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洛陽龍門石窟導遊詞(通用14篇)

欄目: 河南導遊詞 / 釋出於: / 人氣:2.46W

洛陽龍門石窟導遊詞 篇1

龍門石窟的發現年代、建造年代十分複雜。龍門石窟由成千上萬個洞窟組成,有潛溪寺,有蓮花洞,有藥方洞,有古陽洞,還有香山寺、白園、萬佛洞,數也數不清。

洛陽龍門石窟導遊詞(通用14篇)

我們先來看看蓮花洞,“蓮花洞”這個名字也是有來頭的。您看,窟頂雕刻著一朵碩大精美的高浮雕蓮花,“蓮花洞”這名字就是根據這朵蓮花取的。蓮花是佛教象徵的名物,意思為:出汙泥而不染。洞內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薩。您能看見,左側弟子的頭部沒有了,是因為頭部早年被盜,現在只能在法國吉美博物館裡見到了。大家看蓮花洞南壁上方,有一個個小小的佛像,它是龍門石窟最小的佛像,僅有2釐米高,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栩栩如生,可以想到,當時的雕刻技藝是多麼精湛啊!

看完蓮花洞,我們又來到了藥方洞。藥方洞因窟門刻有諸多唐代藥方得名。它始鑿於北魏晚期,經東魏,北齊,到唐代仍有雕刻,藥方洞的藥方是中國最早的石刻藥方。

龍門石窟現在已經遭到嚴重的破壞。除了極少數的佛像外,大多數佛像的頭部均遭到破壞,難以其整體造型。但是剩下的部分足以說明藝術水平之高超、神態之曼妙,我希望大家好好保護這些文物。

龍門石窟還有個傳說呢。相傳遠古時期,洛陽南面有一大片煙波浩淼的湖水,周圍青山蒼翠,芳草萋萋。人們在山上放牧,在湖裡捕魚。村裡有個勤勞的孩子,天天到山上牧羊,常常聽到從地下傳來“開不開”的奇怪聲音,回到家便把這件事告訴母親,母親想了想,告訴他,如果再聽到這種聲音就回答“開”!誰知一聲未了,天崩地裂,龍門石窟頃刻從山中間裂開,湖水頃出,奔騰咆哮著繞過洛陽城,流向東海。水流之後,龍門石窟就出現了。

遊客們,愉快的一天就這麼快結束了,希望你們玩得開心喲!讓我們下次再見!

洛陽龍門石窟導遊詞 篇2

龍門石窟位於中國河南省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和香山崖壁上,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 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今存有窟龕2345個,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2800餘品。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

自古以來,龍門山色被列入洛陽八大景之冠。龍門石窟延續時間長,跨越朝代多,所處地理位置優越,自然景色優美,更是許多石窟難以比擬的。 來龍門遊玩,與其說是視覺的盛宴,不如說是一次心靈的朝拜。充滿靈性的石窟靜臥在古老的河畔,沐浴在蔚藍的天空下,歷史的滄桑凝重與藝術的感官衝擊,讓人在感嘆先人的智慧創造的同時,對宗教的信仰與藝術的震撼,也油然而生。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洛陽市,可通過飛機、火車、公交等多種交通方式到達景區。 最為便捷的方式是乘坐火車到洛陽站,再轉乘公交到達景區。 乘坐飛機到達洛陽北郊機場,再轉乘公交,也較為方便。 龍門石窟景區內以電瓶車為主要交通工具,也可乘坐遊船代步。

洛陽龍門石窟導遊詞 篇3

龍門石窟是我國三大石窟之一,位於洛陽城南12公里。整個龍門石窟由兩山組成,一山為東山(也叫香山),因古時候,山上長有一種含香味的植物而得名。唐代著明大詩人白居易就葬與此。白居易晚年在洛陽居住了18年之久,名號為香山居士,逝世之後就葬在這座山的山腳下。

另一座為西山(又名龍門山),也是我們今天參觀的主要景點。大多數造像、洞窟、刻碑都是建在西山上的。相傳東西兩山原本為一座山,大禹治水時,嫌其阻水淹田,就用一把大斧子把它劈成了兩半,於是就成了兩座山。兩座山遠遠望去,就好象一個天然的門闕,中間又有一條伊河自南向北流過,故你伊闕。

自北魏至晚唐的四百餘年間,古代匠師在這兩座山上鑿窟建寺,使這裡成了舉世聞名的石雕藝術的寶庫。

龍門石窟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97000餘尊佛像,1300多個石窟。題記和碑刻3600餘品。

首先,我帶大家去參觀觀奉先寺,它是龍門唐代中最大的一個石窟。長寬各30餘米。大家請看石窟裡最大的佛像,它的名字叫盧舍那像,它身高17.14米,頭高4米,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傑作。大家請看旁邊的金剛力士,它是龍門石窟中的珍品。它的胸上、手、腿上的肌肉高高隆起。

接著,我帶你們去萬佛洞。萬佛洞的石壁上刻滿了小佛像,有1500多尊。在南壁上還有一個觀音菩薩像,手提淨瓶舉塵尾,體態圓潤豐滿,十分傳神。

現在,我帶你們去今天參觀的最後一站—賓陽洞。這個窟前後用了24年才完成。洞內有11尊大佛像,請大家細細欣賞。

好了,關於龍門石窟就給大家介紹到這裡,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援,期待與您的下次相逢,再見。

洛陽龍門石窟導遊詞 篇4

朋友們,現在我們面前的這三座洞窟合成為賓三洞。它是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統一規劃、有計劃開鑿的,因並排佈局而得名。“賓陽”來源於《堯典》中的“寅賓日出”意為迎接初升的太陽。可能有的朋友已經發現了,南北二洞和中間的主窟風格迥異,截然不同,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呀,在開鑿的過程中北魏宮廷突然發生了內亂,打斷了賓陽洞的雕刻工作,所以,北魏皇室經營的大型洞窟——賓陽三洞,實際上只完成了一箇中洞,而南北兩洞則由以後的隋唐兩朝完成。這三座洞窟開鑿的時間最長,歷時長達24年還未完工,用工多達80多萬。賓陽中洞是北魏宣武帝為其父母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祈福做功德而開鑿。主尊為現在世佛釋迦牟尼,在它左邊是過去世燃燈佛,右邊是未來世佛彌勒佛。

其實在洞中有兩幅壁畫可謂精美絕倫,就是在洞口內壁兩側,原各有一副大型浮雕分別是《皇帝禮佛圖》和《皇后禮佛圖》,展現當時宮廷佛事活動的場面,可惜這兩處浮雕在20世紀30年代被盜走,現分別藏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和堪薩斯州納爾遜藝術博物館。大家請隨我繼續往前走,再登幾十步臺階就到奉先寺了,舉世聞名的盧舍那大佛就在寺中。奉先寺顧名思義,就是供奉祖先的意思,開鑿於唐高宗咸亨三年,即公元672年,於675年完工,皇后武則天曾捐脂粉錢兩萬貫用來加速工程的完工。它是龍門石窟中雕刻最大、藝術最精、氣勢最磅礴、最具代表性的重要石窟。好了,各位遊客,現在呈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尊大佛就是盧舍那大佛了。“盧舍那“是梵文音譯,即光明普照的意思。盧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為什麼不零不整偏偏是17.14米呢?其中暗藏不少玄機:因為7是佛的數字,天的數字,佛語有曰:“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我們看,這17.14米,包含了一個10,意十全十美,而14拆開正好是兩個7,再加上第一個7,就有三個7了,擁有三個7的盧舍那大佛就是無限大、無限尊崇,功德圓滿了!

有人把盧舍那大佛比作東方的“蒙娜莉薩”,說她是善良和美貌的化身。的確如此,不信,您看,她的嘴角微微上翹,目光下垂,略作俯視態,兩道彎眉如鉤似月,滿臉的笑意,一派慈眉善目的神韻。每次看到盧舍那大佛的微笑,總會讓人感到如沐春風,無論您從哪個角度看她,她的目光都會和您有所交流,彷彿智者的詢問,長著的關切,母親的慈愛!在這裡,我們感受到了無限的情親和慈愛,這種由天上到人間,由出世到入世,從虛幻到現實的轉變,不正是中國儒家思想在雕塑藝術上的折射反映嗎?這是藝術的覺醒,人性的覺醒,中國佛教藝術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在唐代終於完成了它的中國化程序,中國佛教藝術在洛陽龍門奉先寺也達到了一個光輝的頂點,所以,李澤厚先生才會說:盧舍那大佛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最高典範。

在20xx年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時候,所有的評委都認為是咱們盧舍那大佛的微笑征服了全世界。另外大家看盧舍那兩側站立的二弟子,左為迦葉,嚴謹莊重,飽經風霜;右為阿難,聰明溫順,擅長記憶。他們的旁邊分別站立的是菩薩、天王、力士以及供養天人,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整個奉先寺造像主次分明,比例渾然一體,既注重形式美,又注重準確表達思想內容。奉先寺以其流利的線條,高潮的技藝,玄祕的宗教幻化為一首壯麗的交響樂章,與自然混合,奪人心魄。好了,各位朋友,參觀了這麼雄偉的雕刻,是否也讓你的心靈受之震撼了呢,那麼請拿起您手中的相機,留下這份心情。景區的主要講解到這裡就結束了,接下來的時間留給大家自由活動,11點鐘我們準時在這裡集合。

洛陽龍門石窟導遊詞 篇5

龍門石窟位於中國河南省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和香山崖壁上,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 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今存有窟龕2345個,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2800餘品。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

自古以來,龍門山色被列入洛陽八大景之冠。龍門石窟延續時間長,跨越朝代多,所處地理位置優越,自然景色優美,更是許多石窟難以比擬的。 來龍門遊玩,與其說是視覺的盛宴,不如說是一次心靈的朝拜。充滿靈性的石窟靜臥在古老的河畔,沐浴在蔚藍的天空下,歷史的滄桑凝重與藝術的感官衝擊,讓人在感嘆先人的智慧創造的同時,對宗教的信仰與藝術的震撼,也油然而生。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洛陽市,可通過飛機、火車、公交等多種交通方式到達景區。 最為便捷的方式是乘坐火車到洛陽站,再轉乘公交到達景區。 乘坐飛機到達洛陽北郊機場,再轉乘公交,也較為方便。 龍門石窟景區內以電瓶車為主要交通工具,也可乘坐遊船代步。

洛陽龍門石窟導遊詞 篇6

朋友們,現在我們面前的這三座洞窟合成為賓三洞。它是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統一規劃、有計劃開鑿的,因並排佈局而得名。“賓陽”來源於《堯典》中的“寅賓日出”意為迎接初升的太陽。可能有的朋友已經發現了,南北二洞和中間的主窟風格迥異,截然不同,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呀,在開鑿的過程中北魏宮廷突然發生了內亂,打斷了賓陽洞的雕刻工作,所以,北魏皇室經營的大型洞窟——賓陽三洞,實際上只完成了一箇中洞,而南北兩洞則由以後的隋唐兩朝完成。這三座洞窟開鑿的時間最長,歷時長達24年還未完工,用工多達80多萬。賓陽中洞是北魏宣武帝為其父母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祈福做功德而開鑿。主尊為現在世佛釋迦牟尼,在它左邊是過去世燃燈佛,右邊是未來世佛彌勒佛。其實在洞中有兩幅壁畫可謂精美絕倫,就是在洞口內壁兩側,原各有一副大型浮雕分別是《皇帝禮佛圖》和《皇后禮佛圖》,展現當時宮廷佛事活動的場面,可惜這兩處浮雕在20世紀30年代被盜走,現分別藏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和堪薩斯州納爾遜藝術博物館。

大家請隨我繼續往前走,再登幾十步臺階就到奉先寺了,舉世聞名的盧舍那大佛就在寺中。奉先寺顧名思義,就是供奉祖先的意思,開鑿於唐高宗咸亨三年,即公元672年,於675年完工,皇后武則天曾捐脂粉錢兩萬貫用來加速工程的完工。它是龍門石窟中雕刻最大、藝術最精、氣勢最磅礴、最具代表性的重要石窟。好了,各位遊客,現在呈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尊大佛就是盧舍那大佛了。“盧舍那“是梵文音譯,即光明普照的意思。盧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為什麼不零不整偏偏是17.14米呢?其中暗藏不少玄機:因為7是佛的數字,天的數字,佛語有曰:“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我們看,這17.14米,包含了一個10,意十全十美,而14拆開正好是兩個7,再加上第一個7,就有三個7了,擁有三個7的盧舍那大佛就是無限大、無限尊崇,功德圓滿了!

有人把盧舍那大佛比作東方的“蒙娜莉薩”,說她是善良和美貌的化身。的確如此,不信,您看,她的嘴角微微上翹,目光下垂,略作俯視態,兩道彎眉如鉤似月,滿臉的笑意,一派慈眉善目的神韻。每次看到盧舍那大佛的微笑,總會讓人感到如沐春風,無論您從哪個角度看她,她的目光都會和您有所交流,彷彿智者的詢問,長著的關切,母親的慈愛!在這裡,我們感受到了無限的情親和慈愛,這種由天上到人間,由出世到入世,從虛幻到現實的轉變,不正是中國儒家思想在雕塑藝術上的折射反映嗎?這是藝術的覺醒,人性的覺醒,中國佛教藝術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在唐代終於完成了它的中國化程序,中國佛教藝術在洛陽龍門奉先寺也達到了一個光輝的頂點,所以,李澤厚先生才會說:盧舍那大佛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最高典範。在20xx年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時候,所有的評委都認為是咱們盧舍那大佛的微笑征服了全世界。另外大家看盧舍那兩側站立的二弟子,左為迦葉,嚴謹莊重,飽經風霜;右為阿難,聰明溫順,擅長記憶。他們的旁邊分別站立的是菩薩、天王、力士以及供養天人,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整個奉先寺造像主次分明,比例渾然一體,既注重形式美,又注重準確表達思想內容。奉先寺以其流利的線條,高潮的技藝,玄祕的宗教幻化為一首壯麗的交響樂章,與自然混合,奪人心魄。

洛陽龍門石窟導遊詞 篇7

龍門石窟可謂西山著名的風景名勝。它位於西山風景區終端,北起三清閣,南至達天閣,是雲南最大、最精美的道教石窟。“龍門勝景”以“奇、絕、險、幽”為特色,雄居昆明西山眾多的名勝之首,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大凡到昆明的遊客都會來此遊覽。故有“不耍西山等於不到昆明,不到龍門只是白跑一趟西山”之說。

龍門石窟開鑿於公元1781年至1853年,歷時72年,由吳來清、楊汝蘭、楊際泰三人分三階段組織眾多石匠開鑿。

這條石窟,是沿懸崖絕壁由人工一錘一鑿完成。它包括石刻、平臺、龍門石坊、石室、楹聯、神像、天棚、室壁、神案、香爐、燭臺、供品等。其結構佈局優美,刻工精細,室內的魁星、文昌、關聖皆就石巖鑿成,巧奪天工。登上龍門,在入口處有一圓柱石坊,上書“龍門”二字,並刻有“元寶”,據說能保佑人發財發達,吉祥如意,所以遊人都喜歡用手摸一下。入門有一石欄轉護的半圓形小月臺,站在月臺眺望,人見上迎天風,下臨絕壁,五百里滇池煙波浩渺,雲蒸霞蔚。湖面白帆點點,鷗飛燕舞。

洛陽龍門石窟導遊詞 篇8

龍門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這裡有東、西兩座青山對峙,伊水緩緩北流,遠遠望去,猶如一座天然門闕,所以古稱“伊闕”,現以成為游龍門的第一景觀。龍門石窟始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4年)前後,後來歷經東西魏、北齊、北周,到隋唐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密佈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一公里,共有97000餘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僅有2釐米。

大家都累了吧!到我這邊的椅子上座下歇會,我給大家講一個龍門的傳說吧!

相傳遠古時期,洛陽南面有一片煙波浩淼的湖水,周圍青山蒼翠,芳草萋萋,人們在山上放牧,在湖裡打魚,過著平靜的生活。村裡有個勤勞的孩子,天天到山上牧羊,常常聽到從地下傳出“開不開”的聲音,回到家便把這件事告訴母親。母親想了想便告訴她,如過在聽到就回答“開”誰知一聲末了,山崩地裂,龍門山立刻從中間裂開,洶湧的湖水從中傾出,奔騰咆哮地流過洛陽城,一瀉千流向東海,水流之後無數清泉從山崖石中迸出,為芳池瀉為飛瀑。兩山的崖壁上出現無數蜂窩似的窟窿,窟窿內影影綽綽全是石像,有的眉清。有的輪廓不清,千姿百態蔚為奇觀,從此龍門石窟便名揚天下了。

遊客們,湖的那邊有很多景觀比如白園、白居易、武則天、萬佛洞,蓮花洞等景觀。

謝謝大家!今天游龍門石窟結束了好好休息,明天還有更精彩的旅遊,再見!

洛陽龍門石窟導遊詞 篇9

龍門石窟可謂西山著名的風景名勝。它位於西山風景區終端,北起三清閣,南至達天閣,是雲南最大、最精美的道教石窟。“龍門勝景”以“奇、絕、險、幽”為特色,雄居昆明西山眾多的名勝之首,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大凡到昆明的遊客都會來此遊覽。故有“不耍西山等於不到昆明,不到龍門只是白跑一趟西山”之說。

龍門石窟開鑿於公元1781年至1853年,歷時72年,由吳來清、楊汝蘭、楊際泰三人分三階段組織眾多石匠開鑿。

這條石窟,是沿懸崖絕壁由人工一錘一鑿完成。它包括石刻、平臺、龍門石坊、石室、楹聯、神像、天棚、室壁、神案、香爐、燭臺、供品等。其結構佈局優美,刻工精細,室內的魁星、文昌、關聖皆就石巖鑿成,巧奪天工。登上龍門,在入口處有一圓柱石坊,上書“龍門”二字,並刻有“元寶”,據說能保佑人發財發達,吉祥如意,所以遊人都喜歡用手摸一下。入門有一石欄轉護的半圓形小月臺,站在月臺眺望,人見上迎天風,下臨絕壁,五百里滇池煙波浩渺,雲蒸霞蔚。湖面白帆點點,鷗飛燕舞。

看過"

洛陽龍門石窟導遊詞 篇10

朋友們,下面我們將參觀龍門石窟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窟潛溪寺。潛溪寺為唐高宗初年雕造。洞內造像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主像阿彌陀佛居中而坐,身體各部比例勻稱,面容豐滿,胸部隆起,表情靜穆慈祥。兩側觀世音、大勢至菩薩體軀比例適中,豐滿敦厚,表情溫雅文靜,富於人情味,揭示了唐初雕刻藝術的長足發展。阿彌陀佛和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合稱為“西方三聖”,是佛教淨土宗供奉的偶像。

隋唐時代是中國佛教發展的又一個繁盛期。佛教學風在“破斥南北、禪義均弘”形勢下,南北佛教徒們不斷的交流和互相影響,完成了對以前各種佛教學說的概括和總結,從而使佛教中國化的趨向更加明顯,也使佛教造像藝術充滿了清新與活力。因此,在造像藝術上發生了不同於北魏時代造像風格的變化,潛溪寺中的造像已揭開了盛唐那種豐腴、典雅的造像風格的序曲。

賓陽中洞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了意義重大、比較徹底的漢化改革,歷史上稱為“孝文改制”。由最高統治者實行的政治上的改革必然對當時皇家貴族發願開鑿的佛教石窟造像有一定影響。下面我們將參觀的賓陽中洞的造像風格和服飾就是孝文帝改制在文化上的反映。

洛陽龍門石窟導遊詞 篇11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和香山崖壁上,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4年)前後,後歷經東西魏、隋唐至宋等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共有約10萬餘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達17米(盧舍那佛像)。

龍門石窟以伊河為界,分為西山和東山石窟兩部分,西山石窟開鑿於北朝和隋唐時期,東山石窟全部開鑿於唐代,西山石窟是龍門最精華的部分,其中包括奉先寺的盧舍那佛像和古陽洞中的“龍門二十品”。

西山石窟中的奉先寺,是龍門石窟規模最大、藝術最為精湛的一組摩崖型群雕,寺內中間的盧舍那佛像,據說是按照女皇武則天的形象塑造的,這也是石窟中最受遊人喜歡、知名度最高的佛像。

龍門二十品,是指從北魏時期精選出不同的二十塊造像題記,它們記載著佛龕的雕鑿時間、人物、目的等。字型端正大方、氣勢剛健質樸,結體、用筆在漢隸和唐楷之間,堪稱書法奇珍。古陽洞中保留了“龍門二十品”中的十九品(另一品在慈香窯中)。

龍門石窟東山的香山寺,是武則天時代為安置印度高僧“地婆訶羅”的遺身,而建立的一座佛教寺院。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生前經常來此遊玩。白居易去世後,根據他的遺囑,將他葬於香山寺以北,這就是今日的白園(白居易墓園)。

遊覽龍門石窟,一般步行即可,線路多為:景區大門-西山石窟-東山石窟-香山寺-白園。在每年的4-10月期間,遊客還可以夜遊石窟,在如夢如幻的燈光襯托下,萬尊佛像更顯氣象萬千(夜遊只開放西山石窟和香山寺)。

洛陽龍門石窟導遊詞 篇12

朋友們,現在我們面前的這三座洞窟合成為賓三洞。它是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統一規劃、有計劃開鑿的,因並排佈局而得名。“賓陽”來源於《堯典》中的“寅賓日出”意為迎接初升的太陽。可能有的朋友已經發現了,南北二洞和中間的主窟風格迥異,截然不同,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呀,在開鑿的過程中北魏宮廷突然發生了內亂,打斷了賓陽洞的雕刻工作,所以,北魏皇室經營的大型洞窟——賓陽三洞,實際上只完成了一箇中洞,而南北兩洞則由以後的隋唐兩朝完成。這三座洞窟開鑿的時間最長,歷時長達20xx年還未完工,用工多達80多萬。賓陽中洞是北魏宣武帝為其父母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祈福做功德而開鑿。主尊為現在世佛釋迦牟尼,在它左邊是過去世燃燈佛,右邊是未來世佛彌勒佛。

其實在洞中有兩幅壁畫可謂精美絕倫,就是在洞口內壁兩側,原各有一副大型浮雕分別是《皇帝禮佛圖》和《皇后禮佛圖》,展現當時宮廷佛事活動的場面,可惜這兩處浮雕在20世紀30年代被盜走,現分別藏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和堪薩斯州納爾遜藝術博物館。大家請隨我繼續往前走,再登幾十步臺階就到奉先寺了,舉世聞名的盧舍那大佛就在寺中。奉先寺顧名思義,就是供奉祖先的意思,開鑿於唐高宗咸亨三年,即公元672年,於675年完工,皇后武則天曾捐脂粉錢兩萬貫用來加速工程的完工。它是龍門石窟中雕刻最大、藝術最精、氣勢最磅礴、最具代表性的重要石窟。好了,各位遊客,現在呈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尊大佛就是盧舍那大佛了。“盧舍那“是梵文音譯,即光明普照的意思。盧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為什麼不零不整偏偏是17.14米呢?其中暗藏不少玄機:因為7是佛的數字,天的數字,佛語有曰:“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我們看,這17.14米,包含了一個10,意十全十美,而14拆開正好是兩個7,再加上第一個7,就有三個7了,擁有三個7的盧舍那大佛就是無限大、無限尊崇,功德圓滿了!

有人把盧舍那大佛比作東方的“蒙娜莉薩”,說她是善良和美貌的化身。的確如此,不信,您看,她的嘴角微微上翹,目光下垂,略作俯視態,兩道彎眉如鉤似月,滿臉的笑意,一派慈眉善目的神韻。每次看到盧舍那大佛的微笑,總會讓人感到如沐春風,無論您從哪個角度看她,她的目光都會和您有所交流,彷彿智者的詢問,長著的關切,母親的慈愛!在這裡,我們感受到了無限的情親和慈愛,這種由天上到人間,由出世到入世,從虛幻到現實的轉變,不正是中國儒家思想在雕塑藝術上的折射反映嗎?這是藝術的覺醒,人性的覺醒,中國佛教藝術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在唐代終於完成了它的中國化程序,中國佛教藝術在洛陽龍門奉先寺也達到了一個光輝的頂點,所以,李澤厚先生才會說:盧舍那大佛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最高典範。

在20xx年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時候,所有的評委都認為是咱們盧舍那大佛的微笑征服了全世界。另外大家看盧舍那兩側站立的二弟子,左為迦葉,嚴謹莊重,飽經風霜;右為阿難,聰明溫順,擅長記憶。他們的旁邊分別站立的是菩薩、天王、力士以及供養天人,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整個奉先寺造像主次分明,比例渾然一體,既注重形式美,又注重準確表達思想內容。奉先寺以其流利的線條,高潮的技藝,玄祕的宗教幻化為一首壯麗的交響樂章,與自然混合,奪人心魄。好了,各位朋友,參觀了這麼雄偉的雕刻,是否也讓你的心靈受之震撼了呢,那麼請拿起您手中的相機,留下這份心情。景區的主要講解到這裡就結束了,接下來的時間留給大家自由活動,11點鐘我們準時在這裡集合。

洛陽龍門石窟導遊詞 篇13

遊客朋友們,我們現在要參觀的是洛陽龍門石窟,你知道它為什麼叫“龍門”嗎?這要從地形說起,這裡的地形為三山夾一水,遠遠望去,猶如一道天然的門闕,所以古稱“伊闕”。隋煬帝建都洛陽後,因為宮城門正對伊闕,古代帝王又都以真龍天子自居,因此,隋煬帝時改稱“龍門”。

龍門石窟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後(大約493年),經歷了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和北宋等朝代,斷續雕刻達400餘件,現有窟龕2345個,碑刻題記2800塊,佛塔80座,造像10萬尊,內容除佛像外,涉及建築、服飾、音樂、書法等,如同包羅永珍的藝術博物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5A級景區,20xx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龍門石窟中雕刻最大、藝術最精,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唐代的開鑿的奉先寺了。那麼現在,我帶領大家前往奉先寺參觀。

大家抬頭請看,幾個臺階之上的正是著名的奉先寺,它是唐高宗所建,為政治需要,武則天曾捐2萬貫脂粉錢。歷時三年零九個月於675年竣工。寺內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及二供養人等一鋪十一尊大像。造像佈局勻稱,儼然一個佛國朝廷,大家請看,這就是主佛“盧舍那”,它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面相豐滿圓潤,方額廣頤,美若彎月,雙目俯視,炯炯有神,您看它略帶微笑,彷彿給人已深深的同情和殷殷的關切。整尊造像,給人一種莊嚴肅穆之感,應是理想化的聖賢形象,我們來仔細端祥它,你有沒有發現無論你站在他面前的那個位置,他都在注視著你呢?石刻的眼睛為什麼這麼傳神?對了,這正是雕像的畫龍點眼之處,盧舍那的雙目,採用陰刻方法,把眼球雕洞淺凹進去,又保持瞳孔的突出,利用光線反差也就造就出了大佛睿智深邃的目光,配以少垂的佛首,使朝拜者的目光與大佛目光交匯時,畏而不懼,可親可敬。

在盧舍那佛的左側是弟子迦葉,一位飽經風霜的老僧形象;右側阿難,他年輕睿智,整個一帥小夥子,旁邊衣著華麗端莊矜持,二天王嚴肅威武碩壯有力,力士們堅毅勇猛,性格暴躁,以及那無所畏懼傾力承託的地鬼。無不形神兼備,惟妙惟俏,整個佈局反映了唐代高超技藝,折射出當時佛教的繁榮和唐朝國力的強大。

出了奉先寺,我們再來參觀北魏的代表作——蓮花洞。因洞頂雕有一大浮雕蓮花而得名。蓮花是佛教象徵的名物,意為出淤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窟頂多以蓮花作裝飾,但像蓮花洞窟頂這樣碩大精美的高浮雕可並不多見,洞內正壁為尊式造像。主佛釋迦牟尼身穿袈裟,衣襟簡潔明快,這是釋迦牟尼的遊說像,釋迦牟尼外出講經說法時就是這種形象。兩側弟子是淺浮雕,左側迦葉深目高鼻手持錫杖,似一西域苦行僧形象,龍門石窟中最小的佛象2釐米高,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如此生動細緻雕於蓮花洞堅硬的石壁,實為龍門一絕!洞口北壁崖壁有“伊闕”二字,這是明代河南巡撫趙巖所題詞,證明了“龍門”的原稱。

好了,各位遊客,由於時間關係,先講到這裡,請大家自由參觀,謝謝!

洛陽龍門石窟導遊詞 篇14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和香山崖壁上,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4年)前後,後歷經東西魏、隋唐至宋等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共有約10萬餘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達17米(盧舍那佛像)。

龍門石窟以伊河為界,分為西山和東山石窟兩部分,西山石窟開鑿於北朝和隋唐時期,東山石窟全部開鑿於唐代,西山石窟是龍門最精華的部分,其中包括奉先寺的盧舍那佛像和古陽洞中的“龍門二十品”。

西山石窟中的奉先寺,是龍門石窟規模最大、藝術最為精湛的一組摩崖型群雕,寺內中間的盧舍那佛像,據說是按照女皇武則天的形象塑造的,這也是石窟中最受遊人喜歡、知名度最高的佛像。

龍門二十品,是指從北魏時期精選出不同的二十塊造像題記,它們記載著佛龕的雕鑿時間、人物、目的等。字型端正大方、氣勢剛健質樸,結體、用筆在漢隸和唐楷之間,堪稱書法奇珍。古陽洞中保留了“龍門二十品”中的十九品(另一品在慈香窯中)。

龍門石窟東山的香山寺,是武則天時代為安置印度高僧“地婆訶羅”的遺身,而建立的一座佛教寺院。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生前經常來此遊玩。白居易去世後,根據他的遺囑,將他葬於香山寺以北,這就是今日的白園(白居易墓園)。

遊覽龍門石窟,一般步行即可,線路多為:景區大門-西山石窟-東山石窟-香山寺-白園。在每年的4-10月期間,遊客還可以夜遊石窟,在如夢如幻的燈光襯托下,萬尊佛像更顯氣象萬千(夜遊只開放西山石窟和香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