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甘肅古蹟導遊詞(精選5篇)

欄目: 甘肅導遊詞 / 釋出於: / 人氣:2.4W

甘肅古蹟導遊詞 篇1

嘉峪關位於甘肅省嘉峪市,是萬里長城最西邊的關口,歷史上曾被稱為“河西咽喉”。關城附近已建成一座中等工業城市,城區街道敞整潔,城區西北是著名的嘉峪關長城,西南是終年積雪的祁連山,城外四周則是廣漠無邊的戈壁灘。嘉峪關風光壯美,從嘉峪關到酒泉,中間只有20多公里。

甘肅古蹟導遊詞(精選5篇)

嘉峪關長城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嘉峪關南為祁連山,雪峰綿亙千里;北為龍首山、馬鬃山,與祁連山對峙,雄居河西。

嘉峪關的神氣之處就在於一個“關”字。整個關城分為外城、甕城和內稱三層,結構巧妙,可以說固若金湯了。

關城外面還在繼續建造新的長城,這些人造景觀多了,讓後人也無從分辨誰真誰假,不知道是福是禍。而一旁的長城博物館值得一看,裡面很多文物和介紹令人耳目一新。

嘉峪關城保留得非常完好,關城建築非常雄渾。

嘉峪關市區有兩條較繁華的美食街,一條是振興市場,一條是鏡鐵市場,各色麵食居多。

嘉峪關旅遊資源以嘉峪關關城、魏晉壁畫墓、萬里長城第一墩、懸壁長城、長城博物館、黑山岩畫等最為著名。嘉峪關位於古絲綢之路的中段,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起點。她南依祁連山,北望馬鬃山,長城連線兩山,使嘉峪關雄居東西咽喉要道,成為天下雄關。嘉峪關周圍古蹟眾多,名勝林立,敦煌莫高窟、嘉峪關城樓、懸壁長城、七一冰川、魏晉墓等馳名中外,加之當地的夜光杯、大板瓜子、駝絨等土特工藝產品,使嘉峪關又成為重要的旅遊勝地。

甘肅古蹟導遊詞 篇2

馬家窟遺址因首先發現於臨洮馬家窯而得名,距今約5000--4520xx年。它包括新石器時代較早期的馬家窯文化和較晚期的齊家文化,還有更晚期的“寺窪文化”。下部迭壓著廟底溝型別文化層。房屋有方形,圓形,多為地下穴式,房址旁有公共墓地。隨葬彩陶較多,底色以橙紅為主,主要是黑彩(個別有百彩)花紋。石器有石鏟,石刀,石鐮,石磨等,也有盤狀器,鏟形器,磨製較細。此外,1975年在馬家窯出土了一件鋼刀,經堅定為青銅器。

馬家窯型別號的彩陶製造業,從地域上講,不斷擴大規模,使其範圍焉到河西歐國家走廊,南到青海東北和四川北部,北至寧夏南部,東面包括整個甘肅東部。1920xx年8月至1920xx年,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在甘肅、青海調查馬家窯遺址,最早發現並標定於甘肅臨洮縣洮河西歐國家岸上的馬家窯鎮壓,故而得葉,測定距今約5820xx年。20世紀50年代初,馬家窯遺址被甘肅省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出版的《新中國考古收穫》一書中,首次使用馬家窯文化這一名稱。1975年後,甘肅省政府多次組織專家調查研究。1988年1月13日,臨洮馬家窯遺址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xx年,被評為20世紀中國百項考古重大發現之一。

馬家窯彩陶可分為早、中、晚3個時期,早期型別的典型遺址有永登蔣家坪、東鄉林家。主要器形以盆、缽、碗為主。中期限型別的典型遺址有東鄉林家、蘭州雁兒灣、臨洮馬家窯、民和核桃莊等。器形的種類和圖案紋飾都有了較大的革新與發展,出現了斂口罐、帶流缽、折腹寬平脣盆、大口淺腹罐、盤口罐和鈴等。晚期型別的典型遺址有東鄉林家、蘭州西坡塵窪、青海大通上孫家寨、樂都腦莊、永登杜家臺、榆中麻家寺等。主要以橙黃陶為主,器形主要有壺、瓶、盆、缽、甕等。

馬家窯彩陶孕育了馬家窯文化節。就馬家窯文化這個大的涵蓋面講,除了馬家窯型別的彩陶外,還包括半山型別的彩陶和馬廠型別的彩陶。半山型別因首先發現於甘肅廣河縣洮河西岸的半山遺址而得名,距今昔對比約4520xx年;馬廠型別的彩陶因最早發現於青海民和縣馬廠塬而得名,距今約4350年至4050年。這3大型別的彩陶支撐起一段長達5000多年風雨歷史的早期文化,

馬家窯型彩陶因發現於甘肅臨洮馬家窯而得名,晚於廟底溝型別。馬家窯型彩陶採用泥條盤築法制作,造型有侈口長頸雙耳瓶、卷緣鼓腹盆、斂口深口甕、侈口有肩尖底瓶等。彩陶底以飛橙黃為主,常繪黑彩,也有黑白兩色和黑繪中加繪紅彩的。仿生花紋仍多鳥紋及鳥紋變形紋,波紋線很多,螺旋線最為出色,具有柔和均勻,流利生動,結構巧妙和強烈的動感。另外,有不少彩陶的通體畫滿花紋,又有內彩,內彩即在廣口的器皿裡面飾彩。

馬家窯文化是黃河上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因最先發現於甘肅臨洮馬家窯而得名。馬家窯文化的年代約為公元前3300至公元前2050年。馬家窯人在日常生活中,製作了大量精美的陶器,彩陶的成就尤為突出。馬家窯遺址出土的陪葬陶器中,彩陶達到80%。

馬家窯人居住的地方緊靠著洮河和大夏河,洶湧的河水奔騰著注入黃河,旋轉的浪花也跳到了馬家窯的彩陶上,演化出絢麗多彩的圖案。旋渦紋,正是馬家窯型別彩陶最有代表性的紋飾。

旋紋彩陶尖底瓶

馬家窯遺址發現了規模很大的製陶作坊,生產的器物有碗、缽、盆、瓶、尖底瓶、壺、罐、甕、帶嘴鍋等等。彩繪分佈在瓶、壺、罐、甕的外壁,碗、缽、盆的外沿和器內。最常見的旋渦紋往往以點著圓心的圓圈或同心圓為中心,向左右或四周發散出波狀的線條,連綴成二方連續或四方連續的圖案。旋紋彩陶尖底瓶就是一個典型代表。尖底瓶是新石器時代特有的汲水用具,整個器身近似紡錘形,流線型的尖底大大地減小了對水的阻力,繫繩的兩耳裝在腹部的二分之一以下,讓瓶子入水後容易傾倒,灌滿水後提起繩子又是直立的,力學原理考慮得十分周到。這種本來就是水具的器皿,又讓馬家窯人著意地畫上水渦的紋飾,以縱向排列的三個圓圈為中心,向四方發散出成束的S形波線,構成連綿不斷佈滿器身的四方連續圖案;而較細的瓶頸則畫著一週一週的橫線紋。整體看來,像是平靜的水面下潛藏著洶湧的波濤。

畫在盆、碗裡面的旋渦紋又是另一種格局。有的以同心圓為骨架,中間或邊緣的某一層產生一些變化,比如將線條拉直,變成等邊三角形,夾在同心圓的旋渦中間;有的如同上述尖底瓶的紋飾佈局,從圓心發散開去。發散的方向有兩向的,如同S形;有三向的,即把圓形分成三等份,這種佈局最多;還有分成四等份的,如果用直線條,就是十字形,如果旋轉起來,就演變成卍字形。圖案法則在馬家窯彩陶的繪畫中,被運用得出神入化。

甘肅古蹟導遊詞 篇3

敦煌莫高窟是甘肅省敦煌市境內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的總稱,是我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巨集大,儲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

莫高窟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開鑿在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前秦符堅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門樂尊者行至此處,見鳴沙山上金光萬道,狀有千佛,於是萌發開鑿之心,後歷建不斷,遂成佛門聖地,號為敦煌莫高窟,俗稱千佛洞。

中國石窟藝術源於印度,印度傳統的石窟造像乃以石雕為主,而敦煌莫高窟因巖質不適雕刻,故造像以泥塑壁畫為主。整個洞窟一般前為圓塑,而後逐漸淡化為高塑、影塑、壁塑,最後則以壁畫為背景,把塑、畫兩種藝術融為一體。莫高窟唐時有窟千餘洞,現存石窟492洞,其中魏窟32洞,隋窟110洞,唐窟247洞,五代窟36洞,宋窟45洞,元窟8洞。

北朝時期洞窟中主像一般是釋迦牟尼或彌勒,主像兩側多為二脅侍菩薩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塑像背部多與壁畫相連。窟內頂部和四壁滿繪壁畫。頂及上部多為天宮伎樂。下部為夜叉或裝飾花紋。中部壁畫除千佛外,主要畫佛傳故事、本生故事和因緣故事。其中本生故事有割肉求鴿、捨身飼虎、九色鹿捨己救人等。

唐為莫高窟全盛時期,隋代百窟樣式由北朝的中央塔式改為中心佛壇,組像同前。唐出現一佛、二弟子、二天王或二力士的組合。塑像亦由早期的“瘦骨清秀”造型,重返“豐碩壯實”之貌。窟中壁畫主要是大場面的說法圖和簡單的經變圖。莫高窟最大塑像皆塑於唐,第96窟大佛是莫高窟中最大的塑像。唐代壁畫是多種經變圖,其規模極為巨集偉,表現出天國的壯麗圖景。石窟造像五代時已喪失生命力,宋代起步入衰退。

甘肅古蹟導遊詞 篇4

上海楓涇古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亦為新滬上八景之一,位於西南方。歷史上,它因地處吳越交匯之處,素有吳越名鎮之稱;如今,它與滬浙五區縣交界,是上海通往西南各省的最重要的“西南門戶”。楓涇為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古鎮周圍水網遍佈,鎮區內河道縱橫,橋樑有52座之多,現存最古的為元代致和橋,據今有近720xx年曆史。鎮區規模巨集大,全鎮有29處街、坊,84條巷、弄。至今仍完好儲存的有和平街、生產街、北大街、友好街四處古建築物,總面積達48750平方米(不包括其他街區儲存的古建築物),是上海地區現存規模較大儲存完好的水鄉古鎮。

楓涇鎮成市於宋,建鎮於元,是一個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曆史的文明古鎮,地跨吳越兩界。楓涇鎮為典型的江南水鄉集鎮,周圍水網遍佈,區內河道縱橫,素有“三步兩座橋,一望十條港”之稱,鎮區多小圩,形似荷葉;境內林木蔭翳,廬舍鱗次,清流急湍,且遍植荷花,清雅秀美,故又稱“清風涇”,“楓溪”,別號“芙蓉鎮”。

文化特色

楓涇文化發達,是蜚聲中外的金山農民畫的發源地。楓涇人民熱愛生活,藍印花布、傢俱雕刻、灶壁畫、花燈、剪紙、繡花、編織等民間藝術源遠流長。濃郁的民間文化藝術,孕育了金山農民畫。以楓涇農民畫家為主的金山農民創作出了鄉土氣息濃郁、藝術風格獨特的金山農民畫,在海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鎮內的畫館金額名畫家祖居也多。和平街上程十發祖居已經修復開放。北大街的丁聰漫畫陳列館設在二層中西式建築內,樓前一棵古銀杏,一叢大芭。館內陳列了丁聰生平和一百多幅漫畫,幽默地畫畫常讓人駐足流連。南大街聖堂弄的金山農民畫展示中心就在清代狀元蔡以臺的讀書樓內,盡得清雅,一副副畫面卻透露出濃郁的鄉土氣息。農民畫與丁聰的漫畫、程十發的國畫和顧水如的圍棋,這些在國內外都具有相當地影響的“三畫一棋”,集中於楓涇一鎮,是國內罕見的一種地域文化現象。

古代建築

在鎮政府對面西柵河沿河,有一片長達600米的古建大宅院,建築面積1.2萬 平方米。古戲臺往西,位於和平街92號的大清郵局舊址,灰牆黑瓦,結構堅實,兩邊的門框都是石頭柱子,高高的門洞上方“郵電局”幾個大字赫然在目,這是上海地區現存不多的一處大清郵局舊址。由於文化發達,經濟繁榮,楓涇又是江南少有的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齊全的古鎮。早在南朝梁天監元年(520xx年),楓涇南柵已建有道院,明清時,佛教盛行,街、巷、裡、坊遍置寺廟,全鎮共有3處寺院廟宇。清末,天主教、基督教也開始傳入楓化資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前往性覺禪寺、施王廟、鬱家祠堂等人文景觀,可以尋覓到楓涇鎮古代南北分治,半屬吳地半屬越境的歷史陳跡。

淳樸民風

楓涇民風淳厚,崇尚耕讀,注重教育和取仕,孕育出3名狀元、56名進士、125名舉人、235名文化名人(其中:100名知縣、3名六部大臣和2名宰相)人才輩出,自唐代以來有歷史記載的名人639人。古有唐朝宰相陸贄;宋代屯田員外郎陳舜俞,狀元許克昌;明代曾跟隨鄭和下西洋的太醫院御醫陳以誠;清代狀元蔡以臺及官至內閣學士兼吏部左侍郎的謝墉;民間詞人沈蓉城等。近代有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朱學範、圍棋國手顧水如、著名漫畫家丁聰、國畫大師程十發,革命前輩袁世釗、陸龍飛等。他們為楓涇留下了珍貴的歷史遺蹟和典故傳說。

甘肅古蹟導遊詞 篇5

開啟世界地圖,如果在亞洲大陸上縱橫劃一個十字, 格爾木崑崙旅遊區我們會發現,青海省格爾木市正好處在亞洲大陸的十字中。格爾木市背靠崑崙山,身居萬寶彙集的“聚寶盆”柴達木盆地,形成以格爾木為中心的崑崙文化旅遊區。

崑崙山從帕米爾高原隆起,凌空而下,浩浩蕩蕩,橫貫東西數千裡;茫茫蒼蒼,雪峰高聳,冰川縱橫,巍峨神奇。從遠古開始,崑崙山就成為中華各民族共同嚮往的聖地。崑崙山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萬山之祖”的顯赫地位,古人稱崑崙山為中華“龍祖之脈”。古往今來,有多少先賢智者,騷人墨客,劍客奇士,天涯遊子,遙望西天,情寄崑崙,用詩詞歌賦來表達他們對崑崙的嚮往和仰慕。其中以李白的“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的美詩,毛主席的“橫空出世,莽崑崙”的華章,成為吟詠崑崙的代表作。中華文化眾多的神話故事出自崑崙,如女媧煉石補天、精衛填海、西王母蟠桃盛會、白娘子盜仙草和嫦娥奔月等。中國古典名著《西遊記》 、《封神演義》和金庸的《天龍八部》等多部通俗小說都提到崑崙山。

崑崙山東西長2500公里,平均海拔5000米,西段喀拉崑崙山是塔里木盆地與藏北高原祁連山、中支崑崙山、南支唐古拉山。崑崙山中萬壑縱橫,蘊藏著無盡的壯美、神祕和富饒。

主要景觀

瑤池風景區湖水明澈如鏡,湖的四周草青沙白;在湛藍的天宇下,山色、天光、雲影在湖水中相依共舞,在寧靜安詳中透著仙氣和靈氣。

站在崑崙山口,東西崑崙盡收眼底。往東看,在靜寂的萬古雪野中,玉虛峰孤兀雄起,勢壓萬山,造就了冰雪世界特有的自然景觀。傳說中玉虛峰是西王母女兒玉虛公主的化身,山峰巍峨高聳,峰頂終年雲霧繚繞,白雪皚皚,山間奇峰怪石活靈活現,飛禽走獸不時出沒。山下綠茵草地上造型地貌廟宇宮殿錯落有致,構成一幅人間仙境的美麗畫卷。不遠處又有玉珠峰,相傳是西王母另一個女兒玉珠公主的化身。玉珠峰終年積雪,冰川縱橫,巍峨壯觀,在主峰周圍海拔5400米以上雪峰有20餘座。玉珠峰南側冰雪地形各異,冰川末端形成為10餘米高的冰琴。玉珠峰南側高山草甸帶是野生動物的天堂,經常有成群的藏原羚、藏羚羊、藏野驢等珍稀動物活動。玉珠峰是登山愛好者體驗登山、學習冰雪技術的理想山峰,是理想的高山冰雪訓 格爾木崑崙旅遊區

練場地。每年都會迎來來自世界各地的登山探險愛好者,成為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初級登山愛好者登山探險的首選基地。