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龍門石窟導遊詞簡介(通用20篇)

欄目: 河南導遊詞 / 釋出於: / 人氣:2.9W

龍門石窟導遊詞簡介 篇1

歡迎詞

龍門石窟導遊詞簡介(通用20篇)

各位遊客朋友:

大家好!我是講解員x 。孔夫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今天,我正是懷著這種心情來接待各位朋友的到來的。旅遊期間,請大家認清導遊旗的標誌,以免跟錯隊伍。請大家記清集中和遊覽時間。大家有什麼問題和要求請儘量提出來,我將盡力解決。最後祝大家這次旅遊玩得開心、吃得滿意、住得舒適。

謝謝!

【簡介】

下面我給大家說一下洛陽。洛陽是中外聞名的歷史名城。她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眾多的文物古蹟。為使各位來賓在洛陽期間能對這座古老城市的歷史文化和古蹟有進一步的瞭解,在乘車去景點參觀的途中,我將洛陽的歷史及龍門石窟的大致情況向大家做簡單的介紹。洛陽位於河南省西部、黃河中游的南岸。因地處洛河北岸而得名,意為洛水之陽。洛陽在歷史上曾是眾多朝代建都的城市,素稱“九朝古都”。在1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洛陽曾作為中國的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今天我們去參觀的舉世聞名的龍門石窟便是眾多的文物古蹟之一。

【龍門窟】

龍門石窟,在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口處;距市區12.5 公里,從北魏太和十九年開鑿,迄今已有1500餘年的歷史,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雲阿石窟,是我國著名的三大石窟。龍門,在春秋戰國時期稱“伊闕”,香山(東山)與龍門山(西山)東西對峙,伊水從中流過,形成一座壯麗的門闕。後因處於隋唐帝國之南,又稱龍門。所謂“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開鑿的洞穴,或是天然形成的石洞。早在原始社會,人們已在天然石洞的洞壁上描繪動物形象和生活情景,然而以石窟寺的形象出現並作為佛教信徒、僧侶禮佛和修行的場所,卻是在古印度興起佛教後出現的。

由於山林的幽靜、神祕,石窟的冬暖蕙涼,依山雕鑿石窟比用磚石築的寺院便利耐久,所以在古印度出現了集建築、繪畫、雕鑿藝術之大成的石窟寺。這種石窟寺藝術,隨著僧侶的傳教活動傳入我國的邊疆和內地,同我國民族特點和傳統的各種藝術技法風格融合交匯,成為我國的一種特有的雕刻、彩繪工藝。我們今天要看的龍門石窟就是我國眾多石窟藝術中的瑰寶之。龍門石窟群的雕刻,除了前面所說的有利條件外,還有個不可忽視的自然條件。伊水兩岸的山崖鄱屬於古生代寒武紀和奧陶紀的石灰岩層。其石質堅硬、結構緊密,不宜風化和大面積脫裂,很適合於藝術造像,與其他砂岩石相比,有著宜於儲存的有利條件。

洛陽龍門石窟的開鑿是繼甘肅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之後由皇室開鑿的又一大型石窟寺群,建於北魏太和年間,先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延至清代,前後400多年。其中大規模、有效率的營建150 年左右,分別出現在北魏(40 餘年)和唐(110年左右)時期。龍門石窟的大大小小的佛龕、石像沿伊水兩岸分佈在龍門東西兩山的崖壁上,南北長達1 公里。

各位朋友,我們在龍門石窟參觀用1.5?2 小時,在此,我們每分鐘可以看到1000 餘尊大大小小的佛像。據1962年龍門文物保管所統計,兩山現存窟龕2300 餘座窟龕、10 萬餘尊造像、佛塔40 餘座,造像題記碑文約2800餘塊。造像以北魏(東魏、北齊)、隋、唐為主。北魏佔30%左右,隋唐佔60%左右。龍門石窟最大造像為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龍門石窟群,大部分集中在伊水西岸的崖壁上,其中有7個大型洞窟。因龍門東山的岩層比西山的薄,不便雕鑿大型造像。在龍門石窟中,北魏時期的洞窟具有代表性的是古陽洞、賓陽中洞、蓮花洞等。

隋代作品的代表是賓陽南洞。唐代具有代表性的洞窟有潛溪寺、賓陽北洞、萬佛洞、奉先寺等。

龍門石窟造像,既是歷代勞動人民和藝術家無窮智慧和血汗的結晶,又是外來文化和我國文化結合而成的一朵奇葩。這些雕刻匠師,承擔著為神佛和帝王造像的使命,卻又大膽地突破了宗教和禮教的“儀軌”束縛。在雕刻過程中融進了大量的現實生活,活生生表現了各種人物造像的動人情景。如喜悅、慈祥、威嚴、矜持、苦痛,以至作為至高無上主宰的佛之莊嚴肅穆,脅侍人和供養人的虔誠寧靜,無一不是藝術家們對現實的“人”的深刻觀察,運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表現手法,加以高度概括集中的結果,將佛祖和人表現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而構思佈局的完整,氣勢的貫注,整體的堅實有力,性格變化的多樣,面部表情的生動逼真,衣紋線條的流暢優美等,更是在千百年藝術實踐傳統的基礎上,大量借鑑外來文化,在技法、風格上精心創造、大置創新、突破傳統、刻意經營的結果。富有才華的古代工匠和雕刻設計藝術家,面對光禿的懸崖峭壁,運用簡單的錘鑿,雕出如此巍峨壯觀又精工細緻的群體佛像,這在當時生產力和生產工具十分落後的條件下,確實令人歎為觀止。

龍門石窟像一個豐富多彩、包羅永珍的大博物館,為我國的歷史、宗教、文化、藝術、醫藥等研究,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

好了,各位朋友,我們已來到了龍門石窟,現在請大家下車,跟我走,去參觀石窟。在參觀石窟的過程中,我給各位朋友重點講解一下龍門石窟中的幾個主要洞窟。

【潛溪寺】

這是潛溪寺,它是我們進入龍門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石窟。潛溪寺洞高、寬均為9 米多,進深近7 米,建於唐代初期,距今1300多年的歷史,因在鑿洞時地下有源源不斷流出的溪灘而得名。據說唐代有位叫李潘的宰相曾在此建過別墅。清代時洞外修建有木構窟簷等建築物,所以又稱“齋拔(fu)堂”。窟內洞頂漕進為一朵潛刻大蓮花,洞內所供主像為阿彌陀佛,佛身高7.38米,面額豐滿,胸部隆起、衣紋斜垂座前,身體各部比例勻稱。神情睿智,整個姿態給人以靜穆慈祥之感。兩側為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特別是南壁的大勢至菩薩,造型豐滿敦厚,儀態文靜,與主佛造像為龍門石窟唐代石雕中最優美的兩尊。洞內前側兩壁各雕一護法天王,高觀大目、體魄雄壯、孔武有力、身披鎧甲,是唐代高階武將的形象踩在腳下的夜叉,也塑造得十分生動傳神。

我們通過潛溪寺後,在路旁右側有一敞口石龕,正壁上嵌有一塊宋代陳摶寫的“開張天岸馬,奇逸人中龍”草書石匾。陳摶是一個仕途落魄,以隱居修行而深得帝王賞識的傳奇式人物,先後在武當山、華山等地修煉。我們看過石匾,南行數十步,進入一座幽靜的院落,院中有並排坐西向東三座石窟;即賓陽三洞(中洞、北洞、南洞的俗稱)。以中洞為代表,中洞在北魏時稱靈巖寺,明清以後才改稱賓陽洞,傳說是根據道教八仙之一呂洞賓的字(洞賓)和號(純陽)的末兩字相加而命名的。此洞從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就是公元500年開始雕鑿到正光四年,即公元523 年6 月完工,歷時達24 年之久,用工802366個。賓陽三洞我們還可以理解為“尋為賓陽蓋寅賓日出之義”,即朝陽或向陽之意。賓陽洞耗費工時金錢如此之多,但三洞的全部工程並未結束。延昌四年,就是公元515年年宣武帝崩。年僅7歲的孝明帝(元詡)即位,其政權實握在他母親胡太后手中,由於宮廷發生內亂,故賓陽洞的雕刻工作實際停止。所以北魏皇室經營的大型洞窟——賓陽三洞,實際上只完成了一個賓陽中洞。而南北兩洞則是在以後的隋唐兩朝完成的。賓陽雲洞是由三個朝代雕刻成的,所以所雕的佛像在造型和表情上各有不同。那麼如何辨別呢?請大家跟我來我先從賓陽中洞給各位講起。

【賓陽中洞】

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賓陽中洞。

賓陽中洞是北魏時期代表性的洞窟。“賓陽”意為迎接出生的太陽。賓陽三洞開鑿於北魏時期,是北魏的宣武帝為他的父親孝文帝做功德而建。它開工於公元500年,歷時24 年,用工達到了802366個,後因為發生宮廷政變以及主持人劉騰病故等原因,計劃中的三所洞窟(賓陽中洞、南洞、北洞)僅完成了一所即賓陽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賓陽中洞內為馬蹄形平面,穹窿頂,中央雕刻重瓣大蓮花構成的蓮花寶蓋,蓮花周圍是八個伎樂天和兩個供養天人。它們衣帶飄揚,迎風翱翔在蓮花寶蓋周圍,姿態優美動人。洞內為三世佛題材,即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主佛為釋迦牟尼。他是佛教的創始人,原名叫喬達摩·悉達多,原是古印度淨飯王的兒子。他和我國的孔子生活在一個朝代,比孔子要年長12歲。他在29歲的時候出家修行,經過六年,悟道成佛,創立了佛教。由於北魏時期崇尚以瘦為美,所以主佛釋迦牟尼面頰清瘦,脖頸細長,體態修長。衣紋密集,雕刻手法採用的是北魏的平直刀法。由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政策,所以洞中主佛的服飾一改雲岡石窟佛像那種偏袒右肩式袈裟,而身著寬袍大袖袈裟。釋迦牟尼所有侍立二弟子、二菩薩。二菩薩含睇若笑,文雅敦厚。左右壁還各有造像一鋪,都是一佛、二菩薩,著褒衣博帶袈裟,立於覆蓮座上。

洞中前壁南北兩側,自上而下有四層精美的浮雕。第一層是以《維摩詰經》故事為題材的浮雕,叫做“維摩變”。第二層是兩則佛本生故事。第三層為著名的帝后禮佛圖。第四層為“十神王”浮雕像。特別是位於第三層的帝后禮佛圖,它們反映了宮廷的佛事活動,刻劃出了佛教徒虔誠、嚴肅、寧靜的心境,造型準確,製作精美,代表了當時生活風俗畫的高度發展水平,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非常可惜的是,在上個世紀的三、四十年代被盜往國外了。現在分別陳列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和美國堪薩斯州納爾遜藝術博物館。

【賓陽南洞】

賓陽南洞原為北魏雕鑿,由於宮廷發生內亂而止。故半途而廢。該洞是北魏至唐初的過渡洞。該洞高9 米、寬8 米多、進深9 米。主像是唐代流行的阿彌陀佛,高8米多,臉型稍長、嘴脣厚大、頸有橫紋、胸部隆起。兩側侍立二弟子,其中左側的迦葉雕像,刻工十分逼真。他滿臉皺紋、目不斜視、嚴謹持重、深諳世故。左右弟子外側侍立的菩薩,披巾、瓔珞厚重,造型古樸、典雅,具有北魏的風格。柱洞內的四壁上,佈滿大小150餘個佛龕,其中有隋大業和唐貞觀年間的佛龕多個。賓陽南洞體現的藝術風格,上承北魏時期的剛健雄偉,下啟盛唐時期的生動活潑。

【賓陽北洞】

賓陽北洞,此洞完工於唐代初年。洞中所供主像為阿彌陀佛,高近10米,結跏跌坐,雙手平分指天、地。稱作“施無畏印”,即天地之間唯我獨尊,就是佛祖釋迦牟尼出生後站在蓮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所說的“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左右兩側南北浮雕二天王,其造型威武,剛強有力。

【萬佛洞】

我們離開賓陽三洞拾級而上,即可看到萬佛洞。萬佛洞因洞內南北兩側雕有整齊排列的一萬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洞窟呈前後室結構,前室造二力士、二獅子,後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是龍門石窟造像組合最完整的洞窟。窟頂有一朵精美的蓮花,環繞蓮花周圍的為一則碑刻題記:“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監姚神表內道場運禪師一萬五千尊像一龕”。它說明了該洞窟是在宮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內道場智運禪師的主持下開鑿的,完工於唐高宗永隆元年即公元680年。洞內主佛為阿彌陀佛,端坐於雙層蓮花座上,面相豐滿圓潤,兩肩寬厚,簡潔流暢的衣紋運用了唐代渾圓刀的雕刻手法。主佛施“無畏印”,表示在天地之間無所畏懼,唯我獨尊。主佛端坐在蓮花寶座上,在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剛力士,那奮力向上的雄姿與主佛的沉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更加襯托出主佛的安詳。主佛背後還有五十二朵蓮花,每朵蓮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養菩薩,她們或坐或側,或手持蓮花,或竊竊私語,神情各異,像是不同少女的群體像。

在洞內南北兩壁整齊地刻有一萬五千尊小佛像,每尊只有四釐米高。在南北兩壁的壁基上各刻有六位伎樂人,舞伎在悠揚的樂曲聲中翩翩起舞,體態輕盈,婀娜多姿。

整個洞窟金碧輝煌,向人們展現了西方極樂世界的理想國土,烘托出一種熱烈歡快、萬眾成佛的氣氛。洞口南側還有一尊菩薩像,她是龍門石窟唐代眾多菩薩像的精美範例。菩薩通高85釐米,頭部向右傾斜,身體成“S”形的曲線,整個姿態顯得非常優美端莊。我國著名戲劇大師梅蘭芳早年參觀龍門時,被她那優美的形象所吸引並大加讚賞,此後經過藝術加工,成功地運用到他的表演中。

【蓮花洞】

這裡為什麼叫“蓮花洞”呢?蓮花洞因窟頂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蓮花而得名,大約開鑿於北魏年間。蓮花是佛教象徵的名物,意為出汙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窟頂多以蓮花作為裝飾,但像蓮花洞窟頂這樣碩大精美的高浮雕大蓮花,在龍門石窟也不多見。蓮花周圍的飛天體態輕盈,細腰長裙,姿態自如。

洞內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主像為釋迦牟尼立像,著褒衣博帶式袈裟,衣褶簡潔明快。這是釋迦牟尼的遊說像,即釋迦牟尼外出講經說法時的形象。二弟子是淺浮雕,左側弟子迦葉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持錫杖,似一西域苦行僧,可惜其頭部早年被盜,現存法國吉美博物館。龍門石窟中最小的佛像,僅有2釐米高,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位於蓮花洞南壁上方,生動細緻,栩栩如生。

【奉先寺】

再登幾十步臺階就到奉先寺了,龍門石窟最大的佛像就在這個寺內,奉先即奉供祖先之意。

奉先寺是龍門石窟規模最大、藝術最為精湛的一組摩崖型群雕。主佛蓮座北側的題記稱之為“大盧舍那像龕”,因為它隸屬於當時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俗稱“奉先寺”。這裡共有九軀大像,中間主佛為盧舍那,為釋迦牟尼的報身佛,通高17.14米,頭高4 米,耳朵長達1.9米。佛像面部豐滿圓潤,頭頂為波狀形的發紋。雙眉彎如新月,附著一雙秀目,微微凝視著前方。高直的鼻樑,小小的嘴巴,露出祥和的笑意。雙耳長且略向下垂,下頦圓而略向前突。圓融和諧,安祥自在,身著通肩式袈裟,衣紋簡樸無華,一圈圈同心圓式的衣紋,把頭像烘托的異常鮮明而聖潔。

飽經滄桑、老成持重的大弟子迦葉,溫順聰慧的小弟子阿難,表情矜持、雍榮華貴的菩薩,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與主佛盧舍那一起構成了一組極富情態質感的美術群體形象。

奉先寺的九軀大像的背後有很多長方形的小龕,這是大約在宋、金時代,人們為了保護大像龕,依龕修建了木結構屋簷式建築,這些建築影響了佛像的通風,加速了佛像的風化,因而後來被拆除。奉先寺大型藝術群雕以其巨集大的規模、精湛的雕刻高踞於我國石刻藝術的巔峰,成為我國石刻藝術的典範之作,也成為唐朝這一偉大時代的象徵。

【古陽洞】

古陽洞在龍門山的南段,開鑿於公元493年,是龍門石窟造像群中開鑿最早、佛教內容最豐富、書法藝術最高的一個洞窟。它規模巨集偉、氣勢壯觀。洞中北壁刻有楷體“古陽洞”三個字,到了清末光緒年間,道教徒將主像釋迦牟尼塗改成太上老君的形象,訛傳老子曾在這兒練丹,所以古陽洞又叫老君洞。古陽洞是由一個天然的石灰岩溶洞開鑿成的。窟頂無蓮花藻井,地面呈馬蹄形。主像釋迦牟尼,著雙領下垂式袈裟,面容清瘦,眼含笑意,安詳地端坐在方臺上,侍立在主佛左側的是手提寶瓶的觀音菩薩,右邊的是拿摩尼寶珠的大勢至菩薩,他們表情文靜,儀態從容。

古陽洞大小佛龕多達數百,雕造裝飾十分華麗,特別是表現在龕的外形、龕楣和龕額的設計上,豐富多彩,變化多端,有的是蓮瓣似的尖拱、有的是屋形的建築、有的是帷幔和流蘇,並且在龕楣上雕造有佛傳故事,如:古陽洞南壁釋迦多寶龕上,有樹下誕生、步步生蓮、九龍灌頂等,講述的是悉達多從他母親摩耶的右腋下誕生,剛出生,就走了七步,每一步腳印都生出一朵蓮花,這叫步步生蓮,他站在方臺上,天空中有九條龍為他噴水沐浴。

古陽洞是北魏皇室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這些達官貴人不惜花費巨資,開鑿窟龕,以求廣植功德,祈福免災,而且留下了書法珍品—龍門二十品。古陽洞中就佔有十九品,另一品在慈香窯中。龍門二十品是指從北魏時期精選出不同的二十塊造像題記,它們記載著佛龕的雕鑿時間、人物、目的等。二十品的特點是:字型端正大方、氣勢剛健質樸,結體、用筆在漢隸和唐楷之間。清代學者康有為曾大力提倡整個社會書寫要用魏碑體,現在,龍門二十品仍有無窮的藝術魅力,每年吸引無數的海外友人,漂洋過海,為的是能夠親眼目睹這一書法奇珍。

【藥方洞】

看完古陽洞,我們來到了藥方洞,藥方洞因窟門刻有諸多唐代藥方而得名。它始建於北魏晚期,經東魏和北齊,到唐初還有雕刻。洞中五尊佛像,身軀硬直少曲線,脖子短粗,身體碩壯,菩薩頭冠兩旁的帶子很長,下垂到胳膊上部。這都是北齊造像的特徵。洞門兩側刻有藥方150多種,所用藥物多是植物、動物和礦物藥。藥方涉及內科、外科、小兒科、五官科等,所涉及藥材在農村都能找到。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老百姓。這些藥方不僅可以治療常見的疾病,而且還能治療疑難雜症,如:療噎方可以治療食道癌。其中有95方在公元10 世紀被一位日本學者收錄在《醫心方》中,足見它的價值和影響。藥方洞的藥方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石刻藥方,對研究中國醫藥學起重要的作用。

【結束語】

由於時間關係,龍門石窟(西山)主要洞窟的講解就到此結束。現在給各位留一點時間照相。一會兒我們將車開過龍門橋,跨過伊河,到河對岸觀賞龍門西山。謝謝各位!

龍門石窟導遊詞簡介 篇2

各位朋友:大家好!

歡迎各位到我們美麗的古都洛陽觀光旅遊。孔夫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今天,我正是懷著這種心情來接待各位朋友的到來的。請允許我代表某某旅行社對大家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同時,道一聲大家一路辛苦了。我是咱們這次洛陽之旅的導遊,我叫某某,大家叫我小某就可以了。在我身邊的是某師傅,他有多年的駕駛經驗,所以大家在行車過程中可以完全放心。在洛陽的這兩天裡,將由我和某師傅為大家提供服務。我們衷心的希望成為大家的朋友,如果在旅行當中大家有什麼問題和要求,請儘管提出來,我們會盡全力去解決。我們中國有句俗話“百年修得同船渡”,今天我們能相聚在這個車上,是我們的緣分,希望大家珍惜這點緣分,相互照顧,並請大家配合我的工作和注意車內衛生。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使我們的這次旅行圓滿成功!

好了,下面我簡單說一下我們這兩天的行程安排,大家也好作到心中有數。今天上午我們參觀著名的龍門石窟,中午在真不同用餐,品嚐洛陽水席。然後下午去參觀天下第一古剎――白馬寺。明天,到洛陽神州牡丹園欣賞國色天香的牡丹花,欣賞完之後,結束我們的洛陽之旅。

洛陽,是中外聞名的歷史名城。她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眾多的文物古蹟。為使各位來賓在洛陽期間,能對這座古老城市的歷史文化和古蹟有進一步的瞭解,在乘車去景點參觀的途中,我將洛陽的歷史向大家作一下簡單的介紹:

洛陽,位於河南省西部,黃河中下游的南岸,伊落盆地的北緣。它因地處洛河北岸而得名,意為洛水之陽。根據考古發掘和歷史文獻驗證,先後有:(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後晉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時間長達1500餘年。所以,洛陽是七大古都(安陽、西安、洛陽、北京、開封、南京和杭州)中建都年代最早,朝代最多,時間最長的'天下名都。由於洛陽長期作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所以許多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都發生在這裡;因此,宋代歷史學家司馬光說:“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這就是說,洛陽是中國歷史的縮影,如果你想了解50__年的中國,那必須來看洛陽。看來大家今天是來對地方了呀!

洛陽有著豐富的文化遺存和名勝古蹟,如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龍門石窟、被稱為天下第一名剎的白馬寺等等。洛陽不僅是聞名中外的歷史文化名城,而且是舉足輕重的現代化工業城市。如第一拖拉機廠,軸承廠等一大批全國知名的大企業;還有聞名中外的杜康酒、唐三彩和洛陽水席;還有國色天香的牡丹等。

龍門石窟快要到了,下面我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龍門石窟的情況:

[大家都知道,我國有四大石刻藝術寶庫。它們分別為甘肅敦煌得莫高窟,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和甘肅天水的麥積山石窟,而另一個呢,就是我們今天要去參觀得龍門石窟了。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南13公里處,那裡不僅是著名得歷史名勝,而且是自然風光很迷人的地方。整個龍門石窟由兩山組成,一山為東山(也叫香山),因古代得時候,山上長有一種含香味得植物而得名。唐代著名大詩人白居易就長眠與此,白居易晚年在洛陽居住了18年之久,名號為香山居士,逝世之後就葬在這座山的山腳下。龍門山色,自古就被喻為洛陽八大景之首,是洛陽地區最好的風景。

而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佳句:“洛都四郊山水之盛,龍門首焉;龍門十寺觀遊之盛,香山首焉。”,聲名遠揚,近誦尤新。另一座為西山(又名龍門山),也是我們今天參觀的主要景點。大多數造像,洞窟,刻碑,都是建在西山上的。相傳東西兩山原本為一座山,大禹治水時,嫌其阻水淹田,就用一把大斧子把它劈成了兩半,於是就成了兩座山,兩座山遠遠望去,就好像一個天然的門闕,中間又有一條伊河自南向北流過,故稱伊闕。可謂兩山對峙,伊水中流。自唐代以來,皇帝被喻為真龍天子,凡是與皇帝有關的東西統統用龍來命名。比如皇帝穿的衣服叫龍袍,皇帝住的地方叫龍庭等等。那麼,位於皇宮龍庭南面的門,就得名龍門了。]

各位朋友,龍門石窟是在北魏太和年間(447-499)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後就在此營建,它不是一個朝代某一個時期興建而成得,而是陸續開鑿,經歷了(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延至北宋等)眾多的朝代,相繼大規模營建的,前後長達400多年之久。我們在龍門石窟參觀約用1.5――2個小時的時間,在此,我們每分鐘可以看到1000餘尊大大小小的佛像。據統計,兩山現存窟龕2345個,碑刻題記2800餘塊,佛塔70餘座,造像近11萬尊。洞內造像多為唐代河北魏時期開鑿的,其中唐代佔三分之二,北魏佔三分之一,大家可能會問,朝代不同,我們要怎麼區分哪個朝代得呢?洞窟中雖然都是佛或菩薩,但它都有一個特點,就是跟當時得世俗相結合得,唐代呢,有一個眾所周知得審美觀點,就是以肥為美,當時人們認為胖才是美,像唐代得武則天啊,楊貴妃楊玉環啊,她們都是除了漂亮以為,都有一個共同得特徵,就是豐滿。所以,唐代得造像都有圓潤豐滿這樣一個特點。等一下到龍門石窟以後,大家可以找一下,臉龐,肩膀,身材渾厚,圓潤得那種就是唐代典型得造像,而北魏,則以瘦為美,北魏造像的特點是:瘦骨清風。所以高高瘦瘦的,很清秀得那種就是北魏的造像。在這裡,我已經清楚得講過了,所以到了龍門以後呢,我要考一考大家,看看你們能否分得出唐代和北魏得造像。

[龍門石窟是我國古代莫北人民智慧得結晶,藝術實踐得結果,堪稱我國雕刻藝術寶庫,為研究我國古代歷史,文化,佛教,雕刻,服飾提供了極為豐富的資料,它是佛教流傳到我國後,與中國文化相結合得典範。那麼,成千上萬的佛像是何人所為呢?他們又為什麼要雕像造佛呢?(?)事實上,絕大部分得洞窟都是皇帝為自己營造的功德窟。龍門石窟大規模營建於北魏和唐代,那時佛教興盛,帝王將相們深信“輪迴報應”,“造佛得佛報”。於是他們不惜花費大量得人力,物力,財力;為自己,父母,親朋好友營造公德窟。(?)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統治者出於政治上得需要,利用佛教從思想意識上統治人民,通過開鑿擴大石窟來宣揚佛教。(?)第三個原因,開鑿石窟得風尚是沿襲佛教發源地之一得古印度而來得。在中國北方,石窟得開鑿路線基本上是沿絲綢之路而來得。這也是佛教傳入中國得一條主要路線。]

好了,龍門石窟到了。請大家帶上自己的貴重物品隨我下車,讓我們一起去欣賞雕刻精美,氣勢恢弘的藝術寶庫吧!在參觀石窟的過程中,我給各位朋友重點講解一下龍門石窟中的幾個主要洞窟。

(在潛溪寺)

這是潛溪寺,它是我們進入龍門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石窟。潛溪寺洞高,寬9米多,進深近7米,建於唐代初期(唐高宗初年雕鑿),距今約1300多年的歷史,因在鑿洞時地下有源源不斷流出的溪流而得名。據說唐代有位叫李潘(pan)的宰相曾在此建過別墅。洞內所供主像為阿彌陀佛,佛身高7.38米,端坐於須彌座上,面額豐滿,胸部隆起、衣紋斜垂座前,身體各部比例勻稱。神情睿智,整個姿態給人以靜穆慈祥之感。阿禰陀佛意譯為“無量光”和“無量壽”,《阿禰陀佛經》說,他是極樂世界的教主,凡願往生彼土之人,只要專念他的名字,死時他便會來接引,因此又叫接引佛。一般佛教寺院常與釋迦、藥師佛同供,稱“橫三世佛”。

其兩側為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特別是南壁的大勢至菩薩,造型豐滿敦厚,豐腴圓潤,雙目俯視,是唐初雕塑藝術中的佳作。阿禰陀佛和兩側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合稱為“西方三聖”,是佛教淨土宗供奉的偶像。洞內前側兩壁各雕一護法天王,高顴大目、體魄雄壯、孔武有力、身披銷(xiao)甲,是唐代高階武將的形象。踩在腳下的夜叉,也塑造的十分生動傳神。

龍門石窟導遊詞簡介 篇3

大家都知道,我國有四大石刻藝術寶庫。它們分別為甘肅敦煌得莫高窟,山西大同得雲岡石窟,甘肅天水得麥積山石窟,而另一個呢,就是我們今天要去參觀得龍門石窟了。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南13公里處,行車約40分鐘,那裡不僅是著名得歷史名勝,而且是自然風光很迷人得地方。整個龍門石窟由兩山組成,一山為香山,因古得時候,山上長有一種含香味得植物而得名。唐著名大詩人白居易就長眠與此,白居易晚年在洛陽居住了18年之久,名號為香山居士,逝世之後就葬在這座山得山腳下。另一座為西山,也是我們今天參觀得主要景點。大多得造像,洞窟,刻碑,都是建在西山上得。

相傳兩山本為一座山,大禹治水時,嫌其阻水淹田,就用一把大斧子把它劈成了兩半,於是就成了兩座山,兩座山遠遠望去,就好像一個天然得門闕,中間又有一條伊河自南向北流過,故稱伊闕。可謂兩山對峙,伊水中流。龍門山色,自古就被喻為洛陽八大景之首,是洛陽地區最好得風景區。自唐以來,皇帝被喻為真龍天子,凡是與皇帝有關得東西統統用龍來命名。比如皇帝穿得衣服叫龍袍,皇帝住得地方叫龍庭等等。

那麼,位於皇宮龍庭南面得門,就得名龍門。我們常常說一句話:“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看景點也是如此,不管多著名得景點,如果你不瞭解它,不懂得它得背景,歷史,意義,你就看不出個所以然來。甚至沒什麼好看得,僅僅只是到此一遊而已。但是如果你掌握這些情況以後,你就會覺得你所看得東西是非常有價值得,是值得一看得,所以,在看龍門前,我給大家詳細介紹一個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在北魏太和年間(447-499)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後就在此營建,它不是一個朝某一個時期興建而成得,而是陸續開鑿,經歷了眾多得朝,相繼大規模營建得。開鑿時間長達400多年之久,距今已有1500多年得歷史了,我們以前可能也看到很多景點,但那些大多都是明清或者後來重建得,而龍門石窟確實從1500年前遺留下來得。現有佛像十萬餘尊,佛窟,佛龕2100多個,碑刻題記3600多塊,洞內造像多為唐河北魏時期開鑿得、其中唐佔三分之二,北魏佔三分之一,大家可能會問,朝不同,我們要怎麼區分哪個朝得呢?洞窟中雖然都是佛或菩薩,但它都有一個特點,就是跟當時得世俗相結合得,唐呢,有一個眾所周知得審美觀點,就是以肥為美,當時人們認為胖才是美,像唐得武則天啊,楊貴妃楊玉環啊,她們都是除了漂亮以為,都有一個共同得特徵,就是豐滿。

所以,唐得造像都有圓潤豐滿這樣一個特點。等一下到龍門石窟以後,大家可以找一下,臉龐,肩膀,身材渾厚,圓潤得那種就是唐典型得造像,而北魏,則以瘦為美,北魏造像得特別是:瘦骨清風。所以高高瘦瘦得,很清秀得那種就是北魏得造像。在這裡,我已經清楚得講過了,所以到了龍門以後呢,我要考一考大家,看看你們能否分得出唐和北魏得造像。

龍門石窟是我國古莫北人民智慧得結晶,藝術實踐得結果,堪稱我國雕刻藝術寶庫,為研究我國古歷史,文化,佛教,雕刻,服飾提供了極為豐富得資料,它是佛教流傳到我國後,與中國文化相結合得典範。

那麼,千千萬萬佛像是何人所謂呢?他們又為什麼要雕像造佛呢?事實上,絕大部分得洞窟都是皇帝為自己營造得功德窟,龍門石窟大規模營建於北魏和唐,那時佛教興盛,帝王將相們深信“輪迴報應”,“造佛得佛報”。於是他們不惜花費大量得人力,物力,財力,為自己,父母,親朋好友營造公德窟,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統治者出於政治上得需要,利用佛教從思想意識上統治人民。通過開鑿擴大石窟來宣揚佛教。第三個原因,開鑿石窟得風尚是沿襲佛教發源地之一得古印度而來得。在中國北方,石窟得開鑿路線基本上是沿絲綢之路而來得。這也是佛教傳入中國得一跳主要路線。

龍門石窟導遊詞簡介 篇4

大家好!歡迎朋友們來到龍門石窟參觀遊覽,我叫張甡喆,是你們的導遊,你們可以叫我小張,希望大家在龍門石窟玩得愉快。

龍門石窟在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出口處,距市區12。5公里。

現在,我們前往萬佛洞,因洞內有15000尊佛像而得名,洞的形狀是方形平頂,頂上雕有蓮花,主尊佛為阿彌陀佛,他一手貼身斜舉胸前,一手撫膝,正在向弟子們說法。

前方就是古陽洞了,喜歡書法的遊客一定不要錯過哦。

好了,龍門石窟的主要洞窟已經介紹完了,待會兒我們將穿越龍門橋,跨過伊河,到河對岸去觀賞西山龍門石窟的全景,希望大家保護環境,我們11:30在石窟廣場會合,謝謝大家!

龍門石窟導遊詞簡介 篇5

各位朋友:大家好!

歡迎各位到我們美麗的古都洛陽觀光旅遊。孔夫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今天,我正是懷著這種心情來接待各位朋友的到來的。請允許我代表某某旅行社對大家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同時,道一聲大家一路辛苦了。我是咱們這次洛陽之旅的導遊,我叫某某,大家叫我小某就可以了。在我身邊的是某師傅,他有多年的駕駛經驗,所以大家在行車過程中可以完全放心。在洛陽的這兩天裡,將由我和某師傅為大家提供服務。我們衷心的希望成為大家的朋友,如果在旅行當中大家有什麼問題和要求,請儘管提出來,我們會盡全力去解決。我們中國有句俗話“百年修得同船渡”,今天我們能相聚在這個車上,是我們的緣分,希望大家珍惜這點緣分,相互照顧,並請大家配合我的工作和注意車內衛生。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使我們的這次旅行圓滿成功!

好了,下面我簡單說一下我們這兩天的行程安排,大家也好作到心中有數。今天上午我們參觀著名的龍門石窟,中午在真不同用餐,品嚐洛陽水席。然後下午去參觀天下第一古剎——白馬寺。明天,到洛陽神州牡丹園欣賞國色天香的牡丹花,欣賞完之後,結束我們的洛陽之旅。

洛陽,是中外聞名的歷史名城。她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眾多的文物古蹟。為使各位來賓在洛陽期間,能對這座古老城市的歷史文化和古蹟有進一步的瞭解,在乘車去景點參觀的途中,我將洛陽的歷史向大家作一下簡單的介紹:

洛陽,位於河南省西部,黃河中下游的南岸,伊落盆地的北緣。它因地處洛河北岸而得名,意為洛水之陽。根據考古發掘和歷史文獻驗證,先後有:(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後晉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時間長達1500餘年。所以,洛陽是七大古都(安陽、西安、洛陽、北京、開封、南京和杭州)中建都年代最早,朝代最多,時間最長的天下名都。由於洛陽長期作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所以許多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都發生在這裡;因此,宋代歷史學家司馬光說:“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這就是說,洛陽是中國歷史的縮影,如果你想了解502019年的中國,那必須來看洛陽。看來大家今天是來對地方了呀!

洛陽有著豐富的文化遺存和名勝古蹟,如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龍門石窟、被稱為天下第一名剎的白馬寺等等。洛陽不僅是聞名中外的歷史文化名城,而且是舉足輕重的現代化工業城市。如第一拖拉機廠,軸承廠等一大批全國知名的大企業;還有聞名中外的杜康酒、唐三彩和洛陽水席;還有國色天香的牡丹等。

龍門石窟快要到了,下面我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龍門石窟的情況:

[大家都知道,我國有四大石刻藝術寶庫。它們分別為甘肅敦煌得莫高窟,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和甘肅天水的麥積山石窟,而另一個呢,就是我們今天要去參觀得龍門石窟了。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南13公里處,那裡不僅是著名得歷史名勝,而且是自然風光很迷人的地方。整個龍門石窟由兩山組成,一山為東山(也叫香山),因古代得時候,山上長有一種含香味得植物而得名。唐代著名大詩人白居易就長眠與此,白居易晚年在洛陽居住了2019年之久,名號為香山居士,逝世之後就葬在這座山的山腳下。龍門山色,自古就被喻為洛陽八大景之首,是洛陽地區最好的風景。

而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佳句:“洛都四郊山水之盛,龍門首焉;龍門十寺觀遊之盛,香山首焉。”,聲名遠揚,近誦尤新。另一座為西山(又名龍門山),也是我們今天參觀的主要景點。大多數造像,洞窟,刻碑,都是建在西山上的。相傳東西兩山原本為一座山,大禹治水時,嫌其阻水淹田,就用一把大斧子把它劈成了兩半,於是就成了兩座山,兩座山遠遠望去,就好像一個天然的門闕,中間又有一條伊河自南向北流過,故稱伊闕。可謂兩山對峙,伊水中流。自唐代以來,皇帝被喻為真龍天子,凡是與皇帝有關的東西統統用龍來命名。比如皇帝穿的衣服叫龍袍,皇帝住的地方叫龍庭等等。那麼,位於皇宮龍庭南面的門,就得名龍門了。]

各位朋友,龍門石窟是在北魏太和年間(447-499)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後就在此營建,它不是一個朝代某一個時期興建而成得,而是陸續開鑿,經歷了(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延至北宋等)眾多的朝代,相繼大規模營建的,前後長達400多年之久。我們在龍門石窟參觀約用1.5——2個小時的時間,在此,我們每分鐘可以看到1000餘尊大大小小的佛像。據統計,兩山現存窟龕2345個,碑刻題記2800餘塊,佛塔70餘座,造像近11萬尊。洞內造像多為唐代河北魏時期開鑿的,其中唐代佔三分之二,北魏佔三分之一,大家可能會問,朝代不同,我們要怎麼區分哪個朝代得呢?洞窟中雖然都是佛或菩薩,但它都有一個特點,就是跟當時得世俗相結合得,唐代呢,有一個眾所周知得審美觀點,就是以肥為美,當時人們認為胖才是美,像唐代得武則天啊,楊貴妃楊玉環啊,她們都是除了漂亮以為,都有一個共同得特徵,就是豐滿。所以,唐代得造像都有圓潤豐滿這樣一個特點。等一下到龍門石窟以後,大家可以找一下,臉龐,肩膀,身材渾厚,圓潤得那種就是唐代典型得造像,而北魏,則以瘦為美,北魏造像的特點是:瘦骨清風。所以高高瘦瘦的,很清秀得那種就是北魏的造像。在這裡,我已經清楚得講過了,所以到了龍門以後呢,我要考一考大家,看看你們能否分得出唐代和北魏得造像。

[龍門石窟是我國古代莫北人民智慧得結晶,藝術實踐得結果,堪稱我國雕刻藝術寶庫,為研究我國古代歷史,文化,佛教,雕刻,服飾提供了極為豐富的資料,它是佛教流傳到我國後,與中國文化相結合得典範。那麼,成千上萬的佛像是何人所為呢?他們又為什麼要雕像造佛呢?(Ⅰ)事實上,絕大部分得洞窟都是皇帝為自己營造的功德窟。龍門石窟大規模營建於北魏和唐代,那時佛教興盛,帝王將相們深信“輪迴報應”,“造佛得佛報”。於是他們不惜花費大量得人力,物力,財力;為自己,父母,親朋好友營造公德窟。(Ⅱ)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統治者出於政治上得需要,利用佛教從思想意識上統治人民,通過開鑿擴大石窟來宣揚佛教。(Ⅲ)第三個原因,開鑿石窟得風尚是沿襲佛教發源地之一得古印度而來得。在中國北方,石窟得開鑿路線基本上是沿絲綢之路而來得。這也是佛教傳入中國得一條主要路線。]

好了,龍門石窟到了。請大家帶上自己的貴重物品隨我下車,讓我們一起去欣賞雕刻精美,氣勢恢弘的藝術寶庫吧!在參觀石窟的過程中,我給各位朋友重點講解一下龍門石窟中的幾個主要洞窟。

(在潛溪寺)

這是潛溪寺,它是我們進入龍門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石窟。潛溪寺洞高,寬9米多,進深近7米,建於唐代初期(唐高宗初年雕鑿),距今約1300多年的歷史,因在鑿洞時地下有源源不斷流出的溪流而得名。據說唐代有位叫李潘(pan)的宰相曾在此建過別墅。洞內所供主像為阿彌陀佛,佛身高7.38米,端坐於須彌座上,面額豐滿,胸部隆起、衣紋斜垂座前,身體各部比例勻稱。神情睿智,整個姿態給人以靜穆慈祥之感。阿禰陀佛意譯為“無量光”和“無量壽”,《阿禰陀佛經》說,他是極樂世界的教主,凡願往生彼土之人,只要專念他的名字,死時他便會來接引,因此又叫接引佛。一般佛教寺院常與釋迦、藥師佛同供,稱“橫三世佛”。

其兩側為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特別是南壁的大勢至菩薩,造型豐滿敦厚,豐腴圓潤,雙目俯視,是唐初雕塑藝術中的佳作。阿禰陀佛和兩側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合稱為“西方三聖”,是佛教淨土宗供奉的偶像。洞內前側兩壁各雕一護法天王,高顴大目、體魄雄壯、孔武有力、身披銷(xiao)甲,是唐代高階武將的形象。踩在腳下的夜叉,也塑造的十分生動傳神。

龍門石窟導遊詞簡介 篇6

各位遊客們:

大家好!歡迎你們來到龍門石窟風景區。我叫薛明千,大家可以叫我小薛,今天我來做大家的導遊,我來自雛鷹旅行社。希望在我的帶領下你們會旅途快樂。

龍門石窟是中國四大洞窟之一,它位於洛陽市城南十三公里。這裡青山綠水,萬像生輝,作為佛教藝術寶庫早在1961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xx年11月30日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龍門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大家請往前看,這就是開鑿最早的古陽洞,它開鑿於公元493年,所供奉的是佛祖釋加牟尼。(書法史上的里程碑“龍門二十品”,大部分集中在這裡。)

前面有那個洞便是奉先寺了。它是龍門唐代石窟中最大的石窟。石窟正中的那尊佛像是石窟中最大的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被賦予了女子形象,形態圓滿、安祥、溫存、親切,傳說是武則天的化身。

萬佛洞中佛像最多,裡面的佛像很多僅有一寸,計有15000多尊。前面的藥方洞中,刻有140外藥方。

由於時間關係,龍門石窟的主要洞窟的講解到此結束。現在給穩中有各位留一點時間照像。

歡迎大家參與這次旅行,但是旅行馬上就要結束了,在我們最後的一些時間,我邀請大家記住一首有我們洛陽特色的兒歌

你拍一,我拍一,洛陽牡丹屬第一 ;

你拍二,我拍二,洛陽水中有魚兒;

你拍三,我拍三,洛陽美景白雲山;

你拍四,我拍四,洛陽境地白馬寺;

你拍五,我拍五,洛陽龍門有石窟;

你拍六,我拍六,洛陽天子能駕六;

你拍七,我拍七,洛陽美味是水席;

你拍八,我拍八,洛陽歡迎您來吧;

你拍九,我拍九,洛陽家家有美酒;

你拍十,我拍十,洛陽家家有美食。

好了,我在此感謝大家來到我們洛陽,我希望大家會記住我,記住龍門石窟,記住洛陽,我也希望大家回去後在親朋好友中多多誇誇我們洛陽,讚美我們的洛陽。拜拜!

龍門石窟導遊詞簡介 篇7

大家好,我是本次旅程的導遊:張紫菲,大家也可以叫我:小張。很高興能和大家一起參加洛陽龍門石窟一日遊的活動。

洛陽龍門石窟是我國四大石窟之一,龍門石窟還是我國目前儲存比較完整的大型石窟群,據統計,現存大小窟龕兩千多個,佛塔七十餘座,造像十萬多尊,碑刻題記兩千八百多塊。龍門石窟是佛像雕刻技藝精湛,而石窟中造像題記也不乏藝術精品。龍門石窟造像題記遍佈許許多多的洞窟,約有兩千六百多種,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我國優秀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在國內外學術界、書法界有很廣泛的影響。龍門二十品,十九品集中於古陽洞,另有一品在西山中部偏南老龍洞崖壁的慈香窟裡。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南十三公里處,它同甘肅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並稱中國古代佛教石窟藝術的三大寶庫。唐代詩人白居易曾說過:“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所以請不要在這美麗的地方留下垃圾!

龍門石窟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術、書法、音樂、服飾、醫藥、建築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實物史料。因此,它堪稱為一座大型石刻藝術博物館。它與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刻藝術寶庫。龍門石窟地處中原,是外來佛的教藝術植根於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土壤之中的豐碩成果,是我國古代雕塑藝術完整體系的集中表現。因此,龍門石窟在我國石窟藝術中有自己特殊的歷史地位。

好了,今天的;洛陽龍門石窟一日遊結束了,明天我們將要旅遊的地方更美。明天見!

龍門石窟導遊詞簡介 篇8

各位朋友:大家好!

歡迎各位到我們美麗的古都洛陽觀光旅遊。孔夫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今天,我正是懷著這種心情來接待各位朋友的到來的。請允許我代表某某旅行社對大家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同時,道一聲大家一路辛苦了。我是咱們這次洛陽之旅的導遊,我叫某某,大家叫我小某就可以了。在我身邊的是某師傅,他有多年的駕駛經驗,所以大家在行車過程中可以完全放心。在洛陽的這兩天裡,將由我和某師傅為大家提供服務。我們衷心的希望成為大家的朋友,如果在旅行當中大家有什麼問題和要求,請儘管提出來,我們會盡全力去解決。我們中國有句俗話“百年修得同船渡”,今天我們能相聚在這個車上,是我們的緣分,希望大家珍惜這點緣分,相互照顧,並請大家配合我的工作和注意車內衛生。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使我們的這次旅行圓滿成功!

好了,下面我簡單說一下我們這兩天的行程安排,大家也好作到心中有數。今天上午我們參觀著名的龍門石窟,中午在真不同用餐,品嚐洛陽水席。然後下午去參觀天下第一古剎——白馬寺。明天,到洛陽神州牡丹園欣賞國色天香的牡丹花,欣賞完之後,結束我們的洛陽之旅。

洛陽,是中外聞名的歷史名城。她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眾多的文物古蹟。為使各位來賓在洛陽期間,能對這座古老城市的歷史文化和古蹟有進一步的瞭解,在乘車去景點參觀的途中,我將洛陽的歷史向大家作一下簡單的介紹:

洛陽,位於河南省西部,黃河中下游的南岸,伊落盆地的北緣。它因地處洛河北岸而得名,意為洛水之陽。根據考古發掘和歷史文獻驗證,先後有:(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後晉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時間長達1500餘年。所以,洛陽是七大古都(安陽、西安、洛陽、北京、開封、南京和杭州)中建都年代最早,朝代最多,時間最長的天下名都。由於洛陽長期作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所以許多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都發生在這裡;因此,宋代歷史學家司馬光說:“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這就是說,洛陽是中國歷史的縮影,如果你想了解5020xx年的中國,那必須來看洛陽。看來大家今天是來對地方了呀!

洛陽有著豐富的文化遺存和名勝古蹟,如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龍門石窟、被稱為天下第一名剎的白馬寺等等。洛陽不僅是聞名中外的歷史文化名城,而且是舉足輕重的現代化工業城市。如第一拖拉機廠,軸承廠等一大批全國知名的大企業;還有聞名中外的杜康酒、唐三彩和洛陽水席;還有國色天香的牡丹等。

龍門石窟導遊詞簡介 篇9

各位遊客大家好!今天就讓我給大家當一次導遊,我姓王,可以叫我小王導遊,下面讓我給大家說一說龍門石窟的美景吧!

龍門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這裡有東、西兩座青山對峙,伊水緩緩北流,遠遠望去,猶如一座天然門闕,所以古稱“伊闕”,現以成為游龍門的第一景觀。龍門石窟始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4年)前後,後來歷經東西魏、北齊、北周,到隋唐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密佈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一公里,共有97000餘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僅有2釐米。

大家都累了吧!到我這邊的椅子上座下歇會,我給大家講一個龍門的傳說吧!

相傳遠古時期,洛陽南面有一片煙波浩淼的湖水,周圍青山蒼翠,芳草萋萋,人們在山上放牧,在湖裡打魚,過著平靜的生活。村裡有個勤勞的孩子,天天到山上牧羊,常常聽到從地下傳出“開不開”的聲音,回到家便把這件事告訴母親。母親想了想便告訴她,如過在聽到就回答“開”誰知一聲末了,山崩地裂,龍門山立刻從中間裂開,洶湧的湖水從中傾出,奔騰咆哮地流過洛陽城,一瀉千流向東海,水流之後無數清泉從山崖石中迸出,為芳池瀉為飛瀑。兩山的崖壁上出現無數蜂窩似的窟窿,窟窿內影影綽綽全是石像,有的眉清。有的輪廓不清,千姿百態蔚為奇觀,從此龍門石窟便名揚天下了。

遊客們,湖的那邊有很多景觀比如白園、白居易、武則天、萬佛洞,蓮花洞等景觀。

謝謝大家!今天游龍門石窟結束了好好休息,明天還有更精彩的旅遊,再見!

龍門石窟導遊詞簡介 篇10

各位遊客:

大家好!我是白雲旅遊團的導遊—張瓏漪,希望大家在我的解說和陪同下,度過開心快樂的一天。

下面,我為大家介紹一下龍門石窟的位置。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南部的伊河兩岸,那裡有許多洞,洞裡的石窟密的一個挨著一個,不留一點空隙。您要是想知道更多,那就跟我來吧!

好了,參觀時間到,請大家跟著我第一個洞—賓陽中洞去看看吧!賓陽中洞裡的石窟有大有小。姿態不一,有的遙望遠方,好像在觀看風景;有的手握兵器,非常凶猛;有的雙手合攏,好像在念經。

接下來,我們要去的是萬佛洞。萬佛洞像一個凹進去的大圓盤,裡面最大的佛像有30米高。它盤坐在一個巨大的荷花上,眼神慈祥,嘴角留露出一絲微笑,好像在守護著洛陽市。

最後,大家跟我來到的是賓陽南洞。賓陽南洞裡的佛像非常密,一個挨一個,密的不留一點空隙。這裡的石窟上有幾十朵荷花,荷花雕刻的栩栩如聲,像真的一樣,這麼多荷花,一多壓這一朵,顯得很擁擠。

好了,我們的旅遊到此結束,在下次的旅遊中,再見吧!

龍門石窟導遊詞簡介 篇11

大家好,歡迎參加我們的旅行社,我叫張程渲,大家叫我張導好了,馬上就要到達目的地了,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的終點站——龍門石窟。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它是我國石窟藝術的里程碑。那裡又分為兩個巨大的石窟:東山石窟和西山石窟。

其中最為壯觀的要數西山石窟……到站了,遊客們請跟好我,不要跟丟了,瞧,那就是西山石窟,非常美麗。我們先往這邊走,看,這叫作潛溪寺。它為什麼叫這個奇怪的名字呢?因為潛溪寺下面有源源不斷的溪水而得名。這個裡面的主佛為菩薩,佛像旁跟著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等。咱們再往前走走……現在,我們所在的地方叫賓陽洞,又稱賓陽三洞,分別是北洞,中洞。南洞三個洞。

接下來,我們到了龍門石窟最有名的地方——奉先寺。盧舍那佛最有名,他身高一丈多,真是極品。

最後提醒大家不要破壞文物。亂扔垃圾,再見

龍門石窟導遊詞簡介 篇12

[龍門石窟是我國古代莫北人民智慧得結晶,藝術實踐得結果,堪稱我國雕刻藝術寶庫,為研究我國古代歷史,文化,佛教,雕刻,服飾提供了極為豐富的資料,它是佛教流傳到我國後,與中國文化相結合得典範。那麼,成千上萬的佛像是何人所為呢?他們又為什麼要雕像造佛呢?(Ⅰ)事實上,絕大部分得洞窟都是皇帝為自己營造的功德窟。龍門石窟大規模營建於北魏和唐代,那時佛教興盛,帝王將相們深信“輪迴報應”,“造佛得佛報”。於是他們不惜花費大量得人力,物力,財力;為自己,父母,親朋好友營造公德窟。(Ⅱ)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統治者出於政治上得需要,利用佛教從思想意識上統治人民,通過開鑿擴大石窟來宣揚佛教。(Ⅲ)第三個原因,開鑿石窟得風尚是沿襲佛教發源地之一得古印度而來得。在中國北方,石窟得開鑿路線基本上是沿絲綢之路而來得。這也是佛教傳入中國得一條主要路線。]

好了,龍門石窟到了。請大家帶上自己的貴重物品隨我下車,讓我們一起去欣賞雕刻精美,氣勢恢弘的藝術寶庫吧!在參觀石窟的過程中,我給各位朋友重點講解一下龍門石窟中的幾個主要洞窟。

大家好,我是本次旅程的導遊:張紫菲,大家也可以叫我:小張。很高興能和大家一起參加洛陽龍門石窟一日遊的活動。

洛陽龍門石窟是我國四大石窟之一,龍門石窟還是我國目前儲存比較完整的大型石窟群,據統計,現存大小窟龕兩千多個,佛塔七十餘座,造像十萬多尊,碑刻題記兩千八百多塊。龍門石窟是佛像雕刻技藝精湛,而石窟中造像題記也不乏藝術精品。龍門石窟造像題記遍佈許許多多的洞窟,約有兩千六百多種,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我國優秀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在國內外學術界、書法界有很廣泛的影響。龍門二十品,十九品集中於古陽洞,另有一品在西山中部偏南老龍洞崖壁的慈香窟裡。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南十三公里處,它同甘肅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並稱中國古代佛教石窟藝術的三大寶庫。唐代詩人白居易曾說過:“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所以請不要在這美麗的地方留下垃圾!

龍門石窟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術、書法、音樂、服飾、醫藥、建築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實物史料。因此,它堪稱為一座大型石刻藝術博物館。它與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刻藝術寶庫。龍門石窟地處中原,是外來佛的教藝術植根於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土壤之中的豐碩成果,是我國古代雕塑藝術完整體系的集中表現。因此,龍門石窟在我國石窟藝術中有自己特殊的歷史地位。

好了,今天的;洛陽龍門石窟一日遊結束了,明天我們將要旅遊的地方更美。明天見!

遊客朋友,大家好:(致歡迎辭)

今天將由我帶領大家遊覽佛教文化藝術的一朵奇葩,中國三大石窟之一、聞名中外的洛陽龍門石窟。

洛陽,是中外聞名的歷史名城。她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眾多的文物古蹟。為使各位來賓在洛陽期間能對這座古老城市的歷史文化和古蹟有進一步的瞭解,在乘車去景點參觀的途中,我將洛陽的歷史及龍門石窟的大致情況,向大家做簡單的介紹。洛陽位於河南省西部、黃河中游的南岸。因地處洛河北岸而得名,意為洛水之陽。

洛陽在歷史上曾是眾多朝代建都的城市,素稱“九朝古都”。在這一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洛陽曾長時間地作為中國的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今天,我們去參觀的舉世聞名的龍門石窟便是眾多的文物古蹟之一。

龍門石窟,在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口處,距市區12.5公里,從北魏太和十九年開鑿,迄今已有1500餘年的歷史,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崗石窟,共同組成我國著名的三大石窟藝術寶庫。

龍門,在春秋戰國時期稱“伊闕”,香山(東山)與龍門山(西山)東西對峙,伊水從中流過,形成一座壯麗的門闕。後因處於隋唐帝國之南,又稱龍門。

石窟寺藝術,隨著僧侶的傳教活動傳入我國的邊疆和內地,同我國民族特點和傳統的各種藝術技法風格融合交匯,成為我國的一種特有的雕刻、彩繪工藝。我們今天要看的龍門石窟就是我國眾多寺群中的瑰寶之一。

洛陽龍門石窟的開鑿是繼甘肅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雲崗石窟之後由皇室開鑿的又一大型石窟寺群,建於北魏太和年間,先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延至清代。前後400多年。其中大規模、有效率的營建約計150年左右,分別出現在北魏(佔40餘年)和隋唐(約佔120xx年左右)時期。龍門石窟的大大小小的佛龕、石像沿伊水兩岸星羅棋佈的在龍門東西兩山的崖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龍門石窟造像,既是歷代勞動人民和藝術家無窮智慧和血汗的結晶,又是外來文化和我國文化結合而成的一朵奇葩。富有才華的古代工匠和雕刻設計藝術家,面對光禿的懸崖峭壁,運用著簡單的錘鑿,雕出如此巍峨壯觀又精工細緻的群體佛像,這在當時生產力和生產工具十分落後的條件下,確實令人嘆為鬼斧神工。

好了,各位朋友,我們已來到了龍門石窟,現在請大家關好車窗,帶好自己的貴重物品,下車跟我走,去參觀石窟。

龍門石窟導遊詞簡介 篇13

各位親愛的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歡迎各位來到這美麗的古都—洛陽觀光旅遊。我叫劉溫馨,你們可以叫我劉導遊。這次由我帶領大家來遊覽世界遺產—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是我國三大石窟之一,位於洛陽城南12公里。整個龍門石窟由兩山組成,一山為東山(也叫香山),因古時候,山上長有一種含香味的植物而得名。唐代著明大詩人白居易就葬與此。白居易晚年在洛陽居住了20xx年之久,名號為香山居士,逝世之後就葬在這座山的山腳下。

另一座為西山(又名龍門山),也是我們今天參觀的主要景點。大多數造像、洞窟、刻碑都是建在西山上的。相傳東西兩山原本為一座山,大禹治水時,嫌其阻水淹田,就用一把大斧子把它劈成了兩半,於是就成了兩座山。兩座山遠遠望去,就好象一個天然的門闕,中間又有一條伊河自南向北流過,故你伊闕。

自北魏至晚唐的四百餘年間,古代匠師在這兩座山上鑿窟建寺,使這裡成了舉世聞名的石雕藝術的寶庫。

龍門石窟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97000餘尊佛像,1300多個石窟。題記和碑刻3600餘品。

首先,我帶大家去參觀觀奉先寺,它是龍門唐代中最大的一個石窟。長寬各30餘米。大家請看石窟裡最大的佛像,它的名字叫盧舍那像,它身高17。14米,頭高4米,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傑作。大家請看旁邊的金剛力士,它是龍門石窟中的珍品。它的胸上、手、腿上的肌肉高高隆起。

接著,我帶你們去萬佛洞。萬佛洞的石壁上刻滿了小佛像,有1500多尊。在南壁上還有一個觀音菩薩像,手提淨瓶舉塵尾,體態圓潤豐滿,十分傳神。

現在,我帶你們去今天參觀的最後一站—賓陽洞。這個窟前後用了20xx年才完成。洞內有11尊大佛像,請大家細細欣賞。

好了,關於龍門石窟就給大家介紹到這裡,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援,期待與您的下次相逢,再見。

龍門石窟導遊詞簡介 篇14

大家好!歡迎光臨世界遺產---龍門石窟,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叫黃鈞,大家可以叫我小黃,很高興為大家服務。現在我帶大家去龍門石窟遊覽,跟我來吧!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南12公里處,是我國的5A級景區,與莫高窟和雲岡石窟稱為我國三大石窟,20xx年11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始鑿於北魏孝文帝時(471年—477年),歷經400餘年才建成,迄今已有1520xx年的歷史。龍門石窟南北長約1公里,現存石窟1300個,佛像97000餘尊。

現在,我們來到了奉先寺。看!這裡有九座大像,中間主佛為盧舍那大佛,為釋迦牟尼的報身佛。這座佛像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佛像面部豐滿圓潤,頭頂為波狀形的發紋,雙眉如彎月,附著一雙秀目,微微地凝視下方,高直的鼻樑,小小的嘴巴,露出祥和的笑容。

各位遊客們,這裡就是古陽洞了。傳說,老子曾在這兒煉丹,所以古陽洞又稱老子洞。古陽洞是由天然的石灰岩開鑿成的。主佛為釋迦牟尼,著雙領下垂式袈裟,面容清瘦,眼含笑意,安詳地坐在方臺上。

遊客們,現在你們可以自由地去遊覽龍門石窟,記得要時刻保護文物喲!

龍門石窟導遊詞簡介 篇15

各位旅客,大家好,我是實驗二校四年級二班的趙程銳,大家可以叫我趙導,很高興能跟大家來旅遊河南省洛陽市。

一進門,大家可以看到一個池子,它叫“禹王池”,是大禹治水時留下來紀念大禹的。往前走,可以看到一個藥王洞,是為了紀念藥王李時珍修建的。接著,大家可以看到兩幅畫,一幅叫《皇帝禮佛圖》,另一幅叫《太后禮佛圖》,現在在紐約的藝術博物館。還有一個洞,裡面有一個大佛,它僅耳朵就有2米多高,它的旁邊是文殊菩薩,再旁邊就是四大天王了。

各位遊客,對龍門石窟的參觀就到這裡,感謝大家的支援與合作,再見!

龍門石窟導遊詞簡介 篇16

大家好,我是開心旅行社的導演汪若曦。今天我帶大家一起去龍門石窟遊覽。在遊覽時,我會給大家詳細介紹。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城南十三公里。這裡是香山和龍門山的對峙,伊河水從中穿流而過,遠望猶如一座天然門閥,所以古稱“伊灍”。龍門石窟裡有成千上萬尊佛像,它們各個姿態不一,精美別緻。

關於龍門石窟,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呢!在隋朝,隋煬帝楊廣曾登上了洛陽北面得邙山。向遠眺望,看見了伊灍,就高興地說:“這不是真龍天子的門戶嗎?”不久,隋煬帝就砸洛陽建起了東都城。因為皇宮的正門正對伊灍,所以人們稱伊灍為龍門。

雕琢龍門石窟,斷斷續續搭 400 年之久。據統計,東西兩山現存窟 2345 個,佛塔 70 餘座。龍門石窟又稱古碑林,共有碑刻題記 2860 多塊。龍門石窟全山造像 11 萬餘尊,最大的佛像是盧舍那大佛,通高 17.4 米 ,頭高 4 米 ,耳長 1.9 米 ;最小的佛像在蓮花洞中,每個只有 2 釐米 高,被人們稱為微雕。

龍門石窟奇特的地方數也數不清,下面就開始遊覽。

在遊覽龍門石窟時要注意:

1. 不能用手去觸碰雕像。

2. 要講文明,不說髒話。

3. 輕聲說話不打擾他人。要在外國人面前展示中國人的文明風采。

龍門石窟導遊詞簡介 篇17

各位朋友:

大家好,孔夫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今天,我正是懷著這種心情來接待各位朋友的到來的。

洛陽,是中外聞名的歷史名城。她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眾多的文物古蹟。為使各位來賓在洛陽期間能對這座古老城市的歷史文化和古蹟有進一步的瞭解,在乘車去景點參觀的途中,我將洛陽的歷史及龍門石窟的大致情況,向大家做簡單的介紹。洛陽位於河南省西部、黃河中游的南岸。因地處洛河北岸而得名,意為洛水之陽。

洛陽在歷史上曾是眾多朝代建都的城市,素稱九朝古都”。在這一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洛陽曾長時間地作為中國的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今天,我們去參觀的舉世聞名的龍門石窟便是眾多的文物古蹟之一。

龍門石窟,在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口處,距市區12.5公里,從北魏太和十九年開鑿,迄今已有1500餘年的歷史,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崗石窟,共同組成我國著名的三大石窟藝術寶庫。

龍門,在春秋戰國時期稱伊闕”,香山(東山)與龍門山(西山)東西對峙,伊水從中流過,形成一座壯麗的門闕。後因處於隋唐帝國之南,又稱龍門。

所謂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開鑿的洞直,或是天然形成的石洞,用以藏身或貯藏食物和東西。早在原始社會,人們已利用天然石洞描繪動物形象和生活情景,然而以石窟寺的現象出現並作為佛教信徒、僧侶禮佛和修行的場所,卻是在古印度興起佛教後出現的。

由於山林的幽靜、神祕、石窟的冬暖夏涼,依山雕鑿石窟比用磚石築的寺院便利耐久,所以在古印度出現了集建築、繪畫、雕鑿藝術之大成的石窟寺。這種石窟寺藝術,隨著僧侶的傳教活動傳入我國的邊疆和內地,同我國民族特點和傳統的各種藝術技法風格融合交匯,成為我國的一種特有的雕刻、彩繪工藝。我們今天要看的龍門石窟就是我國眾多寺群中的瑰寶之一。

龍門石窟群的雕刻,除了前面所說的有利條件外,還有個不可忽視的自然條件。伊水兩岸的山崖都屬於古生代寒武紀和奧陶紀的石灰岩層。其石質堅硬、結構緊密,不宜風化和大面積脫裂,很適合於藝術造像,與其他砂岩石相比,有著宜於儲存的有利條件。

洛陽龍門石窟的開鑿是繼甘肅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雲崗石窟之後由皇室開鑿的又一大型石窟寺群,建於北魏太和年間,先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延至清代。前後400多年。其中大規模、有效率的營建約計150年左右,分別出現在北魏(佔40餘年)和隋唐(約佔110年左右)時期。龍門石窟的大大小小的佛龕、石像沿伊水兩岸星羅棋佈的在龍門東西兩山的崖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

各位朋友,我們在龍門石窟參觀約用1.5—2小時的時間,在此,我們每分鐘可以看到1000餘尊大大小小的佛像。據1962年龍門文物保管所統計,兩山現存窟龕2100多個。大小造像10萬餘尊,佛塔40餘座,造像題記碑文約2870多塊。造像以北魏(東魏、北齊)、隋、唐為主。北魏約佔百分之三十左右,隋唐佔百分之六十左右。龍門石窟最大造像為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龍門石窟群,大部分集中在伊水西岸的崖壁上,其中有7個大型洞窟。因龍門東山的岩層比西山的薄,不便雕鑿大型造像。在龍門石窟中,北魏時期的洞窟具有代表性的是古陽洞、賓陽中洞、蓮花洞等。隋代作品的代表是賓陽南洞。唐代具有代表性的洞窟有:潛溪寺、賓陽北洞、萬佛洞、奉先寺等。

龍門石窟造像,既是歷代勞動人民和藝術家無窮智慧和血汗的結晶,又是外來文化和我國文化結合而成的一朵奇葩。這些雕刻匠師,承擔著為神佛和帝王造像的使命,卻又大膽地突破了宗教和禮教的儀軌”束縛。在雕刻過程中融進了大量的現實生活,活生生表現了各種人物造像的動人情景。如喜悅、慈祥、威嚴、矜持、苦痛,以至作為至高無量主宰的佛之莊嚴肅穆,脅侍人和供養人的虔誠寧靜,無一不是藝術家們對現實的人”的深刻觀察,運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表現手法,加以高度概括集中的結果。真可謂是在雕刻藝術上將佛祖和人表現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而構思佈局的完整,氣勢的貫注,整體的堅實有力,性格變化的多樣,面部表情的生動逼真,衣紋線條的流暢優美等等,更是在千百年藝術實踐傳統的基礎上,大量借鑑外來文化,在技法、風格上精心創造、大量創新、突破傳統、刻意經營的結果。富有才華的古代工匠和雕刻設計藝術家,面對光禿的懸崖峭壁,運用著簡單的錘鑿,雕出如此巍峨壯觀又精工細緻的群體佛像,這在當時生產力和生產工具十分落後的條件下,確實令人嘆為鬼斧神工。

龍門石窟象一個豐富多彩、包羅永珍的大博物館,為我國的歷史、宗教、文化、藝術、醫藥等研究,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

好了,各位朋友,我們已來到了龍門石窟,現在請大家下車,跟我走,去參觀石窟。在參觀石窟的過程中,我給各位朋友重點講解一下龍門石窟種的幾個主要洞窟。

(在潛溪寺)

這是潛溪寺,它是我們進入龍門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石窟。潛溪寺洞高、寬9米多,進深近7米,建於唐代初期,距今約1300多年的歷史,因在鑿洞時地下有源源不斷流出的溪流而得名。據說唐代有位叫李潘的宰相曾在此建過別墅。清代時洞外修建有木構窟簷等建築物,所以又稱齋拔(fú)堂”。窟內洞頂漕進為一朵潛刻大蓮花,洞內所供主像為阿彌陀佛,佛身高7.38米,面額豐滿,胸部隆起、衣紋斜垂座前,身體各部比例勻稱。神情睿智,整個姿態給人以靜穆慈祥之感。兩側為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特別是南壁的大勢至菩薩,造型豐滿敦厚,儀態文靜,與主佛造像為龍門石窟唐代石雕中最優美的兩尊。洞內前側兩壁各雕一護法天王,高顴大目、體魄雄壯、孔武有力、身披銷甲,是唐代高階武將的形象。踩在腳下的夜叉,也塑造的十分生動傳神。

(在賓陽洞)

我們通過潛溪寺後,在路旁右側有一敞口石龕,正壁上嵌有一塊宋代陳挎寫的開張天岸馬,奇逸人中龍”草書石匾。這是北宋道士陳傳所書。那末,陳傳又是神末人呢。他是一個仕途落魄,以隱居修行而深得帝王賞識的傳奇式人物,先後在武當山、華山等地修煉。我們看過石匾,南行數十步,進入一座幽靜的院落,院中有並排坐西向東三座石窟,即賓陽三洞(中洞、北洞、南洞的俗稱)。以中洞為代表,中洞在北魏時稱靈巖寺,明清以後才改稱賓陽洞,傳說是根據道教八仙之一呂洞賓之字(洞賓)和號(純陽)的末兩字相加而命名的。此洞從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就是公元500年開始雕鑿到正光四年,即公元523年6月完工,歷時達24年之久,用工802366個。賓陽三洞我們還可以理解為尋為賓陽蓋寅賓日出之義”,即朝陽或向陽之意。雖賓陽洞耗費工時金錢如此之多,但三洞的全部工程並未結束。延昌四年,就是公元515年宣武帝崩。年僅7歲的孝明帝(元詡)即位,其政權實握在他母親胡太后手中,由於宮廷發生內亂,故賓陽的雕刻工作實際停止。所以北魏皇室經營的大型洞窟—賓陽三洞,實際上只完成了一個賓陽中洞。而南北兩洞則由以後的隋唐兩朝完成的。賓陽三洞是由三個朝代雕刻成的,所以所雕的佛像在造型和表情上各有不同。那末如何辨別呢?請大家跟我來,我先從賓陽中洞給各位講。

賓陽中洞是一座三世佛窟。北魏由於受法華經”影響較大,除了信仰釋迦、多寶外,還信仰的物件便是三世佛了。在龍門石窟僅此一例。賓陽中洞高9.8米,進深和寬均為11.10米。正面是以釋迦牟尼佛像為主的五尊雕像。釋迦結中國跌坐(為佛教中修禪者的坐法即:兩腳交結,腳背挨著左右股上),身著褒衣博帶式袈裟,通高8.4米,面部清秀、神情飽滿、高鼻大目、微露笑意。左手向下屈三指,右手向前仰伸,這種手勢表示說法印,本尊坐前有兩隻昂首挺胸、姿態雄健的石獅。胸毛左右分向後披,這是北魏雕刻獅子的特徵。釋迦左右侍立著二弟子、二菩薩(左文殊、右普賢)。二菩薩含睬若笑、溫雅敦厚,給人以親切感。南北兩壁還各有造像一鑄,都是一佛、二菩薩,著褒衣帶袈裟,立於覆蓮座上。在賓陽洞諸像的後座上,雕飾著眾菩薩、弟子聞法浮雕像。窟頂做瓊隆形,中央雕刻著重瓣大蓮花構成的蓮花寶蓋,蓮花周圍有八個伎樂和兩個供養天人。我們稱供養天人為飛天。飛天在佛教藝術中被稱為香音神”,是能歌善舞、滿身香氣的美麗仙人。這就是《法華經》中所述的諸天伎樂,百千萬神,於虛空中一時俱作,雨眾天華”的場景。中洞內前壁的南北王側,自上而有四層精美的浮雕。以前遊人可以進去看。現在為保護這些珍貴的文物不再受到侵壞,所以在洞前加鐵欄杆。希望各位朋友能夠理解。

賓陽中洞外南側,依崖鐫刻一碑,即著名褚遂良碑”,即《伊闕佛龕之碑》,記載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泰,為其死去的母親文德皇后長孫氏做功德開窟造像的一篇法願文(貞觀15年即公元641年)。此碑文已嚴重腐蝕,難辨其文。

賓樣中洞原為北魏雕鑿,由於宮廷發生內亂而止。故半途而廢。該洞是北魏至淌初的過渡洞。該洞高9米、寬8米多、進深9米。主像是唐代流行的阿彌陀佛,高8米多,臉型稍長、嘴脣厚大、頸有橫紋、胸部隆起。木尊兩側侍立二弟子,其中左側的迪葉雕像,刻工十分逼真。他滿臉皺紋、目不斜視、嚴謹持重、深諳世故。左右弟子外側侍立的菩薩,披巾、瓔珞厚重,造型古樸、典雅,具有北魏的風格。在洞內的四壁上,佈滿大小150餘個佛龕,其中有隋大業和唐貞觀年的佛龕多個。賓陽南洞體現的藝術風格,上承北魏時期的剛健雄偉,下啟盛唐時期的生動活潑。

賓陽北洞,此洞完工於唐代初年。洞中所供主像為阿彌陀佛,高近10米,結跏跌坐,雙手平分指天、地。稱作施無畏印”即天地之間唯我獨尊。就是佛祖釋迦牟尼出生後站在蓮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所說的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左右兩側南北浮雕二天王。其造型威武,剛強有力。

(前往萬佛洞)

我們離開賓陽三洞拾級而上,即可看到萬佛洞。萬佛洞的形狀是方形平頂,頂上雕一蓮花藻井,蓮花藻井周圍刊刻楷書大字:大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監姚神表,內道場雲禪師,一萬五千尊佛龕。”洞口過道北側上有沙門智運,奉天皇太后太子諸王敬造一萬五千尊像一龕”的題記。兩個題記互為補充,說明什末人,為什末發願造像的原因。永隆為高宗李治的年號。太監為宮中的女官。沙門智運和內道場運單師,指比丘尼智運的號。因該洞為智運奉旨修造,所以又叫智運洞”。天皇指唐高宗,天后指武則天,因洞勺刻有15000尊佛像,又叫萬佛洞”

該洞主尊名阿彌陀佛,有圓光和身光,結跏跌坐在印覆蓮束腰須彌座上,一手貼身斜舉胸前,一手撫膝。這種手勢說明阿彌陀佛在向弟子信徒說法,故稱說法印”。束腰蓮花座中間雕刻四個赤膊季節袒胸、筋肌突起、體朵勇猛的力士承託室座。佛背光以上崖壁上雕刻有54朵蓮花,每枝上坐一菩薩,姿態生動、富於變化、造型別致、獨具匠心。此外,在南北壁上雕有伎樂人,分;樂伎和舞伎。樂伎手執樂器有瑟、竺、拔、莖溪、笛子、西腰鼓等,這是唐代宮廷的坐部”樂隊。舞蹈者或吹、或彈、或撥弄琴絃,彷佛會奏出優美的旋律。將唐朝宮廷中的舞樂場面表現得活靈活現,真可謂工匠們的神工之處。

原洞外除浮雕的二力士之外,還有兩尊石獅,即龍門唐代浮雕的精品,在30年代被盜。現存於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和堪薩斯城納威爾遜藝術博物館內。

(在蓮花洞)

這裡為什末叫蓮花洞”呢?聽我給大家解釋:蓮花洞是繼賓陽中洞之後開鑿的又一大型北魏石窟。因洞頂雕有大型飛天環繞的大蓮花藻井圖案而得名。蓮花是佛教象徵的名物,意為出淤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頂藻井多以蓮花為飾,但像這樣大型的蓮花,雕刻的如此精美,在龍門石窟中這不多見。此洞開鑿於北魏孝昌年間即公元526—528年前後,屬於北魏後期作品。此洞高6.10米,深6.15米,主尊釋迦高6米(為立佛)。兩側為脅侍菩薩,佛與菩薩之間,為侍立的伽葉、阿難二弟子。其左的伽葉,身披厚重的袈裟,顯示著艱辛跋涉、風塵僕僕的苦行僧形象。他右手執錫杖,這是龍門石窟造像中所獨有的。蓮花洞南北兩壁上方各有似為法華經”所指十方分身佛的小千佛浮雕,每個高度僅有2釐米左右。他們就是龍門石窟中雕刻最小的佛像。在堅硬的石壁上雕刻如此小的佛,而又刻得如此精工細作,確實為龍門一絕。洞口北側上方有一塊平面下凹的碑記,上刻兩個大字伊闕”,原為唐刻陀羅尼經,後復刻明代河南巡撫的伊闕”二字,說明龍門的原稱。

(往奉先寺)

在登幾十步臺階就到奉先寺了,龍門石窟最大的佛像就在這個寺內,奉先即奉供祖先之意。奉先寺是龍門石窟中雕刻最大、藝術最精、氣勢最磅礴、最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洞窟。

奉先寺東西深約40米,南北寬約36米,盧舍那佛(披身佛)左側的《大盧舍那像龕記》記載:大唐高宗天皇大帝之所建也,佛身通光,高85尺,二菩薩高70尺,伽葉、阿難、金剛神王各高50尺。奉先寺的建造時間,據有關資料和專家推測,約始建於武則天被立為皇后的永微六年,就是公元655年之後。完工於上元二年,即公元675年乙亥十二月三十日,費時約21年左右。

請看奉先寺的佈局: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另外還有兩個供養人。主佛梵名盧舍那”,按佛教說法,佛有三身:法身是佛的本來之身;報身即佛經過長期修行而獲得的佛果”之身;應身即佛為超度眾生”而顯現之身。盧舍那即所謂報身佛,譯名淨慚”。主尊像為結跏跌坐中央的盧舍召晰,全像通高17.14米,其中頭部高4米,兩耳為1.9米高,為龍門石窟最大的佛雕。其面容豐腴典雅、眉若新月、雙目含情、笑意微露、慈祥外溢。她那智慧的雙眼,稍向下俯視,目光恰好和禮佛朝拜者的仰視目光交匯,可引起人們感情上的震顫。由此可見設計者的匠心和藝術魅力所在。兩側侍立的二弟子,老者伽葉形象嚴謹持重,少者阿難形象豐滿圓潤、眉清目秀。各恃立菩薩頭戴寶冠、身掛瓔珞、肩搭帔(pei)帛、下衣長裙有出水之勢。這一鋪雕像刻畫出一種端莊而美麗又動人的風貌。奉先寺的整個佈局,使人感覺象是皇帝在宣召文武百官的場面。

一般說來,在佛學的教義裡,佛、菩薩均為男性,而在龍門奉先寺的主佛卻女性化,這是唐武則天出於政治的需要,而別出心裁,破天荒將盧舍那大佛塑造成中年婦女特有的形象。傳說武則天集上述美德與盧舍納大佛的形象幾乎完全吻合。可見盧舍那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武則天形象的真實寫照。

從藝術上看,奉先寺造像佈局諧調均稱。大佛像五官刻畫合乎比例,這一巧奪天工的輝煌成就,具有永不磨滅的藝術魅力。是唐代宗教藝術的概括,是我國雕刻史上偉大範例之一。

(在古陽洞)

古陽洞開鑿於北魏太和十六年,就是公元493年遷都洛陽之際。洞內雕刻90%以上是北魏時期的作品,是龍門石窟群中開鑿最早、內容最豐富的一座洞窟。全洞平面呈馬蹄形,頂似穹隆。由於此洞時北魏皇室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得一窟。由此也看出北魏皇室崇佛的氣氛。洞內兩壁井然有序的雕鑿成三列佛龕。這些小龕都十分精細華麗,龕額裝飾細緻靈巧,圖案花紋豐富多彩,在龍門石窟中堪稱集北魏雕刻、繪畫、書法、建築、圖案造型藝術之大成。

古陽洞的造像,以其風格、特徵而論,代表了遷都洛陽後北魏後期的一些變化。由北魏前期粗曠、雄健、挺實變為清秀、美麗、開始擺脫前期的作風。面部表情刻畫也由嚴峻變得比較溫和,給人以親切之感。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古陽洞四壁及窟頂鐫滿佛龕造像,這些龕像多有造像題記,記錄了當時的造像者的姓名、年月及早像緣由。這些都是研究北魏書法藝術及雕刻藝術的最珍貴資料。在金石碑刻藝術中負有盛名的《龍門二十品》中,有十九品在古陽洞內。《龍門二十品》代表了魏碑體,字形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結體用筆在隸、楷之間,是隸書向楷書過渡中一種比較成熟的獨特字型。《龍門二十品》可以說是龍門石窟碑刻書法藝術的精華,所以千百年來為書法家所稱道。

由於時間關係,龍門石窟(西山)主要洞窟的講解就到此結束。現在給各位留一點時間照相。待一會兒我們將車開過龍門橋,跨過伊河,到河對岸觀賞龍門西山蘭貌。謝謝各位!

龍門石窟導遊詞簡介 篇18

各位朋友:

大家好!

歡迎你們來到古都洛陽.大家一路走來辛苦了!我是中國旅行社的導遊,我姓柳,名小莉!大家以後可以直接喊我寄柔,在我旁邊的是司機李師傅,在接下來幾天旅行中將由李師傅和我為大家服務,希望我們能愉快的合作也希望大家能玩的開心,吃的順心,住的舒心!

今天上午我們去龍門石窟參觀,中午在洛陽真不同品位洛陽水席,下午去白馬寺參觀遊覽。從洛陽火車站到龍門石窟大約需要一個小時。大家現在都很累了吧?那就請您一邊休息,一邊聽我賣弄一下我的口才吧!首先給大家介紹一下洛陽!“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這是宋代史學家司馬光在完成鉅著《資治通鑑》之後對這座古城輝煌歷史發出的感慨!

洛陽的古老確實值得我們讚歎中國第一個朝代--夏朝的國都4000多年以前就建立在這裡,歷史上先後有13個朝代在這裡建都,時間長達1529年,這座城市東西不到20公里的範圍內分佈著夏、商、東周、漢魏、隋唐五大都城遺址“五都薈洛”舉世罕見。考古還證實文明起源的幾點要素如:文字的發明和改進、城市的形成和國家的建立等等,都和洛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道學創始於此,儒學淵源於此,佛學首傳於此,理學根植於此。可以說,中華民族的文明在這裡發祥,中華民族的精髓在這裡傳乘。如果你掬一把這裡的黃土,你能感受到那黃土中蘊含著五千年歲月的滄桑,如果你擷一朵這裡的牡丹,你能體會到那國色天香的豔麗和芬芳,如果你聽一段這裡的故事,你能悟出那故事裡有13朝代的夢想和期待。

洛陽的美麗也值得我們驕傲。每年四月的牡丹花會,四海賓客,八方朋友雲集在這裡,欣賞“競誇天下無雙豔,獨立人間第一香。”的牡丹,洛陽也借者牡丹花會之機盡展古都靚麗,洽談商貿旅遊,促進發展建設。這裡不僅有國色天香的牡丹為您盛開,還有莊嚴睿智的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向您微笑,更有中國第一古剎白馬寺的鐘聲為您迎來吉祥和安康。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還有五分鐘就到達龍門石窟了,下面我簡要給大家介紹一下龍門石窟。龍門石窟是我國三大佛教石窟藝術寶庫之一。1961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公佈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20xx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如《世界遺產名錄》。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南13公里的伊河兩岸,這裡兩山對峙,伊水中流,形若門闕,故稱“伊闕”。隋朝始稱龍門。龍門石窟自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始鑿,歷經400餘年的雕刻,現存窟龕2345個,碑刻題記2800餘塊,佛塔40餘座,造像達10萬餘尊。兩山窟龕造像以數量之多,規模之大,題材多樣,雕刻精美,蘊涵豐富而蜚聲中外。以北魏和唐代造像達到當時藝術的頂峰及匠心獨具的皇家典範,中原風格而異於早、晚期石窟。以碑刻題記數量為世界石窟之最而被譽為“古碑林”。以造像內容廣涉佛教信仰的眾多宗派甚至包括道教的題材也是石窟藝術中所罕見。龍門石窟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龍門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為的體現,具有典型的皇家風範。

好了朋友們,龍門石窟已經到了,請大家關好車窗帶好您的物品隨我下車,去參觀河南第一個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

洛陽,是中外聞名的歷史名城。她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眾多的文物古蹟。為使各位來賓在洛陽期間能對這座古老城市的歷史文化和古蹟有進一步的瞭解,在乘車去景點參觀的途中,我將洛陽的歷史及龍門石窟的大致情況,向大家做簡單的介紹。洛陽位於河南省西部、黃河中游的南岸。因地處洛河北岸而得名,意為洛水之陽。

洛陽在歷史上曾是眾多朝代建都的城市,素稱“九朝古都”。在這一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洛陽曾長時間地作為中國的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今天,我們去參觀的舉世聞名的龍門石窟便是眾多的文物古蹟之一。

龍門石窟,在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口處,距市區12.5公里,從北魏太和十九年開鑿,迄今已有1500餘年的歷史,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崗石窟,共同組成我國著名的三大石窟藝術寶庫。

龍門,在春秋戰國時期稱“伊闕”,香山(東山)與龍門山(西山)東西對峙,伊水從中流過,形成一座壯麗的門闕。後因處於隋唐帝國之南,又稱龍門。

所謂“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開鑿的洞直,或是天然形成的石洞,用以藏身或貯藏食物和東西。早在原始社會,人們已利用天然石洞描繪動物形象和生活情景,然而以石窟寺的現象出現並作為佛教信徒、僧侶禮佛和修行的場所,卻是在古印度興起佛教後出現的。

由於山林的幽靜、神祕、石窟的冬暖夏涼,依山雕鑿石窟比用磚石築的寺院便利耐久,所以在古印度出現了集建築、繪畫、雕鑿藝術之大成的石窟寺。這種石窟寺藝術,隨著僧侶的傳教活動傳入我國的邊疆和內地,同我國民族特點和傳統的各種藝術技法風格融合交匯,成為我國的一種特有的雕刻、彩繪工藝。我們今天要看的龍門石窟就是我國眾多寺群中的瑰寶之一。

龍門石窟群的雕刻,除了前面所說的有利條件外,還有個不可忽視的自然條件。伊水兩岸的山崖都屬於古生代寒武紀和奧陶紀的石灰岩層。其石質堅硬、結構緊密,不宜風化和大面積脫裂,很適合於藝術造像,與其他砂岩石相比,有著宜於儲存的有利條件。

洛陽龍門石窟的開鑿是繼甘肅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雲崗石窟之後由皇室開鑿的又一大型石窟寺群,建於北魏太和年間,先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延至清代。前後400多年。其中大規模、有效率的營建約計150年左右,分別出現在北魏(佔40餘年)和隋唐(約佔110年左右)時期。龍門石窟的大大小小的佛龕、石像沿伊水兩岸星羅棋佈的在龍門東西兩山的崖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

各位朋友,我們在龍門石窟參觀約用1.5—2小時的時間,在此,我們每分鐘可以看到1000餘尊大大小小的佛像。據1962年龍門文物保管所統計,兩山現存窟龕2100多個。大小造像10萬餘尊,佛塔40餘座,造像題記碑文約2870多塊。造像以北魏(東魏、北齊)、隋、唐為主。北魏約佔百分之三十左右,隋唐佔百分之六十左右。龍門石窟最大造像為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龍門石窟群,大部分集中在伊水西岸的崖壁上,其中有7個大型洞窟。因龍門東山的岩層比西山的薄,不便雕鑿大型造像。在龍門石窟中,北魏時期的洞窟具有代表性的是古陽洞、賓陽中洞、蓮花洞等。隋代作品的代表是賓陽南洞。唐代具有代表性的洞窟有:潛溪寺、賓陽北洞、萬佛洞、奉先寺等。

龍門石窟造像,既是歷代勞動人民和藝術家無窮智慧和血汗的結晶,又是外來文化和我國文化結合而成的一朵奇葩。這些雕刻匠師,承擔著為神佛和帝王造像的使命,卻又大膽地突破了宗教和禮教的“儀軌”束縛。在雕刻過程中融進了大量的現實生活,活生生表現了各種人物造像的動人情景。如喜悅、慈祥、威嚴、矜持、苦痛,以至作為至高無量主宰的佛之莊嚴肅穆,脅侍人和供養人的虔誠寧靜,無一不是藝術家們對現實的“人”的深刻觀察,運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表現手法,加以高度概括集中的結果。真可謂是在雕刻藝術上將佛祖和人表現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而構思佈局的完整,氣勢的貫注,整體的堅實有力,性格變化的多樣,面部表情的生動逼真,衣紋線條的流暢優美等等,更是在千百年藝術實踐傳統的基礎上,大量借鑑外來文化,在技法、風格上精心創造、大量創新、突破傳統、刻意經營的結果。富有才華的古代工匠和雕刻設計藝術家,面對光禿的懸崖峭壁,運用著簡單的錘鑿,雕出如此巍峨壯觀又精工細緻的群體佛像,這在當時生產力和生產工具十分落後的條件下,確實令人嘆為鬼斧神工。

龍門石窟象一個豐富多彩、包羅永珍的大博物館,為我國的歷史、宗教、文化、藝術、醫藥等研究,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

好了,各位朋友,我們已來到了龍門石窟,現在請大家下車,跟我走,去參觀石窟。在參觀石窟的過程中,我給各位朋友重點講解一下龍門石窟種的幾個主要洞窟。

這是潛溪寺,它是我們進入龍門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石窟。潛溪寺洞高、寬9米多,進深近7米,建於唐代初期,距今約1300多年的歷史,因在鑿洞時地下有源源不斷流出的溪流而得名。據說唐代有位叫李潘的宰相曾在此建過別墅。清代時洞外修建有木構窟簷等建築物,所以又稱“齋拔(fú)堂”。窟內洞頂漕進為一朵潛刻大蓮花,洞內所供主像為阿彌陀佛,佛身高7.38米,面額豐滿,胸部隆起、衣紋斜垂座前,身體各部比例勻稱。神情睿智,整個姿態給人以靜穆慈祥之感。兩側為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特別是南壁的大勢至菩薩,造型豐滿敦厚,儀態文靜,與主佛造像為龍門石窟唐代石雕中最優美的兩尊。洞內前側兩壁各雕一護法天王,高顴大目、體魄雄壯、孔武有力、身披銷甲,是唐代高階武將的形象。踩在腳下的夜叉,也塑造的十分生動傳神。

(在賓陽洞)

我們通過潛溪寺後,在路旁右側有一敞口石龕,正壁上嵌有一塊宋代陳挎寫的“開張天岸馬,奇逸人中龍”草書石匾。這是北宋道士陳傳所書。那末,陳傳又是神末人呢。他是一個仕途落魄,以隱居修行而深得帝王賞識的傳奇式人物,先後在武當山、華山等地修煉。我們看過石匾,南行數十步,進入一座幽靜的院落,院中有並排坐西向東三座石窟,即賓陽三洞(中洞、北洞、南洞的俗稱)。以中洞為代表,中洞在北魏時稱靈巖寺,明清以後才改稱賓陽洞,傳說是根據道教八仙之一呂洞賓之字(洞賓)和號(純陽)的末兩字相加而命名的。此洞從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就是公元500年開始雕鑿到正光四年,即公元523年6月完工,歷時達24年之久,用工802366個。賓陽三洞我們還可以理解為“尋為賓陽蓋寅賓日出之義”,即朝陽或向陽之意。雖賓陽洞耗費工時金錢如此之多,但三洞的全部工程並未結束。延昌四年,就是公元515年宣武帝崩。年僅7歲的孝明帝(元詡)即位,其政權實握在他母親胡太后手中,由於宮廷發生內亂,故賓陽的雕刻工作實際停止。所以北魏皇室經營的大型洞窟—賓陽三洞,實際上只完成了一個賓陽中洞。而南北兩洞則由以後的隋唐兩朝完成的。賓陽三洞是由三個朝代雕刻成的,所以所雕的佛像在造型和表情上各有不同。那末如何辨別呢?請大家跟我來,我先從賓陽中洞給各位講。

賓陽中洞是一座三世佛窟。北魏由於受“法華經”影響較大,除了信仰釋迦、多寶外,還信仰的物件便是三世佛了。在龍門石窟僅此一例。賓陽中洞高9.8米,進深和寬均為11.10米。正面是以釋迦牟尼佛像為主的五尊雕像。釋迦結中國跌坐(為佛教中修禪者的坐法即:兩腳交結,腳背挨著左右股上),身著褒衣博帶式袈裟,通高8.4米,面部清秀、神情飽滿、高鼻大目、微露笑意。左手向下屈三指,右手向前仰伸,這種手勢表示說法印,本尊坐前有兩隻昂首挺胸、姿態雄健的石獅。胸毛左右分向後披,這是北魏雕刻獅子的特徵。釋迦左右侍立著二弟子、二菩薩(左文殊、右普賢)。二菩薩含睬若笑、溫雅敦厚,給人以親切感。南北兩壁還各有造像一鑄,都是一佛、二菩薩,著褒衣帶袈裟,立於覆蓮座上。在賓陽洞諸像的後座上,雕飾著眾菩薩、弟子聞法浮雕像。窟頂做瓊隆形,中央雕刻著重瓣大蓮花構成的蓮花寶蓋,蓮花周圍有八個伎樂和兩個供養天人。我們稱供養天人為飛天。飛天在佛教藝術中被稱為“香音神”,是能歌善舞、滿身香氣的美麗仙人。這就是《法華經》中所述的“諸天伎樂,百千萬神,於虛空中一時俱作,雨眾天華”的場景。中洞內前壁的南北王側,自上而有四層精美的浮雕。以前遊人可以進去看。現在為保護這些珍貴的文物不再受到侵壞,所以在洞前加鐵欄杆。希望各位朋友能夠理解。

賓陽中洞外南側,依崖鐫刻一碑,即著名“褚遂良碑”,即《伊闕佛龕之碑》,記載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泰,為其死去的母親文德皇后長孫氏做功德開窟造像的一篇法願文(貞觀15年即公元641年)。此碑文已嚴重腐蝕,難辨其文。

賓樣中洞原為北魏雕鑿,由於宮廷發生內亂而止。故半途而廢。該洞是北魏至淌初的過渡洞。該洞高9米、寬8米多、進深9米。主像是唐代流行的阿彌陀佛,高8米多,臉型稍長、嘴脣厚大、頸有橫紋、胸部隆起。木尊兩側侍立二弟子,其中左側的迪葉雕像,刻工十分逼真。他滿臉皺紋、目不斜視、嚴謹持重、深諳世故。左右弟子外側侍立的菩薩,披巾、瓔珞厚重,造型古樸、典雅,具有北魏的風格。在洞內的四壁上,佈滿大小150餘個佛龕,其中有隋大業和唐貞觀年的佛龕多個。賓陽南洞體現的藝術風格,上承北魏時期的剛健雄偉,下啟盛唐時期的生動活潑。

賓陽北洞,此洞完工於唐代初年。洞中所供主像為阿彌陀佛,高近10米,結跏跌坐,雙手平分指天、地。稱作“施無畏印”即天地之間唯我獨尊。就是佛祖釋迦牟尼出生後站在蓮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所說的“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左右兩側南北浮雕二天王。其造型威武,剛強有力。

(前往萬佛洞)

我們離開賓陽三洞拾級而上,即可看到萬佛洞。萬佛洞的形狀是方形平頂,頂上雕一蓮花藻井,蓮花藻井周圍刊刻楷書大字:“大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監姚神表,內道場雲禪師,一萬五千尊佛龕。”洞口過道北側上有“沙門智運,奉皇上太后太子諸王敬造一萬五千尊像一龕”的題記。兩個題記互為補充,說明什末人,為什末發願造像的原因。永隆為高宗李治的年號。太監為宮中的女官。沙門智運和內道場運單師,指比丘尼智運的號。因該洞為智運奉旨修造,所以又叫“智運洞”。皇上是指唐高宗,天后指武則天,因洞勺刻有15000尊佛像,又叫“萬佛洞”

該洞主尊名阿彌陀佛,有圓光和身光,結跏跌坐在印覆蓮束腰須彌座上,一手貼身斜舉胸前,一手撫膝。這種手勢說明阿彌陀佛在向弟子信徒說法,故稱“說法印”。束腰蓮花座中間雕刻四個赤膊季節袒胸、筋肌突起、體朵勇猛的力士承託室座。佛背光以上崖壁上雕刻有54朵蓮花,每枝上坐一菩薩,姿態生動、富於變化、造型別致、獨具匠心。此外,在南北壁上雕有伎樂人,分;樂伎和舞伎。樂伎手執樂器有瑟、竺、拔、莖溪、笛子、西腰鼓等,這是唐代宮廷的“坐部”樂隊。舞蹈者或吹、或彈、或撥弄琴絃,彷佛會奏出優美的旋律。將唐朝宮廷中的舞樂場面表現得活靈活現,真可謂工匠們的神工之處。

原洞外除浮雕的二力士之外,還有兩尊石獅,即龍門唐代浮雕的精品,在30年代被盜。現存於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和堪薩斯城納威爾遜藝術博物館內。

(在蓮花洞)

這裡為什末叫“蓮花洞”呢?聽我給大家解釋:蓮花洞是繼賓陽中洞之後開鑿的又一大型北魏石窟。因洞頂雕有大型飛天環繞的大蓮花藻井圖案而得名。蓮花是佛教象徵的名物,意為出淤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頂藻井多以蓮花為飾,但像這樣大型的蓮花,雕刻的如此精美,在龍門石窟中這不多見。此洞開鑿於北魏孝昌年間即公元526—528年前後,屬於北魏後期作品。此洞高6.10米,深6.15米,主尊釋迦高6米(為立佛)。兩側為脅侍菩薩,佛與菩薩之間,為侍立的伽葉、阿難二弟子。其左的伽葉,身披厚重的袈裟,顯示著艱辛跋涉、風塵僕僕的苦行僧形象。他右手執錫杖,這是龍門石窟造像中所獨有的。蓮花洞南北兩壁上方各有似為“法華經”所指十方分身佛的小千佛浮雕,每個高度僅有2釐米左右。他們就是龍門石窟中雕刻最小的佛像。在堅硬的石壁上雕刻如此小的佛,而又刻得如此精工細作,確實為龍門一絕。洞口北側上方有一塊平面下凹的碑記,上刻兩個大字“伊闕”,原為唐刻陀羅尼經,後復刻明代河南巡撫的“伊闕”二字,說明龍門的原稱。

(往奉先寺)

在登幾十步臺階就到奉先寺了,龍門石窟最大的佛像就在這個寺內,奉先即奉供祖先之意。奉先寺是龍門石窟中雕刻最大、藝術最精、氣勢最磅礴、最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洞窟。

奉先寺東西深約40米,南北寬約36米,盧舍那佛(披身佛)左側的《大盧舍那像龕記》記載:大唐高宗大帝之所建也,佛身通光,高85尺,二菩薩高70尺,伽葉、阿難、金剛神王各高50尺。奉先寺的建造時間,據有關資料和專家推測,約始建於武則天被立為皇后的永微六年,就是公元655年之後。完工於上元二年,即公元675年乙亥十二月三十日,費時約21年左右。

請看奉先寺的佈局: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另外還有兩個供養人。主佛梵名“盧舍那”,按佛教說法,佛有三身:法身是佛的本來之身;報身即佛經過長期修行而獲得的“佛果”之身;應身即佛為“超度眾生”而顯現之身。盧舍那即所謂報身佛,譯名“淨慚”。主尊像為結跏跌坐中央的盧舍召晰,全像通高17.14米,其中頭部高4米,兩耳為1.9米高,為龍門石窟最大的佛雕。其面容豐腴典雅、眉若新月、雙目含情、笑意微露、慈祥外溢。她那智慧的雙眼,稍向下俯視,目光恰好和禮佛朝拜者的仰視目光交匯,可引起人們感情上的震顫。由此可見設計者的匠心和藝術魅力所在。兩側侍立的二弟子,老者伽葉形象嚴謹持重,少者阿難形象豐滿圓潤、眉清目秀。各恃立菩薩頭戴寶冠、身掛瓔珞、肩搭帔(pei)帛、下衣長裙有出水之勢。這一鋪雕像刻畫出一種端莊而美麗又動人的風貌。奉先寺的整個佈局,使人感覺象是皇帝在宣召文武百官的場面。

一般說來,在佛學的教義裡,佛、菩薩均為男性,而在龍門奉先寺的主佛卻女性化,這是唐武則天出於政治的需要,而別出心裁,破天荒將盧舍那大佛塑造成中年婦女特有的形象。傳說武則天集上述美德與盧舍納大佛的形象幾乎完全吻合。可見盧舍那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武則天形象的真實寫照。

從藝術上看,奉先寺造像佈局諧調均稱。大佛像五官刻畫合乎比例,這一巧奪天工的輝煌成就,具有永不磨滅的藝術魅力。是唐代宗教藝術的概括,是我國雕刻史上偉大範例之一。

(在古陽洞)

古陽洞開鑿於北魏太和十六年,就是公元493年遷都洛陽之際。洞內雕刻90%以上是北魏時期的作品,是龍門石窟群中開鑿最早、內容最豐富的一座洞窟。全洞平面呈馬蹄形,頂似穹隆。由於此洞時北魏皇室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得一窟。由此也看出北魏皇室崇佛的氣氛。洞內兩壁井然有序的雕鑿成三列佛龕。這些小龕都十分精細華麗,龕額裝飾細緻靈巧,圖案花紋豐富多彩,在龍門石窟中堪稱集北魏雕刻、繪畫、書法、建築、圖案造型藝術之大成。

古陽洞的造像,以其風格、特徵而論,代表了遷都洛陽後北魏後期的一些變化。由北魏前期粗曠、雄健、挺實變為清秀、美麗、開始擺脫前期的作風。面部表情刻畫也由嚴峻變得比較溫和,給人以親切之感。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古陽洞四壁及窟頂鐫滿佛龕造像,這些龕像多有造像題記,記錄了當時的造像者的姓名、年月及早像緣由。這些都是研究北魏書法藝術及雕刻藝術的最珍貴資料。在金石碑刻藝術中負有盛名的《龍門二十品》中,有十九品在古陽洞內。《龍門二十品》代表了魏碑體,字形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結體用筆在隸、楷之間,是隸書向楷書過渡中一種比較成熟的獨特字型。《龍門二十品》可以說是龍門石窟碑刻書法藝術的精華,所以千百年來為書法家所稱道。

由於時間關係,龍門石窟(西山)主要洞窟的講解就到此結束。現在給各位留一點時間照相。待一會兒我們將車開過龍門橋,跨過伊河,到河對岸觀賞龍門西山蘭貌。謝謝各位!

龍門石窟導遊詞簡介 篇19

各位遊客:

大家好!我是鞏宇翔導遊,歡迎大家來到我們旅行社,祝大家今天玩得開心。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南郊,龍門峽谷東西兩岸的峭壁間,因為這裡東西兩山對峙,伊水從中流過看上去宛若“門闕”,多稱為“龍門”。這裡地處交通要塞,山清水秀,氣候宜人,是觀遊勝地,又因為龍門石窟所在巖體石質優良,宜於雕刻,所以古人選擇開鑿石窟。

龍門石窟南北長約一公里,現存石窟1300多個,佛塔50餘座,佛像9700餘尊。其中以賓陽中洞、奉先寺和古陽洞最具有代表性。

賓陽中洞是北魏時期(公元386~520xx年)的代表性作品。這個洞窟前後用了20xx年才建成,是開鑿時間最長的一個洞窟。洞內有11尊大佛像。主像釋迦牟尼像,面部清秀,神情自然,堪稱北魏中期石雕藝術的傑作。洞中還有雕啃薩,栩栩如生。窟頂飛天仙子刻畫的也十分傳神。

介紹完賓陽中洞,我們接著瀏覽奉先寺,這是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窟。長寬各30餘米,奉先寺的不平凡在於中間那尊巨大的盧舍雕像。盧舍雕像總高17.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這尊雕像,豐頤秀目,嘴角微翹,呈微笑狀,頭稍低,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婦女。

聽我介紹完,大家一定很想去參觀吧!好,我這就帶大家去。不過,要能亂扔垃圾、不能隨地吐痰,不要損壞這裡的公共財物,還要注意安全啊!

今天,大家玩的高興嗎?歡迎大家下次再來。

龍門石窟導遊詞簡介 篇20

親愛的朋友: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洛陽龍門石窟,我是導遊小x。

洛陽,素稱“九朝古都”,但實際上先後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洛陽作為都城,前後歷時15XX年,是中國七大古都中建都時間最早、朝代最多、歷史最長的古都。

距市區13公里的龍門是洛陽南面的天然門戶,這裡兩岸香山、龍門山對立,伊水中流,遠望就象天然的門闕一樣。因此自春秋戰國以來,這裡就獲得了一個形象化的稱謂“伊闕”。隋煬帝都洛陽,因宮城城門產正對伊闕,古代帝王又以真龍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龍門”,“龍門”之名即延用至今。舉世聞名的龍門石窟就雕刻在伊河兩岸的山崖上,南北長約1公里。從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時開始營造,經過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延至北宋,累計大規模開鑿約四百餘年,現存窟龕 2345個,碑刻題記2800餘塊,佛塔70餘座,造像近11萬尊。其窟龕、造像和題記數量之多,居中國石窟之冠,與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佛教藝術寶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於1961年確定龍門石窟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XX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通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龍門石窟是中國古代封建政權凌駕於佛教之上的宗教藝術,由於魏、唐兩代皇室的參與而形成了龍門石窟皇家風範的重要特色,許多窟龕或造象的興廢變遷都與當時的政治形勢變化有著密切關係。

“龍門山色”自古即為洛陽八景之首。北魏以來,這裡松柏蒼翠,寺院林立,到唐代有十寺最為有名。山腳處泉水汩汩,伊水碧波盪漾,唐代時行船往來,穿梭其中。精美的雕像與青山綠水交相輝映,形成了旖旎蔥蘢,。鍾靈毓秀的龍門山色。伊闕風光。中國古代歷史上曾有許多文人墨客,帝王將相,高僧大德徜徉於此,賦詩吟誦。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十寺觀遊之勝,香山首焉”的佳句,聲名遠揚,今誦尤新。

潛溪寺朋友們,下面我們將參觀龍門石窟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窟潛溪寺。潛溪寺為唐高宗初年雕造。洞內造像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主像阿彌陀佛居中而坐,身體各部比例勻稱,面容豐滿,胸部隆起,表情靜穆慈祥。兩側觀世音、大勢至菩薩體軀比例適中,豐滿敦厚,表情溫雅文靜,富於人情味,揭示了唐初雕刻藝術的長足發展。阿彌陀佛和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合稱為“西方三聖”,是佛教淨土宗供奉的偶像。

隋唐時代是中國佛教發展的又一個繁盛期。佛教學風在“破斥南北、禪義均弘”形勢下,南北佛教徒們不斷的交流和互相影響,完成了對以前各種佛教學說的概括和總結,從而使佛教中國化的趨向更加明顯,也使佛教造像藝術充滿了清新與活力。因此,在造像藝術上發生了不同於北魏時代造像風格的變化,潛溪寺中的造像已揭開了盛唐那種豐腴、典雅的造像風格的序曲。

賓陽中洞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了意義重大、比較徹底的漢化改革,歷史上稱為“孝文改制”。由最高統治者實行的政治上的改革必然對當時皇家貴族發願開鑿的佛教石窟造像有一定影響。下面我們將參觀的賓陽中洞的造像風格和服飾就是孝文帝改制在文化上的反映。

朋友們,現在我們面前的這三座洞窟合稱為賓陽三洞。賓陽三洞因統一規劃、有計劃開鑿且並排佈局而得名。這三座洞窟從公元5XX年開鑿直到520xx年停工,歷時長達20xx年還未完工,史書記載用工多達80多萬。中間的為賓陽中洞,是北魏宣武帝為其父母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祈福做功德而開鑿。洞中三壁造三世佛,從南向茲依次為過去世燃燈佛、現在世佛釋迦牟尼和未來世佛彌勒佛。

賓陽中洞的窟頂是穹隆形,好像蒙古包的頂部,地面雕刻著大型蓮花,周邊是蓮花花瓣、水波紋和其它裝飾圖案,如同鮮豔美麗的地毯式樣子。這種形式使人很自然聯想起北方遊牧民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