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湖北三峽人家導遊詞五篇

欄目: 湖北導遊詞 / 釋出於: / 人氣:1.02W

三峽人家位於長江三峽中最為奇幻壯麗的西陵峽境內,三峽大壩和葛洲壩之間,跨越秀麗的燈影峽兩岸,面積14平方公里。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湖北三峽人家導遊詞五篇範文,歡迎借鑑參考。

湖北三峽人家導遊詞五篇

湖北三峽人家導遊詞五篇(一)

三峽人家風景區,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西陵峽內,位於長江三峽中最為秀美壯麗的西陵峽境內,三峽大壩和葛洲壩之間,跨越秀麗的燈影峽兩岸,面積14平方公里。三峽人家石牌之美,美在"灣急、石奇、谷幽、洞絕、泉甘"。景區包括燈影石、明月灣、燈影洞、石牌抗戰紀念館、石令牌、楊家溪、蛤蟆泉等景點。

三峽人家風景區還獲得了"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旅遊目的地"稱號,湖北省首批"文明風景旅遊區"、"湖北省十佳景區"、"湖北省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基地"、"湖北省對外開放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吸引著中外各地的朋友前來觀光。

歷代文人騷客留下了許多優美的詩文,如李白的"春水月峽來",歐陽修的"江 上掛帆明月峽",陸游的"巴東峽裡最初峽,天下泉中第四泉",還有現代大詩人郭沫若的"唐僧師弟立山頭,燈影聯翩豬與猴",陳毅元帥的"三峽天下壯,請君乘船遊,西陵甲三峽,忘返興猶稠"等等,讀了這些詩篇,恍若身臨其境,飽覽了燈影峽的景點。三峽人家融合三峽文化之精髓,巴風楚韻,峽江今昔。

三峽人家,依山傍水,風情如畫:傳統的三峽吊腳樓點綴于山水之間,久違的古帆 船、烏篷船安靜地泊在三峽人家門前,溪邊少女揮著棒槌在清洗衣服,江面上悠然的漁家在撒網打魚……千百年來流傳不衰的各種習俗風情體現著峽江人民的質樸好客。走進峽江吊腳樓,峽江妹子載歌載舞,手中的紅繡球飄飄欲落,這時清秀的三峽少女為您捧上一杯峽州清茶,您會覺得如夢似幻、親切怡然。三峽人家石牌之美,美在"灣急、石奇、谷幽、洞絕、泉甘"。它包括龍進溪、天下第四泉、野坡嶺、燈影洞、抗戰紀念館、石牌古鎮、楊家溪軍事漂流等景區,其旅遊內涵可以用"一二三四"來概括,即:一個館(石牌抗戰紀念館),兩個特別專案(三峽人家風情專案和楊家溪軍事漂流專案),三個第一(三峽第一灣--明月灣、中華第一神牌--石令牌、長江第一石--燈影石),天下第四泉--蛤蟆泉。

其中三峽人家風情專案又分為水上人家、溪邊人家、山上人家和今日人家。古往今來,歷代文人騷客寫下了許多優美的詩文,如,唐代李白,北宋歐陽修、蘇轍、黃庭堅,南宋陸游,清代張之洞,還有現代大詩人郭沫若等等。詩人們用他們的靈性之筆,或寫三峽人家,或寫櫓聲帆影,或寫蛤蟆甘泉,或寫青山飛瀑,或寫秀峰奇石……讀了這些詩篇,恍若身臨其境,飽覽了三峽人家石牌的神奇景色和濃郁風情。三峽人家融合三峽文化之精髓,巴風楚韻,峽江今昔,一覽無餘。

壯偉的長江哺育了三峽文化,它是巴楚民族傳統藝術的精華,巴楚文化在這裡交融、繁衍、發展。當博大與神祕結緣,輝煌與厚重聯姻,三峽人家就註定是三峽旅遊的傳奇。水上人家在龍進溪水與長江的交匯處,幾隻古帆船迎風而立,小漁船撒開了漁網 ,初峽亭精巧別緻。在近溪的一邊,一道水壩已築起,截住了清幽的龍溪水,使溪水抬高了1-2米,溪水碧綠,林木蒼翠,斑駁滄桑的龍溪橋橫跨其上,幾隻小漁船靜靜地泊在橋下,"龍溪橋下春波綠,驚鴻照影來",如夢似幻,令人如痴如醉。世世代代生息於峽江的人們,以一種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執著,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生存方式和勞動習慣,這其中最具特色的便是漁民的家了。許多三峽人祖祖輩輩生活在船上,常年以打魚為生,在水上流動,和風浪搏擊,與漁船為伴,形成了"水上人家"。如今漁民生活雖然改善了,但這種古老的習俗卻長久地儲存了下來,年輕一代仍然撒網捕魚,風裡來雨裡去,延續著這種古老的漁文化。

三峽人家"一肩挑兩壩,一江攜兩溪",這裡石、瀑、洞、泉……多種景觀元素巧妙組合,山有山的偉岸,水有水的柔媚,洞有洞的神奇,瀑有瀑的壯麗,石有石的氣質。極致大自然之天工造化,這裡有洪荒之美、這裡有蒼涼之美、這裡有陰柔之美、這裡更有雄渾之美。白牆青瓦石板路,小橋流水吊腳樓,枯藤老樹喜鵲窩,機槍碉堡舊戰壕,奇石溶洞古城堡,在您進入景區的一剎那,您的心將註定要長留此地,整個景區瀰漫如仙境般的夢幻景緻,這裡的美讓人心悸,這裡的美讓人窒息!

湖北三峽人家導遊詞五篇(二)

各位遊客朋友大家好!

歡迎大家來到美麗的美麗的三峽人家遊覽參觀,我是大家此行的導遊員,我姓熊,大家可以叫我小熊。有句古話說得好: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那麼今天就由小熊和這位駕駛技術高超、經驗豐富的司機師傅一起帶領大家暢遊三峽人家,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我將向您展示三峽的美,三峽的獨特和三峽人的熱情,所以各位朋友一路上有什麼問題請儘管提出來,我會盡我所能為您解答,也預祝您能有一段愉快的旅途。

三峽人家風景區位於長江三峽中最為奇幻壯麗的西陵峽境內,三峽大壩和葛洲壩之間,跨越秀麗的燈影峽兩岸,面積14平方公里。三峽人家石牌之美,美在“灣急、石奇、谷幽、洞絕、泉甘”,它包括龍進溪、天下第四泉、野坡嶺、燈影洞、抗戰紀念館、石牌古鎮、楊家溪漂流等景區。傳統的峽江吊腳樓點綴於青山綠水之間,久違的古帆船、烏蓬船靜泊於碧波清溪之中,江面上悠然的漁家在撒網打魚,溪邊少女揮著棒槌在清洗衣服„„水上人家、溪邊人家、山上人家,今日人家,一幕幕景緻如畫,千百年流傳不衰的習俗風情更是體現著峽江人民的質樸好客。

各位朋友,我們眼前的這條清溪叫龍進溪,她是三峽人家風景區最具風情的景區之一。龍進溪裡,溪水碧綠,波光粼粼,林木蒼翠,枝繁葉茂。小路縱橫交錯,雞鳴狗叫相聞;古帆船靜泊水中,吊腳樓掩映竹林,水車“咿咿呀呀”在水中轉動。世世代代生息於峽江的人們,以一種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執著,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生存方式和勞動習慣,這其中最具特色的便是漁民的家了。許多三峽人祖祖輩輩生活在船上,常年以打魚為生,在水上流動,和風浪搏擊,與漁船為伴,形成了“水上人家”。現在漁民生活雖然改善了,但這種古老的習俗卻長久地儲存了下來,年輕一代仍然撒網捕魚,風裡來雨裡去,延續著這種古老的漁文化。山民們怡然自得,自由自在,與世無爭,過著原始古樸的生活,唱著心中想唱的情歌,吹一段古樸的下里巴人曲,喊一支高亢的峽江號子。舞蹈還是那麼野性,菜餚還是那麼地道,山民的熱情還是那麼如酒般濃烈醇厚

欣賞完水上人家,前面的吊腳樓裡已飄出了清爽怡人的茶香,就讓我們去品味溪邊人家頗具特色的“一匹罐”大葉茶吧!走進吊腳樓的茶室,一種農家淳樸的氣息撲面而來,茶室內擺放著八仙桌,木椅子,桌上放著大碗,碗裡的茶色金黃,清香四溢,讓人飄飄欲仙。這種大葉茶茶色頗似紅茶,但與紅茶迥然不同。它是由三峽地區著名的“一匹罐”泡製而成。為什麼叫“一匹罐”呢?它採自峽江的高山半高山地帶,葉片肥大,泡茶時,往往一個茶罐裡只需放一匹茶葉,浸泡出來的茶汁也非常濃烈,還可反覆加水3至4次。且這種茶葉只有用土罐浸泡出來的茶葉味道才更醇厚,故名“一匹罐”。“一匹罐”茶香氣濃烈,清心潤肺,是炎炎夏日解渴止暑的上優茶葉,茶汁過夜不餿,味道卻愈加純正,故頗受人們的歡迎。

各位朋友,溪邊人家正在舉行“娶親”儀式,我們也去湊湊熱鬧吧!這是土家人獨特的婚俗儀式。姑娘出嫁前,一般要“哭嫁”, “哭嫁”是一門傳統的技藝,哭的越悲慘越感人。姑娘一般要從十二、三歲開始學“哭嫁”,還要專人進行教哭,教的人大多是哭嫁優秀者。在漫長的歲月中,哭嫁是一種美,一種智慧,哭得動聽、哭得悲慼、哭得感人,其形式又多種多樣,新娘一般在婚前一個月開始哭嫁,內容為對骨肉分離的眷念,悲中有喜,喜中有悲,亦悲亦喜,愛恨交織,是豐富的人情美和人性美,是一種特有的審美方式和價值取向。哭嫁”、“娶親”是三峽人家繁衍生命的儀式,是對生命的嚮往、對生命的重視、是人類永恆的主題

告別溪邊人家,下面就讓我們走進山上人家,去體驗一次山裡人的真實生活。沿著臺階蜿蜒而上,看著路兩邊的花草樹木,聽著清脆的鳴叫聲,相信各位朋友會有“綠蔭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的真切感覺。如今,住在深山裡面的人家陸續搬遷到峽江邊上,這裡成了上山勞作的必經之路,走的人多了,也不再是荒郊野外了,但這一帶卻保留了“野性”十足的勞作和生活習俗。來到山上人家,大家不僅可以登臨吊腳樓,感受優雅的飛簷和廊道的曲折,更可以走進各種作坊,親眼見識,黃豆成豆腐、大米熬成糖,苞谷變米花的全過程,更可以親手爆一回米花,炒一回瓜子,炕幾個紅苕,或者喝一碗豆花,吃一塊麻糖。當您品嚐著三峽風味特產,體驗著農家勞作之美的時候,無盡的鄉土氣息,新奇的勞作過程或許會讓您跨越時空,回到那逝去的年代。

你聽,耳邊傳來了聲聲韻味無窮的土家山歌。土家人“不唱山歌喉嚨癢,嘴巴一張象河淌”。多如牛毛的土家山歌,主要有勞動歌、情歌等。小小的五句子,是土家兒女創造的以歌代話的“第二語言”。喊起五句子山歌,隔山隔嶺 也可表情達意,交流思想感情。當你學會用五句子山歌應和,你就能盡情領略土家山寨那五彩繽紛,目不暇接的大千世界。

土家族還有一種有名的的織錦,叫西蘭卡普,漢語譯為“土花鋪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至少可以上溯到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古代巴人時期。西蘭卡普作為土家歷史文化的沉澱物,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及鮮明的民族特色。圖案題材廣泛,裝飾紋樣風格多樣,色彩運用古豔厚重。華而不俗,素而不單,給人以明快、活潑和生機。每當農閒時節,土家婦女坐在織機前,用五色絲線,編織由上輩傳下來的手藝,編織著她們美好的生活。

好了,各位遊客朋友,到這裡呢我們的三峽人家之行就接近了尾聲了,非常感謝大家今天對小熊工作的支援與配合,如果有什麼不足之處,也請您提出來,以便於我改正,以後為大家提供更好的服務。最後祝大家一路順風!再見!

湖北三峽人家導遊詞五篇(三)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你們到三峽人家來做客,我叫×××,非常榮幸,能擔任大家本次行程的導遊,同時我將全程陪伴你們,為你們的遊覽提供熱誠的服務,有服務不到之處盡請大家多提寶貴意見

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就是胡金灘碼頭,是我們景區的始發站,我們將乘坐渡船到達對岸的三峽人家風景區。

三峽人家風景區位於長江三峽的西陵峽南岸,是長江三峽最美麗的景區,也是環壩集團歷經十多年精心打造的創新型景區。

三峽人家一肩挑兩壩(一個是世界第一大壩的三峽大壩,另一個是亞洲第一大壩的葛洲壩),一江攜兩溪(分別是可以體驗軍事漂流的楊家溪和美麗勝景龍進溪),保留著三峽工程蓄水後長江三峽唯一的三峽原始風貌和自然生態環境。石(燈影石、石令牌)、瀑(黃龍瀑、琴鷹瀑)、洞(燈影洞)、泉(天下第四泉)等多種自然元素在四平方公里內完美組合;山有山的偉岸,水有水的柔媚,洞有洞的神奇,瀑有瀑的壯麗,石有石的氣質。極致大自然之天工造化,這裡有洪荒之美、這裡有蒼涼之美、這裡有陰柔之美、這裡更有雄渾之美。

它又是大型三峽文化主題公園,古老的地質文化、巴人文化、楚國文化、土家文化、碼頭文化、軍事文化構成三峽的歷史人文景觀;走進三峽人家您將經受一次煙雨迷濛的文化夢幻洗禮。三峽人家融合三峽文化之精髓,巴風楚韻,峽江今昔,一覽無餘。壯偉的長江哺育了三峽文化,它是巴楚民族傳統藝術的精華,巴楚文化在這裡交融、繁衍、發展。當博大與神祕結緣,輝煌與厚重聯姻,三峽人家就註定是新三峽旅遊的古老傳奇。

白牆青瓦石板路,小橋流水吊腳樓,枯藤老樹喜鵲窩,機槍碉堡舊戰壕,奇石溶洞古城堡,當您進入景區的一剎那,您的心註定將永遠留在這裡,徜徉在仙境般的夢幻景緻,這裡的美讓你心悸,這裡的美更讓人窒息。

三峽人家,一網打盡三峽的自然元素和文化舊夢。

常言說,百聞不如一見,讓我帶領大家一起去體驗一場充滿夢幻色彩的大型生態文化之旅吧!

二、長江三峽與燈影峽簡介

(胡金灘候船或上船時講解)

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就是長江三峽的燈影峽,長江三峽東起湖北宜昌南津關,西至重慶市奉節縣白帝城,由西陵峽、巫峽、瞿塘峽組成,全長193公里。它是長江風光的精華,神州山水中的瑰寶,古往今來,閃耀著迷人的光彩,無數中外遊客為之傾倒。

過南津關西行約17公里,就到了我們現在所在的位置燈影峽。燈影峽又名明月峽,峽雖不長,但景緻不凡,可謂“無峰非峭壁,有水盡飛泉”。峽壁明淨可人,純無雜色,如天工細心打磨而出。當這明淨的峽壁被明淨的天空映襯著時,酷似一幅水墨國畫,崖壁映入江水中,靜影澄碧;江水瑟瑟,更添明麗之趣。如夜間經過時,月懸西山,月光之下的山光水色形成的那種“淨界”,難以言喻,所謂“明月峽”,由此得名。燈影峽得以以形取景,船左方(南岸)的馬牙山上有四塊奇石,酷似《西遊記》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高興歸來的生動形象:手搭涼棚、前行探路的孫悟空;捧著肚皮、一步三晃的豬八戒;肩落重擔、緊步相隨的沙和尚;安然坐騎,合掌緩行的唐僧。形象逼真、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妙不可言。每當夕霞晚照,從峽中遠望,極似皮影戲,當地人稱皮影戲為燈影戲,所以這裡得名燈影峽。在燈影峽下便是5A級景區“三峽人家風景區”,在這裡除了可以領略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外,還可以感受土家風情給你帶來的無限樂趣。

湖北三峽人家導遊詞五篇(四)

三峽人家如人間仙境。暑假裡我和媽媽就來到了人間仙境——三峽人家。

順著山路往前走,路邊江水清澈見底,游魚水藻都可以看到,江面上有一艘艘烏篷船。江邊還有人邊洗衣服邊對山歌,那歌聲美極了。令人心曠神怡!

再向縱深前進,這時被群山包圍了。山峰上形成了一層層千姿百態、變化多端的雲霧,這些雲霧像小狗,像小貓,像小兔……真是可愛極了。不僅樣子不同連姿態也不同呢!有的躺著,有的站著,有的坐著……真是奇妙。山上長著許多樹木,有松樹、杉樹、橡樹……綠油油的一片。

登上樓梯向北看,一條巨大的瀑布飛流直下,宛如白練騰空,銀花四濺,蔚為壯觀。正像詩句中所說:“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瀑布兩旁是野花野草,春天,它們爭奇鬥豔,秋天它們一同凋謝,不同的季節,這些花草也給瀑布裝飾不同的背景。

湖北三峽人家導遊詞五篇(五)

大家好!歡迎您走進三峽人家風景區。我叫XXX,是各位的導遊,很高興與大家相遇相識。在此我衷心祝願峽江的青山綠水能帶給大家一份好心情,也希望三峽人家能給大家一種別樣的風情體驗!

各位朋友,我們的遊船現在是航行在燈影峽中,正在駛向龍進溪碼頭。藉此時間,我先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三峽人家的自然風光和淳樸風情。

三峽人家風景區位於長江三峽中最為奇幻壯麗的西陵峽境內,三峽大壩和葛洲壩之間,跨越秀麗的燈影峽兩岸,面積14平方公里。三峽人家石牌之美,美在“灣急、石奇、谷幽、洞絕、泉甘”,它包括龍進溪、天下第四泉、野坡嶺、燈影洞、抗戰紀念館、石牌古鎮、楊家溪漂流等景區,其旅遊內涵可以用“一二三四”來概括,即:一個館(石牌抗戰紀念館),兩個特別專案(三峽人家風情專案和楊家溪軍事漂流專案),三個第一(三峽第一灣——明月灣、中華第一神牌——石令牌、長江第一石——燈影石),天下第四泉——蛤蟆泉。其中三峽人家風情專案又分為水上人家、溪邊人家、山上人家、今日人家。古往今來,歷代文人騷客寫下了許多優美的詩文,如唐代李白,北宋歐陽修、蘇轍、黃庭堅,南宋陸游,清代張之洞,還有現代大詩人郭沫若等等。詩人們用他們的靈性之筆,或寫三峽人家,或寫櫓聲帆影,或寫蛤蟆甘泉,或寫青山飛瀑,或寫秀峰奇石……讀了這些詩篇,恍若身臨其境,飽覽了三峽人家石牌的神奇景色和濃郁風情。

到三峽人家石牌旅遊,主要有八大看點:

絕版峽江風情——三峽人家

傳統的峽江吊腳樓點綴於青山綠水之間,久違的古帆船、烏蓬船靜泊於碧波清溪之中,江面上悠然的漁家在撒網打魚,溪邊少女揮著棒槌在清洗衣服……水上人家、溪邊人家、山上人家,今日人家,一幕幕景緻如畫,千百年流傳不衰的習俗風情更是體現著峽江人民的質樸好客。

三峽宜昌第一漂——楊家溪漂流

楊家溪因宋朝楊家將的後裔曾移居於此而得名。神祕的楊家溪漂流以軍事漂流為主題,充滿了濃厚的軍訓色彩,它分為動水漂流和靜水漂流。在這裡漂流,遊人坐軍車,穿軍服,唱軍歌,劃皮艇,彷彿水上軍訓,一路搏激流,過險灘,既可領略衝浪闖灘的刺激,又可感受平湖盪舟的悠閒。

中華第一神牌——石令牌

據《東湖縣誌》載:江南有巨石橫六七十丈,如牌筏,故名石令牌,石牌地名即由此而來。石令牌高32米,頂部寬12米,底部寬13米,厚約4米,重達4300餘噸,遠觀之雄偉壯觀,氣勢非凡。五代後周時期,峽州州治一度設於石牌,南宋建炎(公元1127-1130年)年間,峽州夷陵郡“移治石鼻山,紹興五年(公元1135年)復舊”,在石牌設治六、七年。

長江第一石——燈影石

四塊兀立山巔的奇石,酷似《西遊記》中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形象,每當夕陽西照,晚霞映襯峰頂時,遠遠望去,它們彷彿燈影戲幕上的人物造型,惟妙惟肖,“燈影石”即由此得名。當年郭沫若先生遊歷燈影峽時,曾題詩讚嘆:“唐僧師弟立山頭,燈影聯翩豬與猴”。

燈影石中最負盛名的是沙僧石,被譽為“萬里長江第一石”。它矗立在懸崖絕壁之巔,呈蘑菇狀,重達100餘噸,底部的承重截面僅200餘平方釐米,平均每平方釐米承載近半噸的重量,堪稱世界奇觀。

三峽第一灣——明月灣

浩浩長江奔湧至石牌河段時,在這裡向左急轉彎110度,改向東去,形成一個巨大的月牙形,這就是“長江三峽第一灣”。

船過明月灣,置身於遊船之上,眺望遠方江面,便會發現兩岸連綿不絕的山巒彷彿阻塞了滾滾長江,但船進山退,路轉峰迴,旋即又豁然開朗。故而當年郭沫若先生在過石牌遠眺第一灣時,發出了“山塞疑無路,灣回別有天”的感嘆。

西陵第一洞——燈影洞

燈影洞幽深狹長,長約1500米,洞內岩溶地貌景觀奇特,洞道地形多變。洞內的“五色奇音石”是燈影洞最絕妙的景觀,它色彩豐富,呈黑、白、黃、灰、綠五色交織,明晰,用手敲擊,可聞鳴鑼擊鼓之聲,令人歎為觀止,洞內一條落差達30米的地下河,水流或緩緩無聲,或狀如洪鐘,或潺潺悅耳,或悠如琴鳴,行走在這夢幻般的地下世界,令人心醉神迷。

抗戰第一館——石牌抗戰紀念館

公元1943年5月,為保衛陪都重慶,15萬中國軍隊圍繞石牌與10萬日寇展開了殊死拼殺,取得了被譽為“中國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輝煌勝利,粉碎了日寇覬覦重慶的美夢,成功地阻截了日寇進犯大西南的鐵蹄。此戰是二戰期間中國抗日戰場以弱勝強的一次著名戰役。

石牌抗戰紀念館是三峽地區第一個綜合性抗戰紀念館,修建在當年抗戰的軍事遺址之上,館舍面積440平方米,由憑弔緬懷大廳、多媒體展覽廳、圖文展覽廳、實物展覽廳四部分組成,收藏珍貴實物200餘件,珍貴圖片近100幅。公元20xx年3月,宜昌市人民政府將石牌抗戰紀念館命名為首批國防教育基地。

天下第四泉——蛤蟆泉

燈影峽南岸扇子山下,原有一大石豁然挺立,好似一隻張口吐舌、睜眼鼓腮的蛤蟆,其背後的一股泉水四季長流不息,水清味甘,是烹茶、釀酒的上好水源,這就是著名的蛤蟆泉。“茶聖”唐代陸羽品盡天下名泉後,譽之為“天下第四”,陸游亦有詩讚其為“天下泉中第四泉”。除二陸之外,蘇轍、黃庭堅、王士禎、張之洞等都曾在此留下詠泉詩文。

神奇的石牌是長江三峽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一幅精彩的畫卷,是兩壩之間風景最為奇秀、風情最為淳樸的地方。20xx年6月三峽大壩下閘蓄水,石牌所在的西陵畫廊保留了唯一一段原汁原味的三峽風光,這顆明珠放射出更加奪目的光彩。今天,各位朋友離開城市的喧囂,忘卻工作的煩惱,一頭扎進三峽石牌的神奇山水之間,到天然氧吧裡作一次綠色深呼吸,去三峽人家裡感受一段厚重的峽江風情,您會真切地感受生命與自然貼近的意義,體味感悟自然、關愛生命的無窮樂趣。

各位朋友,我們航行的這段峽谷叫燈影峽,又叫明月峽,北宋時期稱作石牌峽。船行江中,兩岸的岩石色彩斑斕,黃、灰、褚等顏色兼有,不少地方呈銀白色,明淨可人,如天工細心打磨而出,這明淨的峽壁被明淨的天宇對映,酷似一幅水墨國畫,崖壁映入江水之中,靜影澄碧,江水瑟瑟,更添明麗之趣。若晚間過此,月落西山,月光之下的山光水色形成的那種“淨界”,難以言喻。唐宋以來的詩人,對此多有吟詠,李白的“春水月峽來”,歐陽修的“江上掛帆明月峽”等,都是對它極為生動而特有的描繪。

各位朋友,我們的遊船已到龍進溪碼頭了,請大家帶好自己的行李,準備下船。

〔龍進溪景區〕

朋友們,我們的遊船靠岸了,咚咚的鼓聲敲響了三峽人家的熱情和豪放,清幽的溪谷向我們露出了燦爛的笑容,請大家先按捺一下自己急切的心情,注意下船安全。

各位朋友,我們眼前的這條清溪叫龍進溪,她是三峽人家風景區最具風情的景區之一。溪口一座青瓦長廊石橋,掩映在搖曳的枝葉中,襯托出一種古樸幽深的意境。橋下一灣清水,清澈見底,波平紋靜,目之所視,溫順如處。正對溪口的江北山崖上,一條帶狀石嶺從山頂蜿蜒而下,快臨江時向上高高翹起,活象一條巨龍,而看那龍頭所向,似要跳進南岸的清溪,回巢歇息去了。龍進溪因此而得名。

龍進溪裡,溪水碧綠,波光粼粼,林木蒼翠,枝繁葉茂。小路縱橫交錯,雞鳴狗叫相聞;古帆船靜泊水中,吊腳樓掩映竹林,水車“咿咿呀呀”在水中轉動,山民們怡然自得,自由自在,與世無爭,過著原始古樸的生活,唱著心中想唱的情歌,吹一段古樸的下里巴人曲,喊一支高亢的峽江號子。舞蹈還是那麼野性,菜餚還是那麼地道,山民的熱情還是那麼如酒般濃烈醇厚。走進這條清幽的溪谷,真有一種“步入桃源不知歸”的醉意。

水上人家

在龍進溪水與長江的交匯處,幾隻古帆船迎風而立,小漁船撒開了漁網,初峽亭精巧別緻,在近溪的一邊,一道水壩已築起,截住了清幽的龍溪水,使溪水抬高了1-2米,溪水碧綠,林木蒼翠,斑駁滄桑的龍溪橋橫跨其上,幾隻小漁船靜靜地泊在橋下,“龍溪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如夢似幻,令人如痴如醉。世世代代生息於峽江的人們,以一種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執著,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生存方式和勞動習慣,這其中最具特色的便是漁民的家了。許多三峽人祖祖輩輩生活在船上,常年以打魚為生,在水上流動,和風浪搏擊,與漁船為伴,形成了“水上人家”。現在漁民生活雖然改善了,但這種古老的習俗卻長久地儲存了下來,年輕一代仍然撒網捕魚,風裡來雨裡去,延續著這種古老的漁文化。

大家請看前面的幾艘古帆船,過去它是峽江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三峽地區古老滄桑的歷史見證。大家可能已經看到了,每條帆船上都裝有兩個烏蓬,比較矮的那個烏蓬裡面是臥室,供主人睡覺休息之用,立於船頭比較高的另一個烏蓬是為主人推橈、搖櫓時遮風擋雨之用。過去,峽江一帶灘多水險,暗礁密佈,航道險惡,加之沒有現代化的動力裝置,在江上行船則極其艱難。為此三峽人充分利用聰明才智,設計了風帆,巧借自然之力,利用風力推動船隻前行。順水順風時,升起風帆,利用風力鼓動風帆帶動船隻前進,則可安全順利到達目的地,成語“一帆風順”即由此而來;逆水行船時則要降下風帆,利用人力拉動船隻前進。一邊用人在船上推橈,一邊用人在江邊拉縴,兩方齊心協力,才能讓船隻前進。由此船工拉縴便應運而生,成為三峽地區獨具特色的風景線。留意一下峽江兩岸的峭壁,和江灘的礁石,你就會發現那上面一道道深邃而光滑的石糟,那是縴夫們拉縴時的纖索勒刻下來的,那是一代一代峽江人留下來的生活的痕跡。“可憐牽船人,水溼半頭褲,一步千滴汗,雙手攀石路。”“三尺白布四兩麻,腳蹬石頭手扒沙。一步一滴辛酸淚,恨得要把天地砸。”這是流傳在三峽地區的歌謠,是峽江縴夫自己的吶喊。長長的纖繩勒在縴夫赤裸的背,拉動著飄搖在波濤中的木船,江帆拉斷了桅杆,船工手中的櫓也折斷了,船卻依舊在灘前的急流中徘徊,有時乘船的旅人不得不捨舟登岸,踏上遙遠而坎坷的纖道,伸出手去拉一把纖繩……沒有人考究這歷史有多長,有了長江,有了舟楫,拉縴也許就相伴而生了,這勞動的習俗就沿襲下來。峽江人那執著頑強的抗爭精神足可與高山峽谷媲美。

船工們在拉縴時,為協呼叫力和減輕疲勞,便喊起了船工號子,高亢激昂的峽江號子,迴盪在高山峽谷之間,時而雄渾高昂,時而蒼涼悲壯,彷彿生命的吶喊,顯示了船工與大自然抗爭的偉力,更是船工悲苦生活的真實寫照。船工們在拉縴時,悽苦而悲涼,偏偏兩岸又時時傳來啾啾不住,哀囀不絕的青猿啼叫,猶如重傷口上撒把鹽,越發激起縴夫們的無限悽苦哀愁,使縴夫們禁不住摧肝裂膽,淚溼衣襟。北魏酈道元《巴東漁者歌》寫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啼三聲淚沾裳”;宋代歐陽修任夷陵縣令時也留下:“萬樹蒼煙山峽暗,滿江明月一猿哀”的詩句,表達了同樣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