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導遊詞地區貴陽(通用3篇)

欄目: 貴州導遊詞 / 釋出於: / 人氣:1.96W

導遊詞地區貴陽 篇1

貴陽市地處雲貴高原東斜坡上,屬東部平原向西部高原的過渡地帶,地形地貌多樣,海拔高,緯度低,具有亞熱帶溼潤溫和型氣候的特點,資源豐富,能源充足,自然環境得天獨厚。貴陽市位於貴州省中部的雲貴高原東斜坡地帶,地處東經106°07′至107°17′,北緯26°11′至27°22′之間。東、南與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甕安、龍裡、惠水、長順4縣接壤,西靠安順地區的平壩縣和畢節地區的織金縣,北鄰畢節地區的黔西、金沙兩縣和遵義市的遵義縣。土地總面積8046平方千米,佔全省面積的4.56%。

導遊詞地區貴陽(通用3篇)

貴州省與江南的秀麗玲瓏,塞北的豪氣沖天,青藏的舒展聖潔等相比,另有一種獨特韻味。

貴州的山,層巒疊嶂,秀峰林立,各具風姿。貴州的水蜿蜒於崇山峻嶺,奔騰穿瀉於深峽幽谷。

....湖泊給這個山區省份增添了幾分嫵媚。貴州西部的草海,綠如碧玉,風景優美,被譽為“高原上的明珠”。石灰石溶積巖是貴州省地貌的主要特點,喀斯特溶洞遍佈全省各地,可謂“無山不洞,無洞不奇”。風化的石灰岩和白雲岩,挺拔林立,千姿萬態。

....貴州的民族風情也是多姿多彩,堪稱一絕。全省有49個民族成份,少數民族成份個數僅次於雲南和新疆,居 全國第三位。

世居少數民族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瑤族、壯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滿族等16個。這裡世居著漢族及苗、侗、布依、彝、水、仡佬等17個少數民族,古樸的習俗和燦爛的文化蔚為大觀。侗家鼓樓和風雨橋、苗族吊腳樓、布依石頭寨,精湛的銀飾花帶、綺麗的挑花蠟染、多彩的民族服裝,無論是侗族大歌、儺戲歌舞、蘆笙銅鼓,無論是壯觀的鬥牛大賽,驚險的上刀梯、下火海,都令人嘖嘖稱讚,心儀不已。

導遊詞地區貴陽 篇2

春秋時期,今貴陽屬柯國轄地。戰國時屬夜郎國範圍,兩漢時期隸屬柯郡。唐朝在烏江以南設羈縻州,貴陽屬矩州。宋代稱貴陽為貴州,宣和元年(1119)更矩州為貴州。元至元十七年(1280)置順元路宣撫司,翌年改為宣慰司;二十年(1283)置貴州等處長官司,為順元路治,先隸四川行中書省,後隸湖廣行中書省;二十九年(1292),順元、八番兩宣慰司合併,設八番順元宣慰司都元帥府於順元城(今貴陽)。

明洪武四年(1371)設貴州宣慰使司,司治貴州(今貴陽)。六年(1373)十二月置貴州衛指揮使司。十五年(1383)置貴州都指揮使司,下領貴州等十八衛。二十六年(1393)又置貴州前衛。明永樂十一年(1413)置貴州等處承宣布政使司,貴州建省,貴陽成為貴州省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隆慶三年(1569)三月,改新遷程番府為貴陽府。萬曆十四年(1586)置新貴縣,附郭,隸於貴陽府。二十九年(1601)升貴陽府為貴陽軍民府。三十六年(1618)析新貴縣、定番州地置貴定縣,仍隸貴陽軍民府。崇禎四年(1631)廢貴州宣慰司,析宣慰司水東地置開州。明末,貴陽軍民府轄新貴縣、貴定縣、開州(今開陽縣)、廣順州(今長順縣)、定番州(今惠水縣),親領4個長官司。

清順治十六年(1659)設貴州巡撫駐貴陽軍民府。康熙五年(1666)移雲貴總督駐貴陽。二十六年(1687),省貴州衛、貴州前衛置貴築縣,與新貴縣同城,改貴陽軍民府為貴陽府。三十四年(1695)省新貴縣入貴築縣。乾隆十四年(1749)貴陽府轄貴築縣、貴定縣、龍裡縣、修文縣、開州、定番州、廣順州和長寨廳(今屬長順縣)。光緒七年(1881)增轄羅斛廳(今羅甸縣)。

貴陽夜景(2)1949年11月15日貴陽解放,11月23日成立貴陽市人民政府。同時設貴陽專區,管轄貴築、修文、開陽、息烽、惠水、龍裡等縣,專署駐貴築縣治(花溪)。1952年,裁貴陽專區設貴定專區。

1954年,貴築縣劃歸貴陽市轄。1958年,撤貴築縣建置,將市郊劃為花溪、烏當兩區;經國務院批准,將原屬安順專區的清鎮、修文、開陽3縣和原屬黔南自治州的惠水縣劃歸貴陽市轄。1959年設白雲鎮。1963年,將開陽縣劃歸遵義專署,修文、清鎮兩縣劃歸安順專署,惠水縣劃歸黔南自治州。1973年恢復白雲區建置。1992年,清鎮撤縣設市。經國務院批准,自1996年1月1日起,將原安順地區管轄的清鎮市和修文、息烽、開陽“一市三縣”劃歸貴陽市轄。

20__年1月,國務院批准貴陽市設立小河區。

20__年11月,撤銷貴陽市花溪區、小河區,設立新的貴陽花溪區、觀山湖區。

導遊詞地區貴陽 篇3

貴陽甲秀樓導遊詞資料

著名古樓閣甲秀樓位於貴陽市濱河路與西湖路交叉處,南明河中的一塊巨石--萬鰲頭石磯之上(這塊石頭酷似傳說中的巨鰲),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樓高約20米,為三層三簷攢尖頂,這種構造在中國古建築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畫甍翹簷,紅櫺雕窗,白石巨柱託簷,雕花石欄相護,華麗巨集偉。12根石柱託簷,護以白色雕塑花石欄杆,翹然挺立,煙窗水嶼,如在畫中。登樓遠眺,四周景緻,歷歷在目。樓下浮玉拱橋飛架南北,橋下清流回環,形成涵碧潭。入夜,華燈齊明,樓橋亭臺映現其中,恍若仙境。

此樓為貴州巡撫江東之所建,取名“甲秀樓”,意為“科甲挺秀”、人才輩出之意。

甲秀樓內,古代真跡石刻、木皿、名家書畫作品收藏甚多,其中清代貴陽翰林劉玉山所撰長聯,比號稱天下第一長聯的昆明大觀樓長聯還多26個字,洋洋灑灑206字入聯,長短相見,妙語連珠。

甲秀樓長聯:

“五百年穩佔鰲-磯,獨撐天宇,讓我一層更上,茫茫眼界拓開。看東枕衡湘,西襟滇詔,南屏粵嶠,北帶巴衢;迢速關河,喜雄跨兩遊,支援那中原半壁。卻好把豬拱箐掃,烏撒碉隳,雞講營編,龍番險扼,勞勞締造,裝構成笙歌閭,錦繡山川。漫雲竹壤偏荒,難與神州爭勝概。

數千仞高凌牛渡,永鎮邊隅,問誰雙柱重鐫,滾滾驚濤挽住。憶秦通棘道,漢置戕河,唐靖且蘭,宋封羅甸;悽迷風雨,嘆名流幾輩,銷磨了舊跡千秋。到不如成月喚獅岡,霞餐象嶺,崗披鳳峪,霧襲螺峰,款款登臨,領略這金碧亭臺,畫圖煙景。恍覺蓬州咫尺,頻呼仙侶話遊蹤”。

南明河入貴陽城後,至大南門外,出霽虹橋下,曲折而西,澎湃之勢大減,積流成潭,此即涵碧潭。潭中有巨石如鰲,平坦廣闊,是為鰲頭磯,或稱鰲磯石。甲秀樓,被譽為貴陽市徽,就建在鰲磯石上。明萬曆二十五年(公元1598年),貴州巡撫江東之在鰲頭磯上建閣,名曰“甲秀”。後人續修一帶九孔白石橋於樓下,貫通南北兩岸,名曰“江公堤”,後改稱“浮玉橋”。橋上又建一方亭叫做“涵碧亭”。甲秀樓屢遭兵燹,在明末和清代多次增修或重建。

甲秀樓是三層三簷四角攢尖頂,高約二十米,石柱託簷,護以白色雕花石欄杆。浮玉橋為九孔,稱“九眼照沙洲”。解放後臨河修公路填埋二孔,現能見七孔。樓基和橋雖經多次洪水衝擊,歷近四百年,仍然砥柱中流。樓前原豎有鐵柱二根:一為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鄂爾泰鎮壓古州(今榕江)苗民,收聚兵器,鑄鐵柱標榜功績;二為嘉慶二年(1797年),勒保鎮壓興義布依族王囊仙起義,收聚兵器又鑄鐵柱立於樓下。解放初,政府維修甲秀樓,拆除鐵柱,移存省博物院。十年動亂中,樓危亭毀。1981年,按原式樣重修,樓基部分,採用現代建築材料和技術。重建涵碧亭,重修過程中,發現樓閣底層石牆中嵌有詩碑,重修後有八塊詩碑復嵌於底層樓壁。樓額“甲秀樓”三字,系宣統年間謝石琴所書。十年動亂中散失,後尋回刻有“秀”、“樓”二字的兩塊,另據過去照片,配寫“甲”字,按原式樣懸掛樓頂層外面。

自明清以來,甲秀樓就是貴陽人遊宴之所。登樓眺望,眾山環抱,近者為觀風臺,林木茂蔚;遠者為黔靈山,青山一髮。棲霞、扶風、相寶、南嶽諸峰,羅列左右,如笑如妝,令人心曠神怡。下視城郊,早午炊煙飄散,數十萬人家飯熟時。四時朝暮,風景無限,山城氣象,歷歷可觀。所以文人雅士題詠甚多。劉春霖(字雨三,貴陽人,同治戊辰進士,官江西布政使)仿昆明大觀樓長聯,作甲秀樓長聯共一百七十字,概述了貴陽市的地理形勢及歷史變遷。該聯胸襟開闊,氣魄雄偉,甲秀樓美景於眼前。許芳曉《芳杜洲》:“芳杜洲前春水生,碧潭相映數峰青。盈盈細草裙腰色,隨著遊人綠進城”。

漫步河濱,垂柳輕拂,花色撩人。入夜,燈光水色交相輝映,人影散聚樓橋,遊艇飄蕩波心。舞廳傳出的音樂,如夜霧一般,撒在碧波古樓之上。

翠微園,與甲秀樓相毗鄰,是一組較大規模的古建築群,佔地4000多平方米,始建於明弘治年間(1488年--1520xx年),前身為南庵,後改名為武侯祠,觀音寺,1993年經維修後改名為翠微園。園內拱南閣造型敦樸生動;翠微閣端莊秀麗;清花空翠園修竹婆娑;龍門書院濃蔭幽靜。整個古建築群古樸雄偉,庭院幽雅,不愧為建築珍品、遊覽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