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江蘇黿頭渚的導遊詞(精選12篇)

欄目: 江蘇導遊詞 / 釋出於: / 人氣:1.5W

江蘇黿頭渚的導遊詞 篇1

親愛的遊客朋友們,歡迎來到美麗的無錫。我想問大家,您知道中華第一賞櫻勝地是在哪裡嗎?對了,它就是我們今天要去遊玩的黿頭渚。黿頭渚是我們無錫著名的旅遊景點之一,郭沫若先生贊為“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

江蘇黿頭渚的導遊詞(精選12篇)

黿頭渚是橫臥無錫太湖西北岸的一個半島,因巨石突入湖中形狀像神龜昂首而得名,黿頭渚始建於1920xx年,現面積達539公頃,是國家5A級風景區。

黿頭渚有黿渚春濤、太湖仙島、中日櫻花友誼林等眾多景觀,各具風貌。

各位遊客,請大家隨我繼續參觀,我們現在來的就是位於黿頭渚櫻花林的核心地帶,叫做賞櫻閣,是櫻花林內標誌性建築景觀,登臨賞櫻閣,居高臨下,眺目四望,漫山遍野櫻花花海,是黿頭渚風景區內的最佳賞櫻勝境。

作為“世界三大賞櫻勝地” 之一,無錫黿頭渚櫻花谷內有3萬多株、100個品種櫻花樹,大家看,這裡的櫻花如雲似霞、滿樹爛漫,美不勝收。 櫻花盛開的日子,我們再也不用遠赴日本,櫻花天堂,其實就在我們身旁。

各位朋友,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通過今天行走在黿頭渚的綠樹,清水之間,我們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仁者智者了。

江蘇黿頭渚的導遊詞 篇2

黿頭渚位於無錫西南郊的太湖之濱,距離市區約18公里。渚是指三面臨水的小陸地,因為它狀如黿頭而叫黿頭渚。它能夠說是獨佔太湖最美的一角,向南望,太湖有著青島海濱的氣概;向北望太湖又有著杭州西湖的明媚風光。在這一片真山真水的自然景色中輔之以別具匠心的人工點綴,使之成為觀賞太湖最為理想的遊覽勝地。難怪詩人郭沫若暢遊太湖之後,作出了“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的評價。黿頭渚以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遼闊”的無邊風月,以及早中晚、晴陰雨景緻各異的神奇變幻和春花秋月、夏荷冬雪的四時之景吸引著歷代文人墨客和無數中外遊人。

民國初年,無錫人楊翰西在此購得60畝山地,並於1920xx年開始對黿頭渚進行最初的開發,開始建構“橫雲山莊”;1920xx年他又撥地1畝多給量如和尚,由量如募款將後山的廣福庵遷於此,更名為廣福寺。1920xx年,楊翰西利用無錫商團會長的身份,在工商界集款建造了“陶朱閣”。抗日戰爭時期,改名為“橫雲公園”。

黿頭渚地區還有王心如在1920xx年建的“太湖別墅”;1920xx年陳仲言建的“若圃”;1931年鄭明山建的“鄭園”;以及何緝伍和蔡緘三的退廬。當時這些風景都因為蠡湖的阻隔,交通不便,因而遊人不多。1934年榮德生老先生60大壽,他利用壽禮在蠡湖上架起了一座長達375米的長橋,因南端架在寶界山上而取名“寶界橋”,從此溝通了蠡湖南北兩岸的陸路交通,把梅園、蠡園和黿頭渚等景色連成一片,便於遊人遊覽觀光,同時長橋臥波,恰給蠡湖攔腰一束,平添幾分秀色,橋下的60個橋孔又正好象徵著榮德生老先生的60大壽,提醒人們過橋不忘修橋人。

解放後政府將那裡原有的園林、別墅合併為“黿頭渚公園”。1982年開始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面積從原先的480畝,擴大到1950畝,統稱“具區勝境”。園內有十大景區(黿渚春濤、萬浪卷雪、蘆灣消夏、湖山真意、鹿頂迎暉、充山隱秀、藕花深處、十里芳徑、中犢晨霧、三山映碧),我們所要遊覽的是黿渚春濤景區,它是整個園林的精華所在。

【黿頭渚牌樓】黿頭渚牌樓建於1973年,是過去黿頭渚公園的大門,此刻是“黿渚春濤”序列空間的序幕。門樓背後刻有“山輝川媚”4個大字,點出了那裡風景的特色。我們回過頭來看這棵柏樹,它是1978年從梅園水廠移來的,樹高7米,樹冠進徑6米,重達10噸。順著大道向前,是300米的杜鵑坡,清明時節樹叢、林下、溪邊的杜鵑花開遍山野,映的滿山都是紅色。另外杜鵑花和梅花也是我們無錫的市花,兩邊鬱鬱蔥蔥的大樹是香樟樹,它是無錫的市樹。

【太湖佳絕處牌坊】我們面前的這座牌坊結構古雅、斗拱相連,建於1931年,原是黿頭渚的老大門,1“太湖佳絕處”是郭沫若老先生的手跡。(大家轉過頭來看,湖水被周圍的山林、島嶼所環抱。北面有中犢山島,此刻是太湖療養院所在地;對面就是大、小箕山,山上樹木蒼翠,景色優美。1920xx年,無錫民族工商業者榮宗敬,在那裡建造了“錦園”。)

牌坊後面有一照壁,壁間飾以“鳳穿牡丹”的圖案,它擋住了院中景色,起到了欲揚先抑的效果。

【藕花深處】藕花深處是黿頭渚最幽靜的地方。據說:1931年“藕花深處”這組景建成時,楊翰西的親朋好友都來祝賀,酒宴之後,園主便請來賓為這建築題名。當時這亭立於小島之上,四周都是荷花。而且沒有東面的這座小橋,只有西邊的曲橋相通,有人題名“湖心亭”,楊翰西覺得太俗。這時有一個工匠說:“我是否也能題個名字”楊翰西想,你能題什麼好名字呢但轉念一想,你說說也無妨,就說:“你說吧。”那工匠說:“我讀書時讀過李清照的《如夢令》,我記得裡面有一句是這樣唸的: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那裡亭子四周都是荷花,而且這亭子又最深,題‘藕花深處’怎樣樣”楊翰西覺得這名字題的十分確切,便將此亭題名為“藕花深處”。此刻我們望見的“藕花深處”額是1981年由田原書寫的。亭子東面的小橋是文革時建造的,雖然避免了走回頭路,但“深處”的意境卻沒有了,本來“深處”就是到極限了,沒法再往前了,此刻通了,也就不深了,完全破壞了原先的意境。為什麼還留著這座橋呢主要是思考到黿頭渚的客流量太大了。

【長春花漪】長春橋是園主在1936年仿照北京頤和園昆明湖上的玉帶橋所建的。橋名長春,取其長葆青春之意。湖堤兩邊所種的是日本的“染井吉野”,在日本的櫻花品種中,“染井吉野”是公認最美的一種。每年4月那裡櫻花夾道,繽紛豔麗。櫻花是日本的國花,在日本每當櫻花盛開,舉國若狂,各校園還要放櫻花假。我國有櫻桃花,但不出櫻花,我國的櫻花都是從日本移植來的。(電影《革命軍中馬前卒》裡有一個日本上野公園的鏡頭就是在那裡拍攝的)

長春橋是一座拱石橋,高聳湖面,堤岸遍植櫻花,擋住了外湖的景色,分隔了水面和空間,從平面上開,增加了變化,是浩大的湖面產生了大小、虛實、動靜的比較;從立面上看,豐富了景色層次,它與涵萬軒、絳雪軒和東面山坡自成一個空間,構成長春花漪的景色。

【無錫旅情】這塊碑是1990年初設的一個景點,正面刻有“無錫充滿溫情和水”幾個字,這是無錫對外宣傳的旅遊口號。溫情是指無錫人溫文爾雅,待人熱情。至於“水”,那是指無錫的旅遊資源以水為主,以水出名,有太湖、京杭大運河,還有長江,旅遊活動又突出水鄉風情。因此,說無錫充滿溫情和水當之無愧。背面刻的是《無錫旅情》的中文歌詞。無錫市為了提高知名度,除了運用各種宣傳方式,還個性注重將文化藝術與旅遊活動結合起來。1986年5月,透過日本阪急旅行社邀請了日本著名詩人、作曲家中山大三郎和東京ABC音樂出版社長山田廣作來無錫旅遊,他們回國後很快創作並出版發行了《無錫旅情》和《清明橋》兩首歌,由日本紅歌星尾形大作演唱。個性是《無錫旅情》這首歌,在日本六家電視臺播放半年之久,唱片發行量突破100萬張,風靡日本全境,許多日本友人正是從這首歌中瞭解了無錫,紛紛慕名前來無錫旅遊。

【黿頭渚】此刻我們所站的位置就是黿頭渚了,郭沫若老先生所說的“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就是這個地方。我們向南望,這時煙波浩渺的太湖有著青島海濱的氣概;向北我們能夠看到碧波的蠡湖,那是太湖的一個內湖,它又有杭州西湖的明媚風光。我們既能夠看到太湖的雄偉、遼闊、無邊無際,又能夠遙望湖中山巒起伏、山1復,所以說黿頭渚佔據了太湖最秀麗的一角。

【黿渚燈塔】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這座燈塔,它是作導航之用。1920xx年,無錫紳士華題蓉壁居南鄉,一次舟行夜歸,迷失了方向,誤入了湖心,險遭覆舟葬身魚腹之禍。於是在此立竿懸燈導航。1920xx年,錫湖輪船公司首航太湖,地方人士集資建一座燈塔以示祝賀。1982年,進行了徹底翻新,底部和中心進行加固,四周覆以金山石,高度從原先的12.6米加高為13.1米,飾以粉紅色、紫醬色,顯得更為雅緻。

【黿渚春濤】這塊“黿頭渚”的刻石高2米,正面的“黿頭渚”三字是光緒年間由無錫舉人秦敦世書寫的。另一面刻“黿渚春濤”4字,是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狀元劉春霖寫的。劉春霖與園主楊翰西是同科進士,他在光緒三十年(公元1920xx年)殿試中獨佔鰲頭,但沒有想到1920xx年廢除了科舉制度,他竟成了末科狀元。“黿渚春濤”四個字是在1920xx年題書的,那裡的“春”字用的最妙,一是劉春霖來錫時正是仲春時節;二是那裡應對著太湖的一個內湖,叫梅樑湖。根據《具區志》記載:“梅樑湖在夫椒山(今馬山)東,吳時進梅樑至此,舟沉失樑,後每至春首則水面生花。”(梅樑指的是楠木,楠木是上等的好材料,那麼它是不是就是此刻的梅樹呢當然不是,楠木的“楠”在古代寫作“”,“”是“楠”的古體字,是“梅”的異體字,所以“梅”在古代不是指此刻的梅樹,而是指“楠木”。)後人據此典故把黿頭渚、馬山、拖山之間的水面稱為“梅樑湖”。每逢春天,那裡會出現神話般的奇景:春濤好似古梅在水上開花一般,顯得秀麗極了;三是無錫正處在太湖北岸,春天時多東南風,太湖無日不起浪,尤以黿頭渚一帶水勢浩大,波濤洶湧,聲勢雄壯。黿渚濤聲是那裡的一大特色。若遇風和日暖,微波漣漪,濤聲則清緩而流暢,和諧而有節奏;若遇狂風怒號

,濁浪滔天,則轟然巨鳴,猶如萬馬奔騰,真有“濤聲吼黿渚,地勝十洲三島”的感覺。所以黿渚春濤是黿渚濤聲中最神奇的。

【震澤神黿】剛剛我們已經講過黿頭渚的名稱的由來,那麼什麼是黿呢此刻大家就隨我去看一下黿到底是什麼樣的。

關於“黿”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自然界中的黿,一種是神話傳說中的黿。在自然界中黿是一種和鱉相似的動物,有的地方就把它叫做“大鱉”。其實黿和鱉是有區別的:鱉的重量最大隻有三四公斤,而黿的重量可超過100公斤;鱉吻長而尖,黿無尖吻嘴圓;黿又叫癩頭黿,緣由是黿頭頭部散生疣狀突起,鱉的頭部卻是光滑的;鱉的外形呈扁圓,黿的外形卻是正圓。因此南方人俗稱“團魚”,又是團圓,又是“餘”,十分吉利。它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多數生長在廣西。

在神話傳說中,黿是龍和鱉所生的長子,呈龍頭龜身鳳爪鷹尾,正如我們面前所看到的這隻神黿。它是用青銅製作的,長1.7米,高1.3米,寬1.1米,重達700公斤,這是“中華青銅文化復興公司”在1985年5月無錫首屆“太湖之春藝術節”時贈送給黿頭渚公園的。這“震澤神黿”由著名雕塑家慶寶持創作,上鐫有朱復戟教授篆刻題名。

【摩崖石刻】橫雲石壁是黿頭渚著名的風景點,那裡奇峰怪石半環著一個天然的大水灣。在絕壁懸崖上刻有“橫雲”和“包孕吳越”6個字,這是清末無錫縣令廖綸書寫的。廖綸在光緒辛卯年(公元1891年)正月初八,同友人乘船至此,覺得那裡氣勢雄偉,就欣然揮筆,題書“包孕吳越”和“橫雲”,鐫於石壁上,使湖山增色。

“包孕吳越”形容太湖氣勢巨集大,跨越江浙兩省,江浙兩省在2420xx年前主要是吳越兩國的疆域,太湖在其間,湖水澆灌了兩國的土地,使兩國百姓受益非淺。太湖像偉大的母親以自己的“乳汁”哺育了吳越兒女。

“橫雲”是說在湖中遠處回望黿頭渚,只見上下蒼蒼茫茫,水天一色,這一帶湖岸好似橫在半空中的一抹彩雲,在輕輕漂移。原先的橫雲山莊也是因為這橫雲石刻題名的。(大家再看下面的這塊石壁,上有“明高忠憲公濯足處”8個大字。明高忠憲公指的是明朝東林黨重要領導人之一的高攀龍。高攀龍曾是無錫東林書院主講,後因東林黨得罪了宦官魏忠賢,受到魏忠賢閹黨的無情打擊,造成了恐怖的“黨禍”。高攀龍回到無錫後,常常隱蔽在此刻蠡湖東面臨湖而築的“水居”讀書,那時書院被毀,0黨橫行,他自號:“湖水老人”,不接賓客,不談時事,只以花鳥為伴。他常到黿頭渚湖灘濯足,取“滄浪之水濁兮,能夠濯我足”之意,表示避世隱身,知足常樂。雖然如此,魏黨還是不放過他,1一天甚於一天。高攀龍自知不免,就於1620xx年3月17日清晨,在住宅後園池中從容入水而死,後人在池畔立石,上刻“高子止水”。抗日戰爭勝利後,無錫人朱鬆黯書寫“明高忠憲公濯足處”鐫於石壁上,以示對高攀龍的紀念。)

【澄瀾堂】澄瀾堂建於1931年,是仿照宋、明宮殿式樣營建的,面闊5間,四周遊廊,氣宇不凡,是“黿渚春濤”的主建築。“澄”是指水平靜清澈,“瀾”則是波浪起伏之意。取名“澄瀾堂”是說在那裡能夠飽賞太湖多變的天然景色。黿頭渚本身變化萬千,陣雨過後又有霧氣,而且那裡居高臨下,遠眺近覽,春夏秋冬,早中晚,雨陰晴,景色各異,真是“浪濤與松濤齊名,碧水共長天一色”!風景能與唐朝文學家王勃寫的《滕王閣序》所描述的洪都(今南昌)風景相媲美。所以陳夔龍在堂兩邊抱柱聯上寫道:

山橫馬跡,渚峙黿頭,盡納湖光開綠野;

雨卷珠簾,雲飛畫棟,此間風景勝洪都。

“洪都”指的就是“滕王閣”了。

好了,黿渚春濤景區就講解到那裡,下面給大家自由活動的時間,去看看黿頭渚公園其他幾個景區或者坐船去遊覽一下太湖仙島。

太湖仙島

仙島牌坊――會仙橋――月老祠――天都仙府――摘星亭――天街――靈霄宮――大覺灣

【仙島碼頭】:各位遊客,此刻我們已經踏上了太湖仙島的樂土。請大家回頭看,在碼頭泵船立柱上共有18尊鑄鐵辟邪,每尊有一噸重,這是古代傳說中一種能夠驅鬼避邪的神獸。此刻它在那裡,一方面保護遊客的安全,另一方面也是太湖仙島的保護神。

【巡天影壁】:在牌坊後面我們看到的是寬9米,高5米的白牆紅頂影壁,上面是一幅漢白玉浮雕“玉帝巡天迴鑾圖”,描繪的是玉皇大帝巡訪各地歸來,飄過太湖仙島,遊覽後對太湖風光讚不絕口的情景。大家能夠看到他的眼神中似乎有一絲遺憾,原先他正在惋惜王母娘娘沒有一同來呢。

【仙島牌坊】:前面這座三門五樓式,以雲頭承託硃紅色琉璃頂的建築就是仙島牌坊。該牌坊寬6米,高9米,其下有八尊麒麟拱衛,象徵著吉祥如意,中間的寶珠和脊頂的火焰,金光燦爛,象徵著智慧的光芒普照著大地。牌坊正面這“太湖仙島”四個金字是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徵明所書,當然文徵明是不可能專門為我們題寫這幾個字的,這是從他的碑帖中拓下來的,背面鐫刻篆書“蓬萊幻境”,點出了太湖仙島的文化特色。

【月老祠】:各位遊客,我們先來看一下同心鎖,這上面的鎖可不同於黃山上面的,它務必是夫妻或戀人們才能掛,在鎖的兩邊分別刻上兩個人的名字,然後將鑰匙拋入湖中,表示永不開啟,永結同心。這座鴛鴦亭的造型可謂獨特:一半是方柱硬山筒瓦頂,一半是圓柱捲棚小青瓦頂,但又鴛鴦對合緊緊相連融為和諧的一體,以此來寓意男女結合。(走進月老祠)大家請看,正面懸掛的這幅像就是“月下老人”,相傳唐朝時有個人叫韋固,從小失去父母,一向想著早點成家,一天他碰到一個在月下翻書的老人,老人身旁有一個口袋,韋固就問老人口袋裡裝的是什麼,老人說是紅繩子,還說天下男女都由我配對,用紅繩子系在兩個人的腳上,來定下兩個人的姻緣,即使兩個人相隔很遠,也能夠千里姻緣一線牽。

【會仙橋】:在我們面前的這座橋就叫做會仙橋,它是仿造少數民族侗族的風雨橋造的。它的前身是無錫頗有名氣的惠山“大德橋”,五十年代末,因開挖京杭大運河無錫段的新運河,拆遷於此的。之所以取名為會仙橋,是因為遊客們到仙島遊玩後都轉成仙人了,我們看到的從對面過來的都是仙人,所以叫會仙橋。橋上有兩副對聯“過此橋是玉虛境,到彼岸非本來我”;“道是非天非地路,果真亦仙1橋”,也是這個意思。好,讓我們大家也去做一回神仙吧。(下了會仙橋往左手看)大家請看,前面那艘就是太湖裡現存的唯一一艘七桅古帆船,它已經有一百八十多年的歷史了,是仿照當年岳飛在太湖抗金用的戰船而造,此刻也能夠說是文物了。

【天都仙府】:各位遊客,天都仙府到了,在仙府的大門外,有兩尊石雕的吉祥神獸――兩角的“天祿”和獨角的“麒麟”;在牆壁上有兩副浮雕是漢代的門神“神荼(音伸舒)”和“鬱壘(音律)”他們是兄弟倆;而大門內,則是秦瓊、尉遲恭這兩位唐代的門神。

正中間是進行編鐘表演的場地,編鐘是戰國時期楚國的一種樂器,出土於湖北隨州。我們此刻看到的是仿製品,但音質絲毫不差,好,表演開始了,讓我們一齊來欣賞兩千年前的樂器給我們帶來的美妙音樂吧。在左側的財神殿內有兩位財神:文財神是范蠡,武財神是趙公元帥。范蠡是春秋時越王勾踐的大臣,勾踐滅了吳王夫差後,他和西施隱居在太湖畔,後又去山東定陶,經商致富,被尊為“陶朱公”,由於他生財有道又不惟利是圖,善於理財又扶貧濟弱,成為人們心目中理想的“財神”。武財神趙朗,有一手買賣求財的本領,能夠使人公平交易、稱心如意,被民間視為招財進寶的增福財神。這位笑容可拘的神仙是“老壽星”,這三位神仙的含意是富足長壽方為有福之人。

在右側的藥王殿裡有藥王孫思邈、炎帝神農和註生娘娘,這三位都能夠尊稱為藥王。孫思邈是中國古代的一位神醫,不但醫德高尚,而且著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等醫書,被譽為中國最早的臨床醫學百科全書。神農帝嘗百草,首創醫藥,被尊為藥王鼻祖。註生娘娘保佑母嬰平安,堪稱婦科、小兒科吉祥神祗。在文昌殿裡供奉著文昌帝君,即文曲星,是專管天空上、人間科舉考試的,在他的兩旁有二名童子即天聾、地啞,意思是人不要聰明用盡,不妨裝聾作啞,與鄭板橋的“難得糊塗”,有異曲同工之妙;還有一種說法是文昌帝為了防止考題洩露,才專門找了這兩個童子服侍。身旁這位是北斗第一星――奎星,因為“奎”字難塑,所以改為“魁”,科舉時代凡供奉文昌帝必供奉魁星,因為它預示著文章寫得好。在天都仙府第三層供奉著兩位神仙――關公和媽祖,我們先來看一下關公。關公以忠勇仁義為世人所敬佩,被歷朝歷代貴尊為神,道教裡被尊為“昭明翊聖天尊”,佛教裡被列為“第十九0伽藍”。我們所看到的關公正在夜讀《春秋》,他左側是周倉,右側是關平,兩邊的牆上。分別是“千里走單騎”和“水淹七軍”的浮雕。再來看一下媽祖,媽祖原名叫林默娘,是福建莆田人,傳說她十六歲在一口古井裡得到天書,從此能夠呼風喚雨

,常在大海狂瀾中拯救遇難船隻,她一生未嫁,於28歲坐化,後人把她奉為掌管海運的神仙,此刻福建、廣東、中國臺灣一帶的漁村裡都有媽祖廟,漁民每次出海前都要拜祭,以保佑自己能夠平安回來,站在他兩側的是千里眼和順風耳,本來都是作惡多端的惡鬼,後被媽祖降伏,成為她的得力助手

【摘星亭】:出天都仙府,便來到摘星亭。因為那裡已然是天宮仙界,伸手便可摘到星星,故取名為摘星亭。亭子的身旁是天門,也就是進入仙界的大門,過此門也就是到了天空上了。

【天街】:各位遊客,我們此刻來到了天街的入口處,這條街以展示傳統商業文化為主,全長96米,有40多間鋪面。裡面有很多富有特色的手工藝品,例如內畫、宮扇、仙糕、藍印花布、七彩玉雕刻等,大家能夠自己轉轉,我在出口處等大家。

【靈霄宮】:大家請看,我們眼前這座高達42米的標誌性塔型建築就是靈霄宮,裡面供奉的是玉皇大帝,左邊那座建築就是王母殿。裡面供奉的是王母娘娘。大家知不明白為什麼靈霄宮要造得這麼高大雄偉,而王母殿卻顯得這麼矮小這是因為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一向是男尊女卑,而道教由於是在封建社會下不斷髮展演化的,所以自然而然也受到了這方面的影響。(在靈霄宮前)大家請看,那裡水池中有一個重800多公斤的花崗岩石球在徐徐轉動,其實那裡並沒有什麼奧祕,完全是僅僅依靠4公斤的水流的作用,有一種“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的意境。(進入靈霄宮)大家第一眼就看到了這座高達18米的玉皇大帝塑像,這也是中國最大的一尊玉皇大帝塑像。你看他身著就章法服,兩耳垂肩,儀容威重,手持象徵權柄的江山星辰玉圭,頭頂著天,腳踏著地,是那麼的威武高大。他兩邊的這兩個與真人一樣高的童子,低著頭,似乎在向遊客傾訴“高處不勝寒”的苦衷。大家請看,靈霄宮內壁四周全是道教的各路神仙,大家能夠慢慢觀賞。在兩邊的配殿的四周牆壁上,是臨摹被譽為“東方藝術之冠”的山西芮城永樂宮壁畫而繪製的壁畫,講的都是一些道教故事,雖說是模仿,但也是真材實料,是真正的壁畫,有興趣的遊客能夠看一看。

我們再來看一看王母殿,正中就是王母娘娘的金身塑像,她的神名為“瑤池金母元君”,又稱九靈太妙龜山西華金母。她的形象在民間傳說和不同的書中有不同的記載和評價,有好有壞,所以殿中的她,有一種“任你世人評說”的雍容氣度。她兩側這五位神態各儀的秀麗女性可不是七仙女,分別是她的侍女和得道的女仙。

【大覺灣】:此刻,我們來到了大覺灣景區。這一景區彙集了我國主要石窟藝術的精華,被稱為“仙窟薈萃”之地。(千手千眼佛)這尊佛像是仿造四川大足石窟而造,千手錶示護持眾生,千眼表示關照世界,也就是大慈大悲的意思。(老子像)這尊老子像是仿造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君巖而造,面朝東,寓“紫氣東來”之意。(大盧舍那佛)這是仿造洛陽龍門石窟裡的主佛像大盧舍那佛而造,這尊佛也叫蓮花洞大佛,最有名的地方就在於據說它是根據武則天的形象而雕。(九龍浴太子)這組雕塑是描述釋迦牟尼降生後,九龍飛來吐溫涼之水以浴太子的情景,之後發展為佛教在嬰兒出生後的進行的一種宗教儀式,現代漢語中的“洗禮”一詞也來源於此。(釋迦牟尼臥像)這尊臥佛是仿造大足石窟而造,描述的是釋迦牟尼涅盤時的景象,在他身旁的那些小佛像是他的弟子,守侯在他的身旁,在聽他臨終前的教誨。(極樂世界)最後,我們來看一看這組雕像,這也是仿造大足石窟而造,描繪了西方極樂世界中的景象,正中為“西方三聖”,分別是觀世音、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

江蘇黿頭渚的導遊詞 篇3

黿頭渚位於無錫西南郊的太湖之濱,距離市區約18公里。渚是指三面臨水的小陸地,因為它狀如黿頭而叫黿頭渚。它能夠說是獨佔太湖最美的一角,向南望,太湖有著青島海濱的氣概;向北望太湖又有著杭州西湖的明媚風光。在這一片真山真水的自然景色中輔之以別具匠心的人工點綴,使之成為觀賞太湖最為理想的遊覽勝地。難怪詩人郭沫若暢遊太湖之後,作出了“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的評價。黿頭渚以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遼闊”的無邊風月,以及早中晚、晴陰雨景緻各異的神奇變幻和春花秋月、夏荷冬雪的四時之景吸引著歷代文人墨客和無數中外遊人。

民國初年,無錫人楊翰西在此購得60畝山地,並於1920xx年開始對黿頭渚進行最初的開發,開始建構“橫雲山莊”;1920xx年他又撥地1畝多給量如和尚,由量如募款將後山的廣福庵遷於此,更名為廣福寺。1920xx年,楊翰西利用無錫商團會長的身份,在工商界集款建造了“陶朱閣”。抗日戰爭時期,改名為“橫雲公園”。

黿頭渚地區還有王心如在1920xx年建的“太湖別墅”;1920xx年陳仲言建的“若圃”;1931年鄭明山建的“鄭園”;以及何緝伍和蔡緘三的退廬。當時這些風景都因為蠡湖的阻隔,交通不便,因而遊人不多。1934年榮德生老先生60大壽,他利用壽禮在蠡湖上架起了一座長達375米的長橋,因南端架在寶界山上而取名“寶界橋”,從此溝通了蠡湖南北兩岸的陸路交通,把梅園、蠡園和黿頭渚等景色連成一片,便於遊人遊覽觀光,同時長橋臥波,恰給蠡湖攔腰一束,平添幾分秀色,橋下的60個橋孔又正好象徵著榮德生老先生的60大壽,提醒人們過橋不忘修橋人。

解放後政府將那裡原有的園林、別墅合併為“黿頭渚公園”。1982年開始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面積從原先的480畝,擴大到1950畝,統稱“具區勝境”。園內有十大景區(黿渚春濤、萬浪卷雪、蘆灣消夏、湖山真意、鹿頂迎暉、充山隱秀、藕花深處、十里芳徑、中犢晨霧、三山映碧),我們所要遊覽的是黿渚春濤景區,它是整個園林的精華所在。

【黿頭渚牌樓】黿頭渚牌樓建於1973年,是過去黿頭渚公園的大門,此刻是“黿渚春濤”序列空間的序幕。門樓背後刻有“山輝川媚”4個大字,點出了那裡風景的特色。我們回過頭來看這棵柏樹,它是1978年從梅園水廠移來的,樹高7米,樹冠進徑6米,重達10噸。順著大道向前,是300米的杜鵑坡,清明時節樹叢、林下、溪邊的杜鵑花開遍山野,映的滿山都是紅色。另外杜鵑花和梅花也是我們無錫的市花,兩邊鬱鬱蔥蔥的大樹是香樟樹,它是無錫的市樹。

【太湖佳絕處牌坊】我們面前的這座牌坊結構古雅、斗拱相連,建於1931年,原是黿頭渚的老大門,1“太湖佳絕處”是郭沫若老先生的手跡。(大家轉過頭來看,湖水被周圍的山林、島嶼所環抱。北面有中犢山島,此刻是太湖療養院所在地;對面就是大、小箕山,山上樹木蒼翠,景色優美。1920xx年,無錫民族工商業者榮宗敬,在那裡建造了“錦園”。)

牌坊後面有一照壁,壁間飾以“鳳穿牡丹”的圖案,它擋住了院中景色,起到了欲揚先抑的效果。

【藕花深處】藕花深處是黿頭渚最幽靜的地方。據說:1931年“藕花深處”這組景建成時,楊翰西的親朋好友都來祝賀,酒宴之後,園主便請來賓為這建築題名。當時這亭立於小島之上,四周都是荷花。而且沒有東面的這座小橋,只有西邊的曲橋相通,有人題名“湖心亭”,楊翰西覺得太俗。這時有一個工匠說:“我是否也能題個名字”楊翰西想,你能題什麼好名字呢但轉念一想,你說說也無妨,就說:“你說吧。”那工匠說:“我讀書時讀過李清照的《如夢令》,我記得裡面有一句是這樣唸的: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那裡亭子四周都是荷花,而且這亭子又最深,題‘藕花深處’怎樣樣”楊翰西覺得這名字題的十分確切,便將此亭題名為“藕花深處”。此刻我們望見的“藕花深處”額是1981年由田原書寫的。亭子東面的小橋是文革時建造的,雖然避免了走回頭路,但“深處”的意境卻沒有了,本來“深處”就是到極限了,沒法再往前了,此刻通了,也就不深了,完全破壞了原先的意境。為什麼還留著這座橋呢主要是思考到黿頭渚的客流量太大了。

【長春花漪】長春橋是園主在1936年仿照北京頤和園昆明湖上的玉帶橋所建的。橋名長春,取其長葆青春之意。湖堤兩邊所種的是日本的“染井吉野”,在日本的櫻花品種中,“染井吉野”是公認最美的一種。每年4月那裡櫻花夾道,繽紛豔麗。櫻花是日本的國花,在日本每當櫻花盛開,舉國若狂,各校園還要放櫻花假。我國有櫻桃花,但不出櫻花,我國的櫻花都是從日本移植來的。(電影《革命軍中馬前卒》裡有一個日本上野公園的鏡頭就是在那裡拍攝的)

長春橋是一座拱石橋,高聳湖面,堤岸遍植櫻花,擋住了外湖的景色,分隔了水面和空間,從平面上開,增加了變化,是浩大的湖面產生了大小、虛實、動靜的比較;從立面上看,豐富了景色層次,它與涵萬軒、絳雪軒和東面山坡自成一個空間,構成長春花漪的景色。

【無錫旅情】這塊碑是1990年初設的一個景點,正面刻有“無錫充滿溫情和水”幾個字,這是無錫對外宣傳的旅遊口號。溫情是指無錫人溫文爾雅,待人熱情。至於“水”,那是指無錫的旅遊資源以水為主,以水出名,有太湖、京杭大運河,還有長江,旅遊活動又突出水鄉風情。因此,說無錫充滿溫情和水當之無愧。背面刻的是《無錫旅情》的中文歌詞。無錫市為了提高知名度,除了運用各種宣傳方式,還個性注重將文化藝術與旅遊活動結合起來。1986年5月,透過日本阪急旅行社邀請了日本著名詩人、作曲家中山大三郎和東京ABC音樂出版社長山田廣作來無錫旅遊,他們回國後很快創作並出版發行了《無錫旅情》和《清明橋》兩首歌,由日本紅歌星尾形大作演唱。個性是《無錫旅情》這首歌,在日本六家電視臺播放半年之久,唱片發行量突破100萬張,風靡日本全境,許多日本友人正是從這首歌中瞭解了無錫,紛紛慕名前來無錫旅遊。

【黿頭渚】此刻我們所站的位置就是黿頭渚了,郭沫若老先生所說的“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就是這個地方。我們向南望,這時煙波浩渺的太湖有著青島海濱的氣概;向北我們能夠看到碧波的蠡湖,那是太湖的一個內湖,它又有杭州西湖的明媚風光。我們既能夠看到太湖的雄偉、遼闊、無邊無際,又能夠遙望湖中山巒起伏、山1復,所以說黿頭渚佔據了太湖最秀麗的一角。

【黿渚燈塔】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這座燈塔,它是作導航之用。1920xx年,無錫紳士華題蓉壁居南鄉,一次舟行夜歸,迷失了方向,誤入了湖心,險遭覆舟葬身魚腹之禍。於是在此立竿懸燈導航。1920xx年,錫湖輪船公司首航太湖,地方人士集資建一座燈塔以示祝賀。1982年,進行了徹底翻新,底部和中心進行加固,四周覆以金山石,高度從原先的12.6米加高為13.1米,飾以粉紅色、紫醬色,顯得更為雅緻。

【黿渚春濤】這塊“黿頭渚”的刻石高2米,正面的“黿頭渚”三字是光緒年間由無錫舉人秦敦世書寫的。另一面刻“黿渚春濤”4字,是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狀元劉春霖寫的。劉春霖與園主楊翰西是同科進士,他在光緒三十年(公元1920xx年)殿試中獨佔鰲頭,但沒有想到1920xx年廢除了科舉制度,他竟成了末科狀元。“黿渚春濤”四個字是在1920xx年題書的,那裡的“春”字用的最妙,一是劉春霖來錫時正是仲春時節;二是那裡應對著太湖的一個內湖,叫梅樑湖。根據《具區志》記載:“梅樑湖在夫椒山(今馬山)東,吳時進梅樑至此,舟沉失樑,後每至春首則水面生花。”(梅樑指的是楠木,楠木是上等的好材料,那麼它是不是就是此刻的梅樹呢當然不是,楠木的“楠”在古代寫作“”,“”是“楠”的古體字,是“梅”的異體字,所以“梅”在古代不是指此刻的梅樹,而是指“楠木”。)後人據此典故把黿頭渚、馬山、拖山之間的水面稱為“梅樑湖”。每逢春天,那裡會出現神話般的奇景:春濤好似古梅在水上開花一般,顯得秀麗極了;三是無錫正處在太湖北岸,春天時多東南風,太湖無日不起浪,尤以黿頭渚一帶水勢浩大,波濤洶湧,聲勢雄壯。黿渚濤聲是那裡的一大特色。若遇風和日暖,微波漣漪,濤聲則清緩而流暢,和諧而有節奏;若遇狂風怒號

,濁浪滔天,則轟然巨鳴,猶如萬馬奔騰,真有“濤聲吼黿渚,地勝十洲三島”的感覺。所以黿渚春濤是黿渚濤聲中最神奇的。

【震澤神黿】剛剛我們已經講過黿頭渚的名稱的由來,那麼什麼是黿呢此刻大家就隨我去看一下黿到底是什麼樣的。

關於“黿”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自然界中的黿,一種是神話傳說中的黿。在自然界中黿是一種和鱉相似的動物,有的地方就把它叫做“大鱉”。其實黿和鱉是有區別的:鱉的重量最大隻有三四公斤,而黿的重量可超過100公斤;鱉吻長而尖,黿無尖吻嘴圓;黿又叫癩頭黿,緣由是黿頭頭部散生疣狀突起,鱉的頭部卻是光滑的;鱉的外形呈扁圓,黿的外形卻是正圓。因此南方人俗稱“團魚”,又是團圓,又是“餘”,十分吉利。它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多數生長在廣西。

在神話傳說中,黿是龍和鱉所生的長子,呈龍頭龜身鳳爪鷹尾,正如我們面前所看到的這隻神黿。它是用青銅製作的,長1.7米,高1.3米,寬1.1米,重達700公斤,這是“中華青銅文化復興公司”在1985年5月無錫首屆“太湖之春藝術節”時贈送給黿頭渚公園的。這“震澤神黿”由著名雕塑家慶寶持創作,上鐫有朱復戟教授篆刻題名。

【摩崖石刻】橫雲石壁是黿頭渚著名的風景點,那裡奇峰怪石半環著一個天然的大水灣。在絕壁懸崖上刻有“橫雲”和“包孕吳越”6個字,這是清末無錫縣令廖綸書寫的。廖綸在光緒辛卯年(公元1891年)正月初八,同友人乘船至此,覺得那裡氣勢雄偉,就欣然揮筆,題書“包孕吳越”和“橫雲”,鐫於石壁上,使湖山增色。

“包孕吳越”形容太湖氣勢巨集大,跨越江浙兩省,江浙兩省在2420xx年前主要是吳越兩國的疆域,太湖在其間,湖水澆灌了兩國的土地,使兩國百姓受益非淺。太湖像偉大的母親以自己的“乳汁”哺育了吳越兒女。

“橫雲”是說在湖中遠處回望黿頭渚,只見上下蒼蒼茫茫,水天一色,這一帶湖岸好似橫在半空中的一抹彩雲,在輕輕漂移。原先的橫雲山莊也是因為這橫雲石刻題名的。(大家再看下面的這塊石壁,上有“明高忠憲公濯足處”8個大字。明高忠憲公指的是明朝東林黨重要領導人之一的高攀龍。高攀龍曾是無錫東林書院主講,後因東林黨得罪了宦官魏忠賢,受到魏忠賢閹黨的無情打擊,造成了恐怖的“黨禍”。高攀龍回到無錫後,常常隱蔽在此刻蠡湖東面臨湖而築的“水居”讀書,那時書院被毀,0黨橫行,他自號:“湖水老人”,不接賓客,不談時事,只以花鳥為伴。他常到黿頭渚湖灘濯足,取“滄浪之水濁兮,能夠濯我足”之意,表示避世隱身,知足常樂。雖然如此,魏黨還是不放過他,1一天甚於一天。高攀龍自知不免,就於1620xx年3月17日清晨,在住宅後園池中從容入水而死,後人在池畔立石,上刻“高子止水”。抗日戰爭勝利後,無錫人朱鬆黯書寫“明高忠憲公濯足處”鐫於石壁上,以示對高攀龍的紀念。)

【澄瀾堂】澄瀾堂建於1931年,是仿照宋、明宮殿式樣營建的,面闊5間,四周遊廊,氣宇不凡,是“黿渚春濤”的主建築。“澄”是指水平靜清澈,“瀾”則是波浪起伏之意。取名“澄瀾堂”是說在那裡能夠飽賞太湖多變的天然景色。黿頭渚本身變化萬千,陣雨過後又有霧氣,而且那裡居高臨下,遠眺近覽,春夏秋冬,早中晚,雨陰晴,景色各異,真是“浪濤與松濤齊名,碧水共長天一色”!風景能與唐朝文學家王勃寫的《滕王閣序》所描述的洪都(今南昌)風景相媲美。所以陳夔龍在堂兩邊抱柱聯上寫道:

山橫馬跡,渚峙黿頭,盡納湖光開綠野;

雨卷珠簾,雲飛畫棟,此間風景勝洪都。

“洪都”指的就是“滕王閣”了。

好了,黿渚春濤景區就講解到那裡,下面給大家自由活動的時間,去看看黿頭渚公園其他幾個景區或者坐船去遊覽一下太湖仙島。

太湖仙島

仙島牌坊――會仙橋――月老祠――天都仙府――摘星亭――天街――靈霄宮――大覺灣

【仙島碼頭】:各位遊客,此刻我們已經踏上了太湖仙島的樂土。請大家回頭看,在碼頭泵船立柱上共有18尊鑄鐵辟邪,每尊有一噸重,這是古代傳說中一種能夠驅鬼避邪的神獸。此刻它在那裡,一方面保護遊客的安全,另一方面也是太湖仙島的保護神。

【巡天影壁】:在牌坊後面我們看到的是寬9米,高5米的白牆紅頂影壁,上面是一幅漢白玉浮雕“玉帝巡天迴鑾圖”,描繪的是玉皇大帝巡訪各地歸來,飄過太湖仙島,遊覽後對太湖風光讚不絕口的情景。大家能夠看到他的眼神中似乎有一絲遺憾,原先他正在惋惜王母娘娘沒有一同來呢。

【仙島牌坊】:前面這座三門五樓式,以雲頭承託硃紅色琉璃頂的建築就是仙島牌坊。該牌坊寬6米,高9米,其下有八尊麒麟拱衛,象徵著吉祥如意,中間的寶珠和脊頂的火焰,金光燦爛,象徵著智慧的光芒普照著大地。牌坊正面這“太湖仙島”四個金字是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徵明所書,當然文徵明是不可能專門為我們題寫這幾個字的,這是從他的碑帖中拓下來的,背面鐫刻篆書“蓬萊幻境”,點出了太湖仙島的文化特色。

【月老祠】:各位遊客,我們先來看一下同心鎖,這上面的鎖可不同於黃山上面的,它務必是夫妻或戀人們才能掛,在鎖的兩邊分別刻上兩個人的名字,然後將鑰匙拋入湖中,表示永不開啟,永結同心。這座鴛鴦亭的造型可謂獨特:一半是方柱硬山筒瓦頂,一半是圓柱捲棚小青瓦頂,但又鴛鴦對合緊緊相連融為和諧的一體,以此來寓意男女結合。(走進月老祠)大家請看,正面懸掛的這幅像就是“月下老人”,相傳唐朝時有個人叫韋固,從小失去父母,一向想著早點成家,一天他碰到一個在月下翻書的老人,老人身旁有一個口袋,韋固就問老人口袋裡裝的是什麼,老人說是紅繩子,還說天下男女都由我配對,用紅繩子系在兩個人的腳上,來定下兩個人的姻緣,即使兩個人相隔很遠,也能夠千里姻緣一線牽。

【會仙橋】:在我們面前的這座橋就叫做會仙橋,它是仿造少數民族侗族的風雨橋造的。它的前身是無錫頗有名氣的惠山“大德橋”,五十年代末,因開挖京杭大運河無錫段的新運河,拆遷於此的。之所以取名為會仙橋,是因為遊客們到仙島遊玩後都轉成仙人了,我們看到的從對面過來的都是仙人,所以叫會仙橋。橋上有兩副對聯“過此橋是玉虛境,到彼岸非本來我”;“道是非天非地路,果真亦仙1橋”,也是這個意思。好,讓我們大家也去做一回神仙吧。(下了會仙橋往左手看)大家請看,前面那艘就是太湖裡現存的唯一一艘七桅古帆船,它已經有一百八十多年的歷史了,是仿照當年岳飛在太湖抗金用的戰船而造,此刻也能夠說是文物了。

【天都仙府】:各位遊客,天都仙府到了,在仙府的大門外,有兩尊石雕的吉祥神獸――兩角的“天祿”和獨角的“麒麟”;在牆壁上有兩副浮雕是漢代的門神“神荼(音伸舒)”和“鬱壘(音律)”他們是兄弟倆;而大門內,則是秦瓊、尉遲恭這兩位唐代的門神。

正中間是進行編鐘表演的場地,編鐘是戰國時期楚國的一種樂器,出土於湖北隨州。我們此刻看到的是仿製品,但音質絲毫不差,好,表演開始了,讓我們一齊來欣賞兩千年前的樂器給我們帶來的美妙音樂吧。在左側的財神殿內有兩位財神:文財神是范蠡,武財神是趙公元帥。范蠡是春秋時越王勾踐的大臣,勾踐滅了吳王夫差後,他和西施隱居在太湖畔,後又去山東定陶,經商致富,被尊為“陶朱公”,由於他生財有道又不惟利是圖,善於理財又扶貧濟弱,成為人們心目中理想的“財神”。武財神趙朗,有一手買賣求財的本領,能夠使人公平交易、稱心如意,被民間視為招財進寶的增福財神。這位笑容可拘的神仙是“老壽星”,這三位神仙的含意是富足長壽方為有福之人。

在右側的藥王殿裡有藥王孫思邈、炎帝神農和註生娘娘,這三位都能夠尊稱為藥王。孫思邈是中國古代的一位神醫,不但醫德高尚,而且著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等醫書,被譽為中國最早的臨床醫學百科全書。神農帝嘗百草,首創醫藥,被尊為藥王鼻祖。註生娘娘保佑母嬰平安,堪稱婦科、小兒科吉祥神祗。在文昌殿裡供奉著文昌帝君,即文曲星,是專管天空上、人間科舉考試的,在他的兩旁有二名童子即天聾、地啞,意思是人不要聰明用盡,不妨裝聾作啞,與鄭板橋的“難得糊塗”,有異曲同工之妙;還有一種說法是文昌帝為了防止考題洩露,才專門找了這兩個童子服侍。身旁這位是北斗第一星――奎星,因為“奎”字難塑,所以改為“魁”,科舉時代凡供奉文昌帝必供奉魁星,因為它預示著文章寫得好。在天都仙府第三層供奉著兩位神仙――關公和媽祖,我們先來看一下關公。關公以忠勇仁義為世人所敬佩,被歷朝歷代貴尊為神,道教裡被尊為“昭明翊聖天尊”,佛教裡被列為“第十九0伽藍”。我們所看到的關公正在夜讀《春秋》,他左側是周倉,右側是關平,兩邊的牆上。分別是“千里走單騎”和“水淹七軍”的浮雕。再來看一下媽祖,媽祖原名叫林默娘,是福建莆田人,傳說她十六歲在一口古井裡得到天書,從此能夠呼風喚雨

,常在大海狂瀾中拯救遇難船隻,她一生未嫁,於28歲坐化,後人把她奉為掌管海運的神仙,此刻福建、廣東、中國臺灣一帶的漁村裡都有媽祖廟,漁民每次出海前都要拜祭,以保佑自己能夠平安回來,站在他兩側的是千里眼和順風耳,本來都是作惡多端的惡鬼,後被媽祖降伏,成為她的得力助手

【摘星亭】:出天都仙府,便來到摘星亭。因為那裡已然是天宮仙界,伸手便可摘到星星,故取名為摘星亭。亭子的身旁是天門,也就是進入仙界的大門,過此門也就是到了天空上了。

【天街】:各位遊客,我們此刻來到了天街的入口處,這條街以展示傳統商業文化為主,全長96米,有40多間鋪面。裡面有很多富有特色的手工藝品,例如內畫、宮扇、仙糕、藍印花布、七彩玉雕刻等,大家能夠自己轉轉,我在出口處等大家。

【靈霄宮】:大家請看,我們眼前這座高達42米的標誌性塔型建築就是靈霄宮,裡面供奉的是玉皇大帝,左邊那座建築就是王母殿。裡面供奉的是王母娘娘。大家知不明白為什麼靈霄宮要造得這麼高大雄偉,而王母殿卻顯得這麼矮小這是因為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一向是男尊女卑,而道教由於是在封建社會下不斷髮展演化的,所以自然而然也受到了這方面的影響。(在靈霄宮前)大家請看,那裡水池中有一個重800多公斤的花崗岩石球在徐徐轉動,其實那裡並沒有什麼奧祕,完全是僅僅依靠4公斤的水流的作用,有一種“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的意境。(進入靈霄宮)大家第一眼就看到了這座高達18米的玉皇大帝塑像,這也是中國最大的一尊玉皇大帝塑像。你看他身著就章法服,兩耳垂肩,儀容威重,手持象徵權柄的江山星辰玉圭,頭頂著天,腳踏著地,是那麼的威武高大。他兩邊的這兩個與真人一樣高的童子,低著頭,似乎在向遊客傾訴“高處不勝寒”的苦衷。大家請看,靈霄宮內壁四周全是道教的各路神仙,大家能夠慢慢觀賞。在兩邊的配殿的四周牆壁上,是臨摹被譽為“東方藝術之冠”的山西芮城永樂宮壁畫而繪製的壁畫,講的都是一些道教故事,雖說是模仿,但也是真材實料,是真正的壁畫,有興趣的遊客能夠看一看。

我們再來看一看王母殿,正中就是王母娘娘的金身塑像,她的神名為“瑤池金母元君”,又稱九靈太妙龜山西華金母。她的形象在民間傳說和不同的書中有不同的記載和評價,有好有壞,所以殿中的她,有一種“任你世人評說”的雍容氣度。她兩側這五位神態各儀的秀麗女性可不是七仙女,分別是她的侍女和得道的女仙。

【大覺灣】:此刻,我們來到了大覺灣景區。這一景區彙集了我國主要石窟藝術的精華,被稱為“仙窟薈萃”之地。(千手千眼佛)這尊佛像是仿造四川大足石窟而造,千手錶示護持眾生,千眼表示關照世界,也就是大慈大悲的意思。(老子像)這尊老子像是仿造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君巖而造,面朝東,寓“紫氣東來”之意。(大盧舍那佛)這是仿造洛陽龍門石窟裡的主佛像大盧舍那佛而造,這尊佛也叫蓮花洞大佛,最有名的地方就在於據說它是根據武則天的形象而雕。(九龍浴太子)這組雕塑是描述釋迦牟尼降生後,九龍飛來吐溫涼之水以浴太子的情景,之後發展為佛教在嬰兒出生後的進行的一種宗教儀式,現代漢語中的“洗禮”一詞也來源於此。(釋迦牟尼臥像)這尊臥佛是仿造大足石窟而造,描述的是釋迦牟尼涅盤時的景象,在他身旁的那些小佛像是他的弟子,守侯在他的身旁,在聽他臨終前的教誨。(極樂世界)最後,我們來看一看這組雕像,這也是仿造大足石窟而造,描繪了西方極樂世界中的景象,正中為“西方三聖”,分別是觀世音、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

江蘇黿頭渚的導遊詞 篇4

現在我們所站的位置就是黿頭渚了,郭沫若老先生所說的“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就是這個地方。我們向南望,這時煙波浩渺的太湖有著青島海濱的氣概;向北我們可以看到碧波的蠡湖,那是太湖的一個內湖,它又有杭州西湖的明媚風光。我們既可以看到太湖的雄偉、遼闊、無邊無際,又可以遙望湖中山巒起伏、山重水複,所以說黿頭渚佔據了太湖最美麗的一角。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這座燈塔,它是作導航之用。1920年,無錫紳士華題蓉壁居南鄉,一次舟行夜歸,迷失了方向,誤入了湖心,險遭覆舟葬身魚腹之禍。於是在此立竿懸燈導航。1924年,錫湖輪船公司首航太湖,地方人士集資建一座燈塔以示祝賀。1982年,進行了徹底翻新,底部和中心進行加固,四周覆以金山石,高度從原來的12.6米加高為13.1米,飾以粉紅色、紫醬色,顯得更為雅緻。

這塊“黿頭渚”的刻石高2米,正面的“黿頭渚”三字是光緒年間由無錫舉人秦敦世書寫的。另一面刻“黿渚春濤”4字,是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狀元劉春霖寫的。劉春霖與園主楊翰西是同科進士,他在光緒三十年(公元1920__年)殿試中獨佔鰲頭,但沒有想到1920__年廢除了科舉制度,他竟成了末科狀元。“黿渚春濤”四個字是在1920__年題書的,這裡的“春”字用的最妙,一是劉春霖來錫時正是仲春時節;二是這裡面對著太湖的一個內湖,叫梅樑湖。根據《具區志》記載:“梅樑湖在夫椒山(今馬山)東,吳時進梅樑至此,舟沉失樑,後每至春首則水面生花。”(梅樑指的是楠木,楠木是上等的好材料,那麼它是不是就是現在的梅樹呢?當然不是,楠木的“楠”在古代寫作“枏”,“枏”是“楠”的古體字,是“梅”的異體字,所以“梅”在古代不是指現在的梅樹,而是指“楠木”。)後人據此典故把黿頭渚、馬山、拖山之間的水面稱為“梅樑湖”。每逢春天,這裡會出現神話般的奇景:春濤好似古梅在水上開花一般,顯得美麗極了;三是無錫正處在太湖北岸,春天時多東南風,太湖無日不起浪,尤以黿頭渚一帶水勢浩大,波濤洶湧,聲勢雄壯。黿渚濤聲是這裡的一大特色。若遇風和日暖,微波漣漪,濤聲則清緩而流暢,和諧而有節奏;若遇狂風怒號,濁浪滔天,則轟然巨鳴,猶如萬馬奔騰,真有“濤聲吼黿渚,地勝十洲三島”的感覺。所以黿渚春濤是黿渚濤聲中最神奇的。

江蘇黿頭渚的導遊詞 篇5

遊客朋友們,此刻,我們來到的便是“黿渚春濤”景區的主建築之一――澄瀾堂。

沿階而上,大家請看,建於1931年的澄瀾堂,仿宋、明古宮殿式樣,面闊五間,玲瓏的遊廊環繞四周。從下往上看,既有著正堂雄偉的氣勢,又有著江南亭臺的小巧精緻。

堂外屋簷下正中懸掛著清末無錫書法家華世奎所書的“澄瀾堂”匾額。“澄”,是指湖面平靜,水天一碧,雲悠山閒。“瀾”,則是指波濤洶湧澎湃。原先這澄瀾堂是讓遊客親近太湖的地方。澄瀾堂雄峙於半山腰,背靠逶迤充山、前臨萬頃太湖,佔據了黿頭渚風景區觀賞太湖的最佳位置。“澄”“瀾”二字正好相互對應,正合了這堂內的對聯“霞飛傑閣,浩氣澄圓堪吐納;霧列雄州,滄波秋水有清漣。”

無錫的春天多東南風,太湖無日不起浪。晴天在這澄瀾堂賞景,遠處的馬跡山巍峨如障,近處的三山島與黿頭渚遙相呼應,遠近之間湖面雲霧繚繞,就如同蓬萊仙境一般。風和日暖,微波漣漪,濤聲清緩而流暢,和諧而有節奏,船行湖中,點點白帆,彷彿身在畫中游,令人心馳神往。連江南才子文徵明也感嘆道:島嶼縱橫一鏡中,溼銀盤紫浸芙蓉。但如果遇到陰雨連綿,我們便可倚在這回廊上,隔著從天而降的雨簾,靜靜體會這江南的煙雨朦朧。

堂前太湖則濁浪滔天,轟然而鳴,猶如萬馬奔騰。驚濤來自腳底,長風起於眼前,沙鷗翱翔林間,孤帆遊移天際,波濤偕松濤齊鳴,秋水共長天一色。而要脫離這世間的嘈雜,也許只有隔著珠簾的觀景人,才能平復起伏的心境,靜靜品味這片澄靜的天空。清末江蘇巡撫陳夔龍就體會到了這樣的意境,將此番風景與王勃的《滕王閣序》相比,在這澄瀾堂堂內柱上添上了神來之筆:“山橫馬跡,渚峙黿頭,盡納湖光開綠野;雨卷珠簾,雲飛畫棟,此間風景勝洪都。”在澄瀾堂看太湖,那見地,那氣勢,不知比贛江要壯觀多少倍;那神韻,那風味,不知要比滕王閣醇多少倍,那感受,那回味,不知又要入夢多少回,沁心又幾層!大家請看這堂內中間的橫匾上題額“天然圖畫”,真可謂畫龍點睛。

遊客朋友們,澄與瀾是兩種不同的境界,雖為兩種場景,但卻澄先瀾後。波瀾的太湖正如同人生的跌宕起伏,有得意時的安閒舒適,也有低谷時的焦慮不安,有成功時的喜悅,有失敗時的痛苦。但無論生在何時,無論身處何方,無論應對何事,重要的是要有一顆清澄透明的心,去平復起伏的情緒,坦然應對萬事萬物,這才是園主人經歷了風風雨雨後最想到達的人生境界。

江蘇黿頭渚的導遊詞 篇6

太湖黿頭渚風景區位於江蘇省無錫市西南。郭沫若先生贊為“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黿頭渚風景區層巒疊翠,林壑優美,山環水抱,融淡雅清秀與雄奇壯瀾於一體,組合成了太湖山水風光的最美處,向有“天然畫圖”之美譽。黿頭渚公園曾是蔣介石的私家園林,堪稱“無錫第一勝景”。青山綠水之中,長春橋、澄瀾堂、飛雲閣、勁鬆樓、光福寺、陶朱閣等園林建築點綴其間,太湖仙島、具區勝景、黿渚春濤、萬浪卷雪、鹿頂迎輝、充山隱秀等六大景區各具特色。登上黿頭,浩瀚壯闊的太湖展現眼前,心曠神怡。

黿頭渚的秀麗景緻,在明代以前就為人們所向往,被認為是無錫境內的“桃花源”。明初,“太湖春漲”被列為“無錫八景”之一。明末,東林首領高攀龍常在此踏浪吟詠,留有“黿頭渚邊濯足”遺蹟。清末,無錫知縣廖倫在臨湖峭壁上題書的“包孕吳越”和“橫雲”摩崖石刻既讚美了太湖的雄偉氣勢,也是對此盡納吳越山水之美的高度評價。1920xx年,黿頭渚始建園林,社會名流、達官貴人紛紛在黿頭渚附近營造私家花園和別墅。先後建有橫雲山莊、廣福寺、陶朱閣、太湖別墅、陳園(若圃)、鄭園等,亭臺樓閣、小橋流水,園林建築逐年增多。建國後,這些私家花園和別墅大都由政府接管,合併成“黿頭渚公園”。

80年代後,經統一規劃佈局,精心綴連,又大規模擴建新景點,使這一太湖風景名勝遊覽之區日趨完美,面積擴大到500公頃,成為江南最大的山水園林之一。現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點,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黿頭渚風景區地廣景多,可先登臨鹿頂山舒天閣,遠眺四方,一洗胸襟,再上黿頭渚,或步行盤桓於花徑,或赤足涉水於低灘,或乘船弄濤湖面,坐礁凝思,登樓品茗,領略太湖山水之美,最後乘船渡湖,一探太湖仙島靈秀、神幻之妙。

江蘇黿頭渚的導遊詞 篇7

遊客朋友們,此刻,我們來到的便是“黿渚春濤”景區的主建築之一澄瀾堂。

沿階而上,大家請看,建於1931年的澄瀾堂,仿宋、明古宮殿式樣,面闊五間,玲瓏的遊廊環繞四周。從下往上看,既有著正堂雄偉的氣勢,又有著江南亭臺的小巧精緻。

堂外屋簷下正中懸掛著清末無錫書法家華世奎所書的“澄瀾堂”匾額。“澄”,是指湖面平靜,水天一碧,雲悠山閒。“瀾”,則是指波濤洶湧澎湃。原先這澄瀾堂是讓遊客親近太湖的地方。澄瀾堂雄峙於半山腰,背靠逶迤充山、前臨萬頃太湖,佔據了黿頭渚風景區觀賞太湖的最佳位置。“澄”“瀾”二字正好相互對應,正合了這堂內的對聯“霞飛傑閣,浩氣澄圓堪吐納;霧列雄州,滄波秋水有清漣。”

無錫的春天多東南風,太湖無日不起浪。晴天在這澄瀾堂賞景,遠處的馬跡山巍峨如障,近處的三山島與黿頭渚遙相呼應,遠近之間湖面雲霧繚繞,就如同蓬萊仙境一般。風和日暖,微波漣漪,濤聲清緩而流暢,和諧而有節奏,船行湖中,點點白帆,彷彿身在畫中游,令人心馳神往。連江南才子文徵明也感嘆道:島嶼縱橫一鏡中,溼銀盤紫浸芙蓉。但如果遇到陰雨連綿,我們便可倚在這回廊上,隔著從天而降的雨簾,靜靜體會這江南的煙雨朦朧。

堂前太湖則濁浪滔天,轟然而鳴,猶如萬馬奔騰。驚濤來自腳底,長風起於眼前,沙鷗翱翔林間,孤帆遊移天際,波濤偕松濤齊鳴,秋水共長天一色。而要脫離這世間的嘈雜,也許只有隔著珠簾的觀景人,才能平復起伏的心境,靜靜品味這片澄靜的天空。清末江蘇巡撫陳夔龍就體會到了這樣的意境,將此番風景與王勃的《滕王閣序》相比,在這澄瀾堂堂內柱上添上了神來之筆:“山橫馬跡,渚峙黿頭,盡納湖光開綠野;雨卷珠簾,雲飛畫棟,此間風景勝洪都。”在澄瀾堂看太湖,那見地,那氣勢,不知比贛江要壯觀多少倍;那神韻,那風味,不知要比滕王閣醇多少倍,那感受,那回味,不知又要入夢多少回,沁心又幾層!大家請看這堂內中間的橫匾上題額“天然圖畫”,真可謂畫龍點睛。

遊客朋友們,澄與瀾是兩種不同的境界,雖為兩種場景,但卻澄先瀾後。波瀾的太湖正如同人生的跌宕起伏,有得意時的安閒舒適,也有低谷時的焦慮不安,有成功時的喜悅,有失敗時的痛苦。但無論生在何時,無論身處何方,無論應對何事,重要的是要有一顆清澄透明的心,去平復起伏的情緒,坦然應對萬事萬物,這才是園主人經歷了風風雨雨後最想到達的人生境界。

江蘇黿頭渚的導遊詞 篇8

黿頭渚位於無錫西南郊的太湖之濱,距離市區約18公里。渚是指三面臨水的小陸地,因為它狀如黿頭而叫黿頭渚。它能夠說是獨佔太湖最美的一角,向南望,太湖有著青島海濱的氣概;向北望太湖又有著杭州西湖的明媚風光。在這一片真山真水的自然景色中輔之以別具匠心的人工點綴,使之成為觀賞太湖最為理想的遊覽勝地。難怪詩人郭沫若暢遊太湖之後,作出了“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的評價。黿頭渚以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遼闊”的無邊風月,以及早中晚、晴陰雨景緻各異的神奇變幻和春花秋月、夏荷冬雪的四時之景吸引著歷代文人墨客和無數中外遊人。

民國初年,無錫人楊翰西在此購得60畝山地,並於1918年開始對黿頭渚進行最初的開發,開始建構“橫雲山莊”;1924年他又撥地1畝多給量如和尚,由量如募款將後山的廣福庵遷於此,更名為廣福寺。1925年,楊翰西利用無錫商團會長的身份,在工商界集款建造了“陶朱閣”。抗日戰爭時期,改名為“橫雲公園”。

黿頭渚地區還有王心如在1927年建的“太湖別墅”;1928年陳仲言建的“若圃”;1931年鄭明山建的“鄭園”;以及何緝伍和蔡緘三的退廬。當時這些風景都因為蠡湖的阻隔,交通不便,因而遊人不多。1934年榮德生老先生60大壽,他利用壽禮在蠡湖上架起了一座長達375米的長橋,因南端架在寶界山上而取名“寶界橋”,從此溝通了蠡湖南北兩岸的陸路交通,把梅園、蠡園和黿頭渚等景色連成一片,便於遊人遊覽觀光,同時長橋臥波,恰給蠡湖攔腰一束,平添幾分秀色,橋下的60個橋孔又正好象徵著榮德生老先生的60大壽,提醒人們過橋不忘修橋人。

解放後政府將那裡原有的園林、別墅合併為“黿頭渚公園”。1982年開始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面積從原先的480畝,擴大到1950畝,統稱“具區勝境”。園內有十大景區(黿渚春濤、萬浪卷雪、蘆灣消夏、湖山真意、鹿頂迎暉、充山隱秀、藕花深處、十里芳徑、中犢晨霧、三山映碧),我們所要遊覽的是黿渚春濤景區,它是整個園林的精華所在。

【黿頭渚牌樓】黿頭渚牌樓建於1973年,是過去黿頭渚公園的大門,此刻是“黿渚春濤”序列空間的序幕。門樓背後刻有“山輝川媚”4個大字,點出了那裡風景的特色。我們回過頭來看這棵柏樹,它是1978年從梅園水廠移來的,樹高7米,樹冠進徑6米,重達10噸。順著大道向前,是300米的杜鵑坡,清明時節樹叢、林下、溪邊的杜鵑花開遍山野,映的滿山都是紅色。另外杜鵑花和梅花也是我們無錫的市花,兩邊鬱鬱蔥蔥的大樹是香樟樹,它是無錫的市樹。

【太湖佳絕處牌坊】我們面前的這座牌坊結構古雅、斗拱相連,建於1931年,原是黿頭渚的老大門,1“太湖佳絕處”是郭沫若老先生的手跡。(大家轉過頭來看,湖水被周圍的山林、島嶼所環抱。北面有中犢山島,此刻是太湖療養院所在地;對面就是大、小箕山,山上樹木蒼翠,景色優美。1929年,無錫民族工商業者榮宗敬,在那裡建造了“錦園”。)

牌坊後面有一照壁,壁間飾以“鳳穿牡丹”的圖案,它擋住了院中景色,起到了欲揚先抑的效果。

【藕花深處】藕花深處是黿頭渚最幽靜的地方。據說:1931年“藕花深處”這組景建成時,楊翰西的親朋好友都來祝賀,酒宴之後,園主便請來賓為這建築題名。當時這亭立於小島之上,四周都是荷花。而且沒有東面的這座小橋,只有西邊的曲橋相通,有人題名“湖心亭”,楊翰西覺得太俗。這時有一個工匠說:“我是否也能題個名字”楊翰西想,你能題什麼好名字呢但轉念一想,你說說也無妨,就說:“你說吧。”那工匠說:“我讀書時讀過李清照的《如夢令》,我記得裡面有一句是這樣唸的: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那裡亭子四周都是荷花,而且這亭子又最深,題‘藕花深處’怎樣樣”楊翰西覺得這名字題的十分確切,便將此亭題名為“藕花深處”。此刻我們望見的“藕花深處”額是1981年由田原書寫的。亭子東面的小橋是文ge時建造的,雖然避免了走回頭路,但“深處”的意境卻沒有了,本來“深處”就是到極限了,沒法再往前了,此刻通了,也就不深了,完全破壞了原先的意境。為什麼還留著這座橋呢主要是思考到黿頭渚的客流量太大了。

【長春花漪】長春橋是園主在1936年仿照北京頤和園昆明湖上的玉帶橋所建的。橋名長春,取其長葆青春之意。湖堤兩邊所種的是日本的“染井吉野”,在日本的櫻花品種中,“染井吉野”是公認最美的一種。每年4月那裡櫻花夾道,繽紛豔麗。櫻花是日本的國花,在日本每當櫻花盛開,舉國若狂,各校園還要放櫻花假。?夜有?桃花,但不出櫻花,我國的櫻花都是從日本移植來的。(電影《革命軍中馬前卒》裡有一個日本上野公園的鏡頭就是在那裡拍攝的)

長春橋是一座拱石橋,高聳湖面,堤岸遍植櫻花,擋住了外湖的景色,分隔了水面和空間,從平面上開,增加了變化,是浩大的湖面產生了大小、虛實、動靜的比較;從立面上看,豐富了景色層次,它與涵萬軒、絳雪軒和東面山坡自成一個空間,構成長春花漪的景色。

【無錫旅情】這塊碑是1990年初設的一個景點,正面刻有“無錫充滿溫情和水”幾個字,這是無錫對外宣傳的旅遊口號。溫情是指無錫人溫文爾雅,待人熱情。至於“水”,那是指無錫的旅遊資源以水為主,以水出名,有太湖、京杭大運河,還有長江,旅遊活動又突出水鄉風情。因此,說無錫充滿溫情和水當之無愧。背面刻的是《無錫旅情》的中文歌詞。無錫市為了提高知名度,除了運用各種宣傳方式,還個性注重將文化藝術與旅遊活動結合起來。1986年5月,透過日本阪急旅行社邀請了日本著名詩人、作曲家中山大三郎和東京ABC音樂出版社長山田廣作來無錫旅遊,他們回國後很快創作並出版發行了《無錫旅情》和《清明橋》兩首歌,由日本紅歌星尾形大作演唱。個性是《無錫旅情》這首歌,在日本六家電視臺播放半年之久,唱片發行量突破100萬張,風靡日本全境,許多日本友人正是從這首歌中瞭解了無錫,紛紛慕名前來無錫旅遊。

【黿頭渚】此刻我們所站的位置就是黿頭渚了,郭沫若老先生所說的“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就是這個地方。我們向南望,這時煙波浩渺的太湖有著青島海濱的氣概;向北我們能夠看到碧波的蠡湖,那是太湖的一個內湖,它又有杭州西湖的明媚風光。我們既能夠看到太湖的雄偉、遼闊、無邊無際,又能夠遙望湖中山巒起伏、山1復,所以說黿頭渚佔據了太湖最秀麗的一角。

【黿渚燈塔】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這座燈塔,它是作導航之用。1920年,無錫紳士華題蓉壁居南鄉,一次舟行夜歸,迷失了方向,誤入了湖心,險遭覆舟葬身魚腹之禍。於是在此立竿懸燈導航。1924年,錫湖輪船公司首航太湖,地方人士集資建一座燈塔以示祝賀。1982年,進行了徹底翻新,底部和中心進行加固,四周覆以金山石,高度從原先的12.6米加高為13.1米,飾以粉紅色、紫醬色,顯得更為雅緻。

【黿渚春濤】這塊“黿頭渚”的刻石高2米,正面的“黿頭渚”三字是光緒年間由無錫舉人秦敦世書寫的。另一面刻“黿渚春濤”4字,是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狀元劉春霖寫的。劉春霖與園主楊翰西是同科進士,他在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殿試中獨佔鰲頭,但沒有想到1905年廢除了科舉制度,他竟成了末科狀元。“黿渚春濤”四個字是在1906年題書的,那裡的“春”字用的最妙,一是劉春霖來錫時正是仲春時節;二是那裡應對著太湖的一個內湖,叫梅樑湖。根據《具區志》記載:“梅樑湖在夫椒山(今馬山)東,吳時進梅樑至此,舟沉失樑,後每至春首則水面生花。”(梅樑指的是楠木,楠木是上等的好材料,那麼它是不是就是此刻的梅樹呢當然不是,楠木的“楠”在古代寫作,是“楠”的古體字,是“梅”的異體字,所以“梅”在古代不是指此刻的梅樹,而是指“楠木”。)後人據此典故把黿頭渚、馬山、拖山之間的水面稱為“梅樑湖”。每逢春天,那裡會出現神話般的奇景:春濤好似古梅在水上開花一般,顯得秀麗極了;三是無錫正處在太湖北岸,春天時多東南風,太湖無日不起浪,尤以黿頭渚一帶水勢浩大,波濤洶湧,聲勢雄壯。黿渚濤聲是那裡的一大特色。若遇風和日暖,微波漣漪,濤聲則清緩而流暢,和諧而有節奏;若遇狂風怒號

,濁浪滔天,則轟然巨鳴,猶如萬馬奔騰,真有“濤聲吼黿渚,地勝十洲三島”的感覺。所以黿渚春濤是黿渚濤聲中最神奇的。

【震澤神黿】剛剛我們已經講過黿頭渚的名稱的由來,那麼什麼是黿呢此刻大家就隨我去看一下黿到底是什麼樣的。

關於“黿”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自然界中的黿,一種是神話傳說中的黿。在自然界中黿是一種和鱉相似的動物,有的地方就把它叫做“大鱉”。其實黿和鱉是有區別的:鱉的重量最大隻有三四公斤,而黿的重量可超過100公斤;鱉吻長而尖,黿無尖吻嘴圓;黿又叫癩頭黿,緣由是黿頭頭部散生疣狀突起,鱉的頭部卻是光滑的;鱉的外形呈扁圓,黿的外形卻是正圓。因此南方人俗稱“團魚”,又是團圓,又是“餘”,十分吉利。它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多數生長在廣西。

在神話傳說中,黿是龍和鱉所生的長子,呈龍頭龜身鳳爪鷹尾,正如我們面前所看到的這隻神黿。它是用青銅製作的,長1.7米,高1.3米,寬1.1米,重達700公斤,這是“中華青銅文化復興公司”在1985年5月無錫首屆“太湖之春藝術節”時贈送給黿頭渚公園的。這“震澤神黿”由著名雕塑家慶寶持創作,上鐫有朱復戟教授篆刻題名。

【摩崖石刻】橫雲石壁是黿頭渚著名的風景點,那裡奇峰怪石半環著一個天然的大水灣。在絕壁懸崖上刻有“橫雲”和“包孕吳越”6個字,這是清末無錫縣令廖綸書寫的。廖綸在光緒辛卯年(公元1891年)正月初八,同友人乘船至此,覺得那裡氣勢雄偉,就欣然揮筆,題書“包孕吳越”和“橫雲”,鐫於石壁上,使湖山增色。

“包孕吳越”形容太湖氣勢巨集大,跨越江浙兩省,江浙兩省在2400年前主要是吳越兩國的疆域,太湖在其間,湖水澆灌了兩國的土地,使兩國百姓受益非淺。太湖像偉大的母親以自己的“乳汁”哺育了吳越兒女。

“橫雲”是說在湖中遠處回望黿頭渚,只見上下蒼蒼茫茫,水天一色,這一帶湖岸好似橫在半空中的一抹彩雲,在輕輕漂移。原先的橫雲山莊也是因為這橫雲石刻題名的。(大家再看下面的這塊石壁,上有“明高忠憲公濯足處”8個大字。明高忠憲公指的是明朝東林黨重要領導人之一的高攀龍。高攀龍曾是無錫東林書院主講,後因東林黨得罪了宦官魏忠賢,受到魏忠賢閹黨的無情打擊,造成了恐怖的“黨禍”。高攀龍回到無錫後,常常隱蔽在此刻蠡湖東面臨湖而築的“水居”讀書,那時書院被毀,0黨橫行,他自號:“湖水老人”,不接賓客,不談時事,只以花鳥為伴。他常到黿頭渚湖灘濯足,取“滄浪之水濁兮,能夠濯我足”之意,表示避世隱身,知足常樂。雖然如此,魏黨還是不放過他,1一天甚於一天。高攀龍自知不免,就於1626年3月17日清晨,在住宅後園池中從容入水而死,後人在池畔立石,上刻“高子止水”。抗日戰爭勝利後,無錫人朱鬆黯書寫“明高忠憲公濯足處”鐫於石壁上,以示對高攀龍的紀念。)

【澄瀾堂】澄瀾堂建於1931年,是仿照宋、明宮殿式樣營建的,面闊5間,四周遊廊,氣宇不凡,是“黿渚春濤”的主建築。“澄”是指水平靜清澈,“瀾”則是波浪起伏之意。取名“澄瀾堂”是說在那裡能夠飽賞太湖多變的天然景色。黿頭渚本身變化萬千,陣雨過後又有霧氣,而且那裡居高臨下,遠眺近覽,春夏秋冬,早中晚,雨陰晴,景色各異,真是“浪濤與松濤齊名,碧水共長天一色”!風景能與唐朝文學家王勃寫的《滕王閣序》所描述的洪都(今南昌)風景相媲美。所以陳夔龍在堂兩邊抱柱聯上寫道:

山橫馬跡,渚峙黿頭,盡納湖光開綠野;

雨卷珠簾,雲飛畫棟,此間風景勝洪都。

“洪都”指的就是“滕王閣”了。

好了,黿渚春濤景區就講解到那裡,下面給大家自由活動的時間,去看看黿頭渚公園其他幾個景區或者坐船去遊覽一下太湖仙島。

太湖仙島

仙島牌坊――會仙橋――月老祠――天都仙府――摘星亭――天街――靈霄宮――大覺灣

【仙島碼頭】:各位遊客,此刻我們已經踏上了太湖仙島的樂土。請大家回頭看,在碼頭泵船立柱上共有18尊鑄鐵辟邪,每尊有一噸重,這是古代傳說中一種能夠驅鬼避邪的神獸。此刻它在那裡,一方面保護遊客的安全,另一方面也是太湖仙島的保護神。

【巡天影壁】:在牌坊後面我們看到的是寬9米,高5米的白牆紅頂影壁,上面是一幅漢白玉浮雕“玉帝巡天迴鑾圖”,描繪的是玉皇大帝巡訪各地歸來,飄過太湖仙島,遊覽後對太湖風光讚不絕口的情景。大家能夠看到他的眼神中似乎有一絲遺憾,原先他正在惋惜王母娘娘沒有一同來呢。

【仙島牌坊】:前面這座三門五樓式,以雲頭承託硃紅色琉璃頂的建築就是仙島牌坊。該牌坊寬6米,高9米,其下有八尊麒麟拱衛,象徵著吉祥如意,中間的寶珠和脊頂的火焰,金光燦爛,象徵著智慧的光芒普照著大地。牌坊正面這“太湖仙島”四個金字是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徵明所書,當然文徵明是不可能專門為我們題寫這幾個字的,這是從他的碑帖中拓下來的,背面鐫刻篆書“蓬萊幻境”,點出了太湖仙島的文化特色。

【月老祠】:各位遊客,我們先來看一下同心鎖,這上面的鎖可不同於黃山上面的,它務必是夫妻或戀人們才能掛,在鎖的兩邊分別刻上兩個人的名字,然後將鑰匙拋入湖中,表示永不開啟,永結同心。這座鴛鴦亭的造型可謂獨特:一半是方柱硬山筒瓦頂,一半是圓柱捲棚小青瓦頂,但又鴛鴦對合緊緊相連融為和諧的一體,以此來寓意男女結合。(走進月老祠)大家請看,正面懸掛的這幅像就是“月下老人”,相傳唐朝時有個人叫韋固,從小失去父母,一向想著早點成家,一天他碰到一個在月下翻書的老人,老人身旁有一個口袋,韋固就問老人口袋裡裝的是什麼,老人說是紅繩子,還說天下男女都由我配對,用紅繩子系在兩個人的腳上,來定下兩個人的姻緣,即使兩個人相隔很遠,也能夠千里姻緣一線牽。

【會仙橋】:在我們面前的這座橋就叫做會仙橋,它是仿造少數民族侗族的風雨橋造的。它的前身是無錫頗有名氣的惠山“大德橋”,五十年代末,因開挖京杭大運河無錫段的新運河,拆遷於此的。之所以取名為會仙橋,是因為遊客們到仙島遊玩後都轉成仙人了,我們看到的從對面過來的都是仙人,所以叫會仙橋。橋上有兩副對聯“過此橋是玉虛境,到彼岸非本來我”;“道是非天非地路,果真亦仙1橋”,也是這個意思。好,讓我們大家也去做一回神仙吧。(下了會仙橋往左手看)大家請看,前面那艘就是太湖裡現存的唯一一艘七桅古帆船,它已經有一百八十多年的歷史了,是仿照當年岳飛在太湖抗金用的戰船而造,此刻也能夠說是文物了。

【天都仙府】:各位遊客,天都仙府到了,在仙府的大門外,有兩尊石雕的吉祥神獸――兩角的“天祿”和獨角的“麒麟”;在牆壁上有兩副浮雕是漢代的門神“神荼(音伸舒)”和“鬱壘(音律)”他們是兄弟倆;而大門內,則是秦瓊、尉遲恭這兩位唐代的門神。

正中間是進行編鐘表演的場地,編鐘是戰國時期楚國的一種樂器,出土於湖北隨州。我們此刻看到的是仿製品,但音質絲毫不差,好,表演開始了,讓我們一齊來欣賞兩千年前的樂器給我們帶來的美妙音樂吧。在左側的財神殿內有兩位財神:文財神是范蠡,武財神是趙公元帥。范蠡是春秋時越王勾踐的大臣,勾踐滅了吳王夫差後,他和西施隱居在太湖畔,後又去山東定陶,經商致富,被尊為“陶朱公”,由於他生財有道又不惟利是圖,善於理財又扶貧濟弱,成為人們心目中理想的“財神”。武財神趙朗,有一手買賣求財的本領,能夠使人公平交易、稱心如意,被民間視為招財進寶的增福財神。這位笑容可拘的神仙是“老壽星”,這三位神仙的含意是富足長壽方為有福之人。

在右側的藥王殿裡有藥王孫思邈、炎帝神農和註生娘娘,這三位都能夠尊稱為藥王。孫思邈是中國古代的一位神醫,不但醫德高尚,而且著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等醫書,被譽為中國最早的臨床醫學百科全書。神農帝嘗百草,首創醫藥,被尊為藥王鼻祖。註生娘娘保佑母嬰平安,堪稱婦科、小兒科吉祥神祗。在文昌殿裡供奉著文昌帝君,即文曲星,是專管天空上、人間科舉考試的,在他的兩旁有二名童子即天聾、地啞,意思是人不要聰明用盡,不妨裝聾作啞,與鄭板橋的“難得糊塗”,有異曲同工之妙;還有一種說法是文昌帝為了防止考題洩露,才專門找了這兩個童子服侍。身旁這位是北斗第一星――奎星,因為“奎”字難塑,所以改為“魁”,科舉時代凡供奉文昌帝必供奉魁星,因為它預示著文章寫得好。在天都仙府第三層供奉著兩位神仙――關公和媽祖,我們先來看一下關公。關公以忠勇仁義為世人所敬佩,被歷朝歷代貴尊為神,道教裡被尊為“昭明翊聖天尊”,佛教裡被列為“第十九0伽藍”。我們所看到的關公正在夜讀《春秋》,他左側是周倉,右側是關平,兩邊的牆上。分別是“千里走單騎”和“水淹七軍”的浮雕。再來看一下媽祖,媽祖原名叫林默娘,是福建莆田人,傳說她十六歲在一口古井裡得到天書,從此能夠呼風喚雨

,常在大海狂瀾中拯救遇難船隻,她一生未嫁,於28歲坐化,後人把她奉為掌管海運的神仙,此刻福建、廣東、中國臺灣一帶的漁村裡都有媽祖廟,漁民每次出海前都要拜祭,以保佑自己能夠平安回來,站在他兩側的是千里眼和順風耳,本來都是作惡多端的惡鬼,後被媽祖降伏,成為她的得力助手

【摘星亭】:出天都仙府,便來到摘星亭。因為那裡已然是天宮仙界,伸手便可摘到星星,故取名為摘星亭。亭子的身旁是天門,也就是進入仙界的大門,過此門也就是到了天空上了。

【天街】:各位遊客,我們此刻來到了天街的入口處,這條街以展示傳統商業文化為主,全長96米,有40多間鋪面。裡面有很多富有特色的手工藝品,例如內畫、宮扇、仙糕、藍印花布、七彩玉雕刻等,大家能夠自己轉轉,我在出口處等大家。

【靈霄宮】:大家請看,我們眼前這座高達42米的標誌性塔型建築就是靈霄宮,裡面供奉的是玉皇大帝,左邊那座建築就是王母殿。裡面供奉的是王母娘娘。大家知不明白為什麼靈霄宮要造得這麼高大雄偉,而王母殿卻顯得這麼矮小這是因為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一向是男尊女卑,而道教由於是在封建社會下不斷髮展演化的,所以自然而然也受到了這方面的影響。(在靈霄宮前)大家請看,那裡水池中有一個重800多公斤的花崗岩石球在徐徐轉動,其實那裡並沒有什麼奧祕,完全是僅僅依靠4公斤的水流的作用,有一種“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的意境。(進入靈霄宮)大家第一眼就看到了這座高達18米的玉皇大帝塑像,這也是中國最大的一尊玉皇大帝塑像。你看他身著就章法服,兩耳垂肩,儀容威重,手持象徵權柄的江山星辰玉圭,頭頂著天,腳踏著地,是那麼的威武高大。他兩邊的這兩個與真人一樣高的童子,低著頭,似乎在向遊客傾訴“高處不勝寒”的苦衷。大家請看,靈霄宮內壁四周全是道教的各路神仙,大家能夠慢慢觀賞。在兩邊的配殿的四周牆壁上,是臨摹被譽為“東方藝術之冠”的山西芮城永樂宮壁畫而繪製的壁畫,講的都是一些道教故事,雖說是模仿,但也是真材實料,是真正的壁畫,有興趣的遊客能夠看一看。

我們再來看一看王母殿,正中就是王母娘娘的金身塑像,她的神名為“瑤池金母元君”,又稱九靈太妙龜山西華金母。她的形象在民間傳說和不同的書中有不同的記載和評價,有好有壞,所以殿中的她,有一種“任你世人評說”的雍容氣度。她兩側這五位神態各儀的秀麗女性可不是七仙女,分別是她的侍女和得道的女仙。

【大覺灣】:此刻,我們來到了大覺灣景區。這一景區彙集了我國主要石窟藝術的精華,被稱為“仙窟薈萃”之地。(千手千眼佛)這尊佛像是仿造四川大足石窟而造,千手錶示護持眾生,千眼表示關照世界,也就是大慈大悲的意思。(老子像)這尊老子像是仿造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君巖而造,面朝東,寓“紫氣東來”之意。(大盧舍那佛)這是仿造洛陽龍門石窟裡的主佛像大盧舍那佛而造,這尊佛也叫蓮花洞大佛,最有名的地方就在於據說它是根據武則天的形象而雕。(九龍浴太子)這組雕塑是描述釋迦牟尼降生後,九龍飛來吐溫涼之水以浴太子的情景,之後發展為佛教在嬰兒出生後的進行的一種宗教儀式,現代漢語中的“洗禮”一詞也來源於此。(釋迦牟尼臥像)這尊臥佛是仿造大足石窟而造,描述的是釋迦牟尼涅盤時的景象,在他身旁的那些小佛像是他的弟子,守侯在他的身旁,在聽他臨終前的教誨。(極樂世界)最後,我們來看一看這組雕像,這也是仿造大足石窟而造,描繪了西方極樂世界中的景象,正中為“西方三聖”,分別是觀世音、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

江蘇黿頭渚的導遊詞 篇9

各位來賓:你們好!今天有幸陪同大家遊覽太湖,共渡美好時光,我感到很高興。(導遊作自我介紹)有人講,太湖的"太"字真有意思,因為它比大字還要多一點,太湖確實很大,僅水域面積就有2400多平方公里,在我國五大淡水湖泊中佔了第三位。很多人又喜歡唱《太湖美》,太湖確實很美,而且美的景點又不少。有的來賓一定會問,那末最能代表太湖美的景點是誰呢?當代大文豪郭沫若先生用美麗的詩句,作了明確的回答:"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請大家抬頭看,那牌坊上五個瀟灑的大字,就是郭老的手跡。因此有人通俗地把它解釋為:不到黿頭渚,等於沒有到太湖。這牌坊左面的山峰,叫做充山,又名南犢山。"自古名山僧佔多",早在1400多年前的南朝蕭樑時,充山的後山就建起了"廣福庵",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這裡最早的風景開發。到了明清時,不少文人雅士就常到這湖邊遊覽,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文;還在湖邊的山崖石壁上,刻上了言簡意賅的摩崖石刻。其中明末有位叫做王永積的,在他編寫的《錫山景物略》中,對這裡的景物作了記載:"更有一巨石,直瞰湖中,如黿頭狀,因呼為黿頭渚"。黿是一種大型的海龜。在中國古代,烏龜被看作是長壽的靈物,俗話說得好:"到了烏龜頭,萬事不用愁。"黿頭渚因此被賦於了吉祥的含義。

1920xx年,地方紳士楊翰西,用做稻穀生意賺來的20xx塊大洋,向朱某人購買了這裡包括黿頭渚在內的60畝山地,從1920xx年開始構築別墅園林"橫雲山莊"。楊翰西是清末舉人,有相當的文化素養。在造園時有意識地發揮真山真水的環境優勢,因勢佈局,巧妙點綴,融情入景,恰到好處,所謂"三分人意,七分天然",這別墅園林造得很是不俗。但楊的民族氣節不好,抗戰時,曾擔任汪偽政權的水利委員長。抗戰勝利後,橫雲山莊被當局接收,改為"橫雲花園"。建國後,又把這裡與附近的太湖別墅、陳園、鄭園等聯成一片,組成"黿頭渚公園"。到了八、九十年代,公園進一步擴充,形成了遊覽面積達130公頃的黿頭渚風景區,包括充山隱秀、鹿頂迎暉、湖山真意、江南蘭苑、十里芳徑、萬浪卷雪、黿渚春濤、太湖仙島等八大景點。如果把這各具千秋的"黿渚八景"統統遊一遍,大約需要整整一天時間。今天我們的遊程安排得比較緊湊,因此重點遊覽精品中的極品"黿渚春濤",該景點的基礎就是剛才所說的"橫雲山莊"。

江蘇黿頭渚的導遊詞 篇10

太湖黿頭渚風景區位於江蘇省無錫市西南。郭沫若先生贊為“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黿頭渚風景區層巒疊翠,林壑優美,山環水抱,融淡雅清秀與雄奇壯瀾於一體,組合成了太湖山水風光的最美處,向有“天然畫圖”之美譽。黿頭渚公園曾是蔣介石的私家園林,堪稱“無錫第一勝景”。青山綠水之中,長春橋、澄瀾堂、飛雲閣、勁鬆樓、光福寺、陶朱閣等園林建築點綴其間,太湖仙島、具區勝景、黿渚春濤、萬浪卷雪、鹿頂迎輝、充山隱秀等六大景區各具特色。登上黿頭,浩瀚壯闊的太湖展現眼前,心曠神怡。

黿頭渚的秀麗景緻,在明代以前就為人們所向往,被認為是無錫境內的“桃花源”。明初,“太湖春漲”被列為“無錫八景”之一。明末,東林首領高攀龍常在此踏浪吟詠,留有“黿頭渚邊濯足”遺蹟。清末,無錫知縣廖倫在臨湖峭壁上題書的“包孕吳越”和“橫雲”摩崖石刻既讚美了太湖的雄偉氣勢,也是對此盡納吳越山水之美的高度評價。1920xx年,黿頭渚始建園林,社會名流、達官貴人紛紛在黿頭渚附近營造私家花園和別墅。先後建有橫雲山莊、廣福寺、陶朱閣、太湖別墅、陳園(若圃)、鄭園等,亭臺樓閣、小橋流水,園林建築逐年增多。建國後,這些私家花園和別墅大都由政府接管,合併成“黿頭渚公園”。

80年代後,經統一規劃佈局,精心綴連,又大規模擴建新景點,使這一太湖風景名勝遊覽之區日趨完美,面積擴大到500公頃,成為江南最大的山水園林之一。現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點,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黿頭渚風景區地廣景多,可先登臨鹿頂山舒天閣,遠眺四方,一洗胸襟,再上黿頭渚,或步行盤桓於花徑,或赤足涉水於低灘,或乘船弄濤湖面,坐礁凝思,登樓品茗,領略太湖山水之美,最後乘船渡湖,一探太湖仙島靈秀、神幻之妙。

江蘇黿頭渚的導遊詞 篇11

各位來賓,我們走過了幽曲的"藕花深處"翻過了一道小小的山樑,來到了大家心儀已久,景色豁然開朗的太湖佳絕處黿頭渚。您看:三萬六千頃的浩淼煙波奔來眼底,濃淡相宜,七十二峰縹渺可辯。三十六和七十二,在中國古人的心目中,代表3的陽數之極即九的四倍數和八倍數,具有陰陽調和,吉祥完美的好處,用來概括太湖的水域面積和山、島的數量,是讚美那裡既有海的雄偉,又有湖的秀麗。真是"山不高而清秀,湖不深而遼闊",一派山外有山,湖中有湖的"天然圖畫",把太湖平遠山水的審美特徵,展示得淋漓盡致。請大家往左面看:那裡山勢連綿,重崗復嶺,有12個山渚伸突湖中,稱為"湖東十二渚,此刻已建有中央電視臺的"影視城",還有建設中的"山水城"。

請大家轉向右邊看:那裡從青龍山到閭江口,沿湖有18個山灣,簡稱"湖西十八灣";它的前端就是馬山島,島上有國家級的度假區,更有高88米的"靈山大佛",遐邇聞名。再請大家往中間看:那好象由三個小島組成的"三山島",既有秀氣,又有靈氣,更象"蓬萊三島"那樣有點兒仙氣,已被建成中外馳名的"太湖仙島"。再遠點那座像笠帽一樣隱約可辨的小島,叫"拖山島",這拖山島的南面,就是一片汪洋的外太湖了。

在那裡,我還想向大家補充講一講:這湖東十二渚、湖面十八灣和拖山島之間的太湖,歸無錫管轄,在古代又稱作"梅樑湖"。它的得名來源於一個秀麗的傳說:三千年前,陝西岐山周太王的長子泰伯"南奔荊蠻",在無錫"梅里",也就是這天的梅村鎮,開創了吳國五百多的的基業。當時用梅樹的樹幹做成房屋的正樑,被賦於了神聖的色彩。一次吳國運送梅樑的船隻,把梅樑翻入了湖心,這樣到了每年的春季,湖面就會飄出朵朵潔白的梅花。請大家回過身子,欣賞一下太湖航行的保護神"黿渚燈塔"。因為黿頭渚處於太湖和蠡湖航道的突出位置,因此在1920xx年,就有人在那裡立杆掛燈,為夜行船隻導航。1920xx年,錫湖輪船公司通航,地方人士建燈塔表示祝賀,當時燈塔的形狀,象一枚彈頭朝上通紅的炮彈。1982年結合燈塔翻修,改成民族形式的紫醬色,琉璃瓦重簷塔頂;並在磚砌牆身上用粉紅色金山石貼面,高度也從原先的12.56米加高到13.1米,使燈塔顯得更加典雅挺撥,成為黿頭渚的標誌性建築。

江蘇黿頭渚的導遊詞 篇12

黿頭渚風景區是一個著名的近代園林,始建於上世紀初,自上世紀以來,無錫湧現了一大批吸收西洋文化的私家園林,黿頭渚就是其中規模最大的一個。它始建於1920xx年,由清末舉人無錫商會會長楊翰西建造,當時他巧妙利用真山真水建園,把這私家園林建的三分人意七分自然,也是欣賞太湖水的絕佳處。1958年郭沫若暢遊太湖也留下了“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的詩句。黿頭渚風景區發展經歷了兩個階段,一個是剛才介紹的建於上世紀的園林也是整個景區的精華,另一個是上世紀80年代後大規模的擴建,使面積從原來的60畝擴大到了現在的1960畝。分為十大景區,其功能各不相同,有以觀光遊覽為主的,有傳揚道教文化的。景區間有便利的陸上和水上交通。景區的周邊還有適宜於度假休閒的療養院和度假島。目前黿頭渚的年接待量220萬左右,已成為華東旅遊線上的黃金旅遊點。有如此多的遊客來我們景區遊覽,關鍵在於景區一年四季皆有景可賞。分別是春花、秋月、夏荷、冬雪。

黿頭渚獨佔太湖最美的一角,向南望,太湖有著青島海濱的氣概;向北望太湖又有著杭州西湖的明媚風光。在這一片真山真水的自然景色中輔之以別具匠心的人工點綴,使之成為觀賞太湖最為理想的遊覽勝地。詩人郭沫若暢遊太湖之後,作出了“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的評價。黿頭渚以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遼闊”的無邊風月,以及早中晚、晴陰雨景緻各異的神奇變幻和春花秋月、夏荷冬雪的四時之景吸引著歷代文人墨客和無數中外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