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介紹廣東的導遊詞(通用19篇)

欄目: 廣東導遊詞 / 釋出於: / 人氣:1.42W

介紹廣東的導遊詞 篇1

從化溫泉又名流溪河溫泉位於廣東從化市西北,距廣州市75公里,是廣東省名傳遐邇的風景區和療養勝地。這裡氣候宜人,四面山巒重疊,環境幽靜,是旅遊和療養勝地。

介紹廣東的導遊詞(通用19篇)

早在中國明朝時期,“百丈飛泉”列為從化縣八景之一。1930年代,溫泉一度興起開發旅遊熱潮。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溫泉有計劃地進行大規模的開發建設,特別是8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代改革開放後的開發動作較大。

·明朝與清朝

從化溫泉早在明清時已列為遊覽勝地。明代御史邑人黎貫賦詩讚道:“卷卻銀河水,青山應更清;等閒尋陸羽,來此續《茶經》”。明崇禎七年(1634年)《從化縣誌》中有“湯泉”和“百丈飛泉”的記載,並將“百丈飛泉”列為從化縣八泉之一。清朝從化知縣孫繩稱溫泉為“枕漱”佳境,適於隱居休養。明清時期,溫泉已聞名遐邇,外地名士常到溫泉遊覽。

·中華民國

民國期間,從民國21~25年(1933~1936年)在溫泉興起開發旅遊熱,短短數年,建有各式別墅和房屋37棟。

民國21年(l933年),西南航空公司常務理事劉沛泉(又名劉毅夫),在一次駕機飛行中,看到溫泉瀑布,甚覺驚奇。便邀好友陳大年(律師)、樑培基(醫師)等人前往調查,他們看到這裡沿河兩岸景色秀麗,有山有水,有瀑布,又有溫泉,空氣清新,認為頗有開發價值。

當時的從化縣縣長李務滋也開始注意利用溫泉發展地方經濟。他首先投資在河東建了一間茶室。同時,由劉、樑、陳、李等4人合資在河邊興建了玉壺溪館,茅草為頂,四面走廊,中間3間平房,作為他們到溫泉遊玩和供遊客休息的場所。在他們的倡議下,成立了從化溫泉建設促進會,從事風景區的開發工作,各界人士紛紛入會。該會規定會員凡捐資300元(法幣)以上的,到溫泉遊覽時可免費住在玉壺溪館,還可在促進會購置的荒地中,投資建築別墅、樓宇。劉沛泉還僱工鑿石,刻了一塊題有“溫泉”二字的石碑,豎於河東泉眼旁,作為開發溫泉的標誌(該石碑今遷至廣東溫泉賓館河東餐廳側)。該會在河東建了1座公共溫泉浴室,在河西開闢了通向瀑布的棧道,沿途架設幾道跨越溪澗的小橋,在陡峭的崖壁上修砌石級;在河西往南2公里處建了一座竹木結構的涼亭,名為“二里亭”,從這裡登山直通百丈飛泉。

民國23年(1934年),廣韶公路修築到溫泉附近,促進會便開闢道路接通公路幹線直通溫泉,在今河東碧浪橋附近建小亭,從這裡沿河北上約200多米的岸邊,用鵝卵石築起渡船碼頭(今北溪11號樓附近)。碼頭下有沙灘一片,溫泉水溢於沙灘上,人稱為“熱沙”。遊人在這河邊戲水遊玩,可涼可熱,自由選擇,各得其趣,更佳妙的是,下水之前,遊人可將雞蛋掩埋沙中,泳罷蛋熟,就地剝食,饒有情趣。

溫泉建設委員會對風景區的規劃建設別出心裁:在河西把原來已有的竹叢再擴大,有計劃地擴種成竹林,並興建別墅,稱為“竹莊”;在河西北面,建頤養園於青松間,稱為“鬆園”;在河西南岸植上梅樹,稱為“梅村”。這些佈局,巧妙地構成了一幅“歲寒三友圖”。

這一期間,嶺南大學教授冼玉清撰文介紹溫泉的優美景色和特殊環境;該校化學系的德國醫生柯道對溫泉水進行化驗,並發表研究成果,認為溫泉對面板病、關節炎等多種疾病有療效。經過溫泉建設促邊會廣為宣傳,溫泉興旺一時。這期間,在溫泉興建的別墅、樓宇主要有:珠江頤養園溫泉分院,如玉軒、若夢廬、溪濱一屋、柯樹山房、己酉山房、萱蔭園等,陳濟棠、劉紀文、林雲陔、謝瀛洲等人也建有別墅,基督教女青年會及由外國人士組成的高階俱樂部“萬國扶輪會”也分別在溫泉建築樓宇,作為活動場所。

隨著遊客日益增多,商業投資也接踵而來,旅遊業、飲食業及其他服務設施也陸續興建。

民國26年(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從化成為半淪陷區,溫泉的建設停頓,遊人罕至。溫泉的旅館、食店、商店等也相繼關門停業,除少數別墅有專人看管外,大部分是“人去樓空”。

介紹廣東的導遊詞 篇2

從化溫泉又名流溪河溫泉位於廣東從化市西北,距廣州市75公里,是廣東省名傳遐邇的風景區和療養勝地。這裡氣候宜人,四面山巒重疊,環境幽靜,是旅遊和療養勝地。

早在中國明朝時期,“百丈飛泉”列為從化縣八景之一。1930年代,溫泉一度興起開發旅遊熱潮。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溫泉有計劃地進行大規模的開發建設,特別是8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代改革開放後的開發動作較大。

·明朝與清朝

從化溫泉早在明清時已列為遊覽勝地。明代御史邑人黎貫賦詩讚道:“卷卻銀河水,青山應更清;等閒尋陸羽,來此續《茶經》”。明崇禎七年(1634年)《從化縣誌》中有“湯泉”和“百丈飛泉”的記載,並將“百丈飛泉”列為從化縣八泉之一。清朝從化知縣孫繩稱溫泉為“枕漱”佳境,適於隱居休養。明清時期,溫泉已聞名遐邇,外地名士常到溫泉遊覽。

·中華民國

民國期間,從民國21~20xx年(1933~1936年)在溫泉興起開發旅遊熱,短短數年,建有各式別墅和房屋37棟。

民國20xx年(l933年),西南航空公司常務理事劉沛泉(又名劉毅夫),在一次駕機飛行中,看到溫泉瀑布,甚覺驚奇。便邀好友陳大年(律師)、樑培基(醫師)等人前往調查,他們看到這裡沿河兩岸景色秀麗,有山有水,有瀑布,又有溫泉,空氣清新,認為頗有開發價值。

當時的從化縣縣長李務滋也開始注意利用溫泉發展地方經濟。他首先投資在河東建了一間茶室。同時,由劉、樑、陳、李等4人合資在河邊興建了玉壺溪館,茅草為頂,四面走廊,中間3間平房,作為他們到溫泉遊玩和供遊客休息的場所。在他們的倡議下,成立了從化溫泉建設促進會,從事風景區的開發工作,各界人士紛紛入會。該會規定會員凡捐資300元(法幣)以上的,到溫泉遊覽時可免費住在玉壺溪館,還可在促進會購置的荒地中,投資建築別墅、樓宇。劉沛泉還僱工鑿石,刻了一塊題有“溫泉”二字的石碑,豎於河東泉眼旁,作為開發溫泉的標誌(該石碑今遷至廣東溫泉賓館河東餐廳側)。該會在河東建了1座公共溫泉浴室,在河西開闢了通向瀑布的棧道,沿途架設幾道跨越溪澗的小橋,在陡峭的崖壁上修砌石級;在河西往南2公里處建了一座竹木結構的涼亭,名為“二里亭”,從這裡登山直通百丈飛泉。

民國20xx年(1934年),廣韶公路修築到溫泉附近,促進會便開闢道路接通公路幹線直通溫泉,在今河東碧浪橋附近建小亭,從這裡沿河北上約200多米的岸邊,用鵝卵石築起渡船碼頭(今北溪11號樓附近)。碼頭下有沙灘一片,溫泉水溢於沙灘上,人稱為“熱沙”。遊人在這河邊戲水遊玩,可涼可熱,自由選擇,各得其趣,更佳妙的是,下水之前,遊人可將雞蛋掩埋沙中,泳罷蛋熟,就地剝食,饒有情趣。

溫泉建設委員會對風景區的規劃建設別出心裁:在河西把原來已有的竹叢再擴大,有計劃地擴種成竹林,並興建別墅,稱為“竹莊”;在河西北面,建頤養園於青松間,稱為“鬆園”;在河西南岸植上梅樹,稱為“梅村”。這些佈局,巧妙地構成了一幅“歲寒三友圖”。

這一期間,嶺南大學教授冼玉清撰文介紹溫泉的優美景色和特殊環境;該校化學系的德國醫生柯道對溫泉水進行化驗,並發表研究成果,認為溫泉對面板病、關節炎等多種疾病有療效。經過溫泉建設促邊會廣為宣傳,溫泉興旺一時。這期間,在溫泉興建的別墅、樓宇主要有:珠江頤養園溫泉分院,如玉軒、若夢廬、溪濱一屋、柯樹山房、己酉山房、萱蔭園等,陳濟棠、劉紀文、林雲陔、謝瀛洲等人也建有別墅,基督教女青年會及由外國人士組成的高階俱樂部“萬國扶輪會”也分別在溫泉建築樓宇,作為活動場所。

隨著遊客日益增多,商業投資也接踵而來,旅遊業、飲食業及其他服務設施也陸續興建。

民國20xx年(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從化成為半淪陷區,溫泉的建設停頓,遊人罕至。溫泉的旅館、食店、商店等也相繼關門停業,除少數別墅有專人看管外,大部分是“人去樓空”。

介紹廣東的導遊詞 篇3

各位遊客: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廣州白雲山遊玩。白雲山位於廣州市白雲區,自古以來就是有名的風景勝地,歷史上羊城八景中的“白雲晚望”、“菊湖雲影”等都在白雲山裡。

來到白雲山腳下,大家首先看到的是芬芳滿園的雲臺花園,裡面有許多奇花異草。最神奇的是花園的中央有一個巨大的花鐘,這個花鐘是由12種不同時間開放的花組成的,每到一個時刻,就會有一種花開放,告訴你現在是幾點鐘。

沿著林蔭大道,來到白雲山腰,眼前看到的是散落在湖光山色和峰巒疊翠間的能仁寺、黃婆洞水庫等景點。關於黃婆洞水庫,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元代女紡織家黃道婆小時候家裡貧窮,便到海南學習紡織技術。轉眼間,幾十年過去了,黃道婆由少女變成了白髮蒼蒼的老太婆,特別思念家鄉,就踏上回鄉之路。路上經過廣州白雲山,看到人們生活貧困落後,就留下來向大家傳授紡織技術。後來,為了紀念黃道婆,人們就將黃道婆住過的地方稱為黃婆洞。

沿著蜿蜒盤旋的山道向上,我們來到了景色迷人的白雲山頂。這裡比較著名的景點有鳴春谷、摩星嶺、九龍泉等。鳴春谷在山頂中央,是我國目前最大的一座天然鳥籠。它座落在白雲山風景區的天南第一峰與九龍泉之間的滴水巖谷地上,佔地約五萬平方米,分天然式大型鳥籠景區、鳴禽掛廊區、珍稀鳥區三部分。這裡的鳥兒特別多,不僅數量多,而且品種豐富。它們鳴聲清脆,那婉轉的歌聲在山谷間迴盪,讓人聽了心曠神怡,連滿身的疲倦和煩惱都煙消雲散了。在鳴春谷大門入口處一側還可看到極富情趣的“馴鳥表演”,有小鳥騎車、小鳥升旗、小鳥尋寶等等,特別有趣。摩星嶺是白雲山的最高峰,海拔382米,登高遠眺,可以看到廣州市的全景。

白雲山為南粵名山,自古就有“羊城第一秀”之稱。它聚攏著三十多個山峰,山體相當寬闊,總面積20.98平方公里。每當霏雨綿綿,雲霧繚繞於黛山蔥綠間,半壁皆素,故名白雲山。

遊覽完了白雲山的美景,我們的行程就此結束。歡迎大家對我們的工作多提寶貴意見,今後我們將以更以優質的服務為大家提供旅遊幫助。謝謝!

介紹廣東的導遊詞 篇4

各位團友:

小樓仙源是增城八景之一,今天我們參觀的景點有:歷史悠久的何仙姑家廟、何仙姑紀念塔、觀音山神仙洞、東南亞藤類之冠的盤龍古藤。另外,在參觀過程中還可以體味一下三個至今未曾解開的謎:一是為什麼何仙姑家廟方圓幾裡的井水都略帶鹹味,唯獨仙姑井水清純甘洌?二是為什麼仙桃生長在缺土少壤的瓦頂屋脊上,不需澆水施肥,依然枝繁葉茂?三是為什麼盤龍古藤找不到根?

大家瞭解何仙姑其人其事嗎?根據《全國古今圖書整合仙部》、《中國人名大辭典》、《安慶府志》、《會仙觀記》、《全唐詩外集》、《辭海》、《增城縣誌》等古今書籍都記載:何仙姑,原名何素女,又叫何二孃,增城小樓仙桂村人,生於唐朝開耀二年(682年),自幼性情柔靜,秉承孝道,勤奮讀書,過目能誦,擅長繡織,深受鄰里誇讚。唐景龍元年(720xx年)因反抗父母包辦婚姻,投井後成仙。話說何仙姑在迎親之日驟然不見了,家人驚慌失措,見家井旁遺留素女的繡花鞋,父母深知大事不妙,命人下井打撈,誰知撈不見屍。男家礙於面子,上縣衙打官司,提出不見活人要屍骸的要求。而何仙姑成仙后騰雲仙遊蒲田(今福建省內),獲悉父母受屈,巧逢蒲田縣令即將調增城赴任,就懇求縣令允許她隨官船返增城為父母沉冤昭雪。縣令答應了她的請求,當啟航之時,未見何仙姑到來,但見船舵後方水中,有一女屍逆水追隨而至,屍至增城,果然是何仙姑真身。“逆水流屍”一事當然難以置信,縣官就署批“昇仙得道”了結此案。

此外還傳說在唐朝玄宗年間,漢鍾離、張果老、曹國舅、鐵柺李、韓湘子和藍采和等七仙,準備於三月三赴瑤池,參加一年一度的王母娘娘聖誕,為了湊夠八仙向王母娘娘敬酒,呂洞賓決定下凡遍遊天下,最後尋覓超度何仙姑成仙。

何仙姑成仙之事驚動了當年的唐天后武則天。武則天賜贈何仙姑三件寶:一是在其家鄉建祠奉祀;二是賜紫霞一襲;三是在唐天寶十年下旨建一碑以作紀念。

各位團友,何仙姑家廟到了,讓我們一起進廟參觀。

介紹廣東的導遊詞 篇5

個園是清嘉慶、道光年間“兩淮鹽總”(朝廷的稅收大戶)黃至筠在明代壽芝園舊址上興建起來的。當時園中遍植翠竹,因竹葉形狀像一個“個”字,故名“個”園。園中的四節假山很有特色,遊園一週,彷彿經歷了春夏秋冬。

個園不大,可以分為三個區域,北部品竹觀賞區、中部花園,南部住宅區。整個園區有北、東、南三個門,北門只進不出,東門只出不進,南門可進可出,其中南門就在著名的東關街上。個園不大,無論是北門還是南門進入,沿南北走向遊覽即可。

與其他著名園林相比,個園的精髓在於以四季為題的假山疊石藝術,運用不同石料堆疊而成“春、夏、秋、冬”四景。四季假山各具特色。當你在園中游覽時,可以觀賞到一座石峰豎立在稀疏的竹林中,這就是“春景”,象徵著春回大地,雨後春筍復甦的景象;在春景的北邊是“夏景”,清澈的水流穿過岩石,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色;在春景的東側,可以看到“秋景”,一堆疊石周邊,幾株楓葉,一片肅殺秋意;而在春景的南側,靠近南門處,就是“冬景”,這裡的疊石都是雪白色的,就像大雪紛紛的嚴冬。疊石四景,位於園區的南部。

除了四季疊石,在園中北部的竹林裡散步也是一件很愜意的事情。即使是炎炎夏日,但走在綠意盎然的竹林中,卻能感到相當清涼。

介紹廣東的導遊詞 篇6

早上好!大-家-早-上-好!(見客人沒反映時補上一句),很好,大家都睡醒了,現在請大家抬起高貴的頭看看車的正前方,看到什麼了?導遊?對!我就是你們今天的導遊,那麼請大家務必記住我這張長得不算美,但總算對得起觀眾的臉(笑聲),把我留在腦海中,旅途快樂又輕鬆。古語有云: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今天我們同吃、同遊、同樂還同“居”(駒),哎,怎麼就同居了,有些遊客問,古時候不就把車叫駒嗎?難道我們還不是同居嗎?只要你需要我,我會第一時間出現在你面前。

那麼羅嗦完自己之後呢,隆重給大家介紹一位重要人物,一般呀重要人物出場都會有一種聲音-----,好,謝謝大家的掌聲,他就是我們風流倜儻、英俊瀟灑、人見人愛、車見車載、男人見了喝醋、女人見了喝蜜的^^師傅(笑聲),從後腦勺看就很像梁朝偉嘛,大家想不想看看師傅正面呀?想呀?——那是不可能滴,他站起來誰給我們開車呀?好了,我替_傅謝謝大家的掌聲。好,那現在進入正題,歡迎大家來到有“世界客都”之稱的梅州!竟然來到了“客都”那就先跟你們介紹一下客家人的歷史吧!客家,是中華民族中漢族的一支特殊民系,兩千多年來,中原地區的漢人因逃避戰亂、饑荒、迫害或因政府調遷大量南遷,集中定居在閩、粵、贛地區,又進而擴散至四川、廣西、海南、中國臺灣、香港、東南亞等各地。相對於這些地區的原居民而言,他們是客,因而稱為“客家人”。從目前掌握的歷史資料看,古代中原人發生過六次大規模南遷。第一次是秦始皇時期派兵50萬駐紮南嶺地區;第二次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和三國兩晉時期;第三次是唐朝中時至五代十國的動盪時期;第四次是南宋時期金兵南下漢人南渡;第五次是清兵南下客家人抗清失敗而遷移;第六次是清代雍正年間“移湖廣,填四川”,大量客家人向廣西、四川等地遷移。近一兩個世紀,客家人向海外的遷移逐漸增多。在客家人的遷移歷史中,梅州是最主要的集散中心;由於元代梅州的原居民畲族人起義抗元失敗而大量外逃,至明代梅州已不設“畲官”,幾乎全為客家人所佔據,成為客家人主要聚居區(現在僅在大埔有少量畲族人居住)。從集散中心和主要聚居地這兩個方面而言,梅州也就成為了客家文

化的代表區域。

而梅州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西北與江西省毗鄰,東北部與福建省接壤,西界本省河源市,南聯揭陽潮汕。梅州市地處五嶺山脈以南,全市85%左右的面積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和山地,故稱八山一水一分田。全市總面積1.6萬平方公里,人口470萬,轄六縣一市一區。分別是:梅縣、豐順、蕉嶺、大埔、平遠、五華六縣,一市是興寧市,一區是梅江區。梅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南漢置敬州始,至北宋改為梅州,清朝設直隸嘉應州。1949年10月設定興梅專區,1952年8月併入汕頭專區,1965年建立梅縣專區,後改為梅縣地區,1988年改建為梅州市。現梅州城區是一歷史文化名城,98年建城區26.64平方公里,市區人口25萬。梅州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地處閩、粵、贛三省交界處,總面積一點五八萬平方公里。人口主要為漢族,東臨潮汕,北接福建龍巖和江西贛州,南鄰河源市,轄梅縣、蕉嶺、五華、大埔、平遠、豐順、興寧和梅江區六縣一市一區,是客家人聚居的中心地,有“客鄉”之稱,曾經舉辦過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和世界客家聯誼會,因此,譽稱世界的“客都”,具有濃郁的別有特色的客家風情。

同時,梅州也素有“文化之鄉”、“華僑之鄉”、“足球之鄉”稱譽。

稱之為“文化之鄉”是因為梅州的客家先民,從中原“衣冠南遷”,大都出身於“書香門第”,讀書為上品的思想較為強烈,讀書風氣極盛。到了明清科甲鼎盛,蜚聲海內外,清乾隆年間,嘉應州官王之正在署前樹立“人文秀區”牌坊。八十年代,文教事業發展更快,設立嘉應大學、嘉應教育學院等大專院校三間。1990年在全市實行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

而“華僑之鄉”是因為梅州是全國重點僑鄉之一,海外僑胞人數多、分佈廣、實力強,對故鄉貢獻極大,梅州華僑、華人分佈於世界五大洲6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300多萬人;中國臺灣客家同胞400萬人中,多數是祖籍梅州人,僅蕉嶺籍人就有近50萬。他們一向熱愛家鄉,關心鄉梓建設傳統,特別是在改革開放後,關心支援鄉梓建設熱情更加高漲,改革開放至今全市“三胞”捐贈金額達16多億元,目前有三資企業1419家。

還有“足球之鄉”是由於梅州足球運動,有近百年曆史。1956年國家體委正式授予梅縣“足球之鄉”的稱號。1979年被列為全國16個足球運動重點地區之一。目前,梅州市和梅縣各有一支具有相當實力的專業青年足球隊和女子足球

隊。全市有足球傳統專案學校11間,大小足球場170多個,業餘足球隊20__多支。全市先後輸送到省級以上的運動員200多名,其中國家隊30多名。四十年代的亞洲球王李惠堂就是梅州市五華縣人。

近年隨著梅州社會各行業的不斷髮展,特別是開發性農業有了突破性的進展,梅州又有了“新三鄉”之美稱。分別是“金柚之鄉、單叢茶之鄉、山歌之鄉”。

金柚之鄉:梅縣是全國沙田柚最大生產基地。沙田柚又稱“金柚”。全市種植面積30萬畝,年產量20萬噸。其中梅縣種植25萬畝,年產量18萬噸,1995年3月被國家授予“金柚之鄉”稱號。

單叢茶之鄉:全市種植的優良品種單叢茶16萬畝,年總產量達6000噸,佔廣東省70%,在1997年全國茶葉博覽會上被譽為“單叢茶之鄉”。

山歌之鄉:梅州素有“山歌之鄉”之譽;1996年5月梅縣被文化部正式授予“山歌藝術之鄉”稱號。客家山歌是我國著名的民歌之一,上承詩經十五國風,它常用比喻、起興、雙關、疊字和尾駁尾等手法。傳統山歌豐富多彩,尤以情歌更美,有一百多種唱腔。舊時客家人每逢佳節喜慶習慣進行山歌活動,1983年起梅州定中秋節為山歌節,開展山歌打擂臺等山歌表演活動,山歌劇演出活動則遍及海內外,山歌成了連結海內外客家人親情的紐帶,也是外地遊客較為欣賞的一種民間藝術。

梅州名勝古蹟很多,雖經歷代滄桑湮沒,今仍存或重新修復的有人境廬、千佛塔、靈光寺,這些古建築融科學性、實用性、觀賞性於一體,顯示出客家先人的出色才華及高超技藝,1965年大文豪郭沫若視察梅州時,寫下“文物由來第一流”的詩句。梅州名人輩出,清乾嘉間的嶺南才子宋湘;清末外交家、教育家黃遵憲;抗日誌士、傑出詩人、教育家丘逢甲;著名的洋務運動家、軍事家、全國四大藏書家之一的丁日昌;著名愛國僑領張弼士和現代亞洲球王李惠堂及葉劍英元帥都是梅州市人。梅州城區人口近30萬,佔地26.1平方公里,以梅江河為界分江北、江南,河上建有通往南北的六座大橋。其中最早的是1931年興建的梅江橋,改革開放以來新建了東山、嘉應、梅州、劍英、憲梓等五座大橋,這五座大橋成為連線江北和江南的主要交通樞紐。

遊覽梅州,你可以瞻仰葉劍英、黃遵憲、丘逢甲等客家名人的故居,參觀中國五大民居形式之一的客家圍屋,欣賞原汁原味的客家山歌,品嚐正宗的客家美食,學說古代漢語的“活化石”客家話,感受客家人尊師重教、勤勞熱誠的人文

精神,還可以遊覽新建成的“綠野明珠”雁南飛茶田和文化精品千佛塔寺,泡一泡有益身心的溫泉,帶上一些客家娘酒、白渡牛肉乾和平遠梅菜開心而歸。

以上就是關於梅州的一個概括了,希望在這裡能夠為大家留下最溫馨的一段回憶,讓大家滿載而歸!

介紹廣東的導遊詞 篇7

各位領導,篁嶺景區離江灣僅7公里,約10分鐘車程。景區由婺源縣鄉村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投資建設,歷經4年打造,於20xx年3月開放觀光遊試營業,20xx年推出休閒度假遊專案。

篁嶺景區採取“產權收購、搬遷安置”的開發模式,搶救瀕臨衰敗的古村落,並對村落建築及風貌體系進行規劃、保護,保持其原真性。景區經營採取“觀光與度假並重、門票與經營複合”的商業模式,從單一觀光型向休閒度假、文化娛樂、民俗體驗、旅遊會展、業態經營等品質型轉型升級。

篁嶺景區試營業以來,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央視新聞、人民網、鳳凰網、中國旅遊報紛紛跟蹤報道,央視直播多次走進篁嶺。篁嶺景區還承辦了全國網路媒體江西行、全球華人媒體江西行、20xx外媒看江西等大型媒體採訪活動,讓各大媒體記者留下深深的印象。篁嶺景區先後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中國最美休閒鄉村、中國傳統村落、江西省首批鄉村文化休閒旅遊示範點、江西省歷史文化名村等。“篁嶺晒秋”被評為最美中國符號。篁嶺被網友讚譽為世界最美村莊、全球十大最美梯田!

今天的篁嶺景區朝著打造世界級最美古村樣板而努力,讓篁嶺走向全國,享譽世界,成為世界遊客休閒、度假、體驗、分享高階品質旅遊和文化交流的理想目的地。

歡迎詞

尊敬的各位領導,大家好!歡迎來到國家級4A級景區“梯雲村落·晒秋人家”的篁嶺景區,我是你們的講解員小X,今天很榮幸由我給大家擔任嚮導,希望我的講解能給大家的篁嶺之行帶來快樂。

我們剛剛乘坐的是升級改造後的脫掛式觀光索道,全長1228米,高差196米,空中執行時間為5分鐘。

現在我們已經站在海拔500米的篁嶺嶺頭,因“修篁遍嶺”才有了篁嶺的雅名。(“篁”其實是一種竹子,篁嶺多竹,其中不乏有方竹、毛竹、水竹、觀音竹等,我們景區沿途也隨處可見這些竹子。篁嶺是婺源古村落的經典代表,儲存了大量的農耕文明時代特徵。整個篁嶺景區,分為三大主題板塊:一是“大地飛歌”,體驗多色塊梯田組成的大地藝術對視覺的衝擊;二是“雲中漫步”,體現大跨度索橋、溜索對膽量的歷練;三是“天上人間”,展現篁嶺古村的村落構造,古民居上的晒秋傳統,還有古老天街的商賈、美食、民居、民俗的無窮魅力。讓每一位遊客真正體驗到“民俗風、山水畫、田園詩、文化歌、生活曲、夢幻情”。

在景區開發之前,這個有著500多年曆史的徽州村落,也曾一度瀕臨衰落和消亡。由於受地形限制,篁嶺交通不便且嚴重缺水,絕大部份農田、土地等生產資料都在山下,使村莊逐步半空心化。這樣一來,村裡大部分閒置房屋都因年久失修而腐爛倒塌;獨特的“晒秋”景觀也逐年消失。那麼,篁嶺村開發的第一戰是怎麼打的呢?咱們剛剛在纜車內看到山腳下的公路旁有一排排整齊的房屋,那兒叫篁嶺新村,是20xx年由婺源縣鄉村文化公司出資新建的,村裡有68套新徽派風格安置房,24套老年公寓和單身公寓,住在村裡的320人全部是從原篁嶺古村遷出的。篁嶺通過這樣一種古村落旅遊產權收購以及搬遷安置的方式。保持了原有村落建築和古村文化的”原真性”,並對古村落建築及風貌體系進行規劃、保護,為景區發展找到了一條新出路。

篁嶺古村依山就勢而建,四周古木環抱,後龍山以青松為主,村腳水口林以紅豆杉群為主,我們現在正走在村西進村的水口林中,以香楓和古樟居多,樹齡大多在幾百年,最長達到了千年以上。篁嶺古村由曹文侃建村於明朝宣德年間,至今已有580餘年。所以篁嶺也是曹氏聚族而居的這麼一個典型的徽州古村落。

民俗展覽館(祠堂)

我們現在來到村口,此處地勢較為開闊,篁嶺先人在這裡建了曹氏宗祠,原祠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現祠是在原祠基礎上重建的(佔地約360平方米),為中軸歇山式建築,三進五開間。第一進叫儀門,第二進叫亨堂,第三進叫寢室。篁嶺曹氏,是明代宣德年間從鄰近的上曉鱅遷居而來的。(在宗祠內祭祀先賢上蔡侯曹恤、唐節度使忠烈公曹全晸以及他的兩個兒子忠愍公曹翊、忠武公曹翔。原祠正堂上方的匾額,是太史汪思題寫的“上蔡世家”。)

婺源縣目前正在努力構建以觀光接待型為基礎,以休閒度假康健型為重點,以文化體驗型為特色的鄉村旅遊產品體系。有一系列特色活動和特色產品,像“民間燈綵巡演”“走在鄉間的小路上”、“婺源鄉村過大年”等等,還通過“婺源鄉村文化旅遊節”“婺源茶文化節”等節事,來展現婺源民俗、民間文化特色。

篁嶺也不例外,現在將篁嶺宗祠打造成為了一個民俗展覽館,對婺源特有民俗、古徽文化通過實物進行展示,打造婺源文化藝術民俗村落。大家可以細細參觀,看完後,我們從側門出,到竹山書院。

竹山書院

雖然在傳統的婺源縣誌裡沒有篁嶺竹山書院的記載,但它的名氣卻很大,因為歙縣雄村,就有同名的竹山書院。

這座竹山書院,位於曹氏宗祠側邊,原書院由曹文埴的兒子曹振鏞捐貲建立。曹振鏞,歙縣籍篁嶺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進士,官至大學士。把竹山書院建於曹氏宗祠側畔,含有“仰承祖宗以綿世澤”的意思。

書院門前有焚紙塔,也叫字紙爐,古代人“敬惜字紙”, 對有文字的紙張不能隨意丟棄,否則有辱斯文,焚紙塔就是供書院師生焚燒廢棄字紙的。

古代教育特別強調“敬慎”。所以,整個書院的建築風格體現簡潔樸素,突出教育功能與氛圍。書院分前堂和後堂兩大部分,是主要教學區,樓上是藏書閣。

前堂部分有風雨廊,側邊牆壁上的“忠孝廉節”四個大字是朱熹為嶽麓書院題寫的碑刻,它不僅是嶽麓書院的核心思想,也是大部分以傳播朱子理學為主的書院的核心思想,其“孝悌忠信、守節自重、廉潔自律、濟世救民”的思想,作為書院教育的優秀傳統,被世代繼承和發揚著。婺源是朱子故里,他的學說和思想也深深地影響了世世代代的婺源人.現在書院裡正在進行的是全國名家美術作品邀請展,主題是“寫生篁嶺”。

(備詢:大門門樓上的磚雕造型是典型的徽州五鳳樓格式,整體上是一卷開啟的書卷或畫軸。“竹山書院”之上是“喜上梅梢”,之下是“望子成龍”,左為“兄弟登科”,右為“孟母教子”等磚雕。都與讀書有關,寄託了篁嶺人對後代兒孫的殷切期望。

書院邊門上方的磚雕圖案,場面巨集大,人物生動傳神,是徽州磚雕的經典代表作。兩塊磚雕上圖是“校場賽藝”,下圖是“暢遊瓊林”。兩塊合在一起,就隱含著文武雙全的意思,當然也是篁嶺人對後代兒孫的期望。)

天街

徽州古村很重視村莊佈局,講究風水。篁嶺古村依照“天街九巷,三橋六井”佈局建設。篁嶺天街長388米,橫貫東西,九條巷道由天街分支,延展至村莊的各個角落。天街是篁嶺最繁華最熱鬧的地方,也是篁嶺的“商業一條街”,兩邊商鋪林立,各種當地特色的業態在此匯聚,這裡有婺源三雕之一的木雕,在現場雕刻、修復;有民間藝人制作竹編用品等。

酒店接待中心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篁嶺景區即將啟用的酒店接待中心。

篁嶺景區引入安曼國際度假酒店的品牌理念,對原有的古宅行外立面改造與修繕,內部裝修成精品度假酒店,遊客可以來此休閒度假,使景區的旅遊產品從單一觀光型向休閒度假轉變,

這種老宅保護與商業開發結合的新模式,把閒置的老宅從充分利用起來變為財富,不只是簡單地把老宅作為參觀景點,而是通過提供豐富多彩的特色度假活動,將其建設成為了深度體驗婺源本土生活文化的基地。

我們現在右手邊這些民居的二樓就是景區已經建設好的精品酒店客房。

竹虛廳

剛才步入天街時,我們有欣賞到婺源木雕技藝的展示,現在我們看到的竹虛廳,最顯著的特色,就是臨街一面全部為木雕,圖案精美繁複,極盡奢華,是一座木雕藝術的寶庫。門面上的6方木雕圖案,左上是“趙子龍救阿斗”,左下是“關公送嫂”,中上是“九代同堂”,中下是“文武百官圖”,右上是“周文王打獵”,右下是“狀元及第”。四根木柱上的樑撐的木雕主題,從右到左,依次是福、祿、禧、壽。門罩上裂紋還有梅花和竹子的雕刻,意為“寶劍鋒從磨勵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竹子又代表竹報平安、步步高昇、節節高之意。

竹虛廳的最初的主人是曹元功,他崇禎八年(1635年)拔貢,授職湖廣興山縣知縣。

眾屋

這幢建築就是篁嶺的眾屋,當地也叫廳屋,是曹氏家族聚會、議事的地方。這座眾屋居於篁嶺天街的中心位置。祠前場地開闊,是篁嶺的“中心廣場”,自然也是最熱鬧的地方。門額上“聖旨”兩字型現了曹氏在朝為官的地位。現在眾屋改造成了一個酒吧,是西式酒吧進駐中式廳堂的典型代表。

繡樓

關於繡樓,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那是大戶人家的小姐拋繡球選夫君的地方。但婺源沒有這樣的風俗,婺源過去特別重視禮法,兒女婚姻講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門當戶對,等級森嚴”,不會拋繡球選夫君。

第二種說法是,富家小姐繡花綴朵的地方。富家太太、小姐們閒來無事,就在高樓上繡著花,順便看看樓下走過的人,還有樓外的風景,以此來排解心中的寂寞,打發無聊的時光。

作為了解(當前婺源的主要休閒娛樂場所40餘家,主要旅遊購物場所400餘家。賓館200餘家。其中四星5家,三星7家,國際大酒店、婺源賓館正在創評五星級賓館,總床位1.7萬張;全縣共有農家樂3300餘戶,床位1.6萬張,餐位11萬個,解決了1.8萬名農民就業,平均戶經營淨收入達到6萬多元。)

各位領導,現在我走在的是天街商鋪最為集中的一段,兩旁商鋪林立,商鋪裡商品琳琅滿目,展示了婺源豐富的物產,說到物產就要說說我們婺源的“四色”特產了,“四色”指的就是“綠、黑、紅、白”。綠就是婺源綠茶,婺源綠茶唐載茶經,宋稱絕品,明清入貢,以“口味香而濃郁。水葉清而潤厚”的特點被譽為中國綠茶品質最優者,黑則說的是中國四大名硯中的歙硯,因婺源唐代隸屬於歙州管轄,物以州名而得名歙硯。紅就是大家現在看見的池塘中的中華荷包紅魚了,它是我們婺源獨有的一種優良食用魚,明萬曆年間由沱川人餘懋學從宮廷傳入婺源民間。因頭小尾短,背高腹園而得名荷包紅魚,荷包紅魚肉質鮮美,營養價值豐富,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美味佳餚。

請各位領導上臺階,繼續參觀,我們再來說說最後的一樣特產“白”,“白”說的就是我們婺源的江灣雪梨,江灣雪梨體大肉厚,皮白核小,汁多味美,它之所以能成為婺源的四大特產之一,不僅僅是因為它的美味更因為它對於婺源人有著特殊的含義,在古徽州,有這麼一句諺語“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那麼徽州的男子在十三四歲就要出外去學做生意了,在他們離家的時候,就會在自家房前種上一棵梨樹,也帶走一掊(pou)土,寓意著離鄉不離土,另一方面,商人做生意最重要的當然是要有利可圖了,種梨也寓意著“得利”,也是一種吉祥的寓意。

晒工坊

大家對“篁嶺晒秋”都耳熟能詳,那麼,那些晒的南瓜、辣椒、蘿蔔、米脆是怎麼切的,怎麼晒的?我們到晒工坊裡去探個究竟。有興趣的朋友還可以親自參與體驗。

晒工坊的樓臺頂上也是篁嶺很好的攝影點。站在這裡,篁嶺村的村貌,還有遠山的景緻,都盡收眼底。

五桂堂

五桂堂是篁嶺人的祖宅,原主人是明代萬曆至崇禎年間的篁嶺人曹永護與曹希例父子。到曹永護四代都是單傳,但由於他們樂善好施、見義勇為,美德美名聞名鄉里。積善人家,必有餘慶,由於行善積德,後來,曹希例育有了五個兒子,二十七個孫子,曾孫、玄孫有二百多人。篁嶺曹氏在發展演變的過程中,就形成了以五桂堂出去的五兄弟為代表的五大房。這五大房均統稱五桂堂,一直延續至今,凡是結婚、出嫁、建房、出葬等紅白喜事,文帖、器物上常常要鄭重地寫上“篁裡五桂堂”這五個大字,家家如此。

院裡種植了香柿、紅梅等,一個半月池蘊含了祖先對篁嶺人信守“中庸、適度”的辨證觀教育。(“人生憂喜一半一半,名利得失一半一半。財富聚散一半一半,修行佛魔一半一半。”)

整個五桂堂正屋分為前堂和後堂兩部分。前堂是典型的對朝堂結構。上方是徽州典型的四披水簷天井。天井四方的樑柱上,雕刻的主題特別能反映主人對後代的期許。靠堂前一方是“麒麟送子”,靠大門一方是“福祿雙壽”,兩邊為“六郎出山”和“一馬當先”。

天井下兩邊的隔廂上,是《朱子家訓》,與《朱子家訓》匹配一起的一個個小型木雕圖案,它們的主題都是圍繞著琴棋書畫、梅蘭竹菊、八仙器物等來表現古人的一些文化活動的場景,大家不妨細細欣賞。

堂前是典型的徽州廳堂擺設格局:上門頭,在堂匾下是中堂畫和對聯;再下則是廂椅桌,中間擺放著自鳴鐘,兩邊擺放花瓶、方鏡,一鍾、一瓶、一鏡寓意“終生平靜”。八仙桌擺在堂前正中央,宴請、會客、議事等正式活動,往往需要在八仙桌上完成。堂前往往體現莊重和威嚴。

(今天,篁嶺來了這麼多貴賓,又恰逢春節臨近,篁嶺人準備了過年的待客果籽,請大家品嚐。)

後堂與廚房往往連在一起。在這裡可以看到篁嶺人家廚房裡一般的陳設:鍋灶、水缸、水桶、飯甑、菜櫥、菜籃、飯籮、笊籬,還有臘肉、乾魚等等,篁嶺種田種地所需的農具,在這後堂也有擺佈。

怪屋

怪屋的二樓就叫“倒屋”。什麼東西都倒過來了,天花板成了地面,地面成了天花板,桌子、椅子……什麼東西都顛倒著。

倒屋、隱身斗篷,體驗不一樣的拍攝效果。

怪屋的一樓是“斜屋”,地面是斜的,木柱和板壁是斜的,門和窗戶是斜的,什麼都是斜的。大家有什麼感覺?頭暈站不住了吧?(原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已經習慣了正常房子的空間位置,在大腦中已存在著某種意志,突然遇到斜屋就會感覺空間錯亂,)告訴大家一個避免頭暈的訣竅吧:不能直著站,要斜著站。

怡心堂

婺源在古徽州“一府六縣”中,徽派民居保留相對完整。但是,古民居類似採光、排汙、修繕、產權分散等“先天不足”始終困擾居住者,大部分古民居基本處於“自生自滅”狀態。加之利益驅動,屋內能拆的門片、花窗、花坊等木雕構件也被古董販子“外賣”至全國各地,房屋也變成了空宅,婺源徽派古建資源流失非常嚴重。

我們篁嶺景區針對這種情況開創了“徽派古建異地搬遷保護模式”,把散落在婺源鄉間的,面臨腐爛倒塌的,但百姓無力維修的有價值的古建,搬遷在篁嶺集中保護,讓這些古建在篁嶺獲得第二次生命。對於這種異地搬遷保護模式,得了社會的廣泛認可,中央電視臺也進行了報道。

現在我們看到的怡心堂,就是從許村搬遷到篁嶺來的,其前身是婺源許村鎮建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的老屋,是當時聞名江南的茶商許暢芝的客館。

整棟房屋飛金彩繪、金碧輝煌,這種彩繪古建,在婺源僅此一棟。怡心堂大門的木雕精美,中國承續了千百年傳統木雕“教訓子孫、禮義廉恥”的題材,都在這座怡心堂門面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其木雕主題:上排從左至右分別是劉備赴江東、夜訪寇準、楊業戰韓昌、文王訪賢、棄官尋母;下排從左至右:子孫滿堂、戰長沙、八仙祝壽、討荊州、連中三元。朩雕畫面還有丹鳳朝陽、金玉滿堂、梅蘭竹菊、荷葉、圓月、寶瓶……)

怡心堂分前堂後與後堂,前堂頭頂有藻井,藻井本來專用於祠堂、亭閣的天花板裝飾,很少用於家居的,但怡心堂的原主人就在家居的客館裡構建了藻井,可見他的別出心裁、財大氣粗。後堂陳設了一些婺源鄉村特色的家用器具,如小孩的火桶等。

樹和堂

我們現在參觀的是一幢官廳,叫“樹和堂”。村莊有人在外為官,回故里修建官廳,既顯身份又備祭拜之用。這座官廳的主人是曹鳴遠,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進士,官至江西才子之鄉撫州府臨川知縣。

磚雕門樓被稱為“文化門”,這官廳雖屬常見的字匾門,但整體月眉形窗罩搭配八字形窗,門罩飛桅戧角,瓦當勾連,彰顯氣勢。水磨青磚精雕細刻,花邊人物應有盡有,“傑應歧靈”的門額則顯示了主人“英雄不問出處”的境界。徽式民居兩邊院牆要略高一些,因酷似馬頭故稱馬頭牆,又稱封火牆。

官廳內飾較為簡單,一般都會有天井,主要是採光通風,天井下襬了一口缸,缸裡的水主要起到消防的作用。而這水是天上的雨水,又稱無根水,所以又有天降鴻福之意。下水道是古代銅鎖狀,寓意鎖住水源,鎖住財源,四水歸明堂,肥水不流外人田。這有幅對聯“金石其心芝蘭其室,仁義為友道德為師”,意思是說做任何事都要有持之以恆之心,讓仁愛和正義做自己的朋友,良好的行為準則成為自己的老師和做人的標準。

晒秋觀景臺

篁嶺村莊依山而建,可謂“地無三尺平”,村民晒晾農作物只能使用竹簟晒在自家屋頂木架上。祖輩起,他們就用竹篩匾晾晒農作物,既不佔地方,又便於收藏。收穫季節,房前屋後成了晒簟的世界。長長木竿托起圓圓的竹簟,竹簟裡晒滿火紅的辣椒、金黃的稻穀,形成婺源特有的篁嶺“晒秋”農俗特色景觀,篁嶺因“晒秋”而聞名遐邇,併成為攝影愛好者的樂園。有關篁嶺“晒秋”的攝影作品,曾在全國獲得十多次大獎,還榮獲了“最美中國符號”。

如今,“篁嶺晒秋”已成為固定民俗展示,春晒茶葉蕨菜,夏晒茄子豆角,秋晒辣椒黃菊。時令變化,竹晒匾裡所晒之物也在不斷換新,你在不同季節,不同角度都可以拍到滿意的晒秋作品。這裡也是晒秋觀景臺,拍晒秋的好地方。

婺源是全國唯一一個以縣來命名的3A級的旅遊區。目前,婺源全縣共有景區景點20多個,其中國家5A級景區1個(江灣),國家4A級景區10個(臥龍谷、靈巖洞、李坑、思溪延村、文公山、鴛鴦湖、汪口,五龍源、源頭、篁嶺)。在整體上已經形成東西北三條旅遊精品線路:東線“夢裡老家古村遊”,西線“山水奇觀生態遊”,北線“古洞古建古風遊”。

現在,我們右手邊的這棟建築,是篁嶺的一個餐廳“天街食府”,可同時容納500人用餐。現在所行路段,是天街的延伸段,目前景區正在進行二期建設,建成之後,這裡將開發成為美食一條街。將婺源的傳統美食集中在此,一方面展示了婺源的傳統飲食文化,另一方面豐富了篁嶺的特色旅遊產品體系,加快了篁嶺從單一的觀光型向休閒度假,業態經營品質型的轉變。

除篁嶺景區外,近兩年,婺源縣還成功打造了五龍源漂流、源頭生態度假村、叢溪莊園、九思堂度假宅院等特色旅遊產品。婺源縣委縣政府緊隨江西打造旅遊強省的目標,制定了“一個最美,兩個第一”的發展策略,也就是建設中國最美鄉村,打造中國旅遊第一縣,打造中國有機茶第一縣。

婺源自古就有書鄉,茶鄉的美譽。自宋到清,全縣中進士550多人,仕宦2665人,歷代的文人學士留下了3100多部著作,其中172部入選《四庫全書》,7位名人入選《辭海》。篁嶺也不例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曹文埴曹振鏞父子宰相。曹氏父子宰相,協助主持朝政75年,影響了清朝大半個歷史,成為中國歷史有重要影響的人物。尤其是曹振鏞,在嘉慶皇帝出巡期間,以宰相身份留守京城處理政務,代君三月,民間就有了“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無”傳唱。前方的牌坊上刻有聖旨二字,便體現了皇帝對他們的寵愛有加。

(下一步,將突出抓好總投資5億元的大型山水文化演藝、總投資8億元的沱川旅遊綜合開發、總投資4億元的國際會議中心、總投資15億元的水墨上河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等重大旅遊專案,努力使婺源成為一個四季皆旺、老少皆宜的著名旅遊目的地。(力爭在20xx年,全縣接待遊客達到300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300億元。)

三號觀景臺 遠眺梯田

各位領導,現在我們來到的是篁嶺景區的三號觀景臺,

篁嶺是個典型的農業村落,除了少數士子習儒讀書之外,大多數村民都是終生從事繁重的農業勞動。篁嶺幾乎沒有平畈的段田,都是山上開闢出來的山田,從而形成了我們往對面所看見的規模較大的梯田。

公司把這些梯田流轉過來,打造農業觀光園,種植梯田花海。現在田裡都種上油菜,今年的3、4月份,千畝梯田油菜花盛開,眼前將是一片燦爛的花海。

為延展婺源油菜花的主題,公司結合旅遊高峰週期輪換花卉種植主題,營造梯田花海景觀、大地藝術。油菜花謝後,公司將種植柳葉馬鞭草、孔雀草、一串經、醉蝶等各種花卉,形成又一季花海。

此外,在觀光園還種有紫薇、三角梅、櫻花、牡丹、玫瑰等各種主題花園,錯開花期,使遊客每次造訪都有不同的景觀與感受,從而發展成為婺源四季旅遊產品新亮點。

除了觀賞效益,篁嶺也在不斷提升梯田的經濟效益,在土地上,“篁嶺模式”採用公司+農戶形式,成立農村經濟合作社,有效整合旅遊資源,將農民土地進行流轉,利用梯田打造四季花谷、奇異瓜果園,與農戶共同開發觀光農業。同時通過訂單農業,形成經營產業鏈條,將農戶真正融入產業專案中,達到零距離就業,足不出村掙錢效果。

從觀景臺下行

婺源也在繼續打造四季旅遊精品路線。現在,我們可以春探人間花海,去江嶺梯田看油菜花美景;夏享冰涼世界,去五龍源漂流、去靈巖洞內一邊避暑一邊看溶洞;秋天,可尋夢裡老家,不但有篁嶺晒秋、還有石城、長溪的楓樹林景觀;冬天更是可以去鴛鴦湖遊甜蜜樂園。

作為婺源古村落的典型代表,篁嶺堪稱是婺源文化的縮影了,婺源歷史悠久,唐開元20xx年,即公元740年建縣,當時的縣城設在了清華鎮。清華,因“清溪縈繞,華照增輝”而得名。後公元920xx年遷至古鎮蚺城,因城內有座蚺城山,形狀起伏如蚺蛇而得名。唐鹹通年間後歙州刺史盧肇命兵駐守於此,因其三面環水,一面依山,形似待發之弓箭,而得名弦高鎮,1946年改稱紫陽鎮。說到紫陽,就要說到我們婺源的一位大名人,他就是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朱熹。朱熹的家族是婺源的著姓,以儒傳家,現在我們南門的老街上還有朱家的老宅。裡面有一口井。據《婺源縣誌》記載,朱熹的父親朱鬆出生的時候,井內氣吐如虹,因此也稱作“虹井”。到朱熹出生的時候,一道紫氣貫井而出,人們把紫氣東來看成是吉祥的預兆。因此,朱熹把紫陽當作自己的別號。到朱熹死後第九年,皇帝賜他諡號為“文公”,之後把朱熹的“四書集註”列為國學。後來宋度宗賜朱熹的故里婺源為“文公闕里”。不錯,朱熹雖然出生在福建,但是朱熹一直將婺源做為自己的祖籍地,他一生中兩次專程回婺源祭掃祖墓,留下了大量的遺蹟和傳說。

婺源因“地當婺州水之源”而得名,隸屬於歙州管轄,公元1120xx年,歙州改稱徽州,又屬徽州府,與休寧,黟縣,歙縣,績溪,祁門合稱一府六縣。民國元年廢府留縣,直屬安徽省管轄。34年為了在江西進行“剿共”的需要,把婺源劃歸江西管轄,但由於歷史文化,風俗習慣不同的原因,當時在京、州、府的徽州人,聯絡了一些仕宦商賈,不斷上書,請求回皖。這就是婺源歷史上有名的“回皖運動”蔣介石迫於無奈,在47年又把婺源劃回了安徽,1949年5月1日,婺源解放,才正式劃給了江西管轄。

所以婺源1200多年的歷史都浸透了徽州文化,和江西的贛文化是很不相同的,我們的古村落、古建築、古文化包括我們的方言、飲食、民俗等都是濃郁的徽派風格和特色。

現在前方就是篁嶺的水口林了。水口文化是徽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婺源的水口被後人稱之為“中國鄉村最古老的公共花園“。這是徽州人對人居環境整合保護最原始的範例。在徽州,一個完整的水口,包括有水口建築和水林。在婺源,人們相信:“樹養人丁、水養財”,早在幾百年甚至上千年以前,婺源人的祖先就按照古老的規劃理論,也就是風水學把村莊健在依山傍水的風水寶地,把入水口成為“天門”。出水口成為“地戶”, “天門”要打得開,意表” 廣納財源”,地戶要閉得緊,這樣才能鎖住才氣。在婺源自古以來還流傳這一句話,那就是“赤膊龍脈水光口,子孫代代往外走”。“龍脈”指的是村莊所依靠的這座山,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如果山上和水口的地方都沒有植被,就不能留住人才,村莊的人丁就不會興旺。所以,婺源人不光在水口林植樹,而且決不允許砍伐,為此還制定了“殺豬封山”的村規民約,對偷伐、濫伐林木者,全村人聲討,除處罰金並通告外,並要從當事人家中拖出生豬當眾宰殺,全村按人頭送肉。在物資匱乏的那是,這已經是非常嚴重的懲罰了。

嶺水口林以南方紅豆杉為主,共78株。紅豆杉被譽為“植物大熊貓”,,在地球上已有250萬年的歷史。在自然條件下,紅豆杉生長速度緩慢,再生能力差,我國已將其列為一級珍稀瀕危保護植物。篁嶺有如此規模的紅豆杉群,實屬珍貴少見。紅豆杉渾身都是寶,樹皮中提取的紫杉醇更是具有抗癌的功效。它們與牌坊、拱橋、五顯廟等一起彰顯徽州古村落水口文化。

在婺源的其他水口種的最多的就是樟樹,樟樹一年四季常青,而且枝繁葉茂。一是樹木越茂盛就代表村莊的人丁就越興旺;二是樹木可以起到涵養水源的作用,誰代表財,這樣一來,村莊的財氣就不會流失太多,還有一方面,在村莊的去水口建水口林,也是為他人著想,就是為下游的村莊涵養水土,充分的體現了徽州人”儒雅“的思想品德。

婺源森林覆蓋率高達82.6%,古樹名木很多,江西掛牌保護的名貴古樹遊11000餘棵,我們婺源就有5500餘棵,佔整個江西的一半多。在以紅色文化,綠色山水為旅遊主打的江西,我們這方的綠色山水,更顯得璀璨奪目,進入21世紀以來,即使旅遊快速發展,縣委縣政府在開發過程中,依然堅持保護優先,以文化與生態的珠聯璧合作為我縣鄉村旅遊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在發展鄉村旅遊的過程中,特別要注重對生態與文化資源的保護建設,增強了婺源鄉村旅遊資源的內在優勢。對此,縣委縣政府重點實施了五大工程:一是綠化美化工程。通過造林綠化、封山育林、“十年禁伐闊葉林”等綠化工程,優化全縣生態大環境;把油菜從傳統的農作物種植上升到新的產業來培植,在三條精品旅遊線路沿線茶園套種開花果木,每年套種梨樹、桃樹等帶花苗木15萬餘株,打造“花海婺源”。二是文化保護工程。建立健全了縣、鄉、村“三級”文物保護管理體制,規劃了古村落村民建房新區,緩解村民建房與古村落保護的矛盾,推進了“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三是水體保護工程。嚴厲打擊炸魚、毒魚、電魚的行為,嚴禁化肥、漁藥養魚,切實保護水體生態;依法規範河道採砂,做到限地段、限季節、限量開採。四是環境保護工程。關閉“五小企業”近200家,尤其是20xx年不惜年減少稅收近千萬元,關閉了年消耗闊葉木材近10萬立方米的木材加工企業和高耗能有汙染的電石企業;對主要公路沿線、景區景點墳墓4000多座進行了搬遷並綠化。五是城鄉清潔工程。已建成全省首家縣城垃圾處理場,縣城汙水處理廠也已建成投入使用;縣財政平均每年安排每個行政村10000元衛生費,用於處理鄉村垃圾,以此帶動了群眾自覺維護村容清潔。通過一系列舉措,使全縣的山更青,水更綠,環境更優美。

結束語

各位領導,本次篁嶺之旅就告一段落。請記住導遊小×,更記住篁嶺!篁嶺時刻都期盼著各位再次光臨。

介紹廣東的導遊詞 篇8

倒淌河位於青海省日月山西側的倒淌河鎮,東 起日月山,西止青海湖,一脈清凌凌的水,靜靜地,悄悄地,溫柔地流淌著,蜿蜒四十多公里。不見滔滔,不聞嘩嘩,象雨中的一束彩虹,象夜空中一條流動的星河,清冽淡泊,透明晶瑩,涓涓綿長,這便是倒淌河,一條從東往西流的河。

在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的分界線上有一座日月山,唐朝文成公主與吐蕃贊普松贊干布聯姻,正是由此向南經唐蕃古道進入西藏的,途經“天下河水皆向東,唯有此溪向西流”的倒淌河。

關於倒淌河的傳說,人們眾說不一。

一山之隔,日月山以東,漢族民間千百年來的說法是:唐王李世民為了溝通藏漢兩族的關係,促進文化交流,將年輕美貌的文成公主嫁給吐蕃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在赴西藏途中,到達日月山時,回首不見長安,西望一片蒼涼,念家鄉,思父母,悲慟不止,揮淚西行,公主的淚便匯成了這條倒淌的河。

日月山以西,藏族中流傳的則是另一個神話:龍王派他的四個兒女造南北東西四河,最小的女兒造西海時,需108條河水,她找到了107條河,最後一條河怎麼也找不到。聰明、狡 黠的小龍女從日月山倒著牽來了一條河,這條河便是倒淌河;第三種說法是,這河是龍王一根倒須變的……

不必人考查哪件傳說更為權威,哪種神話更接近正宗,每一個傳說都為它增添了一分神祕。而終於有一天,當你滿懷著探索和尋覓的熱情來到它的身邊時,卻分明在汩汩之中聽見一聲嘆息,一陣私語般的呢響,一句溫婉的低訴,似乎有著萬種柔腸。於是你會頓悟:這是一條女性的河。

介紹廣東的導遊詞 篇9

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你們來到廬山遊玩。我姓邱,你們可以叫我邱導遊,非常榮幸能做你們的導遊。

讓我陪你們遊廬山,展示一下這裡的魅力。廬山位於中國中部江西兩省九江市南,北瀕長江接潘陽湖。整個山林總面積302平方公里呢!南北長,東西窄。全山共90多座山峰最高峰為大漢陽峰,海拔1473·4米。群峰間散佈有許多壑谷、巖洞、溪澗,地形複雜的樣。廬山風光以“奇、秀、險、雄”聞名世界,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的美譽,規格主要有12個景區,37個景點,230個景物景觀。廬山早有“神仙之廬”的傳說。廬山是一座集岡景,衛華、宗教、教育、政治為一體的千古名山,這裡是中國山水詩的搖籃。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慕名登臨廬山,為其留下4000餘首詩詞歌斌。我們來到東林寺,我開始介紹:“普代高僧慧遠(公元334~420xx年)再山中建立東林寺,開創了佛教中的‘淨土宗’,使廬山成為中國封建時代重要的宗教勝地。

遺存至今的白鹿洞書院, 是中國古代教育扣地理的中心學府。廬山上還薈萃了各種風格回異的建築傑作,包括羅馬式與哥脖式的教堂,融合東西藝術形式的拜占庭建築,以及日本建築和伊斯蘭清寺等,堪稱廬山風景名勝區的精華部分。廬山不但擁有“秀甲天下”的自然風光,更有著豐厚燦爛的文化內涵。”接著我們又遊了好漢坡,植物圓`````遊客們,今天的遊覽結束,感謝大家遊覽世界遺產。

介紹廣東的導遊詞 篇10

“綠草蒼蒼、白霧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哪位朋友知道這首歌出自於哪裡?對了,它出自於詩經中的《蒹葭》一篇,原文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歌講的是一位青年人想念他意中人的情景,他的意中人在哪裡呢?在水一方,前面我們就到了”水一方”遊覽區。

水一方的水來自於洛河,這裡是洛河的上游。

洛河,是黃河中游最大的支流,源出陝西省洛南縣洛源鄉的木岔溝。東流入河南境,經盧氏縣、洛寧縣、宜陽縣、洛陽市,到偃師縣楊村附近與伊河匯合,到鞏義市洛口以北入黃河。全長453千米。大致以洛寧的長水為界,上段洛河穿行在峽谷和盆地之間,多險灘急流;範裡至長水一段,兩岸懸崖陡壁,谷深在200米左右,洛河因孕育了聞名天下的河洛文化而廣為人知。

美不光讓人欣賞,還要我們來親近。在我們的前方的就是“水一方”竹筏漂流專案,撐一葉竹筏、遊兩岸青山、多麼詩情畫意啊!待會遊玩過景區後,大家可以自費來遊玩。

水一方遊覽區是一個休閒、娛樂、度假的區域,這裡的服務設施比較多,在前面是我們的農家賓館,它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叫龍居,每個農家也分別都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如桃花居、蘭花居、櫻花居。。。,在我們前方還有正在修建的臥龍半島別墅群和碧水餐廳。

介紹廣東的導遊詞 篇11

各位遊客,今天我們遊覽的景點是奉化溪口和雪竇山。溪口是中國近代歷史人物蔣介石、蔣經國父子的故鄉,具有特殊的歷史地位,為海內外人士所矚目。

溪口,位於寧波市區的西南方向,奉化市西北方向,距寧波市區22公里,沿寧奉公路南行至江口右轉彎再行8公里即可到達。溪口以剡溪之水而得名。剡溪源頭,主流出於剡界嶺,由新昌入奉化境,稱“剡源”。沿溪風光優美,剡源九曲為古代旅遊勝地。九曲公棠以下稱“剡溪”,由西向東流過全鎮,至東端,有武嶺頭與溪南山阻隔成口,“溪口”之名由此而來。又以武嶺橫亙鎮東,以山名命地,故也稱“武嶺”。這裡山水如畫,風景秀美,騷人墨客,尋幽探勝,古代即已形成“溪口十景”,即奎閣凌霄、武瀦浪暖、平沙芳草、碧潭觀魚、松林曉鶯、溪船夜棹、錦溪秋月、雪峰晚照、屏山雪霽、南園早梅。特別是西北的雪竇山,名勝古蹟眾多,為浙東著名旅遊勝地,漢代即有人以“海上蓬萊,陸上天台”來讚美她。

民國時期,溪口出了個蔣介石,慕名而來者不絕於道。蔣介石回鄉期間,黨政要員紛至沓來,,溪口道上車水馬龍,一時成為人們矚目之地。1949年4月,蔣介石離鄉去臺。5月溪口解放,由於歷史的原因,溪口一度被冷落。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送來強勁的東風。改革開放之後的今天,溪口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

介紹廣東的導遊詞 篇12

各位遊客,大家好,我們今天要遊覽的是沈園。沈園在宋朝面積有70多畝,園內景緻怡人,是江南著名的私家園林。因為主人家姓沈,而據今也不知道名什麼,所以稱為“沈氏園”。

現在我們來到的便是千古絕唱的《釵頭鳳》碑,在欣賞這兩首詞前,先聽我講一下陸游和唐婉那悽美的愛情故事吧。據史書記載,陸游在20歲左右的時候表妹唐婉為妻,陸游英俊豪爽,才華過人,唐婉才貌雙全,通曉詩詞,和陸游可謂是情趣相投。但兩年後陸母竟逼迫陸游休妻。在封建社會中,母命難違,陸唐兩人只得忍淚吞聲,依依分別,各自娶嫁。在紹興二十五年的春天,陸游與唐婉在這裡不期而遇了,陸游回憶起往事,感慨成千,即興在沈園的園壁上題寫了《釵頭鳳》詞:“紅酥手,黃滕酒,滿城春色宮牆柳?".陸游已經另娶了王氏為妻,而唐婉也已改嫁。所以,當年的山盟海誓好像還在耳邊迴響,但兩人之間已經不能夠再通書信了,此時的陸游不管有多少悔恨多少遺憾,卻只能無奈地說一聲“莫、莫、莫”了。相傳,唐婉看了這首詞之後十分傷感,不久便鬱鬱而終,唐婉的死給陸游造成了很大的創傷,使他終身難以釋情。在他晚年每當重遊沈園,都會作詩來表達他對前妻唐婉的思念。正因為如此,800多年來,人們總是將沈園與陸游聯絡在一起,使它成為人們追思這份至死不渝的真摯愛情的千古名園。,陸游當年題寫《釵頭鳳》的牆也已經無法找到。現在這堵《釵頭鳳》碑是我們用陸游的手跡,重新組合而成的。大家是否也為這段愛情故事唏噓不已!

介紹廣東的導遊詞 篇13

白園坐落於洛陽市城南13公里處的龍門東山琵琶峰上,是為了紀念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而修建的。白居易,字樂天,晚年居住洛陽20__年,雖尊為"少傅",但一生清貧,喜酒善詩,在龍門修香山寺,開八節灘,對龍門山水十分眷戀,死後遵囑葬於此。

白園依山而建,峰翠水碧,秀麗古雅。白園內主要景點有青谷區、樂天堂、詩廊、墓體區、日本書法廊、道時書屋等10餘處。青谷區位於兩山之間,有白池、聽伊亭、石板橋、松竹、白蓮。進入青谷區瀑布飛瀉,池水盪漾,竹林青風,白蓮飄香,使人心曠神怡,樂天堂依山傍水,面對青谷,是詩人作詩會友之處,室內自然山石裸露,漢白玉塑像瀟灑自然,靜座山石之上,給人以深思明世之感。站在樂天堂前,可深切回味詩人原作"門前常流水,牆上多高樹,竹徑繞荷池,縈迴百餘步"的內涵,詩廊立石38塊有中外名家書寫,行、草、篆、隸齊全,既可以欣賞白居易的名作,又可以領略書法藝術之美。日本書法廊是為中日書法交流而建,多為當代日本書法名家之作,於20__年3月建成對外開放。墓體區位於琵琶峰頂,從牡丹壇拾級而上即可到達。這裡有白居易墓、臥石碑、烏頭門及中外仰慕白居易的客人及族裔的立石。墓前型石鋪地,墓後草坪如毯,周圍翠柏環抱,給人以莊嚴肅穆之感。

白園為紀念性園林,園內建築古樸典雅,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曲徑通幽。是遊覽的好去處。

該園與洛陽市賞石協會在園內共同舉辦中華河洛奇石展,奇石有牡丹石、動物世界、海底寶藏、天池明月、偉人踏雪、故鄉明月、一目瞭然、西嶽華山、白居易、鯉魚跳龍門等奇石。

介紹廣東的導遊詞 篇14

靈山寺具有悠久的歷史,曾多次修繕或改名。據《明一統志》記載:靈山寺,為五代時建,舊名靈鷲。清道光版《麗水縣誌》稱:靈鷲寺,始建之年無考,有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重刊宋淳熙四年(1177)碑。現據相關史料考證,它始建於東晉大興三年(320,即漢光九年級年),北周建德三年(574)因大火焚燬,唐朝貞觀六年(633)重建靈鷲寺,定名為靈鷲禪寺。宋太祖趙匡胤建隆二年(961),僧人,剡州丹城人祝生修繕了寺宇並新建觀音堂,將靈鷲禪寺改為祝生寺。祝生,剡州丹城人,事得我國南朝的名僧僧佑,勤業兵法,精於儒學。南唐升元中得舉人,官婺州節度使,不從委壓之旨,逃隱處州靈鷲禪寺,曾遭到御林軍不斷的追捕,十分危及之時,被迫剃染出家,才得生安寧。後逐漸趨持平靜,就勤學三論,從中悟出佛理,頓生禪心,並樂意將傳經送佛作為自己的事業。建隆二年(961),被眾僧賀舉為寺主,淳化三年(992)圓寂,年壽七十三。

靈山,亦名馬頭山,原名靈鷲山,位於市區東北部,距市區約十公里。山不高,海拔約191米,青山環抱,層巒疊翠,山色幽致,好溪之水環其前。清道光《麗水縣誌》記載“靈鷲山,在縣東二十里,與鵓鴣山相對,好溪環其前,層崿峙雲,重陰被水,霜旦晴初,尤極幽致。中有靈鷲禪院。宋紹聖中,郡守劉涇建溪雨亭其上,山南有元祝梅所墓碑”。這裡交通便利,330國道二線從靈山南北山麓夾繞,城區8路公交車可直達。

靈山南側山麓的現為蓮都區巖泉街道辦事處所轄的堰頭村,有我市著名的始建於唐代的好溪堰,村因處於好溪堰的源頭而得名。唐宣宗大中年間(847-860年),括州刺史山東臨淄人段成式主持建立了好溪堰。好溪原名為惡溪,人們為紀念造福於民的段成式,將惡溪改稱為好溪,並一直流傳至今。現在靈山東南隅建有一段公亭,就是為紀念唐宣宗大中年間處州刺史段成式而建。

介紹廣東的導遊詞 篇15

泰山石產於泰山山脈周邊的溪流山谷,其質地堅硬,基調沉穩、凝重、渾厚,多以滲透、半滲透的紋理畫面而出現,以其美麗多變的紋理而著名,泰山石以其古樸、蒼勁、凝重的格調名揚海內外,又加上民間有泰山石能避邪、鎮宅等傳說,開始遠走他鄉,泰山石中的“文字石”、“數字石”、“人物石”、“天文地理”、“山水景觀”、“花鳥魚蟲”、“十二生肖”等,或凸或凹,或動或靜,龍蛇飛舞,千變萬化,包羅永珍,直接還原了大自然景觀。

外表

泰山石外表多見不規則卵形,結晶顆粒較粗,紋理清晰,畫面突出,對比色調強烈,備陽剛豪放氣概。細品之,則見泰山供石如母體泰山的壯美,絕不以巧秀悅人,色彩古樸如中國水墨畫的清高淡雅。或山水,或人物,或文字,或鳥獸,各得其妙。由於粗獷,泰山石在適當的視覺距離更顯現出中國畫大寫意的神韻。《石雅》說,泰山“麻石中有文如阿拉伯數字者,泰山也稱之文字花崗石”。文字花崗石在泰山石中佔有一定比例;觀其書法,當見線條奇異,鐵劃銀鉤,力透石背,剛柔相濟,可使人領悟先甲骨,勝鐘鼎,顏、柳、米、蔡猶不及的天書風采。“岱嶽美名五洲揚,千載神說接大荒,中華奇石數不盡,唯有泰山石敢當”。神祕而粗獷的泰山石有25億年曆史,是最古老的岩石之一。泰山石是泰山母親的子孫,博得觀賞大雅之美名,實得益於母體泰山在中華民族中的神山地位。炎黃先民在泰山布靈石,焚柴草,行祭禮,是屬原始的靈石崇拜。自秦始皇登臨泰岱立石頌德,其後歷朝天子,封禪而置石者,代不乏人。千百年來,上至天子權貴,下到鄉民遊子,他們立泰山石行封禪大典,壓泰山石乞子求福,供泰山石膜拜神靈,取泰山石為基作臺,以泰山石鎮齋鎮館等,於是乎逐漸將對泰山的崇拜信仰與泰山的賞石文化自然融合起來。

質地

泰山石質地堅硬,結構細密,有的結晶顆粒較粗;形態為自然塊體,古樸墩厚,呈次稜角形、渾園形,多見不規則卵形,以顯示圖紋為主;基調沉穩、凝重、渾厚,多以滲透、半滲透的紋理畫面出現。在灰白、灰黑、灰綠、淺江、黛青、黃、褐、黑等顏色的石面上,交織著千姿百態的白色紋理,或凸或凹,構成高山流瀑、古木枯枝、飛禽走獸、風流人物等圖案,且光潤亮澤,構圖均衡、清晰逼真,各得其妙。色調多以黑白為主,有水墨畫的清高淡雅,有的還巧妙地嵌入紅或黃色的紋飾。 泰山石的岩石為斜長片麻岩、黑雲母角閃斜長片麻岩、片麻狀花崗岩、花崗片麻岩及細粒角閃石巖等。其圖紋是晚期淺色礦物斜長石、鉀長石、石英等充填於不規則的原生裂隙中結晶而成,有的是由於地質原因,被重熔的斜長石、石英等淺色礦物巖汁,上升充填在淺部岩石的裂隙中,形成各種網狀、枝叉狀、條帶狀、團塊狀等脈體。在地殼變動中,這些變質岩漸露地表,受漫長的自然風化後形成孤立塊體,並崩落、滾入溝谷河道,經流水沖刷和砂石磨礪而成為奇石。 泰山石圖紋以凸顯的石筋為佳。構成畫面的白色紋路,有石筋和石皮之分。由於石筋和石體的硬度不同,經過千萬年的風化、磨礪,使石筋逐漸突出石面,具有一種浮雕感。 泰山石在泰安市泰山主峰周圍山區的東溪、西溪、東麓麻塔、下港峽谷以及山脈周邊的溪流山谷皆有分佈,尤以主峰西部桃花峪峽谷中所產成色為佳。近年將濟南歷城、長清所產的黑白花卵石,也歸入泰山石一類。泰安的泰山石由於混雜了部分山石,而不僅僅是卵石,故而感覺更粗更峻,構圖以絢麗多姿的花紋及山水樹木為主;濟南的卵石主要是水衝石,其質地相對細密,畫面則以人物和動物居多。泰山石中的佳品,多出自水衝石。 泰山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國家5A級旅遊區。泰山自古被稱為“五嶽之首”,歷史文化博大精深,自然景觀雄偉壯麗,融自然科學、美學和歷史文化價值於一體,被譽為中華文化史的縮影,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

介紹廣東的導遊詞 篇16

蒼巖山位於井陘縣南部屬太行山區。據說隋煬帝長女南陽公主出家的地方。蒼巖山約形成於30億年前的幾次造地運動,(如阜平運動、呂梁運動等),景區內山體層次分明,岩石結構以片麻岩、火成岩、變質岩及玄武岩為主。這裡山勢陡峭,集五嶽之雄險,透峨嵋之秀幽,連五臺之瑞氣,浮普陀之祥雲,素有“五嶽奇秀攬一山,太行群峰唯蒼巖”的美譽。唐代著名詩人王維曾賦詩“井邑傅巖上,客亭雲霧間。高城眺落日,拯浦映蒼山。”來讚美這裡的風光。同時也被稱作是太行山中的一顆明珠,吸引著大批海內外遊客前來考察、觀光。

蒼巖山以山雄、谷幽、林秀、樓絕、檀奇於1988年被國務院審定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並於1994年被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山,20xx年被國家旅遊局評審為國家AAAA級景區。

蒼巖山的主要景觀為三絕、十六景,分別是:三絕:橋殿飛虹、壁澗靈檀和山腰綺柏,十六景分別為巖關鎖翠、風泉漱玉、書院午蔭、碧澗靈檀、懸蹬梯雲、峭壁嵌珠、橋殿飛虹、空谷鳥鳴、絕巘回欄、尚書古碣、說法危臺、虛谷藏幽、爐峰夕照、竅開別天、陰崖石乳、山腰綺柏,沿著步遊路,我們一會逐一介紹。

(山門前小橋:)

這是蒼巖山十六景之一,叫風泉漱玉。這條小溪叫白鶴泉,繞山門而過,河灘卵石點點,河內水光鱗鱗,在夏秋季節,小螃蟹、小魚蝦在水底石縫中穿梭,而潺潺流水將河底沖刷得乾乾淨淨,故名:風泉漱玉。

從佛教上來看,這裡應該是敬香客人洗漱的地方。

一般來講,入佛門前要沐浴,要戒齋。有些香客,可能因多種原因未能及時沐浴,到這裡後,從水面上走過,雖然水未溼身,也算是經過了水的洗禮,乾乾淨淨入福慶寺吧!

“福慶寺”寺名為宋真宗所敕封。

據碑文記載,蒼巖山原名為興善寺,為禪宗臨濟一脈。北宋年間,有一僧人詮悅在五臺華嚴寺出家,於鹹平五年(公元997年)到蒼巖山,他見此地古寺荒廢,破敗不堪,遂立志重修廟宇。他住巖穴,化善緣,開道路,塑佛像,使古寺為之一新。後聽說真宗帝在譙郡(現在河南省境內)巡遊,詮悅大師冒死求見,歷數蒼巖山的秀美,寺廟的雄偉,香火的旺盛,請求真宗賜名。真宗為詮悅的誠意所感動,下旨考察蒼巖山。 當時縣令張獻可帶人考察後,如實上奏。於宋真宗大中祥符7年(公元1020xx年)敕封寺名“福慶寺”沿用至今。(宋真宗為趙桓)

(山門:)

大家請看大門兩邊,有兩幅對聯,其一呢,是:“蒼巖勝境 觀音道場”。那位說了,觀音道場應該是在浙江定海的普陀山呀,為何蒼巖山又成了他的道場呢?這裡待各們看過蒼巖山後就會有所領悟,這裡我不再細說,一會兒給大家解釋。另一幅對聯是:“峭壁懸空處 梵宮琳宇鄉”,梵宮、琳宇都是佛教用語,它的意思是指蒼巖山這裡是個山青水秀的好地方,也是傳頌佛法的好場所。

好啦,咱們先進去吧!

請各位拿好各自的門票,排隊檢票,進山後要注意,保管好門票,我們這裡景區禁止吸菸,哪位朋友需要吸菸的話,請您忍耐一下,沿途我們設有休息和吸菸的地方。

我們的右側為蒼山書院,十六景的第二景,叫書院午蔭(可簡單介紹)

這是書院午蔭,這個小院始建於明代,中葉是過去文人墨客吟詩作畫的地方,它建於一個獨孔石橋上,早先橋下涼水常流,夏日翠木掩映,在這裡讀書,確有“日光不到望晨夕,絕似丹丘小洞天”的景色。

(魁星)

這個相貌醜陋,略帶猙獰的人物為魁星,您看他左手提鬥,右手得筆,單腿獨立於一隻鰲頭之上,從其神態上可看出,他掌管著讀書人的事情,人們常說,某某人才高八斗,可獨佔鰲頭,並被點為狀元等等,都是受其點化,可以說在星宿之中,魁星就是點化讀書人的最高長官了。據說讀書人拜拜他,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就可金榜題名了。哪位有興趣可以試一試,應驗了可要記著回來還願喲!

(碑房)

碑房中擺放著十餘通石碑,多為重修碑或佈施碑。

蒼巖山共有記事碑、佈施碑、詩碑等165通,其中:佈施碑佔90%,最早的碑為宋碑,有兩通,金碑11通,元碑1通,明碑10通,清碑107通。民國及其他碑12通。

(可簡單帶過。)

(戲樓坪) 簡要介紹,只提蒼巖山的戲樓沒頂的來歷。

(猴祖師):講皇姑巧佔蒼巖的故事。

傳說當年皇姑到蒼巖山後,看中了蒼巖山南山的這塊風水寶地,但同時看中這裡的還有道士志公。即然都看好了這裡,佛道又不能同居一山,公主就和志公商議,第二天的辰時登山,誰先到達山頂誰就在此修行。

到了晚上,公主睡不著心想:我一個婦道人家,哪能比得過人家身強力壯的志公呢?正在她愁眉不展的時候,面前出現了一隻猴子將公主的隨身包袱搶走,轉身鑽進了樹林,蹤跡皆無。公主心裡更著急了,我都落難到如此地步,一隻猴子也來欺負我。她傷心地哭了。哭著哭著天亮了,與志公約定的時間馬上就到了,公主強打精神開始登山。

再說志公道士,一看到了辰時,仗著身強體壯,奮力登山,走著走著突然看到前面空地上插著一柄長劍,再仔細一看原來是自己丟失的那把佩劍,他上前一把拔出劍來,立刻傻眼,在劍的另一端插著一隻女人的繡花鞋,志公見此,仰天長嘆:“天意呀!天意!”於是他轉身下山,在對面山上建起了志公寺,把蒼巖山讓給了公主。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原來這都是那隻猴子的功勞。搶公主包袱的猴子是一隻靈猴,他搶了公主的包袱後,又偷走了志公隨身的佩劍,並把公主的繡花鞋插在劍上,埋在了志公登山的必經之路,志公一看到有女人的繡花鞋就認為公主已先到了山頂,所以他就不再向山頂爬了,而是另擇修行地了。

猴子一看志公走了,便叫來了一隻老虎,馱著公主登上了山頂。所以在蒼巖山的這座小廟裡供奉的就是那隻靈猴,這也是蒼巖山的獨到之處吧!

內供奉著財神趙公明及神醫華佗、孫思邈。

(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是中國古代主管學問、文章、科學的神,在道教系統中地位較高,管上天仙籍,人間禍福,地獄輪迴,被稱作是“帝君司命之神”。

介紹廣東的導遊詞 篇17

這個村子美嗎?不用急著回答我,參觀完牛場再告訴我吧!

各位遊客,大家好!我叫邵賽嫦,很榮幸當你們的導遊。

今天,我們去美麗的小村莊——河濱村。你們看天上的太陽就像有一個大火球,慢慢的升起來。發出淡淡的光,一點也不刺眼。你們可以好好地欣賞一下日出,在你們生活的城市是很難看到這麼美的日出滴。你們看,太陽探出了腦袋,接著是身子……太陽身後的天空完全就是為了襯托太陽而出現的。

欣賞完日出。跟我去前面的牛場,裡面有數千頭牛哦!“喔~~~”牛輕快的叫著,好像在對大家說,【你們看,我多麼的快活啊!每天還有那麼人來欣賞我的呢?西西,好開心啊!】各位遊客,這個奶牛哦!奶牛是乳用品種牛,經過高度選育繁殖的優良品種,產奶量很高,牛奶是營養全面,是適合飲用和現代乳品工業的重要原料。這種奶牛,頸薄有皺褶。皮薄,毛細短,皮下脂肪少,全身結構勻稱,細緻緊湊,稜角清晰。後軀較前軀發達,乳房龐大,重可達11~28千克,乳靜脈明顯。耐熱性較差,對飼養管理要求較高。世界上奶牛品種近百個,其中最著名的有黑白花牛、娟姍牛、更賽牛、愛爾夏牛等。18世紀末19世紀國中國開始引入西方專門化奶牛品種。經用黑白花牛與中國黃牛雜交,並對其後代進行長期選育,已培育出中國黑白花奶牛品種。

好了,現在你們可以跟牛牛們拍照。還可以,喂草草給他們吃哦!如果,渴了。那裡有專門為你們提供的牛奶哦!希望你們玩的開心。

Go,Go,Go!(走,走,走)

各位旅客,今天就玩到這了。你們累了,就回旅館休息。明天,我們去櫻花林,那裡有數不盡的櫻花樹哦!

不用回答我了,你們一定都會說這個村子美!希望大家下次再來哦!

介紹廣東的導遊詞 篇18

觀音堂,顧名思義就是供奉觀世音菩薩的地方,大家知道觀世音也被稱為觀音,這是因為在唐朝,為了避唐太宗李世明的諱,所以改稱為觀音,其實她還是應該被稱為“觀世音菩薩”的。

現在大家請隨我一起進入寺院參觀。我們首先進入的是後院,這是一座磚券窯洞與木結構相結合的三真殿,它建於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現在它住著觀音堂的管理人員。

現在我們去前院。大家看,前院的左右兩側各有鐘鼓樓和碑廊,這些碑詳細地記載了觀音堂的歷史以及重修的歷史,等會大家可以去研讀一下。再看正中這座建築,這就是觀音殿了,大殿面闊三間,進深兩間,殿頂為懸山頂,覆著以琉璃瓦,殿前還署有抱廈。大家請隨我一起進殿,正中供奉的這尊就是觀世音菩薩了。這是一尊石雕佛像,高6米,彩飾貼金,端莊秀麗。兩邊的脅侍菩薩非常虔誠嫻靜,它與觀世音像都是遼代的.作品。東西兩側供奉的是十大明王,給人的感覺很是威武剛健。大家再看牆壁上,繪的是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的故事壁畫,一共有二十四幅,儲存得非常完整。

出了觀音殿,大家請隨我再往前走。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像亭臺一樣的空曠的場地就是戲臺,它坐南朝北,建於8米高的券洞上。接下來的時間大家就請自由參觀,40分鐘後我們在三龍壁前集合,請一定記住時間哦!

各位朋友,今天我們的行程就要結束了,不知大家今天有沒有看到琳琅滿目的美景,取得琳琅滿目的收穫呢?大同市是國家首批公佈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它蘊含著很深厚的歷史積澱,承載著豐富的民族瑰寶,比如說華嚴寺、善化寺、九龍壁,還有今天我們參觀的雲岡石窟、觀音堂等等。所以非常歡迎大家能再次做客大同,做客雲岡,感受塞北明珠的魅力!

介紹廣東的導遊詞 篇19

各位貴賓,大家好.今天,我將為大家介紹的是梅州大埔客家民俗文化村。

早在晉代黃河流域的漢人因避亂遷到長江流域和贛、閩地區。這些儲存著“純漢人”血統、語音、習俗和文化的移民,被當地官府編入“客籍”,稱作“客戶”;他們也自稱“客人”。在唐末自北宋年間,他們又多次南移到廣東的韶、循、梅、惠各州。南宋末年,元兵南侵,江西客家籍右丞相文天祥起兵為王事效力,許多客家人紛紛響應,直抵梅州。戰罷便散落邊遠山區定居。後來,贛、閩的客家更是大規模地遷居至梅州。這就是梅州地區廣東客家人主要聚居地的歷史原因。

客家人無論遷徒到哪裡,當地良田早有歸屬,他們只能鑽進山區,常常受當地土著的排擠和山賊土匪的侵擾。因此,他們聚居而住,把房屋連成一起,變成具有防禦功能的城堡式住宅。所以裡面的生活基本設施力求一應俱全。客家人依傳統禮制和家族倫理秩序構建生活空間,以祖堂為中心,主次分明,體現了和諧族群的感性情懷,而且其裝飾佈置營造耕讀文化氣氛,凸顯儒家思想觀念。有一點不可忽視,那就是他們建屋時特別注重“風水”,選址的地理環境和住宅的建築佈局都要依照堪輿術要求,符合“堂局”的準則,追求居所與自然的平衡協調。

看看前面的一片稻田,在以前是半月的池塘。說起半月池,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或瞭解,巨集村的半月池位於整個巨集村的中心,但我們眼前的半月池其地理位置並不像巨集村那樣,但它們都符合“堂局”的要求,對風水起著促進的作用,有異曲同工之效。

我們進屋前看看這座石像,他就是前面這間。

“光祿第”是一座近似殿堂式的客家圍龍屋,它是客家人建築理念的最好體現,我們看看正門頂上灰塑的“光祿第”三個字,這是李鴻章的手書,它建於清光緒34年。方位座東向西,地勢西高東低,被認為是旺宅。平面佈局為“三堂而橫一圍”。整座建築面積達4180平方米,內有18個廳、13個天井、99間房。前有晒場,後有花頂、書齋等。建築物為土木結構,工藝精緻,繪畫木雕較多,算得上是堂皇大觀。

中堂大廳是接待客人和家族聚集、議事的場所。現在佈置光祿第的主人張弼士的生平事蹟及相關資料圖文展覽。張弼士以創辦實業獲得成功而聞名中外,他艱苦創業,為的是以實業興邦。他誓言“生為中華民族,當效力於中華民族”,

後來,他投身於政界,成為一名政界名人。清光緒年間,張弼士曾任檳榔嶼領事、新加波總領事。民國初年,張弼士被委任為袁世凱總統府顧問、工商部高等顧問、南洋宣慰使、立法會議員、參政院參政、全國商會聯合會會長等職務。他著名的成就,讓他名列“客家八賢”之中。

上堂大廳是安置張弼士牌位及舉行祭祀活動的地方。大家請看,這大廳左側第一間房就是張弼士的起居室。正屋後與圍龍邊的圓弧空地就是客家稱之為“花頭”的光祿第上花園。上花園內,種植了荔枝、木瓜等近百種名優水果。其中的幾棵荔枝樹,已有百年樹齡,據說還是張弼士親手種下。

1982年.張弼士在山東煙臺創辦的“張裕釀酒公司”生產的紅葡萄酒,1914年曾在山東物品展覽會上獲得金質獎章,同年又獲得南洋勸業會最優等獎章。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金質獎章和最優等獎狀。所以孫中山先生給它題贈“品重醴泉”獎匾。1913年,該公司出品的白葡萄酒“美味思”也享有盛名。解放後,這兩種酒連續多年被評為國家名酒。

客家民俗文化村除了“光祿第”外,還有許多可以遊覽的地方,如我們左側的釀酒作坊和酒局,在那裡我們可以知道釀酒的過程和步驟。在我們右側有許多具有農家特色的作坊和餐館,在那裡我們可以返璞歸真,感受農家文化和享受農家美食。在釀酒作坊那邊,還有一條極具特色的美食街,在那裡我們可以吃到美味的小吃和著名的客家菜。

希望大家能通過這次遊覽感受和了解傳統而富有韻味的客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