。集“雄、險、奇、秀”於一體,是一座地質變化、生物進化、自然造化、歷史文化的綜合大觀園,有“匡廬絕勝”、“山水絕勝”之美譽。古譽廬山第一景。

廬山石門澗瀑布是廬山眾多瀑布中最早錄入史冊的。兩千多年前的《後漢書地理》中就有記載:“廬山西南有雙闕,壁立千餘仞,有瀑布存焉”。1648年,旅行家徐霞客“知石門之奇,路險不能上”,遂攀藤附葛,考察了廬山石門澗,並寫下了膾炙人口的《遊廬山日記》,稱讚廬山石門澗瀑布“噴雪奔雷,騰空震盪,耳目為之狂喜”。

山因人重,景借名傳。早在1620xx年前,這裡就遊蹤不絕。東晉隆安4年,名僧慧遠在此築“龍泉精舍”,率儒、釋、道18高賢常遊於此,傳經佈道,使之成為淨士宗的發源地。其寫下的《遊石門詩並序》,開了我國山水遊記的先河。此後謝靈運、李白、白居易、徐霞客等歷代數以百計的文人墨客都為之相涉,並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歌賦與摩崖石刻,文化底蘊深邃豐厚。

石門澗面對峰崖,隔澗箕立,結成危樓險闕。過大磐石,峽谷更加險仄,如劍插天尺,爭雄競秀。在這大斷層中,桅杆峰與童子崖從澗底矗箕直上,漓立咫尺,奇峰簇擁,迭峰屏立。削壁千仞的峰巒,幾乎都呈九十度垂直,上接霄漢,下臨絕澗。真是奇峰奇石奇境界,驚耳驚目心魄,縱有鬼斧神功,也難劈此勝景。

最窄處的“小石門”,石門澗兩崖之間僅存一縫,遊人入“門”須側身才能通過。峪谷間,高崖懸流成瀑,深谷積水成湖。潛隱湖底的雜亂怪石與兀立溪澗的巨巖,沿澗巧布,成為“石臺”,最大的一塊光滑的磐石上可坐數十人,石上攜有“石門澗”三個大字。

過大磐石,廬山石門澗峽谷更加險仄,如劍插天尺,爭雄競秀。在這大斷層中,桅杆峰與童子崖從澗底矗箕直上,漓立咫尺,奇峰簇擁,迭峰屏立。削壁千仞的峰巒,幾乎都呈九十度垂直,上接霄漢,下臨絕澗。廬山石門澗真是奇峰奇石奇境界,驚耳驚目心魄,縱有鬼斧神功,也難劈此勝景。

廬山石門澗絢麗而神奇的自然風光,吸了歷史上無數名人雅士。他們或擇勝登臨;或結廬隱居;或潑墨揮毫;或尋幽探險。石門澗峰峰嶺嶺,遍佈履痕;溝溝壑壑,迴盪歌吟。現有古文化遺址20多處,古詩詞200多首。南北朝傑出詩人,謝靈運在澗旁築“石門精舍”。東晉高僧慧遠大法師在此佛法五年築"龍泉精舍".寫出了我國最早的山水遊記——《遊石門詩並序》

關於江西的導遊詞 篇12

大家早上好,吃完早餐,我們就乘車出去外省了,也就是去江西省婺源縣的李坑村和曉起村。首先我們去李坑村,是一個旅遊景點,車程大約一共3個小時,而且車是走山路的,所以導遊在吃早餐的時候叫我們大家慢慢吃,不要吃得太多,不然在山上面會很容易暈車的。

剛上車後,大家的狀態都十分精神,但過了兩個小時多後,大家都像一條條死蛇爛鱔一樣了,害得司機要把車停了下來。

休息了一下後,我們就繼續前往李坑村,可這次車程幾分鐘就到了。

到了李坑村的裡面,也有很多古建築都是“徽派建築”,因為這裡原來是徽州的範圍,李坑村的特點是“小橋、流水、人家”,還有李坑村的特色水果——水井泡西瓜。李坑村處於“環山擁抱、滿田翠綠”的中間。

我們首先進入了李坑村的牌坊,牌坊後面有一條小溪,小溪的名字就叫做“李坑”,原來這裡的人都是姓“李”的,不知道我到底是不是李坑村人的後代。

這條小溪的水很清澈,清得可以看見水底下的“金荷包”魚在河裡面游來游去。河水上面的鴨子在嬉戲,水面上倒映著天上的白雲和河邊的綠樹。

然後我們就跟講解員走到一個樓閣外面,這個樓閣名叫 “星閣高隱”,據說這個村裡的讀書人去當官前都要來這裡。

進到樓閣裡面有很多古代名畫,但是這裡有人在炒臭豆腐,所以我們看一下就走了。

接著我們拐了一個彎來到村的街道上(剛才去參觀農田),有非常多小橋,怪不得叫做“小橋、流水、人家”!

在一個“丁”字路口下邊有兩條小溪彙集在一起,成為一條溪流。在兩條小溪的出水口都有各自的一條堤壩,兩條堤壩的前面有一座拱橋,拱橋和水裡的倒影合成了一個圓形,兩條溪流的出水口像龍頭一樣。這裡的人把它們叫做“雙龍戲珠”。

接著我們跟著講解員來到了一個商人的家裡,這間房子很大,但大門不能對著街道上,因為在古代,如果沒有做官的話,家裡的大門是不能對著街道的。那時商人是沒有地位的,所以他家要建一個院子,大門就在院子裡面,再從院子的側門通向街道。

在裡面也有一些雕刻,是一些木雕,但這些木雕上的人頭都沒有了,因為在以前的一個時候被挖掉的。

參觀完商人家後,我們就來到了一個當官人家裡,屋頂有一大塊長方形的天窗,長大約有4米,寬大約有2米,這種東西叫做“天井”。

然後我們就去爬山,在山上眺望李坑村。同時我們看到很多農作物:大冬瓜、茶葉、辣椒、黃瓜、絲瓜等。

下午我們又到了曉起村,這裡主要以樟樹為主,到處都能聞到樟木味,這裡的木雕沒有被破壞掉,因為這家的兄弟倆很聰明,把雕刻用一些泥土撲上,上面寫著“毛主席萬歲”五個字,這樣人們就不敢破壞這個雕刻了。

在返回黃山的途中,我們看見了農民伯伯在收割水稻,我們一下子衝了下去拿起一大堆稻穀,放進打禾機裡面,很快,這些稻穀都脫了出來。這樣又能幫助別人,又能覺得開心。

關於江西的導遊詞 篇13

龍虎山位於江西省鷹潭市郊西南20公里處,原名雲錦山。東漢中葉,道教創始張陵(亦稱第一代天師)在此煉丹,“丹成而龍虎現,山因得名”,龍虎山因而也成為中國道教發祥地。自張陵以後,道教天師在這裡承襲了63代,歷1920xx年,是我國一姓嗣教時間最長的道教,素有北孔(孔夫子)南張(張天師)之稱。歷來被尊稱為“道教祖庭”、“百神授職之所”的大上清宮,始建於東漢,為祖天師張道陵修道之所。龍虎山建有91座道宮,81座道觀,50座道院、二十四殿、三十六院。這些宮、觀、院多已不存,但規模巨集大的上清宮部分建築和歷代天師起居之所的“嗣漢天師府”至今尚存。

龍虎山景區面積達200平方公里左右,主要分佈於瀘溪河(又名上清河)兩岸,風景秀麗。有九十九峰、六十六巖、一百零八處自然和人文景觀,二十多處神井丹池和流泉飛瀑。龍虎山因道教而名,更因瀘溪而神。景區內紅崖碧水,奇峰怪石,山秀水媚,花繁林茂。還有戰國時期留下的、規模巨集大、文物眾多的崖墓葬,成為人們尋幽探奇的旅遊勝地。源遠流長的道教文化、獨具特色的碧水丹山和規模巨集大的崖墓群構成了龍虎山風景旅遊區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三絕”。

龍虎山的交通十分便利,為遊客提供了極大的方便,而且它東臨武夷山、北接黃山、廬山和瓷都景德鎮,可以很方便地數景聯遊。

關於江西的導遊詞 篇14

歡迎大家來到這裡,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梅關古道始通於秦漢,是古代溝通中原與嶺南的五條交通要道之一。唐開元四年(公元720xx年),為適應當時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的需要,張九齡又奉詔另鑿新道。

前後用了二年的時間,開通了一條寬1丈,長30華里,兩旁廣植鬆梅的大道。 江西母親河千里贛江的上游,五嶺之首大庚嶺的北麓,有一個美麗如畫的地方,青山巍巍,綠水長流,古道悠悠,雄關屹立;梅花漫漫,牡丹亭秀。這方靈山秀水造就了有“南枝花落,北枝始開”的千畝梅花奇觀;有江南現存最長,最完整的千年梅關古驛道及古關樓;有充滿懷古幽思情調的被譽為“東方莎士比亞”的湯顯視筆下南安府衙後花園牡丹亭十景;有江南最大的明代寺廟群落——江南名剎丫山靈巖古寺;有集“險、奇、特”為一身的龍山瀑布群;有景色幽美的河洞熱水溫泉度假區;有令人留連忘返的鎢都奇觀——“雅丹沙漠城”和“地下迷宮”,有理學名字王陽明隕落紀念亭;有清純玄妙的三江口原始森林;有奇花異草彙集的瑞香花卉生態觀賞園;有湖光山色俱美的油羅口風景區;有陳毅元帥隱蔽處……諸多景觀韻味雋永,自古以來就是人們嚮往的旅遊勝地。

關於江西的導遊詞 篇15

各位遊客: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石門澗參觀遊覽。在此我就把石門澗的有關情況向大家做個介紹。

有句話說得好“石門澗是廬山的一塊瑰寶。它既有泰山之雄、黃山之奇,又有青城之幽、華山之險。不到石門澗,難識廬山面”。石門澗位於廬山西麓,所以按其區位素稱:廬山西大門。據《後漢書?地理志》載:“廬山西南有雙闕,壁立千餘仞,有瀑布焉。”石門澗因有天池山、鐵船峰對峙如門,內有瀑布高懸垂落形成壯麗多姿長澗而得名。面積5000餘畝。自古石門澗就有“匡廬絕勝”、“山水決勝”、“石門冠天下、澗景醉遊人”的美譽。其實在遠古時期,大約九億年前,廬山及周圍地區尚是一片汪洋大海,後經多次地殼活動,廬山才從海底慢慢上升起來,所以地貌景觀奇特,地質豐富多彩。它屬典型的冰川地貌,距今約120萬到24萬年前才形成這種“褶皺”型和“地壘式斷塊山”。而正是由於第四紀冰川鬼斧神工似的把石門澗雕刻成一件藝術珍品。黃龍冰斗,窄口下懸崖,挾帶著的冰體,沿谷地面流,從而產生石門澗、U形谷、冰門檻。石門澗上連天池、九奇、大林、上霄諸峰。並且廬山將軍河的水、九奇峰的水、上霄峰的水、大林峰的水、含鄱口的水、烏龍潭的水......後都彙集於石門澗,所以說是石門澗的水資源很豐富,導致“處處掛飛泉”的景緻。是廬山西部一條長、寬、氣勢的溪澗。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為了解決廬山用電,國家在神龍宮上邊築起40多米高的大壩蓄水發電,瀑布優勢相對減弱。但由於水源廣,加之廬山全年陰雨天佔55%,年均降水量為:1833.5毫米,年份降水量高達3362.6毫米,特別是3―9月降水量一般月均在150毫米左右,因此石門瀑布水,終年不涸,非常可觀。而這種特定的環境氣候也促使了生活在這裡的“三石”的生長。說起這“三石”,大夥兒可能就要問了到底是什麼?用句很通俗的話來說就是:三石成一桌菜,是廬山的特產。分別是石雞、石魚、石耳。石雞叫雞不是雞,它生長在廬山山澗裡與蛇同一個洞穴,形體很像青蛙,叫聲很像雞,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石門澗的生態環境也非常優越,植被覆蓋率達85%以上。廬山區域內的植物種類中,有60%以上在石門澗分佈。

廬山的山花杜鵑花在入春後個個都爭奇鬥豔。早在1620xx年前,石門澗就遊蹤不絕。東晉隆安4年,名僧會員率釋、道、儒18高賢常遊於此,遊覽風光,輪道吟詩,寫下了《遊石門詩並序》,成為千古絕唱。為我國山水遊記之作開了先河。位團友: 歷經艱苦磨難,穿過一片柳山樹林,爬上300多步臺階,現在我們大家已是氣喘噓噓,滿面汗水了。

請大家抬頭觀看,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座千年古剎和三棵千年古樹――這就是我們今天見到的又一景點,周恩來總理照相的地方――三寶樹。請大家在旁邊的臺階上坐下休息,聽我給大家介紹一下。 所謂三寶樹,即兩棵柳杉和一棵銀杏,請看這塊石頭上鑲著“晉僧曇冼手植波羅寶樹”這麼一看大家會說原來這三棵樹是晉朝的一個和尚所種,那就有一千五百年啦,這種說法可對可不對,為什麼呢?大家看,這兩棵叫柳杉樹,在廬山有很多品種的杉樹,有水杉、河杉、紅杉、鐵杉、和柳杉,又因為這種樹它枝葉長得像垂柳一樣,往下沉,人們稱它為柳杉。那邊一棵叫銀杏,又名白果,因為祖輩種樹,孫子才能吃到果子,所以又名公孫樹,它是活化石,十分珍貴。

根據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地質學家李四光,來廬山考查證明:廬山經歷過第四紀冰川,也就是說,大約在400萬年前,我們這塊地方長著茂密的原始森林,棲息著許許多多的動物、植物,但是因為第四紀冰川到來時,氣溫急驟下降,後降到零下幾十度,地球上有很多地方就這樣被冰包圍著,包圍多少年呢?有40萬年,在這40萬年的漫長歲月中,很多植物都絕種了,但有這種銀杏樹不知道通過什麼方法活了下來,而更為可貴的是很多植物都是雌雄同體的,但銀杏樹都是“公母”分開的,卻又不能分的太開,據說分到一定的距離,花不能授粉,“公母”樹都會死掉,這樹是晉朝時的。

廬山有一廟叫“大林寺”,廟裡主持叫曇詵,所種原有三棵,兩母一公,有一棵母樹種下不久就被蟲吃掉了,公樹痛不欲生也想死,但死到一半,抬頭一看,還有一棵母樹,公樹想,我要一死,這棵母樹也會死,為了這棵母樹,我也要活著,所以人們又叫它愛情樹。請看那一棵是公樹,但又不是三寶樹之列了,後來到了明朝,萬曆年間,此處修了一座“黃龍寺”,廟裡面的長老叫“徹空”,又重新補種了兩棵柳杉,又因為這一型別樹,佛教統稱為婆羅寶樹,大致寺廟裡、廟前或廟後都要種上一到兩棵的,所以現在下面柳杉樹高41米,直徑1.9米,樹齡620xx年;這一棵柳杉高41米,直徑2.2米,樹齡620xx年;這棵銀杏高30米,直徑1.5米,樹齡1520xx年。

那麼樹就是樹,為什麼稱為寶樹呢?有人說樹到百年為寶,這是錯誤的,因為今古賢文上面說得好,山中易找千年樹,世上難逢百歲人。

而這種樹有很多說法,比如明萬曆年間,神宗天子駕遊此處發現這棵銀杏木質很好,就命令100個工匠限期三天,將此樹砍下做一大桌子,誰知這100個工匠就來砍,這一下可了不得啦,為什麼呢?因為你這邊砍,它那邊長,你砍多少,它就長多少,這一砍就砍了三天,限期將到,樹砍不倒,這100個工人慌啦,一齊跑到樹下哭著說樹啊,你就讓我們砍了吧,如果我們不把你砍下作成桌子,我們全家將會被殺啊,求你呀,誰知此時樹上發出一種聲音,好象在說“孩兒們,我很同情你們,但是你們要砍我,也只能從上面砍,讓我一層層往下落,如果你們從下面砍,我將無論朝哪邊倒下,都會壓死我的子孫的呀,你看我四周長著多少樹,它們都是我的子孫啊,工人一聽樹能說話,一齊大吃一驚,趕緊把這事告訴了神宗天子,明神宗聽後一口氣說,樹本草木能照顧及子孫,我身為一國君王應為百姓著想,此樹乃寶樹也,應當加以保護。當然這是神話不足為奇,實際上是我們廬山腳下有鄱陽湖、長江,山上山下溫差極大,因而氣流的波動也特別大,所以每到夏天下瀑雨,風特別大,加上雷電,十分嚇人的,人們稱為“山嘯”。據說明朝黃龍寺和尚徹空長老種下兩棵柳杉不久,廬山發“山嘯”啦,整個廬山是“飛沙走石、雷電交加、昏天暗地、日月無光、大雨傾盆、搖搖欲墜”,但是因為三棵樹這地方是山凹,反而是風平浪靜,因此,徹空和尚認為是這三棵樹有鎮山之能,特休書一封告訴皇帝,又因為這上面黃龍寺是萬曆母親慈聖皇太后所修,所以萬曆皇帝特別重視,因此這位神宗皇帝降旨一道說“樹能鎮山,是大明朝洪福齊天,實乃寶樹,是太后洪福齊天,今後三棵樹要加以保護,不得毀壞,凡大明官員,路過三棵樹要“文官下矯,武官下馬”,所以這三棵樹和廬山樹都被保護起來啦,這三棵樹呀才能這樣枝繁葉茂,直到現在都長得這麼吸引人。

民國初年,愛國人士陳三立遊玩三棵樹曾題詩一首說: 山山鑿徑帶痕圍,躡步青雲接隼飛; 磬吐草根成薄碎,影生木未斂餘輝; 誰移赤水三棵樹,只伴殘僧百衲衣; 直幹瑰枝保今古,斧斤所赦與欷噓。 好啦,三寶樹介紹到此,我們大家休息一下,等一會再給大家介紹廬山的其他名景。

今天我們要參觀的是有廬山“的瀑布群”“神祕的大峽谷”之稱的剪刀峽景區。它坐落在廬山北部的深山之中,距離九江市區11公里,行車時間大概在30分鐘左右,請大家放鬆身體,隨著汽車緩慢的顛簸,給大家做免費的按摩。在大家享受的過程中,我給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剪刀峽的情況。

廬山縹緲的是雲霧,悠久的是人文,莫測的是政治,而壯觀的就是瀑布了。在剪刀峽中就有廬山的瀑布群。剪刀峽,除了站在廬山牯嶺往下看山巒象被剪刀剪開而得名之外,更是因為在剪刀峽內,有一條瀑布像一把流動的巨型剪刀。其實在剪刀峽長約3500米、寬約250米的山谷中,大大小小的瀑布加起來有近百個。加上地形複雜,雨水充沛,使得每條瀑布的姿態各不相同,除了剛才說的剪刀峽雙瀑之外,還有上下三疊,潭深水急的烏龍潭瀑布;寒玉森森,洩水如簾的水簾泉瀑布;輕舞飛揚,飄灑婀娜的龍鬚泉瀑布;石如太師椅,色如白龍身的龍椅石瀑布;扭扭捏捏,害羞躲藏的隱瀑……千姿百態,變幻莫測。除了千奇百怪的瀑布群之外,更為奇特的是舉目成趣的嶙峋怪石,牯牛石,神龜石,天寶石,臥雲石,雞冠石,羅漢石,九龍石,飛龍石,石蛙……這些巨石有的在澗旁靜坐,有的掩映在密林之中,有的在山頂眺望,或立、或臥、或懶洋洋、或欲騰空而去,不一而足,形神兼備,活靈活現,不得不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走進剪刀峽,你會發覺天突然的暗了,就算是在正午,你也很難讓陽光直射在身上,彷彿你走進了原始森林,這就是剪刀峽的另一個特點----幽。走進剪刀峽,舉目四望,除了綠色還是綠色,除了樹木還是樹木。這裡的森林覆蓋率達到了95%以上,是廬山景區之冠,“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花影不離身左右,鳥聲只在耳東西”這並不是古人所獨有的享受和意境,你在剪刀峽也能親身體會到。廬山櫻花林,杜鵑谷,野葡萄園,紫藤,香果,等等等等,多達近3000種的植物會讓你目不暇接,藤纏樹,樹纏藤,藤藤相纏,樹樹相連。讓人叫絕的,是在桂花潭邊的一株桂花樹,樹圍56釐米,別看它不高,可是卻有著千年的歷史。他之所以千年還長得不粗壯,那是因為它生長在石頭上。儘管他先天條件不好,可是在這峽谷中充沛的雨水,溼潤的氣候,竟然也生長得有聲有色了,因其枝幹婆娑如鳳凰展翅,又被譽為鳳凰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特地為他寫下一首詩《廬山桂》:偃蹇月中桂,結根青倚天。天風饒月起,吹子下人間。飄零委何處,乃落匡廬山。生為石上桂,葉如剪碧鮮。枝幹日長大,根基日牢堅。不歸天上月,空老山中年。廬山去咸陽,道里三四千。無人為移植,得如上林園。不及紅花樹,常栽溫室前。

大家也許都知道,廬山自古宗教繁盛,特別是佛道儒三教,在廬山紮根深,歷史也久遠。作為谷深景幽,飛瀑流泉的剪刀峽,自然也就成為方外人士的絕佳的修行之處,淨土宗的始祖----慧遠大師和他的十八高賢曾在剪刀峽講經參佛,潯陽三隱之一的劉程之曾在此隱居修身,陶淵明沒有在沙河隱居前,也在此和劉程之,慧遠作伴,他們去世之後。陶淵明才鬱鬱寡歡的遷到沙河縣。道家五祖之一的白玉蟾,也曾經因道行不深來此修煉,終悟道成仙。匡俗就是在此修煉,成仙而去,留有廬存。廬山就因此得名。佛道儒三教在此相處和諧融洽,大家各自修煉又互相融會,形成了中國宗教歷史上少有的大融合。在剪刀峽的密林深處,有一處近百畝的寺廟道關遺址。從前宗教的興盛由此可見一斑。只是不知道從何時開始,這個號稱道教第三十六福地的地方竟然沒落了,廟觀頹敗,人跡全無,只剩下今日的殘垣斷壁,雜草叢生,滿目淒涼,讓人不由得唏噓感嘆。為什麼會這樣呢?那些修行的高僧道長呢?那些飽學的儒士呢?真的意境肉身飛昇了嗎?這個至今還沒有解開的謎團,為剪刀峽迷上了一層生米的面紗,這就是為什麼說,剪刀峽是廬山神祕的大峽谷了。

介紹了剪刀峽的奇,剪刀峽的幽,剪刀峽的綠,剪刀峽的神祕,再剪刀峽應該注意的是什麼呢?1、 禁止吸菸。這是首要的。 2、其次要注意安全,很多石頭上由於溼潤的氣候,長滿了青苔,很薄的一層,有的地方肉眼很難看得出來,所以大家可能看到溪流縱橫,瀑布飛下感到很興奮,但是千萬要記住。安全才能開心。 3、由於這裡還處於比較原始的狀態,會給我們的一些活動造成不便,吃住不是很方便,但是就算這樣,坐在山中吃上一些山野之味,也是別有一番情趣的。 4、這麼青的山,這麼綠的水,這麼美的景,你忍心看到他們被垃圾淹沒嗎?

所以,建議大家把垃圾裝在塑料袋裡,不要隨地扔果皮紙屑,更不要隨意攀折那些自幼生長的野花,讓他們自由的生長吧。 各位朋友,還有幾分鐘就到了剪刀峽景區了,進景區之前,我們還會看到千年古塔----西林塔和淨土宗的祖庭----東林寺。到時候我在一一地為大家介紹,大家可以開始準備了,換上登山鞋,去掉不必要的裝備,貴重物品隨身攜帶,其他地放在車上,然後讓我們輕裝上路。探尋剪刀峽的神祕吧。

關於江西的導遊詞 篇16

李坑,是一個以李姓為主聚族而居的古村落,北宋大中祥符三年,也就是公元1020xx年,唐末皇帝唐宣宗的後裔孫李洞,自祁門浮溪新田遷居到此建村,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了。李坑村山環水繞、景色秀 麗、人傑地靈。自宋至清數百年間,先後走出了十八位進士和一個武狀元,出任七品以上文武官員的達三十二人,並有十七位飽讀經書、能文善詩的學士留下傳世著作二十九部,一大批徽商富賈卓有成就,堪輿大師、名醫名士更是享譽鄉里、遠近聞名。到清朝末年,李坑村發展達到鼎盛時期,村裡有總祠一座、支祠十二座、九百十七戶人家,人口達五千多人,被譽為"婺東第一村"。今天的李坑村仍是一個有著二百六十多戶,一千多人口的行政自然村。

[至中書橋]現在我們來到了村中一座最古老的宋代廊橋一"中書橋"上,這座古橋建於北宋末年,橋長4米,寬2, 5米,高3米。橋面青石板鋪就,為一 座單孔磚拱橋,這座古老的橋為何取名"中書橋"呢?據《李坑宗譜》記載,宋大觀三年(公元1120xx年),李氏十一世祖李侃考中迸士後,官至中書舍人,在京城為官多年後,"逐欲上疏歸養,適聞父喪奔歸,繼遭內艱,志隱不出"。是說李侃想回家養老,正好又遇到父親死了,便回家奔喪,之後就隱居在家不回朝廷了.回鄉後,見這裡行人挑擔來往於破舊不堪的木橋,有搖搖欲墜之感,便決定捐資修建了這座橋,橋落成後,村人為感激他的恩德,便以李侃的官職稱之為"中書橋"。八百多年過去了,雖飽經風雨有些破敗,卻依然屹立在村外的小溪上,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蹟。因此,也成為李坑唯一的一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不遠處的那道石壩,村裡人叫它楊柳碣,傳說建造年代比"中書橋"更遠。

牌坊,是中國古代特有的一種建築形式。牌坊文化源遠流長。一般牌坊有二類、一類是旌表類,還有一類是標誌類,那麼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三間四柱三樓的牌樓,就是李坑村的標誌性建築,額坊上題有"李坑"二字。也許有些朋友會問,村名為什麼叫"李坑"?其實李洞來此定居後,當時取名"理田",道理的"理",田地的"田"。據村裡老人說,他們的遠祖在堯帝時,擔任大理(執掌刑法的官)因公平正直深得堯帝信任,後歷經五朝,世代擔任大理之職,故以大理官職命族,由贏姓改為理姓,後到商紂王時,理氏裔孫理徵,因直言紂王的殘暴無道而被處死,他兒子利貞與一名叫契和氏的女子僥倖逃脫。逃難中,靠吃"木子之果"(即李子)得以活命,為不忘李子救命之恩,利貞遂改理姓為今天的"木子" 李,李洞取村名為"理田",意在不忘祖姓,永思祖德。到了元朝末年聚族而居的李姓人家,沿村中小溪兩岸居住,由於當地人習慣把小溪叫"坑",故而人們把理田俗稱為"李坑",從那時起"理田"村名漸漸被淡忘,代之的是"李坑"的叫法,清末民初,村裡還留傳著這樣一種說法, 叫"李坑五百年"。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座八角樓閣,就是李坑的文昌閣,文昌閣屬於風水建築。過去,在古徽州的每一個村子水口處,人們為了給村裡培植"文運",以求村人科舉高中,出官人仕,往往建起諸如文筆、文峰塔、文昌閣之類的風水建築。這座文昌閣裡面供奉的是文昌帝君,在中國道教文化中,他是各路神仙中主管文運的。

現在我們來到了李坑的內水口,也就是李坑村口。村口,是村莊的象徵,過去每當村裡有人出門遠行,家人總是戀戀不捨地送至村口,千叮萬囑,依依惜別。出外多年的遊子返鄉回家,只要見到村口 ,便會激動不已,格外親切。在村口種植樟樹,是徽州人的習慣,茂密的村口水口林,能保佑村民、美化村莊。因此村民們從種植樟樹、愛樟樹、敬樟樹到神化樟樹,把樟樹當作神來供奉。大家看樟樹底下搭建的這莊神龕,就是村裡人用來祭拜樟樹老爺的"樟神廟",村裡如果有小孩鬧病難養,家裡人就會用紅紙寫小孩的生辰八字貼在樟樹上,說是將小孩過寄給樟樹老爺,可治病消災保平安。到今天,村民們依然還是這樣做的,由於對樟樹的過份崇拜和信奉,民間衍生出一句這樣的順口溜叫"樟樹底下走一走能活九十九,樟樹底下摸一摸能活一百多",各位遊客朋友,不妨大家也來試試。

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眼前的這條小溪是由東向西流的,古徽州有句老話叫"東水西流,吃穿不愁"。當年李氏先祖選擇在這裡築屋建村,是不是也相信了這句風水術語,把對生活的美好願望,寄託在村址的選擇和佈局上呢?大家看!這些古老的徽派民居是不是很獨特?說到徽派民居,我想給大家作個簡要介紹,徽州民居建築形成於明朝中葉,由在蘇浙一帶經營鹽業的徽商吸取杭州、揚州一帶的建築形式加之徽州本地的"古風"溶合而來,其主要特點是,外部特徵:粉牆黛瓦馬頭牆;內部特徵:三間五架加天井;精華部分是"三絕"(磚雕、木雕、石雕)。你們看!風火牆兩頭的裝飾部分各不相同,一頭是"印鬥",俗稱"文頭",一頭翹首直刺蒼穹,形似雀尾,"叫鴟尾"(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鳥),俗稱"武頭"。一文一武,文武兼備,這裡給各位介紹一下徽派建築的一個小常識,就是徽派民居的大門都是開在"武頭"方向的,因為人們相信,武能鎮妖避邪,保一家平安吉祥;而"文頭"其後,指望文振家聲。也許有些朋友要問,為什麼在婺源的每個村莊,都能見到不少這樣建築氣派、雕刻精美、風格獨特的明清古建築呢?說到這一點,就不能不談到明清時期,雄居東南、稱霸中國商業舞臺三百年之久、十大商邦之首的徽商了.李坑是著名的徽商故里,歷史上曾湧現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商業俊才,他們"商賈四方",以自己的勤勞和才智,為李坑續寫了最輝煌的一頁。下面請隨我一道,去參觀一下清乾隆嘉慶年間木商李瑞材的故居。

這座臨水而建的徽式建築, 就是徽商李瑞才故居。首先我們看到的是一座典型的徽式垂花門樓,小八字院門朝西而開,按當地風俗,門是不能朝西開的,因為西有"百虎煞星",不吉利!不要緊,主人想出了一個補風水的極佳辦法,在八字門的頂端分別畫了兩件鎮宅之寶,一件是呂洞賓的除妖寶劍;一件是太上老君的驅邪"拂塵",有了這兩件神仙寶物也算是平安無忌了。

請看這座正門石庫門枋,最上方是磚瓦構築的拔簷式的門罩,門罩兩邊的飛簷翹角,顯得是那樣的威武昂揚;門罩下是以雕刻精美的磚雕形式裝飾的"並"字枋,下枋上精雕細刻了一組人物戲文圖,圖中人物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兩邊垂花柱及上枋,均雕飾梅花萬字組合圖案,垂花柱頭,是兩朵象徵吉祥、和平的"荷花托"。這樣的構思,即增加了門前的裝飾效果,又將主人的"祈禱祝福"願望溶合在建築裝飾之中,門枋不僅僅是起裝飾作用的,更主要的是與內門廳一道,在雨天供主人進出大門時避雨之用。

走進屋內,首先我們看的是這滿屋子的各種木雕,有的雕著花、草、蟲、鳥;有的雕著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和舞臺戲文,還有的雕著包涵著"祈禱祝福"內容的各種裝飾性圖案和花紋。你們看!冬瓜樑上、雀替、天花,還有這廂門、槅扇門、槅扇窗、護淨.....件件木雕作品,工藝精湛,精美無比.我們再來看看這塊當今人稱作為窗簾的"護淨","護淨"是徽派建築所獨有的護窗木構件,也是徽派木雕藝術表現的重點。因此"護淨"木雕最能反映徽派木雕藝術的水平。你們看,雖然這幅作品由於歷史的原因破損嚴重,

但從殘缺的部分看,仍能

看出它雕刻的精湛。請大

家仔細看,這處微小的槅窗

是用鏤空的方式雕刻的,並且

與廂房相通,主人為什麼要把

它鏤通呢?難道不怕"隱私"外洩嗎?

這正是主人的聰明之處,借用"護

淨"雕刻,巧妙地把窺口與雕刻景

物自然地結合在一起,利用徽派建築

"明堂暗室"的光線差異(外明內暗)使外

看內困難,內看外則—目瞭然,就象

今天我們所使用的"貓眼"一樣。大家說

古人的智商是不是很高?

中堂上懸掛的這塊堂匾,取名"丁餘堂",可能有些遊客朋友還不知道這其中的意思,"丁"就是"人 丁"或"家人"的意思,"餘"就是"餘慶"指吉祥平安的意思,連在一起指家中人丁吉祥平安,也可以解釋成人丁興旺的意思。

[右側客廳前]這座設計古樸的門枋,是李瑞材家的客廳門枋,除了有極強的裝飾作用外,主人還刻意在其中隱含了一個字,大家猜猜看是什麼字?對!是一個"商"字,把"商"字寫在門口並不是向客人表明自己是商家身份,其中有更深層的用意。從這走出去,走出"商"字門,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出門經商"的意思,這座正對著院門外的門枋,時時提醒著主人,不要貪戀家鄉的安逸生活,應當走出家門,走出大山,行商他鄉。這才是主要的真正用意。參觀完徽商李瑞材故居,下面請隨我一起去下一個景點參觀。

大家看對面這座徽式小花樓是不是很漂亮?雖然已經破舊不堪,但我們仍還可以看到它精心設計、裝飾華麗、美觀氣派的樣子。你們看,美人靠挑出牆外,高懸於街路上;垂花木雕,十分的精美,垂花柱下吊著兩個精工細刻的花籃,整個花樓給人一種雍容華貴、高雅氣派的感覺。這座舊式花樓在我們當地叫"小姐樓",過去有錢人家的小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整日待守閨中,常依此觀景閒聊。據說當年主人還在這樓上結綵招婿,拋過繡球呢!小姐拋繡球的故事,在小說和戲劇情節中常有記載,因為有些待字閨中的小姐,或者求婚者多,且又多有權貴,如何選擇左右為難,或者因小姐的擇婚主張與父母意見不合,愛女也

許早有意中人,於是便

出現了拋繡球選女婿這

種戲劇性的做法。小姐

的繡球拋給誰,,一般

是有目標的,也就是小

姐一般已經選定了一個

意中人,而不是隨隨便

便亂拋的

這麼精美氣派的"小姐樓"當年究竟是誰

家的呢?告訴各位!這是清咸豐年間徽

州五品奉直大夫李文進的官宅--大夫第。

與其它徽式建築相比,這幢官宅無論在

規模上,還是內部結構方面都有些不同,

體現出官家的風格。從外形上看,與其

它民居風格無兩樣,但從規模看就顯得

特別巨集大。你們看!這座石庫門枋屬於

典型的徽派建築風格,可單從門枋的裝

飾效果和規模看,就體現出官家的大氣。

還有這門前的三步臺階,按照明清時期

營造法規制,只有官家才允許在門前造

三步臺階,體現自己的身份。

這座“大夫第”建於清朝咸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李文進的大夫官銜並不是通過科舉考試取得的,他本是個在廣東經營茶葉的富商。太平軍起事後,清朝政府的正規軍根本沒有作戰能力,完全靠曾國藩的湘軍,國庫又沒有大量的錢財做軍餉,當時的徽州同知鼓勵商人捐錢作軍餉,捐得多就封官,李文進的官銜就是那時侯捐來的。

大家來看看這幅淺浮雕石刻圖,

圖的中心部位是一幅中國傳統

文化"獅子滾繡球"的圖案。最

上方是一筐書,書通過飄帶,

串著銅錢,連著四季如意結,

再連著一片黃金葉,這是什麼

意思呢?在中國古代建築文化

中,大家常常會看到一對獅子

的造型,其中有一隻雄獅腳踩

繡球,名為"獅子滾繡球"。其

實,在中國的獅文化中,這隻繡

球,不是簡單的一隻球,而是被

稱作"寰宇",代表著封建社會以男

權為主的權利和地位。最上方的書,

則告訴人們"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

高", 只有讀好書才能做官發財,因

此暗示"書中自有黃金屋"的道理。有

了這些,不就能夠四季如意了嗎?整幅

圖案表現一個主題,那就是"學而優

則仕"。現在我們進去參觀!

大夫第門口有兩道門,第二道門是幹什麼用的?請大家猜猜看!這第二道門稱"禮儀門",當地人叫它"中堂門",這是封建禮學思想和等級觀念反映在建築領域上的一種文化現象。這扇門平時不開的,只有當家中貴客臨門,身份地位高的或族中輩份極高的長輩登門以及家中辦紅白喜事時才打開,平常按規矩男左女右,出人耳門。今天你們都是遠來的貴客,不妨也來試試,找找被"抬舉"的感覺。古代小姐們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其中的二門只的就是這個門

老屋為四進兩天井結構,分前後堂,前堂即為"官廳",三開間:中天井、中堂對兩廂;右則是客館;二樓廊道圍著"天井"轉,因此叫"跑馬樓",後堂為起居室,是主人居住的地方。

從這裡可以看到天空的部分叫"天井",它是徽派建築的重要建築形式。據說,這種建築形式是由中原的四合院演變而來。"天井"在民居建築中起到採光、通風的作用,使人的生活環境緊貼自然環境,達到 "天人合一"的有機結合。'"天井"還是一個接水口,我們當地人把天上落下的雨水視為財水,既然落在自家屋上,就要做到"肥水不流外人 田",因此要讓它"四水歸堂"先到自家。當然落下的財水最終

還是要流出去的,這棟房屋地下建有完整的排水系統。你們

看!這塊石板上的銅錢花"水漏"就是用來排水的,這裡有一

個石板圓洞,大家猜猜看,知道這是幹什麼用的呢?這是放養

烏龜的,讓烏龜在下水道中爬行,以疏通下水道的。

現在大家抬起頭來往上看,環視四周,這"天井"周圍的墊木花板上,滿是精美的木雕作品,中間表現的是琴棋書畫;兩邊是八仙手中的寶物,叫"暗八仙";兩側中間雕刻的是各式博古圖案,尤其是那桌下碩大的老鼠,在夜深人靜的弈棋人腳下覓食,顯得特別引人注目。"肥鼠" 在很多地方被視為"財神",家中的老鼠都如此肥大,可想家中一定是富有的了.

各位遊客,房屋右側的這間跨院當地稱做“小姐繡樓”。看,樓上這座向河街挑出許多的亭閣式建築,小巧玲瓏、古樸典雅,原本用於觀景,但傳說也是小姐拋繡球的地方。那裡面有一扇古代百葉窗,向上翻可以採光,向下翻小姐可以窺視樓底的過往人群。

李文進的父親李登瀛是一位徽商。早年在廣東經營茶葉生意,父子倆知書達理,才學都很不錯,在生意上也春風得意,經營有方因此發了大財。因此為李文進捐了個州同知,《徽州州同知》,五品奉直大夫的官銜,於是父子倆就決定在祖屋旁建一座"官宅",以顯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生意場上的得意,官場仕途的如意,使父子倆按奈不住心中的喜悅。當大夫第建成後,這份喜悅讓他們感到蓬壁生輝,滿堂春意濃濃,於是就在這中堂上掛起了一塊堂匾,叫"春藹堂",李登瀛不僅會做生意,還是一個出了名的孝子,而李文進則樂善好施、廣交朋友,朋友中不乏達官顯貴,這是當年婺源縣令、雲南石屏人丁蔭鑾送給李登瀛的一幅對子,"及時小雨敷桐葉,借得春蔭護海棠",.李文進捐官後李登瀛祖父、父親都被誥封奉直大夫、儒林郎。儘管這些顯貴達官們不斷地褒評、吹噓,李文進還是因為兩個兒子吸食鴉片,加之一場親戚的官司落魄下來。"其情晚境艱窘,耄耋之年,無疾而終"。最後,兩個兒子將這幢大夫第以八百兩規銀賣給了大茶商、婺源茶葉公會會長、李坑人李鏡明。大夫第的參觀到此結束, 下面我們繼續往前參觀。

這座四角重簷式古亭,叫"申明亭"。在婺源鄉村,跨路而建的路亭到現在還比較常見,但以“申明”為名的街亭就不多了,明朝洪武5年,朱元璋向天下發布詔告,全國各地建立旌善亭和申明亭,這是婺源儲存下來的唯一一座。過去,李坑村民每月七年級和十五,晚飯過後都會自動聚集在申明亭這裡,批評和懲罰違反村規民約者。有資料記述,"凡民作奸犯科者,書其罪,揭於亭中,以寓懲罰之意"。不知大家發現沒有,"申明" 的"明"字,不是"日"字旁,耐是"目"字旁,是不是有人把"明"字寫錯了呢?不!這是刻意這樣寫的,它告誡村民,要睜大眼睛,看清醜惡,判明是非,這樣才能逞惡揚善,族睦民和。如果七年級未來得及批判的,十五還是會把犯錯的人拎出來進行批判和懲罰.所以叫做"躲得過七年級躲不過十五".

"申明亭"不僅是一座街亭,還可供搭臺唱戲,看戲是徽州人的傳統喜好。如果搭臺看戲,路就被堵住了,為了方便行走,亭外開出一條青石板路。過去每逄大年正月七年級至初六,就有人守候在此,禁止村中女人從亭中走過。這期間要進行舞獅,一直舞到大年初六,方才允許女人從亭子通過。

這座建在村中心的石拱橋叫"通濟橋",就是"相通共濟"的意思。也有的人說是村裡的三兄弟永通公、滿通公和相通公共同捐資建了這座橋,故而叫"通濟橋"。這座橋建於明朝正德年間,後來永通公的後代於乾隆庚寅年〔1771年)又重修了這座橋,算起來這座橋最後一次重修,距今也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了。橋跨約5米,拱高約4米多,看上去古老而堅固,與身邊的申明亭和周圍的建築相映襯,就像一幅古老的水鄉村景圖。因此,這裡也就成了電視劇《孫成打酒》、《青花》和《夢迴青河》的外景拍攝地。橋的東面是兩溪匯合處,一條自東而來,一條自南而來。兩條小溪就像兩條舞動的小龍煞是可愛,村裡人稱這是"雙龍戲珠"。那麼這顆珠在哪兒呢?通濟橋橋拱是這顆珠的一半,還有一半在哪呢?對!在溪水中,倒映在水中的那座橋拱就是那另一半。還有一種說法這珠就是天上的月亮!

這兩條龍的龍頭就是這兩座石碣,大家仔細看,一條龍有角,一條龍無角,這是怎麼回事?在中國的龍文化中,有角龍稱"威龍"(也有人稱之為公龍);無角龍稱"螭龍"(也有人稱之為母龍),無角龍是平安吉祥的象徵。因此古徽州人常把無角龍作為禱福的"草龍"圖。裝飾在家中的許多地方,為的是祈求平安吉祥。

下面我們要參觀的景點是南宋武狀元李知誠的故居。在古徽州歷史上一共出了 28個狀元,其中有24個文狀元,4個 武狀元,李知誠是徽州歷史上第一個武狀元,也是我們婺源歷史上唯一的"狀元"。李知誠生於南宋紹興已末年(公元1134年),為李坑李氏十四世孫,其祖上世代顯貴,父親李著在岳飛征討李誠途經婺源時,奉袓父李侃之命送牛酒糧餉相助。後經岳飛奏明朝廷,詔授堂賓,差統兩浙轉運使。岳飛遇害後,他憤而辭職歸家。

李知誠自小苦讀不倦,後因鄉里鬧虎患,就兼學武藝。時值金兵南侵,國家內憂外患,民不聊生,為保國安民,經鄉友指戰火表學十八般武藝。鄉試中武舉人,乾道二年(公元1160年)他進京應試武進士,會試中武進士,後經孝宗皇帝親試,擢為第一甲第一名,授忠翊郎,後改五經郎。丙申年推轉軍撫司事,在歷史上李知誠是一位武官文用的狀元。孝宗帝命他代表朝廷向地方宣揚朝廷旨意安撫百姓、巡察官吏、採訪民間利弊、伸民冤屈,以及措置營田等事務。

身懷絕藝的李知誠一心想效法岳飛抗金保國,然而軟弱無能的南宋朝廷卻一意與金議和,報國無門的李知誠只好怏怏辭官歸裡。李知誠回鄉後,在家開館授徒,以終天年。宋嘉泰壬戌五月廿四日卒於李坑,享年63歲。

這盞古式竹編的蠟燭燈叫"銅錘燈"。這種銅錘燈傳說

是李知誠自京城歸裡時(萬歲爺送的),李知誠把它

帶回了李坑。銅錘是一種古老的兵器。在隋末唐初時

,李氏先袓就用這種兵器拼殺疆場,所向披靡成為中國

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武將。也許是這個原因,萬歲爺贈

與李知誠銅錘燈,就是希望他像先祖一樣,苦練武藝,

把武術發揚光大。所以李知誠回鄉後,在家開館授徒

,而銅錘燈巡遊活動也成為李坑歷史上一項重要的民

間娛樂活動。每年的正月十三至十八日,我們李坑都

要舉行馱燈巡遊活動,由108盞燈沿村街巡遊,敲鑼

打鼓、放鞭炮,場面好不熱鬧。這項活動只限於李坑

,而這種銅錘燈也只有李坑才有。我們李坑人說,這

是我們的驕傲!

這座老屋,村裡人都叫它"魚塘屋",當年是一所書齋,明朝末期建造。你們看堂前地面是用方磚鋪就的,這叫"金磚鋪地"。柱礎是木礎的,這在明代建築中是一種普遍現象,門和窗沒有雕飾,顯得很樸素。這是明代典型的桶窗門窗風格,窗外就是相傳李知誠的後花園。下面我們一起去後花園參觀一下。院子裡的這棵紫薇樹,相傳為武狀元親手所植,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了。如今這棵只剩下半邊的紫薇樹,依然枝繁葉茂,每年夏季都綻放出紫色的花朵。滿樹的花朵,煞是好看,花期長達百日,紫薇樹還有一個特性,就是隻要人用手輕輕在樹杆上搔一下,枝頭就會微微顫抖, 所以又被稱為“癢癢樹”。

關於江西的導遊詞 篇17

永新縣地處贛西邊陲,位於井岡山下,古稱吳頭楚尾。東臨泰和,西接湘境,南通井岡,北走廬陵。於東漢建安九年(公元220xx年)建縣,距今1820xx年。縣名源自《禮記·大學》中的一句話:“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全縣總面積2195平方公里,轄25個鄉鎮場,人口50.7萬。禾水河宛如一條玉帶橫貫全境,秋山為境內最高峰,海拔1391.3米。這裡,自古物阜民淳,名人薈萃。自唐興鄉貢制舉至清代,有史記載者,進士197人,舉人603人。入仕後,身居相位者2人、尚書者2人。中國第一位女音樂家唐代許和子、北宋名相劉沆、明代布衣哲學家顏鈞、明末清初文學家賀貽孫等名人皆出自這裡。永新人自古重名節,敢犧牲,忠義三千、八磚千古等故事蕩氣迴腸,傳頌至今。

作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湘贛革命根據地的中心,永新留下了毛澤東、朱德、任弼時、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光輝足跡,孕育了毛澤東患難妻子賀子珍三兄妹,走出了王恩茂、張國華、王道邦、曠伏兆等41位共和國開國將軍,鑄造了“三灣改編”與“龍源口大捷”的不朽功績。在井岡山革命鬥爭時期,毛澤東曾這樣評價永新:“我看永新一縣,比看一國還重要”,“用大力經營永新”。一代文豪郭沫若參觀永新時,感慨揮毫賦詩:“長征逾萬參加者,烈士八千磊落才。”

青山不墨千秋畫,綠水無言萬古詩。永新森林覆蓋率近70%,為中國綠色名縣,分佈著三灣國家森林公園、碧波崖、南華山、黃竹嶺、紅楓湖、高士山、阿育塔、觀音閣、武功壇、南塔等名山勝水、名勝古蹟。旖旎的自然風光讓解縉、歐陽修、徐霞客、顏真卿、黃庭堅、文天祥、楊萬里等文人墨客留連忘返,並留下“宛宛禾川綠繞城”、“義山禾山在處在”等壯美詩文。

永新文風鼎盛,為全國書法之鄉,民國時期,永新書法家劉鬱文有江西三支半筆之一的美譽。新中國成立後,全國書協會員尹承志的書法枯潤相宜,疏密有致,名重一時。更有國畫大師劉勃舒,以擅長畫馬名揚海內外。現全縣有全國書協會員2名,江西省書協會員29名,為全國前茅。20xx年12月16日至27日,我縣的書法家與中國扶貧開發協會代表一行11人,攜帶60幅書法作品,圖片30幅,在日本東京舉辦了“中國書法之鄉——永新國際書法交流展”,取得巨大反響。我縣擁有盾牌舞、永新小鼓、紅軍斗笠、和子四珍等一批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xx年開始,我縣排演了大型情景歌舞劇《永新風骨》,以舞臺藝術形式全面展現永新人民“忠、勇、信、義”的傲然風骨,在市、縣演出13場,觀眾達3萬人次,得到了廣泛好評。

新的時代,永新群策群力打造湘贛邊界中心城市,構建“經濟核心區”。正是:永新百舸爭流,永珍更新;永新快馬揚鞭,奮勇前行。永新,永遠新!

關於江西的導遊詞 篇18

各位遊客: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石門澗參觀遊覽。在此我就把石門澗的有關情況向大家做個介紹。

有句話說得好“石門澗是廬山的一塊瑰寶。它既有泰山之雄、黃山之奇,又有青城之幽、華山之險。不到石門澗,難識廬山面”。石門澗位於廬山西麓,所以按其區位素稱:廬山西大門。據《後漢書?地理志》載:“廬山西南有雙闕,壁立千餘仞,有瀑布焉。”石門澗因有天池山、鐵船峰對峙如門,內有瀑布高懸垂落形成壯麗多姿長澗而得名。面積5000餘畝。自古石門澗就有“匡廬絕勝”、“山水決勝”、“石門冠天下、澗景醉遊人”的美譽。其實在遠古時期,大約九億年前,廬山及周圍地區尚是一片汪洋大海,後經多次地殼活動,廬山才從海底慢慢上升起來,所以地貌景觀奇特,地質內涵豐富多彩。它屬典型的冰川地貌,距今約120萬到24萬年前才形成這種“褶皺”型和“地壘式斷塊山”。而正是由於第四紀冰川鬼斧神工似的把石門澗雕刻成一件藝術珍品。黃龍冰斗,窄口下懸崖,挾帶著的冰體,沿谷地面流,從而產生石門澗、U形谷、冰門檻。石門澗上連天池、九奇、大林、上霄諸峰。並且廬山將軍河的水、九奇峰的水、上霄峰的水、大林峰的水、含鄱口的水、烏龍潭的水......最後都彙集於石門澗,所以說是石門澗的水資源很豐富,導致“處處掛飛泉”的景緻。是廬山西部一條最長、最寬、氣勢的溪澗。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為了解決廬山用電,國家在神龍宮上邊築起40多米高的大壩蓄水發電,瀑布優勢相對減弱。但由於水源廣,加之廬山全年陰雨天佔55%,年均降水量為:1833.5毫米,年份降水量高達3362.6毫米,特別是3―9月降水量一般月均在150毫米左右,因此石門瀑布水,終年不涸,非常可觀。而這種特定的環境氣候也促使了生活在這裡的“三石”的生長。說起這“三石”,大夥兒可能就要問了到底是什麼?用句很通俗的話來說就是:三石成一桌菜,是廬山的特產。分別是石雞、石魚、石耳。石雞叫雞不是雞,它生長在廬山山澗裡與蛇同一個洞穴,形體很像青蛙,叫聲很像雞,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石門澗的生態環境也非常優越,植被覆蓋率達85%以上。廬山區域內的植物種類中,有60%以上在石門澗分佈。

廬山的山花杜鵑花在入春後個個都爭奇鬥豔。早在1620xx年前,石門澗就遊蹤不絕。東晉隆安4年,名僧會員率釋、道、儒18高賢常遊於此,遊覽風光,輪道吟詩,寫下了《遊石門詩並序》,成為千古絕唱。為我國山水遊記之作開了先河。位團友: 歷經艱苦磨難,穿過一片柳山樹林,爬上300多步臺階,現在我們大家已是氣喘噓噓,滿面汗水了。

請大家抬頭觀看,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座千年古剎和三棵千年古樹――這就是我們今天見到的又一景點,周恩來總理照相的地方――三寶樹。請大家在旁邊的臺階上坐下休息,聽我給大家介紹一下。 所謂三寶樹,即兩棵柳杉和一棵銀杏,請看這塊石頭上鑲著“晉僧曇冼手植波羅寶樹”這麼一看大家會說原來這三棵樹是晉朝的一個和尚所種,那就有一千五百年啦,這種說法可對可不對,為什麼呢?大家看,這兩棵叫柳杉樹,在廬山有很多品種的杉樹,有水杉、河杉、紅杉、鐵杉、和柳杉,又因為這種樹它枝葉長得像垂柳一樣,往下沉,人們稱它為柳杉。那邊一棵叫銀杏,又名白果,因為祖輩種樹,孫子才能吃到果子,所以又名公孫樹,它是活化石,十分珍貴。

根據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地質學家李四光,來廬山考查證明:廬山經歷過第四紀冰川,也就是說,大約在400萬年前,我們這塊地方長著茂密的原始森林,棲息著許許多多的動物、植物,但是因為第四紀冰川到來時,氣溫急驟下降,最後降到零下幾十度,地球上有很多地方就這樣被冰包圍著,包圍多少年呢?有40萬年,在這40萬年的漫長歲月中,很多植物都絕種了,但唯有這種銀杏樹不知道通過什麼方法活了下來,而更為可貴的是很多植物都是雌雄同體的,但銀杏樹都是“公母”分開的,卻又不能分的太開,據說分到一定的距離,花不能授粉,“公母”樹都會死掉,這樹是晉朝時的。

廬山有一廟叫“大林寺”,廟裡主持叫曇詵,所種原有三棵,兩母一公,有一棵母樹種下不久就被蟲吃掉了,公樹痛不欲生也想死,但死到一半,抬頭一看,還有一棵母樹,公樹想,我要一死,這棵母樹也會死,為了這棵母樹,我也要活著,所以人們又叫它愛情樹。請看那一棵是公樹,但又不是三寶樹之列了,後來到了明朝,萬曆年間,此處修了一座“黃龍寺”,廟裡面的長老叫“徹空”,又重新補種了兩棵柳杉,又因為這一型別樹,佛教統稱為婆羅寶樹,大致寺廟裡、廟前或廟後都要種上一到兩棵的,所以現在下面柳杉樹高41米,直徑1.9米,樹齡620xx年;這一棵柳杉高41米,直徑2.2米,樹齡620xx年;這棵銀杏高30米,直徑1.5米,樹齡1520xx年。

那麼樹就是樹,為什麼稱為寶樹呢?有人說樹到百年為寶,這是錯誤的,因為今古賢文上面說得好,山中易找千年樹,世上難逢百歲人。

而這種樹有很多說法,比如明萬曆年間,神宗天子駕遊此處發現這棵銀杏木質很好,就命令100個工匠限期三天,將此樹砍下做一大桌子,誰知這100個工匠就來砍,這一下可了不得啦,為什麼呢?因為你這邊砍,它那邊長,你砍多少,它就長多少,這一砍就砍了三天,限期將到,樹砍不倒,這100個工人慌啦,一齊跑到樹下哭著說樹啊,你就讓我們砍了吧,如果我們不把你砍下作成桌子,我們全家將會被殺啊,求你呀,誰知此時樹上發出一種聲音,好象在說“孩兒們,我很同情你們,但是你們要砍我,也只能從上面砍,讓我一層層往下落,如果你們從下面砍,我將無論朝哪邊倒下,都會壓死我的子孫的呀,你看我四周長著多少樹,它們都是我的子孫啊,工人一聽樹能說話,一齊大吃一驚,趕緊把這事告訴了神宗天子,明神宗聽後一口氣說,樹本草木能照顧及子孫,我身為一國君王應為百姓著想,此樹乃寶樹也,應當加以保護。當然這是神話不足為奇,實際上是我們廬山腳下有鄱陽湖、長江,山上山下溫差極大,因而氣流的波動也特別大,所以每到夏天下瀑雨,風特別大,加上雷電,十分嚇人的,人們稱為“山嘯”。據說明朝黃龍寺和尚徹空長老種下兩棵柳杉不久,廬山發“山嘯”啦,整個廬山是“飛沙走石、雷電交加、昏天暗地、日月無光、大雨傾盆、搖搖欲墜”,但是因為三棵樹這地方是山凹,反而是風平浪靜,因此,徹空和尚認為是這三棵樹有鎮山之能,特休書一封告訴皇帝,又因為這上面黃龍寺是萬曆母親慈聖皇太后所修,所以萬曆皇帝特別重視,因此這位神宗皇帝降旨一道說“樹能鎮山,是大明朝洪福齊天,實乃寶樹,是太后洪福齊天,今後三棵樹要加以保護,不得毀壞,凡大明官員,路過三棵樹要“文官下矯,武官下馬”,所以這三棵樹和廬山樹都被保護起來啦,這三棵樹呀才能這樣枝繁葉茂,直到現在都長得這麼吸引人。

民國初年,愛國人士陳三立遊玩三棵樹曾題詩一首說: 山山鑿徑帶痕圍,躡步青雲接隼飛; 磬吐草根成薄碎,影生木未斂餘輝; 誰移赤水三棵樹,只伴殘僧百衲衣; 直幹瑰枝保今古,斧斤所赦與欷噓。 好啦,三寶樹介紹到此,我們大家休息一下,等一會再給大家介紹廬山的其他名景。

今天我們要參觀的是有廬山“的瀑布群”“最神祕的大峽谷”之稱的剪刀峽景區。它坐落在廬山北部的深山之中,距離九江市區11公里,行車時間大概在30分鐘左右,請大家放鬆身體,隨著汽車緩慢的顛簸,給大家做免費的按摩。在大家享受的過程中,我給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剪刀峽的情況。

廬山最縹緲的是雲霧,最悠久的是人文,最莫測的是政治,而最壯觀的就是瀑布了。在剪刀峽中就有廬山的瀑布群。剪刀峽,除了站在廬山牯嶺往下看山巒象被剪刀剪開而得名之外,更是因為在剪刀峽內,有一條瀑布像一把流動的巨型剪刀。其實在剪刀峽長約3500米、寬約250米的山谷中,大大小小的瀑布加起來有近百個。加上地形複雜,雨水充沛,使得每條瀑布的姿態各不相同,除了剛才說的剪刀峽雙瀑之外,還有上下三疊,潭深水急的烏龍潭瀑布;寒玉森森,洩水如簾的水簾泉瀑布;輕舞飛揚,飄灑婀娜的龍鬚泉瀑布;石如太師椅,色如白龍身的龍椅石瀑布;扭扭捏捏,害羞躲藏的隱瀑……千姿百態,變幻莫測。除了千奇百怪的瀑布群之外,更為奇特的是舉目成趣的嶙峋怪石,牯牛石,神龜石,天寶石,臥雲石,雞冠石,羅漢石,九龍石,飛龍石,石蛙……這些巨石有的在澗旁靜坐,有的掩映在密林之中,有的在山頂眺望,或立、或臥、或懶洋洋、或欲騰空而去,不一而足,形神兼備,活靈活現,不得不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走進剪刀峽,你會發覺天突然的暗了,就算是在正午,你也很難讓陽光直射在身上,彷彿你走進了原始森林,這就是剪刀峽的另一個特點-----幽。走進剪刀峽,舉目四望,除了綠色還是綠色,除了樹木還是樹木。這裡的森林覆蓋率達到了95%以上,是廬山景區之冠,“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花影不離身左右,鳥聲只在耳東西”這並不是古人所獨有的享受和意境,你在剪刀峽也能親身體會到。廬山櫻花林,杜鵑谷,野葡萄園,紫藤,香果,等等等等,多達近3000種的植物會讓你目不暇接,藤纏樹,樹纏藤,藤藤相纏,樹樹相連。最讓人叫絕的,是在桂花潭邊的一株桂花樹,樹圍56釐米,別看它不高,可是卻有著千年的歷史。他之所以千年還長得不粗壯,那是因為它生長在石頭上。儘管他先天條件不好,可是在這峽谷中充沛的雨水,溼潤的氣候,竟然也生長得有聲有色了,因其枝幹婆娑如鳳凰展翅,又被譽為鳳凰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特地為他寫下一首詩《廬山桂》:偃蹇月中桂,結根青倚天。天風饒月起,吹子下人間。飄零委何處,乃落匡廬山。生為石上桂,葉如剪碧鮮。枝幹日長大,根基日牢堅。不歸天上月,空老山中年。廬山去咸陽,道里三四千。無人為移植,得如上林園。不及紅花樹,常栽溫室前。

大家也許都知道,廬山自古宗教繁盛,特別是佛道儒三教,在廬山紮根最深,歷史也最久遠。作為谷深景幽,飛瀑流泉的剪刀峽,自然也就成為方外人士的的修行之處,淨土宗的始祖----慧遠大師和他的十八高賢曾在剪刀峽講經參佛,潯陽三隱之一的劉程之曾在此隱居修身,陶淵明沒有在沙河隱居前,也在此和劉程之,慧遠作伴,他們去世之後。陶淵明才鬱鬱寡歡的遷到沙河縣。道家五祖之一的白玉蟾,也曾經因道行不深來此修煉,最終悟道成仙。匡俗就是在此修煉,成仙而去,留有廬存。廬山就因此得名。佛道儒三教在此相處和諧融洽,大家各自修煉又互相融會,形成了中國宗教歷少有的大融合。在剪刀峽的密林深處,有一處近百畝的寺廟道關遺址。從前宗教的興盛由此可見一斑。只是不知道從何時開始,這個號稱道教第三十六福地的地方竟然沒落了,廟觀頹敗,人跡全無,只剩下今日的殘垣斷壁,雜草叢生,滿目淒涼,讓人不由得唏噓感嘆。為什麼會這樣呢?那些修行的高僧道長呢?那些飽學的儒士呢?真的意境肉身飛昇了嗎?這個至今還沒有解開的謎團,為剪刀峽迷上了一層生米的面紗,這就是為什麼說,剪刀峽是廬山最神祕的大峽谷了。

介紹了剪刀峽的奇,剪刀峽的幽,剪刀峽的綠,剪刀峽的神祕,再剪刀峽最應該注意的是什麼呢?1、 絕對禁止吸菸。這是首要的。 2、其次要注意安全,很多石頭上由於溼潤的氣候,長滿了青苔,很薄的一層,有的地方肉眼很難看得出來,所以大家可能看到溪流縱橫,瀑布飛下感到很興奮,但是千萬要記住。安全才能開心。 3、由於這裡還處於比較原始的狀態,會給我們的一些活動造成不便,吃住不是很方便,但是就算這樣,坐在山中吃上一些山野之味,也是別有一番情趣的。 4、這麼青的山,這麼綠的水,這麼美的景,你忍心看到他們被垃圾淹沒嗎?

所以,建議大家把垃圾裝在塑料袋裡,不要隨地扔果皮紙屑,更不要隨意攀折那些自幼生長的野花,讓他們自由的生長吧。 各位朋友,還有幾分鐘就到了剪刀峽景區了,進景區之前,我們還會看到千年古塔----西林塔和淨土宗的祖庭----東林寺。到時候我在一一地為大家介紹,大家可以開始準備了,換上登山鞋,去掉不必要的裝備,貴重物品隨身攜帶,其他地放在車上,然後讓我們輕裝上路。探尋剪刀峽的神祕吧。

關於江西的導遊詞 篇19

水觀音亭位於江西省南湖湖心,始建於唐代。明正德年間,曾為寧王朱宸濠之妻婁妃的"梳妝檯";湯顯祖在此曾有吟詠。清朝時為祭祀婁妃,募捐修建,始名"因是庵"。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重修時改稱"觀音亭",又稱"水觀音亭"。1920xx年民間募捐重修,面積約200玉米。亭高兩層,四周用磚石砌牆,漲水時不淹。水觀音亭白牆黛瓦,花樑朱柱,挑簷翹角,漏窗花牆。院內綠樹成蔭,鮮花怒放,湖石點綴、曲徑通幽。在喧囂繁華的鬧市中,在湖光水色的懷抱裡,杏花樓輕巧恬靜。

水觀音亭位於南湖湖畔,現南昌市南湖路34號。據傳明朝正德年間,曾為寧王朱宸豪之妻婁妃的梳妝檯。萬曆年間一度為相國張位的別墅,稱"杏花樓",內設閒雲館。著名戲劇家湯顯祖、劉應秋、吳應賓等,在此多有吟詠。清朝時為祭祀婁妃,募捐修建,始名"因是庵"。東湖雜詩有:"婁妃妝臺何處尋,傳聞遺址在湖心。不道居民貪福利,募緣建閣祀觀音"。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重修時改稱觀音亭,有小巷通廣濟橋,巷口額稱"湖心觀音閣"。

亭周圍湖水瀅回,荷香四溢,景色宜人。1920xx年民間募捐重修,面積約200平方米。亭高兩層,四周用磚石砌牆,漲水時不淹。解放後,江西省人民政府文物管理委員合設於此,舉辦文物展覽。1986年重新維修,並增闢廣場、院門,現南昌畫院設於其內。

據《南昌府志》記載:杏花樓始建於唐,明正德年間(公元1506~1521水觀音亭

年),寧王朱宸濠在此為其妻婁妃修建"梳妝檯"。婁妃,上饒人,明代有名的才女,琴、棋、書、畫樣樣皆通,尤以書法精湛。相傳她能以秀髮蘸墨書寫,杏花樓前兩塊巨石牌上的"屏"、"翰"二字,就出於她的青絲所書。

朱宸濠謀反失敗後,萬曆年間(公元1537~1620xx年),相國張位將此闢為別墅,改稱"杏花樓",內設"閒雲館"。著名戲曲大師湯顯祖,以及劉應秋、吳應賓等文人在此與師對弈吟詩,著書立說,成立"杏花樓社",著有《閒雲館集》等,時為文人墨客休憩相聚之所。至清初年間,因祀婁妃,居民在其西側募建"因是庵"。清乾隆五十三年改稱"觀音亭",又因擇水而居,俗稱"水觀音亭"。解放前,著名老藝人範慶雲、畫家傅抱石、徐悲鴻等都曾在此居住或雕刻、作畫。

杏花樓是一幢以四堵風火牆相隔的中間二層廳樓,兩旁各以單層廂房、白牆黛瓦、花樑朱柱、懸嵌壁畫式結構空透廊屋;在外形上,有重疊的階梯馬頭牆,挑簷翹角,高低錯落,層次分明,配以輕巧多變的石砌漏窗花牆,盡顯古雅之風格。湖島以太湖石為點綴,小徑曲折繞樓而行,極具江南風貌的樓閣。 南昌地名辦龔敏春:從《南昌市地名志》分析,觀音亭最早叫"因是庵",後來作為古人張位的別墅時稱"杏花樓",再後叫"觀音亭"。對於南昌畫院想恢復"杏花樓"命名的想法,不會反對,只要不是憑空杜撰的名稱就行。南昌地名辦顧問陶端正檢視過一張南昌市的古地圖,發現婁妃的梳妝檯所處位置竟不在南湖,而是在相距數百米的墩子塘。可是,南昌市歷史上稱之為梳妝檯的地方只有一個。因此說,對待歷史上的東西,不要輕易地肯定或否定,不要自以為自己的觀點是絕對正確的,它允許多說並存。 水亭觀音

《南昌掌故軼事》資料介紹古亭最早因婁妃得名"梳妝檯"(又名粉臺),後來由張位修建並改稱"杏花樓",內設"閒雲館"。至清代進行了一次募建,當時為祀婁妃(朱宸濠反叛失敗,婁妃投江自殉)。民間相傳,水觀音就是婁妃的化身。由此看出,古亭命名"杏花樓"的歷史比"水觀音亭"更悠久。水觀音亭

清高宗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僧人果傳募捐重修因是庵,並改名為"觀音亭"。觀音亭位於湖中,湖中種有荷花,因此,民間俗稱"水觀音亭"。然而,重修後的觀音亭香火併不旺盛,清初詩人陳允蘅曾寫詩形容稱"人蹤看漸少,鬼語趁流瑩。"

民國時期,因年久失修,杏花樓與觀音亭逐漸傾圮。1920xx年,以張嘉猷、包發鸞為首的南昌同德善堂開始籌劃重修觀音亭,並於1920xx年修葺完成。1920xx年,南昌八一起義時,杏花樓和觀音亭成為了起義軍攻打駐守貢院(今八一公園)敵軍的一個戰鬥點。

據史料記載,杏花樓先後是陶英國小、省文管會的教學、辦公場所。"文革"時期,觀音亭被毀。1983年,杏花樓劃歸南昌畫院管理。經過全面整修,南昌書畫界創作、交流和展出的重要場所。20xx年底,杏花樓被列為江西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據南昌畫院辦公室主任周靜韋介紹,早在20xx年南昌擬推市內公交旅遊精品專線時,就向南昌市公交公司提出過建議,希望將此站牌上標註的"水觀音亭"更改為"杏花樓"。與此同時,還向市地名辦作過反映,可惜最終未能如願。至今,途徑南湖畔的33路和229路公交車的站牌上,仍是"水觀音亭"幾個字。

"《補城名跡記》中詩云:'婁妃妝臺何處尋,傳聞遺址在湖心。不道居民貪福利,募緣建閣祀觀音。'由此可見,杏花樓和觀音亭建造年曆不一,前者是明代以前,後者為清代以後,方位也分東西以牆相隔,各自立門戶。既然後者不復存在了,就應彰顯前者歷史熠輝。"周靜韋堅持地認為。觀點二:先有觀音亭 對於南昌畫院的說法,南昌市滕王閣管理處處長宗九奇發表了截然相反的看法。

宗九奇說,從歷史資料推斷,"杏花樓"原"因是庵"都是"觀音亭"建築的一部分,唐代始建時就是這樣。而且,那時的杏花樓叫閒雲館,是後來被改稱為杏花樓的。也就是說,此處叫觀音亭的時間比叫杏花樓要早,南昌畫院還未搞清這段歷史。如今,南昌知道此處叫"水觀音亭"比知道叫"杏花樓"的人多得多。基於這兩點,水觀音亭不必改稱為杏花樓,為尊重歷史,也不能改。

關於江西的導遊詞 篇20

廬山石門澗,位於江西省九江市的廬山西麓、素稱廬山西大門,廬山石門澗因天池山、鐵船鋒對峙如門,內有瀑布垂落而得名。廬山石門澗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植物種類繁多,石門澗又有“廬山植物一絕”美譽。

景區面積六千餘畝、景觀百餘處。集“雄、險、奇、秀”於一體,是一座地質變化、生物進化、自然造化、歷史文化的綜合大觀園,有“匡廬絕勝”、“山水絕勝”之美譽。古譽廬山第一景。

石門澗是廬山僧俗最早開闢的旅遊景點。東晉時東林寺高僧慧遠及廬山道人曾遊覽石門澗,並寫下了吟詠石門澗的詩及序。隨後,唐代江州司馬白居易曾到此覓古攬勝,他在詩中感慨:石門澗的山水“清輝如古昔”,知識由於道路的險峻,這個廬山早期開發的景點“自東晉以後,無復人遊歷”。明萬曆46年(1648年),旅行家徐霞客“知石門之奇,路險不能上”,遂攀藤附葛,考察了石門澗,並寫下了膾炙人口的《遊廬山日記》,稱讚石門澗瀑布,”噴雪奔雷,騰空震盪,耳目為之狂喜。 ”

山因人重,景借名傳。早在1620xx年前,這裡就遊蹤不絕。東晉隆安4年,名僧慧遠在此築“龍泉精舍”,率儒、釋、道18高賢常遊於此,傳經佈道,使之成為淨士宗的發源地。其寫下的《遊石門詩並序》,開了我國山水遊記的先河。此後謝靈運、李白、白居易、徐霞客等歷代數以百計的文人墨客都為之相涉,並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歌賦與摩崖石刻,文化底蘊深邃豐厚。

廬山石門澗瀑布是廬山眾多瀑布中最早錄入史冊的。兩千多年前的《後漢書地理》中就有記載:“廬山西南有雙闕,壁立千餘仞,有瀑布存焉”。1648年,旅行家徐霞客“知石門之奇,路險不能上”,遂攀藤附葛,考察了廬山石門澗,並寫下了膾炙人口的《遊廬山日記》,稱讚廬山石門澗瀑布“噴雪奔雷,騰空震盪,耳目為之狂喜”。

廬山石門澗面對峰崖,隔澗箕立,結成危樓險闕。最窄處的“小石門”,石門澗兩崖之間僅存一縫,遊人入“門”須側身才能通過。峪谷間,高崖懸流成瀑,深谷積水成湖。潛隱湖底的雜亂怪石與兀立溪澗的巨巖,沿澗巧布,成為“石臺”,最大的一塊光滑的磐石上可坐數十人,石上攜有“石門澗”三個大字。

過大磐石,廬山石門澗峽谷更加險仄,如劍插天尺,爭雄競秀。在這大斷層中,桅杆峰與童子崖從澗底矗箕直上,漓立咫尺,奇峰簇擁,迭峰屏立。削壁千仞的峰巒,幾乎都呈九十度垂直,上接霄漢,下臨絕澗。廬山石門澗真是奇峰奇石奇境界,驚耳驚目心魄,縱有鬼斧神工,也難劈此勝景。

廬山石門澗絢麗而神奇的自然風光,吸引了歷史上無數名人雅士。他們或擇勝登臨;或結廬隱居;或潑墨揮毫;或尋幽探險。石門澗峰峰嶺嶺,遍佈履痕;溝溝壑壑,迴盪歌吟。現有古文化遺址20多處,古詩詞200多首。南北朝傑出詩人,謝靈運在澗旁築“石門精舍”。東晉高僧慧遠大法師在此佛法五年築龍泉精舍.寫出了我國最早的山水遊記——《遊石門詩並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