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2022年江蘇中山陵的導遊詞(精選16篇)

欄目: 江蘇導遊詞 / 釋出於: / 人氣:2.08W

2022年江蘇中山陵的導遊詞 篇1

中山陵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依次為廣場、石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墓室。

廣場 從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臥在綠絨毯上的“自由鍾”。山下中山先生銅像是鐘的尖頂,半月形廣場是鐘頂圓弧,而陵墓頂端墓室的穹隆頂,就像一顆溜圓的鐘擺錘。

碑亭 石坊後是長達375米、寬40米的墓道。前行為陵門,門額上為孫中山的手跡“天下為公”四個大字。再進為亭,一塊高約6米的碑石上刻著“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國國民黨葬孫先生於此”的鎏金大字。過碑亭即為陡峻的石階,石階共分八段392級。

祭堂 走到陵墓最高的平臺,上有華表兩座,後為祭堂。祭堂的正中,為孫中山先生的漢白玉坐像,祭堂四壁的黑色大理石牆上刻有孫中山親筆書寫的《建國大綱》和胡漢民等人書寫的《遺囑》。

墓室 祭堂之後有一個銅門,橫額上書“浩氣長存”四個大字。門內即為鐘形墓室,其中央有一直徑4米、深5米的圓形大理石圓穴。孫中山的漢白玉靈柩及臥像即安放在圓穴中。

在中山陵四周還有一些紀念性建築物,是由當時各界人士和海外僑胞投資修建的,可做遊覽。

2022年江蘇中山陵的導遊詞 篇2

各位遊客:我們現在來到了中山陵。它於1920xx年1月15日破土動工,歷時三年多,耗資220餘萬銀元,於1920xx年春竣工。孫先生的遺體是1920xx年6月1日從北京運抵這裡的。整個陵區的面積達83600多平方米,主要建築由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臺和墓室等組成。根據呂彥直的設計,整個陵區平面呈警鐘形,給人以警鐘長鳴、發人深醒的啟迪。孫中山先生在臨終遺囑中說,他致力於國民革命四十年,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呂彥直的警鐘形設計,寓意深刻,最貼切地表達了“喚起民眾”之意。

中山陵作為一座陵墓,呂彥直在設計上繼承了我國傳統的陵墓建築風格,如依山為陵,保留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等中國古代陵墓中常用的基本建築格局,但又剔除了古代帝王陵墓中屬於封建糟粕一類的東西,如摒棄用於顯示古代帝王威嚴的石人石獸,同時吸取西方建築的一些先進技藝。整個構思的確稱得上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別具匠心,巧奪天工。

2022年江蘇中山陵的導遊詞 篇3

各位朋友

大家好:來到了南京這座歷史文化名城,你們一定想去看看她最有名氣、最具特色的景點吧。到了南京,如果沒去中山陵,可以說你只看到了半個南京城。中山陵無疑是其中最具吸引力、最有知名度的一個。(他是南京城的名片,有半部民國史之稱)

孫先生簡介:說起中山陵,當然要提到它的主人--偉大的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孫先生本名孫文,字逸仙。外國友人都稱呼他為"孫逸仙博士"。因為他(早年)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曾用過"中山樵"的化名,所以他在國內被尊稱為孫中山先生。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於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個農民家庭。早年學醫的,後畢業於香港的西醫學院,後在廣州、澳門等地行醫。清朝末期,清政府腐敗無能,孫中山依然棄醫從政,並於1920xx年在日本組織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中國同盟會,被推舉為總理,提出了"驅除按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著名綱領,及"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學說。1920xx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後,孫先生被已經宣佈獨立的十七省代表一致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並於1920xx年元1日在南京宣誓就職。但也緊當了臨時總統三個月後,為了追求南北和平,與袁世凱妥協,於童年的4.1日,辭去總統的職位,讓位於了袁世凱,要求袁世凱發誓效忠共和,推翻帝制,來南京就任總統,但是袁世凱(他的幕僚以及勢力都集中在北京)所以他當然不願意來南京,就找了背景兵變為理由在北京當了總統,此後,孫中山進行了"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等,1920xx年他在廣州就任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在1920xx年1月廣州召開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他將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同年11月他應馮玉祥之邀抱病北上討論國家大計,終因積勞成疾,於1920xx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遺體經過防腐處理,安放在北京西山碧雲寺。 1920xx年6月1日安放(長眠於)在了南京中山陵。

(在沒到中山陵之前,先允許我給大家提個問題?這邊我一般上去後再講,這樣客人回頭看到中山的風景時你講的效果會更好?)大家也許會覺得奇怪;孫先生出生於廣東,逝世在北京,畢生為革命奔波於各地,為什麼要選擇南京作為自己的長眠之地呢?

原因有三點:1.早在1920xx年孫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時,靈谷寺的住持和尚就曾向他推薦過這塊"前臨平川,後擁青嶂"的風水寶地。2.當年3月31日,中山先生為求南北和平統一,毅然辭去總統之職。4月初的一天,他與胡漢民等人到明孝陵一帶打獵,來到現陵墓所在地休息。孫先生環顧四周,對左右說,我將來死後,想向國民求得這塊土地以安葬(待我他日辭世後,願向國民乞一抔土以安置軀殼爾)(可以稍微解釋一下啊)。3.孫先生臨終前囑咐:"吾死之後,可葬於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因此,儘管孫先生在南京停留時間並不長,但南京對於孫先生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他選擇南京紫金山為墓址,從根本上說,是為了紀念辛亥革命,激勵革命同仁(希望國民黨人能將他未完的革命事業繼續堅持下去,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任須努力)。 孫先生去世後,遺體三天後送去了北京協和醫院,進行防腐的處理,先生在去世之前,曾交代過,希望遺體能像俄國革命家列寧一樣放在水晶棺裡,供後人瞻仰。先生的遺體也是經歷了萬般的磨難啊。

為尊重孫先生的遺願,由孫夫人宋慶齡、孫科,蔣介石,黃興等人組成的孫中山葬事籌備處實地察看,選好陵址,劃地20xx畝修墓,又登報懸獎,徵集陵墓設計方案。全國徵集了40多份,其中選中了,在眾多應徵者中,青年建築師呂彥直設計的鐘形圖案被一致評為首獎,他本人也被聘主持全部工程。呂彥直畢業於清華大學土木建築系的,後來因為成績優異,被公派到美國康來爾大學繼續深造,回國後在上海辦了顏記建築事務所。中山陵是在1920xx年3月12日孫先生逝世一週年之際,舉行了奠基典禮。歷時3年多,耗資150萬銀元,中山陵終於在1920xx年春竣工。令人惋惜的是,留學美國、才華橫溢的青年建築師呂彥直在主持建陵過程中,嘔心瀝血,鞠躬盡瘁,不幸與孫先生一樣身患肝癌,在工程臨近尾聲時病逝,年僅35歲。1920xx年6月1日舉行奉安大典,孫先生的遺體從北京運到南京。從此80餘年,孫先生一直長眠在這裡。

(中山門,前面是滬寧高速入口了,前面的這個門叫中山門,最早是明朝故宮的朝陽門,後來為了迎接孫先生的靈柩,門往後移了100米,將朝陽門改中山門,紀念孫先生,中山門這幾個字據說是汪精衛所提,汪精衛大家所熟知的大漢奸,他一直是孫先生的忠實的跟隨者,在1937年日本攻下南京,汪精衛逃到朝鮮之後,致電給日本政府,和日本勾結,為了讓日本支援他的汪為政府,轉讓中國土地的主權,之後汪精衛死後,遺體由日本軍隊的護送下,安葬在南京的梅花山這個地方,以前是東吳大帝孫權的陵墓所在,當時,汪老婆(陳璧君)怕汪死後會被焚屍,就親自佈置墓室,墓室佈置得很牢,隨著汪的死去,日本投降,枉為政府垮臺,蔣返南京,國民黨開了祕密會議,炸汪墳,在前三天,把中山陵這代的路道全部封鎖起來,對外宣稱抓漢奸,在深夜時把汪墳炸了,當時南京的市長馬超俊親自檢視,發現汪身上有個字條是他老婆寫的“魂兮歸來”是個招魂之術,馬超俊看了之後,命人把汪的屍體裝上大卡車,送到清涼山焚屍,把骨灰給撒了。又連夜把汪墳剷平,修了個亭子,叫觀梅軒。沒有人能想的出來這裡風景怎麼美,曾經埋過漢奸。)

中山陵的建造可以說是南京城建設史上的一件大事。當年為了迎接孫先生靈樞,南京修築了第一條柏油馬路--西起中山碼頭,(全長12公里,也是南京第一條柏油馬路)直到今天,中山路依然是南京最主要的交通幹道之一。在中山門到中山陵之間還修築了一條陵園路。就是我們現在所走的這條路了,很漂亮,兩邊都是法國梧桐樹,是南京重要的行道樹,其實這種樹是產自己咋們中國雲南地區的,應為這種樹很漂亮,當時有個人法國人將它移植到上海法租界,才得了現在這麼一個土洋結合的名字。 在法國那邊也有種梧桐樹,她們叫中國梧桐。(這種樹很適合南京的氣候,我們都知道南京是全國三大火爐之一,當炎炎夏日,人們來往穿梭於城市,大樹底下好乘涼蠻。不然的話你會免費的享受一下蒸桑拿的感覺哦)咋們朋友馬上要到中山陵參觀了,小劉要告訴大家,中山陵裡不能抽菸和亂丟垃圾,抓到了,您可能想大不了罰款嘛,我這次出來旅遊,什麼都帶的不出,就是錢帶得比較多,到時候錢都沒有用了,南京市博愛之都,違反了規定,景區管理員不罰您款,而是要您也要博愛一下,為孫先生打掃陵墓2個小時。中山陵裡面還有景點交通車,大家不要坐了,它開往其他的旅遊景點的車子,憑票坐視免費的,但是到了另外景點,是要掏錢買票才能進去了。馬上車子就到中山陵停車場了,下車後,大家帶好貴重物品,車停穩後在下,進入陵園前面會有一條商業街,大家別急的去這邊買,一會大家隨小劉上去,一定要跟緊了,我們門票是一票制的,只能用一次,您要是沒有隨小劉進去,那您就得自己在陶80元買漂亮進去了,好了,我們馬上到中山陵去了,等車停穩後,大家帶好貴重物品隨小劉下車。

好了,我們朋友現在跟著小劉走,去看看鐘山風景區的導覽圖,這個可就是南京最高的山脈了,448米,只能說是個小丘陵了,(我們現在在什麼位置啊?39,記好咯待會我們就在這邊集合,我們中山陵1.5半小時,記得在*點時準時到這裡集合,遲到的人到了車上要給我們大家表演節目。O(∩_∩)O~)先來看下左邊的紅色建築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馬娘娘的合葬墓-明孝陵,已經和北京的明十三陵,都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了,很可惜地面上的紅色建築都被天平天國時期打戰時毀了,地面的建築師清朝兩江總督曾國藩重新修建的,規模大不如前了,地宮沒有開發出來,之所沒被開發,因為怕文物出土後會被氧化掉。那文物沒法儲存了,北京的定陵出土的萬曆皇帝的龍袍就被氧化掉只剩碎片了,後來南京的雲景博物館用了3年時間,重新複製了一件,。馬王堆出土的紗衣,一拿出來之後,不久也化為灰燼了。所以南京的明孝陵沒有開發。有很多的祕密留給後人去探索了。大家可以看下,在明孝陵神道有座梅花山,這個是初春賞梅的勝地,這個是東吳孫權的陵墓的所在,也是汪精衛的陵墓所在,蔣返都南京後,把汪精衛陵墓炸掉。 中山陵比明孝陵位子高點,中山陵整個是成一個古代大鐘的形狀,因為鐘聲能傳的很遠,也是警示後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大家看下我們今天所走的路是一條路直上直下,一目瞭然。大家看下在明孝陵和中山陵的之間有個亭子,其實是蔣介石為他死後所選的墓,比明孝陵高些,比中山陵矮,蔣認為自己的功績比朱元璋厲害,可無法和孫中山先生相比。左邊是靈谷寺景區,明清時間是香火非常旺的寺廟,不過毀了,現在時是北伐陣亡的將士和淞滬抗戰犧牲的將士的公墓。

紫銅寶鼎:接著跟著小劉去參觀中山陵景點區吧。臺上那尊雙耳三足的紫銅寶鼎,重5000公斤,此鼎鑄於1933年秋,由廣州中山大學全體師生和戴季陶捐贈。鼎一面鑄有"智、仁、勇"三個字,是中山大學校訓。鼎內豎有一塊六角形銅牌,上刻戴母手書《孝經》全文。 戴季陶和老蔣是很好的朋友,稱蔣介石在日本與戴季陶共居時,戴季陶結識了當地的護士重鬆金子。交往之下,金子懷孕了,並且產下一子,這個兒子便是蔣緯國。金子生下蔣緯國幾年就過世了。因為生父戴季陶的原配鈕有恆性情較烈,如果知道丈夫出軌的話,就要鬧翻天了。一直沒有讓他的原配知道,戴季陶很容易地就瞞著她,和好友蔣介石說好,由蔣認子。蔣介石把嬰兒取名為緯國,與在上海結緣的夫人姚冶誠一起撫養。蔣介石蔣蔣偉國視為己出,非常的疼愛他。最後在1989年1月11日,蔣緯國以《蔣經國總統逝世一年來的感受》為題在臺北發表演講,首次在公開場合談及自己的身世。蔣緯國說,就他而言,無論是蔣介石還是戴季陶,“做誰的兒子,我都願意。”

愛牌坊:由廣場踏階而上,迎面是一博愛牌坊。正中有的"博愛"兩字。這兩個字是孫先生的手跡,原出自唐韓愈《原道》"博愛之為仁"一語。(要愛天下人,南京也被稱為博愛之都)據說孫先生生前最愛題這兩字送人。孫先生畢生以偉大的博愛精神致力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為民族的獨立自由奮鬥不息,可以說"博愛"二字正是對他一生的高度概括和最好寫照。第二根柱子上有個橫線,是當時選材的時候選短的,本來要追究那個工人的責任的,後來想是為孫先生修陵墓,就算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這裡也是拍照最好的地方大家可以在下來時拍拍照。

墓道:由博愛坊向前走,是一段長480米,寬數十米的墓道。中山陵的整體設計,突出中國的傳統風格,莊嚴肅穆,獨具特色。為了體現孫先生的崇高偉大,中山陵沿用了古代依山為陵的慣例,將墓室築於海拔約160米的全陵最高處。而墓道兩邊的這些雪松、檜柏、銀杏、紅楓兩兩相對,代替了古代慣用的石人石獸,象徵著孫先生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質。雪松是世界四大觀賞樹種大一,現已成為南京市的市樹。 下面是八角金盤。是很好綠化植物,防塵防汙染的。

天下為公:墓道盡頭是平臺。左右兩邊是日本友人贈送的松樹,六棵,叫千頭鬆也叫千層鬆,,左右兩邊是守靈人住的,發現房子是斜的嗎?其實不是的,這是建造時特地怎麼設定的,凸出來的地基部分是將地面填平,在上面建造房子,給我們錯覺是斜。其實是正的。前面是陵門所在,三拱門,中間是不開,只有孫中山出生11月12日和去世那天3月12日開的。解放之後,臺灣國民黨宋楚瑜和連戰來事都開了中間的門走的,中門橫額上是孫中山手書"天下為公",出自《禮記.禮運》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意思是說國家政權不是哪一家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老百姓的天下。這是孫先生畢生奮鬥的理想,也是他所倡導的三民主義的極好註解。

碑亭:過了陵門便是碑亭。刻有國民黨元老譚延闓手書的"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24個餾金顏體大字。譚延闓書法是當時明國時期四大書法家之一,他的楷書寫的很好。孫中山本來是要舉行國葬的,但後來改成了黨葬,孫在黨內當過最高的職位是總理,所以這裡寫實黨葬總理了。當初討論立碑時,計劃由汪精衛、胡漢民等人分別撰寫銘文、墓誌銘等。可花了兩年時間也沒寫出來。大家都認為先生的思想功績是文字所無法概括的、於是索性不寫銘文,改用現在的形式。 不好還好沒有寫,大家都知道汪是漢奸,孫中山是一代偉人,偉人的碑由漢奸來寫,顯然不好,這個也是天註定不讓汪寫的

在碑亭後網上看,迎面石階層層疊疊。所以來這兒遊覽的客人常常要問:中山陵究竟有多少級臺階呢? 這個要從博愛坊數起起了392級。代表著孫先生所提出的三名主義“民國民權民生”和五權憲法“司法考試檢查立法行政”。現在往上看我們可以看到層層疊疊的臺階,一會大家跟著小劉往上走,到了頂部可以看下,可以看到什麼,小劉就不告訴大家,只有堅持不謝的人才能看這一景觀了。

1337年南京發生一件震驚中外的慘案,南京大屠殺,當時日本在13937年12.13日攻下南京維持了6個星期的大屠殺,殺了手無寸鐵的老百姓和已經投降的軍人。達到30多萬人。有人計算過了平均是12秒殺掉一箇中國人。

來到臨近頂端的平臺,可以看見一對大銅鼎,上刻"奉安大典"字樣,是當時上海市政府捐贈的。大家仔細看,會發現在左邊那個鼎下面有兩個洞。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個鼎是上海市政府贈送過來的,正好是1937年末日軍攻佔南京,炮彈打穿的。這兩個洞就是當時留下的彈洞,沒有把他修復時為了留給後人看的,勿忘國恥。距此不遠的前方還有一對仿古青銅鼎,那是由孫先生的兒子孫科一家敬贈的。

2022年江蘇中山陵的導遊詞 篇4

中山陵各位朋友,來到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你們一定想去看看當地最有名氣、最具特色的景點吧。到了南京,如果沒去中山陵,可以說你只看到了半個南京城。儘管南京素有"六朝古都"之稱,擁有"金陵四十景"等眾多名勝古蹟,但中山陵無疑是其中最具吸引力、最有知名度的一個。

說起中山陵,當然要提到它的主人--偉大的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孫先生本名孫文,字逸仙。外國友人都稱呼他為"孫逸仙博士"。因為他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曾用過"中山樵"的化名,所以他在國內被尊稱為孫中山先生。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於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個農民家庭。他少有大志,先後求學於檀香山、香港等地,畢業後在廣州、澳門等地行醫。後來他棄醫從政,並於1920xx年在日本組織中國同盟會,被推舉為總理,提出了"驅除按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著名綱領,及"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學說。1920xx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後,孫先生被十七省代表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並於次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職。此後,經歷了"袁世凱竊國""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等風風雨雨,1920xx年他在廣州就任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在1920xx年1月廣州召開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他將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同年11月他應馮玉祥之邀抱病北上討論國家大計,終因積勞成疾,於1920xx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中山陵的墓址是孫先生生前選定的。這裡視野開闊,氣象雄偉,的確是建造陵墓的好地方。你們也許會問;孫先生出生於廣東,逝世在北京,畢生為革命奔波於各地,為什麼要選擇南京作為自己的長眠之地呢?

據說,早在1920xx年孫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時,靈谷寺的住持和尚就曾向他推薦過這塊"前臨平川,後擁青嶂"的風水寶地。當年3月31日,中山先生為求南北和平統一,毅然辭去總統之職。4月初的一天,他與胡漢民等人到明孝陵一帶打獵,來到現陵墓所在地休息。孫先生環顧四周,對左右說,我將來死後,想向國民求得這塊土地以安葬(待我他日辭世後,願向國民乞一抔土以安置軀殼爾)。當然,紫金山的氣勢風水還不是孫先生作此決定的根本原因。孫先生臨終前囑咐:"吾死之後,可葬於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因此,儘管孫先生在南京停留時間並不長,但南京對於孫先生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他選擇南京紫金山為墓址,從根本上說,是為了紀念辛亥革命,激勵革命同仁。

2022年江蘇中山陵的導遊詞 篇5

中山陵各位朋友,來到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你們一定想去看看當地最有名氣、最具特色的景點吧。到了南京,如果沒去中山陵,可以說你只看到了半個南京城。儘管南京素有"六朝古都"之稱,擁有"金陵四十景"等眾多名勝古蹟,但中山陵無疑是其中最具吸引力、最有知名度的一個。

說起中山陵,當然要提到它的主人--偉大的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孫先生本名孫文,字逸仙。外國友人都稱呼他為"孫逸仙博士"。因為他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曾用過"中山樵"的化名,所以他在國內被尊稱為孫中山先生。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於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個農民家庭。他少有大志,先後求學於檀香山、香港等地,畢業後在廣州、澳門等地行醫。後來他棄醫從政,並於1920xx年在日本組織中國同盟會,被推舉為總理,提出了"驅除按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著名綱領,及"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學說。1920xx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後,孫先生被十七省代表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並於次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職。此後,經歷了"袁世凱竊國""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等風風雨雨,1920xx年他在廣州就任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在1920xx年1月廣州召開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他將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同年11月他應馮玉祥之邀抱病北上討論國家大計,終因積勞成疾,於1920xx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中山陵的墓址是孫先生生前選定的。這裡視野開闊,氣象雄偉,的確是建造陵墓的好地方。你們也許會問;孫先生出生於廣東,逝世在北京,畢生為革命奔波於各地,為什麼要選擇南京作為自己的長眠之地呢?

據說,早在1920xx年孫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時,靈谷寺的住持和尚就曾向他推薦過這塊"前臨平川,後擁青嶂"的風水寶地。當年3月31日,中山先生為求南北和平統一,毅然辭去總統之職。4月初的一天,他與胡漢民等人到明孝陵一帶打獵,來到現陵墓所在地休息。孫先生環顧四周,對左右說,我將來死後,想向國民求得這塊土地以安葬(待我他日辭世後,願向國民乞一抔土以安置軀殼爾)。當然,紫金山的氣勢風水還不是孫先生作此決定的根本原因。孫先生臨終前囑咐:"吾死之後,可葬於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因此,儘管孫先生在南京停留時間並不長,但南京對於孫先生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他選擇南京紫金山為墓址,從根本上說,是為了紀念辛亥革命,激勵革命同仁。

2022年江蘇中山陵的導遊詞 篇6

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你們來到古都南京來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員,今天我們即將要參觀的景點是中山陵景區。

中山陵景區位於南京東郊紫金山第二峰小茅山的南麓,是我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是全國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國家5A級景區。1920xx年3月12日,一代偉人孫中山先生與世長辭後,葬事籌備處根據他生前的遺願選定了墓址,也許你們有人會問:孫先生出生於廣東,逝世於北京,畢生為革命奔波於世界各地,為什麼要選擇南京紫金山作為自己的長眠之地呢?因為在當年,孫先生在臨終時曾囑咐道“吾死之後,可葬於南京紫金山南麓,因為南京為臨時政府成立之地,故不可忘辛亥革命也。”陵墓於1920xx年3月12日開工(奠基),於1920xx年春完工,建築按照傳統的中軸對稱的形式,色調採用藍、白二色,在群山林海的映襯之下更顯得莊嚴肅穆。它的設計者呂彥直匠心獨具,將整個陵寢設計為“木鐸”形,寓意“警鐘長鳴”。

接下來,就容我為您簡單的介紹一下孫先生的生平。孫先生於1866年11月12日出生在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的一個普通家庭中,年少時遠赴美國和香港等地求學,攻讀醫學專業,隨後在澳門、廣州等地行醫。後棄醫從政。於1920xx年在日本成立了中國同盟會,被推舉為總理。1920xx年武昌起義勝利後,先生被十七省代表一致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於1920xx年元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職,此後先生在革命生涯中也收穫了人生和革命的伴侶——宋慶齡女士,她陪伴了先生共同經歷了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等風風雨雨。1920xx年一月,孫先生在廣州召開的中國國名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將舊三民主義發展成新三民主義,提出了“聯俄、連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同年十一月,他受馮玉祥將軍之邀,抱病北上,共商國是,終因積勞成疾,於1920xx年3月12日病逝於北京住所,享年59歲。

1920xx年3月12日,中山陵開始修建。1920xx年春,陵墓的主體建築完工後,國民政府為孫先生舉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儀式。所謂奉安大典,就是將先生的遺體葬入中山陵的儀式。1920xx年5月下旬(5月22日),先生的遺體從暫時的停靈地北京香山碧雲寺移出,在北京舉行了三天的公祭和悼念活動(各界人士參與了公祭並舉行了一系列的悼念儀式),後由專列護送抵達南京浦口火車站,經輪渡擺渡過江後於南京下關碼頭登岸,在國民黨中央黨部禮堂內進行了為期三天的公祭後,於1920xx年6月1日舉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儀式,從此孫先生便一直長眠於此,距今已有80多年了。

各位遊客,我們現在就來到了中山陵的陵園廣場,在陵園廣場的正南端是一座八角形石臺,石臺上有一尊三足兩耳的紫銅寶鼎,重達五千公斤,是中山陵紀念裝飾之一。它是由廣州國立中山大學校長戴季陶攜全體師生於1933年秋捐資建造,鼎高4.25米、腹徑1.23米,在鼎的腹部刻有“智、仁、勇”三個字,是儒家提倡的君子的三種德行。在鼎的上半部還有一六角形銅牌,上面鐫刻有原中山大學校長戴季陶的母親黃氏老夫人手書的《孝經》全文,所以此鼎又被稱為是“孝經鼎”。

大家現在看到的是半月形的博愛廣場,沿廣場拾(she)級而上,迎面是一座四柱三門的沖天式仿古石牌坊,稱博愛坊,它高12米,寬17米,花崗岩石柱上蓋藍色琉璃瓦,柱腳前後夾抱鼓石,牌坊上雕刻蓮花瓣及和璽彩畫等圖案。在正中的橫額上有孫先生親手所書的“博愛”兩字,語出自韓愈《原道》的“博愛之為仁”之句,孫先生畢生致力於中國的資產階級革命,為民族的獨立自由而奮鬥不息,(可以說“博愛”二字恰是對先生偉大革命精神的最好的寫照)。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穿過博愛坊,走上陵園墓道,向前通往的是陵前廣場,這一段路氣勢開闊,綠化規整,具有西方園林的開闊大氣的美感。墓道長480米(240米),共有三道,中道最寬為9米(12米),東西兩道寬為4.5米,墓道兩側用兩兩相對的雪松、薈柏、銀杏和紅楓等取代了古代帝王陵墓神道前的石人、石獸,更好的體現中山先生的高風亮節。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走過了墓道,面前出現的是陵門平臺。根據呂彥直當時的設計,整個陵墓的平面為“木鐸”形。木鐸的聲音洪亮,而且傳的很遠,有“使天下皆達道”的寓意,其用意也在警示後人。陵門廣場的邊緣就是當年呂彥直設計的“自由之鐘”的下緣。在廣場四周栽種有很多的樹木,如枝葉修剪成圓球狀的大葉黃楊,日本友人贈送的六株千頭鬆以及銀杏等其他植物。在陵門前有一對漢白玉石獅,在這兒顯得十分的莊嚴古樸,這對石獅是當時察哈爾省主席宋哲元在1935年所贈送的。

現在我們眼前看到的這座單簷歇山式建築就是陵門了,上覆藍色琉璃瓦。在陵門的正中的門額上,有孫中山先生親筆手書的“天下為公”四個字,這四個字是出自於孔子《禮記·禮運》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一句,意思是“國家政權不是哪一家、哪一姓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是老百姓的天下”。這句話是對孫先生三民主義的極好的註解,也是孫中山先生畢生奮鬥的崇高的理想。

現在我們穿過陵門,我們面前出現的這座重簷歇山頂建築是碑亭了,它高17米,寬12米。亭頂重簷歇山頂,上覆有藍色琉璃瓦,亭內石碑高8.1米,正中鐫刻有國民黨黨徽的圖案,上面的碑文是由原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譚延闓手書的“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24個顏體楷書鎦金大字。由此可見孫中山先生的葬禮為“黨葬”。在碑的背面沒有鐫刻文字,因為大家都認為孫先生的思想功績實在是無法用語言、文字來概括,已經深深的刻在了民眾的心中,索性乾脆不寫銘文。整個建築端莊樸實,顯得肅穆莊嚴。

繞過碑亭,往後就是層層疊疊的臺階了,說起臺階這可是中山陵的一大特色,從下往上看只見臺階不見平臺,而從上往下看則是隻見平臺不見臺階。由碑亭到祭堂這段石階共有290層,分為八段,象徵著三民主義、五權憲法。五權憲法是國民政府時期的政權組織形式,即由行政、立法、司法、監察、考試五院合掌的權利。(整個臺階爬的愈高則愈陡,使我們在爬臺階時感受到革命愈來愈困難。中山陵的臺階就是為了讓我們在爬臺階時可以感受孫中山先生之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現在我們來到的第四層平臺上,大家可以看到左右兩邊分別陳列著一個紫銅鼎,這是當時上海特別市政府所捐贈的,在鼎身刻有“奉安大典”四個字。在西側的鼎上有1937年日軍侵華戰爭時所留下的彈孔。在第五層平臺上有一對石獅,是福建雕刻名匠蔣文子先生的傑作,獅子的造型極富有動感,造型極其生動。在平臺的花壇(大小盆栽30餘盆),各類綠色植物裝點了沿途的風景。

各位遊客,大家可以感受到,整個中山陵的修建是依託紫金山而修建的,陵墓更顯得氣勢雄偉壯觀。從最下方的博愛坊到祭堂,我們已經走過了平面大約700米,高度大約70米的距離。先生的祭堂與墓室依託鐘山的氣勢,更顯巍峨,讓謁陵者感悟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和浩然正氣長留於天地之間。

現在我們來到了第8層的平臺,在第8層的平臺上,有孫先生長子孫科一家所敬贈的青石鼎。祭堂前還有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所贈的一對華表。祭堂與墓室相通,墓後有一圈圓牆包圍,闢有“墓堡花園”,內設“中山陵建設史料館”,用翔實的圖片與文字資料,全面展示了中山陵從設計、建設到奉安大典的全過程。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面前看到的是陵墓的主體建築祭堂,屋頂為重簷歇山頂,上覆有藍色琉璃瓦,在坊額的正中是由中山先生手書“天地正氣”四字直額,門楣上有國民黨元老張靜江手書的“民族”、“民生”、“民權”六個篆字。祭堂正面開三扇拱形大門,在祭堂外立面的西側,有奠基石一塊,記述了在1920xx年3月12日中山陵建設工程的奠基的歷史(儀式)。

走入祭堂,大家可以看到,祭堂內採用了雲南的大理石鋪地,十二根黑色大理石柱採用了四隱八顯的手法增加了祭堂內部空間的氣氛,在左右兩側的護壁上刻有孫中山先生手書的《建國大綱》全文。頂上的鬥式藻井是用馬賽克鑲嵌的國民黨黨徽的圖案。在祭堂正中有一的孫中山先生的坐像,是由當時法國的雕刻家保羅·蘭竇斯基(阿林斯基)用義大利白石所雕刻的作品。孫先生身著長袍馬褂,膝上攤著展開的文卷,雙目凝視前方,神情沉思。在坐像的底部的四周還有六幅浮雕,摘取的內容都是先生生平的革命活動的片段。分別是(南)如抱赤子,(東)出國宣傳、商討革命,(北)國會授印,(西)振聾發聵、討袁護國。

祭堂與墓室相通。在墓門門額上有孫先生為黃花崗烈士手書的“浩氣長存”四個字。門分兩道,外門為對開銅門,第二道門為單扇銅門,門上刻有張靜江篆書“孫中山先生之墓”,墓室為穹窿狀封閉式建築。在墓室中央石壙內有孫中山先生的白色大理石臥像,墓室上方是用馬賽克鑲嵌的國名黨黨徽的圖案。臥像由當時捷克雕刻家高琪所雕刻,孫先生的遺體就安葬在石壙下5米深處。自1920xx年6月1日的奉安大典到今日,墓室從未被開啟過,孫先生長眠在這兒已有80多年了。

其實,在中山陵的周圍還有許多的附屬建築,均為中山陵的紀念性建築。孫中山先生紀念館,原名為藏(zang)經樓,在裡面收藏有孫先生的圖片資料及實物,在藏經樓後有三民主義碑廊,鐫刻有孫先生所著《三民主義》全文。藏經樓外有一尊孫中山先生的銅像,是由中山先生的日本友人梅屋莊吉所捐贈的。

在中山陵南端有“音樂臺”,是當時由美國舊金山華僑代表和國民黨遼寧省黨部捐資建造的,由當時著名的建築設計師楊廷寶先生所設計。在先生的陵墓周邊還有光華亭、行建亭、流徽榭、中山植物園等社會各界捐建的中山陵紀念性建築。這些建築散落在中山陵景區的周邊,在青松翠柏的映襯下顯得秀雅大方,大家有時間不妨前去遊覽。

環繞在中山陵周圍的還有不少民國時期的名人墓葬,如廖仲愷、何香凝墓,譚延闓墓等等,大家有時間也可前去探尋一番。

好,各位遊客,因為時間關係,中山陵的遊覽到這兒就要結束了,希望大家對我的導遊講解多提寶貴意見,謝謝大家的配合,再見!

2022年江蘇中山陵的導遊詞 篇7

對於中山陵,我幾乎是陌生的。由於陌生,自然好奇,便也聯想過許多金碧輝煌的殿堂。然而,當漫步其中之時,才發現原來中山陵別有一番景緻。依山而建,隱於山林之間,從下往上一望,極為壯觀。建築並不豔麗,卻給人莫名地來了一種氣勢,來了一種莊重。

走在臺階上,似乎就已明瞭。孫中山先生生前就想把墓建於此地,而後人按照他的意思為他建了此陵墓,似乎是為了給中山先生,這位為中國不停忙碌的偉人找了一處永遠安寧的地方讓他平靜下來。

中山陵坐落在這繁茂的寧靜之中。中山陵的佈局就像是一個大鐘,含有“喚起民眾,以建民國”之意。遙想當年孫中山先生為了民族的復興,人民的覺醒,做出了多少的貢獻?陵墓入口處有高大的花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書的“博愛”兩個金字。“博愛”兩字正點出了孫中山先生博大的胸懷和崇高的理想。石坊後是墓道。前面為陵門,它以青色的琉璃瓦為頂,門額上為孫中山的手跡“天下為公”四個大字。這裡用青色的琉璃瓦有一定的含意,青色象徵蒼天,青色琉璃瓦乃含天下為公之意,以此來顯示孫中山先生為國為民的博大胸懷。再進為碑亭,一塊高約6米的碑石上刻著“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國國民黨葬孫先生於此”的鎦金大字。

從牌坊開始上達祭堂,共有石階392級,8個平臺。攀登如此多的石階極為艱難,但當大家走完這段長距離陡峻的石階以後,一定會悟出孫中山先生的囑咐:“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含義。最高的平臺有華表兩座,後為祭堂。祭堂有三個拱門,分書“民族”、“民權”、“民生”門額。這裡是仿宮殿式的祭堂。祭堂的門楣上刻有孫中山手書“天地正氣”四字,表達了孫中山先生奮鬥的理想。堂中有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逼真生動。在這裡,不僅使我們看到了孫中山先生為推翻兩千多年來封建帝制的不朽勳業和艱苦鬥爭的歷程,而且也看到了孫中山先生為我中華獨立、富強、大展巨集圖的建國思想。堂後有墓門二重,門框則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中山先生手書“浩氣長存”橫額。進門為圓形墓室,中央是長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漢白玉臥像,瞻仰者可圍繞漢白玉欄杆俯視靈柩上的臥像,此像是雕刻家按遺體形象塑造,十分逼真。下面安葬著孫中山先生的遺體。我心中盈滿的只有感動和震撼。高大莊嚴的祭堂,讓我第一次強烈地感受到了孫中山先生的偉大。

中山陵之旅,帶給我的不僅僅是飽覽美景的喜悅,更多的是對社會的思考,對民族的熱愛,對領袖的敬意。作為記憶,將永遠銘刻在我的心中。

2022年江蘇中山陵的導遊詞 篇8

各位遊客:我們現在來到了中山陵。它於1920xx年1月15日破土動工,歷時三年多,耗資220餘萬銀元,於1920xx年春竣工。孫先生的遺體是1920xx年6月1日從北京運抵這裡的。整個陵區的面積達83600多平方米,主要建築由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臺和墓室等組成。根據呂彥直的設計,整個陵區平面呈警鐘形,給人以警鐘長鳴、發人深醒的啟迪。孫中山先生在臨終遺囑中說,他致力於國民革命四十年,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呂彥直的警鐘形設計,寓意深刻,最貼切地表達了“喚起民眾”之意。

中山陵作為一座陵墓,呂彥直在設計上繼承了我國傳統的陵墓建築風格,如依山為陵,保留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等中國古代陵墓中常用的基本建築格局,但又剔除了古代帝王陵墓中屬於封建糟粕一類的東西,如摒棄用於顯示古代帝王威嚴的石人石獸,同時吸取西方建築的一些先進技藝。整個構思的確稱得上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別具匠心,巧奪天工。

2022年江蘇中山陵的導遊詞 篇9

各位朋友,來到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你們一定想去看看當地最有名氣、最具特色的景點吧。到了南京,如果沒去中山陵,可以說你只看到了半個南京城。儘管南京素有"六朝古都"之稱,擁有"金陵四十景"等眾多名勝古蹟,但中山陵無疑是其中最具吸引力、最有知名度的一個。

說起中山陵,當然要提到它的主人--偉大的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孫先生本名孫文,字逸仙。外國友人都稱呼他為"孫逸仙博士"。因為他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曾用過"中山樵"的化名,所以他在國內被尊稱為孫中山先生。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於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個農民家庭。他少有大志,先後求學於檀香山、香港等地,畢業後在廣州、澳門等地行醫。後來他棄醫從政,並於1920xx年在日本組織中國同盟會,被推舉為總理,提出了"驅除按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著名綱領,及"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學說。1920xx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後,孫先生被十七省代表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並於次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職。此後,經歷了"袁世凱竊國""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等風風雨雨,1920xx年他在廣州就任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在1920xx年1月廣州召開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他將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同年11月他應馮玉祥之邀抱病北上討論國家大計,終因積勞成疾,於1920xx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中山陵的墓址是孫先生生前選定的。這裡視野開闊,氣象雄偉,的確是建造陵墓的好地方。你們也許會問;孫先生出生於廣東,逝世在北京,畢生為革命奔波於各地,為什麼要選擇南京作為自己的長眠之地呢?

2022年江蘇中山陵的導遊詞 篇10

尊敬的各位遊客,大家好!我是“新世紀”旅行社的導遊王子陽,歡迎大家跟隨我來參觀中山陵。

中山陵位於浩蕩的大江之濱,坐落在我國著名的古都——南京,在源遠流長的中國歷史發展長河中,有10個朝代和政權先後在此建都,許多叱吒風雲的著名人物長眠在這裡,偉大的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就位於南京東郊的鐘山南麓。鐘山是寧鎮山脈的最高峰,海拔約460米,東西走向,長約7千米,南北寬度約3千米。千百年來,這裡進行過種種社會活動,建成了許多園林、第宅、寺塔、壇臺和陵墓,留下了無數可歌可泣的史實和動人的傳說。

1920xx年3月12日,孫中山因患肝癌醫治無效與北京逝世,臨終前一再表示,願其遺體如友人列寧一樣得以儲存,歸葬南京紫金山,根據他的遺願,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一致決定在南京紫金山建陵,陵園的設計方案是通過競爭入選的,採取了密封評議的方式,最後,評出首獎是中國設計師呂彥昌設計的鐘形圖案,鐘有“示警”和“自由”的含義,它象徵著孫中山領導中國革命的意義和貢獻,同時又與陵墓所在地鐘山相吻合,在具體設計上,採取了中西合璧的手法和技術,汲取了中國古代傳統建築中的經驗,採用了中軸對稱的總平面佈局,民族形式的建築外觀,淳樸的色調,簡潔的裝修和大面積綠化等方法,很好的表現了陵園的莊嚴氣氛和和孫中山先生的不朽精神。中山陵於1920xx年春動工興建,中間由於軍閥割據,政局混亂,工程進展緩慢,至1920xx年3月方才竣工,1920xx年6月1日舉行了盛大隆重的奉安大點,全國各地都沉浸在悲哀之中,孫中山先生的靈柩於12時,在101響禮炮聲中,葬入墓穴,一代偉人就此安息在鐘山南麓。

陵墓的入口位於最南端,是一座三間三樓琉璃瓦頂的石牌坊,在明間的簷下,懸掛著孫中山先生的手術“博愛”橫匾一方,繼續向裡,沿著墓道,便到大陵門,陵門高15米,寬24米,深8米,氣勢非凡,正中拱門楣上鐫刻著中山先生親筆書寫的“天下為公”幾個金光大字,循陵門後至石階及至碑亭,亭內在龜趺上立8米高的石碑一座,上刻鑲金楷書“中國國民黨葬孫先生於此,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自碑亭再往北,跨過290級的臺階便登上了寬135米,深30米的大平臺,平臺是全陵的制高點,這裡視野開闊,氣象萬千,既便近觀,又宜遠眺,無論春夏秋冬,風霜雨雪,大自然都向人們展示其周圍變幻無窮的奇妙景色。平臺中央,便是祭殿,祭堂正面明間的雙眼連線處刻有中山先生的手術“天地正氣”,三個圓券門上方,鐫刻著“民族”“民權”“民生”六字,呈內有12根黑色花崗石圓柱,護壁為黑色大理石,左右壁上刻有中山先生的《國民政府建國大綱》全文,堂中央偏北處,置有這位偉大的革命家的白色大理石像一尊,雕像端坐平視,神態安詳,栩栩如生。

巍巍中山陵,巍巍的氣勢襯托了孫中山先生的偉大品格,不朽精神,也可以所,它是孫中山品格與精神的象徵,在中山陵肅穆的氛圍中,寄託了人們對孫中山先生的無限敬仰。

2022年江蘇中山陵的導遊詞 篇11

各位遊客:我們現在來到了中山陵。它於1920xx年1月15日破土動工,歷時三年多,耗資220餘萬銀元,於1920xx年春竣工。孫先生的遺體是1920xx年6月1日從北京運抵這裡的。整個陵區的面積達83600多平方米,主要建築由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臺和墓室等組成。根據呂彥直的設計,整個陵區平面呈警鐘形,給人以警鐘長鳴、發人深醒的啟迪。孫中山先生在臨終遺囑中說,他致力於國民革命四十年,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呂彥直的警鐘形設計,寓意深刻,最貼切地表達了“喚起民眾”之意。

中山陵作為一座陵墓,呂彥直在設計上繼承了我國傳統的陵墓建築風格,如依山為陵,保留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等中國古代陵墓中常用的基本建築格局,但又剔除了古代帝王陵墓中屬於封建糟粕一類的東西,如摒棄用於顯示古代帝王威嚴的石人石獸,同時吸取西方建築的一些先進技藝。整個構思的確稱得上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別具匠心,巧奪天工。

2022年江蘇中山陵的導遊詞 篇12

人們常說:不到故宮、長城就等於沒去過北京;不到外灘船遊浦江、登東方明珠或金茂大廈就等於沒去過上海;不長到西湖、宋城就不知杭州的千年風情;那麼不到中山陵你就等於白來了一趟南京。大家都是大老遠出來旅遊的,有的以前也許來過,有的以後可能再來,還有的可能旅遊完這一趟以後就不會再來了,所以希望大家能多看一看其中的經典精華少留一些遺憾。 各位遊客:我們現在來到了中山陵 它於1920xx年1月15日破土動工,歷時三年多,耗資220餘萬銀元,於1920xx年春竣工 孫先生的遺體是1920xx年6月1日從北京運抵這裡的 整個陵區的面積達83600多平方米,主要建築由牌坊 墓道 陵門 碑亭 祭臺和墓室等組成 根據呂彥直的設計,整個陵區平面呈警鐘形,給人以警鐘長鳴 發人深醒的啟迪 孫中山先生在臨終遺囑中說,他致力於國民革命四十年,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 呂彥直的警鐘形設計,寓意深刻,最貼切地表達了 喚起民眾 之意

中山陵作為一座陵墓,呂彥直在設計上繼承了我國傳統的陵墓建築風格,如依山為陵,保留牌坊 墓道 陵

門 碑亭 祭堂等中國古代陵墓中常用的基本建築格局,但又剔除了古代帝王陵墓中屬於封建糟粕一類的東西,如摒棄用於顯示古代帝王威嚴的石人石獸,同時吸取西方建築的一些先進技藝 整個構思的確稱得上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別具匠心,巧奪天工

各位遊客:進入中山陵,首先來到的是陵前的廣場 廣場位於中山陵的正南端 雖然不很大,但卻為陵墓平添了莊嚴肅穆的氣勢 請大家留意,我們腳下的這片廣場呈半月形,是 鍾 的下緣 四周蒼松挺立,樹大蔭濃,恰似革命事業萬古長青,枝繁葉茂,生生不息 大家再看,廣場南面的高臺上,矗立著的是孫中山的全身銅像,氣宇軒昂,栩栩如生

廣場南面那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八角形石臺上的紫銅寶鼎,高4.25米,腹徑1.21米,重約5000公斤,是中山陵紀念性建築之一 這尊鼎鑄於1933年秋,是廣州中山大學師生和校長戴季陶捐贈的 鼎的一面鑄有 智 仁 勇 三個字,是中山大學的校訓 鼎內還刻有戴母黃氏手書 孝經 全文,所以叫孝經鼎

博愛訪 墓道 陵墓正門 碑亭 條堂 墓室 孫中山遺

體安葬經過

各位遊客:由廣場拾級而上就是墓道 在墓道的人口處,大家請看:這座沖天而立的花崗岩牌坊,高12米,寬17.3米,牌坊上端正中的橫帽上刻著 博愛 二字,因此又稱為 博愛坊 這座牌坊建於1930年,採用花崗岩仿木結構,建築格局為四攬三閉門沖天式 牌坊,在我國古代通常建在帝王陵寢的人口處,用來歌功頌德,至此朝拜者必須下馬步行 我們眼前的這座牌坊上所鐫刻的 博愛 兩字是中山先生的手跡,也是他生前的座右銘,據說孫先生生前最愛題這兩字送人

經過牌坊,就到墓道 整條墓道長480多米,分為三道:中道寬12米,鋼筋水泥路面 左右二道各黨4 2米,柏油路面 墓道兩旁對稱地種植著兩排雪松和四排檜柏,代替了古代陵墓前道常用的石人石獸,喻示著中山先生的浩然正氣長留天地之間 其中的雪松已成為南京市的市樹

走完墓道,我們便來到了陵墓的正門 陵門坐北朝南,有三個拱門,每個拱門都裝有一扇對開的樓花銅門

陵門平面為長方形,高16.5米,寬27米,進深8.8米,全部用福建花崗岩建成 屋簷為單層歇山式 歇山式建築是我國古代第二等級的建築屋頂式樣 門楣上有孫中山先生親筆所書 天下為公 四個大字 這四個大字表達了孫先生畢生的奮鬥目標和所追求的理想

陵門之後,是一座方形的碑亭,邊長12米,高約17米,全部用花崗岩建成 亭中這塊高8.1米 寬4米的巨碑,碑的正面刻有國民黨元老譚延 手書的 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 24個餾金大字 字為顏體,道勁有力 譚延 在民國時期曾做過國民政府主席 行政院院長,是國民黨內四大書法家之一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孫中山曾經當過臨時政府大總統,並沒有擔任過政府總理,為何碑文稱他為 總理 而不稱為 總統 呢 當時段棋瑞政府雖然明令國葬孫中山,但實際上舉行的是黨葬,孫中山在國民黨內的職務是總理 再看碑的背面,沒有題寫任何文字 當初討論立碑時,計劃由汪精衛撰寫碑文,胡漢民撰寫墓誌銘,可花了兩年時間碑文內容也沒能定下來 大家都認為像孫中山這樣偉大的人物,其功績是無法用文字來評述的,於是就決定不寫銘文 遊客們:這座碑亭四面各有一個拱門,北側的拱門下設

有石欄,我們在此可憑欄遠眺中山陵祭堂的雄姿,也可攝影留念

出了碑亭,循著層層石階到祭堂前平臺,共有八段石階,共290級,每段石階上都有一塊平臺 平臺上還陳列著一些紀念品,豐富了石階的景觀內容 石階兩旁種滿了各種終年常青的樹木,有松柏 楓樹 石鋪 海棠等

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第五層平臺上,這裡有一對巨大的紫銅鼎,上面刻著 奉安大典 四個篆書大字,這是當時的上海市政府為紀念中山先生的葬禮而敬獻的 請大家仔細看西側的那隻銅鼎,壁上留有兩個彈孔,據說是1937年12月日軍攻打南京時被炮彈擊穿的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終於登上了第十層平臺,這是陵墓的最高處,海拔158米 讓我們環顧一下平臺四周,這座平臺東西寬162米,南北進深38米,祭堂就位於平臺的正中 到了這裡,我想問一下,哪位遊客能說出剛才我們一共走過了幾級石階 對了,從廣場到祭堂總共有392級石階 設計者為避免單調,將這392級石階分為十段,每段一個平臺,總計有大小十個平

臺 朝下看,不見臺階,只見平臺 如果從下往上看,那麼就只見到臺階,不見平臺了 或許有的遊客要問:這392級臺階的數字是否巧合 不是!而是暗喻了當時中國的三億九千兩百萬同胞

現在我們來到了祭堂前,這座融中西建築風格於一體的宮殿式建築,長30米,寬25米,高29米,四周有堡壘式的小建築物,並有兩座高12.6米的華表拱衛 祭堂的屋頂為重簷九脊,上覆藍色琉璃瓦,外牆用花崗岩砌成 祭堂的三拱門婚上從東到西分別刻著 民族 民生 民權 6個篆體大字,是國民黨元老張靜江的手書 居中的 民生 門楣上端,還有孫中山所書 天地正氣 4個金字直額

請各位跟我進人祭堂 祭堂內部以雲南產白黑色大理石鋪地 堂內四周還可以看到12根黑色石柱,直徑有0.8米,四隱八現,12代表的是一年中的12個月,4代表的是一年中的4個季節 大西兩側的護壁上還刻有孫中山手書 建國大綱 全文 祭堂正中是一尊石雕孫中山全身坐像,像高4.6米,底座寬2.1米,用義大利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 只見中山先生身穿長袍馬褂,膝上放著一本展開的文卷,雙目凝視前方,顯示

出一位偉大思想家的深沉和睿智 坐像是由法籍波蘭雕刻家保羅 郎特斯基雕琢而成的,它於1930年雕成後從治國巴黎運到中山陵,總造價150萬法郎 坐像底座四側的六幅浮雕,再現了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的生動畫面 正面一幅為 如抱赤子 ,畫面上孫中山先生正在精心地為一個患病的幼兒治病 東面兩幅是 出國宣傳 和 商討革命 ,表現了孫中山先生早年奔走革命和建立同盟會的情形 背面一幅為 國會授印 ,再現了辛亥革命後,議會向孫中山授大總統印的場面 西面兩幅浮雕,一幅是 振聾發聵 ,表現了孫中山為喚起民眾,正向群眾宣傳革命道理 另一幅是 討袁護國 ,內容是孫中山發表演說,號召人民討伐倒行逆施的袁世凱

祭堂後壁正中是墓門,與墓室相通 墓門分為兩道,第一道是兩扇美國產的紫銅保險門,門婚上刻有 浩氣長存 橫額,是孫中山先生親筆所書 第二道為獨扇銅門,上刻張靜江所寫 孫中山先生之墓 7個篆字 門開啟時,這7個字是看不見的,只有當墓門關閉時,門上的字才能看見

整個墓室是一座半球形封閉式建築,頂呈西式穹隆狀

室內圓形,直徑約18米,高11米,四壁用妃色人造石貼面 墓室的地面用白色大理石鋪砌 墓壁上裝有目光燈,頂上裝有8個反光鏡 使室內保持柔和而充足的光線 墓室的中央是安葬孫中山靈棕的大理石礦,直徑約4.3米,石礦深1.6米,四周圍著一圈精緻的白色大理石欄杆 墓護正中的長方形墓穴上安放著孫中山先生的漢白玉臥像,臥像身穿中山裝,神態寧靜,面容慈祥,如同生前安睡一樣,令人肅然起敬 這是捷克雕塑家高濃按孫中山遺體的形象而創作的

講到這裡,大家最關心的一定是孫先生的遺體是否仍在中山陵,事實上,孫先生逝世後,他的遺體的確是歷經了磨難 本來,孫中山逝世前,曾經吩咐葬禮儀式和棺木式樣仿照列寧的格式,讓民眾瞻仰遺容 可當孫先生逝世時,蘇聯贈送的玻璃鋼棺材沒能及時運到,只好暫時安放在酉式玻璃蓋棺木棺內,停放在北京香山碧雲寺石塔之中 當1920xx年3月30日蘇聯政府送來玻璃鋼棺材時,孫中山的遺體已久殮半個多月了,由於防腐措施不當,遺容不能再供後人瞻仰,只好改為土葬 1920xx年6月1日,遺體從北京遷往南京,當時就在這臥像下5米左右處安放了從美國定購的紫銅棺 解放戰爭後期,蔣介石曾想將遺體遷往臺灣,

但由於爆破墓穴勢必會損壞遺體,因而作罷,終於使遺體得以安然儲存在中山陵內

2022年江蘇中山陵的導遊詞 篇13

中山陵各位朋友,來到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你們一定想去看看當地最有名氣、最具特色的景點吧。到了南京,如果沒去中山陵,可以說你只看到了半個南京城。儘管南京素有"六朝古都"之稱,擁有"金陵四十景"等眾多名勝古蹟,但中山陵無疑是其中最具吸引力、最有知名度的一個。

說起中山陵,當然要提到它的主人--偉大的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孫先生本名孫文,字逸仙。外國友人都稱呼他為"孫逸仙博士"。因為他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曾用過"中山樵"的化名,所以他在國內被尊稱為孫中山先生。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於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個農民家庭。他少有大志,先後求學於檀香山、香港等地,畢業後在廣州、澳門等地行醫。後來他棄醫從政,並於1920xx年在日本組織中國同盟會,被推舉為總理,提出了"驅除按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著名綱領,及"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學說。1920xx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後,孫先生被十七省代表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並於次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職。此後,經歷了"袁世凱竊國""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等風風雨雨,1920xx年他在廣州就任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在1920xx年1月廣州召開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他將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同年11月他應馮玉祥之邀抱病北上討論國家大計,終因積勞成疾,於1920xx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中山陵的墓址是孫先生生前選定的。這裡視野開闊,氣象雄偉,的確是建造陵墓的好地方。你們也許會問;孫先生出生於廣東,逝世在北京,畢生為革命奔波於各地,為什麼要選擇南京作為自己的長眠之地呢?

據說,早在1920xx年孫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時,靈谷寺的住持和尚就曾向他推薦過這塊"前臨平川,後擁青嶂"的風水寶地。當年3月31日,中山先生為求南北和平統一,毅然辭去總統之職。4月初的一天,他與胡漢民等人到明孝陵一帶打獵,來到現陵墓所在地休息。孫先生環顧四周,對左右說,我將來死後,想向國民求得這塊土地以安葬(待我他日辭世後,願向國民乞一抔土以安置軀殼爾)。當然,紫金山的氣勢風水還不是孫先生作此決定的根本原因。孫先生臨終前囑咐:"吾死之後,可葬於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因此,儘管孫先生在南京停留時間並不長,但南京對於孫先生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他選擇南京紫金山為墓址,從根本上說,是為了紀念辛亥革命,激勵革命同仁。

2022年江蘇中山陵的導遊詞 篇14

各位遊客朋友:

這裡就是偉大的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所在地——中山陵。

孫中山先生名孫文,字逸仙,因1920xx年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用過“中山樵”的化名,所以尊稱他為中山先生。孫中山先生於1866年11月12日,1920xx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0歲。

中山陵墓址是由孫中山先生生前選定的。1920xx年3月孫先生臨終前囑咐左右“吾死之後,可葬於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

呂彥直設計的中山陵,平面為一木鐸形。表示“喚醒民眾”及“木鐸警示”的含義,又象徵著中山先生精神如響亮鐘聲,響徹遐邇。陵墓在中山先生逝世一週年之際奠基,1920xx年6月1日開工,1920xx年春天完工。

遊客朋友們,我們現在就來到了中山陵前的廣場。

在這個半月型廣場正南面的三層八角形石臺上矗立著一尊三足雙耳的紫銅寶鼎,重達萬斤。是中山大學的全體師生在1933年秋捐贈的。鼎身外鑄有中山大學校訓“智仁勇”三字,鼎內立有一塊六角形銅牌,刻有《孝經》全文,所以又稱孝經鼎。

孝經鼎對面的這座四柱三樓簷的沖天式石坊名為博愛坊,在它正中的橫額上刻有孫中山先生手書的“博愛”兩個鎦金陰文,“博愛”一語出自唐韓愈《原道》中的“博愛為之仁”。

穿過博愛坊向前,我們來到的是長480米、寬近40米的墓道。墓道兩側種有兩兩對稱的雪松、檜柏、銀杏、紅楓等樹木,代替了古代陵墓前的石人石獸,寓意中山精神如青松翠柏萬古長青。

走過墓道,我們來到陵門前的平臺。平臺正北方為用福建花崗岩築成的單簷歇山頂的陵門,上蓋藍色琉璃瓦。陵門簷下的石額上鐫刻著孫中山先生手書的“天下為公”四個大字。這四個字出自《禮記·禮運》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陵門前有一對三米高的石獅,兩側半環形的石擁壁與陵墓圍牆相連,勾勒出“自由鍾”的下端輪廓。

陵門後我們看到的是拱券式的碑亭。亭頂為重簷歇山式,上蓋藍色琉璃瓦,亭身用花崗石砌成。中立花崗岩石碑,碑高8.1米,碑座上有山海圖案,碑身刻有“中國葬總理孫先生於此。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顏體楷書鎦金大字,為原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譚延闓所寫。碑額上有陰刻的黨徽。突出了“黨葬”這一最高規格的葬儀。

從碑亭到上面的祭堂共有八段石階,每段設有一平臺。上三下五計八段平臺,其寓意為“三民主義,五權憲法”。三民為:民族、民權、民生;五權為:立法、司法、監察、行政、考試五權。從博愛坊算起,共有392級臺階。意圖讓遊人在攀登時記住“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這一總理的遺言。

走上臺階,我們便來到了祭堂。

祭堂兩旁立有一對高達12.6米華表,上刻祥雲紋飾,平臺石欄後面東西各有一尊仿古銅鼎,為孫科一家敬贈。

祭堂為仿古代木結構宮殿式建築。長30米,寬25米,高29米,為歇山重簷藍琉璃瓦頂,在重簷正中嵌有孫中山先生手書的“天地正氣”直額。簷下祭堂正面三個拱門的門楣上方從東到西分別刻有“民族”、“民生”、“民權”六個陽篆鎦金字,由元老張靜江先生所書。

祭堂內用雲南產大理石鋪地。堂內四隱八顯排列著12根巨大石柱,下承大理石柱礎。四壁上部為人造石,下護壁為黑色大理石。東西護壁上鐫刻著孫中山先生書寫的《建國大綱》的全文。祭堂內頂為鬥式,正中藻井為馬賽克鑲嵌的黨徽,表現了之意。

祭堂的正中端置中山先生長袍馬褂全身坐像,高4.6米。孫中山先生端坐於太師椅上,雙腳併攏,膝上攤著展開的長卷,雙目凝視前方,表現出一位思想家的深沉與睿智。這尊雕像由法國籍波蘭雕刻家保羅·蘭竇斯基用義大利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造價150萬法郎。石像像座四周有六幅反映中山先生生平事蹟的浮雕。南面為“如抱赤子”,東面是“出國宣傳”和“商討革命”,西面是“振聾發聵”和“討袁護國”,北面是“國會授印”。白玉的坐像在黑色大理石的襯托下,更加顯得高潔。

墓室外門是兩扇銅質大門,外門橫額上刻“浩氣長存”。第二道是單扇銅門,門上刻有“孫中山先生之墓”七個篆字。

墓室為天穹狀半球形封閉建築,直徑18米,高11米,頂呈天穹狀,上用馬賽克鑲成的黨徽圖案。四壁米色大理石貼面。墓室正中的圓形大理石石壙,直徑3.9米,四周圍著一圈精緻的白色大理石欄杆。石壙深1.6米,壙內棺座上安放著孫中山先生著中山裝的漢白玉臥像。由捷克雕塑家高祺按孫先生逝世之初在水晶棺中形象而做。

臥像下五米處為墓穴。孫中山先生的遺體用一具美國製造的銅棺盛殮安放在穴中央楠木棺座上。自1920xx年6月1日放入墓穴後,從未被開啟、移動過。

1961年國務院把中山陵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今為“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一的5A級景區。

中山陵的講解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2022年江蘇中山陵的導遊詞 篇15

中山陵的建造可以說是南京城建設史上的一件大事。當年為了迎接孫先生靈柩,南京修築了第一條柏油馬路—西起中山碼頭,東至中山門,長達24裡的中山路。直到今天,中山路依然是南京最主要的交通幹道之一。同時改造翻修了明代城門朝陽門,並改名為中山門。在中山門到中山陵之間還修築了一條陵園路。如同巴黎人以香榭里舍大道為驕傲,紐約人為第五大街而自豪一樣,南京人對自己城市美麗的林蔭大道最是得意。而這條長達3公里的陵園路無疑正是南京林蔭道的最佳代表。在這條“綠蔭長廊”兩側,種植著南京最主要的行道樹——梧桐。人們習慣上稱它為法國梧桐,但追根溯源起來,它可是我們中國的“土特產”,只因當年法國人將它從雲南移植到上海法租界,才得了現在這麼一個土洋結合的名字。

車出中山門,沿陵園路行駛,終點便是中山陵前的半月形廣場。大家請,朝南看,廣場正南是一座八角形石臺。臺上那尊雙耳三足的紫銅寶鼎,重5000公斤,高4.25米,腹徑1.23米,是中山陵紀念性裝飾之一。此鼎鑄於1933年秋,由廣州中山大學全體師生和戴季陶捐贈。鼎一面鑄有“智、仁、勇”三個字,是中山大學校訓。鼎內豎有一塊六角形銅牌,上刻戴母手書《孝經》全文。

由廣場踏階而上,迎面是一座四楹三闕門的沖天式石牌坊。這座牌坊建於1931~1933年,高12米,寬17.3米。建坊用的都是大塊福建花崗岩,但採用的卻是中國傳統木結構形式。大家抬頭可以望見坊額正中金光閃閃的“博愛”兩字。這兩個字是孫先生的手跡,原出自唐韓愈《原道》“博愛之為仁”一語,據說孫先生生前最愛題這兩宇送人。孫先生畢生以偉大的博愛精神致力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為民族的獨立自由奮鬥不息,可以說“博愛”二字正是對他一生的高度概括和最好寫照。

2022年江蘇中山陵的導遊詞 篇16

尊敬的各位遊客,大家好!我是“新世紀”旅行社的導遊王子陽,歡迎大家跟隨我來參觀中山陵。

中山陵位於浩蕩的大江之濱,坐落在我國著名的古都——南京,在源遠流長的中國歷史發展長河中,有10個朝代和政權先後在此建都,許多叱吒風雲的著名人物長眠在這裡,偉大的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就位於南京東郊的鐘山南麓。鐘山是寧鎮山脈的最高峰,海拔約460米,東西走向,長約7千米,南北寬度約3千米。千百年來,這裡進行過種種社會活動,建成了許多園林、第宅、寺塔、壇臺和陵墓,留下了無數可歌可泣的史實和動人的傳說。

1920xx年3月12日,孫中山因患肝癌醫治無效與北京逝世,臨終前一再表示,願其遺體如友人列寧一樣得以儲存,歸葬南京紫金山,根據他的遺願,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一致決定在南京紫金山建陵,陵園的設計方案是通過競爭入選的,採取了密封評議的方式,最後,評出首獎是中國設計師呂彥昌設計的鐘形圖案,鐘有“示警”和“自由”的含義,它象徵著孫中山領導中國革命的意義和貢獻,同時又與陵墓所在地鐘山相吻合,在具體設計上,採取了中西合璧的手法和技術,汲取了中國古代傳統建築中的經驗,採用了中軸對稱的總平面佈局,民族形式的建築外觀,淳樸的色調,簡潔的裝修和大面積綠化等方法,很好的表現了陵園的莊嚴氣氛和和孫中山先生的不朽精神。中山陵於1920xx年春動工興建,中間由於軍閥割據,政局混亂,工程進展緩慢,至1920xx年3月方才竣工,1920xx年6月1日舉行了盛大隆重的奉安大點,全國各地都沉浸在悲哀之中,孫中山先生的靈柩於12時,在101響禮炮聲中,葬入墓穴,一代偉人就此安息在鐘山南麓。

陵墓的入口位於最南端,是一座三間三樓琉璃瓦頂的石牌坊,在明間的簷下,懸掛著孫中山先生的手術“博愛”橫匾一方,繼續向裡,沿著墓道,便到大陵門,陵門高15米,寬24米,深8米,氣勢非凡,正中拱門楣上鐫刻著中山先生親筆書寫的“天下為公”幾個金光大字,循陵門後至石階及至碑亭,亭內在龜趺上立8米高的石碑一座,上刻鑲金楷書“中國國民黨葬孫先生於此,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自碑亭再往北,跨過290級的臺階便登上了寬135米,深30米的大平臺,平臺是全陵的制高點,這裡視野開闊,氣象萬千,既便近觀,又宜遠眺,無論春夏秋冬,風霜雨雪,大自然都向人們展示其周圍變幻無窮的奇妙景色。平臺中央,便是祭殿,祭堂正面明間的雙眼連線處刻有中山先生的手術“天地正氣”,三個圓券門上方,鐫刻著“民族”“民權”“民生”六字,呈內有12根黑色花崗石圓柱,護壁為黑色大理石,左右壁上刻有中山先生的《國民政府建國大綱》全文,堂中央偏北處,置有這位偉大的革命家的白色大理石像一尊,雕像端坐平視,神態安詳,栩栩如生。

巍巍中山陵,巍巍的氣勢襯托了孫中山先生的偉大品格,不朽精神,也可以所,它是孫中山品格與精神的象徵,在中山陵肅穆的氛圍中,寄託了人們對孫中山先生的無限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