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河南總體導遊詞(精選5篇)

欄目: 河南導遊詞 / 釋出於: / 人氣:7.3K

河南總體導遊詞 篇1

今天我們將登船遊覽薄山湖風景區,去領略大自然賜予駐馬店的瑰寶。

河南總體導遊詞(精選5篇)

在去景區的途中,我把景區的基本情況向大家作一簡要介紹。薄山湖景區距確山縣城20公里,佔地面積66平方公里,潮水面積22平方公里,她是一個狹長的山谷湖泊,山環水繞,綿延25公里,如果我們從天空向下俯視,薄山湖像一條騰飛的青龍,酣醉於青山峻嶺之間。湖兩岸有十萬畝森林,覆蓋景區山巒、島嶼,環繞湖周。薄山湖景區由朗陵景區、大壩景區、東大山景區、九子溝景區國部分組成。今天我們遊覽活動主要安排在湖上,其間我們要遊覽湖心島、毛竹林、九子溝,遊湖還途經靈龜島、“綠色長城”、大鉤潭、禹王治水、處、駱駝巖、將軍壁、猴兒崖等,整個遊程約15公里,需要3~4小時。

現在,我們站在薄山湖大壩上。它雄偉壯麗,拔地而起,把薄山和李崗山緊緊連線在一起。大壩高48米,長545米,壩頂寬8米,庫容6億2千萬立方米。大壩東邊這座山叫薄山,古時屬朗陵縣,西漢高祖四年設縣至今已有多年的歷史。這裡是桐柏山區和伏牛山區的結合部。西南是連綿起伏、巍峨雄壯的千里桐柏山;西北便是雄偉壯闊的千里伏牛山。薄山即是臨近、迫近大別山的意思。

遊客朋友,請大家向前看,我們左前方的這個小島叫湖心島,小島呈橢圓形,像一條大鯨魚,隨著湖水水位的升降與南面的小島若即若離狀若母子。人們讚美湖心島為“山依碧水水繞山,山幽水靜魚鳥歡,世人都曉西湖美,人上湖心賽神仙”。湖心島以植物景觀最具特色,島的東南面是一個大型自然植物園,有南北植物470多種,其中最珍貴的植物有杜仲、野大豆、南京坷楠樹、日本花旗鬆、野皁英等。這裡是植物科普遊覽的園地。

聽景不如看景,好了,現在就請大家隨我下船信步湖心島,走進桃花源吧。大家都知道黃山的迎客鬆,現在我們看到的這棵樹我們叫它薄山迎客梨(棠梨),它以昂揚的姿態歡迎各位的到來。前方這座亭子叫迎曦亭,是觀賞湖光山色的眺望點,在這裡,正對我們的這座山叫老虎嶺,如果是傍晚,夕陽輝映下,就像一幅“一虎來飲水,驚走打魚船”的潑墨畫卷。

大家看左前方湖中一扁圓形的小島,島的中部綠樹青青,島的兩頭芳草菌茵,酷似一隻惟妙惟肖的觀賞佳品綠毛龜,這就是萬年靈龜島。相傳是一隻萬年靈龜好心救了過海八仙之一的藍采和,但是又被粗心的藍采和誤了封仙機會,在這等了三千多年,化作這座萬年靈龜島。好了,現在請大家回到船上,繼續我們的遊程。

告別了鳥語花香的湖心島,我們下一個景點是翠竹溪。竹系禾本科多年生植物,我國竹的種類繁多,約250餘種,以江西奉新的大毛竹、廣西花坪的紡竹、湖南君山的湘妃竹、四川重慶的慈竹、安徽池州的羅漢竹最具特色。毛竹原產我國,生長快,產量高,材質好,用途廣,是我國經濟價值最高、栽培面積最大的竹種。毛竹竿高通直,竹材堅韌,紋理直,蔑性好,具光澤,是良好的建築和竹器用材,又是造紙的優質原料,還可製造樂器,工藝品等。我們前方這個港灣通向一條優美的山谷,那就是毛竹林景區。河南信陽、南陽、駐馬店市為毛竹栽培的北緣地帶,在小地形條件下,能正常生長、發育成林,您可以感受一下這條山谷的地形與眾不同之處。您看這片毛竹有的粗壯,有的稚嫩,滿眼弱翠蔥蘢。竹以其有節、中空、常綠受到歷代文人墨客的讚譽,可入詩又可入畫,讚美竹子如“未曾出土先有節,即使凌雲也虛心”。清代畫家鄭板橋一生愛竹,他常引用蘇東坡的名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好了,大家照過相後我們就到下一個景點“綠色長城”。隨著遊船的前行,我們將要到達灣轉景變的S型大峽谷了。現在請各位向右前方看那道山脊,您看它像不像咱們馳名中外的萬里長城呢?這裡就是薄山湖“綠色長城”景區。薄山湖還是鳥的王國,主要有鶴鷹、白鷺、灰鷺、雉、鶯鵲、啄木鳥、鷗、斑鳩、布穀鳥、百靈、白頭翁、畫眉等,大家看湖邊那些悠閒散步的白鷺,它是鷺科鳥類中最為秀美的一種,有著名的詩句為證:“一行白鷺上青天”。過去只有在千古詩句中才能領略的意境,在眼前的薄山湖卻是一幅平常景象。

薄山湖控制流域面積580多平方公里,湖內河漢縱橫,四周山巒起伏,植被高達百分之九十九以上。這些優越久地理環境,形成了湖內適宜多種魚類迅速生長的有利條條。據不完全統計有墨魚、黃刺魚、龜、鱉、黃鱔、蝦,蚌、螺等,還有在中原地區不多見的鯧魚、金色鯉魚、鯿魚、白鱔、翅腰(當地俗稱)等。最好的要算桂魚了,桂魚也叫花鯽魚,體形似鯽魚,比鯽魚寬而肥,頭部和背部有圓形黑斑,它的肉特別細,特香,吃起來味道獨特,是名貴的上等魚之一。薄山魚要用薄山湖的水來婉才好吃。客人最為稱讚的是四種清燉魚,即清燉花鰱、清燉鯧魚、清燉鯽魚、清燉甲魚。今天中午大家就能品嚐到我們薄山湖的“全魚宴”了。

現在橫在我們面前的這道長的山嶺,叫“舌頭山”,據史書記載,大禹治水是疏青衣水通溱水(溱水河),薄山湖就是接頭河堵壩而成。當年禹王帶領部下皋陶一隊人馬,來到這兒,發現“舌頭山”阻擋上游來水,夏季洪水氾濫成災,禹王就和他的部下駐紮在“舌頭山”對岸的亮子衝上,開挖“舌頭山”。人們為了紀念禹王治水,在亮子衝山建有禹王廟,白龍廟現在僅存遺址,廟裡的龍碑被當地老百姓收藏儲存完好。

各位朋友,此刻我們來到了遠近聞名的“大鉤潭”。大家注意看,上游來水在舌頭山繞了將近360度,河水衝擊著亮子衝的崖壁,在這裡形成了一個深潭,這是薄山湖水最深的地方,深達50米。

繞過了大鉤潭,就到了駱駝巖。相傳它是大漠國的國王,因聽說南方多美景,便長途跋涉來到這裡。這兒山清水秀,景色優美,喝過河水以後,它就不願意離開這裡,成為今天我們薄山湖的“駱駝巖”一景。

過了駱駝巖就到了“糜龍柱”。這個石柱從水底直直伸出來,直指藍天,糜龍柱左邊的山林就是薄山湖原始森林帶。高大挺拔的馬尾松遮天蔽日,其間時不時有松鼠探頭探腦,野雞在湖邊展翅低飛,還有豺、狼、獾,最凶猛的要算野豬。野果有野山楂、山葡萄、野生獄猴桃、山李子、山柿子、山梨、棠梨、山核桃、沙果、無花果、八月炸、山棗、酸棗、栗子、石榴等,這些山果酸甜可口,以產量高,質量好,種類多而著稱。最著名的是薄山板栗,是豫南特產之一。

隨著遊船的前進,我們來到了九子溝口,我們東邊的這座山叫蘆塘山,海拔385米,魯王寨和九子溝都坐落在這裡,它山高林密,一面環水,三面峭壁,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只有一條山溝通往山寨。相傳殷商年間,封王的一名驍將羌尤跟著封王南征北戰。後來,封王施行暴政,殘殺無辜,羌尤不想跟隨一個昏庸殘暴的君王,他一路南下來到淮河流域溱頭河畔,發覺這一帶山環水繞,林深谷幽,物產豐富,便駐紮於蘆塘山上。當武王得知羌尤起兵反封的訊息時,便派來特使,共商收編合併伐紂滅商大計。羌尤答應武王的要求,從此歸附於周。武王封羌尤為魯王。封王得知羌尤反叛,惱羞成怒地帶著兵馬攻打魯王寨。一場惡戰打的天昏地暗,不幸的是魯王九個兒子全部戰死在這條惟一通往山寨的山溝裡,後人至今還稱它九子溝。如今,山溝內古戰場、攻防工事屯兵谷、練兵場遺址以及九千多米寨牆的殘垣斷壁猶在,令人們憑弔遺蹟,遐想無限。請大家往前看,這裡九子溝口外湖灣的一道石壁,此地峭壁林立,岩石突兀,像一位身披盔甲,腰帶佩劍的大將軍,威武雄壯,高大挺拔,屹立在曲折迴旋的湖畔,引人注目,叫將軍壁。和將軍壁隔水相望的一扇巨大的懸崖峭壁就是猴兒崖了。壁高四十餘米,長達百餘米,崖上雲霧繚繞,崖下碧水深潭,崖面平整如牆,巖質裸露呈顆粒狀,在湖水輝映下閃閃發光。

我們站在對岸眺望,可見懸崖倒影“行舟側畔千帆過,鳥飛魚躍凌空起”,呈現出一幅名為“猴崖泛舟”的畫面。這便是《確山縣志》中記載的確山新增八景之一的:“浪水飛魚”景觀。每當大雨滂沱之時,條條山水從崖頂飛瀉而一,潭中浪花四濺,響聲轟鳴,氣勢澎湃。

女士們,先生們,不知不覺中我們的遊覽就要結束了,在此我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謝!歡迎您今後有機會再來薄山湖。再見!

河南總體導遊詞 篇2

地處河南北部的新鄉是一座色彩斑斕的文化城市。早在8000多年前,新鄉已經有人類活動。新鄉古稱庸國,春秋屬衛,戰國屬魏,漢為獲嘉,至隋文帝六年(公元586年)始置新鄉縣,至今已有1400餘年。新鄉是著名戰爭牧野大戰發生地。周武王會盟八百諸侯戰於牧野,迫殷紂王登鹿臺自焚。姜尚衛河垂釣、比干剖心忠楝、圍魏救趙、張良刺秦、官渡之戰、陳橋兵變都源於這片土地。距新鄉市15公里處有比干廟。比干,是歷史上以死諫君的忠臣。歷史學家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裡,把比干和夏朝的關龍逢、戰國的屈原、三國的諸葛亮和唐朝的魏徵同列為敢言直諫的愛國者。現存的比干廟,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民間,人們視比干為公平正義的象徵,尊其為文財神、文曲星,世享馨香。另外,比干還是裘皮行業的始祖。姓氏血緣中,蕭鍾葉尤沈林六籣同堂,王孫辜(上比下幹)紀柴林血緣同宗。歷代官祭和民祭形成了豐富的祭祀習俗。祈福避禳、求財問祿,濃郁的財神信仰,經久不衰,香火鼎盛。20__年,比干祭典被列為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__年,比干誕辰百年大典,全國人大、全國政協、中國僑聯、河南省政府各級政要和海內外各界人士、比干後裔共聚比干文化廣場,隆重祭拜比干公,活動規模大、影響深、意義遠,為歷年來之最。每年農曆四月初四的比干誕辰紀念活動已日漸成為河南著名的活動文化品牌。目前,景區環境優美、設施更加完善,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級旅遊區、河南省園林單位、河南省大中小學生德育教育基地,是廣大遊客遊覽觀光和海內外比干後裔尋根謁祖、陶冶情操的聖地。

河南總體導遊詞 篇3

內鄉縣衙

內鄉縣衙是我國目前儲存最完整的封建朝代縣級官團衙門,始建於元朝大德八年,現存建築為清朝光緒二十年所建,自1984年對外開放以來,縣衙以其特有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和自身魅力吸引了大批黨政領導和中外遊客,享有龍頭在北京,龍尾在內鄉的美稱。1996年11月被公佈為第四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縣衙的首部建築叫照壁,為青磚浮雕組成的一字形建築物。照壁的正中在一個形似麒麟的怪獸,貪,這是一種神話傳說中的貪婪之獸,傳說它能吞下金銀財寶,從畫上可以看到它的腳下和四周盡是寶物,但它並不滿足,張著血盆大口,妄圖吞吃天上的太陽,結果卻落了個粉身碎骨,葬身懸崖的可悲下場,照壁繪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首創,主要是警戒官員不要貪贓枉法。

照壁對面的牌坊叫宣化坊,它的南面書菊潭古治,北面書宣化二字,是知縣每月的七年級、十王宣講聖諭、教化百姓的地方。

大門面闊三間,明間為過道,東梢間的前半間置喊冤鼓一架,供百姓擊鼓鳴冤之用;西梢間的前半間立有兩通石碑,上面刻有誣告加三等,越訴笞五十,更增加了縣衙的來嚴肅性。大門是門子打更報時、監管進出人員的第一道防衛之門。我們進大門後,現在看到東邊的建築叫寅賓館、衙神廟、三班院,西邊建築是膳館和國內僅存的清代監獄。從大門古巴大堂百米甬道的中央有道門,叫儀門,是官府的第二道下門。中間的大門過去時常不開,只在新官到任的第一天或迎接州、府官員時才可開啟;儀門東西兩邊還各有一個小門,東邊的門叫生門,過去時常開著,鵂人們的日常出入,西邊的門叫死門,又叫鬼門,當犯人被判處死弄之後,從西門拉出去行弄,所以舊城處決犯人叫走西門或上西天。

現在我們過了儀門,你能看到的這座高大壯觀的建築特就是縣衙的大堂了。大堂前甬道的兩側,東為吏、戶、禮房,西為兵、弄、工房。六房是舊時衙門的職能辦構。大堂東邊的建築為縣衙,西邊的建築為主簿衙、縣丞、主簿分別為八品和九品。大堂是知縣釋出命令、舉行重大典禮和公開審理大案、要案的地方。

堂肖的抱柱聯是清代的御史魏向撰: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負民如負國何忍負之。堂中央的設施叫曖閣,是專為知縣審案設的公堂,曖閣的正中放著三尺公案,上面放著審案用的文房四寶和紅綠頭籤。綠頭籤是捕任命不,用來捕人的;紅頭籤是刑籤,下令動刑的。正面屏風上繪海水潮日圖寓意為官者要明如日月,清似海水。圖上的飛鳥叫白鷳鳥,是正五品官的標誌,過去一般的縣設的是七品縣令,不設曖閣,而內鄉過去統管的轄區較大,包括現在的西峽全境、淅川東南的部分鄉鎮,所以在內鄉縣衙為五品官者不乏其人。清代的知縣審案的時候,由東側走上曖閣,然後原被告才能被帶上來,跪在堂前的跪石上,東邊正方形為原告石,西邊長文武為被告石,因為在有的案件中涉及有同案犯,所以這裡的被千石比原告石長一些。

大堂後為門子房。守衛門子房的人叫門子,是由知縣的親屬或新近的人擔當,實際上他們是官員手足耳目的延伸,是官與民資訊溝通的惟一途徑。對老百姓來說,不論是告狀還是辦事,最先接觸的就是衙門裡看門的門子,於是他們中的一些奸滑者便利用職務之便索取賄賂,時間一長,門子逐漸變成了門路的意思。現在人們常說的走門子走門路之類的就是從這裡演變過來的。

門子房後有一屏門,我們空過屏門,進入二堂,這裡是知縣調解處理一般案件的地方。堂肖抱柱聯:法行無親令行無故,賞疑唯重罰疑輕這是要求為官者即要做到法律面前親疏平等,又要做到對證據不足沿存疑問者慎重對待,從輕發落,避免冤枉好人。這副對聯用到親、故、重、輕四個字,真實地反映了封建時代為官者的執法思想,平仄順暢,恩威並施。大家看,二堂正中懸一匾額琴治堂,這裡的琴治是引用了《呂氏春秋中的一個典故,說的是宓子踐在任單父縣令時,身不下堂,鳴琴而治,輕輕鬆鬆地把單父治理得井井有條。後任縣令巫馬期卻奔波於民間,凡事都要新自去做,他便去問宓子踐這其中的緣故。宓子踐就告訴他說,我是重人,你是重於出力,用人者安逸,出力者當然勞累,後來的人們就用琴治來比喻鳴琴而治,以此來稱頌為官者知人善任、政簡弄輕。後來的地方官們為顯示自己的聰明才智和用人之道能夠與宓子踐相比,就把二堂稱為琴治堂二堂靠牆放置的是型具。東側放笞杖,即打板子時用的竹板子。西連有夾棍。拶子是清朝時審訊女犯專夾手指的型具。夾棍這種弄具始於宋代,俗稱三木之刑,專夾小腿,適用於一些證據確鑿卻拒不吐實情的男性案犯。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夫子院,就是師爺辦公的地方。過去的師爺是由主人自稈聘請或從家鄉帶來,主張言從則留,言不從則去,他與主人之間是非常親密而平等的賓主或朋友關係,屬知縣慕僚,幫助知縣參政議事,大多是一些有知識、有才華的人,所以包括知縣在內都尊稱他們為老夫子,而他們辦公的院子就稱為夫子院了。院內有一棵元代的桂花樹,至今已有700年的歷史了。桂花樹的旁邊,有一棵枝繁葉茂的南天竺,取竺和桂的諧音為主貴,意為一般的庶民百姓不能輕易進來,只有達官貴人方可到此。

河南總體導遊詞 篇4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各位嘉賓的光臨,今天我帶大家遊覽的是太吳伏羲陵。太吳陵坐落在誰陽縣城北,古蔡河畔,城湖之濱,是祭祀三皇之首太吳伏羲氏的大型陵廟,佔地875畝,建築雄偉,殿宇巍峨,古柏參天,勁鬆疊翠,號稱天下第一陵,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從淮陽老城通往北關途中路東環城湖裡,有個方形土崗,那便是伏羲當初畫八卦的地方,叫做八卦臺。臺中央有座八卦亭,亭頂天棚上畫有伏羲先天八封圖。亭東有棵歪柏樹,便是傳說中的那棵神奇的八卦柏。八卦臺南邊有一片較深的城湖水域,便是伏羲養白龜的地方,叫做白龜池。

說來也巧,1984年夏天的一個早晨,一少年在白龜池裡竟釣出一隻稀世白龜,重2.3市斤。周身潔白,玲瓏剔透。其蓋上花紋居然和傳說中講的完全相符,引起了不少學者的重視。但因管理條件簡陋,顏色已賂有改變,淮陽縣已於1997年8月1日又由這一少年將其放歸蔡池。

伏羲氏生於成紀,他率領部落,由西向東,逐水草而牧,選擇了黃淮平原,定都宛丘(今河南誰鉑)。伏羲在人類社會從母系到父系,由野蠻向文明進化時期,以自己的聰明和智慧,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立下了偉大的功績。伏羲功蓋百王,德配天地。他的主要功德是結網罟、興漁獵,養牲畜、充庖廚,畫八封、造書契,作甲歷、定四時,造琴瑟、歌扶徠,正姓氏、制嫁娶,建屋廬、始定居,嘗百藥、制九針,造於戈、飾武功,以龍紀官、分理海內。他在以古陳為中心的黃淮平原上,掀開了華夏文明的歷史序幕。後人因此稱他為人祖、斯文鼻祖、龍師。太吳即是人民對伏羲的讚詞,意為伏羲功德無量,象日月那樣光明。

傳說伏羲氏在位114年,死後葬於陳。為紀念祖先功德,很早以前,人們就在宛丘築陵、建廟。據記載,伏羲陵墓始建於春秋,漢代在陵前建祠,以後歷代帝王不斷擴建太吳陵,成為帝王朝祖祭拜的重要場所。歷史上由於黃河多次改道,明以前的建築除蘇氏中書《太吳伏羲氏之墓》的墓碑外,其他已被洪水吞沒殆盡。明英宗於正統十三年(公元1448年)在一片廢墟上重建陵園,後又在清代多次修葺,形成了規模巨集大的太吳陵園區。

我們現在看到的陵園內建築多為明代建築,其建築結構與明代皇宮相仿。整個陵廟的佈局分為內外二城,內城叫紫禁城,外城叫皇城。城垣高3米,上有城垛。陵園內殿宇琉金,樓閣掩翠,金碧輝煌,華彩璀璨。沿中軸線從南到北依次建有渡善橋、九龍照壁、午朝門、東天門、西天門、玉帶橋、道儀門、先天門、太極門、仰觀門、俯察門、鐘鼓二樓、東西廊房、統天殿、顯仁殿、太始門、寢殿、先天八封臺、伏羲陵。大家聽到建築的命名後,就知道整個陵區都蘊含著伏羲先天八卦的基本原理,。一字形照壁,象徵混沌未開的無極門意為由無極而生太極。術極門兩側三才門。三才門根據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命名,五行門,含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意。太極門東西的仰觀門、俯察門意味著太吳伏羲氏仰觀察而畫八卦。根據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又有兩儀門、四象門。

統天殿顯示大哉乾元乃統天之意,表明太吳伏羲氏一統天下,至高無上之地位。顯仁殿源自《繫辭傳、)顯諸仁,藏諸用。太始門,太始者,原始之萌也。統天殿俗稱大殿,是陵廟中軸線上最主要的建築。殿高17米,面積390平方米。該殿單簷歇山式,面闊5間,進深3間。脊上中間三節彩釉陶樓,樓下有一小龕,龕內方框雕楷書太吳伏羲殿5字,兩邊配以獸馱葫蘆,騎馬武士(二十八宿)。殿正門上懸:伏羲蒼精,初造王業,畫封結繩,以理海內,象天法地,抱一木式為,斯文鼻祖,一畫開天等木匠。明間簷柱楹聯華夏文明三始祖;淮陽伏羲第一人。中間匾額書寫寶笈開源,名跡久傳八個大字,是清朝乾隆皇帝的徹筆。殿內鐵鑄楹聯後天地。而生,朱園猶堪尋聖蹟;立帝王之極,白雲常此護靈墟。此外還有:人根之祖、中國一人,教以人倫;萬派一系,佑我無疆,默佑黎民等匾額。殿中設落地罩式神龕,青石座位。龕上據為花冠形,雕都宛丘,結網罷,養犧牲,作甲歷,畫八卦,定嫁娶,龍紀官,造琴瑟,葬於陳九幅浮雕圖案。憲內塑有太吳伏羲氏像:頭生雙角,腰著虎皮,肩披樹葉,赤腳袒腹,手託先天八卦太極盤。左右配享朱襄、吳英。殿前設月臺高七級,可容千人跪拜。月臺兩側配東西廊房、鐘鼓二樓,形成一座莊嚴的四合大院。面積達5000多平方米,是歷代舉行祭祖大典的中心場所。

顯仁殿位於統天殿後,是一座雙簷挑角的建築,它面闊7間,進深5間,坐落在13級直壁式高臺之上。龍鳳大脊,殿周有迴廊,用獨特的地方手法彩繪。殿臺東北角方石上有一孔,傳為子孫窯。殿前原有鐵熊一對(今無存),清康熙年間重修碑兩通。

朱仙鎮導遊詞 中嶽廟導遊詞 岳飛廟導遊詞 河南嵩山少林寺導遊詞

出太始門,經八封臺、陵桓門,便是太吳伏羲的陵墓。陵高20多米,邊長182米,上呈圓形,下有方座,象徵天圓地方,顯得高大雄偉;氣魄非凡。陵前有宋代青石碑一通,寬3尺,高15尺,上有太吳伏羲氏之墓7個大字,據傳碑為蘇小妹用絲巾作筆寫成。陵左右各立明重修碑一通。陵上有白擅,周有古檀,蒼翠崢嶸,濃蔭匝地。人們1976年發現陵西側古柏樹權間長出一顆白檀樹,枝葉茂盛,當地人稱兩柏夾一檀,打的糧食吃不完。

河南總體導遊詞 篇5

各位,今天請大家參觀的是鄭州市黃河遊覽區,這一個遊覽區位於鄭州市西北,距市內約三十公里,南依嶽山,北臨黃河。1970年,為了解決城市用水和農田灌溉問題,在這裡修建了提灌站,工程歷時兩年,後經八年的努力,終於在這裡建成了一個佔地面積十七平方公里的遊樂場包。今天主要請大家看一看滔滔好寬闊的河床,以及這周圍的景色。

據說,日本也有”人類起源於河流”的說法,黃河自古就被稱之為中華民族的母親。她與悠久的歷史同流至今,與中國人的生活密切相關,象徵著中國的文化、政治和社會。歷史上曾多少文人騷客以詩描寫黃河的洶湧澎湃之勢;唐朝詩人李白在他的《將進酒》一詩中以鏗鏘有力的句子這樣讚譽黃河: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回。

在近代,日本人士很熟悉的郭沫若先生曾留下了”黃河之水通江戶,珠穆朗瑪連富士”的名句,用比喻中日兩國之間的友好關係。另外,中國還有一個廣為人們所使用的諺語,叫做”不到黃河心不死”。基於上述的意思,我想,今天務必請諸位到黃河邊上一遊,面對著氣勢磅礴的黃河,回想對比一下我們兩國間過去那種關係和今日的友好關係,希望大家能從汲取進一步發展我們之間友誼的力量。這樣,我就安排了這一個參觀計劃。

首先請看正面的這條河,這就是中國的第二條大河----黃河。眾所周知,她發源於青海省巴顏喀拉山,在山東省注入大海,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7520xx平方公里。據說東京至博多的新幹線長1176公里,那麼請您記住:黃河的長約從東京到博多兩個半來回的距離。黃河的源頭是一股清泉,但是由於遊經中游的黃土高原,大量的泥沙流入河中,因此到了下游時,竟成了世界上最混濁的河。”百年待河清”這一日本人也使用的中國諺語,就是比喻黃河水之混濁的。

每年經黃河水流走的泥沙有16億噸之多,水中含沙量年平均37%,到了雨期,達到60%。如果用這些泥沙修建一個高一米、寬一米的堤防的話,這一個堤防可以繞地球27圈!這些泥沙的三分之二流入了大海,三分之一沉澱在下游的河床上,每年將河床抬高三到五釐米。因此,下游河床已高也堤外的地面,成了懸河。這就是洪水氾濫的原因,也就是說,下游是這條大河的薄弱環節,這一帶的河床也比鄭州市內的地面高出七米。

由於這些原因,過去的人們飽嘗頻繁氾濫的洪水之苦。據記載,歷史上20xx年之間,洪水竟氾濫了1500次,實際上是四年三決口。其中最慘無人道的是1938年國民隊伍曾人為地決堤,引起洪水氾濫。歷史上黃河曾多次像這樣被充作戰爭的有力武器,難怪百姓常言道:”亂世洪水多”。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黃河流域的人民群眾在中、下游修建了1000多公里長的大堤,建起了水利發電站,進行了大規模的治理。因此,解放後的41年間,黃河從末氾濫過。而且,經過治理的黃河水被充分利用於城市用水、農田灌溉和發電,成了一條造福於民的河。

總之,這條大河對人類社會、對自然界既有破壞,也有創造,正是這條大河孕育了中華兒女。那邊那個白色塑像,就生動地表現了這一個主題。塑像高5米重12.5噸,取名”哺育”。身著唐裝,端莊賢淑的母親慈愛地望著懷中的孩子,充分表達了中華民族與黃河年在關係。

諸位請看周圍的山,這一帶的山稱邙山,一直從洛陽綿鄭州,過去是荒山禿領,經過綠化,現已是濃陰覆蓋。遊覽區的一些參觀專案就掩映在這綠色之中。

先請看右面的山頭,那裡一些古象的雕塑,歡騰賓士,妙趣橫生。只是為什麼在如此優美的地方不修一些外形美觀的動物,而偏偏是古象呢?諸位能回答得出嗎?好,請大家好好猜一猜。

諸位請往左邊的山上看,那裡有遊覽區的另一個重點專案----古代黃河治水傳說中的大禹的像。聳立在黃河岸邊峭壁上的這座石像,高10米,重150噸。左手握一像鋤頭似的工具,右手高舉,目光炯炯凝視著河的遠方。大禹的父親鯀也曾治水,但最終失敗。大禹治水時,總結教訓,發明新方法,綞成功。並打下政治權力的基礎,成為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之王。”制黃河者治國家”一語或許就由此而來。為治理這條暴虐的河,過去的民眾用盡了智慧和體力,而人類的智慧又在治水中發展。因此黃河又被看作是智慧的源泉、中國文化的源泉。

為了繼承和發揚優秀的黃河文明,現在山下正興建一座將由三千塊碑組成的黃河碑林。碑林集中了從唐朝至現代前來這裡瞻仰黃河的詩人和文人們的作品,一旦完工,可與集中了歷代石碑的西安碑林相媲美。

周圍的山上還有一些亭臺樓閣,均起眺望的作用。唐朝詩人王之渙在《登鸛鵲樓》一詩中這樣寫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正如詩中所描寫的那樣,登上高處,遠眺黃河,更能領略其氣勢。如果可能,今天我想領諸位一直登上那個最高的亭子。

那麼,在登山之前,讓我們來聽一聽關於古象的答案吧。諸位猜到了嗎?

看來答案各異,實際上四、五十萬年前的河南是亞熱帶,當時有許多亞熱帶的動、植物,其中就有古象。而且,據出土的甲骨文一人牽一象的象形文字證明,三千多年前還有古象存在。另外,古代中國分為九州,現在的河南省屬豫州,豫即象很多之意。因此,”豫”這一個字仍用作河南省的簡稱。山上的古象塑像顯示了這一個典故。

除了以上介紹的內容以外,還有公元前220xx年西漢時期,劉邦、項羽爭霸的古戰場、用磚雕來表現中國四大古典小說中故事的民間藝術館等等,由於時間關係,請恕不一一講解了。

講解膚淺,內容零亂,很抱歉!只是今後每當諸位看到了日本的江戶橋時,請不要忘記我們的黃河,還有鄭州和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